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生态环境道德教育运行机制的构建(5篇材料)

时间:2019-05-14 20:57: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五章 生态环境道德教育运行机制的构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五章 生态环境道德教育运行机制的构建》。

第一篇:第五章 生态环境道德教育运行机制的构建

第五章

生态环境道德教育运行机制的构建

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作为大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生态环境道德教育机制的构建要从生态环境道德信念的确立、生态环境道德观念的养成、生态环境道德情感的培养、生态环境道德原则的确立、生态环境道德科技伦理规范的建立等几方面入手,以满足和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大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一、生态环境道德信念的确立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出现,生态环境道德对于建立全球生态新秩序,保护地球家园越来越重要。在生态系统中,人首先是一种生物性存在和自然属性存在,一方面人类只是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一个物种;另一方面,人类又是生态系统的调控者、建设者和破坏者。人类的生态环境伦理道德影响着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因此,生态环境伦理道德就跳出了传统伦理道德的圈子,把人的道德行为规范的范围从人际关系和人类社会扩大到整个生物圈和地球,生态环境道德也就成为人类伦理道德建设的最重要内容之一。正如联合国环境署1997年发表的《关于环境伦理的汉城宣言》中所指出的:“我们必须认识到,现在的全球环境危机,是由于我们的贪婪、过度利己主义以及认为科学技术可以解决一切的盲目自满造成的,换一句话,是我们的价值体系导致了这场危机。如果我们再不对我们的价值观和信仰进行反思,其结果将是环境质量的进一步恶化,甚至最终导致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崩溃。”我们面临的种种环境危机,从根本上说还是生态意识的危机,或曰生态环境伦理道德的危机。环境问题实质上是通过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表现出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利益是一切道德的基础,生态环境道德正是通过规范人的行为,以实现对生态环境利益的再分配,它是通过培育善待环境的情感和习惯,建立起与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二、生态环境道德观念的养成

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最高层次,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的类型、层次和特点,无疑将对整个社会的科技、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和方向产生重要影响。然而,既定目标和现实手段之间总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如今的高等教育实践,在很大程度上仍在推崇专业教育和专才培养,作为这种教育的产物,知识成为个人谋生的重要手段,人才成为社会经济的助推器。而在观念上,大学专业教育助长了人们对科技的崇拜,助长了人们无限制地追求经济的增长,相信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认为经济增长和科技增长具有无限的可能性。这样的教育很难培养出具有理性的生态观念的人,这既不符合人的全面发展要求,也不符合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我国著名高等教育学者潘懋元教授曾指出:“许多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事例,应负主要责任者很多是我们高等学校培养出来的专门人才。”高校德育的发展创新,就是要适应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创新的要求,特别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不断改革发展自身,在促进社会文明与全面进步中充分发挥作用;就是德育的观念、内容、体制、模式等各个方面与各个环节,为适应并促进高校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而不断进行改革、转变与更新。生态环境道德是人类社会文明在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目前向生态文明过渡的阶段产生的伦理要求。它所提出的规范和标准,代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它是一种贯穿着人道主义精神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类公德。高校德育在改革旧体系,建构新体系的过程中,应该主动体现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和时代的道德要求,并把这种“普世道德”纳入自己 的体系。

大学生生态环境道德的形成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个人可能具备环保知识和生态意识,但这只是生态环境道德的初级阶段。良好的社会文明应该体现在一个人在童年阶段就能接受生态环境道德教育,然后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都应接受系统的生态环境道德教育,并用生态环境道德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只有这样,生态环境道德才会成为一种全社会的公德,成为尊重和执行各种环境保护法津法规的基础。

三、生态环境道德情感的培养

生态环境道德涉及的是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正确态度,以及人类在正确处理自身发展与自然界发展之间的矛盾中的行为规范问题。生态环境道德情感的培养,就是要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面对诸多环境危机,我们必须建立起一个传统生态哲学智慧与现代发展理念相结合,人与自然共存的和谐发展模式。人类发展必须要利用自然资源,但必须合理利用,必须遵循生态规律。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要摈弃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要认识到,人不是自然的主人,而是自然的一小部分,是生物圈的构成要素,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不对称的互动关系,人只能在生态规律的制约中生存。恩格斯指出:“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无论人的作用多么巨大,人对自然的影响只是改变自然的具体演化形式而已,但如果不顺乎自然规律,人就会成为对地球生态系统造成破坏的因素,自然对人的巨大反作用就有可能造成人类生存环境的危机,甚至能毁灭人类。所以,人在改造利用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自然、爱护自然。

四、生态环境道德原则的确立

公平是社会道德价值追求的体现,其核心内容是如何协调人与人、个体与群体的利益关系的问题,以寻求各种不同利益的均衡与协调。生态环境道德的公平观念包括代内公平、代际公平、男女公平和人地公平。1.代内公平。就是指当代人在利用自然资源满足自己的利益过程中要体现出机会平等、责任共担、合理补偿。即强调公平地享有地球资源,把大自然看成是当代人共有的家园,平等地享有权利,公平地履行义务。对公平的呼唤是因为不公平现象的存在。当代社会存在着巨大的贫富差距,发达国家总是利用不平等的手段和方式,廉价地过多地利用地球资源,掠夺不发达地区的资源,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关系中处于不平等地位,发展中国家的生存权、发展权受到了践踏和侵害,贫富差距所反映出来的不平等或不公正现象就通过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了出来。当然,代内公平问题除了有世界视角之外,也可以放在一个国家内部甚至一个区域里来审视。因此,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应对自己的发展行为自律,并且履行相应的责任和义务,达到公平合理地使用地球资源的目的。2.代际公平。就是指人类在世代延续的过程中既要保证当代人满足或实现自己的利益需要,还要保证后代人也能够有机会满足他们的利益需要,即要求当代人要对后代人负责,决不能图一时之利而断送后代人的生存发展机会。哈佛哲学家约翰·罗尔斯在他著名的《公平理论》中写道:“不同时代的人彼此间有责任和义务的约束,就像当代人之间的关系一样。当代人不能因己所好去随意界定代际间的公平原则,而不顾道德准则的约束„„人类有着与生俱来的责任去支持和推动公正的建立,这便要求人类文明发展到相应的高度。”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是有限的,如果当代人为了眼前的利益对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采取急功近利式的掠夺性开发,竭泽而渔,杀鸡取卵,我们留给子孙后代的只能是一个满目疮痍的地球,全面的生态危机一旦以“一日清算”的极端形式暴发,就会危及人类的发展未来。强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正是体现了面向未来的价值观规范。

14.人地公平。就是人类要与自然界保持公正的关系,这其中的关键问题就是解决自然相对人而言有无价值的问题。自然是一个自反馈系统,但是人对自然的价值判断会决定人的行为,决定自然的自调节能力。如果像西方中世纪秉承的“低等动物不承担责任,因此也没有权利。动物就是为人类而存在的,人类对植物和石器拥有同等的权利”的观念,那么人类对自然万物只有君临统御的威严,而无平等的交流可言。其结果只能如马克思在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概要》中所言:“自然成了纯粹为人类而设的物品,她不再被认为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所有自然法则的发现也都有了人类征服她们的诡计。自然,成了人类的一种生产途径。”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生物的多样性一旦被严重削弱,人类文明的发展也将面临严重危机和严峻考验。所以,保持和维护人地公平,不仅是自然生态圈自调节的需要,也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五、建立生态环境道德的科技伦理规范

现代科学技术已经形成了庞大的知识体系、技术体系和工程体系。科学技术的总体能力足以与自然力相匹敌,并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科学技术在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使生活质量大为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环境污染、资源滥用、传染病增加等等严重的危险。在人类科学史上,由于对科学技术的盲目崇拜和滥用而造成严重生态环境恶果的事例不胜枚举。如DDT(双氯苯基三氯乙烷)等化学药品的问世,曾被誉为现代科学的一个奇迹,并在二战后迅速得以广泛应用,然而,化学药品的问世便意味着人类面临新的灾难,因为化学药品的残留不仅污染了生态环境,还长久地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对大学生进行生态环境道德视角下的科技伦理教育,主要是帮助学生在未来的管理决策和科学研究中转变传统的征服自然的价值观,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同进化的价值观,确立科技有限论的基本观念。一是管理科学中的生态环境道德观的培养。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管理中坚,在管理决策中不能仅仅着眼于眼前的经济效益,还要放眼于长远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努力降低环境风险,以生态优先的原则定位产业发展或区域经济发展。二是技术科学中的生态环境道德观的培养。技术科学是为人类服务的,但由于科技成果尤其是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所带来的污染具有隐蔽性、滞后性、协同性、累积性和连带性等特征,要求大学生在科技创新与成果推广应用中要充分考虑环境因素,也要努力降低环境风险。

六、促成生态环境道德的保障机制

生态道德养成教育作为高校德育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决不是一阵风,走过场,而是要长期踏踏实实地认真落实。因此,需要制定相应的、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确立相应的教育保障措施机制,才能保证大学生生态道德养成教育的有效实施。

1、健全生态政策和法规

“法律和道德都是人类社会特定经济关系的产物,两者都是调控人们行为的重要机制,二者的关系十分密切。要有效地维持社会的正常秩序,法律和道德缺一不可,法律是基本的道德,道德是不成文的法律”。作为调控大学生行为选择的不同范畴,“道德约束”与“法律规则”却是互相补充、互相作用的。大学生生态道德素质的养成依靠道德培养的同时,更需要以法治作为保障。因此,应创建并完善相关生态政策法规,把道德约束难以奏效的严重危害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失德”行为,纳入到法律规范调整范围内,充分发挥法律的社会效力,为生态道德教育提供强大的法制保障。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一是要加强政策出台。生态文明建设的当务之急是应抓紧调整生态建设的政策导向,加大对生态环境的政策性倾斜,尤其在起始阶段更要形成一整套与之相适应的政策体系,从而适应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具体来说:首先是要从根本大法来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把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写入宪法。同时要制定《自然资源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从而具体切实地保证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此外,要在经济立法中突出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发展关系,使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在经济法规中得到充分体现。通过宏观调控手段措施有效引导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立法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约束作用,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二是要加强政策引导。与德育相关的政策导向不只是教育界的问题,也是整个国家的问题。我国自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之后制定了一系列适合本国国情的环境与发展的宏观政策,特别是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学校德育注入了新的内涵,为生态道德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政策依据。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和形形色色的挑战,教育更需要政策导向的帮助和趋势预测的启发。只有这样,学校德育才会更积极主动和富有针对性。

2、社会生态教育机制

一是积极营造培育全民生态道德教育的社会氛围。各级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意生态环境优化、人口控制和资源保护,坚持不懈地搞好环境保护,要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公民生态道德教育提供良好的社会条件。可以利用多种形式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积极宣传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危害,普及生态科学和环保法律知识,提高全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环境意识和环保法制观念,形成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社会风尚。

3.建立完善的生态教育机制

这是增强全民生态道德意识,促进生态道德的培育和形成的需要。尤为重要的是要抓好学校教育这一环节。要使一个人良好的生态道德,必须从小开始培养,人们只有从小就懂得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才能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和道德观,才能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品质。因而特别要重视青少年生态道德意识的培育和提高。幼儿及中小学教育应结合有关教学内容普及生态知识,高等院校教育应有计划地设置有关生态学、环境保护、环境科学的专业或公共课程。总之,要把生态道德教育贯穿于公民教育的全过程。

4.建立完善的生态教育评估、奖惩和激励机制

要把生态教育作为各种评估、考核、奖惩的重要依据,对于民间自发的环境保护宣传和环境保护组织要予以鼓励和支持,对在环境保护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要予以奖励,对破坏环境的组织和个人要依法严惩。

5.社会舆论导向机制

舆论可通过启迪道德觉悟、激励道德情感、强化道德意志、增强荣辱观念的方式,在内心深处对人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舆论是“社会的良心”。社会舆论其本质是“社会公众对社会某些事件、现象或人们行为的社会舆论和态度。”社会舆论包括国家政策、大众传播、公众言论等内容,多以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大众传播为主要工具。社会舆论的导向作用对大学生生态道德素养的提高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问卷调查中,有67.5%的大学生在“大众传播作为获取生态环境保护信息第一途径”这一项中选择了“多”和“很多。因此,生态道德规范要想对公众产生约束力,无疑需要依靠舆论力量监督、评价和引导。一是进一步发挥传统媒介的舆论导向宣传作用。通过媒体进行生态道德教育,可大幅度拓展教育覆盖面,真正实施全民的生态道德教育。同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直观、生动、便捷、高效等特点寓教于乐,提高教育效果。“美国野生救援”是一个保护全球濒危动物的非政府组织。成龙、李安、章子怡、姚明等娱乐圈和体育界的知名人士都是其形象代言人。由于这些形象代言人都是在年轻人中有非常大影响力的明星,因此他们代言的公益广告通过电视台的播放在年轻人

2中产生了强烈反响。此外,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可开设全民生态道德教育专栏专刊,设立有奖举报电话。通过刊登介绍我国目前生态状况和生态道德教育方面的文章、图片、简讯等,表彰先进,着力塑造一批符合生态道德规范的“善”的典型,揭露、批评有悖于生态道德原则的“恶”的行为,曝光那些环境污染严重、不注意生态效益的单位,以此感染、同化公众。二是充分发挥新兴媒介的传播优势。互联网以其迅捷的速度已普及渗透到生活的每个角落。大学生接触网络的普及率比社会其他群体更为广泛。可以利用网络与大学生生活的密切关系,建立有特色、有吸引力的生态道德教育网站,也可以在大学生经常浏览的网站上把关于生态基础知识、自然的价值、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的最新信息作为主要内容添加上去。可设立专门网络讨论版,邀约相关生态学专家与学生在线交流。此外,我们要发挥移动、联通、电信等通信部门的优势,利用短信平台如在“世界禁车日”主题节日发送提示性短信进行宣传等生态道德教育。三是加强生态道德主题活动和典型人物事迹宣传报道。各级电视台、报刊杂志等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推出适合的生态道德教育节目、专栏等。新闻部门可以组织生态道德方面的大讨论,通过各行各业人们的深入探讨和广为关注,启发人们对生态道德的进一步思考。如可以在大家收视率较高的节目上组织观众对“大学生用硫酸泼狗熊事件”、“网络虐猫事件”进行讨论,可以通过公益广告、短片、街头访谈等形式出现,寓教于乐。同时,有必要树立一些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典型的人和事,如宣传植树造林劳模马永顺的先进事迹。通过大力宣传英模事迹,形成新时期具有时代精神的先进范式,为大学生们提供学习的榜样。四是文艺界要多创作有关生态道德的科普类、艺术类等其他类别的优秀作品,积极配合生态道德教育。这些优秀的艺术作品有利于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是大学生接受教育的有效渠道。要结合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以生动活泼的艺术形式,在生态道德教育中强调精神感染和艺术审美,有助于大学生生态道德行为的养成。此外还可以通过主体图片展览、生态教育基地等构建生态宣传的示范点与平台。大众传播通过这种由点及面的形式,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生态道德教育氛围,使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接触到这方面的内容,起到良好的环境熏陶作用。

6.学校管理保障机制

高校领导要进一步统一思想,重视大学生生态道德养成教育工作,真正把这项工作提上日程。一是要加强生态道德教育重视力度。高校应结合生态文明建设和学校实际,加强领导班子及其成员对大学生生态道德养成教育的重视程度,将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并作为学校 重要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高校领导要高度重视,统一思想,做到党政工青齐抓共管,营造全员育人环境。要提出相应的工作目标、计划、实施措施和实施内容、途径和方法。要对学生工作人员进行生态道德教育培训,将生态道德教育有效地渗透到学生日常思想教育中,进而形成养成教育。二是要开设有关生态道德教育课程。分管教学工作的领导要尽量保证有关生态道德教育课程的开设及其教学时数等。要给予开设生态道德教育课的教师大力支持。加强生态德育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三是要制定生态道德教育工作计划,并加强有效监督。要按照学校计划的三大板块制定切实可行的包括德育、教学、科研于一体的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工作计划。每一板块都要有具体的工作内容、工作措施和工作目标,落实负责人。通过建立生态德育工作责任制,形成统一部署、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的新格局。此外,应建立一整套便利、实用、有约束力的管理监督机制,如专项教育工作人员例会制度、专项教育人员学习培训制度等。四是要支持包括生态道德教育在内的生态文明研究工作。作为一个独立的理念,生态文明正方兴未艾,其内涵、外延还需要更为全面、深入探讨。因此,高校在推进生态文明教育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以最新理论成果指导实践的开展,以实践的切身感触为理论研究提供充分的材料,让二者相互推动、相得益彰。要大力发挥高校人力资源优势,鼓励并支持相关专家学者围绕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展开学术探讨和科学研究,可以以专项资助、课题立项等形式,鼓励他们多出精品,更好地探索和总结大学生生态道德养成教育的内容、原则、途径、方式方法与规律,并很好地指导大学生生态道德实践,从而使得理论与实践互补融合。五是要做好生态道德教育检查总结。学校可以采取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等形式,对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工作的组织、实施进行阶段式总结与年终总结。学校要通过总结树立典型,按照奖惩制度对优秀单位和个人予以奖励,并将好经验好做法普遍推广,进而以点带面促进全面提高。对于工作开展比较薄弱的院系,也要很好地进行深入总结,必要时按照奖惩制度进行相应的处罚。

第二篇:完善运行机制 构建发展平台(模版)

完善运行机制

构建发展平台

---关于龙头企业、市场、农户有效对接的调查与思考

(定西县目标办)(2003年8月)

在农业市场化、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形势下,农业的定位在外延和内涵上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农业发展要紧紧围绕现代化发展目标,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和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用工业的理念指导农业,用市场的手段经营农业,用开放的思维拓展农业,积极探索“国际化、市场化、产业化、城市化”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子,才能在新的起点上谋求农业的跨越式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实现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将农业的再生产过程诸环节联结成一个有机的产业系统,从而将分散的农户小生产以较高的组织化程度引入市场,提高农业生产者的市场化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它是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独立主体以一定的契约方式自愿结成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具有生产专业化、交易规模化、服务社会化、产品和生产要素市场化以及产业一体化的特征。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链条上,龙头企业决定着产业化的层次、水平,决定着一个地区农业乃至整个经济的层次、水平。龙头企业是实施农业产业化的核心,它上连市场,下连基地 和农户,负有开拓市场、科技创新、带动农户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任务。基地建设是搞好农业产业化的基础,是龙头企业的重要依托和赖以生存的源泉。完善运行机制是搞好农业产业化的保证,关键是要形成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这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标志。只有正确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使各个环节连接得更加紧密,才能为产业化顺利发展提供有力保证,才能提高农业生产的市场化、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能力,实现企业、市场、农户的有效对接,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一)近年来,定西县认真坚持“五县”发展战略和“三高两增一稳定”的工作思路,坚持“三个顺应、三个遵循”的原则,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着力培育支柱产业,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洋芋、畜草、中药材、食用菌、蔬菜等主导产业基地初具规模,特别是洋芋和畜牧业的快速发展,为农村经济注入了新活力。据统计,近年来全县洋芋种植面积稳定在50--60万亩,年总产量在70--80万吨左右,基本形成了以北部高淀粉商品薯生产基地和水川区低淀粉菜用薯生产基地;建成了金大地、环宇、蓝天、薯峰、雪柳、泽融等6家(千吨以上)以淀粉为主的马铃薯加工企业和50多家(千吨以下)小型加工厂,年加工马铃薯30多万吨,生产加工企业已具雏形。畜草产业紧紧抓住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机遇,建立优质牧草基地40万亩,并依托定西国家科技园区,建立了以城郊、内官、巉口为主的奶牛 养殖基地,以内官为主的无公害标准化瘦肉猪养殖基地,以内官、凤翔、香泉等南部乡镇为主的肉牛育肥基地,全县规模养殖户达到8500户,饲养量达15.97万头。农业结构调整和支柱产业的纵深推进,促进了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2002年全县农民人均产业收入达10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1%。

(二)尽管定西县农业产业化有了长足发展,但从总体情况来看,还处于初级阶段,水平不高,大部分龙头企业实力较弱,产业化组织松散,产品结构层次低,在主导产业的培育上,还没有做大做强(特别是洋芋产业没有形成特色产业),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是企业加工能力不足。大部分龙头企业从事农产品的初级加工和粗加工,精深加工少,农产品转化率低,产业链条短,市场竞争力弱,对农户的带动能力和对产业的拉动能力不强。据统计,2002年县内蓝天、薯峰等6户淀粉企业加工淀粉5700吨,加工转化洋芋仅4万吨左右。金大地食品有限公司已完成投资1650万元,2001年从荷兰引进全自动化速冻薯条生产线,年设计生产规模3000吨,2002年仅生产薯条300吨,生产期短,效益低。

二是融资渠道不畅。一方面由于对项目缺乏科学论证,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过大,流动资金严重不足;另一方面由于缺乏金融的有力支撑,民间资金难以聚集,收购农产品资金严重短缺,造成贮藏原料严重不足,致使企业生产周期短,效益低。三是市场体系不健全。市场主体单

一、功能缺位,尚未形成多元化的市场主体。一方面,国合商业组织的市场化改革滞后,难以适应农产品流通市场化的竞争形势,民营的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仍然处于初级水平,其功能主要集中在区域内的物流方面。另一方面,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较低,组织形式单一;在市场参与者方面,无论是农业生产者还是农产品的购销商,大都以分散的非组织化的方式进入市场,缺乏集体行动的协调机制和市场占有率。特别是作为“中国马铃薯之乡”,目前在城区没有形成规模较大的洋芋专业交易市场,没有形成收购、包装、储藏、销售、运输、加工等一体化的产业链条。

四是利益机制尚未形成。由于企业加工没有形成规模,效益低,没有经济实力返哺农业,难以订单形式与农户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共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

五是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不高,品牌意识不强。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和农产品质量检疫检测体系亟待建立和完善。

(三)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趋势,也是新一轮农村经营体制的改革重点。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如何解决产业化链条上诸多环节联接的问题,是实践中亟待解决的一大课题。根据目前定西县的实际,我们认为,要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育龙头企业,膨胀经济总量。要按照“扶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要求,坚持“大规模、高起点、外向型、强带动”的原则,要立足农业办工业,依托资源上项目,盘活存量促增量,搞活流通兴产业;要靠招商引“龙”,改革、改组、改造育龙,优惠政策扶龙,打造品牌强龙,着力培育一批规模较大、实力雄厚、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膨胀县域经济总量,推动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一是壮大一批龙头企业。对县内已建成的陇海乳品、金龙、金大地、环宇、蓝天、薯峰等一批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在信息、技术、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全面开发名优特产品,提升产品档次,打造定西绿色农产品注册商标品牌,不断膨胀企业规模,进一步增强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二是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围绕我县洋芋、畜草、中药材、食用菌、蔬菜等主导产业,按照市场机制运作的方法,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扶持作用,积极鼓励社会组织和能人通过吸收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兴办龙头企业;三是改组一批龙头企业。对县内部分龙头企业特别是淀粉加工企业,通过改制、改组、兼并等形式,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盘活现有资产,增加科技含量,规范企业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同时,要加快组建定西淀粉行业集团公司,打造竞争“航母”,提高市场占有率;四是引进一批龙头企业。要进一步营造良好的“投资、干事、创业”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特别是随着全县退耕还林面积的不断扩大和草畜转化步伐的加快,要重点引进一批农畜产品 和饲草加工企业,实现农产品的加工增值,整体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

二、培育市场体系,拓宽流通领域。在产业化链条上,生产是基础,加工是重点,销售是关键,也是龙头企业实现与市场、农户有效对接的切入点。要以销促产、以工保农、返哺农业,环环相扣不可偏颇。实践证明,生产、加工、销售这三方面都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高标准为起点,以效益为目标,研究市场、开拓市场、占领市场。

批发市场是市场运行的中心,企业化的市场组织是核心,市场中介组织的发育是关键,政府的宏观政策是市场体系运行的基础。深圳市农产品股份有限公司经过10年的探索,用企业化的方式,以经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中心,通过企业的纵向一体化和协约一体化,将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经济活动融合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从而构建了一个跨区域的大市场和大流通体系。这四种模式是:(1)通过培育和带动一批市场中介组织,构建了“公司+批发市场+中介组织+农户”的模式;(2)通过与产销一体化组织和农业龙头企业建立协约一体化的关系,创造了“公司+批发市场+产销一体化组织(包括农业龙头企业)+农户”的模式;(3)通过投资产地批发市场将销地与产地的批发市场联结起来,形成了“公司+销地批发市场+中介组织+产地批发市场+农户”的模式;(4)通过跨区域投资农业生产基地,并通过基地的示范作用作为联结农户的纽带,从而建 立了“公司+销地批发市场+中介组织+产地批发市场+基地+农户”的模式。这种“四重模式”遵循着构建农业的大市场、大流通、大产业、规模化、专业化和现代化的基本思路,昭示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路径。为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社会能人,启动民间资金,培育市场主体,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城区东关、西关以及巉口、内官、鲁家沟、香泉等市场的辐射功能和市场化水平,并在城区建立设施一流、管理一流、服务一流、效益一流的集网上交易、贮藏保鲜、加工包装为一体的大型农产品专业交易市场,发挥专业市场商品集散、物流配送、信息交流和价格形成的功能,在全县真正形成以专业市场为枢纽、农村集贸市场为补充的市场网络体系,扩张市场吞吐能力。要鼓励和壮大农村购销大户、经纪人等营销队伍,拓展农产品销售市场。要充分发挥我县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的优势,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产销直挂、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在农村与城市、农户与城市居民之间架起方便、快捷的流通渠道。

三、培育对接方式,做强做大产业。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优先发展资源型产业,实现原始积累,进而培植主导产业,形成区域特色经济,是贫困地区发展经济普遍遵循的一个基本规律。但资源优势或区域优势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有找准发展的着力点、抢占市场的切入点、产业链条的对接点,才能实现新的跨越。

第一、“企业+基地+农户”对接方式。企业通过对农副产品不同层次的生产加工,带动基地发展,形成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 户的产业格局。如定西天一中药材加工有限公司采取两种形式在内官镇建立了中药材基地:一是以租用土地的形式,在南川、永丰、林川三个村以每亩400元的价格租用土地1500亩,建立了以当归、黄芪、川芎、蒿本、羌活为主的种植基地,公司为农户在播种、中耕、收获等全生产过程进行技术指导,并按照“谁出租土地,谁管理”的原则,每亩土地付管理费200元;二是以订单形式,在永丰村建立了无公害标准化基地3000亩,有效的促进了当地药材产业的快速发展,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第二、“公司+基地+农户”对接方式。国家、集体以及农村中的经纪人牵头兴建的农副产品经销型龙头公司,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农户,按照市场需求与农民签订购销合同,农民按合同生产,公司按合同收购农副产品,把小生产纳入大市场的轨道。近年来,内官镇蔬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今年仅甘蓝种植面积达1.5万亩,但蔬菜市场价格波动较大,镇上通过营造良好的“投资、干事、创业”环境,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地方能人,启动民间资金,筹资450万元,建成了集贮藏、保鲜、销售为一体的蔬菜恒温气调库2座,库容量达450吨,绿润忠信恒温保鲜库自8月初启动使用后,每天组织向四川、湖北、江苏、山东等地外销甘蓝150吨,并解决了当地100多名劳动力就业。蔬菜恒温气调库的建立,既平稳了当地甘蓝价格,目前每斤甘蓝销价在0.20—0.30元之间,又减少了销售环节,增加了收入,保护了农民的利益。同时,带动了当地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鲁家沟镇依托洋芋购销公司与 北京辛普劳公司签订1000吨大白花洋芋订单,加快了全镇洋芋优质化、专用化、标准化发展步伐。

第三、“市场+协会+农户”对接方式。以各种形式的中介组织为纽带,围绕某一产业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形成产业基地。鲁家沟镇太平村养鸡协会对区域内的养鸡户进行统一购种鸡、统一防疫、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配方、统一价格、统一销售,通过协会与兰州华联超市建立了长期的鲜蛋供销合作关系,已发展养殖户11户,养殖规模达1.5万只。同时,协会抓住区域内和周边乡镇退耕还林面积大的机遇,兴办了1处饲草加工厂,进行草粉加工,发展无公害和绿色食品。

第四、“市场+经营大户+农户”对接方式。以各类专业批发市场为载体,由经营大户作为中介组织,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牵动优势产业扩大生产规模,形成专业化、系列化生产。巉口、鲁家沟洋芋市场建设,已成为白碌、御凤、石峡湾、景泉、葛家岔、巉口、鲁家沟等北部乡镇农民进行洋芋销售的集散地,在洋芋收购季节,来自四川、河南、上海、山东、广东等地的100多家客商与当地洋芋销售大户合作,购销洋芋,每年洋芋吞吐量达20万吨以上。同时,通过当地政府与工商、物价等部门的积极配合,规范市场秩序,保护农民利益。

四、培育中介组织,提升服务水平。产业化经营离不开社会化服务。要实现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对接,就必须建立一个多元化、多层次、多功能的农村中介服务组织,规避市 场风险,降低生产成本。建立健全高效灵活的农村中介服务组织,使之在不改变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的前提下,通过农民的劳动、资本的结合,将一家一户的生产组织起来,将分散的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联合起来,将分割的生产、加工、流通联结起来,这不仅是解决农民分散式小规模经营与大市场矛盾的有效途径,而且也是广大农民实现主体地位的必然选择。要对已建立的马铃薯、养殖等协会规范运作的基础上,按照“民办、民管、民营、民受益”的原则,大力发展各种农业技术协会、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购销公司,优化组合生产要素,提高农民和农业的组织化程度,真正实现产前抓订单,让农民吃上定心丸;产中抓标准化生产,打绿色品牌;产后抓增值,延伸产业链。同时,要切实抓好农产品质量标准和认证体系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建立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不断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第三篇:构建阳光运行机制

构建阳光运行机制 推进国企源头防腐

中国电信宣城分公司 赵燕霞

近年来,电信业经历了数次重大的转型、改制和重组的过程,目前已经进入完全市场化运作阶段。市场竞争在给企业带来生机与活力的同时,也为企业规范权力运行、构建惩防体系提出了众多全新的课题与挑战。在探索与实践中,我们始终坚持“以制度约束权力,以流程规范行为,以措施防范漏洞,以监督杜绝失足”的理念,按照“公开、分权、制约、监督”的要求,从规范权力运行入手,践行源头治腐工作逐步形成并推行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权力运行和监督机制,在保障企业良性运行、实现又好又快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构建360度反腐倡廉责任体系。

中国电信作为国有企业,全面推行党风建设与反腐倡廉责任制,切实落实“一岗双责”。企业内部实现权力与责任一一对应全覆盖,不留死角。主要领导切实担负起一手抓经营管理、一手抓反腐倡廉的责任,坚持“四抓四严”要求,抓活动、严要求;抓制度,严落实;抓岗位,严考核;抓监督,严防范”,以身作则增强管理团队反腐倡廉责任意识和“四慎”品格修养。在工作中要摆正自身位置,合理安排日程,确保为反腐倡廉留出时间与空间,既要学廉洁、又要讲廉洁、更要行廉洁。

《党风建设与反腐倡廉责任书》不能停留在走形式、搞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层次上,必须要实现“一岗一模板,一年一更新”。我们对各单位、部门主要负责人根据其岗位特色和工作实际目标任务,分别确定其责任的具体内容。同时,《责任书》要与公开廉洁承诺、中层干部集体廉政谈话、新提任干部任前廉洁谈话制度等相合,实现4个100%。管理层在廉洁上树立良好样板。

构建反腐倡廉责任体系做到“五要”:

一要“规定动作不走样”,落实集团、省公司和地方政府工作部署不走样,从体系建设、目标制定、计划分解、宣传教育、专项活动、监督检查、考核奖惩等方面落到实处,起到实效。

二要“联系实际讲实效”,将党风廉政建设与经营发展、岗位创建、阶段活动、企业文化建设等有机结合,深入基层一线参与营销实践,开展针对性的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员工思想动态,求真务实开展党风建设,切实推进廉洁文化和作风建设。

三要“重点环节监控好”,通过精确化管理、效能监察和专项治理等工作,有机整合各方面的监督资源,加强对各级领导班子、人财物事关键部门、关键环节和关键岗位从业人员的监督。

四要“方式方法有创新”,坚持“抓经营、带队伍、促业绩、保大局”,开展有特色的主题活动;积极学习、借鉴和引进先进经验和有效手段,开拓思路,创新方法;拓展宣教载体,创新教育形式,提升教育效果。

五要“检查考核显力度”,加强对基层单位党风建设与反腐倡廉工作的帮扶、指导,落实一把手党风建设责任机制,严格执行党风建设与反腐倡廉建设的检查、考核与问责制度。

二、构建权力运行监督的“六大平台”

建设行之有效的权力运行和监督机制,还需要强有力的制度保证。2008年,中央制定出台了《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全国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也相继制定出台了相应的实施办法、实施细则。落实到具体的电信企业内部,除了已经制定或正在拟定即将出台的相关“三重一大”工作要求和具体反腐倡廉制度外,笔者认为,应当建立如下的六大平台:

一是反腐倡廉制度平台。建立强有力的“制度链”,完善权力制约机制。首先是企业单位的反腐倡廉制度和重大问题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投资决策、大额资金使用,以及其他关键部门、关键岗位的管理制度。其次是坚持执行年检制。年检制并不意味每年只检查一次,而是说到了年底检查考核必须严格按照年初制定的目标任务落实奖惩兑现。第三是领导干部离任的审计制。对中层以上的干部在调离现在所在的单位时,应当通过内部审计工作对其任期内的经济责任进行认真的审计,对发现的问题根据问题的大小、性质给予及时适当的处理。第四是追究制。对已离任的干部,在其任期内发生的经济问题乃至案件,在其离任后发现的,要进行有效的责任追究,决不放过一个贪污腐败分子。

二是内控管理平台。加强企业财务、审计、监察等专业部门的监督工作,充实专业人员,明确制度流程,落实岗位职责,开展定期检查通报,及时查找管理中的短板与漏洞,堵塞管理中的死角。同时,运用现代信息手段,加大OA办公网络、网上审批报帐系统、IT数据分析和支撑系统的建设,提高管理的数据化采集、分析、辅助决策的能力,加强管理工作的刚性。

三是企务信息公开平台。企业要避免形成“一言堂”、“领导一个人说了算”的痼疾,就必须发挥群众观点和加强观众意识,主动深入群众、联系群众,征集群众意见建议,发挥群众民主参政议政和实现民主监督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果群众对企业的形势、工作任务、面临的困难大多不了解,就很难凝聚有效的共识。坚持职工代表大会、职工代表巡视、厂务公开等制度,同时,打通信息交流的双项通道,比如定期深入群众开展座谈,开辟企业公开信息专栏等。

四是廉洁宣教平台。反腐倡廉不是少数部门和几个领导的事,需要全体员工共同参与。因此,有必要将廉洁文化纳入企业文化之中,对全体员工进行潜移默化的宣传教育。宣传教育必须要有一定的量化指标来考核,既要保证宣教的频次,又要能反馈宣教后的实际效果。在领导班子中要坚持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在中层管理者中要通过党员干部组织生活会、专题会议、定期开展专业讲座、时事报告等来加强学习。在普通党员群众中,要通过党员大会集中上党课、全员征集廉洁理念、开设反腐倡廉网络专栏、宣传橱窗、定期推送廉洁短信、组织家属开展廉政座谈,等等,筑牢廉洁宣教的各道防线。

五是主题活动平台。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廉洁活动,加强廉洁建设的实效性。在党员干部中,结合企业当前面临的营销服务难点,加强党风党性党纪建设和创先评优等活动,推出员工身边“思想坚定、作风过硬、业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先进典型人物与事例。同时组织开展“服务进社区”、社会公益服务、管理部门对口支援前端一线、以及开展红色旅游、组织红歌比赛以及各类群众性文体活动等,培养员工的服务意识、公益意识,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增进团队精神,培养陶冶员工健康的兴趣和高尚的情操。

六是员工信息交流平台。员工有了参政议政意识,还需要有良好畅通的交流载体和管道。有必要搭建一个民主、和谐、宽松、活泼的信息交流平台,让全体员工平等参与,畅所欲言,既能增进企业内部纵向、横向间的沟通了解,同时也能够在早期就发现和杜绝企业内部的一些管理瑕疵和不良风气。这方面需要领导一要开门纳谏,虚心听取群众意见和呼声;二要进行适当投入资源,为员工创造一定的必要条件,如建立网上交流论坛,建立员工意见公开接待日、设立内部监督举报电话和邮箱,等等。

企业要想健康发展,需要从规范权力运行入手,建立一套完整的责任体系,搭建对权力运行监督的六大平台,同时还需要对六大监督资源,就是“党内监督”、“民主监督”、“关键领域、关键环节监督”、“专项效能监察”、“合作方监督”、“社会监督”等监督资源加强整合。应当看到,这六大监督资源,既有组织的,又有群众的;既有业务的,又有专项的;既有利益关联方的,又有来自社会各界的。六大监督资源的视角不同,关注点也各异,其发挥监督制约的作用和力度也有大小之分,但每一个资源都有独特的切入点,“管中窥豹,只见一斑;多管齐下,可见全貌”。综合运用这六大监督资源,就能使权力运行在阳光下,腐败分子无所遁形,企业实现健康发展。

三、权力运行监督的六大关键步骤

一是开展“大清理”。组织全面清理企业内部各项重要的管理制度,编制各个管理和生产岗位的岗位说明书,界定各自的权力与责任。对经过修订完善的管理制度,汇编成册组织管理人员和涉及岗位员工进行学习。对岗位说明书,通过企业内部绩效管理、综合审批、财务管理、内控建设、内控评估等等进行界定和设置。

二是绘制“流程图”。按照“内容合法、程序规范、形式简明、操作方便”的要求,将权力运行的各个部位划分为若干个必经环节,绘制出各单位、部门职权运行流程图。明确规定每个环节由谁来办、怎么办、什么时间办结,使每名员工履行职责时有固定“路线”和“规矩”,实现权力运行的“单轨制”、“标准化”。

三是设置“硬杠杆”。严格实行“三重一大”集体讨论和民主决策制度,杜绝“一言堂”和暗箱操作。建立规范透明的审批程序,对审批标准、审批方式、审批程序、审批时限等作出明确规定,严格规范各个环节的运作,积极推行IT管理,防止随意性。

四是构筑“防火墙”。以教育引导干部员工牢固树立学习意识、效率意识、流程意识和服务意识,大力弘扬用心服务、服务至上,倡导“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成就一番事业”,不断提高员工队伍整体素质。建立和完善廉洁从业、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提高制度意识,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实现关口前移、防范在先,从源头上防范廉政风险。

五是架设“高压线”。进一步完善责任追究制度等制度,将廉政风险防范工作与目标考核、干部考核、干部离任审计、干部任免挂钩。认真开展来信来访查办,对群众反映的服务质量、行风问题切实加以整改,对发现的违反廉洁制度和规定的严肃进行查处,切实绝不纵容和姑息。坚持日常检查与考评相结合,时刻不放松对反腐倡廉工作的要求,警钟长鸣、越界必究,既要架设“高压线”,又要保证“不断电”。

六是编织“监督网”。严格对外公开服务承诺,公开服务项目、流程、期限、结果以及收费项目和标准,凡是与消费者利益相关的事项,一律向社会和群众公开。认真整合各项监督资源,形成“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监督网。加强对招投标、审批权力监督。招标和决定环节、受理与审批环节实行分离。切实做到行为有规范、权力有制约、过程全透明、结果有监督。

第四篇:构建基层党建工作运行机制探讨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加强和改进县级以下各类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构建开放、规范、科学、高效的基层党建工作运行机制,有利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基层的贯彻落实,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整体功能,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一、结合基层党建工作实践,充分认识构建基层

党建工作运行机制的现实意义

重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以改革的精神构建基层党建工作运行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构建基层党建工作运行机制,是推进党建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对外开放的扩大,使党建工作的外部环境和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从根本上讲,市场经济是规则经济,是法治经济,是民主经济,其所孕含的理念和内在的运行机制,要求基层党建工作克服随意性、短期性的做法,坚持走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道路,这既是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具体表现,也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必然要求。

2、构建基层党建工作运行机制,是解决基层党组织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升整体功能的现实选择。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以新的面貌和更强大的战斗力、带领人民完成新的历史任务的需要。当前,基层党组织建设所处的环境、背景以及面临的形势与任务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如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和经济组织的多元化趋势,要求改进组织设置方式和活动方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好组织功能。大批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和地区间流动,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农村经济发展的产业化和市场化,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构建组织机构健全、运行机制有效、服务功能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因此,基层党组织必须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

3、构建基层党建工作运行机制,是创新党建工作方式,增强党建工作效益的有效举措。实现基层党建工作的最佳效益,不仅是现代行为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具体运用,更是基层党的建设的直接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的要求,基层党组织必须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紧密结合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研究和探索基层党组织适应新形势下推进生产力发展,加快精神文明建设和基层民主建设,实现基层党建工作的观念创新、方法创新和机制创新,以最大限度地获得基层党的建设的最佳效果,放大党建工作影响力。

4、构建基层党建工作运行机制,是把握党建工作自身矛盾,探索党建工作规律的重要内容。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的建设,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改革的精神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这就需要准确把握党建工作的深刻内涵,充分认识新阶段的党建工作特征,找准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的内在联系,弄清党的领导如何实施,基层组织如何运转,党的建设如何推动,讲求科学方法,遵循客观规律,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切实把党建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统一起来。

二、客观分析当前新形势,正视基层党建工作运行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基层党建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工作机制不断完善,但是与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相比,工作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和薄弱环节,有些问题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领导机制不健全,基层党建工作的“虚位”现象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一些地方领导对基层党建工作地位的认识不深,没有把党的执政使命与基层党建的基础性地位结合起来,自觉重视基层党建的意识不够,在实际工作中,“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片面认为抓经济建设是“硬指标”,抓党建工作是“软任务”,抓与不抓、抓好与抓坏问题不大,在具体工作中对党的建设研究少、指导少、督查少,导致基层党建工作的根本地位不突出,龙头作用发挥不明显。二是领导责任不明确。有的党组织书记对本职工作责任不明确,甚至不知道抓什么,怎么抓。抓具体措施和制度落实不到位,实践工作中缺乏理性思考,对基层党建情况了解不透,满足于看材料、听汇报,亲自动手少,创新意识不强,工作随意性大。组织部门在抓党建工作上长期处于“单兵作战”状态,“孤军奋战”致使党建工作疲软无力,不能形成强有力的气氛。三是制度考核不严格。有的制度缺乏刚性要求和严格的考核,致使管党责任流于形式。主要是对落实的情况,落实的好坏,没有明确、具体、过硬的奖惩制约措施,特别是没有与党员干部实绩考核、职位升迁结合起来,客观上造成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抓好抓不好一个样的局面。

2、基层党建工作封闭运行,在体制内操作,“两张皮”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与社会经济之间的联系。一是党建工作的社会化

程度偏低。基层党建工作过去受封闭、保密因素的影响,蒙上了神秘色彩。长期保持着单向一维的思维方式,就党建抓党建,不能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仍是沿袭传统的、封闭的“自身循环”法,使党的建设与经济建设形成“两张皮”,社会认同程度不高。二是党建资源整合不力。基层在党建资源建设投入上不够平衡,组织

资源和社会资源呈分散状态,有效利用率较低。相对独立的所有制结构,在客观上又增加了资源整合的难度,党建阵地等资源还不能真正实现共驻共建、资源共享。三是党建工作的社会效益没有达到最大化。一些基层党务干部素质不高,对工作思考不深,对新形势、新矛盾、新问题研究不够,创新意识不强,工作方式方法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不能充分发挥,政治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够明显。

3、基层党组织的内部工作机制机械单一,党组织的团队活力不足。一些基层党组织的仍沿用过去一套做法,工作方式和内容没有什么创新和发展,党建工作缺乏活力,具体表现为:一是党员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有效发挥。党建工作习惯于按“党组织——党员”的单向模式来运作,党员按党组织的意图来实施,成员个体往往被动参与,组织与成员个体之间的互动性不够,党组织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又压抑了党员的主体性、创造性。二是党组织解决自身矛盾的能力不强。基层党组织在党员教育、管理和党组织设置、开展活动等方面,普遍地存在着教育内容方式单一化与党员需求时效化难以统一、管理模式的单一化与党员从业情况的多样化相矛盾、组织设置的行政化与社会经济的市场化不适应等,这些问题长期困扰着基层党的建设。三是党建活动的凝聚效能较弱。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对象,部分党组织领导方式陈旧,组织水平不高,开拓创新不够,党建活动方式单一,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缺乏新意,党员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

4、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相对传统,与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对接不够。近年来,基层党建的工作方式、思维方式虽然有所改进,但仍存在着计划经济思维的色彩,在工作上往往以行政指挥型为主,以自上而下为主,甚至有政治运动式的做法,有的习惯于“家长制”作风,长官意志严重,还不会运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提供服务的工作方法,不能尊重基层的主动精神和首创精神;有的依靠组织力量强势推动,不顾基层实际,不能站在群众的利益上想问题、作决策,挫伤了基层的工作积极性;有的工作搞突击,一阵风刮过,不能长期持久,工作成效大打折扣。

三、按照党建工作的总体要求,把握基层党建工作运行机制的特点和规律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构建基层党建工作运行机制,是一项影响全局、牵动整体的基础性工作。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必须明确基层党建工作目标,科学把握其运行规律,以班子建设为基础,以党员队伍建设为主体,调整组织设置,创新工作载体,丰富活动方式,把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进步作为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的出发点和归宿,努力建立组织有力,责任明确,上下互动,内外协调的基层党建工作运行新机制。

围绕上述目标任务,基层党建工作运行机制要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抓住重点、整体推进,继承传统、不断创新。其主要特点有:

一是开放有序。开放性的基层党建工作运行系统,既成功应对了社会急剧变革时代的多元社会主体的政治需求,又实现了党的执政能力的增量发展。在领导干部的选拔使用上、基层组织建设上和党员队伍建设上进一步体现开放性,保证群众在基层党建工作中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充分调动党内外参与基层党建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基层党建工作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二是动态高效。始终坚持效率优先的原则,把握基层党建工作的内在要求和运行特点,自觉遵循客观规律,跟踪掌握基层党建运行状况,减少工作缺位、错位、越位现象发生,不断调整基层党建工作运行中的思路和方式方法,努力完善党建工作运行系统。

三是科学规范。基层党建工作必须建立在科学合理、严谨规范的基础上。构建基层党建工作运行机制,既有现实的紧迫性,又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要求我们结合基层党建工作实践,围绕当前的目标任务和面临的问题,推进基层党建工作运行机制不断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基层党建工作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有其内在的建设和发展规律。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高整体建设水平,既要继承和发扬成功的经验,又要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研究新情况,探索新途径,解决新问题。

一是必须健全组织关系,提高党的组织化程度。党的组织是党员正常开展活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依托。及时调整完善和建立健全党的组织设置和组织体系,做到有群众的地方就有党的工作,有党员的地方就有党的组织,有党组织的地方就有正常的组织生活和坚强的战斗力,只有这样,党的领导、党的工作、党组织的作用才能更加有效地覆盖社会广泛领域。

二是必须抓住党员主导这一根本,让党的内在活力得到充分迸发。坚持以人为本,增强党员的责任感、荣誉感和归宿感,激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要按照有利于党组织开展活动,有利于党员教育管理,有利于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因地制宜地抓好抓实基层党建工作,开展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活动,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党员教育、管理和服务机制。

三是必须把握机制灵活这一关键,切实增强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时代在发展,形势在变化,我们党不断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必须紧跟世界进步的潮流,坚持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以党员的共同利益、共同需要为出发点,围绕工作目标创新活动形式和内容,紧贴基层党建工作实际,不断赋予新的内涵,逐步形成坚持原则、方法灵活、管理有效的机制,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四、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构建基层党建工作运行机制体系

(一)落实管党责任,建立基层党建工作的组织领导机制

1、建立科学规范、操作性强的管党目标体系。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关键在县(市、区)委,县(市、区)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基层党组织书记是直接责任人。要研究制定党建工作目标责任书,细化领导干部抓基层党建工作的内容,建立管党目标体系。坚持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书记负全责,分管领导具体抓,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党建工作体制,构建一个上下配套、组织严密、职责明确、相互配合、团结协作的组织领导体系。把县、乡(部门)及其所属党组织捆在一起,做到抓领导与领导抓相结合、抓部门与部门抓相结合、抓基层与基层抓相结合,形成上下同心、左右同步、点线结合、整体推进的基层党建工作运行新格局。

2、改进领导方式,实行领导干部办联系点制度。县(市、区)委要成立专门的基层党建工作领导机构,负责综合协调发挥各部门各单位的职能作用,整合配置党建资源和工作力量,形成由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各司其职的基层党建工作执行体系。各级党组织要建立基层党建工作领导小组,专门负责抓基层党建工作。实行领导办联系点制度,将基层党建工作的办点任务层层分解,实行领导办点、单位包点、队员驻点相结合,以示范引路,推动全局。

3、建立第一责任人管党述职制度。党组织负责人真正担负起抓党建的政治责任,实现思想、精力、工作三到位和责任、考核、奖惩三落实,认真解决好第一责任人“在位不到位”的问题。建立第一责任人向全委会述职制度,对第一责任人履行管党职责情况进行检查督促,尤其在考核工作实绩时把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情况纳入考核范围。

4、建立刚性的管党责任目标考评制度。根据党建工作目标,建立量化评比、奖惩分明的基层党建工作考核机制。建立开放的考核工作体系,实行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党务政工干部责任追究制,把基层党建目标与经济发展、业务工作目标结合起来,实行“双线目标考核责任制”,坚持定性与定量考核相结合,把考核结果与干部任用、奖惩结合起来,对考核评定为不称职的,一律予以通报,进行诫勉谈话,责令限期整改,取消其评优、晋升、晋级的资格,对连续两年被评为不称职的,必须引咎辞职。

(二)紧贴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建立与经济工作相融合的开放运作机制

1、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不断提升组织功能。按照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于加强党同群众的联系,有利于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有利于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增强党的影响力的原则,打破传统的党组织设置格局,因地制宜,适度推进,对基层党组织的设置进行积极探索和改进,确保党组织功能的正常发挥。

在农村党组织的设置上,要推广“支部 协会”的做法,建立功能型党组织。对规模比较发达、从业党员人数较多的,可探索在产业基地、行业协会、专业经济组织等各类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中建立党的组织,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要根据农民工群体外出务工的新形势,在党员比较集中的劳务输出群体中,可跨乡村区域界限,成立流动党支部。实行由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共同负责的双向管理机制。要重新划分党小组。打破过去的属地管理做法,按行业相近、地域相邻的原则,依工作需要与党员特长相结合、党员自愿选择与党组织指定相结合的办法,分别划分农业党小组、商贸党小组、工业党小组、老年党小组等。

在社区党组织的设置上,对符合条件、党建基础好的社区升格为党委(党总支),再以集贸市场、商务楼宇和居民小区为单元,设置党支部,把党小组建在楼栋上,切实加强党的有效领导,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

在新的经济、社会组织的党组织设置上,要按照属地、属条、属资、属业等不同方式,灵活设置联合型、园区型和行业型党组织。可先在具备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中组建单独式党组织,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然后在规模相对较小、具备组建条件但工作开展有难度的企业中组建党组织,不够建立单独党支部但有党员的,可就近组建联合式党支部。

2、创新党建活动载体,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

在思路上,把党建活动放到经济工作的大局中去考虑、谋划,找准党建活动服务经济工作的结合点。始终坚持把党的建设作为统领各项工作的总抓手和推动经济发展的先导工程,把经济工作的难点作为党建活动的重点,直接进入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定项目、选课题,做到活动同步推进,责任同步确定,考核同步开展,实现党的建设与经济建设互动双赢的效果。

在基层干部选拔配备上,要注重选拔具有领导基层工作能力和水平的社会精英。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把组织考核推荐引入竞争机制、把干部选拔任用与公开选聘任用结合起来,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针对新时期干部工作的新情况,注重领导班子的年龄、知识、特长、气质的搭配,把握干部的战略思维、创新能力、驾驭全局和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坚持以发展论英雄,以实绩辨人才,真正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人才选拔进基层领导班子。

在党建主题活动上,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和党员的思想、工作实际,设计活动载体,增强党建活动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具体讲,在农村继续开展党员“双建双带”(建基地、建公司,党员带头创业、带领群众创业,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和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努力提高农村党员发家致富的实际本领,带领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城市社区,大力开展下岗失业党员“带头创业、带领下岗职工再就业”和志愿者服务活动,不断强化城市社区党员服务居民群众的能力;在企业,扎实开展“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岗”活动,充分发挥党员骨干、技术能手在重要岗位、重点班组和车间的示范带头作用;在非公经济组织,大力开展以“建党组织,推荐党员到非公经济组织就业、推荐优秀员工入党、推荐优秀党员进入管理层”的“一建三推”活动,不断增强党组织和党员的创造力、凝聚力和影响力;在机关,深入开展“两联一带”活动,大力推行“服务承诺制”,不断提高机关党员服务大局、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通过这些活动的深入开展,使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各条战线的党员都能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始终保持和体现党的先进性。

3、改进党员教育管理方式,提高党的凝聚力。一是由理论灌输向形象教育转变。培养一批党员义务辅导员、宣传员,建设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适应党员的思想认识、文化水平和群体特点,把传统的理论灌输与菜单式培训有机结合,采取身边典型教育身边人、外出参观、寓教于乐、现身说法等形式,增强教育的灵活性,提高学习的吸引力,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由单向说教向互动式教育转变。利用网络平台,为党员学习创造便利条件,让党员不受时间、空间、自身素质差异的限制。充分运用现代网络手段,进行情境式、模拟式教学,开通党建网站,建立网上支部、网上学校,开辟网上课堂,组织生动活泼的网上论坛活动,推进党员教育方式的良性互动。三是由集中教育向小型、分散、分类、业余形式转变。适应基层党组织工作实际和党员的个体特征,以满足不同层次党员需求为出发点,采取开短会、个别谈心以及知识竞赛、观摩学习等形式,开展多层次、多样式、系列化的教育活动,有针对性地定向培养教育。

(三)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关爱党员干部的管理服务机制

构建基层党建工作运行机制,必须始终抓基层党员干部这个关键环节,大力加强基层领导班子建设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执政能力和水平。一是建立基层党员干部长期培训机制。理论的成熟是政治成熟的基础。抓住大规模培训干部的机遇,突出抓好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的学习培训,不断增强基层党员干部的党性观念和执政意识,同时抓好市场经济知识、科学技术、法律法规、现代管理知识的学习培训,引导基层党员干部学会运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提供服务的方法,不断提高他们执行政策的能力、加快发展的能力、推广科技的能力、依法办事的能力和维护稳定的能力。二是建立基层党员干部保障激励机制。坚持以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以适当的待遇留人,把干部的工作实际效果与干部的提拔任用、职级待遇、奖金补贴挂钩,真正使干部才有所展、劳有所得、功有所奖、劣有所罚,给优秀干部开设一条“快车道”,让基层党员干部在政治上有奔头、工作上有干头,经济上有想头,生活上有靠头。三是建立基层党员干部的激励约束机制。加强党员干部经常性的考核评议,形成优者上、庸者让、劣者下的生存机制,让干部有一种“不安”、“不稳”的忧患心理,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建立基层党员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选拔任用机制,推进竞争上岗制、轮岗交流制和自动辞职辞退制度。四是建立困难党员干部的救助机制。按照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的要求,对广大基层干部既要严格要求,又热情关怀,认真落实他们的报酬待遇,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后顾之忧,使他们及时摆脱困境,衣食有保障,生活有着落,困难有办法,感受到组织集体的温暖。五是建立后备人才的培养机制。遵循人才资源的市场配置规律,搞好基层人才规划,立足于挖掘培养本地人才,注意吸收外来人才,做到重要人才重点培养、紧缺人才抓紧培养,改变后继无人的断层现象。通过公开选拔、群众推荐、组织考察等途径,建立数量相对稳定的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实行跟踪培养,动态管理,形成一种吐故纳新的优胜劣汰机制。坚持备用结合,采取“练胆子、教法子、压担子”办法,促使他们在培养锻炼中成长。

(四)发展党内民主,建立基层党建工作的内在动力机制

1、改进基层干部选拔任用方式。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不断改进党管干部的方法,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相适应的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赛场选马”机制。在村、社区、企业、事业单位全面推行选举制,不断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的直选范围,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基层党组织选举制度。

2、健全基层治理结构,促进民主决策和科学管理。扩大基层民主,保障群众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权利,是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基本要求和集中体现。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基础,以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党的委员会制度为重点,健全充分反映党员和党组织意愿的党内民主制度。围绕制度建设,从制权、理事、管钱入手,完善党组织内部的议事和决策机制,发挥党员议事会、党员代表大会、民主理财小组的作用,全面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使基层决策、管理更加科学、民主。

3、实行党务公开,接受党内和社会监督。积极推进党内民主,把党务公开与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厂务公开有机结合起来,落实党员的民主权利,使党员真正具有参与权、知情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党组织每年向党员代表大会述职,接受民主评议和广大党员的监督。党组织每年向党员代表大会述职,接受民主评议。实行党务公开,接受党员群众的监督,从而激发党员积极参与基层事务的政治热情。

(五)改进方式方法,建立基层党建工作的引导推动机制

1、坚持分类指导,促进和谐发展。结合民主评议基层党组织及综合考核情况,根据基层组织班子现状、经济基础等因素,合理划分等次,分类施治。按照“农村深化完善、企业重点突破、社区总结推广、其他巩固提高”的思路,努力使先进上台阶、中间赶先进、后进变面貌,实现逐型升级,层层提高。

2、创新工作方式,降低运行成本。坚持用市场的办法、制度的办法来推动工作,用制度引导班子成员讲大局、讲团结、讲配合,推进党建工作运行机制的观念创新、方法创新和体制创新,降低运行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党建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

3、有效整合组织资源,激活优化社会资源。对于“组织、物质、人力”,必须很好地加以整合和利用,保证在基层党建活动中形成统一意志和行动。合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引导各部门、各单位开放自有的党建工作设施,积极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4、注重培养典型,培育党建品牌。经常深入基层,及时发现典型事迹和有特色的工作方法、措施,因地制宜地培育一些不同类型、各具特色、看得见、学得来的党建工作典型。对有发展前途、生命力强的典型要重点扶持。抓住党建工作重点,发挥好自身的特色,力争形成上有影响、下有成效的党建品牌,通过座谈会、经验交流会、现场会等方式方法,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5、加强党内信息化建设,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强电子党务系统建设,形成覆盖面广、渠道通畅、反应迅速的全国性内部基层党建工作信息系统,涵盖党组织、党员、人才和各地党建工作动态等基层党建工作方面,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提高对基层信息的处理和反映能力。

(六)着力改善环境,营造基层党建工作的良好氛围

1、整合资源,构建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要充分利用和科学整合现有资源,进一步建立健全基层党建工作领导协调机构,切实加强对基层党建工作重大问题的研究和对相关职能部门的协调。对相关部门抓基层党建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增强各部门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的意识。

2、打破区域观念,建立互动融合的党建网络。根据“四个多样化”的新趋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和民主政治建设的新要求,新的经济、社会组织不断涌现,党员的流动性增强,要建立健全党的基层组织,扩大党的工作的覆盖面。要建立互动融合的党建工作网络,使党员始终处于正常的组织生活之中,确保党员关系不漏,组织生活不断,教育管理不松,先锋作用不停。

3、建立以属地管理为主,条块结合的管理体制。明确党组织的隶属管理关系,按照“主辅结合、双重管理”的原则,建立“以条为主、以块为辅、条块结合”的双重管理模式,防止党员教育管理出现“两头悬空”和上下级脱节现象。

第五篇:第十一章生态环境道德教育的总体要求

第十一章生态环境道德教育的总体要求

与会者进一步提出了生态环境道德的总体要求是热爱自然,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对青 少年生态环境道德的具体行为要求是热爱生灵,节约资源,抵制污染,植绿护绿。同时指出

正在组织开展的保护母亲河行动是推动青少年生态环境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要使保护母亲 河行动成为广大青少年学习生态环境道德,学习环境保护知识和技能的重要载体。

孙金龙说,加强生态环境道德教育,提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非常重要。

生态环境道德总要求是:热爱自然,保护生态,改善环境。热爱自然,即是要青少年建

立起对自然的感情,把自然看作是相互依存的朋友;保护生态,即是维护生态的平衡,同一 切破坏生态的行为作斗争;改善环境,即是要优化、美化自己的生活、生产空间。具体行为 要求是,珍爱生灵,节约资源,抵制污染,植绿护绿。

二、青少年生态环境道德规范及行为要求

团中央在2001年11月召开的一次会议上把青少年应具备的生态环境道德概括为12个字:热爱自然,保护生态,改善环

境,热爱自然,就是要求青少年建立起对大自然的感情,把大自

然看做是与人类相互依存的朋友;保护生态,就是要求青少年

要维护生态平衡,同一切破坏生态的行为作斗争;改善环境,就

是要求青少年优化美化自己的生活空间。

下载第五章 生态环境道德教育运行机制的构建(5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五章 生态环境道德教育运行机制的构建(5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构建思想道德教育的长效机制

    水口镇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努力构建思想道德教育的长 效机制 近来,水口镇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努力构建思想道德教育的长效机制,具体措施是: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宗旨教育。把深入实践......

    保护生态环境 构建和谐家园

    保护生态环境,构建和谐家园浙江省临安九里村对石小学 5(2)班周旭锴46亿年前,地球诞生在遥远的太阳系,那是一颗充满生机的星球,全身除了蓝色以外,大部分是绿色,真不愧是一个生命的摇......

    事业单位权力运行机制的构建[5篇模版]

    行政事业单位权力运行机制的构建 导语:事业单位,一般指以增进社会福利,满足社会文化、教育、科学、卫生等方面需要,提供各种社会服务为直接目的社会组织。事业单位不以盈利为直......

    运行机制

    三维数字信息管理中心 工作实施意见 三维数字信息管理中心主要以“三维数字社会”信息管理系统中的三维地理基础信息、人口精细化管理、三维全景视频监控三大应用平台和各工......

    设置良性运行机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五篇范文)

    文章标题:设置良性运行机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摘要:根据我国具体国情,从构成社会的各有机子系统(社会子系统、经济子系统、自然资源子系统、生态子系统、人力资源子系统)......

    常任制改革下党代会运行机制的构建

    常任制改革下党代会运行机制的构建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朴 林 日期:2010-04-08 10:51:29 2009年6月2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问题进行第十......

    努力构建公务员思想道德教育长效机制工作计划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有两条防线一是思想道德防线,一是党纪政纪和法律防线,努力构建公务员思想道德教育长效机制工作计划。思想道德防线是首要的、基本的一道防线,是从......

    试论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体系的构建

    试论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体系的构建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主力军,大学生的道德状况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在全面素质教育中,加强道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