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真的人类学家》读书报告 许梁燕

时间:2019-05-14 21:25: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天真的人类学家》读书报告 许梁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天真的人类学家》读书报告 许梁燕》。

第一篇:《天真的人类学家》读书报告 许梁燕

《天真的人类学家》读书报告 许梁燕 一·作者简介

奈杰尔·巴利(Nigel Barley),1947年出生于英国泰晤士河河畔的金斯敦,是一位根据自身经历撰写书籍的著名人类学家,他在剑桥大学学习现代语言,在牛津大学取得社会人类学博士学位。在巴利担任大英博物馆民族志学组馆长之前,他担任过许多学术职位,之后,直到2003年才卸任馆长之职。著有 Dancing on the Grave、Not a Hazardous Sport、Ceremony、The Duke of Puddle Dock、Smashing Pots 等书,并为Channel4 电视台编写、主持Native Land 影集。他因《天真》姊妹篇:《天真的人类学家之小泥屋笔记》(1983 年首版)和《天真的人类学家之重返多瓦悠兰》(1986 年首版)而声名鹊起, 尤其在人类学界影响甚大, 被誉为“人类学界的卓别林” 二.成书背景

巴利的第一本书,《天真的人类学家》中的小泥屋笔记部分,初版于1983年,在当时引起了法国的轰动。20 世纪后半叶以来, 随着全球性的对19 世纪以来的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和模式的深刻挑战, 在人类学学科内部出现了一股学术反思的潮流。被视为人类学的生命线和中心的民族志田野工作和写作, 受到了学术界的质疑和批评。人类学及其传统民族志表述开始出现危机, 欧美人类学家纷纷开始反思和总结, 社会和文化人类学进入了一个实验性的时代。实验时代具有折衷、脱离权威范式和进行观念游戏等特点。实验气氛的本质, 在于允许读者和作者不断地创造出新的洞见。《天真》姊妹篇正是这个实验时代的产物, 是具有代表性的优秀的实验民族志作品。三.主要内容

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一位常怀“赤子”之心的“天真人类学家”。用他的眼、他的口、他的笔,在将近两年的时间里,为我们描绘了非洲中西部北喀麦隆生活的一群山地民族———多瓦悠人生活的点点滴滴,把浪漫、真诚又不乏豁达的人类学种子,种入了每一位读者的心里———当然,还有他的牙、他的肝!四.相关评价

《自由时报》副刊副主编方梓说:“不同于一般的田野调查, 本书类似于马林诺夫斯基的日记写法, 只是马林诺夫斯基摒除学术的观点, 纯粹以个人的情感记录, 而巴利则夹杂人类学志、田野调查、个人情感, 成为‘游历少数族群的领导文学’。看惯了列维-斯特劳斯的人类学, 本书将提供相异的视野。”《中国时报·人间副刊》评论说:“而今在严肃的人类学著作里头竟有这么一本爆笑至极却富含反思精神的另类田野思维”。

梁秋虹在《博客来网络书店》这样写道:“巴利毫不掩饰的离经叛道想当然耳也掀起专业上的严厉讨伐。虽然巴利抱持一种轻佻嘲讽的后设书写姿态, 背后传达的其实是人类学严肃的反思内省, 田野的本质并不只是马林诺夫斯基收集社会生活材料的实验室, 其中充满不确定和暧昧性, 当西方交遇异文化, 并不等于发现者与研究对象的主客逻辑, 巴利变得莫名感激生活在一个突然变得珍贵也脆弱万分的西方文明, 当天真的人类学家碰上多瓦悠人的天真, 于是我们学习”。

《诚品全球网络》评论说:“这本书除了将人类学家的窘相拿来当作娱人的笑料, 在幽默之余, 可也有它严肃的‘命题’。他让读者看见人类学者是如何与研究对象进行互动, 在互动中如何调整他的学术成见, 还有田野作业上的琐事是如何影响后来研究成果、研究的盲点与反思。因此不管是严肃的读者、无聊地只想打发时间、或是向往非洲原始部落的异国情调而蠢蠢欲动的旅人, 巴利这本书绝对是一个有趣的选择。”

英国雪菲尔大学的Jonathan Stock 教授认为,《天真》在英国人类学界, 算是第一波将人类学视为一种重视人性成长觉醒的人类科学及文学作品。《天真》没有聱口颉牙的学术用语, 晦涩难懂的人类学理论, 它通俗易懂, 既幽默诙谐, 又辛辣悲哀。对于所有身在田野、或正准备进入田野的人, 巴利在田野中的困顿、反省与体会, 都将有助于掀开田野研究的神秘帷幕, 摘掉学术理论的虚无光环。五.我的感想

在看本书之前,书名中的“天真”二字让我自以为然地认为这本书讲述的是作者田野工作中旅行般舒适和愉悦的生活,然而,看完之后才发现,作者的那两次田野调查充满了艰辛和无奈,甚至危害到作者的生命。同时,我也被巴利的这种认真的治学态度所打动。

而更多的时候,这本书令我陷入对人类学和社会学的沉思当中,接下来,请允许我对书中的一些内容做出自己的一些评价和感悟。

(一)、我所理解的“天真”。

在书中,“天真”给人的表面含义表现于作者巴利自揭家丑, 坦承人类学家在田野中的尴尬境遇。在《重返多瓦悠兰》那部分中, 巴利用诙谐的语言描述了人类学家在田野地点的不受欢迎。“所有茅屋都大门紧闭, 用草垫挡住大门, 阻挡放荡山羊、好奇小孩, 以及毫无疑问云游四海的人类学家入侵”。“不管到了哪个村落, 人类学家都是讨厌鬼, 总是以难堪问题骚扰无辜之人”。人类学家在与报导人讨价还价时“总是需要几分虚伪和精心盘算”。这些内容都表现出巴利“天真”的一面。

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我认为作者所言“天真”,是为了突出人类学家在研究中“无知”、幼稚和头脑简单的一面, 显示出人类学在表述方面的脆弱性;同时又彰显出人类学家真实、真诚的另一面, 表明了人类学学科的严肃性。

(二)、田野调查的过程与结果,哪个更应该注重

一些所谓的人类社会学家所掌握的知识,往往局限于深入田野调查的人类学家的实验成果上,而自身却几乎从未设身其中。而这样不仅忽视了人类学者本身的主观经验对民族志造成的影响, 也掩盖了实际的田野情境的过程, 而且也掩盖了研究者与当地人之间可能存在着的不平等权力关系,是无视土著在现实生活情境的感受、适应与生存的智慧。而作者巴利冒着生命危险,深入田野,亲身体验,呈现出人类学者与当地人在田野之间的互动,并且纳入后者的声音。

(三)、社会学的研究应是一个互动交流过程

试想一下,如果社会上只有你一个人,那么这个“社会”还算是社会吗?如果社会上有许多人,但这些人的生活处于平行关系,而没有丝毫交集,这样社会还能 称之为社会吗?事实上,社会是指在特定环境下共同生活的人们长久形成的彼此相依的一种存在状态。所以社会学不是一个单向的过程, 而一个双向的互动过程。就像巴利的《天真的人类学家》中的那样,所代表的实验民族志, 体现出被研究者替人类学家说话, 或者是人类学家在跟自己对立。就如费孝通所说的:“文化不是刊印在书上的关于文化的记载, 而是群众的活动, 是他们活生生的生活的一部分, 有哭、有笑、有血、有泪, 充满着有感情的举止言行, 把文化还给了人的生活本身。”

(四)、纠正一下书中的一项科普性错误

书中有写到作者巴利用巧克力引诱狗儿波尔斯赶山羊,而事实上巧克力对于狗类来说,是一种致命毒药。巧克力中含有一定量的可可碱,可可碱又叫3,7-二甲基黄嘌呤,它能兴奋中枢神经,松弛肌肉,提高心律。这类物质在狗体内难以代谢排出体外,狗吃了,产生呕吐、腹泻和抽搐等症状,甚至会导致死亡。参考资料以及文献:

(1)、Nigel Barley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2)你所知道的和你不知道的人类学 版次:GB21 版名:南方阅读 社科 稿源:南方都市报 2011-09-18

(3)奈吉尔·巴利.天真的人类学家之小泥屋日记[M ].天真的人类学家之重返多瓦悠兰[M ].台北: 台湾商周出版社, 2001.(4)费孝通.师承·补课·治学[M ].北京: 生活、读书、求知三联书店, 2002.

第二篇:《天真的人类学家》读书笔记

《天真的人类学家——小泥屋笔记》读书报告

一.作者简介:

来自英国过的奈杰尔·巴利(Nigel Barley),牛津大学人类学博士,现任大英博物馆民族志学组馆长。为人善良幽默乐观,具有百折不挠的精神和自嘲批判的勇气。巴利长期在喀麦隆地区研究一个叫做多瓦悠人的部落, 出版了许多相关著作。其中,他的田野笔记《天真的人类学家》(包括《小泥屋笔记》、《重返多瓦悠》两部),以其率真、直接与学术著作完全不同的视角,揭露了田野工作的许多故事和人类学家的真实心态,成为人类学著作中的经典。

二.成书背景:

这本书的原著初版于1983年,曾在法国引起轰动,讲述的是他前往西非喀麦隆一个叫多瓦悠的小部落进行的第一次田野调查。作者巴利以一颗炽热的赤子之心,甚至是从孩童视角出发看待多瓦悠部族人,作为一个异族人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以小泥屋为家,研究当地人的习俗与信仰,凭自己对工作执着的坚持与热爱,在曲折中不屈不挠的前进。他对自己的情绪感受不掩饰、不做作(如用巧克力引诱狗儿波尔斯赶山羊,对蝎子的恐惧直接表现为尖叫后退而被多瓦悠孩子鄙夷),印证了“天真”二字。作为一本人类学作品,没有长篇累牍的专业术语,但却并不缺少思辨色彩,它颠覆了人们常规思维里的枯燥乏味印象,通过第一人称方式叙述,以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游记形式展现出来,读者尽情分享他的喜怒哀乐,全书浸透着诙谐轻松,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也陷入沉思。

三.主要内容:

这本诚实有趣的书详实记录了巴利在非洲的第一年,他克服了乏味、灾难、生病与敌意,拍案叫绝地呈现社会人类学者的生活,让人深受启发。当地原始居民没有时间观念,固执的坚守传统道德和仪式,对巴利这个白人的到来以及他的工作抱着不解和好奇的态度。一年的时间里,巴利细心搜集关于多瓦悠民族的各种材料,学习当地人民的语言,与他们建立了深厚友谊。

四.相关评价:

在导读和序言部分,这是一部被称为“难得一见”的书,因为它是“英国人类学界算是第一批将人类学视为一种重视人性成长觉醒的学科的人文学科及文学作品”,“有很多思考点均刺激着读者反省自我对外在的认识”。

这本趣味十足的书彻底摧毁了田野工作的美丽幻想,以学术作品罕见的软性触角抵达每个读者的心灵深处。正如《倒霉的人类学家》中所说的那样,“这是一本让人从头笑到尾的社会学图书。”(摘自《北京青年》),很庆幸在专业启蒙时得到老师的推荐,让我对田野调查有了一个很确切的整体印象:痛并快乐着。但读过之后绝不能逞匹夫之勇,头脑一热就投身田野调查,因为这个过程苦乐参半,很艰辛,也很漫长,需要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与摸索,探索科学的工作方法,总结思考各种问题。

同样记录非洲游记的还有一本叫做《忧郁的热带》的书,是法国的人类学大师列维·斯特劳斯的作品,它记载了几个自以为是的人类学家为了观光猎奇而行走在黑非洲的几个原始部落的事情,作家西门媚对比了两种人类学家的生活方式,她对《天真的人类学家》大为赞赏,并且这样评价后者:“ 作者的文字简单恬淡,不耍花腔,没有长篇繁复的思辨,但却真正引导我思考人类的命运,因为从那些文化政治的冲突对比中,对原始文明的挖掘探索中,我看到的其实不是西非的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部族,作者的整个调查过程像一面镜子,让我想到的是文明的发展,世界的演变,人类的走向。”(摘自西门媚《从两本书看两种人类学家》)。

五.我的感想:

读第一章时,我始终在发掘大家所说的幽默和反讽,但是令我失望的是,我简直快读不下去了。到第二章,我开始慢慢产生兴趣。越往后看真的发现越精彩,例如在第七章中,巴利和助理马修回村途中路遇阻挠,但是他以“人生来就要受苦”自嘲。由于寄生虫侵扰,巴利自己动手挖肉挑出跳蚤卵,这些问题简直就是小儿科。坚持实证主义的多瓦悠人故意大举焚毁树林,他们不会辨识照片,也无法理解假设性问题,在巴利(以及读者)眼中起初是那么不可思议,但是为了解决沟通问题,他必须以一种当地人能够转换的思维方式表述问题,比如设法搞清“丢思”称谓。

多瓦悠人有时固执狡猾,有时淳朴可爱,有时又显得不可理喻,他们的性观念开放而保守,对祖先留下的传统(如男性割礼)敬畏尊崇,时间观念淡薄。从官员到村民到传教士,人物性格各异,形形色色中又不乏共性,以至于巴利的调查研究状况百出。性格特点丰富立体的有十七岁的助理马修,善长维修机械的牧师布朗,权威而虚荣的祈雨酋长卡潘老人、朱迪波的三老婆玛丽约等等。

在第八章中,巴利在昏头涨脑的状况下坚持工作,由于车子出现故障跌入谷底,接下来发生的一系列糟糕事件也让巴利陷入了情绪的低谷,他在路上“突然累得走不动。路边正好有大石,我一屁股坐下,无法抬动双腿。大雨骤然降下,我仍无力移动身体。想起今天是我生日,我不可自抑放声大哭”。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我立刻产生了共鸣,反复阅读几遍之后,情绪体验更加深刻。如果是在电影里,对于情绪的渲染肯定会融入音响效果,配合动态的画面,或者缓慢沉重,或者低沉悲壮,而我们从文字里读到的是无声的,只是凭想象体会和调节巴利“放声大哭”的音量和节奏,也正是这种无声的效果开拓出了张力效果,构成了一个开放性空间,使一本人类学作品如融入了人类学者跳动的脉搏,也因此注入了感染人的巨大力量,读者在这张无形的网中架构自己和共同的情感和弦。(部分资料来自互联网)

第三篇:读《天真的人类学家》有感:笑对生活

笑对生活

——读《天真的人类学家》有感

一叶青蒿

诙谐、幽默、风趣,对生活坦然处之,对工作热情严谨,这是《天真的人类学家》带给我的感触。

作者奈吉尔·巴利(Nigel Barley)是牛津大学人类学博士,他两次深入非洲喀麦隆多瓦悠兰部落里研究该部族的风土人情,将人类学家如何克服乏味、灾难、生病与敌意的真实田野生活呈现在读者面前。本书由“小泥屋笔记”和“重返多瓦悠兰”两部分构成,前一部记叙了他首次去多瓦悠兰部落进行田野调查长达18个月的漫长历程,后一部叙述了他回到英国后时隔半年重返多瓦悠兰欲观当地人“割礼”的经过。

田野调查应该是一件艰险和困难的工作,我国社会学、人类学鼻祖费孝通先生,年轻的时候去广西瑶族做田野调查,新婚的妻子王同慧女士在途中不幸遇难;近代地质学之父丁文江先生,在湖南衡阳进行野外地质调查时由于伤风,生炉御寒煤气中毒而亡。实际上,巴利在多瓦悠兰部落时也是历经生死之劫,但是在作者的笔下,整本书充满了英式幽默,作者把实际经历时一些痛苦不堪的细节以轻松诙谐的笔调描述出来,让人忍俊不禁,敬佩之心油然而生。

第一次去喀麦隆的路上,巴利就经历了许多匪夷所思的事情:慵懒腐败的官僚体系、偷盗抢劫随时上演的机场、漫天要价的出租车市场……各种的被宰,到最后,作者已经接受了冤大头的角色。当然,在喀麦隆一年多的生活经历,巴利在一次次斗智斗勇中,摸索出一套自己的非洲生存法则。为了融入当地,把祖帝保酋长当做“丈夫”;为了了解风俗,与女报告人结成“戏谑”关系;为了获取更多的信息,他操纵祈雨酋长和卡潘老人之间的矛盾……人类学家在多瓦悠人、富来尼人等眼里是如此天真,而他对田野调查是如此天真,即便如此,也要带着如同孩子般天真和好奇,去研究他所要研究的部落。这或许是书名的由来吧!

透过巴利风趣的言语和真实的记录,我们也看到他严谨的治学精神。为了去调查头颅祭,徒步五英里,穿越激流,冒着从湿溜溜岩石失足滑下的危险,寒夜中用香蕉裹腹,穿着一身湿衣服睡在肮脏的硬土地上;为了和当地居民打成一片,顺利观看各种仪式,他赤身裸体,扮演大树,供村民们消遣;生日那天,遭遇暴雨袭击,昏迷不醒,患上肝炎一度生命垂危,却仍然牵挂着能否参加丰收祭……就是这样全身心投入到多瓦悠兰过程中,将自己不断“纳入”当地人生活之后,了解到他们的语言逻辑、生活方式、人情习俗,作者才积累了第一手的资料。但他不知不觉也被多瓦悠兰给逐渐同化了,回英国时,在意大利被小偷洗劫一空后,发现罗马海关官员只要他签个字就可以通过时,竟然觉得不可思议。到英国后,发现“世界少了他依然正常运转”,“一种奇怪的疏离感抓住你,不是周遭事物改变了,而是你眼中所见的一切不再‘正常、自然’”.一位真正的学者,一缕孤寂的灵魂。

读完全书,发现作者两次造访多瓦悠兰,但最终仍然没能看到他想要的“割礼”,而且他的健康也毁了一阵子。然而真的没有收获吗?非也!“现在我阅读人类学文献有了全然不同的眼光”、“我的研究也让其他有兴趣的人类学者工作起来较轻松”……而带给我们的,正如赵丙祥在导读中写道:“这个世界足够复杂,在大多数时候,我们也常怀无力之感,但在一片含泪的微笑中,在打破一些幻想的时候,还让我们保留一些苦涩而甜蜜的想象,而它并不是虚妄的。”足矣。

延伸阅读

作者:(英国)奈吉尔·巴利(Nigel Barley)

牛津大学人类学博士,前大英博物馆民族志学组附属人类博物馆(Museum of Mankind of the Ethnography Department of the British Museum)馆长。著有Dancing on the Grave,Not a Hazardous Sport,Ceremony,The Duke of Puddle Dock,Smashing Pots等书,并为Channel 4电视台编写、主持Native Land影集。

第四篇:许燕读书体会《一间辽阔的教室》

《一间辽阔的教室》读书体会

巩义市北山口镇北山口小学 许 燕

读南京师大附中周春梅老师的《一间辽阔的教室》,让我立刻想到一些关键的词语陆续:对教育的赤子之心、悲悯情怀;心中装着学生、呵护学习热情;敬畏教育常识、尊重教育规律;自由的思想、独立的精神……这些异常珍贵的教育品质,既厚实着个体的精神底色,也涵养着学校的校园文化。

周春梅老师特别真诚。师生关系是教育的基石,也是学科教学的基础,当学生感受到教师的这份真诚时,他们自己就会逐渐剥离那些将自己包裹起来的层层防身“盔甲”,以坦然的心态来面对学习。真诚是伪装不来的。一个教师,在带一届学生的过程中,要和学生有多少的交流、要讲多少的话、做多少的事情啊,教师不可能始终将自己装在套子里,用另一个面孔来和学生沟通。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擅长“拉家常”似乎有点不合常理,但这就是事实,周老师自己并不刻意回避,而且会很坦诚地告诉大家。学生看到老师如此真诚,首先想到的我可以帮助老师做些什么,于是要想着自己来引出一些话题,让“拉家常”式的沟通和交流可以很自然地进行下去。你看,因为教师的真诚,促进了学生的积极参与、主动参与,不仅没有影响话题的进行,还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认同。每一个教师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薄弱之处,正是这些不同,凸显着教师的个性特征。

我自己就是一个不善于找话题、拉家常的人,因此看到周春梅老师在书中写到这一话题的时候立刻就有了共鸣。在面对一位不太熟悉的人时,我常常因为不知道该如何打开话匣子而感到苦恼,所以经常给人留下“话不多”、“难以接近”等印象。这应该与人的性格特征有关,很难改变,但可以用其他的方式来弥补。周春梅老师说:“年龄渐长,渐渐学会(也许是只好)接受自己的不足,也慢慢找到了自己和学生沟通的方式——文字。”借助学生的随笔等作业,她和学生之间的情感阀门被彻底的打开,她看到的是一个个个性鲜明、风格迥异的学生,学生也在其中看到了一个非常真实的教师。周春梅老师就像一盏灯,为孩子们照亮的前行的道路;孩子们在随笔中流露出来的真性情,也让周老师读到学生柔软深沉的内心,读到他们或活泼或沉静的外表之下的另一面。每周五的文学社活动,不少学生在这里一呆就是两三年,一些已经考上大学的学生,偶尔还会回来“蹭课”,这不仅体现出周老师的人格魅力以及她在学科领域的厚实功底,也体现着她对学生深切的理解和认识。而师生之间这些往来的文字,让周春梅老师积累了丰富的教育资源,这是师生共同创造的巨大财富。

周春梅老师善于反思。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教学经验+教学反思”,华东师范大学的叶澜教授也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这些话语都凸显出反思在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因为学校有一重大活动,校园里突然多了一棵大树。周春梅老师关注到了这棵树给校园带来的变化,更关注到了学生对这棵树的态度。她看到,很多孩子行走在校园里,根本就不没关心这棵树为什么来到这里,对他们来说,生活和学习的背景是一棵树还是一栋楼并没有什么影响,四季的更替,只意味着衣服的增减;淅沥雨声,只提醒他们带上一把伞。他们的生活里充满了“速成”,甚至他们自己也是这样“速成”的。他们对凭空出现或消失的一切安之若素,何况只是一棵树?可是,这是教育应该做的事情吗?我们是如何让一个充满好奇的天真儿童,变成了“闭目塞听”的“塑料儿童”?如何把辽阔天地压缩成了纸上苍白而扁平的世界?

在课堂上,有很多看上去习以为常的细节,也常引起周老师的深思。比如说,学生在完成一项学习任务时,教师就是总是过度中途干预,一会儿提醒学生要关注这个、一会儿提醒学生不要忘记了那个;在阅读一篇文章时,教师总是过度解读,说了很多不该说的话。结果不仅没有缩短学生与作品之间的距离,反而让学生产生逆反,拉大了两者的距离。上了一节课,快要结束的时候,教师一个惯常的做法,是要求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原本很活跃、话语很多的学生,一听到要总结,一下子就没有话要说了。教师是从教学设计、教学流程的完整性来考虑的,但却没有意识到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个文本的理解并不相同,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为什么一定要让学生“统一思想”呢?

一所理想的学校,是能让孩子们从容平和地、安心地学习的学校。学校和教师不会将那些狭隘的竞争观念和残酷的斗争意识灌输给孩子,不会让过度的关注与期望,如丝一般缠绕着孩子,构成一个幽闭的空间,让孩子喘不过气来。学校会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为他们提供丰富的、可供选择的课程,让他们自主选择、自己决定。学校会把学生至于学校生活以及整个教育体系的中心位置,以此为出发点来思考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愿景、教育治理和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和学校文化、教育评价等一系列事关教育品质的问题。

读着《一间辽阔的教室》,我仿佛有一种置身这辽阔教室之中的感觉。

第五篇:实习小结 梁文燕

实习心得

转眼间,八个月的实习生涯已画上圆满的句号。在这不长不短的日子里,有笑也有泪,但在这过程中,我收获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操作技巧,可贵的友情,难得的经验等等。经过十个月的磨砺我蜕了青涩、浮躁,学会了沉着和稳重。

下临床前,我总觉得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足以应付临床上的一些护理工作了。当我看到老师们流利的动作,熟练的手法,我却又像泄了气的皮球,她们做的每一项操作都那么的精准。此时,内心多了一些不安!看着老师们忙碌的身影我的不安转为了恐惶。实习刚开始,我只是跟着老师们的后面,看着,很少会让我们动手,对此,常常不解。后来老师终于放手让我动手,由于没解释治疗的目的,导致患者对我的不理解且不配合,当时,我很无奈,突然觉得,护理工作中也要学会使用语言,而不是无言的操作。

“白衣天使”是神圣的职业,但有些护士的工作态度却和这个称号不是那么相称。偶尔,我会从患者口中听到各种各样的埋怨声。看着他们被病魔折磨得心力交瘁,我突然觉得,我们的责任,不再应该只停留在打针,发药。我们更应该注重患者的心理护理,不能因繁忙而琐碎的临床工作给患者造成负面的影响。

这次实习,让我深深的体会到实践与理论的重要性,领悟到良好的护患关系的重要性。没有实践的考验,再多的理论都是纸上谈兵,良好的护患关系是促进的一切,一切为了病人。比如,有一次,在做晨护时,这位老师进每一间病房,看见每一位病人,她都不厌其烦的问候,虚寒问暖。看到此情此景,我感动,我激励!

实习确实很累,而且前几个月,由于自己的心态没有摆正,总会去责怪老师不给我们机会动手,只会让我们跑腿,总会有一种“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感。但是我却依然怪乖乖的照着老师的去做,我端正了心态,跑腿就当是锻炼身体,后来收获到的确实不一样,也让我的心智更加的成熟,更加的坚强。也让我明白了一些道理,踏踏实实做人,勤勤恳恳的做事!

老师们总是不断的提醒我们,实习就是让我们能更好的将理论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中,我总是表示明白,但是却在运用理论知识的时候,总是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悲哀!我深知自己的学习方法还有欠缺,比如,有些操作我不明白其原理我却不敢去问老师,这表现了我学习不过主动,造成我掌握的临床操作不全面,有人说过在学习方面要“磨破嘴皮,厚着脸皮” 所以我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会更加注重知识的积累,培养自己主动学习的习惯,让自己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实习结束了,意味着我们即将踏上工作岗位,相信经历这一年的锻炼我们更加成熟,更加稳重,更能担起作为一名护士的责任,相信我们一定能继承南丁格尔的崇高精神,以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去对待每一位病人,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

下载《天真的人类学家》读书报告 许梁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天真的人类学家》读书报告 许梁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许燕2017年感动中国观后感

    2017年感动中国观后感 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一向被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2017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更像一部荡气回肠的激情诗篇,走进了亿万观众......

    国培优秀事迹(梁燕)

    “国培计划”——四川省农村骨干教师远程培训圆满结束,我县很多老师都参加了这次培训,度过了难忘的十周。作为本次培训绵阳小学语文一班的辅导教师,本人按照“辅导教师的工作职......

    参观学习心得体会.(梁燕君)doc

    参观学习心得体会 培教小学梁燕君 昨天,我们全校备课组长和几个学校领导一起到广州西关培正小学进行参观学习。西关培正小学与穗港澳几间培正学校同出一源,是一所历史悠久、文......

    读书心得体会王燕

    读《淡定的人生不寂寞》有感 信息技术组:王燕 什么是淡定?淡定就是你的淡然,你的超脱,你的看破。人生一定要经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守得住那份属于自己的平淡生活,唯此这般保持......

    送教下乡心得 许晓燕

    “送教下乡”学习心得体会 江门中学许晓燕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很多年前,我们的老前辈孔老夫子就告诉了我们这些深刻的道理,今天,参加完......

    五年级数学上学期工作总结-梁燕珍

    五年级数学上学期工作总结 黄花镇中心小学梁燕珍 时光如水,岁月如歌,转眼间,一学期只剩下期末考试的尾巴了。作为一名“双新”教师,刚从学校出来又进学校,环境虽无重大变化,但身份......

    燕归梁原文翻译及赏析(五篇模版)

    燕归梁原文翻译及赏析燕归梁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双燕归飞绕画堂。似留恋虹梁。清风明月好时光。更何况、绮筵张。云衫侍女,频倾寿酒,加意动笙簧。人人心在玉炉香。庆佳会、祝......

    梁惠敏 读书

    读书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说。 书把我们带到缤纷多彩的童年,把我们带到一望无际的书海,把我们带到有趣的世界里,把我们带到愉悦的小天地,把我们带到书中的情景,把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