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加快中国西部地区发展的新路子

时间:2019-05-14 03:16: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探求加快中国西部地区发展的新路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探求加快中国西部地区发展的新路子》。

第一篇:探求加快中国西部地区发展的新路子

探求加快中国西部地区发展的新路子

——对“内蒙古发展模式”的思考

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2002年以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内蒙古借国家“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区域发展战略的东风,抢抓机遇,调整结构,突出重点,发挥优势,国民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GDP总量在全国各省区市的位次连续跃过几个重大台阶,站在了较高的发展平台上。内蒙古经济近几年的高速增长,引起了国内一些专家学者和媒体的关注,将这一现象称之为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珠江三角洲模式”、“温州模式”、“苏州模式”后的又一个发展模式,即“内蒙古发展模式”。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内蒙古发展模式”是因为它是在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所产生的,因此它对全国其它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发展更具有借鉴和示范作用。现就“内蒙古发展模式”的基本特征、形成动因、未来发展的潜力及走势等方面作一些探讨,进而为推进西部地区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探求新路子。

内蒙古发展模式的基本特征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内蒙古经济经过近几年的持续快速增长和总量的扩张,在全国的地位明显提高。“内蒙古发展模式”突出表现为“快、大、长、好、优”五大基本特征。

(一)经济增速明显加快

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内蒙古经济发展明显加快。2000―2008年,内蒙古经济增长了2.66倍,年均增长17.6%,增速快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7.4个百分点,其中2002年至2008年连续7年增速居全国第一,而且也比改革开放以来年平均增长12.1%的速度高出5.5个百分点。

(二)经济总量不断做大

进入“十五”时期以来,全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总量由全国的后列进入中列,在全国的地位明显提高。2000年,全区生产总值为1539.12亿元,位于全国第24位,西部第5位;人均生产总值仅为6502元,居于全国第16位,西部第2位。2008年,全区完成生产总值7761.8亿元,位于全国第16位,西部第2位。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由1.6%提高到2.4%。截至2008年底,全区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生产总值达到了32214元,按2008年年平均汇率折算,为4638美元,居全国第8位,连续6年保持西部第1位。

(三)经济平稳增长的周期延长

改革开放30年来,内蒙古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总体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1978―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29.8倍,年平均增长12.1%,增速在全国各省区市中居第6位,在西部各省区市中居第1位,快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从2000年开始,内蒙古已经连续8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年均增长达到17.6%,快于全国平均水平7.4个百分点。这是内蒙古改革开放30年来,截至目前经济保持最长的增长周期。GDP增速2002年至2008年连续7年增速居全国第一,“七连冠”在我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省级经济发展史上是未曾出现过的奇迹,内蒙古首开先例。

(四)经济运行质量看好

进入新世纪后,内蒙古在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经济运行质量也明显提高,表现在: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持续大幅增加,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环境保护得到加强。

作为政府增强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宏观调控手段之一的地方财政总收入2008年达到1107.31亿元。2008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650.64亿元,总量居全国第17位,同比增长32.1%,增速居全国第4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6个百分点,在西部12个省区市中排第2位。人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700元,居全国第8位。企业利润保持大幅度增长。2007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642亿元,比2002年增长16.2倍,年均增长76.7%,快于全国平均水平40个百分点以上。其中,国有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年均增长 64.2%。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和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0年的5129元提高到2008年的14431元,若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11.9%,收入在全国的位次上升到第9位,稳定在全国前10位的行列中,在西部由第8位跃居到2008年的第1位,这是全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首次居西部之首。农村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2038元提高到2008年的4656元,若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8.3%,收入水平居全国第14位,连续6年居西部第1位。内蒙古在加快发展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环境保护事业正沿着“十一五”规划的目标稳步迈进。

(五)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近几年来,内蒙古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在拌随着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基础上实现的。

从三次产业结构来看,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77.2%提高到2008年的88.3%,提高了11.1个百分点。从农牧业内部结构看,畜牧业产值占第一产业的比重由2000年的37.8%上升到2008年的46%,其中农区的畜牧业比重已占到了70%。全区牛奶、羊肉、羊绒产量均居全国首位。从工业内部结构看,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充分发挥后发优势,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积极引进国内外资金技术,加大重点工业项目投资力度,培植和壮大了一批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推动了全区工业经济从工业化初期阶段跨入工业化中期加速阶段的历史性跨越。与此同时,内蒙古第三产业在优化产业结构、吸纳就业人员,方便人民生产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已基本形成。目前全区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0%以上,比2000年上升17个百分点以上。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支撑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

从城乡区域发展格局看,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经济的发展为加快城镇化进程提供了有利条件,城镇的建设和产业的发展为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奠定了基础,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

形成内蒙古发展模式的主要因素

分析形成“内蒙古发展模式”的主要因素,既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观的原因,可以说是各方面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发展的思路不断完善,结构进一步优化

进入新世纪,自治区党委、政府不断完善发展思路。党的十六大之后,自治区党委政府又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发展思路。在自治区党委七届三、四、五次全委会上,在加快发展的问题上进一步统一思想,先后提出“快”、“大”、“长”、“好”的发展要求。全区各地坚持把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与党和国家的总体部署紧密结合起来,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正确处理长周期与快增长的关系,统筹兼顾协调发展、遵循规律持续发展、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走上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的轨道。

(二)西部大开发战略迈出实质性步伐

内蒙古资源富集、地广人稀、区位独特,近年来内蒙古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加快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使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重大跨越。“十五”期间,国家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资金投入和转移支付力度,中央财政累计向内蒙古拨付补助资金(不含国债转贷)1188.8亿元,占同期一般预算支出总额的68.9%。经过全区上下共同努力,西部大开发已经取得明显成效。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能源、交通运输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全区累计治理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2.5亿亩,累计增加水土保持治理面积4189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7.57%。

(三)“三化”建设大力推进

自治区第七次党代会以来,全区大力实施农牧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农牧业产业化通过推进优势农畜产品产业带建设,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提高畜牧业所占比重,使内蒙古农牧业产业化突飞猛进地向前发展。全区粮食产量稳定在420亿斤左右。全区通过发挥优势,突出重点,新型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工业主导作用逐步增强,工业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不断壮大,能源、冶金、化工、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和高科技六大优势产业增加值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90%以上,工业在GDP中的比重达到48.9%。城镇化带动社会跨越式发展。2008年内蒙古城镇人口比重达到51.7%,高于同期全国6个百分点。

(四)经济的自主增长机制开始形成

农牧业种植结构调整力度较大,种植结构进一步向市场化、区域化和优质、特色转变,优质专用农作物和无公害农产品播种面积继续扩大。同时,在伊利、蒙牛、赛飞亚、科尔沁等一批农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内蒙古农区畜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为农牧民稳定增收提供了保证。

第二产业成为支撑全区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进入新世纪后,全区对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投资力度增大,并陆续竣工投产了一批重点项目,成为支撑工业增长新的增长点。

第三产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2004年自治区出台了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有关政策和发展规划,极大的促进内蒙古服务业的发展。

同时,内蒙古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建设了一批国家级、自治区级的技术研究中心,建成了全国科技创新试点城市,开发出了100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新技术,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五)投资和消费需求均实现较快增长

首先,从内蒙古固定资产投资来看,保持了比较强劲的增势,主要体现在重点工业项目、生态保护和建设、公路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支撑着全区固定资产投资连续迈上新台阶,投资自主增长机制开始形成。财政性投资和银行贷款投资比重进一步降低,民间投资明显增加,所占比重不断提高。

其次,从消费需求来看,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有效刺激了消费需求,消费品市场呈现稳中趋旺的态势。2008年,全区社会消费零售总额比2000年增长2.88倍,年均增长18.5%。

(六)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以开放促开发、促发展,围绕重点领域和重点产业,积极引进国内外资金和优强企业参与全区经济建设,一批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和企业集团进驻内蒙古。向北开放取得积极进展,与俄罗斯和蒙古国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步入新阶段,全区在国家向北开放格局中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显现。

内蒙古发展模式未来发展的潜力及趋势判断

展望未来,“十一五”时期,内蒙古的生态和基础设施建设将有突破性进展,既会拉动即期经济增长,也必将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从内蒙古今后的经济发展潜力来看,还是很大的,虽然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发展速度有所放慢,但加快增长的势头会继续保持,预计经济年均增长在17%左右,经济总量在全国的位次将继续前移。

(一)从供给情况看,二、三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将明显增强

第二产业目前仍是内蒙古经济增长主动力,并且根据国内发达省份的经验来看,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然是拉动经济增长主要因素。内蒙古三次产业不仅影响当期GDP,还影响下期GDP,而且第一产业增长1%,带动GDP增长0.191%,第二产业每增长1%,带动GDP增长0.447%,第三产业增长1%,带动GDP增长0.338%。根据回归方程说明目前带动内蒙古GDP增长的主要产业还是第二产业。

1.第一产业在加快农牧业产业化步伐的推动下,将逐步走上一条市场化、规模化、效益最大化的健康发展的路子。内蒙古有希望在今后一段时期进一步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绿色产品基地。

2.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主导作用逐步增强。近年来,内蒙古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工业的强势拉动,能源、化工、冶金、农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建材六大特色产业已成为内蒙古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目前内蒙古工业化推进已初见成效,为下一步工业经济的大发展搭造了高起点的平台,形成了一批在全国乃至世界有很大影响和较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发展后劲十足。但从2008年四季度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宏观环境的不景气使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长普遍回落,导致工业增长速度下滑。预计第二产业将增长趋缓。

3.第三产业将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内蒙古目前刚刚进入工业化中期,以速度为标志的增长逐渐向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转变,更需要现代服务业给予强有力的支撑。内蒙古2004―2010年第三产业发展规划纲要以及60条优惠政策等措施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服务业的发展,但与工业的高速发展尚存在一定的距离,2008年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33.3%。随着服务业投资的快速上升,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基础设施的改善,消费的趋旺,服务业也将加快增长。

(二)从需求情况来看,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将逐步增强

1.适当合理的投资增长速度将是拉动经济较快增长的主要动力。近期受宏观环境的影响,投资上升动力仍显不足。国家未来两年4万亿投资计划,为内蒙古投资需求提供了巨大机遇。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相对不高,基础设施较为落后,民生亟待改善,而东北经济一体化和向北开放进程的加快,都为内蒙古未来投资的扩大提供了客观依据。因此,未来内蒙古在工业化进程中投资在相当长的时期里仍然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首要推动力。内蒙古现在仍然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重要阶段,第二产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还需要大量的投资。因此,在一定时期内,高投资率是正常的,也是必须的。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内蒙古的投资还要继续保持适度的增长速度。在GDP保持15%的增长速度的前提下,投资增长速度保持在20%以上比较合适的。投资对政策反应灵敏,可以作为政府调控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措施,不管是扩张性政策还是紧缩性政策,很快就可以从投资的变化中体现出来。因此,作为三大需求之一的投资是经济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投资增速的变动趋势还必须考虑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的影响。按照国家西部大开发规划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未来几年内蒙古的生态和基础设施仍将处于建设高峰期,内蒙古的“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煤化工”、“煤制油”等项目以及一批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和产业升级项目,将陆续进入实施阶段,规划全区煤炭产能达到4亿吨,发电装机容量达到5500万千瓦,天然气产能达到120亿立方米,也可以支撑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2.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十一五”以来,内蒙古消费需求对经济的贡献率不断上升,2007达到了40%的近年来最高水平。其主要原因一是居民收入尤其是农牧民收入增长加快,二是消费结构升级提高了消费增长的内在动力。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以及内蒙古的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内蒙古居民消费增长却没有得到释放,内需严重不足。消费的潜力没有很好地释放出来。造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目前收入分配的结构不合理,政府、企业、居民在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时,政府和企业得到更多,而居民得到较小。现实表现就是政府财政收入、企业利润的增长速度远远快于GDP的增长速度,而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特别是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低于经济的增长速度。这种“两高一低”的利益分配格局促进了投资的增长,而抑制了消费。近两年来,“两高一低”的收入分配格局正在逐步改变,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特别是十七大报告也提出“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将极大地促进消费。同时,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消费市场的打开,农村居民的消费加快增长。综合分析多年来消费总量平稳增长的趋势,内蒙古的消费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实际增速(扣除价格因素)保持在13%左右。内蒙古人均GDP已经超过4000美元,人们对住宅、汽车、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养老保健、环境保护以及生活质量等方面的要求均有明显提高。因此,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居民消费能力将不断改善,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将保持适度的拉动作用。

3.外贸进出口额规模进一步扩大,出口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深入实施、加入WTO后逐步形成的出口多元化和中蒙俄经济圈的形成,以及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充分发挥口岸资源优势,扩大对俄蒙贸易规模,实现进口货物的就地转化增值,将进一步优化外贸出口结构。进一步发掘出口的潜力,逐步形成对内蒙古经济增长的较强的拉动作用。进出口已是内蒙古经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受到汇率、国外经济发展水平、出口退税政策等多种因素的不确定性影响,内蒙古的净出口波动性仍然比较大,但是总体上仍将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到2010年,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将达到110亿美元,增速有望在15%左右。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达到18亿美元。

(三)重点区域对全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随着呼市、包头、鄂尔多斯等城市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呼包鄂地区将继续保持全区经济增长极的重要地位。“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全面实施振兴东北工业基地战略,将为内蒙古东五盟市的加快发展创造难得的历史机遇。首先,呼包鄂地区的发展基础较好。目前,呼包鄂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区50%以上。其次,该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较多。内蒙古的优势资源密集于这一区域,已经被国家规划为“西电东送”北通道的重要电源基地和“西气东输”重要的后备资源基地,内蒙古的煤炭、电力、钢铁、电解铝、羊绒加工、乳业等优势产业以及重型汽车、医药、稀土等成长性较好的产业,也大多集中在这一区域。因此,要努力争取把呼包鄂地区纳入全国的重点开发区。再次,东部五盟市积极参与东北经济区的合作开发,加强政策、项目等方面的对接工作,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将成为内蒙古持续发展新的增长极。

(四)城市化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将会不断增强

今后内蒙古将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突出不同城市的优势和特色。加快构建内蒙古的中心城市,呼市将建成现代化的首府城市, 建设成为功能设施完善、文化底蕴深厚、民族特色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具有较高现代化水平和层次品位、具有浓郁民族文化和草原特色、具有良好环境质量和适宜人居、具有较高综合服务功能和辐射带动力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包头将要力争节能减排高于全国和自治区的平均水平,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要高于我国中西部大城市的平均水平,综合实力在全国地级城市中的位次有大幅前移;鄂尔多斯市将全力打造“更具实力、充满活力、文明和谐的鄂尔多斯”;赤峰市将建成国家重要的矿产资源战略接替基地、东北地区重要能源基地、辐射蒙冀辽三省接壤区域的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中国北方草原文化旅游胜地、京津与辽沈地区重要生态屏障、内蒙古东部百万人口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内蒙古最便捷的出海通道。城市基础设施方面,规划城市人均铺装道路面积达到10平方米,供水普及率达到95%,供气普及率达到80%,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65%,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到70%。

(五)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将取得新成就

以节能、节水、节地为重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资源节约。大力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和中水回用率,加大土地整理和复垦工作力度。以煤矸石、粉煤灰、废渣、废气、废水等综合利用为重点,建立循环经济产业链,建设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加强荒漠化土地治理,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

(六)支撑经济增长的资源潜在优势十分明显

内蒙古是我国自然资源最为富集的地区之一,有62种矿产探明保有储量居全国前10位。其中,稀土矿储量达1亿吨,占全国的80%以上,居世界之首;煤炭资源的查明储量6583.4亿吨,居全国第一位;新探明的内蒙古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天然气田,是迄今我国发现的几个为数不多的世界级陆上特大整装气田,已探明储量达7000多亿立方米。除了能源矿产资源外,内蒙古还拥有得天独厚的天然草原资源和土地资源,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利用我区独特的资源优势,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加快优势特色产业培育,重点发展煤化工、天然气化工、盐化工,延长产业链,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动力和支持。“十一五”期间,内蒙古将进一步摸清矿产资源底数,划定开采区域和详细勘察区域,并开发大量工业后备项目,实现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

综合判断,目前内蒙古经济正进入调整转型阶段。预计“十一五”后两年经济发展速度将比前三年有所放缓。从经济发展周期看,在经过2002—2008年连续七年增速保持全国第一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内外发展环境变化较大,预计未来一个时期,内蒙古经济的总体趋势是“增长幅度适度回落,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预计到2009、2010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15%左右。2008年内蒙古三次产业结构为11.7:55.0:33.3,2005年三次产业为 15.1:45.5:39.4,第三产业比重逐年下降,由于内蒙古还处于工业化中期加快发展时期,以重工业为主,工业盘子大、增长速度快。今后一段时期,随着自治区政府对服务业发展的高度重视,鼓励支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的出台,内蒙古服务业有望进一步加快。“十一五”以来,内蒙古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继续下降,2006年、2007年、2008年单位GDP能耗同比分别下降2.82%、4.15%、6.3%,前三年年平均下降4.52%,已完成2010年国家重新核定内蒙古降耗目标(22%)的59%。“十一五”后一阶段,必须加大工作力度,才能确保节能降耗目标的实现。“十一五”以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内蒙古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迅速,由2005 年的9137元提高到2008年的14431元,年均实际增长12.4%。考虑到经济增速放缓,预计2008—2010年内蒙古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将有所降低,但仍有望保持在10%以上的实际增速,按年均10%增速计算,预计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达到17461元左右。预计2008—2010年内蒙古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仍能维持在8%左右,预计2010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按年均8%增速计算可达到5431元左右, 超过预期目标。至2010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有可能突破5778元。“十一五”以来,内蒙古就业状况有所改善,2006年至2008年全区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人数64.93万人,完成“十一五”目标的64.4%。预计至2010年内蒙古完成五年新增城镇就业100万人以上的预期目标还是有可能的。

第二篇:积极探索文化产业发展新路子

一、打破组织形式和演出形式,演出团体推向市场

以编剧、导演、设计和主演为核心,人员不超过10人,松散型组织,实行节目制作人制,自负盈亏。不要乐队,用伴奏带伴奏,不用布景、导具、甚至可以不用灯光,发挥戏曲虚拟表演的长处,反而为戏曲展示自身魅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不用化妆,不制服装,角色为演员“量身定做”,随身衣服,录音机

一开,即可演出,这样不仅达到了“简”的目的,同时也使演员扬长避短,没有任何包装。各演出团体把演出市场定位在基层:县城、厂矿企业、学校、农村、以老百姓喜闻乐见和稚俗共赏为宗旨,通过小人物、小事件、小场面反映大主题,以通俗的戏曲传统手段,表现深刻的现代思想内涵,调动戏曲的表现特长。至今已有4台大戏和2台小品供正常演出。其中《希望》获市级奖。戏剧《牌坊村》、《金锁》、《遗产》及《退体之后》、《我是哑巴》获省级奖。小品《三个和尚的故事》、《角色》、《拔牙》获国家级奖。

正常演出时,因人员都是七八个人,又无服装、布景、导具和复杂的灯具,大大地节约了食、宿、运输等方面的开支,而且演出不受地点限制,田间地头、操场、办公室、车间都可演出,又节省了院租开支;另外,因是松散组织、不演出时,演员各干各的事,不存在平时养人的问题,这样每场收入在1000元左右的小剧团,就有了相当的盈余。

二、文化搭台,经贸唱戏,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文化事业的繁荣

先进文化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企业需要文化,有许多企业自发与文化团体结合,提高员工的文化素质,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各种文化团体就积极深入到工矿企业,为他们提供各种文艺演出服务,同时还定期进行联谊演出。如该县宛药公司、西保集团等企业,每逢厂庆或节日,就主动邀请文艺团体去单位指导或演出。用文艺开道,唱好经贸戏。该县宛药公司组织经贸洽谈会文艺演出,邀请曲艺团派专业人员上门辅导、排练、加工、提高、使节目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准,雄壮的气势烘托氛围,吸引了众多商家的目光,一次订货超千万元,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经济效益。

发挥专业艺术表演团体优势,组建小而精的艺术轻骑队,与县民政、计生、教委、文明办等部门联姻,自编、自导、自演以反映计划生育、公民道德教育、法律知识、农村养老保险等为主题的文艺节目,到全县各地巡回展演。每到一处,与当地文艺爱好者同台演出,培养了一大批农村文艺骨干。该县被省文化厅授予2004河南省“群星奖”。

三、开动脑筋,找准市场,发展文化产业的办法多

西峡县把“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做为两个转动的轮子,大胆进行市场开拓。一是以西峡旅游、恐龙蛋资源为载体,制作专题片,开发旅游产品,向县内外单位客人馈赠、销售和发行,同时达到扩大宣传西峡、推介西峡的目的;二是在民间文化艺术、优秀的民间节目上做文章,兴办地方戏曲楼、民间艺术展演茶座等,提升文化演出品位;三是利用西峡文化传播发行这个宣传渠道,组织好文化艺术的宣传,培训中介、演出活动等。尤其在团体演出、音像服务方面探讨一些新的模式;四是利用剧团、文化馆、图书馆、西峡书画院等文化阵地、抓好舞蹈、音乐、表演、戏曲、绘画、文化创作等培训班。一方面培养文化艺术人才,另一个方面创造经济效益;五是对地方民风民俗民间故事,戏曲表演进行充实和改装,打响各旅游文化牌子。通过发展文化产业,使西峡的文化事业与全县政治、经济同步发展起来。

四、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文化实体

该县在充分发挥国有文化企业主导作用的同时,积极发展非公有制文化产业。如吸纳社会力量,创办了西峡文化传播服务中心。该中心投资近30万元,占地800平方米,装饰典雅,环境舒适。它集少儿舞蹈培训、女子形体训练、电子琴、器乐演奏、美术书法培训、演出中介服务、专业艺术团体演出等互为一体,交相融合。它具有管理模式先进,文化品位起点高,师资力量雄厚、规模大、覆盖广、环境优雅、收费低廉等特点,适用于社会各界。面向大众,老少皆宜,是广大群众文化健身、文化健心、文化健神、文化健感的最佳场所。既有利于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创造就业机会,拉动内需,又有利于多元化、多渠道地为广大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第三篇: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

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4年来,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取得了较大成绩。2002年,西部12省区中等职业学校4 588所,招生102.26万人,在校生265.71万人,与1998年相比,在校生减少1.6万人,减幅为0.7%。1998-2002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比重下降27.5个百分点,而西部地区的招生比重下降幅度仅为5.1个百分点。4年来,西部地区中等职业学校累计为社会培养了300万名毕业生。目前,西部地区大中专、技工学校和城镇职业学校毕业生,占劳动力供给总人数的21.6%,与全国21.2%的水平相当。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保持着旺盛的需求。

根据区域发展特色,西部地区进行了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如四川农村劳动力转移工程、广西教育兴农金色工程、陕西职业教育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等,在提高西部劳动者素质、加快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历史原因,西部农村地区的职业教育,仍然存在着发展速度较慢,结构不合理、失衡,规模较小,资源短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困难等诸多问题。

一、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1.西部教育发展整体水平低西部12省区6岁及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贵州、云南、甘肃、青海、西藏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5岁及以上人口中文盲、半文盲比例达 15.18%,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5个百分点,其中贵州、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的文盲率高达15%以上。2002年,西部地区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为75%,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 56.3%,低于全国59.1%的平均水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 10.5%、高等教育和高中阶段万人在校生人数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农村现有人才总量不足,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低学历、低技能是西部农村劳动力存在的明显特征2002年西部地区初中文化程度以上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仅为 47.9%,而东部地区已达67.6%;百名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14.7人,为东部的3.1倍;每万名劳动力中拥有中专以上学历及初级以上职称者仅92人,还不到东部地区的 1/10,平均每万名农业人口中中等技术人员不到7名。

3.大批新生劳动力缺乏职业培训据测算,西部地区每年有81万小学生未毕业就流入社会,78万初中生未毕适龄人口有159万人之多。同时,西部地区初中升学矛盾突出,2002年,西部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56.3%,有212万初中毕业生不能升学。例如,广西每年有70%的初中毕业生未能升入高中阶段。2000-2002年,柳州市初中毕业生 8.42万,其中未升学者3.86万,是2002年全市中职在校生 2.69万人的1.43倍。河池市初中毕业生13.78万,未升学者8.26万,是全市中职在校生

1.48万人的5.88倍。大量初中毕业生进入城镇非正规就业,在转移中难以得到正规教育,也不易得到非正规、非正式的教育,这些早产的劳动力大军,正在被就业准入制度、职业资格制度淘汰,制约了西部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农村职业教育培训效益明显,但农村职业教育资源短缺

1.农村职止教育与培训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作用明显①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效果显著。甘肃张掖的调查显示,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特别是向非农产业转移。2000年,该地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农村人口中,职业学校毕业生所占的百分比比普通高中毕业生所占的百分比高出23.5个百分点。②职业教育促进农民增收效果显著。通过对300户农户调查表明,接受过职业教育或技术技能培训的农户,收入明显高于其他农户。300户中,50户没有经过培训,人均纯收入1 730元;210户接受过农作物培植技术培训的,人均纯收入3 800元;28户中有中职毕业生或接受技术培训从事二、三产业的,人均纯收入4 500元。③职业教育推动二、三产业发展效果显著。在对48户129个劳动力在10个典型职业选择中发现:初中及以

下劳动力主要从事种植、养殖和外出打工,家庭经济一般或贫困;职业学校毕业生职业多样化,大多从事加工、建筑技术工种、理发、制衣、工匠、餐饮、购销运输等二、三产业,家庭相对富裕。

2.城乡职业教育严重失衡,农村和县镇职业学校资源短缺与生源困难并存布局结构缺少区域特色,2002年西部地区职业学校的城乡城市、县镇和农村职业高中学校占总数的比例分别为38.9%、47.8%和13.3%。由于西部地广人稀,农牧业和乡镇工业发展较慢,农村和县镇职业学校发展困难。据调查,贵州近3年由于县级中等职业学校招生锐减,全省95%以上县级中等职业学校开始举办普通高中、普通初中和职业初中教育。全省县级中等职业学校招普通高中生在25 000人左右,招普通初中和职业初中生 21 000人左右。

3.农村学生很少升入本县职业学校广西2002年柳州柳城县东泉乡初中毕业生升入职业学校159人,其中进入市区职业学校118人,进入外省市职业学校41人,由于本县职业学校办学效益差,没有人升入本县职业学校。这种情况在西部其他省区也普遍存在。

4.农业类职业中学生存困难陕西10所农业中专不同程度都面临生源短缺问题。宝鸡28所县区职业高中,1995年以前均开设涉农专业,2000年后仅有4所开设农类专业,且均为畜牧兽医。西部地区职业高中开设农业类专业的学校及其在校生也很少。

5•,师资匮乏,教学质量难以保证西部地区职业学校师资队伍普遍存在着数量不足、流失严重、教师编制不到位、工资难以保证等诸多问题。广西许多职校的骨干教师纷纷到邻省广东工作。广西柳州柳城县县职业高中教职工32人,专任教师18人,占56.25%,其中文化课教师14人,占 77.7%,专业课教师4人,占22%。14个乡镇中,专职教师能为群众讲授技术课的只有两个乡镇,其余举办培训班则要花钱请技术员。由于职业高中教师编制参照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办法,普通中专、成人中专、技工学校及成人技术培训的教师编制核定不到位,职

教师资队伍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三、西部地区教育结构不合理,影响了职业教育作用的发挥

1.教育层次结构失衡,表现为高等教育发展速度快于中等教育发展的规模,出现升学率倒挂现象云南曲靖2000年普及九年义务教育,2002年高考升学率65%;甘肃张掖 2003年普通高中16所,在校生25 339人,招生10 089人。而职业学校11所,在校生12 305人,2003年普通高校录取率高达80.8%。

2.教育类型结构失衡,表现为高中阶段教育中普通高中发展大大快于中等职教,普职比差距大大2002年,西部12省区的普通高中在校生为419万人,比1998年的 219万人增长了90.7%,而同期全国增长幅度为79.55%,西部地区普通高中的在校生增长速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1.2个百分点。2002年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数,全国的普职比为57.2∶42.8,而西部地区则为60.4∶39.6。西部12个省区中,只有云南省中等职业教育规模与普通高中相当,其余各省区,有的普职比严重失衡,如西藏、青海虽然地广人稀,受教育的绝对人数较少,但普职比却达到76∶24;还有6个省区的普职比在7∶3到6∶4之间。

3.专业结构失衡,表现为一、二产业专业数量不足与培养质量不高,与产业结构不够协调不少地方过多开设第三产业类热门专业,忽视第一产业农业人才、第二产业制造业人才的需求。如成都市,2002年三个产业结构比为 8.4∶45.5∶46.1,而中等职教三个产业专业结构比为2.6∶27.1∶ 70.3。攀枝花市虽是工业城市,但农业比重也不小,但全市没有一所为农业服务的职业学校,没有一所学校开设与农业有关的专业。制造加工工业在西部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位臵,机械加工技术等专业紧缺,人才需求大,但西部职业学校显然还没有跟上这一发展需求,2002年甘肃省职业高中加工制造业专业招生比重仅占4.6%。四川数控技术人才缺口是2万人,供需比为1∶10。

四、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矛盾突出,资源利用效率有待提高

1.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经费存在着三个过低一是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过低。从2001年到2002年,全国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增长了0.45个百分点,而西部12省区的教育经费基本上处于零增长,甚至负增长状态。二是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过低。2002年全国职业中学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为1 664元,而西部地区的生均经费仅为1 310元。三是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过低。2002年全国职业中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为220元,而西部地区7个省区的生均公用经费低于这一标准。与同类教育相比,不少省区职业中学的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出现两低:低于普通高中,低于初中,如新疆中等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普通高中为247元,初中203元,而职业中学仅有83元。

2.职业教育个人承担费用比例过高,超过农民承受能力,不符合农村、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实际从贵州2002年实际情况看,职业学校学生一年的费用约为6 000~8 000元,地市一级约为4 000"%000元,县级约为3 000~4 000元。2002年,贵州省农村人均现金收入为1 589元,其中含借贷收入218元。每年的支出为1 183元,扣除借贷收入,农村人均年收入结余只有183元,农村家庭难以承受接受职业学校教育的费用。陕西农业学校1998-2002年,财政拨款1 281万元,学费收入892万元,两者比例59∶41。许多家长、农户都谈到,并非不愿意让孩子受教育上职业学校,问题是交不起学费,职业学校学费过高,导致许多家庭放弃接受职业教育。

3.现有经费利用效率低下,职业学校投资办学渠道不畅现象一,出现职业教育国债项目资金改办普通学校的情况。广西环江县民族职业学校,2001年建了新楼,扩建操场,办学条件有所改善,但目前只有职教学生30人,不得不办了许多普通高中班。现象二,职业学校发展难以得到贷款。陕西眉县职业教育中心,1996年以来获得财政教育经费仅1 490万,仅工资支出就占1 380万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的经费只有110万元。2001年,职业教育发展空间扩大、生源充足,以至学校设备设施严重不足,学校希望贷款发展,结果缺少财政支持,没有贷成,丧失了发展机遇。

第四篇:积极探索加快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子

积极探索加快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子

----赴江苏沭阳县考察报告之一

阳春三月,我们一行四人,前往江苏省沭阳县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考察学习。几天来,所见所闻无不为之惊叹,感受颇多,深受启发。

一、沭阳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沭阳县是江苏省陆域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县,辖38个乡镇(场),总面积2298平方公里,人口174万。

过去的沭阳是江苏省名符其实的经济穷县、财政弱县,也是计划生育落后县和上访大县。一是经济总量、均量小,经济结构不合理。在沭阳与江苏省人均可比的44项指标中,达到省人均指标50%的仅有12项,占27.3%,接近省人均指标20%的达21项,占47.7%,其余均在省人均指标10%左右的水平。二是经济运行质量差。全县乡及乡以上工业资产为9.85亿元,负债为8.65亿元,资产负债率为87.8%。三是财政问题严峻。全县财政历年滚存赤字达3260万元,累计欠发财政工资6250万元,在96年1.2065亿财政收入中真正来自于税收的只占63%,为全省最低。四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全县黑色路面仅有56公里,人均拥有灰黑路面仅占全省平均值的八分之一,每平方公里和每万人拥有的灰黑路面积和长度均列全省倒数第一,且有254个行政村未通砂石路,公路在全省密度最小、等级最低、质量最差。全县城镇人口只有13万人,城镇化率仅为7.5%,远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五是社会事业“欠帐”多。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整体水平偏低。全县每万人拥有大中专毕业生、中高级技术人员、医生分别仅有121人、26人和4人。人口出生严重失控,全县计划外超生多达16万人。96年,全县计划生育率仅为48%。六是社会治安秩序混乱。重大恶性案件时有发生,群访集访持续不断。七是官风不正。一度时期,沭阳干部工作中任人唯亲、权钱交易等现象相当严重,极少数人跑官、要官屡屡得逞,致使部门和乡镇官满为患,职数大为超编,极大地挫伤了广大干群的积极性。

1996年区划调整以来,沭阳县委、县政府立足欠发达县情,坚持以“富民、壮村、兴乡、强县”为立足点,贯彻“稳中求进、进中求快、快中求好”的思想,谋富民强县之策,奠后发进位之基,聚团结拼搏之力,在改革创新中走出了一条切合欠发达地区实际、具有沭阳特色的发展之路,初步形成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一是经济建设成绩喜人。2003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7.05亿元,财政收入3.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66元,分别是1996年的3.72倍、3.15倍和1.6倍。二是软硬环境有了根本改善。2003年,县城区建成面积已由1996年的14.5平方公里扩大到3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达22万人,城市化水平达32.4%,城镇人均楼房面积达9.5平方米。持续开展软环境治理,“洼地效应”初步显现,去年该县共引进项目1789个,到位资金14.91亿元。三是社会事业取得明显进展。按照“学前教育民营化、义务教育投入多元化、高中教育集团化、学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思路,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全县兴办民办教育机构285所,占全县学校总数的36.5%,在校生6.6万人,固定资产投入3.1亿元。按照“办医形式多样化、运行机制民营化、投入体制社会化、后勤服务产业化”的思路,卫生事业改革不断推进。全县所有公办医院全部完成民营化改造,38个卫生院全部完成净资产竞价转让,实现资产增值3251万元,为财政增加收入4308万元。全面实行了农村居民大病统筹合作医疗制度。四是体制机制呈现勃勃生机。通过大力推进各项改革,初步实现了竞争主体民营化、社会事业产业化、政府运行规范化和干部管理科学化,建立了一套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五是人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目前,人心思变、人

心思富、人心思干、人心思上的生动局面在沭阳上下初步形成。

二、沭阳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经验

几年来,沭阳经济社会之所以能发生历史性变化,主要是他们能够坚持不畏难、不争论、不依赖、不空谈,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全民动员,艰苦创业。

(一)坚持不畏难,增强信心,振奋精神,树立奋发有为的拼搏之志。1996年底,沭阳县委、县政府新班子组建后,面对困难重重的局面,振奋精神,立下了摆脱困境的雄心壮志。他们首先从治乱入手,大力实施凝聚人心、赢得人心、引导人心、围绕中心的“四心”工程,就各个领域长期积累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迅速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集中整治活动。当年查处违法乱纪党员243人,涉及副处级以上干部7人;查处扰乱经济秩序案件131起,查处执法部门违规执法265件次,处理违纪人员42人。积极开展“阳光”行动。县级领导班子成员及各乡镇、县直各部门领导干部的职务分工和电话、手机号码,通过电视、广播、报纸向社会公布,畅通群众反映问题、领导体察民意的渠道。而且在县政府门前设立了“县委书记、县长信箱”,敞开渠道接受群众来信来访,直接听取群众意见,解决各种矛盾。针对有些干部对沭阳发展悲观失望的情绪,他们适时在全县上下开展了“我看沭阳发展优势”为主题的大讨论活动,树立了加快沭阳发展必定信心。1997年6月,他们又从基层干部群众的实践中总结出了“团结一心、务实苦干、奋起直追、自强不息”的新时期沭阳精神。采用多种形式大张旗鼓地开展对新时期沭阳精神的宣传教育。通过广泛持久的宣传,使新时期沭阳精神入脑人心,并化为全县人民不畏艰难、犹粽降淖跃跣卸嗣且桓墓ァ岸焐固簟⑾奶斐艘趿埂⒉焕洳蝗却蚵榻钡穆埃按车词谐》⒓摇⒆灾鞔匆抵赂弧钡娜惹榭涨案哒恰?br/>(二)坚持不争论,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构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他们坚持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立足沭阳的县情,尊重群众的意愿和首创精神,坚持不争论、不埋怨、不责备,大胆试、大胆闯、大胆干,引导大家由关注什么事情不能干,转向研究什么事情能干;由凡是红头文件规定允许的,其他什么都不能干,转向凡是红头文件和法律没有明令禁止的,什么都可以试、可以干,不断激发广大干部群众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加快发展的热情。在具体实践中,他们本着“先干不争论、先试后评论、先有后规范、先改后完善”的要求,大刀阔斧地推进各项改革,全面接轨市场经济,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一是大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精简行政编制21.6%。按照“政府统揽财权,财政统揽收支”的总体思路,在县直机关事业单位实行“国库集中收付、会计集中核算”改革,在乡镇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乡村财务统管”改革。针对机关人浮于事和经济一线人才奇缺的情况,采取得力措施,把各级干部逼向市场,不仅锻炼了干部,而且提高了机关办事效率。二是大力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推行任前公示制、竞争上岗制、公开选拔制、公开推荐制等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初步形成了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优胜劣汰、奖勤罚懒的机制。积极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离岗创业、在岗兼业,对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离岗领办兴办个体私营经济,实行“三不变”、“三同等”、“三优先”,即编制、职务、身份不变,工资、福利、待遇与在岗等同,晋级晋职、提拔使用、机构改革竞争上岗优先。2001年,全县共选出1236人参与离岗创业,占参与单位现有人员的38.8%,其中科级干部597人,县直单位党政正职13人,乡镇党委书记4人,乡镇人大主席18人,乡镇长14人。三是大力推进产权制度改革。按照“能卖不股、能股不租、能租不包、以卖为主”的原则,全面推行国有、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转换企业生产经营机制。到2000年6月,该县所有国有、集体资产全部退出,一律成为民有民营的市场主体。同时,还对农口部门的农场、林场、渔场、园地、耕地等公产以及荒滩、荒坡、废塘等国有、集体资产进行拍卖、租赁和承包经营;对小型水利工程设施产权制度进行改革;另外,对所有机关、事业单位的门面房一律进行公开拍卖,不得进行租赁和承包经营。四是大力推进教育卫生事业改革。积极推进教育、卫生事业产业化,按照“社会办教卫——教卫产业化——产业民营化——民营规范化”的发展路子,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把政府投入从教育和卫生领域逐步“替代”和“置换”出来。先后兴办各类民办教育机构228所,其中幼儿园156所、小学45所、初中12所、高中7所,其它教育机构8个;截至2000年9月,全县38家乡镇卫生院全部改制到位,建立健全了民营化的运营机制,同时还诞生了6所民办医疗机构。五是经济管理方式改革。实行“税费一本清”制度,县、乡成立收费中心,对各种税费统一扎口管理,市场主体税费一张单据、一次性交清。与此同时,他们紧紧抓住农村税费改革的契机,大力推进乡村撤并、乡镇机关事业单位改革。特别是在化解乡、村两级债务方面,他们采取清欠还债、变现还债、筹资还债、降息减债、核销减债、互抵化债多种方法,较好地化解了乡、村债务。

(三)、坚持不依赖,全面发动,广泛动员,凝聚全民自主创业的强大合力。几年来,他们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突出加快发展这一主题,按照“希望在民间、活力在民营、发展靠民力、稳定靠民富”的工作方针,通过广泛动员,全面发动,在全县上下初步形成了不等不靠不依赖、自主创业求发展的浓厚氛围。一是动员全社会力量,迅速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新的县委、政府班子果断实施“基础先行”战略,号召全县上下“苦干三五年,造福三五代”,全力抓好城镇和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在建设资金的筹集上,他们大胆进行筹资方式的创新,建立了“挖掘内力、吸引外力、集聚民力”的多渠道筹资方式和多元化投入机制。1997年以来,该县共出让土地1万余宗,仅2003年土地出让金就达4.25亿元,城区绿化广场冠名权、主街道广告灯箱、邮亭、公厕以及乡镇机关事业单位门面房全部进行了转让,所得资金全部用于拆迁安置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在建设项目的组织实施上,他们坚持勤俭节约、精打细算,发动干群勒紧裤带、穷办苦干,形成了全县百万干群齐心搞建设的良好局面。二是实行“内转外输”,深度开发人力资源。沐阳是人口大县,他们坚持把人力资源作为产业来开发,通过“内转外输”,促其转化为人力资本,变“包袱”为财富。全面搞活商贸流通,使群众由生产领域向流通领域转化,农民经纪人队伍已扩大到5万人,花木、图书、印刷品三支推销大军常年奔波在外,足迹踏遍全国各地。积极开展劳务输出,使劳动力由闲置本地向发达地区转化,实现借地生财、借地育才,全县常年外出打工人数达28万。三是壮大特色农业,努力夯实富民基础。作为农业大县,他们始终坚持市场导向,把发展壮大特色农业、致富千家万户农民放在基础地位来抓,坚持一手抓粮棉油生产,一手抓多种经营突破。按照“户户有项目、组组有大户、村村有特色、乡乡有规模、业业有龙头”的要求,主攻花木、意杨、瓜菜、水产、畜禽五大主导产业。颜集、新河两个乡镇已经基本上成为以种植花木为主的“无粮乡镇”,去年两镇花本销售收入近10亿元,百万元以上大户500多户,花木经纪人1万多人。四是坚持“内培外引”,放手发展民本经济。“内培”方面:推动农户“离土”创办私营个体企业,支持国有、集体企业干部职工“转岗”创办私营个体企业,鼓励行政事业单位干部职工“下海”创办私营个体企业。“外引”方面:坚持“县外就是外”,“老板不在大小,能来沭阳就行;投资不在多少,钱花在沭阳就行”的宗旨,凡是对经济发展有利的生产要素都敞开吸纳、广泛聚集;鼓励民间力量参与招商引资,引导城乡能人、大户和普通群众积极跑关系、找项目、引资金;充分发挥“以外引外”作用,确保外地大户引得来、留得住,进而主动宣传沭阳、介绍沭阳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客商来沭投资创业。简化工作手续,提高办事效率,成立招商引资办公室,实行一个窗口对外、一套班子联合办公、一枚公章生效、一条鞭管理、一昼夜24小时接待的“五个一”方式。1998年以来,全县共引进县外资金近22.67亿元。

(四)坚持不空谈,崇尚实干,雷厉风行,营造求实务实落实的浓厚氛围。为了营造紧张快干的氛围,让各级干部腾出更多的时间抓工作、办实事,他们坚持采取紧逼式、挤压式的方式推进各项工作,交任务,限时间,压担子,使各级干部始终处于满负荷状态。对干部实行“四逼”政策,即通过组织学习把干部逼向书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通过开展“双帮双扶”把干部逼向基层,密切党群、干群关系;通过机构改革把干部逼向社会,转岗创业,商海弄

潮;通过开展招商引资把干部逼向市场,增强驾驭市场的能力。特别是在通过组织学习把干部逼向书本方面,从97年开始,他们要求全县财政供养人员、党员干部,每年精读两本书,并组织闭卷考试,考试成绩向社会公布、进入个人档案。并实行“每周一课”制度,每周周六或周日邀请省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教授到沭阳举办讲座,帮助各级干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水平。同时,他们还实行了工作日白天无会制度,除党代会、人代会等重要会议外,其它会议一律放在晚上或周末召开。在具体工作中,县乡领导同志大多采用现场办公形式,坚持急事急办、特事特办、难事巧办、事事快办,一旦发现问题,当场研究解决。沭阳的许多同志都认为,在沭阳当干部,就意味着拼搏,意味着奉献,“糊涂官”、“太平官”、“懒散官”在沭阳没有生存的空间。正是他们有了这种“几十年的事几年干、几年的事一年干”的抢时间、抓机遇的强烈意识,才有沭阳的发展。几年来,他们改变了过去抓落实自上而下、层层交办、效率低下而又容易“跑冒滴漏”的做法,坚持做到“五个到底”,即一张蓝图画到底、一股闯劲干到底、一份责任负到底、一声政令喊到底、一把尺子量到底,全面推行工作交办、催办、督办和查办制度,建立健全一套科学严谨、高效快捷、运转协调的工作机制,确保事事有落实、件件有实效。工作中,他们以目标管理为抓手,对工作目标分解立项,定性定量,责任到人,措施到位,严格奖惩,不打和牌。为了防止出现上热下冷、中层梗阻、力度递减的问题,他们还全面推行具体工作限时制、失误工作追究制、层级工作责任制、条块工作负责制、末位工作惩处制等制度,使抓落实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三、几点启示

沭阳县情与我县有很多相同之处,对比沭阳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做法,反思我们的差距与不足,从中得出许多有益的启示:

(一)坚持解放思想不争论。坚定不移地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只要有利于发展的,就是正确的,就要鼓励干,允许试,不争论。“没有思想的大解放,就没有经济的大发展”。沭阳等地的发展经验已经毋庸置疑地印证了这一点。我们与沭阳相比,缺少的就是这种敢闯敢干不争论的精神。我们在干工作时,往往是瞻前顾后,考虑的太多,稍有一些突破,有些人就认为文件上没这么规定,或是以前都没这样干过,思想上总是想不开、不敢大胆地干。要加快发展,就必须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迈大步子。坚决破除解放思想中的体制的、意识的,传统的以及人为的种种障碍,坚决改变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决不能机械地照搬部门的、条条的、框框的制约发展,要淡化管理意识,强化服务意识,该突破的要勇于突破,该变通的要大胆变通。要大刀阔斧地推进各项改革,像沭阳人那样,坚持先干不争论、先试后评论、先有后规范、先改后完善,要以敢于冲破阻力的魄力和勇气,来推动改革的大突破、经济的大发展。

(二)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沭阳等地发展速度快、后劲足,是创新的体制机制能量加速释放的必然结果和集中体现。推动新一轮思想解放,要把着力点和精力更多地用在推动体制机制创新上。要在招商引资、优化环境、园区建设、争取资金,以及干部使用等各个方面大力创新机制,大胆进行改革,推出新思路、新举措。比如,在经营城市方面,要进一步完善以地生财聚财的机制,该出让的出让,该拍卖的拍卖,把城市的优势资源全部“置换”成建设资金。在企业改革方面,要积极改进国有资产经营体制和方式,收缩国有资产比重,大力吸引境外资本、外地优势资本、民间资本进入企业,增强企业发展活力。还比如,倍受关注的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一是可借鉴沭阳等地经验,按照“兴办产业、分流人员,减轻负担、贡献财政”的原则,推动事业单位由全额拨款向差额拨款过渡、差额拨款向自收自支过渡。坚持“社会办教卫、教卫产业化、产业民营化的发展路子,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把政府投入从教育和卫生领域逐步置换出来,把“花钱”的事业变成“赚钱”的产业。二是积极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外出务工或离岗创业。在这方面虽然我们做了,但做的不是太好。

做好这项工作,关键是让干部放心,落实好“三不变”、“三同等”、“三优先”,即编制、职务、身份不变,工资、福利、待遇与在岗等同,晋级晋职、提拔使用、机构改革竞争上岗优先。在干部人事方面,要加大公开选拔干部力度,大胆启用新人、能人,培养和使用一批有活力的干部让那些能干事、会干事、能干成事的人有施展才华的舞台。要坚决实行末位淘汰制,让“太平官”、“平庸官”没有生存的空间。要建立新的体制,取消部门单位之间不平等的待遇,让不同单位的干部享有相同的福利待遇,有效地促进干部的合理流动。

(三)加快招商引资步伐。搞好招商引资是解决欠发达地区资金投入不足、经济总量过低、活力不够、领域不宽这些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的有效措施。在工作重点上,我们要借鉴沭阳经验,坚持“老板不在大小,能来利辛就行;投资不在多少,钱花在利辛就行”的宗旨,凡是对利辛经济发展有利的生产要素都敞开吸纳、广泛聚集。在项目选择上,不苛求规模,不害怕竞争,不担心重复,除环境污染和精神污染项目外,其它一律大开绿灯。在产业导向上,不唯上,不模仿,不主观人为地确定所谓主导产业、支柱行业、骨干企业和拳头产品,而是让市场去选择、让效益去定位。在招商方式上,要创新形式,注重实效。一是由全民招商向注重专业招商转变。选聘一批能力强、懂业务、素质高的干部,组建招商引资的专业小分队,定任务、定指标,组织部门定期跟踪考核,让他们长期驻扎沿海等发达地区招商。二是由高成本招商向注重低成本招商转变,在发达地区聘请招商特别顾问,借脑、借力、借誉招商,发挥驻外办事处的作用,开展驻外窗口招商,捕捉信息,广交朋友,主动出击,敲门招商。三是由零星招商向注重以商招商转变,切实做好为已在利辛投资客商的服务工作,让他们满意,并发挥他们的现身说法和实际示范作用,吸引更多的客商前来投资。

(四)全力优化投资环境。环境是形象,是财富,是机遇。优化环境,要以硬环境为基础,软环境为核心,二者相辅相成。现在各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的再优惠空间已经不大。要着力在改善软环境,特别是服务环境方面下大功夫,最大限度放低“经济门槛”和“行政门槛”。尤其要把我们的行政服务中心建好,使其真正成为为民服务的“阳光大厅”。要从严约束和规范部门行为,充分发挥效能、监察、督查等职能部门的作用,严禁乱检查乱罚款。对一般性的违章可以只教育不罚款,必须处罚的最好是一个部门罚款,并且取下限,给客商以更多的安全感、亲切感、自由感,打造亲商扶商富商的“金字招牌”,才能吸引更多的客商来我县投资兴业。

(五)形成紧张快干、求实务实落实的工作作风。我们要想加快发展、赶超发达地区,任务非常艰巨,容不得一丝懈怠,必须百倍珍惜时间,加快工作节奏。试想,沭阳如果没有“几十年的事几年干、几年的事一年干”的这种只争朝夕抢时间、抓进度的精神,又何以能够在短短八年时间里从根本上改变沭阳的面貌?积极倡导“立即就办”工作作风,推行“一线工作法”,坚持一竿子到底发现问题、深入调查研究分析问题、与群众面对面解决问题。要坚持采取紧逼式、挤压式的方式推进各项工作,限时间,压担子,定了就干,干就快干,使各级干部始终处于满负荷、紧张快干的工作状态。要做好我们的工作,还必须认认真真地抓好落实。沭阳县的领导同志在抓落实工作中要求是非常严格的,考核是非常认真的,用沭阳不少干部的话来说,要想糊弄县领导是不那么容易的。但在工作指导上,县里只作原则要求,不作具体规定;只注重工作结果,不注重工作过程;只规定目标任务,不定调子,不划框子,对基层放心、放胆、放手、放权,鼓励各乡镇、部门因地制宜,一乡一策,一企一方,有效地促进了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当前我们务必要抓好县七党代会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对工作目标分解立项、定性定量,把目标任务变成一个个项目、一项项工程、一件件实事,规定完成时间、质量和标准,责任到人,措施到位,严格奖惩。

第五篇:加快西部地区工业园区发展与承接产业转移问题研究.1401doc

加快西部地区工业园区发展与承接产业转移问题研究

本文在分析加快西部地区工业固区发展与承接产业转移的客观原因和条 件的基础上,提出了充分认识工业园区对推动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的龙头地位和作用,加大产业布局统筹安排等加快西部地区工业园区发展与承接产业转移的

5项措施及

对策。

关键词:

西部地区,工业园区,产业转移

西部地区工业园区发展与承接产业转移问题是

2008

年爆发国际金融危机以来

受到一定影响的西部发展问题。同时又是当前深入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面临的一 个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拟对这个问题作一些思考和探讨。

一、进一步加快西部地区工业园区发展与承接产业转移的客观原因和条件

1.西部地区工业园区发展与承接产业转移虽在2008

年爆发国际金融危机以来

受到一定影响,但我国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家必然要大力支持西部地区进 一步加快工业园区发展与承接产业转移。

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

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召开西部大开发工作会

议。这次会议,站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全面回顾了西部大开发的巨 大成就,深刻阐述了西部大开发的丰富经验,明确提

出了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战

略部署和思路。

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必须坚持进一步加快发展西部地区发展。

进一步加快西部发展必然要加大对西部地区调整

产业结构的支持力度。

当前和

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制约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影响西部地区与东部差 距继续扩大的一个重要因素,首先是西部地区的产业

结构不合理问题仍然比较突

出。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小,产业配套能力弱,资源 综合开发利用水平低,原料型产品和初级产品比重较

大,技术含量和经济效益不高;

粗放型经济特征明显,比较优势没有在国内外市场得到充分发挥。要进一步加快西 部地区发展必须从产业布局上调整西部地区产业结

构。必须结合西部地区资源优

势、区位特点、市场情况因地制宜地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

进一步加快西部发展必然要加大对西部地区培育

和发展特色产业的支持力度。

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制约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影响西部地区与 东部差距继续扩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西部地区的特

色产业发展乏力,并且目前西

部地区资源产品就地加工的产业链条较短,深加工能力不强,产品技术含量不高,流通等服务业发展滞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资源

优势尚未转化为经济优势,特

色优势产业亟待培育。发展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促进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和经 济优势转化,是增强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和经济实力、实现西部地区又快又好发

展的必由之路,有利于增加地方财政收入,解决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加快 西部地区发展必须进一步结合西部地区资源优势、区位特点、市场情况因地制宜地

加大对西部地区培育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支持力度。

国家要继续大力支持西部地区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发展特色产业,在产业 布局上必然要在西部地区现有的工业基础上,加大对西部地区的工业园区等开发区 发展和承接产业转移的支持力度。

第一,西部地区的工业园区等开发区既是西部地

区高科技产业集中发展的载

体,又是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阵地。加快西部地区的工业园区等开发区建设 和发展

.对促进西部地区工业化和城镇化,促进承接产

业转移、促进传统产业优化

升级、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带动区域经济增长、促进西部地区融入国际分工合作等 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国家要大力支持西部地区进一步完善各类的工业

园区等开发区基础设施;

进一

步发挥基础设施的先导效应,加强规划、合理布局、明确定位、完善设施、创新体 制,提高各类工业园区发展高科技产业转移项目的吸

纳和承载能力,更好地发挥产

业的聚集效应;国家要大力支持西部地区建设一批承接国际和东部产业转移的专门 的工业园区等开发区,努力使西部各地的工业园区等

开发区成为承接产业转移、带

动本地工业快速发展的基地和龙头。

第二,国家在产业布局上还要在西部地区现有的工业基础上,加大对西部地区

承接产业转移的支持力度。在继续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新形势下,国家在产业布 局上应大力支持西部地区从地区优势产业出发承接产

业转移。

大力支持西部地区实

施城市群和产业集群战略,发挥城市的聚集效应和产业的规模经济,以优势产业为 依托,围绕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形成产业配套,发

展产业集群,提高工业化水平;

国家应大力支持西部地区打造精品投资环境,降低产业转移成本,为承接产业转移 创造有利条件。

2.努力扩大内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已见显著成效,为西部地区进一步加快工业 园区发展与承接产业转移创造了有利条件。

2008

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西部来说能是

严峻挑战,也有一定发展机遇。

国际产业转移呈现出明显的梯度性、阶段性规律和趋势。可以预见,此次由美国次 贷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波动,势必再次

推动国际分工体系调整和中国沿

海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加速国际和沿海地区产业资本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在金融危机冲击下,国外和东部的产业资本向西部地区转移有助于拓展企业的 生存与发展空间,推动沿海地区产业转型升级,优化内地产业布局和产业集聚,带 动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发展。

与此同时

2008

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努力扩大内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己见显著成效,这也是有利于西部地区进一步加快工业园区发展与承接产业转移的国内外宏观 经济大环境条件。

3.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地区发展的较好态势,也为西部地区进一步

加快工业园区发展与承接产业转移创造了有利条件。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协调发展理

论为指导,根据我国区域经济必须协调发展,即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必须协调发 展,才能推进我国全国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发展的客观要求和需要而作出的全

局性、历史性的伟大战略部署。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地区广大干部群众 奋发努力,国家在规划指导、政策扶持、资金投入、产业布局等方面,加大了对西

部地区的支持力度;

通过加大结构调整和对内对外开放力度,西部地区电力、煤炭、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棉花、畜牧、旅游等特色

优势产业,在全国市场上已占有

重要位置,西部地区经济加快发展。

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水利枢纽、公

路干线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

设进展顺利,并开始发挥效益,基础设施明显增强;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生态林 保护、风沙源治理等生态工程不断推进,生态环境得

到了更有力保护。油路到县、送电到乡、广播电视到村、沼气到户,以及人畜饮水、生态移民等农村基础设施建 设,有力地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使老百姓也

得到了更多实惠。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地区发展的较好态势,又为西部地区进一步加快 工业园区发展与承接产业转移,奠定了更好的基础设施条和物质技术基础等有利条 件,因而,也就必然进一步为加快西部地区工业园区发展与承接产业转移创造有利 条件。

下载探求加快中国西部地区发展的新路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探求加快中国西部地区发展的新路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西部地区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的思考

    西部地区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的思考 冯雷、解慧、孔祥敏 一、城乡结合部的基本特征 纵观世界各国城市化的进程,都是由农业人口转向非农业人口并趋向集聚,因此也是由农村地域转......

    深圳要走创新驱动发展新路子

    深圳要走创新驱动发展新路子 深圳市创新发展大会召开 王志刚王荣讲话 许勤主持 昨日,全市创新发展大会在市民中心礼堂举行。2011年度创新创业团队和广东省第二批创新研发团队代表......

    探索发展外出务工人员入党新路子

    探索发展外出务工人员入党新路子 寻求农村党员发展困难的破解之法 ——大化县在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发展党员工作情况汇报 中共大化县委组织部 2007年8月13日 大化瑶族自治县......

    解放思想,加快发展

    学习解放思想、加快发展大讨论专题活动 ——有感 思路决定出路。在这次以“解放思想、加快发展”为主题的学习讨论活动中,我们要克服狭隘视野,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进一步拓宽发展......

    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精选合集]

    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2012年12月31日)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必须固本......

    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推动供销合作社工作再上新台阶 (2011年6月30日)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了新时期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要求供销合作社......

    深化改革加快发展

    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全力开创教育工作新局面-----在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同志们:今天,我们召开这次会议,就是总结过去一年的工作,研究和部署今年的工作任务,进一步......

    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发表日期:2012-05-03 09:55 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