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自主创新的内涵与意义有87分
1.自主创新是指()。(3.0分)
A.根据自我现实情况,进行市场上同类产品的研发过程 B.通过拥有先进技术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造的过程
C.通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独特的核心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新产品价值的过程 D.根据自己的思路对引进的产品进行外形上的改变 我的答案:C 答对
2.创新的前提是要具有()。(3.0分)
A.创新方法 B.创新意识 C.创新条件 D.创新能力 我的答案:B 答对
3.在企业诸多方面的创新中,()是灵魂。(3.0分)
A.管理创新 B.产品创新 C.制度创新 D.战略创新 我的答案:B 答错
4.“科学无民主”是()的重要观点。(3.0分)
A.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 B.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先生
C.加州大学伯克里分校客座助理教授Henry Chesbrough D.美国学者熊彼得 我的答案:a
5.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是()。(3.0分)
A.资金 B.技术 C.人才 D.信息
我的答案:C 答对
6.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主体是()。(3.0分)
A.机关 B.个人 C.企业 D.国家
我的答案:C 答对
7.国家与国家之间利用比较优势进行对等贸易交换的核心条件是()。(3.0分)
A.完全开放的市场 B.完全竞争的市场 C.完全封闭的市场 D.半竞争的市场 我的答案:b
8.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3.0分)
A.排除创新障碍 B.制定创新方案 C.提升学习能力 D.推广创新经验 我的答案:a
9.2003年国际上学者提出开放创新概念,其主要强调的是()。(3.0分)
A.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开放创新的差距 B.创新资源内外占有率不均衡的现象
C.企业自有技术与外部技术有机融合的重要性 D.技术上完全引进的行为 我的答案:C 答对
10.自主创新的基础是()。(3.0分)
A.制度创新 B.文化创新 C.科技创新 D.方法创新 我的答案:a 1下列对自主创新表述正确的有()。(4.0分))A.前所未有的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属于自主创新
B.对现有技术的进行有效的集成,形成有市场竞争力产品的过程属于自主创新 C.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的使用过程是自主创新的过程 D.自主创新也就是完全性的模仿过程 我的答案:AB
2.我国坚持强调自主创新的原因是()。(4.0分))
A.中国不能奢求他人来解决我们面临的所有科学技术问题 B.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
C.自主创新就是决不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
D.我国的自主创新强调的是以我为主的学习、吸收、提高和开发 我的答案:ABD
3.按照创造性思维目标的明确与否,可以将创造性思维划分为()。(4.0分))
A.“随意创造性思维” B.“非随意创造性思维” C.“高级创造性思维” D.“低级创造性思维” 我的答案:AB 答错
4.我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表现在()。(4.0分))
A.是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需要 B.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支撑 C.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础 D.是提高经济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保障 我的答案:ABCD 答对
5.影响创新能力形成的主要因素有()。(4.0分))
A.所处环境 B.智力水平C.知识储备 D.人格特征 我的答案:ABCD
6.我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必要性是()。(4.0分))
A.改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 B.丰富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C.适应资源环境约束的日益强化 D.应对国际竞争压力的加大 我的答案:ABCD 答对
7.自主创新的主要特征包括()。(4.0分))
A.技术突破上的内生性 B.技术方面的首创性 C.市场方面的率先性 D.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上的显著性 我的答案:ABCD 答对
8.我国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具体措施有()。(4.0分))
A.以市场为导向,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 B.依靠政府推动,发挥市场为主体基础性作用
C.以企业为主体,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 D.完善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优化创新环境 我的答案:AC
9.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精神的创造型人才,也就是具有()的人才。(4.0分))
A.创新意识 B.创造条件 C.创造性思维 D.创新能力 我的答案:ACD
10.公务员在创新时常见的心理障碍有()。(4.0分))
A.胆怯感 B.顺从感 C.过分谦虚 D.犹豫不决
我的答案:ABCD 答对 1.一个国家或企业,获取技术最便捷、最省力的方式是引进。(3.0分)
我的答案:错误 答对
2.我国的自主创新主要是技术方面的创新。(3.0分)
我的答案:正确 答对
3.科技进步与创新是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的主要驱动力。(3.0分)
我的答案:正确 答对
4.公务员创新是指公务员创造性的提出问题和创造性的解决问题。(3.0分)
我的答案:正确 答对
5.创新的评价标准是实用。(3.0分)
我的答案:正确 答错
6.创新思维的源泉是形象思维。(3.0分)
我的答案:错误 答对
7.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自主创新是第一竞争力。(3.0分)
我的答案:正确 答对
8.技术创新是指把各个已有的单项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新的产品。(3.0分)
我的答案:正确 答错
9.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3.0分)
我的答案:正确 答对 10.发现问题的能力是检验公务员工作水平高低的实践能力。(3.0分)
我的答案:正确 答对
第二篇:2018公需考试《自主创新的内涵与意义》
1.在企业诸多方面的创新中,()是灵魂。
B.产品创新 C.制度创新 D.战略创新
我的答案:A 答错
2.“科学无民主”是()的重要观点。
A.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 3.自主创新是指
C.通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独特的核心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新产品价值的过程 4.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是
C.人才
5.创新的前提是要具有
B.创新意识
6.国家与国家之间利用比较优势进行对等贸易交换的核心条件是
B.完全竞争的市场 7.自主创新的基础是
A.制度创新
8.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
A.排除创新障碍
9.2003年国际上学者提出开放创新概念,其主要强调的是
C.企业自有技术与外部技术有机融合的重要性 10.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主体是
C.企业
1.我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表现在
A.是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需要
B.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支撑 C.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础
D.是提高经济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保障
2.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精神的创造型人才,也就是具有()的人才。
A.创新意识 C.创造性思维 D.创新能力
3.影响创新能力形成的主要因素有
A.所处环境 B.智力水平C.知识储备 D.人格特征
4.按照创造性思维目标的明确与否,可以将创造性思维划分为
A.“随意创造性思维” B.“非随意创造性思维” C.“高级创造性思维” D.“低级创造性思维” 我的答案:ABCD 答错 5.下列对自主创新表述正确的有 A.前所未有的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属于自主创新
B.对现有技术的进行有效的集成,形成有市场竞争力产品的过程属于自主创新 6.公务员在创新时常见的心理障碍有
A.胆怯感 B.顺从感 C.过分谦虚 D.犹豫不决
7.我国坚持强调自主创新的原因是
A.中国不能奢求他人来解决我们面临的所有科学技术问题 B.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
D.我国的自主创新强调的是以我为主的学习、吸收、提高和开发 8.我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必要性是
A.改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 B.丰富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C.适应资源环境约束的日益强化 D.应对国际竞争压力的加大
9.我国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具体措施有
A.以市场为导向,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 B.依靠政府推动,发挥市场为主体基础性作用
C.以企业为主体,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 D.完善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优化创新环境 我的答案:ABCD 答错 10.自主创新的主要特征包括
A.技术突破上的内生性 B.技术方面的首创性 C.市场方面的率先性
D.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上的显著性
√1.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自主创新是第一竞争力。2.创新思维的源泉是形象思维。
√3.发现问题的能力是检验公务员工作水平高低的实践能力。
√4.公务员创新是指公务员创造性的提出问题和创造性的解决问题。5.技术创新是指把各个已有的单项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新的产品。√6.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7.我国的自主创新主要是技术方面的创新。
√8.科技进步与创新是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的主要驱动力。9.一个国家或企业,获取技术最便捷、最省力的方式是引进。10.创新的评价标准是实用。
第三篇:企业形象设计的内涵与意义
企业形象设计的内涵与意义
企业形象设计又称CI(Corporate Identity)设计,就是通过统一的整体传达系统将企业文化外化为企业形象的设计过程,对企业的经营理念、经营方针、文化素质、产品开发、商品流通等有关企业经营的所有因素进行优化设计,找出企业具有的潜在力、存在价值并加以整合,使企业在信息社会环境中转换为有效的标识,达到企业的自我认识和公众对企业的外部认识。
企业形象既是企业的外在感性形象,也是企业深刻文化内涵的体现。良好的企业形象已成为企业战胜对手,提高市场竞争的有力武器。现今,在我国“制造的中国”正在走向“品牌的中国”、“设计的中国”,创意产业、设计产业不断深入发展的形势下,企业形象设计的优劣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所以很多企业越来越重视品牌塑造、提升企业形象,与设计机构的合作也日益密切,祈求改头换面谋求新发展。
企业形象设计包括:VI(Visual Identity)视觉识别系统、BI(Behavior Identity)行为识别系统、MI(Mind Identity)理念识别系统三大部分,统称CIS系统。这三部分中,MI是核心,给整个系统奠定了理论基础和行为准则;BI直接反映企业理念的个性和特殊性,包括对内的组织管理和教育、对外的公共关系、促销活动、资助社会性的文化活动等。VI视觉识别系统是CIS系统中最具传播力与感染力的部分,包括基本要素(企业名称、企业标志、标准字、标准色、企业造型等)和应用要素(产品造型、办公用品、服装、招牌、交通工具等),是指在企业经营理念指导下,利用平面设计的手法,将企业的内在气质和市场定位,视觉化形象化,将企业与其周围的经济环境与社会环境进行区别的最常用的信息平台。一个优秀的企业VI设计,会很明确地表达出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并以自己特有的视觉系统吸引公众的注意力并产生记忆,加深消费者对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认知度,提高对品牌企业的忠诚度。另一方面,在企业内部,良好的企业VI设计,也会提高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加强企业内部文化的发展。
企业形象设计对企业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目前有很多的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没有这个意识,他们认为,企业的产品销售才是企业发展第一位的东西,销售上去了什么问题都解决了,这样的情况在企业发展的初期的确是有用的,首先抓的是定单,在经历了一段时间以后问题就开始暴露出来,例如,公司没有完整的视觉形象而显得杂乱不刊,连最进本的名片都不统一,以至于10个公司的人出去见客户别人认为是10个不同的公司,公司没有统一的工人制服、变笺„„一切问题都出来了,这样就在有形和无形中影响了产品的销售和客户对公司的忠诚度,销量下去了,定单少了,老板却摸不着头脑,这是怎么回事?稍微有意识的经营者可能会请一个企业战略者来分析企业为什么发展停止不前,然后再经过分析,产品质量没有问题,产品销售网络和人力资源没有问题,那就是企业形象出了问题,这个时候再来进行企业形象的整合和调整,其难度就要比最早一开始进行企业形象规划要难得多了,让企业自己让企业走了弯路,影响了企业的发展。没有意识的经营者或许永远也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然后企业因经营不善而死亡。
所以不难从我们的实际案例中来分析出企业形象设计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A、有了完整的企业形象设计作为内外管理的基础,他是企业发展的促进者,使企业经营者在管理上将更轻松。
B、有了完整的企业形象设计大大的增加了员工的自信心,提高了员工的工作效率。C、、以自己特有的视觉符号系统吸引公众的注意力并产生记忆,使消费者对该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产生最高的品牌忠诚度。
D、在明显地将该企业与其他企业区分开来的同时又确立该企业明显的行业特征或其他重要特征,确保该企业在经济活动当中的独立性和不可替代性;明确该企业的市场定位,属企业的无形资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E、、传达该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以形象的视觉形式宣传企业。
因此,没有企业形象对于一个现代企业来说,就意味着它的形象将消失在茫茫的商海之中,让人辨别不清;就意味着它是一个没有灵魂的赚钱机器;就意味着它的产品与服务毫无个性,消费者对它若即若离;就意味着团队的涣散和低落的士气。
企业形象是企业自身的一项重要无形资产,因为它代表着企业的信誉、产品质量、人员素质、股票的涨跌等。企业形象设计能够全面提升企业整体形象和经营管理水平,会促进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虽然不一定马上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但它一笔重大而长远的无形资产的投资。未来的企业竞争不仅仅是产品品质、品种之战,更重要的还是企业形象之战。全方位深层次逐步推进企业形象设计已成为具有有长远眼光企业的长期战略。因此面对企业形象设计这样的系统工程,许多企业会不惜花重金聘请企业形象设计公司来完成,小到工作证、纸张、名片,大到公司招牌、建筑物、车辆和产品标志等等。所以,在这些方面企业形象设计功不可没。
第四篇:农业产业化的内涵与意义
农业产业化的内涵与意义
一、农业产业化的内涵
在我国,农业产业化是一个新生概念,它是伴随着国内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民对规模化经营需要不断提高而产生的。“农业产业化”的说法一出生就带有浓厚的泥土气息,是人们从实践中提炼总结的农业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产业目标,然而这也是众多学者从词语词义角度对“农业产业化”提出诸多异议的根源。早在1999年,国内学者郑林在《产业化的含义与“农业产业化”概念的辨误》一文中,就对农业产业化的涵义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农业产业化”是对产业化的误用,存在逻辑上的问题。孔繁来则撰文从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角度支持“农业产业化”的相关论点,他认为农业产业化是一个“面向市场的根本问题”,农业产业化“作为我国农业改革与发展的根本方向和目标,是有其深刻的道理的”。
在农业产业化的理论研究中,学者们对农业产业化概念的表述略有不同,但本意大体一致,均表现出了对市场的关注。这与我国农村地区施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所表现出的农业抗风险能力低、土地产出效率低、农民对农产品议价能力低等背景密切相关。随着我国农业产业不断发展成熟,很多地区开始走规模化、特色化农业道路,在市场需求的刺激下,特别是随着乡村旅游、乡村休闲度假及现代农业的深入开发,农业分工更趋细致,区域化特征愈加明显,特别是2007年10月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将农村土地流转与土地整理、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等新理念作为我国在新世纪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指导,这些都为农业产业化的涵义注入了新的内容。
综上所述,我们将农业产业化定义为,区域农业在地区土地流转与土地整理的基础上,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规模化经营为途径,以龙头企业和特色农业为支柱,以产业立体化、土地集约化、效益最大化为目标,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新技术引进、劳动力改造、市场化运作等手段,形成有机结合的农业产业链和价值利益联盟,最终实现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机制和组织经营形式。
二、农业产业化的意义
1.农业产业化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升级。
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一家一户单独经营不同,农业产业化的基本要求是规模化和市场化,其重要目标是促进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升级。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政府部门通过农村地区土地流转和土地整理,一方面拆院并院,流转出集体建设用地用于农业企业生产,防止企业建设侵占耕地资源;另一方面流转耕地,实现土地向种养大户、专业基地、农业公司集中,化零为整,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农村地区种养殖业的专业化、机械化和市场化水平。与此同时,土地流转所释放出的农村劳动力可通过专业培训提升劳动技能,参与农业企业的“种(植)养(殖)加(工)销(售)”等生产活动,实现就地就业,拓宽农民收入渠道,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
2.农业产业化促进资本进入农业和农村
相比工业和服务业,农业生产投资大、见效慢、收益低,特别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农村投资环境欠佳、国家发展战略倾向等问题的存在,农业和农村“缺血”现象严重,成为制约农村地区发展的经济“瓶颈”。相比之下,农业产业化经营具有政府部门积极地政策导向,能够得到税收、土地、信贷等方面的优惠和支持,为产业化所带来的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明显,这些积极因素促使农业和农村日趋成为社会资金流向的重要领域。随着资金、信息和技术的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可逐渐壮大自身规模,完善投融资和利益分配制度,进而激活农业、农村金融信贷市场,活跃农村经济。
3.农业产业化面向市场,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
市场是农业产业化的“风向标”,市场化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内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最基本要求是生产者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安排生产规模和产品种类,适时合理调整生产时序,并通过规模化、集约化生产降低成本,增强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议价能力,稳定农民收益,防止出现类似“谷贱伤农”现象的发生。同时,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市场体系的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所需的各种物资、服务、技术能够通过市场渠道进行顺畅流通,市场能够对大宗采购和销售提供适宜的市场容量,从而规避农业生产所具有的脆弱性和敏感性,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
4.农业产业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拉长产业链并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
一方面,农业产业化打破了农业单一的产业结构,将制造业、商贸业、金融业等多种产业形态与农业相融合,构成农业产业联合体。另一方面,农业产业化可调整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根据地势、气候、水土、市场等资源基础,单一的种植业可经过调整变成以某一特色农产品为主,多种农产品联合发展的立体农业,增加土地产出效益。与此同时,农业产业化所带来的规模效应可营造良好的大地景观,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绝佳的景观背景。农业产业化涵盖的手工业、制造业和高科技农业,可开发为乡村旅游产品。农业产业化的生产企业、农业基地、科研院所等可开发为旅游景点。5.农业产业化与乡村旅游结合,形成规模产业集聚
乡村旅游与农业产业化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农业产业化可为乡村旅游提供产业基础和景观背景,有些农业项目可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乡村旅游可提升地区知名度,促使乡村改善投资环境,吸引社会资金流入。农业产业化与乡村旅游结合发展,有利于乡村地区旅游企业摆脱“散、小、弱”的不良局面,提高旅游企业经营规模;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经营下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避免人口过度向城市流动;有利于形成规模产业集聚,提高特色产业边际效益,提高农业、旅游业的综合效益。
第五篇:社区治理的意义与内涵
2.1社区治理的内涵、特征
社区治理就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由政府与社区自治组织、非营利非政府组织、辖区单位以及社区居民共同管理社区公共事务、推进社区持续发展的活动。它体现为在社区管理中管理权限的再分配,各管理主体间合作一互动的管理模式的再分配。“社区治理要求社区组织和社区公民与政府共同承担社区建设的责任,负责任的政府与有责任感的公民在社区治理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① ① 魏娜:“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发展演变与制度创新”[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第34页
它的要点是把社区所在地的政府组织、企事业单位组织、社会团体组织很好地“组织”起来,使它们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协同努力,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发挥各自的功能,改进社区的环境,解决社区的共同需求问题,最终取得社区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通过社区治理的不断完善来合理、有序地扩大民众参与,逐步培育民众的参与意识,尤其是合法合理的民主参与意识,将民众参与有效的纳入合法化的轨道。美国政治学学者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经过研究发现:“社区治理通过借助既不同于国家,也不同于市场的制度安排,可以对某些公共资源系统成功地实现开发与调适。”①
社区治理的特征②:
1、就主体而一言,由单一化转变为多元化。我国过去在对基层社会的管理中,管理主体单一化,只能是政府。而在社区治理中,主体的多元化是必然要求,除了国家(政府)主体之外,还有居民、社区自治组织、非营利非政府组织、辖区单位等。因此,社区的公共事务需要多元主体的参与和决策,政府与社区之间要形成积极而有成效的合作信任关系,以善治(即良好的治理,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为目标,达至社区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2、就过程而言,从强调行政控制到强调居民参与。我国过去的基层社会管理,不论是单位体制,还是街居体制,行政功能都非常突出,命令式的上下级科层色彩浓厚。政府与单位之间、单位与职工之间都是服从与被服从的行政命令关系。市区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也都按照行政命令模式运行。而社区治理则强调居民参与,要求社区发展的各项规划、社区建设的实施以及社区事务的处理等都必须体现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与居民的要求相适应。居民不再依附于单位或街居组织,更不受它们的庇护,而是彼此形成平等互惠的关系。
3、就结构而言,由垂直科层结构转变为横向网络互动结构。我国过去的街居体制结构是从上级政府到街道办事处到居委会再到居民,单位体制结构是从上级单位到下级单位再到居民,只有垂直的关系,没有横向的联系。而在社区治理结构中,社区主体多元化,街道与居委会之间、居民与政府之间的关系由单向运行转变为双向互动;大量社区中介组织的培育和发展,在居民和政府之间又是一道沟通和联系的桥梁,从而将社区中行政力量、自治力量和社会力量构筑成横向的网状结构。
①〔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著,余逊达、陈旭东译:《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M],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2页。②金津,《城市社区治理结构研究》,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