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阅读教学”与新课堂共跑
让“阅读教学”与新课堂共跑
金钟小学:沈丽娟
多年来,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少教师经常把“阅读课文”当作“讲读课文”来教,这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形成。讲读课文重在“教”,教给学生读书、学习的方法;阅读教学在于“引”,学生通过讲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在教师适当引导下学习和完成作业,加以巩固。如何使“阅读教学”与新课堂共跑?我谈一点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激发学生阅读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好奇、好动、爱玩、注意力不易长时间集中的特点,教师必须遵行规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变“要我读”为“我要读”、“我爱读”。
1、减轻负担。要做到作业布置科学合理,有层次,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提高学习积极性。如果学习负担太重,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心情沉重、烦躁,产生逆反心理,哪儿来的读书积极性呢?
2、要有新意。教师要引导学生顺应文章思路,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味,不断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突出课文的特点,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课时,我先让学生搜集我们周围的环境状况,从身边做起,开展社会调查活动,拓展了学习时空。从而受到了一次环境保护的教育,使学生明白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这样,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以学定教。要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摆脱“你讲我听”的思想束缚,学生应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对学生的学起主导作用,教应为学而服务。
5、用爱浇灌。爱,教学的生命之源。作为教师,应该以爱心换取真情;以宽容唤起自尊;以激励来促进转化。
此外,教学中,还可结合课文内容,将“趣味”、“音乐”、“游戏”等带进课堂,有目的地开展一些娱乐、比赛活动,陶冶情感,振奋精神,活跃气氛,让学生玩玩、动动、做做。让课堂教学趣味化。这也是提高学生积极性的一个途径。
总之,在课堂生活中,建立一个宽松的人文环境,营造一个师生平等、生生平等的自由氛围,才能使课堂生机勃发,才能使学生得到最真实、最生动、最和谐的发展。
二、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必须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地把“钥匙”——自学的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手执这把钥匙,去打开语文的知识大门,读懂各类文章。
1、切实有效,做好预习工作
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就必须狠抓“预习”这一环工作。在预习过程中,要求学生依据课文的预习提示,带着问题自读课文,一种强烈的求知欲驱使他们认真读书,积极思维;在听课的时候,自己到底解答是否正确,教师和同学将对自己的解答如何评价,一股强烈的好胜心又促使他们认真听课。此外,学生通过预习,初步进行了探索,什么地方已学懂,什么地方还不会,心中有数。促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难于理解的知识上,而加强了听课的目的。这样,在学习中对不懂的地方,他们会听得更专心。
2、从题入手,明确学习目标
解题不仅可以使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感知课文,同时能抓住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对所学课文的关心与和注意,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为学生自学注入动力,这是“阅读课文”教学中关键的一环。如:《草船借箭》一课,先让学生看课题,明白本篇课文主要围绕一个“借”字来写。只有目标明确才能有的放矢,使学生学有所获。阅读课文的学习目标要围绕重点训练项目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来确定,不宜过高。
①指导学生编拟自学提纲。要求学生围绕提纲有目的、有条理地对课文进行系统的学习。教师必须围绕训练重点和课文的重难点精心引导,使提纲成为学生自学的向导。
②读书自学提出疑难困惑。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来组织教学,教学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就能减少,针对性,实效性增强。
③创造出良好的自学环境。目前很多的阅读教学中,学生并没有足够的自我学习自由,没有潜心领会语言文字的时间,却被老师的问题所牵引,被动地围绕老师团团转。新课堂要求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放手让他们自己读,自己练,或者查阅字典,或者圈、点、批、画、注,或者同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巡回辅导自学有困难的学生。同时,注意教给学习方法,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形成能力。
3、检查交流,适当给予指导
学生通过自学自练后,为了进一步检查自学效果,教师要组织学生交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进行争辩,以培养分析能力及口语表达能力。如果学生在交流中又发现了新的问题,教师可根据实际再将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进一步自学课文,展开讨论,解决疑难。在这个阶段,教师要把检查交流的重点放在“领悟读写知识的运用”上。如果学生对重点训练项目的印象不太深刻,这就要求教师加强指导,甚至需要引导学生回忆一下前面讲读课文的教学,明确训练重点。但要注意分寸,避免上成讲读课。阅读课文的内容,凡是学生已经理解的,教师就不要重复,不要在深挖词句上下功夫,要腾出时间,把指导的重点放在学习阅读上。在教学《灯光》一课时,只要引导学生抓住文中三次出现的“多好啊!”来理解课文。只要学生把这三次“多好啊!”理解开来,就能体会课文所表达的品质。
4、走进教材,使之走进生活
教学应蕴含着丰富的人生真谛、人品精华、人情意蕴、人世沧桑„„教学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教师要引导儿童对他所面对的生活世界、生活关系、生活意义、生活方式进行不断的理解,扩展他们的生活经验,建构他们的精神世界,形成生活智慧,使儿童能不断地从思想走向行动,从理解走向实践,在生活中创造生活。
三、朗读与默读要相结合
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训练。理解课文内容和感受课文思想感情靠读,积累语言也要靠读。让学生在读中悟理,读中学文。在教学中如能紧扣课文情节,通过“读”来引导学生逐步揭示矛盾,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在教学《飞夺泸定桥》一文时,让学生围绕“怎样飞”“怎样夺”这两个重点去读课文,了解事情的经过,使之读懂课文。但更重要的是激发起学生自学、钻研的兴趣,使他们懂得在阅读课文时,要善于捕捉突出中心的关键字眼,并抓住反复推敲,才能更能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明。”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加 强读书的训练,让学生在读书中求知,读中学德,读中益智,读中悟道。我们知道,语文阅读教学重在过程,也是想象加工、创造的过程。它可以把声音化为渗透读者感情、意识的有声语言,这一过程是别人替代不了的。然而,在众多不如人意的阅读教学中,这一过程往往被教师的讲解、分析包办代替了。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读,不能对文章进行梳理,又怎能对文章进行质疑,获得阅读体验?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还读的权力给学生。读是理解课文的途径,读书不能不用心。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读的能力,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朗读和默读的技巧。朗读时,可采用“初读→细读→深读”的办法进行训练。
读书要“口到、手到、心到”,不用心体会,不勤于动笔进行写作实践是不行的。任何有成效的阅读,都必须以一定量的时间作保证,阅读所获得的精神成果与所花费的时间一般成正比,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舍得花时间训练并培养学生默读使用工具书和做笔记的习惯。
就教学而言,讲读教学是主体,阅读教学是补充;从效果而言,讲读教学是准备,阅读教学是应用。我们要坚持把阅读实践放在了基础的地位上,在这个基础上,比较好的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三维学习目标,给学生提供学习的平台。对一个学生来说,阅读将伴他终生。
第二篇:让情境教学走进新课堂
让情境教学走进新课堂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那么如何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地自主学习呢?笔者认为教师应紧密联系学生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去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这样才会使学生乐于学习,自发探究学习。现结合实际教学经验谈几点看法。
一.联系生活,创设乐学情境
数学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这样在教师恰当的引导下,学生就会乐于参与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从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例如,学生在学习“千克和克”后,常会出现“一个鸡蛋52千克”等诸多的笑话。经过反思,我深深地体会到,质量单位不比长度单位直观、形象,它无从比划,生活经验又少,理解起来比较抽象。因此在教学中我又重新做了如下设计:
1、逛一逛,掂一掂,让学生到商店中通过掂量物体的质量,初步感受物体的轻重,知道哪些物体用千克作单位,哪些物体用克作单位;
2、称一称1千克的梨、苹果、蛋,再数一数各有多少个,进一步感觉1千克的质量;
3、背一背,先估计一下书包的质量,后感觉书包的质量;
4、抱一抱,通过学生间的互相抱一抱,以感觉自己的质量,最后称一称来证实判断的准确性。
整个教学过程,来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体验中学习,使学生乐于学习,学得轻松。
二、重组教材,创设问题情境
在教学中,教材是传达学习信息的一个载体和范本,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识和已有生活经验,灵活地使用教材。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要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等活动,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从而进一步发展其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在新旧知识密切联系的关键处创设情境,制造冲突,学生自然会利用 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来探索新知。
例如,教学“认识几分之一”,我们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学校组织春游,妈妈给小华和小明买了4个苹果、2个梨、l块月饼,让两人平均分,每人得多少?用数表示出来。(2个、1个、半个)“半个”怎样用数表示出来?很自然地引出分数。又如教学“0表示没有的意义”时,我有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启发学生参与,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以极高的热情投入新知的探求过程。我拿来五颜六色的气球和学生一起玩放飞气球的游戏:每次放飞一个,每放一次问学生手里还有几个气球,把手中的最后一个也放飞了,手中没有气球了,还能用前面所学的5以内数来表示吗?怎么办?该用什么数字来表示呢?这样,通过安排儿童非常熟悉,非常喜爱的放飞气球的游戏,并在游戏过程中提出问题,从有与无的对比中,突出“一个也没有,用什么表示呢?”自然地将0表示没有的意义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增加了数学知识间的联系,而且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同时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通过这样的情境,不仅能给学生指明思考的方向,而且也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三、实际操作,创设探究情境
学生动手操作既能引起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又能帮助学生形成独特的体验。例如:“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练习课,出示这样一题:有2个长方形,长都是4分米,宽都是2分米,拼成一个新的图形,求它的周长。大家可以用这样的长方形实物操作一下,先把周长指给同桌同学看,再算一算。这样的操作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堂气氛轻松热烈,又如:学生得到的如在教学有余数除法时,我安排了这样一次合作:3个小朋友在一起过生日,妈妈买来一些糖想分给他们。结果会怎样呢?如果让你分,你会吗?看看你能有什么新发现。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后,3人一个小组,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些糖,但各组的糖果数量可能不同。学生的积极性可高了,马上进入了状态,兴致勃勃地按要求分起来。接着全班一起讨论分配的结果。在汇报结果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就发现:从分配的结果看,可以把这些情况分成几类:正好分完的,余1个的和余2个的。老师适当引导:“会不会出现余3个或者3个以上的?”马上有学生反驳道:“不可能,够3个又可以分给1人了。”学生通过自己亲自动手分配,研究分得的结果,于是自然地从感性上明白了“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通过实际操作,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评价信息的能力及与他人合作共事的能力。
当然,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借助童话故事、游戏、猜测、实验等,都可以创设情境,这里不再一一列举。其实,在我们的教材中,特别是苏教版教材,其中很多情境的构思非常好。例如,三年级教材的小猫钓鱼、小猴分桃、套环环、生日快乐、奇妙的剪纸、买冷饮等等。这些情境的创设,可以直接让学生看书,也可以教师有感情地口述,有的可以出示挂图,有的可以制成多媒体课件,不管怎样,只要合适就行。总之,小学数学教学应重视让学生在情境的引导下,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情感。
第三篇:让德育与课堂共生根
让德育与课堂共生根
【摘要】2016年4月,《山东省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正式发布,“德育课程一体化”走入了学校的眼帘。“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实践活动课程”必须做到四位一体。作为一线实践者,深知在“四位一体”中融通“学科课程”无疑是最难的一环,怎样能“既紧密结合学科教学内容”还能让各学科内容的德育目标进行“有机融合”?从而联通“德育课程”与“学科课程”?几番探索,历经两年的研究历程,学校以“主题整合”为切入点,对“德育课程”与“学科课程”的融通进行了重点攻克,孵化了主题式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策略。
【关键词】小学德育 渗透点 实施策略
一、分解梳理――纵向挖掘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点,为主题式课程奠基
1.梳理,让德育目标“有迹可循”。众所周知,受学科本位思想的限制,“德”与“智”一直是“隔江而治”。学校首先组织教师依据教参及教学经验,将各年级各学科各单元渗透的德育目标进行挖掘梳理,编辑完成《分年级分学科单元德育目标指导手册》,依据手册,老师可以直接看到某年级某学科某单元需开展的德育教育及目标。同时《手册》在装订时便直接按照“各学科纵向汇总、各年级横向汇总”两种样式进行装订,这样“纵连成线、横结成面”的指导,更有利于让教师利用丰富的学科文化渗透德育,实现全科育人。
2.分解,让德育目标“落地生根”。即老师先将国家课程标准进行不同层次的分解,然后再将教学内容与分解后的课程标准,进行一对一匹配,“教学内容”并不仅仅是知识性的内容,还包括方法性知识内容。比如,数学学科我们结合一体化实施纲要中数学“思维严谨、理性精神”两条德育范畴,围绕教材及教学经验,提炼出“分析综合”“归纳”“分类”等18类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仅“分类”这一种数学方法,我们就将其进行了五个年段十个学期的能力分层,然后再将教材中相关教学内容与之匹配。这样,老师对于这项能力学生在不同年龄段需达到的标准一清二楚,学生也在各个年龄段得到不同层次的提升。
另外,众多学校的实情是,德育课程经常作为一门副科,没有专职教师,所以教师对其德育任务、德育目标并不十分清晰。基于此,我们先对《品生》《品社》的国家课程标准进行分解,再将分解出的目标与教学内容一一匹配,如一二年级品生课标内容中有这样一条“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通过匹配后我们发现它分别存在于“二上:让我们的教室清洁又美丽;二下:我们的大地妈妈,美化家园”两个主题单元,那么我们把对学生开展有关于这部分的德育教育就直接放入二年级品德课中,这样就节省了大量的许多班会、校本课的课时量,而且这样的德育目标也不再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它是以国家课程标准为依据,既有全盘的架构、把握、梳理,又与优秀教师的教学实践相结合。
同时,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还深知,评价就是教学的指挥棒,要想变“学科教学”为“学科教育”就必须先改变学科评价。所以,我们在目标打通的基础上,分别在语文、数学学科根据不同课时研发不同的评价量规,这些量规中很大一部分比重就是??绕评价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状态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德育内容制定。比如,“小组合作学习”五年级的评价量规,会从“参与性、责任分配情况、互动的质量、成员角色扮演甚至是冲突的管理”几个方面从“师评、自评、互评”三个维度进行评价。目前学校语文、数学两个学科的评价量规都已经从学期的课程纲要到单元计划再到每课时都进行了精心研制。
二、融合统整――横向融通各个学科的德育渗透点,构建四位一体的主题式课程框架
在分解与梳理了所有学科的教学内容后,我们发现无论国家课程还是地方课程都蕴含了广泛的德育目标。而且许多学科之间的育人目标或育人内容是有交叉或重复出现的。主要有两种情况:
1.“同一年级不同学科,教育主题相同”。例如,《我换牙了》主题分别出现在一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材与《品德与生活》教材;《春节》主题分别出现在一年级下册的《美术》教材与《音乐》教材;《秋天》主题分别出现在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与《品德与生活》教材;而“爱国”的主题仅在五年级下册教材中,就被分别安排在语文――《开国大典》,《品德与社会》――《不能忘记的屈辱》,数学――《中国的世界遗产》等。
2.同一主题出现在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例如《认识对称美》被先后安排在二年级上册美术《对折剪纸》、三年级数学《生活中的对称》、四年级下册数学《对称》等教材。比如“认识事物的变化”主题,三上语文有《利比亚的木匣》,三上美术有《万花筒》,五年级科学有《认识人体》等。也许因不同学科教材编写人员的不同,所以导致很多教育主题,学生是被重复学习的,我们完全可以借其中一些内容进行整合,既减少教师的授课压力,学生还可以体验知识之间的联系。因此我们将德育课程、学科课程“合二为一”,依托品德课的课程标准以及课程内容领域,确立了我校“健康、校园、家庭、家乡、国家、世界”六大一体化课程主题,并从内容、目标、评价、实施四方面构建了一体化课程框架。每学期各年级会围绕指定主题,选取恰当的小主题,采用“1个周+2个月”的方式开展教育,“1个周”即集中利用一个周的时间在全年级开展全学科整合式教学。“2个月”即在主题周教学结束后,学生至少还要将爱绿护绿行为持续2个月。这样全学科、整合式的一体化教育,既避免了重复、零散,又真正实现了“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愿景,而且主题式的全学科课程教学,将以往单一的、碎片化的育人转化为全科的、丰富多彩的教育,学生学得更加有趣、更加丰富和饱满。
三、实践提升――超越学科开拓德育教育的时空,打造丰盈师生生命的无边界教育
“我们给孩子精心编辑了课本,却忘了最好的教材是生活本身。”学校在整合所有课程资源之后,还专门开发了一门基于学科又超越学科的无边界主题式德育课程――《奇妙的变化》。通过整合自习、校本等课时,按低、中、高年段引导学生通过“身体、自然、社会”三个层次探究身边的变化,在不断的认识变化中,学会正确看待世间万物的变化,从而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哲学观、世界观。比如,一年级同学在学习《奇妙的变化》“牙齿”主题单元时,会经历一系列的诸如“牙齿小实验”“阅读牙齿绘本”“牙齿自画像”等小项目学习,在“教室小课堂学习、学校中课堂展示、社会大课堂实践”三维空间的学习中,培养了品格,提升了能力。此外,学校的无边界课程还包括“每个教室都是一门课程”的教室主题课程、以及为特长、特需、特殊等不同类型学生专题打造的星星课程等。当我们将德育课程与学科课程打通之后,传统文化课程、实践活动课程也就自然而然相互贯通。比如,今年清明,我们就做了一期“印象清明”的主题课程。在班会课上“知清明”之后,就号召学生将语文与美术学习经验相结合的“诗情画意话清明”活动;将综合实践课与传统文化课相结合的“捏面燕儿”活动;将亲子实践活动与“烈士墓前祭英魂”相结合,不同的教育活动,传达了同一教育主题,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实践活动课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围绕同一教育目标,实现了360度的无缝衔接。
在一步步筑基的过程中,学校课程的整体结构也逐渐完善、清晰起来。有人说,要让学生心灵无杂草,无尘埃,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占据心灵的旷野。伴随着学校主题式德育一体化课程的研究,学校育人已呈现出“花繁枝秀香已馥”的良好态势,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让德育回归教育的中心”必将成为学校教育的常态。
第四篇:让作文走进新课堂
让作文走进新课堂
我校经过快速创新写作教学法的研究与实验,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优化了教师的教学方法,优化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了教师素质、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成绩,但仍然存在很多不足。特别是我在2004年9月26、27日到重庆参加首届全国中学“新课堂”作文教学大赛及作文教学研讨会,感触颇深。下面的文字是当时的一些感悟。
“语文是那无声的冷月,是那静谧的荷塘,是秦皇岛外滔滔白浪的打鱼船,是那青天里的一行白鹭,是那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是那山重水复后的柳暗花明,”这段话比喻、排比的运用,令人心醉,独特的表达展示了作者的个性。未来社会需要的是有个性、有真情、有思想的人。新课标要求学生在作文中展示自己的个性,体现文章的价值、自身的价值。9月25日、26日在重庆举行的首届全国中学“新课堂”作文教学大赛及作文教学研讨会,对作文课堂教学作了有益的尝试和探讨。该次大赛13堂作文课充分展示了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告别了陈旧的作文教学课堂——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出题、学生写的枯燥单一的模式,开启了新的作文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尊重学生个性、体验,师生互动,生动活泼,打开了作文教学的窗口,赢得了专家和听课教师的好评,为作文教学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一、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写作动机,师生关系融洽,是作文教学走进新课堂的前提。这九位教师来自全国各地,与三中学生彼此陌生,但这些老师善于利用课前准备,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培养感情,缓解学生压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如第九节陕西的黄琳昭老师用歌曲《朋友》引入新课——《这就是我——希望你永远是我的朋友》,学生在熟悉的歌声中得到美的享受,消除了紧张情绪。并要求学生可以随便向自己提问,教师作答。学生向她提出了“姓什么”,“来自何方”,“性格、爱好如何”等问题,老师一一作了回答。学生感到老师平易近人,因此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在教学中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不断鼓励学生多思考问题,给每一个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空间,鼓励学生发表见解,允许学生犯错误,无论观点正确与否,教师决不随意肯定或否定,同学之间也不要嘲笑、挖苦,学生在求知写作活动中真正获得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写作动机才能得到充分的激活。最使我难忘的是黄琳昭老师的这堂课,学生推选一个比较差的男生来作自我介绍,该生说话缓慢,只介绍了几句:“我的爱好是打乒乓球,爱玩电脑游戏。”虽然介绍得很差,老师却表扬道:“说得很好,介绍了自己的爱好,如果还介绍一下自己的性格就好了。”同学们由嘲笑他变为鼓励他。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该生大胆发言,一次比一次好,顺利掌握了自我介绍的写法。这充分
说明了在教学活动中只有让学生信任你,喜欢你,学生才能“信其师,方能信其道”;也只有你信任学生,才能使课上得生动有趣。
二、新课堂作文教学内容设计要贴近学生生活,富于时代气息。作文首先应是人生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是人的一种心灵和情感释放的需要。教学内容只有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作文才能做到有话可说,有情可抒,充分展示个性。如第七节福建林璇老师教学的内容是《师法自然写心曲》,引导学生用心来观察身边这块热土,调动口、耳、鼻、舌、手等器官来观察身边的一草一木,去描绘心中最美的景物。由于是写自己最熟悉的有感情的景物,因而学生写作激情很高。很多学生写出了优美的句子,如“我喜欢金刀峡流下来的水,叮叮咚咚,它在歌唱,它在欢笑。“重庆的山真美啊!云雾缭绕,像仙境一样”。有一位学生还将苏轼的诗改为“不识高山真面目,只缘身在山城中”。印度大诗人泰戈尔在他的《沉思录》中说过这样一段话:“张开你的眼睛!就像一只活的长笛感受音乐的气息吹切它的全身那样,感受领略这个世界吧!在你生存的壮丽中与晨光相会吧,你在那儿会同合为一体的。”说真话,诉真情,核心是真。如新疆杨晓红老师教学的内容是《感悟亲情》,引导学生写自己的亲情故事,学生思维活跃,积极性高,写出来的文章真实感人。本次大赛的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新课标7—9年级的写作目标中明确要求学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而且在其它部分,“感受”和“体验”的字眼也随时跳入我们的眼帘。
三、新课堂教学要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必须以学生为中心,采取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作文课堂的主人。我进行了四年的快速创新教学法研究与实验,虽形成了“基础训练——技能训练——创新训练”的阶段性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减轻了学生和老师的负担,但课堂教学不生动,一般是“教师传授知识、技能——读例文——出题——写作——评改”的课堂结构;虽也注重培养学生创新学习方式,但学生活动时间较少,特别是未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这九堂作文课的一个最大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指导学生运用创新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引起师生感情的共鸣,从而达到了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如新疆的杨晓红老师所授《感悟亲情》这节课,先用《爱德华临终前的三个电话》引入新课,学生从故事中领悟到世上最大的爱是亲情,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接着读美文《一碗混饨》,让学生领悟亲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第三,小组学生讲心中最想说的亲情故事,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在请学生讲故事时,老师读了自己写的例文《红鸡蛋》,指导学生运用人物描写方法将故事写得更生动,更感人。第四,学生写作,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这十三堂作文课真正做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以“诗情教育”给学生“授之以渔”,让学生终身受用。
四、先进的教学手段——多媒体的使用,使作文课堂教学如虎添翼。十三位教师有十二位使用了多媒体教学(含高中组)。她们在屏幕上展示教学过程,展
示图片,展示例文,展示问题,学生一目了然。如获得特等奖的胡蓉老师所上的《学习人物描写》,在屏幕上展示了刘翔跨栏短跑的画面,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效果很好。如学生写到“刘祥紧绷的大腿,像待发的弹簧,随时准备冲击”,“刘祥昂着头,非常有自信”。多媒体教学直观、容量大,能调动学生积极性,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因而效果好。
五、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上好新课堂作文的关键。该次参赛的十三位教师(含高中组),自身素质好,教学基本功强,文学素养深厚,妙笔生花,随机应变能力强,课堂充满了笑声和掌声,令听课老师刮目相待。如新疆的杨晓红老师写的例文《红鸡蛋》,真实感人,语言优美,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全国语文报刊协会作文评估委员会副秘书长、青少年写作研究会常务理事长张伯华在大会闭幕式上强调,“要上好作文课,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练兵,要能写范文,妙笔生花,口若悬河,课堂教学要有艺术”。全国中语会理事长陈金明在闭幕式上强调,“要重视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学习、学习、再学习。学习可以提高教师素质,可以提高教师品味,可以提高教师创新能力”。俗话说得好,“活到老,学到老”。怎么学?重要的一点,就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张大千先生说过:“第一是读书,第二是多读书,第三是有系统、有选择地读书。”作为一名现代社会的教师,必须这样,也只有这样才能胜任教师之职。
六、学生良好的文学底蕴是新课堂作文教学成功的保证。中语会理事长陈金明在闭幕式上说:“本次大赛的成功一半来自当地的学生,这些学生的语文素养高。”所上的九堂作文课学生思维活跃,表达能力强,文学功底深厚。这正是三中教师善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他们提出“作文就是激活;作文就是生活;作文应是精品的生活;作文应是审美;作文是积累的过程;作文是可以被培养的”的理念。具体的做法是:
1、让学生喜欢作文,鼓励学生发表作品。每个学生准备一个作文本,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文香拾书,一部分是读书随感。老师给学生本子封面的赠言是:“读书使我儒雅写作使我智慧”。
2、让学生去阅读。每个班一个图书角,学生每天读2000字。
3、让学生写观察日记,将课内练笔和课外练笔结合起来。正因为如此,学生素质和能力才会不断提高。
这次作文大赛给我们的启示很多,相信经过我们全体语文老师的努力,在作文教学园地上,定会开满灿烂的鲜花,结出丰硕的果实。
第五篇::教学语言,让课堂有声有色
教学语言,让课堂有声有色
桐北中心小学林巧红
都说语言是一种艺术。是的,语言是一场唇枪舌剑,让凶恶的歹徒放下了手中的枪;是一声温存的问候,温暖你冰冷的胸膛;是一句鼓励的话语,能让人成就一番伟业„„教师的语言更有一种创造人才的魔力。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这充分说明语言就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武器。教师的特色语言表达,能更加有力的吸引学生,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的灵魂,从而使学生热爱学习,达到“不需要教”之最高境界。如何做到课堂教学语言有声有色呢?
一、言语导入,激发兴趣。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充满情趣的语言引导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剂课堂教学的气氛和节奏,使学生学习时感到轻松愉快,不会造成心理的负担,使他们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为整个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如特级教师张祖庆教学《我盼春天的荠菜》的导入片段:
师:相信大家一定看过很多书吧?老师要考一考大家的知识是不是很丰富,肚子里装的是不是全是墨水。老师要向你们大厅几个人的名字,如果大家知道,就大胆自信地举手,告诉我他的情况。好吗?
师:谁知道张飞?生:张飞是三国时的一员猛将。
师:再问大家,谁知道张继?
生:是《枫桥夜泊》的作者。
师:大家来背背这首诗吧!(生齐背)
师:谁知道张良?
生:张良是汉朝刘邦手下的一位文臣。
生: 张良是黄巾起义的一名首领。
师:真的难不倒大家。再问,谁知道张学良?他可不是学张良的哦!
生:好像是西安事变中和杨虎城将军一起劫持蒋介石的一个名将。
师:他是西安事变的发起人。你瞧,这孩子多会说话,他用了一个“好像”——自己没把握的话,就用“好像”。孩子们,最后我还要向大家打听一个人,这个人也姓张,(板书:张洁)知道她吗?
生:是写《我盼春天的荠菜》的作者的作者。
师:不是“写《我盼春天的荠菜》的作者”,是“《我盼春天的荠菜》的作者”。她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女作家。他呀,有一个保持了多年的很特别的习惯:每到春暖花开的时候,她总挎着一只小篮子,带着全家人,到乡村田野去挖野菜,这种野菜就叫荠菜。(教师出示课件,介绍荠菜。)但是,对于母亲的这个习惯,儿女们一直不理解:现在生活富裕了,母亲为什么每年都要带他们去挖野菜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进《我盼春天的荠菜》。
张老师课前别具一格的引导,亲切自然,拉近了师生的距离,让学生成为表达和表现的主体,学生无形中就会放松心情,主动参与交流。同时,这样的引导即巧妙的介绍了作者,又建构了阅读话题,激起学生交流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早就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而教师语言的趣味性,是激发学生学习的重要源泉。
如支玉恒老师教学《晏子使楚》一文,导入:
师:今天这么多老师来听课,你们紧张吗?
生:不紧张。
师:不紧张?好,谁敢到黑板上写几个字?(学生无人举手)
师:你们不是说不紧张吗?(有一个学生举手)
师:好,你过来。我就喜欢勇敢的孩子!请你把今天要学的课题写在黑板上。(学生写字,但“晏子使楚”四个字写的大小不均,台下学生哄堂大笑)
师:你们别笑,也许他这样写是有所考虑的。我们今天学的这一课里的主人公是谁?(生答“晏子”)所以嘛,他把“晏子”两字写得很大!你讨厌不讨厌楚王这个人?所以他把“楚”字写得小!(众笑)
支老师的妙语轻松地为学生解围,又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认识,在轻松的课堂中,兴致勃勃的进入课文学习中。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应用趣味语言多给学生“兴奋剂”,少制造“疲劳剂”,从而使教学妙趣横生,学生欲罢不能,进而“寓教于乐,寓庄于谐”。
二、言语点拨,激活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教师应用富有启发性的语言点拨学生,激活思维。如特级教师霍征教《月光曲》时,学生对贝多芬为什么要给茅屋里的姑娘弹琴和姑娘为什么能从琴声中听出素不相识的弹琴人的问题无从作答,老师就给学生讲了一个典故:古代有两个人,一个叫俞伯牙,一个叫钟子期。伯牙喜欢弹琴,弹得非常好,钟子期在旁边听着,十
分欣赏。又一次,伯牙弹到描写高山的一段的时候,钟子期就情不自禁的说:‘弹得真好,山高峻得像泰山一样。’当伯牙刚弹到描写流水的一段的时候,钟子期又说:‘妙啊!盛大得像滔滔的江河!’伯牙非常高兴,觉得世界上没有像钟子期这样了解自己的人,他是自己的知音。后来钟子期死了,伯牙就不再弹琴了。因为„„“不等老师说完,学生就举手说:“老师,盲姑娘像钟子期一样,是贝多芬的知音,她能从琴声中听出弹琴人。贝多芬同情盲姑娘,又看到他是自己的知音,所以心情激动,愿意为盲姑娘弹了一曲又一曲。多么美妙的点拨呀,教师的言语点拨,使学生恍然大悟,领会其中的真谛。教师通过情趣盎然的表述,恰到好处的点拨,把学生带进瑰丽的知识殿堂,并开启心智,陶冶情操,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从而“更好的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
三、言语激励,催人奋进。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如我教学《四季的脚步》的片段:
师:哪位小朋友,最喜欢去迎接秋天的脚步?
生:我最喜欢去迎接秋天的脚步。我喜欢秋天。
师:是吗?老师也和你一样喜欢秋天。秋天,她又会给我们带来什么礼物呢?
生: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有许多水果吃。
师:你爱吃水果?咱们可是知音。你真是个热爱生活的孩子。生:秋天来了,我可以把落叶捡起来当书签。
师(摸着该生的头):多么富有情趣呀!你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的孩子。
教学中,教师亲切而热情的话语,传递着教师真诚的爱心。沐浴着爱心的“吹面不含杨柳风“,学生不仅获得激励,享受被赏识的喜悦,而且心扉洞开,与老师心心相印。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渴望被人赏识,而儿童这一方面的需要更为强烈。
四、言语渲染,人、文融合。
教学语言是师生交流信息的津梁,是立美的重要手段。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不能开启学生的情感之门,使之与老师、与闻本、与作者之情产生情感“共鸣”,那么,这教学活动便是干瘪空洞,枯燥无味;像机器人一样虽有声而无情,虽有行而无内涵。这无激情的教学,必然得不到有激情的听课。这样的教学活动,台上台下死水一潭,教学效果必然不尽人意。教师是教与学活动的煽情人,要以教师的激情言语处处激活学生的系喜、怒、哀、乐,荡漾起学生心中的涟漪。如我在《鸟的天堂》的教学中,文中“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一句,每次读我都感觉眼前一亮,仿佛那片片绿叶像精灵般在跳动,愈读之愈爱之。我就把这种感受告诉学生:
师:同学们,老师每次读这句话时,仿佛那片片绿叶,已不是绿叶,仿佛那片片绿叶,那是一个个精灵!(教师语调激昂)
生:老师,我们也有同感。
师(惊讶而兴奋):太棒了,我找到知音了。一起读读如何?
师生合作激情朗读。
众生:太美了!太美了!我们也想读„„
师:来吧,可爱的精灵们。(全班齐读,学生情绪高昂)
教师激情的话语,撩拨学生的心弦,让他们走进文本,感受文本的美。
又如我在教学《大瀑布的葬礼》一课,在学生品味完大瀑布前后不同的景象后,我这样引读,让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情感达到共鸣。师:惆怅满怀,失望而去啊!因为谁也无法忘记塞特凯达斯瀑布曾经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瀑布——学生齐读“汹涌„„欲聋”。
师:然而今天,青山依旧,往日的巨人无奈地垂下了头。滚滚热泪啊!洒在巴西和巴拉圭任命的心理,几年过去了,塞特凯达斯瀑布逐渐衰竭了。——生读“它在群山„„奄奄一息”。
师:因为它曾经的壮观是那样令人刻骨铭心,人们常常深情地想起,塞特凯达斯瀑布曾经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瀑布——生读“汹涌„„欲聋”。
师:听吧,往日巨响已经不在,看吧,形容枯槁的它已奄奄一息。深深地惆怅印在世界各地游人的心里,几年过去了,塞特凯达斯瀑布逐渐衰竭了—学生齐读“汹涌„„欲聋”。
师:塞特凯达斯瀑布,昔日是那样的壮观,可如今,却形容枯槁,奄奄一息。纳闷,到底是谁在一点一点残忍地比多它的生命?
生——是我们人类。
教师的激情言语对儿童来说,是导体,是火种。学生面对情感丰富的老师,身处充满激情的氛围,获得了情融融、意切切的心灵感受。老师的教学语言,激情澎湃,情文并茂,似清泉浇注心海,如玉手拨动心弦,让学生走进作品生命、走进作者的心灵津梁。
五、言语启智,发展思维。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哪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教师语言的生动含蓄、发人深思、循循善诱,给学生留下想象的空间,同过教师言语启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真正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中“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移动也不动”一句: 师:为什么把邱少云比作千斤巨石?生:表现邱少云顽强的一直和牺牲精神。
师(步步追问):我们学过的课文曾把董存瑞、黄继光比作威武无比的巨人或钢铁巨人,充分表现了他们的英雄气概,可是这篇课文为什么把邱少云比作石头?
生:(沉思)
师:想一想,烈火中的邱少云和石头有哪些相似之处?
生:邱少云像石头一样不动。
生:邱少云像石头一样没有声音。
生:像石头一样顽强不屈。
师:那么,又为什么把邱少云比作“千斤”巨石?
生:强调出邱少云在火堆里“移动也不动”。
师:隐蔽在草丛中的邱少云身体并不显眼,为什么把他比作格外醒目的“巨”石呢? 生:突出邱少云精神的伟大、崇高和永垂不朽。
教师简洁的话语,使学生的思维与情感都在教师的诱导之中尽情地得到发挥。让学生披文入情,走进课文的生命,走进作者的心灵。
课堂教学实际上就是教师的一门语言艺术,听一堂好课,就像观赏一幅名画,令人心旷神怡;犹如欣赏一首名曲,随已曲终却余音在耳,学生则犹如被磁石吸引住一般。教师语言充满魅力,它让人享受妙处横生的无穷乐趣,它让人享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它激励人走向山外青山楼外楼的信心,教师的魅力语言,让我们的课堂变得有声有色,参考文献:
1、《福建教育》2007(2A)李怀源《用智慧浸润课堂》
2、《福建教育》2002.(2A)黄桂林《于永正老师课堂教学艺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