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状况的调查与研究的调研报告

时间:2019-05-14 21:24: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状况的调查与研究的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状况的调查与研究的调研报告》。

第一篇: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状况的调查与研究的调研报告

临川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状况的调查与研

究的调研报告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猛增,滞留在家乡农村的就学的儿童不断涌现,形成了一个留守儿童群体。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他们的父母外出务工、经商对留在家乡的子女疏于照顾,无法认真履行监护的职责,使孩子不同程度上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本文通过对江西抚州临川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状况的调查,分析得出了留守儿童在心理上存在的问题,并阐述其形成的原因,由此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全国范围内的人口流动加快, 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离开家乡涌向城市谋生计, 伴随而来的是大量未成年子女被留守在家。这样就出现了一种新的社会产物——“农村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 是指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的家乡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6—16 岁)。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早年经验对儿童人格的形成及其后来整个人生的社会化过程都起着决定性的影响。留守儿童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特别需要长辈尤其是父母的关爱与引导。但是留守儿童的父母远在他乡,无法及时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 加上代养人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方法简单,致使他们长期生活在一个没有父母的爱、没有温暖和充满亲情的环境里,心理发展会出现很大的扭曲和变形。使他们在心理上存在着很多问题, 在历年的刑事犯罪中,就有近20%的青少年为这类孩子。

在较长一段时间里,这一特殊群体的存在并未引起社会和学者们的注意,特别是对其心理问题的研究处于被忽略的状态。目前,这一群体规模不断扩大,其心理问题已日渐突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一定的负面影响,这已引起了我国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和许多学者们的高度关注。为此,笔者改变以往的研究角度,着眼于留守儿童的心理进行调查和研究,分析得出留守儿童在心理上存在的问题,并阐述其形成的原因,由此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二、调研对象

临川区展坪乡的各村抽取留守儿童作为研究对象(由于地域原因,具体数据通过网络查找提供)

三、调研的主要方法

通过网络上所发布的具体数据与现象,推究与讨论此类现象产生的原因,与改进的方法,收集各放资料,整理出最终论断。

四、调研结果及分析

经过精心细致的调查问卷整理、并运用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显示临川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大体上是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心理上表现出自卑、孤僻、冷漠、行为怪癖等现象,并且自我意识太强。在调查中得出,57.45%的留守儿童偶尔与同学、父母、监护人谈心,6.38%的人从来不与别人谈心,甚至有5.32%的留守儿童从没想过与他们谈心。亲情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随着父母探亲频率降低,联系次数减少,留守子女在人际交往、性格、生活感受、人生理想、协作求助、学业成绩等方面发生障碍的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

当问及留守儿童遇到困难会求助于谁时,40%的人愿意自己解决,只有29%的人会求助同学,28%的人会求助老师,3%的人求助于亲人。留守儿童非常希望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他们渴望得到父母的关爱。对于家庭生活的现状和父母在外工作的艰辛,他们能够给予理解,但同时也留下了较深的印记。当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困难和烦恼时,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选择求助对象时呈现显著差异,留守儿童较非留守儿童更愿意向老师求助,而非留守儿童则更倾向于向同伴或家人求助。你觉得父母、学校、社会对你的关心程度如何?***

A对你非常关心, 61.70%B比较关心你, 34.04%C很少关心你, 4.26%D不关心你,0遇到困难,求助谁 自己解决40% 求助老师28%A.求助老师 B.求助同学 C.求助亲戚D.自己解决 求助亲戚3%求助同学29%

2、心理上存在较大缺陷,各种不良情绪经常干扰农村留守儿童的正常生活、学习。其中,34.04%的留守儿童心理总觉得有事,18.09%的人容易感到坐立不安、心神不定,突然很想发脾气,还有17.02%的人会无缘无故地感到害怕或突然感到自责。在个人成长的各种社会环境中,家庭所可能给予个人的情感的交流和爱的体验是最多的。一个人的感情能否正常地发展,他能否理解爱,既懂得接受别人的爱,也能给予别人爱,这种感情方面的社会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所处的家庭环境条件。父母的缺位使得留守儿童最初的社会化就面临着失败的境地。亲子关系的缺失,使得儿童无法得到父母完整的爱。单亲监护人因为繁重的劳动负担,根本没有这样的精力和体力在一天的辛苦劳作之后再给留守儿童施与爱。隔代监护又使孩子的心理需求得不到了解与满足。父母的缺位可能导致无效的文化传递,无效的文化传递的一个显著后果就是造成反社会的人格。

生活当中,你会遇到如下情况吗?心里总觉得有事,34.04%无缘无故地突然感到害怕或突然感到很自责,17.02%以上情况都没有遇到过, 30.85%***感到坐立不安心神不定,突然很想发脾气,18.09%

3、学习焦虑情绪较重,应试教育的阴影比较明显。

当问及农村留守儿童最快乐的事情时,50%的孩子认为,考试得高分是他们感到最快乐的事情;19%的孩子认为,和朋友在一起玩的时候是最快乐的事情;出人意料的是,只有18%的人认为父母外出务工回家过年的时刻是最快乐的时刻。留守儿童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消极情绪一直困扰着他们,使其变得对父母冷漠,或者表现出任性、暴躁、极端的性格。

D与朋友在一起玩19%C父母外出务工,过年回家18%B得到老师的表扬13%A考试得高分50%A考试得高分B得到老师的表扬C父母外出务工,过年回家D与朋友在一起玩让你感到最快乐的事情是

4、逃学、厌学的情绪时有发生。

逃学经历与厌学情绪100500从来没有35.48%遇到烦心事才有, 39.78%偶尔有过,20.43%经常有, 4.30%在调查中,有64.52%的农村留守儿童有过不同程度的逃学经历和厌学情绪,其中,当他们遇到烦心的事时,发生逃学现象或产生厌学情绪的比例为39.78%。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遗憾的是,留守儿童被剥夺了这种权利。由于外出务工父母的收入不高,居无定所,又被高额的“择校费”挡住,他们难以将孩子带在身边,只能交由亲人抚养,而祖辈看护大多偏于溺爱,承担不了品德培养、学习辅导之责,使家庭教育处于真空状态;另一方面,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绝大多数农村学校规模不大、相应配套设施落后并且面临师资力量短缺的困境,学校普遍采取大班教学的方式,每班人数在80人以上,教师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对留守儿童特殊的心理、情感需求更无法顾及。

5、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对同龄儿童存在很大的依赖心理,易受同龄儿童的影响。在调查中得出,57.45%的农村留守儿童认为大部分人是可信的,但依然有42.55%的人认为大部分是不可信的。因此,留守儿童由于长期受不到父母的保护与关心,在心理上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随着年龄的增大,同伴在留守儿童的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同伴给留守儿童带来的影响确实多方面的。亲情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在心理上没有安全感和信任感,对大部分事物感到怀疑。遇到问题也只能求助于同伴,在心理各方面又比较依赖同伴。因此,留守儿童受同伴的影响较大,你认为大多数人都可以相信吗?A是,都可以,57.45%***A是,都可以B、否,不可信B、否,不可信,42.55%同时也容易感染很多不良习惯。36.96%的留守儿童有过说谎的习惯,1.09%的人有过抽烟、喝酒的习惯,甚至有6.52%的留守儿童有过偷钱物、破坏公物的习惯。这些不良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大部分是受到同伴或同龄儿童的耳濡目染,渐渐染上的恶习。

父母不在身旁,你有过以下不良习惯吗没有不良习惯,55.43%有过说谎的习惯, 36.96%有过偷过钱物、破坏公物的习惯, 6.52%***有过抽烟、喝酒的习惯, 1.09%

6、自我保护心理和意识不强,不敢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在调查中发现,当留守儿童受到别人的欺负时,有39.78%的人会选择忍让,任其欺负,不采取任何的措施,长期以往,对留守儿童的心理会造成不良的后果。只有35.48%的人会和欺负自己的人协商解决,20.43%的人找自己的监护人解决。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不在家,得不到父母的保护,孩子受到欺负后只能忍气吞声。由于留守儿童的保护体系不够健全,以及留守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较弱,留守儿童在受到欺负后,没有办法得到很好的妥善解决。这种状况长期存在将导致留守儿童不平衡心理,严重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

你在受到别人欺负后,会怎么办***00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报复,4.30%找你的监护人解决, 20.43%与欺负你的人协商解决35.48% 无所谓,忍着不与他计较,39.78%

7、学习心理压力和负担重,渴望得到学习上的帮助和指导

农村学校作为直接面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实施单位.很难为留守儿童提供个体化、针对性强的教育,在生活、学习上难以赋予更多的关心和关爱,即使是在教师的职权和职能范围内,也往往由于主客观原因,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教育资源紧缺以及财政投人缺乏激励机制,如乡村教师短缺,有的老师身兼数职,要教授多门课程,非常辛苦,没有更多的时间来关心留守学生的学习。

在被调查的200个农村留守儿童中,68.82%的孩子认为在学习上需要得到帮助,有16.13%的孩子希望在情感上得到帮助,有8.60%的孩子希望在生活上得到帮助。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在教育方面,孩子希望得到更大的帮助。

如果需要帮助的话,你希望得到哪方面的帮助学习上的,68.82%***200生活上的,8.60%感情上的,16.13%其他, 6.45%

8、父母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影响较大。

在我们调查的186人中,有36.56%的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下降,其中9.68%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下降变化很大。一方面,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望过低。调查中发现,部分农民工潜意识里将孩子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务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有资料表明,有91.4%的留守儿童和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等祖辈生活在一起。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这些老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文盲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年龄一般相隔近50岁,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

学习成绩变化情况学习成绩没什么变化,和以前一样, 37%***学习成绩下降很大, 10%学习成绩稍微下降, 27%学习成绩有所提高, 27%

五、主要原因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是由社会、学校、家庭几个方面相互共同作用的结果。

1、社会坏境方面

农村留守儿童是处于学龄期的孩子,社会不良因素,如现代传媒具有极强的渗透性,以致庸俗和低级趣味的作品很容易影响到不设访的孩子们,此时家庭监督力度不强或失控为他们的不良倾向提供了滋生的土壤。这种消级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社会环境的复杂造成了留守儿童心理抵抗能力降低。留守儿童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但是,目前的社会环境复杂、良莠并存,农村中小学周围存在许多网吧、游戏厅、歌舞厅,对于那些缺乏父母管教的留守儿童来说是一种难于抵挡的诱惑。同时,电视和媒体中充斥着种种暴力和血腥镜头很容易影响到缺乏判断能力和防范能力的孩子们,他们会通过学习模仿,结成团伙,崇尚“江湖义气”,若受到不良的引导极易出现心理失范和越轨行为。

其次,同辈群体对其影响巨大。父母外出打工使留守儿童更多地受同辈群体的影响。青春期是人生中最健康的时期,孩子们精力充沛,很少生病住院,然而,这一时期也是潜在的高危险阶段。由于未成年人心理发展和生理发育上出现巨大矛盾,如精力过剩,活泼好动,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如果受到不良影响,会用之不当,出现行为问题,甚至违法犯罪。

同时,人类天生的依附感,又使未成年人在同龄人中寻找友情和安全保护,在团队中寻找力量,在特点经历与自己相似的群体中,他们又获得了一种社会性支持。而他们还没有能力分辨哪些是真正的友谊,哪些是江湖义气,在不良社会因素的影响下,很容易结成少年团伙。由于父母外出,其他监护人管束又趋于形式,一些学生因心灵空虚转而盲目寻找其他精神支柱,很多孩子迷上打电子游戏、上网,有的十几岁就学会打麻将赌博,或者早恋;有的拉帮结派、打架斗殴,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交往,再加上网络中一些不健康的信息和图片泛滥,严重影响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

2、学校方面

学校是农村留守儿童成才成长的最重要平台。学校教育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留守儿童能否的健康成长,特别是其心理发育。

1、当前不少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薄弱,班级过大,留守儿童在学校很难得到学习以外的关怀。据调查,大多数乡镇小学平均每班学生达七八十人,最多的班学生超过100人。由于师资力量薄弱,大多数中小学学校对于寄宿学校学生都没有配备专门的生活老师,住校生的管理基本是由班主任负责。而班主任负担极重很难深入细致地关心所有留守儿童。而大班教学,也使所谓的互动式教学方式落空。

学校教师反映,一个班七八十个学生,老师根本不可能做到因材施教;对于留守儿童特别的心理、感情需求更无法顾及,也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对留守儿童的有效教育和管理。留守儿童处于身心变化快、充满活力和朝气、富于好奇和想像、情感丰富而又脆弱的主要时期,他们大部分性格内向,平常不太说话,朋友圈相对狭窄。一般来说,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监管或其他原因,大多数学习成绩较差,常常被忽视,很难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他们在家中得不到应有的关爱和温暖,如果在学校也得不到鼓励和帮助,反而经常受到批评、讽刺和怀疑,长此以往,孩子就会感到没有安全感,缺乏生活的乐趣,结果必然会出现心理缺陷或行为变异,从而使留守儿童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加之有的教师方式粗暴,用体罚、辱骂等极端行为管教学生。而孩子犯错后,教师的严厉指责只能使得他们害怕学校。在心理压力下,有的孩子变得焦虑、烦躁、紧张、易怒、嫉妒、猜疑等,产生逆反心理,这样的做法自然是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这在一定程度使农村留守儿童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或障碍。

2、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通过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学校不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是其产生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3、家庭方面

家庭是留守儿童成长的重要阵地,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文化将对儿童产生终身的影响。儿童的成长需要稳定安全的环境,父母的爱是儿童最为安全、温馨的环境,在爱的环境中成长是孩子基本的心理需要。但是,正常的家庭生活和亲子关系对于留守儿童来说无疑是一种奢望。因此,家庭教育和亲情缺失也是造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1、家庭教育缺失造成行为偏差。留守家庭使得留守儿童与父母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儿童没有机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感受,父母也没有机会传达自己对子女的爱。长此以往,必将使父母与子女之间产生心理上的隔阂,使儿童丧失基本的心理归属和心理依恋。对亲情的需要源于依恋。父母与儿童有着亲密的血缘关系,这种父母与儿童间形成的血缘关系,不仅直接影响着儿童的身心健康,而且也影响着儿童以后形成的各种人际关系。而青春期的留守儿童,本来就是“多事”的年龄段,但由于缺乏亲情,缺乏于父母的情感沟通而产生更多的失落感和心理失衡。这种失衡往往以两种形式表现出来:一是封闭自己,以伤感的心态来看待外部世界和他人,自怨自怜,倍觉不幸;二是向他人宣泄不满,多表现出寻衅心态,惹事生非,严重地干扰和破坏了人际关系。

2、亲情缺失造成心理障碍。家庭所可能给予个人的情感的交流和爱的体验是最多的。一个人的感情能否正常地发展,他能否理解爱,既懂得接受别人的爱,也能给予别人爱。这种感情方面的社会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所处的家庭环境条件。父母的缺位使得留守儿童最初的社会化就面临着失败的境地。亲子关系的缺失,使得儿童无法得到父母完整的爱。单亲监护人因为繁重的劳动负担,根本没有这样的精力和体力在一天的辛苦劳作之后再给留守儿童施与爱。隔代监护往往又步入另一个极端———过于溺爱,结果使得有些留守儿童只知道单向度地接受爱,不知道付出,更不知道感恩图报。父母的缺位可能导致无效的文化传递,无效的文化传递的一个显著后果就是造成反社会的人格。这些因素叠加起来造成了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六、相关解决措施

家庭、学校和社会是留守儿童每天都要接触的环境,留守儿童处于这三者相结合的成长环境中,三者对于其教育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如果这三者的关系有一个处理不好,留守儿童成长的天平就会失衡,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就在所难免。因此,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峻性和迫切性,形成坚固的三位一体的教育结构,共同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就当前现状看,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培养,远不是开几节心理课、搞几次讲座就可以奏效的,留守儿童心理素质教育的实施,必须在广泛重视全员认同的基础上,全方位地启动和渗透,贯穿教育活动的始终,才能显示成效。要把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改进和优化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推动教育向民主化、科学化、现代化方向迈进。具体来说可采取以下方式和措施。

1、社会与政府方面

社会风气的可以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政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优化社会环境。

1、加大对心理健康知识在农村的普及与社会宣传力度。通过在农村宣传,普遍增强农村群众特别是教师和家长对心理学、心理健康知识的重视,提高对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正确认识,破除迷信思想,科学对待心理问题,使人们远离迷信,使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得以及时的科学治疗,使心理学真正早日走进人们的生活。

2、严格依法治教,依法保障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我国有关教育法律法规已经对保护学生身心成长作了规定,如对学校课程量、在校活动总量、作业量、体育卫生等方面分别有明确规定和要求,保障学生体力的适当负荷;又如规定必须尊重学生人格、不歧视、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等,保障学生心理不受伤害。当前农村中小学教育亟需强化执法观念,从维护学生正当权益的高度,规范教育行为。中学教育不能以“出于好心”、“为了学生升学”为由来违法侵权,作为传播文明的教育单位,必须严格执法。

3、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最根本的就是减少社会上留守儿童的数量。试想,如果我们国家没有留守儿童了,那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就自然不存在,也就更谈不上去怎么样解决了。所以这个治本之策,就是我国城乡二元结构要彻底打破。,政府必须尽快改革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各种制度,拆除就业、医疗、住房等方面的城乡壁垒,减少农民进城的“迁移成本”,同时制定和实施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使进城务工人员享有城镇原住居民同等的政治和社会权益,他们的子女也享受与城市孩子同等的待遇,从而保障劳动力合理流动。这样就能从政策层面上鼓励更多的进城务工农民将子女带在身边生活和学习,这将在很大程度上遏制“留守儿童”数量迅速增加的趋势。

2、学校方面

在农村地区,家长和孩子心目中最正规、最值得信赖的教育场所是学校。学校作为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主渠道,学校自身的特点使其对留守儿童有着天然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加之有现成的教学设施、教学人员可以利用,农村学校无疑是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辅导的最理想的场所。在笔者认为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1、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进入农村中小学课堂。将心理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纳入议事日程。加强对心理教育的组织领导,学校各级、各类教师都要参与到心理教育中来,既开设开展心理咨询、专门的心理教育活动课,又要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多渠道,全方面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2、坚持教育预防与咨询治疗并重,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正面的引导。心理健康教育是预防性的教育,重点摆在留守儿童心理行为的训练和引导上,不要过多地传授心理知识,避免学科化和医疗化倾向,同时通过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及时咨询指导,矫正训练,增强其适应能力和抗挫能力,保证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这要做到:一是预防为主,有计划、分层次、系统地对学生、教师乃至家长全方位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学知识。二是通过心理普查、心理测量、团体活动等灵活多样方式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并进行规范化、科学化的心理辅导与咨询。三是对心理问题倾向较严重的学生加强关注,配合专业机构及早治疗,使其健康成长。

3、不断强化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切实把健全人格培养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教育的职责不仅在于知识传授,更在于人格培养,这一基本教育要谛要反复重申和强调,教育工作者的“心育”意识要强化再强化,并应采取切实措施把心理教育、人格培养落到实处。

4、重视素质教育,切实落实素质教育的政策。创造良好的社会、学校、家庭环境,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合力,共同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要全面考查和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言行,改革农村中小学校的教育方法,开辟与留守儿童沟通的多种渠道,使留守儿童随时能与教师、家长、同伴沟通,让学生有机会也有场所进行倾诉。共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特别是要转变家庭中家长的观念和改进教育方法。因为家庭是学生成长、生活的场所。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与发展,同时家长良好的心理是学生良好心理的保障。因此,家长的心理健康不容忽视,它需要社会各界的帮助和重视才能得到较快的提高。学校要引导和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改善家庭环境,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和谐的气氛去影响和教育子女,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和心理素质的提高。

5、中小学校要大力推进课程改革。课程改革不仅有利于拓宽学生知识面 ,培养学生的能力 ,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其中选修课、活动课的设置 ,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为这种学习在比较放松中吸纳知识与技艺 ,不会有过重负担;并将会逐步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因为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为学生健康发展提供机会和条件。课余时间参加业余活动,有利于留守儿童多种才能的发挥,丰富精神世界,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使生活更有乐趣,情操得到陶冶,能力得到锻炼,多种需要得到丰富,心理紧张得到缓解。其结果是进一步提高留守儿童脑力、体力的效率,改善适应能力,促进心理健康。

6、要消除校园歧视,对后进学生给予特别关注。学习有困难、品行有缺陷的后进学生,是特别需要关爱、需要教育的群体。中小学阶段的教育是否得当得力,往往决定这些学生的整个人生走向。教育必须对他们负起责任,任何嫌弃、放弃和漠视、歧视,都是教育的失职和失败。学校应加大后进生转化的工作力度,把它纳入教师工作考评的硬指标,并通过深入了解和研究后进学生,区别情况采取转化措施,摸清转化规律,以足够的爱心和耐心帮助他们塑造健全人格。学校应把此项工作作为造福学生个人和益于社会的功德无量的大事来抓,应当看到它的意义远比提高一点考分大得多。

7、建立制度、开辟渠道、认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第一、各农村中小学可结合活动课程的开设设置心理辅导课或心理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进行学习心理、情绪情感、人际交往等方面辅导,指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心理调适。第二、开辟交流对话渠道,倾听学生心声,及时给他们以支持帮助。心理咨询室、知识信箱、心理热线电话等,都是有效的沟通渠道,而建立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则不仅具有交流沟通作用,而且也是学生健康人格成长的可贵环境。第三、组织开展有益身心、磨砺意志的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让学生从中受到锻炼,增加实际体验。第四、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家长的家教指导,引导他们把子女的健康人格培养作为家教的主要任务,并给予具体的家教方法指导,帮助部分家长矫正不当的方法,减少简单粗暴。

3、家庭方面

家庭是构成社会的细胞,是一个人最早接触、并且终生密切联系的重要环境,父母担任着第一任教师。因此,留守儿童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

1、留守学生家长要转变观念,为孩子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留守学生家长要从孩子健康成长的长远目标出发,尽可能地保持和孩子的密切联系和沟通。留守学生出现生存危机和道德失落问题,家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家长要破除“只要给孩子留下更多的钱,让孩子有实力接受教育,就是对孩子负责”的思想,树立孩子的教育和全面健康发展需要家长的精心呵护和全面关怀的健康理念

2、有条件的父母,应该把孩子接到身边,让其在打工地接受义务教育,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条件。若一时无法把孩子接到城市,要认真从孩子成长需求的角度出发。寻找和确立孩子监护人,细致地落实孩子的被监护权,同时要拿出更多的时间与孩子联系,创造更多的时间和机会,采取更多的方式与孩子交流沟通,对孩子的全面发展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关注。

4、留守儿童自身方面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讲,保持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锻炼培养自己良好的人格品质。自身良好的思想品质是自己走向成功的一大步,所以笔者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自己要求: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才能对社会、对人生持有正确的认识,提高对心理冲突和挫折的耐受能力。

2、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心理学研究表明,凡是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与本人实际情况越接近,表现自我防御行为就少,社会适应能力就越强,特别是女同学要摆脱“男尊女卑”的思想束缚,充分认识自己,发挥自己的潜能。

3、要学会自觉地调控情绪,保持积极的、健康的情绪,学会自我疏导不良情绪,使消极的情绪对身心的伤害减低到最小的程度。第四是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自觉的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劳逸结合,科学用脑,这个对处于紧张学习阶段的高年级的留守儿童也对非留守儿童尤为重要。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能否实现,关系国际核心竞争力能否提高。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青少年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二篇:暑期社会实践-留守儿童心理状况调查

血脉相连是为亲,互助关爱是为情

天真烂漫的孩子,东奔西跑的年轻人,运筹帷幄的中年人,闲情逸致的老年人他们都在追求各自的财富,只不过他们所追求的财富不一样罢了。为了探索到留守儿童真正所追求的财富是否是亲情,我们“青春知光”实践小分队深入浙江衢州——相比之下并不算穷的地方,来到灰坪乡——相比之下较为贫穷的地方,以期获得相应的调查结果,并真诚的呼唤社会对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

题记: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语都是那么的真切,他们在不断的向外界发出“渴望亲情”的讯号,但是实际上又有多少父母收到了这个大众化的讯号。人生的五味茶让人历经磨难,亲情、友情、爱情等等的调味剂让人健康的成长。在此,我们也与留守儿童们一起呼唤——亲情。

千呼万唤始到来

旅途的艰辛让我们这群平时不注重锻炼的大学生倍感劳累,但任务在身,我们又岂敢懈怠呢。到了目的地,我们休息了一会,就马上开始作准备工作了。先是与衢州市衢江区灰坪乡村委取得联系,交代清楚了我们此次实践活动的目的意义,以及活动实行方案,并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我们根据该村实际情况以及村委对我们此次活动的建议对我们活动方案进行了一定修改,为接下去的活动做好了准备。再是我们准备了此次实践活动所需用到的物品,例如:调查问卷、凳子、气球、篮球、小礼品之类的东西。最后我们是了解一下当地的民风民俗以及一些地理环境,选好了活动举办地点。

众里寻孩千百度

暑假已经开始了,所以这个加大你我们寻找留守儿童的难度,为此,我们不得不挨家挨户地去实地走访。我们走访到村民家,向他们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并与他们的孩子互相沟通熟悉,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并且真诚地邀请他们第二天到乡镇府的广场参加我们的活动。在与孩子们的交谈中,我们对当地的留守儿童有了更多的了解,其实他们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坚强,勇敢与活泼。或许这还只是我们的初步猜测,不足以为证,那就期待明天的“华丽演出”里能够再看出一些端倪吧。

此乐只应天上有

初生的太阳照得人格外的暖和,也不失为是在为我们此次活动助兴,并提前预祝你我们此次活动能够圆满成功。赶到乡镇府广场时,孩子们已经等在那了,他们一张张调皮的笑脸,一张张幼稚的笑脸似乎在发出一个信号——他们很健康?让我们拭目以待吧。首先,我们介绍了我们此次活动的目的意义,队长也发表你祝福语,接下来就轮到主持人开始表演了。其次,游戏、娱乐节目相继“开张”:我们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穿插一些智力问答和小型游戏,对孩子们心理知识进行了一定的了解,在活动中孩子们玩得非常开心也积极配合我们,为我们提供了很多资料,并对他们的成长环境以及心理知识了解状况有了进一步的掌握。结束后,我们照了一张“全家福”,因为在我们心里,他们早已跟我们成为了无话不说的朋友。

只留亲情在人间

接下来的几天,我们先后进行你调查问卷、重点对象访谈以及照片寄送这三个环节,尤以第三个环节为重,感觉都是收获颇丰呀。亲情是人世间最真的情谊,是孩子和父母建立联系的桥梁。我们不只是为了调查亲情这一块而来,同时也是为了宣传亲情而来:我们团队的主题是”阳光成长扩大宣传”,我们给孩子们放了励志电影<阿甘正传>,鼓励他们要坚强,要勇敢,即使遇到再大的坎坷也要坚持,脚下的路就算跪着也要把它走完,还要努力学习走出大山。同时我们还把我们所知道的关于世博的消息带给孩子们,给他们看各国的馆的照片、图片。我们还把一些关于孩子教育方面以及心理方面的资料发放给家长,让他们关注孩子的成长。点评:留守儿童的确是当今社会存在着的一个严重的问题,但这几天和当地的孩子们相处下来,却发现当地的留守儿童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坚强许多。虽然时刻想念着父母,但他们任然快乐而坚强的生活着。没有父母在身边的日子,他们变得更坚强。他们的微笑永远是那么的灿烂。

他们理解自己的父母,知道父母外出打工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当他们得知我们要给他们拍照片并寄给他们的父母是,他们每个人在镜头前都笑的很灿烂,他们想让父母知道,他们正健康快乐的成长着。而我们对这些孩子们能做的不多,我们应该呼吁社会上更多的人去关心和爱护这些懂事的孩子们。

关键词:儿童亲情父母

八字感言:亲情呵护关爱儿童

第三篇: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越来越多的农村父母涌向城市打工,将未成年子女留在户籍所在地,产生了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重庆市作为劳动力主要输出城市,留守儿童问题非常严重。据市妇联调研统计,全市有0-16岁农村未成年人440万,其中留守儿童235万,占农村未成年人总数的53.41%,占全市16岁以下未成年人总数的43.3%,留守儿童已经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政府,学校等相关单位已经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提出许多对策及建议,并取得一定成果。笔者将主要从社会工作专业角度,利用其独特的小组工作方法,为解决留守儿童提出新视角。

一、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

儿童时期是人类成长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受到的教育对我们的心理有着及其重要的影响。由于父母过早的外出务工, 留守儿童缺乏来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亲情呵护,留守儿童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心理问题,一是家庭的缺失及家庭价值的瓦解产生的强烈孤独感和无助感,内心缺少安全感,主要表现为感情脆弱,自卑。二是亲情缺失,父母没有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怀,儿童表现出逆反心理,主要表现为易激动,走极端等心理。三是由于农村文化,周围人群对留守儿童的嘲笑,使得他们缺乏自信心,性格孤僻,焦虑自闭,主要表现为不愿与别人交流,不愿与外界沟通。这些情绪得不到有效释放将影响孩子的性格,一定程度上造成这些儿童在思想道德、心里健康尤其是家庭教育等方面的严重断层或缺位。

二、小组工作介入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可行性

社会小组工作从西方引入我国后,主要是应用于帮助青少年成长及解决青少年成长中所遇到的问题。结合我国实际,小组工作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对组员而言,小组有助于个人学习群体经验;对整个小组而言,小组工作有助于建立合作的团队精神和和谐的人际关系,使组员在健康的团队氛围中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小组工作具有的独特方法和理念更能有效的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首先,小组工作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自己专业的工作方法,运用团体的力量使成员获得成长;其次,小组工作具有明确的工作目标__助人自助。小组工作并不仅是帮助留守儿童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引导,使其自身发现存在的问题,学会自己解决问题。这与心理咨询有着本质的区别;再次,小组工作的工作模式多样化,包括社会目标模式、社会治疗模式、社会互动模式、社会发展模式,可以根据不同组员特征运用不同模式解决问题。

三、小组工作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介入视角

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三种基本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感情需要。他发现相同类型者在一起大都能较好的相容,尤其是相同需要的主动者和被动者常常能够互补。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围绕着个人的需要而产生的。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正是感情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在行为上的反映。小组工作者的责任就是找出留守儿童的共同需要,根据这一需要开展小组工作,有意识的运用小组特有的人际互动给感到孤独、自卑、抑郁的留守儿童提供帮助、重树自信和回归真实生活的互动机会。但是小组工作的方法和技巧多种多样,工作者只有掌握了技巧,才能有效的解决问题。

(一)小组工作者应该掌握的技巧。

1、引导。留守儿童由于自身所存在的心理问题,在小组工作过程中表现为沉默,不喜欢和其

他成员交流,此时工作人员可以通过适当的引导,帮助成员表达内心的想法。工作人员可以扫视整个小组并且和特定的组员进行目光接触,或者用眼睛发出发言的邀请。在小组活动开始刚开始的时候,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自我流露与组员进行交流。适当的自我流露可以帮助领导者与成员的互动。因为领导者的行为、沟通风格、倾听能力、对他人的鼓励和他(她)的真实自在都会成为其他组员学习并超越的典范。

2、倾听。倾听包括能够专注于小组成员所说的语言和非语言信息。儿童的心理十分脆弱,他们希望自己能够得到重视,所以在他们发言的时候工作者应该积极倾听,让成员了解你的关注。领导者可以用点头、共情式的回应等方式让谈话者了解你在倾听。在倾听的过程中,领导者应该注意收集信息,观察他们的语言和非语言信息,将你听到和观察到的内容深度挖掘,并且适度的表达出来,让全体成员知道。

3、鼓励和支持。作为一个小组的领导者,这项技巧十分重要。尤其在小组成立之初,成员经常会犯错误或做出某些愚蠢的行为,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很容易陷入自卑的情绪。留守儿童的心理敏感而脆弱,处理不当便会使他们感到受伤,封闭自己,从而影响和其他组员的沟通交流。领导者需要用温暖的话语和愉快的面部表情以及开放、放松的姿态来表达对成员的支持,用及时回应传达对成员的鼓励。

(二)留守儿童小组工作的重点

1、正确的认识和分析自我。要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首先必须使其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留守儿童的心理尚未成熟,生活阅历简单,再加上没有父母的教导,因而对自己缺乏全面客观的认识,主要表现在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不了解自己应当如何面对父母离开。所以,在小组活动中,我们首先应当教会留守儿童进行自我分析,全面了解自己的情况。库利的镜中自我理论认为,我们可以通过感知他人对我们的反映和评价,从而建立起我们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形象。小组活动应注重分享经验,以及彼此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形成准确的自我定位。

2、身心健康的指导。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经常受到周围人群的嘲笑,心理变得十分脆弱,如果缺乏正确引导,很容易受到影响。我们在小组工作中可以为成员讲解一些关于留守儿童坚强成长的案例,帮助成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介绍一些关于疏导心理的知识,帮助成员学会正确处理自己的情绪以及正确面对外界的看法。培养他们应对挫折的能力,建立自信心,完善其人格。

3、社会交往的指导。通过社会交往可以满足留守儿童物质和精神的需要。马斯诺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的需要可以分为五个等级: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是指一个人要求与其他人建立感情的联系或关系,如结交朋友、参加一个小组并在其中获得某种地位等。然而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父母不在身边给他们带来的自卑感,使得他们不敢与人正常交往,表现在行为羞涩,性格内向等方面。因此需要对留守儿童进行社会交往实践指导,提高他们的社交技巧,培养他们的良好社交动机和交往品质。

小组工作在中国内地发展只有十年左右的时间,将其运用到留守儿童心里问题中更是处在试验阶段。无论是从理论上、知识结构上、还是活动经验和技巧上,都不太成熟。但是我们相

信,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实践、专业人员将不断的总结和反思自己的工作,小组工作的发展会越来越好,运用小组工作解决留守儿童心里问题的体系也会越来越完善。

第四篇:社会实践调研报告-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状况调查

社 会 实 践 调 查 报 告

学院:机电工程 班级:供电3121 学号:27312130 姓名:尹健

2014年1月26日 关注留守儿童大问题探索留守儿童新举措 ——院西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状况调查

内容提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规模不断增大,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日益突出。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期出现并长期存在的社会群体,是最需要关注的特殊儿童群体之一。他们的监护现状另人堪忧,他们的教育问题也日趋引起人们的重视和思考。针对如此局势,我们团队对院西等农村留守儿童做了调查。关键词:背景介绍教育概况调查分析原因策略 实践背景

在我国快速的社会转型的城市化进程中,人口迁移流动日益频繁。最近几十年来,流动人口不断增加,据2000年人口普查结果,全国流动人口规模已经超过一亿,流动人口主要是从农村流动到城市的青壮年劳动力。随着乡——城迁移型流动民工队伍的持续扩大,流动人口子女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流动人口子女”主要涵盖两个方面:一是跟随父母流入到城市儿童即“流动儿童”,另一个则是留在原籍由他人代养或寄养的儿童即“留守儿童”。近些年来,对流动人口子女的研究,较多集中在城市中的“流动儿童”,与此相关的调查数据、理论研究可谓是硕果累累、成绩斐然。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保护发展等问题的研究却少之又少。其实,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流动人口开始大规模出现以来,“留守儿童”就产生了,但作为一个面临突出问题而引起社会关注的群体,“留守儿童”是在2002年以后特别是进入2004年,经《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多家全国性报刊对其学业、生活、性格等状况进行大规模的报道之后,才引起了政府和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对这一群体的系统研究也在全国各地迅速展开。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即使涉及社会弱势群体基本生存的社会问题,又是关涉农村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基本问题,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将有助于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促进社会的稳定,也有助于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真正落实。活动介绍

实践主题: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大问题探索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新举措 实践时间:2014年1月19日——2014年1月25日 实践地点:城关镇,长安镇等。具体行程安排: ① 1月19日

联系村支书,获取所调研农村的基本信息,确定所需走访的家庭。② 1月20日——1月21日

走访所调查地区的留守儿童家庭,对留守儿童的状况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发现留守儿童所存在的问题。③1月22日

设计问卷,在村里及学校发放调查问卷。④1月23日——1月24日

根据所走访的留守儿童家庭的状况和调查问卷,分析数据,查找文献,检索资料,得出调研报告,得出解决问题的途径。⑤1月25日

将调研报告返还给村委会,然后发放到留守儿童家庭中,以作为以后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参考。

城关镇教育概况

城关镇为大院西村所属乡镇,在和城关镇教育部门有关工作人员座谈了解教育状况时,发现城关镇教育存在以下问题:

教师业务素质差,从高中到小学普遍不能胜任,文凭高水平低。

有关部门对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对高级中学、初级中学的关系处理不到位,有重两头、轻中间的现象,重抓高中、小学,忽视中学。教师的敬业爱业精神不强,对学生冷淡。良好的老师流失太大,影响全镇的师资质量。

教师的定员定编不合理,要采取积极有效的办法解决好民办教师辞退工作。

对教育的宣传力度不够,群众只看到了教育的不足,没看到教育的长处,造成群众没有正确的评价。调查部分 准备情况

我们的调查主要采取三种方式:问卷调查、口头调查和资料调查,其中以问卷调查为主。我们小组通过参考一定的资料,然后讨论制定了一定针对性的调查问卷,原来计划设计三种调查问卷,但考虑到实际情况,我们就只针对留守儿童做了一种全面深入的调查问卷,问卷均为匿名调查。

调查问卷主要分四个部分:首先是被调查对象的生活状况,此部分主要是为了了解被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以及所处的环境;第二部分为被调查对象的心理状况,因为被调查对象的教育方面问题与他们的心理状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对所调查对象的心理状况也做了比较透彻地调查;第三部分为被调查对象的学习状况,主要调查他们自身在学习方面的种种情况;最后一部分为被调查对象的教育状况,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方面。通过调查问卷,我们希望尽可能多的掌握被调查对象的信息,并希望能引起广大社会人员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具体调查情况

为了更为有效的展开调查,我们首先到城关镇镇政府了解全镇的留守儿童的情况。镇政府工作人员非常客气的接待了我们,表示非常支持我们的调查,并会尽全力给我们支持。经询问得知,城关镇主要经济来源为种田,这就导致许多家庭父母外出打工经商,因此留守儿童也不算很少。

在调查的过程中,不论是村委会还是留守儿童家庭,都很配合我们的工作,经过两天,调查顺利结束。

在整个调查的过程中,除了问卷调查之外,我们还进行了许多口头形式的调查,包括对行人、留守儿童家长、政府工作人员、路边乘凉的人等等,调查后也做了记录。这些,也丰富了我们的调查,扩充了我们的材料。

整个调查准备充分、计划周密、扎实落实,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大家也得到了锻炼,调查过程相当成功。调查分析

得到第一手资料后,我们小组整理数据、查阅文献、检索相关资料,对留守儿童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具体分析结果见五——七部分。调查中的不足与反思 在本次调查过程中,我们小组对长安镇及附近村庄的留守儿童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拿到了第一手资料,增强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开拓了眼界。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本次调查过程中也存在许多不足和值得反思的地方:前期准备工作不是特别充分,选取地点留守儿童比例不是特别大,在留守儿童这个问题上我们所调查的地点不是典型。由于时间上的原因,调查的还不是特别透彻。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通过与留守儿童的对话以及问卷调查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到留守儿童存如下问题:

(一)心理方面

在所调查的对象当中,70.2%的儿童性格内向,不爱说话,比较孤僻,朋友圈窄,不太喜欢结交朋友。65%的儿童内心有压力,来自于家庭及学校两方面。留守儿童喜欢独来独往,喜欢班集体的儿童只占43.5%。他们内心有烦恼却无从倾诉,把烦恼和压力藏在心里,80.4%的儿童不愿意和老师说心里话,当问及原因时,他们说害怕老师。90.2%的留守儿童表示非常想念父母,但仅有30.4%的儿童每隔一周与父母联系一次,其他儿童与父母联系的时间不是很固定,而且有78.4%的儿童表示将近半年没见到父母了。缺乏父母的亲身管教,留守儿童缺少必要的约束,自觉性较差,缺乏热情和同情心,常有违纪行为的发生,从而形成了不良的个性心理特征。

(二)学习方面

在所调查的对象中,62.5%的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监护,30.8%的留守儿童由单亲监护,而且监护人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但文化水平较低,仅有4.2%的监护人有高中及以上的文化水平。监护人主要照顾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督促辅导学习的仅占20.4%,监护人的监管力度不足,而且没有能力去辅导孩子的学习,更没有科学的方式去教育孩子,缺少应有的学习氛围。有37.9%的儿童表示常帮监护人干家务,这样导致了孩子学习时间的减少。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一般,70.6%的儿童学习成绩一般和良好,仅有8.7%的儿童学习成绩优秀,剩余儿童的学习成绩比较差,总体成绩呈现一般的状况。27.6%的留守儿童有厌学心理,当问及原因时,他们说父母没多少文化照样打工挣钱,产生了“读不读书都一样”的新的“读书无用”的消极心理。

78.3%的留守儿童对现有的学习状况不满意,他们认为自己的成绩不理想,而且自己可以做的更好。当学习上有困难时,几乎全部的儿童求助于朋友和同学,监护人担当不了辅导孩子学习的重任。

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状况相当差劲。56.8%的儿童平均每天看电视1到2个小时,监护人能够管制孩子看电视。但涉及到学习时,68%的儿童表示家里没有人督促自己学习,监护人只是偶尔过问一下孩子的学习状况,而且监护人基本不主动与老师取得联系,以便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仅有10.3%的监护人与老师取得联系。

针对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几乎为空白。100%的留守儿童表示学校没有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机构,除此之外,老师的家访次数也少之又少,基本上为一年或几年1次,学校每学期开1——2次家长会,但不是针对留守儿童的。97.6%的留守儿童表示学校没有留守儿童心理疏导老师,也没有留守儿童花名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成因 家庭原因

亲情缺失对留守儿童的性格和心理产生了很多不良影响。家庭不仅是社会的基本单元还是子女的第一课堂,而父母则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人生下来面临的第一个环境便是家庭,家庭是每个人首次社会化的重要场所,血缘关系则注定了父母将要给子女上人生首堂课,将会塑造孩子的人生模型。17世纪英国诗人乔治·格尔贝说:“一个父亲胜于一百个教师。”德国教育家福禄倍尔也说:“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里。”这都充分强调了家长对孩子成长的重要影响。而且家庭还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圈,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纽带具有深厚的自然生理因素,带有不可更改的血缘性和遗传性,子女的诞生既是生物意义上人的培育,又是社会意义上人的诞生,家庭的功能不仅是生儿育女,而且是人生的摇篮。所以,父母对子女的责任主要不是养育而是教育,特别是小学和初中年龄段的孩子更需要父母的关爱、指导和家庭早期教育的支持,如果这个时期父母一方甚至双方缺席,都会在孩子的人格成长过程中形成某种障碍,影响他们以后成为一个健全的社会成员。父母外出打工后,家庭环境的改变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发育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多数留守儿童会出现害怕、焦虑等心理现象。缺少心理上的支撑,就会产生不安全感和对社会的不信任感,从而自卑而孤独,这种影响对那些年龄较小的留守儿童则更加明显和突出。如果这种情绪长期积累,对其心理健康成长极为不利,不仅会引发各种心理问题,而且会导致留守儿童人格发展的不健全。监管不力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又一重要问题。

从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看,主要存在四种不同的监护类型:单亲监护、隔代监护、上辈监护和同辈或自我监护。由于我国女性特别是农村女性普遍存在受教育程度低、文化素质不高以及女性自身的生理特征等因素,父亲外出打工是当前留守儿童父母打工的主要模式。因此,农村留守儿童以母亲在家的单亲监护为主。由于许多监护人的文化水平不高,家务、农活负担过重,且由于在隔代监护的祖辈人中,其文化程度则更低的原因,造成了绝大部分留守儿童在校外的学习基本没有人辅导的现实,从而使留守儿童在教育上存在着严重监管不力的问题。社会原因

户籍桎梏而导致的学费昂贵和求学无门是造成留守儿童大量出现的重要原因。

自上世纪 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围绕解决“三农”问题和增加农民收入,全国各地大力发展劳务产业,广大农民纷纷进城务工就业。据专家分析,随同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有近2000万。长期以来,我国的户籍制度一直扮演着维持社会稳定、平衡城乡发展、控制人口流动以及协调社会资源分配的角色。农民虽然可以“自由”进入城市,但是户籍制度依然对农民的身份、就业、教育、生活水平等起到牵制作用。流动人口子女上学难问题即是受户籍制度及我国义务教育体制——“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双重影响的结果。没有现居住地户籍或离开户籍所在地的适龄儿童,在现居住地无法得到同等的受教育机会;或者由于教育的产业化,向外来人口收取高昂的学费,导致大量的农民工子女无法在流入地的学校读书。从而导致他们中的大部分不得不又返回到生养他们的农村,成为留守儿童。

农村基层政府的不重视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又一根源。受经费和思想认识的限制,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至今没有引起农村基层政府的足够重视。他们既没有设立专项资金,也没有指定专门负责人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和管理,从而使留守儿童的社会教育和管理处于真空、自发状态。同时,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和国家政策的倾斜,导致城市和农村的教育发展极不平衡。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和边远地区,不仅高中阶段的教育远远落后于城市地区,而且基础教育的义务教育阶段存在的问题也不少,留守儿童的基础教育则更是处于一种十分薄弱的状态。这一切都使留守儿童受教育权得不到应有的聚焦三农保障,辍学、失学、退学现象不断涌现。学校原因

学校是继家庭之后,未成年人活动的重要社区。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关,承担培养符合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的任务。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活动。而可怕的是,目前,由于我国农村学校缺乏科学的育人理念,对留守儿童的全面教育效果甚微。从调查情况来看,农村学校基本上没有对本校的留守儿童进行过专门统计。虽然学校也认为家长外出打工会对学生的学习及品行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但从未想到这是一个“问题”,更没有对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学生采取任何措施和方法。无论是对教师的考核还是对学生的评价,农村学校都还停留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的理念上。只注重基础知识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而缺乏法律常识、道德知识方面的教育;缺乏培养未成年人形成正确世界观的教育;缺乏根据未成年人的特点,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其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和安全教育。学校是以成绩的好坏来评定一个学生的好坏,甚至放松了对部分成绩较差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这些因素无疑都会促使留守儿童大面积失学和辍学。同时,由于个别教师素质较低,教育未成年人时不顾忌其心理承受能力,任意伤害其自尊心,甚至打骂学生,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此外,学校也很少召开家长会,和学生家长的沟通与互动几乎没有。这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作为儿童社会化一个重要场所的学校,其教育功能并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和填补。留守儿童自身原因 据调查数据显示,留守儿童的年龄主要集中在 14岁以下,其中6-14岁的留守儿童占90%。这说明留守儿童的年龄普遍偏小,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缺乏法律、生理、安全方面的知识,再加上不能很好地辨别是非好坏,交友不当,很容易被一些坏人引入歧途,从而导致严重问题的发生,对他们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从发展的角度看,儿童期是人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人早期社会化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不仅是个体生物性发育的阶段,更是他们心理的发育阶段。留守儿童正处于这一特殊时期,还没有形成独立的价值观,其身心处于一种非平衡状态,面临着种种心理危机。由于长期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加上监护人的监管不力,导致情感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留守儿童心理和性格朝着非健康和非积极的方向发展的可能性大大高于其他的孩子。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解决策略

(一)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宣传力度,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

目前,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关注还很不够,因此,应当通过开展各种活动的方式引起社会对这一问题的高度重视。建立留守儿童教育的监控和研究机制,不断总结经验,并结合新出现的问题,加强合作与交流,开展联合研究,共同探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方法与途径。正确认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一是要认识到教育是全民教育,农民工子女应享有受教育权利,而且是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二是要认识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正成千上万地递增,搞好农民工子女教育已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这不仅是教育问题,也是推动城市建设和发展、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公平的客观需要。

(二)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护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目前,我国已制定了《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一系列有关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的法律法规及政策措施,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保护儿童权益的法律体系。但是,对留守儿童这一特殊对象的权益保护尚缺乏可操作性。留守儿童有权和其他儿童一样享受同等的受教育权、健康发展权、受保护权以及参与权。农村未成年人的父母因为现实条件的制约和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对子女的健康成长方面给予的关注非常不够,对自身负有的职责还很不明确。为了更好地保护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还必须通过立法和政策的规定等方式来对留守儿童的权利进行保护,界定和明确社会、政府、学校和未成年人家长、未成年人委托监护人在监护和教育未成年人方面的职责,提高他们监护、教育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规范他们的教育和监护行为,以切实保护留守儿童生存、发展和享受教育的权利。

(三)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体系。由于我国现行体制的影响,外出打工的父母不可能把孩子带到城里就读,只好选择将孩子留在家乡,委托可信赖的人监护。监护人的监护都存在着许多问题,解决不好不仅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还会直接影响社会的和谐与发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问题,政府理应负起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因此,要强化政府的职能作用,建立健全留守儿童的监护体系,以更好地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四)加快户籍制度改革,让留守儿童不再“留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间人口流动的限制被打破,由此开始了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人口转移。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人口流向城市,并由此而产生的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必须引起有关政府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长期以来,流动人口子女由于没有当地户籍,交纳不起高昂的学费,难以跟随父母到暂住地入学,只好留在原籍接受教育。这是绝大部分父母不愿意、却又不得不做出的选择。户籍制度改革的核心是要逐步弱化和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分离的各种制度。取消对进城农民工子女入学的限制,保障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有序流动,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政府应制定、实施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消除对农民工的教育、就业、社会保障歧视,使流入城市的农民工子女享有与城市人孩子平等的教育权利,真正做到“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

(五)强化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学校是留守儿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教师做为教育工作者具备从事教育工作的基本素质。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他们应发挥自身的优势,搞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这就要求学校教育不仅要完成校内教育,还应有意识地向留守儿童的校外生活延伸,以丰富留守儿童的校外生活。因此,作为学校不仅有必要成立留守儿童管理和教育工作组,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加强与留守儿童家长和临时监护人的联系,以及时有效地了解留守儿童的思想动态,而且还应该对学习困难、行为和性格异常的孩子做好帮助引导工作,开展师生间、同学间结对的互帮互助话动。同时,应当切实减轻学业负担,改革传统的学生评价体系和内容,客观真实、公正公平的评价每一个学生。培养学生自信心,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强化教师的职业道德意识,努力提高教师的法律素质,决不允许体罚学生,使每一个教师都能真正担负起教书育人的重任。让校园、教师、学生共同营造一个良好健康的教育生态环境,以弥补家庭教育的缺陷。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话动,鼓励、吸收留守儿童参加课外集体活动或兴趣小组活动,使留守儿童在集体的大家庭中得到关心,感到温暖。

(六)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形成全方位的教育管理体系。今日的中国,留守儿童现象不仅存在而且还会呈现出不断发展的趋势,农村基层组织应充分挖掘和利用有效的教育资源,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由村支部牵头,统筹乡村学校的老师、村妇代会主任、中小学退休教师以及青年志愿者等各方面的力量,大力构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体系,将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列入专项议题之中。尽快做好留守儿童档案的建设工作,全面掌握留守儿童的情况,给予留守儿童“一对一”的特别帮助与关怀,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因为“人是环境的产物”,所以,农村的各级组织和社会各方面应当加强对农村文化市场的管理和自我约束,加大整治农村社会环境的力度,优化育人环境,多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积极健康的精神食粮,让留守儿童在文明的农村环境中茁壮成长。

附一:调查问卷 留守儿童调查问卷

答题说明:选择题在选定的题号上打“√”号,填空题将结果填在题后的________内

第一部分 生活状况

一、家庭生活状况:

1、家庭主要收入来源:

A农业

B经商

C外出打工

D其他

二、监护人情况:

1、监护类别:

A、父母直接监护

B、由爷爷奶奶监护 C、独立生活

D、其他

2、监护人文化程度:

A没上过学

B小学文化

C初中文化

D高中及以上

3、监护人主要责任:

A照顾日常生活

B督促辅导学习

C负责人身安全 D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E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被监护人的态度:

A关爱

B没办法推托

C冷淡

D其他

三、你的生活环境:

1、现居住卫生状况:

A比父母在家时好

B与父母在家时一样

C比父母在家时差

2、生理卫生知识指导:

A、有

B很少

C无

3、帮监护人干家务情况:

A常做

B偶然做一些

C不做

第二部分 心理状况

性格:

A开朗

B内向

C任性

D暴躁

E柔弱

F其他

二、情感沟通情况:

1、父亲的文化程度:

A没上过学

B小学文化

C初中文化

D高中及以上

2、母亲的文化程度:

A没上过学

B小学文化

C初中文化

D高中及以上

3、父亲在外务工时间:

A、1年以内

B、1-3年

C、3-5年

D、5年以上

4、母亲在外务工时间:

A、1年以内

B、1-3年

C、3-5年

D、5年以上

5、父母一般多长时间回来一次?

A一到三个月

B三个月至半年

C半年至一年

D一年以上

6、和外出父母联系方式:

A电话 B书信 C其他 ____________________

7、通常父母隔多久和你联系一次?

A一周以内

B 一周到一个月

C不固定

D不联系或很少联系

8、你多长时间没有见到父母了?

A一个月

B近半年

C一年多

D两年以上

10、你希望父母多久和你联系一次 ? A每天

B一周以内

C一周到一个月

D无所谓

11、是否想念外出打工的父母?

A经常想念

B有时想念

C 不想或很少想

12、愿意父母出去打工吗?

A愿意

B 愿意,但希望常回家

C不愿意

13、你有心理话最想对谁说?

A父亲

B母亲

C临时监护人

D老师

E同学

F朋友

14、愿意和老师说心里话吗?

A愿意

B 说一点

C不愿意

15、你最希望和谁住在一起?

A父母

B爷爷奶奶

C兄弟姐妹

D亲戚 E同学朋友

16、父母外出打工期间,你有没有受到过欺负或人身伤害?

A时常有

B有时有

C没有或很少有

17、被别人欺负或被伤害的原因是(没有受过伤害可以不填该题): A父母不在,缺乏保护

B自己胆小怕事

C别人故意挑衅

D其他__________________

18、你喜欢班集体吗?

A喜欢

B比较喜欢

C不喜欢

19、你内心有压力吗?

A比较大

B一般

C没有或很少 20、你喜欢交朋友吗?

A喜欢

B一般

C不喜欢

21、你喜欢与哪种人交往?

A爱和同学交往

B与不良青少年交往

C不爱交往

三、理想:你将来最想干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 学习状况

学习成绩

A 优

B良

C一般

D差

二、学习态度

1、你喜欢上学吗?

A喜欢

B一般

C 不喜欢

2、不喜欢上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父母外出打工对你的学习有什么影响? A起好作用

B没有影响

C 起坏作用

4、起坏作用体现在(选C答案才填该题):

A缺少监督

B因思念父母精力分散

C其他

三、学习满意度

1、对自己目前的学习状况:

A满意

B比较满意

C不满意

2、对学习成绩不满意的原因是:

A成绩不理想

B可以更好

C不如别人或未达到父母的期望

四、学习上的困难及求助对象

1、你在学习方面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家里有人辅导你学习吗?

A有,能全面辅导 B有,但是只能辅导一部分内容

C没有人

3、你对他(她)们的辅导满意吗?

A满意

B比较满意

C不满意

4、父母未外出打工时,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你最希望谁帮你解决?

A父母

B老师

C爷爷奶奶

D同学和朋友

E其他人 第四部分 教育状况

一、家庭教育:

1、你平均每天看电视时间:

A 1小时以内

B1到 2小时

C 2小时以上

2、有人监管你看电视吗?

A有人管

B有时有人管

C没有

3、家里有人督促你的学习吗?

A有

B没有

4、监护人监管孩子学习情况:

A要求严格

B有时过问

C基本不管

5、监护人对孩子迟到、旷课甚至逃学所持态度:

A坚决反对

B放任自流

C包容支持

6、监护人参加学校家长会情况:

A积极参加

B有时参加

C不参加

7、监护人主动与老师联系情况:

A经常联系

B有时联系

C不联系

8、学校有没有举办过家庭教育知识培训?

A有

B没有

C不清楚

9、监护人是否愿意参加家庭教育知识培训?

A愿意

B无所谓

C不愿意

10、除学习外,你还有哪些困难和问题希望得到谁帮助解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你的不良道德行为习惯主要有:

A 经常有课堂违纪行为 B有抽烟等不良行为 C很少参加集体活动

D 经常撒谎欺骗老师和监护人

E其它不良行为_________________

12、你的不良生活行为习惯主要是:

A懒散 B不讲卫生

C爱讲脏话 D小偷小摸 E早恋

F其他

二、学校教育

1、学校是否有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机构?

A有

B没有

2、老师做家访的情况:

A随时有

B至少一学期1次

C一年或几年1次

D没有 3、学校开家长会的情况:

A每学期1—2次 B每年1次 C不清楚

4、学校有没有留守儿童心理疏导老师 A有

B没有

5、学校对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对策有_________________ 是否有留守儿童花名册: A有

B没有

第五篇: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综述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综述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农民工进城务工潮越演愈烈,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也越来越多。据2008年全国妇联2月27日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抽样数据,可以确认0-17周岁留守儿童在全体儿童中所占比例为21.72%,据此推断,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万人。随着留守儿童的增多,由此带来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也逐渐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很多研究者通过实地调研、实验研究以及工作经验等方式,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行为问题、教育问题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解决的策略。本文试图梳理一下已有的对留有儿童心理问题的研究成果,并对此加以述评。

留守儿童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但由于长期与父母亲分离,无法得到较为正常的教育,导致他们成为心理问题的高发群体,并且问题检出率很高。李宝峰等采用SCL-90量表研究显示,留守儿童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个因子上分值均高于全国常模(P<0.01),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4个因子已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P<0.001),并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较差,留守儿童中有各种轻度及明显心理问题的人数比例为31.0%[1]。

一、留守儿童整体的心理问题表现

叶敬忠研究发现,留守儿童普遍表现出对在外父母的强烈思念,内心孤独、缺乏安全感,由于共同生活经历与情感交流的缺乏,很多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亲情疏离[2];詹欢和张捍东的调查发现,近60%的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65%的留守儿童不愿意与监护人进行心灵沟通,30%的留守儿童直言恨自己的父母[3];王玉琼等发现,性格孤僻、脆弱、渴望亲情成为留守儿童最大的心理问题[4];蒋平调查发现,留守儿童中有27.4%有焦虑心理,27.6%有抑郁心理,24.5%有恐惧感心理,22.7%有易怒心理,57.6%有过失行为,35.2%有说谎行为,7.4%有偷窃行为,30.6%有攻击行为,41.3%有破坏行为[5]。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成因由多方面造成,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有家庭、社会和学校等几方面原因。叶曼等认为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并不单纯是一个由父母长期外出所引起的孩

1子情感缺失和心态异常的问题,而是学校、社会、父母、监护人与留守儿童自身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6]。

1.家庭因素

一是亲子教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刘正奎指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出现往往是幼年时父母的缺席所造成的,亲子关系的缺失会使儿童产生分离焦虑,这种婴儿期的经验将进一步影响儿童人格的形成[7]。邵艳认为父母外出之后儿童遇到困难时缺少帮助,极易使孩子产生心理焦虑。此外,父母不在身边使留守儿童缺乏心理安全感和自我认同感,更易表现出胆小怕事、行事萎缩等自卑消极心理[8]。

二是非父母监护人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曹加平认为隔代抚养的农村留守孩在学习心理、情绪情感心理、道德心理以及个性心理等方面存在明显缺陷,易形成沮丧、焦虑情绪和任性、孤僻、冷漠、攻击、胆怯、被动、神经质和社会性低等个性特征[9]。田小兵等采用自制“家庭环境调查表”对留守儿童进行研究, 结论是托管人自身经济状况及个性越差、不乐意接受抚养任务或仅仅为了获取报酬而接受抚养任务可引起孩子神经敏感性及焦虑性增高,托管人与孩子亲属关系越远也可引起孩子的不适应或焦虑;抚养费与孩子的实际开支相差越大则孩子越偏内向[10]。

王阳亮对已有的心理学研究进行整理,归纳出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家庭因素:(1)与父母分离时间长短。与父母分离的时间越长,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越低。(2)抚养方式及抚养的家庭环境。亲子教育缺失的家庭其亲密度、文化知识性、娱乐性、情感表达性较低,矛盾性突出。(3)监护人的文化程度与教育方式。心理学研究中儿童教育方式主要分为民主型、放任型、专制型和溺爱型四种,放任和专制的教育方式比民主、溺爱更容易使留守儿童出现各种心理问题。(4)是否与兄弟姐妹一起生活。与兄弟姐妹生活在一起的留守儿童其心理健康状况好于没有与兄弟姐妹生活在一起的儿童[11]。

2.学校因素

叶峰认为学校教育没考虑留守儿童的特殊心理需要,沿用陈旧的教育理论和方法,致使他们不愿与他人交流,不信任周围的人[12]。叶曼认为农村学校很少开设心理课程,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缺少正确引导[6]。

3.性别因素

岳慧兰等研究认为,孤独倾向男生高于女生,恐怖倾向、学习焦虑、对人焦虑与自

责倾向女生更突出[13]。李宝峰研究认为,女生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因子分高于男生,而敌对、恐怖和偏执男孩较高[1]。黄爱玲研究认为留守男生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情绪不平衡方面显著高于女生[14]。赵红等研究认为留守男孩存在更多心理问题,更为内向、神经质,更易出现行为问题,智力发展和学校适应性方面不如女孩[15]。王东宇,王丽芬研究认为女留守孩的抑郁、焦虑、恐怖感显著高于男生[16]。

三、解决途径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课题组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第一,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第二,加强社会组织的建设,加大社会力量帮助儿童的力度;第三,建立农村社区少年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第四,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切实有效地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和管理;第五,在农村学校教育中增设心理课程[17]。申健强希望通过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建议实施以下策略:第一,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第二,配备心理健康教师,设立“倾诉箱”,开通心理咨询热线电话;第三,热情关怀,使“留守儿童”融入集体生活之中;第四,交流协作,加强对监护人的指导,做到“五必访”[18]。毕娟娟报道了安徽歙县探索留守儿童的教育措施:第一,家校联动,真情关怀,架设留守儿童与家校沟通的绿色通道,如为促进外出打工家长主动与孩子沟通,发放致远方家长的一封信、安装“亲情热线”电话、创新家长学校制度;第二,加强管理,倾心疏导,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第三,建立寄宿制学校;第四,组建社会帮扶[19]。赵嘉骥解读了四川“青神模式”: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全面掌握留守儿童情况;实施关爱留守儿童帮扶制度,权益维护制度,建立留守儿童援助站;为留守儿童建立“亲情屋”、“心理咨询室”、“新语小屋”、“知心姐姐信箱”和“留守儿童谈心日”等;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关爱留守儿童的应急机制,针对代理监护人监护能力比较差的实际情况,专门举办代理监护人培训班;建立亲情卡,开展“电话传真情”、“书信化关爱”活动,加强学校、留守儿童与他们的监护人和代理监护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加强学校、老师,特别是班主任的职责,克服重重困难,为留守儿童创造寄宿条件,给留守学生更多关爱;为有特殊需要的留守儿童,建立留守儿童托管家庭、托管中心的试点;在村组和社区为留守儿童探索建立亲情活动场所;让全社会都动员起来,关注留守儿童[20]。

四、对已有研究的综合评价

1.已有研究取得的成果

1.1 多数研究者通过实验法、实地考察法等方式对留守儿童群体产生的整体心理问题做了较好的研究,并得出了一些较为整体性的结论,为更好地开展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1.2 在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解决途径上,研究者从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或者综合方面提出了较为可行的解决方案,甚至一些已经付诸实施,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2.1研究散乱,无系统性。现已有的研究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关注度还较低,不如教育问题、生活状况、安全问题关注度高,相应的研究多数是描述性的,缺乏方向性、具体性和系统性。已有研究多数从现实出发,较少地提升到理论水平,研究缺乏理论支撑,难以深入和系统研究。

2.2研究呈现短期性。现在已有的研究多着重于整体群体性的研究,个体或少数群体的长期追踪性研究缺失。短期研究可以很快得出一种结论,但无法全面反映个体在较长时间内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变化,因此无法针对有心理问题的个体使用较为个体性的矫正方法和有效干预。

2.3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较多的归结于外因,对内因的总结较少。多数研究者在研究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时候较多关注家庭、学校等外部因素,对留守儿童个体心理的成长内因较少关注。相应地在解决途径中,较多的关注构建外部环境,而对个体内心了解和关注较少,使得解决成效打折扣。

参考文献:

[1] 李宝峰.农村“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干预[J].教育探索,2005(5).[2] 叶敬忠,莫瑞.关注留守儿童:中国中西部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3] 詹欢,张捍东.对“留守孩”引发的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党史文苑,2005(16).[4] 王玉琼,马新丽,王田合.留守儿童 问题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抽查[J].中国统计,2005(1).[5] 蒋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基本缺失的问题及对策[J].理论观察,2005(4).[6] 叶曼,张静平,贺达仁.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思考[J].医学与哲学,2006(6).[7] 刘正奎,高文斌,王婷,等.农村留守儿童焦虑的特点及影响因素[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2).[8] 邵艳,张云英.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对策—以湖南长沙市为例[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9] 曹加平.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问题及策略思考[J].教育科学论坛,2005

(10).[10] 田小兵,杨正伟.四川农村外出打工者子女的个性心理特征[J].中国学校卫生,2003(5).[11] 王阳亮.农村留守孩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6

(3).[12] 叶峰,金绍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内江科技,2006(3).[13] 岳慧兰,傅小悌,等.“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教育理论研究,2006(10).[14] 黄爱玲.“留守孩”心理健康水平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5).[15] 赵红,罗建国,李作为,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性别差异分析

[J].精神医学杂志,2007(1).[16] 王东宇,王丽芬.影响中学留守孩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研究[J].心理科学,2005(2).[17]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发展研究部课题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4(10).[18] 申健强.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构建“留守儿童”的监护网[J].教学与管理,2007(4).[19] 毕娟娟.陶行知家乡的爱心行动———安徽歙县探索留守儿童保护工作机制纪实[J].中国农村教育,2007(5).[20] 赵嘉骥.构建绿色家园[J].生活教育,2006(11).

下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状况的调查与研究的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状况的调查与研究的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调研报告

    关于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调研报告 XX县XX乡XX小学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劳务产业的发展,大批农村劳动者离开家乡,进城务工,推进了城乡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但......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调研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调研报告——我校留守儿童心理行为调查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是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所带来的附属产物。他们经历着父母关爱、......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卷调查

    目录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背景 ....................................................................................................... 2 二、研究我区农村留守儿......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韧性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韧性、社会支持网络、应对方式和生活事件研究 安容瑾 【摘要】: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关注,为了进一步研究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调查问卷(共5篇)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 你好,我们是重庆师范大学学生,为了更好的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现状,组织了此次调查,下面是一些有关问题,请你看后如实回答。你的回答不存......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现状及对策研究

    甘肃省中小学德育、心理健康教育优秀论文(报告)、案例评选 类别:论文市州报送编号:题目: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现状及对策研究姓名:高士标 单位: 白银 市 会宁县(区) 党家岘乡初级中学......

    我市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研报告

    **市位于湘西南部的雪峰山东麓,南岭山脉北缘,资水上游,地处邵阳市西南五县中心,总面积1549平方公里,辖17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75万多人,且80%以上的人居住在农村,属于典型......

    农村留守妇女婚姻家庭状况调研报告

    农村留守妇女婚姻家庭状况调研报告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和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使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为了改善生活,增加收入,这些占劳动力(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