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平衡针灸治疗颈椎病及并发症
平衡针灸治疗颈椎病及并发症
[日期:2008-11-24]
来源: 作者:
[字体:大 中 小]
颈椎病作为一种常见病,到底有啥危害呢?北京时珍堂医院平衡针灸医师鹿永杰主任告诉我们:颈椎病可怕的不是直接的疼痛和不变,而是可怕的并发症:
1、吞咽障碍:吞咽时有梗阻感 食管内有异物感 少数人有恶心 呕吐 声音嘶哑 干咳 胸闷等症状 这是由于颈椎前缘直接压迫食管后壁而引起食管狭窄 也可能是因骨刺形成过速使食道周围软组织发生刺激反应所引起
2、视力障碍:表现为视力下降 眼胀痛 怕光 流泪 瞳孔大小不等 甚至出现视野缩小和视力锐减 个别患者还可发生失明 这与颈椎病造成自主神经紊乱及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引发的大脑枕叶视觉中枢缺血性病损有关
3、颈心综合征:表现为心前区疼痛 胸闷 心律失常(如中搏等)及心电图ST段改变 易被误诊为冠心病 这是颈背神经根受颈椎骨刺的刺激和压迫所致
4、高血压颈椎病:可引起血压升高或降低 其中以血压升高为多 称为“颈性高血压“ 由于颈椎病和高血压病皆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 故两者常常并存
5、胸部疼痛:表现为起病缓慢的顽固性的单侧胸大肌和乳房疼痛 检查时有胸大肌压痛 这与颈6和颈7神经根受颈椎骨刺压迫有关
6、下肢瘫痪:早期表现为下肢麻木 疼痛 跛行 有的患者在走路时有如踏棉花的感觉 个别患者还可伴有排便 排尿障碍 如尿频 尿急 排尿不畅或大小便失禁等 这是因为椎体侧束受到颈骨刺的刺激或压迫 导致下肢运动和感觉障碍所致
7、猝倒:常在站立或走路时因突然扭头出现身体失去支持力而猝倒 倒地后能很快清醒 不伴有意识障碍 亦无后遗症 此类病人可伴有头晕 恶心 呕吐 出汗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 这是由于颈椎增生性改变压迫椎动脉引起基底动脉供血障碍 导致一时性脑供血不足所致
医师名片:鹿永杰:平衡针灸师,中国平衡针灸学委员会会员,国家973项目全国临床骨干人才,平衡针灸创始人王文远教授亲传弟子。擅长治疗各种疼痛性疾病,脑中风后遗症。如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颈腰椎骨质增生,腰椎间盘突出,坐骨神经痛,足跟痛,强直性脊柱炎,头痛,三叉神经痛,胃痛,痛经和肢体手足麻木等。
健康格言:人生最大的财富是健康,最可佩服的是精进,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最大的失败是自大,最大的无知是自欺,最大的悲哀是自弃,最可怜的性情是自卑,最大的破产是绝望,最珍贵的礼物是宽恕,最大的债务是人情,最大的欣慰是奉献!最高的境界是无我!
神奇的平衡针灸
由全军名医王文远教授始创的平衡针灸已被列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荐科研成果,其特点突出,疗效显著:
1、突出人体自身平衡。平衡针灸就是调整、完善、修复人体自身平衡系统,来激发、调动机体内的物质能量,促进机体在病理状态下的良性转归。
2、化繁为简,平衡针灸取穴38个,一病一穴,一症一穴,如治疗头部病变的平衡穴位叫头痛穴,治疗腰部病变的平衡穴位叫腰痛穴,治疗胸部病变的平衡穴位叫胸痛穴,治疗糖尿病的平衡穴位叫降糖穴,治疗半身不遂的平衡穴位叫偏瘫穴。
3、快速针刺,即三快针法:进针快、找针感快、出针快,整个针刺过程控制在3秒钟之内。
4、突出即时效应,亦称一针见效。80%以上的病人3秒钟即可见效。对发病时间短、症状轻、体质好、年龄小的病人经一次性治疗即可临床治愈,即使发病时间长、症状重、年龄大、体质差的病人不能达到预期效果,也可使症状改善,减少病人痛苦,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病人生存时间。
5、安全无副作用。在针刺患者时最为常见的副作用是晕针,而采用平衡针灸治疗,最长时间不超过3秒钟,所以患者来不及晕针,针体就迅速退出,针体出来以后患者立即解除了紧张害怕心理。针刺过程中常见的医疗事故是刺伤脏器,而平衡穴位均分布于四肢安全部位。
第二篇:平衡针灸治疗腰椎间盘脱出1680例研究
平衡针灸治疗腰椎间盘脱出1680例研究
[日期:2008-12-03]
来源: 作者:
[字体:大 中 小]
腰椎间盘脱出症多因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或髓核膨出刺激或压迫脊髓神经根而产生的腰腿串痛所致.亦属中医”痹症”、“腰腿痛”之范畴。笔者于1988年以来,运用平衡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680例,临床治愈率63.2%,总有效率95.2%。现简要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为我院门诊及住院病人,其中男性1065例(63.39%),女性615例(36.61%)。年龄最小16岁,最大62岁,平均年龄43.6 岁。发病时间最短2天,最长21年。主要临床表现,腰痛1118例(66.55%)。其中单例腰痛391例(23.27%),下肢疼痛345例(20.53%),其中一侧下肢疼痛292例,占84.64%,麻木217例,占12.91%,其中下肢麻木者185例(85.25%)。
1.2 诊断要点
1.2.1 长有外伤史或慢性腰痛史,多发生于青壮年。
1.2.2 腰痛向一侧或两侧下肢放散至小腿或足背外侧,活动或腹压增加时加重,卧床则减轻。可有脊柱侧弯畸形,腰部活动受限,压痛或扣击痛多发生于腰4—5或腰5骶1间棘突旁,并向患肢放射。直腿抬高试验阳性,部分病人抬高患腿即可引起患侧痛。多有小腿前外,后外、足背或环跳外侧感觉障碍。
1.2.3 中央型椎间盘突出可见一侧或两侧下肢放射痛。可有大小便、性功能及鞍区感觉障碍。马尾受压可有双下肢感觉丧失及瘫痪(严重者)。
1.2.4 椎管狭窄症多继发于腰椎间盘突出症、骨性关节炎等,多有间歇性跛行。蹲下、卧床可缓解。侧隐窝狭窄常有单侧神经受压症状,腰4—5多见。必要时可作椎管造影。
1.2.5 X线拍片一般无明显改变,可有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弧度消失,偶有椎间隙变窄或椎体骨质增生。CT检查有助于椎管狭窄症状的诊断及定位,必要时做椎管造影。
治疗方法
2.1平衡针灸治疗组(简称治疗组)
2.1.1腰痛穴():此穴位于前额正中,局部常规消毒,采用3寸无菌一次性毫针,针尖向下平刺1—2寸。针刺手法为三部到位针刺法。针感为局限性针感,强化性针感。疗程每日一次,七次为一疗程。
2.1.2 臀痛穴():此穴位于肩峰到腋后皱襞连线的1/2处。患者取坐位,局部常规消毒,采用3寸无菌一次性毫针,向腋窝中心斜刺2寸左右。取穴原则:交叉取穴。针刺手法为三部到位针刺法。针感为局限性针感或放射性针感。疗程同腰痛穴。
2.1.3 膝痛穴():此穴位于上肢肘横纹终点旁开1寸处。局部常规消毒,采用3寸无菌一次性毫针,针尖向下直刺2寸左右。取穴原则:交叉取穴。针刺手法为三部到位针刺法。针感为局限性针感或放射性针感。疗程同腰痛穴。
2.1.4 踝痛穴():此穴位于前臂掌侧,腕横纹正中央桡侧旁开1寸处。局部常规消毒,采用2寸无菌一次性毫针,平刺进针1—1.5寸左右。取穴原则:交叉取穴。针刺手法为两部到位针刺法。针感为局限性针感或放射性针感。疗程同腰痛穴。
2.2 推拿按摩疗法对照组(简称对照组)病人取俯卧位,术者立于患侧,用肘尖点环跳穴、秩边穴,用拇指点压承扶、风市、承山穴。然后术者抱住患侧臀部,用力由内向外转动按揉,致使局部出现发热感,继用捏捺法沿大腿后侧顺序捏拿至小腿部。10次为一疗程。
疗效分析
3.1疗效标准
3.1.1临床治愈:临床症状消失,功能恢复正常,并能参加正常工作。
3.1.2 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功能基本恢复正常,亦可参加原工作。
3.1.3 有效:疼痛减轻,症状改善,功能好转。
3.1.4 无效:临床症状与体征无变化。
3.2 治疗结果
3.2.1平衡针灸治疗组:临床治愈1362例(占81.07%),显效158例(占9.41%),进步92例(占5.47%),无效48例(占4.05%)。
3.2.2 对照组:360例,临床治愈112例(占31.11%),显效145例(占40.28%),进步73例(占18.8%),无效35例(占9.72%)。
3.3 疗效统计
3.3.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疗效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组别 例数 临床治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治疗组 1680 1362 158 92 48 1632(81.07%)(9.41%)(5.47%)(4.05%)(97.1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照组 360 112 145 73 35 325(31.11%)(40.28%)(18.8%)(9.72%)(90.2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2两组即时镇痛临床疗效观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疼痛分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组别 例数 时间 治疗前后 剧烈(%)重度(%)中度(%)轻度(%)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治疗组 150 3秒 治疗前 33(22%)55(36.7%)39(26%)23(15.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治疗后 0 5(3.33%)20(13.33%)50(33.33%)75(5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照组 150 30分钟 治疗前 32(21.33%)56(37.34%)35(23.33%)27(1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治疗后 12(8%)30(20%)38(25.33%)45(30%)25(16.6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组疗效经统计学处理存在显著差异(P≤0.01)
临床治愈率经统计学处理存在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对照组。
经对300例腰椎间盘脱出症病人治愈后3—5年内随访,稳定280例(占93.33%),复发20例(占6.67%)。
典型病例
4.1 案1:赵XX,男,51岁,干部,1990年7月4日就诊。主诉右下肢活动受限3个月。追述病史腰
部有摔伤史,经北京积水潭医院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检查腰肌紧张,呈板状,沿右侧坐骨神经通路呈放射性疼痛,小腿外侧感觉轻度障碍。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屈颈试验阳性,内收内旋髋试验阳性,CT检查腰4—5椎间隙狭窄,腰椎间盘脱出。采用平衡穴位腰痛穴、臀痛穴、膝痛穴。经一次治疗后疼痛缓解8个小时,当时病人活动患肢感到疼痛消失,临走时已不用人搀扶和拄拐杖,自行走出诊室。经治疗一个疗程症状消失,临床治愈。
4.2 案2:李XX,男,41岁,北京XX工厂工程师。2003年6月15日就诊,主诉腰痛1年。检查:腰5骶1椎间棘突旁压痛,并向左下肢放射。腰部活动受限,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经301医院诊断为腰椎间盘脱出症。医生建议手术,患者害怕,经医生介绍来我院接受平衡针灸治疗。主穴腰痛穴,每日1次,连续治疗21次,临床症状消失。
讨论
5.1 腰椎间孔的解刨特点在腰段中上腰部的椎间孔最大,至下腰部则变小,但神经根去逐渐增粗。有人报告上腰段神经根与椎间孔截面大小之比为1:1.9,而下腰段神经根与椎间孔截面大小之比为1:1.5.腰4—5椎间孔的长度约为5mm,而腰5骶1椎间孔的长度达10mm。腰5神经根在硬膜外腔内,常经过一狭长的沟槽(即侧隐窝),其前面为腰4—5的椎间盘,其后为同节段椎体的上关节突,其间的宽度约为7.5mm左右。腰5神经根很粗,而通道又窄,加之椎间孔较长,当其周围发生病变时,较其他的神经根容易受损害。
5.2 腰痛与腰腿痛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症状。椎间盘突出逐渐有小到大,突出物从开始压迫、刺激后纵韧带,继而压迫刺激椎旁神经、神经根或硬脊膜囊的过程中,临床首先出现腰痛(占70%)。当腰椎间盘突出继续发展而侵害背神经根及神经根鞘鞘袖时,疼痛向坐骨神经走形方向放射。
5.3 人体是一个巨大的自动调控系统,其控制过程就是通过各层的子系统所发生的各种信息反馈来进行保持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同过以上手段去减少或消除疾病的信息源,促进人体自控系统内信息反馈的调节回复或增强,依靠病人自己来治愈自己的疾病。
5.4 腰椎间盘突出症笔者认为由外伤引起,没有外伤不会造成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了部分部队战士在军事训练中造成的急性腰痛。患者一般均以急性腰扭伤处理,进行了X线检查,其中发现50%影像学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笔者又对中学的足球篮球队的初高中学生发生急性腰扭伤的进行了CT检查,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影像诊断高达40%。
5.5 中年人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腰痛症状与腰椎间盘突出没有直接关系。通过临床病因学调查,是绝大部分中年人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在就诊时没有外伤史。从笔者在追问病史中80%的病人在20岁之前发生过急性腰扭伤的病史。
5.6 是绝大部分中年人在病史调查中,80%以上的病人均有受凉史,这就说明中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症状与腰椎没有直接关系。
5.7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例定位不在腰椎间盘,而在保护腰椎的软组织(即肌肉、韧带、血管、神经)。
5.8平衡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其治疗原理事通过针刺外周神经靶点,在大脑运动中枢靶位的调控下,释放了大量神经递质,产生的镇痛效应,加速了炎症局部的吸收。
第三篇:保健操治疗颈椎病
颈椎病、肩周炎是常见病、多发病。在临床中常见到两种疾病 并存。其中不少患者反复发作,饱受病痛折磨,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颈肩操是根据颈椎 病、肩周炎的病因病机创编的一套增强颈肩活动功能、疏通局部经络、促进血液循环、消除 局部疼痛的体操锻炼动作。易学易练又方便,省时省钱疗效好,而且学会颈肩操后,既不必 住院,又不需要配合牵引、药物、理疗等治疗,也不影响工作和生活,只要持之以恒,利用 工作间休或晚上看电视广告时坚持每天练1—2遍,就能收到满意疗效。颈肩操作简介 颈肩操共八节,每节做1—4个8拍,自由选择。预备动作:双脚站平行11字与肩同宽,全身自然放松,上肢自然下垂,双眼向前平视。1 四面侧颈:
(1)头颈向前向下低垂,尽可能将下颏弯向胸骨上凹。(2)头颈缓缓回预备位。(3)头颈尽量向后侧仰。(4)头颈缓缓回预备位。(5)头颈向左侧侧屈到最大极限。(6)头颈 缓缓回预备位。(7)头颈向右侧侧屈到最大极限。(8)头颈缓缓回预备位。2 地上寻珠:
(1)头颈缓缓向左肩方向转动。
(2)头颈转向左后下方最大极限,双眼看向左 后下方地上.(3)继续转向左后下方,直至颈肩部有酸胀感。(4)头颈 放松缓缓转回预备位。
(5)、(6)、(7)、(8)拍头颈转向右后下方做相似动作。3 天上望月:
(1)头颈缓缓向左肩方向转动。
(2)头颈转向左后上方最大极限,双眼看向左 侧后上方天空。(3)继续转向左后上方,直至颈肩部有酸胀感。
(4)头颈放松缓缓转回预备位。后4拍向右后上方做相反向动作。运转颈椎:注意点是头颈肩要完全放松,双肩不要上抬,转圈要到位,用力要均衡。(1)头颈向左侧转动。(2)向后侧转。(3)向右侧转。
(4)向前转。每4拍转1圈,动作要连续,转 动时双眼不要闭上。先逆时针转4圈再顺时针转4圈。保健操治疗颈椎病、肩周炎(第二)夹脊牵颈:预备动作再加上屈双手肘关节,双手握实心拳置于腰侧。
(1)双拳紧握与肘关 节同时向身体后侧用力牵拉,同时夹紧大椎及脊柱旁的竖脊肌群,头颈向身体前方平行牵伸 至最大极限,直至颈肩部有酸胀感。(2)缓缓放松回预备位。后面每2拍重复上述动作一遍。双手托天:预备动作,再把双手十指交叉置于小腹前。
(1)交叉的双手掌心向上平托胸 部前,肘关节与手掌成水平线。
(2)双手心向外翻转,双手掌心向上尽力伸托于头顶上方,头颈尽最大极限后仰。(3)双手分开侧举与肩平高,同时双手掌心朝向身体后侧,大拇指与 其余四指分开朝向下方,其余四指并拢向上方竖起,头颈转向左侧,双眼看向左手竖起的手 指尖。(4)手及头颈回预备位。第5—8拍动作同前4拍,仅在第7拍时头颈转向右侧,双眼看 向右手竖起的手指尖。搭手转肩:预备动作是将右手从右肩上方伸向左背侧,左手从腰背侧伸向右肩上方,掌 心向外,双手手指相对搭,如果手指搭不到的也要将双手指尖尽力伸向相对方向。(这个动 作是自我鉴定练操效果的观察方法之一,一般经过一段时间练操后双手对搭距离均会明显改 变)(1)下肢保持平行站立,同时缓缓将腰、肩、头颈向左后侧转动。(2)继续向左后侧转至 最大极限,双眼看向身体后方。(3)略放松后再向左后侧做最大限度的转动。
(4)放松回预备 位。5~8拍重复上述动作,连续做二个8拍后对换双手对搭的位置,向相反方向转动二个8拍。按摩颈肩:
(1)回第一节预备位,以双手十指按压颈部的天柱、颈百劳、大椎等穴位或痛 点,手指可上下移动按压,重复做2~4个8拍均可。
(2)搓热双手手掌心,再以双手手掌心轮 流摩按上述相同部位2~4个8拍。(3)以右手按压左侧肩井、天、月需俞、秉风等穴位或痛点,第1、2、3拍分别各按1下,第4拍以右手掌心从左肩 井穴沿手臂外侧向下疏通经络至左手背。第5~8拍以左手按右肩与上述相同部位动作。做4 个8拍后,再手轻拍颈、肩、肘、手。
肩周炎的全称是肩关节周围炎。又称五十肩、漏肩风、冻结肩等。好发于50岁左右的中老年妇女,右侧肩发病较多。是一种暂时性的肩部疼痛,肩关节活动障碍为特征的疾病,及时治疗和功能锻炼很快会转愈。但是,如果治疗不当或练功不好,则会绵延日久。因此,对此病应该抓紧治疗,积极锻炼,以减少疼痛。
第四篇:平衡针灸针刺肩痛穴治疗肩痛技术
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技术
第二期
平衡针灸”针刺肩痛穴治疗肩周炎技术
肩痛穴
定位: 位于腓骨小头与外踝连线的上1/3处。
解剖:在腓骨长肌与趾纵伸肌之间,深层为腓骨短肌,布有胫前动静脉肌支和腓浅神经。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腓浅神经或腓深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感:以触电似针感向足背,足趾和踝关节传导出现的麻胀感为宜。
针刺手法:(滞针)采用28号3寸毫针1支,行直刺法,进针约2.5寸,可行上下提插针刺手法,待出现针感即可快速出针,整个针刺时间应控制在3秒钟以内。病情较重、病情较长的患者可留针以增强针效。留针期间可适当配合肩部运动。
功能:消炎止痛,降压,醒脑,扩张血管,调节内脏,调节胃肠,内分泌。
歌诀: 肩痛穴称中平穴,外丘一寸片腓侧。交叉取穴腓神经,肩部病变与落枕。胸痛腹痛与偏瘫,降压腰痛与昏厥。
技术关键环节
1.定位准确 位于小腿腓侧,腓骨小头与外踝高点的连线上,髌骨中线下5寸处,或髌骨中线与踝连线之中上1/3处。也可根据足三里穴下2寸,上巨虚穴上1寸,以偏于腓侧1寸的原则取穴。2.交叉取穴 即右侧肩周炎取左侧穴位,左侧肩周炎取右侧穴位。3.快速进针 针尖与皮肤呈90度角向下直刺2.5寸左右。4.快速手法 即进针快,出针快,整个针刺过程控制在3秒钟内。5.针感要求 以局部酸、麻、胀,并向足部放射为宜,个别患者可传导至肩部,传至肩部者疗效最佳。治疗时间及疗程
发病2周以内者,每日针1次,14次为1疗程;发病2-4周者,每日针1次,21次为1疗程;发病4周以上者,每日针1次,28次为一疗程。
注意事项及禁忌症
1.在急性炎症期水肿期所引起的肩部疼痛不能进行功能锻炼。2.在急性炎症期水肿期所引起的肩部疼痛严禁在局部进行机械性治疗,如按摩、针刀、局封等。
3.对体质虚、体质过敏、伴有慢性病的病人,针刺肩痛穴后可出现局部痛或不适感,可以通过交叉针刺膝痛穴缓解。特点
1.取穴少,痛苦小。2.见效快,疗效高。
3.操作简便,易于普及。4.安全性较高。5.突出人体自身平衡。
本法具有安全简便易行,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特别适宜于广大农村,值得推广
第五篇:颈椎病治疗分析论文
【关键词】 振颤手法
以指或掌吸附于治疗部位,做频率密集的快速振颤动作的手法称为振颤法,又称振法或颤法[1]。笔者多年来运用推拿中的振颤手法治疗各型颈椎病,疗效较好,现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200例,男90例,女110例。年龄最大82岁,最小25岁,平均54岁;25~40岁,占15%;41~82岁,占85%。其中神经根型为112例,占56%;交感神经型为8例,占4%;椎动脉型20例,占10%;混合型为32例,占16%;脊髓型28例,占14%。病程最短7天,最长10年,疗程最短5天,最长120天。全部病例均经X线片、CT或MRI与临床检查确立诊断。
1.2 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参照《推拿学》[2]中颈椎病的诊断标准。
1.3 治疗方法 本组病例在明确诊断的基础上,先为患者做放松手法,然后做颈部拔伸法,最后做振颤手法。步骤如下:(1)患者正坐,医者分别按揉风池、天鼎、肩井、天宗、肩中俞、肩外俞、曲池、手三里、合谷、内关、外关等穴,约5 min。(2)医者站于患者背后,用法放松颈肩部、上背部及上肢的肌肉,约5 min。随后拿揉颈项部并配合推桥弓、推肩臂部,约5 min。(3)做颈项部拔伸法:嘱患者正坐,医者站于患侧,右肘关节屈曲并托住患者下颌代写论文,手扶健侧颞枕部,向上缓缓用力拔伸,并做颈部左右旋转活动,另一手拇指置于患处相应椎旁,随颈部的活动在压痛点上施按揉法,约2 min。(4)上述手法完成后,医者将手掌心即劳宫穴着力于患者大椎穴,意念集中于手掌心,而后前臂和手部的肌肉强烈地做静止性收缩,使手臂发出快速而强烈的振颤,并使之通过手掌心传递到机体内,医者施术时除前臂和手部肌肉静止性用力外,其他部位均要放松,不可屏气。施术时着力部位均不离开施术部位,动作要连贯,持续。双手可交替振颤。一般要求10 min以上,使振颤持续不断地传递到机体内,在治疗部位内产生舒松和温热感。频率要求300~400次/min[1]。
结果
2.1 疗效评定标准 临床治愈:患者肢体麻木感,力弱、眩晕、颈肩臂痛、颈僵、活动受限、颈颤臂抖、胸闷、恶心、呕吐等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显效:患者肢体麻木、力弱、眩晕、颈颤臂抖等上述症状明显好转。改善:患者肢体麻木感,眩晕等症状减轻。无效:患者经治疗原有症状无明显改善。
2.2 疗效分析 本组患者200例,临床治愈159例,占79.5%;显效23例,占11.5%;改善12例,占6.0%;无效6例,占3.0%;总有效率97%。
典型病例
患者,女,54岁,干部,于1999年3月12日就诊。病史:半年来患者头晕伴左上肢麻木、力弱、颈颤臂抖、步态不稳。检查:患者颈椎生理前凸消失、颈椎变直,后伸受限,颈僵、颈后部压痛广泛,C3~5棘突、两侧压痛明显。颈后伸或向病侧弯曲时上肢和手指麻木明显。双上肢腱反射可引出,左侧桡骨膜反射(+),左侧霍夫曼征(+)。四肢肌张力、肌力尚好。余病理反射征(-)。经X线、CT、MRI及临床检查诊断为脊髓型颈椎病。治疗方法:按上述方法进行治疗。10天后,症状明显好转,继续治疗30天,临床症状消失。讨论
颈椎病属于中医学“痹证”、“痿证”、“眩晕”等范畴。《素问・痹证论篇》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又曰:“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皮肤不营,故为不仁。”又曰:“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灵枢・经脉篇》所载,手太阳小肠经脉“是动则病……不可以以顾,肩似拔,似折。”清・张隐庵注:“颈项肘臂痛,皆经脉所循之部分而为病也。”从以上中医文献记载,可以看出本病的病因病理与风寒湿邪侵袭有关,因风寒湿邪侵袭,阻塞经络影响荣卫气血的循行,而发生的一系列临床表现[3]。总之,素体虚弱、正气不足是本病的内因,风寒湿邪侵袭是外因,气血不畅、经脉瘀阻是本病的主要发病机制。
笔者通过多年临床实践认为阳气不足是本病的主要病机。而督脉为阳脉之海。大椎穴归于督脉,是督脉与诸阳经之会,具有补阳益气,疏风散寒,益气通络之功,能振奋一身阳气,鼓动、调节全身之气血,对机体有强壮补虚培元作用[4,5]。《针灸甲乙经》记载“大椎穴,乃三阳、督脉之会,诸阳之会穴[3,5]”。《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记载该穴为“手足三阳与督脉之会[5]”。大椎穴主治风寒湿邪痹阻经络的一切项背强,肩膊急,百节酸痛[6]。而在大椎穴上施以振颤手法能使机体内产生舒松和温热感,以达到补阳益气,疏风散寒,益气通络之功。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是由于颈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后,产生一系列病变而出现骨赘、骨刺,压迫或刺激脊髓、神经根、椎动脉及颈交感神经而引起一系列临床表现。
医学研究证明:人体对低频率振动敏感。在大椎穴上运用振颤手法可改善微循环灌流,加快血液循环和扩张皮肤血管[7];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血流图示波幅偏高,主峰角缩小,供血不足得以改善[5]。
笔者基于对上述知识的认识采用低频率(300~400次/min)的振颤手法治疗各型颈椎病疗效较满意。当然,颈椎病病因病理较复杂,要取得更好更巩固的疗效必要时应采用综合治疗。如配合针灸、中药等。对于部分严重的脊髓型颈椎病经保守治疗无效者,应考虑手术疗法其疗效较为理想。
[参考文献]
周信文.推拿手法学.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6,11.2 俞大方.推拿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0.3 宏达.大成推拿术.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3.4 邱茂良.针灸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0.5 郭长青,朱江.针灸特定穴临床实用集萃.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6 于书庄.于书庄针灸医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2,6.7 张学勋.实用针灸取穴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