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审核三级责任体系
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三级责任体系(以下简称“三级体系”)是指建立国家监督管理、省级监督实施和由有资质的机构实施清洁生产审核的体系。针对我国目前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工作中存在不适应问题,应尽快建立三级体系,推动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开展。
一.建立三级体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一)是国家建立清洁生产审核管理体系的需要
我国清洁生产的形成和发展概括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89年到1992年,为清洁生产引进消化阶段。198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出推行清洁生产的行动计划后,清洁生产的理念和方法开始引入我国,有关部门和单位开始研究如何在我国推行清洁生产。1992年8月,国务院制定了《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提出:“新建、改建、扩建项目时,技术起点要高,尽量采用能耗物耗小、污染物排放量少的清洁生产工艺。”清洁生产成为解决我国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对策之一。
第二阶段,从1993年到2002年,为清洁生产的立法阶段。比如,在《节约能源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和《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法律中,都增加了清洁生产这方面的内容。在这些法律的基础上,2002年6月29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8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以下简称《促进法》),该法是我国第一部以污染预防为主要内容的专门法律,是我国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的新里程碑,标志着我国清洁生产进入了法制化的轨道。
第三阶段,从2003年开始进入清洁生产有章可循阶段。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于2004年8月16日制定并审议通过了《清洁生产审核暂行办法》,首次提出了“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原国家环保总局于2005年12月13日出台了《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程序的规定》,重点指出了需要进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的工作程序和要求,这是清洁生产制度化、法律化非常重要的一步。为了充分发挥清洁生产对完成“十一五”污染物减排目标的促进作用,深入推进全国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工作的开展,环境保护部2008年7月1日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工作的通知》,对清洁生产审核评估、验收做了规定。这些文件的出台,把《促进法》落实为可操作性的规章制度,使得我国清洁生产工作的开展有章可循。
至此,我国出台了相对全面的清洁生产法律、法规和制度,尤其是对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的法律体系和规章制度体系已经基本建成,但是,国家推进清洁生产的组织体系相对落后,审核机构行为不规范,没有明确专门的机构对其进行指导和管理。任何法律、法规制度的贯彻执行最终都要由组织体系去完成,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也一样,只有建立强有力的和完善的组织规范体系,才能真正贯彻落实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
(二)急需在全国范围内加快大面积展开
1.清洁生产是解决减排任务深层次矛盾的重要手段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十一五”污染减排的两项约束性指标为:到2010年,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比2005年下降10%,即全国化学需氧量由2005年的1414.2万吨减少到1272.8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由2549.4万吨减少到2294.4万吨。经过各方面的努力,2007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381.8万吨,比上年下降3.2%;二氧化硫排放量2468.1万吨,比上年下降4.7%。与2005年相比,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2.3%、3.2%,首次实现双下降。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污染减排任务仍然很艰巨,近几年污染物减排主要靠的是末端治理和结构调整。目前我国已进入重化工阶段的中后期,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与供应业,以及建筑业这7个行业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占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的78.4%(2006年数据),今后这些行业还要快速发展。按照2000年排放强度,全国污染物排放总量到2020年至少会翻4倍,单靠末端削减和结构调整无法满足总量削减的要求。
末端处理在污染治理初期是非常有效和快捷的手段,但是它解决的只是表层问题,而不能根本解决问题。国外经验表明,“末端治理+结构调整+科技进步”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最佳途径,最终要依靠科技进步,才能解决经济发展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清洁生产依靠科技进步,有效地预防污染物的产生,从长远看,还是要通过清洁生产,依靠技术进步,实现污染物减排。
2.清洁生产审核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
2004年国家制定《清洁生产审核暂行办法》后,清洁生产审核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仅从2004~2007年,全国就在纺织、化工、钢铁、电力、有色、建材、酿酒等20几个行业开展了7624家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其中重点企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2977家;完成验收3273家;提出清洁生产方案达12万个,其中实施的方案10.2万个。据统计,这4年全国清洁生产方案资金投入总计232.8亿元。
但是与污染物减排工作的要求相比,我国清洁生产工作推进速度还不是很快,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清洁生产审核咨询机构在2002年只有46家,截至2007年也只发展到了304家。究其原因是国家推进清洁生产审核工作中尚未建立国家层面的机构体系。只有在国家层面上设计不同层次的推行清洁生产审核的机构,才能把这一工作在全国大面积加速展开。
(三)急需提高清洁生产审核工作质量
早在2005年12月13日,原国家环保总局就出台了《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程序的规定》,提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组织或委托有关单位,对重点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结果进行评审验收。
2008年7月1日国家环境保护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强清洁生产审核与现行环境管理制度的结合,规范管理清洁生产审核咨询机构,对清洁生产审核咨询机构进行定期评审,表彰优秀的清洁生产审核咨询机构,提高审核质量。
虽然我国在清洁生产审核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但是也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特别是在清洁生产审核质量上。有些企业对清洁生产认识不清,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只是走过场;有的清洁生产审核咨询机构业务能力有限,或者对企业不负责任,提出的清洁生产方案不合理、不科学,不按照规定内容、程序进行清洁生产审核,甚至套用其它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报告。
总结我国多年来的经验,出现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我国缺乏对清洁生产审核的监督和管理。
二.三级体系的框架构想
(一)三级机构各司其职
总的思路是三级机构,各司其职。从上到下,第一级是国家级技术管理机构:国家清洁生产中心;第二级是省级评估机构:包括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这一级别建立的清洁生产审核评估中心,且只能建立一个评估中心。第三级是咨询机构:指各地各单位(包括学校、科研机构、公司等)建立的清洁生产审核咨询机构,其职责是直接对企业提供清洁生产审核服务。
国家清洁生产中心从技术上指导和管理评估中心,评估中心从技术上指导和管理本辖区内的清洁生产审核咨询机构。
(二)监督机构和执行机构分离
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质量监督机构和清洁生产咨询机构分开。建立专门的评估机构承担清洁生产审核的监督工作,评估机构不能从事清洁生产审核咨询服务,反过来,清洁生产审核咨询服务机构也不能参与清洁生产审核的评估工作。
(三)建立专门的经费渠道
1.国家清洁生产中心代行环境保护部的相关行政职能,建立相应运行机制,逐步建立该项工作经费由国家财政支持的专门渠道。
2.各地评估中心代行同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的相关行政职能,建立相应运行机制,逐步建立该项工作经费由同级地方财政支持的专门渠道。
3.审核咨询机构按市场机制运行,从企业收取咨询服务费用。
三.各级机构的主要职责
(一)国家清洁生产中心的职责
1.作为环境保护部的直属事业单位,协助环境保护部提出全国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政策法规草案、制定全国清洁生产管理规章制度,承担全国重点企业清洁生产规划等任务;协助环境保护部对环境影响超越省级行政界区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结果进行抽查。
2.负责全国清洁生产审核师的培训工作和资质管理工作,对评估中心的机构建设、制度建设、业务能力等进行指导和督查,负责各地清洁生产中心的备案工作。
3.组织开展清洁生产技术推广;承担清洁生产的宣传、信息传播;开展国家层面清洁生产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等。
(二)清洁生产审核评估中心的职责
1.协助同级环保局确定本辖区重点企业,并在当地主要媒体上公布辖区内应当实施清洁生产审核的重点企业的名单,负责辖区内的清洁生产规划等。
2.对辖区内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进行评估,监督检查对这些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审核的咨询机构的工作质量和职业操守。对辖区内清洁生产审核机构的制度建设、业务能力等进行指导和考核。评估内容包括咨询机构履行合同情况、在清洁生产审核各阶段所起作用、独立提出清洁生产方案的能力等。
3.辖区内各种清洁生产技术的推广、清洁生产宣传、国际合作等。
(三)清洁生产审核咨询机构的职责
为企业提供清洁生产审核技术咨询服务,对企业负责。
1.组织开展清洁生产工作,为企业员工进行清洁生产知识培训,对企业进行现场调研、考察,选择审核重点、设置清洁生产目标。
2.为企业选择合理、科学、有效的清洁生产中/高费方案,审核重点能反应企业的主要问题。
3.提交完整、详实、质量合格的清洁生产审核报告等。
总之,面对日益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要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任重而道远,要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在完善清洁生产法制、法规和体制的基础上加快我国三级体系的建设,使得法律、法规和制度与机构体系紧密结合。只有建立完善的组织体系,并加强监管,提升服务能力,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工作才能不断开创新局面。
第二篇:三级审核声明书
索引号:G8
页码:
评估报告三级审核声明书
报告名称: 报告号:
项目负责人声明
我已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资产评估准则履行了必要的评估程序,选择了恰当的评估方法,得出了合理的评估结论,并编制了资产评估报告。现已提交进行了专业复核,并按一、二、三级复核人意见进行了修改。我认为可以定稿。
签字:
二级审核人声明
我已审阅,该项目履行了必要的评估程序,选择了恰当的评估方法,得出了合理的评估结论,评估报告已按准则要求编制且披露真实、完整、准确。我认为可定稿。
签字:
三级审核人声明
我已对评估报告、说明、明细表的相关数字一致性、文字陈述一致性及与本报告相符性全面审核,我认为该报告格式规范、披露清晰、合理,我认为可定稿。
签字:
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人意见
我已审阅,该项目履行了必要的评估程序,选择了恰当的评估方法,得出了合理的评估结论,评估报告已按准则要求编制且披露真实、完整、准确,各级复核人均按审核要点进行了复核。我同意签发本报告。
签字:
第三篇:hse体系审核
质量、HSE管理体系内部审核
审核依据
QSY/1002.1-2013(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 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标准; 新疆销售公司质量、HSE体系文件; 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要求;
2016年6-9月份追溯性检查及屡查屡犯问题整改落实情况; 中石油新疆销售有限公司昌吉分公司质量、HSE审核表(综合检查表)。
现场审核包括访谈(领导、岗位员工)、作业现场观察和资料查询(追溯期为一年),以上审核发现,均作为体系审核绩效评估依据。
在审核期间将进行安全业绩考核,如无法自行提供相关资料的将按照要求进行扣分。
在审核过程中对员工应知应会、作业许可、应急演练、加油机过滤器清洗流程进行现场考评。
本次审核出现油品质量、设备设施、配电线路等问题均作为屡查屡犯问题。
第四篇:体系审核常见问题
体系审核常见问题
一、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条款:4)1.质量手册(标准条款4.2.2)
(1)各部门执行的文件与手册的规定不一致。(2)质量手册未包括或引用形成文件的程序。(3)对标准的剪裁不合理。
(4)质量手册不是最高管理者签发。
(5)质量手册不能完整反映该组织的性质特点。
(6)程序文件中规定的控制和操作方法与现行的运用不一致。(7)程序文件与质量手册不协调一致。
(8)质量手册的发布、修改、管理比较混乱不能保证最新有效版本。2.文件控制(标准条款4.2.3)(1)程序没设计失效文件的控制。
(2)外来文件、发外来文件未列入控制范围。(3)电子媒体和其他形式的文件未受控。(4)发布的文件无批准人。(5)不能识别文件的修订状态。(6)未标识保存的作废文件。
(7)外来文件没有办理识别性的手续。(8)未对文件进行定期评审。
(9)文件的发放没有控制,随便复制。(10)保管不善,不能迅速出示文件。(11)文件更改记录没有或不适当(12)文件被非授权人复制或更改。
(13)现场使用的文件不是有效版本,或有效版本与作废版本并存。3.记录控制(标准条款4.2.4)
(1)供方的质量记录未纳入控制范围。(2)未规定电子媒体形式的质量记录控制方法。(3)质量记录保存环境不符合要求。
(4)质量记录未规定标识、贮存、保护、保存期、处置的方法。(5)质量记录填写不全,质量记录上无记录者签名。
二、管理职责(标准条款:5)1.管理承诺(标准条款5.1)
(1)最该管理者不知道对管理承诺应提供哪些证据。(2)组织成员对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各有各的理解。(3)资源配置不足,检验人员素质差,内审人员未经培训。2.以顾客为关注焦点(标准条款5.2)
(1)拿不出文件证实顾客的要求已得到确定。3.质量方针(标准条款5.3)
(1)质量方针空洞,体现不出企业特色,与质量目标的关系不明确。(2)下级人员不清楚质量方针。(3)拿不出对质量方针的评审证据。(4)有的部门也制定了质量方针。4.质量目标(标准条款5.4.1)
(1)质量目标的内容不完全,没有包括产品要求所需的内容。(2)质量目标与质量方针给定的框架不一致。(3)质量目标无可测量性。
(4)质量目标的实现不能提供证据。5.质量管理体系策划(标准条款5.4.2)
(1)对质量管理体系中允许的剪裁没有详细说明。(2)更改期间,质量管理体系的完整性得不到保持。6.职责和权限(标准条款5.5.1)
(1)人员间的借口关系不明确,遇到具体问题常有扯皮现象。(2)不清楚由谁决定或处理某些事情。(如:如何处置不合格品等)(3)组织图不能清楚地反映相互关系、职级关系等。7.管理者代表(标准条款5.5.2)
(1)没有以文件的形式对管理者代表的职责进行明确。(2)管理者代表的职责不完整。8.内部沟通(标准条款5.5.3)(1)不明确沟通的目的。(2)沟通的工具不明确。9.管理评审(标准条款5.6)(1)管理评审未保存记录。(2)管理评审内容不符合要求。(3)管理评审不是由最高管理者执行。
三、资源管理(标准条款6)1.资源提供(标准条款6.1)(1)资源提供的途径不明确。(2)资源配置不充分。2.人力资源(标准条款6.2)(1)能力需求未确定。
(2)未保存教育、培训、技能和经验的记录。(3)培训后未进行考核。(4)未进行质量意识方面的培训。
(5)检验人员、内审人员、计量人员未取得培训资格。(6)以学历代替上岗证。(7)以培训代替上岗资格认可。3.基础设施(6.3)(1)设施和设备不充分。(2)未按规定保存设备维护记录。4.工作环境(6.4)
(1)工作环境不符合规定。
四、产品实现(7)1.产品实现的策划(7.1)
(1)未针对特定的产品、项目、过程和合同编制质量计划。(2)建立和实施质量计划时,忽视了对必要的人员和资源的配备。2.与顾客有关的过程(7.2)(1)产品要求不明确,没有形成文件。
(2)没有规定产品要求,对产品要求评审的内容理解有偏离。(3)没有依据标书检查合同。
(4)评审的结果与跟踪措施未记录或记录含糊。
(5)未对零星,口头的顾客要求(以口头订单、合同形式体现)进行评审。(6)交货时发现组织没有履行合同的能力。(7)产品要求发生变更时,未及时通知相关人员。(8)合同\订单处理过程中,与顾客沟通不够。(9)对顾客的投诉没有处理记录。3.设计和开发(7.3)
(1)参与设计的不同组别(设计部门之间,设计部门和其他部门之间)的接口没有规定。(2)设计输入没有形成文件,未作评审。设计输入中未包括适用的法令和法律。(3)未编制设计开发计划(策划的结果),计划未随设计的进展而适时修改。(4)每次设计的人员职责、阶段划分不明确。
(5)设计输出资料不完整,没有满足输入的要求,输出中未包含或引用产品验收准则,重要的产品特性未作出规定。(6)设计输出文件发放前未批准。
(7)设计未评审、验证、确认,或评审不合格仍投产。(8)评审、验证、确认后的跟踪措施未记录。(9)设计更改未标识,没有形成文件。(10)更改审批人员没有授权依据。4.采购(7.4)
(1)对供应商的评价结果,尤其是跟踪措施没有记录。采购单上的供应商为未经批准的供应商。(2)采购文件、采购单发出前未经审批。
(3)顾客指定的供应商,组织对其不评审也不验证其产品。(4)无选择和评价供应商的准则。
(5)采购文件的内容未清楚地在表明订购产品的要求(如产品的质量要求验收要求等)(6)对质量差的供应商,没有采取纠正措施并跟踪验证。(7)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复审经批准的供应商。(8)采购单的修改没有管理规定。
(9)采购产品的验证方法不明确,或虽明确但不执行。
(10)组织或顾客在供方现场实施验证时,未在采购文件中对验证的安排和产品放行的办法作出规定。(11)对服务供应商(如计量器具检定供应商、委托的检验机关、运输公司等)未进行评价等控制活动。5.生产和服务提供的控制(7.5.1)
(1)控制生产和服务过程的信息不全,缺乏作业指导书或作业指导书不够详细正确而影响产品质量。(2)作业人员的作业不符合作业指示。(3)设备没有进行正常的维护。(4)工作环境没有得到有效控制。
(5)对特殊过程、关键过程、质量控制点没有监控措施。(6)操作者没有经过培训或培训无记录。
(7)生产过程无计划管控(如投入、在制、产出的日常控制)。(8)失效的图纸、规范等还在使用。
(9)领用的原材料没有规定的标识或检验状态。(10)未规定产品放行的条件。(11)发运了型号不正确的产品。(12)货车运输公司或船舶运输公司未经评审。(13)对运输中的货物损失没有采取纠正措施。(14)货物没有正确地进行标识,随货文件不完整。
(15)没有规定交付后(售后服务)的管理措施,或规定了但未执行,或没有效果。(16)合同规定的售后服务未执行或执行后没有记录。6.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确认(7.5.2)(1)未对确认的过程和方法进行规定。(2)过程更改后进行必要的再确认。7.标识和可追溯性(7.5.3)
(1)生产中产品无证明其身份的适当标识(过程卡、随工单、路线卡等)。相似的物品不易区分。(2)在有可追溯性的场合,产品标识不具有唯一性,无法追溯。(3)可追溯性实施中出现“断裂”现象而无法实现可追溯性。
(4)产品标识系统过于简单,或过于繁杂,无法做到“使用适宜的方式”标识产品,不具有可操作性。(5)产品标识在使用中消失而未按规定补加标识。(6)产品分割、分装时,未按规定将标志转移至每一部分。(7)当产品有效期限限制时未对产品作出有效期标识。(8)包装标识不符合要求。(9)不合格品未加标识。(10)标识消失、涂改时有发生。
(11)检验状态改变了,其标识没有变化。
(12)检验状态规定的部位、印鉴、签署、记录不完善。(13)现场产品无检验状态标识或标识错误。8.顾客财产(7.5.4)
(1)未对顾客的产品进行验证。
(2)未对顾客的产品进行明确标识,未做好适当隔离。(3)顾客产品损坏、丢失或不适用时。未记录并向顾客报告。(4)未将顾客提供的检测设备、无形产品(软件等)纳入控制对象。9.产品防护(7.5.5)
(1)未按规定做好包装运输标志、防护标志。(2)搬运人员未进行技能和安全知识培训。
(3)未按规定(组织自行规定)定期对库存进行检查。库存品出现变质损坏。(4)未按包装作业指导书进行包装作业。(5)仓库出入库管理混乱。
(6)仓库账物不符仓库混乱,不同产品不能清楚地界定。(7)未按仓库规定(如先进先出、隔离存放)进行。(8)顾客的产品未隔离存放,不能实施追溯。(9)合同的特殊包装要求未向作业人员详细解释。(10)包装材料的供应商未经批准。包装材料未经检查。(11)随发文件不完整。
10.监视和测量装置的控制(7.6)
(1)测量设备校准状态标识不是唯一的或没有校准状态标识。(2)对自制的测量设备,无校准程序。(3)测量设备超过校准期。
(4)校准结果未记录或记录不适当。(5)使用中的设备未进行系统的管理(如维护等规定)。(6)设备的测量能力与测量要求不一致。(7)测量软件使用前未经确认。
(8)不对测量设备,而只对设备中的仪表进行校准。(9)测量人员不按规定调整。
五、测量、分析和改进(8)1.总则(8.1)
(1)监视和测量活动不能确保符合性实施改进。(2)未采用统计技术的需求。
(3)统计技术使用中有错误,可能是缺乏培训,也可能是无相应的作业指导书。(4)数据收集不规范。2.顾客满意(8.2.1)
(1)没有规定收集分析、利用顾客满意程度信息的方法。(2)顾客满意度下降时,未采取改进措施。3.内部审核(8.2.2)
(1)未进行审核策划或策划的内容不完整。(2)每次审核时未编制审核计划。(3)内审员未经培训或资格证实。
(4)内审后纠正措施的跟踪验证缺乏记录,或验证记录未报告相关部门及人员。(5)内审员与被审核部门有直接责任关系。(6)审核的内容不充分,流于现状。4.过程的监视和测量(8.2.3)
(1)未确定需要进行监视和测量的实现过程。对特殊过程、关键过程未进行监视和测量。(2)过程监视和测量方法不恰当。5.产品的监视和测量(8.2.4)(1)没有产品的验收准则。(2)监视和测量的阶段不明确。
(3)所有规定的检验未完成,且又未经授权人员批准就放行了。(4)检验记录不全或保存不妥。(5)抽样检验不规范。(6)检验人员不合格。6.不合格品控制(8.3)(1)没有程序或程序不适用。(2)出了不合格品不标识。
(3)出了不合格品不进行处理,或处理的权限不清。(4)返工/返修的产品没有再次验证。
(5)返工或返修两者之间区分模糊不清,让步接收未经顾客或授权人员批准。(6)组织没有对售后的产品出现不合格时的处理措施。7.数据分析(8.4)(1)数据收集不规范。
(2)数据分析没有提供以下的信息:顾客满意,与产品要求的符合性,过程、产品的特性及其趋势,供应商(供方)。(3)数据分析发现问题时,未实施改进活动。8.改进(8.5)
(1)未策划和管理持续改进的过程,对持续改进认识不清。(2)未编制纠正和预防措施程序(3)对顾客投诉不分析、不处理。
(4)改进、纠正和预防措施实施了但未见记录。(5)采取预防措施的根据和原因不明。(6)未对纠正、预防措施的实施进行评审。(7)未将纠正和预防措施的状况提交管理评审。
第五篇:建立三级培训体系
建立三级培训体系;一是公司级,着重对中层管理人员进行现代企业先进管理理教育培训100%的目标。
建立三级培训体系;一是公司级,着重对中层管理人员进行现代企业先进管理理念、计划管理、工作流程、法律法规等内容的培训,规定每月最后一个双休日定为中层管理人员培训时间;二是部门级,公司对科室部门人员有针对性进行专业业务知识、职业道德等内容培训。规定科室部门人员每月培训不得少于四天;三是班组级,公司针对基层员工素质参差不齐现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对员工进行操作技能培训,为使培训卓有成效,把员工培训课堂设在日常工作第一线,采取手把手和传帮带的现场操作培训方式,改变了由过去上一堂培训课发一本书的培训模式,使一线员工业务技能、自身素质明显提高。
通过创新培训方法,该公司建立了培训-考核-使用-待遇一体化制度,使得员工全面掌握了供电企业安全、生产、经营、管理知识和技能操作,为企业注入了活力,增添了发展后劲。
秦岭发电公司加强知识型职工的培养,制定了公司、分场、班组三级培训机制,从职业技能、员工素质、学历教育等多渠道开展培训,提高职工的整体素质,为公司向外开拓电力市场,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储备。
秦岭发电公司是个老企业,人员、规模基本定型,公司通过对外承运电站创造效益,一大批业务能力强的技工投入承运工作,一线高技能人才吃紧。为提高一线职工的业务素质,根据现有人员结构,公司制定了《人力资源储备及培训计划》、《2006年职工培训计划》。委托陕西电力公司生产中心对全公司班组长进行轮训,提高班组长的组织能力和管理水平。不间断地开展学历教育,与西北电力职工大学联合开办的发电专业、热动专业函授大专班结业后,今年又再度与职大联合开办了发电厂集控运行专业班。公司制定激励政策,给每学年各科成绩合格的学员报销60%学费,提高职工的学习热情。
加强对基层职工培训的监督管理,每季度对各分场职工培训工作进行检查通报。分场制定了《分场技术培训规划》、《分场技术讲课安排》,建立了《分场个人技术培训档案》、《分场技术培训试题库》,签订《师徒合同》,在合同中给师徒“定责任、定目标、定任务、定时间”,确保培训质量。
注重生产后备人员的培养,建立后备技术骨干梯队。开展月度技术问答、考问、讲评活动,对后备人员进行培训,经考核合格后列为后备人员,出现岗位空缺时,从后备人员梯队中择优选聘。
通过多形式、多专业、有计划的培训,公司技能人员储备充足,确保向外开拓电力市场的成功。几年来,公司在确保一线安全发电的同时,相继承运新力白水电厂,杨凌燃机热电厂,米脂金泰化工自备电厂,榆林上河电厂四家大型电站的机组运行工作。10月底,公司又完成了榆林上河电厂#2机组大修任务,检修项目达到了全优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