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研活动案例展示

时间:2019-05-14 20:19: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优秀教研活动案例展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优秀教研活动案例展示》。

第一篇:优秀教研活动案例展示

优秀教研活动案例展示

——“开放性课堂教学的探究”活动案例

段柳乡中心校黑峪沟小学 李怀萍

本组的校本教研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开放性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为载体,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经过实践,校本教研给我们带来了可喜的变化:一是唤醒了教师的教研主体意识。我校开展的专题式校本教研活动,要求教师以研究的眼光审视教学过程,彻底摆脱指令性课程模式下的消极情绪和被动心态,养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讨论问题的思维习惯。二是培养了教师的教研对话交流精神。校本教研的三个要素是个人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自我反思,是教师与自我的对话,促进了教师个体教育智慧的生成;同伴互助,是教师与同行的对话,激活了教师群体的教育智慧;专业引领,是教师把实践与理论进行对话,与优秀教师对话,与专家对话,促进了教师教育智慧的可持续发展。下面记叙我们数学学科的一次主题式校本教研活动案例,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教研活动概况。

◆ 教研主题: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开放性(计算题)课堂教学的探究。◆ 活动时间:2016年3月13号 ◆ 组织负责:张书君

◆ 内 容: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数学》双册 ◆ 课例执教:李怀萍

◆ 活动成员:小学数学教研组全体成员 ◆ 活动目标:

1、培养学生计算的多样性、灵活性,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开放性,进而改善课堂教学质量。

3、提高教研组成员的互助能力,实现教师专业成长。

二、教研具体流程与评析。

步骤一:发现教学问题、确立教研主题。·时间:2016年3月13日 ·地点:黑峪沟小学 多媒体教室 ·对象:全体老师

研究始于问题。校本教研的问题如何发现,主题如何确定?我们认为,它是来自对新课标的理解,来自教学中的困惑,优秀教师的启发,以及教育科研的需要。我们这次活动的主题就是这样产生的。

1、新课标要求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育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关注人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提供给学生充分发展的空间。于是一种新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开放性教学就应运而生了。目前,开放性教学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和研究的热点,2、教学困惑

召集全体教研组成员讨论数学学科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下面教学问题:曾多次开展了计算教学研讨活动,很多老师在计算教学有效性方面做了各种尝试,但总是有多数学生计算正确率不高,计算方法单一和死板,不会用不同的方法验算。这个问题一直让我们教研组成员颇感困惑。

3、课题研究需要

开放式教学有利于发掘学生的潜能;有利于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克服传统“封闭式”教学的不足,适应开放的社会教育的要求。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要重视开放教育思想,实现教育观念的现代化;重视开放教学目标,着眼学生整体的素质化;重视开放师生关系,体现教学气氛的民主化;重视开放教学内容,力求教学内容的生活化;重视开放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法的灵活化;重视开放思维空间,引导学生思维的发散化。因此,我们以市级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开放性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为载体,进行校本教研,以期促进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同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通过此次的讨论,我们教研组成员对解决的方案提出了以下的初步设想: 产生问题的因素 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 1、教材因素。

教学的内容是激发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的因素,而良好的学习兴趣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1、教材存在着主观划

一、过于分散、远离学生的直接经验和生活世界的问题。采用了“调整”、“合并”、“补充”等方法进行结构重组,激活。

2、对单调、乏味的教学内容(将以符号为主要载体的书本知识),通过改进教学手段或教学形式,重新激活、唤起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兴趣,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率。

2、教案预设因素。

呆板的教学模式和单一化的课堂教学结构 1开放教学目标,张扬学生个性。

2、巧创 开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运用变式教学,开放教学的研究形式, 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学生体验知识的生成,4、开放性练习题设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3、学生因素。

学生原有的学习习惯、学习基础和思维方式对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有影响。1、通过课堂教学评价等环节,激励学生改变原有的学习习惯。2、开放教学的空间形式,引导学生思维的发散化。

4、教师因素。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综合素质影响到教学的有效性。

1、开放教育思想,实现教育观念的现代化;开放学习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2、共同备课、相互听课、评课共同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二:寻找理论依据,学习理论知识,合理设计教学。·时间:2016年3月13日 ·地点:黑峪沟小学。·对象:全体老师

(一)、寻找理论依据,学习理论知识

为了让老师们从数学计算教学的源头去寻找开放性策略的理论依据,形成新的理论高地。对解决教学问题的设想提供依据,了解本次校本主题研究的可行性同时,让老师们有意识地边学边实践,使实际经验和教学理念相互摩擦、相互碰撞出创新的思想火花。我们组织数学教师带着问题,围绕主题,查找了如下的资料进行学习,并结合我们学科的特点进行讨论。结果整理如下:

(理论依据):

1、政策依据:我国基础教育司制定的《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指导纲要》指出:“课程是一个历史范畴,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都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革” ;“教科书应体现科学性、基础性和开放性”。而《课标》在“教学建议”中也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问、学生问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

2、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为: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强调学习过程、直觉思维、内在动机。开放式课堂教学的重要立足点就是真正实施“学生是学习主人”的理念。

3、系统理论认为:任何一个整体都大于各部分之和。开放式课堂教学,就是要求在时空上开放,与外界进行多渠道的信息交流,从而使信量倍增,有效提高课堂教与学的效率。

(理论学习材料):《数学课程标准》、《数学课程标准解读》、《走进新课程》,并围绕专题组织教师观看了“计算题教学”方面的光碟录相等影像资料。

(讨论要点): a、教学的内容与选择的题材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得教学内容吸引学生。b、教师的语言要简练、清晰,不要重复发布。c、预设提问目的性要明确,避免出现无教学目的教学提问。d、预设教学目标、情境和练习题设计要开放。e、学生思考问题时,教师考虑到学生在不同时段的学习状态,留有时间让学生充分思考。f、设计评价时,要鼓励学生解决问题多样性和参与性,以提高评价的有效性。

(二)、分析教材、提出教学设想。

在获得理论知识支持之后,我们教研组对三年级下册的《笔算乘法(不进位)》一课进行讨论,涂晓琴老师备课。详情见附1《教案设计》

三、课堂观察记录

•时间:2016年3月13日 •地点:黑峪沟小学三年级教室 •人员:全体老师和三年级学生

简要说明:本节课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教学的有效性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详情请见附件《课堂教学设计》。

四、集体评议、反思教学。

反思教学是教研活动的关键环节,反思的形式有执教者的反思、同伴的反思与专家的反思,通过参加教研活动不同层次人员的反思、讨论,形成集体智慧。

一、执教者反思

从理性的角度分析,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作为数学四个学习领域之一“数与代数”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数的计算),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虽然在乘法进位的方法、笔算的顺序和数位的对齐方面已有了一定基础,但计算作为最根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应该是我们教学的重点。

所以本节课把教学目标定位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在弄清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书写格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同时培养学生用“旧知”解决“新知”的学习方法及善于思考的学习品质,养成认真计算的学习习惯,其中教学重难点仍是理解乘数是两位数笔算乘法的算理。

有很多专家和教学实践人员从反思新课程理念出发,提出一堂好课应追求“真实、朴实、扎实”。,于是我就从这三个方面来进行教学设计,摈弃传统的小学计算教学常常通过机械重复、大容量的训练,只重视计算的结果,不重视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和计算方法的概括。避免课改初期,大张旗鼓地开展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计算教学中过分强调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课堂上遍地都是“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其他不同的算法吗”“你喜欢怎么算就怎么算”,减少了很多必要的练习,导致课改初期学生计算的能力整体下滑。那么,计算教学应该如何扎实而不失灵活,我们一线教师又应该如何在传统教学只重计算结果和课改初期只重计算方法这两个极端中寻求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呢?

为此,我在这堂课做如下几点尝试:

一、创设一个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具体情境

一般情况下,计算的引入有两种基本途径:一是通过适当的现实情境引出数学问题,它的优势在于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能调动学生的相关的生活经验,促进对所学数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同时还有利于揭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让学生逐步感悟学习数学的实用价值,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一是常用的“由旧引新”切入主题的方法,即由复习旧知识过渡到新问题,激起学生认知冲突的方法。它的优势在于虽没有现实背景为依据,但它却沟通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给学生创造了“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处于“探究——收获”的这一情感体验中,使之能自觉主动灵活地处理问题。这样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的计算课“清清爽爽一条线”远比“模模糊糊一大片”要强得多。我之所以采用创设的情境的方法引入新课,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一是我们的情境选择本身就比较简单,学生能够从问题情境中快速的直接梳理出数学信息,而不会在情境中兜圈子,进而引发学生思考,有利于揭示数学的规律或反映数学知识的实质。二是在形象化情景的帮助下,学生直接列出算式24×12=?有利于学生顺利进行思维过程,展现思考方法;三是从教学实践的角度来看,学生能从“认知-冲突”到“新知-尝试”经过“交流-理解”达到“巩固-掌握”。

二、在技能训练中发展学生的思维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要教学生学会,并促进会学,就“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计算教学同样要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核心,重视并加强思维训练。对此,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1.学生探索,教师引领。学生在原有的认知结构和已有经验基础上,围绕中心问题(24×12=?)展开解决,达到计算方法多样化,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同时,教师引领学生进竖式计算行算法的优化,从实用性和普遍性两个层面对计算方法和算理进行全方位的比较,从而更加深刻地掌握竖式计算;在竖式计算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理清:a、掌握乘的顺序。b、理解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得多少个“十”,乘得的数的末位要和因数的十位对齐。

2.设计开放题,发散思维。那些机械性、程式化的练习很难使学生的思维得到真正的发展,大训练量的练习充其量是使学生变成解题的标准件。为此,本课中设计了很多具有一定思维空间的练习和问题。这些问题能够促使学生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获得不同的解释。这些练习能够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会从解题过程中获得不同层次提高。有些练习则要求学生发现规律,运用规律。这些开放习题不但对原有的教材内容进行了补充,还促进了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同时也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

3.关注数学意识的培养。计算课不仅仅关注计算,更要关注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把计算教学提升到一种数学素养的层次上来组织教学,这不仅仅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趋势,也是整个数学教育领域的发展趋势。本节课我们在估算方面也作了一些探索和尝试,特出表现在从围绕中心问题(24×12=?)展开解决时,我鼓励学生先估算,学生呈现多种多样„„这些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方面应该说是很好的尝试。

三、我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实际教学中,我在“组织全班讨论、交流各类方法,提出自己的疑问一起解决”这一环节上,在处理上有不当之处。学生出现多种计算方法,有拆因数法,有正确的坚式计算,也有错误的坚式计算,组织讨论时我问了这样一个问题:“观察黑板上同学的算式,你有什么意见或不同看法可以提出来。”于是学生就从错误的坚式入手,说明它的错误点,导致再去观察其他坚式时出现了重复现象,破坏了层次感。其实在这一环节的处理上,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带领学生从横式即拆因数法出发逐一去分析,将错误的方法放在最后处理,这样层次感更强些,才能符合学生认知的特点。

以上就是我关于新课程背景下的《笔算乘法(不进位)》上课后的一些粗浅思考,不当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同仁批评指正。

第二篇:校本教研典型案例展示

校本教研典型案例展示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与《红楼梦》基本阅读对策研究

西安市83中 王晶

2010~2012年西安市83中 王晶等老师进行了一次全面系统的校本教研尝试,“《林黛玉进贾府》教学与《红楼梦》基本阅读对策研究”。

目录“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与《红楼梦》基本阅读对策研究

(一)陈述问题

1.引导学生阅读经典的必要性是不容质疑的 2.《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 3.多数学生不能卒读经典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二)寻求合作并制定方案

1.了解当前本课题研究状况以及要解决的问题 2.学习了课程改革的相关理论

3.明确了研究方向,设计了研究的基本思路(三)采取行动

1、制定研修计划 2.调查研究阶段

3.研究《林黛玉进贾府》教法 4.解决问题和延伸

(四)成果呈现与分析

(1)调查学生阅读《红楼梦》的实际状况,研究学生读不下去的根本原因,形成调查研究报告。

(2)形成了以“激发学生阅读原著”为教学目的的《林黛玉进贾府》的课堂教学方案。

教学过程具体分为课前准备、课上引领、课中研读、课下激励四个阶段。

(五)评价效果

(六)总结启示

(一)陈述问题

1.引导学生阅读经典的必要性是不容质疑的

随着经济的发展,声讯时代的到来,“读图时代”、“快餐文化”对传统文本阅读尤其是经典作品阅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而经典作品是人类历史长河千淘万滤后的思想、文化、精神的结晶,蕴藏着至高无上的大智慧,是民族文化的奠基之石,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成长的积淀。阅读经典可以获得高质量的精神享受:放飞人的想像力,激发人的创造力,触动人的灵魂。

鼓励经典阅读已越来越成为世界性话题,不少国家近年来都相继把阅读经典当作弘扬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雨果诞辰两百周年纪念时,法国在全社会尤其在青少年中就掀起一股“重读雨果经典作品”的热潮。近些年来,美国教育机构也一直致力向中学生推荐世界各国及本民族的优秀经典书目,并明文规定这些书目“数十年不变,且必须参加相关内容考试”。同样,为让青少年吸入足够的经典“正餐”营养,我国教育部在颁布的新教学大纲中,第一次明确规定中小学课外必读30种文学名著,《红楼梦》就是高中生必读书目之一。

2.《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

阅读和了解《红楼梦》对中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积淀文学素养是非常必要的。在新课程必修教材中,十周的教学时段里安排有两本名著导读的内容,《红楼梦》是必修三要求的必读名著。必修三的第一课就是《林黛玉进贾府》。课改区高考题已明确涉及名著阅读内容。

无论从素质教育角度还是应试角度考虑,引导学生阅读《红 楼梦》都是非常必要的。

3.多数学生不能卒读经典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无论从素质教育角度还是应试角度考虑,引导学生阅读《红楼梦》都是非常必要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读图时代”、“快餐文化”对传统阅读尤其是古典名著阅读产生了巨大冲击。大部分高中学生读不了、不爱读、读不懂《红楼梦》,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样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

《林黛玉进贾府》(以下简称《林》)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是人教版教材必修三的第一课。长期以来这一课的教学却是困扰师生的一个大难题。

因为《林》为人教版必修三第一课,在寒假期间我们一对此课的教学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布臵寒假作业要求学生阅读《红楼梦》原著,教师在假设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下备课,开学第一节课开《林》,在教学中我们才发现我们的教学设计是架空的,大部分学生根本没完成寒假作业。

首先从教师层面看,《林》是寒假之后的第一课,教师上课面临的难题是大多数同学没读过《红楼梦》,没预习课文,而此课篇幅长,内容多,教参建议教学用时为三课时,这对大多数老师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使在加三个课时教学依然难以展开讲透,细节把握不到,学生无法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其次,从学生层面讲,绝大多数学生对《红楼梦》没兴趣,读不懂,读不下去。而开学第一天,学生还沉浸在过年的喜悦中,预习课文都很难,更别说参与教学了。

学生为什么不爱读此书?如何让学生耐下心来把《红楼梦》拿起来,读下去?怎样进行《林》的教学才最贴近学生实际?最有实际效果?这是一个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二)寻求合作并制定方案

随着我校教学研究各项制度的建立完善,教学研究之风日益浓厚,我们以校长深入我年级一线任教并引领教研为契机,认真领会校本教研课题小处切入,问题来自教学,研究基于教学,成 果用于教学的指导思想,明确了校本教研的途径和目的,树立了探索研究的信心。

1.了解当前本课题研究状况以及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国内关于中学生阅读现状的调查研究很多,对《红楼梦》内容及阅读方法的研究更是一个传统的课题,但是将二者结合起来,而从教材教法入手,研究如何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阅读《红楼梦》的课题,目前在国内尚属空白。

2.学习了课程改革的相关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人的认识不是来源于现实本身,而是来源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和教学观是本课题的主要理论支撑。建构主义认为教学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建构的多元创造,注重学习的互动方式。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营造尽可能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情景,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调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因素,发挥其在学习中的积极作用,促进学生在探索和协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达到建构语文知识和形成语文素养的目的。

3.明确了研究方向,设计了研究的基本思路

经过反复研讨,我们决定把研究的着重点放在必修三第一课《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上。

本课题通过对学生《红楼梦》阅读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了解学生的阅读困难;针对性地研究《林黛玉进贾府》课堂教学目的、教材剪裁和添加、教学思路及教学活动设计等。试图通过这一课的教学带动《红楼梦》阅读。也就是尽可能使此课的教学效果成为一个诱饵,逗引学生去阅读原著、爱上原著。使学生最大限度的了解《红楼梦》,对《红楼梦》达到基本的阅读,进而上升到鉴赏的程度。

(三)采取行动

1.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大多没有完成阅读作业,这一现象引起我们的关注,我组开始研讨学生为什么爱不读此书,如何让他们读的问题。在教研活动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于校长亲临我组研讨的过程中,我们逐渐受到启发,眉目清晰,确立了通过《林》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达到基本上能阅读的研究课题。为此,小组多次研讨,制定课题研究的可行性计划,研究方法及明确具体人员分工。(附2:研究计划及分工)

2.调查研究阶段

小组研究设计调查问卷(附3:调查问卷),了解学生阅读心态、阅读进度、阅读困难、阅读收获。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学生的阅读现状及阅读的主要困难,针对问题研究解决办法。(附

4、调查报告)研究如何通过《林》一课的教学,最大限度的针对学生阅读现状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带动学生,吸引学生完成《红楼梦》基本阅读。

3.研究《林黛玉进贾府》教法

首先依据调查问卷的分析统计结果,集体研讨教学目的,课型设计,教材教法。然后每人拿出一个课堂教学设计,在组内交流研讨。最后汇集各人思维亮点,教法亮点,打造精品教学方案,突出教材引领作用,使课堂教学达到激发学生兴趣,逗引学生阅读的目的。(附5:原《林》教学设计1;附6:《林》教学设计修改讨论稿及相关音像资料)

4.解决问题和延伸

⑴再次明确的基本阅读要求,对教学后的阅读情况进行跟踪调查,使多数学生达到基本阅读要求。

⑵成立阅读鉴赏小组,鼓励深入研究,展示阅读成果。

(四)成果呈现与分析

(1)调查学生阅读《红楼梦》的实际状况,研究学生读不下去的根本原因,形成调查研究报告。

(2)形成了以“激发学生阅读原著”为教学目的的《林黛玉进贾府》的课堂教学方案。

调查的主要问题:

1、学生真实的阅读心态。

2、学生阅读进度如何?

3、在阅读过程中存在哪些障碍?

4、阅读《红楼梦》后 有何收益?

调查方法与对象:

本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座谈访谈的方法对高一年级学生532名学生进行调查。发放调查问卷532份。收回问卷530份,其中有效问卷530份,有效率达100%。

调查分析结论:通过调查分析我们了解到了高一年级学生阅读《红楼梦》的整体状况,了解到学生对阅读在主观上并不排斥,但在实际阅读中也确实存在障碍,主要是:

1、难度大。《红楼梦》半文言半白话的表达,大量诗词、典故、术语成为阅读的首要障碍,大多数学生感到阅读很艰难,读不下去。

2、篇幅长。必须花费大量时间才能读完,这对习惯以快餐式阅读的当代中学生和整天奋战在数理化题海中的高中生来说的确是件难事。首先就难以有时间的保证,因此,即使有些学生一开始很有兴趣,可坚持不了多久就放弃了。

3、《红楼梦》人物关系复杂,一时半会难以理顺,很多同学读不了几回就有繁冗混乱之感,缺乏耐心再读下去。

4、《红楼梦》内涵丰富,主题深刻,反映了广阔的社会背景。学生对历史没有充分的了解,不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这也成为学生阅读的一个困难.

5、多年来,社会普遍对课外阅读的重视不够,有些家长一看学生读小说就反对,认为是看闲书,学生本身就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果家长反对,学生就顺理成章放弃阅读。

(1)调查学生阅读《红楼梦》的实际状况,研究学生读不下去的根本原因,形成调查研究报告。

(2)形成了以“激发学生阅读原著”为教学目的的《林黛玉进贾府》的课堂教学方案。

如何使学生耐下心把《红楼梦》拿起来,读下去?这是一个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也是中学语文教师应该肩负的历史责任。而课堂就是完成这一使命的一个重要阵地,我以为教师有必要认真研究《林》 的教学方案,使之成为解决这一为问题的重要途径。

《林》一课到底应该怎么教?

新课程观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动态交互作用的“生态系统”,课程应该是生成、整合、实践的课程。所以教什么?怎么教?也应该是随着学生实际情况而动态变化。既然我们面对的学生实际体验就是“没兴趣”“读不懂”,我们就有必要想办法认真思考如何通过教学改变这一现状。

为此,我针对《林》的课堂教学思考了三个问题:

1、如何定位本课的教学目标,才能既符合教材要求,又不脱离学生阅读实际?

2、教师讲多少?讲到什么程度最合适?

3、怎样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怎样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进而最大限度地阅读原著。

通过研究,形成了一个新的教学构想,即《林》一课的教学应该充分利用网络环境,运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教学过程具体分为课前、课上、课中、课下四个阶段。课前准备:

1、放寒假前,布臵作业要求学生阅读《红楼梦》原著,或看相关视频。明确要求必读《红楼梦》前五回。

2、利用qq或其他网络环境,创建班级群,在群里建立《红楼梦》阅读资料库及班级论坛,开展交流互动。

3、设计《阅读情况调查表》为第一课时教学做准备。课上引领: 第一课时

1、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寒假作业完成情况,教师点评分析,对完成情况好的同学进行表扬鼓励。

2、开展“《红楼梦》知多少”课堂讨论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3、学习必修三《名著导读》内容,初步感知作品。

4、布臵预习课文,要求学生找出自己感兴趣的段落朗读思考。(此环节是进入课文教学的必要准备和过渡)第二课时 感知课文内容,激发兴趣。

1、在预习基础上,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朗读,说明为什么喜欢这些段落,引导学生形成讨论问题。

2、将问题归纳梳理,列于黑板上。教师引导学生将问题集中于本课教学的重难点上,鼓励学生充分讨论,激发学生找到自己的兴奋点。

3、根据学生的兴趣点分组,选择感兴趣的题目进行研究。注:学生阅读生成及我设计的研读问题:

1、贾府的建筑及陈设。(引导学生研读课文及全书中关于建筑的描写,并总结其特点)

2、贾府的礼仪。(引导学生研读全书中贾府礼仪及当时社会的礼仪风尚)

3、贾府人物的服饰及造型。(服装质地、款式、发型、佩饰)

4、贾府里的人物关系图谱。(结合课后图标研究)

5、林黛玉进贾府行踪。(到哪里?见了谁?如何称呼?和林黛玉是什么关系?)

6、众人眼中的林黛玉,林黛玉眼中的贾宝玉,宝玉眼中的林妹妹是什么形象?

8、王熙凤的处世方式。(从这一课延展到全书)

9、研读《红楼梦》主要人物判词,从本课推测《红楼梦》中主要人物的命运。

课中研读:

1、结成学习小组后,老师明示要求,帮助学生制定计划,进行小组分工,限定时间,开始文本研读。

2、要求学生们围绕本小组选择的问题查阅原著(允许读简缩本、白话本、或看电视剧、连环画);借助网络在网络平台上发表自己的阅读感想。教师及时观帖、评帖,掌握学习动态。

3、形成小组汇报材料。安排一次作文,要求学生将研读成果写成小论文,制作演示文稿或网页为成果展示交流作准备。

(此环节改变了灌输式教法,由学生主动积极地建构知识,充分 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这一环节在课下完成,时间大约2—3周。)

第三课时

展示读书成果,实现资源共享。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研读情况的基础上,回归课文教学,依据重难点,精选几个小组来展示同学们的研究成果,着重选择与教材要求的教学目标(人物、情节、环境)相关的三个方面话题进行详细研究,达成教学目标。

(通过两周的问题研究,学生对原著有了基本的了解,也对课文比较熟悉了,课堂教学是有的放矢的,课堂成了对话、交流、合作、探究、展示的平台。)

课后激励:

1、成立“《红楼梦》研究小组”,引导有兴趣的学生对作品深入研读、达到个性化鉴赏的程度。

2、将学生优秀的鉴赏作品汇集成册。

(由点及面,带动学生广泛关注经典,阅读经典。)⊙这样构想的创新意义

《林》这一课涉及面广,生字多,难度大。牵扯到建筑、陈设、礼仪、服饰、饮食、诗词、人物及人物塑造方法等多方面内容,按传统教法,至少要四课时。但传统教法的弊端是学生难以参与到教学中去,老师讲的辛苦,学生听得无趣。我充分研究了学情,改变教法,根据学情制定了新的教学方案,践行了新课程理念。

〃改变了教学目标

原目标:

1、了解《红楼梦》的作者及故事情节。

2、体会本文重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写法。

3、了解课文中怎样描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理解环境描写的特点。

新目标:

1、通过名著导读和阅读课文,初步了解《红楼梦》内容。

2、通过讨论,寻找课文看点,激发兴趣,了解节选部分的情节大意。

3、通过分组,展开深入研读、网上讨论、发帖跟帖,让学生最大限度参与课文及原著阅读。

4、通过成果交流回归课文,理解环境描写、人物描写的精妙。(名著节选教学,目的在于以课文为抓手,使学生从情感上感受到“能读懂”,“《红楼梦》还是挺有意思的”,进而树立想读、敢读原著的信心。从知识上扩大了课容量,使此课的教学成为一个诱饵,逗引学生去阅读原著、爱上原著。)

〃更新了教学思路

原教法:第一课时介绍作者及《红楼梦》前五回内容。第二课时分析典型环境。第三课时分析典型人物及写人方法。

新思路:第一课时为引入课,第二课时成立阅读小组,将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转化为若干问题通过学案交给学生;课下组织学生针对感兴趣的一个方面进行研究性阅读;最后回归课文,在课上展示研读成果,达成目标。

〃打破了教学时空限制

教参建议本课教学为3课时,事实上,传统教法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一般4-5个课时都难以完成。

新教法从时间上打破了连续授课的贯例,第二课时把研读任务交给学生。然后停下来,给学生一个研读过程(2周左右),之后再用一到两个课时让学生进行成果展示。从空间上打破了在教室上课的常规,阅读在课下进行,成果在网上交流,实现了资源共享。

⊙成立“《红楼梦》研究小组”激励优秀生对作品深入研究、达到个性化鉴赏的程度。将优秀鉴赏作品汇集成册。

⊙制定不同程度学生阅读方案,研究调动、激励不同程度学生达到要求的可操作性方案。使大多数学生对《红楼梦》的了解达到基本要求:情节有基本的了解,人物关系大致清楚,主要人物事件、性格有所了解。设计检测题进行考察。

《林》的教学,立足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充分体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教学目标是调研学情的前提下形成的,教学过程充分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网络教学,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自主研讨、交流展示等环节,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理念。通过这一课的教学,使读不了原著的学生大体了解了《红楼梦》的基本情节,主 要人物及其关系;使不爱读的同学产生了兴趣,进而达到粗略阅读水平;使有兴趣、读得懂的同学受到了激励,进而指导他们深入研究原著。总之,这一课的教学是我在网络背景下进行的一次以课堂教学带动名著阅读有意义的尝试。

(五)评价效果

行动结束以后,需要对实际效果进行评价。效果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是生成的,留有许多讨论的空间,因此我们充分展开研讨激发不同的人对效果发表不同的意见,为此我们展开了一下活动:

1.课题成果的研究讨论:首先在同学科范围内进行课题成果的研究讨论,不同年级教师对本课题的设计和研究内容进行了必要的补充和修正。之后,在全校范围内,对课题的研究过程及成果进行演示研讨;又将此课题在大学区教研活动中汇报。不断地研讨评价使课题日臻完善。

2.对课题的不断完善和充实:课题主要的研究阶段在2010年,2011年我校成为“十一五”全国规划课题研究实验学校,学校投资32万建立网络教室,我们有参加了“十二五”国家重点课题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将此课题与网络教学相结合,进一步完善了课题内容。

3.专家的引领、评价:对于校本教研的概念理解我们的认识是有一个过程的,最初,我们认为只要是我们在学校中,基于教学实践的需求而进行的教研活动都属于校本教研,比如公开课、学科课外活动,在专家指导下进行的校本课题研究是我们深刻认识了校本教研的核心是“研”。

4.发表成果:依托此课题研,课题组的教师发表了6篇论文,课题获省级规划课题成果奖。

总结启示

校本教研是教师实现专业成长的有效读经,近年来,校本教研之风蓬勃兴起,教师们通过参加课题研究,使自己理论水平得 以提高;教学经验和教训得以总结反思;教学能力得以提高;同事合作得以加强;教学成果得以展现。所以,校本教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第三篇:优秀教研成果展示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优秀教研成果展示

作者:

来源:《心事·教育策划与管理》2013年第03期

[策划人语]

教研是建设科研型教师队伍的根本需要。教研不是教科所和教育专家的专利,一线教师也应该而且能够开展教学研究。

时代越来越需要研究型教师、学者型教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报告中指出:“在今天,从教师在教育体系中的作用看,教师与研究人员的职责趋向一致。”这意味着教学需要具有科研素质的学者型教师,这是新世纪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许多优秀教师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经历充分说明,要探索教学规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必须转变“教师只要把书教好就行了”的传统观念,不能只满足已有的教学经验,不能只做教书匠。

要把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学经验加以科学地总结,上升为教学理论,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那么,怎样做一个学者型教师,怎样做一个有理论、有实践、会创新、能落实的教师?这不但决定着我们个人的成功,也在某种程度上推动和制约着一所学校的发展。

本期开设教研成果专栏,一方面希望为读者提供参考样本,跟上快速发展的教**流;另一方面也有将助于树立广大教师的信心,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本刊编辑部

第四篇:教研活动案例

运用“导学----展交-----训练”模式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校本教研活动记录:张雪莲

◆ 教研主题:运用“导学----展交-----训练”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 活动时间:2014年11月 ◆ 活动地点:丹麻寺学校 ◆ 主 持 人:张雪莲

◆ 内 容: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三年级数学《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 课例执教:赵英花

◆ 活动成员:丹麻寺全体教师

◆ 活动目标:

1、体现合作竞争的教学思想,培养学生独立探询问题的能力和全面观察问 题的思维方式。

2、优化数学教师的互助能力,实现教师专业成长。◆活动过程:

一、背景介绍:

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是“运用‘导学----展交-----训练’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校本教研模式是“仿课研究”。我们知道,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所以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促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主去探索、去思考,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中大胆放手,鼓励学生独立自学,使学生真正掌握着学习的主动权,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就会积极自主的参与学习,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

二、授课教师说课:

运用ppt课件从教材分析、教学设计、教学流程、教学媒体等几个方面说课。

三、分配观课点:

1、在导学环节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时间、效果。(汪鞠忠、陈树梅)

2、在展交环节中,学生展示交流的技巧和方法有哪些?(金山奎、李广菊)

3、当堂训练的内容、方式、完成率。(杨国福)

4、和光盘相比,哪些地方超越了,哪些地方做的还不到位?(张雪莲、王玉花)

四、赵英花授课(过程略),其他教师带着各自的观课点观课。

五、授课教师反思:

1、由于学生的课前预习扎实,所以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参与性比较高涨。

六、教师议课:

1、在导学环节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时间、效果。

陈树梅:今天,我有幸听了老师的一堂课,我的感受是李老师将问题激励、自学指导和合作学习三者紧密结合起来,给学生提供了自学的目标、要求、方法,让学生在有效地时间里开展了有效的探索,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汪鞠忠:今天听了赵老师的数学课,给我的感受是赵老师将问题激励、自学指导和小组学习三者紧密结合起来,给学生提供自己的目标,要求,方法,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开展了有效的探索。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学习的自主参与者。我们知道自主学习就是把课堂时间交给学生,把学习内容交给学生,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强化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生动活泼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并体验学习的过程和自我获取知识的乐趣,从而使学生养成学习习惯,逐步形成各自的学习方法。

赵老师这节课共有二次自主学习活动,时间超过了25分钟左右。活动一:学生用数一数,折一折,比一比,量一量,说一说的方法,说出自己的发现,找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活动二:学生用比一比,说一说的方法,证明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这个特征。通过两次活动的比较,使学生得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异同点,巩固了学习内容提高了教学效率,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2、在展交环节中,学生展示交流的技巧和方法有哪些?(金山奎、李广菊)李广菊:赵老师的这节课的亮点有 小组展示: 展示后向其他同学提出请求予以帮助。其余同学向展示者提出疑问,要求展示者回答。其他同学主动参与,敢于批评,超越。

实物展示:教室中见到了哪些长方形正方形,用两幅三角板拼长方形,正方形钉子板上围长方形正方形学具展示:小组合作验证时学生自己拿学具进行展示。

课件展示:训练时用课件展现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边与角。在课堂中关注学生,解放学生,发动学生。“动”起来逐步实现学生全员参与、主动参与金山奎:赵老

师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一课,语言亲和力强,教态大方、自然,整节课流畅自如。首先,让学生在教室中发现长方形正方形,激发学生兴趣,创设学习情境。学生对这一活动表现出了强烈的兴奋感和参与意识,每个人都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活动中去,为后面的探索新知创设了良好的情境。更重要的是学生由发现长方形、正方形这个活动中,激发起了高度的兴奋状态,人人想动手、人人想参与的欲望。

金山奎:本节课最大的亮点是在活动中探索新知,体现了学生的主题地位。小组合作探索是时代赋予数学教学活动的要求。本课中,在学生初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后,要求学生先说一说长方形和正方形会有什么特征,然后要求学生利用手中材料先开展自主学习,即看一看、想一想、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折一折等实践活动,让每个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交流、验证,都经历了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真正把学生推到了学习的主体地位。汇报时,各小组争先恐后,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采用了在小组内个人展示交流,全班内小组展示。如让学生汇报“怎样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这一问题时,有的说是

3、当堂训练的内容、方式、完成率。(陈树梅)

陈树梅:本节课在学生初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后,要求学生利用手中的材料先展开自主学习,即看一看、想一想、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折一折等实践活动,让每个学生经历了从具体形象的操作中了解、体会这两种图形的边和角的特点的过程,然后在小组里讨论交流、验证,真正把学生推到了学习的主体地位

4、和光盘相比,哪些地方超越了,哪些地方做的还不到位?(张雪莲、王玉花)

张雪莲:

1、从学生的学习方式来说:光盘上有小组交流和自主学习,而赵老师采用了自主学习、同桌学习、小组学习的三种方式,自主学习的时间与小组交流的时间比较充足,学生基本都能动手折、动手量比光盘上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更充足。

2、从学生的发展方式来看:光盘上采用的都是班内个别展示的方式,而赵老师采用采用的是班内小组展示、个别展示两种,还有,光盘上学生的展示是手里拿着展示,而赵老师让学生在实物展示台上让学生量一量、折一折,使学生的发展比光盘上得更清晰,而且使学生边说边操作的能力得到提高,但是赵老师让学生展示时人数太少,学生都能发现特点,但展示的机会很少。

3、从课件演示来说:光盘上的老师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角,在学生验证展示后,老师采用课件边说边演示,而赵老师没有演示,而赵老师把长方形、正方形的边角的特点做成课件,让学生读,加强了巩固,而光盘上没有,光盘里先猜一猜,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以及角有什么特点,进一步学生的展示是采取班内个别展示的。

王玉花:

1、从结构上说,第一步导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以及角有什么特点,第二步是让学生量、折的方法验证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以及角的特点,第三步是概括总结出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异同点。而赵老师最后加了第四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长、宽、边长,第五步,让学生动手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图。六,当堂训练,让学生折用长方形纸折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让学生明白正方形是一个特殊的长方形。

2、导入的方式上赵老师更切合身边的实际,让学生找教室里的长方形表面、正方形表面。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课前三分钟的说话,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更让学生知道生活处处有数学。

七、活动小结: 本次教研活动,注重了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获得简单的平面图形的直接经验。通过看一看、想一想、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折一折的实践活动,让每个学生经历了具体形象的操作中了解、体会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过程。从而增大了学生的知识面,非常有利于学生用投影仪很直观的验证出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边与角的特征。

第五篇:教研活动案例

编者按:学科教研组团队建设是校本研修的核心任务,教师的执教能力、专业素养和学生意识是校本研修新的聚焦点,尤其是教师对学生意识的增强更为关键。本学期上城区教育学院学生发展研究中心在开元、天长、胜利钱塘三所学校开展为期一周的申报式教学调研,各学科研究员跟进教师课堂教学,深入学科教研组、备课组开展教学指导,帮助发掘提炼了这三所学校在教研组团队建设中的好经验、好行动。如基于课例研磨的初中备课组活动如何开展?一次有效的教研组活动如何写成一个校本研修的案例?教师如何具有自觉的学生意识设计与实施教学?学校分管教学领导又该如何管理指导教研组的工作?本期将聚焦教研组团队建设和校本研修活动的有效开展。(组稿、责编:缪华良)

磨课 磨练 磨合 ——开元中学初三语文备课组课例研磨活动一瞥

杭州市开元中学 方向

开元中学初三语文备课组是“娘子军”组合。五名成员中,有高级教师两名、一级教师一名,另有两名是大学刚毕业的新教师。两位新教师在初二下的时候,就已经来校实习,并且取得了明显进步,因而获得信任,本学期到初三任教。尽管如此,我们面对的毕竟是带毕业班这至关重要的一年,因此,备课组的全体,尤其是老教师,不免深感肩负重荷。如何有效地帮助新教师在专业业务方面快速成长,并且使所有初三学生在语文学习上不掉队,便成了备课组关注的核心。

针对这一现状,学校照例给两位新教师配备了师傅,并且明确了以“磨课”为主体的培养机制。我们备课组的“磨课”,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亦步亦趋”:师徒磨课落实文本研读

新教师上课,课时进度一般比自己的师傅“慢一拍”。即徒弟先听师傅的课,课后师徒交流;接下来徒弟根据自己对于课文的理解,将新课的教案修订成型,并向师傅说课,听取意见;然后徒弟走上讲台正式授课。这是一个小型的磨课过程,参与者虽然只是师徒“二人转”,但是磨课的每个环节都环环紧扣、毫不含糊。这样做,虽然看似比较繁琐,但教学实践证明,对于课文重难点的落实,以及对新教师的成长,都有很大帮助。二、五步循环:集体磨课引出思维碰撞 所谓集体磨课,是指备课组所坚持的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活动,相对前面的师徒之间的小磨课而言,我们称这个过程为大磨课,其基本流程为:“主备精备——说课研讨——个性消化——教学实施——反思改进”五个循环运行的环节。

具体做法是由两位新教师各自“认领”课文提前备课,然后在第二周的备课组活动中,分别根据自己所准备的材料进行说课和PPT的演示。在此基础上,其余三位教师针对说课稿提出自己的疑惑,由两位新教师解答,最后根据备课组的集体意见,新教师形成自己的新教案。在整个过程中,无论是说课还是答疑,均能加深整个备课组对于文本内容的理解。而第三周,则由三位老教师进行备课工作,第四周由三位老教师进行说课演示,并解答新教师的疑惑,最终形成统一教案。这样以半月为周期进行轮换,循环往复,既不会让新教师备课的负担太重,也能让她们在老教师的说课中获得启迪。

三、精致研磨:集体备课注重课例引路

课例研究是一线教师开展校本研修新的研究方式。基于课例研制的任务驱动式研修,不仅使备课组的活动有了载体,也可以通过一个课例的反复研磨,促使教师提升对学科教学本质的认识。精致地打磨一个课例,是从这一个,走向这一类的认识提升,甚至可以清晰教师对语文教学的主张。我们遵循课例研究的一般过程,一般在备课组内每学期开展1-2次的典型课例研究。下面就以我们组对课文《杨修之死》集体备课为例,讲讲具体做法:

这次备课,我们分了这样几个步骤走:“素读”课文——搜集资料——同课异构——自主定案。

“素读”课文。所谓“素读”,即不用任何参考资料,只是根据课文和课后练习题,初步感知整篇文章。备课组五位老师坐在一起,由新教师许绿杨朗读全文,其余老师认真听并在课文边上做好批注,然后交流感悟。这样的初读,更纯粹,因为没有参考资料的先入为主,众人的感悟也更直观,更契合文本。此环节在备课组活动时间内完成(周一)。

搜集资料。初步感知文本后,备课组成员开始分工合作。这次轮到三位老教师主备,具体分工为:方向老师负责粗备课——搜集当时的历史背景、历代对杨修与曹操的评价、曹操和杨修的历史故事等资料并加以整理,形成第一稿教案。此环节在两天之内完成(周三)。

同课异构。在初稿教案的基础上,由备课组的两“台柱子”周素颖和徐建岚老师负责精备课,并形成各自的思路,写好第二稿教案并做好PPT。此环节在两天之内完成(周五)。如两位老教师均从文中关键句入手,分析全文。

周老师的主体思路:

“公真知魏王肺腑也!”——“真知”下手,“三读”杨修,*初读杨修:“真知魏王。” *再读杨修:“真知魏王?” *三读杨修:“真知魏王!” *总结。

徐老师的主体思路: “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为何而死?是否该死? *杨修如果没有鸡肋事件,会不会死?从原文找出依据。①恃才放旷体现何处?

②“数”——哪些事件?又体现了什么? ③“忌”什么?为何“忌”? *杨修之死谁之过?

修之过,操之过,政治斗争的必然结果。

另外,我们组每位语文老师还要根据学生情况设计好一份导学案。如下所示:

《杨修之死》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的写法。2.分析、概括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3.深入探究杨修死因,从中获得启示。学习过程:

(一)默读相关链接 有题目解读、走近作者、了解杨修和补充注释等四项内容。(具体内容略去)

(二)自读课文思考 1.自主学习。

要求能疏通文意,梳理情节,探究发现,自主质疑等。(具体内容略去)2.预习自测。

分别设计注音、释义和翻译句子等三题作业。(具体内容略去)

(三)学后拓展探究

穿越时空遐想:如果你是曹操身边一位重臣,是杨修的朋友,你会对杨修提出什么忠告?对曹操进献什么忠言?

上述三稿教案及其他所有的资料,均存放在备课组公用文件夹中。组里各位教师利用双休日,仔细研读两稿精备教案,提出疑问,并各自选择适合自己的教案,准备下周一交流。此环节也在两天之内完成(周日)

自主定案。周一备课组例行活动时间,各成员再次聚集在一起,讨论对于两个精备教案的看法,特别关注两位新教师对于两稿教案研读的感受。两位新教师在讨论时表示:“周老师这一教案的思路极其清晰,整体感觉也很流畅。但我们仔细研读之后发现,很多具体操作性的东西,对于我们而言,要很好地体现出来,有相当难度。”换言之,两位新教师觉得,这一稿教案对于课堂驾驭能力的要求较高,新教师毕竟经验有限,若想很好地实施并落实课堂教学的环节,没有把握。接着,大家又一起讨论徐老师的教案。徐稿比较简单,整体思路也很明确,采用主问题教学法,由两个大问题统领课堂教学。因为这稿教案的可操作性强,因此,备课组最后商定,除周老师可以保留自己的思路之外,其余四位教师基本统一采用这一思路。但是这个教案看似简单,若要很好地落实,并且体现学生的自主式学习,那么就一定要借助于导学案。于是大家又就导学案的内容进行了探讨,增删了相关内容。至此,《杨修之死》的教案主体思路尘埃落定。

四、因材施教 :大小班级注重思维差异

这样集体备课之后,每位老师因所带班级不同,在保持总体相同、局部各有差异的基础上,根据大小班不同程度的要求,有关教师做出了有针对性的适度改变。根据平行班之间的差异,任教老师也都实施了相应调整。如执教《杨修之死》一课,备课组的老师围绕徐老师的教案,依据我校初三年级有大小班的具体情况,再次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确定了大小班教学的区别所在——大班在时间允许的前提之下,还可以再探讨一个问题:“杨修究竟知不知道自己会死?”然后下发相应的补充资料,以供学生思考判断。又如在五节课的导入上,五位老师的新课导入就无一雷同,而是各显神通。

基于我校初三年级是大小班设置,这就需要我们在大小班的教学上也有同有异。因此,备课组在集体备课时,特别提示和要求新教师:除了对文本内容的研读之外,学情也是必须把握住的又一重点。这就是说,新教师上课时,即使是同一课文,在大班和小班,对教学任务的把握和理解、对于文本内容挖掘的深浅程度,也都应该有所不同。

综上所述,成功的集体备课,一方面仍能显现出教师个人的风格与优势,不影响百花齐放时“她在丛中笑”的个体特色展现;另一方面,更能加强备课组的团结和谐、取长补短和相辅相成,使之产生集体智慧的结晶,最终良好达成教学目标。特别要说一下,如今的我们,已经由原先一味追新、求奇的“同课异构”,转变成了现在踏踏实实、落实文本的“同课同构”,我们认为,这是语文教学返璞归真的必要一步。

要走得快,就一个人走;要走得远,就要一起走。期待我们备课组全体,在集体备课、同课同构的专业发展领域里携手前行,不断获得创新和提高,逐步积累行之有效的想法和做法,与同行共享。

下载优秀教研活动案例展示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优秀教研活动案例展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案例展示[精选合集]

    案例展示(一) 【案例信息】 案例名称: 人教版中学语文八年级上 记承天寺夜游 授课教师: 【说课】 《记承天寺夜游》是人教版八(上)第六单元的文章。 优秀的山水诗文,是这个单元学......

    优秀英语教研团队展示发言稿

    (马丽佳)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们是来自哈尔滨市南市小学的英语团队,由马丽佳、侯萌萌、戴丽娜、王琳、刘佰玲五位教师组成。今天我们团队带来的是我校“基于教材的绘本......

    教研活动案例数学

    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提高学生计算准确率 ——低段数学计算教学教研活动案例 活动背景: 数学做为一门重要的学科, 计算是数学知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数学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

    小学英语优秀教研活动案例(精选五篇)

    小学英语优秀教研活动案例 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稷峰镇西街小学 冯倩茹一、背景说明 小学英语课标指出: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课程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

    幼儿园教研展示活动方案综述

    教研展示活动方案 主题:同事 同心 同行 ——凝心汇力 共建优质团队 准备: 1、3米长的轻杆;背景音乐《游戏背景音乐》、《眼泪》、《相亲相爱一家人》。 2、课件,翻页器,激光笔......

    数学教研组 教研活动展示报道

    教学之路其修远时刻上下求索之 ——浔溪小学数学教研组 教研活动展示报道5月11日下午,浔溪小学数学教研组迎来了一个特殊的日子,2012学年浔溪小学教研节的最后一项教研组活动......

    活动优秀作文展示

    红军——你是我心中的英雄 潦河坡镇中学八一班 霍钰晴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了举世闻名的长征。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纵横11个省,长驱二万五千里,排除万难,胜利到达陕北。......

    案例展示一

    案例展示一 【案例信息】 案例名称:江苏省译林出版社《牛津初中英语》 8B Unit6 A charity walk —Vocabulary 授课教师:赵文琳(苏州市立达中学,中教中级) 【教学设计】 8B Un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