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生的苦恼与空虚(节选) —— 叔本华

时间:2019-05-14 16:40: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人生的苦恼与空虚(节选) —— 叔本华》,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人生的苦恼与空虚(节选) —— 叔本华》。

第一篇:论人生的苦恼与空虚(节选) —— 叔本华

论人生的苦恼与空虚(节选)—— 叔本华

我们可充分确信:一切生命的本质就是苦恼。这是意志内在本质的命运,动物世界的表现虽较微弱且有程度上的差别,然亦无避免。欲望和努力,是人类的全部本质,正如口干欲裂必须解渴一样。欲望又是基于困乏和需求——亦即痛苦。因之,人类在原来本质上,本就难免痛苦。反过来 说,苦是欲望太容易获得满足,欲望的对象一旦被夺而消失,可怕的空虚和苦闷将立刻袭来。换句话说,就是生存本身和他的本质,将成为人类难以负荷的重担。所 以,人生实如钟摆,在痛苦和倦怠之间摆动;这二者就是人生的穷极要素。说起来真是非常奇妙,人类把一切痛苦和苦恼驱进地狱后,残留在天国的却只有倦怠。啊!生存多么黑暗,多么危险,人生就这样通过其中,只要保住生命。——路克雷特亚里士多德:持久不变的并不是财富而是人的品格。我们可以将财富比作海水,喝的愈多,愈是口渴,声明亦复如此。生物活动的动机是为生存而努力,但生存确保之后,下一步又该做些什么呢?人们并不了解。因此,促使他继续活动的是,如何才能免除,才能感觉不出生 存的重荷,换句话说,就是努力从倦怠无聊中逃脱出来,亦即平常所谓的“打发时间”。如此,没有困乏或忧虑的人,虽卸下其他一切负担,但现在生存本身就成为 负担。倦怠是一种不可轻视的灾祸,最后,甚至会使人将绝望之色表现于脸上,而认为:缩短过去花费偌大的努力维持下来的生命,似乎较为有利。人类相互间尽管 没有爱心,却因倦忌之故,也能热心相助,这也是社交的起源。正如贫穷是人们苦恼的通常原因一样,厌倦是上流社会的祸害。而在中等阶级,星期日则代表厌倦,其他六天代表贫穷。所谓人生,就是欲望和它的成就之间的不断流转。就愿望的性质而言,它是痛苦的;成就则会令人生腻。目标不外是幻影,当你拥有它时,它即失去魅力,愿望和需求必须再重新以更新的姿态出现。没有这些轮替,则人便会产生空虚、厌倦、乏味无聊。总之,所谓人生就是任凭造物者在痛苦和倦怠之间抛掷。但我们不必为了这种人生观而感到气馁,它也有值得慰藉的一面,从这里也许可以使人提升到像斯多葛派一般对自己现在的苦恼亦漠不关心的境界。总之,产生悲哀或欢喜的原因,并非直接为了现存的快乐和痛苦,而是由于我们是爱开拓我们预期的新未来而已。痛苦或欢喜之所以会如此高腾,实在是由于它们借未来而以致之,故而它们并非永恒性的东西。遇困境当保持沉着,在顺境中,宜留心一直过度的欢喜。——贺拉斯《颂歌》 然而,苦恼并非从外界注入,它就像流不尽的苦汁,而它的泉源正在我们心底。但一般人的认识力对它大都闭起眼睛来。不仅如此,我们还不时找些借口,到外界寻找痛苦的原因,使痛苦永远与你形影不离。那正如一个原来自由自在的人,却无端去塑造一个偶像,以侍奉主人一般。总之,我们孜孜不倦地去追求一个接 一个的愿望,即使获得满足,也不会就此满意。大底在不久后又将发现那是一种错误而有受辱的感觉。我们正如希腊神话中达那瑟斯国王的女儿一般,尚不觉自己身 在永远汲不满的汲水罚役中,还经常渴求新的愿望。

我们所希求的东西在未得手之前,总以为比什么都好,既到手之后,又不免大失所望,我们是为需求生命而喘息挣扎,永远成为希望的俘虏。.——路克雷特 所有的满足——即通常所谓的幸福,实际上往往是消极性的东西,而非积极性的。海上狂风大作时,伫立岸边,看着舟人的劳苦,心生快慰,不是幸灾乐祸,而是庆幸自己得以幸免灾祸。——路克雷特 但这种喜慰、这种幸福的认识,实已非常接近积极性的恶意了。自然美不能来就是没有意志的纯粹认识,事实上确是惟一纯粹的幸福,在它之前没有苦恼、没有欲望,在它之后不会伴随后悔、苦恼、空虚、倦怠。但由这样的幸福所填满的并不是全部人生,仅为其中的一个季节而已。大多数人终于一生,外在生活是那样空虚无意义,内在则是愚蠢而不自觉,实在可悲可叹。综观个体的一生,若只就其最显著的特征来看,通常它是一个悲剧,但若仔细观察其细节,则又带着喜剧的性质。人间原是偶然和迷惑的世界;愚蠢和残酷恣意的挥动鞭子,支配着世界上大大小小的事情。要使“更好的东西”见诸实行,仍有待更大的努力。总之,我们都是在不幸的日子降临取代往日的生活后,才体会到过去的幸福。——享乐愈增,相对的对它的感受性就愈减低,积久成习后,更不觉自己身在 福中。反之,却相对增加了对痛苦的感受性。因为原有的习惯一消失,特别容易感到痛苦。如此,所拥有的愈多,愈增加对痛苦的感受力。——当我们快乐时,觉得 时间过得很快,当处在痛苦时,则觉度日如年,这也可证明能使我们感觉它存在的积极性东西,是痛苦而非享乐。同理,当我们百无聊赖时,才会意识到时间,趣味 盎然时则否。可见:我们生存的所谓幸福,是指一般我们所未感觉到的事情;最不能感觉到的事情,也就是最幸福的事情。

伏尔泰:“幸福不过如同梦幻,痛苦才是现实的。” 世界上没有所谓完全幸福的人,一个人最幸福的时刻,就是当他在酣睡时,而不幸的人最不幸的时刻,就是在他觉醒的瞬间。世界原是永远无法解决的难题,不论如何完整的则学,也有无法触及的一面,它仿佛像不能溶解的沉淀物,又如两个不合理数之间的关系。

据海德洛斯所述,特拉基亚人往往以伤感的心境迎接新生婴儿,对着他们喃喃历数其前提中所有的灾祸;同时又以欣喜和玩笑的心情埋葬死者,因为他们从此以后已可免除许多大苦恼。据说,墨西哥人当婴儿降世时就对他念道;“我的孩子!你的诞生是为了忍耐,所以你必须忍耐、烦恼、沉默。” 柏拉图在《苏格拉底的辩护》树种也曾说:“死亡虽永远攫夺了我们的意识,但也有意想不到的好处,最聪明的人不求最幸福的日子,但求没有酣梦的睡眠。”

海拉克利图斯:“生命之义一如其名,而死亡是它的事业。” 无论在哪里都无例外,自然的纯粹象征是圆形,因为圆形是循环的图式,这实是自然界中最普遍的形式,上自天体的运行,下至有机体的生生死死,万物之中的所行,只有因这种图式,在时间和其内容不断的流动中,才可能产生一种显示存在,即眼前的自然。

死亡始终不倦怠、不松懈地进行它的破坏。尽管如此,万物似又毫无所损、照常地生存着,仿佛不灭般存在于各自的场所。

总之,历史有如万花筒,每当回转时,都让我们看到了新的形状,而实则不论何时我们所看到的都是相同的东西。

出生的痛苦和死亡的难逃,这两者本是求生意志本身为走向客观化及通向生存的不变条件;只有在这两个条件之下,我们的本质本身才讷讷感不参与时间的经过和种族的澌灭,而存在于永远的“现在”中,享受求生意志的肯定果实。普罗提诺斯:“时间是永恒性的复制品”,时间只是永恒性的影像。

第二篇:叔本华人生价值观

收稿日期: 2010-10-30 这世界的一切,都无可避免地带有以主体为条件 的性质,并且也仅仅是为主体而存在。”[1]26“那认识一 切而为任何事物所认识的,就是主体。因此,主体就是 这世界的支柱,是一切现象,一切客体一贯的经常作为 前提的条件,原来凡是存在着的,就是对于主体的存 在。”[1]28他认为,这个世界是“完全实在的”但它自始 至终永远以主体为条件,“它是随最早一只眼睛张开 而开始存在的,没有认识这一媒介,它是不能存在 的。”“没有这主体就不能是什么。”[1]63可见,叔本华从 主体出发,主张整个世界只不过是与主体发生关系的 客体,只不过是直观者的直观,只不过是表象而已。世界的本质是意志。叔本华认为探寻人和世界的 本质不能从人的理性中去寻找,而应该从人的非理性 中去寻找,所以在提出“世界是我的表象”之后,他进 一步从人的非理性因素中探讨表象背后的东西,即意 志,并提出“世界是我的意志”的论断。他认为意志是 人和世界的本质、是真正的“自在物”、是整个宇宙间 的真理。他说,物体世界除了表象之外,在它的最内在 的本质上,它就是我们直接在我们自身中发现为意志 的东西。客观世界是意志的客体化,万事万物都有意 志并都受其意志支配。因此,万物的本源是意志这一 定论最终成为他理解人生与世界的理论根基,且为他 的人生走向悲观主义奠定了基础。

2·意志使人走向悲观、痛苦。在意志本体论的基 础上,叔本华强调意志的本质是生存意志。它是一种 非理性的、盲目的、不可遏止的冲动,是永远不能满足 的欲求。叔本华说:“意志是没有一切目的、无一切止 境的,它是一个无尽的追求。”[1]235所以,叔本华把意志 归结为一种欲求,而欲求就是痛苦。他说:“欲求和挣 扎是人的全部本质„„但是一切欲求的基地却是需 要、缺陷、也就是痛苦;所以,人从来就是痛苦的,由于 他的本质就是落在痛苦的手心里。”[1]427“一切追求挣 扎都是由于缺陷,由于对自己状况的不满而产生的,一 天得不到满足,就要痛苦一天,况且没有一次满足是持 久的,每一次满足反而只是又一新的追求的起点,追求 和挣扎没有最后的目标,所以痛苦也是无法衡量的,没 有终止的。”[1]424。“一切满足或人们一般所谓幸福, 在原有意义上和本质上都只是消极的,无论如何决不 是积极的”,幸福“永远是一个愿望的满足。因为满 足,亦即缺陷”“缺陷即痛苦”[1]25-564。因此,世界本原 是意志,意志的表现形式却是欲求,人作为意志的表象 从来都是挣扎于欲求之中。人彻头彻尾都是欲求的化 身,人就是这样带着如此多的欲求生存在这个世界上, 所以人的一生在推陈出新的严苛要求之下维持自己的 生存通常都是充满忧虑的。同时,为避免来自四面八 方的各种危险,还需时时刻刻警戒着、小心翼翼迈出人 生之步,因为世界到处都是灾难、敌人和恐慌。人,从 来都是可悲的。人生就是在无止境的欲望和暂时的快 感之间不断流转。偶尔的欲望得到满足,却又发现这 种满足的快感只是暂时的,而暂时的欲望满足之后又 会带来新的欲望,引发新的痛苦。所以,叔本华说“任 何人生彻底都是在欲求和达到欲求之间消逝的”。[1]429 欲望是无穷的,痛苦也是无止境的,人生也因此而 痛苦。

(二)悲观人生的解脱———否定意志

叔本华认为,人生虽然是痛苦、悲惨和不幸的,但 人们仍然可以寻找自我解脱的方法。在他看来,解脱 的方式有两种:一是意志的暂时否定———艺术;二是意 志的绝对否定———禁欲。

1·艺术。叔本华认为真正的艺术是超越自我意 志的,无论是艺术的创造者还是欣赏者都是怀着一种 超意志的理念去看待艺术的,而艺术却又能使人享受 短暂的愉悦、获得短暂的解脱,尤其是作为诗的顶峰的 悲剧和作为艺术最高形式的音乐。悲剧的目的就是 “表现巨大的不幸”,这种不幸不是罕见的现象,而是 人类生存最无法抗拒的本质。而音乐使我们抛开了主 观的意志,从充满不幸、痛苦、悲伤的日常生活中,获得 美的愉悦、恬静的快感。艺术使人忘我、让人舍欲,正 所谓:“自然中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然其写之于 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2]172正是如 此,才能所求生命中暂时的快乐和安慰。

2·禁欲。叔本华认为艺术只能使人暂时解脱痛 苦,而禁欲却能使痛苦的人生获得彻底的解脱,因为禁 欲是对生命意志的彻底否定。叔本华认为禁欲可表现 在以下三方面:一是自愿放弃性欲。因为性欲是生命 意志最强烈的表现,性欲能使一个个生命诞生,这终究 又是延长了个体的痛苦。因此应该放弃性欲,这样才 能断绝痛苦的延续。二是甘于默认痛苦。叔本华认为 一切诱惑都是恶魔的化身,因此人们在品尝无比痛苦 之前,必须先力争毁坏意志,渐进地经过各种痛苦阶 段。在人们体验到痛苦及乃至绝望之后,能够悄然返 回自我的人,即可认清自己和世界,进而改变自己所有 的本质,超越自身和一切痛苦,进入无比崇高、平静和 幸福的境域。最后一种是死亡。叔本华认为死亡代表 着一种极乐,因为人死了,因我而存在的世界也就消失 了,意志也就泯灭了。他说“随着意志的取消,意志的 整个现象也取消了;末了,这些现象的普遍形式时间和 空间,最后的基本形式或主体和客体也都取消了。没 有意愿,没有表象,没有世界。”[1]25-564

三、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观的价值向度

尽管叔本华对人生与世界的看法是悲观的,但我

们还是要用理性的、辩证的思维与态度去评价其悲观 主义人生观。

(一)科学定位“悲观主义”,探寻积极价值

1·直击现实、反思人性。对于叔本华的悲观主 义,我们不能全盘否定,毕竟他这种悲观主义是基于自 己身处的时代所表现出来的人的自私无情、贪婪狂妄 的本性,更是基于对人类普遍命运的反思。他这种人 生反思直击人类的现实处境,是对普世的实实在在的 困惑,而并不是无缘无故空洞的感伤。因此,尽管叔本 ·44·

思想表现得那么庸俗和陈腐,但在现实生活中所 浮现出的形态各异的人生困惑向世人证明,叔本华的 悲观主义并不是一无是处,而是有相当的启发意义。纵观现实社会我们会发现为名为利、争强好胜、拜金主 义、享乐主义、精神空虚等等人性的蛀虫。许多人因这 些人性蛀虫而一生烦恼痛苦不堪、欲望难以满足,处于 贫乏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之中、处于空虚和无聊之 中。这些人性蛀虫从哪而来?说到底是滋生于人的无 止境的欲求。很明显,这就是人性丑恶的一面。叔本 华对人生悲观痛苦的揭示,无疑是告诫人们在物欲横 流的现实社会中不要为物所惑、为人所恨、为情所困, 而要擦亮眼睛、清洗头脑、反思人性、鼓起勇气、敢于直 面与挑战人生。

2·立足现实、关爱人生。现实是物欲横流、争名 夺利,人生是虚无痛苦、空虚无聊。叔本华的这种揭示 告诉人们:现实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寻求解脱。如上 文所述,叔本华寻求人生解脱主要是依附于艺术和禁 欲。他认为艺术是超意志的,能使人忘却所有,能使人 生得到暂时的快乐和解脱。艺术的境界是这样的: “对内忘却生活之欲,成为纯粹的认识主体;对外忘记 一切物质关系,体悟永恒之生命,物我为

一、物我相

忘”[3]129而禁欲却要求永远否定人一切无止境的不当 欲求,以达到对意志完全否定,最终达到身心的健康、心灵的安宁、人生的平静。这里隐含着这样的思想:人 应该敢于面对痛苦的人生,勇于寻求痛苦的解脱之道, 要关爱自己、关爱人生。它给我们如下启发:面对人生 中的痛苦要敢于寻求解脱、要有所为或有所不为,用智 慧战胜意志和痛苦以寻求人生的解脱。(二)理性看待“悲观主义”,避免消极价值

叔本华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志,意志的本质是生 命意志,生命意志的主要特征就是无意识、无止境、盲 目的欲求和冲动。人和世界万物的本性都是为生命而 进行挣扎和奋斗,这整个过程因受意志的主宰而凸显 得如此痛苦,所以叔本华认为一切生命的本质就是苦 恼,每个人一生的痛苦远远多于快乐。他说:“我们的 诞生就已把我们注定在死亡的掌心中了;死亡不过是 在吞噬自己的捕获品之前,逗着它玩耍一会儿罢了。在这未被吞灭之际我们就以巨大的热诚和想方设法的 努力来延长我们的寿命,愈长愈好,就好比吹肥皂泡, 尽管明知一定要破灭,然而还是要尽可能吹下去,吹大 些。”[1]426-427正是这种对于生命的无限欲求造成了人 生的痛苦。人的欲求皆出于需要,也就是出于缺乏,即 便是人的全部愿望都得到了满足,那么随之而来的又 是困乏和空虚无聊。“困乏是平民群众的日常灾难, 与此相似,空虚无聊就是上层社会的日常灾难。”[1]429 “一切满足或人们一般所谓幸福,在原有意义上和本 质上都只是消极的,无论如何决不是积极的”,幸福

“永远是一个愿望的满足。因为满足,亦即缺陷”,“缺 陷即痛苦”[1]25-564叔本华就此论断,人生是痛苦,人生 无幸福、人生无快乐。他说:“人生原来就是这么一场 悲惨的梦。”[4]155 叔本华的如上论述固然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我们

应该要更加科学、更加理性地看待其“人生痛苦论”。首先,叔本华认为欲望即痛苦,缺陷即痛苦。从逻辑上 说,这是不成立的,因为痛苦是因为欲望受阻而不能实 现的心理反应,而快乐是欲望实现的心理反应。因此 不能说欲望即痛苦(或快乐)。例如,我们人作为存在 物都有食欲,在此我们绝不能说食欲就是痛苦,而应该 说我们没吃着、没吃饱、没吃好才是痛苦。所以,不能 说欲望即痛苦(或快乐),至多只能说欲望是痛苦(或 快乐)的源泉。其次,叔本华认为痛苦是积极的(强), 快乐是消极的(弱)。这也值得商榷,因为痛苦与快乐 都仅仅是欲望受阻与实现的心理反应。所以,痛苦与 快乐的强弱标准便是所实现的欲望与受阻的欲望之强 弱。那么,究竟人生受阻的欲望强还是实现的欲望强 呢?答案当然是对自己实现的欲望强。因为,从根本 上说,每个人最强烈的欲望便是求生欲望。因此,每个 人只要能够生存,只要生存欲望得到了实现,那么即使 他的其他欲望都不能实现,他所得到的快乐必然强于 他所遭受的痛苦,因为毕竟他还活着,从某种意义上说 活着就是最大的快乐。最后,叔本华认为人生目标的 实现过程是追求欲望满足的过程,因此这个过程充满 的都是痛苦。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其实,追求目的 实现、欲望满足的过程,既非纯快乐,也非纯痛苦,而是 既有痛苦又有快乐的。因为:一方面,追求欲望满足过 程的方向和结局显然是快乐而非痛苦的。比方说,考 博士这个方向和考上博士这个结局显然是快乐的,如 果说这个方向和结局都是痛苦的,那考博士还有什么 意义呢!另一方面,在追求欲望满足的过程中,成功必 然多于失败,从而快乐必然多于痛苦,否则便不可能实 现目的以达到欲望的满足———这样的话,人的主观能 动性便被扼杀了,结果只能令人怀疑人存在的意义!因此,整个人生是快乐的,而非痛苦的!总之,叔本华作为西方伟大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 家,其重要地位是不容忽视的。他的唯意志主义映射 了人生是痛苦的结论,这种悲观主义人生观在当代社 会固然有很多不可取之处,诸如认为人生是虚无、是痛 苦、是无聊等等。但其唯意志悲观主义人生观却赋予 了人直面现实、看破红尘、自我反思、敢于奋争的勇气。参考文献: [1]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世界[M].石冲白译.北京:商务印 书馆, 1982.[2]许文雨.人间词话讲疏[M].成都:成都古籍书店, 1983.[3]黄文前.意志及其解脱之路[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 社, 2005.[4]叔本华论文集[M].台北:志文出版社, 1984.责任编辑:陶晖 ·45·

第三篇:叔本华人生哲学笔记

叔本华人生哲学笔记

在社会交往中保持某种孤独的习惯,亦即学会在人群中保持一定程度的孤傲。另一方面,既不要拘泥于别人所说的话,也不要立刻和盘托出自己的思想。并且,不要对他人期望过高——无论是道德上还是才智上,而应强调自己与别人意见的差异,这是实行一种值得赞许的宽容的最佳途径。倘若你这么做了,你就不会与他人有过于密切的联系和交往,却又显得似乎生活在他们中间;你与他们的关系将会有一种纯粹客观的特征。这种预防措施将使你与社会保持适当的距离,并且可使你因此而避免遭受其侵污和伤害。就此而言,社会恰如一团熊熊烈火——聪明人因与之保持适当的距离而得以取暖;傻瓜则不是因靠的太近而被灼伤,就是抱怨火的灼烫而逃逸,以至于孤零零地忍受严寒的煎熬。

歌德:“欲骑须仔细备鞍,上马则勇往直前。”

黑暗使我们胆小如鼠,仿佛到处都是幽灵在游荡,这好比思想愚昧晦暗时产生的情景一样。„„夜晚,当我们思想松弛,判断力衰退时,我们的才智也会变得迟钝,容易产生混淆,无法把握事情的本质。

早晨是一天之始,万物都是那么清新而富有生机。„„在某种意义上,清晨时光就是生命的本质。„„每一个清晨都是一次初始,而后万物都要静止安息,睡眠如同一次暂时的死亡。一旦美好的希望被残酷的现实生活所迫灭,我们必然陷入绝望之中。

如果把可能发生的不幸作为反省的主题,这样我们已为自己提供了防范的措施,并且,如果灾难并未出现,更是令人喜出望外。

对于每一个思想高尚的人来说,最重要的是避免被个人事务和世俗烦恼所纠缠而不能自拔,从而排斥更有价值的事物。

人性的特征从本质上来说是骚动不宁的:我们会立刻对无所事事感到厌倦。

尤其是在青年时代,我们常常容易把不遗余力而为之奋斗的目标变成虚幻的幸福憧憬——这是一种虚假的精神;因为当我们意识到这是梦时,幻景便会消失。

进行思想的劳作或论点的评判则需要时间和闲暇。

健康是构成幸福的最主要因素。

体力可以通过大量运用而得到强化;但神经则不然,神经的过度使用会导致衰竭。

不要让眼睛受强光的刺激,尤其是不要受强烈反光的刺激,不要在黑暗中看东西或者长时间观察细微精密的物体,不要让耳朵受巨大声响的震动。最重要的是不要对大脑施加压力,或使用过度,或在不适当的时间里使用。使用一段时间后应休息片刻。

如果同一时刻迫使大脑既进行剧烈的体力训练又进行理智思索,或者两种活动间隔时间太短,那么,大脑肯定会受到损害。

轻微的体力劳动有益于呼吸器官,并能产生一种更纯更多的氧化物供给主动脉,再由主动脉将新鲜血液输送至大脑。

睡眠的时间越长,其熟睡的程度就越低。

一个人应当习惯于从生理功能看得他理智力量„„任何一种肉体损伤„„都会对精神产生影响。

3.了解他人

一个人在其人生旅途中随时准备做并且也能够做到以下两件事:防患于未然与豁达大度。前者使他免受损失和伤害,后者使他避开冲突与争吵。

任何人都无法改变他自己的独特个性,诸如他的道德品格,他的理智才能,他的性情或体格;如果我们谴责他,把他说的一无是处,那么,除了使我们自己卷入一场拼死冲突外别无选择。如果你必须生活于他人之中,就必须允许每个人都拥有按其特性生存的权利,无论其结果将

是什么:你应当作出的全部努力是顺其自然地、恰如其分地利用其特性,而不希图其本性有任何改变,或随意谴责它,这便是“待人宽容如待己”这句格言的真实含义。

伟大人物像雄鹰那样总喜欢把巢孤零零地筑在高处。

在一大群才智超众的人中,有两个傻瓜,他们肯定会同病相怜,并且马上会暗自庆幸在这个团体中终于找到了知音。

你对一个人的评价仅局限于他的不足之处,你看不见他的优秀的精神素质,就像盲人看不见色彩一样。

大多数人是如此的卑鄙肮脏、如此的麻木不仁„„你将明白你自己变得和他们同样庸俗下流,否则你绝不可能与他们对话。

在于傻瓜和笨人打交道中能够显示你的聪明才智的唯一办法是不与他们交往。

我感到我敬重这样的人——当他正在等待或无所事事地坐着时,总是忍不住用碰巧拿在手中的东西,比如棍子、小刀或餐插等,敲得咯咯作响或挥舞着打拍子。他可能正在思考某个问题。

一个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人就像一个这样的人,即当他生活于其中的城镇的所有钟都不准而惟独他的表示准确的。他知道正确的时间。然而,这于他又有何用呢?因为,大家都以错误报时的钟为准,甚至那些知道惟有他的表才是正确的人也不例外。

让你熟识的每一个人经常感到没有他们你也能生活得非常好,将会使友谊更加牢不可破。„„但是,如果我们真正极为尊重一个人,那么,我们则应该把上述想法视为一种罪恶而隐藏起来。

一个真正具有能力达到完满状况的人,是绝对不会想到要大肆渲染自己的成功的,因为他满足于了解自己拥有的一切。

眼睛生来就是只见他物不见自己的,因此观察别人,非难别人,是认识自身的绝妙途径。无论你多么不情愿承认,疏远和长时期的分离总要损害友谊。那些我们无法见面的朋友——即使是我们最亲密的朋友——虽然也时常萦怀于心中,然而,时过境迁,随着时光的流逝,这种牵挂将会逐渐淡漠,并且最终会变成一种抽象的概念;我们对他们的兴趣也越来越理智——甚至仅仅作为一种惯例而维持下去。

格雷西安:“若想赢得别人的好感,惟有显示自己像牧畜那样愚蠢、粗蛮。”

萨迪《蔷薇园》:“你应当明白——智者固然不愿与傻瓜为伍,而蠢人更是一百倍地厌恶与聪明人交往。”

那些俊俏的姑娘都没有同性朋友,她们甚至很难找到与之交往的同性伙伴。

温文尔雅——中国人视其为一种基本的美德。叔本华《伦理学》:对人们可悲的缺点——无论是道德上的抑或才智上的——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更不加任何谴责,而是保持缄默,这就是温文尔雅。并且,既然这些缺点或多或少表现出一点炫耀的意味,那么,这种结果总是与双方都有益处的。

假如你希望别人接受你的判断,就应当冷静地、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地将它表达出来。阿拉伯谚语:

不告诉敌人的事也别告诉朋友。

秘密受我监管,我为主人;秘密遁我而去,则我为囚徒。

缄默之树接触宁静和平之果。

三、爱与生的苦恼

1.生存意志的核心——性欲

恋爱,所以始终能成为最丰饶的闲谈题材,在于它的根底乃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性爱才是这个世界真正的世袭君主。

2.恋爱的激情

男女间若难以激起情愫,甚或互相憎恶怨恨,即使可以生育,其子女的内在体质,亦必是不健全、不调和的。

吸引异性的首要条件是健康、力和美,也就是说恋爱的本钱是青春。

5.谈谈禁欲

狭义的禁欲,就是为虐待意志而不断地寻求不愉快的事情,为折磨自己而拒绝快乐,甘愿过着赎罪的生活;也就是故意地破坏意志。

6.论女人

朱伊(法国作家):“如果没有女人,在我们生命的起点将失去扶持的力量;中年失去欢乐;老年失去安慰。”

女人最适于担任养育婴儿及教育孩童的工作,为什么呢?因为女人本身就像个小孩,既愚蠢又浅见——言以蔽之,她们的思想是介于男性成人和小孩之间。

人,不同于一般动物只生存在“现在”,人类有理性,靠着它,由检讨过去而瞻顾未来。女人比男人更具怜悯之心,因此,对于那些不幸的人,容易表现出仁爱和同情的言行。但由于现实的心理,关于正义感、诚实、正直等德行,却比男人为劣。女人理性薄弱,所以只有对现实、具体、直接的东西能在她们身上发生作用,对于与之相反的抽象的思想、坚定的决心以及那些有关过去、未来或远隔的事物,女人根本无暇去顾及,也不愿去想它。

7.生命的理念

从内在(即心理)而言,意志犹如树木的根干,智慧是它的枝丫。

若阉割掉一个人的生殖功能,就好像把他从赖以生长的种族树上砍下、弃置一旁一样,他的体力和精神必将渐次衰退。

8.素质与遗传

父亲所遗传的是属于强性、生殖原理、新生命的基础和根源方面的性质,统而言之就是意旨;母亲的遗传则属弱性、受胎原理、次要性方面的性质,亦即智慧的遗传。

莎士比亚:“卑鄙无耻的父亲就有卑鄙的儿子;一个卑贱的人,他的父亲必定也是卑贱的。” 许多经验告诉人们,凡是才慧卓绝的人,必有个理智优越的母亲。

从事科学方面的工作故需优秀的天赋才能,但不必具“绝世的天才”,主要是靠兴趣、努力、坚忍不拔的精神,以及幼年起的指导、不断研究、多方练习等等。

母子之间常有道德方面的敌对现象,而父子之间则为智慧的对立。

叔本华《论天才》:天才不但需具备非常发达而敏感的脑髓(母亲所遗传),同时亦须具有特异的心脏跳动,以赋予蓬勃的精力,亦即要有热情的意志和活泼的气质,这是从父亲所遗传的。„„所以,通常都是父母亲在精力较旺盛时所生的儿子(长子)禀赋较佳。

9.人生的空虚与烦恼

个体的生存从形式方面看,是不断地被埋葬在死亡的过去中,是一连串的死亡。

欲望又是基于困乏和需求——亦即痛苦。„„反过来说,若是欲望太容易获得满足,可怕的空虚和苦闷将立刻袭来。„„人生实如钟摆,在痛苦和倦怠之间摆动;这二者就是人生的穷极要素。

一个人若有巨大的苦恼时,则对比它小的苦恼就几乎毫无察觉;反之,在没有大苦恼时,即使一丁点儿的不愉快,也会使他痛苦不堪。一种即使想象起来亦足令人不寒而栗的大不幸,一旦降临于实际生活,从发生以至克服它的期间,我们的全体气氛并未有任何改变;反之,获得长期所急切等待的幸福后,亦不会感到有何特别的愉快欣慰。

我们也不能断言:某人遭遇到偌大的不幸,恐怕会闹自杀吧!或者,这是芝麻小事,大概不致造成自杀吧。

佩脱拉克:“一千个享乐,也不值得一个苦恼。”

一切事情通常皆不完整、而令人迷惑,愉快的事情总掺杂着不愉快,享乐通常不过只占一半,满足反而形成一种妨碍,安心伴随着新的负担。

与其说人类的生存是一种赠物,莫若说是一种负债契约,负债的原因是由于生存的实际要求、恼人的愿望及无限的穷困。

乐观主义对人生的状态表示欢迎,并把幸福列为它的最高目的。„„但通常这些东西不会赋给任何人的,因此人们转而认为自己碰上霉运。„„实际上把劳动、缺乏、穷困、苦恼以及最后的死亡等等,当做人生目的,才是正当的。

10.对求生意志的肯定

动物的生命仅等于一瞬间而已,因为它们只有现在的意识,而无过去、未来或死亡的意识;我们不妨称之为“永恒的瞬间”或“永久的现在”。

11.死亡

伊壁鸠鲁:“死是与我们无关的事情。” 并加注释说:”因为我们存在时死亡不会降临,等到死神光临时,我们就又不存在了。即使丧失什么,也不算是灾祸。”

老人的蹒跚脚步,或蹲在角隅休息的身子,不过是他昔日的影子、他的幽灵而已,这里面又还有什么值得死亡去破坏的东西呢?

四、意志与表象的世界(看到这里,我有些不耐烦了,就顺手翻了下前言想获得一些总体性的认识,结果得知是被改编过的,气愤之中就把它扔到床下去了。然而前面的一些观点终究还是颇有启发,虽然我不想看最后一部分,但还是不得否认此书帮助我理清了一些生活中的基本问题。我还是又捡了回来,而且借给朱宁同学去看了。)

前言里写道“叔本华作为唯意志主义哲学的代表人„„”我对这个首次听说的主义感到很茫然,此前只晓得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不得不说我所接受的哲学教育不但是有限的,还是片面的。马哲的文星星老师在前几节课一直在介绍哲学史的一些基本情况,我想不妨试问一下,而且最后还得到了比较满意的答复。以下是我对文老师的回答的复述:

唯意志主义哲学,即意志是万物的始基。主要观点为人生是痛苦的。人生在世,总是充满了各种欲望,而欲望却又不都是容易满足的,而这欲望的不满足即给人带来痛苦。快乐来自于欲望的满足,但仅存于一瞬间,因为人马上会生发出新的欲望,从而又陷于了为满足欲望的求索之中。正如叔本华所言,“人生的目的并不在于增加自己的快乐,而是尽可能避免可能发生的痛苦。”

第四篇:叔本华《爱与生的苦恼》读后感

高贵的静默

——叔本华《爱和生的苦恼》读后

通河忘川学社洪超

论及叔本华之前,想到了被人为推得很高的鲁迅。官方形容这个斗士的论述是:两面作战。指向不同,但这个词组恰好也能概括在我的眼中对鲁迅的定义:他能可贵地本着知识分子的良心对自己所在的精英阶层提出过一些指正,但是,这星星点点的闪光很快就被埋没在他代表精英阶层挟太山超北海般对草根进行的所谓国民性批判中。

鲁迅,不能免俗地,和他所在的阶层的大多数人一样,将中国近代贫弱的屎盆子一股脑扣在草根身上——国家的落后在于阿Q想得到一张宁式床。这群精英们在总结祸是草根闯的之后,自己栖身上层的合法性似乎就是不言自明了。

鲁迅是从一个没落的旧上层阶级废墟走出、渴望重拾认可、穿着新学知识精英外套的落魄户,是本没能够“货与帝王家”的边缘知识人。然而,时局变化,危、机并存。谁能痛心疾首地指出社会弊病,谁就能迅速转正、中心化。暴发户的气息是我对鲁迅的刻板成见。

四百字赘言之后,叔本华以一个与鲁迅对立的文化贵族的身份闪亮登场!的确,有人指责叔本华不言社会、寻求僧侣式的说教,而没能给出一个活脱脱的、所谓积极的救世良方——那么,鲁迅给出了吗?鲁迅的劣根性说教至多是另一种消极的鞭策。

叔本华的贵族气质简明两字:坦诚。

“才华横溢之士会以其富有生气的思想摆脱乏味的处境,即使身在荒野也不会寂寞。”叔本华毫不讳言自己内心的孤高,并没有违心地逼自己俯下身站到与平庸的大多数同样的高度。他所期待的是理智与知识驱散烦恼,获得个体的自由。他并没有流露出一点点哀叹草根的意思、也没有流露一点点启蒙拔高草根的意思。或许,人类的烦恼并不比他一个人的烦恼来得更让他揪心。然而,他并没有以遮遮掩掩、道德家的面孔自居。卡莱尔说过:“真诚是英雄的首要条件。”他真诚,不是给与,而是真诚地任人获取,不是把一个模糊的“人民”提升到与自我同等甚至凌驾于自我之上的位置,而是真诚地吐露自己对自我实现的终极企盼。不强求世人的歌颂、自娱自我超越过程中诞生的哲思不指望强加给他人也不吝啬于展示给他人,叔本华又有什么理由觉得自己有一些惭愧呢?

这段才华与不寂寞的妙语同时指明,美酒佳肴、声色犬马的狂欢或许能获得一时的感官欢愉,但是在这些娱乐程式化之后,人们难免会觉得贴得很近的个体间难以派遣的生疏。相聚狂欢的每个人都感到一丝寡淡、一丝无趣。

于是,叔本华将思想放在人自我实现的重要位置,将知识与理性的哲思视为实现自我、不断超越的工具。人因为“心灵财富”而挤出有损于自己的“厌倦”。

更进一步,叔本华将天才定义为探寻知识的无畏者。他说:“他能投入全部的时间和所有的精力表达他对生命的看法。这类人将重心完全放在自己身上,他们只要有真正的自我,即使失去其他一切也无所谓。”主观上,人是自利的、追求效用的最大化的,在公共利益中消解个人价值是一种违反人性的病态心理。客观上,每一个个体又是有限的,“除了眼前现在的这一点点生命之外,我们其他一无所有”,宝贵的生命应当首先不让自己懊悔。因而,将人类这个沉重的概念压在某一个个人的身上是不公的,即使是一个人文学者。对于一个生命个体而言,这个世界的一切都是表象,对于个体而言,依照个体的期望实现超越才是最为重要的。知识的需求是为了超越的需要,知识和知识带来的充盈、自我的满足或许是叔本华所认为莫大的幸福。若是叔本华看到鲁迅之流看上去要为大众谋取福利却只是流于形式、只探讨到问题的皮相、将治愈社会病症的责任推给后人的伪善行为,定要贬斥其虚伪。鲁迅向铁屋子首先或者说是自称首先呼喊,告诉大众他们有病,但是却说自己一个人势单力薄没能力治愈大众——似乎暗示自己是一个与这群病夫们对立的、健康十足、带着殉道精神、不怕感染来到你们中间的先锋,将病例分析的头头是道后开不出一张药方——就算勉强说是有,也需要这一代人的自我消解后期待新生的、无菌的新一代人拥有璀璨的明天,最后好似武侠小说中将七十年功力尽数注入徒子徒孙体内的世外高人一般,相当“隆重”地将这一副重担交由给一群“希望之星”。

叔本华说:“„„冒险犯难、刻苦努力、奉献生命抬高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就连知识、艺术一切努力都为了获得尊敬„„人类愚昧的极度扩张”。叔本华若是了解鲁迅,定当将其归类到自己不满的“为了争取荣耀而牺牲了宁静与和平、财富与健康”的一类人。当然,财富这东西鲁迅对胞弟等家人十分慷慨、对外人略施恩泽就偏要记下一件“小”事。

哪怕给了车夫几个银元,就是莫大的阶级关怀?鲁迅本来就是一个在巨富中死去的人,他损耗的大多财物不是因为慈善,而是因为不善理财。当然,鲁迅也有相当完美的投资,诸多文化活动都有他的赞助。但是,或许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他在新生一代文艺青年尚未发迹之前做了垄断性的投资。果不其然,他资助的一群有所成就的新生一代成长起来自然而然将其做为前被高人捧上了天。没有直接受惠的,也从他的文学遗产中寻得养分,比如五四之子毛泽东。鲁迅果不其然,生前便为自己攫取了巨大的荣誉。但是,他的内心无疑是让大多数人陌生的、感到凉意的,他不觉得革命只是一个手段、生活的进步才是目的,于是为了一个大而空的“革命”,如果想要摆脱劣根性,好,阿Q成家的念头是万恶的、割好了米与麦不能自己享用,赶快撑着船送给那个宏伟远大的理想、然后回到土谷祠饿死。

诚然,叔本华不见得是悲苦民众多难的。但起码,他不会昧着自己的良心非要模糊自己的阶级属性,做出一副悲悯的超越阶级的博爱嘴脸,实则暗中巩固自己既得利益。提出问题绝非解决严峻事实,鲁迅不过提出问题、甚至毫不思考精英阶级提供的现实环境允不允许草根们为伟大空乏的理想效劳、甚至淡化是谁奴化、愚化大众。然而,因为他提出了中国有问题,所以非理性的盲从者欢呼找到了病根,却在群体的庆祝中忘却了应该去解决这个毛病。即使有,鲁迅的孝子贤孙也马上会发觉这个问题太尖刻、力所不能及,于是马上缩回狂欢的人群中继续嘟噜:伟大的鲁迅!问题被我们发现了!好像发现了就能迎刃而解。人的本性就是趋利避害的,因为趋利避害,所以鲁迅们获得了先觉者的名声后就见好就收或者发动着各种文体与写作技巧、变换着农村乡镇都市海外多个视角旧事重提。因为趋利避害,所以鲁迅们静默了,他们明白既得利益、既得利益集团是他们无法撼动的东西,权衡投入与收益,他们选择了最多嘴皮子上抱怨一下不公秩序,选择了饱含感情怀想一下柔石那样失去的“战友”,然后继续过着远远优于一般劳动者的日子乐活。

鲁迅也承认尼采不是太阳所以疯了。但是他无意识地还是将自己定位于一个太阳。我说,叔本华是一束从阴郁的泥潭飙出的光。他虽维护自身阶级利益,但至少,他不说昧良心的话粉饰太平。他坦诚地表明外物都是浮云,他坦言自己寻求的不是一群人的幸福而是自己的超越,他坦言自己仅有能力也只想获得自己的乐——并且,他不会要别人的痛苦铺垫衬托自己的乐。漠视草根总比洗钱般推脱精英们的历史过错,盲目贬低着草根攫取生前身后名强。

“一个人耗尽毕生精力,不畏艰难和险阻呕心沥血所积累起来的财富,自己却常常无法享受„„对他来说,幸福来得太晚,从另一方面来说,他自己抵达得太迟,无缘享受幸福。”我震撼于这段话。到手了,却芳香不再,何其痛苦。你可以说叔本华的哲学是印度佛学的变体,为了从“不断的苦恼与死亡中”解脱贯彻否定意志——涅槃。心灵能够忘却自我达到宁静与喜悦,但是这就一定像批判者们所言对上进心、事业心、理想追求的消解吗?既然通达了,一件充满执念的事的确没有必要做,但同时,难道不是没有必要不做吗?般若既开,还认为自己不要执着于无动于衷表明自己斩断欲望,岂非另一种执念?

且在这静默中体味自我的高贵。

第五篇:大城市与空虚心理

大城市与空虚心理

大城市已经的被文人观念密集堆积如山的地方。几乎没有任何东西不是被密集的观念集中挤压的。就是一草一石,都是被无数的名字占据,几乎一切行立坐卧的思想行为都被概念堆积,所以常识最初是如同潮水般涌入的意识流有惊奇感,最后却是无法再创造的无助和空虚感,一切的雷同的高楼和城市建筑,城市习惯,城市意识,成为毫无新意的东西,最后就是厌倦和无聊。所以,城市是为虚荣心开放的商业领域,和为精神空虚开放的领域一样有价值。就是说,城市需要下品演员无聊的东西刺激,才能感到在空虚中的价值感。在基本的商业活动中,商业的形式和商业的目的都是恩美司空见惯的东西,所以,城市为了驱逐精神空虚而设的商业数量惊人。电影院,舞厅,迪斯科,蹦极,各种玩具市场,各种商业的品牌化趋势,都是走上意识流的急需创造的阶段。所以,城市的生存不仅仅是物质的储备,而且必须是精神的独立性,精神的创造性。没有这样的能力,就无法再大城市生存。第一物质的金钱的储备是不用说的,第二,精神的创造性,独立性却是很少知道的。

由于大城市已经把创造迅速厌倦,需要更好的创造,更加新奇的东西,才能满足人性的需要。这样大城市就已经成为精神的垃圾场,因为人们对于司空见惯的东西的抛弃,这些东西就被弃之在思想的边缘,这些东西阻塞了思想的活力,就像血液中的垃圾阻塞了血液的流畅。人们需要大量的删除,大量的抛弃,需要看到原始性的东西,才能感到原创性的气息。这就是大城市旅游的秘密。而且旅游把原始性的东西花大价钱去买回来,并且冒着巨大的危险。可见大城市为了精神的创造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人们去原始地带感受没有人烟的感觉,没有起名字的石头和花花草草。没有名字的水,没有名字的食物,没有名字的事物。。凡此种种都是为了从一个原始性的起点开始精神活动。所以,大城市就是人们迅速空虚的地带,互联网,电影院。。舞厅都是为了刺激精神活力的。但是一旦这些也失去效果,人们的空虚就无法控制了。大城市仅仅为了生存的商业化趋势,也把人的精神需求不当一回事。这样大城市的精神压力也越来越大。心理咨询就是未来很好的职业。

但是只有创造性的人才,自我限制很好的人才能不被大城市的精神垃圾所阻塞。大城市越是显示活力,精神的垃圾,废弃的思想观念越多,这样需要猛烈地删除,废弃。就像建造屋子的地基,要把地上的垃圾清除,并且深深地挖下去,才能建造屋子。大城市需要创造性的精神也是哲学。哲学驱逐了大城市的精神垃圾,把思想观念的原创性当做唯一的出路。这样创造性,尤其是原创性才是免除空虚感的东西,也只有拒绝别人废弃的创造,才能自己创造自己,这样大城市适应性很好的人,就是哲学家和心理学家。虽然他们没有物质的保障,但是他们会给其他的人们以精神的保障。他们的新的创造性可以使人们感到新奇,所以,哲学,心理学就是大城市的精神拯救方式。人们需要扫除意识中的废弃的思想垃圾,这就是需要哲学的思辨,需要心理学的知识,需要在城市的外在看城市。

大城市的弊端是任何存在都是被人文占据,就是空气都是被数字化,概念化,所以大城市人们再也没有任何原创性的必要,思想和精神的成品半成品窒息了其他人的创造性,这样人们会变成纯粹被动的动物----一切都是别人创造好了的,你只要张口吃饭,上车走路,你被完全剥夺感占据。实际上大城市人们已经被他者软化了,思想和精神都被他者剥夺权力。这样的人在大城市的时间越长,其创造性越低能,越是没有在原创性的地带生活的能力。人文主义把人的服务面面俱到,所以,人成为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不是施与者。所以大城市需要激发对贫困的施舍活动。施舍活动可以使人感到自我价值。从一个纯粹的受者变成施舍者,这就是大城市人们的价值感。大城市需要迅速地革故鼎新。不是把什么用到极限,而是在其观念性过渡中迅速废弃,这样可以迅速地激起商业活动。如果不是这样,大城市就会陷入创造的绝境。商业也被迫阻塞。制造业也没有消费市场。文化也没有消费需求。所以,大城市必须走向形而上的道路,就是充分地概念化,功能化。一旦被观念废弃就丧失存在空间,一旦被功能废弃,就是丧失存在的必要。所以,大城市就是哲学,科学的集中地,是充分功能化,概念化的地带。而且最需要哲学,科学,艺术的深度创造。就是说,大城市就是空虚心理的消除者,而不是其制造者。大城市的自杀说明人们在原创性受到阻塞后的绝望,在宗教挽救,哲学,科学,艺术挽救不能企及时,人们的出路就是新游戏开发。就是新的创造继进。必须看到大城市不仅仅是为了温饱问题二预设的生存地带,而且为了精神问题预设的地带。是精神提升的地方,而不是空虚至极的地方,是精神的活力地带,而不是空虚无聊的地带。在大城市的适者生存,就是创造者的生存。一旦步入创造的绝境,完全依靠在服务性之中,人们就把自己作为大城市的消费对象而处理了。这样就把自己完全异化了。而且无数的人会在大城市的创造中找不到自己的影子。丧失在大城市之中,这就是大隐于市。大城市对于个人的沉沦感是加速度的。也就是大城市的适者生存,就是那种独立性创造性很强的人。这样的人才不被异化。才不会被大城市作为虚荣心的对象。

大城市中不会被空虚感占据的人,还是半体力劳动者。但也不完全是这样。我们看到一个干苦力的人,梳理了五撮毛在头上,这种新奇的东西实际是被大城市异化的了。把自己作为他人的玩偶。大城市妇女的手工制作,男人的读书写作,设计,开发新的东西都是可以驱逐空虚感的。大城市最无聊的人,就是纯粹的物质的,精神的消费对象,被服务对象。大城市把人变成不会搽皮鞋,不会做饭,不会简单的劳动的人,这一方面是其他人的职业出路,一方面也是大城市的沉沦。大城市把中产阶级变成智力和体力的不断衰退的人们,把更好的富人变成纯粹空虚的人们,而这些人还没有哲学的形而上学的威力,这就是一个软绵绵的上层。富豪没有主宰巨大财富转变的纯粹被服务的生活的开阔性,这样富豪就是最最无聊的一层,而且不被下层的人们理解。最好是大城市的农民工。这些恰恰把自己从农村走出的新奇感,把服务别人的热情结合起来。农民工实际上是最精神充足的人们。他们毫无空虚感。他们自己的半艰辛的生活消除了空虚感。他们在现实的大城市中实际是不被人们发现的幸福。因为他们服务别人时,激活的精神的满足感,也获得物质的不可能多的收入,这样很少的收入却可以给他们巨大的快乐。我们看到苦力者边走边数几十元钱的快感洋溢在脸上,而在巨富的脸上也看不到这样的表情。农民工的艰辛生活恰恰是精神的需要的状态,一旦农民工发达了,有大城市的资产,有车,有房子,他们呀会迅速地进入空虚感。

大城市服务性的密集占据了人们的思想和精神空间,几乎没有任何东西不是已经被别人为你贮备好了的,这样你的思想就根本不需要动。你甚至不需要下楼,有人替你打扫屋子,替你端饭倒茶。。你不空虚也没有别的出路。所以大城市的空虚心理蔓延,管理空虚,就是自己劳动----就是教育幼儿园的孩子的话----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自己劳动。劳动是驱逐空虚感最好的办法。

下载论人生的苦恼与空虚(节选) —— 叔本华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人生的苦恼与空虚(节选) —— 叔本华.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叔本华名言:叔本华人生哲学思想的智慧

    叔本华名言语录:叔本华人生哲学思想的智慧 智者,总是享受着自己的生命,享受着自己的闲暇时间;而那些愚不可耐得人总是害怕空闲,害怕空闲带给自己的无聊,所以总是给自己找些低......

    读叔本华《人生的智慧》有感

    以前很少看哲学书,主要是那些哲学咱看不懂。叔本华的哲学思想贴近俺们的实际,前几个月看了他的几本书,有点感觉。这里简单记录一下读他的《人生的智慧》(韦启昌译)的一点感受:1.对......

    读叔本华《人生的智慧》有感

    读叔本华《人生的智慧》有感 亚瑟·叔本华,德国哲学家,他被认为是唯意志论的最重要倡导者之一。唯意志论主张意志先于或高于理智。在现代哲学中,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开始不断强调......

    读叔本华《人生的智慧》感

    引用韦启昌在译叔本华的《论道德与自由》对叔本华的一些解读来开始我的读后感吧,对于任何高深、复杂的思想体系,要三言两语的所谓概括而又不损害其神韵,以致让读者先入为主,几乎......

    论爱情与人生

    论大学生的“爱情与人生” 提要:大学时代是人生美好的时光,更是人生的黄金时代 。大学生已经进入青春期,由于生理上的成熟,自然产生了对爱情的向往和关注。然而,大学生应如何正......

    读《叔本华论生命悲剧哲学》有感

    读书笔记 ——读《叔本华论生命悲剧哲学》有感 阿尔图尔·叔本华(1788——1860),19世纪德国哲学家,出生于但泽(今波兰)一个世代为商的家庭。早年在法国受教,后随父母游历英国、瑞士......

    读叔本华之后的人生道理总结

    1.人的性格和能力,惟有在人生的检讨和回顾中方能显露出来;要清晰我们有什么成就,做过什么,也惟有在完成人生的某个阶段,或者是接近人生终点时才能看到。 2.任何危险只要还留有怀疑......

    叔本华的人生智慧及名言(组图)

    叔本华的人生智慧及名言(组图) 亚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德国著名哲学家。意志主义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在人生观上,持悲观主义的观点,主张禁欲忘我。叔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