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总体规划(5篇范文)

时间:2019-05-14 03:42: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总体规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总体规划》。

第一篇: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总体规划

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系统

建设规划

(征求意见稿)

北京市卫生局 2005年1月

CHISC.NET全国医疗信息化联盟 ,为全国医疗信息化人士提供最强大的资源共享平台

13、医院信息系统的整合......................................................................................................22

14、完善公众健康宣传服务系统...........................................................................................22

(四)基础设施建设..............................................................................................................23

(五)组织机构建设..............................................................................................................23

五、区县级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的基本要求......................................................................24

(一)建设区县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和公共卫生数据库...........................................................24

(二)公共卫生应用系统建设基本要求.................................................................................25

(三)与市卫生局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信息共享..................................................................25

六、保障措施.........................................................................................................................26

(一)加强领导,组织保证...................................................................................................26

(二)认真做好规划,抓好规划落实....................................................................................27

(三)系统建设资金..............................................................................................................27

(四)加强人才培养..............................................................................................................27

七、2005年卫生信息化建设计划...........................................................................................28

(一)完善公共卫生信息专网建设........................................................................................28

(二)完善网络安全及备份系统建设....................................................................................29

(三)完善已有系统建设.......................................................................................................30

(四)新建项目建设..............................................................................................................33

(五)组织队伍建设..............................................................................................................34

CHISC.NET全国医疗信息化联盟 ,为全国医疗信息化人士提供最强大的资源共享平台

1、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构建覆盖市区(县)两级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中心、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高效、快速、通畅的网络系统,网络触角延伸到城市社区和农村卫生室;

2、编制《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规范》,该规范中包括系统建设规范、应用功能规范、基本数据规范以及数据传输规范等。信息的交流、共享和再利用是应用IT技术的精髓,真正实现信息化的基础完全源于信息的标准化,这是实现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关键要素之一。通过信息标准化的工作,实现北京市卫生局市区两级平台共享公共卫生信息,达到协同决策,提高效率,加强管理的目标;

3、在全面建设公共卫生各业务应用系统的基础上,构建市、区县两级公共卫生信息平台。通过市区两级平台的建立,全面提升公共卫生各业务应用系统的运行水平;

4、通过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建设,完善公共卫生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功能,提高信息质量;逐步建立起市、区(县)两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和应急指挥系统,提高医疗救治、公共卫生管理、科学决策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指挥能力,全面促进人民卫生保健水平的提高。

三、系统结构

CHISC.NET全国医疗信息化联盟 ,为全国医疗信息化人士提供最强大的资源共享平台

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可概括为“三级网络、两层平台”。三级网络就是依托北京市政府公用数据网,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建立连接市、区(县)、乡镇三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的双向信息传输网络,形成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虚拟专网;两层平台就是在区(县)、市建立两层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平台。

在市级平台上建立全市公共卫生中心数据库,支持全市公共卫生资源的综合指挥调度,该平台由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负责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同时在市CDC、卫生监督所、急救中心、妇幼保健院、血液中心等专业机构建立相关业务数据库。CHISC.NET全国医疗信息化联盟 ,为全国医疗信息化人士提供最强大的资源共享平台

业标准,积极开发和研制北京市地方标准。

根据建立公共卫生信息标准体系的要求,逐步形成公共卫生标准化研究开发和组织管理体系。2005年要围绕首都公共卫生信息化需求,制定出《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规范》,用以指导市、区两级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该规范中应包括系统建设规范、应用功能规范、基本数据规范以及数据传输规范等部分。

加强信息化建设工程中标准化实施情况审查工作,对重要信息技术产品进行标准符合性测试。开展公共卫生信息标准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引导企业积极参与标准化活动。

(三)应用系统建设

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的总体规划可细划为如下14个应用系统,在建设过程中将遵循“急用先上、分步建设”的原则。这14个应用系统的总体目标为: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监测系统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是在总结SARS防治工作基础上,将传统疫情定期报告的逐级统计转为在线报告、满足预警和快速反应的要求。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建设的主要任务是:(1)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直报系统。建成畅通的疫情信息网络,实现全市所有一级以上医院与国家、市、区县疾病 9 CHISC.NET全国医疗信息化联盟 ,为全国医疗信息化人士提供最强大的资源共享平台

通过直接采集原始数据项的方式,强化数据的规范性、一致性,减少基层单位重复采集数据。通过公共卫生资源信息的整合,形成为首都公共卫生工作提供包括人力、物力、疾病发生等信息的全方位服务,生成满足多方面需求的公共卫生指标体系。

公共卫生资源综合管理系统的主要任务是:

(1)建立市、区县两级区域公共卫生资源综合管理系统,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采集、整合区域内医疗卫生机构的公共卫生资源信息。

(2)公共卫生资源信息主要包括医疗卫生机构信息、人力资源信息、医疗设备信息、应急药品库存信息、应急卫生材料库存信息、血液库存信息、住院床位动态信息及救护车辆动态信息等。

(3)通过市、区县两级区域公共卫生资源综合管理系统的建设,实现首都公共卫生资源信息的全面采集、整合、分析并支持指挥调度。

对各区县公共卫生资源综合管理系统建设的建议:(1)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对辖区内医疗卫生机构的卫生资源动态信息进行采集和整合。

(2)与市公共卫生资源综合管理系统实现卫生信息共享。(3)在卫生统计信息系统所提供的卫生资源数据基础上,补充其它卫生资源数据信息。

CHISC.NET全国医疗信息化联盟 ,为全国医疗信息化人士提供最强大的资源共享平台

(1)区县CDC业务网络建设:建立局域网及联接外网条件、必要的促进网络安全的措施,建立适合自身特点的业务系统。

(2)将疾病监控信息与卫生局其他应用系统产生的信息整合,形成统一的疾病预防控制数据库,发挥区县CDC的优势,增强疾病监测、分析和预警功能,为管理决策服务。

(3)实现与国家卫生部、CDC四套直报系统和北京CDC六套系统的接口。

4、卫生监督执法信息系统

卫生监督执法信息系统是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卫生监督执法信息系统不仅具有与疾病控制、医疗救治信息系统类似的功能,其特殊性还表现在不仅对医疗卫生机构自身行为的监督执法,而且对全社会与健康相关的环境、产品、服务的监督执法,包括经常性卫生监督、预防性卫生监督、突发事件报告等。

卫生监督执法信息系统建设的主要任务:

(1)开发和建立全市统一的“卫生监督执法报告和数据中心”,建设北京市卫生监督执法数据库,包括监督对象、监督执法工作、监督执法结果、卫生监督资源数据库。

(2)建立卫生监督执法过程中科学的现场数据采集方式,利用已经开通的基于IC卡和POS机卫生监督执法信息采集处 13 CHISC.NET全国医疗信息化联盟 ,为全国医疗信息化人士提供最强大的资源共享平台

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采用平战结合的运行管理模式,既服务于日常医疗管理、医疗服务、日常救治、远程医学等业务工作,又适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重大危害时期区域医疗救治资源统一调度的需要。同时在医疗机构、紧急救援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之间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机制。

医疗救治信息系统建设的主要任务是:

(1)建立全市统一的、平战相结合的医疗救治信息系统建设的基本功能规范和信息交换标准。要通过深入调查研究,不断完善医疗救治信息系统建设方案和技术方案。

(2)按照全市统一的标准和分级管理的要求,结合公共卫生资源综合管理系统建设,建立市、区(县)两级医疗救治资源数据库,包括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大型医疗设备、医疗救治机构、救治专家和救治队伍、救治物资和药品等数据库。

(3)建立完善的、支持市区(县)两级公共卫生信息系统进行数据交换和信息联动的北京120急救中心综合管理系统。

(4)通过公共卫生信息标准的制定,逐步解决现有医院信息系统、院前急救信息系统、血站和血液管理信息系统、医学情报检索、远程医疗系统与医疗救治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交换问题。

CHISC.NET全国医疗信息化联盟 ,为全国医疗信息化人士提供最强大的资源共享平台

生综合指挥调度数据库。

(3)完成指挥中心与决策系统软件开发。(4)建立与相关部门的信息交换机制。

7、妇幼保健信息系统

北京市妇幼保健信息系统要利用先进的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通讯技术,建立起覆盖全市各妇幼卫生机构和全市妇幼人口的信息网络,实现北京市妇幼保健健康档案和报表数据的信息化管理。

北京市妇幼保健信息系统建设的主要任务是:(1)通过专网与公网结合的方式,建设起北京市妇幼保健信息网络。北京市妇幼保健信息网络覆盖的机构分别为:

一级单位:基层开展业务工作的单位,包括各级医院相关科室、托幼园所保健科;

二级单位:区卫生局防保科/妇幼科、区妇幼保健院; 三级单位:指市卫生局妇幼处、卫生局信息中心、市妇幼保健院;

四级单位:指卫生部妇社司、国家妇幼保健中心。(2)妇幼保健信息系统涉及的业务内容范围包括:妇女保健、婚前检查、孕妇保健、产妇保健、婴儿保健、幼儿保健和学龄前儿童保健。保健的内容包括定期体检、评价、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疾病普查、健康教育等。

CHISC.NET全国医疗信息化联盟 ,为全国医疗信息化人士提供最强大的资源共享平台

网上审批系统是由在线平台,市级平台及各委办局内部的审批系统三部分组成,网上审批系统的业务系统涵盖了与卫生部门相关的医疗机构、医师、护士、外国医师、妇幼机构及人员、血站以及公共卫生等方面的业务审批,支持业务人员对相关数据进行查询统计分析,生成各种报表。

对各区县网上审批系统建设的建议:

(1)结合实际工作情况,尽快建设各区县的网上审批系统。由于审批权限的属地化,卫生局所涉及的审批项目工作量大部分在区县卫生局。各区县必须与市级系统配合,尽快建设网上审批系统。

(2)审批系统产生的数据是其他应用系统共享信息的重要内容,在整体系统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审批系统与其他应用系统的互联互通,提供标准接口。

10、实名就诊卡系统

建设北京市实名就诊卡项目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在全市统一使用实名就诊卡,实现实名就诊、赋予所有患者统一的实名代码、方便病人就医、推进银行卡在医疗机构中的应用,通过疾病信息上报,逐步积累就诊病人的本底信息,实现疾病预警的功能。

对各区县相关系统建设的建议:

(1)共同参与系统建设。实名就诊卡系统只有在全市范 19 CHISC.NET全国医疗信息化联盟 ,为全国医疗信息化人士提供最强大的资源共享平台

(3)建立起市、区卫生局两级社区卫生政务管理系统,逐步建立起基于区域中心数据库的完善的社区卫生电子政务体系。

(4)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和社区居民健康档案中应包括公共卫生监测所需要的疾病、症状等相关信息,为疾病和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提供基础数据。

1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系统

逐步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国家农村卫生政策的重要体现,是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的重要举措。新型农村医疗信息系统建设也是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通过该系统的建设将实现农村公共卫生网底基础数据的及时采集,为疾病和公共卫生监测提供第一手资料。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系统建设的主要任务是:(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系统以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的管理和农民健康信息管理为中心,对资金信息流、健康信息流产生的数据进行收集维护、统计分析,以便及时掌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的流动情况以及农民健康和疾病状况,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系统应包含农民健康档案管理、征缴管理、补偿管理、资金管理、会计核算、统计分析、21 CHISC.NET全国医疗信息化联盟 ,为全国医疗信息化人士提供最强大的资源共享平台

公众对公共卫生相关事件的举报沟通信息等。促进环境卫生条件改善,预防控制传染病和其他疾病的流行,培养公众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文明的生活方式。

(四)基础设施建设

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应与北京市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中心(应急办公室)的建设同步进行,实现高水平的系统设计,建成集中心机房、会商中心、容灾中心以及北京地区卫生信息系统全部数据库为一体,具有培训、信息分析、技术支持等相应功能设施的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业务楼。

(五)组织机构建设

为保证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的顺利进行,应建立由市和区县卫生局两级行政管理机构及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各区县卫生局信息化专职机构或部门、各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化专职机构或部门三级执行机构。

1、市级机构及职能

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受北京市卫生局委托,负责全市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规划的组织实施;落实对北京地区卫生信息资源的整合;组织公用网络系统、中心数据库和综合应用系统的开发建设及运行维护;管理和协调市级各业务信息系统建设,如:疾控、卫生监督、医疗救治等信息系统。指导区县 23 CHISC.NET全国医疗信息化联盟 ,为全国医疗信息化人士提供最强大的资源共享平台

和区县级公共卫生中心数据库。

2、区县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应遵循《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规范》(正在制定中)的基本要求,在技术环境、网络环境和业务功能等方面与市局系统取得协调一致,以避免重复建设。

(二)公共卫生应用系统建设基本要求

1、区县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应包含以下基础应用子系统:(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监测系统;(2)公共卫生资源综合管理系统;(3)卫生防病信息系统;(4)卫生执法监督信息系统;(5)医疗救治信息系统;(6)综合指挥调度信息系统;(7)妇幼保健信息系统;(8)卫生统计信息系统;(9)网上审批系统。

2、本规划第五部分中所列出的其它应用系统可根据各区县实际需要进行建设。

3、对各区县在上述应用系统建设中的建议请参见本规划第五部分各节内容。

(三)与市卫生局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信息共享

CHISC.NET全国医疗信息化联盟 ,为全国医疗信息化人士提供最强大的资源共享平台

制可参考以下标准:以床位为基数,每100张床设1人或以门诊量为基数,每日门诊量200人次设置1人。

充分发挥和调动计算机软件开发企业的积极性,使之形成全市卫生信息化的外围技术队伍。

(二)认真做好规划,抓好规划落实

各区、县和各直属单位应根据本规划的精神,制定出本地区、本单位的公共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在规划的制定中,要注意系统的整体性、综合性和科学性,采取充分论证、试点运行、分步实施、全面推广的方法,紧密结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讲求实效,提高效率。各级卫生主管机关应做好规划的实施和监督检查,建立每年11-12月份卫生信息化工作定期检查制度。

(三)系统建设资金

加大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和运行的资金投入,保证基础设施建设、网络及应用系统建设和网络运行经费。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经费要纳入财政预算。区县建设经费原则上由区县财政给予定额补助,经济不发达的边远区县由市财政通过转移支付给予适当支持。

(四)加强人才培养

加强卫生信息化人力资源建设,大力抓好卫生信息化宣传教育工作,将信息技术应用列入医学教育领域,建立多层次、27 CHISC.NET全国医疗信息化联盟 ,为全国医疗信息化人士提供最强大的资源共享平台

3、建立区县卫生监督所-市卫生监督所-市卫生局的网络连接;

4、建立用血单位、基层血站-各中心血站-北京内市血液中心-市献血办-北京市卫生局的网络联接;

5、建立各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区县卫生局-市卫生局的网络连接;

6、完善和建立所有二级以上医院的广域联网环境,满足实名就诊卡和卫生统计信息平台的网络环境建设要要求;实现具备ADSL/ISDN/普通电话线等方式连接Internet条件的建设。

(二)完善网络安全及备份系统建设

1、完善和统一基于CA的信息安全建设,推广执行统一用户认证信息安全建设,建设公共卫生专网的入侵检测信息系统;

2、完善和建立卫生局信息中心“数据处理中心、数据交换中心、数据存储中心”的角色,在卫生局信息中心的角色基础上进行数据集中建设;

3、为保障信息中心所存储的信息数据安全,筹划和建设数据的异地备份网络及设施;

4、为提高信息系统的及时响应,缓解用户增加而导致的应用处理速度慢的问题,建立应用分散机制,实现应用的负载 29 CHISC.NET全国医疗信息化联盟 ,为全国医疗信息化人士提供最强大的资源共享平台

并建立与北京市政府应急指挥平台的应急联动接口。

建立疫苗管理信息系统、生物制品管理信息系统、储备物资管理信息系统、卫生资源规划及评估系统,完善和建立指标分析管理系统,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资金管理信息系统。

完善和编制《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规范》、《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基本功能标准》、《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指标项标准》、《北京市公共卫生基本数据集和数据代码标准》等,指导和规范18区县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建设。

通过公共卫生信息标准的制定,在综合指挥调度信息系统基础上,逐步解决现有医院信息系统、院前急救信息系统、血站和血液管理信息系统、医学情报检索、远程医疗系统与医疗救治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交换问题。

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大众服务系统,指导市民和专业人员普及健康知识,提供公共健康危害因素信息,包括不良生活习惯及生物、化学、核辐射恐怖活动的威胁等;公共卫生相关事件处理情况信息及公众对公共卫生相关事件的举报沟通信息等;提供急救知识和应急措施指导。

在公共卫生资源信息基础上,完善和建立医院评审体系,提高医政业务考核和质量监督手段。

3、完善疾病信息报送制度,建立公共卫生疾病症状监测预警与信息监控体系。结合实名就诊卡的推广,实现病历的采 31 CHISC.NET全国医疗信息化联盟 ,为全国医疗信息化人士提供最强大的资源共享平台

(四)新建项目建设

1、计划免疫卡管理信息系统

系统实现的功能包括:接种登记、副反应登记、针次维护、疫苗管理、预防接种记录卡(基本信息、接种记录)、计免报表等。系统建设还包括各儿童计划免疫接种实施地点用卡环境建设及卡片系统的建设。

2、北京市医疗信息公用交换平台

建立本地医疗信息资源公用交换平台。开发构建医疗卫生信息交换、不同系统信息转换的大接口环境,促进全市各医疗卫生机构医疗信息资源的开发、管理以及相互之间信息的交换、共享、转换和利用。建设内容包括:医疗信息交换平台技术环境建设;相关卫生信息标准建设。

3、北京市血液信息管理系统建设

对在我市进行血源、采血、供血、用血工作活动中产生的相关信息通过网络进行收集、传递及共享,建立集献血、检验、供血、管理等信息采集、处理、分析和血站标准化、科学化管理为一体的综合性的血站管理系统。

主要内容包括:数据中心管理系统建设;数据查询分析系统建设;数据交换系统建设;血站标准化管理系统建设;医院输血管理系统建设;血站报表分析系统建设等。

4、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信息系 33 CHISC.NET-全国医疗信息化联盟 ,为全国医疗信息化人士提供最强大的资源共享平台

(1)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信息系统

为社区卫生服务部门(15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17家社区卫生服务站)提供社区卫生保健管理的技术支持方案,提高疾病信息通过网络报送的能力。

(2)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管理信息系统

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大病统筹费用决算信息平台,统一费用信息采集标准和格式,实现农民就医费用信息网络化管理,规范资金管理制度,提高费用报销的工作效率,方便农民就医。

(五)组织队伍建设

2005年,北京市公共卫生组织队伍建设的目标为:形成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具有基本技能的系统应用和维护人员队伍,快速、全面、准确地采集、传输、整理、分析各种公共卫生信息,为卫生管理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第二篇:北京市海淀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北京市海淀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1-2010年)

海淀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1-2010年)

前言

海淀区位于北京市区西北部,东与西城区、朝阳区相邻,南与宣武区、丰台区交界,西连门头沟区、石景山区,北与昌平区接壤,土地总面积430.73平方公里(64.61万亩),约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3%,人

口(户籍)平均密度为3760人/平方公里。

海淀区是北京市发展以知识经济为方向、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的首都经济的主要基地。新世纪前二十年,是海淀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力争率先在全市、全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率先基本建成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率先完成奥运行动规划目标的发展新阶段,全区将实施“园区带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建设“三大板块”“四大区域”和“八大功能区”,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打造海淀环境品牌,全面推进农村城市化,基本建成世界一流的高科技园区。在这重要时期,各行各业对土地资源尤其是建设用地的需求量进一步加大,经济建设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矛盾会更加突出。为此编制《海淀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1~2010年)》,明确规划期间海淀区土地利用的战略重点,统筹安排各类用地,促进土地资源集约、高效利用,为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供用地保障。总则

1.1 本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以及国家有关法规、政策要求编制。

1.2 规划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遵循《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下达的调控指标,按照保护生态环境、实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方针,积极落实海淀区经济和社会发

展“十五”计划及中关村科技园区规划的用地需求。

1.3 规划适用范围为海淀区行政辖区的全部土地。凡在海淀区内进行的一切土地利用活动均应符合本规

划。

1.4 规划基期年为2001年,近期规划至2005年,规划目标年2010年,远景展望至2030年。

1.5 规划编制除符合土地管理法规定的原则,还遵循下列原则。

1.5.1 处理好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与农地保护的关系,保障中关村科技园区发展用地,按照规划控制协

调非农建设用地规模。

1.5.2 注重城郊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保障城市绿化隔离带的用地,坚持土地利用经济、社会、生态效

益的统一。

1.5.3 以供给制约和引导需求,促进北部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小城镇建设,以利于加快城市现代化进

程,提高土地利用率。

1.5.4 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和结构优化,落实上一级土地利用规划下达的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和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等控制指标,统筹安排各类用地。

1.6 规划期间,区内各乡行政建制和辖区范围将有所改变,划入城市规划建设范围的玉渊潭、四季青、东升、海淀各地区(乡)可依据城市规划实施本行政区的土地利用规划;北部地区温泉镇及现有的东北旺乡、永丰乡调整合并后为西北旺镇,北安河乡、苏家坨乡和聂各庄乡调整合并后为苏家坨镇,上庄乡调整改为上庄镇,四个镇可依据本规划下达的控制指标,实施本行政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7 各行业部门、单位制定规划、计划涉及土地利用的,应符合本规划。编制城镇规划、村镇规划应与本规划相衔接,新增建设用地不得超过本规划确定的规模。在河流、水库管理保护范围内的土地利用,还应

符合其综合治理规划,符合河道行洪要求。

1.8 根据土地用途管制要求,规划按照土地的主导用途划分土地利用分区,明确各分区用途管制规则,用地单位和个人必须按照分区的用途管制规则使用土地。

1.9 本规划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具有法律效力,必须严格执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改动。规划实施过程中因特殊情况确需调整、修改或修编的,应按照法定程序申报、审批,调整或修改后的规划须经

原批准机关批准。

规划目标和重点布局

2.1 规划指导思想

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在全市、全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率先基本建成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率先基本完成奥运行动规划的目标,以中关村科技园区“五年上台阶”为中心,围绕建设“三大板块”“八大功能区”的部署,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土地基本国策,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各类发展用地,追求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效益的高度统一。

2.2 规划目标

2.2.1 城乡建设协调发展,通过调整基本农田保护区,完善以绿色生态环境建设和高科技农业园区为主的农用地格局。2010年全区耕地面积保有3247公顷(4.87万亩),其中基本农田保护面积2987公顷(4.48万亩);园地面积保持1487公顷(2.23万亩),林地面积保持7884公顷(11.83万亩);农用地总面积保持14318公顷(21.48万亩),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33.24%。

2.2.2 保障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北部地区小城镇、交通及市政基础设施、旅游开发等重点建设用地,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建设用地总量达9176公顷(13.76万亩),其中占用耕地3487公顷(5.23万亩),占用其他农用地2747公顷(4.12万亩)。随着城市化水平提高,北部地区小城镇建设逐步完善,现有农

村居民点用地相应减少51.8%。

2.2.3 实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以改善土地生态环境和城乡绿化美化为目标,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增加可耕地1174公顷(1.76万亩),提高土地利用率0.32%。

2.3 规划重点

2.3.1 依据中关村科技园区总体规划,落实海淀园各项规划建设用地,主要有上地二期、软件园、生命科技园、航天城二期、永丰产业基地、新医药科技园、环保科技园、农林科技园、中关村国际学校和文化教

育基地等高新技术园区及部分城市居住用地。

2.3.2 结合城市绿化隔离带建设,如第一条绿化隔离带中的四季青“绿谷氧吧”、万柳绿化区、东升绿化区及沿水系、路网形成的绿色走廊和规划中的第二条绿化隔离带,落实绿色生态办公区(EOD)用地、绿色生产经营用地和稻香湖旅游风景区、皇家园林旅游区及凤凰岭、阳台山旅游风景区等的休闲度假设施建设

用地。

2.3.3 以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依据北部地区总体规划重点安排四个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现代化农业产业基地、交通路网及市政基础设施的用地,为北部地区实现城市化跨跃式

发展提供用地保障。

2.4 规划布局

2.4.1 在土地利用布局上,五环路以内为中关村科技园区中心区建设用地,主要方向是调整、改善现有用地,综合整治环境,更新和发展信息网络和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和支撑体系。

海淀北部地区是中关村科技园发展区,土地利用方向主要是:全面建设高新技术专业园和产业基地,包括建设现代化的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区;建设集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人居环境优美,生产、生活、生态

协调发展的智能化新社区。

2.4.2 北部地区要大力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加快建设温泉镇、西北旺镇、上庄镇、苏家坨镇,以发展具有海淀北部地区特色的园区经济、现代化农业和服务业为依托,加强现有耕地和其它农用地保护,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加大生态林、经济林保护和土地开发整理力度。

北部地区的西侧地带,要依托绿色屏障、自然景观、名胜古迹、特色果林,大力发展旅游休闲度假业;加强荒山、荒坡治理,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促进旅游、养殖、果林及第三产业全面发展。

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

3.1 农用地调整

农用地调整优先安排绿化隔离带和现代农业园区用地,以满足农业生产结构调整需要。通过发展设施农业、精品农业,并向加工、旅游观赏等功能延伸,实现优质、高效,适应市场需求。

2001年全区农用地面积合计20175.9公顷(30.26万亩),占土地总面积46.84%,规划到2010年为14318.2公顷(21.48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33.24%,规划期内减少5857.7公顷(8.79万亩)。

3.1.1耕地 2001年全区耕地面积6072.7公顷(9.11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4.10%,规划至2005年耕地面积4176.4公顷(6.26万亩),占9.7%,按照市级规划要求,全区2010年耕地保有量应为3247公顷(4.87万亩),占土地总面积7.5%。市级规划下达全区规划期间各项建设占用耕地的指标为4000公顷(6.0万亩),由于从严控制,依据实际情况已安排指标3486.7公顷(5.23万亩),因此规划2010年耕地保有面积达到3760.16公顷(5.64万亩),超出规定的耕地保有量指标513.3公顷(0.77万亩),此部分超出量为规划余留的占用耕地指标,可在规划期间出现新项目需要占用耕地时使用。

规划期间通过调整部分可耕地(原来是耕地,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种植果、林的耕地)和实施土地开发整理,新增耕地面积计1174.1公顷(1.76万亩),增减相抵,净减少耕地面积2312.6公顷(3.47万亩)。

3.1.2园地 2001年全区园地面积3144.5公顷(4.72万亩),占土地总面积7.3%,规划期内有部分可调整园地改为耕地或为建设占用,规划2005年园地面积1785.1公顷(2.68万亩), 占4.14%,2010年园地面积1486.73公顷(2.23万亩),占3.5%。规划期间主要是要通过现有果品生产结构调整,建设并

保护好一批名、特、优、新果品生产、营销基地。

第三篇:北京市大兴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北京市大兴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大兴是北京兼具城市、城郊、卫星城特征的一个区,在新世纪之初,如何面对北京快速的城市生长,如何应对日趋多样性、个性化的旅游需求,如何将潜在优势转化成为具有独特性卖点的市场竞争优势,转化成为围绕核心竞争力部署的优势集聚,转化成为精品原则与系统科学相结合的项目网络,转化成为享有长久生命周期的旅游产品,是摆在大兴区和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规划特别注重了在北京旅游的大背景下把握大兴的比较优势,环顾左右,与兄弟区、县认真比较,以共性推动趋势,以个性塑造优势。规划引进了环境经济、休闲经济和体验经济的丰富内涵,着重突出三个主题:从容欢畅的生命体验节奏,清新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鲜活丰富的旅游文化元素;着重打造三张名片:以昔日皇家苑囿尊贵生活为代表的金色名片,以今天“绿海甜园、都市庭院”为形象的绿色名片,以未来白领阶层时尚休闲需求为导向的银色名片;着重植入三个理念:“旅游就是销售梦想,并使梦想成为现实(世界旅游组织知名专家麦克纳尔蒂)。”“服务经济的下一步将走向体验经济,商家靠提供独特的体验服务取胜(《第三次浪潮》作者托夫勒)。”“快乐创造财富(《体验经济》作者派恩和吉尔摩)。”规划提出了“绿海甜园,都市庭院”的总体形象口号。充分反映了大兴区这个休闲庭院将成为北京居民居住、休闲、娱乐、享受自然、理解自然、倾听乡村音乐和自然音乐的第三空间。

本规划得到了大兴区政府的高度认可,总体形象口号已叫响大兴区。中国旅游报、中国经济时报、光明日报、北京日报等都对该规划进行了报道。规划成果已受到了不少投资商的关注。在今天看来,大兴旅游正按照我们规划中的内容进行科学建设和合理发展,也正如规划预期的一样,已经成为北京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篇: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方案

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方案(草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一、背 景

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是国家公共卫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上半年的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型肺炎重大疫情灾害,暴露出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不健全,公共卫生发展严重滞后。为了加强我国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党中央、国务院要求用3年左右的时间,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是上述机制和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和纽带。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和基础设施的普及,我国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初步建立了以疫情、疾病监测、卫生监督为主体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形成了从县到中央四级卫生防疫信息网络。目前,我国开展的公共卫生信息收集主要包括:疫情报告、疾病监测、居民死亡原因统计;食品卫生、环境卫生、学校卫生、妇幼卫生、职业卫生状况监测;公共卫生资源及服务利用统计。上述报告和监测系统在我国疾病预防控制和公共卫生管理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SARS疫情的发生和蔓延,充分暴露出当前我国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存在的缺陷,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疫情报告、疾病监测时效性差。我国疫情报告、疾病监测实行旬、月报和逐级统计报告制度。2000年,由国家和地方投资,依托国家公用数据网建立了卫生防疫虚拟专网,实现了县及县以上疾病控制机构间的疫情报告和数据传输。但是,在疫情报告、疾病监测的数据源头--医疗卫生机构,疫情报告还是使用纸质报告卡,通过邮寄或电话方式向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然后,再由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按全国统一的软件录入计算机,“逐级上报”,“逐级审批”,不仅报告周期长,且容易发生人为干预现象。在SARS防治中,个案病例从发病到国家收到报告的时间,全国平均为8-9天,从住院确诊到国家收到报告的时间为3-4天。报告时间的滞后,严重延误了战机。

二是卫生信息网络覆盖面小。疫情报告、疾病监测系统的网络仅仅覆盖全国县、市、省和国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而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单位和报告人,主要是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所(站)、农村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各种形式开业诊所及其医务人员,却不能实现网上直报。

三是医疗救治系统信息不灵。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和SARS这类不明病因的疾病,如果不能准确掌握医疗机构可利用的床位、转运能力、专业医生、护理能力、诊疗设备、救治药品、防护设施等各种资源信息,必定出现混乱局面。同时,由于医院与疾病控制部门间的信息链条不完整,造成医疗救治信息不灵,患者的接收和处置常常处于被动。

四是卫生执法监督信息系统建设滞后,不适应卫生执法监督工作的需要。全国卫生监督信息系统建设严重缺位,只有个别地区开展卫生执法监督信息化工作,全国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五是缺乏国家统一的公共卫生信息平台,信息整合能力差。过去,卫生系统信息建设由于在信息标准开发、数据编码和交换方式等方面没有投入,使得医疗、预防和卫生管理之间信息不能共享。

现代化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指挥和处理,必须采用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和现代管理手段,实现对突发事件的辨别、处理和反应。信息系统的建设要求能对事件处理全过程进行跟踪和处理,实现从突发事件相关数据采集、危机判定、决策分析,命令部署、实时沟通、联动指挥、现场支持等功能,以便对危机事件做出最快、最有效的反应。

综上所述,我国公共卫生信息系统薄弱环节和空缺领域多,基础建设和系统建设任务十分巨大。

二、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和原则

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的指导思想是: 在各级政府领导下,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务院关于“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要求,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加强科学管理,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结合卫生工作实际,总体设计、分步实施,全国联网、防治互通,强化责任、依法管理,加快我国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进程,全面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应急反应、医疗救治、执法监督和指挥决策的能力。

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是: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构建覆盖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所、卫生监督所、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高效、快速、通畅的信息网络系统,网络触角延伸到城市社区和农村卫生室;加强法制建设,规范和完善公共卫生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提高信息质量;建立中央、省、市三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和应急指挥系统平台,提高医疗救治、公共卫生管理、科学决策、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指挥能力。

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原则: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要按照国务院的总体要求,密切联系我国公共卫生的实际需要,在坚持先进性、实用性、安全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在建设中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充分利用现有基础网络、设备和人员,从整个国家卫生信息化长远发展的需要出发,统筹规划,统一建设规范、标准、管理制度,明确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职能。根据国家投资安排的轻重缓急,分步实施。

(二)突出重点、纵横联网。当前,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建设重点是疫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建设,将现有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延伸到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触角延伸基层卫生单位;加快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及其数据库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系统建设。

(三)规范标准、资源共享。资源共享是信息网络应用的目的,统一标准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基本条件。统一标准也是实现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的基本要求。各地区各单位必须依据统一的功能规范,统一的业务流程,统一的数据定义与编码,统一的数据交换标准。地方必须兼容中央,下级必须兼容上级,全国形成统一的体系。

(四)平战结合、预警预报。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要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条例》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要求,实现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分析功能,对突发事件识别、危机鉴定、应急预案启动,以及调度、指挥和决策功能。

(五)多方投资、分级负责。充分发挥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市场多方面的积极性。国家财政负责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关键网络硬件设备、安全保密设施、中央一级网络平台、系统应用软件开发、网络管理,并按不同比例和各地的实际,给予地方经费支持和补助;地方财政负责当地网络系统和指挥平台建设,保证当地网络系统正常运行。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作用,调动医疗卫生单位和社会的作用,多渠道筹集资金。

(六)明确职能、分层装备。要明确乡镇、县(区)、地(市)、省和国家五级网络功能和职责,实行分层次装备。乡镇和各级医疗机构主要是报告信息;县级主要加强数据采集能力、数据整理和报告功能;地(市)级加强资料收集、审核、汇总分析功能;省级具有监测分析、预警、现场技术指导、咨询,教学、培训、电视电话会议等功能。中央一级重点建设是国家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信息系统网络管理中心,提高全国疫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预报能力。

三、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基本结构

(一)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网络结构

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纵向网络建设是形成“五级网络、三级平台”。五级网络就是依托国家公用数据网,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建立连接乡镇、县(区)、地(市)、省、国家五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的双向信息传输网络,形成国家公共卫生信息虚拟专网;三级平台就是在地(市)、省、国家建立三级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平台。

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横向网络建设是形成“区域卫生信息网”。区域卫生信息网就是指按照区域卫生规划要求和属地管理原则,在地(市)建立区域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平台的基础上,形成区域内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有效的网络连接。

(二)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网络功能

乡镇和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网络接入和功能: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或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建立计算机工作站,条件不足的单位购买专用上网电话机,以拨号方式接入国家公用数据网络,与县及县以上公共卫生信息网络连接。按照国家法律规定和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报告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资源及相关信息。

县(区)级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网络接入和功能:在县(区)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建立计算机工作站,有条件县(区)可以建立局域网,通过拨号或专线方式接入国家公用数据网络。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机构和医疗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和任务要求,完成数据收集、上报、下载、建立基本数据库和分析报告工作。

地(市)级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平台及其功能:在全国以地级市(包括计划单列市和省会城市)建立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平台。通过建立局域网,专线方式接入国家公用数据网,与县(区)卫生行政部门,各级各类疾病控制、卫生监督机构、医疗机构连接形成区域公共卫生信息网。地(市)级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平台功能主要包括区域各类公共卫生数据库、数据传输、预警预报、医疗救治、指挥调度、视频会议、信息发布等功能。

省级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平台功能:在全国以省为单位建立省级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系统平台设在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网络平台及其功能与地市级类似,主要包括本省公共卫生数据库和指挥所建设、具有数据传输、预警预报、指挥调度、视频会议、信息发布等功能。

国家级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平台功能:包含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平台、数据所、指挥所功能。国家在中国CDC建立全国疫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与监测数据库;在卫生监督所建立全国卫生监督执法数据库;在统计信息所建立全国卫生资源和医疗救治信息数据库;在卫生部建立国家综合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平台,作为国家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指挥所重要组成部分。

四、现阶段的主要任务

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是一个长期的建设过程,必须分阶段实施。根据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互连互通、强化职责、依法管理的原则,依据国家财政支持的力度,用3年时间,初步完成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基础建设。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1)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基础网络;(2)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建设;(3)医疗救治信息系统建设;(4)卫生监督执法信息系统建设;(5)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所与决策系统建设。

(一)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基础网络建设

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基础网络建设是一个十分巨大的工程,纵向连接国家、省、地(市)、县(区)、乡镇五级,触角延伸到村,横向连接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形成整个国家和区域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基础信息服务平台。

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基础网络建设的主要任务:

1、县及县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医疗、预防、卫生监督机构建立局域网或PC工作站,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所和基层医疗机构建立PC工作站或购买专用上网电话,依托国家公用数据网接入三级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平台,形成国家和区域公共卫生信息虚拟专网。

2、建立国家、省、地(市)三级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平台。根据公共卫生发展的实际需要,建立三级信息平台作为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骨干网络,不仅具有通讯功能,更重要的是具备数据所、预警预报、视频会议、指挥调度、信息发布功能。

3、保障网络连接和三级网络平台安全性。国家、省、地市网络平台可租用DDN专线组建VPN网,采用分层网络结构进行连接。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应根据网络设备、传输速率、租用费等因素考虑实际装备方案,有条件地区可以利用光纤城域网方式组建VPN网,条件不足的地区可利用ISDN、ADSL、或电话拨号等方式接入互联网,然后在互联网基础上建立VPN,保证信息安全。

(二)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建设

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建设是在总结SARS防治工作基础上,对传统疫情报告制度的一场革命,即将传统疫情定期报告的逐级统计转为在线报告、满足预警和快速反应的要求。

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建设的主要任务是:

1、完善SARS疫情专报和分析预警系统。在试点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网络功能,开展医疗卫生机构直报工作。2003年10月底前,全国县及县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和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直接上网报告,2003年底配齐所有乡镇卫生院专用上网电话进行报告。

2、规范和修订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卡。明确法定报告单位、报告人和各级疫病预防控制所的职责,完善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及其管理的法律法规。

3、开发和建立全国(包括各省)统一的“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平台和数据所”。从2004年开始,法定报告单位和报告人直接上网,实行在线报告,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CDC可随时接收或下载本地区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

4、国家卫生信息网项目已在国家、省、部分地市CDC建立了局域网,部分地市和全部县(区)CDC建立了计算机工作站,各地都配备了系统软件和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分析软件,要通过国家公用数据网接入国家、省、地市公共卫生网络平台,要充分发挥现有资源的作用,不断完善网络功能,做好与新的报告方式的接口开发工作。

5、按照管理权限,建立各级疫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危险因素数据库。地(市)、县(区)CDC对辖区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的进行核实、流行病学调查、订正,完善本地数据库建设;各省CDC对辖区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据库进行管理;各级卫生行政和监督部门对辖区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进行执法监督。

6、加强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各级疾病控制机构疫情监测数据的分析和预警能力。

7、逐步建立对未知危险危害因素的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能力,在紧急救援所(120)增加接受非正规渠道信息收集能力,探讨与其他突发事件应急系统(如公安、消防、急救等)的协作关系。

8、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执法监督部门和其他卫生系统提供现场咨询/技术指导、在线培训与在职教育等服务。

(三)医疗救治信息系统建设 医疗救治信息系统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和反应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疗救治信息系统采用平战结合的运行管理模式,在一般情况下,服务于卫生管理、医疗服务、日常救治、远程医学等业务工作,同时在医疗机构、紧急救援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之间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机制,尤其是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哨点监测作用,做到“关口”前移,实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在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重大危害时期,该系统担负区域医疗资源统一调度、院前急救、医疗救治、远程医疗、远程培训等医疗救治信息服务和管理职能。医疗救治信息系统涉及面广、内容复杂、技术难度高、资金投入数量巨大,特别是对于突发灾难的医疗救治系统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医疗救治信息系统建设的主要任务是:

1、要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完成医疗救治信息系统建设方案和技术方案,选择若干省市进行试点。

2、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要根据自身实际建立和完善局域网或计算机工作站,没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和基层卫生组织使用专用电话,通过国家公用数据网接入地(市)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平台。

3、建立全国统一的、平战相结合的医疗救治信息系统建设的基本功能规范和信息交换标准;

4、根据平时医疗工作管理和战时调度指挥的需要,完成医疗救治信息系统软件的开发;

5、按照全国统一的标准和分级管理的要求,建立国家、省、地(市)三级医疗救治资源数据库,包括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大型医疗设备、医疗救治机构、救治专家和救治队伍、救治物资和药品等数据库;

6、建立平时和战时医疗卫生机构病人收治、床位占有、救治队伍流动、医疗工作动态等情况的报告制度,保证战时在线调度指挥的实施。

7、研究解决现有医院信息系统、院前急救信息系统、血站和血液管理信息系统、医学情报检索、远程医疗系统与医疗救治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交换问题;

8、选择重点地区和医疗机构建立疾病症状监测和病情监控预警信息系统。

(四)卫生监督执法信息系统建设

卫生监督执法信息系统是目前卫生信息化建设的薄弱环节,也是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内容。卫生监督执法信息系统不仅具有与疾病控制、医疗救治信息系统类似功能,其特殊性还表现在不仅对医疗卫生机构自身行为的监督执法,而且对全社会与健康相关的环境、产品、服务的监督执法,包括经常性卫生监督、预防性卫生监督、突发事件报告等。日常工作繁重、信息量大,信息收集的难度更大。各种卫生监督执法报告卡25种,统计产出报表200余份。目前,国家、省和部分地市成立了卫生监督所,信息化建设必须提到议事日程。

卫生监督执法信息系统建设的主要任务:

1、在国家、省级卫生监督所建立局域网,地市(有条件可建立局域网)、县卫生监督所建立计算机工作站,通过国家公用数据网接入国家、省、地市公共卫生网络平台。

2、规范卫生监督执法信息报告的时间和程序,建立卫生监督执法信息数据库。开发和建立全国和各省统一的“卫生监督执法报告和数据所”,在国家和省两级建立动态的卫生监督执法数据库,包括监督对象、监督执法工作、监督执法结果、卫生监督资源数据库。

3、要研究和建立卫生监督执法过程中科学的现场数据采集方式,利用IC卡、POS机等技术简化数据录入过程。

4、根据卫生监督执法工作的需要,完成卫生监督执法管理系统软件的开发和运用。

5、要研究和建立卫生监督机构与监督对象、疾病预防控制、医院和其他医疗卫生机构数据接口问题,保证信息交流和监督实施。

(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所与决策系统

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要求,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系统,全国形成统一的指挥体系。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各级政府负责本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所与决策系统建设。在国家、省、地(市)三级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平台上进行功能扩充,将疾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信息、医疗救治信息、卫生执监督法信息和相关信息统一在网络平台,利用采用科学的危机处理方法,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和现代的管理手段,实现对突发事件的辨别、处理和反应,对事件处理全过程进行跟踪和处理。实现从突发事件相关数据采集、危机判定、决策分析,命令部署、实时沟通、联动指挥、现场支持等功能,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对危机事件做出最快的反应,采取合适的措施预案,有效地动员和调度各种资源,进行指挥决策。

现代化指挥所设计是一个涉及领域广,技术层次深的建设任务,不仅包括数据库开发、网络设计、音频视频设备等电子和信息技术,更重要是公共卫生、流行病学、医疗救治等专业领域的信息收集、分析处理以及与决策分析、危机管理、指挥部署等技术的结合应用。因此,指挥所的方案设计必须是多领域,多学科,多层次人员参与,集思广益。

卫生部负责国家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指挥所与决策系统建设,主要任务是:

1、建立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网络平台。包括指挥场所建设、计算机网络系统和管理、通讯系统和管理、视频音频(如电视电话会议)等系统建设。

2、建立国家公共卫生及其相关信息数据仓库。包括疫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发展和历史数据库、医疗卫生资源(卫生机构、卫生人力、大型设备等)数据库、医疗救治机构和专家数据库、物质和药品储备数据库等。

3、完成指挥所与决策系统软件开发。软件开发包括三个应用平台和七个系统的开发。三个平台指基础信息平台(数据采集、传输和数据仓库建立与管理)、专业服务平台(专业模型库、方法库和知识库建立和应用)、综合决策平台(资源管理与调度、信息发布、综合业务管理等);七个子系统指基础数据库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监测系统、分析预测系统、虚拟现实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综合查询系统。

4、建立与相关部门的信息交换机制和协调机制。疾病发生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发展、人口迁移和流动等密切相关,要与国家气象、水文、地理部门,国家统计、公安、人口部门建立信息交换机制,同时与国家地震、抗洪救灾等指挥所建立协调机制,互通信息,资源共享。

5、按照平战结合原则,建立和规范指挥所业务流程,数据库、知识库、模型库更新的频率和方式,以及与信息来源系统的关系。

五、系统建设的进度安排

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截止到今年年底):主要任务是围绕今冬明春SARS防治工作的需要,为公共卫生信息建设打下基础。本阶段工作任务包括:

1、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所、县及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和有条件乡镇卫生院运行SARS疫情专报系统,建立SARS临床症状检测、预警机制;

2、完成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设计、论证和项目启动;

3、完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挥系统与决策系统的设计、论证和项目启动;

4、完成医疗救治信息系统项目立项、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和论证;

5、完成卫生监督执法信息系统的立项、可行性研究和论证。第二阶段(截止到2004年底):主要任务是通过完善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建设,构建从国家到乡镇五级计算机通讯网络,触角延伸到村和社区服务站,形成完整的信息交换平台。本阶段工作任务包括:

1、完成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建设;

2、初步完成国家公共卫生重点数据库建设;

3、初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所与决策系统建设;

4、初步完成全国医疗救治信息系统的网络和软件开发工作;

5、初步完成卫生监督执法信息报告系统和数据库建设。

第三阶段(截止到2005年底):基本完成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建设任务,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互连互通,信息收集、处理和分析能力加强,满足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要求。

六、组织落实和任务分工

(一)加强领导,组织落实

国家公共卫生系统建设是卫生系统各部门信息技术应用的综合建设工程。必须加强领导,实现对系统建设规划设计、开发使用和系统运行的宏观调控与政策抉择。为此,卫生部对信息化领导小组重新进行了调整,组长由卫生部主管部长担任,部有关司局和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负责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的领导和重大问题决策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部统计信息所负责人担任主任。办公室具体负责系统建设日常的组织、管理、协调和督办工作,指定,疾病控制司、医政司、卫生法制与监督司、中国CDC等单位主管领导任副主任。

各级卫生主管部门和单位要加强对各级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德领导,参照卫生部的做法,建立领导和管理体制。

(二、)明确责任,分工合作

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的各项目,目前处在不同阶段。疫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项目已经正式启动,正在研究制订具体实施方案;医疗救治信息系统正在完善建设方案,处在报审立项阶段;卫生监督执法信息系统正在撰写项目建议书,准备立项阶段;国家突发公共卫生指挥所与决策系统已经落实第一阶段的经费,处在设计技术方案阶段。

国家公共卫生系统建设涉及部门较多,为了保证项目落实,要明确责任,有分工、有合作,协调一致。卫生部信息化领导小组研究确定:疫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项目由卫生部疾病控制司牵头,有关司局和单位配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具体组织实施;医疗救治信息系统项目由医政司、规划财务司牵头,有关司局和单位配合,部统计信息中心具体组织实施;卫生监督执法信息系统项目由卫生法制与监督司牵头,有关司局和单位配合,部卫生监督中心具体组织实施,国家突发 公共卫生指挥所与决策系统暂时由办公厅牵头,有关司局配合,部统计信息所具体组织实施。

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基础网络建设由信息化领导小组协调各系统建设项目,统筹规划设计,分头实施。

(三)因地制宜、抓好落实

在国家整体规划框架下,各地区、各单位应根据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基本要求,根据各自需求水平和建设能力和条件,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区、本部门的发展规划。在规划设计上,要注意保持与国家整体方案的一致性,要进行充分论证、试点运行、分步实施、总结经验,全面推广。卫生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及时总结地方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经验和好的做法,供其他地区借鉴。

七、建设经费、人员和技术保证

(一)建设经费

资金保证是系统建设和运行的基本条件。在系统建设的起步阶段,采取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方式,中央对重点应用领域通过项目立项,筹集资金,并通过地方财政的配套支持,保证系统建设开发和建立资金投入。

1、中央专项资金

卫生部正在向国家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立项申请。中央专项资金主要用于系统规划设计、标准开发、软件编制、人员培训和国家级公共卫生信息平台、指挥中心建设。中央财政将根据各地的实际,重点给予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经费补助和技术支持。

目前,国家财政到位的资金是重点支持国家CDC疫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建设,其中部分资金补助地方用于乡镇卫生院专用上网电话的装备。卫生部正在通过国家发改委立项,加快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

2、地方专项资金

许多地方正在从地方财政和发改委立项,加快本地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机制和信息系统建设。各地区可根据中央整体方案要求,制定本地专项配套资金预算方案。对于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可根据本地需求特点争取更多建设经费,在国家整体规划功能基础上,开发适合本地需求的软件应用和硬件设备资源。

系统运行维护费用是信息系统稳定运行的基本保障,各地区在系统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系统运行和维护费用(如网络通讯费、硬件设备维修费、软件升级费用等),列入当地卫生事业费预算之中。国家和地方财政要给予保证。

(二)人才保障

公共卫生信息系统人才短缺,必然会影响系统开发、运行和维护工作。各地区、各部门要十分重视人员培训和人才队伍建设工作。采用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一方面注意引进信息技术人员,另一方面通过各种培训方式,提高现有人员工作水平。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点,提高一般工作人员对信息化设备使用和操作的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信息开发利用能力。在技术性和专业性很强的领域,由于很难留住人才,可采取市场方式,以聘用制和委托服务方式,利用社会技术力量,弥补自身人才短缺问题。

(三)系统标准化和规范化工作保障

在任何信息应用系统开发中,标准化和规范化研究工作都是最基础性的建设工作。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数据交换和传输都可以依靠外界的力量解决。但是,如果没有统一的数据定义标准,没有统一的编码方法,没有统一的数据交换协议,各地区、各部门形成的数据很难汇总分析和共享。数据标准方面的差异已经成为当前信息技术应用发展的最主要障碍。

业务规范与数据标准的开发是一项涉及面广,业务领域深的基础性工作,开发周期长,难度大,标准的开发必须发挥好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单靠中央,人力资源有限,难以很快取得进展;单靠地方组织开发,往往又会难以顾全整体情况。此外,实现数据在疾病控制部门、医疗救治部门和卫生监督部门之间流通,也必须采用采用统一标准,因此标准的开发除了在自身领域内形成之外,还要考虑部门相互间的不同要求,综合协调工作显得十分重要。

各系统按照本规划的要求制订详细的建设方案。

第五篇:北京市妇幼保健网络信息系统监理项目

&案例一大庆市 1995~2004年孕产妇死亡率及死因分析

1995~2004年孕产妇死亡55例,死亡率为22.45/10万。孕产妇死亡评审结果由大庆市妇幼保健院组织妇产科专家,按照卫生部标准统一评审,然后上报到黑龙江省妇幼保 健院。经省里专家评审,55例死亡孕产妇中,7例为不可避免死亡,48例为创造条件可避免死亡。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我市 1995—2004年孕产妇死亡率22.45/10万,低于国家标准(2001年为48.4/10万、2002年为47.8/10万、2003年为52.2/10万),其死因顺位前5位为产出血、妊娠高血压疾病、羊水栓塞、妊娠合并心脏病、脑血意外。我市在 2000年前存在个别孕产妇死亡漏报可能,2001年起全市启动 “母婴安康工程”,取消家庭接生,正常在乡镇卫生院分娩,高危孕妇在县级以上医院分娩,极大地低了孕产妇死亡率,同时也减少了孕产妇死亡漏报率。从表中可以看出,造成孕产妇死亡的第 1位原因是产科血。在孕产妇死亡的病例中,可避免死亡和创造条件可避免亡占孕产妇死亡的相当比重。

案例分析:可避死亡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以知识技能为主,各级医疗保健部门不同程度存在知识技能问题,而村级卫生人员的问题尤其突出。降低孕产妇死亡的主要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孕产妇保健意识和保健技能,新观念,摒弃旧观念和不健康行为习惯,使她们主动接受系保健服务。

2、强化政府行为,启动母婴安康工程和农合作医疗,很大程度解决了农村孕产妇因病致贫、因贫致死问题,减少了贫困和文盲对孕产妇不可低估的影响。

3、加强孕产妇系统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加强高危孕的筛查及管理,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及早发现高危因素,及诊治。高危妊娠的筛查及监护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的关键。

4、加强农村三级网络建设,三级网络的建立和健全是好妇幼保健工作和降低孕产

妇死亡率的基础。

5、进步努力,做好资料收集、信息管理、死亡评审工作。找出工中的薄弱环节,总结经验教训,避免不必要的死亡,确保每孕产妇都能安全度过这一特殊时期,最大限度的降低孕产妇亡率。

案例二广东省深圳市妇幼保健院开展社区卫生服务 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卫生改革与发展过程中战略 性举措,是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我院作为深圳市首批市属三级医疗保健机构办 “社康服务”试点单位之一,于 1 997年开始在辖区地 段 内开展 “社康服务”试点工作,2000年又响应深圳 市卫生局 “关于在医院周围开展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工作 ”的号召,先后创办了2所 “社康服务”中心。通过 向社区居民提供 “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初步摸 索出一套社区基层管理经验,促进了妇幼卫生体制改革。

做法首先是更新观念,主动参与 “社康服务”以人为中心,以家庭为重点,以社区为范畴,以促进人人健康为目标,其服务内容包括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教及计生服务等多种学科与妇幼卫生服务有许多交叉和互补的内容。其次是明确社区诊断,转变服务模式。由于 社康服务”是一新生事物,试点初期,当地 政府及群众不甚理解,甚至有抗拒情绪。我们及时调整 工作方法,主动送医送药上门,并组织全院职工为社区 居民免费体检和建立健康档案。同时实行妇幼计免保偿与医疗契约服务相结合,积极争取社保部 门支持,开通 “医疗保健定点记帐”服务项 目,出资改造 “社康服务”中心场地,添置基本医疗设备,如手提B超、心电图机、乳腺红外线扫描仪、显微镜等。再次是以妇幼人群为切^点,发挥 “六位一体”功能。根据深圳市政府(19953 101号文件精神,为更好地向社区居民提供健康促进(含健康教育)、卫生防病(含计划免疫)、妇幼保健(含优生优育、计划生育)、老年保健(含家庭

照顾)、慢病防治(含医疗康复)、疾病诊疗(含院前急救)“六位一体”服务项 目。最后是加强监控,规范管理。我们严格执行深圳市政府及深圳市卫生局颁有关 “社康服务”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努力做到“10个坚持”,“6个统一”“8个不准”。

案例分析:加强社区妇幼卫生工作是最直接和最有效的降低孕产妇与婴儿死亡率、提高人均期望寿命值的举措之一,也是实施 “初级卫生保健”的重要突破口。此外,通过加强健康教育和社区妇幼保健工作,可直接和间接地增进卫生防病、老年保健、慢病防治和疾病诊疗六大功能的完成,对整个卫生体制改革能起到正面反馈作用。因此,妇幼卫生机构应主动地占领“社康服务”阵她,积极发挥妇幼卫生进社区的优势和作用。

案例32005年广东省基层卫生与妇幼保健工作要点

(一)围绕我省卫生发展规划妇幼保健目标,进一步加大贯彻实施“一法”“两纲”的力度,加强妇幼保健机构现状和《广东省先天性心脏病综合防治方案》等问题的调查研究,全面推动我省妇幼保健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二)加大执法监督力度,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争取出台《广东省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根据卫生部《新生儿疾病筛查技术规范》修订《广东省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办法》,启动和做好产前诊断、新生儿疾病筛查的许可审批工作。配合卫生部研究制定母婴保健许可和监督管理的规范性措施和要求,完善母婴保健法制建设。

(三)进一步加强妇幼卫生体系建设。在妇幼保健机构现状调研基础上,研究制订我省妇幼保健机构规范化建设具体措施,对妇幼保健机构进行分类管理。深化妇幼卫生改革,开展妇幼保健进社区的试点工作,继续做好我省妇幼保健机构对口帮扶工作。进一

步加强基层妇幼保健机构和乡镇卫生院产儿科建设,做好基层群体妇幼保健工作。

(四)全面实施母婴安全工程,保障母亲和儿童健康。继续加强对农村贫困地区和流动人口中孕产妇死亡和新生儿破伤风的专项治理。按照2004-2005降消项目工作计划,认真做好2005降消项目培训、健康教育、专家驻县指导和项目督导等工作。积极做好降消项目2006-2007继续滚动的有关准备工作。总结推广农村住院分娩纳入合作医疗和流动人口孕产妇社区管理模式,提高住院分娩率。

(五)积极推进出生缺陷干预工程,提高出生人口素质。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地中海贫血和先天性心脏病的群体防治工作,争取有关部门将控制地中海贫血和先天性心脏病列为专项工作,加大出生缺陷干预工程的实施力度。加强宣传和健康教育,组织好今年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宣传周活动。开展出生缺陷群体监测的试点工作。规范和加强我省产前诊断和新生儿疾病筛查技术服务的管理。研究制订《广东省地中海贫血综合防治方案》、《广东省先天性心脏病综合防治方案》和《广东省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减少出生缺陷的行动计划(2006-2010)》。

(六)围绕两纲中期评估,加强妇幼卫生信息统计工作。进一步完善妇幼卫生信息“3+1”的上报模式,做好省级质控。加强妇幼卫生三网监测工作,在全省范围内实行孕产妇死亡登记报告制度。建立流动人口妇幼卫生信息统计制度。做好妇女儿童两个纲要中期评估的数据统计、执行报告等工作。

案例分析:妇幼卫生工作是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妇女儿童问题日益成为国际社会特别关注的重要议题和

优先领域,婴儿死亡率、孕妇死亡率和人均期望寿命都是国际上衡量国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妇女儿童的特殊性决定了妇幼卫生工作的重要地位。妇女保健除了妇女在生殖生理方面具有自己的特点需要重点保护外,归根到底是为了儿童的健康和整个社会人口的素质。儿童的身体素质决定着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国家和世界的未来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大力开展和切实做好妇幼卫生保健和管理工作,保护妇女儿童健康有着特殊的意义和重要的作用。而政府的政策法规是做好这些的前提和有效保证。

下载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总体规划(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总体规划(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北京市公共安全图像信息系统管理办法(5篇)

    北京市公共安全图像信息系统管理办法 北京市公共安全图像信息系统管理办法 北京市人民政府 北京市公共安全图像信息系统管理办法北京市公共安全图像信息系统管理办法【文号......

    总体规划修编

    总体规划修编 、前期准备工作 1、对原规划实施提出评估报告和修改强制性内容专题论证报告。 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要求,结合镇发展和建设的实际,对原规划的实......

    北京市社会保险信息系统企业管理子系统用户指南(V4.00)

    北京市社会保险信息系统企业管理子系统用户指南 北京市社会保险信息系统 企业管理子系统 用户指南 第一章:一般社保业务流程 ................................. 6 一.单位......

    北京市公共安全图像信息系统备案管理规定(试行)

    北京市公共安全图像信息系统备案管理规定(试行) 京公内保字〔2007〕806号第一条为加强对本市公共安全图像信息系统建设、使用、维护的日常监督管理,规范公共安全图像信息系统备......

    信息系统

    系统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事物有机结合而成的有特定功能的整体。 系统的特征:目的性、整体性、层次性、适应性、关联性、自组织性、突变性 信......

    信息系统

    1、目的:管理信息系统的根本目的是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从而实现信息的价值。 内容:一、系统规划 系统规划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在对企业的环境、目标、现行系统状......

    大白帝城总体规划

    从三峡之门到三峡之巅,如何驱动奉节旅游全域化发展的核心 ——以大白帝城总体规划为例 规划立足大区域、大旅游、大发展视角,整合了白帝城周边包括瞿塘峡、白盐山、草堂湖、夔......

    总体规划[推荐5篇]

    XX 市总体规划 第一章 觃划背景不觃划总纲一、觃划背景 1.旅渤丒収屍宍观态势 仍本丐纨 50 年代崛起癿现代旅渤,现今巫収屍成为全球最大、最有前景癿行丒之一。学者推断至 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