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实战一篇新媒体文案如何才能引发用户分享?
前段时间,接触到一个涉及用户在线分享方面内容的项目,大家在前期的讨论中,经常会提及一些诸如人为什么会在线分享、什么样的人会在线分享...等等问题,基于这些疑问,在网上搜罗阅读了一些机构和个人对于用户在线分享的研究和文章;这里,结合自己的一些理解,进行简单的整理,期望大家借此对用户在线分享的行为和心理的理解,有所帮助。
整理的结构,我以5个W和1个H为线索,分别回答人为什么会在线分享、在线分享者都是那些人?、如何更有效的分享?、在何时在线分享、在何地在线分享、在线分享怎样的内容这6个问题。
WHY生理、安全、爱和归属、尊重、自我实现5种层次的需求,并且,人们只有对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才会追求更高一层级的需求;而分享就是人在得到生理、安全这两种层次需求的满足后,进而追求其它三种更高层次需求时所表现的一种行为。
早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还没有出现之前,人们早已通过面对面的交谈、信件、公众表演等方式去分享,以去获得爱和归属感、获得尊重和实现自我;而在互联网、社交媒体和个人移动终端兴起之后,使得分享无论从其方式、能达到的广度、都有了质的飞越;人们只需要动动手指,就可以很方便的把自己想要分享的内容,以文字、图片、视频的形式,瞬间传遍全球;同时,还能足不出户,以最快的时间了解到相隔千里外的朋友的分享,这些优势,让在线分享被越来越多的被人接受,但究其本源,在线分享依然是为了满足自己更高层次的需求,只是方式不同而已。
再具体一些,还可以将这些高层次的需求分成5类:
动机一:标榜自我
标榜自我的动机,指分享着期望通过分享,给自己标榜具有某种特质的形象,让别人觉得ta是个有趣的/热心的/沉稳的/....的人,并以此为目标,有目的的分享某些类型的信息,比如通过在好友圈里晒自己新买的iphone6的开箱照,标榜自己是个走在时尚科技前沿的人;通过分享自己旅行的照片,标榜自己是个积极生活的人;通过分享自己享受美食的照片,标榜自己是个美食家。
动机二:拓展/维持关系
拓展/维持关系的动机,是指分享者有目的的分享内容,以达到维持旧有的关系或拓展新的关系的目的,比如在分享一个话题后,去@可能会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朋友;或是通过分享一个有争议性的话题,并期望有更多的人对此有所关注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动机三:利他
利他是出于自觉自愿的一种亲社会行为,以利他为动机的分享行为,是通过分享有价值或有趣的信息给其它人,以期望自己的分享能给其他人带来帮助或快乐,我们常看到的一些朋友分享的生活小窍门或是搞笑段子,常是出于利他动机的分享。
动机四:呼吁或倡导
呼吁或倡导的动机,是指分享者通过分享包含自己相应态度的某种观点、某个事件、某项活动,并呼吁或倡导其它人能跟自己一起对这些观点、事件或活动保持相同的态度或行动,比如微博种常见的某些公益活动的宣传呼吁,某些时下热点事件的评论等等。
动机五:自我实现
自我实现与标榜自我类似,都是一种对自我行为意义的定义,不同的是,自我标榜面向的对象是其它人,而自我实现面向的对象是自己,简单讲,当一个人完成了一件能让自己觉得自己的潜力得到发挥,或是自己的价值得到体现的事时,他在某些方面,感到了存在感...融入感..成就感或其它感觉,实现了自己对自己的标榜,具体到分享的内容方面,可能是一句莫名奇妙的感慨,也可能是一张莫名奇妙的图片,重要的不是内容本身,而是通过分享内容是否能向自己标榜一个预期的自己。
WHO专业权威类型的分享者,并不一定真的是某一专业的权威,但他们往往在某一领域具有专业的知识或技能,在分享中,他们希望通过对所属领域内容较为专业的分享向其它人标榜自己的专业形象,国内问答论坛知乎的slogan是明白人说新鲜事,明白人就是这类专业权威。
类型三:嬉皮士
在研究中,这一类人被称为hipsters,hipsters在词典中的翻译是赶时髦的人,潮人,消息灵通的人;专业权威类似,嬉皮士型的分享者也是根据其分享动机和分享内容类型划分的,不同的是,嬉皮士不在意分享的内容是否是专业知识,他们更多的是对最新的,流行的,好玩的信息,以此标榜自己年轻、活跃、走在流行前沿的形象。
类型四:寻求认同者
boomerangs在词典中的翻译是回力镖;自作自受,自食其果,我觉得这个词应该是取的回力镖的解释,隐喻那种分享信息是为了得到反馈和认同的人,就像扔出回力标为了等到它最后返回手中,因此我将这类人,称作寻求认同者,这类人分享内容,是为了能得到其它人的回应和认同,并根据回应强化自己对某些事的看法或认知;一旦没有收到反馈或是没有得到认同,他们则会觉得没有存在感。
类型五:社交者
社交者是指那些以社交为分享目的的人,对于这些人来说,分享只是一种手段,分享的话题同样无足轻重,只要这些话题能够帮助他们与现在的朋友保持联系,或是帮他认识一些新的朋友,那他的分享就是有意义的。
类型六:挑选者
挑选者是根据分享内容的方式和动机划分的一类人群,挑选者是群完美主义者,他们会花大量的精力去精挑细选要分享的内容,并且希望这些内容,只分享给那些他们认为与之相关的人,这样的分享才是有意义的。
HOW利他的心理,也就自然而然的会将带来这份愉悦心情的内容,分享给其它人。
技巧四:激发与用户的共同志向
道不同不相为谋,共同的志向有助于提升其它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你的用户对你宣扬的观点的共同志向,有助于激起他们把它传播给更多人的愿望。可以联想到宗教。
技巧五:保持简单
人的认知能力千差万别,你不能指望所有人都能读懂你分享的讳莫如深的专业知识,同样人的耐心也是极为有限,你不能指望所有人都读懂你的长篇大论,所以,尽可能的让你分享的内容足够简单,如果可能,一句话就好。
技巧六:帮助他们建立关系
对于社交型的分享者,分享的目的在于能结交更多的朋友,或是通过一些有共同兴趣的话题跟之前的朋友保持联系,如果你的内容本身可以他们与帮助更多的建立联系,那么他们也会很乐意将它分享出去。
技巧七:帮助他们树立自我
通过分享这些内容,能帮助分享者在他的圈子里给人一种更博学、更风趣、更活力十足或是更前沿的形象;同样的,一些能给人带来惊讶效果的信息同样能带来这样的效果,试想一下,当你看到一条重磅新闻时,你的第一个想法,是不是我应该赶快把它分享给我的朋友
技巧九:帮助用户思考
这些内容可能是一句哲言、也可能时一个故事或是一张怀旧的图片,它能给人提供思考的空间或者联想的线索。
WHEN——用户什么时候分享,什么时候回复?
一天中两个最热门的分享时段:早上10-12点 晚上8-10点;每天中的反馈率最高的分享一般出现在:中午12-下午2点
上午的分享高峰是人们完成上午的工作,在吃饭前,忙里偷闲一下,在网上浏览些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并分享给自己的朋友,这个分享高峰也导致了人们在饭后能够查看很多别人分享的信息,并给予相应的反馈,晚上的分享高峰发生在人们下班回家,吃过饭,在睡觉前的空闲里上网分享打发时间。
不同终端分享反馈的高峰和低谷也各有不同。
手机端分享最高峰在晚上10点;平板端分享最高峰在下午1点;台式机和笔记本分享最高峰在晚上9点
一周中分享最热的是星期三
一条分享75%的反馈发生在分享后的一天内,其中反馈的高峰是分享2分钟后
WHAT——什么样类型的内容更适合分享?
想让你的分享内容更吸引人,适当的挑选和包装也很重要,下面是8中较受欢迎的分享的类型:
类型一:集合型内容
类型二:反思型内容
类型三:教学型内容
类型四:实效型内容
类型五:研究型内容
类型六:案例型内容
类型七:排行型内容
类型八:直播型内容
WHERE——人们在哪分享?
...自从有了手机和网络之后,已经无法预测人类会在什么环境下去分享了...地磅遥控器 www.xiexiebang.com
H6M9
第二篇:一篇新媒体文案如何才能引发用户分享
一篇新媒体文案如何才能引发用户分享?
整理的结构,我以5个W和1个H为线索,分别回答“人为什么会在线分享”(why)、“在线分享者都是那些人?”(who)、“如何更有效的分享?”(how)、“在何时在线分享”(when)、“在何地在线分享”(where)、“在线分享怎样的内容”(what)这6个问题。
WHY —— 人为什么会在线分享?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下图),每个人自下而上都有对“生理、安全、爱和归属、尊重、自我实现”5种层次的需求,并且,人们只有对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才会追求更高一层级的需求;而“分享”就是人在得到“生理、安全”这两种层次需求的满足后,进而追求其它三种更高层次需求时所表现的一种行为。
早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还没有出现之前,人们早已通过面对面的交谈、信件、公众表演等方式去分享,以去获得爱和归属感、获得尊重和实现自我;而在互联网、社交媒体和个人移动终端兴起之后,使得分享无论从其方式、能达到的广度、都有了质的飞越;人们只需要动动手指,就可以很方便的把自己想要分享的内容,以文字、图片、视频的形式,瞬间传遍全球;同时,还能足不出户,以最快的时间了解到相隔千里外的朋友的分享,这些优势,让在线分享被越来越多的被人接受,但究其本源,在线分享依然是为了满足自己更高层次的需求,只是方式不同而已。
再具体一些,还可以将这些高层次的需求分成5类(在线分享的5种主要动机):
动机一:标榜自我(to define ourselves to others)
标榜自我的动机,指分享着期望通过分享,给自己标榜具有某种特质的形象,让别人觉得ta是个有趣的/热心的/沉稳的/....的人,并以此为目标,有目的的分享某些类型的信息,比如通过在好友圈里晒自己新买的iphone6的开箱照,标榜自己是个走在时尚科技前沿的人(或土豪);通过分享自己旅行的照片,标榜自己是个积极生活的人(或土豪);通过分享自己享受美食的照片,标榜自己是个美食家(或土豪)。
动机二:拓展/维持关系(to grow and nourish our relationship)
拓展/维持关系的动机,是指分享者有目的的分享内容,以达到维持旧有的关系或拓展新的关系的目的,比如在分享一个话题后,去@可能会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朋友;或是通过分享一个有争议性的话题,并期望有更多的人对此有所关注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动机三:利他(to bring valuable and entertaining content to others)
利他是出于自觉自愿的一种亲社会行为,以利他为动机的分享行为,是通过分享有价值或有趣的信息给其它人,以期望自己的分享能给其他人带来帮助或快乐,我们常看到的一些朋友分享的“生活小窍门”或是“搞笑段子”,常是出于利他动机的分享。
动机四:呼吁或倡导(to get the word out about causes or brands)
呼吁或倡导的动机,是指分享者通过分享包含自己相应态度(支持或反对)的某种观点、某个事件、某项活动,并呼吁或倡导其它人能跟自己一起对这些观点、事件或活动保持相同的态度或行动,比如微博种常见的某些公益活动的宣传呼吁,某些时下热点事件的评论等等。
动机五:自我实现(self-fulfillment)
自我实现与标榜自我类似,都是一种对自我行为意义的定义,不同的是,自我标榜面向的对象是其它人,而自我实现面向的对象是自己,简单讲,当一个人完成了一件能让自己觉得自己的潜力得到发挥,或是自己的价值得到体现的事(可能在外人看来只是件小事)时,他在某些方面,感到了存在感...融入感..成就感或其它感觉,实现了自己对自己的标榜(即自我实现),具体到分享的内容方面,可能是一句莫名奇妙的感慨,也可能是一张莫名奇妙的图片,重要的不是内容本身,而是通过分享内容是否能向自己标榜一个预期的自己。
WHO —— 在线分享者类型?
从上面提到的分享动机、以及分享内容类型上划分,可以将在线分享者划分成以下6种类型:
类型一:利他主义者(altruists)
利他主义类型的分享者,他们希望通过分享去帮助其它人,这种人更热心、更乐于帮助人;产生利他行为的原因有很多种,比如一个人在心情愉悦的情况下,或是对一件事情的看法比较积极时,更容易有利他行为;或者当做错事情事,为了寻求补偿心理和降低压力,也会更容易产生利他行为;再或者与他人对某件事情的价值观、兴趣相同事,也更容易产生利他行为;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利他行为与个体责任感的高低成正比。
类型二:专业权威(careerists)
“专业权威”类型的分享者,并不一定真的是某一专业的权威,但他们往往在某一领域具有专业的知识或技能,在分享中,他们希望通过对所属领域内容较为专业的分享向其它人标榜自己的专业形象,国内问答论坛“知乎”的slogan是“明白人说新鲜事”,“明白人”就是这类“专业权威”。
类型三: “嬉皮士”(hipsters)
在研究中,这一类人被称为“hipsters”,hipsters在词典中的翻译是“赶时髦的人,潮人,消息灵通的人”;“专业权威”类似,“嬉皮士”型的分享者也是根据其分享动机和分享内容类型划分的,不同的是,“嬉皮士”不在意分享的内容是否是专业知识,他们更多的是对最新的,流行的,好玩的信息,以此标榜自己年轻、活跃、走在流行前沿的形象。
类型四:“寻求认同者”(boomerangs)
boomerangs在词典中的翻译是“回力镖;自作自受,自食其果”,我觉得这个词应该是取的“回力镖”的解释,隐喻那种分享信息是为了得到反馈和认同的人,就像扔出回力标为了等到它最后返回手中,因此我将这类人,称作“寻求认同者”,这类人分享内容,是为了能得到其它人的回应和认同,并根据回应强化自己对某些事的看法或认知;一旦没有收到反馈或是没有得到认同,他们则会觉得没有存在感。
类型五:“社交者”(connector)
“社交者”是指那些以社交为分享目的的人,对于这些人来说,分享只是一种手段,分享的话题同样无足轻重,只要这些话题能够帮助他们与现在的朋友保持联系,或是帮他认识一些新的朋友,那他的分享就是有意义的。
类型六:“挑选者”(selectives)
“挑选者”是根据分享内容的方式和动机划分的一类人群,挑选者是群完美主义者,他们会花大量的精力去精挑细选要分享的内容(类似“花瓣”中的分享者),并且希望这些内容,只分享给那些他们认为与之相关的人,这样的分享才是有意义的。
HOW —— 如何去分享?
分享本身不是什么技术活,但如何能让你的分享一呼百应,好评如潮,确是个很讲技术的工作,研究表明,想让你的分享得到更多关注、回复和扩散,是有技巧的:
技巧一:信任是分享的根本
想让你的内容被其它人分享,首先要确保的是你这条内容是可以被信任的,这种信任的建立,可能包括几种方式建立,比如内容分享者与你是要好的朋友,你们之间有值得信任的关系,基于这层关系,分享的内容更容易被信任;或者内容分享者是某方面的权威或公知,基于www.xiexiebang.com)为您整理。
第三篇:新媒体用户媒介素养论文
1媒介素养的概述
虽然世界上各个国家对媒体素养的定义都不相同,但是分析各国对媒体素养的内容,基本上没有差别。德国学者巴克认为媒体素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力,批判力、灵活运用能力、理解能力、创造力。批判力即指人们能够运用自己现有的知识,对发生的事情进行总结概括和反思;理解能力即指人民对媒体所传达出来的知识的掌握能力、理解能力;创造力即指人们针对出现的各种媒体内容,可以运用自己现有的技术对其进行处理和改变,包括对内容的创新以及对媒体形式的创新。有部分学者还总结出了媒介素养所具有的三种常见模式,即“知识型模式”,即人们对信息的理解、价值方面的认识;“能力型模式”,不同的人获取信息的方式、评价信息的能力以及传播信息的方式;“理解型模式”,该模式比较侧重于对信息的理解能力以及判断能力,其强调人们能够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文化知识、技术能力来更好地理解信息。
2我国媒介素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国际上很多国家(地区)比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都已将在正规的教育体系当中纳入了媒介素养方面的教育。比如在如本,教育部门将媒介素养纳入了学生日常文化知识的学习课程当中;香港在学生的英语课学习当中,纳入了媒介素养的教学内容。但是在我国的大陆地区,很多民众并不知道“媒介素养”一词的基本含义,更谈不上对它的深入了解。面对我国媒体行业的迅猛发展,媒体信息量的不断增多,我国的媒体素养缺失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1对媒介素养教育意识的淡薄
随着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出现,人们对媒体信息的看法也有所改变,更多的人喜欢用批判性的思维去分析媒体信息。批判性思维固然是好,但是很多群众却将自己的思维局限在这一种模式当中。在微博当中,拒绝对立的思维模式经常出现,很多人喜欢怀疑一些信息,但本身却缺乏这常识性,有的群众对媒体更多地是采取一种功利的心理。人们没有意识到自己文化知识的缺乏、媒介素养的淡薄对分析问题能力的影响,这种批判性的思维一方面容易使群众的思维出现局限,同时也可能为社会带来一些**。同时,我国的一些政府部门也没有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没有将其纳为自己研究的一个课题。
2.2媒介素养教育规划的空白
在新媒体发展的这几年当中,有学者分析了我国的媒体素养的教育情况,很多机构、学校在开展这一方面的教学时,仅将内容停留在了理论层面。在我国很多的小学,并没有将媒体素养的教育当做一门正是的课程来开展,而青少年所谓新媒体的主要受众,其正处于思维方式的养成使其,缺乏一个良好的媒体素养教育,会使青少年对媒介信息产生错误的认识,不利于其今后的发展。2.3缺少专业媒体的支持媒体作为向大众传播社会信息的主要平台,其的职责是站在一个客观、公正的角度来报导生活当中出现的各种新闻、信息。但是在现实生活当中,很多媒体为了追求自己的商业利益最大化,放弃了作为一个媒体人应当有的职业操守,虚假、夸大新闻的事情频繁发生。随着我国媒介产业化进程的逐渐推进,很多媒介开始走进市场,在市场利益的诱使之下,很多媒体为了满足少数群众的趣味,信息的播放呈现低级化的趋势。很多媒体播送的新闻都显得庸俗、愚昧,对于社会的重要新闻不播送,反而寻找一些低级趣味比较重的小事,大众对媒体的信任感也在逐渐丧失。
3用户媒介素养的提升方法
3.1用户媒介素养有待提高的内容
3.1.1对信息的敏锐程度面对目前网络中存在的各种各样信息,用户在选择信息之前一定要对信息具有一定的敏锐感,要学会选择信息。比如在微博当中,有很多虚假的信息,即使作为一名传媒人,但是由于利益的诱惑,而然会散布一些不真实的信息,若是群众对信息没有一定的敏锐程度,则会受到虚假信息的影响,成为该信息的另一传播者。如果用户一味地去回避接受信息,则会造成媒体资源的大量浪费。因此,新媒体的用户要能够培养自己对信息的洞察能力、识别能力,需要用批判性的思维去看待信息,有选择的接受一些信息。作为一个理性的新媒体用户,其需要通过证据而不是自己的直觉来分析信息,再评判信息的可信度时需要从每一个小细节入手。但是因为每个人的浏览信息的习惯都是从小就培养的,因此要使其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改变自己的习惯,显然是不容易的一件事。需要用户自身的重视,以及外界的帮助。除此以外,作为信息传播的开始人,作为媒体人,应当注意自己在发布信息时候的措辞,在选择需要传播的信息的时候,要能够站在一个普通用户接受能力的角度分析。
3.1.2用户知能的培养新媒体作为一个信息的传播平台,其对个人用户的媒体素养培养起到很大的影响。要想提高用户的媒介知能,需要改变传统的技巧培训,转而增加个人的媒介文化素养。知能强调个人的能力,一般受过教育的公众都能够准确识别虚假信息,但是,做一个好的信息传播者,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胜任的,这取决于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就需要用户能够提高自己的知能。
3.2新媒体用户素养提升的路径
3.2.1微博对用户素养提升的帮助微博的以下两个特点有助于新媒体用户素养的提升。第一,即时共享。微博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客户端即时发布自己看到的信息,同时微博还为客户开通的转发的功能,使用户之间的信息传递更加快捷。同时,微博还鼓励每个群众都成为新闻的播送者,对自己看到的实况进行即时的报导。群众参与信息传播的门槛被降低了,这也就表明了个人的媒介素养在无形中得到了训练,每一次的信息分享,每一次的信息播送都是一次锻炼的机会。第二,交互性。微博的用户既可以作为信息的发送者,也可以作为信息的阅读者。在一个用户的身上,担负者两种角色,具有极强的交互性。同时,人们可以在微博上寻找到跟自己累死的人,相互交流,拓宽自己的坚实。
3.2.2教育对新媒体用户媒介素质的提高学校和家庭共同开展对孩子的媒介素养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其可以相互补充。学校教育比较系统,具有较强的强制性,可以保证长时间稳定地为学生灌输媒介素质提高的理念。利用老师的权威性,相学生传授有关于当下新媒体的一些知识,来指导学生参与到课外时间当中,亲身感受新媒体,了解自己提高媒介素养的重要性。家庭是学生与新媒体接触的重要地点,因此在学生接触新媒体过程中,家长要对学生起到督促的作用。比如学生在浏览微博的时候,家长可以和学生共同分析某一条信息,传授孩子分析、筛选信息的思路,培养孩子对负面信息的洞察能力,提高学生的批判思维。
3.2.3媒体的参与从事媒体工作的人员大多都接受过专业素质的教育,因此其应当担负起提高公众媒介素养的责任。除了在信息的传播中,要谨慎使用自己的话语权,还应当积极地寻求同各界新媒体的合作,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作为各地电视台,应当担负起媒介素养的教育者,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向公众普及媒介素养的概念、重要性、价值。在新媒体比如微信当中,可以专门开设出一个版块与受众交流媒介素养方面的知识,来吸引大家对媒介素养的兴趣,主动研究媒介素养。
3.2.4政府对用户媒介素养提高的作用政府作为维护媒介素养教育的管理人员,应当运用法律来规定媒介素养教育的具体流程,重要事项,通过对法律的修改与完善,来限制一些媒体人和个人传播信息的行为,净化信息传播的网络,潜移默化地提高传播者的媒体素养,为大众营造一个良好的信息网络分为。除此以外,政府应当时刻关注媒介素养教育的情况,对其给予政策上的扶持,以及资金上的扶助,以鼓励各个机构努力培养出更优秀的、高素质的新媒体用户,同时应当将媒介素养教育推广到基层的各个社区,能够让每一个平民百姓对媒介素养都有所了解。
4结论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的数量在逐渐增多,而与之相对应的媒介素养的教育却一直停滞不前。我国在用户媒介素养的培训方面一直都浮于理论性的知识,很少与实践相结合。在媒体与受众之中存在着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受众通过媒体获得信息,同时媒体又需要受众的支持才能够更好的发展。但是很多新媒体的社会影响能力,与其传播能力完全不像匹配。因此,需要广泛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相互合作,来提高用户的媒介素养,才能促进新媒体发展的良性循环。
作者:张睿 单位: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
第四篇:新媒体产业研究报告:用户行为分析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新媒体产业研究报告:用户行为分析
新媒体用户对新媒体的认知
中投顾问《2016-2020年中国新媒体产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指出,新媒体用户行为表现如下特征:新媒体用户对新媒体的认知仍存模糊。
新媒体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手机网络等。
大部分人对新媒体范畴有一个较为合理的认知。但仍旧存在着对新媒体范畴理解的模糊:27.6%的人认为户外媒体是新媒体,24.0%和23.8%的人分别认为纸质杂志和纸质报纸属于新媒体,21.5%的人认为广播电台属于新媒体,20.9%的人认为不能联网的电视属于新媒体。
图表 中国新媒体用户对新媒体范畴认知分布
数据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新媒体使用率
一、新媒体正在逐步取代传统媒体成为使用率最高的媒体形态
新媒体正在逐步取代传统媒体成为使用率最高的媒体形态。常使用的媒体形态中,使用视频类网站/客户端/App的新媒体用户从五年前的24.7%,提高到最近三个月的64.9%;新闻客户端从五年前的15.1%提高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到近三月的58.6%;互联网电视和音频类网站/移动电台App也有相似的趋势。相比之下,以纸质报纸,纸质杂志,电视,广播电台等传统媒体的用户使用比例下跌明显。
图表 新媒体用户媒体选择分布
数据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二、互联网电视拥有率超过传统电视拥有率
我国新媒体终端普及程度已经较高,新媒体用户群体使用多种新媒体终端设备和跨屏使用行为也较高。数据显示,新媒体用户互联网电视拥有率达48.9%高于传统电视47.3%,智能手机仍然是拥有率最高的新媒体终端。目前智能手机的拥有率已经相对较高,互联网电视和平板电脑的拥有率将会进一步提升。
三、跨屏时代——近七成用户看视频的同时“玩手机”
68.5%的新媒体用户在观看视频的同时“玩手机”,38.5%的新媒体用户选择同时使用笔记本电脑或者台式电脑。看电视时“多任务”现象的普遍存在,在观看视频的同时,互联网用户会用其他设备进行在社交网络交流等行为。
针对电视媒体和视频的多任务现象,相关行业可以创造方式实现多屏互动,比如可以在社交网络上广泛传播,通过互动等方式吸引观众注意力,从而提高媒体的触达率。
图表 中国新媒体用户观看视频伴随行为
数据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第2页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四、社交媒体、新闻客户端成为日益重要的资讯通道
60.8%的新媒体用户将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作为近三个月中获取新闻资讯的主要方式,用户日益养成依赖社交媒体获取信息以及表达诉求的习惯,同时58.9%的用户将手机新闻客户端作为获取新闻资讯的主要方式,42.6%的用户将电视新闻作为获取新闻资讯的主要方式。
相比传统的单向传播媒体,社交网络信息碎片化,海量化,速度快,互动强,适合资讯的流通。此外,传统观念影响下,社交媒体的强关系互动加强了这些平台资讯的信度,使得社交媒体成为重要资讯通道。
图表 中国新媒体用户获取新闻资讯的方式统计
数据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新媒体用户付费习惯
新媒体用户付费习惯逐步养成。
33.8%的新媒体用户已经产生过对新媒体内容的付费行为,还有15.6%的用户有进行付费的意愿但是还没有进行付费的行为,50.6%的新媒体用户不愿意也不打算为新媒体内容付费,而在2014年的调研数据中,有69.7%的用户不愿意为新媒体付费。
中投顾问《2016-2020年中国新媒体产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认为,由于网民传统免费观看和阅读习惯,及我国知识产权意识相对薄弱,我国网民对除游戏产品外的互联网产品的付费意愿一直不高。如今,有近半用户已产生付费行为或打算付费,这说明对新媒体用户付费获得优质内容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第3页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图表 中国新媒体用户付费习惯与意愿统计
数据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第4页
第五篇:新媒体运营关注用户体验
来自广告买卖网(http://admaimai.com)
新媒体运营面临着新的挑战,真正做新的改进,比如说新媒体运营方面讲重视在用户体验方向。用户体验会增加新媒体运营的效果,而且会更吸引广告消费者。下面是广告买卖网总结的新媒体运行的新情况,下面请看详细信息。
在新媒体运营的设计与开发中,关注最多的一个词是 “用户体验”,用户体验度的高低决定了新媒体运营的最终成效。ISO 9241-210标准将“用户体验”定义为 “人们对于正在使用或期望使用的产品、系统或者服务的认知印象和回应”,也就是“用户在使用一个产品或系统之前、使用期间和使用之后的全部感受,包括情感、信仰、喜好、认知印象、生理和心理反应、行为和成就等各个方面。”
用户体验的背后是对用户的尊重,对建立以用户为中心、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的高度重视。网站围绕着用户的各种需求进行页面设计、模式开发、内容提供和环境打造,尽可能提高用户体验度,以此增强用户对网站的粘度和忠诚度,拥有庞大的用户群。拥有了用户也就拥有了运营的基础,拥有了用户也就意味着拥有了内容、人气和网站活力。京沪高速广告广告效益很好。
传统媒体的思维模式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以宣传、灌输、垄断为出发点的运营理念,这一思维惯性自然地传承和延续到新媒体的运营之中。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传统媒体在设计网站主页时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在页面上放置更多的内容,如何让页面更美观,如何突出自己想要让用户知道的内容,因此页面上堆砌的内容密密麻麻,大图小图、动态Flash图片充斥网页,各种颜色、字号交杂,这样的设计虽然满足了网站的要求,但却忽略了用户打开网页的速度问题,忽略了用户在浏览中的感受和体验。
根据Alexa提供的数据,网站页面的平均加载时间,腾讯网为1.51秒,搜狐网为1.29秒,网易网为0.49秒,北青网为2.84秒,环球网为2.93,湖南红网为2.97秒,看似差距只是1、2秒,但用户可能就是在1、2秒的瞬间改变了鼠标的点击。
通过对新媒体运营的介绍,相信您也了解了新媒体运营方向的发展情况。想了解更多的广告新兴信息,请登录新兴专题了解更多新兴广告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