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网络营销理论的文献综述
关于网络营销理论的文献综述
国外网络营销研究和实践起步较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系统的理论成果。网络营销在国外被译为E一marketing或者Internetmarketing。菲利普科特勒(PhihpKotler)教授在《营销管理》(2001年)的第23章中,专门讨论了网上营销,他认为网络营销活动是21世纪重要的营销方式。英国德比大学的DaveChaffey(2004年)在其著作中指出:网络营销或者以因特网为基础的营销可以定义为运用因特网和相关的数字技术来实现营销目标和支持现代营销观念。朱迪•施特劳斯(Ju勿strauss)在《网络营销》(2004年)中提到:“网络营销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达到以下目标:第一,通过更为有效的市场细分、目标定位、差异化、渠道策略等方式,转换营销战略,为顾客创造更大价值;第二,对网络营销理念、分销策略、促销策略、产品价格、服务及创意等进行更为有效的规划和实施;第三,创造满足个人和组织客户需求的交易”。
斯莱沃斯在《数字化企业》(2001年)一书中提出了数字化企业的概念,其论述的着眼点不是数字技术本身,而是数字技术的经济含义,即利用数字技术实现战略差别化,创造企业的独特性,从而达到争取客户,实现盈利的目的。作者认为数字化企业是指那些由于使用数字技术,使企业本身的战略选择发生变化,并使这种选择范围极大拓宽的企业。按照这一定义,只有一个很大的网站,一批触网的员工或者管理企业的软件设施是不够的。数字化企业必须能够利用数字技术为客户和公司员工设计全新的价值理念,发现创造和捕捉利润的新方法,并最终实现战略差别化的真正目标。随着Internet的普及,研究者们逐步认识到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相比更具个性化,更讲究以消费者为中心,于是在1990年,劳腾伯恩(Lautenbom,1990)在4PS的基础上提出了4CS的网络营销组合策略新理念。
关于网络渠道的定义:雷波特和斯欧卡拉(RayPort&Sviokla,1995)认为网络渠道主要是作为一种信息传播的媒介,承载信息流的作用。他们首先提出电子虚拟市场中电子渠道的概念,他们认为电子渠道可以便捷、低成本地将信息传递给消费者;麦克唐纳德和威尔森(McDonald&wi1lsen,2002)着眼于方导向和买方控制,构建了新型的网络渠道结构模式,在这个模式中,他们把网络渠道看作是为买方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网络消费者可以完成选购商品、在线支付和选择配送方式等功能。
B 2 B网络营销的定义:拜瑞•斯瓦斯丁(Barry Silverstein)在《B2B营销》一书中尽管没有给出B2B网络营销的明确定义,但对B2B营销的原则、计划战略、策略进行了论述,指出所有B2B营销需要的核心内容,即提示产生、事件营销、回复、订单产生、顾客,不但正在利用而且能通过网络营销得以强化,网络营销将被普遍接受并上升到B2B营销的主导地位。
B 2 C网络营销的定义:B2C(Business to Consumer)电子商务是企业通过网络向个人消费者直接销售产品和提供服务的电子商务模式。B2C电子商务涉及到两个参与者,一个是企业,一个是个人消费者,他们通过网络联系在一起。B2C电子商务是普通消费者广泛接触的一类电子商务模式,同时电子商务应用也是最普遍、发展最快的领域。B2C电子商务最典型的应用就是网络购物,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新提供的数据,在美国,有75%的网民使用网络购物,网络购物已经成为美国网民的普遍行为。而在我们中国,这个比例要小得多,我国使用网络购物的网民比例只有25.5%。但是,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环境的不断完善,可以肯定,今后使用网络购物的中国网民数量会快速增长。
在国内,对网络营销的定义也有不同的理解,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冯英健博士(2000年),他是新竞争力网站总裁、电子商务博士和网络营销专家。他认为网络营销是企业整体营销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为实现企业总体经营目标所进行的,以互联网为基本手段营造网上经营环境的各种活动。网上经营环境的营造主要是通过建立一个以营销为主要目的的网站,并以此为基础,通过一些具体策略对网站进行推广,从而建立并扩大与其他网站之间、以及与用户之间的关系。从Davechaffey和冯英健博士的观点中我们发现,网站是开展网络营销的根据地,企业的网络营销活动是以网站为基础的。此外,国内学者姜旭平、孟丽莎、刘向晖、卓骏、李纲、蹼小金等纷纷给网络营销下了不同的定义。网络营销与电子商务的一些细微的区别决定了我国多数企业网上活动仍处于网络营销阶段,且都还处于起步阶段,因而国外的网络营销理论成果与经验总结对我国企业网络营销整体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不同的国情和不同的现实状况决定了我国企业的网络营销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的发展模式,我国的企业必须拥有适合自己的网络营销发展策略,并注意其细节的实施,才有可能成功地步入网络经济的大门,进而取得后续发展。
我国对网络营销渠道的研究仅仅处于初始阶段,还存在很多的争议,其进程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但仍有一大批营销界的学者和企业家致力于对网络营销渠道的研究和传播。瞿彭志(2001)认为,网络营销渠道就是借助互联网将产品从生产者转移到消费者的中间环节。它一方面要为消费者提供产品信息,方便消费者进行选择;另一方面,在消费者选择产品后要能完成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交易手续,当然交钱和交货不一定在同时进行。清华大学卓骏教授(2005)在《网络营销>>一书中认为:传统的营销渠道的层次设计、相互匹配及全面管理是一件很繁杂的工作,网络营销渠道将销售渠道变成网络这一单一的层次,其作用、结构和费用都有很大的变革和进步。
虽然我国的许多学者、教授把很多的精力投入到网络营销渠道理论的研究中,并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但是我们应该清醒的看到,我国网络营销渠道的理论研究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很多的理论内容尚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之中。
参考文献:
[1] 〔美〕科特勒著,宋学宝,卫静译.营销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2)276一278 [2] 朱迪•施特劳斯.网络营销(第3版)「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4.4一5 [3] 瞿彭志 网络营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68一17 [4] RayPort&JohnJ.Sviokla.NetworkMarketingSPace.H,ardBusinessReview,1995:25(8)67一78 [5] Allen&Fen了Fjermestad.E一arketing.ReviewqfEconomic idies,200l:49(4).583一594 [6] 卓俊.网络营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156一158 [7] 亚德里安。J.斯莱沃斯基.数字化企业[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1.32~33 [8] 姜旭平.网络营销「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368一374 [9] 冯英健.网络营销基础与实践(第2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312~320 [10]LautenbornR.Newmarketinglitany,C-wordstakeover.1990AdvertisingAge,1990,10:26-27 [11] 刘向晖.网络营销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38~68
第二篇:网络营销理论
网络营销理论+实践才是硬道理
信息技术与互联网行业的人才需求一直保持全年行业需求的首位,居十大热门行业榜首,招聘始终维持在15%-20%左右的市场份额。在各大 招聘网站的排行榜上招聘首位的行业是互联网和营销相关职业,据国内招聘类网站数据库统计显示,从行业类别来分析,人才需求增长以互联网/电子商务为首。同时百度、阿里巴巴企业内部对IT人才也存在着大量缺口,无锡、常州、苏州、上海、南京等周边城市中的中小企业也存在着大量的人才需求。目前上述几类企业对 IT的人才需求非常紧迫。长三角地区大量合作企业的人才需求,阿里巴巴、百度、Google等大型企业的人才代理招聘让我们的就业网络更加完善,为网路营销管理人才找 到适合自己的工作铺平道路
网络营销管理师职业技能培训课程体系共计四大职业技能模块,包含:互联网知识、网页制作和营销型网站实现技术基础,市场调研 和网络广告,搜索引擎营销(SEO和SEM),营销型网站策划与实现,网络整合推广,淘宝网店推广五个当今主流网络营销方向,并且在每个阶段都有实训,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北京网客时代教育借公司集团人才需求优势,网客的人才就业服务已经涵盖了:在线教育,一对一面授、代理招聘等多项服务内容,为学员的就业提供了保障。多年与百度,腾讯,新浪,阿里巴巴,360,搜狐,搜狗,慧聪等知名网络企业合作历史提供真实实战后台。擅长企业电子商务、网络营销,为数千家企业提供过电子商务、网络营销服务的互联网服务企业、成功企业家、网路营销资深经验老师亲自授课。与国内知名PE公司以及全国诚信电子商务平台合作,为学员提供电子商务平台信息发布与交流机会。
第三篇:汽车网络营销文献综述
前言
随着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技术的发展和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已经扩展到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各个方面,逐渐进入到寻常百姓身边,并给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带来了重大变革。汽车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化,传统的汽车营销模式受到了由互联网带来的无障碍沟通方式的空前严重的挑战。汽车销售业也已经开始进入到网络化时代,越来越多的汽车企业意识到网络对汽车销售带来的重要推动作用,纷纷挤占这一科技制高点,并将之视为未来营销竞争优势的主要途径。
1、我国汽车业网络营销的发展现状
欧阳丽转在文献[7]《我国汽车营销策略初探》中分析了目前我国的汽车营销策略:(1)强势品牌逐渐降低价格,品牌和价格的双优模式;(2)强势品牌的策略与结构性 价格—产品调整;(3)品牌价值定位和价格优势。并以此得出四点启示。(1)了解顾客需求,针对竞争对手实施差别化战略;(2)构建服务于独特针对性的价值链;(3)以差异化战略避免价格战;(4)更好地利用网络资源。高志杰在文献[27]《自主品牌汽车营销策略研究》中阐述了影响自主品牌汽车营销的主要因素。指出自主品牌汽车的最大优势在于其价格低廉,相对于其他国际品牌的价格来说,其价格存在明显的优势。但是自主品牌汽车存在诸多的劣势,首先品牌专营店的数量不多,地理位置布局不合理,造成资源浪费和亏损严重,同时现有自主品牌汽车营销渠道模式较为单一,同时营销服务体系质量不高。并进行了我国自主品牌汽车营销策略探讨:(1)发展适合自身的营销模式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2)改变汽车消费观念以有竞争力的价格进入市场;(3)实施品牌营销策略,建立起自主品牌汽车的品牌效应,巩固自主品牌汽车的地位。戚金凤在文献[20]《汽车营销策略研究》中对汽车营销策略进行了探讨:首先,建立以消费者为导向的营销模式。其次,建立汽车营销的模块化战略发展模式。最后,环保型营销策略。并列举了汽车营销策略的新发展趋势:(1)“微”营销。微博、微视频(电影)等新的传播方式的出现,就很快地被一些勇于尝鲜的汽车厂商所拿来,运用为其主要的营销手段。(2)“炫”营销。简单的游戏机制“,嘿,顶一个”让网民可以有效及时分享,“炫”不仅是80后的主流生活方式,也是一个重要的汽车品牌传播核心DNA。(3)“互动”营销。现在所有的汽车厂商都明白一个基本道理:不互动,不营销!所以,互动是一个在制订营销方案时的最基本的考虑,如果没有广泛的观众参与和互动机制的形成,那这个活动基本可以说是失败的。互动的本身,并不在于为了互动而互动,更重要是一个能否让观众自发形成一个互动机制。(4)“跨界”营销。通过跨界合作进行营销。李昕在文献[26]《浅谈我国国产品牌汽车营销策略》中及刘海涛在文献[3]《探讨我国汽车营销策略》中提出自主品牌经销商市场营销策略:(1)多品牌营销策略、降低经营风险;(2)加大售后服务的力度,提高服务水平;(3)积极发展下线,广泛布点。并提出了自主品牌制造商市场营销策略:(1)品牌设计变化;(2)培养顾客忠诚度;(3)培养顾客忠诚度。
7] 欧阳丽转.我国汽车营销策略初探[J].汽车维修,2015(01):2-3.[8] 杨萌.基于品牌战略的豪华汽车营销策略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4(21):77-78.[9] 王敬.关于汽车营销模式的几点探讨[J].科技与企业,2014(17):117.[10] 刘海亮.汽车营销渠道的管理与发展策略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14(09):201.[11] 王香.中外汽车营销渠道模式的对比及对策研究[J].科技创业家,2014(09):242-244.[12] 杨德荣.什么是汽车营销“正在发生的未来”?[J].中国机电工业,2014(07):36-37.[13] 孙振.奇瑞汽车营销策略创新[J].无线互联科技,2014(02):91.[14] 魏传鹏.浅析汽车营销的现状以及发展[J].才智,2013(29):3.[15] 冯刚.基于网络环境的汽车营销[J].科技视界,2013(28):35,64.[16] 曲丹.浅析汽车营销的6C模型[J].经济管理者,2013(26):272.[17] 刘小勇.汽车营销不必推倒重来[J].汽车观察,2013(10):4.[18] 刘海涛.探讨我国汽车营销策略[J].品牌(下半月),2013(09):76.[19] 许恩军,陈海山.我国的汽车营销策略新探[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2):77-78 [20] 戚金凤.汽车营销策略研究[J].科技资讯,2013(02):222-223.[21] 万腾.我国汽车营销市场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3(01):91-92.[22] 佟子鹤.新时期汽车营销的创新模式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25):114.[23] 闫忠.浅谈我国的汽车营销模式及发展趋势[J].科技创业家,2012(17):243.[24] 张建友.基于网格营销的汽车营销网格的构建[J].中外企业家,2012(15):82-83.[25] 刘文静.当前经济形势下汽车营销策略研究[J].企业导报,2011(17):113.[26] 李昕.浅谈我国国产品牌汽车营销策略[J].民营科技,2011(03):69.[27] 高志杰.自主品牌汽车营销策略研究[J].经济管理者,2010(17):228.
第四篇:社会福利理论文献综述
社会福利理论文献综述
在准备课题《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研究》的过程中,笔者对相关国内外著作进行了选读,并对已发表的相关领域论文进行了研究,以此寻求研究领域的发展历程、现状,了解与本论文有关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总结已解决的问题和尚存的问题,从而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吸取经验,并有所创新。
(一)福利、社会保障、社会福利 ‚福利‛一词,英文为‚Welfare‛,意指人、动物或群体的健康、安全、快乐的一种总体状态,亦指多由政府为有需要的人或者动物提供生活条件、经济帮①助等等。我国社会保障学专家郑功成对从社会学的意义上对‚福利‛概念作了一个简明扼要的定义:‚福利包括个人福利和社会福利,其中个人福利通常被解释为‘幸福’、‘快乐’的同义语,是指个人对物质生活的需要与个人精神生活的需要的满足;而社会福利是一个整体的概念,指一个社会全体成员的个人福利的总和或个人福利的集合②。对于社会福利(Social Welfare)而言,它的内涵和外延很难确定,至少可以从三个层次上去理解。在最广泛意义上,社会福利是指一切改善和提高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社会措施,不仅包括社会保障的内容,也包括就业政策、公共文化、免费教育、公共卫生和家庭津贴等等。其覆盖对象是全体国民,包含着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方面。在英国出版的《新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社会保障‛不单独列目,而在‚社会福利‛条目下包括两个主要的子项目:一是社会工作——个人社会服务;二是社会保障——政府的福利项目。在中层意义上,社会福利基本上是社会保障的同义语,是西方普遍用来替代社会保障的一个概念,涵盖了政府和社会为国民提供的各种服务设施和社会保障的各项内容。狭义上的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张海鹰(1993)认为社会福利作为国家的社会政策,由国家或社会为立法或政策范围内的所有公民普遍提供旨在保证一定的生活水平和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资金和服务的社会保障制度③。因此,陈良瑾(1994)认为在中国,社会福利仅仅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属于狭义社会福利范畴④。
对于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之间的关系,在我们国家,目前学术界对‚社会保障‛一般的用法,是将其作为统率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和优抚安臵四大项目的大概念,而把社会福利视为社会保障体制的主要组成部分。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体制就是以此认识为出发点而设计的,如2004年发表的《中国社会保障与政策白皮书》指出,社会保障制度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措施、住宅保障五个方面。董保华认为,在我国,社会保障大体包括社会保险制度,社会福利制度,社会救助、优待和抚恤制度。概括起来是三方面的内容,即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⑤。
从社会公正的理念上来理解社会福利。美国社会工作协会(NASW)在1999年出版的《社会工作百科全书》中对社会福利给出了这样的一个解释:社会福利可能最好被理解为一种关于一个公正社会的理念,这个社会为工作和人类的价值提供机会,为其成员提供合理程度的安全,使他们免受匮乏和暴力,促进公正和 ①② 参见美国传统词典第4版、牛津高阶英语词典、柯林斯高级英语学习词典第5版
郑功成,社会保障学,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76页。③ 张海鹰,《社会保障词典》,经济管理出版社,1993年版,第320页。④ 陈良瑾,《中国社会工作百科全书》,中国社会出版社,1994年版,第419页。⑤ 董保华,《社会保障的法学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页。基于个人价值的评价系统,这一社会在经济上是富于生产性和稳定的①。可见,要促成社会公正的实现,因而必须为人们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并保证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
从价值的角度上考虑社会福利。江治强提出,社会福利是一个充满了价值判断的领域。这种判断一方面是物质性的,另一方面又带有社会性。对于不同的人和社群,相同的物质、精神生活状况,却有不同的主观感受,因而,对社会福利的评价就会从个体和社群的感受上升为社会性的价值判断②。因此,作为‚价值‛的社会福利有两层界定:一是有助于改善人们生活状况的物质性条件,广义上是指促进人们幸福的行动,狭义上则是作为改善生活质量的制度和政策③。二是如美国学者科怀特所说,社会福利是人们对满意社会生活的追求④。作为价值概念的社会福利,包含了一种理想化的欲求目的。不管是在个人主义传统还是反个人主义传统的理论中,将这种理念付诸于实践,必然涉及社会成员利益关系的平衡
⑤和重大社会制度的构建。
作为制度来理解的社会福利。尚晓媛提出,狭义的社会福利指为帮助特殊的社会群体、疗救社会病态而提供的服务,又称福利服务。这种服务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是‚补缺‛性的,所涉及的项目是传统的社会工作的内容。而广义的社会
⑥福利制度的概念强调社会福利制度在促进和实现人类共同福利中的作用。可见,社会福利的实践形态是制度及其运行。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米基利(1997)对社会福利的主要制度安排的描述如下:一是非正式的社会福利制度。包括个人、家庭、邻里和社区为增进社会福利,履行文化和道德责任所承担的各种活动,如个人帮助和照料家庭成员的活动。二是正式的社会福利制度。正式的社会福利制度安排是由非正式的社会福利制度产生出来的,其最重要的内容是宗教的慈善活动。三是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包括五大服务:一是社会保障或收入保障服务,如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二是医疗服务;三是教育;四是住房;五是社会工作服务和对个人的社会服务⑦。
(二)国外相关研究
一、关于社会福利的模式研究
西方国家关于社会福利理论和政策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欧洲的福利国家从产生之日起到当前的福利改革,经历了从古典自由主义——中间道路学派——右派自由主义——社会民主义‚第三条道路‛的理论演变。伴随着理论的变迁,欧洲国家的社会福利政策也经历着不断的调整。西方学者一般从剩余型、制度型和发展型三个层次对社会福利政策做出理解。
1、剩余型社会福利模式的研究
剩余型社会福利和制度型社会福利的划分是由威伦斯基(Harold Wi1ensk)和莱博克斯(Charles Lebeaux)在1958年出版的《工业社会和社会福利》一书中提出的。剩余型社会福利的观点认为:在通常情况下,家庭和市场是满足个人需求的自然渠道,但是当发生诸如家庭解体、较大范围内的经济萧条或者个人年老、疾病等的特殊情况下,家庭和市场就不能满足个人的正常需求,这时候就需 ①② 吴桂英主编,《新型社会福利体系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年版,第5页。
江治强,社会福利概念、缘起与我国社会福利发展方向,中国民政,决策版,第27页。③ 周永新,社会福利的概念与制度,中华书局,1998年版。④ 威廉姆·H·科怀特,当今世界的社会福利,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⑤ 江治强,社会福利概念、缘起与我国社会福利发展方向,中国民政,决策版,第27页。⑥ 尚晓媛,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再认识,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第116页。⑦ Midgley,Social Welfare in Global Context,Sage,1997。要作为满足个人需求的第三种社会机制即社会福利制度的介入,当通常的制度恢复正常以后,社会福利制度就会撤回。所以,这种机制常常被看作是家庭和市场的支持系统,起到支持和防止意外的作用。由于剩余型社会福利的暂时性和替代性,常常被视为带有‚施舍‛和‚慈善‛的印记,福利的接受者也往往被认为是社会的弱者或者是市场竞争中的失败者,从而带有‚蒙羞‛的社会标签。
2、制度型社会福利模式的研究
制度型社会福利观点的最著名的代表是英国社会政策学创始人蒂特姆斯(Riehard Titmuss,1959)。他把社会中的活动分为两个基本的范畴:利润取向的市场活动和福利取向的集体介入。换句话说,所有的非市场的活动都可以视为社会福利。从制度型社会福利的角度看,社会福利不是在家庭和市场满足不了个人需求时才介入的,而是社会结构中常规化的和永久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不同于家庭和市场的再分配利益机制。社会福利的对象从弱势群体扩展到社会全体公民,从而实现了选择性社会福利到普遍性社会福利的转变。社会福利的接受者也不再被视为社会的弱者,福利也不再被视为是施舍而是公民的一项正当社会权利,从而不再带有‚蒙羞‛的社会标签。可以说,‚福利国家是一个长期的公民权演进过程所达到的最高峰‛。但是,由于福利国家的明显特征是推行高补贴、高福利、高税收和高保护的政策,在抑制强弱悬殊和收入分化、保证社会公平的同时却削弱了市场力量,妨碍了竞争,制约了生产效率。随着20世纪70年代西方世界经济危机的到来,高失业率,退休金和健康医疗费用不断增长,对服务的需求和支出在不断扩大,社会福利成为经济和财政的沉重负担,引起社会上不同阶层利益群体的不满。
3、发展型社会福利模式的研究
80年代初,以撒切尔夫人为代表的新保守主义政党在英国执政,首先在英国,最后在整个欧洲大陆都开始了大规模的削减社会福利的新自由主义的政治攻势。英国社会福利政策改革的方针,就是削减或取消政府在社会福利方面的开支,把社会福利的某些项目交给社会和私人办理,鼓励私人医疗和私立教育的发展。这一系列相关政策的推行让许多发达国家的公共福利转变为私有性质,这一倾向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达到了顶峰,导致了福利危机。由于社会福利制度关系到千百万居民的切身利益,若过多的触动群众的这些利益,则必然会遭到反抗甚至**,社会的稳定将会遭到破坏。西方国家政党为争取更多的选民,都不敢贸然削减社会福利计划。20世纪90年代以来至今,随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一系列新的社会风险和问题,西方福利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和挑战。上世纪90年代末,伦敦经济学院院长安东尼〃吉登斯在《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一书中明确提出,应当以‚积极的‛或‚主动的‛福利政策代替目前的传统的福利模式。他要求福利国家从观念到结构的更新:重新界定政府与个人之间的契约关系,改‚福利国家‛为‚社会投资型国家‛,从个人争取政府的保护,转变为个人求‚自主与自我发展‛,政府的功能应当从提供经济援助改变为进行人力投资,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要全面调整。他明确提出了社会投资福利战略和积极福利制度、福利社会等概念,提出培育一个国家、企业、个人三者彼此协调负责、积极互动、充满创新和活力的公民社会。而在国家、企业、个人这三者的关系中,培养和提升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和生存技能是新政策中至关重要的部分。
综上所述,西方国家福利模式经历了从剩余型、制度型到发展型的变迁,在这过程中,西方国家总是在寻求一种适应本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福利模式。总结其发展的过程,对于我国社会福利政策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国外关于社会福利的研究起步很早,研究领域也很广泛,从古希腊时代一直到近代,社会福利的思想一直在不断更新与发展,与生产力的进步、生产关系的变更、社会意识的发展息息相关。
二、(三)国内研究现状
1、对社会福利制度历史发展过程的研究
我国传统的社会福利制度是指改革开放之前计划经济时代的社会福利制度。它呈现出一种制度性供给与补缺型福利并存的二元格局。这种福利模式是与我国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在城市,社会福利属于制度化再分配型福利,是保障程度和福利水平很高的国家福利模式。这种模式与充分就业的就业制度紧密相联。绝大多数城市居民通过自己就业的单位得到全面而优厚的社会福利待遇。在农村,我国的社会福利是典型的补缺型的集体福利模式。国家基本上不对农村的社会福利承担责任,而是由农村的集体组织(如人民公社、生产队等)承担有限的责任,即对农村的孤老残幼等‚三无‛人员实行‚五保‛供养。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包揽、高水平的城市福利与项目残缺、救济型的农村福利相互分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进人了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为适应社会经济结构的日益改变,社会福利制度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走上了改革之路。在实践中表现为原有的以社会救济为特征、政府包办、只面向‚三无‛对象和‚五保户‛的模式向政府负责社会福利费用、全社会兴办社会福利、面向社会上有需求的所有公民、福利机构市场化经营的新型社会福利模式转变。这个过程国有社会福利机构的改革发端,然后开展面向社会全体公民的社区服务,之后逐步形成一套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思路。
比较中外之间的社会福利制度发展过程,我们可以发现: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追求的目标,从开始的解困济贫、缓解社会危机到现在的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保证每个人能够体面的生活,享受现代文明成果。均是在政府的干预下,解决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分配失衡问题,缓解社会矛盾,使每个社会成员均能非因自身原因分享经济发展成果。因而社会福利保障制度作为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柱,被喻为社会的‚稳定器‛,经济运行的‚减震器‛和实现社会公平的‚调节器‛。而我国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是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主要是为改善职工生活质量,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服务,带有浓厚的‚单位色彩‛,功能单一,其社会性较弱。当国家实行改革开放,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后,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在救济弱者,维护社会公正方面,显得比较软弱。直到最近几年,国家加快了制度改革与建设的步伐。
2、社会福利制度存在的问题 然而在改革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函待解决的问题。针对我国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成保良指出如下六点:
1、社会化程度低,待遇水平存在较大差别。
2、社会福利的覆盖面小,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3、国家、集体包办社会福利事业,社会动员不足,且行业组织缺失造成效率的低下。
4、社会特殊福利资金投入不足,福利方面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5、国有企业负担加重,福利基金严重不足。
6、立法建设上的不足影响社会福利进程①。
① 成保良,《社会保障概论》,第237—239页
3、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方向。
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任重而道远。对此,郑功成提出:
1、重视社会福利的法制建设。
2、采取多种措施扩大福利资金的来源。资金短缺是困扰中国社会福利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扩充福利资金的来源应当成为发展福利事业的主要努力方向。
3、推进福利社会化,它包括:一是官办福利设施应当面向社会而不能再局限于孤老残幼(尽管其面向社会的前提是确保孤老残幼享受到相应的福利待遇);二是通过对企业或用人单位举办的福利设施的剥离,使托幼机构、老年保键服务、职工疗养院等社会福利设施社会化;三是发挥数以十万计的社团机构的作用,鼓励社会公益事业组织的建没与发展,使之成为主要的、社会化的福利实施机构;四是引导并扶持社区服务,使社区服务网络化、普遍化;
4、调整福利项目的地位,以旧补新,促进发展;
5、建立统一的管理与监督机构①。
在今年中国人均GDP达到22698元后,对于如何规划社会发展,王振耀(2010)提出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1、中国急需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福利制度。我国长期被低经济水平发展所限制,已经形成了一种低水平的社会政策理念,实际上这是新发展水平条件下的僵化状态。我国的当务之急就是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福利制度。
2、要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福利体系,当务之急是需要准确定义民生问题。
3、建立与中等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福利制度需要工作方式转型。学会以处理社会问题的方式来解决社会问题,而不是以解决政治问题的方式来处理社会问题②。
窦玉沛(2006)指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福利制度必须从实际出发,确定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1、逐步拓展社会福利保障范围推进社会福利制度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
2、坚持家庭、社区和福利机构相结合,进一步健全社会福利服务体系;
3、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进一步完善促进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的保障机制;
4、坚持法制化、标准化、专业化相结合,提升中国社会福利事业发展水平③。
(四)医疗保障制度的研究
1、对医疗保障制度概念的研究
医疗保障制度(Medical Security Scheme)是指国家和社会团体对劳动者或公民因疾病或其他自然事件(如生育、伤残等)造成的收入损失和发生的医疗费用给予经济补偿而实施的各种制度的统称。医疗保障制度可以有几种基本的实现方式,如采取医疗救助的形式、医疗保险的形式或免费医疗等方式,因此,医疗保障制度在各国可以有不同的制度模式和组织形式。
2、对医疗保障制度发展过程的研究
研究各国包括医疗保障制度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史,离不开对同一时期经济学理论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的研究,这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各国不同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产生和发展的原由,而且对今后的制度建设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英国政府为了维护其阶级统治和社会稳定,在1601年颁布了《济贫法》(旧济贫法),这是历史上第一个对社会救助做出的制度安排。济贫法制度规定了对贫困人群的救济政策,其中包括对患病者和身体不健全者提供救济和医疗服务。这部济贫法成为现代医疗保障的最早的制度法规。1883年,德国颁布了全世界 ①② 郑功成,论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未来发展,社会保障,理论版,第7 页。
王振耀,加强社会发展规划 建立适当的社会福利制度,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第16页。③ 窦玉沛,中国社会福利的改革与发展,社会福利,2006年第10期,第4页。第一个医疗保障法律《企业工人疾病保险法》,标志着用社会保险的机制实现医疗保障的一种新制度的诞生,使德国成为最早建立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国家。
西方的福利经济学及其社保政策对医疗保障制度产生了很大影响。1920年庇古的《福利经济学》一书的出版是福利经济学产生的标志。庇古把福利经济学的对象界定在对增进世界或一个国家经济福利的研究。1929-1933年西方世界经济危机以后,产生了新福利经济学,尽管新旧福利经济学在理论上有很大不同,但是作为福利主义的出发点和关切点是相通的,那就是关注公平和效率以及社会福利的实现。1941年,英国政府委托曾任劳工介绍所所长和伦敦经济学院院长的贝弗里奇教授制定战后实行社会保障的计划,并于1942年底发表题为《社会保障及有关的服务》的报告,即‚贝弗里奇报告‛。这标志着在福利经济学主张下福利国家的建立。福利国家是指企业生产物质产品,而政府则提供越来越多的旨在提高文明和文化水准所必不可少的社会服务和基础设施(包括社会保障、公共卫生保健、住房、文化教育等内容)的国家。按照贝弗里奇的设计,英国政府于1946-1948年间通过并实施了一整套社会保障法规,如:家庭补助法、国民卫生保健服务法、工伤保险法、国民救助法、等社会保障法规。其中,国民卫生保健服务法全面贯彻了贝弗里奇报告的基本原则,实施了为全体国民提供的、由政府直接举办的、保障项目齐全的医疗保障制度,是比较典型的福利经济学的政策体现。
1936年,凯恩斯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该著作主要是为了寻找资本主义大萧条的原因及其救治措施。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以需求管理为基础,提出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从根本上论证了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虽然凯恩斯本人没有直接提出社会保障的思想,但其理论体系和分析方法却开拓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即社会保障制度对市场经济的均衡效应。西方国家不仅在建立社会保障体制时运用凯恩斯理论,在加强政府对包括社会保障制度在内的公共事业的干预时,也将该理论作为实践的基础,由此可见,尽管不是专门的社会保障理论,但凯恩斯理论在对推动建立医疗保障制度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二战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中‚滞胀‛问题的出现,西方社会保障虽然仍以公平与效率为其理论核心,但更关注经济效率。医疗服务中的效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医疗费用的有效控制;二是医疗服务的质量。作为新自由主义理论影响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典型案例,在医疗保障方面当推美国的医疗保障制度。美国的医疗保障基本上是按照新自由主义的原则,由市场来运作的,而政府仅仅是承担了有限的责任,对老人和穷人进行医疗照顾和救助。换言之,只有无法通过市场解决的政府才介入。新自由主义对医疗保障体系建立的影响表现在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多层次的医疗保障制度。主要表现在两个部分:一是由政府承诺满足的基础性社会保障;另一个是由多元主体提供,自主选择参与的社会合作制度。
纵观西方医疗发展制度建立和发展的历史,无论是从17世纪初英国实施《济贫法》算起,还是从19世纪末德国建立医疗保险制度算起,发达国家的医疗保障制度都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时期。研究其中的发展和演变可以看出,几乎所有国家的医疗保障都是从最初的仅仅涉及贫困人群的医疗救助制度和少数产业工人的医疗保险制度等,逐步发展到针对各类不同人群以及不同需求的各种不同制度的组合,即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
3、对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研究
对于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发展方向问题,顾昕(2006)认为,就医疗体制改革问题,政府最大职责之一应该是推动建立一个普遍覆盖的医疗保障体系,也就是‚全民医疗保障‛。全民医疗社会保险正是医治‚看病贵‛、‚看病难‛的妙药,建立一个全民医疗保障体系,是社会发展与和谐一个标志。他认为,我国医疗费用负担不公平,低收入人群医疗可及性下降,医疗服务水平改善幅度有限。政府有责任推进全民医疗保险,在基本的制度构架上只有选择强制性的医疗保险。政府要推动全民医保,在基本的制度架构上,只有两种选择:一是公费医疗模式,即政府直接从国家税收中为民众的医疗服务买单;二是实行强制性医疗保险,也就是社会医疗保险,让民众个人、工作单位和政府都出一点钱,共同分担医疗费用。在世界上,凡是实现全民医保的国家,要么实行公费医疗制,要么实行社会保险制①。
盖伊〃卡琳(2005)认为,实现医疗保险的全面覆盖与普及,使某个共同体或国家中的所有成员分担风险是个值得称赞的目标。而要使某一关键医疗政策目标更为公平,必须有更多的公众愿意参与到医疗服务富人速效和组织中来。对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而言,医疗保险的全面覆盖存在困难主要是由于在金融团结程度、医疗服务提供难题和管理能力欠缺等方面缺乏探讨与共识。
何佳颐(2008)认为‚全民医保‛意义重大。全民医保也是使用或应用现代金融的手段,是一个保险,而不是全福利性的,可以通过灵活有效的制度安排,调动社会所有资源。只有政府的参与、政府的作为是远不够的,医疗保险这个手段赋权给了每个国民,每个国民都能够参与这个过程,而国民的参与、国民的赋权是任何一个社会走向致富、走向地位公平、走向更为发展的一个非常必要的制度改革。他认为,强行的价格管理只会使总量越来越严重,价格管理对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提高效率配臵资源是没有好处的,从短期看不能解决总量,从长期看更是灾难性的问题。回归公益性跟社会资金、民营资本参与不仅不冲突,而且应该是协调的,并不是说公益性就不需要资本进入②。
4、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研究
福利经济学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产生过较大影响。英国经济学家霍布森指出,为了保证‚最大社会福利‛,国家必须干预社会生活,实行‚国家社会主义‛不仅在分配领域通过征税消除财富不均,实行免费医疗、老年抚恤金、失业救济等‚合理健全的社会政策‛,还要在生产领域通过对一些企业的直接管制实现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调和,使‚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老人,儿童学生及其他非从业者由于自身经济条件差或者无经济能力,无力参加医疗保障,一旦患病即使去经济来源,又会增加经济负担,更重要的是会失去劳动力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导致贫富分化。因此,政府必须通过干预,增加公共开支,发展社会福利事业,推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以此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推动经济发展③。
在社会价值取向的转变上,一个社会的价值观与意识形态影响着社会医疗保④险制度。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的价值观念是‚平均主义‛,所以近于免费的劳保医疗和公费医疗是主要的医保形式。但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价值观念深入人心,所以过去的劳保医疗和公费医疗转变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①② 顾昕,走向全民医保,南方周末,2006年2月16日。
何佳颐,医改将回归公益性专家解读“全民医保”,中国医药指南,2008年5月。③ 霍布森,财富的科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④ 肖寓桐,城镇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研究,新疆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5、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研究 王俊华(2006)认为应该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划定为是介于社会救助与社会保险之间的非盈利的、以自助共济为目的、政府主持和农民自愿参加并共同筹资基金的社会保障制度。在这个前提下,进一步明确新制度中政府、集体、个人所应该承担的责任和确定制度运行机制、选择实施模式才会比较准确、有说服力和具有可操作性、可持续性。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具有成效、受农民欢迎的制度,应当加以巩固和完善,但由于存在制度缺陷,对有条件的东部地区农村应当允许开展多种模式的农民健康保障模式试点,并鼓励探索逐步向社会基本医疗保险转变的路径①。
林闽钢(2006)提出建议,要实行强制性合作医疗制度,控制逆向选择,来保障合作医疗基金的筹集,使合作医疗可持续发展。新型合作医疗已经具有社会医疗保险的特征,但农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还是采用自愿的方式,所以,实行强制性合作医疗制度应是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治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筹资的标准可以设计出多套方案,相应的待遇也不一样,供农民选择。在保障对象上,可以是一户,或是一个自然村等等②。
综上所述,国外对社会福利制度的研究时间早,范围广,影响深远。从多个流派、观点对社会福利进行了阐释。国外的社会福利理论主要是围绕国家参与、公平与效率、社会发展与稳定等主题来进行研究和实践的。而国内,由于在社会福利的概念上与西方产生了分歧,因而在实际的运用中也与西方的理论所述和实践经验有所偏离。并且,在不断寻求改革的医疗保险制度也因为历史、体制等原因迟迟不能进入改革的正轨。因此,需要社会福利等理论给予进一步的观点支撑。不论是社会福利制度还是隶属于其中的医疗保险制度,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让大众享有最基本的福利保障,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地得到社会的保障和回报,共享人类社会发展的成果。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真正使我们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做到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统筹城乡,保证基本,灵活适度。
已搜集的文献资料存在以下特点:
1、社会福利理论的国外资料研究时间长,研究角度多,提供了许多切入点。
2、在大量文献之中,关于医疗制度改革的方法研究更多的集中在经济学角度,给从社会学出发进行研究提供了空间。并且可以结合社会福利的理论,进行各个国家、地区医疗保障制度的比较研究。
3、针对我们要研究的社会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方面,社会福利理论中的相关研究较少,更多的是挂靠在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下,而并没有结合我们国家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的特殊关系进行相关改变。因此,可将社会福利的特点结合我国医疗制度改革的现状和发展来进行进一步的理论挖掘。
存在问题:社会福利理论的资料内容十分庞杂,范围十分广泛。而我阅读和整理材料的时间较短,格式也不规整,尤其是国外研究的部分,主要是一些整合过的资料,不够全面。请王老师多多批评指正。我随后立即修改。
① 王俊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6年第2期,第73页 ② 林闽钢,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演变及其治理结构的转型,医院领导决策参考,2006年第1期,第33页。谢谢王老师!
第五篇:网络营销物流策略论文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姓名:艾里木别克。阿德列提
专业:市场营销
学号:20080505403
论文题目:论企业在网络营销中的物流策略 指导教师:库尔班江老师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和电子商务的普及,网络营销逐渐成为企业营销发展的一个全新模式。网络营销打破了传统的企业营销和运作方式,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深刻地影响着企业的经营管理思想和方法,在新形势下,企业必须提出新的网络营销对策,以适应市场竞争要求。尤其是物流这一关键环节,为了保证网络营销得以顺利实施,需要在物流管理与控制方面做出必要的改进。本论文对企业网络营销中的物流策略,从各方面论述和探讨企业网络营销和和企业物流的关系、企业网络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关键词】 网络营销企业物流物流策略
一. 前言
这篇论文讲述了企业网络营销活动的关键环节,实体性产品的物流问题,解析了怎样才能使得物流服务的高效化、快捷化、规范化将决定着企业网络营销活动最终的绩效。首先,叙述了网络营销的基本概念,特征,发展趋势及在企业市场营销中的重要性。所谓网络营销是与现代市场变革、市场竞争以及营销观念的演进密切相关的网络市
场营销可被解释为借助于联机网络、电脑通信和数字交互式媒体来实现企业营销目标的一种市场营销方式。而之后就重点讲述了有关网络营销的物流策略。解析了网络营销物流小额略概念,物流行业发展趋势及物流策略与网络营销的关系与作用。最后说明了企业在网络营销物流策略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解决方法,介绍了企业网络营销中的物流策略的发展趋向及优化探讨。
二. 对已掌握文献的分析
为了完成毕业论文写作,我参考20多篇文献,通过对这些文献的阅读对自己论文的写作有了初步的规划,并了解了什么是企业网络营销,什么是企业物流及物流策略。了解了他们的特征。对于现代网络营销及网络营销中的物流策略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得知了物流策略在网络营销中及企业持续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和网络营销物流策略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法。根据所参考的文献资料总体的内容来看,其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
一. 企业网络营销与物流策略概念的叙述。网络营销是指借助于互联网络、电脑通信技术和数字交换式媒体来实现营销目标的一种营销方式。对照传统营销无论是从降低了企业的营销成本看,,还是从提供了更多的营销机会看,或者是从满足了更多的消费者个人偏好看,网络营销都比前者具有更多的优势。因此,网络营销得以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开展起来。与之相关的物流策略方面,物流的职能就是把企业的产品如何以最合理的方式、最快的速度送达客户手中。在网络营销这方面,物流的价值体现在不同的市场营销组合需求不同的运
输、包装、仓储等环节与其相适应。一个产品策略、生产规划必须与库存控制进行有效的协调。价格策略的正确与否也会影响物流是否顺畅,如价格的优惠可能会增加订货量.物流体系的仓储、运输必须及时跟进,才保证整个市场营销活动的顺畅进行。而网络促销促销对物流的影响,要求物流部门和营销部门之间建立便于信息快速传递的信息系统,沟通和协调促销活动的规模、库存、运输和顾客服务的环节。为了这些问题得以解决,需要一系列的物流策略的支持。
二. 网络经济环境下物流策略对企业网络营销的作用。网络营销是利用internet技术提供的各种方便,高效的手段,按照现代营销理论中“一切以满足客户需求为中心”的宗旨,以较低成本、较高的效率对企业经营过程中所涉及的相关商务活动进行管理,如市场调查、客户分析、产品开发、生产流程安排、销售策略决策、售后服务、客户反馈等。以期进一步开拓市场、增加盈利,即网络营销是电子商务的外延。而这些网上营销活动则需要先进的物流系统的支持。通过与网络营销相匹配的物流策略的执行,开展一对一营销服务,从而实现企业网络营销目标。
三. 网络营销物流策略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网络营销和传统营销的基本营销目的是一致的。当前,网络营销的主要内容包括:网上市场调查、网络消费者分析、网络营销策略、网上产品和服务策略、网上价格营销策略、网上渠道选择、网上促销与网络广告、网络营销管理与控制等。在这些网络营销活动,需要与之相配的物流系统的支持,而在现代物流的主流体系中存在的困难,也是物流系统试图
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也就是实体物流配送的完善问题,尔这个问题则需要一个先进的、执行效率高的物流策略去解决。
三. 总结
根据已查阅的文献资料可以得知,我国网络营销与企业物流管理者两个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在这个飞速发展的网络化时代,原有的传统概念已经开始向网络化和信息化转变。从企业的角度来讲,网络营销必将成为传统营销最主要的手段,而这方面加重了对发展滞后的中国物流业的负担,也对物流管理提出了新的需求。这就需要一个系统的物流策略的支持,在原有的企业物流管理基础下,应继续发展物流业务,根据我国企业现状,从发达国家吸取经验并与之进行战略合作和交流,实施有力的国家支持政策,从而适应这个经济全球化的环境,提高我国企业的生存能力与竞争能力。实现我国企业的快速稳定发展,让我国企业得到整体性提高,走向全世界。
四. 文献查阅的方法与结果
我所参考的文献是通过以下途径得到:
一. 新疆大学电子图书馆的途径查到以下电子文献
1.安茜、李卫顺 中国物资流通 从外企在中国的物流策略看我国物流业的发展 2000年第五期
2.陈月媚中国电子商务中小企业网络营销的问题与对策研究2011年11月
3.王玉珍兰州商学院学报对发展我国电子商务物流策略的探讨2003年2月
4.辛曼玉新课程研究关于高职院校开设网络营销专业的思考2011年11月
5.向玉冰、安雪娇、李玉东现代物流关于我国企业物流发展出路的探讨2011年8月
6.李东光中国物流与采购基于供应链理论的企业物流策略研究2010年第14期
7.李会太、张文杰北京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基于市场营销的物流管理2000年11月
8.秦陇一工业技术经济论企业网络营销中的物流策略2003年第1期
9.王萍、刘良元黑龙江对外经贸浅议市场营销中的物流管理2007年 第2期
10.刘庆广商品储运与养护外企的物流策略对我国物流业的启示2003年8月
11.吕小东企业改革管理网络经济下的物流策略2006年 第2期
12.吴东霞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网络营销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
析
13.黄世婕、陈璐薇、吴旻丽物流科技我国物流发展的回顾与探讨第29 卷总第134
期
14.徐晓红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中小电子商务企业物流策略及其优化2006年
12月
二. 互网络文献资料下载到的资料
1.张铎中国物流年鉴电子商务与物流2004年
2.中国学术期刊网探析网络营销中物流管理新需求
3.程国权中国物流年鉴物流信息系统技术2006年
4.黄福华经贸导刊中小企业的六大物流策略2001年第六期
5.杨亚珍中国物流年鉴中国物流科技回顾与展望 2005年
三. 高等学校教学用材及书刊
1.张宽海、帅青红高等教育出版社电子商务概论2005年6月 第1版
2.王欣兰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现代物流管理概论2007年10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