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坚持科学发展,积极扩大农民工就业渠道
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理论研讨会征文
坚持科学发展,积极扩大农民工就业渠道
作者单位:宁夏平罗县委党校 作者姓名:谈 伟 华 电 话:*** 坚持科学发展,积极扩大农民工就业渠道
蔓延全球的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不断加深,进而引发就业危机。2009年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形势相当严峻,其突出表现是农民工就业形势恶化、农村新增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温家宝总理多次强调,农民工的就业不仅关系他们的生计,还关系他们的尊严。就业是民生之本,危机对民生的影响突出表现为众多企业经营困难甚至倒闭而引发的大量失业。面对新的就业困难,金融危机背景下农民工的就业问题,是一个关系到农民工基本生存权与发展权有效保障、关系到城乡统筹发展与社会和谐发展、关系到国家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事。
为应对金融危机对农民工就业的不利影响,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积极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落实农民工返乡创业扶持政策”和“鼓励农民就近就地创业”的措施。在《国务院关于做好当前经济形势下就业工作的通知》中也明确提出:紧密结合实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中央提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关键就是要保就业,就业好,社会保障就好,社会就能安定团结,人民就能安居乐业。
一、金融危机背景下农民工的就业现状
(一)农民工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2009年春节过后,返乡农民工的80%,约5600万人已经返城,其余20%以下的返乡农民工还在寻找工作、创业或务农。下半年,将有700万农村新成长的劳动力进入求职队伍;今年全国有610万名大学毕业生,再加上去年毕业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100万人,总计710万人左右。此外,相当数量的农民工在经济放缓的 条件下,由于缺乏技能,难以满足企业岗位要求,也面临着失业的危险。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突出矛盾与技能人才相对不足的结构性矛盾并存,农民工正面临着新世纪以来最为严峻的就业压力。
(二)部分行业受到冲击
由于我国的外贸依存度较高,出口导向型产业较多,在金融风暴肆虐、发达国家的购买力大为下降的背景下,外向型制造业工厂所受影响尤其明显。温州、义乌、东莞等地的制造业,如玩具、服装、日用品等中小企业倒闭较多,企业的就业岗位需求明显下降。
(三)部分职业需求稳定
对于从事个体经营的农民工、在建筑业就业的农民工、在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就业的农民工而言,他们的就业受到的影响较小。由于国家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启动了庞大的扩大内需的计划,建筑业及其上下游行业的农民工吸纳能力将有明显的增强。随着一系列扩大内需的具体政策的积极效应日益显现,更多的新就业岗位将被创造出来。
二、帮助农民工就业意义重大
农民工就业在当前的重大意义:农民工工作是一项重要的政治工作、重要的经济工作,也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工作,事关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一)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和农村消费水平,进一步扩大内需。扩大内需的关键在于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农村消费市场活跃的关键又在于提高农民收入,而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渠道就是外出打工。通过扩大农民工的就业渠道,最大限度拓展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和农村内部增收空间,进而拉动内需。
(二)有利于农村城镇化发展,建设一批中小城市。农民工通过就业创业带动资本、劳动力等经济要素的集聚,扩大了当地人口和经济规模,有效推动了当地城镇的建设,加速了农村城镇化的发展。
(三)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农民工返乡后,通过以工代赈,积极鼓励他们参与农村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整个新农村建设。农民工回乡创业还有利于化解多年来农民工进城务工所形成的一些社会问题,减少大规模的异地流动带来的沉重代价,如留守儿童问题、留守老人问题和农村劳动力弱质化及老龄化等。部分返乡农民工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掌握了技术、积累了资金,通过回乡创办经济实体,有效带动一大批农民的就业致富,为建设新农村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四)有利于中国工业化进程,是新时期稳步改革的重要推力。农民工为城市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数亿相对低成本的劳动力,满足了工业化对劳动力的需求,使推进工业化的成本大大降低。农民工浪潮冲破了劳动力市场的城乡界限、地域界限和部门界限,促进了劳动力市场的发育,促进了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促进了通过市场配臵劳动力资源机制的形成。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向现代化转变。
(五)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步骤。帮助农民工就业创业,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东部带动中西部发展的有效形式。工业和城市为农民工提供的就业岗位使农村生产发展,农民的生活日益宽裕,精神文化生活也 日益丰富。同时,农民工收入的流入及产业梯度西移,使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的农民收入提高,第二、第三产业加快发展,有利于当地济经社会大发展。农民工是农民中观念新、素质高、有技术的部分,让他们成为第二、第三产业的工人和职员,真正变为城市居民并融入城市社会,可以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我国是农业大国,加强农业稳定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加快农村全面进步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做好新形势下农民工工作是应对严峻挑战、推动科学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是提高农民素质、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只有做好农民工工作,解决农民工的就业问题,才能保持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才能稳定消费预期、拉动农村消费、扩大国内需求,才能加快结构调整,推动产业转型,增强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竞争力。
三、坚持科学发展,积极扩大农民工就业渠道
农民工是一个弱势群体,但是,我们谁也不能否定其深厚的草根力量正铸造着座座城市的“辉煌”,一群群流动的农民堪称“社会的脊梁”!如何帮助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工安然度过金融危机这一特殊困难时期?我们必须按照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切实解决农民工就业出路与稳定的问题。
(一)把发展这个第一要义贯穿于农民工就业工作的始终,积极促进农民增收。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越是在经济发展面临困难的时候,越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2008年年底以来,农民工就业形势的恶化,不仅对农民收入的增长产生负面影响,而且给 农民工的接收和输出地带来巨大压力,影响社会稳定。农民工就业创业是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环节,是新农村发展的主要载体,所以要牢牢把握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就业,以就业促发展。
当前,在农村特色产业效益还不够明显的阶段,农民工外出务工仍是家庭增收的重要渠道。2009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是在科学应对金融危机冲击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背景下出台的,文件指出:今年是巩固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极为艰巨的一年,在当前农民工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制约更加突出,必须切实增强危机意识,充分估计困难,紧紧抓住机遇,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以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促进科学发展。
(二)要牢牢把握以人为本这一核心,以培训促进农民技能素质的提升。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农民工中掌握一般性技能的群体失业较多,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就业困难,需要培养一大批掌握专业技能的农民工,以适应产业升级的需要。但从目前情况看,农民工培训缺乏统筹规划,不能很好地适应大规模培训的社会需要。主要表现为:有的培训条块分割,资源分散,缺乏统一的管理办法和基本信息共享机制;有的培训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农民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有的培训补助标准不一,导致培训机构和受训人员挑肥拣瘦,“厚此薄彼”;有的补贴水平过低,不足以培养市场紧缺的工种;有的缺乏监管,少数培训机构套取财政补助资金的现象时有发生。所以必须下决心改革培训体制,整合 培训资源,加强统筹规划。否则,不仅将造成资源浪费,而且将贻误提高新一代农村劳动者技能和水平的好时机。
过去面向农民工的培训停留在简单的文化类知识方面,由于受到培训理念和教学方式滞后、资金短缺、师资力量薄弱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培训效果不容乐观,既没有针对性也缺乏实效性。其实,要解决农民工“厌学”问题,就要做到两个字——实惠。一是要增强培训实效。培训机构应站在农民工的立场看待问题,培训的内容应以农民工的需求为标准,让他们感到学有所用,学有所成。二是尽量减轻农民工的培训成本。这种成本除了培训本身,还包括隐性成本,农民工大都是家庭创收的主力,一天不挣钱就意味着一天没有收入,所以是否参加培训对于本就缺钱的农民工来说,无疑需要慎重考量,这就需要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劳动力培训的投入,既要改善办学环境,充实师资力量,也要提高农民工的培训待遇。
培训机构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改革不相适应的教育模式。整合高校、职业技术学校以及培训基地、相关企业等社会资源,针对农民工需求特点,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相结合、实地培训与集中培训相结合的原则,开展建筑建材、服装加工、餐饮服务、汽车驾驶、家政服务、电器修理等为主的实用技术培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订单培训、校企培训、地企培训和企内培训,增强培训的实用性和针对性。紧紧抓住“人”这个生产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坚持以人为本,倾听群众呼声,创新培训方式,按照把农村富裕劳动力培养成产业工人的思路,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把农民工素质的提高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基础 性工作来抓。真正做到市场需要什么样的劳动力,就开展什么样的技能培训,有效提高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提升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就业竞争力。
(三)要牢牢把握统筹兼顾这一根本方法,不断提高农民工外出务工和就地转移水平。各级部门要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统筹处理好农民工组织输出与就地转移的关系。积极引导农民工有序外出务工,坚持沿海就业、异地就业、本地就业与回乡创业相结合,市场调节与政府主导相结合,全力打造劳务基地,提高组织化输出水平。相关部门要着力挖掘本地用工岗位,促进农民工与用工单位之间的就业合作,不断满足本地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的用工需求。同时要充分发挥项目建设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建立重大项目用工档案,要求建设项目优先考虑使用农民工。重视发挥城市建设、村镇扩张、农民新村建设和以旅游为主导的二、三产业带动社会就业的功能,落实行政主管部门和乡镇的主体责任,最大程度地安臵农民工就业。积极落实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引导在外成功人士和有资本、技术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带动更多的农民工就业、创业。
(四)要牢牢把握全面协调可持续这一基本要求,不断提高保障服务水平。
全面发展,就是要着眼于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各个方面,全方位挖掘农民工用工岗位;协调发展,就是各个环节、不同领域要相互衔接、相互促进,为农民工的就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可持续发展,就是农民工的就业既要考虑当前基本需求,扩大就业面,又要满足其长远诉求,增强就业能力,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1、一方面要稳定现有就业岗位,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多留用农民工的企业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失去工作的农民工的救助,有条件的地方可将失去工作的农民工纳入相关就业政策支持范围,保障返乡农民工的合法土地承包权益,对生活无着落的返乡农民工要提供临时救助或纳入农村低保。
2、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健全完善乡镇、村队劳务输转机构,形成覆盖城乡、信息畅通、资源共享的农村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为农民工就业提供无偿、优质的服务。
3、要保障农民工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益,各级政府要适应农民工流动性大的特点,积极为农民工办理他们最希望参加的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失业保险,抓紧制定农民工社会保险关系异地转移与接续的办法,确保他们长期外出务工无顾虑,使其在遇到各种风险时能获得正式的社会支持,增强他们抵御就业风险的能力,让农民工享受到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加快他们在城市的事业发展。
金融危机背景下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必须坚持科学发展不动摇,既着力解决农民工就业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又要着力增强科学发展后劲,积极扩大内需,从而牢牢掌握应对这场危机的主动权,确保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第二篇:积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
积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
刘圣华
2008年第4期 ——社会建设
近几年来,阳新县针对全县农村富余劳力多、城镇下岗职工多、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大的实际,把促进就业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战略来抓,创新思路,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努力让广大就业对象多就业、就好业、创大业。近3年来,全县帮助实现就业再就业6.6万人次。2007年,我县被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评为“促进就业先进单位”,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劳务经济开发工作先进县”,被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评为“十大劳务输出先进县”之一。
一、从组织服务入手,实现“盲目型”向“有序型”转变,让就业对象顺利就业
阳新县总人口98.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6万人,富余劳动力25万人。改革开放以来,我县掀起了“打工潮”,有1/5的人员外出打工,但他们基本处于盲目流动状态。针对这一情况,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加大了组织服务力度,促进了“打工经济”的发展。目前,全县外出务工人员达22万人,年劳务收入达20亿元,成为农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
畅通输出渠道。为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县、乡镇均建立了以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劳务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上下贯通、相互配合、专人专抓的劳务输出工作机制。县委、县政府把每年农历正月确定为“打工经济服务月”,从正月初三开始,组织县劳动保障、民政、公安等部门到民工相对集中的火车站、汽车站联合办公,为农民工提供政策信息咨询、办理相关证件。为确保足够运力,县政府多次向铁道部申请,从2004年起,铁道部门每年为我县增派4对农民工专列,让外出务工人员走得了、走得好。
打造劳务品牌。我县坚持以劳务品牌带动劳务输出,根据全县有近10万鞋匠的实际,向市场推出了“阳新鞋匠”这一劳务品牌。温州、东莞、深圳等地多家制鞋企业直接到阳新人力资源市场联系用工,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目前,阳新有5.9万人在温州105家鞋厂工作,占整个温州鞋业员工的10%以上。“阳新鞋匠”已成为湖北省十大劳务品牌之一。
实行跟踪服务。为解决阳新籍在外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我县在务工人员相对集中的区域设立了维权和服务机构。2003年以来,先后在浙江温州、广州东莞等地设立了10多个劳务管理站。通过这些驻外劳务站点,搜集市场用工信息,沟通用工单位感情,维护在外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几年来,驻外劳务站点向县劳动力市场提供劳务信息1840条,组织劳务输出3800人次,处理劳务纠纷100余起。
二、从技能培训入手,实现“苦力型”向“技能型”转变,让就业对象轻松就业
我县外出务工人员虽多,但过去由于缺知识、缺技术,大多干的是苦力活,挣的是辛苦钱。针对这种状况,县委、县政府坚持把职业培训和创业培训作为促进就业的重要工作来抓,让务工者在家培训专得下心、学得到艺,外出务工就得好业、挣得到钱。
面向市场抓培训。按照“市场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学员想学什么就教授什么”的原则,通过与广东、浙江、江苏、上海等地20余家上市企业建立劳务合作关系,实行订单教学,有的放矢地精选了数控车床、模具钳工、电器修理、电动缝纫等14个热门专业培训课程,每年定向培训专业学员3000余人。创新方式抓培训。阳新县采取“请上来”与“走下去”相结合的培训办法,对数控机床、模具等教学设施要求高、培训时间相对较长的专业,将农村学员请到县城的培训机构集中学习;对电脑、电动缝纫这类“轻便”专业,直接到乡镇、村组开设培训点,让农民学员就近参训。2007年,在镇、村共设培训点18个,开班63期,培训农民工2179人。
政策引导抓培训。县政府郑重向社会承诺:不收一分钱,让你学到一门好技术;不收一分钱,给你介绍一个好工作。对农民工培训实行“三免一补”政策,即一律免收培训费、职业介绍费、技能鉴定费,对特殊困难的参训劳动力给予每天10元共300元的食宿补贴。2007年,全县共投入职业培训补贴192.7万元。通过全方位、大规模、高质量的技能培训,提升了劳动者素质。
三、从发展产业入手,实现“异地型”向“本土型”转变,让就业对象充分就业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中央提出的“以创业带动就业”的要求,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大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力度,大力发展产业,鼓励全民创业,使许多就业对象实现了 “在家门口就业”的梦想。
发展特色农业提供就业岗位。近几年来,我们依托阳新山多水阔的资源优势,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引导农民群众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了特色水产、苎麻、油茶等一批优势板块基地,涌现出各类种养殖生产大户640户,吸纳3万多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务农。
发展规模工业提供就业岗位。坚持招商引资,大力发展建材、冶金、化工、轻纺、能源等五大支柱产业。近几年来,先后引进建成华新水泥、鸿骏铝业、远东麻纺等规模以上重点企业264家,新上各类工业项目822个,新增劳动就业岗位1.36万个。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落户阳新后发展很快,现已形成年产水泥500万吨的生产能力,吸纳劳动力2000余人就业。
发展第三产业提供就业岗位。大力发展旅游业,着力推进“两湖一山、两圈一线”旅游开发;加大商贸物流和信息中介等服务业发展力度,鼓励支持广大群众在服务行业中找市场,谋发展。目前,全县从事旅游服务、饮食、商贸等产业的从业人员已达2.8万人,其中,仅食用菌、高粱协会等各类农民中介合作组织就达36个,各类农村专业经纪人有2500名。
四、从政策引导入手,实现“打工型”向“创业型”转变,让就业对象成就大业
为鼓励全民创业,县委、县政府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制定优惠政策,优化发展环境,实施“回归创业工程”,吸引了一大批有资金、有技术、有市场经验的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回乡创业。
实行政策激励。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大力实施“回归工程”鼓励回乡创业的意见》、《关于加快促进再就业的意见》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扶持办法,做到回乡创业人员投资办企业与外商同等对待,享受相同优惠政策,并开辟“绿色通道”,帮助回归创业人员解决在创办、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发挥典型效应。大力培植一批回乡创业典型,引导群众创业。近几年,先后有张绪刚、刘会学、邓光梅等一批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原破产企业职工张绪刚外出务工积累一定资金后,回乡买断濒临倒闭的麻纺厂,创建远东麻业公司,目前已形成2万锭麻纺、4万锭棉麻混纺的生产能力,年产值近4亿元,安排就业2600人。目前,全县在外务工人员有2500多人回乡创业,累计投资13.2亿元,创办或领办各类经济实体,使县内8000多名剩余劳动力实现了再就业。打造创业平台。为更好地吸引外出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县委、县政府采取“筑巢引凤”的办法,在浮屠老工业区专门设立300亩回乡创业园,在梁兴工业经济带和兴国州古商城、湖滨花园商业区建立回乡创业基地,并推出一批有针对性的项目,以基地引路,以项目带动,为回乡投资人员创业创造条件。目前,全县由外出人员回乡投资100万元以上的项目达660个,极大地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
(作者系中共阳新县委书记)
第三篇:谷城县积极引导农民工有序就业
谷城县积极引导农民工有序就业
谷城县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把农民工就业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牢固树立“抓劳务就是抓就业,抓劳务就是抓产业,抓劳务就是抓增收”的发展意识。一是强化领导,引导就业。各乡镇明确一名领导专抓农民工就业工作,建立上下贯通、相互配合、专人专抓农民工就业的工作机制二是技能培训,促进就业。着手建立以就业中心为龙头、职教中心、技工学校和中山职校等培训机构为主体的农民工技能培训网络,累计培训农民工10万多人次,培训后就业率达98%以上;三是做大产业,吸纳就业。全县规模以上企业由46家发展到376家,年产值过亿企业30家,培育了四家在全国同行业第一的龙头骨干企业,全县60%的返乡农民工都是依托这些企业实现就业;四是优化服务,安心就业。加大乡镇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建设,12个乡镇43个社区配足工作人员82人。在政策咨询、维权服务、用工信息等方面,积极为农民工培训、转移就业、维权提供服务,共帮助放生劳资纠纷的农民工讨回公道56次,挽回经济损失300多万元,激励了农民工安心就业。
第四篇:申论:积极帮助返乡农民工就业
目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正在加深,使珠三角和长三角等地区吸纳大量劳动力的出口导向型中小企业受到较大冲击,导致出现了一部分农民工返乡的现象。这一现象既影响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又影响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稳定。首先,影响农民增收。目前,我国农民的收入中约有50%来自非农产业,其中主要是外出打工收入。从收入的增量来看,非农产业收入的增量占到每年农民收入增量的70%以上。其次,影响农村消费市场的开拓。农民工失去工作提前返乡,严重影响农民工及其家庭的收入增长和生活水平提高,影响其对子女教育的投资和现实购买力,这势必阻碍国内消费需求的扩大。第三,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农民工失去工作、收入减少,这本身就是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而且,不少农民工特别是年轻农民工在心理上已经认同了城市工人的身份,他们返回家乡后可能因为缺乏必要的农业生产技能和无法重新适应农村生活而产生失落情绪、出现各种问题,进而给社会和谐稳定带来不利影响。可见,积极帮助返乡农民工就业是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高度重视返乡农民工问题。各级政府部门应时刻关注农民工返乡的情况,掌握农民工返乡的规模和速度,加强与返乡农民工的沟通与交流。及时了解返乡农民工的思想动向,有效处理农民工返乡后出现的各种问题。加大对返乡农民工的政治教育和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宣传。
努力调动返乡农民工的生产积极性。继续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加强对返乡农民工生产技能培训,普及农业生产科学知识。逐步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完善农畜产品价格保障机制,吸引返乡农民工种粮,切实维护返乡农民工从事农业生产的利益。改善返乡农民工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稳步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建立返乡农民工创业服务体系。鼓励和支持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为返乡农民工提供就业和创业的良好政策环境。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解决返乡农民工创业的资金短缺困难。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提供符合返乡农民工创业特点的金融产品。
加强对返乡农民工的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地方政府应安排专项资金,根据用工市场需求,实施定向、订单式培训。对已掌握一定技术的农民工,可以适当提高技术培训的层次,提升其技术水平。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和相关企业的联系与协作,推进有组织的劳务输出。
保障返乡农民工合法权益。劳动力输入地区应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切实解决农民工与用人单位的劳动争议,着力保障返乡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劳动力输出地区应切实维护返乡农民工有关土地承包、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权益,使农民工出得去、回得来。
第五篇:坚持科学发展
“坚持科学发展,加快校园建设”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
实
施
方
案
根据县教育局和乡中心学校关于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的要求,结合我校教育实际,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推动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合格人才,促进学校经济社会大发展,特制订如下实施方案。
一、活动安排
大讨论活动从9月初开始,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活动相衔接,到10月初告一段落。在开展大讨论活动期间,重点组织好以下几个主题活动:
1、召开全体教师思想大讨论活动动员大会。9月初召开学校行政成员会议,部署大讨论活动有关工作。9月中旬召开教师职工大会,按照乡中心学校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发动广大教职员工积极参加大讨论活动。
2、组织党组织开展专题理论学习。党员在9月底开展一次关于解放思想的专题理论学习,时间不少于两天。认真学习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在解放思想上的重要论述。并组织开展深入的讨论,积极查找学校在解放思想上的差距,特别是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明确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树立敬业精神的工作思路和政策措施。在深入学习,调研的基础上,每人写出至少一篇心得体会(字数2000以上)。
3、组织以解放思想为主题的民主生活会。9月底至10月初,学校党支部结合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召开一次民主生活会,查找在解放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存在的问题和差距,进一步提升教育理念,完善教育方式,提高管理水平。
4、组织行政开展“面对面”讨论。在大讨论期间,围绕大讨论的主题,深入班级,教师之中,与教师开展“面对面”的讨论,并带头发言,认真听取推动科学发展,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爱岗敬业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自觉查找在思想观念和实际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5、组织解放思想专题宣讲活动。
6、组织“解放思想大家谈”讨论活动和意见收集活动。活动期间,学校充分利用墙报,宣传栏等宣传阵地,加大宣传力度。围绕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爱岗敬业,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合格人才,从“为什么要解放思想”,“从那些方面解放思想”,“怎样解放思想”等方面进行广泛讨论,找出影响科学发展的思想障碍,提出推动科学发展的对策建议,充分收集意见,组织力量进行综合,形成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
7、组织“改革开放与富民强校”理论研讨活动。结合9月份开展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撰写心得体会和调研文章活动,对收集的理论调研文章进行评奖,推出一批有一定理论深度和现实指导意义的文章。
8、组织开展教师队伍思想大解放,作风大转变活动。
9、组织开展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工作。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是影响学校科学发展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引起高度重视。在活动期间,要联系党委政府和派出所,工商,交通,文化站,卫生等只能部门,对校园周边环境进行一次彻底清理,并形成长效机制,创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安全文明的场所,为学校科学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10、组织开展“歌颂改革开放”演讲比赛活动。
二、组织领导
大讨论活动在学校行政统一组织下进行。为保证大讨论活动的顺利进行,成立白马田中学大讨论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汪光灿 副组长:马雄文、成员:刘志祥、刘冬艳、郭吉鸿、罗争松、戴作国、刘德民。
三、具体要求
解放思想大讨论是省市县乡统一部署的重大活动,学校决定把这次大讨论活动当作当前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切实抓紧抓好。
1、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按照上级的文件要求,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本校大讨论活动的方案和措施,认真分析和解决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要在组织上加强领导,校长亲自抓,分管副校长具体抓,把各项工作落实到实处。
2、讲究方法,创新形式。要在整体推进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实际,采用适当的方式,不拘一格的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
3、精心组织,狠抓落实。这次大讨论时间紧,活动多,任务重。学校将加大力度,精心组织实施,及时掌握进展情况,确保大讨论活动有力,有序,有效地开展。密切联系实际,让大讨论活动的成效真正体现在科学发展意识有新的提升,实际工作部署有新的思路,落实上级决策有新的举措,教师精神状态有新的起色,体制机制创新有新的进展上,使大讨论活动成为推进实际工作的过程。
白 马 田 中 学 2008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