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指南》为依据有效介入幼儿活动区游戏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以《指南》为依据有效介入幼儿活动区游戏
摘要:
游戏是幼儿的需要,而《指南》不仅是用来观察和分析幼儿游戏行为,而且也是用来介入和指导幼儿游戏。在幼儿活动区游戏时,教师应该做一个敏锐的观察者,同时尊重幼儿的兴趣和愿望,当好幼儿的参谋和助手,以《指南》为依据适时适宜的介入幼儿游戏,在游戏中有效推进幼儿发展。
关键词:《指南》 有效介入 活动区游戏
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这是我国学前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要命题,也是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经说:“孩子的知识是从经验中获得的,而孩子的生活本身就是游戏。”由此可见,在游戏中让幼儿获得知识,对孩子来说学得自在,对老师来说也教得自然。
但是在以往的游戏过程中,教师往往控制性较强,幼儿的游戏活动通常是在教师的高控制,高指导下进行的。孩子今天玩什么,什么时间玩,怎么玩,玩到什么程度,均由教师决定,这样的游戏并不是幼儿主观愿望中想要的游戏。针对这种情况,《指南》在“说明”部分特别提出了要注意实施的四个原则:一是“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二是“要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三是“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四是“要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这四个方面非常明确地提示我们,必须立足于幼儿,并从幼儿出发,在解读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础上,推进他们的学习与发展,而游戏则是最能体现这一要求的活动,是幼儿在游戏中真正获得发展,成为游戏的主人。
《指南》不仅是用来观察和分析幼儿游戏行为,而且也是用来介入和指导幼儿游戏的,那么,教师在观察分析幼儿游戏行为的前提下该如何有效介入幼儿的活动区游戏呢?
一、以《指南》为依据注重观察分析,适时介入指导。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除了要在活动区域提供多种多样符合幼儿需要、兴趣的材料,要给予幼儿较大的自由度,保证幼儿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活动,让幼儿在宽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外,还要当好幼儿的参谋和助手,根据需要提供适度的帮助。因此,在区域游戏活动中,通过适时、适度的介入来帮助幼儿获得尽可能多的活动经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幼儿的观察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帮助教师深入了解孩子、不断地调整活动目标,更有助于达到课程与幼儿个体的真正融合。1.要用心观察、适时参与。
唯有惜时才能成功,唯有努力方可成就!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在区域活动中,孩子们对活动区里出现新的材料很敏感,也乐意尝试,但由于不会玩,孩子的好奇心就由此会打折,甚至转移目标,离开游戏。所以在区域活动中不但要求教师要善于发现和调动幼儿活动的兴趣,还需要教师在及时了解和掌握幼儿活动情况的基础上参与活动,根据活动需要以不同角色带动幼儿的游戏并巧妙地把教师的意愿自然而然地转化为幼儿自身的意愿。
案例:在建筑区,幼儿拿着积木有的在玩垒高的游戏,有的在玩接龙游戏,而有的则在建构大型的房子,但玩到一定时候,我发现他们对于这种重复性的游戏失去了兴致,有几个幼儿还将所有的积木撒得满地都是,都说真没意思。于是我不声不响地走了过去,拿起了其中的几块积木,说:“老师有一种非常好玩的,你们瞧瞧。”我简单地将积木排成了一列,玩起筑长城的游戏,孩子们看了哇哇叫起来,于是他们的兴致又提了上来,开始了新的游戏。见他们都是照着我的样子在排,我提示说:“你觉得积木宝宝还能怎么排队,试试其他的排法会更好玩。”于是有的幼儿排起了圆形,有的排起了S型,再一次将活动推向了高潮。
由此可以看出,在活动中,当幼儿出现操作困难及不良操作行为时,切忌用“你必须要这样做”等命令式、控制式的指令,企图以自己的意愿去控制幼儿的活动,而应该要及时了解和掌握幼儿活动情况的基础上参与幼儿活动,根据活动需要以不同角色带动幼儿的活动,给予的指导应是间接指导而不是直接代劳。2.要善于了解、适时关注。
为了要更好地指导幼儿进行区域活动,首先要观察幼儿,关注幼儿的活动,准确地了解幼儿在活动中的需要和表现,关注、了解幼儿已有的经验是什么,了解什么是幼儿喜爱玩的,什么是他们不喜欢玩的,然后根据观察所得,考虑教师在哪方面给予帮助,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或向幼儿提出有效的建议。
案例:“钓鱼”是小班主题《亲亲小动物》中孩子们最爱的一个活动区,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孩子们玩这个活动的时间越来越短了。经过观察了解,原来是孩子们对原先投放的“鱼”的数量太少而且种类很单调,“我们该要在鱼塘里投放哪些鱼宝宝呢?”通过讨论之后,孩子们说出了自己平时常见的一些鱼宝宝。“这些鱼该从哪里来呢?”随后提出的问题孩子们立马反应是让妈妈带来或者是自己动手涂画,于是,我们在鱼塘边增加了各种各样的鱼的模型和油画棒,鱼塘里马上出现了又多又好看的“鱼”。
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当孩子对活动区不感兴趣时,教师应当做一个敏锐的观察者,善于抓住教育契机,了解孩子的兴趣,及时关注、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和方法,给予孩子适时的帮助和引导,从而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3.要把握时机、适时指导。
唯有惜时才能成功,唯有努力方可成就!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在用心地观察、适时地参与幼儿活动的基础上,教师应作为指导者,在幼儿需要帮助时,教给幼儿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激发幼儿自己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的指导应有的放矢,而不是没有重点,没有观察作铺垫,在每个区域都是走马观花般地“游导”。恰当的指导一定要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进行并注意在活动常规、语言交往、知识技能、创新性和坚持性的全方位指导。
案例:娃娃家里今天新增了一些新餐具,欣杰和涵涵分别扮演爸爸妈妈,看到新鲜的玩具,两个人都抢着做饭。妈妈说:“今天我做饭。”爸爸说:“我来做,是我先进来的。”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开始吵架了。妈妈把煤灶护在胸前,爸爸把锅子揽在怀里。教师看见了就扮演客人身份赶来“作客”:“我是娃娃家的客人。你们的宝宝睡着了,声音轻一点,别吵醒了他!” “爸爸妈妈一起做的饭肯定很好吃,你们谁切菜、谁炒菜呀?”一场**消散了,爸爸妈妈又一起在厨房里忙碌起来……。
由此可见小班的幼儿以“自我为中心”是他们的年龄特点,他们和同伴交往协商能力比较弱,当幼儿在活动中发生矛盾不能解决,教师的介入能引导幼儿商量,隐性教给幼儿商量的方法。因此教师要注重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把握时机、适时指导,留意事情发生的背景、有关的人物,抓住每一个细节,为保证适时介入指导提供真实的依据。
二、有效介入幼儿游戏能推进幼儿的发展。
由于活动区游戏是幼儿的意愿性活动,在他们自主的游戏世界里,如果教师过分介入幼儿游戏,会产生正面影响,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因为“成人在游戏中过度行使权利,将游戏过度结构化,从而抑制了儿童按自己的意愿进行游戏的能力,并减少了儿童在游戏中探索发现、解决问题、承担风险和进行同伴交往的机会”。所以,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频率与幼儿的发展并非成正比,也就是说,幼儿在游戏时,教师的介入并非是越多越好。1.教师的介入要尊重幼儿的游戏意愿,让幼儿自主开展活动。
“兴趣是成功学习的基础”。在区角活动时,孩子们总是对游戏表现出三分钟热度,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会逐渐失去对某些区域活动的兴趣,或另投他区,或“闲逛”,或“被迫”继续进行并不感兴趣的活动。此时,教师适时地参与很重要。比如在阅读区,教师可与幼儿一起讨论画面的内容,并设计一些启发性提问,让幼儿想象、表达,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当那些暂时离开的幼儿发现阅读区活动仍是那么有趣时,他们自然会回到阅读区中来。又如在表演区,教师可投放故事磁带、手偶等,让幼儿一边听故事一边表演。如果幼儿对故事情节比较熟悉,表演难度就会降低,他们对活动的兴趣就会变得浓厚起来。教师也可把幼儿刚开展的主题活动《拔萝卜》里的相关资料放到阅读区,供幼儿阅读。待他们熟悉这个故事后,再将道具放到表演区,和他们商议怎么给角色造型和准备服饰。
唯有惜时才能成功,唯有努力方可成就!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2.教师的有效介入可以帮助幼儿获得新的经验,提升区域游戏水平。
教师的介入体现在不断注意观察孩子的活动过程,随时关心他们的情绪。比如在美工区中,教师的角色不是旁观者,也不是指挥者,而是引导者。在活动中,对幼儿的努力表示信任,对他们的点滴创造表示赞赏。当孩子在十分投入流畅的创作时,教师不能干扰,以免影响孩子的创作欲。当孩子在画画停停,做做想想表现出犹豫不决时,教师应注意观察耐心等待,让他们有时间自己去寻找解决的方法。如果有的孩子发生困难进行不下去,教师可根据作品的内容与表现,在尊重孩子的愿望的前提下,稍加启发与提示,激发他们再投入创作。如:“乌龟爬爬”活动中,很多幼儿只会用由外向内的方法粘贴小蜗牛的壳,教师可适当提示:小蜗牛的壳除了可以一圈一圈地贴,还可以怎么贴?有的幼儿很快想出可以由内向外贴,还可以有中间向四周扩散贴„„孩子们通过自己动手、动脑进行美工活动,整个过程有声有色,使孩子们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在一定程度上 使他们的创造性潜能得以发展。只要教师不断鼓励幼儿创新,给他们相应的自信心,幼儿的创新思维会更加地活跃。3.幼儿对教师的介入是否积极响应。
孩子在活动区活动时是需要老师帮助的,老师的适时引导会起很大的影响。例如:在一次区域活动时,我习惯性的去观察着每个活动区游戏的情况,当我观察到“小医院”时,发现“小医院”里的三名幼儿还没进入到游戏状态,一名当护士,一名当医生,一名当药剂师,虽然有了各自的角色,但是没有彼此之间玩起来。于是,我假装肚子疼走到挂号的护士那里,“小护士”一看见我,马上来了兴致,问我怎么了,我说要挂个号,她立刻用笔在纸上划了两下,给了我张小纸条,于是我来到了医生那里,医生早已准备好了,又是用听诊器,又是打针的,“确诊”后给了我一个小条,让我去取药,到了药剂师那里,他很认真的找了瓶药搁在我手里,但没告诉我如何吃,我赶忙问他这药一天吃几次,一次吃几片呀!他琢磨了一下告诉我:“一天2次,一次2片!”接着我便离开了。孩子们很兴奋,互相商量着互换角色,像刚才一样玩了起来,而且他们这次要比刚才玩的更丰富了,这个“小医院”终于“活”了起来,孩子们不会再仅仅是担任自己的角色,自己玩自己的,而是把自己的角色融到一个大环境里,这可能就是老师适时介入的作用,教师一定要先做观察者,观察到幼儿在玩活动区时的问题,然后再做引导者,选择适当的时机进入到游戏当中,通常可在里面担任一定的角色。
教师介入幼儿的游戏,其实也是一种指导的过程。何时介入幼儿的游戏将会增强幼儿的游戏兴趣,并提升幼儿的游戏经验,何时介入则会消解幼儿的游戏热情,并干扰幼儿的游戏进展,这完全取决于教师对幼儿的观察与思考,以及在此基础上对游戏介入时机的判断和把握。但更重要一点是尊重孩子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真正实现五个自由:尊重幼儿选择主题唯有惜时才能成功,唯有努力方可成就!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自由,尊重幼儿选择情节的自由,尊重幼儿选择玩具的自由,尊重幼儿选择角色的自由,同时还要尊重幼儿自由地评价自己的游戏。
总之,教师应该做一个有心人,要将《指南》转化为观察、分析和推进幼儿发展的专业能力,在实践中不断用《指南》来尝试分析幼儿的行为,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在活动区活动中,幼儿通过自发游戏来学习,教师应当以《指南》为依据,通过对活动材料的投放来支持幼儿的游戏活动,教师对幼儿游戏行为的观察、分析和介入指导能推助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季湄 冯晓霞主编:《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3月版。
2.王春燕:《给幼儿园教师的101个建议.幼儿园课程》,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
3.常璐:《教师对幼儿游戏介入时机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版。4.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枸杞幼儿园:魏波儿 2014年3月
唯有惜时才能成功,唯有努力方可成就!
第二篇:以《指南》为依据 优化幼儿园一日活动
以《指南》为依据 优化幼儿园一日活动
——兼谈《多元整合幼儿园教育活动资源包》的修订 主讲:周丛笑
一、何谓幼儿园一日活动
幼儿园一日活动,是指幼儿在园的一日活动,即班级(园所)每天进行的所有教育活动。
班级(园所)每天进行的所有教育活动,包括在班级(园所)所发生的与幼儿相关的一切活动,如生活活动、运动、游戏和区域活动、集体教学活动等。
《条例》、《规程》、《纲要》、《国十条》、《指南》等精神要得到充分落实,取决于班级(园所)高水平的一日活动。
一个幼儿在班(园)的每一天的生活质量,取决于一日活动中教师的保教水平。
幼儿在园的一日活动质量,直接影响幼儿当前的快乐成长以及终身发展。民主、平等、宽松的班级氛围,科学、有效的一日活动,是提高保教质量的基础。
二、从《指南》等纲领性文件精神看一日活动设计与组织的指导思想
(一)《指南》等纲领性文件精神的基本要求
1.《幼儿园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1989.8.20国务院批准,1989.9.11国家教委发布,1990.2.1施行)
幼儿园应当贯彻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幼儿园应当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创设与幼儿的教育和发展相适应的和谐环境。
2.《幼儿园工作规程》(以下简称《规程》,1989.6.5国家教委发布试行,1996.3.9国家教委发布,1996.6.1施行)
合理地综合组织各方面的教育内容,并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中,充分发挥各种教育手段的交互作用。
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
幼儿一日活动的组织应动静交替,注重幼儿的实践活动,保证幼儿愉快的、有益的自由活动。
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3.《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2001.7.2国家教育部发布,2001.9试行)
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
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与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时间、活动、过渡、常规)。——时间安排应有相对的稳定性与灵活性,既有利于形成秩序,又能满足幼儿的合理需要,照顾到个体差异。
——教师直接指导的活动和间接指导的活动相结合,保证幼儿每天有适当的自主选择和自由活动时间。教师直接指导的集体活动要能保证幼儿的积极参与,避免时间的隐性浪费。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集体行动和过渡环节,减少和消除消极等待现象。——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4.《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国十条》,2010.11.21国务院发布)
坚持科学保教,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结合,寓教于乐。
为儿童创设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防止和纠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5.《教育部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 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以下简称《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2011.12.28国家教育部发布)
幼儿园(含学前班,下同)要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科学制定保教工作计划,合理安排和组织幼儿一日生活。
要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灵活运用集体、小组和个别活动等多种形式…… 幼儿园要创设多种区域活动空间,配备丰富的玩具、游戏材料和幼儿读物……
严禁幼儿园提前教授小学教育内容。幼儿园不得以举办兴趣班、特长班和实验班为名进行各种提前学习和强化训练活动,不得给幼儿布置家庭作业。
6.《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2012.10.9国家教育部发布)
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
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
(二)一日活动设计与组织的指导思想
1.一日生活皆教育,要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全面关注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寓教育于一日生活之中
2.一日活动要保教结合
3.一日活动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4.一日活动要关注环境的创设
——这些,都鲜明地体现着国家意志和先进理念,也为着所有儿童的健康发展和快乐成长!
三、依据《指南》等文件精神,全面修订《多元整合幼儿园教育活动资源包》,优化幼儿园一日活动
◆ 修订目标与价值追求
全面贯彻落实《指南》等纲领性文件的精神—— 让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回归生活、回归自然、回归游戏:
让幼儿真正像幼儿那样学习与发展,把幼儿从小学化的教育中解放出来; 让幼儿享受人生唯一的、独特的幼儿期,把幼儿从成人功利主义的教育中解放出来;
让幼儿快乐地游戏,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修订理念
继续深入贯彻落实《条例》《规程》《纲要》精神;
力求全面体现《国十条》《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指南》精神;
力求全面反映近年来我国有关儿童学习与发展的研究成果,和众多幼儿园教师在使用《资源包》过程中积累的诸多宝贵经验。具体而言强调四点:
——强调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链接:玩具大家玩)和各领域关键经验(链接:小、中、大班上册数学领域纵向统计表)的系统性及其对幼儿发展的特殊价值; ——强调尊重幼儿年龄特点、尊重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层次性、递进性和个体差异(链接:纸棒真好玩); ——强调幼儿良好学习品质的培养,即在具体的活动设计中,渗透对幼儿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的培养,注重对幼儿自信心、主动性、独立性、坚持性、创造性、任务意识等的培养; ——强调为幼儿创设适宜而丰富的支持性环境,既关注幼儿的集体教学活动,更关注幼儿的游戏活动、区域活动、生活活动、混龄(混班)活动、亲子活动、参观(远足)活动,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 修订内容
第一部分:教师用资源的修订
(一)教师指导用书的修订 1.主题安排的修订
原有主题整体改动不大,但有微调,具体如下。
主题总量由原来各年龄段9个主题调整为10个主题,每册5个。详见下表。
2.各主题设计的修订
各主题由原来的四部分构成改为五部分构成。即:主题设计思路,主题环境创设,主题活动周表,主题教学活动,主题相关活动。
★ 主题设计思路的修订
将原来的“主题价值说明”改为“主题设计思路”。阐述两点:(1)该主题实施的依据。均系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进行阐述。(2)该主题实施的教育价值。即通过该主题的实施,能促进幼儿哪些方面的发展。
★ 主题环境创设的修订
理念:体现教育的进程,体现互动性、参与性、多样性、艺术性。(1)主题墙:兼顾活动室、走廊、寝室、盥洗室等处墙面,按相对固定和随主题及教育内容变化而更换分别设计。
(2)活动区:含区域设计、区域分隔、区域材料投放及操作提示。其中语言区、科学区、美工区、表演区、建构区为常设区。
(3)空中吊饰:兼顾活动室、走廊的窗台、栏杆、房顶等处。★ 主题活动周表(新增内容)
除节日主题为2周外,其余主题均为为4周。
(1)每周注意领域均衡,每天上下午注意动静交替、室内外交替。一般第一个活动是静的、动脑较多的活动,第二个活动就是身体得以活动的。
(2)上午活动:一般情况下,中大班第一个教学活动为语言、科学、数学等,第二个活动为健康、美术、音乐等。若第二个活动为运动,则户外活动调整为安静性活动。每周教学活动的安排体现全面、整体的要求,注意领域间的有机联系、相互渗透。同领域的活动之间保证适当间距,如星期二有音乐活动,第二次音乐活动一般放在星期四。
(3)下午活动:每周大型主题创造性游戏和区域活动一般各不少于1次;其余为各类规则游戏或其他活动。每周两大类游戏交替安排,规则游戏兼顾各种类型。
(4)每周运动内容基本涵盖走、跑、跳、爬、钻、平衡、投掷、攀登、翻滚、悬吊等各类运动,且注意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 主题教学活动的修订
主题教学活动即集体教学活动,包括全班一起同时进行的和分小组进行的。具体思路如下。
(1)按照幼儿年龄特点和重点领域相对均衡、循序渐进原则,以主题下的周为单位设计。
每个主题设计4周的教学活动,每周活动数量为:小班(3-4岁)6个,中班(4-5岁)、大班(5-6岁)各10个。
累计起来,中大班每个主题40个活动,小班每个主题24个活动,其中,节日主题中大班20个活动,小班12个活动。全期中大班180个活动,小班108个活动。以供教师选择和参考。
(2)各主题教学活动体例 活动名称:
A.表述尽量儿童化、生活化、游戏化;
B.所有活动名称下写明该活动涉及的重点领域和整合领域; C.内容选择考虑幼儿年龄特点和循序渐进,且适合开展集体教学。活动目标:
A.表述具体、明确、简洁,有概括性,目标间不重复或涵盖; B.在突出重点领域的同时,兼顾整合领域的发展要求;
C.按照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清晰表述,并在活动过程中一一体现; D.统一采用“幼儿”作为行为主体,具体表述时主语省略。活动准备:
A.包括相关经验准备以及物质材料准备,第一条为相关经验准备,第二条为资源包提供的材料准备,第三条为需要教师自行提供的场地、材料准备;
B.活动准备与活动内容相吻合,在活动过程中充分体现;
C.考虑教师准备的便利,力求做到就地取材、生活化、本土化、生态化,不需要投入过多的财力、物力,并关注幼儿、教师、家长的共同参与。
活动过程:
A.一般在3-6个步骤之间;
B.每个步骤写明教师、幼儿分别做什么、怎么做,能有助于哪条目标的达成,表述时从本步骤“干什么,达到什么目的”的角度展开,层次清晰,有逻辑性,真正一步步接近目标。
C.体现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强调情境性、趣味性、探索性、操作性,强调主动、专注、坚持、探究、自主、自控等学习品质的培养,与《指南》精神保持高度统一。
活动建议与提示:
A.写明本集体教学活动的重点和难点;
B.写明本活动的其他设计思路,或延伸活动、个别教育建议等;
C.写明家长配合事项,如家庭环境的创设及玩具、游戏材料的提供,亲子活动等。
附:
指向与活动有关的背景性资料和参考性资料,有作品的附作品,有图画的配图画,有音乐的附音乐,有游戏的附游戏玩法。
★ 主题相关活动的修订
将原来的“相关各类活动”改为“主题相关活动”。此部分《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指南》精神,进行了大调整。具体如下。
(1)各主题相关活动的类型与数量 A.游戏活动(见案例):
采用我国传统的游戏分类方法,各主题体育游戏不少于4个,音乐游戏不少于4个,智力游戏不少于8个,大型主题建构游戏、大型主题角色游戏、大型主题表演游戏各不少于1个。
各类游戏活动均强调自由和约束、紧张和放松、想象和真实、过程和结果的统一,体现玩中学。
B.区域活动:
各区活动设计分别不少于2个。
均系根据主题目标以及幼儿发展水平和兴趣,有目的地划分不同的区域(语言区、科学区、美工区、表演区、建构区为常设区),投放相应的活动材料,由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要方式,进行的个别化的自主学习的活动。
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能进行多种形式的学习,如: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自由游戏中学习、个人学习、与同伴一起学习等。活动设计均突出自主性(按照自身发展水平自主选择活动内容和活动伙伴)、个性化(不同的活动区从不同的侧面促进幼儿的发展)和指导的间接性(以环境、材料等为媒介)等特点。
C.混龄或混班活动(见案例):各主题不少于1个。是让不同年龄或同龄不同班的幼儿通过交往相互学习,从而促进各方面发展的一种活动形式。有时是混龄或混班生活活动,有时是混龄或混班游戏活动等,能为发展幼儿的互动性提供广阔空间,能促使幼儿向最近发展区靠近。
D.亲子活动(见案例):各主题不少于1个。是父母陪着孩子参加的一些有益于儿童成长的活动。它有利于增进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有利于激发孩子的内在潜能。
E.参观(远足等)活动(见案例):各主题不少于1个。是指组织幼儿外出,实地观看、调查、了解等。它能开阔幼儿眼界,发展幼儿多方面的能力。
(2)主题相关活动体例格式
为促使教师将游戏活动、区域活动、混龄或混班活动、亲子活动、参观活动等主题相关活动放在与主题教学活动同等重要的位置,所有活动均从活动名称、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几方面认真设计。
(3)主题相关活动设计要求
A.突出活动的自主、自愿、自由,没有高控制、髙结构;
B.有作品的附作品,有图画的配图画,有音乐的附音乐,有游戏的附游戏玩法。
3.全书附录部分的修订
(1)主要活动评估表
(一)(二)的修订
将“主要活动评估表
(一)”更名为“幼儿学习与发展评估表”,主要评估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状况;将“主要活动评估表
(二)”更名为“教师主题教育工作评估表”,主要评估教师的主题教育工作情况。
(2)幼儿操作材料3玩法参考的修订
将此部分并入本修订说明的第二部分的第三点“幼儿用资源的修订”,不再出现在附录中。
(3)出版说明的修订
将此部分前移至教师指导用书的“修订说明”后,不再出现在附录中。(4)一日活动计划参考样例(新增内容)
此部分系为了规范一日活动计划而设计,突出了一日活动设计的全面性,凸显了动静交替、室内外交替原则。
(二)教师配套资源的修订 1.教学课件的修订
根据各主题教学活动及相关活动的设计,在原有动漫形式课件的基础上,新
增了以PPT形式呈现的教学课件2,大量动态、直观的课件,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更为目标的达成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2.教学挂图的修订
根据各主题教学活动及相关活动的设计,在原有挂图的基础上进行了增删,总体以挂图、课件
1、课件2组成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资源体系,物化并诠释着目标和内容,为教师、幼儿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
3.教学CD的修订
根据各主题教学活动及相关活动的设计,凡教学活动和相关活动中有音乐、歌曲、儿歌、故事的基本录制了CD。
文学作品讲述生动,或有趣、或抒情、或紧张„„扣人心扉,动人心弦,堪称美语,能使人领略到语言的艺术魅力,给幼儿和教师提供很好的语言学习的范式。
音乐作品悦耳动听,或舒缓、或激烈、或活泼、或轻快„„能使人徜徉于音乐的殿堂中,给幼儿和教师提供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范本,提升幼儿和教师的审美情趣。
第一部分:幼儿用资源的修订
(一)幼儿阅读材料1、2及幼儿操作材料1、2的修订
1.根据《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精神,将原来的“幼儿阅读材料1、2”更名为“幼儿读物1、2”,呈现方式也由原来的24开改为16开,读物中的所有内容均进行了重新设计。
内容均系配套的经典儿童文学作品,涉及语言、社会、科学、健康等多个领域,均贴近幼儿生活,富有儿童情趣,兼有教学与阅读等多重功能,亦可作为亲子阅读的读物,教育提示具体、明确,可为教师、家长指导幼儿阅读提供有益指导。
一方面能帮助幼儿理解作品,另一方面,幼儿在与同伴、家长和教师共同阅读的过程,能增进人际关系,获得关于“真”、“善”、“美”的体验。
2.将原来的幼儿操作材料1、2并称为“幼儿操作卡”,呈现方式由原来的活页背胶改为单张图卡。
每张图卡一般正面为图画,反面为操作提示,所有内容全部重新设计,在引
导幼儿结合画面观察的同时,鼓励幼儿通过提问、探究、思考等途径,动脑、动手、动口操作,主动学习与探索,形成积极有益的经验。
3.幼儿读物1、2和幼儿操作卡、原有的幼儿VCD(在供教师使用的同时,也让每个幼儿在家中和亲人一起观看、讨论,分享审美的愉悦)统一打包为“幼儿材料1”。
(二)幼儿操作材料3的修订
将幼儿操作材料3统一打包为“幼儿材料2”。修改后的小卡片含数字卡、点子卡、图形卡、拼图卡、图案卡、七巧板等,另外除原有的扭扭棒、绳子、手揉纸、彩胶纸,新增了宣纸、橡塑纸、游戏棒,还自主研制了磁性印章,极大地丰富了区角活动材料,在支持主题实施的同时,也增进幼儿动手能力与自主探究能力,并为幼儿园的环境布置提供了部分素材。
例:3-4岁(小班)、4-5岁(中班)、5-6岁(大班)上学期幼儿材料2玩法参考
结 语
名师看幼儿园一日活动
全国知名特级教师朱静怡老师说过:“幼儿在园的一日就象是一串美丽的珍珠项链,一日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就是一颗珍珠,教师要让每一颗珍珠都闪亮发光。”
让我们共同努力,让每一个幼儿在一日活动中获得最大限度发展!
第三篇:为什么幼儿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1、学前儿童生活的背景允许其有一段游戏期
学前儿童与成人相比,有一个长长的生理准备期,需要受到成人的保护和照顾。社会越向前发展,学前儿童就更加被排除与成人的劳动之外。儿童在成人提供给他们衣、食、住等物质生活条件之后,有时间和精力去游戏、娱乐,而且成人也允许他们游戏,由此,游戏频繁发生,学前儿童期成为了游戏期。
2、游戏可以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
推动儿童去游戏的内因是儿童的需要,游戏是满足这种需要的活动。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以及对儿童行为的观察,儿童的需要可分为维持生命安全的需要、认知的需要、社会性与自我发展的需要等三个层次九个方面。不同的需要发动了不同的游戏,如为满足身体活动的需要,儿童会玩体育游戏,为满足认知的需要,儿童会玩智力游戏等。游戏使各种需要得到了满足。因此,游戏是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儿童追求这种满足,而选择了游戏这一最佳的方式。
3、游戏是一种主体性活动,在游戏中可获得主体性体验即游戏性体验。
游戏是一种主体性活动,在游戏中,儿童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都能够得到承认和发展,并且在游戏中,能获得主体性体验,既游戏性体验。这些体验是一种正向的情绪体验,它与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兴趣、态度等构成了游戏活动动机的连续体,对于儿童的游戏起着积极的强化作用。
4、游戏可以促进幼儿全面的发展。
游戏不仅应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而产生,而且对学前儿童的身体、智力、社会性、情绪情感等各个方面发展具有积极而全面的促进作用。游戏之于儿童发展的特殊价值,使游戏成为儿童不可剥夺的正当权利。
5、游戏的发展与幼儿的发展相一致
从游戏的发展进程来看,无论是认知水平的发展,社会性水平的发展,还是情感水平的发展,都与幼儿心理发展的进程相一致,可以说,游戏与幼儿身心的发展是相辅相承,互相促进的,游戏伴随着幼儿的成长。
综上所述,游戏是学前儿童的基本活动,不是成人对儿童的施舍,它的存在是天经地义的,是儿童童年幸福与快乐的源泉,也是儿童成长的阶梯。
第四篇:以游戏为幼儿基本活动
为何要以游戏为幼儿基本活动?
游戏是幼儿喜爱的、主动的活动,是幼儿反映现实生活的活动。游戏具有主动自愿的特质,在假象嬉戏中反映的周围生活及游戏所伴随的愉悦情绪不仅给幼儿带来了极大的乐趣,而且也自发地促进了幼儿在身体、认知、情感、社会性、创造力等方面的发展。这些都使得游戏成为幼儿时期最重要的活动。大教育家福禄贝尔这样分析游戏,“儿童早期的游戏,不是无关紧要的。它是非常严肃的,而且是具有深刻意义的。……儿童早期得各种游戏,是一切未来生活的胚芽;因为整个人就是在游戏中,在他最柔嫩的性情中,在他最内在的倾向中发展和表现的。”“一个游戏着的儿童,一个全神贯注地游戏的儿童,一个这样沉醉于游戏中的儿童,不是儿童生活中的最美丽的表现吗?”难怪福禄贝尔把游戏看作幼儿生活中“最美丽的花朵”。
如何理解“幼儿园教育以游戏基本活动为主”的原则
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这是一个以价值判断为基础的规范判断,构成这一规范判断的前提是对游戏活动价值的认识,对游戏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应当占有什么样的地位的认识,是对游戏与幼儿教育之间关系的概括,是对游戏的教育价值的肯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活动以教育为基本活动,通过多种活动促进幼儿发展”,要求我们做到:“保障幼儿游戏的权利,为幼儿提供游戏的条件,尊重幼儿游戏的意见,使幼儿在游戏中获得游戏的满足和发展”。
一、游戏的价值
儿童游戏的生活理论明确阐述了“游戏就是儿童的生活,儿童的生活就是游戏”。儿童始终生活在游戏中,它通过虚拟情景以再现成人的社会经验与人际关系,从而使儿童认识周围世界。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天性永远都是正当的,爱玩的孩子往往蕴藏着更多的潜能。游戏是儿童早期特有的一种学习方式,是儿童的主要活动。游戏是儿童产生高级心理现象的重要源泉,是儿童社会化的最重要途径。儿童游戏的心理发生机制是“本我唯乐”原则的体现,幼儿通过游戏可释放自身的情绪和情感,儿童自主游戏时的心态是最佳的心态,它有助于儿童身体、情感、认知、社会性的发展。
孩子的“聪明”从哪里来?“从玩中来、从思考中来、从探索中来”,他通过游戏和多种活动在与环境的接触中积极主动的感知、操作、探索、发现,并与人交往,从中获得多方面的经验和能力。因此,从实际意义上说,学前教育的灵魂就是游戏。
二、保障幼儿游戏的权利
幼儿是具有独立人格的社会的人,是不同于成人的正在成长发展中的人。就像成年人需要工作一样,幼儿也需要游戏,哪里有幼儿,哪里就有游戏。幼儿除了满足生理需要外,还要通过游戏来满足精神的需要,游戏是幼儿的权利。任何侵犯幼儿游戏权利的做法都是错误的,如果把幼儿能否参加游戏当成是教师的特权,或以剥夺幼儿游戏权利作为惩罚幼儿的手段等都是背离教育原则的。教师应当保证幼儿游戏的机会与时间,为幼儿游戏提供必要的条件,与幼儿共同游戏,在游戏中指导幼儿的学习活动,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三、让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
游戏是幼儿的自主性活动,是幼儿的需要,而不是成人强加的逼迫性的活动。我们应该让幼儿自己确定想玩什么、怎么样玩、和谁一起玩、在什么地方玩等等,幼儿是游戏的主人。平时指导幼儿游戏时,就需要我们用心去了解幼儿的想法,不要把知识和答案告诉幼儿,不要轻易地打断幼儿的游戏,在游戏中幼儿有权决定一切,如:游戏的玩具、材料要以幼儿需要兴趣为出发点,要让幼儿自己的方式解决游戏中出现的矛盾和纠纷,让幼儿愿意自觉遵守游戏中的规则。因此我们要让幼儿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让幼儿主动控制游戏,自主决定游戏的方法。
四、游戏与教育既是独立的又是统一的
就活动的本质来说,游戏和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活动。游戏是一种不受外力约束的、是游戏者自发自选的活动,而教育则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由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活动。因此游戏是由内在动机控制下的游戏者之间平等的自主活动,而教育是由外部要求控制下的教与学的双边互动活动,游戏侧重于从游戏者的需要、兴趣和能力出发来开展活动,而教育则立足于由教育的目标、任务和内容为核心组织的活动,游戏是在游戏者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自我表现活动,而教育旨在使受教育者在一个未知领域里接受新知识的活动。
儿童的发展是游戏与教育内在联系的纽带,游戏对幼儿具有自然发展的价值,教育对幼儿具有引导发展的价值。游戏的特征和游戏的发展价值告诉我们,游戏这种活动形式,虽不是以获得系统而特定的知识和能力为目的的,但对前述能力的培养却是举足轻重的。为此,幼儿园教育必须谋求游戏与教育的结合。
对于不同年龄内特征的幼儿要用不同的方法来指导游戏。如小班幼儿特别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喜欢模仿周围的人和事,因此幼儿在游戏时教师要时刻注意观察幼儿,当他们对新出现的玩具不感兴趣、不会玩、不喜欢玩或只喜欢玩某一类玩具时,教师就在附近,用与幼儿相同的或不同的材料玩游戏,这样就会引导幼儿模仿,对幼儿起了暗示性指导作用。对中、大班幼儿,教师则可以作为一个参与者、发问者、倾听者和解决问题的帮助者的身份去指导幼儿游戏。即幼儿在游戏中需要教师参与或教师认为有介入指导的必要时,幼儿邀请教师作为游戏中的一角色或教师自己扮演一角色参与幼儿游戏,通过教师与幼儿、角色与角色之间的互动,起到指导游戏的作用,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为幼儿提供一段时间,让幼儿把游戏中的过程体验、存在问题、有创意的想法及做法等讲出来,通过幼儿之间的讨论,与幼儿已有的经验发生碰撞,引导幼儿以他们自己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分享经验。
对于不同的游戏主题要用不同的方法来指导游戏。教师在指导游戏时要根据每种游戏的特点及幼儿的需要来进行指导。幼儿在玩游戏,由于使用的材料不同、游戏规则不同、幼儿在游戏中活动范围的大小等不同因素,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形式,在不同的游戏主题中表现的问题可能是不同的。在角色游戏中可能是因为不会与人交往而发生冲突,或材料不能满足需要而发生问题,在表演中也许就是对文学作品的理解、道具使用方面的问题,在结构游戏中可能需要的是技能或是提供辅助材料方面的指导。
对于同一主题不同的情节发展阶段要用不同的方法来指导游戏。幼儿在每一阶段的游戏情节,表现和需要是不一样的,所以对每一段的指导也应不一样。教师如果不根据情节发展的需要来指导游戏,就可能使幼儿的游戏始终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因此,在游戏中随着情节的发展,教师尽可能估计到幼儿已有的经验,及时发现幼儿游戏中新的玩法、想法,为幼儿提供多种质地、多种类型及功能的材料,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幼儿的需要。
总之,幼儿园组织游戏时,教师要做活动的观察者、引导者、问题的解决者、适当的支持者、合作者,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得到充分的发展,真正体验到游戏的快乐。
纵观我们的幼儿教育,尽管我们一直在倡“游戏为基本活动”,但很多的幼儿园并没有真正的做到。给孩子愉快的童年,让孩子在游戏中快乐发展,我们任重而道远。
第五篇:理解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依据
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依据:
1.游戏与幼儿的生理发展:
1)游戏促进身体的生长和发育
2)游戏促进动作技能的发展
3)游戏促进大脑发展。
2.游戏与儿童认知发展
1)游戏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
①游戏激发儿童的表达欲望,为儿童自由表达创造适宜的语言环境
②游戏(特别是语言游戏),本身就是儿童学习语言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③游戏不仅使语言理解深刻化,而且使语言的交际功能和调节或得发展的机
会。
2)游戏与儿童创造力的发展
①游戏是儿童创造性的源泉
②游戏中获得的技能,有助于问题的创造性解决。
③游戏,特别是结构游戏,有助于改善儿童的认识结构,挖掘儿童的创造潜
能。
④游戏提供了一种激励创造性思维的适宜气氛
3)游戏与儿童智力发展
①智力游戏是儿童智力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和方法。
②游戏中问题的解决或新颖的联想,能够改善或组化儿童的智力结构,使智
力转化为一种认识策略和机制。
③游戏过程中,对现实生活的“反映过程”实质上就是一种智力活动。
3.游戏与儿童的社会化
游戏与儿童的社会化密切相关,它是儿童以后能否成功地适应社会的关键所
在。在游戏中儿童不仅或得一些粗浅的交往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游戏儿童可以逐渐地解除自我中心,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关心他人,认识并认同成人的社会角色,发现到得责任感,从而培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主要表现在:1)游戏
促进儿童性别社会化2)游戏促进儿童情感社会化3)游戏促进儿童道德社会化
4)游戏促进儿童更好地接受文化。
4、游戏与人格发展:
①游戏是儿童自我意识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途径或方法。
②游戏可以促进儿童的人格和谐,保证儿童心理健康。
③游戏有利于儿童积极情感的发展,也有利于疏导消极情绪。
④游戏有助于幼儿意志品质的培养
⑤游戏有利于幼儿良好性格的形成⑥游戏有助于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