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叔本华名言:叔本华人生哲学思想的智慧
叔本华名言语录:叔本华人生哲学思想的智慧
智者,总是享受着自己的生命,享受着自己的闲暇时间;而那些愚不可耐得人总是害怕空闲,害怕空闲带给自己的无聊,所以总是给自己找些低级趣味的游戏,给自己一点暂时的快感。
理智有时似乎可以引导意志,但是仅仅象一个想到引导他的主人而已;意志是一个勇猛强壮的瞎子,他背负着一个能给他指路的亮眼的瘸子。
我们并不是因为发现了欲求某个事物的种种理由才去欲求这个事物,而是因为欲求某个事物采取寻找欲求它的种种理由。„„所以逻辑是无用的,没有人靠逻辑说服任何人;连逻辑学家也只是把逻辑作为收入的一个来源而已。
疲劳象疼痛一样,它的位置在大脑;与大脑不联结的肌肉(如心脏)决不会疲劳。
意志就是求生意志,它永久的敌人是死亡。„„它能用生殖的策略和牺牲生殖来击败死亡。„„生殖是一切生物体的最终目的和最强烈的本能。世上的每一朵玫瑰花都是有刺,如果因为怕扎手,就此舍之,那么你永远也不能得到玫瑰芬芳。
人就像寒冬里的刺猬,互相靠得太近,会觉得刺痛;彼此离得太远,却又会感觉寒冷;人是必须保持适当的距离过活
因为热情依靠一种错觉,这种错觉把只对种族有价值的东西认为对个人也有价值,所以在达到种族的目的之后,造化的骗术必然消失。个体发现自己已经成为了种族欺骗的对象。
种族的事务,即受精一旦完成,对每个动物而言,接踵而来的是一切能力瞬息的涸竭和衰竭,对大多数昆虫而言,甚至继之以迅速的死亡。
一个众人和万物都不曾在他眼里时时显得仅仅是幻象或幻影的人,是没有哲学才能的。
肉欲熄灭时,生命的内核也就消逝了,只剩下空壳了。
事物本身是不变的,变的只是人的感觉!做学问是目的不是手段
劣书是损害我们精神思想的毒药
人一生要做的两件事就是防患于未然和豁达大度。前者是为了使他避免遭受痛苦和损失,后者是为了避免纷争和冲突。
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人们为一个人的死亡感到恐惧和悲伤,因为死亡意味着对世界上发生的事情将无法再去经历感受,将会对一切失去感知,活着的时候发生的一切将会归化为零!
一个人照镜子时,永远不会以陌生人的眼光来审视自己,他的自我意识只会不停地低声提醒自己:'我看到的不是另一个自我,而是我的自我。
“所有的爱恋激情,无论其摆出一副如何高雅飘渺、不食人间烟火的样子,都只是植根于性欲之中”、“这种强劲的动力,仅次于对自身生命的爱”。
小人常为伟人的缺点或过失得意
在文学中,有无数的坏书,像蓬勃滋生的野草,伤害谷物,使它们枯死。它们原是为贪图金钱,营求官职而写作,却使读者浪费时间、金钱和精神,使他们不能读好书、做高尚的事情。因此,它们不但无益,而且为害甚大。
一个人能做他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想要的。
我们的不幸往往由于我们对于幸福的追求!我们做事之初喜欢抱着一种信念:我们一定能在世间找到某种幸福
如果我们怀疑一个人说谎,我们就应该假装相信他,因为他会变得愈来愈神勇而有自信,并更大胆地说谎,最后会自己揭开自己的面具。
读书是让别人在我们的脑海里跑马;思考,则是自己跑马。
等待,是偷懒的藉口,怠惰的推托。
友谊就好像传说中的海怪,大家绘声绘影,可是却仍有待证实.想要拥有一位如圣经所言比亲兄弟更亲的朋友,可能比一睹尼斯海怪的身影还难呢!如果生是梦、死是醒,那麼我把自己看成是——
从两者之外被个别划分出来的存在。事实上,这也不外乎是梦幻。
人生最初的四十年会给我们教科书,而后的三十年是对教科书给予注解。
时间对善用者亲切。
普通人耗神於如何打发时间;精干的人却耗神於如何有效利用时间。
“美”是高级的“善”,创造“美”是最高级的乐趣。
欲望是人的痛苦根源,因为欲望永不能被满足.我们离理相越远,自然就会离欲望越近.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迷失在理想与欲望之中,将欲望的东西当作理想,这是因为它们有时实在太近,近到只有一线之隔.或者说欲望是感性的,而理想是理性的.人生就是痛苦,我们可以把痛苦转化成幸福
人生就是一场苦难。时间是无限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为了用有限的时间去抗衡无限的时间而采取了繁殖这一手段,让自己的生命时间得以延续。这是人类繁殖的本能。
哲学的起点是死亡。
人从来就是痛苦的,由于他的本质就是落在痛苦的手心里的。
欲望过于剧烈和强烈,就不再仅仅是对自己存在的肯定,相反会进而否定或取消别人的生存。
人类彻头彻尾是欲望和需求的化身
风格是心灵的外观
智慧人生 成功激励 职场工作 爱情感悟 家庭生活 创业指南 http://taothb.com
第二篇:叔本华的人生智慧及名言(组图)
叔本华的人生智慧及名言(组图)
亚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德国著名哲学家。意志主义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在人生观上,持悲观主义的观点,主张禁欲忘我。叔本华出生于德国但泽(今属波兰,更名为格但斯克)的一个银行家家庭,自幼性情孤僻。父亲海因里希·弗洛里斯·叔本华(Heinrich Floris Schopenhauer)是非常成功的商人,后因肺炎恶化去世。母亲约翰娜·叔本华(Johanna Schopenhauer)是当时颇有名气的作家,与歌德等文豪有交往。他和母亲的关系一直不好,隔阂非常深,最后关系破裂。但由于他继承了他父亲的财产,结果使他一生过着富裕的生活。叔本华死后,将所有财产捐献给了慈善事业。
叔本华故居
撤离儿童雕塑
在法兰克福的叔本华雕像
自由之路 防御者纪念碑
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年)是一位德国哲学家,代表作是《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这本书出版于1819年,叔本华才30岁出头。遗憾的是,这本“自费出版的名著”当时很少有人问津,更甭提给作者带来任何声誉了。
可是,叔本华并未因此沉沦,而是在孤独中默默耕耘。又过了30多年后的1851年,叔本华又出版了一本著作,名为《附录与补遗》。这本书是叔本华的封笔之作,是用来补充说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但谁也没料到,这本书却使已经63岁的叔本华一夜成名,享誉欧洲。后来,王国维把他介绍到中国,叔本华的名字在中国也变得响当当了。知足常乐的智慧
1859年,去世的前一年,风光得意了8年的叔本华已经70多岁。这一年,《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出了第3版,轰动一时。叔本华在该版序言中写道:“当这本书第1版问世时,我才30岁,看到第3版时却不能早于72岁。但我总算在彼德拉克(意大利诗人)的名句中找到了安慰,‘谁要是走了一整天,傍晚走到了,那也该满足了’。”
少年得志的中国女作家张爱玲曾说:“大器晚成,幸福减半。”但大器晚成总比一辈子不成器好,叔本华深知这一点,所以他感到很幸福。这就是叔本华知足常乐的智慧。《附录与补遗》是一部用格言体写成的著作。其中的一部分,是写普通人的人生感悟的,可以单独成册。2001年,韦启昌将这一部分翻译成中文,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取名《人生的智慧》。
叔本华在这书中说,人生的智慧就是如何尽量幸福、愉快地度过一生的艺术。关于这方面的教诲,在哲学上可称之为“幸福论”。
但泽还是格但斯克
叔本华出生的地方很特殊,波兰语为Gdańsk,译成汉语为格但斯克;而德语是Danzig,译成汉语是但泽。
格但斯克是公元980年由波兰国王下令兴建的,起初只是个防御性城堡。叔本华1788年出生时,该地由波兰立陶宛联邦管辖。但该地的绝大多数居民为德意志人(叔本华也是),而且1793年~1945年的绝大多数时间又属于普鲁士王国和德意志帝国管辖。
根据《雅尔塔协议》,这个地方1945年才被重新划归波兰。而且,这里的主体民族德意志人被强迫迁走,迁来的则全是波兰人。从此,格但斯克重新变成名副其实的波兰城市。叔本华的祖上一直在但泽经商,是当地的知名富商。1716年,俄罗斯沙皇彼得大帝和皇后访问格但斯克,据说就是在叔本华祖父家过的夜。
回顾这段历史,至少一个问题弄清楚了:为什么格但斯克现在是波兰的城市,而出生在这里的叔本华却是德国哲学家。但随着历史的变迁,特别是1945年德意志人被强行逐出后,叔本华家族在格但斯克留下的痕迹已经很少了。如果你现在去这里旅游,而且还想寻访叔本华遗迹的话,你恐怕只能看到这所红砖砌成的5层建筑,这就是叔本华故居。二战和东欧剧变关键词
若是徜徉在格但斯克市中心,教堂、集市等古建筑比比皆是。但来到这座城市,最吸引我的,还是那些与二战和东欧剧变有关的地点。
1939年,但泽是一座自由市,行政上不属于德国,也不属于波兰,而属于一战后成立的国际联盟,但外交和国防事务属于波兰。9月1日,佯装访问该市的纳粹德国军舰突然向波兰守军开火,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
站在格但斯克街头,随便问一位当地居民:“我有两个小时时间,应该去格但斯克的什么地方?”你很可能得到的答复是:“西盘(Westerplatte)。”
西盘是一个半岛,揭开二战序幕的战斗就在这里打响。沿着狭长的半岛漫步,一座座防御工事残骸原封不动地保留了下来,好像在静静地诉说着当年的惨烈战况。在半岛尽头,为了纪念抵抗纳粹而献身的英雄们,一座高耸入云的防御者纪念碑拔地而起,又像是死亡者在集体呐喊:“战争再也不要发生了”。在位于市中心的格但斯克火车站站前广场,一组铜雕塑吸引着往来旅客驻足观看。这组雕塑是为5位儿童塑造的。在纳粹德国侵占格但斯克前,希特勒对犹太人的残酷迫害已在欧洲引起了恐慌。为保护犹太儿童,波兰慈善组织没来得及告知其父母,便将这5个孩子送上火车,帮助他们逃到英国伦敦。
从火车站正前方穿过一条宽阔的主马路,紧接着再左拐穿过另两条不宽的马路,你的双脚会踏上一条用各种文字写成的“自由之路”。沿着“自由之路”前行几百米,跃入眼帘的是工人运动纪念碑和格但斯克造船厂。
在苏联对东欧各国极具影响力的时期,这家造船厂叫“格但斯克列宁造船厂”,非常有名,几乎成了格但斯克的代名词。1980年,船厂工人瓦文萨领导成立了当年苏联社会主义阵营的第一个独立工会,名为“团结工会”。上世纪80年代,“团结工会”领导了一系列工人运动,最终导致波兰和其他东欧国家共产党政权的垮台。瓦文萨因此当上了波兰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统。喜欢是幸福的源泉
一位西方哲人曾说过,在某种程度上,人人都是生活哲学家。从现实生活出发,人人都有对幸福生活的感悟。在一定程度上,这些感悟可能并不比叔本华差多少。
作为《中国好声音》的粉丝,我想用歌手汪峰做个例子。平心而论,在看《中国好声音》第二季之前,4位导师中的那英、张惠妹和哈林我都知道,唯独不知道的是汪峰。一天,女儿对我说:“汪峰自己作词,自己谱曲,自己演唱,是位不错的实力派歌手。”所以,我认真倾听了一下,觉得他唱歌声情并茂,感染力强;歌词朴实动人,听者容易产生共鸣。不禁内心也嘀咕了一句:“汪峰真不错。”
又一天,我在网上“闲逛”,偶然看到杨澜访谈汪峰的一段视频。汪峰大意上说了这么一段话:年轻未成名时,他可以买几瓶啤酒坐在北京木樨地的街边上,一边喝酒一边看路上的人流和车流,那时是自由幸福的。但后来物质条件改善了,生活中有了24小时热水,每年出场费还要涨个五万十万的;名声越来越大了,某年获得了所有演唱奖项,照片还不止一次地登在了著名杂志的封面上。但这时,他却感到痛苦不幸福了。因为在这种环境下,他没有创作出一首打动人心的歌曲。
“这时,我特瞧不起自己。”汪峰真诚地说。他的意思很明白,艺术创作是他最喜欢的,是他欢乐幸福与否的决定性因素,而不是物质和声誉等外在的东西。
汪峰说出了一个朴素的哲学道理:喜欢是幸福的源泉。知足常乐与欲壑难填
汪峰说的是个人感受,既真诚又智慧。如果把他的这些话推而广之,从一个一个的个人联想到由一个一个的个人组成的全体,个人感悟也就变成适合更多人的普遍性道理,那可就有点哲学的味道了。
从哲学的角度思考,幸福和快乐就是能长久地干自己喜欢的事。否则,就是个人的不幸,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不幸。
自从诺贝尔奖1901年颁发以来,100多年中竟然很少有中国人获奖,以至于有人调侃,如果诺贝尔奖3000多年前设立就好了,获奖者肯定大多数是中国人。
中国科技部部长万钢迂回地解释了中国人难获诺奖的原因。他说,他认识很多获诺贝尔奖的朋友,这些人给他的最深印象之一是,“他们都是长期默默无闻地潜心研究,得一个诺贝尔奖可能要用毕生的精力,三四十年如一日,淡泊名利,投身科研”。
叔本华曾说:“对于绝大数学者来说,他们的知识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这解释了为什么这些人永远不会在他们的知识领域里取得非凡成就,因为要有所建树的话,那他们所做的学问或者学问就必须是他们的目的,而非其他别的一切,甚至他们的存在本身,也只是手段而已。能够获得新颖、伟大的基本观点的人,也只是把求知视为自己学习的直接目的,而对此外别的目的无动于衷的人。”
这就是哲学语言的生命力。它适合于150多年前的德国,也适合于21世纪的中国。叔本华说了无数如何获得幸福的名言警句,其中关于财富对幸福的影响颇具现实意义。他说过,穷人不会因为得不到巨大财富而焦躁不安,而富人却会因为赚钱计划落空而忧心忡忡;他也说过,财富犹如海水,一个人喝的越多,他就会越渴;他还说过,欲望是人痛苦的根源,因为欲望不会永远得到满足。在开口谈经济增长、闭口讲增加人民收入的今天,财富似乎变成多数人的唯一追求。但事实证明,财富和幸福并不是一回事儿。
循着叔本华的思路,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曾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幸福公式:幸福=效用/欲望。等式中的效用,在经济学上表示从消费物品中得到的主观享受或满足。道理说得很简单,幸福和效用成正比,与欲望成反比。如果拿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来解释,就是“知足常乐,欲壑难填”。1860年,叔本华在德国法兰克福去世。去世前,他捐献了自己的全部财产。根据叔本华的遗言,他的墓碑上只简单地刻上了自己的名字,没有其他文字。
叔本华似乎在利用自己的最后一次机会警示世人:财产再多死后也带不走,简简单单才是幸福人生。
叔本华名言
人生实如钟摆,在痛苦与倦怠之间徘徊。人类幸福的两大敌人是痛苦和无聊。
没有人生活在过去,也没有人生活在未来,是生命确实占有的唯一形态。
普通人只想到如何度过时间,有才能的人设法利用时间。单个的人是软弱无力的,就像漂流的鲁滨孙一样,只有同别人在一起,他才能完成许多事业。
老年时最大的安慰莫过于意识到,已把全部青春的力量都献给了永不衰老的事业。
读书越多,留存在脑中的东西越少,两者造成反比。读书多,他的脑海就像一块密密麻麻重重叠叠涂抹的黑板一样。一种纯粹靠读书学来的真理,与我们的关系,就像假肢、假牙、蜡鼻子甚或人工植皮。而由独立思考获得的真理就如我们天生的四肢:只有它们才属于我们。
我们读书时,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犹如儿童启蒙习字时,用笔按照教师以铅笔所写的笔画依样画葫芦一般。我们的思想活动在读书时被免除了一大部分。因此,我们暂不自行思索而拿书来读时,会觉得很轻松,然而在读书时,我们的头脑实际上成为别人思想的运动场了。所以,读书愈多,或整天沉浸读书的人,虽然可借以休养精神,但他的思维能力必将渐次丧失,此犹如时常骑马的人步行能力必定较差,道理相同。从根本上说,只有我们独立自主的思索,才真正具有真理和生命。因为,惟有它们才是我们反复领悟的东西。他人的思想就像夹别人食桌上的残羹,就像陌生客人脱下的旧衣衫。人的面孔要比人的嘴巴说出来的东西更多,更有趣,因为嘴巴说出的只是人的思想,而面孔说出的是思想的本质。财富就像海水,饮得越多,渴得越厉害;名望实际上也是如此。
具有伟大心灵的人,相对于他的心灵来说,永远是王。人只有按照自然所启录的经验来生活。
愚昧无知如果伴随着富豪巨贾,那就更加降低了其人的身价。
人类所能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拿健康来换取其他身外之物![1] 事物本身是不变的,变的只是人的感觉!做学问是目的不是手段。
世上的每一朵玫瑰花都是有刺,如果因为怕刺扎手,就此舍之,那么你永远也不能得到玫瑰的芬芳。[1] 我们的不幸往往由于我们对于幸福的追求!我们做事之初喜欢抱着一种信念:我们一定能在世间找到某种幸福。智者,总是享受着自己的生命,享受着自己的闲暇时间;而那些愚不可耐的人总是害怕空闲,害怕空闲带给自己的无聊,所以总是给自己找些低级趣味的游戏,给自己一点暂时的快感。幸福是存在于心灵的平和以及满足中的。健康的乞丐比病笃的国王更幸福。
既不屈从爱,也不屈从恨;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信。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第三篇:叔本华名言总汇
庸人费心将是消磨时光,能人费尽心机利用时光。
普通人只想到如何度过时间,有才能的人设法利用时间。
具有伟大心灵的人,相对于他的心灵来说,永远是王。
人只有按照自然所启录的经验来生活。
愚昧无知如果伴随着富豪巨贾,那就更加降低了其人的身价。
人类所能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拿健康来换取其他身外之物!
人类幸福的两大敌人是痛苦和无聊。
把人们引向艺术和科学的最强烈的动机之一,是要逃避日常生活中令人厌恶的粗俗和使人绝望的沉闷,是要摆脱人们自己反复无常的欲望的桎梏。
我们读书时,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犹如儿童启蒙习字时,用笔按照教师以铅笔所写的笔画依样画葫芦一般。我们的思想活动在读书时被免除了一大部分。因此,我们暂不自行思索而拿书来读时,会觉得很轻松,然而在读书时,我们的头脑实际上成为别人思想的运动场了。所以,读书愈多,或整天沉浸读书的人,虽然可借以休养精神,但他的思维能力必将渐次丧失,此犹如时常骑马的人步行能力必定较差,道理相同。
从根本上说,只有我们独立自主的思索,才真正具有真理和生命。因为,惟有它们才是我们反复领悟的东西。他人的思想就像加别人飨桌上的残羹,就像陌生客人挪下的衣衫。
没有人生活在过去,也没有人生活在未来,现在是生命确实占有的唯一形态。
单个的人是软弱无力的,就像漂流的鲁滨孙一样,只有同别人在一起,他才能完成许多事业。
老年时最大的安慰莫过于意识到,已把全部青春的力量都献给了永不衰老的事业。
读书越多,留存在脑中的东西越少,两者适成反比。读书多,他的脑海就像一块密密麻麻重重叠叠涂抹的黑板一样。
一种纯粹靠读书学来的真理,与我们的关系,就像假肢、假牙、蜡鼻子甚或人工植皮。而由独立思考获得的真理就如我们天生的四肢:只有它们才属于我们。
生命是一种语言,它为我们转达了某种真理;如果以另一种方式学习它,我们将不能生存。
A certain amount of care or pain or trouble is necessary for every man at all times.A ship without a ballast is unstable and will not go straight.(Arthur Schopenhauer.Geman philosopher)
一定的忧愁、痛苦或烦恼,对每个人都是时时必需的。一艘船如果没有压舱物,便不会稳定,不能朝着目的地一直前进。
不加思考地滥读或无休止地读书,所读过的东西无法刻骨铭心,其大部分终将消失殆尽。
第四篇:叔本华的名言
叔本华的名言
· 人类幸福的两大敌人是痛苦和无聊。
· 没有人生活在过去,也没有人生活在未来,现在是生命确实占有的唯一形态。许多事业。
· 老年时最大的安慰莫过于意识到,已把全部青春的力量都献给了永不衰老的事业。· 读书越多,留存在脑中的东西越少,两者造成反比。读书多,他的脑海就像一块密密麻麻重重叠叠涂抹的黑板一样。
· 一种纯粹靠读书学来的真理,与我们的关系,就像假肢、假牙、蜡鼻子甚或人工植犹如儿童启蒙习字时,用笔按照教师以铅笔所写的笔画依样画葫芦一般。我们的思想活动在读书时被免除了一大部分。因此,我们暂不自行思索而拿书来读时,会觉得很轻松,然而在所以,读书愈多,或整天沉浸读书的人,虽然可借以休养精神,但他的思维能力必将渐次丧失,此犹如时常骑马的人步行能力必定较差,道理相同。
才是我们反复领悟的东西。他人的思想就像夹别人食桌上的残羹,就像陌生客人脱下的旧衣衫。
· 人的面孔要比人的嘴巴说出来的东西更多,更有趣,因为嘴巴说出的只是人的思想,而面孔说出的是思想的本质。
· 人只有按照自然所启录的经验来生活。
· 愚昧无知如果伴随着富豪巨贾,那就更加降低了其人的身价。
·事物本身是不变的,变的只是人的感觉!
·做学问是目的不是手段。
如果因为怕刺扎手,就此舍之,那么你永远也不能得到玫瑰的芬芳。
我们做事之初喜欢抱着一种信念:我们一定能在世间找到某种幸福。
·智者,总是享受着自己的生命,享受着自己的闲暇时间;而那些愚不可耐的人总是害怕空闲,害怕空闲带给自己的无聊,所以总是给自己找些低级趣味的游戏,给自己一点暂时的快感。
·既不屈从爱,也不屈从恨;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信。
第五篇:叔本华人生价值观
收稿日期: 2010-10-30 这世界的一切,都无可避免地带有以主体为条件 的性质,并且也仅仅是为主体而存在。”[1]26“那认识一 切而为任何事物所认识的,就是主体。因此,主体就是 这世界的支柱,是一切现象,一切客体一贯的经常作为 前提的条件,原来凡是存在着的,就是对于主体的存 在。”[1]28他认为,这个世界是“完全实在的”但它自始 至终永远以主体为条件,“它是随最早一只眼睛张开 而开始存在的,没有认识这一媒介,它是不能存在 的。”“没有这主体就不能是什么。”[1]63可见,叔本华从 主体出发,主张整个世界只不过是与主体发生关系的 客体,只不过是直观者的直观,只不过是表象而已。世界的本质是意志。叔本华认为探寻人和世界的 本质不能从人的理性中去寻找,而应该从人的非理性 中去寻找,所以在提出“世界是我的表象”之后,他进 一步从人的非理性因素中探讨表象背后的东西,即意 志,并提出“世界是我的意志”的论断。他认为意志是 人和世界的本质、是真正的“自在物”、是整个宇宙间 的真理。他说,物体世界除了表象之外,在它的最内在 的本质上,它就是我们直接在我们自身中发现为意志 的东西。客观世界是意志的客体化,万事万物都有意 志并都受其意志支配。因此,万物的本源是意志这一 定论最终成为他理解人生与世界的理论根基,且为他 的人生走向悲观主义奠定了基础。
2·意志使人走向悲观、痛苦。在意志本体论的基 础上,叔本华强调意志的本质是生存意志。它是一种 非理性的、盲目的、不可遏止的冲动,是永远不能满足 的欲求。叔本华说:“意志是没有一切目的、无一切止 境的,它是一个无尽的追求。”[1]235所以,叔本华把意志 归结为一种欲求,而欲求就是痛苦。他说:“欲求和挣 扎是人的全部本质„„但是一切欲求的基地却是需 要、缺陷、也就是痛苦;所以,人从来就是痛苦的,由于 他的本质就是落在痛苦的手心里。”[1]427“一切追求挣 扎都是由于缺陷,由于对自己状况的不满而产生的,一 天得不到满足,就要痛苦一天,况且没有一次满足是持 久的,每一次满足反而只是又一新的追求的起点,追求 和挣扎没有最后的目标,所以痛苦也是无法衡量的,没 有终止的。”[1]424。“一切满足或人们一般所谓幸福, 在原有意义上和本质上都只是消极的,无论如何决不 是积极的”,幸福“永远是一个愿望的满足。因为满 足,亦即缺陷”“缺陷即痛苦”[1]25-564。因此,世界本原 是意志,意志的表现形式却是欲求,人作为意志的表象 从来都是挣扎于欲求之中。人彻头彻尾都是欲求的化 身,人就是这样带着如此多的欲求生存在这个世界上, 所以人的一生在推陈出新的严苛要求之下维持自己的 生存通常都是充满忧虑的。同时,为避免来自四面八 方的各种危险,还需时时刻刻警戒着、小心翼翼迈出人 生之步,因为世界到处都是灾难、敌人和恐慌。人,从 来都是可悲的。人生就是在无止境的欲望和暂时的快 感之间不断流转。偶尔的欲望得到满足,却又发现这 种满足的快感只是暂时的,而暂时的欲望满足之后又 会带来新的欲望,引发新的痛苦。所以,叔本华说“任 何人生彻底都是在欲求和达到欲求之间消逝的”。[1]429 欲望是无穷的,痛苦也是无止境的,人生也因此而 痛苦。
(二)悲观人生的解脱———否定意志
叔本华认为,人生虽然是痛苦、悲惨和不幸的,但 人们仍然可以寻找自我解脱的方法。在他看来,解脱 的方式有两种:一是意志的暂时否定———艺术;二是意 志的绝对否定———禁欲。
1·艺术。叔本华认为真正的艺术是超越自我意 志的,无论是艺术的创造者还是欣赏者都是怀着一种 超意志的理念去看待艺术的,而艺术却又能使人享受 短暂的愉悦、获得短暂的解脱,尤其是作为诗的顶峰的 悲剧和作为艺术最高形式的音乐。悲剧的目的就是 “表现巨大的不幸”,这种不幸不是罕见的现象,而是 人类生存最无法抗拒的本质。而音乐使我们抛开了主 观的意志,从充满不幸、痛苦、悲伤的日常生活中,获得 美的愉悦、恬静的快感。艺术使人忘我、让人舍欲,正 所谓:“自然中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然其写之于 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2]172正是如 此,才能所求生命中暂时的快乐和安慰。
2·禁欲。叔本华认为艺术只能使人暂时解脱痛 苦,而禁欲却能使痛苦的人生获得彻底的解脱,因为禁 欲是对生命意志的彻底否定。叔本华认为禁欲可表现 在以下三方面:一是自愿放弃性欲。因为性欲是生命 意志最强烈的表现,性欲能使一个个生命诞生,这终究 又是延长了个体的痛苦。因此应该放弃性欲,这样才 能断绝痛苦的延续。二是甘于默认痛苦。叔本华认为 一切诱惑都是恶魔的化身,因此人们在品尝无比痛苦 之前,必须先力争毁坏意志,渐进地经过各种痛苦阶 段。在人们体验到痛苦及乃至绝望之后,能够悄然返 回自我的人,即可认清自己和世界,进而改变自己所有 的本质,超越自身和一切痛苦,进入无比崇高、平静和 幸福的境域。最后一种是死亡。叔本华认为死亡代表 着一种极乐,因为人死了,因我而存在的世界也就消失 了,意志也就泯灭了。他说“随着意志的取消,意志的 整个现象也取消了;末了,这些现象的普遍形式时间和 空间,最后的基本形式或主体和客体也都取消了。没 有意愿,没有表象,没有世界。”[1]25-564
三、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观的价值向度
尽管叔本华对人生与世界的看法是悲观的,但我
们还是要用理性的、辩证的思维与态度去评价其悲观 主义人生观。
(一)科学定位“悲观主义”,探寻积极价值
1·直击现实、反思人性。对于叔本华的悲观主 义,我们不能全盘否定,毕竟他这种悲观主义是基于自 己身处的时代所表现出来的人的自私无情、贪婪狂妄 的本性,更是基于对人类普遍命运的反思。他这种人 生反思直击人类的现实处境,是对普世的实实在在的 困惑,而并不是无缘无故空洞的感伤。因此,尽管叔本 ·44·
思想表现得那么庸俗和陈腐,但在现实生活中所 浮现出的形态各异的人生困惑向世人证明,叔本华的 悲观主义并不是一无是处,而是有相当的启发意义。纵观现实社会我们会发现为名为利、争强好胜、拜金主 义、享乐主义、精神空虚等等人性的蛀虫。许多人因这 些人性蛀虫而一生烦恼痛苦不堪、欲望难以满足,处于 贫乏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之中、处于空虚和无聊之 中。这些人性蛀虫从哪而来?说到底是滋生于人的无 止境的欲求。很明显,这就是人性丑恶的一面。叔本 华对人生悲观痛苦的揭示,无疑是告诫人们在物欲横 流的现实社会中不要为物所惑、为人所恨、为情所困, 而要擦亮眼睛、清洗头脑、反思人性、鼓起勇气、敢于直 面与挑战人生。
2·立足现实、关爱人生。现实是物欲横流、争名 夺利,人生是虚无痛苦、空虚无聊。叔本华的这种揭示 告诉人们:现实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寻求解脱。如上 文所述,叔本华寻求人生解脱主要是依附于艺术和禁 欲。他认为艺术是超意志的,能使人忘却所有,能使人 生得到暂时的快乐和解脱。艺术的境界是这样的: “对内忘却生活之欲,成为纯粹的认识主体;对外忘记 一切物质关系,体悟永恒之生命,物我为
一、物我相
忘”[3]129而禁欲却要求永远否定人一切无止境的不当 欲求,以达到对意志完全否定,最终达到身心的健康、心灵的安宁、人生的平静。这里隐含着这样的思想:人 应该敢于面对痛苦的人生,勇于寻求痛苦的解脱之道, 要关爱自己、关爱人生。它给我们如下启发:面对人生 中的痛苦要敢于寻求解脱、要有所为或有所不为,用智 慧战胜意志和痛苦以寻求人生的解脱。(二)理性看待“悲观主义”,避免消极价值
叔本华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志,意志的本质是生 命意志,生命意志的主要特征就是无意识、无止境、盲 目的欲求和冲动。人和世界万物的本性都是为生命而 进行挣扎和奋斗,这整个过程因受意志的主宰而凸显 得如此痛苦,所以叔本华认为一切生命的本质就是苦 恼,每个人一生的痛苦远远多于快乐。他说:“我们的 诞生就已把我们注定在死亡的掌心中了;死亡不过是 在吞噬自己的捕获品之前,逗着它玩耍一会儿罢了。在这未被吞灭之际我们就以巨大的热诚和想方设法的 努力来延长我们的寿命,愈长愈好,就好比吹肥皂泡, 尽管明知一定要破灭,然而还是要尽可能吹下去,吹大 些。”[1]426-427正是这种对于生命的无限欲求造成了人 生的痛苦。人的欲求皆出于需要,也就是出于缺乏,即 便是人的全部愿望都得到了满足,那么随之而来的又 是困乏和空虚无聊。“困乏是平民群众的日常灾难, 与此相似,空虚无聊就是上层社会的日常灾难。”[1]429 “一切满足或人们一般所谓幸福,在原有意义上和本 质上都只是消极的,无论如何决不是积极的”,幸福
“永远是一个愿望的满足。因为满足,亦即缺陷”,“缺 陷即痛苦”[1]25-564叔本华就此论断,人生是痛苦,人生 无幸福、人生无快乐。他说:“人生原来就是这么一场 悲惨的梦。”[4]155 叔本华的如上论述固然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我们
应该要更加科学、更加理性地看待其“人生痛苦论”。首先,叔本华认为欲望即痛苦,缺陷即痛苦。从逻辑上 说,这是不成立的,因为痛苦是因为欲望受阻而不能实 现的心理反应,而快乐是欲望实现的心理反应。因此 不能说欲望即痛苦(或快乐)。例如,我们人作为存在 物都有食欲,在此我们绝不能说食欲就是痛苦,而应该 说我们没吃着、没吃饱、没吃好才是痛苦。所以,不能 说欲望即痛苦(或快乐),至多只能说欲望是痛苦(或 快乐)的源泉。其次,叔本华认为痛苦是积极的(强), 快乐是消极的(弱)。这也值得商榷,因为痛苦与快乐 都仅仅是欲望受阻与实现的心理反应。所以,痛苦与 快乐的强弱标准便是所实现的欲望与受阻的欲望之强 弱。那么,究竟人生受阻的欲望强还是实现的欲望强 呢?答案当然是对自己实现的欲望强。因为,从根本 上说,每个人最强烈的欲望便是求生欲望。因此,每个 人只要能够生存,只要生存欲望得到了实现,那么即使 他的其他欲望都不能实现,他所得到的快乐必然强于 他所遭受的痛苦,因为毕竟他还活着,从某种意义上说 活着就是最大的快乐。最后,叔本华认为人生目标的 实现过程是追求欲望满足的过程,因此这个过程充满 的都是痛苦。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其实,追求目的 实现、欲望满足的过程,既非纯快乐,也非纯痛苦,而是 既有痛苦又有快乐的。因为:一方面,追求欲望满足过 程的方向和结局显然是快乐而非痛苦的。比方说,考 博士这个方向和考上博士这个结局显然是快乐的,如 果说这个方向和结局都是痛苦的,那考博士还有什么 意义呢!另一方面,在追求欲望满足的过程中,成功必 然多于失败,从而快乐必然多于痛苦,否则便不可能实 现目的以达到欲望的满足———这样的话,人的主观能 动性便被扼杀了,结果只能令人怀疑人存在的意义!因此,整个人生是快乐的,而非痛苦的!总之,叔本华作为西方伟大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 家,其重要地位是不容忽视的。他的唯意志主义映射 了人生是痛苦的结论,这种悲观主义人生观在当代社 会固然有很多不可取之处,诸如认为人生是虚无、是痛 苦、是无聊等等。但其唯意志悲观主义人生观却赋予 了人直面现实、看破红尘、自我反思、敢于奋争的勇气。参考文献: [1]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世界[M].石冲白译.北京:商务印 书馆, 1982.[2]许文雨.人间词话讲疏[M].成都:成都古籍书店, 1983.[3]黄文前.意志及其解脱之路[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 社, 2005.[4]叔本华论文集[M].台北:志文出版社, 1984.责任编辑:陶晖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