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内蒙古皮革皮毛产业的思考

时间:2019-05-14 03:16: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发展内蒙古皮革皮毛产业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发展内蒙古皮革皮毛产业的思考》。

第一篇:发展内蒙古皮革皮毛产业的思考

发展内蒙古皮革皮毛产业的思考

-----------------------------

皮革皮毛是轻工行业中的支柱产业。近年来,随着皮革皮毛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正在成为全球制革生产大国,以及皮革皮毛贸易最活跃、最有发展潜力的市场之一。目前,我国的皮革皮毛资源、产品、产量和进出口贸易均居世界第一位。2006年,全国规模以上皮革制造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815.8亿元,同比增长19.8%;皮鞋产量30.8亿双,同比增长14.4%,约占世界产量的五分之一。虽然我国是世界上皮革皮毛生产大国,但并不是皮革皮毛强国,在品质、价值方面仍处于弱势,特别是在皮革皮毛制造的高端产品上缺乏竞争力。

从长远来看,皮革皮毛及其制品的市场潜力很大,全球年皮革总需求量约为1亿平方米,相当于3亿张牛皮(标准皮)的产量,我国皮革产量折合标准皮近7000万张,约占全球皮革产量的23.3%。国际皮毛协会指出,对全球皮革皮毛产业来说,中国既是皮革皮毛加工生产区,又是皮革皮毛销售的市场,中国的皮革皮毛生产将直接影响到全球皮革皮毛市场的走势,中国是非常重要的市场。

内蒙古自治区有可利用草场面积6818万公顷,耕地748万公顷,2006年牧业年度牛羊存栏达到9781.3万头(只),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大区、畜产品生产基地和皮革皮毛产业主要原料生产地。作为农畜产品资源大区,内蒙古自治区对于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一直较为重视,特别是内蒙古自治区第七次党代会提出了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牧业产业化的“三化互动”战略,并从2002年开始,全区每年确定一项中心工作,出台相应的政策加以推动。2003年将农牧业产业化作为全区的中心工作重点加以推进,出台了《内蒙古关于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实施意见》,成立了农牧业产业化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年配备1.2亿元的专项资金,重点扶持农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在政策推动和资源优势的双重作用下,内蒙古自治区的农畜产品加工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06年农畜产品加工业实现增加值337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9%。涌现出了伊利、蒙牛、鹿王、鄂尔多斯羊绒等一批享誉国内外的知名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全区荣获中国驰名商标13个,全部为农畜产品加工企业。但是,内蒙古的皮革皮毛作为全国重要的资源产区却发展缓慢。目前全区每年羊皮产量4000多万张,牛皮产量200多万张,绝大部分的皮张作为原料供应到国内其他地区的皮革皮毛加工企业或集散地。全区每年皮革皮毛加工企业的增加值仅1亿元左右,与内蒙古拥有的资源优势极不相称。为此,我们对内蒙古自治区皮革皮毛产业发展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和分析。

从原料生产情况看———

内蒙古自治区羊皮资料丰富,品种齐全,主要有细毛羊皮、土种羊皮、改良羊皮和山羊皮。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加大了农牧业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以羊为主的农区畜牧业得到快速发展,羊的饲养量每年以近千万只的速度增长。2001年之后,内蒙古自治区牧业年度羊存栏一直保持5400万只以上;2006年达到8997.5万只,比2005年增加了284.5万只,增长了3.26%。出栏率也随着肉类加工企业的快速发展而加快,2005年达到4512.3万只;2006年5011.1万只,比2005年增加11.1%,90%以上在区内屠宰加工。2006年羊皮生产量达到3869.5万张,成为内蒙古自治区产量较大的畜产品之一。随着传统粗放式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羊皮肤病、针茅草危害等自然灾害得到有效控制和避免,羊皮质量也大幅度提高。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等农业发达地区和沿黄河两岸地区已做到四季出栏,均衡生产。产量和质量已经可以满足一定规模企业加工的需要。

牛皮是内蒙古自治区农牧民传统生产生活的必需品,素有养牛和用牛皮制作生活用品的习惯。近年来随着科尔沁牛业、锦绣大地等肉牛加工企业的兴起,内蒙古自治区肉牛产业得到快速发展,2006年牧业年度牛存栏783.8万头,比2005年增长2.3%。牛皮生产近三年也一直保持在100万张以上,2006年达到了231.3万张。特别是肉牛加工业发展较快的通辽市、赤峰市、呼伦贝尔市等盟市,牛皮产量增长速度更快。目前内蒙古自治区的呼伦贝尔市、通辽市、赤峰市和锡林郭勒盟年产牛皮革20万张。科尔沁区、扎鲁特旗、阿鲁科尔沁旗和鄂温克旗年产牛皮5万张以上。由于近几年内蒙古自治区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牛皮蝇的危害逐年减少,降到非育肥牛的三分之一。在加工企业的拉动下,以西门塔尔为主要品种的育肥牛比例逐年增加,这些牛皮基本消除了牛皮蝇、皮肤病等病害,薄厚均匀,是上乘的牛皮革加工原料,售价一般在500元以上,比普通牛皮售价高出一倍,而且皮革加工企业或中间商要提前预定,销售情况非常好。

从加工利用情况看———

皮革皮毛产品一度是内蒙古自治区的出区产品,20世纪80年代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旗县几乎都有皮革厂、皮毛厂,生产蓝湿皮和皮革皮毛制品,“熊猫”牌皮革服装曾经是全国知名品牌。但是由于体制和管理没有跟上市场经济发展步伐,技术和创新能力不适应市场需求,到90年代中期纷纷倒闭。据了解,目前全区只有阿盟一家开工生产的制革企业,没有一家规模以上皮革制品加工企业,只是在集宁地区皮件一条街上有皮件加工销售户380家,带动周边1500多户加工户从事皮件加工业,形成了皮件专业村8个,从业人员3万人,年生产皮衣20万件,皮手套2000万双,皮拖鞋500万双,产值2.8亿元。在锡盟、呼和浩特市等地区有零星用生牛皮、香牛皮生产民族用品的企业。销售收入在百万元以上的皮革皮毛企业8家,产品以剪绒制品为主,年消化细毛羊皮约50万张,2005年实现销售收入9547万元,利税636万元。这说明内蒙古自治区皮张绝大部分以原料的形式流到区外,没有形成良性循环的产业链。

从流通情况看———

内蒙古自治区虽然皮张产量大,却没有形成一个专业交易市场,区内注册的皮张经销企业也非常少。兴安盟关店畜产品交易市场中注册登记搞皮张生意的流通企业5家,年交易量在40万张左右;鄂尔多斯年产各种皮张约260万张,只有2家注册从事皮张购销的企业,年经销皮张不足50万张,其余全部经皮毛个体商贩零散收购后贩运到留史、辛集、海宁、温州、甘肃、河南等地。据粗略统计,内蒙古自治区主要从事皮张贩运的商贩大约在6000人以上,他们中大部分人从事季节性购销,没有固定场所。

内蒙古自治区皮革皮毛资源之所以以原料的形式流到区外,没有形成产业,主要有以下问题:

1.皮张交易市场不健全,原料集散形不成规模。内蒙古自治区年产牛、羊皮近5000万张,多年来一直没有形成一个相对专业的交易市场,皮张只是做为售羊农牧民的副产品,由皮贩子在加工企业门口和屠宰点零散收购。皮张集中不到一起,吸引不了直接用户,价格提不高,也满足不了批量加工的需要,加工企业难以落脚。

2.原料品质优势不强,缺乏竞争力。在羊皮生产上,皮张产量大的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市、呼市、包头和赤峰市部分地区的草原上茅针生长普遍,这一地区生产的近1400多万张皮张,除三分之一农区圈养、三分之一提早出栏而没有针眼外,近700万张羊皮不同程度地存在茅针眼。尽管目前制革技术已可以用胶粘等技术修整针眼,制成压花或印花皮,但因增加制革难度和成本,企业不愿采用。另外,有的地区传统放牧的羊有皮肤病、寄生虫等病害,也影响皮革质量。牛皮因内蒙古自治区东北地区气候寒冷,造成毛皮较厚,底绒多,张幅较小,板质薄厚不匀,油性小,胶原纤维组织较松。除部分圈养育肥的牛外,有三分之一的牛皮有虻眼、皮肤病,皮板存在伤残,与中原地区和进口牛皮相比,成革率较差。这些皮张只能加工中低档产品,或做里皮用,附加值较低,不受加工企业欢迎。这一点,我们在温州“康奈”皮鞋有限公司等企业调查时得到证实。

3.原料不能均衡供应,与加工要求不对称。由于气候特点和传统的畜牧业生产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内蒙古自治区牲畜出栏季节性较强。2006年全年出栏羊5011万只,到6月末仅出栏了2152.8万只,占全年出栏的42.96%,皮张生产集中在7月中到11月底。这样的皮张生产方式使加工企业需要在这一时期投入大量的流动资金来购进原料,严重影响资金周转,一般企业难以承受。

4.技术和资金双重制约,项目实施困难较多。制革项目不仅投入大,技术要求更高。设备性能和操作技术、化工原料的应用都会影响皮革的质量、产品的升级换代,同时还有污水处理问题,内蒙古自治区这类专业技术人才和技术工人严重缺乏,关键性技术问题解决不了。以往企业的倒闭,除体制、管理问题外,没有及时进行技术更新是其倒闭的主要原因。另外,制革业又是高投入行业。据了解,建设一个日处理1000张牛皮的中型制革企业,进口设备投资需2000万元,其它附属设施和防水处理投资也需要2000万元,再加上从原皮到成皮革需20天到1个月时间,周期较长,所需流动资金很大,大约在3000万到4000万元。这些问题目前单靠内蒙古自治区的企业是很难解决的。

5.加工企业发展滞后,产业发展没有拉动力。在原有皮革皮毛加工企业没有在体制、技术、管理上及时创新,被市场淘汰之后,新的加工企业也没有随着内古自治区皮张原料生产的快速增长而建立起来,造成了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制革业空白,制裘业消化量非常有限的局面,只能做为副产品出卖原料。全国名列前茅的资源优势由于没有龙头企业的拉动,得不到增值,变不成经济优势,带动不了产业发展。

总结各地皮革皮毛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根据内蒙古自治区皮革皮毛业发展现状可以看出,内蒙古自治区发展皮革皮毛产业具有一定潜力,条件也基本成熟。由于世界真皮制品市场需求旺盛,特别是牛、羊皮原料缺口较大。内蒙古自治区具有资源优势,有一定的发展潜力;随着内蒙古自治区“为养而种”的农牧业发展思路的深入,以牛、羊为主的养殖业将得到快速发展,皮张产量将更大;随着饲养方式的转变,鄂尔多斯、马彦淖尔等一部分盟市已逐步做到了四季出栏,均衡生产,基本可以满足适当规模企业加工的需要;皮革皮毛产业的开发应引起内蒙古自治区各级领导和企业的重视。

解决内蒙古自治区皮革皮毛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发展内蒙古自治区皮革皮毛产业,应在积极培育皮张专业交易市场的同时,立足于转化资源,延长产业链,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技术含量,瞄准国际国内大企业进行招商,大力发展内蒙古自治区的皮革工业。

把制革业做为内蒙古自治区发展皮革皮毛产业的切入点

发展皮革制品产业一是需要产业与市场衔接紧密,能较快地对市场变化和需求信息做出反应,加快技术创新和设计创新,保证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二是制品的各个环节要成龙配套,内蒙古自治区的优势在原料生产,要把优势原料变成优势产业,就要紧紧依托优势,拉长产业链。制革业是转化皮张原料的第一道关口,也是皮革皮毛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因此,要把制革业做为当前发展内蒙古自治区皮革皮毛产业的切入点,下大力气进行招商。

培育和健全专业市场

市场是最好的资源配置器,围绕市场建企业可以避免牲畜出栏旺季原料供应过剩而大量外运、牲畜出栏淡季加工原料供应短缺而到区外皮张市场购进的弊端,随时满足加工原料需求,获取国内外市场信息。因此,要特别重视专业市场的培育和建设。就内蒙古自治区情况看,锡林浩特市畜产品交易市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乌兰浩特市关店畜产品交易市场及通辽市周边肉牛交易市场在皮张交易上已有了一定的规模和基础,并且正处在东、中、西三个皮张生产量大的区域,通过扶持能够成为区域性皮张集散地。应将这几个交易市场列入自治区产业化扶持和市场建设的重点,加大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实行无税费交易,完善市场服务功能,吸引外地客商和当地皮毛商贩进场交易,逐步形成几个皮张集散市场,为引入加工企业提供条件。

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

靠内蒙古自治区现有企业资金、技术发展皮革皮毛产业不现实,与现有大企业争夺市场份额也很难,必须通过招商引资,借助大企业已经成熟的技术,成形的品牌和市场份额发展、壮大自己。要抓住皮革国际市场行情好、大企业希望扩张,而浙江、河北等地用地紧张、地价偏高的有利时机,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招商。一是要以资源招商。内蒙古自治区锡盟、鄂尔多斯市、乌兰察布市和巴彦淖尔市的羊皮产量大,交通便利,有的地区已基本做到了四季出栏,均衡生产。通辽及周边地区的牛皮产量和质量已经能够满足适度规模加工企业的需要,在这些地区建设制革企业条件基本成熟。因此,要做好制革项目的前期论证和准备工作,加大对优势资源和条件的宣传力度,积极开展招商引资。二是要以环境招商。要把皮革皮毛产业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个特殊产业,在建设用地上要优先安排,优先审批,其各项费用按有关规定的最低标准执行或免除,吸引大企业、大品牌来内蒙古自治区办厂。三是要以商招商。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的办法,鼓励肉类加工企业和其他企业投资皮革皮毛产业,主动向外寻求合作伙伴,拉长产业链条,把肉类加工的副产品做成产业。四是要规模适度。要充分考虑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和东部远离皮革皮毛市场和可供原料的区域半径,建设适应规模的企业,不能盲目贪大,以免造成加工资源的浪费。

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改善畜产品质量

结合发展农区畜牧业、围封转移、饲舍圈养,大力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通过采取对购进肉用牛羊实行优惠贷款、政府补贴,对舍饲圈养基础设施建设补贴等方式,引导农牧民进行规模化养殖,推广四季出栏,增加牛羊的饲养量,解决病害和自然危害给皮张造成的损害,为加工企业生产足量、合格原料。结合肉类加工企业的需要,加大“种子工程”实施力度,采取政府补贴种畜,或企业提供种畜等办法,加快肉牛、肉羊品种的改良,大力发展德美、道赛特等优良品种与小尾寒羊的杂交品种,发展西门塔尔等肉、皮兼用牛品种,提高皮张质量。

树立科学发展观,保证产业和环境协调发展

制革是高污染行业,整个皮革加工过程需要用500多种化工原料,废液成份复杂,处理难度大、费用高,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关注这个问题。一是在引进企业时,一定要坚持高标准、高起点,加强监管,坚决执行环境污染评价制度,治污设施要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决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二是企业起步时,政府在环境设施建设上应给予一定的支持,或者由政府建设污水处理等配套环保设施,以吸引企业投资,保证皮革产业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加大资金和政策的扶持力度,促进产业形成 一是要把皮革皮毛产业做为今后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重点,在国债资金安排、重点项目支持、产业化资金及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安排上给予倾斜,必要时可以采取政府参股的办法来引导投资,弥补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二是充分利用国家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各地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调动各类投资主体的积极性,在政府招商的同时,鼓励肉类加工企业及其他企业招商,以商引商,延长肉类加工企业的产业链条,把内蒙古皮革皮毛产业做起来。三是充分利用内蒙古自治区北口岸的优势,支持和帮助皮张经营企业和加工企业取得皮张进口许可,从俄罗斯和蒙古等国家进口皮张,以补充内蒙古区域性皮张资源不足。(

第二篇:河北蠡县皮毛产业发展历程

河北省蠡县是以生产皮革毛线闻名全国的制造大县。蠡县皮毛皮革业历史悠久,拥有国家级皮毛专业市场留史皮毛市场,自1994年起成功举办了六届全国皮毛交易会。2005年蠡县被中国畜产品流通协会命名为“中国皮都”。依托庞大的皮毛集散优势, 全县形成了以留史为中心的制革、裘皮、羊绒加工、珍稀动物养殖等多元化发展格局。蠡县毛纺织业从1977年起步,曾有大小毛纺厂及专业加工户1000多家,日产量达100多吨,是我国北方规模最大的毛线生产基地。1998年,蠡县被河北省政府命名为“纺织强县”,毛纺业被命名为“河北省十大特色产业”之首。

1996年后,随着皮毛消费市场萎缩及南方皮毛制造的兴盛,蠡县皮毛产业逐渐衰落,2000年以后毛纺企业数量锐减。而且过去的繁荣是建立在环境的严重破坏上,近年来,随着国家节能减排工作不断向纵深推进,作为省市重点监管的污染大县,蠡县被列入河北省节能减排“双三十”单位。蠡县于2006年11月起掀起了治污风暴。蠡县毛纺织业发展遇到了巨大的环保压力,全县百余家排污企业全部实施关停整顿,造成两大传统产业发展受阻,经济严重下滑的困境的困局。县政府在困境中积极需找出路,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蠡县毛纺织企业纷纷加大技改投资,采用国内外先进工艺技术和设备,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走上可持续发展的健康轨道。毛线是蠡县毛纺织业主要产品。近年来根据市场变化,蠡县毛纺企业不断调整产品结构,一方面采用先进精纺设备,提高加工深度及档次,另一方面加快开发新产品,增加花色品种。原材料在传统的羊毛、混纺、化纤之外,近年来大量增加羊绒、貂绒、兔绒、鹿绒等高档原料,虽然毛线产量有所下降,但纱支数普遍提高,精纺、半精纺、羊绒纱、针织纱等高档产品比重增加。

例如保定圣天羊绒制品有限公司在产品开发方面十分注重“高、精、尖、新、奇、特”。还有河北启发纺织集团是全国毛线生产能力最大的厂家,拥有15项国家专利,防辐射绒线专利技术荣获“国家专利技术发明金奖”,“启发”毛线2005年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而且除此以外,蠡县皮毛皮革协会与全球最大的毛皮拍卖行丹麦哥本哈根皮草公司签署成立发展联盟合作协议,整合双方优势资源,共同推动毛皮产业的发展。例如哥本哈根皮草将利用其拍卖行、设计中心及皮草设计工作室,协助协会深入开展皮毛产品与国际标准的对接,为蠡县皮草生产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提供包括管理、营销、全球市场动态、皮草服装设计、毛皮分级、毛皮制作工艺等方面一系列的培训和服务。

蠡县皮毛市场经历了一系列变革后经济下滑,虽然近年来经过政府的治理与调整蠡县经济得到了改善但距离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而且蠡县现在还面临着许多挑战其中最重要的是环境的日益恶化导致的一系列严重后果例如优质企业的减少,当地人口的减少,整体形象的恶化和当地产业失衡等等,以及由此造成的一系列困局急需解决。由此可见蠡县的经济发展任重而道远。

第三篇:皮革∕皮毛类产品法规和检验标准

皮革/皮毛类产品法规和检验标准

1.国检检函[1990]85号关于对西德出口皮革制品必须检验PCP残留的函

2.国检检函[1990]176号关于印发出口皮革制品中五氯酚暂行检验方法的通知

3.国检检[1995]206号关于开展输德有关商品禁止使用偶氮染料检验工作的通知

4.检检工函[96]59号关于通报荷兰禁止销售含偶氮染料商品的函

5.国检三(96)120号关于输德纺织品鞋革制品必须进行偶氮染料检验的通知(以上为文件)

6.SN/T0069-2003《进出口皮革服装检验规程》

7.SN/T0068-2003《进出口毛皮服装检验规程》

8.SN/T0070-2003《进出口皮帽检验规程》

9.SN/T0082-2003《进出口成品皮革检验规程》

10.SN/T0076-2003《进出口毛皮褥子检验规程》

11.SN/T1330-2003《进出口生、熟毛皮检验规程》

12.SN/T1702-2006(进出口毛革两用服装检验规程)(以上为检验规程,均为行业标准,发布单位国家质检总局)

13.91/173/EEC,欧盟有关五氯苯酚的指令

14.94/27/EC,欧盟有关金属镍释放量的指令

15.德国化学品法案(限制五氯苯酚的使用)

16.荷兰18。02。94法令(限制五氯苯酚的使用)

17.德国消费品法令26/06/2002(有关甲醛的规定)

18.德国食品和日用品法令(有关六价铬和偶氮染料的规定)

19.GB/T19942-2005皮革和毛皮 禁用偶氮染料的测定

20.GB/T19941-2005皮革毛皮甲醛含量的测定

21.SN/T0193.1《出口皮革及皮革制品中五氯苯酚残留量检验方法 乙酰化-气相色谱法》

22.SN/T 1654-2005《进出口皮革及皮革制品中四氯苯酚残留量检验方法 乙酰化-气相色谱法》

23.ISO/TS 17234:2003《皮革-化学测试-禁用偶氮染料的测定》

24.德国标准DIN53313《皮革中五氯苯酚含量检测方法》

25.德国标准DIN53314《皮革中六价铬含量检测方法》

26.德国标准DIN53316《染色皮革中偶氮染料禁用芳族胺的测定方法》

27.ISO/FDIS17070-2006《皮革-化学测试-五氯苯酚含量的测定》

28.ISO/TS 17226:2003《皮革-化学测试-甲醛含量的测定》

29.ISO/FDIS17075-2006《皮革-化学测试-六价铬含量的测定》

30.EN1811《直接接触和长期接触皮肤的产品中镍释放量的测定方法》

31.QB/T2537《皮革 色牢度试验 往复式摩擦色牢度》(eqvISO11640:1993)

32.QB/T1327-1991《皮革表面颜色摩擦牢度测定方法》

33.QB/T1278-1991《毛皮成品掉毛测试方法》

34.QB/T2724-2005《皮革 化学试验PH的测定》

35.QB/T1277-1991《毛皮成品 PH值的测定》

36.QB/T1615-2006《皮革服装标准》

37.GB/T20400-2006《皮革和毛皮有害物质限量标准》

第四篇:内蒙古蒙药产业发展研究

内蒙古蒙药产业发展研究

医药产业属于朝阳产业。从世界范围来看,医药产业属于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近半个世纪中,一直保持了10%左右的年平均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同期的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医药产业又是高技术高效益产业,为此成为发达国家实力竞争的焦点之一。近年来,生物技术的崛起为医药工业注入新的活力,医药工业正酝酿着重大突破和全面进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产业增长迅速,年平均增长17.5%,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十大医药生产国和原料出口国之一,我国医药工业已基本上形成了原料药、中间剂、制剂、制药机械等比较配套的工业体系。其中,蒙医药学是我国四大少数民族医药学之一,是蒙古族人民在与自然和疾病斗争的长期实践中创造、积累和精选出来的有独特风格的经验之结晶,是相对具有比较优势和特色的行业。内蒙古把蒙药开发列为大开发战略项目之一,是国家“绿色工程”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内蒙古蒙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蒙医药产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中药、西药甚至是其他的一些民族医药比较,还面临着一系列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除了目前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缺少产业化人才、缺少资本融通渠道、缺乏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等普遍性问题外,一些现实状况也严重制约了蒙药产业的发展,其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一)基础理论的挖掘、整理和理论创新工作薄弱,人才匮乏

作为民族医药的一支,蒙医药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形成了一套独特、完整的理论体系,这是蒙医药的特色,也是蒙医药产业发展的源泉。但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了目前对继承和发扬蒙医药理论及对其进行现代化的挖掘整理工作开展得还很不足,没有挖掘和整理就谈不上发扬和创新。缺乏资金及人力投入,已成为制约蒙医药业发展的“瓶颈”。

(二)关键技术自给率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高新技术的应用比例还不高

蒙医药是特点明显的医药科学,其指导理论、用药机理和制备工艺都具有鲜明特色。在世界医药技术和理念飞速发展的今天,蒙医药应当根据自身的特点,在关键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上依靠自身力量,实现技术的自主开发和应用。但是,由于基础理论的挖掘、整理及创新和突破不力,造成关键技术的原创比例少,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低水平重复开发,制约了蒙医药现代化发展的速度。

(三)蒙医药资源保护性开发工作不力,质量标准低

由于部分蒙药的有效成分没有明确的定性、定量指标,含毒性的药品、重金属和农药残留量的检查不规范,加之分析手段落后等原因,质量控制一直处于低水平状态。我国地域广阔,有着丰富的蒙药资源,但存在对其资源分布、储量、生态状况了解不足的问题。加之蒙药所处自然环境的破坏、药材滥采滥挖现象严重及“重药用开发、轻药源培植”的急功近利思想,加剧了这类医药资源的破坏,需要尽快开展蒙药材的标准化完善和GAP基地建设工作。

(四)蒙医药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尚没有成为技术创新的主流

许多蒙药制药企业生产方式落后,产品的质量、疗效、稳定性缺乏保证,也缺乏原创性和自主知识产权。目前,蒙医药企业还没有出现跻身国家500强和天然药物全国6O强的大型企业。多数企业尚未对产品的后续开发给予足够的重视,没有建立企业技术中心或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结合体,缺乏根据自身市场反馈而进行自主开发新药的能力,无法真正构建产品的知识及技术壁垒,产品结构单

一、雷同,必将加剧蒙医药市场的不正当竞争状况,极大削弱了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五)产业发展的整体环境有待改善

蒙药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有力推动,需要有相应的政策保障,需要有特殊的融资渠道。近年来,尽管内蒙古等地政府对蒙医药产业的发展十分重视,但是蒙药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的时间不长,促进产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还不够完善,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六)品牌影响力小,投入不足

对蒙药药理、药效以及作用范围宣传不够,没有形成国内知名的蒙药品牌,导致消费者对蒙药的疗效机理缺乏认识,制约了产业发展。同时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创新意识不强,科研投入能力不强。政府对蒙药科研、生产的扶持力度不够,通过金融市场获得资金较少,导致产品研发严重滞后,技术装备落后,产业竞争力不强。

(七)蒙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太少,研究机构和蒙医高等院校势单力薄,且资源整合不够

全区蒙医药工作人员只有5000人左右,虽然内蒙古各个盟市及辽宁、吉林、青海等省的许多地区设有蒙医药研究所进行蒙医药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及传统理论的挖掘和整理工作,但内蒙古自治区目前还没有一所独立的蒙医药大学,蒙医药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育体系严重滞后。蒙医药研究机构也不成体系,各自为战,缺少合作。药厂、大专院校和研究机构的人才、仪器设备没有进行有效整合形成合力。

二、加快内蒙古蒙药产业发展的主要举措

(一)使蒙医药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

加快内蒙古蒙医药事业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进程是蒙医药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在蒙医药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中,挖掘整理蒙医药古籍文献、提高蒙医药人才素质、加强蒙医药科学研究、推进蒙医药标准化建设等工作显得尤为迫切。自治区人民政府也非常重视蒙医药标准化工作,2005年专门成立了自治区蒙医药标准化建设领导小组,并拨付专项经费,开展蒙医药的标准化工作。

(二)培育造就龙头企业,注重新药品种的开发

内蒙古蒙医药生产企业存在着组织结构多、小、散、乱的状况。要使蒙药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必须通过联合、兼并、破产、重组等方式,使生产要素得到优化,使有效资产由劣势企业向优势企业集中,从而培育一批大型龙头企业。与此同时,依靠龙头企业的经济实力和技术优势,发展有优势和特色的蒙药产品,铸造蒙药品牌。近几年来,内蒙古的医疗单位及药品生产企业,在蒙药的新药开发方面表现出使用现代技术手段广泛、申报类别高、剂型多样化的趋势,但与医药业发达省市比较仍显新药品种数量少,蒙药特色品种少等不足。内蒙古在蒙医药的研究方面具有较强优势,如何将科研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是蒙药发展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目前,内蒙古已形成两个类型的研发力量,一是以蒙医院和蒙药研究机构为主的科研型力量,一是为生产医药产品企业为主、通过联合与自身发展方向相同的蒙医或其它研究力量的实用型研发力量。促进企业与医院、研究机构的有机联系整合各方面技术力量,是提高蒙药创新的能力,是加快发展的一项紧迫任务。

(三)进一步建设完善蒙医药服务体系

全区现有中蒙医药机构107所,综合医院多数都设有中蒙医药科室,75.4%苏木乡镇卫生院、61%的嘎查村卫生室、82%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77%的社区服务站能够提供中蒙医药服务。今后应该建立健全以自治区、盟市蒙医院为龙头,以旗县蒙医院为骨干,以综合医院蒙医科、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站和农村牧区卫生院、卫生室为网点的蒙医药服务体系。作为蒙医药机构发展和完善的保障,首先,进一步完善蒙医药业发展的投入机制,建立“统一管理、归口协调、分工合作”管理体制;其次,以旗县级蒙医院建设为突破口,加强农村牧区三级蒙医院服务网络建设,并配备蒙医及医护人员;最后,大批培养蒙医药人才的同时,提升蒙医药人才队伍的整体水平,以适应将来蒙医药业的发展需要。

(四)创建优良品牌 弘扬民族文化

依靠企业现已形成的核心技术、核心产品,扩大市场占有率,发挥自治区医药、保健品已有的营销网络的优势,加大市场拓展力度和加快市场营销网络的建设速度。提高销售队伍的素质,以优质的服务,创新的营销策略,抢占医药市场的制高点,将产品做大、做强,树立中蒙药的知名品牌。可采用三步走的策略:1.品牌建设策略。继承传统蒙药文化和药方,利用优势资源,根据市场需求,研究开发药效好、毒副作用少的非处方药品,起个响亮的名字,设计出安全、方便、特色包装,创作出富有蒙古族文化内涵的公益广告宣传片,选择好传播媒体,针对目标市场进行宣传,深深地影响现在和潜在消费者群体,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民族文化形象。2.品牌发展策略。品牌发展依托消费者的认知和满意。所以,蒙药制药企业必须有长远的战略发展规划和近期的营销策划,建设好营销研究队伍和营销管理队伍,深度调查研究消费者(患者、亚健康者)的心态和需求,保证药品质量,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让更多的患者满意,让患者口服心服,巩固蒙药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民族文化形象。3.品牌管理策略。有了高质量的产品,服务态度好、患者很满意,良好的品牌形象自然就形成。保护品牌最主要的手段就是法律。维护形象主要是加强品牌管理。品牌管理需要严格的品牌管理制度和高素质的营销管理队伍作为保障,避免发生夸大其词的广告宣传和终端市场失控的结局。

(五)搞好药材基地建设,保障蒙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对野生药材有计划采集、保护的同时,运用 “企业+协会+农户”“企业+基地 ”的模式,大力开展自治区甚至全国范围内的地道药材、大宗药材的区域化、产业化、规模化种植,建设蒙药材生产基地,逐步达到蒙药材的集约化、规范化生产,开展优势品种的种植基地建设。

总之,加速内蒙古蒙药产业发展,提高蒙药产业的整体水平和竞争能力,不仅对内蒙古经济和蒙古族经济发展具有带动作用,而且对弘扬民族医学、继承民族文化都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五篇:海宁皮革产业简介

海宁皮革产业简介

皮革业是海宁的传统产业,也是海宁重要的特色区域产业。多年来,海宁市委、市政府坚持产业集群化发展思路,大力扶持和发展皮革特色产业,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步伐,不断提升海宁皮革业的核心竞争力,走出了一条皮革特色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之路。

一、基本情况

海宁地处杭嘉湖平原,陆地面积700平方公里,人口64万,素来以“潮文化、灯文化、名人文化”享誉海内外。海宁在历史上是重要的湖羊繁育基地,优质的羊皮为海宁的制革业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家家户户羊满圈,张张羊皮晒铺面”,是对海宁数百年传统皮革手工业兴旺发达的生动描绘。1926年创办的海宁制革厂,是海宁皮革业发展史上第一家具有现代工业意义的企业,迄今已有80年历史。

改革开放以后,海宁皮革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依托海宁中国皮革城和海宁皮都科技工业园的建设和发展,海宁皮革业加快了集群化、规模化、网络化发展步伐,企业的个体规模逐步壮大,卡森、蒙努等一批骨干企业成为全市、全国皮革行业的领头雁、佼佼者。在市场与产业的互动下,在骨干企业的带动下,海宁皮革行业的整体规模不断扩张,2005年,全市皮革工业实现总产值135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产值106.91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工业产值的25.59%;利税9.32亿元,占规模以上企业利税总额的29.34%。2005年皮革产品出口额达到7.19亿美元,占全市商品出口额的49%。2005年易地扩建的海宁中国皮革城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市场年成交额达到68亿元。

二、主要做法

在引导和扶持皮革区域特色产业发展过程中,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实施产业优先发展战略。海宁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把皮革业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第一支柱产业和产业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来加以定位,切实强化计划指导和政策扶持。早在1996年,市委、市政府就明确提出海宁经济发展的“135”发展战略,将皮革业列为海宁的特色支柱产业,其后十几年来始终坚持把皮革业作为全市经济发展战略中的重中之重,优先加以发展。一是积极引导,制定了《海宁市工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和《海宁市“十五”规划纲要》。二是加大扶持,出台政策,对皮革产业进行扶持,在技改贴息、信贷支持、土地安排、加快折旧等方面给予倾斜。三是改善环境,创建海宁中国皮革城、中国皮革科技工业园,制定相应的优惠扶持政策,促进了海宁皮革产业的集聚和产业提升。

(二)实施专业市场带动战略。为进一步推动皮革特色产业的发展,我市于1994创建了海宁中国皮革城,依托市场的网络功能为产业经济服务。市委市政府每年举办海宁中国皮革博览会,积极打造海宁皮革区域品牌。通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海宁中国皮革城先后被评为国家级皮革服装中心批发市场、全国文明市场、浙江省重点市场、“百城万店无假货”省级示范市场和浙江省五星级文明规范市场。由浙江省人民政府和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皮革协会联合主办的海宁中国皮革博览会,是国内皮革界最富盛名的专业展会,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了十二届,并于2005年被中国主流权威媒体推选为十大“中国最具影响力纺织服装展会”之一。皮革专业市场的创建和发展,皮革博览会的举办,为皮革特色产业的发展搭建了一个新的平台,通过产业与市场的互动发展,加快推进了皮革特色产业的提升和发展。

(三)实施产业集群发展战略。为进一步发挥特色产业的集群优势,推进产业不断升级换代,1999年12月我市着手建设海宁中国皮都科技工业园,规划面积4.72平方公里。2002年底,我市又在皮都科技工业园内着手建设皮革城出口加工区,到目前为止已累计建成标准厂房11.2万平方米,27家企业入驻投产,年销售产值2.5亿元。去年设立了箱包皮具加工区,竣工的一期总建筑面积达4.6万平方米,可吸纳20多家企业。今年以来,又规划建设了占地600亩的海宁品牌皮革服装区,为海宁皮革服装企业再次飞跃搭建更高的发展平台,现一期工程已正式启动。

(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通过实施品牌战略,培育和发展一大批规模企业是海宁推动皮革特色经济发展、提高经济综合素质、树立区域经济整体形象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市加快了区域品牌的培育扶持步伐,出台了《名牌带动战略实施意见》,对获得中国名牌或驰名商标的,奖励100万元,获得省级名牌或省级著名商标的,奖励10万元。在品牌战略的带动下,目前,海宁已成为全国皮革行业名牌最集中的县(市),以“雪豹”、“蒙努”、“三星”真皮衣王为龙头,涌现出“白领氏”、“圣尼”、“雷豹”等一大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皮革服装知名品牌。2004年,雪豹皮衣、蒙努皮衣获“中国名牌”称号和“国家免检产品”称号。

(五)实施科技创新战略。近年来,海宁皮革企业技术改造方面投入了大量财力、物力,企业的制革设备、成衣设备和整体装备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全市有24家企业成立了技术研究中心,具有相当的科技开发、设计制造和工艺创新能力。如蒙努公司引进德国制版系统,建立了全省首家皮革业省级技术开发中心;卡森集团引进意大利先进设备,采用法国的技术,生产的牛皮沙发套、汽车座垫革,通过了英国B.L.C测试中心认证,成为美商免检产品;另外我市的猪绒服装革、仿绵羊皮、超薄型丝绸山羊革、优质绵羊皮、沙发革等产品的质量均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随着皮革企业技术力量的增强,皮革产业链得到不断延伸,海宁皮革业不仅已形成了从制革到成衣的一条龙生产体系,而且发展了许多新的产品门类。企业从单一生产猪皮、皮衣产品调整为生产牛皮、沙发套、成品皮沙发,以及皮包皮具、手套、皮鞋等,大部分规模企业都形成了自己的拳头产品,海宁皮革产品多元化发展取得良好的开端。

(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制革企业属重污染企业,为了搞好制革企业的环境治理,我们积极鼓励上有条件治理的大企业,压缩无能力治理的小企业。几年来,通过整治,全市制革企业从原来的17家,压缩到目前的9家,并严格遵守《皮革工业环境保护行业政策、技术政策和污染防治对策》,做到环保设施齐全,责任落实,污水治理达标排放。其中富邦公司污水治理项目列为联合国工发组织的样板项目。市环保部门能对皮革产业的环境污染做到“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新上项目严格做到“三同时”,并有相应的环保规划、措施。

三、发展方向

下一步,我市将加快调整和优化皮革产业结构,拓展产品领域,延伸产业链,通过加快改造提升,使海宁皮革业产业由数量主导型向质量、品种、出口、效益主导型发展,将海宁建设成为中国的皮革强市,着力打造世界先进皮革业制造基地。具体来说,就是按照“大基地、大市场、大发展”的要求,从产业规模、企业群体、人才聚集等各个方面,全面提高市场竞争力,努力使海宁皮革进一步做大做强。

(一)扩大规模,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打造先进的皮革制造基地。一是通过皮革工业园区建设,改善投资环境,扩大招商引资规模,吸引国内外有较强实力的企业入园发展,进一步提高产业集聚程度;二是加大对规模企业的培育和扶持,扶大扶强扶优,全面提高企业的经济规模、管理水

平、技术层次和品牌档次,培育产业巨头;三是加大自主创新,变革传统的生产、发展理念。支持企业成立信息技术中心,依靠技术进步,不断提高皮革产品整体水平,推广信息化管理,加速实现制造过程自动化,管理高效化,资源配置最优化。通过多方努力,逐步打造出以高新技术为先导、高附加值产品为支持、高度国际化的先进皮革业制造基地。

(二)调整结构,延长产业链,不断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在提升产业特色化过程中,进一步重视制革业的提升和发展,推进“科技兴皮”,拉长产业链。加快制革产品向超薄型、系列型和混合型,皮衣产品向时装化、休闲化、多样化的皮革服装新领域发展。引导皮衣生产企业引进国际先进设备,在提高质量的同时,扩大生产能力,推广自动制版系统,提高设计水平,提高皮衣附加值。大力发展皮革制品生产,鼓励发展皮鞋、箱包、手套、皮具、沙发等皮革制品系列产品。在发展真皮制品的同时,开拓非真皮皮革制品。鼓励发展皮革化工、皮革机械等皮革相关产业,提高产品在市场中的占有份额,增加皮革产业在全市经济增长中的比例。

(三)顺应时尚,拓展市场,建立现代模式的营销网络。继续加强海宁中国皮革城的培育,推进市场商品结构调整和功能创新,拓展皮革系列产品和相关产品交易,完善市场的展示、信息、集散等功能,使皮革城逐步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办好海宁皮革博览会,加大国际国内招商力度,探索市场化办展会的路子,不断提高博览会的影响力。鼓励企业走出去,引导企业主动抢占国内市场,扩大海宁皮革产品、特别是精品皮装的市场占有率。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走外向型发展道路,促进皮革业量的扩张。

(四)做好品牌,注重知识产权,全面提升产业层次。鼓励企业注册商标,增强产品的设计开发能力,使更多的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支持企业到国外注册商标,鼓励外贸企事业使用自主商标和知识产权。以ISO9000质量认证为手段,培育一批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品牌。深入实施品牌战略,提升产业层次。

(五)加强培训,造就人才,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加快行业中各类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努力营造聚才、育才、用才的良好环境。加快培养、引进和造就一批熟悉市场规则、善于经营管理、勇于开拓创新的行业带头人和企业家,一批复合型的新一代技术骨干和专业管理人才。大力开展高级技工培训,通过协会每年组织数期皮革业技工培训班。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大幅度提高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六)大力发展环保型产品,推行绿色认证制度,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建立制革业环保体系,认真执行ISO14001认证、环境标志认证,将绿色环保融入到产品科研开发、生产、销售中去,争取尽早通过行业绿色认证。加强对出口国环保标准的研究,及时收集、整理、反馈国外的“绿色壁垒”,认真总结和推广国内外企业成功突破“绿色壁垒”的经验,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切实提高产品的环境竞争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下载发展内蒙古皮革皮毛产业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发展内蒙古皮革皮毛产业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内蒙古大豆产业现状和发展对策

    内蒙古大豆产业现状和发展对策 一、内蒙古大豆生产现状及存在问题 大豆在内蒙古具有悠久的种植历史,是该区第二大粮食作物,是主产区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常年播种面积在1100......

    内蒙古发展云计算产业的若干思考(样例5)

    内蒙古发展云计算产业的若干思考发布时间:2012年06月15日 09:05来源:人民日报作者:潘逸阳继大型计算机、个人计算机、互联网、超级计算机之后,云计算作为现代信息技术领域的又一......

    内蒙古额济纳旗发展旅游产业的几点启示

    内蒙古额济纳旗发展旅游产业考察报告 肃南县委政策研究室9月9日至10日,我县文化旅游考察团一行在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钟联民的带领下,赴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学习考察,内容涉及......

    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思考

    加快贵州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的思考 当前,对于贵州省来讲,大数据产业的发展,既是新时期全省经济社会建设的崭新内容,也是政府部门电子政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全国和全省经济......

    动漫产业发展的思考

    动漫产业 热潮与冷思 当年,迪斯尼凭借米老鼠和唐老鸭等卡通形象在儿童心目中树立的牢固地位,针对少儿推出动漫主题公园。而今,“动漫文化景观”作为我国新兴的旅游业态,该怎样......

    新农村产业发展成效思考

    邢市村新农村产业发展成效思考 摘 要:现代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是农业现代化经营的重要途径.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的主要内容和特征,而发展特色农业又是区域经济优势选择的结果......

    关于农村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调研题目:关于农村产业发展的 几点思考 调研时间:2015年9月15日 调研人: 殷开鲜 关于农村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1 发展农村产业是解决农村稳定,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大事。如......

    核桃产业发展的思考

    核桃产业发展的思考 第一花木网资讯: 摘 要:核桃是我省产结构调整中重点发展的干果树种。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核桃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因此,抓住时机,在核桃适生区进行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