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反思中自我提升
在反思中自我提升
古人曾这样说过:“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那如何才能变呢,首先要反思,而且要善于反思。如何反思,作为一名科学教师,不仅要具有精湛的专业知识和高超的教学艺术,更重要的是要善于进行教学后的反思,只有在不断的反思过程中才能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笔者根据自身经验谈一谈如何进行小学科学教学反思。充分认识科学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能不能真正地达到反思的作用,关键是看其能否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能否有助于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科学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需要教师的知识储备更广,因为科学涉及到物质、生命、地球与宇宙等众多领域;需要的课前准备更充分,因为科学学习需要有层次的探究内容,需要小组合作探究。在科学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学生早已变成教学的主体,而教师的新旧教学理念必然相互冲突,作为教师必须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转变教学观念,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从而适应当代教育的发展。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而科学素养的形成不是短时间内完成的,它是学生不断地接受与内化的漫长过程。更为重要地是,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为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在学生的科学启蒙阶段即小学阶段,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显得尤其重要。有效的课堂教学不仅使学生学到科学知识,感受科学魅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到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形成影响学生一生的能力。
由此看来,“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捷径,因此教师必须总结出自我成长的公式:成长一经验+反思,要认识教学反思对于教师的重要性。认清科学教学反思的误区
2.1 过分强调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
科学探究是一种学习方式,是众多学习方式中的一种,显然不是惟一的学习方式。科学课堂中有效的学习需要整合不同的学习方法,需要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比如说,科学实验课就要以探究活动为主;科学考察课就要以观察为主;科学阅读讨论课就要以阅读、讨论为主。
2.2 过分追求由学生自主探究生成知识
新课程强调知识的形成应该是以学生为主的探究活动形成的,但这并不等于所有的知识都要让学生去探究。因为有些知识受学生阅历、器材、条件、空间等因素的限制,学生根本无法进行探究。
2.3 过分重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忽视了科学概念的形成
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与科学概念的形成是同等重要的,它们相得益彰。在教学活动中,科学概念的形成是依赖探究活动的,且探究活动与具体的科学内容分不开,学生对探究的理解不会也不可能脱离科学内容而孤立进行。认真地进行科学教学反思
根据新课程的理念,课堂教学的规律及评价体系,教学反思一般从教学目标的科学性、教学内容的有序性、教学结构的整体性、教学方法的确切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反馈矫正的及时性等方面进行反思。为了使教学反思能够深入且富有实效,笔者认为反思不一定要面面俱到,应根据科学课的特点来进行反思。
3.1 教材重难点把握是否到位
备课是上课的前提,教师在备课时,应认真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哪,教学难点在哪。课后反思时,就应该反思确定的教学重点是否妥当,教学难点有没有在教学预设中顺利地突破。
3.2 活动的设计是否科学严密
科学课上概念的形成都必须借助于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形成合作、交流、探究等能力并建构科学概念。因此活动的严密性和科学性必须是教师在课后认真反思的一个重点。
3.3 材料的准备与出示时间是否恰当
科学课的学习需要借助于一系列的探究材料,关于材料首先要反思的是这些材料是不是围绕课堂上需要探究的问题而准备的,且所提供的材料之间有没有特定的联系,相互作用后能不能体现出有关的科学概念和事物规律,即提供的材料是不是有结构的材料。其次,反思材料的出示时间也是相当重要的,因为学生在科学课上对于材料的关注往往会影响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所以材料恰到好处地出示会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究热情。
3.4 探究小组之间的合作是否有效
目前科学课的学习方式是以小组合作为主,但是大部分小组活动表面看来热闹,却浅显没有深度,这是因为教师只关注了活动的形式,而没有确立明确的目标,且组内分工不清。因此,有关小组活动的设计,在分工明确、目标确定的基础上,首先要考虑学生思维的深度,再考虑探究活动的频率。小组活动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理解科学的本质,绝对不能搞形式主义而丢掉了本质内涵。总结语
总之,作为一名乡村科学教师,要认识教学反思的重要性,不要误人教学反思的误区,认真正确地进行教学反思,就会在不断的反思过程中变、通、久,使科学教育教学工作迈向一个新台阶。
第二篇:在奉献中提升自我
在奉献中提升自我 ——青志协工作总结报告
弹指间,一学期的时间已经过去了,想起初到山大,带着一份迷茫进入了青志协,在这个充满和谐与温暖的大家庭中,心中万分庆幸。回顾这学期的所有活动,一次活动就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每次接受部长交给我的任务,快乐与压力共同激荡在我的心中,作为青志协的一位新成员,我都尽我所能,力求高质量的完成工作。尽管理想与现实差距较大,但我深感欣慰,我可以十分肯定地说,不管结果是成功还是失败,这些活动都将成为我人生的财富。
一、参加青志协,我收获了进步。
军训服的募集。这是我进入青志协的第一次活动,大家的热情都很高,也取得了较为客观的成绩。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我最大的进步是,我果断的抛弃了中学生的胆怯,勇敢的面对真实的工作,面对全新的问题。
走进敬老院,我最大的收获是快乐,我奉献着也快乐着,回想前期准备,尽管大家都是第一遭,但是我们都很认真,尽管漏洞百出,可我们却收获了百分之百的参与价值。尽管工作成效与我们预期差距很大,但我却认为没有遗憾,成功就在一次次的实践中。
志愿者招募和感恩节我们在行动,我最大的收获是,通过这些活动,我真切的感受到了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享乐,不在与占有多少财富,而在于你是否在做着自己快乐,也让别人快乐的工作。当我们把一份份亲手做成的也许并不完美的感恩卡片送给要送的人,当我们看到他们幸福的微笑,我知道了其实只要我们愿意,幸福快乐就在身边,给自己,也给别人。
二、走进青志协,我发现了不足。
人只有在发现不足时,可以说才真正进步了。爱因斯坦说过:“用一个大圆圈代表我学到的知识,但是圆圈之外是那么多的空白,对我来说就意味着无知。而且圆圈越大,它的圆周就越长,它与外界空白的接触而也就越大。由此可见,我感到不懂的地方还大得很呢。”参加青志协,我真正知道了要做成一件事情很不容易,做成了一件事,除去令我满意的部分,剩下的就是不足和遗憾,奇怪的是,人生的财富不在满意中,而在不足和遗憾中。
参加青志协第一次活动,就是军训服募集,但由于时间比较仓促,同时又有青志联和各个学院的青志协同时开展这一活动,使得我们的活动成果并没有预想的好。这是我知道了,要想把一项工作做得完美,就必须把方方面面的工作做具体做扎实。,我们原定的表扬承诺也并没有落实,就不了了之了,这对于我们以后的工作开展是不利的。
在走进敬老院的活动,无论是前期准备和活动现场,可以说我们都投入了很大的热情,但是就像部长所说现实和理想存在很大的差距。活动太局限于形式,和老人的互动太少。另外,老人的数量也与先前所提供的有很大出入,这说明我们的工作太粗太主观了。
还有最后的志愿者招募和感恩节的小活动,虽然都有收获但也暴露了很多的问题。志愿者招募的准备不够充分,再加之我们作为一个院会组织本身的局限性导致最终的效果颇为不好。感恩节的活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工作分配不太清楚,刚开始大家都不知道自己该干啥,同时由于部分同学在现场没有对地址进行强调,使得很多邮件都没法发出去。
三、关注青志协,我积累的建议
参加了青志协,我认识到这是青年人追求进步的舞台,同时我也知道了,要让这个舞台保持活力,不断走向进步,离不开我们每一个组员的真情关心。基于此,我也积累了一些也许并不成熟的建议:
1、作为青志协的一员,我们要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捕捉信息,作为制定青志协活动计划的有力依据。从而力避活动的盲目性。
2、对于既定的活动,要力求有计划,有方案,从而提高活动的成效意识。
3、加强青志协内部素质,树立团结协作意识,强化奉献为乐意识,牢记脚踏实地意识。
4、下学期的活动应在继承往届的传统之上有所创新,加强协会与学校及社会的联系。
总之,通过这前半学期的活动,使得我对青志协的工作有了更清楚的了解,也让我认识到工作中应该注意的细节问题。虽然这学期的工作我都参加了,但是在活动中总是很被动,不能积极的把握每次机会,而且没有想怎么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完美。上学期的工作已经划上了句号,我将总结上学期的经验,在下学期,更加积极的参加各项活动,争取做好每个工作。
2012/12/22
第三篇:在写作中提升自我
在写作中提升自我作为一名中学语文老师,我对写作尤其是教育写作,充满兴趣,而多年的写作锻炼,也让我自身的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受“品味书香”热情相邀,今天,说说自己的感受。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古人常说,亲其师而信其道,不过,如果在这个“亲”的基础上,再增添一份“敬”,那么,“信其道”的效果,显然就会更好一些。当然,“敬”的起因是多种多样的,不过,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能写出一手算得上还不错的文章,显然也是让学生肃然起敬的“诱因”之
一。这或许也是我热衷于写作的动机之一吧,因为,除了写作,我感觉,几乎没有什么特长能够让学生对我充满敬佩之情了。这算不算一种提升呢?提升了学生对我们敬佩之情,进而提升了他们对语文课特别是写作的热爱之情。当然,对我个人的提升,则远不止于此。我所撰写的文字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教育时评,这也就“迫使”自己必须多多关注教育新闻。这样的关注,对自己的授课,其实也是有益的补充。有人说,语文老师应当是一名杂家,如果只是盯着课本,那么,不仅视野过于狭隘,而且,即便是旁征博引,也往往都是些陈词滥调。相反,如果多多关注教育新闻,那么,自然就能收到“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功效,而且,这些教育新闻,几乎都与我们的学生息息相关,这也能够激发他们更多的关注与思考。这种提升,更体现在激发教师本人的思辨能力,至少是养成良好的思辨习惯。关注得多了,自然也就思考一些问题。这些事件为什么能够发生?其背景又是什么?我们的身边有没有类似的现象?如果有,那应当如何规避?应对之策又有哪些?这样的思考,并不仅仅局限于事件本身,有时,我们在揣摩一个文字的标题时,同样也需要我们深思而慎取。这方面,我说一个现象,大家不妨关注一下。眼下,各大网站几乎都开设了时评专栏。可能是希望自己的评论更具有一些力度吧,这些评论的标题,特别喜欢用“羞辱了谁”“情何以堪”“颜面扫地”“打了谁的耳光”等字眼,用得多了,不仅会让我们产生审美疲劳,更为荒唐的是,有时,一个版面中,竟然会出现好几篇“打了谁的耳光”。这只能说明,不是这个标题好,而是我们欠思考。本人的教育时评中,《全民学英语,是不是该安静地走开》《中学生阅读指南,不能“指难”》《学闹,中国教育不能承受之重》《杜甫很忙,我们不用紧张》《语数外PK,没有简单的赢家》等,个人感觉,题目的张力应该更强些。
热爱写作,也直接提升了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许多时候,我们往往喜欢那一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不过,当我们必须“言传”的时候,又该如何是好呢?或者是,当学生在写作中遇上“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瓶颈时,身为老师,又该如何帮助他们突破呢?这些问题,或许只有当我们自己在写作的过程中,感受才能更为真切。这方面,我的体会是,多学习,多请教,多思考,多改进,这样才能实现自我的提升。
除了写一些教育评论,我也常常参与教育教学方面的话题讨论或者是编辑的“命题作文”。这方面,我很有主动性。这里,我想说句题外话,一些老师总是担心自己写不好而不敢动笔,这大可不必。因为,即便写得再糟糕,也只有编辑清楚,况且,那么多人稿,编辑看完之后,可能也不会留下什么印象,那么,我们又何必担心自己的文字太烂而心怀忐忑呢?与这些老师相反,我表现得较为主动,不仅积极写稿,而且,还会积极向负责的编辑请教。当然,我们请教,也是有分寸的,那就是“如果还值得修改,那就请编辑指点一二”。这样,既能够得到编辑的关注,又不至于“恶意扰民”。正是有着这样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我写的稿子,也就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全国各地的刊物之中。
第四篇:在团队熔炼中提升自我
在团队熔炼中提升自我拓展训练是一项新兴的训练方式,主要训练人的毅力、品质和团队的沟通、合作、协作及执行力,通过此次培训,培养了我以下七个方面的思想意识。
团队的灵魂是团队文化
通过组建各个分队的“破冰”活动,确立团队领导核心、团队目标、队旗、队歌、团队口号等,使大家意识到没有团队文化,没有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观,多人组合的集体最多只能算是团伙,各有打算,各怀心思,各自为阵,就是一盘散沙,一群乌合之众,不能形成合力。团队文化就是串起这些人的无形的同心绳,并最终将其凝炼成一个团队,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奋力拼搏。
团队的核心是分工协作
有团队就有分工,有分工就有协作。由于自身所具备的资源、潜质不同,因而分工不同,但团队的目标是明确的,大家的方向是一致的。在实现团队目标的进程中,必须既分工又协作,谁也不可或缺。通过“生死电网”、“盲人方阵”、“高墙求生”、“人椅”等活动,教育、引导人们如何有效地认识、分配资源;体验团队工作中统一领导、分工协作的重要性;怎样才能做出正确科学的决策;体会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增强团队决策及执行的一致性;如何在有争议、有冲突的情况下形成统一的意见与作出决策,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团队的基础是相互信任
沟通是相互信任的手段,团队默契是相互信任的目标。相互之间的信任是团队有力的保障,要学会换位思考,认识互相激励与关爱是一个优秀团队的必要因素;有障碍的情况下要打破心理隔膜,进行有效沟通,才能形成团队默契,进而实现团队目标。“信任背摔”、“生命旅程”等活动,就是强调沟通的重要性,随时保证清晰有效的信息交换,体验规则、约束和自律的重要性;突破心理保护层,挑战自我;克服队员们的畏难情绪,在信任与被信任、帮助与被帮助的过程中,体验团队的温馨。
团队的前提是人人尽责
责任是一个团队赋于个人的义务,成就团队目标,分享团队成果是以尽责为前提的,如果团队中的成员没有责任心,个人不尽责,团队就失去赖以存在的前提,就不可能完成好任何一项任务。如“信任背摔”活动,一旦扮演接人队员有不尽责的,队友从上面摔下来而没被接住,可能导致该名队员当场重伤,不尽责甚至会以生命为代价。又如“默契报数”、“翻叶子”活动,打破“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心理,营造勇于承担责任的团队氛围,学会问题的决策及团队互动,正确认识如何处理个人与团队的关系,体验责任意识的重要性。
团队的发展必须与求变创新“咬合”
能否及时发现自身问题,对外界变化是否敏感,从而调整、改变自己的方法与策略,先于别人创新出达到目标的更好方法,是团队取胜的根本。同时,团队个人要挑战自己的极限,变不可能为可能,<莲山 课件>化腐朽为神奇。通过“神奇的钉子”、“空中单杠”等活动,体验看与做的区别,挑战自我、认识自我;突破心理极限,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增强判断力,随势而变,随机应变。说明很多目标的完成不是不可能,只是暂时没有找到方法;思路决定出路,创新首先是思维创新;不为困难找借口,只为成功找方法。
团队的精神是不抛弃不放弃
电视剧《士兵突击》中许三多因为“不抛弃,不放弃”而深入人心,作为一个团队,不会抛弃每个队员,不会落下任何一个人;作为团队的成员,不能放弃最后一线希望,不能不做最后的努力。通过“高墙求生”、“连环手”等活动,大家感受团队的力量,学会利用科学决策的原则来处理突发事件;开发团队的潜能,重塑团队,体会在困难面前永不抛弃,永不放弃的团队精神。
团队的理念是只有最优秀的团队,没有最优秀的个人
拓展训练的每项活动都决出了最先达到目标的团队,每项活动中团队的每个成员对能否胜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这些,大家对团队意识的深刻领悟,每一个项目都是个人无法单独完成的,任何个人也不能脱离团队而实现目标,必须依托团队才能完全发挥个人的潜质,只有实现团队最优才能实现个人价值最优。同时,在一个团队中,任何人都能为团队作出贡献,任何人都能为团队取得成功发挥自己的能量,团结就是力量,团队就是能发挥1+1=11效应的集体,并能增强团队成员的自信
第五篇:在体验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
在体验中反思 在反思中提升 ——体验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赵富强
【专题名称】中学政治及其他各科教与学 【专 题 号】G382 【复印期号】2013年04期
【原文出处】《中学生物教学》(西安)2012年8期第17~19页 【作者简介】赵富强,浙江省安吉县昌硕高级中学(313300)。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过程性目标作为三维目标中的两个目标,明确提出了生物学习以“体验”为核心,强调学生自己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同时对教学提出了“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等要求。可以看出新课程更加注重学生的真实体验,强调对学生进行反思和生成能力的培养,这与当代教育理念是十分吻合的。然而,调查分析显示,现在大部分高中生对生物学的学习主要停留在记忆的层面上,效率低下,应用面窄。所以,在提倡转变学习方式的今天,重新审视体验式教学的价值,探寻体验式教学的基本模式,对高中生物学教学文化的重构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什么是体验式教学
体验,也叫体会,是中国传统的教育教学思想,在中国古训中就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之说。体验式教学最初是由美国组织行为学教授大卫·库伯(David Kolb)在上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是指在宽松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从已有的实际经验出发,主动参与学习活动,通过观察、思考、反思、实践,亲历操作、解释和应用过程,并在此基础上主动完成知识的建构过程,获得学习方法并自主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
通过体验式教学,可以让学生在经历中实现自我领悟,在反思中重构自己的经验,在应用中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这种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亲身体验与自我反思,即通过“体验”和“反思”,使学生从对事物的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形成对事物的独特看法,在体验中让认知得以深化,情感得以升华。
二、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流程
在体验学习计划的同时及时调整体验,这是体验式教学的一个特点。体验式教学要随时变化、因人而异、因景调整。它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过程,而是一个在循环中有反复的过程。既独立又密切关联的五个环节组成了体验式教学圈,五个环节如下(学生角度):亲历、体验、分享、整合、应用(循环往复)(见图1)。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客观的评述;学生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带着积极的情感和浓厚的兴趣去感悟知识,提高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自己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质的飞跃。
三、体验式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 1.创设情境,亲历体验
只有源于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学生内心的而非表面的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体验和认知。教学活动是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发生的,恰当的教学情境是开展体验式教学的前提,教师需要根据学习目标、贴近学生已具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来提供情景材料。因此,我们要创设学生熟悉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这种初始的体验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基础。例如,在学习“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和调节”时,笔者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吃的东西过咸,为什么会感到口渴?为什么夏天少尿,而冬天多尿?大量出汗后为什么要补充盐水?“以饮料代水”的做法科学吗?问题的提出,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激起疑惑,产生探究的欲望,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这种问题情境是情境创设的一种方式,通过问题鼓励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如行为对比,辨析判断,讨论交流,亲身实践等,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和表达想法的机会,以便他们能相互比较与借鉴。2.多种形式,分享体验
有了体验后,更重要的是体验者要与其他体验或观察过相同活动的人分享他们的感受或观察结果。而实践感受是学生对亲历过程进行抽象、概括,形成概念或观念的过程。教师创设情境是基础,而学生必须主动地分享体验、感受真实。
(1)指导学生设计并操作实验
实验是人们认识和研究生命科学现象或验证生命科学理论的重要方法。吸引学生参与到实验中来,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事求是、认真严肃的科学态度。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实验设计与操作是一种重要的体验学习方式。例如,在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时,在传统接受式教学课堂中,教师往往先讲述实验仪器、实验步骤、实验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甚至写到黑板上,然后教师进行演示,或边讲解边演示。然而在体验式教学课堂中,只告诉学生实验内容,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做实验,教师没有过多的讲述,但要在班级中巡回,对个别问题加以指导。结果此种教法的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操作步骤和方法各不相同,暴露出不少问题。这时,教师加以点拨,学生相互讨论,甚至争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最终形成了正确的总结性评价。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进行概括、整理、归纳和总结,将零星的知识点用主线串联起来,使学生有条理、有层次,且准确、系统地掌握学习内容。这样经过自己亲身的体验,使学生理解深刻,记忆牢固,创新思维得以发展,知识视野得以拓宽,真正达到了生物学实验教学的目的。
(2)组织调查访谈活动
实践出真知,适当组织社会调查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思考、去顿悟、去感受知识。例如,在进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对递铺港上下游的环境污染做一次调查,并针对如何防治和处理提出自己的见解。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组并指定组长。组内分工,具体怎样开展活动,均由小组成员自定,要求做到人人有事,共同参与学习活动。
(3)让学生通过课外实践亲身体验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体验式教学重视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让学生从生活走向课堂,从课堂走向社会,重视创设学生同自然、社会、地区、文化接触的机会,让学生对美好和有价值的事物有切身的感受。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一个孩子如果从未品尝过学习劳动的欢乐,从未体验过克服困难的骄傲,这是他的不幸”。生物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它的许多知识都来自于观察和实验,学生只有踩着科学家探索的足迹,体验科学家成功的欢乐,才能使学习效率倍增。例如,在生物选修1的学习中,利用双休日,让学生预习、查阅资料后,用家中现有的材料简易制作果酒、泡菜。在选修3“植物克隆技术”的学习中,让学生学会果树的嫁接技术、白茶苗的培养技术。3.对话交流,引导体验
分享个人的感受只是第一步。体验的关键部分则是把这些分享的东西结合起来,与其他体验者探讨、交流以及反映自己的内在感受。利用师生间对话交流、学生间对话交流的方式,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反思、实践,将亲历的对事物、知识的感知,或者对情境、人物的情感体验,内化成自身的行为。体验具有个体性,由于每个个体在此过程中获得的体验存在一定的差异,交流与分享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交流体验中,师生平等对话、相互讨论、激烈辩论、互相启迪,可以使每一个学生在教学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发表自己的见解,确立学习的自信,获得成功的体验;通过交流促使学生再一次对自己的感受进行梳理,使内化进一步深入。最终对话交流使体验式教学发生质的变化。4.整合探究,内化体验
按照逻辑程序,交流的下一步是要从体验的经历中总结出原则或归纳提取出精华,并用某种方式去整合,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定义和认清体验中得出的成果。如果体验只停留在初始阶段,没有本质的探究和知识的整合,那么,再多的体验也只是形同虚设,不能达到任何的教学目标。学生应通过个人反思、同化或者顺应的方式将亲身经历的事物、知识的感知或者对外部情境进行内化。在知识经验与新的问题冲突中,形成对体验的本质认识,得到长时的记忆。经过上一环节的体验,整合的过程事实上也是探究结论。根据学生的体验整合教学内容从而总结出对生物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认识,解释生物学现象;整合生物学研究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对探究程序的操作: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探究、检验与评价、表达与交流。
5.应用反馈,升华体验
问题评价反馈作为一种大众化的评价方式,使学生的整个体验学习的结果能较好地得到反应。在体验学习的最后阶段,教师要针对学生容易暴露的问题,努力创设各种问题情境,把“为什么”“怎么样”“如果不是这样呢”等问题贯穿学习活动的始终,以使学生“学有所用,学以致用”,将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而应用本身也成为一种体验,有了新的体验,循环又开始了,可以促进学生不断进步。如学生在完成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实验后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对萎蔫的青菜叶实验产生的现象加以解释。(2)如果我们把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同时放入清水中,两者的结果会相同吗?(3)外界溶液浓度低时,红细胞一定能吸水胀破吗?(4)同学们家中养的花如果一次施肥过多会出现什么现象?通过以上问题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认识到生物学科的重要地位。
四、体验式教学的反思
关注学生发展、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就必须关注学生的内心体验与感悟。体验式教学在重视学生亲身体验的基础上,强调学生的自我反思(内省)与群体反思(交流),教师在开展教学设计与教学活动时始终要围绕这一中心。
教学是“教”与“学”的结合体,它是使参与者教学相长的行为过程。教师应该把以“教”为重心逐步转移到以学生“学”为重心,并做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通过体验式教学,学生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由此激发其主动参与的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而体验本身就能引发学生浓厚的认知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实施“体验式教学”既可促使学生形成对生物学学习的持久兴趣,同时又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从而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进行体验式教学时,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真实或模拟的情境,提供一个足够的体验空间;需要教师在活动开始前进行精心的思考与设计;需要教师具备一定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和技能;需要具备生活的智慧,要能够知晓学生的感悟能力。因此,在课时有限、物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实施体验式教学有待进一步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