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式领导力面临重新定义
中国式领导力面临重新定义
认真地反思一下我们的领导力吧!员工离职率往往折射出领导力不足的现状,执行力差、山头主义、扯皮推诿、满意度低、敬业度差等状况是目前中国企业的现状,也成为中国企业难以突破的瓶颈。目前很多时候我们往往把领导力理解成为权力和权利,这也是多少年来阴魂不散的帝王思想的作祟。权利是一味迷魂汤,同样也是一味还魂汤,如果饮下这道孟婆汤,有的人就变得让我们陌生起来,由谦卑变得越来越诳傲,由孺子可教变为好为人师,由满面春风变得冷若冰霜。
中国式的领导力有三个特征:帝王学复辟,重术轻道,照猫画虎。
对于正面临升级转型的企业,2014年,重新定义领导力很重要,也很急迫。
过去30年,中国经济、社会迅猛发展,人们从重视一元化的权力体系,到如今强调使组织和团队更加强大的“领导力”,这是一个巨大的飞跃。
但一些明星企业家和创业者在享受诸多美誉时,似乎成了卓越领导力的化身,事实真的如此吗?
为什么乔布斯不是领导者?
2008年,我与《基业常青》和《从优秀到卓越》的作者、著名管理学大师吉姆?柯林斯讨论领导力问题。当时,他对最热门的企业家乔布斯给出的评论让我们十分惊讶:“我不认为乔布斯是一个领导者”。
为什么?吉姆?柯林斯说:“乔布斯是贝多芬。贝多芬从来没有领导什么,而是创造了九部美丽的交响曲;乔布斯则把苹果公司作为交响乐队,创造了一些美丽的交响曲,但是我没有看到证据,证明乔布斯是在缔造伟大的公司。伟大的领导者,留下的遗产应是伟大的公司。”在吉姆?柯林斯当时看来,乔布斯留下的遗产很可能是那些令人惊叹的个体创造。
其实在中国国内,对马云等一批新型创富人士的崇拜,与当时人们对乔布斯的崇拜如出一辙。
需要重新定义领导力。
我们现在在关注淘宝的时候,不要忘了2011年阿里巴巴的“诚信危机”,不要忘记了当时被迫辞职的一批高管。在人们鼓吹马云的领导力时,我看到的则是作为领导者本身的他没有承担责任,而是选择了让其他人来为危机买单。回想2008年在三聚氰胺丑闻持续发酵之际,牛根生曾经颇为沉痛地表示:“责任在谁?我们每个人都脱不了干系。”这句话看似合理,其实有很大的逻辑问题,作为领导者把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让在坐的所有人分担,就是对自己义务和责任的逃避。
除了马云之外,近年来最受关注的企业还有富士康。一些人鼓吹富士康内部优越的硬件条件以及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流程,认为那些选择跳楼的工人都是心理素质不过关。这也是一种对于领导力的误读,其中的隐喻就是管理者就是帝王,组织就是军队,执行力第一,感情和心理问题则不在考虑之列。
以上种种都是对领导力的误读,领导力应是密切联系群众、想尽办法干大事和难事,这也意味着管理者肩负着培训、引导以及组织的重大职责。而绝对不仅是高高在上指引战略,也绝对不是创造出一款优秀的产品。他必须懂得筛选人才、培育团队、前瞻远景、实现目标,这才是领导力的本质,对于正在面临升级转型的中国企业来说,2014年,重新定义领导力很重要,也很急迫。
那么,中国式领导力在当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来自何处?我们原有的权力模式强调组织与服从,却忽视个体与责任,在全新的组织形态下,领导者要密切联系群众,积极进行组织内沟通,并且找寻愿景和目标,提出解决办法再发动群众办大事和难事,而非简单地发号施令。
我们真正要想学习的应该是管理的“道”,是真正的领导力,我们应该深刻领会、领悟管理的理念、精神,做到融汇贯通,只有理念的变革才能最终改变我们的行为,并通过行为变革最终实现创新。因此领导力离我们渐行渐远。真可谓领导力“知”也不咋的,“行”更是不咋的了!
第二篇:重新定义自己
重新定义自己 【导语】人们都会被自己的多个头衔弄糊涂,分不清哪个才是自己。人们需要时常定义自己,确切地定义了自己,就会拥有真正的力量。
你如何定义自己?一位母亲、女儿、妻子、朋友、丈夫、儿子、老师、学生、律师、会计师,还是其他什么头衔呢?或者你是根据别人对你的看法而给自己下定义?这些定义与你的学识、个人经历和本质有何相似之处吗?
在你静心独处之时,在难以言表的快乐之中,你是否有在一种无法抵抗的神勇之感——那是一种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感觉——若你倾心投入,可以完成任何事情的感觉。这中感觉并不是随意就能产生的。
是什么妨碍了你神圣力量的发挥呢?
试想,一个有天然磁性的铁棒,其固有的磁性能使其对别的物体产生吸引或排斥。但时间久了,铁棒就会生锈,磁力便开始逐渐消失。磁体无法抵制外界对其的氧化作用,磁力最终消失。这并不是意味着铁棒不具有潜在的原始磁力,只需将锈渍除掉而已。或者你也可以想象一个亮着的灯泡,上面罩了一层煤灰。只要煤灰不除,灯泡就永远无法实现其照亮的功效。
根据古代梵文记载,类似的现象也曾出现在人类的历程中。每个人的身上都蕴含着一种天生的无穷能量,若引导错误就不能淋漓尽致地将其发挥出来。生活方式、环境污染和各方面的压力都妨碍了我们潜能的发挥。
挽救的方法是:调节生活方式,有效地应付压力,使生活有所侧重。其措施包括:
熟悉你所吃的和所用的对自己及环境的影响。选择自然和有机产品。
对生活要怀有善意、关怀和慈悲之心,这有利于维持你在生活中的中心位置,保持与源极的感应。你心中的无尽源泉就是你的永动机。
不要对人和环境妄加评论,理性的拥抱生活的每一时刻,因为一切可能都蕴含其中。
你的真实本性是强大无敌的,要在练习瑜伽和沉思默想中去体悟。
一旦触及到了自己的真实本性,你就将无所不能——因为你确定地定义了自己,也就拥有了正在的力量。
我现在给自己的定义就是一个网上卖运动鞋的,各种品牌运动鞋,各种运动鞋品牌的男运动鞋、女运动鞋。
转载请注明出处:老袁运动专区
第三篇:重新定义班级、班主任
重新定义班级、班主任
一、“班级”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最基本单位和行政管理的最基层组织,是教育发展的必然产物;它能适应和满足我国教育发展的特殊现状与需求,将长期存在与我们的基础教育实践中。
二、“班主任”的出现和班级工作的日益丰富,使班级固有的功能发生改变,由纯粹的教学组织形式逐渐发展成具有人文特征的学校群体组织;重视集体主义的中国教育特色,使优秀的班级越来越接近其高级形态——班集体,而班主任的素养与能力,相当程度上影响了班级的意义与价值。
三、以人为本的教育追求和平等尊重、共同成长等先进教育理念的落实,使“班级”由人的组合体进一步发展为和谐共振的多功能统一体——学习共同体、成长共同体、精神共同体,在学生身心发展、人格教育、智能开发等各方面都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班级”的内涵和意义也越来越深刻与丰富,正逐渐升华为我国中小学师生特有的一种教育形式、一种生活方式。
第四篇:重新定义公司读后感
如何抉择——读《重新定义公司》有感
我是带着一些问题读这本书的,那就是如何做决策?我们现在面临的最核心的问题是什么?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又要围绕什么制定学院学生工作的发展计划?
做好一个决策重要的是信息的准确性,大量收集数据,让数据说话,不凭空臆测,这是关键点。目前,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有662名学生,其中男生630左右,大部分班级为男生班,学院在学生管理的决策方面,要根据性别、年龄特点、学科类别等情况分重点进行管理,常规管理上要注意重大事件,突发事件的处理,重点关注学生学习和规则意识的培养。
2015——2016学年我院学生工作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学风建设上来,以学生风气和学习风气为抓手,抓好学生常规工作。这一决策的制定主要是针对男生喜欢在宿舍玩游戏,常有迟到旷课的现象,希望通过学风建设工作改善存在的问题。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做了大量的动员工作,先是辅导员团队在认知上的统一,然后是学生干部的动员和培训,最后在全员开展学风建设工作。学风建设的主要抓手是严格执纪,树立文化两个方面,希望通过严格执纪树立学生的规则意识,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文化的树立主要在遵守校纪校规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素质。总结下来,我们的学风建设工作开展后,学生旷课现象在一定时间里有很大的改善,但是一段时间后我们学生又出现迟到等现象,根据这个问题,主要是我们学生工作团队在开展学风建设工作工程中盲目的认为学生已经养成规则意识,没有继续加大管理力度。当我们做出转移工作重心决策的时候,其实并没有根据习惯养成的科学依据来制定,因此出现了反复的现象。整体来看,我们再抓学生学习风气的时候其实没有考虑教风对于学风的影响,单纯的依靠校纪校规进行,辅导员管理很吃力,学生抵触较严重,我们曾向学生进行过了解,个别课程学生出勤非常差原因多归结于学不会,听不懂等现象。学风建设工作的决策是没有问题的,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制定决策的时候没有通盘考虑,策略过一单一造成的。
近期,我们学院接连出现学生违纪事件,在对事情处理的过程中,我们学生工作团队一直探讨的不仅仅是头疼医头的问题,而是寻根。是我们工作中出现了漏洞还是我们决策层面没有顾及到?是偶发现象还是常规问题?遇到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如何解决?
4月份,我院15级电气自动化班级学生和任课老师发生冲突,学生推搡老师。冲突的原因是任课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冤枉其抄袭作业,该生产生不满情绪,故意播放手机视频,教师制止无果后抢夺该生手机所致。从事件本身性质看,这是一件恶性的师生冲突事件,属于重大事件。我们学院学生工作部门启动重要事件的应急措施,一方面上报学生处,一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相应处分。事后我们给学生做了心理评测,发现这名学生比较自卑,日常不怎么和同学接触,属于比较自闭的类型,在这件事情上,一定程度上是教师上课时刺激了这名同学,而又没有关注学生情绪变化直接激化矛盾所致。抛开教师上课层面不讲,但从学生工作方面说,我们既要处分学生,又要安抚学生,确保安全稳定的基础上做好教育工作,学院委派具有心理咨询资质的李老师给这名同学进行了辅导,并根据实际情况上报学生处,由学生处给出处分意见。反思我们学院学生工作,为什么会出现师生冲突的问题?我们的工作是不是有漏洞?是我们教育不到位还是其他原因造成的?以后还会不会出现类似情况?我们能否完全杜绝类似情况的发生?等等这些问题,我们学生工作团队需要去研究。我们进行了心理问题学生的排摸,看似一切都在掌控中,但是我们忽略了外界刺激因素。
无论是独立事件的决策,还是学院整体发展的决策制定都需要大数据支撑,需要准确信息的指引。
第五篇:《重新定义创新》读后感
《重新定义创新》读后感
近些年在领导人讲话和媒体宣传中经常提到转型、创新、改革等词汇,时刻提醒我们处在一个提倡全民创新,万众创业的时代。但作为普通大众一员,我基本从未认真考虑过创新是什么?全民创新和我有什么关系?一个区域的经济转型和我的切身利益有什么关联?我所在的汽车行业如何创新?直到最近读了《重新定义创新(谢德荪著)》,大致对这些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
首先,关于创新的解释,书中讲到始创新、流创新和源创新的概念,很有概括性。意识到源创新才是最有价值的创新,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后,书中提出两面市场模型是源创新的基石,传达的是了解两面客户的欲望及能力为基础,然后策划如何建立平台来整合自身及一面的资源和能力,以满足另一面的欲望的思路,共同发展,共同创造价值。从发展的角度来讲,两面市场模型的发展空间比价值链模型大,因为价值链模型只关注运用自身的资源及能力,而两面市场模型关注整合自身及两面成员的资源及能力,从长远来讲,两面市场比价值链更有竞争力。流创新产生了生产经济,国内的工业区,台湾新竹,印度班加罗尔都是典型的生产经济!源创新产生了创新经济,典型案例是硅谷,好莱坞迪斯尼,赌城拉斯维加斯!
明确源创新的基础后,书中重点对创新生态系统进行了分析。以硅谷和新竹、班加罗尔、国内其他开发区进行对比,分析认为一个优秀的创新生态系统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风投生态系统,包括有创新意识的风投资金以及专业的创新管理经理人;另一个是创新生态系统,包括有创新意识和技术能力的教授和学生、高技术移民、整个区域内的容错心态、当地的科技水平进步等。
接下来,谈到中国人很关心的转型。我有一个大学同学在增城的新塘做牛仔生意,最近去那边几次,深刻的感受经济转型对当地人的影响。新塘镇以前是世界牛仔之都,有一个完善的生态圈,创造了大量GDP。据说近期因为牛仔布和牛仔裤这个行业比较低端,污染比较严重,打算转型。但是如何转,转到什么行业,我的同学不清楚,当然我也不清楚。到很多人想象中的转型是从传统制造业中的一条产业链转到另一条产业链,而创新则是转为制造高科技产品,如芯片、新能源及生物药品等等,这是中国30年来发展的一贯思路。而本书指出,中国转型的焦点问题不是产业链的选择,而是创造什么新价值的选择。中国转型不是从传统生产转为高科技生产,而主要是思路框架的转变;从产品中心化转为客户中心化,从价值链的扩展转为两面(或多面)市场的扩展,从世界工厂转为为中国民生、企业及政府创造新价值,从红海竞争转为开拓蓝海,从只关注运用自身的资源及能力转为组合生态系统的资源及能力,从单独关注下游客户的需求转为关注生态系统成员的需求及欲望,从流创新推动转为源创新与流创新的互动。
第三,本书为有创意的模仿正名。在中国,最直接的有创意的模仿是模仿在美国很成功的两面市场商业模型,根据中国消费市场的情况打造符合中国实际的两面市场商业模型,提供新价值给中国消费者,中国的很多互联网企业都是如此,而且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经常在网上看到网友们对腾讯产品的不屑一顾,认为为腾讯原创性不足经常抄袭其他企业的点子而且会把抄袭对象打败。但通过这本书的分析,值得深思,为什么腾讯抄袭别人的产品能够青出于蓝,能够取而代之?这就是有价值有创意的模仿,同时经过不断的流创新,形成了一个完善的创新生态系统,源创新而然而生。最后,关于创新思维与战略,书中说道:如你是卖手机的,如果你只卖手机,那么就算你给客户很好的体验,他充其量是会给你做口碑,但如果他不再买手机,那他就不会再找你了。如果你只是生产手机、卖手机、提供手机服务,那么不论你的客户体验做得多么好,你都没法建立客户对你的黏性。中国的大部分手机厂商都是卖手机而已,没有建立生态!谈何打败苹果?这是华为,oppo值得考虑的,相比而言,小米更具创新思维与战略!书中说的是手机行业,联想到汽车行业也值得深入思考。
我们传统汽车企业相比特斯拉,我们只做汽车,卖汽车,黏性在哪里?在特斯拉模式下,汽车越来越像一部智能手机,整车提供了硬件和系统,相当于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就像当下手机的很多功能都依赖于 App 的创新一样,未来智能汽车的可能性在于软件能更新出来什么,而换车的急迫性,很可能来自硬件配置已不能满足软件的需要。而在特斯拉已经坚持 OTA 升级近5 年之后,我不是专业的网联工程师,也不太了解自主品牌的系统,但我从侧面了解,还是没有这样的传统车企还没有太多跟进,买回来车后除了质保期内的保养,与企业再无瓜葛。但是近几年很多企业将智能网联作为重大战略进行发展,这是对此类系统类创新的重视,希望这是开了一个好头。
假期回家路上一气读完,当时感觉收获很多,很有道理。回头再想写出心得,才知道关于经济、关于创新、关于我们所在的汽车行业,我了解太少,掌握太浅,所谓读后感当然是浅薄的,我想这仅能作为我个人的记录。具体到我所谓在岗位,书中的理论至少是一种启发,一种思想的传递,后续还需多多琢磨,慢慢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