第一篇:第四章_第五章 犯 罪 的 个 人 原 因
第四章
犯 罪 的 个 人 原 因
第一节
个性心理特征与犯罪
一、个性心理特征概述
个性,又称为人格,是个人带有倾向性的本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需要、动机、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它使每个人的行为都表现出自己的独特风格。人的个性具有一定的差异,故又叫个性心理特征。这些特征指的是一个人身上的那些经常的、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把握和理解个性心理特征,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个性是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在个体身上的心理特征。
(2)个性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区别于他人的心理特征,具有独特性和倾向性。
(3)个性的稳定性和可变性是辨证统一的。只有那些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在个体身上的具有独特性和倾向性的特征才是个性。但着并不意味着个性是一成不变的。由于环境、事物的错综复杂及人的实践活动的可变性,个体也会因某些主客观的原因而改变自己所具有的个性特征。(4)个性是生物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但社会性是占主导的地位的。
二、需要与犯罪
三、气质与犯罪
四、性格与犯罪
五、能力与犯罪
第二节
精神病态人格与犯罪
精神病态人格,其特征主要为在感情、意志、欲动等方面表现异于一般人的显著偏畸。例如,低级的欲动特强而对之缺乏适当调节;情绪不稳定或不成熟,对刺激的反应不均衡;利己而残忍等。对病态人格这一概念的认识,目前尚未取得完全一致的意见,但对病态人格所表现的基本特征,则有比较一致的看法:(1)病态人格从童年或少年开始,相对稳定,甚至持续终生;(2)有紊乱不定的心理,如偏执怀疑、自我爱恋等,但无智能缺陷;(1)对自己的缺点无所察觉,也不改正,对别人不负任何责任;(2)意志行为往往难以克制,好盲目、冲动;(3)药物治疗、教育和惩罚措施都难以矫正。
精神病态人格的形成,主要为先天性的,也有幼年时期的环境及精神上的体验或遭受脑外伤而导致性格的变化,形成病态的性格。
精神病态人格的类型,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的标准和方法。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疾病分类》第九版,将其分为偏执型、情感型、分裂样型、爆发型、强迫型、臆症型、无力型、反社会型或不合群型。我国一些学者的分类情况大体是:
(二)偏执型人格。
(三)分裂性人格。
(四)爆发型人格。
(五)强迫性人格。
(六)衰弱型人格。
(七)性变态。
病态人格者因在情感和意志活动上严重偏离正常,社会道德感和义务感缺乏,自我控制力也较正常人差,容易发生毁物、伤人、性犯罪等危害行为。
病态人格者犯罪在我国的刑事案件中占有多大的比例,目前尚未见到详细可靠的统计数字。据有关资料介绍,美国的在押人犯中,有人格障碍者占40%—60%。日本的在押人犯中,有人格障碍者也达30%—50%。
第一节
一、犯罪可否遗传?
二、“双生子”论。
三、“性染色体异常”说。
第二节
性别与犯罪 遗传与犯罪
一、男女犯罪在数量上的差异。
二、男女犯罪在犯罪种类上的差异。
三、男女在犯罪方法上的差异。
四、男女犯罪者年龄上的差异。
第三节
年龄与犯罪
一、犯罪人的年龄与犯罪的关系。
二、犯罪种类与年龄。
三、初次犯罪年龄与再犯率。
第二篇:大学生犯罪原因总结
大学生犯罪原因总结
1.社会原因
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以及腐朽思想和不良网络文化是导致大学生犯罪的原因之一。在当今社会一些阴暗角落里滋生着一些与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和文明建设不相称的丑恶现象,像色情、暴力、荒谬、享乐主义以及西方、港台文化所宣传的私有化、极端个人主义文化以及不良网络内容,在社会上起着极坏的影响,诱惑大学生走上违法犯罪道路。还有就是庞大的就业压力下,很多大学毕业生,不能更快地安置好自己的工作,只是临时性工作,收入不稳定,也是违法犯罪的主要原因之一。
2.学校原因
由于高等院校的过度的扩招生源,导致了学校的管理体系赶不上学生数量的节奏,导致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后。由于没有做到防微杜渐,导致个别学生自觉性越来越差,自我控制能力越来越弱,很容易突破道德的防线而上犯罪的歧途。大学生沉溺网吧,而荒废学业,还有一些不健康的黄色文化、暴力文化,更是影响着意志薄弱的学生,这也是大学生犯罪的原因之一。院校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的不重视。按照教育部的规定,大学生的《思想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每一位在校大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由于长期的大学教育过度地重视大学生的英语、算机等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法制教育等综合素质的提高,很多学生对思修法律课这类公共基础课也产草率应付考试的心理。
3.家庭原因
家庭是孩子最原始接受教育的环境。家庭的教育方式的好与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与决定着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一些家长对孩子的过度溺爱,放纵孩子,从小就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不良生活习惯。形成好逸恶劳,挥霍无度的不良习气。有些家长对对自己的孩子拳脚相加,粗暴训戒等暴力方式教育孩子,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反逆心理。当然,也不能排除有一些学生,由于从小失去双亲,心理造成极度畸形或无人管教而发生违法犯罪事件。据专家分析,处于溺爱型家庭、打骂型家庭、放任型家庭、失和型家庭等“问题家庭”的大学生较之正常家庭的孩子更容易犯罪。原因就是缺乏适当的教育方法和健康的教育方式。所以,家庭教育是影响大学生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
4.自身原因
内因是决定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因素。我们不能过多地把焦点集中于指责当今社会的环境、教育腐败,家庭等客观因素,最主要的还是从大学生自身方面寻找主要根源。
有些大学生由于受到社会中的不良风气影响,在人生的价值观、世界观方面产生了误解。一味地崇洋迷外,狂妄再大,目中无人,倡导个性自由,盲目地追求高消费,从而迷失了人生的方向,扭曲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观、世界观。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典型群体,正处在学知识,长才干时期,心理与生理正趋向成熟型转变阶段。一些学生由于种种的原因不能适应校园里面的生活,在心理上造成巨大的压力和挫折,心理承受能力大大受损。再加上看问题片面肤浅、分别能力差,缺乏辩证的观点,产生了容易偏激与冲动的表现。据有关专家分析,大学生年轻幼稚,思想单纯,生活阅历浅,识别能力低,容易受不良环境的诱惑,不良心理如逆反心理、争强好胜心理、享乐攀比、好逸恶劳心理、嫉妒嫉恨心理、激情冲动心理等,是诱发大学生违法犯罪动机和行为产生的一些重要心理因素。
第三篇:青少年犯罪原因及其预防
江苏警官学院助学专业自学考试毕业论文
论青少年犯罪成因及预防对策
张荣光
[摘要]青少年犯罪在当今世界各国都表现的极为突出,对各国的社会秩序都构成了很大威胁。在当今中国,由于社会转型过程中文化多元化所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使得我国的青少年犯罪呈现出低龄、团伙、暴力、智能化的趋势,日益加重的青少年违法犯罪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而且呈现出犯罪形势多样化,犯罪手段多样化等特点,这严重影响社会治安。在广大的西部地区,由于辍学率比较高,青少年受教育的程度偏低使形势更加严峻,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因此,研究分析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预防和控制青少年违法犯罪已刻不容缓;不仅对于维护社会稳定,而且对于致力于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我国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键词]青少年犯罪 多样化教育感化 法制教育共同犯罪 文化因素
一、当前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谈论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必须从其特点作为切入口,通过对青少年犯罪特点的分析,进而分析得出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如若不然我们的研究只是一纸空文,所以,首先必须准确了解青少年的犯罪特点。当前青少年犯罪案件呈现出的特点:
(一)犯罪群体低龄化
据调查,我国青少年初次犯罪的年龄已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期的18-25周岁,逐步向14-16周岁年龄段发展。①一些青少年刚满14周岁就犯罪入狱,甚至有的实施犯罪行为时尚未年满14周岁。笔者在工作中曾于1998年参与办理一起青少年犯罪案件,该案5名犯罪嫌疑人中年龄最大的17岁,年龄最小的也仅有13岁。
(二)犯罪类型多样化
一是侵财类罪虽仍占大多数,但是以暴力相威胁手段,实施侵财的抢劫、敲诈勒索等犯罪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二是杀人、故意伤害、强奸、贩毒、寻衅滋事等严重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扰乱社会治安的犯罪逐年上升。
(三)犯罪主体复杂化
主要表现在:一是在校学生和外来人口中的青少年犯罪增多犯罪率上升。我们常常可以从各种媒体获悉一些在校生杀人、强奸、贩毒等令人触目惊心的恶性案件。例如在2004年发生在云南大学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杀人案”。
(四)犯罪方式智能化
目前,青少年犯罪已经向智能化方向发展,而且出现部分采用现代化的一些技术手段和方法进行犯罪的案件。随着计算机信息系统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和社会经济信息化进程的加快,针对和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逐渐兴起,成为新的犯罪形式。由于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专业技术要求,当前计算机领域违法犯罪的主体以受过现代教育的青少年占绝大多数。
(五)犯罪形式团伙化
由于青少年身心尚未完全成熟,受生理、心理、智力、阅历等因素的影响,单靠个人往
往难以完成复杂的犯罪过程。因此,青少年作案时相互依附,借势壮胆,结成团伙进行作案
并带有一定的组织形式。这些人往往靠所谓的哥们义气和江湖义气,相互纠集,一拍即合,一哄而起,共同作案,形成一个较固定的团伙组织。
二、当前青少年犯罪的产生原因
(一)个人原因
贪图享受、不思进取、不劳而获的不良动机是青少年产生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些青
少年由于过早地走入社会,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奋斗目标,精神空虚,好逸恶劳,特别是受到社会上奉行的极端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的影响,不劳而获的思想严重,羡慕纸醉金迷、声色犬马的生活,但由于这些青少年多数无固定职业,无经济收入,当他们
面对物欲横流的世界时,经不住金钱的诱惑,私欲不断膨胀,不惜铤而走险,实施盗窃、抢
劫,甚至是绑架、杀人等犯罪。
(二)家庭原因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最基本的社会群体,他为人们提供了最基本的社会生活环境和最
起码的社会化条件。美国社会学家布利兹谈曾经比较详细的列举了家庭的多种作用:“所有的家庭组织,无论大小,是成员教育私人生活的稳定的中心。家庭成员常常聚会,这是成员
所不及的。个体最为关心的福利与财富的分配、信息的交流,只有在家庭中才有可能。”②
家庭是一个历史范畴,家庭功能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我国以20世纪70年代末
80年代初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为标志,开始进入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型的新时期。进入
转型时期以来,家庭的功能开始发生变化并在对预防和减少青年违法犯罪的方面逐步失调。
1、“严管”型家庭:有的父母发现孩子犯了错误或劣迹,不是说服教育,而是墨守“棍
棒底下出孝子”的信条,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不分青红皂白对孩子打骂、惩罚,甚至赶出
家门。这样的教育,往往造成孩子和父母感情破裂,形成情绪对立、互不信任的局面,使孩
子在心理上与父母为敌。有的青少年在教唆犯的引诱、威胁下,堕落成罪犯。
2、过分溺爱、放纵型家庭:由于当前的青少年在家中多为独生子女,家长过分溺爱孩子,父母在物质生活上不断满足孩子的要求,甚至是袒护孩子,给孩子造成娇生惯养,唯我独尊的思想,在这种环境成长的青少年任性、骄傲,以自我为中心,利已思想严重,一旦生活发
生波折,就会显得非常脆弱、焦躁,或自暴自弃,或采取极端的手段,对抗社会。
3、父母行为不良型家庭:有的父母失业待岗在家,整天不思进取,沉醉在麻将桌上,对
子女的学业不闻不问。还有的父母有赌博、酗酒、盗窃、卖淫嫖娼等不良恶习。这些家长的不良行为,给子女以错误的引导作用,并刺激他们模仿大人的不良行为行事,在其心灵中孕
育了违法犯罪的种子。
(三)学校原因
学校思想教育工作薄弱,是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一个重要因素。学校是青少年学习成长的主要场所,因此,学校应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主要防线。但一些学校视教学质量、升学
率为“生命线”,片面追求升学率,对学生的教育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现象,只抓教学
质量,忽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对一些学习较好的学生,不惜一切代价重点培养,对一些在校表现不好,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弃之不顾,甚至将他们推向社会,在学生中造成明显反差,造成一些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使学生心理产生偏差,甚至是破罐破摔,走上
违法犯罪的道路。
(四)就业原因
初中毕业升学率和社会就业率偏低也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学业
成绩差,一些老师给予的不是关心,而是挖苦,这种潜在的环境使他们成为学生群体中孤独的竞技者。由于升学考试金榜无名,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过早地走进了社会的熔炉。这部分
人由于年龄小、文化程度低、没有正当职业和生活来源,流入社会后能够受到的法制、面对
社会中纷繁复杂的事物和当代变幻莫测的世界,他们的内心彷徨失措。此时,理想失落的痛
苦、生命追求的挫折,使他们觉得生命意义面对困惑、自我价值受到压制,形成异常的心理
和人格障碍及性格缺陷,这种心理状态和外界的不良环境以及少数别有用心者的“关心”和
“温暖”铺就了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青少年犯罪的预防策略
青少年犯罪是一个多种因素形成的综合病症,是一项社会工程,对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必须由社会各方面力量齐心协力来完成,预防青少年犯罪应当采取教育、保护、预防性的措
施和打、防、管、教多种手段综合治理,才能最终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一)积极开展以教育感化为主的帮教措施。
司法部门、教育部门和共青团、妇联等组织机构以及各级政府部门都要依靠基层组织,发动群众对本部门、本辖区内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情况、劣迹青少年的人数和青少年犯罪团伙的情况进行全面摸排,了解全面情况,然后分门别类登记造册,做到对本地区、本部门的青
少年违法犯罪情况了如指掌、心中有数。基层组织要以乡镇为单位,由公安派出所、村(居)民委员会和学校等单位成员组成帮教小组对摸排出的重点人员、重点对象进行帮教,对辖区
内每一个“两劳”释放或有轻微违法劣迹的青少年进行帮教,帮教工作中积极地向被帮教人
员开展法制教育,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洗刷他们心灵的污垢,治疗他们心灵的创伤,使他们心灵复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成为合乎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公民。帮教小组发给每一个被帮教人员统一的帮教手册,由被帮教人员保存,帮教小组每月组织对被帮教人员进行回访,并对被帮教人员现实表现作出鉴定适时调整帮教力量和帮教措施,增强帮教工作的实效性。
(二)强化家庭对子女的教育观念。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必须重视家庭的中心作用。家庭教育是家庭预防机制中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形式。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处世态度、兴趣爱好、生活习惯及性格特征,都是孩子模仿和学习的对象,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首先,家长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不仅可以增强教育的可信性和感染性,而且还能像面镜子促使子女经常对照自己、检查自己,矫正自己的不良言行;其次,营造和谐的家庭气氛对孩子影响虽然不像父母言传身教那样直接有力,但它潜移默化的渗透性给青少年品德发展带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再次,家庭的管理与约束对子女的行为和子女对外界事物的认知能力起到了规范和促进作用。精力旺盛的青少年乐于结交朋友,同伴之间的行为模仿和情绪感染很容易使青少年染上不良习气。父母要与正确对待子女所具有的时代心理特征及合理要求,关心他们的成长。对子女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尊重理解,当发现子女产生错误思想和不良行为时,进行耐心的说服教育,甚至严肃的批评,帮助其及时改正;子女的优点和成绩要给予肯定,要激励他们不断前进,更要尊重他们的兴趣、人格和独立性,注意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加强心理卫生教育。
(三)加强对青少年思想品德和法制观念的教育。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主体往往缺乏正确地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法制观念,因此,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和法制观念教育,对增强青少年法制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学校要把好法制教育的“三关”。即学生入学后的法制教育关,常规的法制教育关和毕业前的法制教育关,及时掌握学生入学后、在校期间和毕业前夕学生的思想动态,对一些“问题少年”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帮教,避免将一些有违法犯罪倾向的学生推向社会。要将法制教育贯穿在整个学校教学的全过程,教育主管部门要制定每一所学校每周开设法制教育课的教学计划,法制教育课可以采取聘请校外辅导员讲课、开设法制讲座、组织失足青少年现身说法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教育主管部门要将每一个学校的法制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列入对该校考评内容并将法律知识考试成绩列入学生毕业考试的科目中去。
(四)净化社会环境、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颁布,为全社会进行道德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在全社会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的文明程度,加强廉政建设,端正社会风气,这也必将有助于从根本上遏制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不良社会因素,使社会环境得到净化,为青少年健
4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基础。同时,公安、司法、海关、文化等部门要联手行动,坚决查禁制造和传播负面文化制品的行为,清理整顿文化市场,为青少年提供内容健康、精神丰富的出版物及音像制品。让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化占据主导地位,堵塞可能对青少年产生毒害的文化传播渠道。公安、工商、文化等部门要经常性地组织对网吧、发廊、歌舞厅、迪厅、酒吧等公共娱乐场所的突击检查,严厉打击充斥其中的涉及毒品、淫秽、赌博等违法犯罪行为,防止其给青少年造成的不良影响和危害。
(五)扩大青少年的升学渠道和就业机会。
现在,每年大量因无法继续升学流入社会的初中毕业生,由于年龄、文化程度等原因,在社会上往往无法立足,稍有不慎就容易被社会上一些不良人员引入违法犯罪的歧途。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青少年的违法犯罪问题,必须从扩大学校的升学率着手,努力普及高中教育,增加青少年的就学机会,不断提高青少年自身的文化素质和法制意识,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比例。积极引导因升学而分流的青少年报考职业技术学校及民办学校,培养青少年掌握一技之长,增加青少年的就业机会,以减轻社会压力。此外,政府宣传部门和各类媒体要大力宣传优秀青少年艰苦创业的成功事例,鼓励广大青少年走自食其力,勤劳致富之路,用自己的智慧,用自己的双手,寻找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总之,我国的青少年犯罪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将会继续存在,打击青少年犯罪任重而道远。打击青少年犯罪挽救失足青少年既是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责任也是价值观之间的对抗,是主流文化与不良文化的对抗。打击青少年犯罪,不仅要从加强打击力度上入手,还应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关注、司法保护等方面入手,同时从产生青少年犯罪的文化因素入手,因势利导,预防和打击并重,只有这样,青少年犯罪才会真正得到控制。
综上所述,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是社会预防犯罪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社会工程。它关系到整个社会的治安以及国家的未来,它不仅符合青少年本身的利益,而且也符合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做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从根本上杜绝犯罪现象的发生,才能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保障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畅通无阻。
[参考文献]
1、江泽民。2001年初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政治与法律》,200
1年。第六页。
2、马结、怀义。《中国青少年犯罪学概论》.燕山出版社,1986年版。第十五页。
3、杨燮蛟。《跨世纪青少年违法犯罪社会心态的分析》.载《青少年犯罪研究》
2000年第二期.第十一页。
4、罗大华。《犯罪心理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二十一页。
第四篇: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
绪论
2007年12月,我的邻居小龙因故意杀人被判无期徒刑,这一年他刚满18周岁。我国青少年犯罪日益严重,青少年犯罪问题已成为党和国家非常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青少年犯罪原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本文分别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环境三方面就我国社会转型时期青少年犯罪的原因进行了具体分析:
1、青少年人自身原因。
青少年人正处于青春发育期,辨别是非能力差,抵抗不良影响的免疫力弱,遇事易冲动,做事不计后果,当满足不了膨胀的物欲或受到不良刺激时;当感情冲动时,未成年人都极易走上犯罪道路。个性压抑、逆反心理、闭锁心理和群体心理等个体心理因素中的不良成分,是导致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的“心魔”。青少年自身特有的人格特点,如争强斗胜、哥们义气等青少年犯罪的传统因素仍然在起作用。青少年思想单纯,分辨是非的能力很差,喜欢拉帮结派,讲究哥们义气,有的以为朋友两肋插刀为荣,并不关心是非黑白。在一个伤害案件中,未成年人吴某,仅仅接到朋友的电话称其要打一个男孩,便持刀前往参战,将对方砍致重伤,结果自己被判处了刑罚。类似的情况在暴力侵害他人人身的犯罪中表现的较为明显。
2、家庭影响。
即家庭环境对个体人格的发展产生的原发性影响。既包括对健全人格形成所产生的良好影响,也包括对不良人格甚至是犯罪人格所产生的影响。家庭教育是未成年人成长的基础。家庭教育并不都是按照社会要求的行为规范来进行的,每个家庭的情况不同,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千差万别,但从性质和效果来看只有好与不好两类,不好的家庭教育是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一个原因。进行违法犯罪教育的家庭毕竟为数极少,不好的家庭教育主要是不正当教育和放弃教育。不正当教育的典型表现是父母过分溺爱娇纵子女(溺爱型家庭)和父母以打骂和变相体罚等简单粗暴方法对待子女(粗暴型家庭)。放弃教育是比溺爱和打骂更糟的一种教育,常常出现在“残缺型家庭”(父母双亡或离异;或只有父亲 1
或母亲)。父母离异家庭子女犯罪率是健全家庭的 4.2 倍,一份调查青少年犯罪原因的报告指出:不健全的家教可能导致孩子犯罪,不良的社会环境、有严重缺陷的家庭教育,是造成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每年夫妻离异超过百万对。在父母离婚后,1/3 的孩子在五年内感到压抑,缺少目标的抱负。父母离异子女常出现品行障碍问题。孩子的父母,由于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对这一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误认为这些出现品行障碍的孩子道德败坏,就放任自流,使这些孩子的心理与行为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环境,产生危害他人、危害社会的行为。父母忙于工作、忙于做生意赚钱、忙于跳舞、赌博,或感情不好、离异,无暇顾及孩子或因教育方法不当,造成青少年性格孤癖、内向、不好交往、憎恨男性或女性等不正常心态导致犯罪;因一胎化带来的新问题,有的父母家庭条件越好,越溺爱子女,有的只重视孩子的智力因素而忽视孩子的品德和其他方面的教育,家庭教育存在不规范性和偏私性,导致青少年吸毒、赌博等而失足犯罪。父母的言行影响子女,父母善良、正直的品行会给子女形成良好的人格打下基础。反之,父母奸诈、粗狂、残暴的性格会使子女学习、效仿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关于父母亲的言行和犯罪行为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西方有的学者进行过专门研究,并得出肯定性的结论。娜德J威斯特经过调查在《谁成了青少年犯罪者》中指出:“绝大多数犯罪青少年的父母亲自身都有犯罪行为,父亲犯过罪的孩子犯罪的比例高达37%,同时,母亲犯了罪,小孩犯罪的比例则更高„„”可见,父母的言行是子女的楷模,父母的犯罪史,将对子女的言行产生极其消极的影响,从而诱发其走上犯罪的歧途。
3、学校方面的原因。
当前,有些学校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和法制教育不够,许多青少年学生缺乏正确的理想信念。在教育制度方面存在以下五个缺陷。
3.1、重视不够,法制教育流于形式化。
在校学生是青少年的主流,学校是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主阵地,但在学校教育中,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倾向,法制教育得不到足够的重视。目前,虽然社会各界都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应试教育的影子仍然挥之不去,升学率还是家长、社会以至学校自身对教育成果的评判标准,虽然有些学校领导自己也认为法制教育非常重要,但也感到无奈,因为法制教育没有纳入教学大纲,在课程安排上、重视程度上还不够。
3.2、标准不一,教学内容缺乏规范化。
具体表现在时间上,没有确定统一的法制课时,有的安排自习课,有的挤占政治课一点时间,有的甚至没有安排法制课。即使是有安排上法制课,在时间安排上也往往视情形而定。在教材上,目前尚缺乏成套、统一的教材,除了初中开设的《思想政治》(内含少量法律知识)外,小学和高中均无法制教育正式教材,因而使小学、高中甚至大学的法制教育流于形式。
3.3、职责不清,教育管理缺乏整体化。
学校的法制教育由于没有硬任务、硬指标,因而也就没有明确的职责和目标,形成法制课上与不上一个样、上好上坏一个样的状况。同时,在教育管理中由于缺乏合力,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不能有机结合,学生放学或放假回家后,主要是靠家庭与社会的教育,许多家长对在校生往往把希望寄托在学校,很少对自己子女进行有效教育,即使进行教育也很有限,特别是对已离开学校而未找到工作的青少年,由于学校管不了,家庭管不好,只有通过社会环境来约束,因此,造成法制教育脱节、死角现象突出。
3.4、质量不高,教师队伍缺乏专业化。
目前绝大多数学校的法制课教师基本上是由思想品德政治课教师兼任,个别学校是由班主任或校长兼任,一方面缺少必要的法学理论和法律知识,另一方面又缺乏实践经验,大部分仅依靠自学课本掌握一些理论知识,遇到实际问题,就显得束手无策,甚至解答不了学生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教学质量大打折扣,有的学校虽然聘请了法制副校长或兼职法律教师,但因受课程安排和兼职教师时间、精力有限的制约,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在这样的教育制度下,青少年学生不知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缺乏普通的法律常识,头脑中没有辨别是非的标准,不懂法、不知法,也就谈不上遵纪守法,这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又一重要原因。
4、社会影响。
4.1、不良文化的影响。
不良文化中宣扬的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金钱万能”等不良观念对未成人也造成侵蚀。主要是一些“黄色”书刊和新闻媒体播放的暴力等影视制品的影响,其传播速度快、毒害大、遗毒深,而青少年辩别是非能力弱,好奇心强、模访能力强,一些青少年效仿而犯罪。文化糟粕不仅对青少年产生消极影响,还能毒害人的心灵,使人堕落,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4.2、不良社会诱因影响。
网吧、电子游戏、录像厅等不良文化娱乐场所的影响,由于未成年人缺乏辨别力,具有偿试性、模仿性强的特点,源于这方面的致罪性对身心尚处于发育阶段的未成年人更为明显。有些小说、影视剧等细致入微,不厌其烦介绍强奸、杀人等犯罪情节及作案手段,由于一些留守未成年人在校外的时间完全由自己支配,上网吧、玩游戏、看录像等是他们在校外的主要活动内容。一些未成年人加以模仿而实施犯罪,另外有些未成年人在网络、游戏厅寻找刺激,因网上聊天发生冲突导致打架斗殴。
4.3、社会管理控制的不力。
如对闲散未成年人管理不力,对父母在外打工的留守孩子关爱不够。调查发现,我县对未成年人服务体系尚不完备,致使大量未成年人无书可读,无业可就,闲荡于社会,极易走向犯罪道路,全县约有50%的初、高中学生不能升入高一
级学校学习,有的外出打工,有的闲散在家,成为潜在的危险因素。2004年公安机关收审违法犯罪未成年人中闲散未成年人占70.1%。
总结
“找准病源,方能准确用药,进而达到根除疾病的效果”。通过对青少年犯罪特点分析,进而剖析诱发青少年犯罪存在的主要因素,这为我们在今后预防青少年犯罪这一问题上提供了参考。预防青少年犯罪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来预防青少年犯罪,不断完善社会风气,消除各种隐患,减少负面影响,加强对失足青少年的帮扶工作,将着眼点放在对孩子的感化挽救上,使他们早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1、《青少年犯罪特征、原因和对策分析》南山检察院 2007.102、《青少年犯罪低龄化问题的原因分析》兰业福 曾照旭
3、《青少年犯罪预防定罪刑及案例解析》杨忠
第五篇: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原因4
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及对策探析
仁和党校蒙会仙
未成年人犯罪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带有普遍性和严重性的社会问题,被称为是世界的“三大公害”之一。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平均年龄比上世纪80年代提前了2至3岁。14岁以下未成年人犯罪在各类犯罪活动中占有较大比例,未成年人犯罪占全部刑事案件的比例平均在10%以上,出现了令人担忧的“十五六岁现象”。进入新世纪后,攀枝花社会各界对未成年人加大教育监管力度,未成年人犯罪率有所降低,但还是没有得到完全控制。据仁和区法院办公室统计,未成年犯罪人数占当年总人数的比例分别是:2002年为13.4%,2003年15.8%,2004年18.9%,2005年11.79%,2006年5.47%,2007年5.03%,2008年4.83%。从仁和区未成年人犯罪特点来分析,我们应寻找相应对策,减少和防范未成年人犯罪。
从目前未成年人犯罪情况来看,未成年人犯罪已经不是某个地区或者某个国家的问题,而是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存在且令人忧心的问题。未成年人犯罪具有犯罪的疯狂性、突发性、残忍性、报复性和逆反性以及团伙性等特点。
从未成年人犯罪涉罪的罪名来看,主要集中于抢夺、抢劫、盗窃等几类社会危害较大的严重刑事犯罪,其手段也趋于恶性。据仁和区法院办公室统计2005年——2008年仁和区犯罪的未成年人有60人,犯罪案件44件,其中盗窃罪16件22人,抢夺、抢劫罪13件22人,犯其他罪14件17人。
从未成年人犯罪现象来看,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几个主要特点:
1、作案动机单纯、盲目、初犯、偶犯多。
2、文化水平低,犯罪的主观恶性相对较小。
3、未成年人团伙犯罪日趋明显。
4、未成年人犯罪涉财案件居多。
5、犯罪手段向成人化、技能化发展。
6、连续多次作案增多。
从犯罪的疯狂性、突发性、残忍性、报复性和逆反性以及团伙性等特点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家庭教育因素、学校教育环境、社会影响以及青春期性格特点和心理健康因素造成的。从未成年人自身特点来看,未成年人由于其辨别能力不强,是非观念薄弱,心理上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差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内在因素。
如何预防和遏制未成年人犯罪呢?
1、整治文化市场和娱乐场所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第一,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使其真正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追求,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与凝聚力。第二,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抵制各种错误与腐朽思想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建设和谐文明,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增强法律观念和公德意识。第三,加强和改进对未成年人的思想政治工作,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他们营 1
造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第四,整顿文化市场,净化荧屏银幕,避免不良文化对未成年人造成负面影响。要坚决查处传播淫秽、色情、凶杀、暴力、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出版物,加强对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和电子游戏经营场所的管理,加强对营业性歌舞娱乐场所、录像厅等社会文化场所的管理,整顿校园周边环境,阻断“毒文化”对青少年心灵的渗透和入侵,使文化市场成为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乐园,降低因受“毒文化”侵蚀而导致的犯罪。
2、应发挥家庭教育第一课堂的潜移默化作用。第一,强化家庭教育的显性功能。父母及长辈要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权威性,树立教育后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了解子女的思想状态,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既不能采取粗暴强制的方式,又不能一味袒护和溺爱孩子,更不能以任何理由和借口,忽视和放松对孩子的教育。第二,重视家庭教育的隐性功能。古人曰:“教训子孙,必须自正己身”。父母及长辈应通过对孩子的导向和示范作用,让其明白“不学礼,无以立”的道理。通过建立和形成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构建学习型家庭,培养孩子强烈的求知欲望,把家庭打造成一个其乐融融的幸福港湾,从而塑造孩子健康的身心,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第三,发挥家庭的辅助作用。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特点进行不同程度的教育。幼儿时期,就要有意识地教育孩子分清好与坏。青少年时期,塑造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父母及长辈不能只用学习成绩作为预测衡量学生未来发展的惟一标准,应根据孩子的个性特征、兴趣、品质等,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特长,并随时注意将子女的思想动态、心理变化和人际交往、兴趣爱好与学校老师交流,并“遇物则诲”,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教育,根据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点滴小事、以及身边和周围发生的事,对孩子进行感知认知的教育,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声无声地传给孩子。第四,发挥家庭教育的领航作用。家长还要通过鼓励子女积极参加各种扶贫济困“送温暖”的募捐活动、“希望工程”、“手拉手”等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以及公益劳动、义务劳动来培养子女的爱党爱国思想、为人民服务意识、集体主义精神和乐善好施的品德,把个人成长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使他们成为思想道德高尚、品德优秀的新一代建设者,面对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和“分化”的图谋也不会动摇。第五,现阶段物质生活富足,家长更不能忽视对子女进行艰苦奋斗和自立自强的教育,不能忽视进行团结同学、礼貌待人、奉公守法的思想道德教育。
3、切实搞好教育制度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真正从根本上实现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重大转折。第一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坚定地把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教育目标。第二,更新教育观念,深入开展教学内容与方式、考试与招生制度、教学质量评价制度等方面的改革,重点抓好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改变重知识积累轻综合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重智育智力轻思想道德修养的科举式考录办法。改变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围着高考指挥棒转,学校整体工作主要看智育考分看升学率的局面。第三,坚决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搞好教材改革,降低一些学科的知识难度,把教学重点转到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上来。第四,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大力发展定向式委培式职业教育,缓解就业压力。第五,还要改变社会上用人只重学历而轻能力的现状。学历不等一切,只会纸上谈兵,没有实
际能力,缺乏务实精神的人,是干不好任何事业的。这一点在近几年的企事业单位招录新人后的实践当中已得到充分证明。
4、鼓励社会进一步办好家长学校,发挥家庭教育作用。目前,我市的家长学校呈萎缩状态,大多不能很好发挥作用,亟待巩固,提高发展。从家长的素质上看也需要进一步办好家长学校强化家庭监护和教育管理。家长不仅要在言行上给孩子做好榜样,而且一定要树立正确的育人观,不能片面追求智力和应试教育而忽视品德教育,更不能娇惯纵容。对孩子的不良习惯和心态要及时纠正,特别对已失、辍学或沾染上不良恶习的孩子,家长要加强跟踪和监管,切忌长期放任失控,尽力避免黄、赌、毒社会丑恶现象对孩子的吸引和争夺,尽早教育转化,尽到监护人的职责。特别是对网络成瘾的孩子,要发挥家长的监管作用。教育孩子先要教育家长,只有通过家长的教育使家庭网络教育得到强化,这样孩子从小就能在家长正确指导下使用网络,让孩子在网络中受益。
5、在教育法上补充家庭教育的内容。我国的教育法的内容至今没能全涵盖家庭教育的内容,这显然是一个欠缺,应尽快补充或单立家教法。同时,对未成年人教育要发挥学校主阵地的作用,学校应把思想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纳入考核目标。要大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把德育教育和智育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把传授知识同传授美德、陶冶情操结合起来,并且要开设法制课,选派优秀教师,采取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使学生知荣辱、明法制。
6针对网络成瘾的未成年人,要发挥社会、学校、家庭的引导作用,积极开展帮助矫治工作。网络成瘾不仅使在校生学习成绩下降,带来心理和躯体疾病,网络成瘾还会引发许多道德失范、行为越轨甚至违法犯罪社会难题。为了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要形成一个强有力的绿色教育网络。第一是发挥家庭教育作用。第一,发挥家长的监管作用,让孩子从小就能在家长的正确指导下使用网络。第二是成立未成年人网络教育民间组织。建议成立各区县青少年网络教育协会,在全市巡回举办未成年人网络教育论坛、宣讲活动,邀请网络教育专业人士经常性开展相关讲座,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保 护未成年人网络教育的氛围。第三是发挥学校引导作用。建议学校设立未成年人“网络辅导员”,职责主要是引导未成年人如何正确上网,教育学生提高鉴别能力,对网上的有害信息采取相应防范措施,并使学生明白,网上违法同样是不允许的。充分发挥学校心理辅导员作用,疏导未成年人因网络依赖而形成的心理障碍。针对未成年人进入网吧、沉溺网络游戏、不道德聊天等突出问题,开展“一对一”志愿者矫治工作和未成年人同伴教育活动。第四,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开展“青春自护— 未成年人网络文明”活动,推进“绿色上网”在学校、家庭、社区、网吧的应用,普及未成年人安全文明上网知识,向教师和家长宣传讲解未成年人安全文明上网的意义,大力提高家长的监护能力和辅导水平。还可招募具备专业知识志愿者,对沉迷网络的未成年人进行心理矫治;培养未成年人文明上网的骨干,运用身边的案例,潜移默化地对同伴进行网络文明教育,组织有关专家赴各地开展健康文明上网演讲活动,并加强课余时间的监督和辅导。
7、发挥社区的辐射作用,积极帮助失足未成年人转化新生。对于有违法苗头的未成年人,家庭和学校要互相配合教育,及早使其改正。积极开展社区矫正,对社区范围内的罪错未成年人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具有亲和力的矫正,用人的情感接纳他们,用宽广的胸怀、健康的思想去教育、感化和挽救他们,并让他们平等地参与社会活动,同等的融入社会生活,使被矫正对象提早适应社会生活,以健康的心态顺利的融入社会,从而减少和避免未成年人犯罪。
对未成年人的教育问题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未来。因此,21世纪的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有知识,会做事,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人。塑造未成年人,头等重要的是教其“做人”,这也是杜绝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治本之策。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应构建学校、社会与家庭的爱心桥梁,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凝聚力、感召力和吸引力,把未成年人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