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学院教师简介汇总

时间:2019-05-14 21:20: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自动化学院教师简介汇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自动化学院教师简介汇总》。

第一篇:自动化学院教师简介汇总

自动化学院教师简介

陈华杰

男,1978年2月出生,福建省闽侯县人,自动化专业讲师。1997年9月至2006年9月就读于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并分别于2001年7月获工业自动化学士学位,2006年9月获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博士学位。2006年9月起任教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研究方向:图像处理、模式识别。曾开设研究生课程《智能控制》,本科生课程《科学计算与Matlab》等。现主持省教育厅项目1项。发表EI收录等论文多篇。

陈德传

男,1959年3月出生,福建省长乐市人,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硕士生导师,高级工程师,现在自动化学院智能控制与机器人研究所工作。1982年7月毕业于西安交大自动控制专业,1994年至1995年在浙大研究生院工业自动化专业在职进修。1982年7月至1995年9月在中央某部委自动化研究所从事自动控制与智能仪表方面的科研工作,1993年11月起为高级工程师,1995年10月调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研究方向:复杂机电装备的多电机同步协调控制、电气传动与运动控制、电力电子系统、智能仪表、无线控制。作为负责人或主要参加者,先后在软包装材料彩色印刷、复合、检品、分切、制袋等自动生产设备中的多电机同步、张力、纠偏、定位、彩印套准及温度等自动控制;橡胶同步带自动生产线;工业在线PH测控;智能仪表及电能变换装置等方面完成企业委托项目、省部级项目及新产品开发60多项,并获多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与论文奖,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与科技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本科教学工作:《电力电子技术》、《电气传动与运动控制系统》。

王家军

男,1975年6月出生,籍贯山东省东平县,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硕士生导师,副教授,现任自动化学院电气工程系系主任。1997年7月于山东轻工业学院工业自动化专业获得工学学士学位;2000年3月于天津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获得工学硕士学位;2003年6月于天津大学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专业获得工学博士学位;2003年9月到2005年6月在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曾任浙江大学博士后联谊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长、浙江省博士后联谊会副理事长,现任浙江省博士后联谊会常务理事。

主要研究方向:非线性控制和智能控制及其在运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主要研究课题包括现代控制理论在电力传动中的应用研究、变频技术和伺服控制技术等。当前主持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一项、浙江省教育厅计划项目一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两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一项,完成项目有国家博士后基金一项,浙江省博士后择优基金一项,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一项。2007年获得浙江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在《自动化学报》、《控制理论与应用》和《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EI、SCI检索10余篇。

冯秀丽

女,1978年4月生,山东青州人。2004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系统工程专业。主讲课程:单片机技术与实践。主要研究方向:故障诊断、单片机应用等,可承担微机原理,单片机技术与实践,可编程控制器课程,传感器原理及应用等课程的实验教学工作。

高慧敏

女,1978年5月生,江西高安人,博士,讲师。2006年9月于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系获工学博士学位。主讲课程:建筑电气、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力系统分析与控制、电能质量等。参与完成了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输电与联网中的多直流落点问题”,承担了江苏电科院横向课题“江苏电网稳定运行综合评估-数学模型与仿真计算”。在国内外杂志与会议上发表论文10余篇。

席旭刚

男,1975年10月生,硕士,浙江金华人。2002年4月硕士毕业于杭州电子工业学院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留校任教。主要从事传感器及信息处理、计算机网络,智能机器人的研究和开发。主讲课程为《测试技术与传感器》、《计算机网络》、《软件技术基础》。2006至2007学年被评为教学优秀奖。曾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9篇。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军事电子预研、省重点攻关等项目和多个横向课题,其中“XX机器人触滑觉复合传感器”获国防科技进步三等奖。

吴茂刚

男,1976年9月出生,山东莱芜人,讲师。1999年7月毕业于山东工业大学工业自动化专业,获学士学位,2003年3月毕业于沈阳工业大学电机与电器专业,获硕士学位,2006年9月毕业于浙江大学电气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2006年8月至今,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工作。研究方向:电力传动系统及其控制技术、光伏发电系统及微网技术。参与了浙江大学与宁波海天集团“注塑机用永磁同步电机伺服系统”合作项目,研制出变频器样机,参与日本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与我校共同实施的“先进稳定的光伏微网并网发电系统”实证研究项目。第一作者发表国内一级期刊论文4篇,获2006年度浙江大学二等奖学金。

郭淼

女,1979年8月生,山东菏泽人,讲师。2006年6月毕业于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及仪器学院生物传感器专业,工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生物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生物医用材料。在国内外期刊以及相关会议上发表论文10余篇,获得软件著作权3项,发明专利2项。目前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细胞组装技术的能量代谢系统建模和应用”的研究。讲授课程:生物分析化学,生物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生物电子学,信号处理与DSP应用,科技英语等。

韩其国

男,1963年4月生,浙江舟山人,高级工程师。1984年7月,浙江大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1987年7月浙江大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研究方向“高压直流输电”。现任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教师,主讲课程:《电力系统工程基础》、《电力系统自动化》、《供电技术》等课程。目前从事研究方向为:电力电源、交直流传动系统、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主要成果:电力部葛洲坝至上海500KV高压直流输电项目的电力系统稳定性的研究,成果论文《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的功率调制对电力系统稳定的影响》,已投入批量生产的全数字直流电源系统、全系列变频恒压供水控制系统,发电厂、石油化工、玻璃水泥生产等交直流传动系统。

黄越雯

女,1978年7月生,籍贯浙江德清,讲师。2004年3月毕业于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电机与电器专业,获硕士学位。主要从事电机检测及其控制,电力电子传动,传感器技术应用等方向的研究,参与多项科研项目并发表论文多篇。目前承担的课程教学与设计包括电力电子技术,电机原理与拖动基础,自动控制系统课程设计等。

吴锋

男,1965年6月出生,安徽省无为县人, 现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控制理论与工程专业教师。1986年6月毕业于东南大学,获机械工程学士学位,1986年7月至1990年8月在合肥淝河汽车厂工作。1990年9月至1993年3月在清华大学控制理论与工程专业读研究生,1996年3月在中科院自动化所获工学博士学位,1998年在清华大学博士后出站,并先后在美国作高级访问学者15个月、在加拿大工作4年,直至2003年5月回国。研究方向:制造业信息化、离散事件系统、电子商务、移动计算、虚拟现实等。负责、参加工程项目近30项,包括美国政府、加拿大企业、国家863、国家自然资金、欧共体、中国企业横向合作、浙江省教育厅、宁波市、河南地方的项目等。在《控制理论与应用》等刊物上发表论文60多篇,包括EI收录9篇、ISTP1篇。

江爱朋

男,1976年12月生,山东人。2005年12月毕业于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为讲师。主讲课程为《自动控制原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与《制冷空调与自动化》。研究方向为:非线性智能优化,系统建模,计算机控制。在学术会议与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

范影乐

男,1975年3月出生,浙江省宁波人,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专业硕士生导师,博士,教授,仪器科学与技术系主任、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研究所副所长。200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获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博士学位。2001年9月进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担任教师,2006年晋升为教授。2008年作为Visiting Professor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健康技术与科学部访问进修一年。研究方向:神经信息学、图像处理、模式识别。为研究生和本科生开设有模式识别、语音处理技术、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以及自动控制原理等课程。主持或参与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编著2部,授权发明专利2项。

陈雪亭

男,1963年12月生,浙江海盐人,副教授。1992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浙江大学工业自动化专业。主讲课程:计算机控制技术,自动控制控制原理,自动控制控制原理课程设计。研究方向为:工业自动化、计算机控制、智能仪表。

罗艳斌

女, 1978年生,湖南邵阳人,博士,讲师。2007年6月在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主讲课程:现代控制理论基础。研究方向:网络控制、饱和控制及模糊控制等。已在“Fuzzy Sets and Systems”、《自动化学报》等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多篇,SCI、EI收录论文5篇。曾参与完成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各一项。

王瑞荣

男,1973年3月出生,浙江义乌人,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硕士生导师,副教授。1997年7月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应用物理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97年9月至1999年7月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与电气工程学院电磁测量技术与仪器专业读研究生,获工学硕士学位。1999年9月至2003年3月于浙江大学生物医学与仪器科学学院仪器科学与技术系获工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任教,现为副教授。2005年9月至2007年7月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做研究科学家(Research Scientist),师从Peter T.C.SO 教授从事多光子多焦点显微系统研究。回国后在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任教并在信息与控制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目前主要从事自动化测量与控制系统以及生物显微成像与图像信息处理技术的研究。作为第一作者在软件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大部分为EI收录或一级期刊论文。作为负责人或主要参加者,先后完成国家级项目一项,省部级项目多项以及横向项目多项。获省自然科学论文三等奖一项。目前承担的课程有《楼宇自动化》、《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承担的课题有:省教育厅项目“低功耗自组织无线传感器网络”、“国防十五预演项目”、麻省理工学院合作项目“近红外激光高次谐波多光子显微成像系统”等。

薛凌云

女,1967年2月生,内蒙呼和浩特人,硕士,副教授,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专业硕士生导师。1999年6月获浙江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硕士学位。

现于自动化学院电子信息技术及仪器专业任教,主要从事自动控制与检测、嵌入式系统等方面的应用研究,智能信息处理、图像分析处理等的理论研究,以及微机原理、传感器、检测技术和智能信息处理等教学工作。

近些年来,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了: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的子项——植入式左心辅助泵的设计;省科技支撑和引导计划面上项目——LED芯片在线快速测试分拣系统开发。作为骨干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触觉和肌电控制的前臂电动假肢研究;浙江省科技重点项目——转炉炼钢专家系统;浙江省科技重点项目——基于嵌入式现场总线技术的横机控制系统开发。

另外,与相关企业合作,完成了基于嵌入式技术的智能控制器的研制、标签自动检测/分拣系统开发、河道防汛水位控制监视测试系统开发、棒材和高线生产线温度监控系统开发、生产过程数字监控系统开发等横向科研项目,并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国内一级学报和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被EI、ISTP检索的论文3篇。作为副主编参编教材1部。

金朝阳

女,1974年4月出生,浙江余姚人,讲师。2002年6月毕业于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获硕士学位。目前正在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攻读博士研究生。硕士毕业后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担任讲师,主讲:数字信号处理、数字图像处理。目前主要从事医学图像处理、核磁共振图像重建及其后处理算法的研究。近年来,主持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模态医学图像可视化技术研究》一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以第一作者在国内核心期刊、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10余篇。获软件著作权登记3项。

罗平

女,1978年12月出生,湖北省随州人, 讲师。2000年7月毕业于华北电力大学(保定校区),获电工理论与新技术专业学士学位,2000年9月至2006年6月在浙江大学攻读电气工程博士学位。曾主讲过《电磁场与电磁波》、《科技英语》。研究方向:电磁场优化设计、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储能技术等。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两项、国家“863”计划两项和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近几年以第一者作身份在国际国内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SCI、EI收录的论文4篇。曾获第十四届浙江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

王俊宏

男,1976年3月生,浙江东阳市人,硕士,讲师。2002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原杭州电子工业学院自动化系。主讲课程:单片机与接口,微机原理接口技术。研究方向为:智能控制、信息融合,数据挖掘,鲁棒控制。自1999年以来一直从事倒立摆系统的鲁棒控制理论和应用研究、先进控制技术和软件的研制开发工作,具有扎实的理论研究和丰富的过程控制经验及软件开发经验。参与了摆杆重心可变倒立摆的自主设计与开发的研究工作,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工业过程不确定采样系统多目标鲁棒优化控制”(2002.1-2004.12),“连续工业过程的广义多目标鲁棒最优保代价控制”(1999.1-2001.12)的理论研究工作,并参与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的研究工作。目前已在国内外重要核心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EI收录5篇,授权发明专利1项。

刘栋良

男,1999年7月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工业自动化专业获学士学位,2002年3月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专业获硕士学位,2005年3月于浙江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2007年6月于浙江大学电机与电器获博士后称号。2007年6月至今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自2002年攻读博士研究生以来,一直从事非线性控制策略、永磁交流伺服驱动控制系统的研制工作,先后承担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复杂电系统中的混沌控制理论及其应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复杂混沌动态系统无源控制理论及应用”、浙江省重点科技计划项目“基于DSP控制的平缝机智能控制系统”、中国博士后基金“基于鲁棒非线性控制的交流伺服系统研究”、浙江省重点科技计划项目“全数字交流伺服系统的研制”的主研工作,其中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中国博士后基金已顺利结题。作为博士后研究工作的延续,目前主研方向为永磁交流伺服驱动、控制策略、无传感器运行研究。在中国电机工程学报、仪器仪表学报、浙江大学学报、电气传动等发表论文15篇,其中SCI收录二篇,EI收录5篇。

高云园

女,1980年12月出生,浙江省宁海县人,讲师。2002年7月毕业于浙江大学,获自动化专业学士学位;2002年9月至2007年7月在浙江大学直接攻读博士,获得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博士学位。毕业后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智能控制与机器人研究所任教。主要从事智能机器人控制、基于仿生信息的机器人控制和多机器人协作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参与完成了多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与企业合作的横向科技项目等。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会议上发表论文7篇。主讲课程:计算机网络技术、智能控制、机器人技术等。

尚群立

男,工学博士,教授,1964年10月出生,199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工业控制技术研究所(工业自动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工业控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讲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有:自动化仪表与过程控制、控制仪表与装置、过程控制系统、最优化技术、数值计算方法、最优化与最优控制,教学经验丰富注意理论联系实践重视工程技能培训。研究方向为:智能仪表、现场总线技术、综合自动化工程、控制理论及应用。主持承担和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工业自动化国家高技术产业化专项、国家与省科技攻关计划、企业委托技术开发等20多项科研项目;成果获得教育部和省级科技进步一、二、三奖共4项、省级科技成果鉴定4项、教育厅科技进步奖2项;申请和获得国家发明专利7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4项、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3项;在《自动化学报》、《仪器仪表学报》等刊物发表30余篇学术论文,参编国家“十五”大型重点图书专著一部。研究开发成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电气定位器”和“智能电动阀门控制器”,解决了工业自动化三大基础装备之一的执行器的国内技术严重落后的现状,多项高技术成果已被产业化推广应用。

徐伟栋

男,1977年9月出生,浙江省绍兴市人,讲师,现任自动化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及仪器研究所教师。1996年~2006年期间就读于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2001年6月获得学士学位,2006年6月获得博士学位。2006年6月进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工作,在生物医学工程及仪器研究所从事医学影像的计算机辅助诊断/基于内容检索方面的研发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图像处理、模式识别、机器视觉和机器学习等。通过多年的学习与工作,在软件开发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2002年获得了国家软件水平考试最高级别的系统分析员认证;在数字图像的自动检测与智能识别方面也进行了大量工作,2007年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立项资助。目前正在教授两门课程:《数字图像处理》与《人工神经网络》,作为骨干人员正在从事一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一项浙江省国际合作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的研发。

孔亚广

男,1976年10月出生,江苏省泰州市人,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硕士生导师,副教授。2002年6月毕业于浙江大学,获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交通流建模、交通分配理论、实时数据库和计算机控制技术。主要教学课程为《计算机控制系统》、《计算机网络技术》。主持厅级项目1项和横向1项,参与多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与企业合作开发多项智能交通和工业控制产品,并已大规模应用。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EI检索10篇左右。参与编著《计算机控制技术》。作为主要人员参与的《全集成新一代主控系统》获得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林伟杰

男,1977年12月出生,浙江省宁海县人,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系讲师。1999年7月毕业于燕山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工业自动化专业,获学士学位。1999年9月至2005年6月,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电机与电器专业硕博连读,获博士学位。2005年6月至今,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任教。主讲课程:《楼宇自动化》、《现代建筑电气与综合布线系统》、《计算机控制技术》、《电机原理与拖动基础》。参加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篇论文在国内期刊及国际会议发表。

吕强

男,1977年7月出生,辽宁省抚顺市人, 讲师。2000年7月毕业于华东理动大学工业自动化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2002年7月至2007年3月在华东理工大学攻读研究生(硕博连读),于2007年3月获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博士学位。毕业后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担任讲师,主讲:计算机控制技术、自动化仪表与过程控制。目前主要从事群体智能技术的理论、方法以及在移动机器人导航与控制中的应用研究。研究近年来,先后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科技厅、上海科委等科研项目5项。参与企事业单位委托的科研项目多项。近年来来,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SCI、EI、ISTP检索论文10篇,参与了2本学术专著的撰写工作。

马莉

女,1954年3月出生,河南郑州市人,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专业硕士生导师,教授,自动化学院教师。1976年7月毕业于中南大学工业自动化专业,1977年进入郑州轻工业学院控制系担任教师。1984-1985年在北京理工大学进修“现代控制理论”研究生课程。1993-1994年作为国家公派访问学者赴英国威尔士大学卡迪夫学院进行学术访问,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及其应用”。归国后1995-1998在中南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98年6月获得“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博士学位。曾获得河南省“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2002年晋升教授。2003年作为国家公派高级访问学者访问英国华威大学,研究方向:图像处理与智能系统。现主要从事电子信息处理、数字图像分析与机器视觉智能系统教学和科研工作。曾教授自动化、计算机、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主干课程10余门,包括自动控制原理、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微机原理等课程。主持并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科研项目3项,企业课题1项。公开出版学术专著4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SCI收录期刊论文2篇,EI收录5篇。

彭冬亮

男,1977年1月出生,山西榆次人,工学博士、副教授,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专业硕士生导师,自动化系主任。IEEE会员、浙江省自动化学会会员、浙江省电子学会会员。分别于2003、2004、2005、2007年入选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优秀青年教师、浙江省高校青年教师资助计划、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中青年骨干教师和浙江省151人才计划第三层次。2007年被评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首届“教坛新秀”,荣获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教师教学优秀奖。主要从事自动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以及检测与估计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为自动化专业本科生开设自动控制原理、自动化导论、先进控制选讲等多门专业课程,其中主讲课程“自动控制原理”于2006年被评为浙江省精品课程。近年来发表论文15篇,完成国防技术报告4篇,获批软件著作权登记8项,参与出版的《自动控制原理》入选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完成国防“十五”预研项目2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863科技计划项目1项、国防“十一五”预研项目3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防预研基金1项、浙江省高校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项目1项、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1项。

刘伟

男,1975年9月出生,陕西省安塞县人,讲师。1996年7月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获工学学士学位。同年进入西安交通大学电器教研室CAD课题组工作,主要从事成套电器工厂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开发与维护工作。2000年9月进入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于2002年11月毕业,并获工学硕士学位。在此期间作为项目组第三完成人参与开发的“成套电器工厂施工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系统(Windows版本)”于2001年获得了九五机械工业优秀科技成果奖。2003年2月进入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及仪器科学学院攻读博士研究生,于2007年3月毕业,并获工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视觉信息处理、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和医学图像处理。目前参与在研浙江省重大科技攻关国际合作项目和国家自然基金各1项,已在国内一级学报和国际会议上发表了10余篇学术论文,多篇已经被EI检索。

孙曜

女,1975年1月出生。2004年4月毕业于安徽工业大学,电力电子及电力传动专业,获硕士学位。毕业后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任讲师。研究方向:运动控制。主要从事运动控制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为本科生开设运动控制系统、电机与拖动基础、工厂自动化技术3门课程。主持校教改课题1项,参与省部级课题2项,在《电子器件》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吴晨曦

女,1978年8月出生,河北唐山人, 讲师。2001年7月毕业于长沙电力学院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2001年8月至2004年4月在华北电力大学攻读研究生学位,于2004年4月获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硕士学位。毕业后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担任教师,主讲: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基础。研究方向智能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近年来,参加了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的科研项目,主持一项校科研基金项目,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多篇。

林岳松

博士,副教授,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人。1994年毕业于吉林工业大学电子工程系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获学士学位;1997年毕业于中科院长春光机所机电控制及自动化专业,获硕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浙江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自动控制系,获博士学位;1997年至今,历任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助教、讲师、副教授;2005年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2007年1月至2008年1月,美国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Chicago(UIC)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访问教授。曾主讲《自动控制原理》、《现代控制理论》、《可编程序控制器》、《计算机控制技术》、《测试技术》、《线性系统理论》等课程。研究兴趣为信息融合、目标跟踪与模式识别、图像处理与图像融合等。“十五”期间负责和作为主要成员完成国防项目四项,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省部级重点攻关项目,负责“十一五”在研的国防项目2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和重要学术会议发表相关论文二十余篇,其中SCI/EI/ISTP收录十余篇。曾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一次、三等奖一次、浙江省科技成果二等奖一次、浙江省第二届高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优秀奖一次。

肖宏飞

女,1976年4月生,博士,副教授,2005年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毕业。现从事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方面的教学工作,主讲《电力系统自动化》、《电气工程基础》等课程。主要科研方向为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电力市场理论与应用。曾在《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电网技术》、《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等学术期刊和IEEE PES等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数篇(EI收录10篇);现主持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含有风-光混合发电系统的微型电网频率调整研究”、作为主要成员参加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与日本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NEDO)国际合作项目“稳定而先进的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实证研究”;曾作为重要骨干参与国家电网公司东北电网有限公司主持的两项科技攻关项:“吉林省网过网损耗计算方法的理论与实用化研究”及“东北区域电力市场发电报价网损修正计算方法理论与应用研究”。

徐莹

女,1978.11。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生医研究所,讲师,毕业于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博士学位。从事基于MEMS技术的细胞传感器设计制作及其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研究工作。近年来主要开展了有关神经、嗅觉芯片等基于硅的微型器件的研究,共发表了十余篇SCI、EI及一级论文,并参与编写了2本著作。在浙大参与和完成的课题,受到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基金项目的资助。目前工作涉及生命科学、信息检测科学及材料科学等多个学科交叉。主讲课程方向可包括微弱信号检测、传感器检测技术、微机电集成制造技术、生物传感器等。

张日东

男,1977年9月出生,辽宁葫芦岛人,讲师。2000年7月毕业于辽宁石油化工大学自动化专业获学士学位;2003年7月获辽宁石油化工大学自动化专业工学硕士学位;2004年2月进入浙江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07年3月获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工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任教。主讲课程:自动控制原理,控制理论与应用,现代控制理论,计算机控制系统,预测控制,专业英语等。研究方向:预测控制、非线性控制、工业过程先进控制与优化等。曾获浙江大学研究生院一等奖学金,华为奖学金、东芝奖学金等;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及国际会议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SCI、EI已收录9篇。

章娟

女,1977年10月出生,浙江兰溪人。2004年3月毕业于浙江大学玉泉校区生仪学院电子信息技术及仪器专业,获硕士学位,讲师。主讲课程:可编程序控制器原理及应用、专业英语、计算机网络与Internet。主要研究方向:数字图像处理及医学图像三维重建。目前参加国家基金项目“基于多视角信息融合与非距离式相似性测试的乳腺X线图像BIR研究”的研究工作。

郑凌蔚

女,1978年10月出生,湖北省当阳市人,讲师。1999年7月毕业于长沙理工大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2003年7月毕业于武汉大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2003年7月至今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承担教学科研工作,主讲课程:供电技术、电气工程基础、电磁场与电磁波、传感器技术及应用。目前主要从事新能源发电、微型电力网的运行与控制等研究工作。先后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教育厅、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

朱胜利

男,1970年12月出生,祖籍:陕西大荔人,讲师。2002年获新疆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硕士学位;2006年6月获浙江大学电气工程专业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工学博士学位。其后入杭电。主讲课程: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研究方向:计算机视觉、图像处理、图像的目标跟踪等。在国内一级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四篇。

祝磊

男,1979年9月出生,江苏无锡人,讲师。2007年6月毕业于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获得“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生物特征识别、生物信息学领域的研究,作为核心研究人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在《Neurocomputing》、《中国图象图形学报》、《浙江大学学报》等期刊,以及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主讲课程:计算机网络与通信。

邹绍芳

女,1978年6月生,江西赣州人,讲师。2006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新型传感器及其分析仪器的设计研究工作,先后参与完成了国家863高技术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俄国际合作项目和浙江省科技厅重点项目。在国内一级学术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7篇,其中已被EI或SCI收录5篇,2篇待收录。主讲研究生课程《现代检测技术》,本科生课程《智能仪表技术》、《传感器及测试技术》和《单片机技术与实践》。

左燕

女,1980年8月出生,江西井冈山人,讲师。2000年毕业于华北电力大学(保定)测控技术及仪表专业;2003年获华北电力大学(北京)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工学硕士学位;2007年获上海交通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工学博士学位。主讲课程:自动控制原理,计算机控制系统,预测控制,运筹学,专业英语等。研究方向:预测控制,优化调度等。

韩斌

男,1973年6月生,分别于1996年和1999年毕业于东北电力大学自动控制系获学士和硕士学位,200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自动控制系,获控制理论与工程博士学位。2003年3月至2005年5月,任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计算实验室(Medcomputing Lab)博士后研究员(postdoctoral Research Fellow)。2006年9月至2007年5月在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信息技术学院任研究员(Research Fellow)。2006年6月至2007年10月在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健康信息学研究中心”(Healthinformatics Center)任研究员(Research Fellow)。2007年11月回国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及仪器研究所工作。长期从事贝叶斯网络,统计数据分析、挖掘和建模,及其在生物医学系统建模,流行病预测,疾病诊治决策系统等方面的研究。

厉力华

男,1965年1月出生,浙江省东阳市人,教授。1985和1988年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分别获学士和硕士学位;1990年在东南大学获博士学位;1994-2006年 先后任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Research Associate、访问助理教授、助理教授、和副教授,以及H.Lee Moffitt癌症研究中心研究员;2006夏回国任浙江省高等学校“钱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第一层次、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及仪器研究所所长。在国内工作期间, 曾主持承担国家科委“攀登计划”子项目、国家863项目及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991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1993年在东南大学获亿利达优秀青年教师奖。在美国工作期间,独立主持和合作完成美国科研项目十余项,获两项美国专利,并被柯达公司所采用,其产品已获准进入市场销售。发表科研论文八十多篇,其中一篇论文为该国际期刊近三年所统计的被下载使用次数最多的论文,而且曾经被列为计算机科学类116种科技期刊下载使用次数最多论文排名的第十七位。有关成果被收录引用于国外三本著作中。曾担任国际权威期刊 Medical Physics副编辑(Associate Editor)、国际期刊 Cancer Informatics编委、美国卫生健康研究院及国防部项目评审人,被列入Marquis美国名人录。2006年回国,任浙江省“钱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省“151”人才第一层次、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教授、生物医学工程及仪器研究所所长。2007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吴开华

男,1968年7月生,博士,教授,硕士导师。自动化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研究所副所长,仪器科学与技术系副主任。1991年获重庆大学光电精密仪器专业工学学士学位,1994年获重庆大学光学仪器专业工学硕士学位,1997年获重庆大学精密仪器及机械专业工学博士学位。现为国际光学工程学会、中国光学学会会员、中国光学学会光电技术及系统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计量测试学会高级会员,“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培养人选。主要从事光电检测技术及仪器、光机电一体化、智能化光电仪器及设备、精密测量、基于图像的在线检测、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完成省部级以上项目、企业科技攻关项目15项,已有多项成果获得推广应用。发表研究论文30多篇,获中国发明专利1项、申请发明专利4项。“光电检测技术及仪器系统研究系列成果”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

罗志增

男,1965年8月出生,浙江省慈溪市人。博士,教授,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硕士生导师,电子科技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现任自动化学院副院长、智能控制与机器人研究所所长。电子科技大学学士,浙江大学硕士、博士。是中国电子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机器人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浙江省151第二层次培养人员,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首届教学“名师”,浙江省“三育人”先进个人。主要研究方向:传感器技术、智能机器人、仿生假肢等。主持完成了国防预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20余个项目的研究工作。主要成果有:“三感觉智能抓取系统”获国家发明三等奖,“军用机器人××××××”获国防科技进步三等奖。在《电子学报》、《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等重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三大检索收录20余篇。撰写的著作《机器人感觉与多信息融合》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三等奖。获1项发明专利授权,3项实用新型专利。深入本科教学一线,主讲《测试技术与传感器》课,承担本科毕业设计和工程训练指导任务,挑战杯、电子设计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获多项省级奖励,是浙江省挑战杯优秀指导教师。

孟明

男,1975年12月出生,博士,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讲师。1996年于武汉理工大学(原武汉汽车工业大学)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获学士学位,2002年于东南大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获硕士学位,2006年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专业获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信息获取与处理、机器人传感器与智能控制、生物特征识别。

王越胜

男,1964年4月出生,浙江省临海市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自动化研究所副所长。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生产过程综合自动化控制,集散控制。1986.7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自动化系,1996.4毕业于中南工业大学自动化系,获工学硕士学位,1986.8-1999.12在长沙矿冶研究院工作,1998年晋升为高级工程师。2000.1至今,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2007年晋升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讲课程:工厂自动化技术,高级过程控制。

长期从事工业生产过程综合自动化控制的研究,致力于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推广。近几年主持或参与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国际合作重大项目、企业横向项目等20余项,发表论文10余篇,获得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完成软件著作权1项。以工业炸药、农药化工、水处理、材料合成等领域为重点研究对象,尤其在乳化炸药生产过程自动控制、安全监控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07年7月入选国防科工委民爆行业专家库专家成员。

郭云飞

男,1978年12月出生,河北省武安市人,现任自动化学院信息与控制研究所讲师。1998年9月至2002年7月在燕山大学电气学院自动化专业读本科,获工学学士学位,2002年9月至2007年6月在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控制理论控制工程专业读直接攻博研究生,获博士学位,师从韦巍、薛安克教授。2007年6月至今,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信息与控制研究所工作。研究方向:目标跟踪、信息融合、非线性滤波等。2007年当选浙江省电子学会会员,获浙江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三等奖。目前主要从事国防“十一五”预研项目及国防重点基金项目,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及会议上发表论文10篇,SCI收录1篇,EI收录8篇。讲授《自动控制原理》课程。

佘青山

男,1980年2月出生,湖北省荆州人, 讲师。2001年和2004年分别于甘肃工业大学材料加工工程专业获学士和硕士学位,2007年在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师从苏宏业教授。读博期间先后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项目“工业过程的控制理论与总线技术及其应用研究”、“序状Petri网理论及其应用研究”和国家863计划“面向全流程多尺度的综合自动化集成应用平台”的理论研究工作,以及浙江省信息产业厅软件产业发展计划项目“嵌入式无线实时图像监控软件开发与产业化”的研究开发,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产业效益。主要研究方向为图像编码与无线传输、机器学习、无线测控,在国内外核和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7篇,申请发明专利一项。

马玉良

男,1976年3月出生,河北石家庄人,博士后,助理研究员。2005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2007年于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工作期满出站,出站后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工作,任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智能控制、鲁棒控制、数据挖掘与信息融合。2007年1月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007年5月获浙江大学“王国松奖教金”科技成果奖。曾开设《自动控制原理》课程。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共2项,作为主要人员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高科技计划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等共7项。在《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煤炭学报》、WCICA等一级期刊及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7篇被SCI、EI收录。

谢小高

男,1975年12月出生,湖南省耒阳市人, 博士后,讲师。1997年7月毕业于浙江大学电机系,获应用电子学学士学位,1997年9月至2000年3月在浙江大学电力电子专业读研究生,2000年9月至2005年5月在浙江大学电力电子专业攻博士,师从我国电力电子著名学者钱照明教授。2005年月至2007年11月在浙江大学电气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合作教授仍为钱照明教授。2007年11月来到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任教。主要研究方向是电力电子变流技术,电源管理,电力电子在新能源中的应用等。发表SCI,EI以及国内一级杂志文章20余篇,曾参与《中国电气工程大典》的编撰工作。

岳伟挺

男,1973年12月出生,山东省济宁市人,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讲师。2004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系,获博士学位。1998年9月至2001年7月在大连理工大学热能工程专业读硕士研究生,2001年9月到2004年在浙江大学攻读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方向博士研究生。2004年至2007年在山东省电力工程咨询院从事电厂热工自动化系统的设计工作,参加了多项大型电站的设计工作。目前研究方向为先进控制和检测技术在热力系统的应用等。

王春林

男,1974年12月出生,山东济南人。1998年7月毕业于山东工业大学(现为山东大学),获工学(热能工程)学士学位,2001年9月至2004年3月在浙江大学读硕士研究生,获工学(工程热物理)硕士学位,2004年3月至2007年6月在浙江大学读博士研究生,获工学(工程热物理)博士学位。目前研究方向:锅炉燃烧优化,节能技术,优化控制与统计学习理论。

王建中

男,1963年出生,教授,硕士生导师。1985年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软件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85.8~1990.8 杭州电子工业学院机器人研究所教师;1986年9~12月,在清华大学‘国际机器人技术’进修班学习;1990.9~1993.3浙江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攻读研究生,获工学硕士学位;1993.3~至今杭州电子工业学院教师,历任教研室副主任、系副主任、副院长,现任学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信息与控制研究所副所长。

主要从事计算机信息系统、计算机控制、智能仪器仪表、系统建模与优化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为研究生和本科生开设微机原理与接口、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单片机技术、可编程序控制器等6门课程。近几年主持或参加国家基金、国家863计划、国家发改委重大专项、省部重大/重点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企业横向等项目30余项;获得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浙江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申请发明专利8项(其中授权2项),完成软件著作权登记8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或会议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0篇。

周亚军

女,1956年1月出生,高级工程师,198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自动化专业,学士学位,曾主讲《电机与拖动基础》、《运动控制系统》、《制造过程自动化》、《电气控制及PLC原理》、《自动化技术》等课程。主要从事运动控制、工厂自动化方面的研究工作,在核心期刊发表多篇论文,曾以课题负责人或主要参与者完成国家“863”项目,省科技重点项目,省科技一般项目;以课题负责人或主要参与者完成多项横向课题。主持省、学校教学改革项目,在运动控制、单片机技术应用、可编程控制器(PLC)技术应用、现场总线技术应用等方面有一定的开发和工程应用经验。

朱亚萍

女,1962年10月出生,江苏省张家港市人,硕士生导师,副教授,智能控制与机器人研究所副所长。1985年7月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电子设备结构设计专业,获学士学位,1988年4月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获硕士学位。1988年5月,进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工作。为自动化学院本科生主讲“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自动控制原理”、“计算机控制技术”及“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等课程,并主持“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校级精品课程建设。研究方向:生产过程综合自动化、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等。自2005至2007年,主持了十多项横向科研项目,累计科研经费770多万元,为企业创下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还主要参与了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一项省重点项目。

庞全

男,1951年4月生,西安交通大学控制专业研究生毕业,教授。主要从事检测技术与信息处理、工业自动化与智能控制等领域的研究。曾主讲《自动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系统辨识》、《自适应控制》、《动态系统辨识与建模》、《自动检测与过程控制》、《智能仪表设计》、《智能控制原理》等十余门课程。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科学研究、国际合作重大项目、浙江省重点、重大科技项目、以及国内大中型企业攻关等项目3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90余篇。获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8项。研究成果先后获机电部科技进步奖、浙江省政府科技进步奖、浙江省教育厅科技成果奖、以及浙江省优秀自然科学论文奖等15项。

黄国辉

男,1963年8月出生,浙江省瑞安县人, 高级工程师。1985年7月毕业于杭州电子工业学院,获电子精密机械专业学士学位,毕业后在杭州二轻工业科学技术研究所从事于机电、制冷和测控产品的开发与设计,曾担任该所机电室主任。1994年12月调入杭州电子工业学院,曾任教过课程有:《空调制冷技术》、《机电类家用电器技术》、《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等。现主要研究方向为:热工系统的计算机测试与控制、单片机产品的开发与应用、测控软件的开发、机电产品开发。曾主持设计过KF―20GW、KFR―30GW/Y416等空调器及其它机电产品;近几年研究的课题主要有:计算机辅助测控系统的热工综合测试台、PVTs气体热物性试验台、喷管试验台、压气机实验台、燃气轮机空气冷却计算机控制系统、板翅式换热器实验台、高精度通用数据采集器等项目。主要论文有:《电子膨胀阀在智能化模糊变频空调器中的控制》、《直流型变频空调器的智能模糊控制》、《基于HP34970A数据采集仪的计算机测控系统设计》、《基于Delphi的远程数据采集系统》、《暖通空调综合实验台CAT系统的研制》等,主要获奖成果有:获得杭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一项、省级技术鉴定二项。

俞武嘉

男,1979年6出生,浙江湖州人,现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讲师。2001年7月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2001年9月至2007年12月就读浙江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硕博连读研究生,2007年12月毕业并获工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先进数控技术、运动控制技术等。近年来参与863研究课题1项,省级课题2项,企业及市政府课题3项。在《机械工程学报》等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十余篇。

韩其国

男,1963年4月生,浙江舟山人,高级工程师。1984年7月,浙江大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1987年7月浙江大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研究方向“高压直流输电”,获硕士学位。现任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教师,主讲课程:《电力系统工程基础》、《电力系统自动化》、《供电技术》等课程。目前从事研究方向为:电力电源系统、交直流传动系统、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主要成果:电力部葛洲坝至上海500KV高压直流输电项目的电力系统稳定性的研究,成果论文《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的功率调制对电力系统稳定的影响》,已投入批量生产的全数字直流电源系统、全系列变频恒压供水控制系统,发电厂、石油化工、玻璃水泥生产等交直流传动系统。

吴秋轩

1978年3月出生,男,汉族,博士,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讲师,2007年3月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从事自动控制理论及应用方面的教学及应用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如今主要从事智能机器人分布式控制及先进运动控制的研究工作,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刘伟

男,1975年9月出生,陕西省安塞县人,讲师。1996年7月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获工学学士学位。同年进入西安交通大学电器教研室CAD课题组工作,主要从事成套电器工厂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开发与维护工作。2000年9月进入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于2002年11月毕业,并获工学硕士学位。在此期间作为项目组第三完成人参与开发的“成套电器工厂施工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系统(Windows版本)”于2001年获得了九五机械工业优秀科技成果奖。2003年2月进入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及仪器科学学院攻读博士研究生,于2007年3月毕业,并获工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视觉信息处理、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和医学图像处理。目前参与在研浙江省重大科技攻关国际合作项目和国家自然基金各1项,已在国内一级学报和国际会议上发表了10余篇学术论文,多篇已经被EI检索。

朱亚萍

女,1962年10月出生,江苏省张家港市人,硕士生导师,副教授,智能控制与机器人研究所副所长。1985年7月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电子设备结构设计专业,获学士学位,1988年4月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获硕士学位。1988年5月,进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工作。为自动化学院本科生主讲“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自动控制原理”、“计算机控制技术”及“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等课程,并主持“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校级精品课程建设。研究方向:生产过程综合自动化、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等。自2005至2007年,主持了十多项横向科研项目,累计科研经费770多万元,为企业创下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还主要参与了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一项省重点项目。

邹洪波

男,1970年10月出生,黑龙江省克山县人,自动化学院讲师。1995年6月毕业于甘肃工业大学,获工业自动化专业工学学士学位。2002年2月毕业于甘肃工业大学,获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工学硕士学位。2007年5月毕业于浙江大学,获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工学博士学位。1995年6月到1998年3月在甘肃工业大学自动控制系工作,电气助教。1998年4月到1999年8月在深圳工作,项目经理兼电子工程师。2000年通过国家计算机软件高级程序员考试,获得国家计算机软件高级程序员(水平)证书。擅长电子线路设计、单片机应用、C/C++语言开发。开发的C/C++代码已累计超过50万行。现阶段感兴趣的方向是切换线性系统稳定性和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研究,已经有四篇论文被SCI检索。

徐铭恩

男,1976年11月出生,浙江省杭州市人,博士,博士后,副教授。1999年7月毕业于浙江大学药学院,获理学学士学位;2005年6月毕业于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和仪器学院,获工学博士学位,师从我国著名生物医学工程专家郑筱祥教授;2008年3月清华大学博士后出站,师从我国生物制造领域奠基人之一颜永年教授。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和清华大学合作项目 “生物制造研究中心”引进人才,2007年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研究方向生物制造、生物系统建模仿真、组织工程等,在研究领域核心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多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中国博士后一等科学基金1项、省科技计划项目1项;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作为子项目负责人完成北京市科委重点项目1项;参与获得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成果一项。

第二篇: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学院简介

自动化学院

——全情全力 育人树人

自南航1952年创立以来,自动化学院已由原有的航空仪表制造、飞机电气设备安装与测试两个研究方向发展成为一个在自动控制、导航制导、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航空电源和测控技术与仪器等领域具有广泛影响,多学科的教学、科研群体。

一、学院概况

学院目前下设自动控制系、电气工程系、测试工程系、生物医学工程系以及飞行控制研究所,拥有全校唯一的一个国家级教学团队——《自动控制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联合建设了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导航、制导与控制、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两个二级博士授予学科为全国重点(培育)学科、江苏省重点学科和国防科工委国防重点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和电气工程两个一级博士授予学科为江苏省一级重点学科。现建有江苏省电机与电力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育部航空航天电源技术工程研究中心、航空电源航空科技国防重点实验室,拥有3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一级博士点,11个二级博士点,13个硕士点,5个本科专业。

二、学院特色

1、师资力量雄厚,教师对学生倾情投入

师资力量雄厚——目前全院在岗教师中有教授和研究员31名、副教授

52名、讲师52名,其中博士生导师30名、硕士生导师99名,中青年教师中博士以上学历已超过50%。中国工程院院士冯培德教授为我院名誉院长。

教授亲自给本科学生授课——学院教授坚持给本科生上课,利用自身的教学科研经验教育学生,使学生不仅了解专业基础知识,同时加深对本专业领域最前沿知识的了解,为进一步深入进行学术研究奠定基础。

班主任责任制——学院为每个自然班配备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作为班主任,班主任对全体学生进行专业上的引导和指导,及早发现在专业上有兴趣有特长的尖子学生,做到“为通才定规则,为天才留空间”。

学院领导、学生辅导员、班主任和任课老师联席会议制度——通过定期的沟通使学院各个层面及时了解学生的现实情况和存在问题,并针对问题群心群力出谋划策,真正做到全员育人。

2、科研成果显著,教学成果硕果累累

科研成果显著——学院每年承担国家863、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预研项目、航空基金以及省部委下达项目、横向合作项目和各类攻关项目几百项,近两年的年科研经费到款超过6000万元,多次获得国家级、省部级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奖。

教学成果硕果累累——学院现有国家教学名师1人,《自动控制原理》国家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和省优秀课程群5门。并以精品课程的建设为龙头,深入进行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加强教学建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国际合作交流广泛——学院十分重视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1990年以来,陆续向国外派出访问学者或留学人员160余人,许多留学人员已学成 回国,成为科研教学的骨干力量。学院主办过多次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邀请外国专家、教授来校讲学,并且与多所国外大学建立了富有成效的合作关系。

3、学生工作扎实,全面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优秀的团队,和谐的氛围——学院拥有一支基础知识扎实,理论研究能力强,团队协作突出,具有丰富学生工作经验的学生工作队伍。学院学生工作人员坚决贯彻学校“服务〃引导〃管理〃树人”的学生工作方针,坚持以德育为首,以育人为本,全面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

走出校园,放飞自我——学院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走入社会。学院重视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精心组织策划,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和成绩:我院连续数年被评为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多位学生被评为江苏省暑期社会实践优秀个人,多篇实践报告被评为江苏省暑期社会实践优秀调查报告。

关注新生教育,服务就业工作——学院特别关注新生的入学教育和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实施具备我院特色的新生入学教育目标体系(理想目标、学习适应、行为方式、心理适应),对新生进行引导和教育;积极进行考研同学的动员、鼓励、服务工作;对毕业班学生进行系统课程化培训,有效地提高了毕业班学生的面试技巧、简历制作技巧,通过模拟招聘,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在全院师生共同努力下,我院研究生升学率屡创新高,达到33%左右,毕业生就业率连续数年超过99%。

4、育人理念先进,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以科技创新带动全面发展——学院坚持以科技创新带动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学院设有本科生创新实验室,通过学院科技节、“STTP”项目等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依托科创竞赛,提高科研素质——学院积极鼓励同学参加各项科技创新竞赛,我院同学在科研和课外科技活动上连创佳绩,如周强等同学的作品“超高速磁阻电机”获得2007年

三、专业介绍

1.自动化

本专业与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一起共建为国家级特色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优势突出,就业渠道广,培养的人才具有“一专多能”的特点。

本专业设有飞行控制、工业自动化及导航与测控三个方向。培养具有扎实的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应用等较宽广领域的工程技术基础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好的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运行、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管理工作能力的适应国民经济建设特别是航空航天和国防工业发展的高素质的自动化领域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毕业生可从事导航、制导与控制、运动控制、工业过程控制、自动化测试与控制、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电子与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管理与决策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设计和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工作。

该专业毕业生近三年研究生升学率保持在30%以上,就业率均在99%以上。近年来主要就业单位有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中国商用飞机上海设计研究所、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南瑞自动控制公司、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艾默生网络能源公司、飞利浦液晶显示(江苏南京)有限公司、万机仪器中国有限公司、无锡阿尔卑斯电子有限公司、江苏天然气公司、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工程公司、南京长安福特汽车有限公司等。

部分优秀毕业生简介

冯培德

南京航空学院自动控制系陀螺仪表及惯性导航专业1966年研究生毕业。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学院名誉院长、兼职教授。现任航空一集团科技委副主任,中国惯性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兼系统和测试专业委员会主任,曾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发明三等奖一次,国防科工委和部、省级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十二次。

王贵农

1982年毕业于南京航空学院自动控制系飞行器自动控制专业。现任西北工业大学党委常委、纪委书记,教授。获航空工业总公司思想政治工作实践成果三等奖1项,江苏省教育系统理论学习优秀论文二等奖1 项。在国内刊物上发表论文7篇,参编专著2部。

刘丰军

1987年毕业于南京航空学院自动控制系飞行器自动控制专业。现为空军某试验基地副总工程师,空军大校军衔,空军高层次人才,全军科技骨干人才。曾获得

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和多项军队科技成果奖,先后荣立过一等功、二等功。

知名教授简介

吴庆宪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国家和省部级教学成果奖6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教材和学术专著5部。

刘建业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导航与控制、卫星定位系统应用、惯性导航与组合导航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已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5项,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

姜斌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担任国内外7个学术期刊编委,获省部级科技和教学成果奖3项,发表学术论文近100篇,出版教材和学术专著3部。

应届优秀毕业生简介

戎蓉

毕业中学:江苏省邗江中学

所获荣誉:国家奖学金一等奖、江苏省三好学生

毕业去向: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学院导航研究中心硕士生

寄语母校:南航浓烈的学习氛围给了我学习的动力,丰富的学生活动让我的业余生活精彩纷呈。真心祝愿南航蒸蒸日上!

2.电气工程与自动化

本专业与自动化专业一起共建为国家级特色本科专业建设点,以电气工程领域为对象,注重计算机科学、控制理论和信息科学在电气工程各领域中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相关研究领域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就业渠道广。

本专业设有电力电子技术与电力传动、电机电器及其控制、电力系统自动化三个方向。培养具有电气工程及控制工程领域较宽广的专业基础知识,能够在电能变换与控制、电机电器及其控制、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机电一体化、工业过程控制、电子与计算机应用等领域从事技术研究开发及其管理的高素质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毕业生可在航空、航天、民航、电力、通讯电子及其它各行业从事电气工程及相关领域的技术开发、工程设计、系统运行、试验分析、科学研究和经营管理等工作。

该专业毕业生近三年研究生升学率保持在30%以上,就业率均在99%以上。近年来主要就业单位有上海机电工程研究所、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中国商用飞机上海设计研究所、中国飞机强度研究所、杭州伊博电源公司、上海思源电气有限公司、南通富士通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中电电气集团、东风悦达起亚汽车公司、泰州LG电子冷机有限公司、阿尔法(江阴)沥青有限公司、广州本田汽车公司等。

部分优秀毕业生简介

何湘宁

1985年硕士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控制系电气工程专业。现任浙江大学电力电子技术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南航兼职教授。英国电气工程师学会会士,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高级会员,IEEE电力电子学会高级会员。

陈昊

1996年博士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控制系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专业。现任中国矿业大学信电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西澳大利亚大学兼职教授。先后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

廖 飞

1993年本科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控制系电气技术专业。现任共青团贵州省委书记、党组书记,黔西南州委副书记。2007年1月当选中国共产党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知名教授简介

周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防科技工业“511人才工程”学术带头人,江苏省 “青蓝工程”新世纪学术带头人。航空电源系统、电力传动系统、新能源技术领域的著名学者。

阮新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功率电子变换技术、航空航天电源系统、新能源发电系统和电力电子系统集成领域的著名专家。

谢少军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先进科技工作者,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航空电气、新能源系统电能变换和电力系统关键技术研究领域的资深专家。

应届优秀毕业生简介

史经奎

毕业中学:江苏省丰县中学

毕业去向: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学院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专业硕士生。

所获荣誉: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全国一等奖、全国优秀论文奖;大学生“电工杯”数学建模竞赛全国三等奖

寄语母校:南航以“至于至善”精神追求,以“智周万物”的博大胸怀,以“道济天下”的社会责任,教会我们博学、慎思、明辨、志存高远。

3.测控技术与仪器

本专业是光、机、电等学科相结合的大类专业,为江苏省特色专业,在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上具有航空特色,办学历史悠久,为国家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

主要专业方向:现代计算机测控系统、智能仪器、信号分析与处理、传感器技术、光电检测。培养出的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熟练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在计算机测控、智能仪器、传感器开发等领域从事科技开发、工程设计、试验分析和经营管理。

毕业生可从事测控技术领域的研究工作,包括测控系统设计开发、传感器设计、制造;可从事测控及计量领域的技术管理工作;也可从事其它以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研究工作。

该专业毕业生近三年升学率保持在30%以上,就业率均在99%以上。近年来主要就业单位有北京遥感控制研究所、上海测控技术研究所、南京机电液压研究所、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北京青云航空仪器有限公司、常州东芝变压器有限公司、山特电子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工程公司、苏州豪雅光电科技公司等。

部分优秀毕业生简介

江帆

1982年毕业于南京航空学院自动控制系航空仪表及传感器专业。南航大兼职教授。现任中国航天时代电子公司副总经理,研究员,中国航天时代电子公司科技委主任,国家863项目航空航天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周寒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控制系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专业1985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南航大兼职教授。现任中航雷达与电子研究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在国家重点型号工程中荣立一、二、三等功数十次。

周建中

1982年毕业于南京航空学院自动控制系航空仪表及传感器专业。现任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IEEE高级会员,全国电气学科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际一般系统论研究会中国分会信息系统与信息理论专委会副理事长。

知名教授简介

于盛林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测试计量学会常务理事。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2项。长期从事仪器科学与技术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赵敏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防科工委航空电子电器和武器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航空电子显控仪表专业组成员,长期从事计算机测控技术研究。

应届优秀毕业生简介

张优扬

毕业中学:成都石室中学。

所获荣誉:特别奖学金、历年优秀奖学金、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校园形象大使季军、大学生跆拳道比赛女子业余组冠军。毕业去向: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

寄语母校:南航为我们提供了足够的舞台让我们去挥洒我们的青春,去追逐我们的梦想。

4.生物医学工程

本专业是我校重点发展的具有多学科交叉特色的专业,特色鲜明,发展前景广阔,现为江苏省特色本科专业建设点。

专业方向有现代生物医学仪器、生物医学光子学、生物医学信息学。本专业注重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生物医学、信息处理、计算机的理论基础,具备一定的医疗仪器开发能力、生物医学信息处理技术、电子计算机应用技术等方面的能力。

毕业生可以在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以及各级医院从事与生物医学工程、医疗仪器相关的科学研究、教学、技术开发和管理等工作。

该专业毕业生近三年升学率保持在30%以上,就业率均在99%以上。近年来主要就业单位有上海西门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通用电气医疗系统(中国)有限公司、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有限公司、南京市鼓楼医院设备科、艾康生物技术(杭州)有限公司、沈阳东软数字医疗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南京柯美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等。知名教授简介

钱志余教授,博士生导师,目前从事PD病人近红外手术导航系统的设计和有关脑组织光学图像重建的研究(国家863项目)。现任江苏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医学光子学分会主任委员。

应届优秀毕业生简介

刘碧芸

毕业中学:安徽省合肥市 5〃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

本专业具备明显的国防特色,是国家国防系统重点发展的特色学科,在航空航天和国防建设等领域具备广阔的发展前景,发展潜力巨大,是江苏省特色本科专业建设点。

本专业的研究方向有制导与控制、武器火控技术、探测与识别技术及其智能控制技术等,培养在目标及环境的探测、识别、跟踪、定位、制导与控制方面,以及在机电控制和传感器检测技术方面具有较好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级技术人才。

毕业生能在有关科研单位、高等学校、生产企业和管理部门从事该领域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技术开发、产品研制和科研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该专业毕业生近三年升学率保持在30%以上,就业率均在99%以上。近年来主要就业单位有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航

江驹教授,自动控制系主任,主要从事飞行器制导与控制方向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研究方向是飞行器制导与控制、机器学习、智能控制、工业过程控制等。

应届优秀毕业生简介

杨栋

毕业中学:江苏省睢宁县高级中学 所获荣誉:优秀学生奖学金、校三好学生

毕业去向:上海航天八院硕士研究生。寄语母校:智周万物,道济天下,这是每一名南航学子的责任,更是我们青春的誓言与人生的追求!身为南航人,这份激情与骄傲将点缀我生活的每一天!

三、结束语

自动化学院将秉承学校优良传统,践行“智周万物,道济天下”校训,按照开拓创新、争先进位的跨越式发展思路,凝心聚力,团结奋进,争创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学院。

“为通才定规则,为天才留空间”,在自动化学院您一定会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

四、联系方式

学院网址:

http://cae.nuaa.edu.cn/ 咨询电话:

025-84892351

李老师

025-52116977

徐老师

黄老师

第三篇:教师简介-哈尔滨学院

教师简介

付伟刚:哈尔滨师范大学书法专业硕士研究生,哈尔滨学院讲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黑龙江书法教育委员会委员。哈尔滨大学、黑龙江财经学院和黑龙江东方学院客座教授。其书法作品先后入选中国硬笔书法家精品展、第三届国际篆刻书法作品展,荣获桃花源全国书画展优秀奖、第九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成人组优秀奖、第六届文华杯硬笔书法大赛优胜奖和百杰中国书画家称号等。付老师指导的学生分别在“第六届希望杯全国师生书画大赛”和“冰雪情全国师生书画摄影邀请展” 中获一等奖和金奖。

王柏松:哈尔滨师范大学政治教育专业毕业,进修于南京艺术学院,哈尔滨学院副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当代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黑龙江省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作品先后入选 “全国第七届书法篆刻展览”、“全国第六届书学讨论会”、“中国书协培训中心十年教学成果展览”等。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全国高师《书写》和黑龙江省初中写字课程《初中语文写字教师教学用书》,著有《规范汉字书写指南》一书。发表论文若干篇。

梁 骜: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一级美术师。哈尔滨统战书画院副院长。哈尔滨书画研究会艺术顾问。海峡两岸艺术交流协会副主席,陕西美术馆特聘美术师,黑龙江美术家协会会员。现任教于哈尔滨艺术与设计学院。荣获黑龙江省书画名人奖章。注册一级美术设计师。周 盈: 鲁迅美术学院摄影专业毕业,西安工程大学艺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哈尔滨学院讲师。国家高级摄影师,中国高等教育摄影教育委员会常务委员,哈尔滨卓智影像广告有限公司项目总监、资深摄影师、高级平面设计师。师从中国著名商业摄影大师胡黎明先生。著有《商业摄影后期制作》、《手机摄影轻松学》等书。

程法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专业毕业,哈尔滨学院讲师。从事陶瓷造型与装饰艺术研究,现任黑龙江陶瓷艺术设计协会副秘书长。

张田梅: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学硕士研究生,东北林业大学在读博士,哈尔滨学院讲师,从事工程材料耐久性研究。多次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周培源力学竞赛、黑龙江省大学生结构竞赛取得优异成绩,并多次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奖。

侯春波: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哈尔滨学院副教授。2006年,赴香港中文大学进行双语培训,2011年作为黑龙江艺术参访团成员赴香港、台湾、澳门、深圳等地参加“印象之美、艺术之声”交流活动。曾多次担任省市声乐类比赛、全省艺术联考、市三独比赛评委等职务,其指导的学生在国家、省和市级比赛中,获得一、二等奖优秀成绩。发表国家级、省级论文10余篇,编著2部。

孙宝魁: 哈尔滨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毕业,哈尔滨学院教授。从事乒乓球教学。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潘政文:黑龙江省击剑队退役运动员,曾获全国冠军,运动健将,培养多名学生参加全国和全省击剑锦标赛并获得冠军,为省队和高校输送了大批优秀击剑人才。

张海涛:哈尔滨学院冰球、轮滑球主教练,原国家冰球队队长。多年带队参加全国旱地冰球和轮滑球比赛获得优异成绩,同时为各学校和俱乐部输送了大批专业教师和优秀教练员。

许月燕:东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哈尔滨学院副教授,高等教育学会小学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主编、参编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多部教材,《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与教材》《写作》《语文案例导入式教学法》,30年来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与研究工作,并一直进行小学生语文阅读与写作的教学,不断摸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针对不同情况小学生的教学策略,注重小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研究。

杨庆茹:东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硕士研究生,曾在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博士生导师赵勇教授、儿童文学博士生导师王泉根教授处访学。哈尔滨学院副教授,写作教研室主任。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会员,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会员,省文学学会会员,市青少年教育研究会专家,2014年起被市图书馆聘为哈尔滨讲坛客座教授。2012年外派印尼教授汉语。

田 雨:黑龙江大学西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哈尔滨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教授大学英语,英语听力,曾主讲过英语四、六级辅导,2013年-2015年美国波特兰州立大学访问学者。

陈 夺:哈尔滨师范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哈尔滨学院外国语学院英语系讲师。主要从事英语写作、英语语法、笔译等课程的教学和英美文学方向的研究。

孙 立:哈尔滨师范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哈尔滨学院外国语学院英语系讲师。承担英语阅读、大学英语等课程的教学。曾主讲大学英语四级、六级阅读、写作及考研、雅思辅导。

王 雷:哈尔滨师范大学英语教育专业毕业,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英语教学(TESOL)硕士研究生,哈尔滨学院外国语学院英语系讲师。曾任省重点高中国际项目教学总监及教学顾问,对帮助学生备考英语等级考试、留学考试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参加全国高等院校翻译专业师资培训,常年为哈尔滨市高等院校、政府机构和私营企业担任会议口译和笔译工作。

王连青:哈尔滨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1996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工商管理学院,SIYB创业培训讲师,长期从事创业创新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秦 力:原哈尔滨学院体育学院书记,哈尔滨学院葫芦丝协会会长,黑龙江省葫芦丝协会沙龙聘任教师。

韩 晔:哈尔滨师范大学毕业,北京师范大学在职研究生,北京体育大学访问学者,哈尔滨学院教授。国家级健身瑜伽高级教练员、裁判员,黑龙江省健身瑜伽高级教练员培训导师。现任中国科学学会会员,龙江讲坛-健康人生讲堂特约专家,黑龙江省体育总会艺术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指导团队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冠军,曾担任黑龙江省健身瑜伽公开赛裁判长。出版著作3部,主持国家级、省级课题6项,发表文章30余篇,其中国家级、省级核心期刊10余篇。李大威:哈尔滨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毕业,哈尔滨学院教授。国家级健身指导员,国家级健美裁判,黑龙江省健美协会主席。从事健身健美运动30余年.姜桂萍:河北师范大学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毕业,体育保健学方向硕士研究生,哈尔滨学院讲师。高级按摩师,高级健康管理师,黑龙江省科学健身专家,哈尔滨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特聘讲师,最近几年手把手教授健康养生技术的学员千余名。

陈明彦: 哈师大音乐系音乐表演专业毕业,哈尔滨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数字媒体音乐制作专业教研室主任,资深音乐制作人。中国音乐家学会数字音乐协会会员、日本国际MIDI三级认证教师资格。主要研究方向:电脑音乐制作与录音技术、器乐演奏。从教多年来,培养出许多优秀的电脑音乐制作人才,学生遍布全国各地;多次在省内外科技杂志发表科研论文;多次参与音乐教材与音乐软件编写工作,参加多项科研项目及省内外各种大型演出并获奖。

王志海:哈尔滨理工大学装潢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现任哈尔滨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公共艺术专业教师,主要研究方向公共艺术设计、壁画创作。2004年毕业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研究生班。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会员、哈尔滨市油画学会理事、黑龙江省冰雪艺委会理事、哈尔滨市美术家会会员、黑龙江室内协会陈设艺委会会员、黑龙江省设计协会一级设计师。其美术作品多次获得全国、省级美展各种奖项。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届全国大学生冰雕、雪雕比赛优秀指导教师,第三、四、六、八、九、十、十一、十二届全省大学生冰雕优秀指导教师,纪念黑龙江大学生冰雕艺术创作大赛10周年优秀教师奖。

第四篇:自动化学院工作总结

自动化学院工作总结

前言

2015年自动化学院紧紧围绕学院示范校建设工作和人才培养模式全面转型工作,按照“德育为先导,教学为中心,质量为根本,制度作保证,科学化管理,和谐式发展”的办学思路,精诚团结,求真务实,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服务质量和就业质量,努力使自动化学院各项工作上一个新台阶,真正实现了“规模做大,内涵做强,质量做优”的奋斗目标。

自动化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被自治区教育厅批准为内蒙古自治区高职学校师资培训基地,被包头市委组织部和包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批准为包头市公共实训基地。自动化学院先后被自治区教育厅授予“十二五”全区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先进集体,被学校授予先进集体,被学校党委授予先进党总支荣誉称号。

0

1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

自动化学院积极探索创新党建“五进”模式。即党建工作进班级、党建工作进宿舍、党建工作进社团、党建工作进企业、党建工作进网络。

2015年自动化学院完成书记讲党课1次,领导班子开展了“严以修身”、“严以律己”、“严以用权”3次专题学习研讨;与包头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机关党委第二党支部联合举办了“三严三实”交流活动1次;参加学校党委中心组学习8次,撰写心得体会32篇,深入基层调研180人次,专题辅导3次,较好的完成了“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

发展预备党员18人,参加学校基层党课党校培训146人。组织全体党员及领导干部观看了一次廉政警示教育片活动;全体党员及领导干部每人每周进行了3课时的自学;制作了一期专题展板。全年无违规违纪现象。

0

2教学工作

专业建设与教学管理

1、成立了教学管理中心,建立了日常教学检查制度、教师上课签到制度、日常教学检查值班制度。自动化学院全年教学运行正常,无教学事故。

2、组织期中、期末教学检查,召开了学生座谈会、教师座谈会,开展学生评教、教师评学活动。学生对教学工作满意度达到了90%以上。

3、持续推进教学改革,严格按照实践育人标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将创业和创新教育融入了人才培养方案。

4、加强专业建设。成立了装备制造大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下设机械设计制造类、自动化类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所有专业实践课时均占总课时的60%以上。

5、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和培训工作,90%以上的学生获得了职业资格证书。

6、组织全体教师观看了全国知名教育专家、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曹勇安教授《职业院校办学特色——课程建设》视频讲座、专题辅导并进行了学习讨论。

7、邀请齐齐哈尔工程学院机电工程系主任王同岭、齐三机床厂总工程师张玉伟来校交流座谈教学改革经验。

8、组织全体教师召开了《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专题学习会议。

9、组织召开了《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专题学习会议。

10、根据人才需求分析报告,申报了工业机器人技术、数控技术(3D打印方向)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机器人技术方向)已列入2016年招生计划。

11、积极做好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应用本科招生准备工作,完成人才培养方案起草工作,计划2016年招收培养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应用本科学生。

12、《铣削加工技术》被评为自治区级精品课程,《机械基础》、《仪表及过程控制》、《数控车床零件加工》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机械工程图样识绘》等15门课程被评为校级优质核心课程。

13、安全实训、规范操作。实现了实训中心机加工车间、数控车间和钳工车间九个班300多名学生的安全实习。对所有实训设备进行日常的维护、保养、维修等工作,保证了实训教学工作正常有序的开展,全年无任何实训安全事故发生。

教学改革1、2015年12月,自动化学院被自治区教育厅评为全区教育教学改革先进集体。

2、2015年分两二期工程对创造楼一、二楼进行了搬迁维修改造,并分别装点了四面文化墙。搬迁维修电工、传感器等实训室12间;新建实训室4间。

3、与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合作对机械加工与制造实训室的所有机床设备进行了维修改造。并将对我院教师进行学做一体的影子培训。

校企合作

1、自动化学院成立了校企合作建设指导委员会,与50多家企业开展了深度合作,每个专业有稳定合作企业5家以上。

2、2015年与包头市青山区装备制造园区、鄂尔多斯装备制造园区签定协议并挂牌共建人才培训基地。

3、与内蒙古电建一公司签定协议共同建设“内蒙古能源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培训基地”和“自动化学院智能电气控制公共实训基地”.师资建设1、2015年暑期学院安排王文静、杨成武、付志勇、李学飞、胡月霞、赵洁、郭薇、卢玉峰等教师分别到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北方重工集团公司、温州亚龙教育装备有限公司参加了全国职业院校骨干教师培训。

2、2015年7月学院组织了机电一体化技术自治区级师资培训,自动化学院有31名教师参加培训。

3、按学校要求,自动化学院对双师素质教师、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培养有计划、有措施、有总结。2015年专业课教师双师素质比率较上年提高10%.4、自动化学院积极聘请5名企业兼职教师来校承担专业课程教学。

5、李学飞获批内蒙古自治区技能大师,覃国萍获得包头市劳动模范荣誉称号,王继明被评为包头市知识技能型人才,刘百顺被评为包头市优秀教师。

职业技能比赛

1、参加了包轻院青年教师教学能手比赛和说课比赛,张晓燕和周彦云分别获得了第二名。

2、举办了2015年学生职业技能比赛,设立机械工程图样识绘、维修电工等17个比赛项目,共有366名学生报名参加比赛。

3、在2015年内蒙古自治区职业院校技能比赛中我院分别获得“三维建模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现代电气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赛项第二名,并代表自治区参加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0

3学生工作

学生服务与管理

自动化学院现有在册学生2345人,其中:男生2190人,女生155人,68个班级,辅导员、班主任24名。

1、自动化学院创新和健全学生工作管理机制。先后完善了《自动化学院辅导员、班主任工作考核办法》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从而切实保障了各项学生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

2、加强学生管理队伍建设,实行辅导员、班主任公寓值班制度,加强公寓管理。为了提高公寓管理水平,使学生工作更接地气,2005年10月安排学生科4名干事入驻学生公寓办公。通过2个多月的运行,公寓内务卫生和秩序焕然一新。

3、创新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2015年5月,我院从包头师范学院招聘了2名应届毕业生担任学生辅导员

4、严抓学生迟到、旷课现象,有效提高了学风建设。组织学生科教师和学生会学生,每天早晨8:20在创造楼门口检查学生迟到现象。经过检查,学生每天上课基本达到了零迟到率,各班级教学秩序井然。

5、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先后举办了自动化学院第一届“校园吉尼斯”大赛、自动化学院学生“棋王争霸赛”、班级足球比赛、篮球比赛、拔河比赛、“走出寝室、走下网络、走向操场”三走活动、自动化学院迎新晚会、全院师生升国旗仪式、联合学校百度贴吧协会举办迎新晚会、演讲比赛、辩论赛、学生歌手大赛等文体活动;荣获学校男子排球比赛第一名、足球比赛第一名、篮球比赛第二名、女子排球第四名、“轻院好声音”一等奖1名、优秀奖1名;特别是在学校第三十一届运动会上,学院荣获了“男子团体总分第一名”、“体育道德风尚奖”和“团体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

6、加强社团建设工作。自动化学院目前有近1000多人参加了30多个文体学生社团,学生社团覆盖率达到60%以上

学生资助

1、健全学生资助体系,加强学生资助队伍建设。

2、认真做好学生奖助学金评定工作。158人获得特殊困难助学金,315人获得一般困难助学金。所有评定工作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无责任事故。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1、积极开展安全教育和安全大检查。分别邀请包头市城市执法局直属四大队、乌素图分局法制科、九原区交警大队等单位共开展6次思想政治教育、食品、人身、交通安全讲座,各班以安全为主题召开了主题班会;联系学校保卫处,对我院学生公寓进行了3次安全大检查。

2.加强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邀请包头市武警消防支队对全院学生开展了1次消防安全应急演练,通过演练,大大提高学生的应急处置能力。

3、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先后组织学生开展了“保护环境,从我做起”公益活动;赴大青山开展植树活动;志愿服务学院野外生存培训;赴包头市科技馆进行专业服务技能培训;公共安全教育的岗前培训。

4、按照文明教室、文明宿舍标准认真开展了教室和宿舍文化建设工作。

0

4招生就业工作

1、招生工作:2015年自动化学院三年制高职招生计划数547人,实际招生数568,五年制高职招生计划数200人,实际招生数220人,超额完成2015招生计划。

2、就业工作: 2015自动化学院有毕业生计673人,就业率为:96.88%.就业满意度达80%以上。所有专业专业对口率均超过90%.3、校友工作:建立校友联络常态机制,每年与各界校友通过微信群、QQ群等网络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友联络活动。

0

5平安校园建设

自动化学院制定了创建平安校园工作规划和实施方案,建立了各类突发事件处置工作预案,并把平安校园建设纳入学院工作计划。2015年自动化学院全年无重大安全责任事故。

06

宣传文化建设

1、宣传统战工作

学院党总支书记亲自抓宣传统战工作,办公室有兼职宣传统战干部和维稳信息员。做到了分工明确,管理到位。

2、信息化媒体

自动化学院建有规范的网站,网页功能完善,布局合理,更新及时。同时自动化学院建立了学生舆情管控体系,成立了学生记者团。记者团各成员依托学院网站、CRP系统、百度贴吧、微信平台、电子显示屏、宣传橱窗、活动展板、横幅标语等宣传形式和载体,全方位、多视角对自动化学院做了宣传报道,及时向师生展示了自动化学院的发展正能量。让外界了解了自动化学院的办学思路、办学特色和办学成果。

07

资产管理

自动化学院配备有专职资产管理员1人。资产管理有台帐,资产增减有手续。设备使用、维护、维修都有详细记录。每年都对资产进行彻底清查,并有记载。教室、实验室、实训室每天都保持清洁,卫生。实训中心全体成员和各实习场所管理老师带领实训学生,对各实训场所卫生进行每天一清扫,每周一大扫,时刻保持各车间、各实训场所环境整洁、物品摆放有序。

08

科研工作

自动化学院全年在各类期刊发表论文27篇,主编或参编各类教材11本,申报获批实用新型专利12项,申报教育厅科研项目2项,包头市科研项目1项。2015年举办了3次学术交流活动。

09

执行力落实力

自动化学院创新机制与制度建设,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全面建立健全和完善落实责任追踪制、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等。围绕学校中心工作、重点工作,按要求完成学校下达的各项任务。按要求及时报送相关材料。按通知要求高出勤率参加全校性各类会议、活动。

特色与亮点

1、自动化学院积极承接了学校轻工博物馆建设项目,预计今年寒假开工建设,2016年5月底建成。

2.内蒙古电建一公司在我校合作共建内蒙古能源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培训基地和自动化学院智能电气控制公共实训基地。为我校引进中央财政拨付给内蒙古电建一公司资金1000万元。

3.自动化学院被自治区教育厅授予“十二五”全区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先进集体。

4、机电一体化专业被自治区教育厅批准为内蒙古自治区高职学校师资培训基地,机电一体化培训中心被包头市委组织部和包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批准为包头市公共实训基地。

5.与沈阳机床合作建设机床智能升级再制造生产性实训基地。基地建成后将由目前的纯消耗性实训变为生产经营性绿色实训。

6、2015年7月,自动化学院在天津参加了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组办的“三维建模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现代电气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并取得了较好成绩。

7、2015年6月,自动化学院与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并挂牌成立了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区,为我院学生专升本提供了一个良好平台。

8、2015年6月,自动化学院与包头装备制造产业园区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并挂牌成立了包头装备制造产业园区人才培训基地。

9、2015年10月,自动化学院与鄂尔多斯装备制造产业园区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并挂牌成立了鄂尔多斯装备制造产业园区人才培训基地。

10、2015年5月,自动化学院组建了无人机创客空间。

11、自动化学院不断推进教学改革,各专业都成立了学长课堂。

后记

一年来,自动化学院有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在发生。比如宋飞燕带领的自动化教学团队牺牲整整一个暑假的时间率领学生做项目、打比赛,进行学长课堂建设。赵继龙、石永涛带领学生工作团队老师每天十一、二点还在公寓巡查,确保学生平安。我院大部分老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晚自习、周六日仍在超负荷工作。正因为这些人和事,在感染着我们、激励着我们、鞭策着我们不断前行。我们深为有这样好的团队成员感到欣慰。也为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取得的成绩感到自豪。

尽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如校企合作不够深入,工学结合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决策能力还需不断培养和提高。尤其是自动化学院作为学校最大的二级学院引领和带头作用发挥的还不是很好。因此今后我们要进一步明确责任和使命,勇于担当,努力构建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全方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学院再次大跨越、大发展奉献自己的一切。

第五篇: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简介

电力系统和电力系统自动化

电力工业是具有公用事业性质的基础性产业,电力行业是具有明显的社会公益性的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电力供应的可靠性对现代社会具有极其重大的影响。我国经济在稳步快速的发展,需要我国电力工业发展的支持,也给电力系统自动化产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国电力系统发展和现状

1.1 体制变迁

 97年前:电力工业部  97年8月:国家电力公司

 02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准了以“厂网分开,竞价上网,打破垄断,引入竞争”为宗旨的《电力体制改革方案》(即:国务院5号文件)。

 02年10月:成立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电监会)

 02年12月29日,在原国家电力公司的基础上,中国电力新组建(改组)的11家公司宣告成立,包括两家电网公司、五家发电集团公司和四家辅业集团公司分别经营电网、电源及辅业资产。

电网公司:

 国家电网公司  南方电网公司

发电公司

 华能集团公司  大唐集团公司  华电集团公司  国电集团公司  电力投资集团

辅业集团

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  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公司  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  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

 电力产业总资产(2000年底):

2.5万亿元,其中原国电总资产1.8万亿元

1.2近期发展状况

 发电装机容量:

1980:6587万KW(65869MW)1987:10289.7万KW 1993:20000万KW 1996:23654万KW 2003:38900万KW 2004:44000万KW,用电21735亿千瓦时

2005年底:50841万KW,用电24220亿千瓦时 未来十年,预计还要增加50000万KW  变电站数量:

1996年统计数据(注): 500KV:47 330KV:25 220KV:1003 154KV:2 110KV:5496 66KV: 2729 35KV: 20921 目前每年新增变电站约4000个,改造老变电站约2000个。2003年末数据(网络数据,供参考):

500kV:近100个 220kV:1800多个 110kV:5900个

66kV/35kV变电站有5700多个

另有数据显示,全国110KV以下、35KV以上的终端变电站有18000余座,35KV等级以下的各类配电变电站数量更多

近几年,每年新增变电站约4000个,改造老变电站约2000个。电力系统概述

2.1 电力系统的特点

(1)平衡性:电能不能储存,电能的生产、输送、分配和使用同时完成。(2)瞬时性:暂态过程非常迅速,电能以电磁波的形式传播,真空中传播速度为300km/ms。(3)和国民经济各部门间的关系密切。

2.2 电力系统的组成

电力系统是由发电厂的发电机、升压及降压变电设备、电力网及电能用户(用电设备)组成的系统。

发电,输变电,配电,用电

动力系统化学能煤石油锅炉天然气核能电力系统热能汽轮机机械能电力网发电机电能铀水 反应堆水能升压变压器输电线路降压变压器用电设备水轮机(1)发电部分(Generation):

发电厂,将化学能(煤炭,燃油),水能,核能,风能等转化为电能。      火电厂:煤、油(不可再生),空气,水 水电厂:水的势能(可再生能源),受气象影响大。核电站:核燃料(比较贵),水

抽水蓄能电站:吸发兼备,峰谷调节,快速备用

化学能电源:各种电池,燃料电池等,效率高,比较贵

绿色能源:风能、太阳能、潮汐发电,地热电站,比较贵,易受自然条件影响。

(2)输配电部分(Power Transmission Grid):输电网络,通过高压输电网络将电能由发电厂输送到负荷中心

 变电站

☞ 一次设备

变压器

断路器(开关)隔离开关(刀闸)限流电抗器(电感)

载流导体(母线/输电线)

CT/PT(Current Transformer/ Potential Transformer)绝缘子 接地装置

补偿装置(调相机/电容/静补装置)中性点设备 避雷设备 ☞ 二次设备

控制系统:直流电压,控制短路器开合

信号系统:警报音响,位置信号(断路器开合)测量系统:测量表计

同步系统:保证同期操作(同压,同频,同相)用的设备 测量设备 保护设备 控制设备

监视设备(包括故障录波)常规变送器和微机变送器

 输电线路

架空线路:钢芯铝导线,分裂导线;裸导线,绝缘导线 电缆:单相,三相

交流线路:潮流不可控,远距离输电稳定性问题较大 直流线路:潮流可控,超远距离输电无稳定性问题。交直流混合输电网络(整流站,换流站,直流线路),不同频电网互联  用电部分

用电设备消耗电能

高压用户额定电压在1kV以上,低压用户额定电压在1kV以下。

2.3 对电力系统的基本要求

(1)保证供电可靠性(2)保证电能质量

(3)提高电力系统运行的经济性(4)其它:如环境保护问题

2.4 衡量电能质量的指标

(1)电压偏差

电压偏差指当供配电系统改变运行方式或负荷缓慢地变化使供配电系统各点的电压也随之改变,各点的实际电压与系统额定电压之差,通常用与系统额定电压的百分比值数表示。

(2)电压波动

电压连续变动或电压包络线的周期性变动,电压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与系统额定电压的比值以百分数表示,其变化速度等于或大于每秒0.2%时称为电压波动。

(3)频率偏差

频率偏差是指供电的实际频率与电网的额定频率的差值。

我国电网的标准频率为50Hz,又叫工频。频率偏差一般不超过±0.25Hz,当电网容量大于3000MW时,频率偏差不超过±0.2Hz。

调整频率的办法是增大或减小电力系统发电机有功功率。(4)供电可靠性

供电可靠性指标是根据用电负荷的等级要求制定的。

衡量供电可靠性的指标,用全年平均供电时间占全年时间百分数表示。(5)其它

 电压闪变

负荷急剧的波动造成供配电系统瞬时电压升高,照度随之急剧变化,使人眼对灯闪感到不适,这种现象称为电压闪变。

 不对称度

不对称度是衡量多相负荷平衡状态的指标,多相系统的电压负序分量与电压正序分量之比值称为电压的不对称度,电流负序分量与电流正序分量之比值称为电流的不对称度,均以百分数表示。

 正弦波形畸变率

当网络电压波形中出现谐波(有时为非谐波)时网络电压波形就要发生畸变。谐波干扰是由于非线性系统引起的。它产生出不同于网络频率的电压波,或者具有非正弦形的电流波。包括n次谐波电压、电流含有率,电压、电流总谐波畸变率,谐波电压的总平均畸变系数。

2.5 常用概念

(1)基本量纲

电压:伏特(V),千伏(KV),万伏(惯用)电流:安培(A)

有功功率:瓦特(W),千瓦(KW),兆瓦(MW),万千瓦(惯用)无功功率:乏(Var),千乏(KVar)电量:度(KWH – kilowatt-hour)(1)电压等级

国家规定的等级:3,6,10,35,(66),110,(154),220,330,500KV 其中:

500,330,220KV 用于大电力系统主干线

110KV 用于中小电力系统主干线,和大电力系统的二次网络 35KV 用于大城市或大工业内部网络,以及农村网络

10KV 为最常用的更低一级配电网络,只有负荷中高压电动机比重很大时才用6KV电压

3KV 用于工况企业内部(2)调度等级

五级调度(国,网,省,地,县)(3)调度部门组成和作用

调度部门的一般包括:调度,方式,保护,通信,远动(自动化)电力信息化

电力信息化大致分为两部分:

 电力系统自动化:保障电能安全可靠地在电网上传输;

 电力营销和通用信息化:保证电能销售和电网资产科学有效管理。由于电力生产安全性与稳定性的要求,电网企业对生产过程控制的信息技术应用一向比较重视,而对业务及管理的信息化重视却相对不足,生产自动化与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处于不平衡状态。两者的投资比重大致为80:20。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基本概念

电力系统自动化(electric power system automation)是电力信息化最重要的部分。

电力系统自动化是应用各种具有自动检测、反馈、决策和控制功能的装置并通过信号、数据传输系统对电力系统各元件、局部系统或全系统进行就地或远方的自动监视、协调、调节和控制,目的是保证电力系统的供电质量和安全经济运行。

电能的供应和使用与社会经济和人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电力系统包括生产、传输、分配、消费电能的各个环节,是一个复杂的连续生产和消费过程,在地域上分布辽阔而在电气上却是联成一体的。电能质量不合格将引起产品质量和生产率的下降以及人民生活的不便,突然停电和长期频率或电压下降的情况下还回造成人身伤亡和设备损坏事故。电力系统中任何一个元件的参数和运行状态的变化都会迅速地影响到系统中其他元件的正常工作,所以在电力系统中任何一处发生故障,应及时而正确地处理,否则将使事故扩大,并波及电力系统其他运行部分,以至造成大面积停电。一次能源调度、发电机起停和负荷分配、电网结构和潮流分布、负荷控制和管理的合理与否,都涉及电力系统运行中能量的节约和所发挥的经济效益。

由于电力系统规模和容量的不断扩大,系统结构、运行方式日益复杂,单纯依靠人力来监视电力系统的运行状态,正确而及时地进行各项操作,迅速地处理事故,已经是不可能了。必须应用现代控制理论、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图象显示技术等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来实现电力系统的自动化。

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基本要求如下:

(1)迅速而正确地收集、检测和处理电力系统各元件、局部系统或全系统的运行参数。(2)根据电力系统的实际运行状态和系统各元件的技术、经济和安全要求为运行人员提供调节和控制的决策,或者直接对各元件进行调节和控制。(3)实现全系统各层次、各局部系统和各元件间的综合协调,寻求电力系统电能质量合格和安全经济运行。(4)提高供电可靠性,减少电力系统事故、延长设备寿命,提高运行水平,节省人力,减轻劳动强度。

4.1 电力系统自动化发展过程

电力系统自动化是在应用各种自动装置逐步取代人工操作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最先,运行人员在发电机组、开关设备等电力系统元件的近旁直接监视 设备状态并进行手工操作和调节,例如人工操作开关、调节发电机的出力和电压等。这种工作方式的效果与运行人员的素质和精神状态有关,也与监视仪表和调节操作装置的完善性有密切关系,往往不能及时而正确地对系统进行调节和控制,特别在发生事故时,由于来不及反应事故的发生和发展,而使事故扩大。

随着单个设备或单个过程自动装置(或调节器)的应用,直接以运行参数的变化作为控制装置的输入信号,来起动设备的操作和控制,如利用各种继电器来反应系统故障情况下的电流和电压的变化,使断路器开断故障线路;根据发电机端电压变化的信号来调节励磁电流,以实现电压和无功功率的调节和控制;根据系统频率的变化信号来调节原动机的出力,以实现频率和有功功率的调节和控制以及水轮机组的程序起动等。这种单参数、单回路的调节和控制装置的应用,节省了人力,并能比较正确而及时地控制运行状态。随着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自动装置的组成元件也由最初的电磁型的发展成由晶体管、集成电路构成的无触点型的并进一步采用以微型计算机(或微处理器)为基础的可编程序控制器等先进设备。

由于电力系统的发展,发电厂(发电机)及电力系统其他元件数量的增加,运行工况的复杂,使得协调各元件间的控制成为必要。所以,在一个发电厂、局部电力系统以至整个电力系统开始应用先进的计算机和通信设备来完成数据收集和处理,并且利用计算机的高速运算能力、大容量内存和高度的逻辑判断能力,实现一个发电厂、局部电力系统以至整个电力系统的集中监视、决策和控制。

随着电力系统各元件及发电厂组成的日益复杂,以及对控制的要求日益严格,进一步用计算机进行集中控制越来越困难,这是因为信息量庞大,通道拥挤,计算机的容量增大,响应不快,运行复杂。利用计算机性能价格比日益提高的趋势,对被控对象多、每个对象需要监控的参数较多、各个对象在地理上比较分散的系统,控制方式从集中控制发展为分层控制,如中心调度所、地区调度所、发电厂(变电所)控制中心等形式的分层控制。分层控制的最低层可以在获取数据的地方由就近设置的计算机处理数据,并进行控制。这样可以避免大量信息可来回传送,减轻上层计算机的负担,提高信息处理的实时性。只有涉及全系统的综合信息,才由下一层转送给上一层进行处理和控制,在上层作出决策后向下层发送控制信息。

4.2 电力系统自动化的主要内容和现状

 火电厂自动化

现代火电厂的发展趋势是采用高温、高压、中间再热的大型单元式发电机组,机组的单机容量大而热力系统复杂,其运行工况多变,操作频繁而复杂,控制的对象和参数多,所以对火电厂的自动化程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传统的监控仪表和运行方式已满足不了火电厂经济安全运行的要求。近十几年来已经应用计算机来代替常规调节仪表对单项参数的控制或用一些相对独立的自动控制系统来完成局部设备的控制(如锅炉自动控制,喷燃器自动控制,汽轮机自动起动和发电机自动同步等),或者在传统的仪表和控制器的基础上增加电子计算机的协调和控制。其主要的功能有下列几方面。

7(1)安全监视。利用计算机对发电机组的各种参数和各类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巡回和周期性的测量和检查。对于不同的运行工况(如正常、异常、起停过程、事故)。检测的内容和周期是不同的。采取数据后还要进行必要的处理,例如判断数据的正确性,对某些参数的修正,进行参数滤波等。同时,可对收集到的信息进一步校验是否越限,并通过声光显示或打印输出向运行人员报告。还可以根据获得的数据进行计算,得出如功率总加、锅炉效率、厂用电率等性能指标值。(2)正常调节。在正常运行时,对锅炉、汽轮机、发电机等主辅设备进行直接或间接控制。在运行中,因不断受到内外部条件及干扰影响,一些被调参数(如汽压、汽温、水位、流量、风量等)经常发生变化,这就要利用自动调节器,根据被调量的偏差值,按规定的调节规律进行调节。最简单的是单回路调节系统。利用计算机可以同时控制若干回路,并考虑各参数的相关因素。(3)机组起停。高参数和大容量机组的汽水系统、燃烧系统、辅助系统、除氧给水系统十分复杂,使机组起停时的控制十分困难。在从冷态起动到带满负荷(几小时到十几小时)的过程中,包括锅炉点火、升温升压、汽轮机升速、初负荷保持、升负荷等几个阶段,工况不断变化。为了保证起动设备的安全,减轻运行人员的劳动强度,要对各种参数和设备状态进行监视、判断和计算,然后对各调节器和程序控制回路发出指令,或者直接去调节和操作发电机组。(4)事故处理。对生产过程进行趋势预报和报警分析。事故发生后,首先通过事故识别程序查明事故性质及原因,然后转入相应的事故处理程序。如果事故继续发展,以致危及机组及系统安全时,则应采取紧急措施(如减负荷、停机)。在事故处理过程中,要监视和记录设备的状态及主要参数,以供运行人员进行事故后的分析。 水电厂自动化

水电厂除了按计划发电外,还在电力系统中起着调峰、调频和事故备用的作用,所以机组启动频繁,工况多变(如调相改发电,抽水蓄能发电厂的抽水改发电等);水电厂一般要通过远距离输电线将电能送到负荷中心,易出现稳定问题;同时水电厂还应考虑水力资源的综合利用。所以,水电厂的自动化要能适应这些要求。

水电厂自动化也是从单机自动化开始。首先实现机旁的仪表监视和报警,就地操作和单个元件的自动化,例如电气液压型的调速器,复式励磁电压教正器等。

随着水电厂机组数量的增多和单机容量的增大,以及水电的梯级开发和逐步实现水电厂、梯级水电厂的集中控制,采用对全厂和梯级水电厂运行状态的巡回检测,全厂主辅机的集中起停,自动调频和有功几无功功率的成组调节,机组的优化运行,稳定的监视和控制(如切机、电气制动、低频自动启动机组等)等。

近几十年来,在水电厂自动化中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和微处理机。机组的基础自动化装置实现微机化,例如微机化的调速装置、励磁调节器、同步系统等,8 给水电厂的基础自动化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多微机的分布式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应用,使水电厂进入全厂计算机监控和综合自动化,实现全厂的安全监视、自动发电控制和经济运行、事故顺序记录和水库经济调度等综合功能。在梯级开发的水系,还可以进行全梯级水电厂的集中调度和控制。

随着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在一些中、小型水电厂可以实现无人值班和控制中心的远方监控。

水电厂除了本身机组和电器设备监视和控制外。还要考虑水力系统(上、下游,以至跨流域)对水电厂的约束,实现水库长、中、短期的优化调度,以及防洪、灌溉、航运、供水、养殖的综合利用。所以,广义的水电厂自动化还包括对水库的调节和管理,以及大坝的自动监视和管理。目前,已采用先进的无线电通信手段和以微型计算机为基础的水库流域水情测报几防洪调度自动化系统,定时收集全流域的气象和水文(包括降雨,上、下游用水情况等)实时数据,经过处理后可以得到未来时段水库的入水流量变化过程几洪水预报。也应用自动测量和数据处理系统观察大坝各项变量(如温度、应变、应力、坝缝开度、渗透压力等)。 电力调度自动化

☞ 电力调度的作用:安全、质量、经济、市场

为了合理监视、控制和协调日益扩大的电力系统的运行状态,及时处理影响整个系统正常运行的事故和异常现象,在形成电力系统的最早阶段,就注意到电力系统的远方监视和控制问题,并提出必须设立电力系统调度控制中心。在开始阶段由于通信设备等技术装备的限制(如只有电话),调度人员需要花费很多时间才能掌握有限的代表电力系统运行状态的信息,电力系统的很大一部分监视和控制功能是由电力系统中所属发电厂和变电所的运行人员直接来完成的。

远动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使电力系统的实时信息直接进入调度控制中心成为可能,调度人员可根据这些信息迅速掌握电力系统运行状态,及时发现和处理发生的事故。

20世纪60年代开始用数字式远动设备(telecontrol equipment),使信息的收集和传输在精度、速度和可靠性上都有很大的提高。电子计算机和图象显示技术在电力系统调度控制中心的应用使自动化程度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在开始阶段,计算机与相应的远动状态的监视(包括信息的收集、处理和显示)、远距离开关操作,以及制表、记录和统计等功能,一般称为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supervisory control and data acquisition--SCADA)。60年代后期国际上出现很多大面积停电事故以后,加强了全系统的安全监视、分析和控制。这种控制系统不仅能完整地了解全系统的实时状态,而且可在计算机及其外围设备的帮助下,能够在正常和事故情况下及时而正确地作出控制的决策。这种包括SCADA功能、自动发电控制及经济运行、安全控制功能以及其他调度管理和计划功能的系统称为能量管理系统(energy management system EMS)。利用这种先进的自动化系统,运行人员已从过去以监视记录为主的状况转变为较多地进行分析、判断和决策,而日常的记录事务则由计算机取代。 变电站自动化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现代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等实现对变电站二次设备(包括继电保护、控制、测量、信号、故障录波、自动装置及远动装置等)的功能进行重新组合、优化设计,对变电站全部设备的运行情况执行监视、测量、控制和协调的一种综合性的自动化系统。通过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内各设备间相互交换信息,数据共享,完成变电站运行监视和控制任务。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替代了变电站常规二次设备,简化了变电站二次接线。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是提高变电站安全稳定运行水平、降低运行维护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向用户提供高质量电能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变电站作为整个电网中的一个节点,担负着电能传输、分配的监测、控制和管理的任务。变电站继电保护、监控自动化系统是保证上述任务完成的基础。在电网统一指挥和协调下,电网各节点(如变电站、发电厂)具体实施和保障电网的安全、稳定、可靠运行。因此,变电站自动化是电网自动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它应确保实现以下要求:

(1)检测电网故障,尽快隔离故障部分。

(2)采集变电站运行实时信息,对变电站运行进行监视、计量和控制。(3)采集一次设备状态数据,供维护一次设备参考。(4)实现当地后备控制和紧急控制。(5)确保通信要求。

因此,要求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运行高效、实时、可靠,对变电站内设备进行统一监测、管理、协调和控制。同时,又必须与电网系统进行实时、有效的信息交换、共享,优化电网操作,提高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水平,提高经济效益,并为电网自动化的进一步发展留下空间。

传统变电站中,其自动化系统存在诸多缺点,难以满足上述要求。例如:(1)传统二次设备、继电保护、自动和远动装置等大多采取电磁型或小规模集成电路,缺乏自检和自诊断能力,其结构复杂、可靠性低。

(2)二次设备主要依赖大量电缆,通过触点、模拟信号来交换信息,信息量小、灵活性差、可靠性低。

(3)由于上述两个原因,传统变电站占地面积大、使用电缆多,电压互感器、电流互感器负担重,二次设备冗余配置多。

(4)远动功能不够完善,提供给调度控制中心的信息量少、精度差,且变电站内自动控制和调节手段不全,缺乏协调和配合力量,难以满足电网实时监测和控制的要求。

(5)电磁型或小规模集成电路调试和维护工作量大,自动化程度低,不能远方修改保护及自动装置的定值和检查其工作状态。有些设备易受环境的影响,如晶体管型二次设备,其工作点会受到环境温度的影响。

传统的二次系统中,各设备按设备功能配置,彼此之间相关性甚少,相互之问协调困难,需要值班人员比较多的干预,难于适应现代化电网的控制要求。另外需要对设备进行定期的试验和维修,既便如此,仍然存在设备故障(异常运 行)不能及时发现的现象,甚至这种定期检修也可能引起新的问题,发生和出现由试验人员过失引起的故障。

发展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必要性还体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随着电网规模不断扩大,新增大量的发电厂和变电站,使得电网结构日趋复杂,这样要求各级电网调度值班人员掌握、管理、控制的信息也大量增长,电网故障处理和恢复却要求更为迅速和准确;二是现代工业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电子工业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的普遍应用,对电网可靠供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是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整个社会对环保要求更高,这样也对电网的建设、运行和管理提出许多的要求,如,要求电力企业参与市场竞争,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要求发电厂、变电站减少占地面积。要解决上述问题,显然仅依靠各级电网调度运行值班人员是难以解决的。现代控制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电力电技术的进步与发展,电网自动化系统的应用,为上述问题提供了解决的方案。这些技术的综合应用造就了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产生与发展。☞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发展过程

现有的变电站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传统的变电站;第二种是部分实现微机管理、具有一定自动化水平的变电站;第三种是全面微机化的综合自动化变电站。变电站自动化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由分立元件构成的自动装置阶段

20世纪70年代以前,由研究单位和制造厂家生产出的各种功能的自动装置,要采用模拟电路,由晶体管等分立元件组成,对提高变电站和发电厂的自动化水平,保证系统安全运行,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这些自动装置,相互之间独立运行,互不相干,而且缺乏智能,没有故障自诊断能力,在运行中若自身出现故障,不能提供告警信息,有的甚至会影响电网安全。同时,分立元件的装置可靠性不高,维护工作量大,装置本身体积大,不经济。2.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的智能化自动装置阶段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微处理器技术开始引入我国,并逐步应用于各行各业。在变电站自动化方面,用大规模集成电路或微处理机代替了原来的继电器晶体管等分立元件组成的自动装置,利用微处理器的智能和计算能力,可以发展和应用新的算法,提高了测量的准确度和可靠性;能够扩充新的功能,尤其是装置本身的故障自诊断功能,对提高自动装置自身的可靠性和缩短维修时间是很有意义的;此外,由于采用了数字式,统一数字信号电平,缩小了体积等,其优越性是明显的。由于这些微机型的自动装置,只是硬件结构由微处理器及其接口电路代替,并扩展了一些简单的功能,虽然提高了变电站自动控制的能力和可靠性,但基本上还是维持着原有的功能和逻辑关系,在工作方式上多数仍然是各自独立运行,不能互相通信,不能共享资源,变电站和发电厂设计和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3.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发展阶段

我国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研制变电站自动化技术。到70年代初,便先后研制出电气集中控制装置和集保护、控制、信号为一体的装置。在80年代中期,国内先后研制了35kV和220kV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此外,国内许多高 11 等校及科研单位也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推出一些不同类型、功能各异的自动化系统。为国内的变电站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起到了卓有成效的推动作用。进入90年代,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已成为热门话题,出现了更多的研究单位和产品。

 配电网自动化

配电网是电力系统生产和供应电能的最后一个环节,其自动化的主要任务是保证经济安全供电和负荷供需平衡的控制和管理,使用户得到一定数量优质、廉价的电力供应,所以配电网自动化的主要功能为:

(1)对配电网和无人值班变电所的监视和自动操作,如通过远方投切电网中联络断路器或分段断路器,以便切除故障或调整潮流;(2)在系统频率下降时切除负荷,在电压变动时自动投切静电电容器或者调整变压器分接头;(3)通过对负荷的直接控制来调节负荷曲线和保持电能供需平衡。

最初用时间开关来控制用户的负荷,定时切换用户的不同记价电表,用经济的手段来管理负荷。对于工业用户可采取控制最大需电量、分时记价、按合同规定用电时间等方法进行控制。为了使负荷控制直接到每一用户,可采取工频、音频、载波、无线电等控制手段,有配电网调度所根据上级调度所的指令和系统的实际运行状态,直接发出控制信号,对事先分门别类的负荷进行控制,操作被控用户的短路器。

随着自动化装置和被控设备可靠性的提高,中、小型变电所的控制可由就地操作过度到远方操作和自动操作。近年来也开始在变电所内建立微型计算机为核心的综合自动化系统,可以实现继电保护、安全监视、电压和无功综合控制等功能。一些变电所已实现无人值班或远方控制的自动化运行体制。电力调度自动化

电力调度自动化是电力自动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指综合利用计算机、远动和远程通信等技术手段实现电力系统调度管理工作的自动化。

电力系统由发电、输变电、配电和用电等环节组成,并由调度控制中心对全系统的运行进行统一管理。为了保证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性、经济性以及供电的质量,系统的调度控制中心必须及时而准确地掌握全面的运行情况,随时进行分析,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必要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及时处理事故和异常情况。

早期的电力调度以人工方式操作,用打电话的方式收集数据,下达调度命令,速度慢,实时性差。由于电网是一个迅变系统,电能以极快的速度传送,电网中一个地方出故障,瞬间就会波及到全网,因此手工方式很难满足电网调度的要求。特别对于大机组、大电网、高电压的现代电网,调度中心需要采集和处理的实时运行参数和状态信号数量众多,实时性要求很高,调度工作只能采用现代化手段进行。因此,调度自动化系统是现代电力系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调度自动化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准实时信息系统,由装在调度中心的主站系统、装载发电厂或变电所的远动终端以及远动通道等构成。调度自动化系统的 主要功能是实时采集电力系统运行的参数和信息,对数据进行各种分析和处理,为调度员提供进行监视与控制的操作界面,有效地帮助电力系统调度员执行电力系统的安全经济发供电任务。

5.1 调度自动化的发展过程

电力生产是发输电与用电同时进行的连续生产过程。电力系统分布地域广阔,是一个庞大的生产体系,必须严格地进行调度管理才能保证安全发供电。早期电力系统规模较小,调度员利用电话即可了解各发电厂、变电所的运行状况。调度命令也是通过电话下达的。

当电力系统日益发展,厂站数越来越多时,仅靠电话已经无法及时进行调度控制。特别是在系统发生故障时,可能会延长事故处理时间,甚至扩大事故。因此必须有自动化的手段支持才能完成调度工作。现代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调度自动化系统提供了技术支持手段。随着支持技术的进步,出现了各种调度自动化设备,调度工作逐步脱离了原始手工方式,开始采用各种自动化系统进行操作。

早期的调度自动化系统称为“远动(telecontrol)”系统,主要功能是把远方厂站的测量量和断路器信号及时传送到调度所,通过模拟屏显示出电力系统的运行情况,使调度员能及时了解所发生的事件。工业发达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就进入远动调度阶段,中国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电力调度中使用远动技术。 调度自动化系统构成技术的发展

从调度自动化系统构成技术的发展看,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先后采用过分立元件设计、IC/CPU板级设计、集中式计算机系统机设计,发展到今天的计算机网络分布式设计。

在国内,早期的远动系统大都是建立在分立元件的基础上的,这些系统和设备在我国直到80年代中期还有单位在使用。但由于系统完全由硬件构成,结构复杂,功能单一,一般只有数据采集功能,支持少量数据的模拟屏数码管显示。系统可靠性低,经常出故障。

当电力系统发展到数百万或上千万千瓦的容量时,远动系统收集远方厂站数据可达数千或上万个,即使增大模拟屏也无法容纳如此众多的数码管和信号灯,调度员也难以清楚地分辨这些信号,无法判断电力系统的运行状况和所发生的事故。因此国际上从60年代起就出现了基于电子计算机技术的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

随着微处理器应用的普及,70年代至80年代初,国内有了基于IC/CPU的以电路板为单元的系统设计。集成电路,特别是具有“智能”的CPU的使用大大简化了系统的设计,增加了系统功能,提高了系统可靠性。但由于没有操作系统的支持,这种基于IC/CPU系统需要从硬件、底层软件一直到应用软件的全套设计,工作量大,系统功能不够灵活,因而一般用于功能较为固定的设备,如RTU等。

80年代初,国内开始普及基于计算机系统机的调度自动化系统设计。计算机系统有丰富的软硬件资源,能将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加工处理,通过屏幕显示 器以多幅画面的形式提供更加直观的信息显示,并可由打印机打印出统计报表和记录,节省了调度员许多繁琐的工作,使调度效果得到明显提高。由于有完善的操作系统和计算机标准总线的支持,也极大地方便了系统设计,所实现的系统功能也日益灵活复杂。除了功能简单,生产批量较大的设备如RTU等以外,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的设备大量采用了基于系统机的设计,主站系统几乎无例外的都是以计算机系统为基础构造的。

80年代广泛使用的这些调度自动化系统有时也称为集中式系统。主要特点是以一台计算机(小型机或微型计算机)为核心,担负各种系统功能。虽然80年代已经有了局域网和广域网的技术,但主要用于不同系统间的互连,并未采用基于网络技术的分布式系统设计。80年代我国从国外引进的许多调度自动化系统也属于这一类设计。

随着对调度自动化系统功能的要求日益增加,集中式系统越来越暴露出不足之处。由于将数据库、数据处理、人机会话等几乎所有功能都集中于一台机器上,很容易造成计算机负荷过载,因而需要更大、更快的机器,而机器的性能与价格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这导致系统造价昂贵。同时,由于许多功能模块装在一台机器上,模块间耦合紧密,相互影响,如果修改一个功能模块,其它模块往往也需要修改,因此系统功能很难扩充。在调度现场,一般需要多个人机会话席位,这种集中式设计很难满足超过4个以上操作台的要求。随着接入厂站数目的增多,信息量的增加,集中式系统也无法满足不断扩充的容量要求。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国内从90年代开始出现基于局域网的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由于结构灵活,功能强大,扩充性好,性能价格比高,很快成为调度自动化主站系统的主流技术。这类系统也称为网络分布式系统。同样是网络分布式系统,由于软件体系结构的不断进步,又从对等式系统发展到客户/服务器方式的系统,然后又逐步转向向Intranet模式。

网络技术和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进步为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使调度自动化系统的构成越来越复杂,功能也越来越强大。近年来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发展出现了一种综合趋势。传统方式是一种功能一套系统,多个系统再通过网络互连。这种分散模式导致系统共享资源困难,管理复杂。目前的趋势是在网络基础上首先构筑一个支持平台,或称为环境,用于支持所有调度自动化应用软件。各种应用子系统作为系统部件安装在环境中,在统一支持环境的协调下相互通信,配合工作。这种系统已经超出一般调度自动化的范围,不但包括SCADA、EMS功能,还可以包括调度管理子系统,电力市场支持子系统,以及可能出现的与调度工作有关的其他信息子系统。 调度自动化系统功能的发展

采用计算机为基础的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功能主要是数据采集和监视控制,实现远程测量、远程信号、远程控制和远程调节,即所谓的“四遥”功能。具备这种功能的系统也称为“SCADA系统”。SCADA功能是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基础。有时也将自动发电控制(AGC – Automatic Generation Control)功能归入SCADA的范畴,但地区及以下级别的调度一般不直接对电厂,特别是大电厂进行操作,因此一般没有AGC功能。

60年代以来国际上出现了多次大面积停电事故,特别是1965年11月9日和1977年7月13日两次纽约大停电事故,以及1978年12月19日法国大停电 事故后,人们总结了教训。除了要解决电网结构、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等问题外,还需要加强对电网的分析、计算和模拟,应使调度员的工作从经验型调度转变为分析型调度。随着计算机软、硬件能力的增强,进一步开发了功能更强的应用软件包,如状态估计、在线潮流计算、安全分析、事故模拟等,使调度自动化系统在原有的安全监视功能基础上增加了安全分析辅助决策的功能。系统正常运行时,使调度员能预测系统可能的变化后果。系统处于紧急状态时,能帮助调度员迅速处理事故,使系统迅速恢复到正常状态。这些应用功能都属于能量管理系统(EMS)的范畴。

目前,自动化系统有一种综合趋势,1.3节所述的电力系统自动化所包含的各项内容已经不再是相互独立系统。调度自动化系统不仅可以包括SCADA和EMS系统,还可以包括配电自动化系统中的许多功能,以至调度管理和电力市场支持系统等内容。不同的电力自动化系统相互融合,并与其他系统互联,构成面向电力系统综合应用的大规模信息系统。

5.2 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系统的一般构成

调度自动化系统的一般构成包括安装在调度中心的主站系统,安装在各发电厂和变电所的远动终端,两者经过通信系统互联信息,完成数据采集、监视控制和其它功能。

主站以数据通信方式接收从下层主站转发来的信息,又向上层主站转发本站的信息。由各级调度所的计算机根据功能要求分别进行相应的处理。

按功能划分,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由下列4个子系统所组成。

(1)信息收集和执行子系统。在各发电厂、变电所收集各种信息,向调度控制中心发送。如果在一些厂(所)设有微型计算机为核心的远方终端(remote terminal unit,RTU),则所传送的信息将是已经处理和加工过的。这个子系统同时接受上级控制中心发来的操作、调节或控制命令,例如开关操作,起停机组,调节功率等。在接到命令后,或者直接作用于控制机构,或者按一定的规律将命令转发给各被控设备。(2)信息传输子系统。将收集到的信息通过传输媒介送到调度控制中心,传输媒介有电力载波、微波、光纤、同轴电缆、公共话路等。(3)信息处理子系统。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主要组成部分,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加工,为监视和分析计算电力系统运行状态提供正确的数据。分析计算的结果为运行人员提供控制决策的依据、或者直接实现自动控制。这种分析计算主要有:

 为调节系统频率和电压的电能质量计算;  经济调度计算;

 安全监视和安全分析计算。计算机还可用于完成日发电计划编制、检修计划编制、统计计算等工作。(4)人机联系子系统。用以向运行人员显示和输出信息,同时也输入运行人员的控制和操作命令。通过这一子系统使运行人员与电力系统及其控制系统构成一个整体。人机联系设备包括图形显示器及其控制台和 15 键盘、模拟盘、制表或图形打印机、记录器(仪)等。

电力系统随着发展变得日益庞大而复杂,若把各厂站的调度信息集中到一个调度中心,则不但调度中心的计算机系统负担过重,通信信道拥挤,调度人员也很难处理如此大量的信息。因此,将这种集中控制方式改变为分层控制方式,会更加适应调度组织分级管理的实际情况,可使各种问题得到合理解决。发电厂和变电所装有远动终端或计算机控制系统直接采集实时信息并控制当地设备。只有涉及全网性信息才向调度中心传送。上层作出决策后再向下发送控制命令。调度中心集中信息后作适当处理、编辑后向更高层次调度中心转发。这种分层采集信息和分层控制使系统结构简化,通道需要量减少,信息量减少,实时性明显提高。

主站和远动终端之间交互的信息分为上行信息和下行信息:各发电厂、变电所通过其远动终端收集运行参数向主站发送,参数有:电压、电流、有功功率、无功功率、有功电量、无功电量、频率、水位、断路器位置信号、继电保护信号等,一般称上行信息。主站计算机系统根据调度员输入命令或程序计算结果向各厂站或下层主站下达遥控断路器命令或遥调及自动发电控制(AGC)命令,称下行信息。此外,在分层控制的大系统,还有存在于各级调度自动化主站之间的上行或下行信息。 远动终端简介

远动终端实际是变电站自动化系统(SAS)的一部分,包括SAS中需要与上级调度部门交互的组成部分。远动终端定时采集包括模拟量、脉冲量以及开关量等实时数据,并进行数据处理,按远动传输规约发给主站。从主站下达的命令通过远动终端接收识别后输出至执行机构或调节器。有的厂、站远动终端还可向本站值班人员提供一般控制屏上所没有的监测信息,如功率总加、越限告警等,称当地功能。大型火电厂、水电站或超高压变电站装有当地监控计算机系统,此时,远东中断仅需有接口与它连接,但不再重复提供当地功能。远动终端还装有同步时钟。同步时钟精度越高,断路器动作事件顺序记录的站间分辨率就越高。

远动终端的基本功能概括为:遥测、遥信、事件顺序记录、遥控、遥调以及当地监控。

细节见“变电站自动化”一节。 主站系统简介

主站系统是一个简称,一般是设置在调度部门的与电网实时运行直接相关的系统。根据功能要求,主站系统可以很简单,也可以非常复杂。

主站系统中的通信控制器与各远动终端通信取得信息,主计算机进行信息加工、计算处理,检测一些参数是否越限。断路器是否有变位等,将结果通过人机联系(屏幕或模拟屏)向调度员报告。调度员向计算机输入控制命令,向各远动终端发送断路器操作命令或调整发电机出力等控制命令。

主站还要将经过处理的信息向上层调度中心转发,通常通过数据通信网进行。

主站的上述功能称为数据采集与监控(SCADA)。

主站系统计算机一般是由多台计算机(工作站,服务器)通过局域网连接的分布式系统。根据系统设计和功能要求不同,主站系统中计算机的数量也不同。主站系统的前置接口子系统负责通过远动通道采集数据,发送命令,将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通过屏幕或其它人机交互设备展现给信息使用者(如调度员)。同时,调度自动化主站系统也可以通过网络与其它信息系统互连,交换信息。远动通道:调度自动化系统主站与远动终端之间进行数据通信的设备。远动通道中所用通信线路由电力专用通信网提供,其主要方式是电力线载波、数字或模拟微波、有线通信、卫星通信、特高频无线电通信,以及光纤通信等。远动数据传输有三种工作方式:全双工通信,可同时进行双方向通信,用于点对点远动通道;单工通信,只能单方向通信,用于循环传送远动系统;半双工通信,双方交替进行发送或接收,用于点对多点或共享远动通道。

能量管理系统与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系统依其功能分为数据采集与监控(Supervisory Control And Data Acquisition - SCADA)系统和能量管理系统(EMS)。前者具备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基本功能,俗称四遥,即遥控(YK)、遥测(YC)、遥信(YX)、遥调(YT),这是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基本要求;在SCADA系统基础上增加电力系统功能更强的应用软件便构成EMS系统。

SCADA系统的数据采集功能使调度员摆脱了人工打电话收集数据,人工填写报表的方式,大大降低了调度人员的劳动强度,使他们能将精力集中在电网的运行状态上。数据可以直观地在模拟盘或计算机屏幕上显示,可以自动进行各种数据统计工作,并生成打印各种报表,还可以在电网发生异常时及时报警,提高了异常状况下的反应速度,从而提高了电网运行的安全性。

SCADA系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调度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调度自动化的水平,但调度工作仍要依赖于调度人员的经验,即所谓经验型调度。 电力系统应用软件

电力系统应用软件又称EMS软件,当前有电力系统监视和控制,电力系统状态估计,电力系统安全分析,电力系统安全控制,电力系统稳定控制,电力系统潮流优化,电力系统实时负荷预测,有功功率与频率自动控制,无功功率与电压自动控制,电力系统经济调度控制,电力系统调度员培训仿镇等。

电力系统EMS软件还在发展之中,人工智能和专家系统等新技术正在逐步被引入,动态稳定分析还是国际学术讨论的课题。

EMS软件的应用使电力调度工作从经验型调度发展为分析型调度。

5.3 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的EMS功能

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主站的基础是SCADA系统。在SCADA的基础上,可以支持大量EMS应用软件。包括SCADA和EMS在内的每个部分都是一个功能子系统。

 网络拓扑分析:

电力网络进行实时结线分析,根据开关的实时状态,将图形生成的原始拓扑关系转换为便于计算模块使用的数学拓扑关系。拓扑分析模块是对电力网络进行各种分析计算的前提基础,如状态估计,潮流计算,电压无功优化等。 状态估计:

根据电网络冗余的实时量测数据和伪量测数据(节点母线电压幅值、节点有功/无功注入、线路和变压器上的有功/无功潮流等)和网络方程约束计算出节点复数电压(网络状态)估计值的加权最小二乘解。 调度员潮流:

对电网操作以前,对操作后的潮流、电压进行计算,检查是否有越限,甚至事故。 无功/电压优化:

在潮流分析基础上,通过改变无功补偿装置或变压器分接头状态实现保证安全和电压质量条件下网损最小。 静态安全分析:

在给定运行方式下,模拟电网事故(如线路、变压器、发电机等),分析事故情况下的电网是否还可以安全运行。 安全约束调度:

在以上软件基础上,给出当电网负荷或电压越限时,调度员可以采取的安全对策(如调节那些发电机出力,负荷切除,无功补偿等方案)。 网损计算:

对电网损耗进行在线和离线的计算,为调整运行方式,改善经济性提供信息。 短路电流计算:

计算在短路条件下,各支路电流和母线电压(短路电流和短路电压),用于核定继电保护定值,分析保护动作行为等。 负荷预报:

超短期:周期为几分钟到几十分钟,用于安全监视和负荷控制,使用的对象是调度员。

短期:周期为一天到一周,用于发电计划和检修计划安排,提高电网的经济运行水平。

中期和长期:长期和中期之间没有确切的分界线。一般来说,中期预报是指未来一年之内的用电负荷预测;长期负荷预测是指未来数年至数十年的用电负荷预测。中、长期负荷预报的意义在于:新的发电机组安装(包括容量大小、型式、地点和时间)与电网的增容和改建,均决定于对未来若干年后的负荷预报。 调度员培训系统(DTS/OTS):

模拟电力系统各种运行状态,培训调度员事故时的处理能力。 其它 变电站自动化有关国际标准

   IEC 61970 IEC 61850 IEC其它标准 公司产品实例

参考后续讲座

下载自动化学院教师简介汇总word格式文档
下载自动化学院教师简介汇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配电自动化简介

    配电自动化简介 配电是电力系统发电、输电和配电(有时也称供电和用电)中直接面向电力用户的功能。由配电设备,包括馈线、降压变压器、断路器、各种开关在内构成的配电网和继......

    自动化专业简介

    自动化专业概述: 自动化专业主要研究的是自动控制的原理和方法,自动化单元技术和集成技术及其在各类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它以自动控制理论为基础,以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传......

    科大自动化系简介

    中科大自动化系简介 一、整体概况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动化系成立于 1958 年,在国内首次使用“自动化系”的名称。我系现有教授12人,博士生导师12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1人......

    学院简介(范文大全)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创建于1958年,前身是陕西第一化工学校,先后隶属于兵器工业部、机械电子工业部、兵器工业总公司,1994年被评定为省部级重点、国家级重点,1999年划转到陕西省......

    学院简介

    河南金马电脑数控学院、郑州炎黄科技中等学校(统招代码:330)成立于1995年,是经省教育厅批准的我省首家电脑专修学院,弥补了我省无高层次职业教育的空白,自有校园400亩,是国家省市三......

    学院简介

    学院简介: 华东交大土木建筑学院前身(工业与民用建筑教学小组)创建于1971年。在以著名学者杨曜乾教授为代表的几代专家学者的带领下,土木建筑学院由创建初期的单一工民建专业发......

    学院简介

    主题:学院简介(这是从官网上复制过来的)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创建于1985年,1987年更名为传播系,2000年升格为传播学院。 目前,学院已建立了较完备的新闻传播学学科体系,是我省新......

    自动化学院秘书处工作总结

    自动化学院秘书处工作总结 2010~2011第一学期 光阴似箭,时光如梭,转眼间一个学期就过去了。这个学期中,我们秘书处各项工作都进行的的井井有条,同时也得到了广大老师和同学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