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文化概论

时间:2019-05-14 20:46: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时尚文化概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时尚文化概论》。

第一篇:时尚文化概论

【摘要】:广告作为传媒的代表,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也成功的传达着和创造着都市文化,而都市文化中最重要部分的时尚文化在现代广告中表现不仅仅是一种物质样式,更多是一种行为方式,一种观念。现代广告中的时尚文化有别于传统文化,但脱离不了传统文化。在当今普通大众的生活中,时尚文化和传统文化一样影响着都市文明的发展,影响着现代广告的发展。

广告,作为一种产品和企业宣传的手段和传播方式,看似与流行文化没有直接关联,实际两者却在大众传播的普及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的牵引下,形成了互为表里、血肉相连的关系。流行文化的界定及其特征

流行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特殊的形态,与其他文化的主要区分在于“流行”上。所谓流行是指与时髦、时尚紧密相扣的。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流行是在一定时期内,存在于社会生活和人们内部的一种非常规的行为模式,并经过一段时间的传播后,有相当数量的人,对这种行为模式(包括特定的语言、观点、行为方式、生活方式、消费习惯等)产生了共同的崇尚和追求,最后成为一种随处可见的普遍现象。① 对于流行文化的定义可谓是众说纷纭。汉密尔顿认为:流行文化是“通俗的(为大众而设计的)、短暂的、易忘的、低廉的、大量生产的、为年轻人的、诙谐的、性感的、欺骗性的、有魅力的、大企业式的”。②我国哲学家高宣扬则认为:“流行文化是时装、时髦、消费文化、休闲文化、奢侈文化、物质文化、流行生活方式、流行品位、都市文化、次文化、大众文化以及群众文化等概念所组成的一个内容丰富、成分复杂的总概念”。③总体来说,流行文化有其自身的特性。

1.流行文化是一种消费现象

流行文化的扩张是需要一定的载体才能得以迅速传播的,而工业化的大生产正是为此提供了大量的载体。娱乐影视、流行音乐、前卫服饰、时尚报刊、精美杂志、休闲书籍、广告作品、音像制品等载体都可以通过流水线大批量地生产,而人们则可以消费的方式购买,这就是某种流行元素得以在一夜之间风靡的奥妙所在。工业化的大量复制,使得人们可以轻易并且方便地模仿和跟从。

2.流行文化是一种从众心理

个人是组成社会的分子,人的社会属性是其主要属性,所以个人都希望融入到其所属的社会阶层中去,而不是孤立出去。所以当社会某种非常规行为逐渐风行时,人们就会越发地跟从,害怕落后,与其脱节,尤其是年轻人。年轻人既是流行文化的主要的创造者,又是其主要跟随者.3.流行文化是媒体议程设置的结果 大众媒体通过全方位,多角度,长时间的向受从传达同样的信息,形成一种拟态的社会环境,让受众以为这就是现实的社会环境,于是其中放在首位的、多频率出现的信息就更容易被受众所接受,甚至渗透进人们的思想观念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模式。

流行文化对广告的作用

流行文化是广告赖以生存的基础。一方面流行文化是有着相当数量的人所崇尚并追求着的,属于大众所跟随,而广告的目的在于销售,追求最大销售利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创造越多销量的广告,其广告效应越大,广告越成功。所以广告要想获得最大销量,就必须迎合大众的口味,才能跟得上时尚的脚步,取得成功。“动感地带”就是抓住年轻人崇尚独立,喜欢张扬个性的心理,才以“我的地盘听我的”,吸引了众多的年轻时尚一族,才取得“每三秒钟,你身边就多一个M-ZONE人”的巨大成功。另一方面,广告如果脱离了流行文化,就很难得到人们的理解和接受。

流行文化为广告创意提供了丰富的创意素材。流行文化主要是以消费文化和休闲文化为主,其特性就是通俗化和大众化,这正迎合了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和生活方式,这使得原本只属于一部分人所享有的的资源飞入寻常百姓家。广告的目的正是要抓住受众的眼球,最终实现购买行为。广告创意是实现这个目标的表达方式,创意要使受众接受,并且产生共鸣,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迎合大众的喜爱,这与流行文化形成了一个最佳契合点,许多脍炙人口的广告都是来源于流行元素。

流行文化指引着广告发展的方向。流行文化具有短暂的特性,经常会发生改变,而广告要想抓住大众的注意力就必须要紧跟其后,任何脱离潮流的广告是不会被人记住的,因为脱离了潮流就等于脱离了大众。上世纪80年代,改革刚刚开始,生产力水平不高,人均收入低,物质贫乏,主要以解决温饱问题为主,所以人们追求实惠,广告诉求也主要以物美价廉为主。随着改革的深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实现了质的飞跃,现在的人追求天然、绿色和健康,那么广告的主要诉求点也以绿色、健康为主。

广告对流行文化的影响 广告引领流行文化。两者是互为指引的,流行文化既为广告指引方向,同时广告又是流行文化的倡导者。现代广告做为流行文化的一个要素,能以最敏锐的嗅觉感知流行元素。广告已经不仅仅是迎合消费者需求,它还可以挖掘消费者的需求,并且提倡新的观念,新的生活方式,从而引发出新的潮流。现在的媒体飞速发展,广告不仅可以通过广播、报纸、电视、杂志四大传统媒体传播,同时可在逐渐涌现的互联网、手机、移动电视等新媒体大放光彩。不断重复、多种媒体同时投入的几近轰炸式的广告,使得其影响深入人心,最终在大众的心里留下印象,并且会将广告所倡导的理念在潜移默化中植入到大众的心里。

广告演绎并且传承流行文化。广告是演绎流行的一个工具,是人们感知流行文化的最便捷迅速的窗口之一。广告就象一个潮流的风向标,能够最早地感觉流行的风向,并且迅速地表达出来,通过多重媒介不断向大众传播。人们通过广告可以知道现在流行什么,最时尚的东西是什么,以及其流行的程度有多深,生活的各方面的变迁和更新都离不开广告的功劳。一部广告史可以成为时代流行文化变迁的历史缩影,它可以记录不同时代所提倡的不同的流行观念。

广告语成为流行语,丰富和充实了流行文化的内容。许多广告语,或字句工整,或朗朗上口,或简单易记,最后经过较长时间在媒体反复播放后,渐渐成为人们口中能脱口而出的流行语了,一些优秀的广告语已经不仅仅是对产品产生叫卖作用,并且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理念的象征,甚至有些不乏成为人们的人生格言。

现代广告的表现时时存在着时尚的影子,在广告加入时尚的同时,时尚也大大增加了广告的成分。时尚一早就是充斥着表现欲望的,正因为如此它也更希望有更宽广的更多的途径来进行信息的传播,而广告无疑是极适合时尚的一种传播途径。

对于广告文化来说,究竟可以多时尚呢?时尚多少又是由广告来表现出的?本文也就是广告文化与时尚的关系将做出初略的分析。广告与时尚之间的相互关系,从电视到杂志到户外广告的观察,可以看出初步的看出:时尚对于广告的内容形式等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时尚多包涵的一切元素都可能转化为广告传播的题材。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广告对于时尚有着一种与身居来的依托性。并且同时的,在广告大量的不断地大范围的时尚信息时,就极易造成一种时尚流行趋势。夸张一点说,时尚离开了广告,就很难看到它的潮起潮落。下面将从具体的几个方面对广告文化与时尚的关系进行分析。

一、广告对时尚的反射

现在广告的表现时时反射出时尚的影子,例如运用流行的色彩、音乐、制作手法等。从而对广告达到进一步的粉饰,从视觉和听觉上吸引着消费者让消费者采取行动。一些广告的制作干脆将富有时尚特征的年轻人作为他们的定位,围绕这些充满时尚年轻人进行广告的策划和制作。年轻的一代人往往对时尚有着不懈的追求,这样他们也就成为时尚的代表,而且他们也愿意为与时尚有关的物品付出较多的金钱,这样年轻人就成为新产品推出所争取的对象,广告也相应富有时尚的元素并且把年轻人作为他们的定位。形象一些来说,广告文化实在现代一个庞大的文化体系下诞生的,这个时期的社会文化、风尚决定着这个时期的广告诉求的内容和主题。由此可见现代广告诉求的内容和主题的转换反射出不同时期文化演变的轨迹。广告文化与时尚元素的一致时尚内涵在其产生和传播的过程中,就形成了许多为其所特有的价值与符号表现意义。这些符号也变成了现代广告在表达描写中的重要手段,大大的提高了广告的表现意义。

二、时尚绑架了广告

在现在服装秀,时尚发布会是应接不暇,时尚的表现欲越来越强,在如此高强的表现欲驱动下,它同广告的性质也越来越趋同。值得庆幸的是,时尚与广告已长生了有所结合的常务,主办方和宣传商也已熟能生巧的把广告和时尚巧妙的结合起来。比如不定期由VOGUE、swatch、爱马仕之类举办的时尚晚宴,看似是一个纯粹的时尚表演或是名人秀之类的,但仔细这个聚会的布置名人的衣着之类的。不难看出,这些聚会就是由公司为了宣传他们的产品,这就是一个极大的广告。这个公司这样一方面能起到宣传公司产品的作用,而另一方面又是标榜自己是时尚的先行者,这就成为了时尚与广告完美结合的成功典例。但是不管时尚活动有多么大的发布规模,还是无法拥有广告这样的影响了,这样如果把时尚这一类的与广告的传播结合到一起,那么它所产生的影响了将是其他宣传途径所无法到达的。时尚绑架了广告,广告忠实的反应着时尚元素的变化,与此同时,广告作为一种具有强大传播能力和渗透赶的传播媒介,对时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由此发现时尚能否广泛成为流行并且实现它的经济功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与广告能否产生良好的绑架关系。这是因为,消费者对时尚流行的追随很多时候是在广告的诱导下开始产生的。广告对时尚不仅具有推动作用,还具有引导作用,这样时尚就不得不好好的绑架广告了。但是在时尚文化日趋多元化,信息更新如此之快的时代,人们对这些时尚的关注感受及参与的时间和程度是极为有限的,为了使这些时尚产品长期的成为时尚,广告为此做出的努力的不懈的。

三、广告文化要撕票时尚

广告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商业性,广告利用时尚文化的特点祛除艺术性公益性这些附加属性后达到目的。在这个供大于求的消费者主导的时代,生产商门纷纷来借助越来越发达丰富的媒体,想要用一种最直接有效的方式让消费者在第一时间了解到自己的产品,并促成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从这种意义来说,广告为了把东西卖出去,那些直白赤裸的传播,着实感人。这样高效率无疑成为广告的重大目的。如何利用时尚文化的特征来最最准确的达到广告的商业目的,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广告的制作只有针对时尚文化的特征,时尚对现代人来说只要合理就能成为流行,并且异军突起,名声大噪,在网络时代犹如凤姐犹如快女超男之类的谁能否认他们不是流行时尚呢?广告以时尚为方向标岂能对这些时尚的宠儿熟视无睹,这些红极一时的人或物,平日也就那么一回事,但一旦与时尚融合贯通,它所产生的效果是大爆炸。例如曾益可代言的美宝莲BB霜,以其特有的音调将出美宝莲BB霜,无数人为之动容。广告尽管是一种空泛泛的形式,但它如潮水般的涨起涨落,在时尚的刺激的能指链条中找到了它的存在价值。广告的诱惑来自不确定的实际效果也就是所谓幻想的真实性问题,也就是说 “伪”还原为“真” 的时尚性戏仿。有一句话关于时尚的说:今日的流行,明日的古典。这样广告一边完全的利用时尚的流行之风,一边又以自己的能力延续着这昙花一现的流行风潮。然后从媳妇熬成婆不容易,从时尚到经典的过渡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但一旦成为经典,这是更具免疫力的,能有效的抵抗时尚潮流变换带来的冲击。但是,由于广告极明显的商业特性,所产生的急功近利的毛病是在所难免的。在等不到流行成为经典的那时,广告就已经去追求新的时尚。这样,广告对时尚撕票了。

四、广告文化与时尚的言和

广告与时尚要做到融洽的言和,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广告文化要去了解受众的时尚水平。我们的广告制作也应该将市场调查放在首要重要的地位。我们首要要做的便是调查清受众的意向,清楚的知道广告索道达到的目的,是想用广告来增加市场的份额还是说提高品牌的认识度知名度之类。并且要去广告的目标群体进行详细的调查,弄清广告受众群希望看到的是怎么样的广告。纵览现代的广告,有些广告制作为了达到令人震惊的效果,在广告的制作中,一味的追求时尚,过渡的超前,而照常广告与现实的脱轨,很难让人接受,引起了人们的异议。再一些广告中过度的标榜自己时尚味道,就很难被大多数的受众接受。其次广告艺术要体现出时尚的品味。广告的表现是最早进入人们的印象的,因此广告的表现很重要。广告的画面一定要漂亮,只有漂亮了,才能引起受众的注意,这个方面韩国的广告制作变现的很好,韩国的广告画面总是制作精美,自然的让人产生时尚的感觉,引起潮流和模仿。广告的设计可以运用时尚的手法进行恰好的变现,体现出设计者的品味。

最后来说,对于广告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不论时尚如何的变化多端,广告总能找到相应的广告策略加以应用。这大概就是广告的能力所在吧,只要知道最恰当的方式,从而制造传播信息,广告与时尚的结合将是异彩纷呈的。这种广告文化与时尚的密切联系,是存在相互依赖相互构建的基础上的。因而,在大众文化时尚文化在其传播使命的过程中,从一开始就追寻着广告的支持并且与广告结成了绑架关系。这是由于广告作为一种传播载体而所具有的广泛的社会效应所决定的。

广告承载着无数的时尚和流行,演绎评说着时尚和流行,从而不断地推进着适合户外流行在市场和社会文化层面上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可以说的是广告时时刻刻在引导着时尚和流行并且创造着他们,于此同时时尚和流行也在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的方面大大的影响着广告,作为广告的指向标,从而使得广告从某种程度和意义上也不得不去追求流行。不过,值得强调的广告文化与时尚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不可能完全的彼此照搬照抄,而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指定各自的方案。这也意味着,在广告文化与时尚之间,在相互依赖相互构建的同时,也相互剥离相互远行者。这样,而这在整个社会文化层面所形成的意义,既不是完全的背离也不是完全的吻合,从而具有了更为丰富的意义。

凯尔纳认为:“时尚舞台再一次指向当代生活中不断发展的符号的独立性和重要性。时尚产生、规范和组织符号进入了一个„神仙世界‟,它既迷人又令人晕眩,因为时尚符号是自由浮动的,没有任何参照的处所。它们侵入新的经验领域,如同娱乐模型、热时尚和广告进入政治、经济、文化的领地一样。时尚符号在这一世界中没有任何限制地自由地转换,代表了另一种使社会生活殖民化的方式。这些都被组织进一种时尚的系统、一种生活方式或生活模型。”

广告也是时尚表现其魅力一块相当显赫的领地。鲍德里亚说:“今天,我们所经历的是所有真正的表达模式都被吸纳进广告。所有原初的文化形式,所有确定的语言都被吸纳进广告,因为它没有深度,它是瞬间的,瞬间被忘记。这一非连续的、瞬间的形式,没有过去,没有未来,没有变形的可能性,具有控制其他一切的力量。所有目前的活动形式都趋向于广告,并且大部分在广告中被消耗掉了。”

广告尽管是一种空洞的形式,但它潮水般的涌动和延宕,使时尚在刺激的能指链条中找到了它的价值所在。广告诱惑来自不确定的实际效果也是所谓幻想的真实性问题,也就是鲍德里亚所精辟剖析的真伪转换问题,或者说“伪”还原为“真” 的时尚性戏仿。

广告是一种预言性话语。它所说的并不代表物品实际的真实的使用价值,由它表明的预言性符号所代表的现实意识和功能推动人们在日后加以证实。它使物品成为一种不真实不实际的事件,后者将通过消费者对其话语表现认同转变成日常生活的真实事件,从而广告的意义也得以实现。

第二篇:时尚文化论文

我看时尚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1班

11084030 张泽毅

当今世界是一个飞速发展的世界,也是一个追求时尚的世界。在当代,对于即使是最平常的消费品,也不可避免的会被印上时尚的标记,然后方可出售,似乎不与时尚挂钩的物品面对的只有绝路一条。对消费品的看法,我和时尚达人恐怕永远达不成一致。比如说手表。在我看来,手表就是用来看时间的。但这一点,我就遭到了潮人的驳斥,同样是一块手表,二十块钱的电子手表和瑞士进口的钻石手表是有差别的,即使除了价格,它们都是每天显示24个小时。

多数的人都会把时尚的对象定义为服饰、穿着,或是喜欢把流行称为时尚,他们往往判断一个人是否时尚看他穿的够不够时髦。我个人觉得这样的界定是很片面的。我个人觉得时尚绝不仅仅是一件衣服,一个手镯,一个发型就能阐明的问题。而且他们喜欢追求最新最受欢迎的服装服饰,而这种流行的势头总是一个接着一个,似乎从来没有厌倦的时候。那么,我们是不是也应该这样不知疲倦、无穷无终地跟在所谓时尚的脚后跟上一路追求,耗费时间、精力、金钱在时尚之上?

一方面,每天打开电视,都会看到一些广告。什么追求时尚,造就美丽之类的广告节目玲琅满目、应接不暇,以至于当我们打开电视,迎面而来的就是:时尚生活,时尚文化,时尚追求。各种商家为了谋求自身的利益,便不顾观众的接受能力与接受心情,拼了命地往我们脑子里灌输“时尚”的概念,在造成信息拥堵的同时,还潜移默化的改变着我们的价值观和追求,这样的环境趋势下谁还接受得住诱惑?这些诱惑无疑是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谁都知道,没有商家会掏钱做广告帮我们免费普及时尚文化知识,所有的介绍背后,必然有其明显或隐秘的动机,当然,广告的动机是明显的。所以,不管你是不是真心的喜欢,或是有意无意的接触,这样烂调的时尚总是像头苍蝇,见缝插针、无孔不入。在这种商家绞尽脑汁的文化观的狂轰滥炸之下,对于时尚的本真概念又还残存几分?你所追求的时尚究竟是真正值得推崇的时尚,还是商家有意布置的陷阱里的美味诱饵?这是我们应该思考,或者说必须思考的问题。

另一方面,这种时尚还建立在作为执行着的消费品几乎都是奢侈品的基础之上。不难发现,只要称得上时尚的消费品,必然会有着不菲的价格,并且声称精雕细琢、天然材质、手工制作、限量发售,当然,我并不是要全盘否认奢侈品的质量,只是对其中的不合理的所谓时尚附加值表示怀疑。其实奢侈品打动人,靠的不是功能,不是质量,甚至也不是漂亮,而是贵。美国奢侈品杂志《罗布报告》说过:“漂亮而不贵的东西,就不能算是真的漂亮!”江诗丹顿的主要功能不是走得准。它的主要功能是花掉你一大笔钱。在这种以拥有昂贵价格的奢侈品为方式和目的的时尚文化,虽然满足时尚的只被小众化人群接受的特点,但是却无法显现出其有益于社会物质精神发展进步的文化内涵,其结果往往是促使了拜金主义的泛滥成灾,打破社会原有的主流价值观。虽然说当人类的物质追求达到满足时,便会开始追求精神境界的满足,但是以追求流行和奢侈品为主的精神追求方式真的可以达到时尚的高度吗?

在我看来,追求时尚应该是追求那些具有永恒意义的精神和价值的东西,并在此基础之上加以开发创新。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个性的人们,哪个得风气之先,领悟了、发现了、采用了那些真正意义的文化,就成为时代的弄潮儿,就引领了时尚,引领了时代精神!这些人值得称道,首先是因为他们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价值观念。“时尚”所以成为“时代”之“风尚”,孤掌难鸣,必须有人起而模仿、效尤。而模仿时尚的人,似乎应该具体分析:有引领时尚者,有追逐时尚者,有别无选择被“抛入”时尚者。一些人对于那些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价值观念心有戚戚焉,创新者振臂一呼,他们立即感到先得我心,于是乎同气相求同声相应,汇入浩浩荡荡的时尚大军之中。这些人说不定早晚也会成为时尚的创新者。一些人可能纯粹出于跟风,随大溜,附庸风雅甚至投机取巧,对于那些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价值观念,心怀叵测也未可知。不过在形成“时尚”中他们肯定功不可没。这些人的功过是非,取决于“时尚”本身的意义如何。但是就引领时尚与模仿时尚这两者而言,引领时尚者敢为天下先,多了一分创新意识,那是肯定的。

时尚取决于当今世界,这是由其特殊属性决定的,必然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在另一个方面,时尚作为人的追求和态度的一种表现方式,又收到执行者的个人外在气质和内在品质的影响。追求时尚者,定然会有与众不同的气质品质。时尚受个人条件影响,时下流行的不一定都适合你,而是要根本自身的特点来改变自己,看你属于那一种类型,成熟的、文艺的、简单自然的、清纯的、还是运动的,其实哪一种都可以是时尚的,这也就是所说的要找准自己的特色,而不是盲目的跟风似的追求自己想要的特色。根据自身特点包装自己,不要过于奢侈,但要注重细节。有些人在包转自己的时候,总是想把什么样的精致东西都往身上带,例如有个人他已经拥有了一套非常时尚的衣服,配个手表或是项链可以堪称时尚魔头,可是,为了他所认为的精致,他会把项链带上,把手表也带上,然后再拿着一个很精准的包,带着很潮的眼镜,耳钉,虽然每一处都很精致,都够时尚,当这些精致的东西都堆在一起的时候,往往就没办法分得出主次,整个人也就华而不实,不伦不类。所以,包装自己不要什么好的东西都往自己身上堆,堆的不对,堆的太多都会使你铅华肤浅,但是细节还是要有的。这一点上,个人觉得范冰冰做出来表率,她的时尚开放而又不失中国风,做的恰到好处。说起范冰冰这个即使不高调也不行的话题女王,她不需要和谁PK,却已在时尚圈走出了自己的一条路,这就是范爷的范式人生。6套礼服完胜戛纳红毯,让国际顶尖时尚界突然发现中国除了有明星,也有时尚教主,FAN BING BING这个中国名字顺序是这样念的,也从此被世界所接受。

我们的社会现在正越来越商业化,连同物质也越来越被商业化。也许这体现了人类的进步,经济的发达,城市生活的繁华。而人们一旦有了经济上的结余,就会追求品质的生活:打高尔夫球、开车旅游、结伴游泳„„等等正在成为新时代的流行风。正如马尔库塞所说的,“我们成了‘物’的奴隶。”

当然时尚并不是不能被衡量,并不是没有一定的标准,就像一个人的服饰妆扮可以体现他的审美品味。其实,在我还是认为,内在的品味、修养更显其这个人的外在。而今,时尚也正越来越混淆人们的观念:底层人物在人类进步的过程中,追求时尚的方式反而越来越盲目,甚至很是幼稚,而忽略了知识文化的重要,因此有好多人成了“物”的奴隶。而那些上层社会的人,为了显示自己的地位,同样忽略了很多属于知识文化的东西,为了保护自己的价值变得自私而敏感。仔细想来,其实文化也是一种时尚,不追求文化的发展与拓展,你再怎么走在社会的前端也只不过是一个肤浅的高级动物而已。

第三篇:日本文化概论

昆 明 学 院

题目日本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姓名xxxxxx

学号xxxxxxxxxxxx

所 属 系数学系

专业年级 数学与应用数学2011级数学金融1班

指导教师xxxxxx

2013年 12 月

日本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这种影响是多方面的。在语言、文字、动漫、影片等多方面。但这种影响不是单向的,是相互的。

抗日战争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以往人们对抗日战争历史经验的总结,主要集中在抗日战争对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影响方面,而实际上,抗日战争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发生过重要影响。抗日战争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现代化的“后发外生型”性质,同时使得新的“自发内生型”现代化进程在中国反抗日本侵略的过程中悄然开启。

首先从政治层面来看。抗日战争无疑地为中国民主制度的发展,在客观上提供了条件。中国共产党于“七七”事变不久即在著名的《抗日救亡十大纲领》中提出了“改革政治机构”的要求,与此同时,其他政治派别也先后发出了开放民主的声音。而在民族生存受到日本侵略严重威胁的时候,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政府也只能顺应潮流,在全国开放了民主。尽管这种民主是十分有限的,但却是前所未有的。但是,国民党因抗战所需开放的“民主”是以国民党执政地位的巩固为条件的。如果离开了这个条件,“民主”随时都要被关闭。因此,政治民主还需要另外的社会条件作为支撑,这个条件就是进步力量能够很好地发挥对社会的主导作用。而这个条件,在抗日战争之前的中国社会是不具备的。但在抗日战争开始之后,由于以共产党为代表的进步力量已经在中国社会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在民主与独裁的较量中,后者就很难占到上风了。而进步力量的发展和壮大,同样是中国现代化因素积累的一个重要表现。

另外,关于民主政治建设,就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而言,也同样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基层政权的普遍选举制和抗日民主政权中的 “三三制”原则,与现代国家的民主制度仍有很大不同,但这些政策的制订和实施,确实表明了中国社会出现了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雏形。这也是现代化因素的积累。

其次从经济层面来看。前述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打断了中国原有的现代化进程,指的就是日本侵略对战前中国积累起来的现代化经济的严重破坏。但是,也正是由于日本侵略对中国经济的摧残,迫使中国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去应对,战时经济体制的建立就是应对的结果。战时经济体制是一种被迫的应变措施,它的实施一方面是通过金融、物资、资源的统制,集中了抗日战争所需的财力物力,一

方面又使官僚资本扩大了势力,从而压缩了民族资本的发展空间。但是,如果从现代化的视角来审视,这种体制下的现代金融体制的建立,工业结构的调整,资源的调查与统筹开发,工业发展的布局调整等等,都表现出了现代化因素。尤其是被称作工业化传动的沿海工业的内迁,改变了中国西部工业落后的状况。

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根据地,由于它是建立在中国经济最为落后的地区,在那里并不具备实现现代化经济的条件。但是共产党制订与实施的包括减租减息,鼓励垦荒,发放农贷,发展商业等一系列经济政策,不仅使抗日力量在贫困的地区得以生存,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人民的物质生活,阶级构成的比例也由此发生变化。而这些变化,最终又为后来的土地革命准备了条件。从这点来看,这是现代化因素的积累。

再次从国家主权层面来看。自1842年中国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以来,帝国主义列强通过强加于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丧失了诸多基本主权,因此,中国一直没有取得完整意义上的主权国家地位。但是在中国全面抗战爆发之后,尤其是中国的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融为一体的时候,这种状况很快得到了改变。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的时候,中国已经独自与日本作战4年,并且牵制了日本陆军的大部兵力。正是由于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使得美、英等国不能不对中国加以重视。1943年初,中国先后与美、英等国签署了废除旧约、签订新约的协议。从此,中国摆脱了束缚百年之久的不平等条约,获得了一个独立主权国家应有的尊严。八年抗战为中国赢得大国地位 洗雪百年耻辱。中国人民经历八年的艰苦抗战,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不仅赢得了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而且为中国赢得了应有的国际地位。遗憾的是抗战胜利后,中国又陷入内战的深渊,中国依然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上踯躅不前。一个不独立不富强的中国是没有实力保障在战时取得的政治大国地位的,因此中国也没有真正获得美、英、苏等国的平等相待。只有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的世界大国地位才真正得以确立。我总是津津乐道的事情是,日本文化起源于中国。但是现代的中国大部分文化都是在模仿日本。经济可以决定很多文化演变的因素,当年的唐朝首先就是经济无比强大,当然也是因为文化的推动,所以其他各个国家都远渡重洋来到唐朝学习,当然也包括日本。而,现在亚洲,甚至全世界,日本的经济首屈一

指,是经济强国,文化方面也不是后殖民后现代主义文化,更没有出现文化革命,日本依然保留着很多的传统文化,当然,西方的文化也融合在一起。

经济、亚洲第一,文化又独立,随之而来的就是传播,日本的文化体现在各个方面,中国的年轻人比较熟悉的就是非主流和漫画,80后几乎是在日本的动漫中长大的,这个应该不是虚夸,但是我们90后以及00后也并非不了解日本动漫,而且更可怕,什么可怕呢,就是自从央视封闭了日本动漫之后,国产的动画片几乎都是模仿日本动漫片,而且模仿的还很恶劣,不但没有了美感,剧情还更加脑残,可怜。日本的产品大量的充斥着中国人高素质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点钱的,你问他买什么品牌,他一定说不买日货,但是他家里面一定都是日货,因为很简单,质量就是好。我们的很多娱乐节目,什么快男、快女、超女都是日本很久以前的节目,也是模仿。我们也许有人会说,现在流行韩流,是韩国文化在影响中国,不是日本了,那你就错了,因为韩国一直都在模仿日本,虽然韩国人更恨日本人,但是韩国的很多娱乐公司里面有日本财阀的股份,哦,当然,中国的一些娱乐公司也有,我就不点名了。

台湾更是日本文化的崇拜者,你看台湾的一些娱乐节目就知道了,哪个明星去一趟日本马上就回来显示一番,恶心。香港好一些,上网查阅比较可以知道,二十几年前,香港总是翻唱日本歌曲,衣服的款式也是照葫芦画瓢,但是我在图书馆看现在的香港和日本的时装杂志,发现香港的新一代设计师已经独树一帜,香港成为了亚洲成衣设计市场的佼佼者。所以,当我们喜欢韩国、台湾、香港的文化的时候,就没有想过这些地方都在模仿日本,我们的大型cosplay实际上就是典型的日本文化。另外一个方面,日本的中文时装杂志却是当代大学生的最爱,特别是日本非主流的照片和时装,但是可笑的是就是这些大学生在辱骂这90后主张非主流。

其实,即使是本国的一些时装杂志,你也会发现本土的一些时尚也是在模仿日本,甚至是抄袭。当年的日本承认唐朝对日本文化影响深远,而我们现在一直都在被日本文化影响着,却不知道。有一点,我们总是在各种场合谈论小日本,讽刺小日本,难道真的没有意识到这就是一种文化的深层次影响吗,到底影响到了什么程度呢? 影响到了我们的潜意识开始反感、厌恶所有的日本人、日本文化,厌恶日本两个字,而且同时忘记了自己的不争气,忘记了中国文化的消失和堕落。

第四篇:文化概论主要内容

名词解释

1.广义文化:指人类在生存、繁衍、发展和社会实践的历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合。它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它是人类在生活、生产、生存的实践活动中创造的各种形态的事物所组成的有机复合体,它标志着一定社会区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特定的组织结构和生活方式,包括了物质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心态文化层等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2.狭义文化:与广义“文化”相对的,就是狭义“文化”。指的社会意识形态(即政治、法律、知识、信仰、艺术、道德等)及与之相适应的各种社会制度和组织结构(如政府、政党、社团、法庭和学校等)。是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的。在逻辑上从属于广义文化,与其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不能将“小文化”和“大文化”割裂开来。3.图腾文化:是由图腾关念衍生的种种文化现象,也就是原始时代的人们把图腾当做亲属,祖先或保护神之后,为了表示自己对图腾的崇敬而创造的各种文化现象,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社会组织标志和象征,具有识别和区分的作用。图腾文化的核心是图腾观念,图腾观念激发了原始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逐步滋生了图腾名称、图腾标志、图腾禁忌、图腾外婚、图腾仪式、图腾生育信仰、图腾化身信仰、图腾圣物、图腾圣地、图腾神话、图腾艺术等,从而形成了独具一格,绚丽多彩的图腾文化。

4.家国同构:是宗法社会的显著特征。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是由古代中国的经济基础一直是小农经济在主导地位的状况决定的。家族制度影响着国家结构,使家和国的组织系统与权力配置都是严格的父家长制。氏族血亲宗法关系和宗法制度渗透于社会整体,甚至掩盖了阶级和等级关系。“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模式是儒家文化赖以存在的社会渊源,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个人理想,反映了“家”与“国”之间这种同质联系。

5.刚健有为:作为中国文化其本精神之一,是人们处理天人关系和各种人际关系的总原则,是中国人积极的人生态度的最集中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和普遍意义。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要求人们要刚毅,要有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强调知识分子要有担当道义、不屈不饶的奋斗精神;“日新”“革新”的观念在历史实践中为人们所普遍接受,并积极促进“顺乎天而应乎人”的社会变革“坚持独立人格的思想。

6.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有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士均应顺平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7.以人为本:其基本含义简要说就是: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就是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历史的尺度,也要坚持人的尺度。

8.贵和尚中:指贵和谐,尚中道,是儒家的主要思想。传统的和谐思想主要体现了一种中正,中和,均衡,和合,协调的特征。但是,和谐不是消灭矛盾差别,而是

在承认矛盾有差别基础上的和谐,强调矛盾的统一与均衡,是多样性的统一。解答题

一、简述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中最为古老的,它在公元前6 世纪由释迦摩尼创立于古印度。在西汉末年传入中国,经过中国文化自身对于外来文化的选择性吸收和融合,形成了中国独特的佛教文化,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并影响着中国文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于思想方面的影响:佛学和中国古典哲学的交互影响,推动了哲学提出新的命题和新的方法。和中国本土的玄学相互渗透和融合,形成一代学风。融入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儒家心性学说,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哲学,促成了中国传统哲学形成儒、释、道三种哲学的合流的格局。改造了的佛教和改造了的儒学相互融合,成为了中国哲学史上最著名的“程朱理学”;

2.对于文学方面的影响:佛教为中国文化、文学艺术带来了新的意境,新的文体,新的命意遣词方法。随着佛教的传入,促进了中国的翻译文化的形成,是翻译文学产生的标志;佛教中的神鬼寓言故事,是我国产生了新的文体——鬼神志怪的故事,后发展成为唐代传奇小说,佛教的思想一直贯穿于宋代以后的诗歌、戏曲、小说当中,使其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3.对于艺术方面的影响:佛教的禅宗理论和文化,与中国的书法绘画相互融合,使其呈现独特魅力的禅意。佛教人物画和壁画的出现,促使中国的绘画艺术日益成熟。佛教文化里的佛塔建筑的引入,丰富了中国的建筑史,推动了其的进步。

4.对于风俗方面的影响:佛教的轮回因果观,改变了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注重现实人生建设的信仰,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新的动力和希望,对中国民心社会的安定有着深远的影响。佛教中对于孝道的提倡,使中国的孝道内容得以扩大和充实,敦风化俗,促进了道德的发扬。

二、简述汉代察举考试和后代科举考试的区别

汉代的察举制度和后代的科举制度都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选士制度。汉代的察举制度重视道德,以地方推荐为主,考试为辅;后代的科举制度重视才能,让读书人参加考试,学而优则仕,考试科目以明经和进士为主。

1.取仕的标准不同:察举制的取人标准,是多种多样的德行、经术、吏能、功次、文法等,都可以构成得举之资格。注重人的整体素质,把士人笼统地视为一个完整的人格。科举制以文辞和经术取士,士人之进退一决于程文之等第;考试成绩,是得官与否的关键。

2.考生来源的不同:汉代的察举制度在选拔人才上以德行为重,所以民间有以孝行道德闻名,受人赞颂者,以及有以廉洁著称的官员,都可以被察举到中央;后代的科举制度人才的来源有三种:京师六学二馆及州县诸学出身的学子,“怀牒”自荐的学子,皇帝不定时下诏选拔的才德之士;

3.所设科目的不同:汉代察举,可以分为常科与特科两种。「常科」为都国选举「孝廉」与州郡选举「茂材」,「特科」则为「贤良方正」与「贤良文学」、明经、明法、「勇猛知兵法」及「明阴阳灾异」等特殊技能。至于唐代科举所设的科目,较汉代为多,而以明经、秀才、进士、明法、明字、明算六科为常选。此外,尚有一史、三史、开元礼、秀才、童子等科目。

4.学校制与考试制的关系不同:察举时代,学校与察举大致为互不相涉的两种仕途,两者是相对独立的,互不影响,科举制度下,学校制与考试制是相互配合的。这种结合在后来日趋紧密,并在明清时代最终完成。

5.选仕标准上的不同:汉代的察举制注重乡举里选,以道德操守为准,难以有一个统一的准则,使其制度较为主观。后代的科举制度允许考生自荐,所设的科目又较为实际,包括多方面的才能,重视实才,所以较为客观。

三、简述古代印刷术的发明过程及其影响

印刷术的发明,开创了书籍的历史新纪元,是中国队与世界文化的一次伟大的贡献,是中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晋人借鉴古代印玺和石刻的经验,发明了墨拓技术。隋代在墨拓的基础上发明了真正的印刷术——雕版印刷。宋代雕版印刷更加发达,技术更趋于完善。雕版印刷开始只有单色印刷,宋代以后,还出现了铜板印刷和更为复杂的、高度精密的彩色套印技术。在雕版印刷全盛的宋代,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这一发明,大大节省了雕版人力,缩短了出书的周期,既方便又经济,是印刷史上又一次重要的技术革命。元代继泥活字以后,又出现了木活字,锡活字和铜活字,并发明了转轮排字架,采用以字就人的科学方法,既提高了排字的效率,又减轻了排字工人的体力消耗。元代发明的锡活字和铜活字,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属活字。后来明代又在世界上最早使用铅活字。

印刷印本的大量生产,使书籍留存的机会增加,减少手写本因有限的收藏而遭受绝灭的可能性。促进教育的普及和知识的推广,对后代书籍的印刷产生了生源的影响,为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分别于公元8世纪很14世纪开始向外传播,通过亚洲国家,传入欧洲国家,对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做了极大的贡献。为地位低下的人提供改善社会处境的机会。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的社会文化环境,使欧洲成为了学术的中心,为近代科学的发展,资产阶级的兴起和思想文化的传播,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四、简述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中国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地理生态环境,包括两个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这两方面相互作用,在不同的生产力或生产条件下,起到了不同的作用,造成了中国文化的不同特点:

1.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中国地理位置比较优越,大部分都处于中纬度,温度和水分条件配合良好,为发展农业提供了适宜的条件。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农业在中国的发展就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和相当辽阔的地域。经济上的优势和数量上的多数,使农业文化成为了中国的主体文化。从世界上来看,由于中国的农业区面积和产量在东亚大陆一直遥遥领先,使其成为了东亚地区的中心所在。就连早期的西方文化的传入,都没能撼动中国文化的统治地位。

2.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中国的疆域辽阔,使中国在内部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自然地理区域,表现出不同的地理特征。形成了农业、手工业、冶矿、林业、牧业等多种行业,造成了各地不同的物质基础,各地的社会、政治、行政制度也因此各不相同,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也就存在了很大的差别。地理障碍对文化的传播的影响,也使中国不同地区所受的外来文化影响的程度不同。

3.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中国三面陆地,一面临海,地理障碍的阻碍,造成了中国文化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相对封闭。但是,中国文化长期缺乏开发的动力,根本上则是因为中国的地理条件过于优越,自我满足,不想开拓进取。与地中海文明形成显著的对比。

4.大统一观念的形成。中国的地形所形成的小农经济,造成人们重农和安土重迁的观念,希望安定和统一,形成了强烈的“大一统”的观念。统治者希望天下一统,百姓也需要一个强大统一的国家做依附。

论述题

一、中国古代宗法制的特点及对国家政治结构制度的影响。

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父系家长制为内核、以大宗小宗为准则、按尊卑长幼关系制定的体制。是氏族社会的血缘关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演化而成的。宗法制是奴隶社会的产物,为封建制所继承发展。它的主要特点有:

1.宗法制度重视家族本位。宗法制度重视家族而轻个人,家族中的每个人都不是独立存在,必须要和自己上下两代人产生关联。个人被包围在了家族当中,一个关系紧密的宗法家族组织就此完整呈现。要求家族成员主动以宗族群体为准则,自觉维护宗族的利益。这样,使得中国社会呈现出一个由家庭扩展到家族再到宗教的人际关系网,与儒家社会相融合,形成了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序的理想社会景象。

2.强调家族的血缘关系。在父权制度社会中,父子血缘亲情是维系家族的权威和稳定重要因素,宗法制度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并形成了一定的规章秩序。通过血缘使全家全族团结起来,并以血缘关系的远近为基础衍生出一套家庭伦理观,依靠它来支配其中的各式各样的复杂人际关系。成为了封建社会的基本交往准则。

3.宗法制度突出父家长的家族核心的地位。在父系社会的环境下,父权的统治性地位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的特征。父家长是家族的核心,掌握着治家的权力,对整个家族进行支配。使封建中国形成严格的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孝”成为封建宗法家族中最根本的礼法,并靠它来维护父权在家族中的统治地位。在这种家国同构的政治理念的日益影响之下,父家长的权威人格日益凸显,宗法家族中的个体只能服从和依赖宗法群体的权威性。

宗教制度对国家政治结构制度的影响有四个方面:

1.家天下的延续。宗法制度的本质就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嫡长子继承制这一西周宗法制度的主要内容,历代皆沿袭下来。一姓家族统治一个朝代,这样家天下的思想,不仅统治者有,还深深的影响到了广大百姓。

2.封建制度不断。宗法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分封制。秦汉以后,虽然郡县制才是基本行政区划制度,但分封制仍一直以不同程度的或以不同方式被历代所保留。甚至在历朝历代都发生了藩王反叛之后,仍在保留,究其原因,仍是宗法关系严重存在造成的。

3.家族制度长盛不衰。中国社会常常**不安,单一血缘纽带联系起来的家族始终非常稳定。从战国时代开始,直到清代,都没有衰亡的迹象。族权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是因为它既是政权的补充,又有政权无法起到的特殊社会作用。

4.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家族制度影响着国家结构,使家和国的组织系统与权力配置都是严格的父家长制,形成了“家国同构”。这是宗教和宗法关系在中国长期存在的结果。

二、科举制对于古代文化教育发展的正负影响。

科举制是中国封建社会通过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的一种重要的考试制度。从隋朝开始一直持续到清末,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选官制度,对中国的文化教育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从积极方面来说,科举制度对于教育有着以下几点有利的影响:、1.使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得以实现。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度,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仕途的局面。客观上推动了文化的普及,促进了教育的发展。使更多的平民有了受教育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官学和私学的发展,从而推动了整个中国古代的教育向前发展。

2.形成了一种勤奋学习的良好风气。科举制度是知识分子意思到勤奋攻读是入仕为官的第一步,激励了一大批青年知识分子刻苦攻读,奋发向上,从而营造了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

3.中国的主流文化得以维系。科举制是一种以考察儒家知识和观念为标准的选官制度,因此将儒学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便成为官学和私学的自觉选择。知识分子学儒学就成了一种社会现象,使儒家价值规范在社会得以广泛认同与普及。

4.是社会产生了大量的人才,促进了文化的繁荣。科举制使中国科举制使知识分子能通过自身的学识得到国家的承认与提高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从而也使中国封建社会涌现出大量人才。特别是唐宋两代更是人才涌现的高峰。这和科举制有很大的联系。

从消极方面来说,科举制也有自己的几点不足:

1导致了中国教育的畸形化——一切为政治服务。科举制使中国政治统治和社会教育的密切结合,学校教育成为法定的选官前提,教育制度和选官制度都不能脱离对方而独立存在。是教育失去了意义,只是为了政治服务。

2导致中国封建社会缺乏自然科学等方面的人才。科举制度社会过多的重视对于文学人才的培养,导致了中国自然科学的落后及这方面人才的匮乏,使中国的教育畸形发展,阻碍古代教育的发展。

3.导致思想僵化,脱离实际,影响中国文化的发展。科举考试强化了学者求学做官的心理,结果养成了学生只重文辞、义理、死记硬背、不尚实学的恶习。无法在学术上思想上进行创新,从而导致了思想上的落后,使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停滞不前。

4.导致了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脱轨。科举制分了很多考试科目,学校的一切教育内容都是为了应考,从而导致学校教育与社会需要的严重脱轨,学校成为科举制的附庸而存在。失去了自己传播文化的社会功能。

第五篇:儒家思想文化-儒家思想概论

《儒家思想概论》复习资料

1、荀子是儒家中第一个提出富国富民主张的人,同时也是儒家中第一个引入法的观念的人。

2、在人性论问题上,张载把人性划分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二程把人性划分为天命之性和气禀之性。

3、孔子人性论的基本内容是克己忍让和内省修身。

4、子路主要继承、发挥了孔子的中庸思想,被后世尊为“复圣”。

5、理学初创于北宋,由张载、周敦颐奠基,由程颢、程颐完成,成熟、发展于南宋,由朱熹集大成。

6、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7、一般而言,从哲学意义上,宋明理学家内部有三种本体论思想。张载主张气本轮,二程主张理本轮,陆九渊、王阳明主张

心本论。

8、宋初三先生指的是胡瑗,孙复、石介。

9、宋代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

10、梁濑溟是20世纪现代新儒学的先驱和开创者。

11、儒家的基本经济主张:崇本逐末的生产观、诚信为本的交换观、“均无贫”的分配观、尚俭去奢的消费观

12、儒家经典赏析

(1)不经忧患,难成大业

故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选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译文]所以上天要把重任委托给某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心意苦恼、筋骨劳顿、肠胃饥饿、身家穷困,使他的每一个行为都

不能如意,这样的目的,是为了使他的心意有所震动,使他的性情更加坚韧,使他的能力得以增强。

(2)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

[译文]孔子说:“君子并不因为一个人话说得好举荐他,也并不因为一个人品德上有问题而鄙弃他的主张。”

(3)以德服人,心悦诚服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服孔子也。

——《孟子·公孙丑上》

[译文]倚恃实力强大而使别人服从的,别人内心里并不服从,别人只是由于自己力量的不足,不得不暂时地屈服;依靠道德

教化和仁政使别人服从的,别人会心悦诚服,就像孔子的七十二位弟子拥戴孔子一样。

(4)不行不至,不为不成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

[译文]道路虽然近,如果不去走,就走不到;事情虽然小,如果不去做,就不会成功。

(5)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之仁者。”

——《论语·卫灵公》

[译文]子贡问怎样去培养仁德。孔子说:“工匠想要干好他的活儿,必须先使他的工具锋利。我们居住在这个国家,就得

事奉那些大官中贤能的人,结交那些知识分子中有仁德的人。

(6)学之不厌,诲人不倦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论语·述而》

[译文]孔子说:“人们说我是既圣德又仁慈,那怎么敢当呢?我不过是在学习上永不满足,在教导别人时不知疲倦罢了,如此而已。” 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做弟子的做不到的地方啊!”

(7)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

[译文]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给他‘文’的谥号?”

孔子说:“他既灵敏,又勤奋学习,向地位、学问比他差的人请教不以为耻,因此给他的谥号为‘文’。”

(8)“道之以政,齐以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译文]孔子说:“用政策、法令来管理,用刑罚来整治,百姓虽可暂免于犯罪,却缺乏耻辱之心;用道德来教化,用礼乐制度来规范,百姓不但有了耻辱之心,而且可使百姓自觉纠正错误。”

13、孔子举贤才思想

(1)如何选才?

“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先有司,即当政者应该率先垂范,赦小过,就是对人要宽容,孔子把举贤才放在与这两个方面同等的位置上,可见他对人才问题的重视。

(2)贤才的标准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也就是说要有宏大的政治抱负,要求人的品行兼优,要有一技之长。

(3)选拔贤才的途径

“学而优则仕”孔子主张从文化素养较高的人中间选拔国家官吏。他反对商周以来的世卿世禄制度。他主张一个人应该先学习礼乐知识,然后再成为国家的官吏。

14、孟子政治主张的核心

“仁政”。

(1)孟子的“仁”:大体上本于孔子的“仁者,爱人”。但是更强调人的道德自觉。孟子的仁政主张,就是把这种仁爱之心推行到社会政治之中去,把根植于家庭内部的仁爱关系推广于整个社会。所以,施仁政,就应该从事亲开始,施仁政的目的,是推广和维护以仁爱为本的社会道德。

(2)施行仁政的条件:统治者能够率先垂范,身体力行,以仁爱之心对待天下。

15、荀子的礼治主张:

第一,法后王。法后王的基本内容,就是全面恢复古代的政治制度。在经济上,恢复井田制度;在政治上恢复周代的分封制度,在分封政体下面,建立天子、王公、诸侯、卿大夫各个等级构成的权力结构。

第二,尚贤使能。

贤能主要由两个方面的标准来确定:一是道德标准,上能忠于君王,下能仁爱百姓;二是个人的才能,即熟知国家内外政务,足堪重任。用人的原则:“无德不贵,无能不官”。

第三,富国富民。

富国与富民的关系:富民是富国的前提,“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因此,富国与富民是一致的。

富国富民的具体措施:

首先,通过礼调节人的物欲。其次,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再次,通过薄税敛的政策,保障社会经济的稳定与发展。

16、“存天理,灭人欲”的本义与引伸义

二程提出的最著名的命题是“存天理,灭人欲,”。

“存天理,灭人欲”的本义,是用最高尚的封建道德原则去限制“私欲”横流,要求人们学习与实践道德原则,不能无限制地发展私欲。“存天理”由于是道德原则,故是人类所特有的,“私欲”如果无限制地发展,就与禽兽无区别。至于说“灭人欲”是反对被压迫人民求生存的要求,这是这一命题的引申义和政治作用、社会效果。

17、孟子的性善论:

(1)人性善:“人皆有不忍之心,”这种不忍之心,也就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的总和。不忍之心决定了人善的本性。这种善的本性又经常地支配人的行为。

(2)人性善的根源:孟子认为不是来自人的后天习得,而是产生于先验的良知良能。

(3)人性论的基本内容:理和义,理和义的表形形式就是敬长和爱亲。

18、儒商:所谓儒商概括地说就是“儒”和“商”的结合,是具有儒家伦理品格的商人的简称,或者说儒商是把“儒”的伦理品格和“商”的职业有机地结合起来的经济活动主体。

19、儒商的经营伦理观:

(1)儒商的信用原则儒商强调“信”。不仅注重自己讲信誉,重信用,而且也提倡彼此之间的相互信任。

(2)儒商的竞争伦理儒商主张要积极参与竞争,并通过竞争来求得自己的发展,但儒商在竞争的同时也注重“仁”与“和”。

(3)儒商的义利观念

儒商强调“财自道生,利缘义取”,把道义作为取利的前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提倡“义然后取”。

20、宋明理学的特点:

宋代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其将“天理”引入儒,并将“天理”与“人欲”对立起来,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21、汉武帝时,为什么会“独尊儒术”?

汉武帝实现了大一统,政治统一需要思想的统一来维护。故采纳董仲舒建议统一思想,确立儒学独尊地位。

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以儒学为基础,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百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三、孔子在中国儒学史与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

孔子是一位中国古代人格完满发展的圣人;他是一位实际的教育家,他是一位不得意的政治思想家,他是一位专研道德问题的伦理学家。他对于中国文化给予以巨大的影响;而且这影响曾经涉及到东亚的其他国家。”

(一)奠定了儒学的理论基础

1、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培养了第一批儒家学者,他是中国古代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

2、孔子整理的《六经》,成为儒家最基本的经典,他是中国古代第一个伟大的历史文献学家。

3、孔子奠定了儒家学说的理论基础,他是中国古代有完备、系统理论的伟大的思想家。

4、孔子周游列国,把儒学种子撒向诸侯国家,他是第一个进行广泛文化交流的学者。

二)奠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

1、孔子与老子学说一起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结构。

2、孔学所表现的政治伦理与实践理性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3、受孔学影响所形成的中华民族的心态与性格特征。

4、孔学对外来文化的吸取与改造,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一、早期儒家的分化

儒家八派、子张之儒、子思之儒、颜氏之儒、孟氏之儒、漆雕氏之儒、仲良氏之儒、孙氏之儒、乐正氏之儒

二、孟子思想及其在中国儒学史上的地位

(二)孟子思想

1、性善论

(二)仁政学说1)孟子的“仁”:大体上本于孔子的“仁者,爱人”。但是更强调人的道德自觉。

(2)施行仁政的条件:统治者能够率先垂范,身体力行,以仁爱之心对待天下。

(3)施行仁政的具体设想:第一,制民之产;主要目的是使民众能够有恒产,有恒产然后有恒心。为此,孟子认为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恢复井田制。第二,平均赋税;第三,保护工商业。

(三)历史观。孟子的历史观是唯心的。主要表现在:

第一,用仁爱的观念解释历史。“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孟子 尽心下》

第二,没有历史发展的观点。“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

下载时尚文化概论word格式文档
下载时尚文化概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韩国文化概论

    谈谈你对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的认识? 学者指韩国端午祭“申遗”成功对中国有诸多启示 中新网11月27日电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巴黎时间2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

    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第四节中国古代文化典籍概览1 、中国古代典籍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还有类书和丛书。2 、经书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书籍,包括儒家经典和历代对儒家经典的注疏。最早的经......

    农村文化发展概论.

    学号河北广播电视大学“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 《农村文化产业概论》 论文(作业)题目 新乡村文化产业化发展道路 姓 名 专 业 乡镇企业管理 入学时间 2014年秋 教学点 顺平县......

    闽文化概论1

    单选 1、由于( )对闽学有重要贡献,人称他为“闽学干城”。 蔡元定 黄干 陈淳 真德秀 ( 2 分)2、 ( )不是关闭在书斋里的学者,他关注国家民族兴亡,关心民间疾苦,强调当官要廉洁奉公,认为......

    北京工业大学电影文化概论

    电影文化概论 1、论述题: 有人说影片《看上去很美》讲述了一个关于“失败的成人礼”的故事,而有的人则认为影片仅仅是作者童年记忆和童趣的表达,你认为哪种理解更准确?请参考“......

    日本文化概论论文.

    《日本文化概况》论文 本期我有幸选择了日语与日本文化这门课,通过它我掌握了一些常用日语、了解了许多日本风俗文化,可谓获益匪浅;与此同时,我对日语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对日本......

    法律文化概论论文

    法律文化概论论文班级金融10-3班姓名张晓菲学号0 9 1 0 4 2 4 4指 导 教 师林涛2012年11月10日“拼爹时代”的思考2009年5月7日晚8点左右,年仅20岁的富二代胡斌驾驶非法改装......

    文化概论——《狼图腾》读后感

    《狼图腾》有感 从小就喜欢书,一本好书,一杯热茶,一把摇椅是我所有的羡慕生活 姜戎先生的《狼图腾》刚刚上市,一下子就轰动北京,接着红遍了中国。我有幸在书刚刚到达我们那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