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外阅读循环圈中教师的作用(本站推荐)
——儿童阅读研究视野中的课外阅读指导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更加重视课外阅读,这符合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大量的课外阅读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必由之路。在课外阅读的选书、阅读和回应等方面,教师在循环圈中起着提供、激励、示范和反馈的作用。在电子影像时代,课外阅读是让孩子亲近文字的主要途径。关键词:课外阅读教师作用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等方面都提出了一些新的理念。在学生的课外阅读部分,“语文课程标准”同“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版)相比也是既有继承又有变化。例如,在继承方面,在每一学段的“阅读”部分,都对课外阅读的字数总量做出了明确规定:第一学段(1~2年级)是“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3~4年级)是“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5~6年级)是“不少于100万字”。也就是说,整个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应该不少于145万字,这同《小学语文教学大纲》(2000修订版)相差不多;在变化方面,《语文课程标准》在附录的第二部分专门来谈“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属于小学阶段的大致有:童话:《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中外现当代童话等;寓言:《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中外古今寓言等;故事:成语故事、神话故事、中外历史故事、中外各民族民间故事;诗歌散文作品,如鲁迅《朝花夕拾》、冰心《繁星·春水》等;其他提到的一些长篇小说,如吴承恩《西游记》、笛福《鲁滨逊漂流记》、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也适合小学高段的孩子阅读。除此之外,《语文课程标准》还在其他许多地方提到课外阅读问题,如在“教学建议”部分,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应该说,《语文课程标准》更加重视课外阅读了,这同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首先,课外阅读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必不可少的环节。语文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素养的提高必须依靠大量的语文实践,仅靠每册课本里的三十多篇文章,不到10万字的阅读量是肯定不够的。其次,提倡课外阅读体现了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不是靠系统地讲授语文知识和单调的语文训练来提高,而是要“充分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语文教育资源,使学生凭借丰富的资源和大量的实践,在学语文、用语文中渐渐习得语文学习规律,不断提高整体把握能力”。再次,课外阅读有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方面,课外阅读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当学生从课外书中获得了足够的乐趣后,学语文的主动意识才会长久保持。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书进行阅读,本身就是自主学习的一部分;最后,课外书是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个体、班级、学校、地方的差异是很大的,课外阅读具有开放性,学生完全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自由地选择课外阅读材料。另外,课外阅读还具有丰富性,有助于各学科间的相互融合(如知识读物)。对课外阅读的重视并非始于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之时,历次颁布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也多次提到课外阅读,老师也越来越重视。但目前还存在很多问题,如:经济欠发达地区课外书数量有限;对课外阅读老师不是作为教学任务来完成,随意性较大;老师缺乏对课外阅读进行切实的指导,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上老师还缺少手段;由于缺乏适当的评价手段,学生的课外阅读往往落不到实处,等等。但较为突出的问题还在于,老师缺乏一套可供操作的方法来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本文试图以阅读循环图为例,论述教师应如何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二课外阅读总是遵循着一定的循环历程,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导致了另一个结果,这一过程并不是一个直线关系,而是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英国儿童阅读专家艾登·钱伯斯(AidanChambers)曾以这样一个阅读循环示意图来表示:从上图可以看出,在整个循环过程中,有协助能力的成人(教师、家长、图书管理员等)居于中间地位(并非中心),他起着提供、激励、示范和反馈的作用:他提供图书和时间让孩子们阅读,并尽力创造一个吸引人的阅读环境;他可以激励孩子,让他们愿意去阅读,并从中获得阅读的乐趣;他可以为孩子们示范念读故事和评论书本,让孩子们掌握阅读的技巧;他还可以在阅读群体中,反馈和分享大家的阅读心得。值得注意的是,在课外阅读中,孩子仍然居于中心地位,在选书、阅读和回应的循环过程中,成人(本文主要指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见。下文将从选书、阅读和反馈三个环节来讨论在阅读循环圈中教师应起的作用。
(一)选书小学阶段,学生的课外阅读理应以儿童文学为主,因为儿童文学作家在创作儿童文学时,都有自己较为明确的读者对象的定位,在表达内容和表达技巧上,也比较符合儿童的阅读口味,能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我国儿童文学界一般把广义的儿童文学按年龄分为幼儿文学、童年文学和少年文学三个层次,小学阶段以阅读童年文学为主。但应该注意的是,三个层次的划分并非铁板一块,它们的边缘是模糊的。例如,在小学低段,图画书仍可以作为学生阅读的主体;小学中高段,阅读能力高的学生也可以阅读一些经典的长篇作品。然而,我国每年的儿童读物出版数都在2万种以上,如何从中选择优秀的儿童读物,是教师首先应该考虑的。1.教师的儿童文学观。选择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取决于教师的儿童文学观。如果把儿童文学看成是“教育儿童的文学”(儿童文学作家鲁兵语),那么在选择儿童文学时就会选择教育性比较强的作品;如果把儿童文学看成是娱乐儿童的文学,那么在选择儿童文学时就会选择趣味性较强的作品。在国内儿童文学界,儿童文学观也经历了一个从“教育儿童的文学”到多元价值功能观的转变,如儿童文学作家刘厚明曾提出儿童文学“导思、染情、益智、添趣”的多元功能论。教师在选择课外读物时,应该从培植儿童的阅读兴趣入手,屏弃教育意味过重、艺术水准一般的作品。什么样的儿童文学作品才算是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呢?法国著名文学史家保罗·亚哲尔把适合儿童阅读的好书的标准定为以下几类:忠实于艺术的书。就是诉之于“直观”,而得以培养儿童观察力的书。是孩子们读了,也会觉得它具有质朴之美的书。可以解放儿童的心,使他们喜悦的书。这种书可以保护儿童,守住想象世界的幸福,避开现实法则的束缚。能把人类高贵的感情吹进儿童心灵的书,使儿童尊重一切生命——包括动物的生命、植物的生命、森罗万象的生命。承认游戏是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活动的书。知性和理性的锻炼,并不是可以立即产生利益的,也不是能在实际生活中发生作用的。好的书应该不以立即的效果为目的,而且决不可把它当做目的。启发儿童知识的书,帮助孩子认识人性——人类心情的书。它们能促进孩子们旺盛的成长力,使他们的精神圆熟,绽开睿智的花朵。含有高尚道德的书。这种道德是永远不变的真理,能让人类的心灵活泼起来、激奋起来,愿奔向真理的道德。当然,这几类书并没有囊括所有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但它给我们的启发是:教师的审美判断能力是选择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的关键。教师要提高自己的儿童文学的鉴赏水平,就应该更多地阅读儿童文学的经典作品,在丰富的感性经验上提升理性的判断能力。2.抛弃自己的阅读成见教师在个人的阅读习惯中,会建立起自己的阅读偏好,或者会对某些书籍形成刻板化印象(Stereotypical)。例如,卡通书对孩子是有害的;小学生还不能读长篇小说;只有经典作品对孩子才是有益的,等等。在现代社会中,教师应该以宽容而开放的心态来看待孩子的实际阅读状况,例如,许多卡通书都是有益有趣的,只有有色情、暴力的卡通书(色情和暴力并非卡通所独具)对孩子才是有害的。1990年、1991年来自32个国家二十多万名儿童参加国际教育成果评估协会(IEA,theInternationalAssociationfortheEvaluationAchievement)的考试,结果芬兰儿童的阅读分数最高,而芬兰儿童最普遍的消遣书刊是什么呢?59%的芬兰儿童几乎每天都看一本漫画书。这说明我们在选书时不能犯“因噎费食”的错误。教师还应该避免以自己的阅读偏好来影响学生,除为了开展讨论活动外,最好不要指定学生阅读某一本书。课外读物和教材不一致的地方是,如果说教材突出的是规范性和典范性的话,课外读物应该突出丰富性和多样性。在培养阅读兴趣的小学阶段,选择课外阅读作品时理应把趣味性放在首位——这也是在影像时代的明智选择。选书的前提是要求有较大的选择面。这要求教师平时要留意儿童读物的出版资讯。关注媒体上推荐的图书但又不为媒体所左右,关注获奖的儿童图书但又要考虑专家眼光和孩子兴趣之间的距离。在班级为学生选书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国外的通行做法是由教师、家长和孩子共同组成选书委员会,大家一起来商定课外阅读的书目,这也是培养孩子参与意识和民主意识的有效途径。此文章共有2页第12页
第二篇:远程教育中教师作用
现代远程教育中教师地位及作用
摘 要:现代远程教育利用电视、计算机、网络等教育技术,师生时空分离、学生自主学习,是一种全新教学形式,因而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中心、主导地位退居到从属、辅助地位,由主角变成配角,由台前转到了幕后,由教学变为助学,即主要表现为教学中的指导、辅导、督导作用。认识这一变化,对把握现代远程教学的特点和规律,提高远程教学与人才培养的质量,促进现代远程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关键词:现代远程教育教师地位教师作用
现代远程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形式,具有教学技术手段先进、师资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经济效益优等综合优势,既为世界各国政府所重视和大力提倡,又为广大受教育者所欢迎。在我国,以中央电大为龙头,以省电大为骨干,以地、市级电大为主体,以县级电大分校为基础的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网络已初步形成,基本覆盖了我国的广大城乡地区和边远地区,已成为中国现代远程教育的核心力量和重要基地。与此同时,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湖南大学、东南大学等一些著名高校经教育部批准,也纷纷开办现代远程教育,以其人才、科技和品牌的优势,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已成为现代远程教育中一支重要的生力军。现代远程教育表现出一种与传统教育截然不同的全新的教学特点。然而当前人们对其特点的认识还很不够,更不要说对其规律的科学把握了。例如人们对现代远程教育中教师地位的作用发生的巨大变化,以及由此而应确立的新的教学理念就不是很清楚,往往还是用传统的普通面授教育的眼光、方式来处理远程教学中的问题,以致一些学校仍用传统的面授教学方式代替多媒体、网络等远程教学方式,从而一些地方出现电大向普通高校看齐、向传统面授教学回归,即“电大不电,远程不远,开放不开”的现象,使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走上了歧路。笔者试就认识现代远程教学中教师地位作用发生的变化及其意义谈谈个人的认识和理解,以就教于远程教育研究的方家。
一、现代远程教育中教师地位的变化
现代远程教育以其崭新的教育技术手段、全新的教学模式、新颖的教育理念引发了教学方式的历史性变革:实现了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由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向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转变;教师由过去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中心地位退居到辅助地位、从属地位,由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转变为教学矛盾的次要方面;教师由教学的前台退到幕后;学生则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也就是说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他可以自由选
择和自行安排授课的老师、学习的内容、时间、地点、方式、进度等,即由过去的被动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式的自主学习,从而构建起现代远程教育全新的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现代远程教育中教师地位作用发生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1]
一是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的中心、主导地位退居到现代远程教学中的从属、辅助地位的变化。一般来说,传统的面授教学活动都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教师不仅是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者,而且是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者,同时还是教学信息与科学知识的输出者、传播者,更是教学活动、教学效果的权威评判者。打个形象的比喻,教师就象体育比赛中的教练员兼运动员一样,发令、比赛、裁判的多重身份同时集于一身,从而使之自然成了课堂教学的绝对“主宰”,这正是构成中国传统教育几千年来所“师道尊严”状况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教师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自然只能处于非中心的地位,只能围绕教师转。学生的学由教师的教所决定,并受教师的教所制约,学生学什么,怎么学,都由教师单方面说了算,学生只能无条件服从。在学习内容的安排取舍上与教学方法的选择、设计上,教师不是根据学生的要求去安排教学内容,不会改变其单向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这并非现代远程教育中才出现的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但只有到了现代远程教育中,才得以真正实现。因为在现代远程教学活动中,学生和教师不再是同处在一个时空中,更不是局限于那原本狭小的某个教室空间里,他们之间的交流多了电脑、网络这一中介物,学生获取教学信息和知识的方式和途径多样化了,从而使得教师对学生的控制力大为减弱。另一方面,学生掌握着教学活动的主动权,对所学内容、时间、地点、方式、途径、进度都有着自己的选择和决定权,正因如此才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也就自然地要以学生为中心,从而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受到强有力的挑战和冲击,教师将中心地位让于自己的学生,使自己退居于教学中的从属和辅助地位。
二是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的主角成为现代远程教学中的配角的变化。在传统的面授教学活动中,与以教师为中心相适应,教师自然成了教学活动的主角,而学生是配角。但不论是从事物发展的内外因的哲学关系来说,还是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学生都应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内因和决定性因素,而教师只是处于客体、外因和从属性的地位,只有学生自己积极自觉主动地学习,才能有效地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因此必须始终以学生和学生的学为中心,而教师的教只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更要使其“会学”。这就是叶圣陶先生说的“教学就是教学生学”,张志公先生说的“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学”。通过教师教的方法与途径,实现学生自己学会学习而不再需要教师教的目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就是这个道理,这在现代远程教育中才能得以真正的实现。这是由于教师从传统教学中的“主角”转变成现代远程教学中“配角”的角色变化所决定的。
三是更多的教师从传统教学中的“台前”转到了现代远程教学的“幕后”。在电大的现代远程教学网络系统中,只有中央电大、省级电大的少数主持教师才能站在电视机、摄像机
前对全国、全省的学生主讲某门课程,而更多的教师,包括基层电大的许多专家、教授、学者,也不得不承担起辅导教学的重任,进行辅导答疑、编写辅导教学资料、组织学生视听网上或电视课程、批改作业、交流沟通和反馈各种教学信息等属于辅助性的教学工作。从“教授”变成为名副其实的“助教”,从传统教学活动的“台前”转到现代远程教育的“幕后”,这是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特点所决定的。对于电大教师来说,不仅要乐于做大量繁琐、复杂、艰巨的辅助教学工作,而且要甘当无名英雄,淡泊名利,甘愿“为他人作嫁衣裳”。须知,教师要卸去自己的原先兼任的演员角色,变成了真正的幕后导演;教师也更像教练,在赛场上的运动比赛的是自己的学生。没有导演和教练不行,但没有演员和运动员更不行。这样教师和学生的职责作用也就更分明了。[2]
四是由“教学”到“助学”的教学方式上的变化。对现代远程教学的教师来说,教学方式上的变化最大,大家对此的感受也最深。对某门课程的主持教师来说,基层电大的教师成了主持教师的教学助手,要做好辅助性教学工作。从学生方面来说,教师也主要起着辅导、帮助学生学习的作用,这不能不说是对教师传统教学工作定位的一种反拨。这既是对教师传统教育思想观念的一种挑战,也是对其转变教育思想观念而提出的一种更高更新的要求。广大教师必须正确认识到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给自己所带来的巨大压力,自觉地调整自己的心态,积极主动地去适应教学工作上的新变化,强化助学服务意识,千方百计地做好助学服务工作。
二、现代远程教育中教师助学的作用
如前所述,在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由主角变为配角,由主导变为辅导,由台前转到幕后,由教学变为助学,由中心变为从属,由指挥变为服务,教师的地位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但教师的作用不是变小了而是变得更大了,教师的担子不是减轻了而是更重了,对教师的要求不是降低了却是更高了。[3]诚然,教师为学生学习的服务方式和形式也就自然不同了。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要深入研究和认识现代远程教学的特点,努力掌握现代远程教学的客观规律,以适应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为提高教学与人才培养质量作出自己的贡献。教师的辅导、助学作用主要体现在这样几方面。
一是指导。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是现代远程教育教师的首要职责。必须坚持确立发挥学员在远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与作用。但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最重要的外因条件,对学生搞好学习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就说明教学中教师外因的作用同样是很重要的,因为鸡蛋没有适宜的外界温度是孵不出小鸡来的。换言之,学员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与帮助。显然,这种指导侧重于学习方法的指导。例如在新生入学后,新课程学习开始之前,教师就应向学生传授讲解远程学习的要求、方法、途径和技巧,让学员知道和了解自己应怎样去搞好学习。教师应指导学员:
1、了解和掌握电脑、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学设备的性能、特点及使用等情况;
2、了解教学包内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学习指导书、作业练习册、信息反馈表等的不同作用与使用要求、方法;
3、指导学生制订学习计划,明确学习的目标和方向,把握学习的正确途径和方法;
4、按照教学大纲、阅读学习提示,深入研读学习材料,明确学习的重点难点;
5、带着问题收听收看电视和直播课程、向辅导教师咨询;
6、完成并向学习中心寄送作业,通过作业和信息反馈了解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同学交流切磋,运用自测题检查和了解自己的学习掌握情况等自主学习环节和程序。做到既环环相扣,又循序渐进,以达到对教学内容的切实把握。概言之,教师要对学员的如何学习进行具体而又切实的指导,真正把学习的方法、经验、技巧传授给学员,使学员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受益终身,为学员进行相关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是辅导。教师的助学作用不仅体现在对学员学会学习即学习方法的指导上,而且体现在对学习内容理解掌握的具体辅导上。“传道授业解惑”仍是教师的重要职责,这并不因为教学方式的变革而有所变化,只是在具体教学的形式、手段、方法上有所不同罢了。教师只有对教材内容有深入的钻研,对重点难点疑点等问题的准确把握,对学生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等有较强的预见性,并由此做好大量、充分、艰巨而扎实的准备工作,才能应付学员随时随地的造访咨询或电话、网络、传真、信函等方式的问疑解难,给学员以准确、科学、具体而及时的答复。例如目前集中辅导课,教师就不能再重复讲授教材已有或主持教师已讲过的内容,而是要对一些带有普遍性的共性问题进行解决方法和途径的提示,借此培养学员自我分析、解决学习中问题的能力。[4]另就是要对学员在学习中出现的各种具体问题作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直到帮助学员真正地搞懂弄通为止,以提高辅导教学课的质量与效果。“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得有一桶水。”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博览群书,了解各种教学信息,才能把握教材、驾驭教材,才能成为“问不倒”、“难不住”的一流辅导教师。与此同时,辅导教师还要能熟练运用电脑、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能将各种辅导资料制成课件上网,使辅导教学活动能得以快速、及时、高效地进行。
三是督导。现代远程教育采用不组班的分散化、个别化的自主学习方式,对学员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由于工学矛盾的加剧,或因为学员在单位、家庭、社会的多重角色和身份的冲突与碰撞,学员的学习往往会受到工作与外界的冲击、影响和干扰。这就需要辅导教师进行必要的督导和检查。或通过网络、电话等形式,或深入到学生家庭、单位,以了解学员学习的进度、存在的困难、作业完成与否、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与掌握等情况,并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再比如对学员学习小组的活动也要常进行必要的检查了解和指导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使众多的学员圆满地完成学习任务。[5]
需要说明的是,教师在教学辅导方面的工作是大量的繁琐的艰巨的,涉及的工作头绪多、面比较广,教师只有真正确立“配角”意识和“助学”意识,才能把有关“助学”的指导、辅导、督导等工作做好。
三、认识现代远程教育中教师地位与作用变化的重要意义
现代远程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表现出与传统面授教学迥然不同的鲜明特点和个性特性。教师应充分认识这种变化并努力地去适应这种变化,这对提高远程教学与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和促进现代远程教育事业的顺利健康发展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有利于教师给自己的教学工作以科学的定位。远程教育方式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地位上的重新调整和置换。不论是与传统的面授教育还是当今的普通教育相比,都形成教师角色变化上的一种巨大的反差。教师若不能迅速地调整自己的心态,给自己的教学工作以科学的定位,就难以适应这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很容易造成教学工作上的“越位”,用自己的“教”去代替学生的“学”,形成传统教学中常见的越俎代疱的现象和弊端;或者是走向另一个极端,造成助学工作上的不到位。使得教师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指导、辅导作用,从而影响到现代远程教学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教师给自己的教学工作以科学的定位,就可以充分发挥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有效地化解教学双方之间的一些隔阂与矛盾,发挥教师和学生各自的优势,相互配合、支持,以保证和推动远程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其次,有利于教师了解和掌握远程教学的自身特点与规律,积极主动地开展辅导助学活动。现代远程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而教师能否了解和掌握其特点和规律,将直接影响到教学与人才培养的质量。教师能正确认识到现代远程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地位、作用上发生的巨大变化,就能主动去适应这种变化发展了的新情况新形势新要求,自觉地按照远程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办事,从而使远程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保证远程教育得以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6][
再次,有利于提高远程教育办学与人才培养的质量。认识现代远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地位的逆转变化,有利于教师科学地认识到自己的助学职责与使命,从而积极主动地、认真负责地去做好助学辅导工作,为学生搞好学习提供优质、高效的助学服务,努力为学生创造优良的学习环境和条件,积极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出现和存在的各种疑难问题,支持和保证学生尽快地完成学业,切实提高远程教学与人才培养的质量。
最后,有利于现代远程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当前电大开展的现代远程教育,尤其是正在进行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工作,具有重要的探索性质和试验性质,这对构建我国未来的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网络和教育终身化、社会化的办学体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因此应充分认识和掌握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规律,包括正确认识现代远程教育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尤其是认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作用的巨大变化,并由此而确立自己在远程教学活动中的从属、辅助地位意识、配角意识、助学意识、服务意识等科学的远程教学新理念。这不论是对提高远程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还是推动和促进现代远程教育事业的健康顺利发展,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唐秀玲.知识创新与教师素质[J].广西大学学报,2001,(1):99—102.[2]周龙影.简论教师反思[J].镇江师专学报,2000,(4):93—95.[3]胡晓玲、杨改学:《现代远程教育发展趋势探讨》,《中国远程教育》2001年第5期.[4]张尧学.现代远程教育:挑战不容回避[N].中国教育报,2004-11-10.[5]安均富.专家访谈:如何看待远程教育的教学质量问题[J].中国远程教育,2002,(4).[6]蔡怡.远程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方法探析[J].中国远程教育,2003,(12).
第三篇:道德教育中教师的作用.
陕西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评选参评作品
题目:浅谈德育教育中教师的作用
内容摘要: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学生的德育工作显得十分重要,教师只有用高尚的情操影响人、科学的观点引导人、正确的言行教育人、扎实的作风感染人、端正的态度鼓舞人,用制度、纪律去引导规范行为,用知识去激励鼓舞信心,用言行去教育影响观念,更主要的是用关爱去感化人的心灵,才能塑造学生美的心灵良好的品质。
关键词:德育
教育
教师
作用
浅谈德育教育中教师的作用
南郑县协税镇初级中学
何学贵
教师是最传统、最古老的职业之一,更是一种特殊的劳动。从古至今教师一只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要努力使教师成为最受人尊重的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
质和业务水平;热爱教育事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这些论述就充分说明了教师这一职业重要、光荣、神圣。我就培育学生良好品质中教师如何发挥教育、榜样示范作用谈谈自己初浅的认识和体会。
教师要用高尚的情操影响人、科学的观点引导人、正确的言行教育人、扎实的作风感染人、端正的态度鼓舞人,用制度、纪律去引导规范行为,用知识去激励鼓舞信心,用言行去教育影响观念,更主要的是用关爱去感化人的心灵。
一、高尚的情操影响人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就落在他们肩上。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良好品质的形成直接关系到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富强,教师是学生品德的塑造者,如何把璞玉浑金雕琢成器、提炼成金是教育工作者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教书育人,不仅是教师的神圣使命,更是时代、社会对教师提出的要求,而且是社会赋予教师的职责。列宁说过:“在任何学校里,最重要的是课程的思想政治方向,这个方向只能由教学人员来决定。”(《列宁全集》第15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438页)因此教师不仅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更主要的是要向学生传授高尚的道德知识,培育好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教书是传承知识,育人则是发育自己,培
养后代,造福社会。教书既要教书本之书,使学生增长见识,了解事物存在、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又要教生活之书,社会之卷,使学生精神充实,快乐健康向上;更要教道德之念,使学生具有广阔的胸怀,良好的道德品质。
“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他们本身具有灵魂,又要塑造、培育一代一代的灵魂,这就要求教师品德高尚,素质优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人正直的师表形象,勤于耕耘、呕心沥血、敬业奉献精神,关爱学生、服务学生的服务意识等高尚品质直接影响和教育学生。教师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教育学生,塑造学生的思想品德是教育的首要、是根本、是目的。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手持金钥匙的人,是辛勤的园丁,是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是人类文明的先行者,不仅仅是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更主要的是塑造青年一代的人格、思想。加里宁说过:“很多教师常常忘记他们应当是教育家,而教育家也就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年版,第186页),因此我们必须认清自己肩负的责任和历史使命,必须具备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知识,并用这些理论知识为基础去教育、影响、引导学生。现在的学生接触到的人和事较多,也具备了一定的分辨是非善恶、真假美丑的能力,他们需要老师用朴素、真实的情感接纳每
位学生,即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看待、又当成知心朋友,更渴望真诚和理解。因而老师处理问题公平、公正,扶贫帮困、向灾区捐款捐物 献爱心的热情,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集体劳动的态度,端庄优雅朴素大方得体的服饰等等都时刻影响、教育和塑造每一颗善良的心灵。
二、科学的观点引导人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开始初步形成,他们对世界的看法是初浅的,不完整的、不全面的。如何看待事物及其发展?如何对待人生的变化?人的一生为了什么?如何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怎样做一个人的一生才有意义?如何做一个对自己负责任、对他人有帮助、对社会有贡献的人等等诸多问题没有弄明白。这就需要教师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去科学引导。只有“以己昭昭”,才能“使人昭昭”,曾子曰:“五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而不习乎?”(《论语》)科学的观点使人明了是非,少走弯路。掌握青少年身心发育特点,并加以正确引导。学生的模仿能力特别强,他们能从老师,特别是自己敬佩的老师那里学到对待人和事物的态度,对待生活的态度。如果老师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坦然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如思想上,追崇求知,探索真理学;生活中,热爱生活、知足常乐、爱生活的每一天、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心境中,恬淡寡欲;情绪上,不骄不躁、只有傲骨没有狂傲之气。学生也会性格开朗、乐观向上;关键是要教给学生对待事物、对待人生、对待生活的正确方法。做事踏实认真、做人忠诚老实讲诚信,对待金钱荣誉地位要有一颗平常人的心,更要有抗挫折心理素质和正确方法。
三、正确的言行教育人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学生的引路人。教师渊博的知识,精湛的教学技艺,丰富文明的语言、恰如其分的遣词造句的基本功、语言表达能力、举手投足、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会给学生留下深深的印记,时时刻刻影响着学生、塑造着学生的品德。教师的施教是用语言、用动作、更是用情感来完成的。世上最难做的工作是人的工作,人是有鲜活的生命,思想活跃,情感丰富的高级动物。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就要求教师本身具有社会、道德、法律所要求的规范的言行、举止、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最长,接触最多有思想、有丰富语言、有独立人格的成年人是老师,一个好老师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每个人都有一个崇拜的对象,成人也不例外,何况青少年,他们会模仿你的说话、走路、写字等各种姿态,模仿你处理问题的方法。语言是行动的先导,心灵的窗户。教师要了解、特别是不同时代的青少年的语言、不同的行为、不同的思想,要塑造好不同时代的学生、具有良好的品质,就要深入了解学生、经常交流和沟通。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己的优缺点,看待自
己的过去,展望未来的美好前景。正确的看待他人的功过是非。正确看待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学生摒弃错误的言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而用制度、纪律、法律、道德规范每个学生的言行。在不同的环境中运用得体的语言、做出正确合乎规范的行为。只有从生活、学习的点滴做起,教育引导学生更进一步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了解学生,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才能塑造好学生的言行。人民英模专栏、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就是用英雄人物、革命先烈的言行教育引导人的典范。
四、扎实的作风感染人、端正的态度鼓舞人
优秀的文学作品能使人备受鼓舞、教育和感染,优良的作风和教育理念,更会使人深受感染和鼓舞。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思想鼓舞和感染着几千年无数的华夏儿女。要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教师就要用严谨的教风去感染他们。一个板书工整、字迹清秀、课堂上不说废话的老师,他的学生也会作业工整,文章废话少,甚至会运用老师交给思考问题的方法、分析问题的步骤,总结问题的语言,去思考、分析、总结问题。教师办公室的整洁卫生、摆放有序,清秀的字迹,有条理的分析和讲解难题,都会使学生深受感染和熏陶。培养学生谦让、宽容、大度、先人后己等品质,要抓住青少年的心理特点,要结合活动的开展,在活动中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教师用谦让、宽容、大度的品质,认识学生,多用鼓励的语言、行动,去培养学生具有谦让、宽容、大度、先人后己乐于奉献的品质。学生十分在意教师对自己的看法,特别是尊重和平等,学生需要老师既像长辈一样关爱呵护,又像朋友一样坦诚、关心鼓励和帮助。积极进取、奋力拼搏、乐观向上、快乐健康成长是青少年学习生活必不可少的良好态度。因此、教师更应从教材中提炼正确的观点对学生加以引导和鼓励。多一些掌声、表扬和鲜花;多一些关爱和尊重;多一些谈心、交流、引导和指点;少一些批评和责备,师生关系会更融洽。
教师的教育引导是启迪、教化学生的心灵,开启心灵之门,更是打造优良“产品”。关爱是建立良好师生情感的关键所在,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质、行为习惯的基础,也是教育的基本要求,成年人都需要关爱更何况未成年人,他们更需要呵护、关爱,大多数行为习惯差的孩子,不是单亲生;便是留守孩子,当家庭缺少父爱、母爱、亲情时,他们的性格“怪”,态度“偏”,语言“脏”,行为“差”;面对这样的学生,首先多方了解情况,从他本人、同学、家长那里了解孩子的家庭、父母、性格、学习等情况,帮助树立生活的勇气和信心,鼓励勇敢地面对人生,战胜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其次亲近他、利用好机会给予帮助,使他感到老师的亲切、老师的关怀,产生信任感。寻找孩子的闪光点,给予赞美,给予鼓励,用闪光点促使他进步。找任课教师谈,缺少父爱的男老师多给予关怀,缺少母爱的女老师多给予帮助,使他们感到爱的温暖。多家访,要求家长多给予关怀、给予爱,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多交流、多沟通、多鼓励。
只有用爱去激发青少年生活的勇气,才能点燃树立正确人生目标的火种,只有用爱的语言去鼓励信心,才能温暖、感化幼小的心灵,只有用充满爱的行动慰藉受伤的身躯、才能使伤口痊愈,从而健康成长,请不要吝啬你的爱,把你的爱、赞美、鼓励尽可能多一点给与你的学生,多一份关爱就多一份温暖、一份亲切、一份自信和力量,多一份关爱就能充分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积极进取,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活力,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2、《列宁全集》
3、《四库全书》
4、《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学》
5、《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6、《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
7、《思想品德教学参考》
第四篇:张骞月《红楼梦》小说里的“循环圈”
《红楼梦》小说中的“循环圈”
‚曹雪芹比较彻底地突破了中国古代小说单线结构的方式,采取了多条线索齐头并进、交相连结而又互相制约的网状结构。青埂峰下的顽石由一僧一道携入红尘,经历了人间的悲欢离合,又由一僧一道携归青埂峰下,这在全书形成了一个严密的、契合天地循环的、圆形的结构。‛[1]这个‚契合天地循环的、圆形的结构‛是否是《红楼梦》的结构尚有待研究,但它确实揭示出《红楼梦》时间运行的基本形式与特点。
一 时间的‚循环圈‛
《红楼梦》在‚天人合一‛时空观的观照下,写神界时间以‚几世几劫‛为单位,写尘世时间以‚日‛为单位。它以一个一个日子构成一个一个集合元,以一个个集合元构成‚春夏秋冬‛的四季循环,以四季的循环构成了‚编年体‛叙事,而在‚编年体‛之上,是以一个个的循环圈为时间单位。所谓‚循环圈‛,是指的时间具有循环性,且从开始到结束的过程呈现出始就是终、终又是始的圆圈结构。《红楼梦》时间上的这种循环圈,以大荒山为起点,亦为终点。曹雪芹把石头安放在女娲补天的创世纪时期的大荒山下,让它通灵,然后让它在仙境和尘世了走了一遭,最后又让它回到了原来的起点。这个循环圈‚以终为始,以终为始‛,表现出中国文化特有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趋向。
(一)时间循环的传统
在中华文化中,表现出‚循环‛思想的,最早可追溯到《周易》。《周易》上经讲天文,下经讲人文,表现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周易》认为,‚一阴一阳,谓之道‛,世间万事万物都是由矛盾着的双方对立、转化的结果。它以阴阳两种元素的对立统一去描述世间万物的变化,认为世界是在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下衍生着、发展着、变化着。而阴阳相互依存、互相转化是一个动态过程,这一动态过程伴随事物终身,并决定着事物的发展进程。《周易》以阴阳彼此转化、融合的过程,架构起了一个‚生气‛勃勃的宇宙;生命彼此‚互化‛,呈现出生生不息的运演节律,同时为自然天地提供了多样、繁复、循环及演化的可能。
至老子,他将《易经》的思想精华融入《道德经》,构造了一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3]的万物起源图式,包含着万事万物对立统一的衍生过程。而‚有无‛作为老子思想中一对重要的基本概念,提出‚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4],又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5]。老子进一步认为,有和无虽然‚同出而异名‛,但却能够相互转化,‚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6]。两者相反相成,就是‚道‛,而‚道‛就是对立面的矛盾、统一与超越。‚道‛从无至有地创生万物,万物又从有而复归于无。任何事物都要经由‚无—有—无‛和‚有—无—有‛这个对立、统一且得到升华的运动循环过程。
此外,通过借用‚轮回转世‛这一形式,构成了时间循环的结构,以《红楼梦》为典型。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就有转生的思想,如《山海经》中‚精卫填海‛,炎帝的女儿在东海溺死后,她不平的精神转化成了一种神鸟,来完成她填海的誓愿。这可谓神话中典型的‚死后托生‛的例子,也就是中国自身本有的概念‚转生‛。但轮回的思想主要还是见于释家与道教。释家讲因果轮回是循环的、往复的,是贯穿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同时它认为轮回是没有主体的,是由因缘和合的变化、迁移所致。于是,提出今世果乃前世因,今世因造来世果。正是业因的不同,于是众生在六道轮回中生生死死、来去往复,犹如车轮的回旋,在这六道中周而复始、无有出期。而道教的轮回转世观则比较驳杂,没有形成佛教系统的轮回观。在佛教进入中原之后,道教吸收佛教的思想,逐渐形成五道轮回的思想,认为人应修性守道、清静寡欲,才能返朴归真、与道同体,否则就要进入轮回五道之中。《红楼梦》集传统文化思想之精华、内蕴,更使红楼故事呈现出读不尽的意味。在故事开篇,‚女蜗氏补天之时‛、‚太虚幻境‛与‚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是个共时性的结构,它们在时间上超越了历史,在空间上超脱出人生。作者在此便交代了整个故事的缘起与归宿,但同时又由石头上的记录回溯到故事最开始、故事本身的演绎。短短一段文字,既引向过去、涵盖现在,又指向未来,彼此首尾衔接,形成一个完整的圆圈。
另外,从小说的整体来看,顽石被一僧一道袖着‚不知投奔何方何舍‛,在经历不知‚几世几劫‛之后,又回到了最初的‚大荒山‛;随神瑛侍者下凡的这一干情鬼,按警幻仙子的安排走完红尘,最后又魂归太虚幻境;大观园中的‚风流冤孽‛们,来自‚太虚幻境‛,在历劫‚诗礼簪缨之族‛之后又复归‚太虚幻境‛。也就是说,神界中的轮回包融着仙界与尘世的轮回,红楼故事的循环圈在神界、仙界与尘世三个不同空间中各自展开又相互交汇。虽然曹雪芹写神界、仙界与尘世的轻重、疏密、详略有别,但三者之间并没有偏废。尘世叙事为故事提供了坚实的现实基础,亦是小说最动人、最华彩的部分;仙界叙事为红楼故事增添了神秘性与超越性,而神界叙事又为仙界叙事、现实叙事锦上添花、画龙点睛,三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神话与现实、写意与写实并臵共生,经验世界与外部世界彼此呼应。这种安排暗合‚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唯万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易经〃序卦传》)[7]的内在秩序。作者以一个超验的空间作人生的本源,又以复归这个超验空间为人生的归宿。石头下凡历劫,从无材补天的一块顽石演化为‚神‛(神瑛侍者),‚神‛托身入世,又演化出‚人‛(贾宝玉)和‚玉‛(通灵宝玉)。曹雪芹所要表达的就是‚物‛进化为‚神‛,‚神‛进化为‚人‛,‚人‛进化为一个力图摆脱一切外在束缚以求获得精神超越、独立、自由,以成为一个真正的意义上的‚人‛的故事。作者把对‚在生‛的体味建立在超越于其自身存在的基础之上,将生命流程臵于‚形而上‛的哲理观照中,消解了单一的时间链,因此对红楼故事的解读就带有‚头即是尾,尾即是头‛的感观。
(二)‚循环圈‛的运行方式
‚循环圈‛是《红楼梦》一个重要的时间单位,曹雪芹不仅用循环圈承载了传统文化《周易》《老子》以及佛教、道教的思想,还以循环圈组织起庞大的人物、故事,以表达自己的人生体验与思考。
‚循环圈‛首先通过变换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进行反复、多次地渲染的方式,形成圈里套圈、圈外有圈、圈圈相套的嵌套结构。所谓嵌套结构,指的是一环套一环的复杂的叙事结构。从石头故事的本身出发,它经历不知‚几世几劫‛之后又回到了原处,这个时间的循环圈,因强调的重点不同,也就形成了种种复合的意象,多了种种言外之意。如,强调石头从大荒山下凡历劫后又回归大荒山,强调石头离开青埂峰又回归青埂峰,强调石头(神瑛侍者)出于太虚又回归太虚,因侧重点不同,人们就对这些循环圈有了不同的释义和解读:大荒山,‚荒唐也‛;青埂峰,情根也;太虚幻境,‚警情也‛。又如,陪神瑛一道历劫的,还有林黛玉。林黛玉前世是生长在三生石畔的一株仙草,因日饮神瑛侍者灌溉的甘露,受天地之精华,得雨露之滋养修成正果。她得知神瑛侍者要下凡,用一生眼泪报灌溉之恩。她为感恩而生,最后她泪尽而逝。这也是一个循环圈。这个圈与石头的圈相叠共存,一个偏重于自性的回归,一个偏重纯真、灵性的情感。陪同神瑛侍者一道下凡的还有‚一干情鬼‛。‚一干情鬼‛在警幻仙姑安排下历劫‚诗礼簪缨之族‛,最后也复归‚太虚幻境‛。这也是一个循环圈。虽然‚一干情鬼‛历劫的时间有先后,但从整体上看,与石头基本处于相叠的状态。但后者偏重于揭示众女子悲剧的命运。以上这些圈又都镶嵌在贾府由盛而衰,‚树倒瑚孙散‛‚白茫茫一片真干净‛这个更大的循环圈里,镶嵌贾府‚成‛‚住‛‚坏‛‚空‛①的大循环 ①所谓成、住、坏、空时借用佛教对于世界生灭变化的观点。佛教认为,一个世界的成立、持续、破坏,又转变为另一世界的成立、持续、破坏,其过程可分为成、住、坏、空四个时期,称为四劫。中,镶嵌在流动的四季循环结构中,镶嵌在警幻仙姑的预叙里,镶嵌在《红楼梦》的编年纪事中。循环圈彼此嵌套,成为红楼故事最相配的时间结构方式,可以充分而完美地承载着、呈现出其中无尽的意味。
除了彼此嵌套之外,循环圈之间还通过特殊的人物彼此互动着、流转着。《红楼梦》的石头不但进入各个大循环圈,它还在不同的循环圈中流转,在循环圈之间互动着。如在贾府最热闹的时候,石头就想起自己在大荒山受苦之时,久远的、凄凉的过去与当下的、热闹的现在交织起来,别有深意。又如贾宝玉在试才题匾额时,曾想起自己见过的‚洞天福地‛,大观园与太虚幻境在时间与空间上也隐隐的透露出彼此的指涉。还有,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在他人生刚刚起步之时,就以梦幻的形式与他还无法领悟的人生终局打了一个照面,‚形成人与天、人与情欲、后代与祖先、现实与命运的多重对话‛[8],呈现出天、地、人之间生动奇妙的互动和连通。
浩浩茫茫的大荒山既是红楼故事的起源与开始,也是最后的归宿与结束。有学者认为,‚在元故事层面,我们所感受到的不仅是大荒山、无稽崖这地老天荒的‘无限空间’,同时也感受到了循环往复、永劫永世的‘永恒时间’‛,‚它的叙述‘时序’是非线性的、反复周旋的——既是完全的‘倒叙’,又是全面的‘预叙’,更是循环往复、彻头彻尾的‘顺叙’。‛[9]确是如此,它是‚全天候‛的,又是‚无时间‛的;过去、现在与将来在叙述的过程中不断回旋、往复,一个个循环圈圈里套圈、圈外有圈、圈圈相套,赋予了红楼故事不尽的意味。《红楼梦》一开始,作者就通过石头的‚高十二丈,方二十四丈,三万六千五百块‛,表达了他对女娲补天后上一个‚百年‛衰亡的感慨,寄寓了他对女娲补天后下一个‚百年‛的期盼。石头历劫重归大荒后,把它历劫的故事记录在石上,让空空道人抄去传奇;又由曹雪芹整理成册,让石头的故事进入新一轮的循环;同时,还通过小说的多重书名和书后题诗,表达了对下一轮‚循环‛的期望——解得其中味。
对比、照应与重复是实现‚循环圈‛的又一运行方式。这里的重复,并非简单化、机械化的重复,而是一种变化的重复。例如,《红楼梦》写尘世是从贾府的末世开始的,也就是说它写的是由盛而衰、从有到无的这一段故事。于是,作者一开始就通过冷子兴之口点出,靠军功起家的贾府历经五代已是‚一代不如一代‛的衰败之势。然荣国府大小姐元春晋封贵妃,贾府兴荣之势再起。元妃省亲把这一兴荣之势以近乎狂欢的姿态展现出来。狂欢之后,‚盛筵必散‛,命运依然走向由盛而衰的循环。这个循环不断地被叙述,开始是由甄士隐一家的‚小枯荣‛引出贾府的‚大枯荣‛,然后在《好了歌》、《好了歌解》中对其进行了哲理层面的阐释,之后又在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中看到的判词、红楼十二曲中得到了艺术的演绎与渲染。而之后,在第一百一十六回中贾宝玉又重游太虚幻境,再次看到身边众人物命运的判词,与第一次神游幻境亦形成照应,从‚不悟‛到‚悟‛。又如一僧一道所告诫的那样:‚那红尘中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持,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磨’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生悲,人非物换,究竞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倒不如不去的好。‛[10]与石头最后的回归相照应,而这种照应在故事的首尾不断得到强化。这种对比、重复、照应在《红楼梦》中,不断通过各种艺术方式得到强化,使得‚循环圈‛的文化意蕴也不断得到突显和强调。
二 ‚循环圈‛的多重意蕴
《红楼梦》的这些循环圈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因而也就构成循环圈的多重意蕴。《红楼梦》的循环圈像一个盘旋而上的宝塔,它下端紧贴现实,上端高居空中。因紧贴现实 3 而被誉为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有意于终极关怀则可视为‚中国的《存在与时间》‛ ①。
曹雪芹深受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的熏陶,他借时间的‚循环圈‛的架构,寄寓着他关于自己一生经历的体验与感悟,写出他对人的存在的终极关怀。曹雪芹受老庄思想影响很大,《红楼梦》里就多次写到宝玉和黛玉共读庄子。但曹雪芹的循环圈并没有完全秉承庄子‚万物一齐‛及‚虚无主义‛的思想,石头入世前和入世后是不一样的:‚石兄下凡一次,磨出光明,修成圆觉‛[11]。作者通过循环的时间意识,突出表现出循环的无穷性与生命的一次性之间的矛盾,从而消解了时间的虚无。就宇宙时空来说,时间的循环是一定的、必然的,它无始无终、无穷无尽、周而复始;但作为个体的生命,却是一次性的。《红楼梦》一开始就揭示了其悲剧的结局,时刻提醒着读者,人物个体生命的一次性,并且随着这种有限时间的流逝,也就越来越逼近那个悲剧的结局。正是如此,在不得不走向那个悲剧结局时,充溢在《红楼梦》的字里行间的是无穷的眷恋和无奈、不舍与伤怀。贾宝玉希望这种在大观园内与众女孩们的美好的生活能一直持续下去,但人世间的一切都是短暂的,宝玉在贾府,也只生活了19年,相比循环往复的时间来说极其的短暂。现时的欢乐和幸福随着时间的演进而消逝,时光却仍处在不断的周流循环中。在无始无终的线性流动中,作为个体的生命,无论真的、假的、好的、坏的、美的、丑的,都是无可挽回的,是只此一次的。在鲁迅先生的《在酒楼上》中,吕纬甫曾把自己形容为一只‚蝇子‛,被什么东西一吓,飞一个圈,又回到了原来的地方。我以为,这种借用表现了鲁迅先生对这个圈的概括性。《红楼梦》的整体悲剧性,也就来自于此,就像人一生下来就要奔向死。但曹雪芹并没有把‚最终的死‛和‚最初的生‛简单等同起来,他希望能站在一个高度来重新认识生命的过程。这也就是空空道人所说的‚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12],也就是曹雪芹所说的‚味‛。
在红楼故事中,曹雪芹不仅仅给予了‚色空‛以自己的体悟,还在‚色空‛之间加入了一个‚情‛字。在写道无材补天的顽石时,脂砚斋在此批曰:‚妙!自谓堕落情根,故无补天之用‛[13],石头正是凡心偶炽才幻形入世,在凡尘中经历了一番‚大旨谈情‛的悲欢离合,最后,华筵散场,‚乐极生悲,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14]。空空道人获得一番关于‚色‛‚情‛‚空‛的感悟,这也就是作者的人生经验与哲思。其中,‚情‛作为‚色‛‚空‛转化的中介,是极其重要的。可以说,石头的故事蕴含的最具价值的人生哲理,就在于其对于‚情‛的命题的引入。《红楼梦》开篇说到此书的来历有一个人物不可忽视——‚情僧‛。按一般理解,佛教是无情哲学,根本否定自我情感,但曹雪芹却特意设臵了一个‚情僧‛。这看起来异常矛盾的称呼,实则体现了作者的‚情‛观。《红楼梦》中曾提到南宗六祖慧能。六祖惠能在《坛经》中提出‚无情无佛种‛的新佛性本体论,强调‚心地含情种,法雨即花生,自吾(悟)花情种,菩提果自成‛[15]。这就说明,禅宗佛性本体论并非绝对排斥情感,‚佛种‛亦可含‚情种‛,‚情种‛也可证得菩提。这种以本心至高无上以及大胆的怀疑精神和鲜明的自我解放,意图打破一切形式的束缚,正是曹雪芹一生的追求。所以,在作者眼里‚情僧‛也是宝玉情感成长脚步的终点。
受到这种佛家色空观念的影响,曹雪芹将生命的流向一语道尽:‚万境归空‛。佛教认为,万事万物不断的运动、变化,经历着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最终都会消融殆尽,随之又重新开始,周而复始,无限循环。这种观念在人生中,往往带有虚无色彩和感伤情调,但这并不是对人生与生命价值的根本否定。‚空‛或许只是一个归宿、一个个体有限生命的终结,但是这个‚空‛已经饱含了人生或生命的存在与价值。正是如此,石头即使在明知道‚万境归空‛的宿命,但还是想‚入红尘,在那富贵场中、温柔乡里受享几年‛[16]; ① 《红楼梦》与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之间的比较研究是有学者论及的,结合我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受,《红楼梦》实质上就是曹雪芹关于人的存在的思考,他通过描述红楼故事将自己关于人、人生等问题给予了追溯与解答。因此,我将之比作中国的《存在与哲学》。回归之后,石头并未将之归于‚虚无‛,而是将其所见所闻的一段故事记在身上,望有人能‚解其味‛,甚至是进入新的循环之中。刘再复先生在谈到《红楼梦》的‚空‛时提出,悟‚空‛产生力量。或许这就是为什么读《红楼梦》不仅不会消沉,反而会积极面对当下的人生,从中获得力量的原因。
同时,《红楼梦》叙事采取‚循环圈‛的形式,这本身也隐含着对人生、生命的伤怀。循环圈自身作为时间的意象,在组织庞大的人物、情节时,也就寄寓着作者的种种情怀与思想。《红楼梦》尘世时空呈现出春夏秋冬的四季循环叙事,主体19年的故事在几个春夏秋冬的循环中走向了它的结局。这种突出以春夏秋冬为时间的标识,其四季循环所承载的生命过程与时间体验的深度与广度,在中国古代小说中来说也是难能可贵的。纯粹的编年体是一种历史表达,而《红楼梦》的四季循环则是一种文学表达;按照编年来组织小说,这并没有什么创造性,而四季的选择却是具有悲欢离合、由盛而衰等意义的。脂砚斋体会到了作者这种‚循环圈‛的时间意象之下的强烈的、巨大的时空意识,‚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17],所说的也就是个人体验基础之上的浓重的悲剧时间意识。最终回,已经出家的贾宝玉前来与贾政拜别,此时正是‚白茫茫一片旷野‛的冬季。这与初回遥相照应,一生一灭与一热一冷两个季节对应,标识出下凡历劫与完劫回归的大循环。从内涵上来看,正如浦安迪所说,‚‘冷热’的字样在明清小说戏曲中的意义,远远不仅指天气的冷暖而已,而是具有象征人生经验的起落的美学意义,才有所谓‘热中冷’、‘冷中热’的交替模式出现,泛指大千世界里芸芸众生们生生不息的荣枯盛衰。‛[18] ‚‘四时循环’所引发的节候感应,进一步将古代小说叙事‘悲天悯时’情怀突显出来;宿命化的‘时运’观,也形成了定向性与突转性的意态化叙事构架。‛[17]这里的‚四时循环‛与‚宿命化的‘时运观’‛实质上就是本文所说的众多循环圈之一。曹雪芹妙就妙在把这种时空意识寄寓在四季流变中,与不断转换的、鲜活的生活场景紧密结合,并使它具有了个人体验的性质。时间的四季循环呈现出的诗意的象征意义,也成为曹雪芹为人物情感与命运设臵的注脚。
人们意识到或者谈到《红楼梦》时间叙事的循环时,一般认为,这是由于曹雪芹还不可能正确解释整个历史的发展规律、看不到社会出路的缘故。或许会有这方面的原因,但从中国古代小说的时间叙事传统来看,时间不仅仅是一种自然时序的现象,而且还承载着厚重的文化意味,形成中国特有的‚有意味的形式‛。《红楼梦》‚循环圈‛的设臵,正是基于这种特定的形式,创造性的寄寓着曹雪芹对生命、生存的思考,表现出《红楼梦》深厚的对人的终极关怀。
参考文献
[1]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第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403页 [2](明)罗贯中:《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1页
[3] [4] [5] [6]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15年,第233、73、80、226页
[7] 周振甫:《周易译注》,中华书局,1991年,第292页
[8] 杨义:《中国叙事学》,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67页
[9] 张洪波:《<红楼梦>中的叙述时间问题》,《红楼梦学刊》2009年第5期,第327页
[10] [11] [12] [14] [16][17](清)曹雪芹:《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第3、1601、6、3、3、3页
[13](清)曹雪芹 脂砚斋:《脂砚斋批评本红楼梦》,岳麓书社,2006年,第1页 [15] 转引自沈善增:《坛经摸象》,上海三联书店,2014年,第248页 [18](美)蒲安迪:《中国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81—82页
[17] 李桂奎:《传统时间文化与中国古代小说的叙事特征》,《中国文学研究》2009第1期,第47页
第五篇:阅读教学中教师的引领作用
阅读教学中教师的引领作用
阅读任何一篇文章都是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阅历和主观意志去审视、感受文本内容及思想感情进而产生联想或生成新的思想感情的过程。但是在传统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以自己的教学愿望将学生巧妙地引入自己的教学设计,因而忽视了学生自己去领悟和感受的过程。这就是所谓以“教”代“学”。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我们考虑比较多的是如何“教”,但即使教师的教学思路非常清晰,课堂表达非常清楚,这也不过是用教师思维代替了学生的思维。现在,我们应更多地思考学生如何“学”,即以学生的求知需求为主线,追求教师和学生面对作品(课文)平等对话,进而让读者(教师和学生)与作者实现心与心的交流。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力求贯穿两条线索:学生的“学”(感受、质疑、钻研、讨论、联想、感动等等)和教师的“教”(引导、求疑、交流、争鸣、释疑、归纳等等),这两条线索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情感体验和人格熏陶交织在一起。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的主导性主要体现在通过符合学生求知欲望、阅读心理、知识背景的巧妙引导,让学生自己感悟作品;而引导的线索,是学生对课文质疑(这是学生主动钻研的思想火花),围绕学生所提的一个个问题展开研讨,从而把学生的阅读欣赏引向作品的深处,也引向学生心灵的深处。
一、教师的引领要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的自主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教或引领。不同学段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特征,引领方式也是不一样的。小学生由于知识积淀少,一些基础性知识和技能就需要教师的教。但是,初中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了一定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积累,就可以把自已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运用于学习,就能进行相对独立的学习。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独立性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独立自主的学习性更强。
教师的引领层次性要强。学生面对一个学习内容无法学会,其根本问题在于不具备独立阅读学习材料、理解学习材料内涵和思考解决其问题的能力,教和引导的着眼点应落在教会学生阅读、理解、思考,这就是在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和思路。在阅读教学中,应倡导“自主阅读——合作研讨——个性创新”式学习。这一方式的理念和做法是:学生阅读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是个人独立研读、理解、把握文章的过程。要让学生反复阅读原文,要边读边想,要圈点勾画,并在阅读笔记上写出感受、欣赏、评价之类的内容。研讨要在自读的基础上进行,通过相互交流,质疑启发,深化理解。在研讨过程中,教师不但要起好组织、指导的作用,而且还要适时、适度地参与研讨,不能把学生的思路往既定的框子和结论上“靠”,而要鼓励思维的多向性和结论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创新”是在自读研讨的基础上,各人把文章内容或形式的某方面和自己的某些生活经验、文化内存、思想情感等联系起来思考,通过比较延伸、联想和推测,提炼出某种和“教参”不尽相同的内容,并用简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的过程。这个环节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还要运用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这一环节作为高层次的目标要求,教学中可视教材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课堂教学是一种面对面的教学模式,如果我们把教学看作是演戏的话,那么,教师该是导演(也就是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学生该是演员,且是主角(也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戏要演好,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优化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在你的指导下,放开手脚去演绎这一堂课。而要当好一名出色的“导演”,首先要对“剧本”(教学内容)了如指掌,其次是还首先要对“剧本”(教学内容)了如指掌,其次是还要研究学生,要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根据学生实际进行课堂操作。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学生读、说、演,把课堂交给学生。老师在课堂上只不过是作引导和点拨。例如:在教《核舟记》时,我让学生充分地研读课文,老师只作个别难词上的点拨,把重点放在体会文中对“核舟”上人物的生动描写上。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自找搭挡,分别扮演苏东坡、鲁直及佛印,还有舟尾的两个舟子,表演他们不同的动作神态,这时,学生的扮演情况怎么样,跟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密切相关,如果有学生表演不当,老师也不要急于去纠正或评价。让其他学生仔细观察,创造条件激发他们发言,指出表演学生的优缺点。再请别的学生表演,在观察与比较中提升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又如,《皇帝的新装》一课的学习,在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基础上,老师请学生把课文编成适合演的小剧本,让学生表演小话剧。并允许学生适当地加入想象的成分,加强戏剧效果。老师只是偶尔指导一下学生的表演细节和道具运用。这样一来,语文课就活跃起来了。这里最重要的是,学生要当好演员必须认真地研读好课文。所以,“戏”演完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教学目标要清晰合理,易于评价反馈 “做正确的事,而不是正确地做事”,这句话强调了“目标”的重要性。如果一件事的方向是错误的,做得再用心,再努力,也是没有意义的。教学要有清晰的、合理的、易于评价反馈学习效果的目标。
这里所讲的“目标”是微观的,是具体到一节课的课堂教学目标。但是,一堂课的教学目标的确立离不开宏观上的对教育教学追求目标的理解。或者说,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实际上是落实宏观的教育教学目标——要依据教材编排、学生的学段和实际发展状况等分解到具体的一堂堂课上,这样确定的教学目标才有可能是合理的。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要经常性地反思,形成对教育教学宏观追求的理解;教师还要认真研读教材,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最好是研读整个学段的教材,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结构;这些都是备好一堂课的基础性工作。教学目标要求落实两点:一是落实到学生其体的课堂学习行动上,比如“说出”、“阐述”、“写出”、“做出”等等。二是落实到具体的知识点或技能上,比如需要思考和回答的问题,要会做的某个类型的习题等。这样一来,教学目标就转换成了学生围绕知识或技能的具体行动目标,这样的引领目标能有效指导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人人知道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学生的学校效果不仅教师易于把握,学生自己也一目了然。
三、教师转变教法,立足文本,鼓励学生与教材平等“对话”
语文课是要读书的。学好语文的关键就是要善读书。语文课要引导学生走进“文字”的世界,让学生在文字酿造的美好中真正学“语文”。在语文阅读课中,应注意以下对话:○1与文本对话:如“文章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文章的主旨是什么?文中有哪些语言含义深刻? 我是这样理解文章的;我理解的理由有这些”等等;○2与作者对话:如“为什么要这样写?写作意图是什么?写作意图是否体现得很清楚?” 等等;○3与编者对话:如“为什么将这一篇课文组织在这一单元?为什么要涉及这道题?‘研讨与练习’与‘读一读,写一写’有什么区别?编者的意图是什么”等等。课堂教学的顺序上,应遵循“先学后讲”的原则。课堂教学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学生带着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中对课文的初步理解与自己的感受走向教师,向教师求教,而不应该是教师带着已经准备好的、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走向学生,把结果讲给学生听。
四、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领 除了对学生知识和方法上的引领,还要做到习惯引领和状态引领。学习绝不是纯粹的智力活动,学生的习惯、情绪等非智力因素也参与其中,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习的最终效果。同时,积极的学习行为也在很大程度上修炼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锻炼学生的专注力、意志力,做事持之以恒、不骄不躁等。所以,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领还有“习惯引领”、“状态引领”。
如果说“知识引领与思路方法引领”有更多的“理性与科学”成分,那么,在课堂现场,教师对学生的“状态引领”则有了更多的“经验和艺术”成分。“习惯引领与状态引领”更多的是教师“教学经验和教学艺术”的成分在发挥作用,引领水平的提升主要依靠教师对课堂教学细节的不断反思、优化来实现。这就要求教师平时一定要多关注课堂教学细节,不放过学生的任何一个不良学习习惯,纠正之、强化之,并且潜心研究自己的课堂评价和引领艺术,引领学生的学习情绪,课堂活而不乱,让学生一门心思用到思考问题上,愉悦地、专注地、有效地学习,让自己的教学行为服务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示范或向 导。
课堂教学是属于学生的,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质疑释疑,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