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真题及答案(推荐阅读)

时间:2019-05-14 04:30: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4年中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真题及答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4年中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真题及答案》。

第一篇:2014年中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真题及答案

2014年中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真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中学)

一、选择题:

1.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

A.教学过程

B.学习过程

C.评价过程

D.反思过程

2.桑代克认为,学习就是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这种联结的形成机制是()。

A.建构

B.顿悟

C.试误

D.强化

3.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个体能够运用假设-演绎推理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年龄阶段是()。

A.0-2岁

B.2-7岁

C.7-11岁

D.11-15岁

4.某学生经常将考试失败归因于运气。在维纳的三维度归因模式中,运气属于()。

A.外在、不稳定、不可控的因素

B.外在、稳定、不可控的因素

C.外在、不稳定、可控的因素

D.外在、稳定、可控的因素 5.某学生把从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中获得的规则运用到一元一次方程不等式的问题解决中。解释这种迁移现象的最佳理论是()。

A.形式训练说

B.经验类化说

C.相同因素说

D.关系转化说

6.在读一首短诗时,某学生学习10分钟就刚好能背诵,随后他又学习了几分钟。这种刚好成诵的附加学习,被称为()。

A.发现学习

B.意义学习

C.过度学习

D.掌握学习

7.某学生的广播体操训练表现为:整体动作趋于协调连贯,多余动作有所减少,视觉控制逐渐让位于动觉控制,但动作执行尚未达到自动化。从动作技能的形成阶段来看,该生的广播体操技能处于()

A.操作定向阶段

B.操作模仿阶段

C.操作熟练阶段

D.操作整合阶段

8.某学生在英语阅读理解考试中对自己的阅读活动进行了一番安排:先掌握试题中的问题要求,然后带着问题去阅读。这种学习策略属于()。

A.监控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计划策略

D.学习时间管理策略 9.“在规定时间内个体发散项目数量的多少”这一指标主要用来衡量发散思维的()。

A.灵活性

B.流畅性

C.变通性

D.独创性

10.榜样示范行为的性质和后果会影响观察者的行为。如果榜样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那么观察者就会从中学会扬善抑恶。这种行为学习的机制是()。

A.直接强化

B.自我强化

C.替代强化

D.内部强化 11.下列心理评估方法中,属于标准化评估方法的是()。

A.自述法

B.评估性会谈法 C.观察法

D.心理测验法

12.在布卢姆教学目标的认知目标层次中,处于最低层次和最高层次的分别是()。

A.知识,评价

B.知识,应用

C.知识,综合D.知识,分析

13.某学生在课堂上故意弄出响声以引起老师和同学的注意,这时最为适宜的处置方法是()。

A.言语提醒

B.有意忽视 C.非言语暗示

D.暂时隔离

14.掌握学习所说的“掌握程度”通常要求学生正确完成评价项目的比例是()。

A.60—70%

B.70—80% C.80—90%

D.90—100% 15.经常担心“学生喜欢我吗?”等这样的问题的教师,其成长阶段很可能处于()。

A.关注自我阶段

B.关注学生阶段 C.关注情境阶段

D.关注生存阶段

二、填空题:

16.20世纪50年代西方兴起了程序教学,其理论基础是

所提出的操作条件作用理论。

17.高中阶段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并开始出现

思维。18.加涅从学习结果的角度把学习分为:言语信息学习、智慧技能学习、学习、动作技能学习和态度学习。

19.马斯诺认为,人的最高层次需要为

需要。

20.按照奥苏伯尔的理论,原有认知结构通过可利用性、和稳定性三个变量对新知识学习产生影响。

21.所谓,就是变换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22.心智技能具有三个特点:对象具有观念性、执行具有

、过程具有简缩性。23.列提纲、利用图形、利用表格等策略,主要属于认知策略中的策略。

24.在问题解决中,穷尽一切方案能确保问题得到解决的方法叫做

。25.在品德的心理结构中,衡量品德形成的标志是。

26.常用而有效的品德培养方法包括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和赏罚控制。27.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复杂的行为。即,对学生趋向成功的每一步都给予强化,以引导学生实现最终目标。这种行为改变方法就是。

28.发现学习有四大优点:有利于激发智慧潜能、有利于培养、有利于学会发现技能,有利于知识的保持。29.学生已经有三角形的观念,现在来学习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新知识。这种下位学习被奥苏伯尔称为

类属学习。

30.意义学习的客观条件就是材料本身必须具有。

31.奥苏伯尔把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分为三种不同形式的内驱力,其中,属于内部动机的是

内驱力。32.以学生所在团体的平均成绩作为参照标准,根据其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来报告评价结果,这种教学评价就是

评价。

33.研究表明,专家型教师的课时计划简洁、灵活,以

为中心,并有预见性。34.动作技能形成的基本条件是

。35.维果斯基的“

”的概念使人们认识到:教学不能仅仅适应儿童现有发展水平,而应促进儿童认知发展,即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

三、简答题:

36.简述影响学生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

37.简述促进知识有效概括的方法。

38.简述加里培林关于心智技能的形成阶段。39.简述影响品德学习的内部条件。

40.简述培养学生良好思考问题习惯的主要方法。

四、论述题:

41.有人以为智力高的人创造性就高,试辨析之。(答题要求:先判断观点正确与否,再阐明理由)。

问题:试根据个别化教学的一般环节分析并指出,该教师的个别辅导中尚缺乏对什么的思考?

4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某心理学家应一所学校的邀请,对该学校某些学生的学习问题进行诊断。他对这些学生进行了智力测验并分别进行了单独访谈,发现每一位学生智商都在正常范围,但普遍对学习缺乏兴趣。于是他要求任课教师在教学时做到:

(1)和这些学生一起分析学业失败的原因;

(2)给这些学生提供一些难度不太大且较有趣味的问题;

(3)对回答问题正确的学生给予具体的、及时的鼓励;对回答错误的学生,就其错误进行具体的、及时的纠正;

(4)鼓励这些学生的点滴进步。

问题:(1)该心理学家对教师所提的工作要求,主要调适的是学生哪方面的学习心理?

(2)分别指出这些要求各自所体现出来的具体激发策略。

2014年湖南省非师范教育类专业毕业人员申请认定 高中(中专)及以下教师资格考试试卷 教育心理学(中学)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题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B C D A B C D C B C D A B C D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0个空,每空1分,共20分。16.斯金纳 17.辩证 18.认知策略 19.自我实现 20.可辨别性 21.变式 22.内潜性 23.组织 24.算法式 25.道德行为 26.价值辨析 27.塑造 28.内部动机 29.派生 30.逻辑意义 31.认知 32.常模参照 33.学生 34.练习

35.最近发展区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6.家庭教养模式(2分)学校教育(2分)同辈群体(2分)

37.用好正例、反例(2分)正确运用变式(1分)科学地进行比较(1分)

启发学生自觉进行概括(2分)38.活动定向阶段(1分)物质与物质化活动阶段(2分)有声言语活动阶段(1分)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1分)内部言语活动阶段(1分)39.认知失调(2分)态度定势(2分)道德认知(2分)

40.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2分)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问题(2分)

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2分)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41.答案要点:

1、不一定。(3分;持否定观点的回答都可计分)

2、智力与创造性的关系是有相关的非线性关系,智力高的人可能创造性高,也有可能不高;(4分)个体的创造性还受个性等其它因素影响。(3分)42.答案要点:

(1)主要调适的是学生学习动机(回答学习积极性也可)(3分)?(2)第一点,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结果归因。(2分)

第二点,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以利于学生参与。(2分)

第三点,充分利用反馈信息。(2分)

第四点,运用正强化的方式鼓励、提高学生自信心。(1分)

2014年湖南省非师范教育类专业毕业人员申请认定 高中(中专)及以下教师资格考试试卷 教育学(中学)

试题卷

一、选择题: 1.“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出自()。

A.《说文解字》

B.《学记》

C.《论语》

D.《大学》 2.苏格拉底问答法的三步是指()。

A.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

B.定义、苏格拉底讽刺、助产术 C.定义、提问、发现

D.呈现、提问、定义 3.格赛尔通过“双生子爬梯”实验提出了个体发展的()。

A.环境决定论

B.遗传决定论

C.成熟决定论

D.教育万能论 4.学校教育对个体身心发展具有特殊功能,主要是因为它具有相对稳定性、可控性和()。

A.实践性

B.随意性

C.开放性

D.专门性 5.针对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教育者应该()。

A.因材施教

B.培养学生的自信品质

C.及时施教

D.循序渐进开展教学 6.在教育目的观上,柏拉图属于()。

A.个人本位论

B.文化本位论

C.社会本位论

D.知识本位论 7.下列关于素质教育的内涵表述不科学的是()。

A.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B.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C.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特长的教育

D.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8.对未成年学生实施体罚和变相体罚主要侵犯了学生的()。

A.名誉权

B.人格尊严权

C.人身自由权

D.受教育权 9.“以身立教”“为人师表”体现了教师劳动的()。

A.示范性

B.复杂性

C.创造性

D.个体差异性 10.我国中学开设的“艺术”课属于()。

A.学科课程

B.分科课程

C.活动课程

D.综合课程 11.学校的中心工作是()。

A.德育

B.教学

C.管理

D.校园文化建设

12.教学过程中要区分主次、分清难易、有详有略地教学,这主要是遵循()。

A.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13.主张在教学内容上削枝强干,构建简明的知识体系的教学策略属于()。

A.结构化策略

B.形式型策略 C.方法型策略

D.问题化策略

14.德育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多一些表扬、鼓励,少一些批评、惩罚,这主要是遵循()。

A.导向性原则

B.科学性原则 C.正面教育原则

D.教育的一致性原则

15.班主任在领导班级过程中,不是以直接的方式管理班级,而是以间接的方式引导学生,这种领导方式属于()。

A.权威型

B.民主型

C.放任型

D.自由型

二、填空题:

16.我国古代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是。

17.杜威提出的现代教育“三中心”是指学生、活动和

。18.“教学过程最优化”思想的提出者是。

19.人力资本理论的创立证明了教育对的巨大贡献。20.“中学生行为准则”属于

形态的文化。21.“有志者事竟成”凸显了

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22.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的不同总体特征,这是因为身心发展具有

特点。2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体现了

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24.我国的教育目的是“造就

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5.教育目的的确定必须考虑受教育者的规律。

26.教育目的的层次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

。27.有些人在年少时淘气厌学,后来老师利用教育契机将其彻底转变进而成为大家,这说明学生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性和

。28.《科学课程标准》中设定的“科学探究”目标主要体现的是三维目标中的的价值。

29.教科书是依据

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30.暗示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各种潜能参与学习,特别是传统教学不容易注意到的因素。

31.分组教学中的外部分组是指根据学生的 编班。32.

是课案的主要组成部分。33.“润物细无声”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34.思想品德四要素中,是关键。

35.我国中学班级管理主要有四种模式:常规管理、、民主管理、目标管理。

三、简答题:

36.说说你对“教育相对独立性”的理解。37.综合课的课堂教学通常从哪几个环节展开? 38.简述课程实施的动态结构。39.健全的班集体有哪些基本特征? 40.简述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素质。

四、论述题: 41.熊老师是某中学的政治思品课教师,教学中她总是注重选择一些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的典型现实材料(或者是引人关注的社会现象,或者是发生在同学身边的事件),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阐释学生难以理解的概念和原理。

请问熊老师的这种做法主要遵循的是哪一条教学原则?这一原则的理论依据是什么?试论述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42.王老师班上有几名男生总爱在教室乱扔垃圾,为纠正他们的不良习惯,王老师在对他们晓之以理后,和他们约法三章:以后再发现乱扔垃圾就罚做一周教室卫生。这办法开始似乎有效,但没过几天教室里垃圾又泛滥,这次王老师对他们进行了严厉批评,之后教室又干净了两周。这天早上王老师去检查早自习,刚进教室就看到莫小华将一揉皱的草稿纸随手扔到了地上,她顿时火起„„

试用德育的相关原理分析案例中学生“屡教不改”的原因。在解决这些男生乱扔垃圾的问题上你有什么好的建议?说说你的理论依据。

2014年湖南省非师范教育类专业毕业人员申请认定 高中(中专)及以下教师资格考试试卷 教育学(中学)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题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B A C D A C C B A D B D A C B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0个空,每空1分,共20分。16.个别教学 17.经验 18.巴班斯基 19.经济发展 20.制度

21.个体主观能动性 22.阶段性 23.环境 24.德智体美 25.身心发展

26.教师的教学目标 27.可塑性 28.“过程与方法” 29.课程标准 30.非智力因素

31.能力水平或学习成绩 32.教学进程 33.陶冶法 34.道德行为 35.平行管理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6.(1)含义: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具有能动作用;(2分)(2)教育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①具有历史继承性;(2分)

②具有与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为滞后性与超前性;(2分)37.①组织教学(1.5分)

②检查复习(1分)③讲授新教材(1.5分)

④巩固新教材(1分)⑤布置课外作业(1分)

38.①安排课程表

②确定并分析教学任务 ③研究学生的特点

④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 ⑤规划教学单元和课

⑥组织教学活动 ⑦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以上七点每答对一点记1分,答对6点记满分)

39.①明确的共同目标(1.5分)

②一定的组织结构(1.5分)

③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1.5分)

④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1.5分)40.①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1.5分)

②热爱学生(1.5分)③团结协作精神(1.5分)

④良好的道德修养(1.5分)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41.①遵循了理论联系实际原则;(1分)该原则是指教学要以理论知识的学习为主导,帮助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并注重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学以致用。(1分)

②该原则的理论依据:一是教学过程中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二是教育目的。(2分)

③贯彻该原则的基本要求:一,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1分)二,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1分)三,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1分)四,开发必要的校本教材。(1分)

能展开分析论述记2分。

42.原因分析:一是由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所决定。(2分)二是王老师的德育方法有待改进;针对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养成问题,单纯领先提高道德认知水平和实施惩罚是不够的。(1分)

对策建议:一是要遵循德育的基本原则,如正面教育原则、知行统一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连贯性原则等。(2分)二是采取有针对性的德育方法:如锻炼法,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学会自我监督更为有效;综合运用品德评价法,表扬鼓励为主,惩罚批评为辅。(2分)

能展开分析论述,酌情记1—3分。

本题对策建议部分有一定的开放性,只要言之有理就应酌情记分。

第二篇:心理学和教育学2012真题及答案

教育学专业教育心理学科目模拟试题

(一)一、单项选择题:1~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选出最佳答案。

1.将学习看成是一个“闻-见-知-行”的过程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是 A.孔子 B.老子 C.荀子 D.庄子

2.按照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以建立自我同一性作为主要发展任务的年龄阶段是

A.6~12岁 B.12~18岁 C.18~25岁 D.25~50岁

3.下列哪项不属于智力群体差异的表现

A.水平差异 B.年龄差异 C.种族差异 D.性别差异 4.下列哪项不属于学习行为 A. 谈虎色变 B.杯弓蛇影 C.近朱者赤 D.蜜蜂采蜜

5.语文课学习作为的写作规则,这类学习主要属于 A.智力技能的学习B.认知策略的学习C.言语信息的学习D.运动技能的学习6.行为塑造和行为矫正的原理和依据是

A.经典型条件作用 B.社会学习理论 C.操作性条件作用 D人本学习理论

7.“杀鸡儆猴”的教育效应最适应的解释是 A.期待强化 B.自我强化 C.直接强化 D.替代强化 8.认为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的教育心理学是 A.布鲁纳 B.托尔曼 C.斯金纳 D.布卢姆

9.下列情境中代表外部动机的情境是

A.张明每天早上自己阅读40分钟英语(论坛)B.课间休息时,王风回到教室看书 C.全校大会上校长宣布三好学生名单 D.杨杨每天晚上坚持写日记

10.小明考试不佳,他对自己说,我真笨。小明的归因是 A.稳定的、可控的 B.内在的、不可控的 C.外在的、稳定的 D.内在的、不稳定的

11.说明“是什么”和“为什么”,用于表述事物的名称、时间、地点、定义以及特征等方面的事实性信息的知识属于

A.描述性知识 B.陈述性知识 C.程序性知识 D.条件性知识

12.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三个阶段:依从、认同和 A.行动B.内化C.执行D.泛化

二、辨析题:每小题15分。共15分。要求判断正误并着重阐明理由。

13、负强化就是运用惩罚排除不良行为的过程。

三、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15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14.简述奥苏泊尔的认知迁移理论。

四、分析论述题:每小题30.共30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15.在“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的会上,王老师说:“创造性可意会不可言传,创造性有哪些特征,我还不是特清楚。”李老师说:“我们赞成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可不知道怎么做。“张老师说:“考试是个指挥棒,如果为了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答辩时答案五花八门,学生怎能通过考试?”请根据创造力及其培养的有关知识逐一回答老师们的困惑。教育学专业教育心理学科目模拟试题

(一)参考答案 答案仅供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

1.C 2.C 3.A 4.D 5.A 6.C 7.D 8.A 9.C 10.B 11.B 12.B

二、辨析题 16.【答案要点】

答:错误,负强化是撤销原来存在的消极刺激是行为的反应频率增加的一种措施,它和惩罚的作用结果是完全相反的。

三、简答题 17.【答案要点】

答:(1)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认为,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认知结构基础上进行的,有意义的学习中一定有迁移。认知结构是迁移得以产生的重要中介。(2)影响学习迁移产生的关键变量是原有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稳定性和可辨别性。可利用性,即认知结构中要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概括性、包容性更强的先前经验;稳定性,即认知结构中的先前经验必须被牢固地掌握;可辨别性,即认知结构中先前经验的各成分之间及其新旧经验之间能够清晰分辨。

四、论述题 18.【答案要点】

答:创造性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开展能动的思维活动,产生出新颖、独特、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新产品的一种智力品质。简言之就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人类思维活动的高级过程,是解决问题的最高形式。

吉尔福特认为创造性思维的特征有:

1>变通性,即思维的灵活性,也是一个人能举一反三,不受功能固着,定势作用的影响的能力。

2>独特性,即个人提出超乎寻常、独特、新异的见解,还有重新定义或按新方式对所见所闻组织的能力。3>流畅性,即个体在限定时间内产生观念数量多寡的能力。为了促进学生的创造性,可以考虑如下方面的措施: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首先要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对学生一些奇特甚至荒诞的想法也应以引导为主,让学生感到在课堂上有一种安全感。其次要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让学生自己决定什么时候学习,学习多长时间,以什么方式学习。其次,要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要让考试真正称为选拔由创造性人次的有效工具,比如在考试内容上增加那些没有固定答案的发散性思维的问题。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为此,我们应当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重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对有兴趣的事物做进一步的探究,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提出问题。还应当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可以通过各种专门的课程来教授创造性思维的策略和方法,其中发散思维训练是一种重要途径。发散思维训练包括材料扩散、功能扩散、结构扩散、特征扩散等多种形式。以材料扩散为例,就是以某个物品作为材料当作扩散点,训练学生尽可能的说出这种材料的用途。而功能扩散是以某种事物的功能作为扩散点,设想出获得该功能的各种可能性。此外,头脑风暴训练也是培养创造力的有效途径。头脑风暴训练是由心理学家奥斯本提出,他将头脑风暴比喻思维高度活跃、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而产生大量创造性设想的状况。其具体做法为: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进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

2012年考研心理学真题及答案完整版

一、单项选择题:1~65小题,每小题2分,共13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心理状态的是()A、感觉 B、想象 C、注意 D、记忆

答案:D

解析:感觉、想象、注意都是心理状态,记忆则不然。

2、大脑两半球之间传递信息的神经结构是()

A、杏仁核 B、内囊 C、边缘系统 D、胼胝体

答案:D

解析:胼胝体位于大脑半球纵裂的底部,连接左右两侧大脑半球的横行神经纤维束,是大脑半球中最大的连合纤维。

3、神经系统最小的单位是()

A、突触 B、轴突 C、神经元D、胞体

答案:C

解析: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最小单位是神经元。

4、大部分色盲不能区分()

A、红和青B、红和黄C、红和蓝D、红和绿

答案:D

解析:色盲以红绿色盲较为多见,蓝色盲及全色盲较少见。

5、感受性提高的感觉适应现象是()

A、触觉适应B、嗅觉适应C、暗适应D、明适应

答案:D

解析:在暗适应时是出现感受性提高,而明适应是感受性降低。

6、当人看到下图,一般都只看到一些乱点,经提示这是一幅骑马图片后,人们就觉得像所提示的内容。这主要体现的知觉特性是()(图略)

A、知觉整体性B、知觉理解性C知觉恒常性、D、知觉选择性

答案:B

解析:人在知觉过程中不是被动的把知觉对象的特点登记下来,而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该题目体现了知觉的理解性。

7、立体电影利用知觉的()

A、运动视差B、纹理梯度C、线条透视D、双眼视差

答案:A

解析:立体电影是利用人双眼的视角差和会聚功能制作的可产生立体效果的电影。

8、一名5岁小儿童向怀里抱的布娃娃讲妈妈曾给她讲过的故事,这种语言属于()

A、对话B、独白C、语言获得D、语言理解

答案:B

解析:独白是一个人自言自语,自问自答。

9、安德森提出语言产生三阶段,包括()

A、构造、转化、执行

B、概念化、公式化、发音

C、构造、转化、发音

D、概念化、公式化、执行

答案:A

解析:安德森提出语言产生三阶段,包括,1.构造阶段,根据目的确定要表达的思想;2.转化阶段,运用句法规则将思想转换成语言的形式;3.执行阶段,将语言形式的信息说出或写出。

10、在沙赫特和辛格的情绪唤醒模型中,对情绪产生起关键作用的因素是()

A、注意B、认知C、生理变化D、情境

答案:B

解析:沙赫特的而因素理论的认为情绪经验来源与对刺激情境和自身生理唤醒两方面的认知。情绪产生的关键取决于认知因素。

11、人对同一个目的同时产生两种对应的动机是()

A、双趋冲突B、双避冲突C、趋避冲突D、多重趋避冲突

答案:C。

解析:对同一个目标既想接近又想回避它就会产生趋避冲突。

12、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的正确排序()

A、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B、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C、生理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自我实现的需要

D、生理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安全的需要、自自我实现的需要

答案:B

解析: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5个层次,由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13、某生学业成绩好,但其他表现一般,根据斯滕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其在校表现优异智力是()

A、分析性智力B、创造性智力C、实践智力D、综合性智力

答案:A。

解析:斯腾伯格认为,成功智力包括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三个关键方面。成功是通过分析、创造和实践三方面智力的平衡获得的,其中分析性智力是进行分析、评价、判断或比较和对照的能力,也是传统智力测验测量的能力,创造性智力是面对新任务、新情境产生新观念的能力,实践性智力是把经验应用于适应、塑造和选择环境的能力。

14、下列属于晶体智力的是()

A、形成抽象概念的能力

B、发现复杂关系的能力

C、理解词汇能力

D、知觉的速度

答案:B

解析:晶体智力是在信息加工和解决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如:对关系的认识、类比、演绎推理能力等。

15、最具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是()

A、能力 B、气质 C、性格 D、兴趣

答案:C

解析: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的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性格是人格的核心。

16、根据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构成个体独特性的重要特质属于()

A、首要特质B、中心特质C、根源特质D、共同特质

答案:B

解析:中心特质是构成个体独特特性的重要特质,一般一个人约有5-10个。

17、根据人对问题思考的速度的差异,卡根等将认知风格类型划分为:

A、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

B、冲动型与沉思型

C、同时性与继时性

D、整体加工与部分加工

答案:B

解析:卡根等人(1964)把认知风格分为2种:冲动型和沉思型。

18、让吸烟上瘾的人扮演因吸烟患肺癌接受治疗,之后他戒了烟。其戒烟起作用因素是:

A、相似性B、可说服性C、卷入D、心境

答案:C

解析:吸烟上瘾的人扮演因吸烟患肺癌接受治疗而戒烟是因为卷入因素起了作用。亦可使用排除法得到相同的结果。

19、自我服务偏差的主要成因()

A、利用认知捷径 B、团体极化 C、维持和保护自尊 D、可得性启发

答案:C

解析:在对于成功和失败的归因中,个体倾向于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如能力或努力;而把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如运气。在对他人的成功和失败进行归因时,则正好相反,即倾向于把他人的成功归因于外部因素,如运气;而把他人的失败归因于内部因素,如能力或努力。这种现象被称为自我服务偏差。

20、下列不正确的是()

A、荣格最先开展对个体毕生发展研究;

B、霍尔将儿童心理学研究范围扩大到青春期;

C、普莱尔出版《儿童心理学》,创立科学的儿童心理学;

D、皮亚杰以活动特点标准将心理学发展划分四个阶段。

答案:D

解析:皮亚杰以儿童认知特点将儿童的发展划分四个阶段。即感知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21.下列设计中,既描述因变量的年龄差异,又描述年龄变化 对年龄群组测量时间效应进行分离()

A。横断设计 B。纵向设计 C。聚合交叉设计 D。双生子设计

答案:C

解析:聚合交叉设计将纵向设计与横向设计结合起来,克服了纵向设计的缺点,又保留了横向设计的长处。

22.将青少年从家庭独立的过程称为“心理性断乳”的学者是()

A。米德B。普莱尔C。霍尔D。何林渥斯

答案:D

解析:青年由于生理发育成熟,知识、经验和活动能力随之增长,在自我意识的发展上也发生了重要变化。他们开始以具有独立人格的成人的目光来认识自己,考察自己与家庭的关系;要求从父母的保护和对父母的依赖关系中摆脱出来,并在家庭中占有平等和独立自主的地位。如果这种要求得不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持,就会在两代人之间产生隔阂。青年和父母之间在关系上的这种变化,何林渥斯把它称之为心理性断乳。

23.依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处于前运算阶段儿童的典型游戏类型()

A。象征性游戏 B。练习游戏 C。结构游戏 D。观察性游戏

答案:A

解析:前运算阶段是2-7岁,此阶段儿童游戏类型是象征性游戏。

24.下列关于婴儿动作发展排序正确的是()

A。翻身、坐、抬头、站、走

B。抬头、坐、翻身、站、走

C。翻身、抬头、坐、站、走

D。抬头、翻身、坐、站、走

答案:D

解析:婴儿动作发展符合头尾原则和近远原则。根据生态系统理论,下列选项中属于儿童成长外层系统的是:

A。父母工作单位 B。家长与学校关系 C。社会文化 D。家庭

答案:A

解析:外系统指儿童生活的社会环境,如邻里社区、儿童的医疗保险、父母的职业和工作单位、亲戚朋友等。

26.奥苏泊尔认为当学习者是高同化有逻辑一样的材料所必须的背景知识是,则该材料具备了()

A。心理意义 B。潜在意义 C。显示意义 D。参考意义

答案:B

解析:奥苏泊尔认为,如果学生认知结构中没有可以同新教材建立联系的有关观念,就会使教材失去潜在意义。

27.认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共性是强调()

A。先前经验对新的学习的影响

B。事实情境对学习的价值

C。社会互动是学习的决定因素

D。师生关系对于学习的促进

答案:A

解析:认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都强调先前经验对新的学习的影响。

28.教师向学生随机呈现一个词表,并要求记住表中的单词,学生学会了按蔬菜、肉类、水果等对单词归类组织,并运用该方法记忆其他单词,根据加涅的观点属于()

A。言语信息的学习B。智力技能的学习C。认知策略的学习D。语义信息的学习

答案:D

解析:认知策略的学习是学习者用以支配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的有内在组织的技能的学习。这种能力使得学习过程的执行控制成为可能。

29.对于自发的,原本就有兴趣的学习任务,外部物质奖励往往会降低个体的内在学习动机,这一观点的动机理论是()

A。行为强化理论 B。需要层次理论 C。自我价值理论 D。自我决定理论

答案:D

解析:自我决定理论强调内部动机的东西,也关注外部动机的影响,认为外在动机使用不当会导致内在动机的抵消

30.根据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为了提高自我效能感,当个体取得学业成功是,应将其成功归因于()

A。努力 B。能力 C。运气 D。方法

答案:

解析:

31.强调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认为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都维系于课堂中的师生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明确提出这一主张的是()

A。布鲁纳 B。奥苏泊尔 C。马斯洛 D。罗杰斯

答案:D

解析:罗杰斯提出了“自由学习”和“学生中心”的学习与教学观。他认为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学习知识,也不是教学生如何学习,而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的资源,提供促进学习的气氛,让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

32.记忆表象有可操作性的经典实验是()

A。心理旋转实验 B。人工概念实验 C.stroop实验 D。点探测实验

答案:A

解析:这是历年的考点,我们都已经很熟悉了,库伯等人的心理旋转实验证明了表象有可操作性。

33.在反应实验中,常用的两个因变量是:

A。速度和准确性 B。速度和稳定性 C。稳定性和准确性 D。灵敏性和稳定性

答案:A

解析:常识性知识,反应时实验中的两个基本因变量是速度和准确性。

34.根据唐德思的ABC法辨别时间应是:

A。辨别反应时减去简单反应时

B。选择反应时减去简单反应时

C。辨别反应是减去选择反应时

D。选择反应时减去辨别反应时

答案:A

解析:有人会认为答案是B,但只要分清楚以下内容,即可清楚答案应该选什么:A反应,又称简单反应时,是反应的基线时间。B反应,又称选择反应时,它包括基线时间+刺激辨别时间+反应选择时间。C反应,又称辨别反应时,它包括基线时间+刺激辨别时间。

35.研究错误记忆的经典范式是()

A.GO-NOGO范式 B.PDP范式 C.IAT范式 D.DRM范式

答案:D

解析:集中联想范式(DRM范式)是错误记忆研究的经典范式(见郭秀艳。基础实验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78)

36.相对于被试间实验设计,被试内实验设计的缺点是()

A。需要更多的被试 B。研究效率低

C。容易引起顺序效应 D。容易混淆被试差异与实验条件

答案:C

解析:被试内实验设计由于每个被试都参与所有的实验处理,所以节省了被试,并且不会受到来自不同被试个体差异的影响。但会受实验顺序的影响。(见郭秀艳。基础实验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66)

37.考察7、8、9岁三个年龄但女生对4种不同材料学习效果,其实验处理有()

A.3种 B.4种 C.7种 D.12种

答案:D

解析:3(三个年龄)x 4(四种不同材料)

38.保持量=(认对刺激数目-认错刺激数目)/(新刺激数目+旧刺激数目)×100%,采用这个公式计算,记忆保持量的方法是()

A。再认法

B。自由回忆法

C。节省法

D。系列回忆法

答案:A

解析:(见朱滢.实验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359-360)

39.当实验出现了“霍桑效应”时,为了改进实验,后续研究应采取()

A。双盲法B。消除法C。平衡法D。对抗法

答案:A

解析:霍桑效应是指当被观察者知道自己成为被观察对象而改变行为倾向的反应。对此应排除实验者效应和要求特征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宜采用双盲法来加以排除。

40.霍尔瓦-多尔曼仪常用于测量()

A。深度知觉 B。时间知觉 C。活动知觉 D。似动知觉

答案:A

解析:对深度视锐的测定一般使用深度知觉仪,它由霍尔瓦-多尔曼设计,因此也称霍尔瓦-多尔曼知觉仪。

41、在一系列快速呈现的刺激中,如果第一个靶刺激出现之后的200-600ms内呈现第二个靶刺激,那么探测第第二个靶刺激的能力降低,这种现象称为()

A、注意瞬间B、注意分散C、返回抑制D、非注意盲视

答案:C

解析:注意实验考题,返回抑制(IOR)是指对原先注意过的物体或位置进行反应时所表现出的滞后现象

42、在双耳分听实验中,向被试的双耳同时随机呈现相同数量的靶子词,让被试同时注意双耳,当从左耳或右耳听到靶子词时,要分别做出反应,结果发现,两耳对靶子词的反应率超过50%,且差异不明显,这一实验结果支持的理论是()

A、衰减理论 B、晚选择理论C、资源有限理论D、早期选择理论

答案:B

解析:(见郭秀艳。基础实验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51;或者见郭秀艳。实验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315-317)

43、补笔测验通常用来研究()

A、前瞻记忆 B、内隐记忆C、外显记忆D、元记忆

答案:B

解析:补笔是提供缺笔字,要求被试把他心中首先想到的单字填出来。通常用于内隐记忆的研究。

44、小明在一次由50人参加的英语测验中得了80分,排名第8,其百分等级为()

A、160 B、80 C、85 D、88

答案:C

解析:8/50=0.16, 1-0.16=0.84,说明有84%的同学比小明分数低,即小名的百分等级为85。

45、应用方差分析检验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有效性,其回归自由度和残差度分别为:

A、1和n-1 B、1,n-2 C、2,n-1 D、2,n-2

答案:A

解析:回归自由度为1, 残差自由度为N-2(张厚灿。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369页)

46、某研究将工人、农民、公务员、上任安生活满意度分为满意、不满意、介于两者之间,观察研究不同职业人员之间的生活满意度差异,分析该研究数据最恰当的统计方法是()

A、相关分析B、X2检验C、因素分析D、t检验

答案:

解析:

47、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样本,如果要使抽样标准误降低50%,则样本容量需扩大倍数为()

A、2 B、4 C、5 D、8

答案:

解析: 根据公式算的n将扩大4倍。

48、随机抽取一个样本容量为100的样本,其均值平均值=80,标准差S=10,所属总体均值u的95%的置信区间为()

A、[78.04,81.96] B、[60.40,99.60] C、[76.08,83.92] D、[79.80,80.20]

答案:A

解析:Z=1.96, SE=S/根号(100)=1.故95%的置信区间为[78.04,81.96]。

49、数据2、5、9、11、8、9、10、13、10、24中位数是()

A、8.0 B、8.5 C、9.0 D、9.5

答案:D

解析:排序后为2、5、8、9、9、10、10、11、13、24。n=10,平均数为(9+10)/2=9.5

50、一组数据的分布曲线呈双峰状态,据此可以推测该组数据中可能有两个()

A、中数 B、众数 C、平均数 D、几何平均数

答案:B

解析:两个峰对应两个众数。

54、在下列测验中,属于文字测验的是:

A、16PF B、TAT C、罗夏墨迹测验 D、瑞文推理测验

答案:A

解析:16PF为16种人格因素问卷是美国伊利诺州立大学人格及能力测验研究所卡特尔教授编制的用于人格检测的一种问卷,简称16PDF。是文字测验,其余都不是。

55、如果某测验的效度系数是0.70,则该测验无法做出解释的变异比例为()

A、30% B、49% C、51% D、70%

答案:C

解析:信度最高为效度系数的平方,求出信度系数为0.7x0.7=0.49。则1-0.49=0.51为测验无法做出解释的变异比例。

56、两列变量是等距或等比变量,且服从正态分布,计算相关系数最恰当的方法是()

A、积差相关B、等级相关 C、点二列相关 D、双列相关

答案:A

解析:上述命题满足积差相关的4个条件,两列、正态、连续、线性。故使用积差相关。

57、人格测验最常用的方法是()

A、行为观察法 B、他评量表 C、访谈法 D、自陈量表

答案:D

解析:基本知识点,无需解析。

58、信度系数不仅可以解释测验总变异中的随机测量误差,还可以解释()

A、样本标准差 B、组间误差 C、真分数变异 D、组内误差

答案:C

解析:信度乃是一个被测团体的真分数的变异数与实得分数的变异数之比。从这个定义中我们亦可看出信度是可以解释真分数变异的。

59、通过考察甲测验与测量同一特质的标准化乙测验之间的维度相似性,可以分析甲测验的效度类型是()

A、内容效度 B、区分效度 C、校标效度 D、构想效度

答案:D

解析:区分效度检验测验构想效度的方法之一。检验一个测验的构想效度,要检验两个假设:一是与测验相同特质的测验分数应该有较高的相关。二是测量不同特质的测验分数间应有较低的相关,如数学能力测验与语文能力测验应该相关较低。

60、下列选项中,不属于MMPI效度量表是()

A、说谎量表 B、诈病量表 C、校正量表 D、疑病量表

答案:D

解析: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MMPI)由10个临床量表,4个效度量表组成,分别是:疑问量表、说谎量表、诈病量表、校正量表。而题干中的疑病量表是属于10个临床量表里的。

61.在概化理论中,公式(其中)为测量目标效应方差,为绝对误差方差)表示的是()

A.G系数 B.Φ系数 C.CV系数 D.W系数

答案:B

解析:用相对误差估计出来的信度系数是G系数,它是测量目标的有效变异占有效变异与相对误差变异之和的比值。用绝对误差估计出来的信度系数是Φ系数,它是测量目标自身的分数变异在全体分数变异中所占的比率。

62.在项目反应理论三参数logistic模型。数学表达式 中,表示项目区分度参数的符号是()

A.a B.b C.c D.d

答案:B

解析:在三参数模型中,参数a表示难度,参数b表示鉴别度,参数c表示猜测度。此题问区分度,应该是选择B。

根据材料答63-65题

已知X1、X2为两个相互独立的连续变量,两个总体均为正态分布。检验平均数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63.在进行假设检验之前,需要()

A。检验两个样本的联合方差是否齐性

B。检验两个样本的方差是否齐性

C。检验两个总体的方差是否齐性

D。用样本方差估计总体方差

答案:C

解析:当总体正态分布、总体方差未知时,要用t检验来检验差异。这里由于两个总体方差未知,都需要用样本方差来估计,因而这时进行£检验需要考虑的条件更多,不但应该区分独立样本与相关样本,还需要考虑两个未知的总体方差是否相等,以及两个样本容量是否相同等一些条件。

64.对这两个变量的均值进行差异检验,最恰当的方法是()

A.t检验 B.z检验 C.q检验 D.χ2检验

答案: A

解析:当总体正态分布、总体方差未知时,要用t检验来检验差异。

65.差异检验的自由度为()

A.9 B.10 C.19 D.20

答案:C

解析:df=n1+n2-2=19。

二、多项选择题:66~75 小题,每小题3 分,共30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少选均不得分。

66.视网膜上的椎体细胞与杆体细胞的区别有()

A。数量不同 B。形状不同 C。功能不同 D。分布位置不同

答案:ABCD

解析:

1.数量不同,人的网膜上有1.2亿个棒体细胞和600万个锥体胞细胞。

2.形状不同,棒体细胞细长,呈棒状,长度为0.04mm~0.06mm,直径为0.002mm。锥体细胞短粗,呈锥形,长度为0.028mm~0,058mm,直径为0.002 5mm~0.007 5mm。

3.分布位置不同,在网膜中央窝,只有锥体,没有棒体。

4.功能不同,棒体细胞是夜视器官,它们在昏暗的照明条件下起作用,主要感受物体的明、暗;锥体细胞是昼视器官,在中等和强的照明条件下起作用,主要感受物体的细节和颜色。

67.在斯腾伯格的爱情理论中,其基本要素包括()

A。信任 B。亲密 C。激情 D。承诺

答案:BCD

解析:斯腾伯格在爱情三元论中指出,爱情的三个要素是激情(陶醉感和性兴奋),亲密感(感到被爱的人理解和亲近)和承诺(长期的忠诚),三个要素的不同组合,形成不同类型的爱情。

68.表情主要包括()

A。面部表情 B。躯体表情 C。手势表情 D。言语表情

答案:ABD

解析:人的表情主要有三种方式:面部表情、语言声调表情和身体姿态表情。

69.根据成就目标理论,评价“成功”的标准有()

A。任务标准 B。价值标准 C。自我标准 D。他人标准

答案:ACD

解析:德韦克成就目标定向理论认为,人们对能力有两种不同的内隐观念,即能力增长观和能力实体观。持能力增长观自的个体认为,能力是可变的,随着学习的进行是可以提高的;持能力实体观的个体认为,能力是固定的,是不会随随学;学习而改变的。两种人的成就目标存在差异。持能力增长观的个体倾向于确立掌握目标,他们希望通过学习来提高自的能力;而持能力实体观的个体倾向于确立表现目标,他们希望在学习过程中证明或表现自己的能力。研究表明,虽然这两类成就目标都可以促进个体主动而有效地从事挑战性任务,但它们在很多方面都是不同的,比如在任务选择方面、在评价标准方面、在情感反应方面、在对学习的归因方面、在学习策略的使用方面等。

70.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习俗水平的发展阶段包括()

A。好孩子定向 B。处罚与服从定向

C。社会契约定向 D。维持社会秩序定向

答案:AD

解析:习俗水平(9~15岁),包含两个阶段:好孩子定向水平和社会制度、道德法律和秩序定向水平。

71.下列学习与教学方式中,社会建构主义倡导的有()

A。支架式教学 B。认知学徒制 C。同伴辅导 D。合作学习

答案:ABD

解析:社会建构主义提倡使用的方法有:

教学方法:认知学徒制、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

学习方法:分布式学习、合作学习。

支架式教学是以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依据的。维果茨基认为,在测定儿童智力发展时,应至少确定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一种是潜在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称为“最近发展区”。教学应从儿童潜在的发展水平开始,不断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支架教学中的“支架”应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建立,通过支架作用不停地将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

认知学徒制是指一位具有实际经验的专家,引领新手进行学习,经由这位专家的示范和讲解以及新手的观察与主要学习,在一个真实的社会情境脉络下,透过彼此的社会互动,让新手主动坚守知识的学习过程。

72.内隐学习的研究范式主要有()

A。双任务范式 B。序列学习范式 C。人工语法范式 D。信号检测范式

答案:ABCD

解析:双任务范式、序列学习范式、人工语法范式、信号检测范式等皆可以用于内隐学习的研究。

73.所罗门四组设计的特点有()

A。可检验前测验处理的效应

B。将“有无前测程序”这一变量引入实验设计中

C。可采用被试内设计的方差分析检验所有主效应

D。可检验“前—后测效应”与“实验处理”之间是否有交互作用

答案:AD

解析:所罗门四组实验设计也叫“重叠实验设计”,是把后测设计和前测后测设计结合起来的一种实验设计,分别有两个实验组和两个控制组。所罗门四组实验设计除了具有单因素完全随机后测设计、单因素完全随机前测后测设计的优点外,对实验处理的效果进行了两次检验,既可以确认实验处理的效果,还可以检验测验与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

74.效标是衡量心理测验有效性的外在标准,下列选项中,通常被研究者选为效标的有()

A。工作绩效

B。临床诊断

C。学业成就

D。心理特征的描述性评价

答案:ABC

解析:在心理与教育测量工作中,常用的效标主要有学业成就、等级评定、临床诊断、专门的训练成绩、实际的工作表现、对团体的区分能力以及其他现成的有效测验。

75.下列关于χ2分布的特点描述,正确的有()

A.χ2取值均为正值

B.χ2分布是正偏态分布

C.χ2分布为非连续性分布

D.χ2分布的标准差与自由度相同

答案:AB

解析:卡方分布的特点:

χ2值是正值

χ2分布呈正偏态,随着参数 n 的增大,χ2分布趋近于正态分布。

df>2时有uχ2=df,而是不是标准差。

χ2分布具有可加性,χ2分布的和也是χ2分布

χ2分布是连续分布,但有些离散分布也服从χ2分布,尤其在次数统计上非常广泛。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5题)

76、简述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及对梦的解释。

⑴无意识是弗洛伊德学说的一个基本概念。人的心理包含三部分:即意识、前意识与无意识。意识处于表层,是指一个人所直接感知到的内容,是人有目的的自觉心理活动,可以通过语言表达并受到社会道德的约束;前意识处于中层,是指那些此刻并不在一个人的意识之中,但可以通过集中注意力或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回忆起来的过去经验,在意识与无意识之间从事警戒作用,组织无意识本能欲望进入意识之中;无意识处于大脑底层,是一种本能,主要是性本能冲动,毫无理性,个人无法意识到却影响人的行为。

⑵冰山理论:弗洛伊德将人的大脑比作海上冰山,意识部分只是露出海面的一小部分,前意识相当于处于海平面的那一部分随海水波动时而露出海面时而没入海下,无意识则像没入海水中的硕大无比的主体部分。

⑶意识与无意识:意识与无意识是相互对立的,意识压抑无意识本能冲动,使之只能得到伪装的象征的满足,而无意识则是心理活动的基本动力,暗中支配意识。意识是清醒理性的却又是无力的,无意识是混乱盲目的却又是有力而起决定作用的,是决定人的行为和愿望的内在动力。因此,无意识是占据主导地位、起支配作用的。

(4)梦的解释:精神分析认为,梦是潜意识过程的显现,是通向潜意识的最可靠的途径。或者说,梦是被压抑的潜意识冲动或愿望以改变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这些冲动和愿望主要是人的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的反映。在清醒状态下,由于这些冲动和愿望不被社会伦理道德所接受,因而受到压抑和控制,无法出现在意识中。而在睡眠时,意识的警惕性有所放松,这些冲动和愿望就会在梦中以改头换面的形式表达出来。

在弗洛伊德看来,通过分析精神病人的梦,可以得到一些重要的线索,以帮助发现病人的问题。这种看法颇有吸引力,但缺乏可靠的科学依据。

77、什么是短时记忆?影响短时记忆的因素有哪些?

短时记忆对信息的保持时间大约为一分钟左右,短时记忆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之间的一个过渡阶段。

短时记忆编码的效果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以下几个因素。

1.觉醒状态

觉醒状态即大脑皮层的兴奋水平。它直接影响到记忆编码的效果。

2.组块

短时记忆的突出特点是其容量的有限性。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2。利用组块可以提高记忆的容量和效率。

3.加工深度

认知加工深度也是影响短时记忆编码的因素。语义的加工效果要好。

78、简述学习迁移的形式训练说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1)形式训练说

形式训练说主张迁移要经过一个“形式训练”的过程才能产生。这种理论是以官能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官能就是注意、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形式训练说认为,迁移是无条件的、自动发生白的,对官能的训练就如同司对肌肉的训练一样。

(2)对教育的影响

从形式训练的角度看,心理是由各种成分组成的整体,一种成分的改进会加强其他的各种官能,迁移就是心理官能得到训练而发展的结果。形式训练说认为,官能训练重点不在于训练的内容,而在于训练的形式。也就是,学校教材的选择不必重视其使用价值,只应重视它们对心理官能训练所具备的形式。

形式训练说缺乏足够的实验依据和现实依据,其对迁移的解释是从唯心主义的观点出发的。

79、根据方差分析表回答问题

SS df MS F A因素 6 2 3 B因素 12 1 12 A x B 26

残差 192 66 2.91 总和 236 71

(1)计算A x B 的自由度、均方

A x B的自由度为71-26-1-2=2, 均方值为 26/2=13

(2)检验B以及A x B的显著性。

求出B以及AxB的F值、自由度,FB(1,66)=12/2.91= 4.12 F AxB(2, 66)= 13/2.91= 4.47

查表可以得出结论。

80、解释受测者的心理测验分数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案要点:测验分数的解释涉及两个问题:第一,如何看待测验分数的意义;第二,如何将测验分数的意义告知给受测试者。

在解释测验分数的意义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主试应充分了解测验的性质和功能。

(2)对导致测验结果原因的解释应慎重,谨防片面极端。

(3)必须充分估计测验的常模和效度的局限性,一定要依据从最相近的团体、最相匹配的情境中获得资料。

(4)解释分数应参考其他有关资料。

(5)对测验分数的解释应以“一段分数”来解释,而不应以“特定的数值”来解释。

(6)对来自不同测验的分数不能直接加以比较。如需加以比较,必须将二者放在统一的尺度上。

四、综合题(每题30分,共3题)

81、用认知心理学的观点阐述什么是问题解决?并举例说明影响问题解决策略的因素。

(1)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它是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2)影响因素(举例略)

问题解决受策略的影响。

算法,算法策略就是在问题空间中搜索所有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至选择一种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

启发法,启发法是人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启发法不能保证问题一定得到解决,但常常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常用的启发法有:

手段—目的分析、逆向搜索、爬山法。

问题解决除受策略、知识等因素影响外,还受其他心理因素的影响。

知识表征的方式、定势、功能固着、动机、情绪、人际关系

82、在一项心理学实验中,将婴儿和母亲带到一个实验室中观察婴儿在游戏时与母亲的互动情况,下面是两岁的平平和乐乐在实验中的表现。

平平:在与母亲独自相处时积极的探索环境,在与母亲分离后明显的感觉不安,当母亲回来时就找母亲,很快的与母亲接触,很容易高兴起来。

乐乐:在与母亲独处的过程中相当焦虑,不愿意进行探索活动,与母亲分离后表现的非常不安,母亲返回来时对母亲表现出强烈的不满,试图留在母亲的身边,但对母亲的接触又表示反对。

(1)该实验程序是什么?

陌生情景法

(2)什么是依恋?平平和乐乐属于什么类型?

依恋是指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间的最初的社会性的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平平是安全依恋型

乐乐是反抗型依恋

(3)影响依恋质量的因素有哪些?两位母亲在养教方式上各有什么特点?

影响依恋质量的因素有依恋的机会、抚育的质量、婴儿的心理特点以及家庭环境和文化因素。

(4)依恋安全性对儿童心理发展有什么影响?

婴儿是否同母亲形成依恋及其依恋性质如何,直接影响着婴儿情绪情感、社会性行为、人格特征及对人交往的基本态度的形成。

83、实验设计分析题(材料略)

勤思解析:此类题目给出材料,让我们指出其中的不足以及如何改进实验,这是考察大家实验设计的能力。再次提醒考生要注重实验心理学中实验设计的复习。

第三篇:(2001-2011)在职教育硕士教育学心理学真题及答案

2001年在职攻读教育硕士学位全国联考教育学考试真题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5分)。

1.“教育即生活”的命题是由()提出的。A凯洛夫 B杜威 C赫尔巴特 D-裴斯泰洛齐

2.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通常称为()A学习内容 B教学内容 C狭义课程 D.广义课程

3.社会学习论者的研究表明,受到奖励或指责的榜样对儿童具有()A替代强化作用B示范作用C暗示作用D.激励作用

4.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教育普及的程度,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社会需求是在()时期提出的。

A一次工业革命B.二次工业革命 C第三次工业革命D.信息革命

5.教学内容的安排既要有系统性和连贯性,同时又要保持一定的难度与速度,并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这主要体现()的要求

A循序渐进与促进发展相结合原则 B.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D.集体教学和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 参考答案:

1.B 2.D 3.A 4.C 5.A

二、填空题(每题1分,共10分)1.“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出自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论著——。

2.“学科中心论”主张,学校课程以各科知识的分类为基础,以——为核心,以掌握各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目标。

3.近20年来,我国相继提出了德育基本内容序列化安排的结构迁移说、阶段连续说和螺旋循环说三种观点或模式,并具体运用其中的——研制出各级学校德育大纲或纲要。

4.从形式上看,教育经过了从非形式化教育,到形式化教育,再到——教育的演变历程。

5.有别于人类一般实践活动中直接经验的获得方式,教学实践往往将直接经验典型化、——,主要方式是实验、演示、教学录像,参加一定的生产劳动、社会调查,设置模拟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等。

6.德育是各个社会共有的教育现象,具有社会性。德育随社会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具有历史性。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德育的原理、原则和内容、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因此德育具有——。

7.根据赫尔巴特多方面兴趣理论,将教学过程划分为明了、联想、系统、——等4个阶段。

8.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称为——o 9.校园文化可以分为校园的物质文化、组织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以及课程活动文化等,其中——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10.借助摄像机、录像机等训练师范生或在职教师教学技能的一种小型教学活动,称为——。参考答案:

1.《学记》 2.学科教学3.螺旋循环说4.制度化5.简约化6.继承性 7.方法8.课的结构9.精神文化lO.微型教学法

三、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广义教育:广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2.道德两难法:柯尔伯格在明确区分道德与非道德、确定了道德冲突在人们作出道德决定中的作用的基础上,采用“道德两难法”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和教育问题。“道德两难法”即道德两难故事问答讨论法,启发儿童积极思考道德问题,从道德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以有效地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力。3.教学策略:指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之上为实现某种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实施总体方案。

4.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在学科教学活动之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

5.教育民主化: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包括入学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中享有教育资源机会的均等和教育结果的均等;其次是指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再次是指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的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

四、判断题(先判断正误,再简要解释内容或说明理由。每题5分.共25分)。1.青少年学生是权利的主体。

答:对。从法制的角度讲,青少年是独立的社会个体,他们不仅享受一般公民的绝大多数权利,而且受到社会的特别保护。198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正是维护青少年儿童的社会权利主体地位。这一精神的基本原则是:(1)儿童利益最佳原则(2)尊重儿童尊严原则(3)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4)无歧视原则 2.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答:对。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有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为智力提供了广阔的领域,只有有了某方面的知识,才有可能从事某方面的思维活动,同时知识中也包含有认识方法的启示。向学生介绍关于归纳、演绎、解决问题等思维方法的知识,就是把心智操作的方式教给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必然要求学生积极进行认识、思考和判断等心智活动,只有在心智操作的活动中才能发展认识能力。3.德育即思想政治教育。

答:错。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因此,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和,而不单是思想政治教育。4.师生关系是知识的授受关系。

答:错。这种观点把教育活动和师生关系理解得太简单了、太肤浅了。从教学的角度看,师生关系是一种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师角色与学生角色的互动关系。可是学校也是社会,从社会学的角色看,师生关系在更深刻的意义上,是人和人的关系,是师生间思想的交流、情感的沟通、人格的碰撞的互动关系。一名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的、人格的影响。学校的教师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发展有着特别的意义。教育工作者作为一个

人,作为社会中的一个人,对成长中的儿童和青少年有着巨大的又是潜移默化的影响。精神需要精神的感染,道德需要道德的濡化,教育工作者的真正威信在于他的人格力量,它会对学生产生终身的影响。5.潜在课程并不是真正的课程。

答:对。潜在课程也叫“隐性课程”。“课程”并非实指,只是借用“课程”一词来说明学校中还存在对学生产生影响的、但又无法控制的教育因素。它们是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对学生的知识、价值、行为规范、情感等发生影响的全部信息的总和及其动态传递方式。它在学校情境中以内隐的方式存在。

五、论述题(每题15分,共45分)。1.试论教育的文化功能。

答:教育的文化功能主要表现为对文化起着承传、改造和创新的作用。(一)教育与文化的承传

人类文化的承传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在文字出现以前,文化主要依赖人们之间耳传口授而获得传递和保存。第二阶段:文字出现以后,文化的承传更依赖于文字记载和有系统的教育。第三阶段:人类通过包括教育在内的多种途径承传文化,教育的重心已转移到帮助人们掌握文化中的最基本的要素和选取、使用、储存和创造文化的基本手段、基本方法。由于这些手段和方法越来越复杂和精细,文化的承传就将越来越依赖于系统的教育。(二)教育与文化的改造

教育通过选择文化和整理文化两种形式实现对文化的改造。

(1)教育对文化的选择。现代教育对文化的选择主要通过对教师的选择、对教育内容的选择、对教育方式方法的选择来实现。这种选择主要包括:第一,选择社会的主流要素和基本精神,如语言、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第二,选择能有效促进学生多方面得到发展的丛本文化要素;第三,选择有利于利,技进步、生产力发展和生活质量提高的应用较高的文化要素。

(2)教育对文化的整理。教育对文化有整理的功能首先是因为它本身具有整理文化的需要。浩繁的文化与青年一代的身心特点,决定了只有经过精心选择和整理,才易于被年轻一代理解和接受;其次是因为教育者具有整理文化的能力,他们不仅具有知识,而且懂得人类掌握文化的基本特点。经过他们整理的文化更易于被掌握。(三)教育对文化的创新。

(1)教育上的发明、发现和创造,构成了世界文化总量增加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2)新的教育思想、学说和方式方法是世界文化中创新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3)现代教育为文化的不断更新发展提供大量的具有创造活力的人。(4)现代教育的许多活动已都与科技发明、文化更新融为一体。2.联系实际阐述教育过程中知、情、意三者的关系。

答:(1)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情、意相互作用,同时介入,这就需要我们处理好知识学习与思想、情感、意志培养的关系问题。

(2)赫尔巴特认为,理性、情感和意志都是在知识基础上产生的,而教学是形成人的品德的基本途径,主张把知识涵养和人的人格成长统一于教学过程之中。(3)知、情、意是教学过程内在的因素,它们的协调发展不仅与教学内容,也与在教学过程的组织、方法的运用相关,教师教学的责任感、价值观、思想作风、言行举止以及校园环境、人际关系等对这些方面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4)学生所学的社会科学本身,就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而自然科学不仅是人们认识自然的成果,而且还对人们的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有直接的作用。情、意方面的作用在教学中越来越明显,人们认识到情感、意志、兴趣等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智力的发展,因此教学中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刻苦勤奋的学习态度,不仅要学会学习,而且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在实际教学中,知识教学都会伴随有是非感、荣辱感、对待学习中困难和障碍的态度等情感和意志的活动。特别是政治、历史、语文、地理、音乐、美术等学科教学中,情感和意志的因素更为强烈。教师在教学科知识时,要激发与该知识有关的情、意活动,教师本人也应倾注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与学生建立起情感、意志的交流。在

教屈原的《离骚》时,在教抗日战争史时,在教中国地理时,都要既传授学科知识,又要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甚至教自然科学时,都会涉及到科学家的献身精神,科学与宗教迷信斗争等可歌可泣的事迹。情感的发展反过来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兴趣,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真理的信念,成为刻苦学习的动力。

3.述评马卡连柯的集体教育思想。

答:集体主义教育是马卡连柯教育思想的核心,它的集体教育体系简单说就是“在集体中,通过集体,为了集体”的教育体系。

他认为集体应有共同的目的、组织机构、自觉纪律、正确舆论、优良传统和作风。他提出了前景教育原则和平行教育影响原则。前景教育原则就是通过经常在集体和集体成员面前呈现美好的“明天的快乐”的前景,推动集体不断向前运动、发展,永远保持生气勃勃的旺盛的力量。平行教育影响就是“每当我们给个人一种影响的时候.而这种影响必定同时应当是给予集体的一种影响

2002年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全国联考教育学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在个体的发展问题上,外铄论的代表人物是()

A.孟子 &格塞尔 C威尔逊 D.华生 2.明确提出人力资本理论的经济学家是()A.舒尔茨 B斯特鲁米林 C布鲁纳 D.亚当·斯密 3.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主张的著作是()A.《大学》 B《论语》 C《学记》 D.《中庸》

4.古希腊最早提出教育要遵循儿童心理发展自然特点的思想家是()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斯多德D.赫拉克里特

5.皮亚杰有关发生认识论的研究,说明了个体身心发展的()A.互补性 B个体差异性 C不平衡性 D.顺序性

6.用测量知识的题目去测量学生的智力,这样的测验显然缺乏()A.难度 B信度 C效度 D.区分度

7.随机管理策略多用于()学习和其他复杂行为的学习中。()A知识 B技能 C概念 D.态度

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66年提出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把教师工作视为()A.职业 B专业 C事业 D.以上三者都是

9.我国法律规定:“学校不得使未成年学生在危及人身安全、健康的校舍和其它教学设施中活动。”明确作出此规定的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10.根据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第三阶段的道德思维或道德推理()A以惩罚和服从为定向 B以相对的快乐主义为定向

C.以人际和谐或好孩子为定向 D.以遵从权威与维护社会秩序为定向 参考答案:

1.D 2.A 3.C 4.C 5.D 6.B 7.B 8.B 9.D 10.C

二、填空题(每题1分,共5分)1.在个体身心发展动力的问题上,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是____。2.《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于____年。

3.美国著名教育学家____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从做中学”的过程。4.制约课程的三大因素是社会、知识和____。

5.涂尔干认为德性由纪律精神、牺牲精神和____三要素组成。参考答案:

1.多因素相互作用论2.1985年3.杜威4.儿童5.意志自由

三、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1.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

2.终身教育:终身教育强调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一体化,青少年教育与成人教育的一体化,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一体化,把终身教育等同于成人教育或职业教育是片面的。

3.课的结构:课的结构是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

4.认识的间接性: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已知的间接知识,并在教育中间接地去认识世界。教学认识的基本方式是“掌握”,是一种简约的和经过提炼了的认识过程,同样以教学活动为基础。

5.观察学习:社会学习论关于道德教育的基本观点是,儿童的道德行为通过社会学习即观察学习和模仿学习可以获得和改变。班杜拉和麦克唐纳通过采用道德判断的故事进行实验证实儿童的很多行为习惯是从模仿他人的行为模式中得来的。

四、判断题(先判断正误,再简要解释内容或说明理由。每题5分,共25分)1.美育即艺术教育

答:错。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养的教育。美育并不等于艺术教育,也不是美学的学习,它的内容要比美学和艺术教育学习要广泛得多。2.活动课程与课外活动是一回事

答:错。活动课程渊于课外活动,但与课外活动不同,从课程上看,比课外活动正规化,列人教学计划;从内容上看,注意活动系列化;从参加者看,由部分学生扩展到整体学生,由自由参加到必须但可以自由选择内容参加,因此,不要把我国课程改革中提出的活动课程等同于课外活动。3.教学过程的结构就是教学模式

答:错。教学过程的结构指教学进程的基本阶段。按教师组织教学活动中所要求实现的不同认识任务,可以划分出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不同阶段。而教学模式作为

教学理论具体化与教学经验概括化的中介,提供一种相对稳定的和具有范式意义的教学结构,它有利于我们从动态上去把握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4.教学是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

答:正确,教学不仅是学校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学校德育最基本,最经常和最有效的形式。通过教学实施德育主要是通过传授和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实现的各科教材中都包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只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所具有的德育因素,把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起来,就能在传授和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受到科学精神,社会人文精神的熏陶,形成良好的品德。

5.学生品德是个体内部状态与外部环境长期交互作用的结果

答:正确。德育过程是受教育者个体品德形成发展的过程,是学生思想道德结构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对外界的认识对其品德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学生品德不是先天的,而是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在积极的活动和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展起来和表现出来并接受其检验的。

五、论述题(每题15分,共45分)1.结合教育教学实际,谈谈你对“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内涵与现实意义的认识。

答:(1)内涵;主张引导学生但不要牵着学生走;对学生提出比较高的要求但不要使学生恢心;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但不提供现成的答案。(2)现实意义:

①进行启发式、开放式教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满堂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②积极鼓励学生,因材施教,进行理想教育,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2.谈谈课程现代化的基本特点及其对当前我国课程改革的启示。

答:基本特点:(1)重视课程的整体功能;(2)强调加强基础;(3)重视智力开发,学习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发展;(4)重视个别差异;(5)加强课程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的联系;(6)重视课程的文化内涵,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加强国际交流相辅相成。

对当前我国课程改革的启示:

(1)以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2)课程设计与编制结构化;(3)课程形式的多样化,个性化和综合化;(4)课程内容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

3.围绕如下问题分析、评论下述案例。

(1)案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道德教育?(2)这位教师使用了哪些方法教育学生?(3)这个案例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师生关系? 就在今天上午,加伦让我们知道了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因为有事我进教室晚了些,不过老师还没有来。

三、四个男孩子正在逗弄可怜的克洛西____就是那一头红发、残了一只手臂、还有一个卖菜的妈妈的男孩子。他们用尺子戳他,用剥了的栗子壳砸他的脸,恶意地模仿他残臂的姿势,取笑他是个残废,是个怪物。他孤零零地坐在板凳上,脸色惨白,求饶的目光从一个人脸上转向另一个人脸上,恳求他们放过他。可那些人恶作剧的模仿更甚了,他气得全身发抖,满脸通红。突然,一脸坏相的弗兰提跳一张长凳,装作两臂各挎一只篮子的样子,取笑克洛西那以前常来校门口接儿子的母亲,她现在正卧病在床。许多人开始大笑。克洛西狂怒了,他抓起一只墨水瓶,用尽全力向那坏蛋砸去。可是弗兰提避开了,墨水瓶正砸在刚巧走进来的老师身上。大家全跑回自己的座位上,吓得不敢出声。

老师脸色苍白地走上讲台,用严厉的声音责问:“谁干的?” 没有人回答。

老师提高了声音,又问了一遍:“谁干的?”

可怜的克洛西的不幸似乎感动了加伦,他突然站起身来坚定地说:“是我。” 老师看了看他,又看了看呆坐的学生,然后平静地说:“不是你。” 顿了一顿,他又说:“这一次我不会罚那个犯错误的人的。站起来吧!”

克洛西站了起来,抽泣地说:“他们砸我,还侮辱我,我气昏了头,才扔____” “坐下吧。”老师说,“欺侮他的人,站起来。” 四个人耷拉脑袋站了起来。

“你们几个,竟然去侮辱一个根本没有冒犯你们的同伴,竟然去挖苦一个本来不幸 的人,竟然去攻击一个无力自卫的人。你们这是卑鄙的行为!是懦夫!” 说完,他走下讲台,来到耷拉着脑袋的加伦面前,伸出一只手放在加伦的腮下,抬起了他的头。老师注视着加伦的双眼,对他说:“你是一个高尚的人。”加伦附在老 师的耳旁,不知说了些什么,然后老师就对四个顽皮的同学说:“这次原谅你们。”

③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重视学生解答问题的过程,尊重学生的观点,允 许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

答:(1)进行如下方面道德教育:①集体主义教育;②自觉纪律教育;③民主与 法制教育。

(2)使用如下道德教育方法;①陶冶教育法;②品德修养指导法;③品德评价法(3)该案例反映了如下师生关系:①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②师生关系 在社会道德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注:考生可结合案例展开论述)

2003年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全国联考教育学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清政府下令废科举、兴学堂是在()

A.1911年

B.1905年

C.1898年

D.1902年

2.中国古代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孟子

C.苟子

D.董仲舒

3.决定公民受教育权利的根本因素是()

A.科学技术状况

B.社会生产力水平

C.政治经济制度

D.文化价值观念

4.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学者了解和引进西方教育学主要通过的国家是()

A.美国

B.德国

C.法国

D.日本

6.提出“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的思想家是()

A、赫尔巴特

B.夸美纽斯

C.康德

D.卢梭

7.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纲要(试行)》,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

A.教学大纲

B.课程标准

C.课程计划

D.教学参考书

8.发现教学、探究教学和问题教学都属于(A.以掌握知识为主的方法

B.以训练技能为主的方法

B.以陶冶情操为主的方法

D.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

9.以重视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为显著特点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A.道尔顿制

B.班级授课制

C.贝尔一兰卡斯特制

D.分组教学

9.《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儿童、少年()

A.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B.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利

B.接受六年义务教育的权利

D.接受五年义务教育的权利

10.间接的道德教育就是()

A.在各科教学中渗透道德影响

B.在学校集体生活中渗透道德影响

C.学校道德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

D.以上三者

参考答案:

1.B. 2.A 3.C. 4.D 5.C. 6.B. 7.D 8.A 9.A 10.D 13

二、填空题(每题1分.共5分)

1.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顺序性、阶段性、____和互补性。

2.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通过两条道路来实现:一条是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另一条是____。

3.理论联系实际这一教学原则中的“教学生活实际”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学规定的与实践相关的____;二是学生本身的实际;三是社会实际。

4.教学工作以____为中心环节。

5.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提出了维护儿童权利的基本原则;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____原则。

参考答案:

1.个体差异性2.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3.活动性作业4.上课5.无歧视

三、名词解释

1.教育资本储量:是指国家在某一时期内教育支出的总额。通过对教育资本储量的测定,可以分析一个国家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2.教育民主化:是20世纪最大的教育思潮之一。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包括入学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中享有教育资源的机会均等以及教育结果的均等;其次是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再次指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的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

3.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进行示范性实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方法。

4.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具体方法有口头提问、书面测验等,目的是获得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改进教学进程。

5.平行教育原则:又称“平等影响原则”,是马卡连柯提出的一条集体教育原则。其基本要求是:对学生个体进行的教育,要通过学生集体并影响学生集体;对学生集体进行的教育,同时要成为对集体每个成员的教育。

四、判断题(先判断正误,再简要解释内容或说明理由。每题5分,共25分)

1.中等教育阶段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相互渗透是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答:正确。(2分)在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以升学为主要目标,以学术性课程为主要内容的教育;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主要目标,以职业性课程为主要内容的教育。(1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世界各国普遍实行双轨制,两种教育相互隔离。第二次

世界大战以后,在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进步以及教育民主化运动等影响下,这种相互隔离的状况被逐渐改变,出现了在普通教育中增设职业课程,在

职业教育中加强普通文化教育的趋势,并出现了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融为一体的综合中学。(2分)

2.为了促进学生发展,要用探究式学习取代接受式学习。

答:错误。(2分)探究式学习和接受式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两种基本方式,各有其适用性;(1分)当前课程和教学改革要求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提倡多种学习方式的综合运用,而不是以一种方式代替另一种。(2分)

3.教学过程就是认识过程。

答:错误。(2分)教学过程是学生个体的特殊认识过程;(1分)其特殊性表现在;认识的间接性,认识的交往性,认识的教育性,认识的领导性,(2分)(指出教学过程既是认识过程,又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就酌情给分)

4.师生平等。

答:错误。(2分)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平等,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也要尊重教师的人格。这个意义上,师生平等的论断是正确的。(1分)总体而言,教师在知识上多于学生,在智力上比学生发达,在社会经验上比学生丰富。这种发展水平的差异,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优势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说,师生关系是不平等的。教师一方面要提高学生的知识和智力水平,丰富学生的社会经验,以消除这种心智上的不平等;另一方面又要努力提高自己,以保持教师在教学上的优势地位。(1分)教育和受教育的关系,决定了教师和学生在权利、义务关系上的不均等。教师必须为学生服务,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负责,学生却没有为教师服务,对教师负责的义务。(1分)

5.班级集体是班级学生和任课教师共同生活的集体。

答:正确。(2分)班级既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基层集体,也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2分)学生和任课教师都是班集体的成员。(1分)

五、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试述教育国际化的时代背景、内涵及意义。

答:(1)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主要是经济全球化、新技术革命以及网络时代的到来(5分)

(2)教育国际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发展越来越呈现出国际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人才的全球性流动、国际教育的竞争与合作、教育机构的跨国设立,国际化网络教育的兴起以及国际学位、学分的相互承认等等。(5分)

(3)教育国际化对一国家或地区的教育改革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提出了难得的机遇、不同的经验和教育发展的新途径。(有独到见解者可酌情加分)

2.论德育目标要坚持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

答:(1)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是我国当前公民道德建设原则之一。根据这条原则,德育目标的设立,应该坚持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1分)。

(2)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现阶段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在为实现共产主义这一最高理想奋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德建设,要从实际出发,鼓励先进,照顾多数,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用共同理想动员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这样才能团结和引导不同觉悟程度的人们一起向上,形成凝聚亿万人民的强大精神力量。(2分)

(3)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就是要从实际出发,区分层次,着眼多数,循序渐进,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道德目标;(1分)就是要鼓励支持一切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思想道德,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一切有利于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弘扬正气的思想道德,一切有利于履行公民权利与义务,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道德;(1分)就是要鼓励先进,大力倡导共产党员和各级干部带头实践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1分)

(4)对学校德育的指导意义:设定德育目标时,第一,要区分思想道德要求的层次,对大多数人的广泛群众性、基础性的要求,同对作为共产党员、先进分子特别是党员干部的先进性和高标准要求就有所区别。(2分)第二,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着眼多数学生,从基础文明教育,基础道德教育人手,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道德目标。(2分)第三,要鼓励学生,倡导学生中的党员,团员和先进分子学习和践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2分)

(5)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这便是在努力实现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的辩证统一。(3分)

六、案例分析题(本题15分)

一项意在培养小学生动手能力的教学实验研究,开出了一节名为“找圆心”的数学观摩课。执教老师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见到过那些圆的图形,然后引导他们利用圆形物品在纸上画圆,并让每个学生把画好的圆剪下来。这样,每个学生手上都有了一个不知道圆心的圆纸片。怎样找圆心呢?老师用投影仪提示:“将手中的圆对折,展开,换个方向,再对折,两条折痕的交叉点就是圆心。”学生按提示操作,果然找到了圆心。

试从现代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角度评析这节数学课。

参考答案:

(1)这位老师关注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学目标是与实验的意图想一致的;(5分)

(2)教学中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并用操作性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值得肯定的;(5分)

(3)但是,老师的“导”限制了学生的“学”,假如能让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自己发现找圆心的办法,则更有得于学生的主动发展。(5分)

2004年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全国联考教育学试题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教育形成自己相对独立形态的标志是____。

A.人类社会的出现

B.交往的出现

C.学校的出现

D.语言的出现

2.17世纪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强调教育的____。

A.自然性

B.社会性

C.历史性

D.世俗性

3.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符合个体身心发展的____。

A.不平衡性要求

B.个别差异性要求

C.顺序性要求

D.互补性要求

4.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了解和引进西方教育学主要通过____.

A.美国

B.德国

C.法国

D.本

5.反映教育活动中人的个性化要求的现代教育特征是____。

A.教育的民主化

B.教育的全民化

C.教育的多元化

D.教育的终身化

6.我国的班级授课制最早始于____。

A.唐代

B.民初

C.清末

D.新中国成立

7.把教学过程分为“情景一问题一观察一解决一应用”等教学步骤的教育家是____。

A.杜威

B.夸美纽斯

C.卢梭

D.裴斯泰洛齐

8.在思想道德建设上,明确提出“要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的是____。

A.1986年《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

B.1996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

C.2001年《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D.以上三个文件

9.在社会学习理论中,观察学习又称“替代学习”或____。

A.“行为习得”

B.“模仿学习”

C.“道德学习”

D.“强化学习”

10.涂尔干认为,德性的要素包括纪律精神、牺牲精神和____。

A.合作精神

B.正义感

C.同情心

D.意志自由

参考答案:

1.C. 2.A 3.B 4.D 5.C. 6.C. 7.A 8.D 9.B 10.D

二、填空题(共5小题,每小题1分,共5分)

1.校园文化可以细分为校园的物质文化、组织制度文化、____以及课程活动文化。

2.决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的关键因素是____。

3.现代教学策略的实施,提倡选择性学习、参与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和____。

4.教师对学生进行模拟考试是一种____评价。

5.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职业分类与代码》中,教师被列在“____”这一大类。

参考答案:

1.精神文化2.生产力水平,3.合作学习4.诊断性 5.专业、技术人员(或专业人员)

三、名词解释(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全民教育:近10年来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概念。全民教育就是让所有人都受到教育,特另IJ是使适龄儿童受到完全的小学教育和使中青年脱盲。

2.道尔顿制:柏克赫斯特1920年在美国道尔顿中学创建的一种个别教学组织形式。其显著特点是,教师不系统讲授教材,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学生自学,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

3.学科中心论:出发点是学科本身,主张学校课程应以各科知识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各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目标。

4.螺旋循环说:是我国德育基本内容序列化探索中提出的一种观点或模式。其基本精神是,把不同层次的德育内容组织在受教育者邻近发展阶段进行教育。要求德育内容的层次既不能过高,又不能低于学生已有的发展水平,只能适当超前,通过教育达到促进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的要求。我国德育理论工作者运用螺旋循环说,研制各级各类学校德育大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和进展。

5.道德:是通过善恶评价、社会舆论、人们内心信念和传统习俗来维持的,调整人我、群我、物我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道德教育,就是传授这类行为

规范和准则,形成人们一定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教育。

四、判断题(先判断正误,再简要解释内容或说明理由。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新科技革命为培养目标个性化提供了更充分的条件。

答:正确(2分)。新科技革命使得传统工业的标准化、规格化转向非标准化、多

样化,这为实现根据人的自然本性发展人的个性的教育理想,提供了更加充分的条件。(3分)

2.教学评价就是对学习结果的评价。

答:错误(2分)。教学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教学评价不仅包括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还包括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以及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3分)

3.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用探究式学习取代接受式学习。

答:错误(2分)。探究式和接受式是人类学习的两种基本方式,各有其适用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是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提倡多种学习方式的综合运用,而不是一种替代另一种。(3分)

4.班集体一定要有共同奋斗的目标。

答:正确(2分)。有共同的奋斗目标,是班集体形成的重要标志。(3分)

5.德育规律要求先提高道德认识,进而陶冶道德情感,然后锻炼道德意志。最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

答:错误(2分),这是一种机械的而且不合乎品德形成规律的论断。品德是道德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从理论上说.道德教育应该同时影响学生的知、情、意、行。由于学生道德认识、情感、意志、行为发展不平衡,在实际操作上,教师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其中一个方面的教育作为切入口,进而带动品德其它方面的发展。先提高道德认识,进而陶冶道德情感,然后锻炼道德意志,最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这只是对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的概括。而实际的德育开端不止一种,教师也可能从陶冶道德情感开始,或者从锻炼道德意志开始,或者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开始,进而实现学生道德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的和谐发展。(3分)

五、论述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试论述教育在提升人类地位中的作用。

答:(1)教育使人发现人的生命价值、主体地位、人格尊严。(3分)

(2)教育使人的潜能得以发掘。(3分)

(3)教育使人的身体和精神力量得以发挥。(3分)

(4)教育促进人的个性发展。(3分)

(5)阐述全面、系统具有独到见解。(3分)

2.联系实际分析学校内部环境对学生品德的影响。

答:(1)例举和分析学校自然与物质环境、人文与社会环境对学生品德发展变化的影响。(5分)

(2)例举和分析学校教育及学校自发环境对学生品德发展变化的影响。(5分)

(3)例举和分析学校内部环境对学生品德发展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5分)

(4)其他分析维度,酌情加分,但全题总得分不得超过15分。

六、案例分析题(本题15分)

彭老师正在给小学三年级学生上阅读课。忽然,有学生兴奋地喊起来:“哇,好大的一只鸟啊!”学生们一下子都把目光移向了窗外,好奇地问:“在哪儿啊?”显然,他们的注意力已转到了教室外面那只大鸟上。彭老师见机一动,也表现出了强烈的好奇心,急切地问:“在哪里呢?”“在那里!:’彭老师顺着孩子们手指的方向望去,果然有一只漂亮的大鸟。大鸟受了惊扰,飞走了。学生们快快地回到座位,意犹未尽。彭老师见状打开了话题:“孩子们,你们为什么那么喜欢这只乌啊?”“因为很少见。”“它长得很大。”“它长着银灰色的羽毛,很美丽„„”孩子们争先恐后,说个不停,顿时又变得兴趣盎然了。下课铃声响了,彭老师笑咪咪地对学生们说:“今天晚上的抄写作业取消了,回家以后每人写一篇短文,描述你们看到的那只大鸟,并把自己看鸟的心情写进去。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去查查相关资料,明天在课上我们一起交流。”

试用相关教育理论评析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理念。

参考答案:

(1)这本来是一堂阅读课,由于大鸟干扰没有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彭老师见机行事,顺势改变课堂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却收到了另一种教学效果。学生围绕大鸟饶有兴趣地开展活动,在观察、听说、写作等方面得到了一次难得的训炼,而这此.晗恰指向学生语文能力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5分)

考生进一步作出类似下述评论的,酌情加分,但关于教学目标评论的总得分不得超过5分:尽管如此,彭老师应该适可而止。学生查找资料后的交流活动,宜在科学之类课程或课外活动中延伸,不应再占用语文课堂教学的时间。毕竟,她和学生要完成语文课程规定的教学任务。

(2)彭老师立足于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持续发展,及时地调整教学安排。大鸟飞经教室窗口,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本是影响课堂教学的消极因素,彭老师不拘泥于预设的教学方案,因势利导,适时地改变教学内容和进程,不但化解了这一突发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而且巧妙地将它转化成了具有积极作用的课程资源。(5分)

(3)这堂课体现出现代教学的一些新理念:首先,彭老师尊重学生的兴趣和

需要,没有限制学生观鸟的行为;其次,彭老师对学生观鸟活动进行了引导,并且组织成了有意义的语文学习活动,恰当地发挥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学生“争先恐后,说个不停”,在课堂学习中充分地体现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5分)来

2005年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 教育硕士教育学试卷 考生须知:

1、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2、一律用蓝、黑色墨水笔或圆珠笔作答,用其他笔者不给分。

3、交卷时,请配合监考人员验收,并请监考人员在准考证相应位置签字(作为考生交卷的凭据)。否则,所产生的一切后果由考生自负。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隋唐以后兴起的科举考试制度废除于 A.1898年 B.1902年 C.1912年 D.1905年

2.卢梭的作品《爱弥尔—教育论》阐述了 教育学说。A.自然主义B.国家注意C.实用主义D.科学主义 3.直接制约教育性质和发展方向的社会因素是 A.生产力水平B.科学技术C.文化传统D.政治经济制度 4.在个体身心发展动力的问题上,辩证唯物主义的乐观主义是 A.多因素相互作用论B.外铄论C.内发论D.一般发展论

5.19世纪中叶,提出“什么知识是最有价值”问题,并大力倡导科学课程的英国教育学家是

A.洛克B.赫胥黎C.斯宾塞D.达尔文

6.教师演示各种实物,运用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教学方法是。

A.实验法B.演示法C.参观法D.实习作业法 7.教学中两种基本的学习方式是

A.集体学习和个体学习B.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C.模仿学习和探索学习D.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

8.杜威集中探讨道德教育问题的一本书是

A.《道德教育论》B.《教育中的道德原理》C.《学校与社会》D.《民主主义与教育》

9.儿童的道德判断主要是由于社会学习和榜样的影响造成的,提出这一观点的作者是

A.杜威B.柯尔伯格C.班杜拉D.卢梭

10.柯尔伯格认为,当儿童习惯于遵从教师或父母权威的时候,说明他处在道德发展的

A.第一阶段B.第二阶段C.第三阶段D.第四阶段

二、填空题(共5小题,每小题1分,共5分)

1.教育机会均等包括入学机会的均等、和教育结果的均等。

2.道德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道德内容和 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3.根据班级活动的时间分布,可以分成日常性班级活动和 班级活动两大类。4.现代教学策略的核心问题是 的转变。

5.关于潜伏在课程研究的萌芽时期,在杜威所讲的“ ”、克伯屈的“附学习”中就已有所涉及。

三、名词解释(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1.苏格拉底问答法

2.综合课程 3.道德情感 4.教学模式 5.道德内化

四、判断题(先判断正误,再简要解释内容或说明理由。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终身教育即成人教育或职业教育 2.课程标准就是课程计划

3.相对性评价又称为常模参照性评价。

4.苏霍姆林斯基反对把学生单纯当作装“德性的口袋”,简单化地强行往这个口袋里填装、灌输道德概念。

5.在班级活动中,自我教育的重心在班集体层次上。

五、论述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结合教学实际,论述合作学习的内涵、功能及实施要求。2.请分析社会实践活动的类型及其对学生品德发展的影响。

六、案例分析题(本题15分)

某地有一所实验小学,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提出了“教育即服务,学生即上帝”的办学理念。在生活方面,学校为每个班级的学生设立了生活导师,生活导师与学生同吃同住,负责学生饮食起居等一切事务,包括督促学生按时起床、按时睡眠,帮助学生整理床铺、熨烫校服,甚至定期、不定期代学生上超市购物。在学习方面,学校提出“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要求老师认真上课,关注每一位学生在学习方面的进步。如果有三位学生或三位学生的家长给某位老师提意见,该老师将立即被辞退。在师生交往方面,学校要求老师不管在什么情景下都要像空姐那样“始终微笑着”面对学生、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人格。在学业评

价方面,为了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许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未经学生同意,不许把学生的分数告诉初学生本人之外的任何一个人。请您就该实验中学的“教育观”与“教育目的观”进行分析和评价。2005年教育硕士教育学试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D 2.A 3.D 4.A 5.C 6.B 7.B 8.B 9.C 10.D

二、填空题(共5小题,每小题1分,共5分)1. 教育过程中享受教育资源机会的均等 2. 德育方法 3. 阶段性 4. 学生学习方式 5. 附带学习

三、名词解释(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 苏格拉底问答法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在问答中经过反复诘难和归纳,得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第三步叫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

2. 综合课程是与分科课程相对应的一类课程。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从相邻相近的几门科学中选取内容并将这些内容相互融合,构成课程。

3. 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和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它伴随品德认识而产生发展并对品德认识和品德行为起着激励和调节作用。

4. 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模型。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具体化和教学经验概括化的中介。

5. 道德内化指由道德价值观、道德规范化为道德行为习惯,这是从“纪律”发展到“自主”的过程,亦即由他律到自律的过程。

四、判断题(先判断正误,再简要解释内容或说明理由。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 错(2分)。终身教育思想强调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一体化,青少年教育与成人教育的一体化,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一体化,而不是单纯地强调成人教育或职业教育(3分)。

2. 错(2分)。课程计划是课程的总体设计或总体规划,而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3分)。

3. 对(2分)。相对性评价区别于绝对性评价,是运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优劣进行的评价。(3分)

4. 错(2分)。这是柯尔伯格的观点,不是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3分)5. 对(2分)。原因在于班主任应当为班集体寻找发展的新目标,提出实现目标的方案和措施。只有提高班级活动的质量,才能通过集体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3分)

五、论述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 合作学习是一种社会性学习,是师生共同构建学习主体的过程。(3分)功能:一是促进学生认识发展;二是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4分)实施要求:首先,任务有一定难度;二是处理好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分配;三是强调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质量;四是适时引进竞争机制及激励性评价;五是小组研讨的民主性和超越性(每一要点1分,共5分)。联系实际(酌情加1—3分)。

2. 社会实践活动的类型:一类是学生参加的劳动(工农业生产劳动、社会公益劳动、自我服务性劳动);第二类是勤工俭学活动;第三类是社会政治活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活动、拥军拥属活动、社会调查活动、参观访问活动)。(6分)

功能:使学生了解社会,了解民情国情,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情感,树立社会责任感,提高实际工作的能力(9分)。

六、案例分析(本题15分)

1. 该校所遵循的一些原则与提出的一些理念,如“以人为本”、“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注意尊重学生的人格”等都是正确的,反映了现代教育的基本精神与价值追求。(4分)

2. 该校所秉持的教育观----“教育即服务、学生即上帝”,前半句是正确的,后半句是错误的。“教育即服务”意指教育要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但并不意味着把学生当成“上帝”。因为学生不仅是教育服务的对象,也是为这种服务所要求、所制约与改造的对象(4分)。

3. 教育目的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是强调政治思想素质、道德品德与文化修养的统一,强调个性发展与社会性发展的统一。该校的上述做法有所偏颇,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4分)。

4. 该校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说明该校没有能够真正理解和实践上述现代化教育观念。(3分)论述过程中语言流畅、逻辑性强者,酌情加1—2分,总分不超过15分。如果学生的答案与标准答案不一致,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也可酌情加分。

2006年在职攻读教育硕士学位全国联考教育学考试真题 1 反映孔子教育民主思想的主要言论是________。

A.有教无类 B.不愤不启,不悱不发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D.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世界各国将学前教育纳入国家教育体系的时间是________。A.19世纪末 B.一战以后 C.二战以后 D.20世纪80年代以后 解放前倡导并积极投身于农村新教育实验的教育家有________。A.蔡元培、梁漱溟、陶行知 B.陶行知、黄炎培、晏阳初 C.陶行知、梁漱溟、晏阳初 D.陶行知、梁漱溟、陈鹤琴 从教育要为完满的生活做准备和知识价值论出发,提倡学习实用科学知识的是________。A.夸美纽斯 B.斯宾塞 C.赞可夫 D.卢梭

5合作学习是一种________。A.情境性学习B.社会性学习C.自主性学习D.研究性学习班主任为组织管理而开展班级活动时,最主要的是要树立________。A.发挥班干部领导作用的思想 B.班级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 C师生合作的思想 D.在自主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的思想 自1983年以来,我国德育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提出了多种观点和模式,研制了大、中、小学德育大纲,并具体运用________进行了实验。A.阶段连续说 B.结构迁移说 C.层次递进说 D.螺旋循环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教育工作应被视为一种专门职业,这种观点的提出是在________。A.1966年 B.1976年 C.1986年 D.1990年 提出维护青少年儿童社会权利主体地位的是________。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未成年人保护法》 C.《义务教育法》 D.《儿童权利公约》 10 杜威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是________。

A.促进儿童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 B.形成和发展儿童良好的道德行为 C.促进儿童道德生长 D.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力

三、名词解释(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基础学力: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首要关注点,指青少年儿童在读、写、算等方面的能力和信 息素养(2分)基础学力是青少年儿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前提,是开展终身学习,促进自身完善的基础(3分)

2.潜能:指人的发展潜力(1分),潜能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能把未成熟的人培养成熟的人,把平凡的人培养成出色的人的可能性和前提基础(1分)充分意识学生的潜能存在的事实,尽可能使学生潜能得到发展,是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目标。

3.儿童中心论:儿童中心论的出发点是儿童(1分),它主张从儿童的兴趣,爱好,能力和现有经验出发设计课程,提倡经验课程,强调从儿童的直接经验出发,按个体经验发展的逻辑来组织课程,强调儿童通过活动来获得知识和经验。儿童中心论能够满足儿童的需要,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知识的系统性.4.探究式学习:指借助提供的结构化的材料,指导学生操作或思考而获得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1分)特点:以解决问题为主题,学生自主选择,教学的飞主导性,对研究过程的关注.5.德育过程:是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借助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进行布道施教和受道修行的统一过程,是促进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和道德意志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和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的统一过程.四、判断题(先判断正误,再解释内容或说明理由。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正确)

2.教育的多元化指办学主体层次的多元化。(错误.指教育思想,教学模式,评价标准等)

3.我国课程改革中的“综合实践活动”就是杜威所主张的活动课程。(错.我国的实践课程是补充,杜威的活动是主题)

4.班级教学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对,简述班级教学优点)5.在纪律教育过程中,惩罚不是教育的目的,而是教育的手段。(对。但要注意原则)

五、论述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结合实际,分析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表述中为什么要强调青少年创新精神的培养。

简述:(1).科学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2).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的要求(3).当代教育改革实践的要求(4)传统文化的薄弱环节(5)国际教育改革的趋势(6)结合实际

2.谈谈你对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内涵与意义的理解。

简答:教育的对象是活的,教育内容是不断更新的;教育是个动态过程;教师要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六、案例分析题(本题15分)

一位老师在进行语文课文《萤火虫》教学时有这样一个片段:老师问学生,萤火虫燃烧了自己,怎么啦?有的孩子回答说:萤火虫燃烧了自己它就死了;也有的孩子说:萤火虫燃烧了自己,它没有怎么,这只是一种生理现象;还有一部分孩子有一些其他的他的理解。这时老师无法对这些理解给与肯定,因为树上不是这样说的,书上的正确答案是:萤火虫燃烧了自己,照亮了人间。所以老师不断运用教学技巧和教学机智,想办法一步步地“启发”孩子的出“正确”的认识,要求同学们再想一想,再看一看,看什么呢?淡然看书,看课文。最后,孩子们终于在老师的不断指导下,“看”出一个“共同”的认识-----萤火虫燃烧了自己,照亮了人间!

试从教师的教学观,教材观以及学生观,对上述课堂教学案例进行评价分析。(1)“唯教材”的教学观

(2)没有处理好生成的课程和预设课程的关系

(3)没有考虑学生的需要,压抑了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2007 年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杜威主张——。

A.道德教育应首先将儿童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进行

B.社会环境对儿童道德发展有巨大刺激作用

C.没有自由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D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2.班级建设的起始阶段重点在——。

A.建制 B.培养班干部 C.思想教育 D.班级文化 3.在各种社会因素中,决定受教育权利的因素是——。

A.生产力水平B.政治经济制度 C.科学技术 D.文化传统

4.《学记》中“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一句所论述的主题相当于现代教育中——。

A.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关系 B.接受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 C.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 D.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关系

5.最早对班级授课制进行研究,确定了班级授课制基本轮廓的是——。A.赫尔巴特 B.凯洛夫 C.夸美纽斯 D.杜威 6.区别一名普通教师和优秀教师的真正标志是——。A.有远大的教育理想

B.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充分的机会和良好的氛围 C.具有符合时代精神的教育理念 D.在教学中体现教育实践智慧

7.从个体身心发展动因角度来看,“树大自然直”的说法反映了——观点。A.多因素作用论 B.白板论 C.内发论 D.外铄论 8.围绕人类的基本活动确定中心学习内容的课程类型是——。A.学科课程 B.综合课程 C.活动课程 D.核心课程 9.强调教学活动是间接经验的习得,提出这一观点的是——。

A.行为主义 B.科学主义 C.主知主义 D.人本主义 10.体现教学过程中科学实践观与主体能动性统一的学习方式是——。A.选择性学习B.参与性学习C.自主性学习D.合作学习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5分)1.在近代教育史上,实质教育和形式教育在课程理论上的分歧之一是经验论或。

2.孔子把学习过程概括为 的统一过程。

3.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废除双轨制,综合中学的比例逐渐增加,中等教育阶段出现了 的趋势。

4.心理学家格塞尔进行的双生子爬梯试验说明了 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5.课外活动的内容应具有、知识性和趣味性。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1.体育 2.校园文化 3.陶冶教育法 4.读书指导法 5.教学策略

四、判断题(先判断正误。再简要解释内容或说明理由。每小题5分。共25分)1.教育民主化就是指教育机会均等。2,教学模式就是教学方法。

3.道德发展的最高目标是形成一个人的道德情感。

4.道德内化就是由道德价值观、道德规范转化为道德行为和道德习惯。5.杜威提出“在做中学”,实质是强调学生活动。

五、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1.结合学校教育实际,分析学生品德的形成过程。

2.试分析当前学校教学实践中,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存在的误区,并提出改 进对策。

六、案例分析题(本题15分)请阅读下面《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部分摘编)

关于指导思想

十一五,时期,教育事业的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统筹城乡、区域教育,统筹各级各类教育,统筹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音的机会,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奋斗目标做出新的贡献。

关于发展思路

——以“普及、发展、提高”为主要任务。以中西部农村地区为重点,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以孳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积极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与服务能力,培养和造就一批杰出人才。

——以协调发展为主线。分区规蓟,分类指导,优化教育结构,完善教亨体系,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倾斜,国家财政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推动公共教育协调发展。

——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关键。加强和改进教师教育,强化教师培训,提高师资特别是农村师资水平。

——以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为宗旨。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公益性原则,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加大对困难群体的扶持力度,认真解决社会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关于主要目标和任务

——城乡、区域教育更加协调,义务教育趋于均衡。欠发达地区与全国教育平均水平的差距逐步缩小。完成 “两基’’攻坚任务,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5%以上,青壮年文盲率降到4 %以下。中等职业教育较快发展,基本建立城乡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规模稳步扩大。现代远程教育覆盖面显著扩大。

——中等发达地区教育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得到切实巩固。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得到较大发展,建立比较完善的城乡职业教育与培训网络。学前教育进一步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0%左右,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之间教育发展的差距明显缩小。

——义务教育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取得重要进展,所有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均达到基本标准。基本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进一步做好教育支持西部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和促进中部崛起等工作,教育发展更加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国家制订义务教育基本办学标准和质量标准,省级政府负责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以上政府要均衡配置教育资源。进一步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力度,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使各学校办学条件、经费、投入和校长、教师的配备及其待遇大致均衡。运用远程教育,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加大政府对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体的支持力度,加大东部地区对西部地区农村教育发展的支持力度,做好各地区城市对农村学校的对口支援工作,努力缩小地区、城乡之间的差距。加

大对民族地区的支持力度,推进民族中小学民汉“双语”教学,提高人口较少民族的教育水平。

——以输入地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与所在城市学生享受同等政策,解决农民工义务教育阶段子女入学问题。解决好农民工托留在当地子女的教育问题。重视女童教育,推进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合格的义务教育。

依据该文件:1.试论我国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要点。教育学试卷B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A 2.A 3.B 4.D 5.C 6.B 7.C 8.D 9.C 10.B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5分)1.唯理论 2.学—思—行

3.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 4.成熟 5.科学性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1分)o体育是授予学生有关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仇的体力,增强他们体魄和体质(1分),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1分)。

2.校园文化是社会的一种文化,是学校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有意无意形成的独特的文化形态(2分).校园文化可以细分为校园的物质文化、组织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以及课程活动文化等(1分)。

3.陶冶教育法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1分),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1分),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1分).4.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来获得知识、养成良

好读书习惯的方法(2分).主要包括指导学生预习、复习、阅读参考书、自学教材。(1分)5.教学策略是在一定教学观指导下根据一定的情境,合理处理教学各因素关系而采取的工作方式(2分)。它提供给人们的是一种在一定理论框架指导下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而不是按照一定操作规程机械套用的“傻瓜相机”(1分)。

四、判断题(先判断正误,再简要解释内容或说明理由。每小题5分,共25分)1.错(2分)教育民主化不仅指教育机会均等,还包括师生关系的民主化,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选择的民主化(3分).3.错(2分)o苏霍姆林斯认为,道德信念是道德教育的最终结果,是衡量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及其品行中思想和行为一致、言论和行动一致的主要标志,是道德发展的最高目标(3分)。

4.对(2分)。道德内化的过程就转化的过程。人的道德价值观和规范变成日常的道德行为和习惯,是道德内化不可或缺的环节(3分)o 5.错(2分)o杜威这一主张强调的是在问题中学习,让学生在问题的情境中自己探索,通过活动实现个体自己经验的改造或改组(3分)。

五、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1.(1)学生品德的形成过程是有关品德的知、情、意、行的培养过程(4分)。(2)学生品德是在教育性活动和交往中形成和发展的(4分)。(3)学生品德是在其品德内部矛盾斗争中形成发展的(4分)o(4)学生品德是长期积累和发展的结果(3分)o 2.不是以增进学习者的创造才能为主要任务(3分);不是以解决问题为主题(3分);未体现学生的自主选择(3分);只关注探究性学习的结果,没有关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3分); 提出改进对策(3分)。

六、案例分析题(本题15分)1.基本要点:(1)不同区域之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城乡之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3)不同社会阶层或群体之间享有同等教育权利,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向弱势群体倾斜;

(4)建立统一的教育条件和质量标准,改造薄弱校等等(每一点2分,共8分)o 2.建议部分由学生开放做答。只要实事求是、言之成理、具有可行性就可以考虑给出剩下的分数(7分)。

回答不要求面面俱到,答出主要内容即可。提出独特见解的可以适当考虑加分,总分不超过15分

2008 年在职攻读教育硕士学位全国联考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古代社会中学校教育为社会统治阶级()的功能占中心地位。27 A政治服务 B社会物质生产 C科学文化 D人口因素 2.到了 时期:官学衰微 私学大兴28 A商代 B春秋战国 C秦代 D汉代

3.“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口号提出者是:33 A《爱弥尔》作者 B《大教学论》作者 C《理想国》作者 D《普通教育学》作者 4.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第2发展阶段是:51 A前运算水平B感知运算水平C具体运算水平D形式运算水平5.教师不仅要善于独白,还需要掌握 的艺术。64 A管理 B组织 C 对话 D教学

6.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划分基于 角度。73 A修习B管理 C形态 D学科 7.以常模为参照点的评价是:106 A形成性评价 B总结性评价 C相对性评价 D绝对性评价 8.巩固新教材是 的基本结构103 A课 B上课 C备课 D综合课 9.《道德教育论》的作者是:117

A涂尔干 B杜威 C马卡连柯 D苏霍姆林斯基 10.斯宾塞主张学习:71 A百科全书式课程 B实用的科学知识 C进行感官训练 D学科课程

二、填空题(共5小题,每小题1分,共5分)

1.《学记》提出“化民成俗,()”、“建国君民,()”等观点。32 2.中国传统的价值取向的特点是:在人事上具有()的取向。47 3.个体身心发展水平主要受到遗传、成熟、环境和()的影响。51 4.()规定:“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应当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不得虐待、遗弃未成年人。”66

三、名词解释(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1.教育资本储量44 2.白板说34 3.小队教学 100 4.潜在课程72 5.合作教育学117

四、判断题(先判断正误,再简要解释内容或说明理由。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学制的建立是制度化教育的典型特征。27 2.教育世俗化是20世纪以后的事情。30 3.我国的“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教育、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72 4.德育的开放性是指向国际社会开放。115 36

5.“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说是是正课与课外活动相结合。124

五、论述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1.论述学校在个体发展中的特殊功能。53-54页 要点与分值: 学校教育3 学校教育特殊性4 学校教育特殊功能8 2.分析“晓之以礼、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符合什么德育过程规律?为什么?举例说明。111页 要点与分值: 符合知情意行培养过程规律1 知情意行概念8分 德育过程一般顺序1 德育过程多端性2 举例3

六、案例分析题(本题15分)

一所质量很好的高中的研究性课程由学生主讲古文。语文老师坐在最后。下面这节课学生所讲课题为:《察传》、《隆中对》,由四人准备和完成。8.00.上课。龙和玉合作主讲。

打出屏幕:《吕氏春秋》,别名《吕览》。战国末年编撰,成书约于公元前239年。作者是吕不韦的门客。有12纪,每纪5篇。有8览,每览8篇共64篇。叙做人为君之法。吕不韦简介。

师插话:很详细,记下来。吕不韦是一个杂家,把他的代表作回放一下。

8.08.传话游戏。说明不能轻信传话的道理。龙说:先做一个游戏:轻声耳语地传话,只说一遍。师插话:没传到的可以先看看书,别笑,可能会一塌糊涂。

底下的学生显然没有看书的,都在窃窃私语,脸红红的,悄悄地兴奋,笑声时起。

8.10.传完。结果是“你不知道猪的饭量”。但第一个人说的原话却是“外面有人传言学生不上课”。大笑。痛快地,结实地。玉:让大家明白传言的厉害。师插话:这才31人呢。

8.12.开始阅读和分析课文。四人朗读完毕。回头分析和翻译第一段。8.16.屏幕上出现“人之与狗则远类”,出现狗、猴和人的一组图片。翻译第二段。

学生回答:这一段里有三个传错了: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者一而足矣-乐王,一足得一人之使-丁氏穿井得一人,晋师已亥涉河-晋师涿涉河。玉:翻译第三段。

8.27.练习。重新打开屏幕复习总结。有问题吗?没有问题就讲完了。笑。8.30.师插话:有什么启发呀。什么都不能轻信,包括练习册和课本,听到和看到的东西必须经过自己的思考。还有什么问题吗?没有的话请洁和溪讲《隆中对》。

8.30.新的合作开始。

打出图片8张:陈寿像,诸葛亮像,万卷楼图片。两个人无丝毫惧色,忙得不亦乐乎。有双簧的感觉。

师插话:陈寿这人的资料不好找,记下来。南充市风景区的万卷楼是陈寿年少读书的地方。大家知道四史吗?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洁:这是诸葛亮。他有三兄弟,知道是谁吧。蜀得龙,魏得狗,吴得虎。

溪:补充一下。陈寿对诸葛亮有成见,多数比较客观。陈寿的父亲被诸葛亮处死,亮罢过陈寿的官,有点意见可以理解的。8.44.大家都看完一遍了吧,征读。8.45-9.00.下课。课间休息。

9.00.上课。屏幕打出

(一)重点字词:屏 岂 屈 师插话:把这几个“遂”勾出来。并归纳一下“怠”的用法。9.15.讨论,4人一组。翻译。

9.25.讲解课文。第一段。溪问:你不认识诸葛亮的话,对他有什么印象? 学生答:有才华,隐晦。又有点自高自大。9.28.洁问:诸葛亮怎样回答刘备的问题的?

生:没有直接回答。分析孙权情况,地形挺有利的;刘表无能;不强夺荆益之地;兴汉室之大业。鼓励刘备统一天下。

9.35.刘备听完诸葛亮的分析,只说一个“善”字,何意?刘备这人怎么样? 生:刘备无能,但择善而从可贵。他挺能拉拢人的,诸葛亮、张飞、关羽都对他那么好。“善”非善良之意,是对国家有利的做法吧。生:“善”就是好的意思,刘备不知道说什么了,应答一下。师:我觉得刘备没有动脑子,是不知道问什么了,就说了个“善”字。9.43.学完《隆中对》的体会。(略)

9.44.师总结。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四个同学准备的都很充分、丰富,但思考欠缺。建议同学联一下初中的《出师表》。另一个是解释词的意义要熟练。学会本事,不查字典就推敲出来。下周准备《世说新语》。下课。1. 从现代教学策略是学习方式转变角度分析案例。91-92页 要点与分值:

教学策略2 参与性学习3 自主性学习3 合作学习3 2. 从师生关系人格角度分析案例。66-68页 要点与分值: 师生关系1 三个关系3分 答案

一、选择题

1. A 2.B 3.B 4.A 5.C 6.B 7.C 8.A 9.A 10.B

二、填空题

1.其必由学

教学为先 2.重功名 3.个人实践活动 4.《未成年人保护法》

三、名词解释

1.教育基本储量是指国家在某一时期内教育支出的总额,因为教育支出是一种投资活动,教育支出与资本形成及国民收入有密切关系,所以,要探讨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可从测定教育资本储量入手。

2.白板说是由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的,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并且得出结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 3.小队教学又称“协同教学”,是对教师的组织结构进行改革的一项尝试,旨在发掘教师个人的特殊才能,提高他们的教学效果。

4.潜在课程,也称隐性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学校课程表内列入的有组织的教学活动)而言的。“潜在课程”中的“课程”并非实指,只是借用“课程”一词,来说明学校中还存在着对学生产生影响的、但又无法控制的教育因素。它们是

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对学生的知识、价值、行为规范、情感等发生影响的全部信息的总和及其动态传递方式,它在学校情境中以内隐的方式存在。其本质在于不可控制性。

5.“合作教育学”是前苏联80年代普通教育改革中出现的新的教育理论。它是一批长期从事教育实验的教师和学者提出的。其思想早在50年代即已存在。其核心思想是强调教育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和个性民主化,主张教学、教育过程应建立在师生合作的新型关系之上。

四、判断题

1.错。学制的建立,是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征。2.错。教育世俗化是19世纪以后的事情。

3.错。我国的“综合实践活动”,具体分为“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

4.错。德育的开放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向国内社会开放,二是向国际社会开放。

5.正确 “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说明古代教育提倡既有正课学习,又有课余活动,劳与逸结合,更好地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2009年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全国联考教育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 教育学独立的标志性著作是。A.《大教学论》 B.《爱弥儿》

C.《普通教育学》 D.《民主主义与教育》 2.学校产生于。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3.“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 是影响人发展的重要因素。A.环境 B.教育 C.遗传 D.人的主观能动性

4.17世纪,基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理念而提出设置百科全书式课程的教育家是。

A.赫尔巴特 B.洛克 C.卢梭 D.夸美纽斯

5.既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也是师生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的是。A.教学计划 B.教学大纲 C.教科书 D.教案

6.承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主要体现了 的教学规律。A.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B.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能力的统一 C.教学过程中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D.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

7.当前,我国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是。A.班级教学 B.合作教学C.分组教学D.自主学习

8.在道德教育理论上,属于认知结构主义学派的是。A.杜威 B.班杜拉 C.柯尔伯格 D.涂尔干

9.社会学习论研究儿童道德教育问题,采用的主要方法是。A.实验法 B.案例法 C.观察法D.调查法 10.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师生关系是。

A.单通道授受的关系 B.朋友式友好帮助的关系 C.以儿童为中心的关系 D.放任自由的关系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5分)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2.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顺序性、阶段性、互补性和。3.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由教育主管部门制订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

4.目前教学中要特别强调学生 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5.阶段性班级活动,可以分为 和竞赛型两大类。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义务教育 2.美育 3.核心课程 4.教学评价 5.学校德育

四、判断题(先判断正误,再简要解释内容或说明理由。每小题5分,共25分)1.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2.“未来”是少年期最重要的概念。3.潜在课程也是真正的课程。

4.在价值观多元化的时代,教师价值观的核心是个性化的价值观。5.班级的组织管理是通过班主任的教育引导实现的。

五、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试结合当前课程改革的实际分析探究式学习的基本特点。2.试结合实际论述德育过程的结构与主要矛盾。

六.案例分析题(本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根据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功能,给“母亲”一个答复。

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

小男孩走出大门,返身向四楼阳台上的我招手,说:“再见!” 那是好多年前的事了,那个早晨是他开始上小学的第二天。

我其实仍然可以像昨天一样,再陪他一次,但我却狠下心来,看他自己单独走了。他有属于他的一生,是我不能相陪的,母子一场,只能看做一把借来的琴弦,能弹多久,便弹多久,但借来的岁月毕竟是有其归还期限的。

他欢然地走出长巷,很听话地既不跑也不跳,一副循规蹈矩的模样。我一个人怔怔地望着巷子下细细的朝阳而落泪。

想大声地告诉全城的人,今天早晨,我交给你们一个小男孩,他还不知恐惧为何物,我却是知道的,我开始恐惧自己有没有交错?

我把他交给马路,我要他遵守规矩沿着人行道而行,但是,匆匆的路人啊,你们能够小心一点吗?不要撞倒我的孩子,我把我的至爱交给了纵横的道路,容许我看见他平平安安地回来!

我不曾搬迁户口,我们不要越区就读,我们让孩子读本区内的国民小学而不是某些私立明星小学,我努力去信任教育当局,而且,是以自己的儿女为赌注来信任——但是,学校啊,当我把我的孩子交给你,你将给他怎样的教育?今天早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小男孩,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

他开始识字,开始读书,当然,他也要读报纸、听音乐或看电视、电影。古往今来的撰述者啊,各种方式的知识传递者啊,我的孩子会因你们得到什么呢?你们将饮之以琼浆、灌之以醍醐,还是哺之以糟粕?他会因而变得正直忠信,还是学会奸滑诡诈?当我把我的孩子交出来,当他向这世界求知若渴,世界啊,你给他的会是什么呢?

世界啊,今天早晨,我,一个母亲,向你交出她可爱的小男孩,而你们将还我一个怎样的人呢?

(作者:张晓风 转引自《现代语文(高中版)2004年第5期)2009年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全国联考教育学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C

2、B

3、A

4、D

5、C

6、D

7、A

8、C9、A

10、B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5分)1.教育问题 2.个别差异性 3.课程计划(或教学计划)4.实践能力 5.工作型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1.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儿童实施确定年限的学校教育。

2.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养的教育。

3.核心课程是围绕人类基本活动来确定中心学习内容的—种课程。

4.教学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

5.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

四、判断题(先判断正误.再简要解释内容或说明理由。每题5分,共25分)1.对。(1分)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

望;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培养人才的总的要求。(2分)教育方向的明确、教育制度的建立、教育内容的确定、教育方法的选择、教育质量的评估等都要受到教育目的的制约。教育目的既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2分)2.错。(1分)“未来”是青年期最重要的概念。(2分)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青年期结束时,大多数青年对世界、事业、人生和自己都可能有较清晰和深入的思考,形成相对系统和稳定的见解,并对自己的未来作出重要的选择。因此,“未来”是青年期最重要的概念。(2分)3.错。(1分)潜在课程也叫“隐性课程”。这里的“课程”并非实指,只是借用“课程”一词来说明学校中还存在对学生产生影响的,但无法控制的教育因索。(2分)它们是以潜移 默化的形式,对学生的知识、价值、行为规范、情感等发生影响的全部信息的总和及其动 态传递方式。(1分)它在学校情境中以内隐的方式存在。(1分)4.错。(1分)教师的价值观总是代表着社会主导地位的价值观。(2分)他的任务就是向学生传递社会的主流价值,这是由教师职业特点决定的。(2分)5.错。(1分)班级的组织管理是通过各种活动实现的。(4分)

五、论述题(刨、题15分,共30分)1.探究式学习是借助提供结构化材料.指导学生进行操作与思考而获得知识的方式。(2分)基本特点:(1)以增进学习者的创造才能为主要任务;(2分)(2)以解决问题为主题;(2分)(3)学生自主选择;(2分)(4)关注探究性认识过程;(2分)根据论述酌情给分。(1—5分)

2.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o(4分)教育者是德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是一定社会智育要求和思想道德的体现者。(1分)受教育者包括受教育者个体和群体,他们都是德育的对象,同时既是德育的客体,也是主体。(1分)德育内容是用以形成曼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是受教育者学习、修养和内在化的客体。(1分)

德育方法是教育者实施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1分)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4分)根据联系教育实际的论述酌情给分。(1—3分)

六、案例分析题(本题15分)1.学校教育的特殊性:学校教育是由承担责任的教师与接受教育的学生共同参与和进行的。

学校教育的环境具有极大的人为性,具有明确的目的、指定的教育内容与活动计划、系统的组织和特殊的教育条件。学校弥漫着科学、文化和道德的气息。(3分)2.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功能: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4分)

3.根据论述酌情给分。(1—8分)

2010年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教育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我国的科举制度兴起于。A.汉朝 B.隋朝 C.唐朝 D.宋朝

2.第一部具有权威性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主编是。A.乌申斯基 B.苏霍姆林斯基 C.赞科夫 D.凯洛夫 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

A.教育的性质 B.教育的结构 C.教育的内容 D.教育的方法 4.一般说来,课程的总体规划是指。

A.教学大纲 B.课程计划 C.课程标准 D.教科书 5.经验课程的主要代表人物是。A.布鲁纳 B.卢梭 C.赞科夫 D.杜威

6.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要求教师承担的角色是。A.领导者 B.管理者 C.促进者 D.指导者

7.教师向学生解释和论证概念、原理、规律、公式等的教学方法称为。A.讲述法 B.讲解法 C.讲读法 D.讲演法

8.“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规定来自于。

A.《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D.《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9.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是。A.道德规范 B.道德情感 C.道德认识 D.道德意志 10.德育过程的基础是。

A.组织学生活动和交往 B.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C.家校之间的密切合作 D.与课堂教学整合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5分)

1.中国教育史上最早提出“启发”教学思想的教育家是。2.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通过两条道路实现:一是,二是再生产科学技术。

3.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是。

4.美国学者 提出了教育目标分类学,并把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为六个等级。

5.道德教育过程一般顺序的终点是。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1.学校教育 2.劳动技术教育 3.教科书 4.教学规律 5.课外活动

四、判断题(先判断正误,再简要解释内容或说明理由。每小题5分,共 25分)1.教育从其产生开始就一直具有阶级性。2.近墨者未必黑。

3.培养目标与课程目标是一回事。

4.判断积极或消极情绪体验好坏的标准,是看它跟何种品德认识相联系以及它在“长善救失”中的地位和作用。

5.学生品德是在其自身与他人矛盾斗争中形成发展的。

五、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1.试论现代教育的特征。

2.试论保障小组合作学习成功的条件。

六、案例分析题(本题15分)

请阅读下面的材料,分析“班长轮换制”的意义,并为班主任实施和推进“班长轮换制” 提供具体建议。

我很推崇我的母校的一个做法——“班长轮换制”。虽然这已经不是一个新概念,对于一部分班级骨干来说没有什么两样,但对大部分从未参与过班级管理的同学来说,确实是一大挑战。值日班长不仅要约束好自己,还要负责好当天班级的各类事情。每个同学都有一天展示自我,还要写工作总结,哪怕是一句话也行,但必须是真实感受。班主任定期组织大家评比“最佳值日班长”,以此激发同学的积极性。我从小学开始一直做班长,很难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对轮流班长也总是不屑,但每次看到同学站在讲台上难以抑制的兴奋、自豪和那份令人惊讶的负责,也就尝试着用欣赏的眼光去看他们。后来接触了心理学之后才慢慢明白,这简单做法的背后其实体现了马斯洛关于人的需要层次理论,归属与爱、尊重、自我实现,这些高级需要对人的发展起着波浪式推动作用。为此,我尝试在班级建设中持续推行“班长轮换制”,并总结出“班长”这一职位有多种存在形式。

第四篇:2012江西省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机考真题(附答案)

江西省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机考真题

[中学教育心理学(一)]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学习的主体因素是指()。

A.学生B.教师C.教学手段D.教学环境

2.人格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决定一个人的命运,这是人格的()。A.复杂性B.独特性C.功能性D.统合性

3.根据经典条件反射作用理论,食物可以诱发狗的唾液分泌反应,则唾液是()。A.中性刺激B.无条件刺激C.条件反应D.无条件反应

4.如果一个家长想用看电视作为强化物奖励儿童认真按时完成作业的行为,最合适的安排应该是(A.让儿童看完电视以后立即督促他完成作业B.规定每周看电视的适当时间 C.惩罚孩子过分喜欢看的行为D.只有按时完成家庭作业后才能看电视 5.最重要和最良性的学习动力是()。

A.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期待B.学习兴趣和远大的理想C.教师的期待和远大的理想 D.教师的期待和家长的期待

6.学过高等数学后有利于初等数学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这属于()。A.顺向正迁移B.逆向正迁移C.顺向负迁移D.逆向负迁移 7.学习“直角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这种学习属于()。A.词汇学习B.符号学习C.概念学习D.命题学习

8.在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中期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A.抑制现象B.挫折现象C.高原现象D.低分现象

9.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采用在主题句下画线的方法帮助学习,这种学习策略属于()。A.组织策略B.精细加工策略C.资源管理策略D.复述策略 10.在学校教育中,起关键作用的是()。A.教学媒体B.教师C.学生D.教学环境

11.智力三维结构模型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提出来的。A.斯皮尔曼B.卡特尔C.瑟斯顿D.吉尔福特 12.看见路上的垃圾后绕道走开,这种行为是()。A.强化B.惩罚C.逃避条件作用D.消退

13.领会超越了单纯的记忆,代表最低水平的()。A.信息加工B.学习活动C.复杂记忆D.理解 14.问题行为与差生、后进生等问题学生的()。

A.对象不同B.概念不同C.都是对学生的总体评价D.都是一个教育性概念

15.标准化成就测验是指由专家或学者们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A.成就水平的测验B.能力形成的测验C.结构的测验D.智力发展的测验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以下关于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描述正确的是()。A.它包括五种因素三种过程 B.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 C.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D.教学过程要以学习过程为基础 E.评价/反思过程会促进学习和教学过程 2.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体现在()。)。A.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速度上的不同 B.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的起止时间上的不同 C.个体不同系统在到达成熟时期上的不同 D.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优势领域的不同

E.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3.学习的定义说明()。A.学习是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B.学习引起的变化是持久的 C.学习引起的变化是短暂的 D.学习是由反复经验引起的 E.学习是生理心理成熟的结果

4.班杜拉认为,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并把强化分为()。A.效果强化B.直接强化C.间接强化D.替代性强化E.自我强化 5.以下代表人物强调认知结构在迁移中的作用的有()。A.桑代克B.贾德C.安德森D.加特纳E.吉克 6.陈述性知识又叫描述性知识,如()。A.字词B.人名C.时间D.观念E.怎样骑车

7.心理学家安德森认为,心智技能的形成需要三个阶段,即()。A.动作的定向阶段B.认知阶段C.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D.联结阶段 E.自动化阶段

8.一般来说,元认知策略可分为()。

A.复述策略B.精细加工策略C.计划策略D.监视策略E.调节策略 9.问题解决的基本特征有()。

A.结构性B.目的性C.认知性D.序列性E.创造性 10.影响个体从众的因素主要有()。

A.群体个数B.群体凝聚力和群体吸引力C.成员在群体中的地位 D.人的心理特点 E.群体的性别比例

三、是非判断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1.社会自我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态。()

2.桑代克提出学习不是建立刺激—反应联结,而是建立观念之间的联结。()

3.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4.头脑风暴法是一种集中激励的策略。()5.聚合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6.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有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7.适当的过度学习会阻碍知识的保持。()8.概括是理解抽象的科学知识的起点。()

9.学习策略可以分为认识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等三个方面。()

10.中学阶段是理想、动机、兴趣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世界观从萌芽到形成的重要阶段,是品德发展和行为选择的重要阶段。()

11.男女智力的总体水平大致相当,但女性智力分布的离散程度比男性大。()12.少年期相对于生理发展速度而言,心理发展相对平稳。()13.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它是一般心理学原理在教育中的运用。()14.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的基础学科。()

15.在教育心理学中,学习过程是该门学科研究的核心内容。()

四、情境分析题(共25分)

(一)(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学生走进教室时,黄老师正在准备演示,在教室的前面有一块金属板,正在加热一个铝制的罐头盒,热金属板的旁边有一盆冰水。上课铃响了,学生们还在讲话,这时候黄老师用钳子夹起罐头盒将其倒置于冰水中。突然砰的一声巨响,盒子在顷刻间变得粉碎,学生们停止了讲话,开始注视教室的前面,并立即开始提问。

1.黄老师使用了什么方式来使学生的注意力从讲话中回到课堂?()[不定项选择题] A.激发求知欲B.制造突发事件C.利用变化律D.利用学生的好奇心

2.引起学生注意是教学过程中的首要事件,教师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来引起学生的注意?()[不定项选择题] A.教师提出问题,引发求知欲B.通过教学媒体,提高教学的直观形象性C.结合学生日常经验引入教学主题D.向学生提示教学目标

3.就上述材料而言,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用了下列哪些措施?()[不定项选择题] A.实施启发式教学B.唤起学生的恰当的动机水平C.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D.妥善进行奖惩 4.心理学研究表明,新的学习需要可以通过下列哪些途径来形成?()[不定项选择题] A.直接发生途径B.间接发生途径C.直接转化途径D.间接转化途径(二)(本大题共2小题,第1小题6分,第2小题7分,共13分)小明的智力发育和学习十分正常,课间同学们都到室外活动去了,可他却一个人坐在教室里发呆。他不愿和同学们一起玩,渐渐地对周围环境没了兴趣,对周围的人和事不予理睬,大家都说他是不合群的学生。1.小明的这种现象,属于下列哪种心理状况?()1单选题j A.学生对与人交往根本不感兴趣,或因焦虑、担忧而不能与人交往

B.学生不被同伴所喜爱,与他人交往时遭到拒绝C.家长过分保护,不让孩子与他人交往 D.学生本身患有孤独症、精神分裂症

2.作为教师,你认为应该怎样帮助小明克服这种心理障碍?()[不定项选择题] A.查找原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B.鼓励学生主动交往,并给予相应的强化措施 C.帮助学生重新认识自我,树立信心D.多组织集体活动,创造交往的机会

一、单项选择题

1.A【解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任何教学手段必须通过学生而起作用。2.C【解析】略。3.D【解析】食物为无条件刺激,诱发的唾液是无条件反应。4.D【解析】强化物应当及时出现在被强化行为之后。5.B【解析】为教师的期待而学习的动机是低级的动机。

6.B【解析】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是正迁移,高等数学对初等数学而言,属于自上而下的迁移。7.C【解析】略。

8.C【解析】在练习中期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在心理学上称高原现象。9.D【解析】画线是复述策略,是认知策略的一种。

10.B【解析】学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的组织教学,教师起着关键的作用。11.D【解析】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了智力三维结构模型。

12.C【解析】逃避条件作用指当厌恶刺激出现后,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增加。13.D【解析】领会属于理解。14.B【解析】问题行为是一个教育性概念,差生、后进生、优秀生都有可能发生问题行为。故两者概念不同。15.A【解析】略。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E【解析】略。2.ABCE【解析】心理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见心理发展特征的论述。

3.ABD【解析】生理成熟和短暂的变化不属于学习。4.BDE【解析】班杜拉把强化分为三种: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5.CDE【解析】桑代克和贾德是早期迁移理论的主要代表。

6.ABCD【解析IE选项为程序性知识。7.BDE【解析】安德森认为心智技能形成经过了认知阶段、联结阶段和自动化阶段三个阶段。8.CDE【解析】复述策略和精细加工策略是认知策略。9.BCD【解析】问题解决的基本特征是: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10.ABCDE【解析】群体的特点与个体的特点对个体从众都有影响。

三、是非判断题

1.×【解析】生理自我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态。2.×【解析】桑代克提出学习不是建立观念之间的联结,而是建立刺激一反应联结。3.√【解析】略。4.√【解析】略。5.×【解析】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核心。6.√【解析】略。7。×【解析】适当的过度学习有利于知识的保持。8.×【解析】直观是理解抽象的科学知识的起点。9.√【解析】略。10.√【解析】略。11.×【解析】男女智力大致相当,但男性智力分布的离散程度比女性大。12.√【解析】略。13.×【解析】教育心理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它是应用心理学原理在教育中的运用。14.×【解析】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15.√【解析】略。

四、情境分析题

(一)1.AD2.ABC3.ABC4.AD(二)1.A2.ABCD江西省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机考真题[中学教育心理学(二)](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的科学。A.心理活动的规律.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 C.生理与心理活动的规律D.行为活动的规律 2.青少年期一般指()岁。A.6~12 B.11~18 C.6~18 D.10~20 3.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A.构造一种完形 B.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C.形成刺激与反应间的联结 D.对环境条件的认知

4.下列不属于意义学习的条件的一项是()。A.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

B.学习者认知结构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结构

C.学习者必须具有积极主动地将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并使两者相互作用 D.学习材料要高于学习者的能力范围

5.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称为()。A.自我期待感 B.自我归因感 C.自我预期感 D.自我效能感

6.在教学中,()强调要掌握每门学科的基本结构。A.桑代克 B.布鲁纳 C.维纳 D.陆钦斯

7.某位数学教师在讲授“直角三角形’’这一概念时,不仅用常见的图示 来说明,还用、、、等图示来说明。他在这里所运用的教学活动方式是()。A.实物直观 B.模象直观 C.变式 D.比较

8.根据操作对象的不同可将操作技能分为()。A.细微型与粗放型操作技能 B.连续型与断续型操作技能 C.闭合型与开放型操作技能 D.徒手型与器械型操作技能

9.学习一种新材料时运用联想假借意义,对记忆有帮助的这种方法称为()。A.语义联想 B.视觉想象 C.关键词法 D.谐音联想法

10.思维的主要特征为()。A.间接性和概括性 B.分析性和概括性 C.间接性和整合性 D.分析性和整合性

11.一个人的对人、对己、对事、对物的态度是()。A.与生俱来的

B.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形成的 C.是实践锻炼的结果 D.通过学习而形成的

12.焦虑是由紧张、不安、焦急、忧虑、恐惧交织而成的一种情绪状态。中学生常见的焦虑反应是(A.生活焦虑 B.睡眠障碍焦虑 C.交友焦虑 D.考试焦虑

13.程序教学的创始者是()。A.斯金纳 B.普莱西 C.加涅 D.布鲁纳

14.美国心理学家()编著出版的《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A.斯金纳)。B.布鲁纳 C.华生 D.桑代克

15.()阶段是青少年儿童开始发展自我同一性的时期。A.小学 B.初高中 C.大学 D.成年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学校情境下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基本要素有()。A.学生 B.教师 C.教学内容 D.教学媒介 E.教学环境

2.具有高创造性的个体的人格特征有()。A.独立性 B.自信

C.对复杂问题感兴趣 D.冒险精神 E.易怒

3.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有()。A.效果律 B.练习律 C.准备律 D.尝试律

4.根据需要的不同性质,可以将动机分为()。A.内在动机 B.外在动机 C.生理性动机 D.社会性动机 E.主导动机

5.以下属于影响迁移的客观因素的是()。A.教师指导 B.学习材料特性 C.媒体 D.认知结构 E.智力

6.现代认知心理学把人的记忆系统分为三个子系统,即()。A.直接记忆 B.瞬时记忆 C.短时记忆 D.工作记忆 E.长时记忆

7.加里培林将心智动作的形成分为哪几个阶段?()A.动作的定向阶段 B.物质与物质化阶段 C.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 D.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 E.内部言语动作阶段

8.组织策略可利用的图形有()。A.系统结构图 B.流程图 C.模式或模型图 D.网络关系图 E.双向图

9.消除自卑感常用的方法包括()。A.引导学生对自己进行客观全面的认知 B.对成败进行正确的归因 C.消除非理性观念

D.用激将法刺激学生,让他们通过逆反心理产生正面的动力 E.帮助学生不时有成功的体验 10.CAI优点体现在()。A.交互性 B.即时反馈

C.以生动形象呈现信息 D.自定步调

E.同步教学

三、是非判断题(本大题共l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1.教育心理学只研究学生的群体差异,不研究个体差异。()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任何教学必须通过学生而起作用。()3.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也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4.共同要素说仅将迁移视为相同联结的转移,在某种程度上否认了迁移过程中的复杂的认知活动。(5.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的学习可以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6.物质活动与物质化活动是同一种活动。()7.说的简单一点,技能就是人的本能活动。()

8.在早上起床后学习或学习开始时学习重要内容可以克服倒摄抑制的影响。()9.从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来看,理解问题是首要环节。()

10.性格具有直接的社会意义,也是人与人相互区别的主要方面。()11.刺激泛化和刺激分化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12.按加涅学习结果的分类,学习者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称之为言语信息。()13.教育心理学中的教学环境是指社会环境。()14.皮亚杰认为抽象思维是智慧的最高表现。()

15.由学习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能够相对持久的。()

四、情境分析题(共25分)

(一)(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6分,共l2分)教师在板书生字时,常把形近字的相同部分与相异部分分别用白色和红色的粉笔写出来,))请问:

1.你是否赞成这种做法?()[单选题] A.赞成 B.不赞成

2.依据心理学相关知识,教师这种做法符合什么规律?()[不定项选择题] A.知觉选择规律

B.感觉的相互作用中同时对比规律 C.刺激泛化与分化规律 D.练习律

(二)(本大题共3小题。第l、2小题每题4分。第3小题5分。共13分)某初一班级是全校闻名的“乱班”,其原因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厌学现象严重,有的学生人到学校,心在校外,上课思想不集中,不能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也有的学生根本就不愿上学,个别学生甚至经常逃学在外。请分析:

1.你认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不定项选择题] A.是集权式管理方式引起的 B.群体凝聚力不足 C.没有形成班级群体 D.群体规范未形成

2.作为教师,你认为应该怎样做?()[不定项选择题] A.树立正确的的榜样 B.促进自我促成的纪律的形成 C.协调班集体和非正式群体 D.可采用行为矫正以及心理辅导

3.你认为该班级学生心理发展可能处于()。[单选题] A.幼儿期 B.童年期 C.少年期 D.青年期

一、单项选择题

1.B【解析】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

2.B【解析】青少年期包括少年期(11、12岁~l4、15岁)和青年初期(14、15岁~l7、18岁)。3.B【解析】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本质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

4.D【解析】A属于意义学习的客观条件,8、C属于意义学习的主观条件。5.D【解析】由自我效能感的定义可知。

6.B【解析】布鲁纳认为所掌握内容越基本越概括,则对新情况、新问题的适应性越广,也就产生越广泛的迁移。所以他强调在教学中要掌握每门学科的基本结构。

7.C【解析】变式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8.D【解析】根据操作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徒手型和器械型。9.D【解析】略。

10.A【解析】间接性和概括性是思维的主要特征。11.D【解析】态度是通过后天学习形成的。12.D【解析】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是考试焦虑。13.B【解析】程序教学始创者是普莱西,但直到斯金纳发起新的程序教学运动而为人知。

14.D【解析】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15.B【解析】埃里克森发展理论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初中和高中阶段正是青少年发展自我同一性的时期。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E【解析】略。

2.ABCD【解析】独立性、自信、对复杂问题感兴趣和冒险精神是高创造性个体的人格特征。3.ABC【解析】尝试一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是效果律、练习律和准备律。4.CD【解析】根据需要的不同性质,动机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5.ABC【解析】认知结构和智力属于个人因素,即主观因素。

6.BCE【解析】现代认知心理学把人的记忆系统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子系统。7.ABCDE【解析】有关心智技能形成的理论有加里培林的五阶段理论和安德森的三个阶段理论。考生注意二者的区别。

8.ABCD【解析】双向图属于表格。

9.ABCE【解析】消除自卑感应以肯定性训练为主。

10.ABCD【解析】CAl优于传统教学,可以人机对话,即时反馈、生动形象、自定步调。

三、是非判断题

1.x【解析】教育心理学不只研究学生的群体差异,同时研究个体差异。2.√【解析】略。3.√【解析】略。4.√【解析】略。5.√【解析】略。

6.x【解析】物质活动指借助实物进行活动。物质化活动指借助实物的模型、图片、样本等代替物进行活动,因此两者不是同一种活动。

7.×【解析】技能是通过学习或练习而形成的,不同于本能行为。

8.×【解析】在早上起床后学习或学习开始时学习重要内容可以克服前摄抑制的影响。9.×【解析】从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来看,首要环节是发现问题。10.√【解析】略。

11.×【解析】刺激分化和刺激泛化是不同的过程。

12.×【解析】按加涅学习结果的分类,学习者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称之为智慧信息。13.×【解析】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14.×【解析】皮亚杰认为抽象逻辑思维是智慧的最高表现。15.√【解析】略。

四、情境分析题

(一)1.A2.AB(二)1.BCD2.ABCD3.C

[中学教育心理学(三)]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A.教学方法B.教师C.学生D.学习过程

2.一个I0岁的儿童能够通过9岁组的全部项目和10岁组的一半项目,按照比率智商计算,他的智商是()。A.90B.95C.IOOD.105 3.先行组织者教学技术的提出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A.斯金纳B.布鲁纳C.奥苏伯尔D.桑代克 4.最稳定、最重要的学习动机是()。

A.兴趣B.认知内驱力C.高尚的动机D.成功感

5.根据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属于稳定的内在原因的是()。A.能力B.努力C.任务D.运气 6.心理定势对解决问题具有()。

A.积极作用B.消极作用C.既有积极也有消极作用D.没有作用 7.由于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与()。A.程序性知识B.实用的知识C.直观的知识D.可应用的知识

8.关于人的学习工作中精神状态和注意力的变化模式,说法错误的一种是(A.先高后低B.中间高两头低C.先低后高D.中间低两头高 9.依据经验或直觉选择解法的假设方式称之为()。A.算法式B.推理式C.启发式D.演绎式 10.心理学家研究认为,态度的核心成分是()。

A.认知成分B.情感成分C.行为倾向成分D.认知与情感成分 11.爱国主义情感属于()的道德情感。A.直觉的B.想象的C.行为的D.伦理的 12.可采用()来治疗失眠。

A.系统脱敏法B.肌肉松弛法C.自我暗示法D.行为疗法 13.形成性评价通常发生在()。A.教学过程之前B.学生毕业时 C.教学过程之后 D.教学过程之中

14.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主要标志是能否自觉地关注()。A.教材 B.情境 C.生存 D.学生

15.下列概念中,()不是皮亚杰最先提出的。A.同化 B.顺应 C.图式 D.反射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以下属于学生群体差异的是()。A.年龄差异 B.学习方式差异 C.兴趣差异 D.性别差异 E.社会文化差异

2.造成学生心理个别差异的原因是()。)。A.遗传 B.人际关系 C.社会环境 D.学校教育

3。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包括()。A.获得 B.转化 C.猎取 D.评价

4.要想使学生学习上的恶性循环转变成良性循环,关键在于()。A.改变学生的成败体验 B.使他获得学习上的成就感 C.改善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

D.弥补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欠缺

5.合理编排教学内容的标准就是使教材达到()。A.结构化 B.一体化 C.网络化 D.标准化

6.为了有效地观察直观对象,必须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这些感知规律包括(A.强度律 B.活动律 C.层次律 D.差异律 E.组合律

7.打篮球属于()。A.细微型操作技能 B.粗放型操作技能 C.徒手型操作技能 D.开放型操作技能 E.闭合型操作技能 8.道德行为包括()。A.道德行为技能 B.道德行为习惯 C.道德行为认知 D.道德行为情感 E.道德行为体验

9.自我肯定行为主要表现在()。A.请求 B.认可 C.拒绝

D.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情感 E.自我欣赏

10.行为目标的陈述必须具备的三个要素是()。)。A.总体目标 B.具体目标 C.产生条件 D.行为准则

E.教学目标 来

三、是非判断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1.皮亚杰是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他创立了“发生认识论”。()2.人格的发展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

3.青年初期是个体在心理、生理和社会性上向成年人接近的时期。()4.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主要是指横向的维度。()

5.元认知过程是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6.自我意识是个体以及对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7.课堂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教师。()8.定势只可以成为正迁移的心理背景。()

9.学习者可以利用原有的知识来理解一个新概念的定义,从而明确一类事物的共同关键特征,这叫做概念形成。()

10.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洛克出版的《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11.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这否定了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地位。()12.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13.学习策略是通过学习、练习获得的,并且能通过训练获得提高。()14.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能有效地增强记忆。()

15.指导教学模式与传统的讲授法十分类似,由激发、讲演、练习、反馈和迁移等环节构成。()

四、情境分析题(共25分)

(一)(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8分,共16分)

《狐狸和乌鸦》教学片断

学习了课文的最第一段,教师打出了幻灯片,乌鸦寂寞地站在一棵树上。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只乌鸦的神态,想一想:看着狐狸叨起了肉进了洞,乌鸦心里会想些什么? 生:乌鸦会很伤心,心想:唉,都怪我爱听好听话,才会上当。生:乌鸦真后悔,要是我不那么爱听好话,孩子们这时就有肉吃了。

老师正想总结,却有一男生忽然站起来,说:“乌鸦心想:嘿!我长这么大,从来没有听谁夸我羽毛漂亮,嗓子好,今天总算听到了。不就是一块肉吗,孩子别急,我再给你们找去。”顿时,全班哄堂大笑。

1.你认为老师应该怎样对待这名男同学?()[单选题]

A.批评 B.鼓励、启发

2.老师的做法中体现了哪些教学原则?()[不定项选择题]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二)(本大题共1小题,共9分)王老师要求学生值日的时候把放在角落的痰盂洗干净,并对学生讲述了保持教室卫生对大家的好处。但是学生无动于衷。于是,王老师自己把痰盂刷洗干净。几天后,王老师惊奇的发现班里的痰盂干净了。王老师趁热打铁,利用班会和学生讨论了群体与个体的关系,学生们讨论得热火朝天。从此后,王老师再也没

有为班级卫生操心。该案例中,王老师用了什么方法改变了学生的态度和行为?()E不定项选择题]

A.树立榜样 B.价值辨析 C.强化与惩罚

D.群体约定[中学教育心理学(三)]

一、单项选择题

1.D【解析】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2.B【解析】比率智商的算法是IQ一(智龄/实龄)×100。3.C【解析】先行组织者技术是奥苏伯尔提出的。4.B【解析】略。

5.A【解析】13选项为不稳定的内在原因;C为稳定的外在原因;D为不稳定的外在原因。6.C【解析】心理定势对解决问题既有积极也有消极作用。

7.A【解析】程序性知识和陈述性知识是根据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而进行分类的。8.D【解析】一般存在三种模式:先高后低、中间高两头低和先低后高。9.C【解析】根据经验或直觉选择解法的假设方式称之为启发式。10.B【解析】态度的核心成分是情感成分。

11.D【解析】伦理的道德情感即以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

12.B【解析】失眠可能由压力事件、脑力或体力劳动过度引起,也可能是神经症的伴生物,可采用肌肉松弛法治疗。13.D【解析】略。

14.D【解析】能主动自觉地关注学生是教师成熟的主要标志。15.D【解析】反射最早是由桑代克提出的。

二、多项选择题

1.ADE【解析】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两个方面影响学与教的过程。第一是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第二是个体差异,包括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等。2.ACD【解析】略。

3.ABD【解析】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4.ABCD【解析】由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可知以上选项均对。

5.ABC【解析】从迁移角度讲,合理编排的标准就是使教材达到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6.ABDE【解析】这些感知规律包括: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和组合律。7.BD【解析】略。

8.AB【解析】道德行为包括道德行为技能和道德行为习惯。

9.ACD【解析】肯定性训练可发展人的自我肯定行为:请求、拒绝、真实表达自己意见和情感。10.BCD【解析】行为目标的陈述的三要素是:具体目标、产生条件和行为准则。

三、是非判断题 1.-7【解析】略。2.√【解析】略。3.√【解析】略。

4.×【解析】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括横向和纵向的维度。

5.×【解析】认知过程是一个心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6.√【解析】略。

7.×【解析】课堂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教师、学生和课堂情境等要素的相互协调。8.X【解析】定势既可以成为正迁移的心理背景,也可以成为负迁移的心理背景,或者成为阻碍迁移产生的潜在的心理背景。

9.×【解析】学习者可以利用原有的知识来理解一个新概念的定义,从而明确一类事物的公共关键特征,这叫做概念同化。

10.×【解析1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的《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11.×【解析】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但是这并不否定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地位。12.√【解析】略。13.√【解析】略。14.√【解析】略。15.√【解析】略。

四、情境分析题(一)1.B2.AB(二)AB 2011年江西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心理学冲刺模拟试题及答案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1.已有研究指出,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是____ A.2岁 B.4岁 C.6岁 D.8岁 【 】

2.生理自我在几岁左右基本成熟?____ A.1岁 B.3岁

C.5岁

D.7岁 【 】

3.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3.认为,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以下多少百分比的教学评价项目,才能进入新单元的学习?____ A.50%-60% B.60%-70%

C.70%-80%

D.80%-90% 【 】 4.人格的核心是____ A.能力

B.智力

C.性格

D.气质 【 】

5.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以后,其它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称为____ A.刺激分化 B.消退 C.刺激泛化

D.获得 【 】

6.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声望的需要是____ A.认知内驱力

B.附属内驱力

C.欲望内驱力

D.自我提高内驱力 【 】

7.在儿童早期,以下哪种内驱力的作用最为突出?____ A.认知内驱力

B.附属内驱力

C.自我提高内驱力 D.欲望内驱力 【 】

8.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任务的是____ A.避免失败者

B.力求成功者

C.自我实现者

D.追求荣誉者 【 】

9.平时我们所讲的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等属于以下哪种迁移?____ A.顺向迁移

B.同化性迁移

C.重组性迁移

D.具体迁移 【 】

10.在教“鸟”概念时,用麻雀、燕子说明“前肢为翼,无齿有喙”是鸟概念的本持征,这是适当地运用了____ A.命题

B.案例

C.反例

D.正例 【 】

11.把辛丑条约》的内容记为“钱禁兵馆”,主要是运用了以下哪一种记忆术?____ A.位置记忆法

B.关键词法

C.缩简法

D.视觉想象 【 】

12.研究者认为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____ A.发散思维

B.聚合思维

C.形象思维

D.抽象思维 【 】 13.态度的核心成分是____ A.行为成分

B.认知成分

C.情感成分

D.理智成分 【 】

14.根据研究,以下哪一年级是品德发展的关键期?____ A.初一 B.初二

C.初三

D.高一 【 】

15.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到强化而如同自己也受到强化一样,这称为____ A.外部强化

B.自我强化

C.直接强化

D.替代强化 【 】

16.注重训练的形式而不注重内容的学习迁移理论是____ A.关系转换理论

B.经验类化理论 C.共同要素说

D.形式训练说 【 】

17.未知概念是已知概念的上位概念,则对未知概念的学习属于____ A.类属学习

B.总结学习

C.并列结合学习

D.命题学习【 】

18.短时记忆的容量为以下多少组块?____ A.4+-

2B.5+-2

C.6 +-2

D.7+-2 【 】

19.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的有意识地制定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称为____ A.学习计划

B.学习策略

C.学习方法

D.学习规律 【 】

20.当教师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时,这是教师成长过程中的哪一阶段特征?____ A.关注发展阶段

B.关注学生阶段 C.关注情境阶段

D.关注生存阶段

一、选择题

1.A 2.B 3.D 4..C 5.C 6.D 7.B 8.A 9.B 10.D 11.C 12.A 13.C 14.B 15.D 16.D 17.D 18.D 19.B 20.D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是一种____ 的教学技术。A、强调直观教学

B、强调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适当知识联系

C、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

D、引导学生的发现行为 【 】

2、按照自我意识发展理论,生理自我成熟的年龄是____ A、7岁

B、3岁

C、12岁 D、18岁 【 】

3、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心理学家是____ A、维果斯基

B、布鲁纳

C、加涅

D、桑代克 【 】

4、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行为和____ A、道德素质

B、道德情感

C、道德修养

D、道德学习【 】

5、选择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是____ A、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结果的类型

B、教学媒体

C、教师的爱好

D、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 】

6、按照学习迁移内容的抽样与概括化水平进行的划分,可以分为____ A、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B、正迁移与横向迁移

C、普通与特殊迁移

D、顺向与逆向迁移 【 】

7、奥苏伯尔提出的解释遗忘原因的理论是____ A、痕迹衰退说

B、干扰说

C、同化说

D、动机说 【 】

8、安德森的心理技能形成三阶段论的第三个阶段是____ A、认知阶段

B、联结阶段

C、评价阶段

D、自动化阶段 【 】

9、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的第二阶段是____ A、依从

B、接受

C、认同

D、内化 【 】

10、学习效率和动机水平之间存在____ A、线性关系

B、U型关系

C、倒U型关系 D、平行关系 【 】

11、学习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____ A、学生

B、人和动物

C、动物

D、儿童 【 】

12、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属于学习的现象是____ A、吃了酸的食物流唾液

B、望梅止渴

C、蜘蛛织网

D、儿童模仿电影中人物的行为 【 】

13、“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所说的是____ A、创造性

B、学习迁移

C、发现教学法

D、学会学习【 】

14、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教学促进智力发展的最佳途径是____ A、发展认知结构说

B、习得知识

C、培养认知过程品质说

D、认识发生论 【 】

15、如果一个家长想用看电视作为强化物奖励儿童认真按时完成作业得行为,最合适得安排应该是____ A、让儿童看完电视以后立即督促他完成作业

B、规定每周看电视得适当时间

C、惩罚孩子过分喜欢看的行为

D、只有按时完成家庭作业后才能看电视 【 】

16、在学与教的过程中,要有效传递的主要信息是____ A、教学过程

B、教学手段

C、教学内容

D、教学媒体 【 】

17、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的时间大致为____ A、19世纪20年代以前 B、19世纪80年代

C、20世纪20年代以前 D、20世纪80年代 【 】

18、教育心理学的诞生之年是____ A、1903年 B、1913年 C、1924年 D、1934年 【 】

19、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____ A、华生 B、桑代克 C、布鲁纳 D、加涅 【 】 20、1924年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出版,它的作者是____ A、陶行知 B、蔡元培 C、潘菽

D、廖世承

1、B

2、B

3、A

4、B

5、A

6、A

7、C

8、D

9、C

10、C

11、B

12、D

13、B 14B

15、D

16、C

17、C

18、A

19、B 20、D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A.华生 B.桑代克 C.布鲁纳 D.加涅

2.教育心理学的诞生之年是()A.1903年 B.1913年 C.1924年 D.1934年

3.心理自我开始形成和发展的时期为()A.幼儿期 B.童年期 C.少年期 D.青年初期

4.对客观事物作判断时,常常利用内部的参照,自己对事物做出判断的认知方式属于()A.冲动型 B.沉思型 C.场独立型 D.场依存型

5.在教育心理学看来,不仅是课堂管理研究的主要范畴,也是学习过程研究和教学设计研究所不能忽视的重要内容。()A.教学内容 B.教学媒体 C.教学环境 D.评价一反思过程

6.按照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法,学习者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称为()A.智慧技能 B.认知策略 C.言语信息 D.动作技能

7.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称为()A.自我期待感 B.自我归因感 C.自我预期感 D.自我效能感

8.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称为()A.需要 B.动机 C.强化 D.诱因

9.以下不属于影响迁移的客观因素的是()A.教师指导 B.学习材料特性 C.媒体 D.认知结构

10.由于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和()A.程序性知识 B.描述性知识 C.感性知识 D.理性知识

11.在形象化的语言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形式,指的是()A.实物直观 B.模象直观 C.言语直观 D.知识直观

12.儿童在知道“菠菜”、“萝卜”和“洋葱”等概念之后,再学习“蔬菜”概念,这种学习是()A.上位学习B.下位学习C.并列结合学习D.归属学习

13.阅读技能是一种()A.操作技能 B.运动技能 C.心智技能 D.学习技能

14.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美国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的著名心理学家是()A.桑代克 B.华生 C.布鲁纳 D.斯金纳

15.不属于元认知策略的是()A.计划策略 B.学习策略 C.监控策略 D.调节策略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主要涉及()A.敬业精神 B.教学风格 C.专业知识 D.专业技能

2.在学习与教学的要素中,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哪些方面影响教学过程()A.年龄差异 B.群体水平C.智力水平D.个体差异

3.智力的群体差异包括()A.性别差异 B.年龄差异 C.种族差异 D.智商分数差异

4.以下属于影响迁移的客观因素的是()A.认知结构 B.教师指导 C.学习材料特性 D.媒体来源

5.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有()A.强化 B.消退 C.惩罚

D.逃避条件作用和回避条件作用 6.下列选项中属于学习的特征的有()A.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B.短暂性 C.相对持久性 D.由反复经验引起

7.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即()A.附属的内驱力 B.认知的内驱力 C.好奇的内驱力 D.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8.班杜拉认为,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并把强化分为(A.效果强化 B.直接强化 C.自我强化 D.替代性强化

9.学生问认知方式差异主要表现在()A.场独立与场依存 B.自我型与开放型)C.沉思型与冲动型 D.辐合型与发散型

10.下面所列举的迁移类领域中,哪几种是正确的()A.态度学习迁移 B.情感迁移 C.知识与技能迁移

D.气质迁移

三、是非判断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它是一般心理学原理在教育中的运用。()2.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的基础学科。()

3.在教育心理学中,学习过程是该门学科研究的核心内容。()4.教育心理学中的教学环境是指社会环境。()5.皮亚杰认为抽象思维是智慧的最高表现。()

6.由学习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能够相对持久保持的。()7.人类的学习与学生的学习是一样的。()

8.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对子女的要求越严格,则越有利于孩子创造性的培养。()9.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

10.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概括只能是感性概括。()11.理解知识是学习的第一步。()

12.干扰说认为,前摄抑制是后面学习的材料对保持或会回忆前面学习材料的干扰;后摄抑制是前面学习的材料对知识和回忆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

13.学习策略是通过学习、练习获得的,并且能通过训练获得提高。()14.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能有效地增强记忆。()

15.指导教学模式与传统的讲授法十分类似,由激发、讲演、练习、反馈和迁移等环节构成。()

四、情境分析题(共25分)

(一)(本大题共2小题,第1小题6分,第2小题7分,共13分)以下是两位教师用“一起”造句的两种不同设计: 设计一:(1)出示范句,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2)独立准备(3)指名交流

设计二:(1)出示范句,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2)独立准备

(3)小组长组织交流人的句子,选出最佳句子(4)小组内修改,练说最佳句子,准备参加班级交流(5)各小组汇报交流,评出最佳句子 1.你认为哪种教学设计更好?()A.设计一 B.设计二

2.设计二属于哪种学习方式?()A.传统学习方式 B.合作式学习方式 C.探究性学习方式 D.自主性学习方式

(二)(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狐狸和乌鸦》教学片断

学习了课文的最后一段,教师打出了幻灯片,乌鸦寂寞的站在一棵树上。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只乌鸦的神态,想一想:看着狐狸叼起了肉进了洞,乌鸦心理会想些什么? 生:乌鸦会很伤心,心想:唉,都怪我爱听好听话,才会上当。生:乌鸦真后悔,要不是我不那么爱听好话,孩子们这时就有肉吃了。

老师正想总结,却有一男生忽然站起来,说:“乌鸦心想:嘿!我长这么大,从来没有听谁夸我羽毛漂亮,嗓子好,今天总算听到了。不就是一块肉吗,孩子别急,我再给你们找去。”顿时,全班哄堂大笑。1.你认为老师应该怎样对待这名男同学?()A.批评 B.鼓励、启发

2.老师的这种做法体现了什么教学原则?()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一、1.B 1903年,美同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2.A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3.D心理自我是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

4.C具有场独立方式的人,对客观事物作判断时,常常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的因素影响和干扰。

5.C教育心理学家们认为,教学环境尤其是社会环境不仅关系到学生情感和社会性的发展,而且对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也有着直接的作用。因此,在教育心理学看来,教学环境不仅是课堂管理研究的主要范畴,也是学习过程研究和教学设计研究所不能忽视的重要内容。6.A智慧技能,表现为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

7.D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8.D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9.D原有认识结构属于主观因素。

10.A 由于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11.C言语直观是在形象化的语言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形式。

12.A上位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

13.C 阅读技能、运算技能、记忆技能等都是常见的心智技能。

14.C 20世纪60年代初,由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自此,美国教育心理学逐渐重视探讨教育过程和学生心理,重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

15.B元认识策略包括三个方面:计划策略、监视策略、调节策略等。

二、1.ABCD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主要涉及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学风格等方面。2.BD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两方面影响教学过程:一是群体水平;二是个体差异。3.ABC智力的群体差异包括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种族差异。

4.BCD教师指导、学习材料特性、媒体来源都属于影响迁移的客观因素。

5.ABCD斯金纳认为,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有:强化、消退、惩罚、逃避条件作用和回避条件作用。6.ACD广义的学习特征的有: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相对持久性、有反复经验引起。7.ABD奥苏泊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即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附属的内驱力。

8.BCD班杜拉在其动机理论中把强化分为三种: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

9.ACD学生间认知方式差异主要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型。

10.ABC学习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态度学习迁移、情感迁移、知识与技能迁移均属于学习迁移。

三、1.×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它是应用心理学原理在教育中的运用。2.× 教育心理学足一门应用性的学科。3. √

4.× 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5.× 皮亚杰认为逻辑思维是智慧的最高表现。6.√

7.× 人类的学习与学生的学习之间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学生的学习与人类的学习有共同之处,但又有其特点。

8.× 父母受教育程度较高,但对子女的要求不过分严格,家庭气氛比较民主,则有利于孩子创造性的培养。9.× 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

10.× 住实际教学中,学生对知识的概括可以是感性概括也可以是理性概括。11.× 记忆知识是学习的第一步。

12× 干扰说认为,前摄抑制是前面学习的材料对知识和回忆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后摄抑制是后面学习的材料对保持或会回忆前面学习材料的干扰。13. √ 14. √ 15. √

四、(一)1.B 2.B(二)1.B 2.B 2011年江西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心理学冲刺模拟试题及答案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教一学过程的三种过程是()A.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 B.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互动过程 C.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思考过程 D.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管理过程

2.造成个体认知过程方面的差异主要原因是其不同的()A.认知方式和认知途径 B.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 C.思维方式和智力水平D.智力水平和认知水平3.苛勒在研究黑猩猩的学习时采用的实验是()A.迷箱实验 B.迷津实验 C.叠箱实验 D.“三座山”实验

4.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式,迁移又可以分为()A.正迁移和负迁移 B.积极迁移和消极迁移 C.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D.特殊迁移和非特殊迁移

5.关于陈述性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发出行为指令 B.通过观察行为测量 C.激活速度较快 D.提取需有意识搜寻

6.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学习过程称为()A.同位学习B.上位学习C.下位学习D.并列结合学习

7.智力活动转向头脑内部,借助言语作用于观念性对象的阶段是()A.原型定向 B.原型操作 C.操作整合 D.原型内化

8.有的学生平时易受暗示,屈从于权威,按照他人的意见办事,不善于适应紧急情况,这类学生的性格类型属于()A.场依存型占优势 B.场独立型占优势 C.情感型 D.内倾型

9.顿悟说的重要代表人物是()A.桑代克 B.巴甫洛夫 C.斯金纳 D.苛勒

10.体现垂直迁移的具体事例是()A.汉语拼音的学习影响英语字母的发音

B.“角”的概念的掌握影响“直角”、“平角”等概念的学习C.“石”字的学习影响“磊”字的学习

D.在学校形成的爱护公物的习惯影响在校外的行为表现 11.奥苏伯尔认为,学生学习的实质是()A.有意义接受学习B.有意义发现学习C.发现学习

D.探究学习

12.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属于()A.机械学习B.意义学习C.接受学习D.发现学习

13.看见路上的垃圾绕道走开,这种行为是()A.强化 B.惩罚

C.逃避条件作用 D.消退

14.现代认知心理学的陈述性知识相当于加涅学习结果分类体系中的()A.智慧技能 B.认知策略 C.言语信息 D.动作技能

15.品德心理结构中最具有动力色彩的成分是()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在进行学习训练时,不管教什么策略,怎么教这些策略,我们可以遵循主体性原则、内化性原则、____等。()A.特定性原则 B.生成性原则

C.自我监控原则 D.个人自我效能原则 2.元认知策略包括()A.复述策略 B.计划策略 C.监视策略 D.调节策略

3.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包括()A.保护好奇心 B.重视逻辑思维能力 C.鼓励独立性

D.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4.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常用的方法包括()A.发散思维训练 B.推测与假设训练 C.自我设计训练 D.头脑风暴训练

5.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了哪几个阶段()A.同化 B.依从 C.认同 D.内化

6.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有()A.自我控制法 B.全身松弛训练 C.系统脱敏法 D.肯定性训练

7.心理健康的标准有()A.对现实的有效知觉 B.具有良好的自我认知能力 C.具有健全的人格 D.具有良好的感知力

8.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有()A.教师的领导风格 B.班级规模 C.班级的性质 D.对教师的期望

9.非正式群体的特点有()A.自发性 B.群体性

C.有不成文的行为规范 D.成员的数量固定

10.教学测量与评价的类型有()A.形成性原则和总结性原则 B.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 C.配置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

D.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

三、是非判断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教学目标是评价教学结果的最客观和可靠的标准,但是教学结果的测量可以不依据教学目标。()2.皮亚杰等人将其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3.个别化教学是指学生以自己的水平和速度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4.群体是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

5.课堂管理的促进功能,是指教师在课堂创设对教学有促进租用的组织良好的学习环境,满足课堂内人和集体的合理需要,激励学生潜能的释放以促进学生的学习。()

6.在确定测量工具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时,常用的三个指标是信度、效度和强度。()7.教师即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8.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长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9.我国心理学家为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主张把学生的学习分为信号学习、刺激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等八类。()

10.桑代克的效果律认为,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任何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一经练习运用,其联结的力量逐渐增大,而如果不运用,则联结的力量会逐渐减少。()11.内驱力也是一种需要,但它是动态的。()

12.根据归因理论,学生将成败归因于努力比归因于能力会产生更强烈的情绪体验。()13.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两者相互作用形成学习的动机系统。()14.根据迁移的影响效果不同,可以将其划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15.奥苏泊尔分析认知结构的不同特征对知识理解及保持的影响。()

四、情境分析题(共25分)

(一)(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6分,共I8分)

扇动一张纸,一个孩子感到空气在脸上拂过。过了一段时间,在有风的一天,他感到了风。因此他觉得风的形成是由于树的晃动。

1.你认为这种因果表征处于思维发展的哪一阶段?()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2.儿童心理认知四个阶段的发展论,其提出者是()A.洛克 B.皮亚杰 C.孟子 D.荀子

3.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具有以下哪些特征?()A.反射 B.客体永恒性

C.能运用语言或较为抽象的符号来代表他们经历过的事物 D.据一种事物的表象推出另一种事物的表象(二)(本大题共1小题,共7分)在一个班级中,忽然来了一位从地震中活过来的学生。这位学生身心受到了严重的创伤,为此张老师交代同学要善待他,帮助他以及爱护他,张老师同时也把很多精力都放在了他身上,对他呵护备至。最后,通过大家的不懈努力,这位在地震中受到伤害的同学日益开朗起来。这则材料中张老师运用了哪些教学方法?()A.暗示教学法 B.情景教学法 C.愉快、成功教学法 D.讲授法

一、1.A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包括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2.B认知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3.C苛勒通过叠箱实验对黑猩猩的学习进行研究。

4.D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迁移可分为,特殊迁移和非特殊迁移。5.D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语言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

6.C下位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7.D原型内化,即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

8.A具有场依存方式的人,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他人的态度和自我知觉更易受周围的人们,特别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善于察言观色。9.D苛勒是完形一顿悟说的重要代表人物。

10.B垂直迁移指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由此概念可知应选B。11.A奥苏伯尔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12.B所谓意义学习,奥苏伯尔认为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13.C其行为是逃避条件作用。

14.C言语信息,表现为学会陈述观念的能力。

15.B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最具有动力色彩的成分。

二、1.ABCD学习策略主要有六大原则:主体性原则、内化性原则、特定性原则、生成性原则、自我监控原则和个人自我效能原则。

2.BCD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视策略、调节策略。

3.ACD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包括保护好奇心、鼓励独立性、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等方面。4.ABCD培养创造性一般有四种训练方法:发散思维训练、推测与假设训练、自我设计训练和头脑风暴训练。

5.BCD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了依从、认同、内化。6.BCD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有:全身松弛训练、系统脱敏法、肯定性训练。

7.ABC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对现实的有效知觉、具有良好的自我认知能力、具有健全的人格等。8.ABCD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主要有四种:教师的领导风格、班级规模、班级的性质和对教师的期望。9.AC非正式群体没有特定的群体目标及职责分工,缺乏结构的稳定性,但有不成文的行为规范和自然涌现的领袖。

10.ABCD教学测量与评价的类型主要有:形成性原则和总结性原则、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配置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

一、1.A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包括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2.B认知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3.C苛勒通过叠箱实验对黑猩猩的学习进行研究。

4.D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迁移可分为,特殊迁移和非特殊迁移。5.D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语言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

6.C下位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7.D原型内化,即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

8.A具有场依存方式的人,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他人的态度和自我知觉更易受周围的人们,特别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善于察言观色。9.D苛勒是完形一顿悟说的重要代表人物。

10.B垂直迁移指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由此概念可知应选B。11.A奥苏伯尔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12.B所谓意义学习,奥苏伯尔认为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13.C其行为是逃避条件作用。

14.C言语信息,表现为学会陈述观念的能力。

15.B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最具有动力色彩的成分。

二、1.ABCD学习策略主要有六大原则:主体性原则、内化性原则、特定性原则、生成性原则、自我监控原则和个人自我效能原则。

2.BCD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视策略、调节策略。

3.ACD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包括保护好奇心、鼓励独立性、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等方面。4.ABCD培养创造性一般有四种训练方法:发散思维训练、推测与假设训练、自我设计训练和头脑风暴训练。

5.BCD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了依从、认同、内化。6.BCD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有:全身松弛训练、系统脱敏法、肯定性训练。

7.ABC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对现实的有效知觉、具有良好的自我认知能力、具有健全的人格等。8.ABCD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主要有四种:教师的领导风格、班级规模、班级的性质和对教师的期望。9.AC非正式群体没有特定的群体目标及职责分工,缺乏结构的稳定性,但有不成文的行为规范和自然涌现的领袖。

10.ABCD教学测量与评价的类型主要有:形成性原则和总结性原则、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配置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我国心理学家通常将十二岁至十四五岁的年龄时期,称做____

A.童年期

B.少年期

C.青年期

D.中学生期 【 】

2.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形式运算阶段是在____

A.0~2岁

B.2~7岁

C.7~11岁

D.11~15岁 【 】

3.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有一种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比如

12~18岁阶段阶段的危机冲突是____

A.勤奋感对自卑感

B.主动感对内疚感

C.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D.自主感对羞耻感 【 】

4.目前研究男女智力的性别差异的基本结论之一是____

A.男优于女

B.男女总体水平大致相等

C.女优于男

D.男女总体水平,有年龄相等,有的则不相等 【 】

5.依照桑代克的尝试一错误说,学习的基本规律有三:效果律、练习律和____

A.准备律

B.刺激律

C.失败一成功律

D.成功一成功律 【 】

6.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的创始者是____

A.斯金纳

B.巴甫洛夫

C.加涅

D.苛勒 【 】

7.哪个学习理论学派的学生观,强调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____

A.完形一顿悟说

B.认知一结构学习论

C.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D.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

8.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阿特金森认为避免失败者的目的是避免失败,减少败感,所以他们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当一项任务的成功率为50%时,他们会____

A.可能选择 B.犹豫不决

C.回避这项任务

D.坚决选择 【 】

9.著名的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告诉我们,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对学习效果的提高____

A.也是中等

B.不利

C.关系不大

D.最有利 【 】

10.学生的知识学习过程主要是一个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它包括三个阶段,即知识获得、知识保持和

A.知识巩固

B.知识运用

C.知识提升

D.知识迁移 【 】

11.在教学中讲授“果实”概念时,既选可食的果实,又选不可食的果实(如棉籽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

准确地掌握“果实”概率。这是运用了____

A.正例与反例配合法

B.交式法

C.比较法

D.直观法 【 】

12.学习策略中的一种元认知策略、包括制定认知计划(计划策略)、监视计划执行(监视策略)和____

A.调节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组织实施策略

D.价值性 【 】

13.发散性思维的主要特征有三个:交通性、独创性和____

A.多样性 B.迅速性

C.流畅性 D.价值性 【 】

14.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____

A.道德理念

B.道德行为

C.道德品质

D.道德意识 【 】

15.一般说来,态度和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三个创优,即依从、认同和____

A.内化

B.行为

C.实行

D.反馈 【 】

16.学生害怕在社会交场合讲话,担心自己会因发抖、脸红、声音发颤、口吃而暴露自己的焦虑,觉得自己说话不自然,因而不敢抬头,不敢正视对方眼睛。这种心理症状是一种____

A.抑郁症

B.恐怖症

C.焦虑症

D.强迫症 【 】

17.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依据用心理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过程,叫做____

A.心理评估

B.心理诊断

C.心理辅导

D.心理测验 【 】

18.课堂上人际关系出现双方相互亲近,认知协调,情感和谐,行动一致。这是一种____

A.吸引的人际关系

B.合作的人际关系

C.沟通的人际关系

D.平等的人际关系 【 】

19.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叫做____

A.差生行为

B.问题行为

C.逆反行为

D.心理障碍行为 【 】

20.有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叫做____ ____

A.教学测量

B.教学测验

C.教学评估

D.教学检查

一、单项选择题

1.B 2.D 3.C 4.B 5.A 6.C 7.D 8.C 9.D 10.C 11.B 12.A 13.C 14.B 15.A 16. B 17.A 18.A 19.B 20.B2011年江西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心理学冲刺模拟试题及答案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以持久性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称为()A.抑郁症 B.焦虑症 C.强迫症 D.恐怖症 2.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称为()A.人格 B.性格 C.气质 D.倾向性

3.按照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观点,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过程的内部组织起来的能力称为()A.智慧技能 B.认知策略 C.言语信息 D.动作技能

4.把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动力和附属内驱动力的是()A.奥苏伯尔 B.桑代克 C.布鲁纳 D.斯金纳

5.由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而发生的迁移称为()A.顺向迁移 B.逆向迁移 C.水平迁移 D.垂直迁移

6.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声音要求洪亮,所依据的感知规律是()A.强度律 B.差异律 C.活动律 D.组合律

7.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称为()A.同位学习B.上位学习C.下位学习D.并列结合学习

8.下面有关操作技能的特点正确的是()A.物质性、外显性、展开性 B.观念性、内潜性、简缩性 C.物质性、外显性、简缩性 D.观念性、内潜性、展开性

9.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指的是(A.强化法 B.代币奖励法

C.行为塑造法 D.示范法

10.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叫()A.前摄干扰 B.倒摄干扰)C.消退抑制 D.超限抑制

11.自我效能感理论的提出者是()A.桑代克 B.维果斯基 C.班杜拉 D.阿尔特森

12.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称为()A.学习策略 B.认知策略 C.元认知策略 D.资源管理策略

13.个体的成就动机中含有两种成分:追求成功的倾向和()A.追求利益的倾向 B.避免失败的倾向 C.避免困难的倾向 D.追求刺激的倾向

14.去过几次小朋友的家,就能画出具体的路线图来。认知发展到哪一阶段的儿童能做到这种程度?(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15.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称为()A.直觉的道德情感 B.想象的道德情感 C.伦理的道德情感 D.形象的道德情感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小军为了得到父母的奖励而努力学习,这种学习动机是()A.高尚的学习动机 B.低级的学习动机 C.外部的学习动机 D.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2.依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以分为()A.符号学习

B.概念学习C.命题学习D.上位学习

3.常用的直观形式有()A.实物直观 B.模象直观 C.言语直观 D.电化直观)4.心理学家安德森认为,心智技能形成需三个阶段,即()A.活动的定向阶段 B.认知阶段 C.自动化阶段 D.联结阶段

5.对学习策略的训练,我们可以采用下列哪些方法()A.指导学习B.完形训练 C.交互式训练 D.合作学习

6.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有()A.个体的性格特征 B.定势与功能固着 C.问题特征

D.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7.创造性思维表现为()A.独创性 B.流畅性 C.变通性 D.目的性

8.道德情感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其中,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尤为重要的是()A.爱国主义教育 B.义务感 C.责任感 D.羞耻感

9.观察结果的记录方式有()A.评定量表 B.项目考核表 C.会谈法 D.轶事记录

10.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必须遵循的原则有()A.面向全体学生原则 B.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 C.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

D.学生主体原则

三、是非判断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1.教师主要是充当知识传授者的角色。()

2.教学策略的合理利用是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

3.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4.新教师常利用学生的非语言线索来判断和调整教学。()5.自编测验包括主观题和客观题两种类型。()

6.从实施教学评价的时机而言,有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之分。()

7.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所以群体凝聚力对课堂管理功能的实现没有影响。(8.在通常情况下,课堂气氛可能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9.最早研究群体动力的心理学家是布卢姆。())10.情境教学是指在应用知识的具体情境中进行知识教学的教学策略。()11.学校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与学校教育目标往往是不一致的。()12.奖励与惩罚可以对个体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起到一定的作用。()13.一般而言.创造性与个性之间具有互为因果的关系。()14.技能就是知识。()

15.社会自我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态。()

四、情境分析题(共25分)

(一)(本大题共2小题,第1题6分,第2题7分,共13分)一位热情而热爱教育工作的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好的学习及提供一个更有情趣的学习环境。新学年开始了,他对教室进行了一番精心的布置,教室内周围的墙上张贴了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图画,窗台上还摆放了花草、植物,使教室充满了生机。1.这位教师的做法会产生什么后果?()A.分散学生注意力 B.使学生集中精力学习

2.根据心理学,这位教师的做法违背了哪一个规律?()A.超限效应 B.增减效应 C.无意注意 D.蝴蝶效应

(二)(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教师在板书生字时,常把形近字的相同部分与相异部分分别用白色和红色的粉笔写出来,请问:

1.你是否赞成这种做法?()A.赞成 B.不赞成

2.依据心理学相关知识,教师这种做法符合什么规律?()A.知觉选择规律

B.感觉的相互作用中同时对比规律 C.刺激泛化与分化规律 D.练习律

一、1.A抑郁症是以持久性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

2.A人格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其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3.B认知策略,表现为用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过程的内部组织起来的能力。

4.A奥苏伯尔把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动力和附属内驱动力。5.C水平迁移指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6.A强度律指作为知识的物质载体的直观对象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为学习者清晰地感知。7.B上位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8.A操作技能的特点是物质性、外显性和展开性。

9.C行为塑造法指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10.B倒摄抑制,指后面学习的材料对保持或回忆前面学习材料的干扰。11.C班杜拉最早提出自我效能感理论。12.A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得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13.B个体的成就动机分为:力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

14.C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能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15.C伦理的道德情感即以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

二、1.BCD根据学习动机的分类,小军的学习动机属于低级的学习动机、外部的学习动机、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2.ABC依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3.ABC知识直观的类型主要有三种: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

4.BCD安德森认为,心智技能形成需要三个阶段,即认知阶段、联结阶段、自动化阶段。

5.ABCD学习策略的训练方法,主要有指导学习、完形训练、交互式训练、合作学习和程序化训练。6.BCD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有三个:定势与功能固着、问题特征、已有的知识与经验。7.ABC创造性思维有三个主要特征:独创性、流畅性和变通性。

8.BCD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尤为重要的道德情感是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9.ABD评定量表、项目考核表、轶事记录是观察法常用的记录方式。

10.ABCD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必须遵循的原则有面向全体学生原则、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学生主体原则、个别化对待原则和整体性发展原则。

三、1.× 心理学家认为,教师要充当知识传授者、团体的领导者、模范公民、纪律的维护者、家长的代理人、亲密朋友、心理辅导者等诸种角色,而并非单单是充当知识传授者。2.√ 3.√

4.× 专家型教师常利用学生的非语言线索来判断和调整教学。5.√

6.× 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是从教学评价资料的处理方式角度划分的,从实施教学评价的时机而言,有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之分。

7.× 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群体凝聚力对课堂管理功能的实现有重要影响。8.√

9.× 最早研究群体动力的心理学家是勒温。10.√

11.×学校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与学校教育目标是一致的。12.√ 13.√

14.× 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它是来自于活动主体作出的行动及其反馈的动作经验;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它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15.×生理自我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态。

四、(一)1.A 2.C(二)1.A 2.AB 2011年江西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心理学冲刺模拟试题及答案6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认知一结构学习理论的提出者是()A.桑代克 B.斯金纳 C.布鲁纳 D.奥苏伯尔

2.儿童心理发展的速度有快有慢,具有个别差异,但其发展是不可逆的,不可逾越的,这说明了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A.连续性与阶段性

B.差异性

C.定向性与顺序性 D.不平衡性

3.心智活动的对象是客体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是知识、信息,这体现了心智技能的()A.观念性 B.内潜性能 C.简缩性 D.主观性

4.问题解决是通过内在的心理加工实现的,这体现了问题解决的()A.目的性 B.序列性 C.复杂性 D.认知性

5.让学生自己运用所学原理,进行自我分析、自我监督、自我强化以改善行为的方法是()A.强化法 B.行为塑造法 C.示范法 D.自我控制法

6.会讲英语的人学习德语,学得比其他人快,这是属于()A.正迁移 B.负迁移 C.纵向迁移 D.逆向迁移

7.包含有计划策略、监视策略和调节策略的是()A.认知策略 B.元认知策略 C.资源管理策略 D.努力管理策略

8.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这是心智技能形成阶段的()A.原型内化 B.原型模仿 C.原型定向 D.原型操作 9.关系转换理论是由____提出来的理论。()A.格式塔心理学家 B.贾德 C.桑代克 D.布鲁纳

10.心理发展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时期是()A.青年期 B.少年期 C.童年期 D.幼儿期

11.个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使观念发散到各个有关方面,最终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这种认知方式属于()A.沉思型 B.辐合型 C.冲动型 D.发散型

12.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计划称之为()A.教学策略 B.教学方法 C.教学目标 D.学习方法

13.下列属于认知学习理论的是()A.尝试一错误说 B.替代一联结说 C.强化一联结说 D.完形一顿悟说

14.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任何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一经练习运用,其联结的力量逐渐增大,而如果不运用,则联结的力量会逐渐减少,这符合下列哪一条学习规律()A.练习律 B.效果律 C.准备律 D.首因律

15.学习是指有机体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建立,形成反应与情境刺激的联结,从而获得行为经验的过程,是由____提出来的。()A.桑代克 B.斯金纳 C.巴甫洛夫 D.布卢姆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以下属于实物直观的是()A.观察教学电影 B.观察实物 C.演示实验 D.到实地参观访问 2.操作技能的特点有()A.对象客观性 B.执行外显性 C.结构展开性 D.内容客观性

3.下列哪些方式属于记忆术()A.位置记忆法 B.视觉想象法 C.关键词法 D.语义联想法

4.影响创造性的因素有()A.环境 B.智力 C.个性 D.实践

5.下列不能称之为问题解决的是()A.漫无目的的幻想 B.简单的记忆提取 C.走路 D.穿衣

6.下列属于态度与品德的区别的有()A.两者实质不同 B.两者所涉及的范围不同 C.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 D.结构不同

7.进行心理辅导时,辅导老师与受辅导的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的主要特点有(A.积极关注 B.和谐 C.尊重

D.真诚

8.恐怖症可以分为()A.单纯恐怖症 B.广场恐怖症 C.社交恐怖症 D.非单纯恐怖症

9.群体动力的表现有()A.群体凝聚力 B.群体规范 C.群体气氛

D.群体成员的人际关系

10.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功能有()

A.为师生调整和改进教学提供充足的反馈信息

B.是学校鉴别学生学业成绩、家长了解学生情况的主要方式)C.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D.作为教育评价和决策的依据

三、是非判断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1.斯金纳认为强化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2.马斯洛认为,需要时由低到高依次出现的,只有当较低一级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高一层的需要才会产生。()

3.当个人对行为成功可能性大小的主观估计减少时,成功的诱因值也会减小。()

4.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师范教育培养新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补充,另一方面是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

5.效度是指测量的可靠性,即多次测验分数的稳定、一致的程度。()

6.测量主要是一种收集资料数据的过程,是根据某种标准和一定的操作程序,将学生的学习行为与结果确定为一种量值,以表示学生对所测问题了解的多少。()

7.心理学家把问题行为分为三类,认知性问题行为,性格性问题行为,情绪上、社会上的不成熟行为等三类。()

8.在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中,由教师设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材料,控制教学进度,设计师生之间的交互作用。()

9.倾听比询问更有利于搜集资料。()

10.焦虑是包括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恐怖症等在内的各种精神症的共同特征。()11: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12.柯尔伯格认为年龄与道德发展阶段成正比。()

13.新奇性是创作性作品的必要特征,但不是主要特征。()14.元认知策略的三个方面是相对独立工作的。()

15.心智技能表现在认知活动中,主要是指思维活动的操作方式。()

四、情境分析题(共25分)

(一)(本大题共2小题,第1小题7分,第2小题6分,共13分)彭老师在给学生上阅读课时,突然,有学生兴奋地喊起来:“哇,好大一只鸟啊!”同学们立刻把目光都意向了窗外,好奇的问:“在哪儿啊?"显然,他们的注意力转到教室外那只大乌上。彭老师见机一动,也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急切地问:“在哪里?”彭老师顺着孩子们手指的方向望去,果然有一只漂亮的大鸟,大鸟受了惊,飞走了。同学们只好回到座位上,意犹未尽,彭老师见状打开了话题:“同学们,你们为什么喜欢这只鸟啊?”“因为很好看,因为它长得很大,很美丽……”学生们争先恐后说个不停,顿时又变得兴趣盎然。下课铃响了,彭老师笑眯眯的对学生们说:“今天晚上的抄写作业取消了,回家后每人写一篇短文,描述你们看到的那只大鸟,并把自己看鸟的心情写进去,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查相关资料,明天在课上我们一起交流。”

1.彭老师的做法符合现代教学的什么理念?()A.尊重学生的兴趣与爱好

B.利用教学机智,把突发事件转化为有意义的教学活动 C.适当的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D.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

2.彭老师的这种教学方法有何积极意义?()A.及时调整教学安排,抓住学生的兴趣 B.因势利导,适当的改变教学内容和进程 C.及时化解突发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

D.将突发事件巧妙转化为积极有用的课程资源(二)(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一中学生因上课迟到被老师批评,老师不让他进教室,该生在教室外站了一会儿,趁老师不注意偷偷溜出校园。由于是夏天,天气炎热,该生就跑去学校附近的池塘游泳,最后溺水而亡。1.你认为这则材料中应由谁负责?()A.教师负主要责任 B.学生负主要责任 C.学校负主要责任

D.学生、教师、学校三方都有责任

2.根据材料,下列选项哪些是合理的?()A.该教师在行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权和管理学生的权利 B.该教师采取体罚的方式并不恰当 C.这名学生违背了受教育的义务 D.学校应当严厉处分该教师

一、1.C布鲁纳的理论被称为认知一结构学习理论。

2.C定向性与顺序性,在正常条件下,心理的发展总是具有一定得方向性和先后顺序。尽管发展的速度可以有个别差异,会加速或延缓,但发展是不可逆的,也不可逾越。

3.A对象的观念性:心智活动的对象是客观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是知识、信息。4.A问题解决是通过内在的心理加工实现的,这体现了问题解决的目的性。

5.D自我控制法是让当事人自己运用学习原理,进行自我分析、自我监督、自我强化、自我惩罚,以改善自身行为。

6.A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有积极影响。7.B元认知策略包含有计划策略、监视策略和调节策略。

8.D原型操作就是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

9.A关系转换理论是由格式塔心理学家提出来的动机理论。10.B心理发展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时期是少年期。11.D发散思维是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12.A教学策略指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计划。13.D苛勒的完形一顿悟说属于认知学习理论。

14.A练习律: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任何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一经练习运用,其联结的力量逐渐增大。而如果不运用,则联结的力量会逐渐减少。

15.B斯金纳认为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加反应概率的手段。

二、1.BCD实物直观即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观察实物、演示实验、到实地参观访问都属于实物直观。

2.ABC操作技能同心智技能相比,具有对象客观性、执行外显性、结构展开性的特点。3.ABCD位置记忆法、视觉想象法、关键词法、语义联想法均属于记忆术。4.ABC影响创造性的因素主要有环境、智力和个性。

5.ABCD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所以漫无目的的幻想、简单的记忆提取、走路、穿衣均不属于问题解决。

6.BC态度与品德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的区别是:两者所涉及的范围不同、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7.ACD进行心理辅导时,辅导老师与受辅导的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的主要特点有:积极关注、尊重、真诚与同感。8.ABC恐怖症一般可以分为三种:单纯恐怖症、广场恐怖症和社交恐怖症。

9.ABCD群体凝聚力、群体规范、群体气氛、群体成员的人际关系都属于群体动力的表现。

10.ABCD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功能主要有四种:为师生调整和改进教学提供充足的反馈信息;是学校鉴别学生学业成绩、家长了解学生情况的主要方式;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教育评价和决策的依据。

三、1.√ 2.√

3.× 成功的诱因值等于一个人对行为成功可能性大小的主观估计,即当个人对行为成功可能性大小的主观估计减少时,成功的诱因值便会增大。4.√

5.× 信度是指测量的可靠性,即多次测验分数的稳定、一致的程度。6.√

7.× 心理学家把问题行为分为三类,品行性问题行为,性格性问题行为,情绪上、社会上的不成熟行为等三类,而非认知性问题行为。8.√ 9.√

10.×焦虑是包括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恐怖症等在内的各种神经症的共同特征,而非精神症。11.√

12.× 年龄与道德发展阶段有:一定的关系,但不完全对应。13.√

14.× 元认知策略的三个方面总是相互联系在一起而工作的。15.√

四、(一)1.ABCD 2.ABCD(二)1.D 2.ABC 2011年江西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心理学冲刺模拟试题及答案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A.卡列杰夫 B.廖世承 C.乌申斯基 D.桑代克

2.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A.《比纳一西蒙量表》 B.《斯坦福一比纳量表》 C.《比纳一推孟量表》 D.《韦克斯勒量表》

3.在西方,对学习类型的分类有较大影响的心理学家是()A.加涅 B.斯金纳 C.托尔曼 D.桑代克

4.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称为()A.学习兴趣 B.学习期待 C.学习动机 D.学习目的

5.已经获得的知识、动作技能、情感和态度等对新的学习的影响称为学习的()A.迁移 B.动机 C.策略 D.技巧

6.利用各种图片、模型、幻灯片及教学电影电视等进行的直观教学形式称为()A.形象直观 B.实物直观 C.模象直观 D.言语直观

7.教师在讲课时要求有必要的走动和手势,以增强学生感知的效果,所依据的感知规律是()A.强度律 B.差异律 C.活动律 D.组合律

8.在智力技能形成的过程中,依据智力活动的实践模式,以展开的、外显的方式付诸实施的阶段是(A.原型定向 B.操作定向 C.原型操作 D.原型内化

9.心理发展的童年期正是接受教育的()A.学前教育阶段 B.初等教育阶段 C.中等教育阶段 D.初中阶段

10.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类需要的最高层次是()A.归属 B.自我实现 C.尊重 D.生理

11.一般在教学开始前使用来摸清学生的现有水平及个别差异,以便安排教学。()A.准备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总结性评价 D.非正式评价)12.什么情况下,动机对学习具有最大程度的促进作用()A.动机强度较高 B.动机强度较低 C.动机强度适中 D.动机最强

13.一般来讲,容易、简单、枯燥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比复杂、思维卷入过多、需要一定创造性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A.高 B.低 C.一样

D.因个体的差异而不同

14.成就动机可以区分为力求成功与避免失败两种倾向,力求成功者的成就动机()A.高 B.低

C.与避免失败者一样 D.与学习无关

15.人们在保持知识时采用各种记忆术,实际是应用了记忆的()A.精细加工策略 B.多重编码 C.过度学习D.人为增加线索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当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A.知识观 B.学习观 C.学生观 D.教师观

2.下列选项属于心智技能的有()A.读书 B.跑步 C.记忆 D.计算

3.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要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可将迁移划分为()A.具体迁移 B.同化性迁移 C.顺应性迁移 D.重组性迁移

4.依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可将知识学习分为()A1上位学习B.下位学习C.概念学习D.并列结合学习

5.为了有效地观察直观对象,必须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这些感知规律包括()A.强度律 B.活动律 C.组合律 D.差异律

6.根据技能对环境的依赖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A.开放型操作技能 B.粗放型操作技能 C.连续型操作技能 D.闭合型操作技能

7.资源管理策略主要包括()A.时间管理策略 B.学习环境管理策略 C.努力管理策略 D.社会资源利用策略

8.共同要素说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____在大量实验基础上共同提出的。()A.桑代克 B.贾德 C.奥苏泊尔 D.伍德沃斯

9.常用的认知策略有()A.复述策略 B.计划策略 C.精细加工策略 D.组织策略

10.元认知知识是在完成任务之前的一种认识,它主要包括()A.对个人作为学习者的认识 B.对任务的认识

C.对有关学习策略及其使用方面的认识 D.对个人作为教育者的认识

三、是非判断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用心理模拟法来建立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需经过两个步骤,一是创拟确立模型,二是检验修正模型,其中第二步是关键。()

2.心智技能是借助于内部言语而实现的,因此言语在心智技能形成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3.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论属于联接学习理论。()4.能力是相对稳定的,也是完全不可控的。()5.表扬和奖励对学习具有推动作用,因此应多用。()

6.在青年期,认知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成为学习的主要动机,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在于满足自己的求知需要,并从中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7.学习定势就是学习心向。()

8.教师的态度,课堂心理气氛和环境因素是影响知识学习的外部因素。()9.随着学习的进行,人的精神状态和注意力不会发生变化。()

10.问题的解决有两种类型,一是常规性问题解决,二是创造性问题解决。()11.家庭与学校的教育环境是影响个体创造性的决定因素。()12.道德具有社会共同性,因此不具有阶级性。()13.健康就是指身体健康,没有疾病。()

14.抑郁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非理性惧怕。()

15.个人可能为了避免他人的非议或排斥,避免受孤立,冈而发生从众现象。()

四、情境分析题(共25分)

(一)(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某初一班级是全校闻名的“乱班”,其原因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厌学现象严重,有的学生人到学校,心思在校外,上课思想不集中,不能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也有的学生根本就不愿上学,个别学生甚至经常逃学在外。请分析:

1.你认为学生厌学的原因有哪些方面?()A.学习动机不正确 B.学校规章制度严格 C.家庭压力大 D.学习成绩不佳

2.作为教师,你认为应该怎样做?()A.树立奋发向上的榜样 B.创造和谐、优美的氛围

C.寓教于乐,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D.积极做好家长工作,及时与家长沟通

3.你认为该班级学生心理发展处于下列哪个阶段?()A.幼儿期 B.童年期 C.少年期 D.青年期

(二)(本大题共1小题,共7分)小王任教于某市重点中学,他性格孤僻,不喜欢与人交往。他一直认为作为教师把课讲好就可以了,因此平时很少与人交往,经常独来独往,我行我素,难于和同事搞好关系。你认为小王老师应该如何改进?()A.教师之间要团结合作 B.要以积极的心态融人集体当中 C.多与学生交流

D.更多的进行人际关系的交往

一、1.D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2.B 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斯坦福一比纳量表。3.A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对学习类型的分类有较大的影响。4.B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

5.A学习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6.C各种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和教学电影等的观察和演示,均属于模象直观。7.C活动律指活动的对象较之静止的对象容易感知。

8.C所谓原型操作,就是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9.A心理发展的童年期是:

6、7岁到11、12岁。10.B 自我实现作为一种最高的需要层次。

11.A一般在教学开始之前使用准备性评价摸清学生的现有水平及个别差异,以便安排教学。12.C动机水平并不是越高越好,动机水平超过一定限度,学习效果反而更差。13.B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

14.B力求成功者的成功概率为50%的任务是他们最有可能选择的,成功的机率大约是50%,避免失败者会回避这项任务。

15.A记忆术是一种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

二、1.ABC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2.ACD根据心智技能的特点,可知读书、记忆、计算均属于心智技能。

3.BCD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可将迁移划分为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重组性迁移。

4.ABD依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可将知识学习分为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5.ABCD强度律、活动律、差异律、组合律属于感知规律。

6.AD根据技能对环境的依赖程度的不同,可将操作技能分为闭合型操作技能和开放型操作技能。7.ABCD资源管理策略主要包括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社会资源利用策略。8.AD共同要素说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桑代克、伍德沃斯在大量实验基础上共同提出的。9.ACD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10.ABC元认知知识是在完成任务之前的一种认识,它主要包括:对个人作为学习者的认识、对任务的认识和对有关学习策略及其使用方面的认识。

三、1.× 用心理模拟法来建立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需经过两个步骤,其中第一步创拟确立模型是关键。2. √ 3. √

4.× 能力虽然是相对稳定的,但并非完全不可控的,能力的增强在很大程度上是学习和受教育的结果。5.× 表扬和奖励对学习具有推动作用,但应用时也应注意适度、适量。

6.× 在青年期,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动机,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在于满足自己的求知需要,并从中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7. √ 8. √

9.× 一般说来,人的精神状态和注意力存在三种变化模式:先高后低、中间高两头低、先低后高。因此人的精神状态和注意力不是一成不变的。10. √

11.× 家庭与学校的教育环境是影响个体创造性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

12.× 道德虽有其社会共同性,但在阶级社会里,人们的社会关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这种社会关系的阶级性决定了道德的阶级性,表现为各个阶级都是以自己的道德观念来维护自己的阶级利益,各阶级的道德都是其社会经济地位的利益的反映。13.× 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14.× 恐惧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非理性惧怕,抑郁症是以持久性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 15.√

四、(一)1.ABCD 2.ABCD 3.C(二)ABCD

江西省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机考真题

[中学教育学(一)]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信条体现了教师的()素养。A.教育理论知识 B.崇高的职业道德 C.文化学科知识 D.过硬的教学基本功

2.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要防止和克服()。A.单纯书本、排斥实践,强调个人经验,否定理论知识的作用 B.儿童中心论

C.空洞说教、单纯知识传授 D.片面单一知识的学习

3.关于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说法错误的是()。

A.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 B.教学方式是构成教学方法的细节,是教师和学生进行的个别智力活动或操作活动 C.教学方式可以被运用于方法,它本身也能独立完成一项教学任务 D.教学方法是一连串的有目的的活动,它能独立完成某项教学任务 4.我同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是在()。A.1856年 B.1860年 C.1862年 D.1866年

5.学校对学生教育管理的具体执行者是()。A.任课教师 B.班主任 C.教导处 D.校长

6.“明礼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且也是现阶段我国《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大力倡导的道德规范,这说明道德具有()。A.社会性 B.历史性 C.民族性 D.继承性

7.孔子的教育思想集中地反映在()中。A.《学记》 B.《大学》 C.《论语》 D.《中庸》

8.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是()。A.校园文化 B.学生文化 C.教师文化 D.活动文化

9.任何知识都可以教给任何年龄的学生,这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10.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因是()。A.政治需要 B.科技进步 C.生产力发展水平D.产业革命

11.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以通过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进行调节,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这表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12.“性善论”和“性恶论”所反映的观点都是()。A.教育万能论 B.环境决定论 C.多因素作用论 D.遗传决定论

13.学生文化是介于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文化现象,所以学生文化具有()。A.情感性 B.深刻性 C.稳定性 D.过渡性

14.主张“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教育家是()。A.赫尔巴特 B.杜威 C.凯洛夫 D.夸美纽斯

15.在我国教育史上,最早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教育问题的是()。A.杨贤江 B.蔡元培 C.李大钊 D.王道俊

第五篇:2008教育学真题及答案

1.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的发展。

A.教育规律

B.教育价值

C.教育现象

D.教育问题

2.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

A.培根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赞可夫

3.“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这一观点出自洛克的()

A.《大教学论》

B.《教育漫话》

C.《爱弥儿》

D.《普通教育学》

4.学校的中心工作是()

A.教学工作

B.公共关系

C.行政工作

D.总务工作 考试大

5.“活到老学到老”是现代教育()特点的要求。

A.大众性

B.公平性 C.终身性

D.未来性

6.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是()

A.经济收入

B.良好的公共关系

C.学校绩效

D.政治影响

7.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是()

A.教学法 B.沟通

C.教劳结合D.协调

8.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规律的反映。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考试大

9.()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A.教育方针

B.教育政策

C.教育目的D.教育目标

10.学校德育对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影响的功能即指()A.发展性功能

B.个体性功能

C.教育性功能

D.社会性功能

11.美国各门课程中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日本的综合活动时间反映出对()在课程中地位的重视。

A.知识

B.能力

C.直接经验

D.间接经验

12.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课程和工业革命后的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课程属于课程类别中的()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综合课程

D.融合课程

13.教学活动的本质是()

A.认识活动

B.实践活动

C.交往活动

D.课堂活动

14.“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某老师把学生的回答的分12个馒头的计算板书出来:12÷3=4(人)12÷2=6(人),12÷1=12(人),12÷0.5=24(人),这一做法体现了()

A.巩固性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15.布鲁纳认为,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

A.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

B.综合课程理论 考试大 C.实用主义课程理论

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16.把两个及其两个年级以上的儿童编在一个班级,直接教学与布置、完成作业轮流交替进行,在一节课内由一位教师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A.分层教学

B.合作学习

C.小班教学

D.复式教学

17.罗杰斯的“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发学习”、“排除对学习者自身的威胁”的教学原则属于()

A.非指导教学模式

B.结构主义课程模式

C.发展性教学模式

D.最优化教学模式

18.最早在教学理论上提出班级授课制思想的是()

A.泰勒

B.夸美纽斯

C.裴斯塔洛齐

D.凯洛夫 19.“矮子里找高个”、“水涨船高”是一种()

A.相对评价

B.绝对评价

C.定性评价

D.定量评价

20.从评价的功能上区分,中小学教育评价的类型可分为()

A.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

B.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

C.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D.正确评价和错误评价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10分)

1.学校文化的内容有()

A.教育的理想和追求

B.对学校功能及社会责任的理解

C.对个性的理解

D.对学习、工作的态度

E.对集体的看法 考试大收

2.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的方法有()

A.互访

B.民主评议

C.家长会

D.家长委员会

E.校外指导 3.现代教育的特征主要有()

A.公共性和生产性

B.公益性和免费性

C.科学性

D.国际性

E.终身性和未来性

4.沟通对于学校管理来说,有如下功能()

A.作出判断评价

B.信息传递

C.控制

D.激励

E.情感交流

5.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措施有()

A.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重视学生自学能力培养

B.重视学生主体参与课堂,获得体验

C.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针对性教育

D.教育目标要反映社会发展 E.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

6.聘任教师的形式有()

A.招聘

B.续聘

C.解聘

D.不聘

E.辞聘 7.教育目的的功能有()

A.导向功能

B.强制功能

C.调控功能

D.示范功能

E.评价功能

8.参观教学法可分为()

A.可行性参观

B.准备性参观

C.现实性参观

D.并行性参观

E.总结性参观 考试大s

9.班级组织机构微观建制的形式有()

A.委员会制

B.直线式

C.参谋制

D.职能式

E.直线职能式

10.咨询活动的基本原则有()

A.改变现实、追踪效果

B.积极关注和信任来访学生 C.注重来访学生的主动参与

D.充分支持和鼓励来访学生 E.严格为来访学生保密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学校

2.儿童个体发展

3.教育目的4.德育

5.讲授法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学习教育学有什么样的价值? 2.简述当代儿童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3.泰勒的课程设计模式。

4.简述美育的任务。

5.我国教育法体系的几个基本层次。

五、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联系实际谈谈一个合格的教师的职业素质。

2.试述决定课程的进步和发展的内部基本矛盾(基本关系)。教育学试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D 2.B 3.B 4.A 5.C 6.C 7.B 8.B 9.C 10.D 11.C 12.A 13.A 14.C 15.D 16.D 17.A 18.B 19.A 20.C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ABCDE 2.ACD 3.ACDE 4.BCDE 5.ABC 6.ABCE 7.ACE 8.BDE 9.BDE 10.BCDE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学校: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它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要求,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现代社会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组织形式。2.儿童个体发展:指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与社会生活经验增长的相互影响,其心理和生理能力不断提高的变化过程。3.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即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考试大

4.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5.讲授法: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可分为讲述、讲读、讲解三种方式。

四、简述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1)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地领悟教育的真谛。

(2)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

(3)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

(4)提高教育实际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

(5)为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打下基础。

2.略 考试大整理

3.泰勒,美国著名的课程理论家,1944年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提出了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即泰勒原理:

(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4)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4.(1)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2)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3)培养和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4)培养和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

5.(1)教育法

(2)部门教育法

(3)教育行政法规

(4)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和教育行政规章。

五、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1)文化素养与学科专业知识(2分)①所教学科全面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②广博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

(2)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

①教育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

②观察儿童能力和教研能力

③教学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④教育机智

(3)职业道德素养

①忠诚教育事业

②热爱学生

③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2.课程的进步和发展要受制于政治、经济因素和自身成长发展的特殊规律,其基本问题(关系):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2)知识与能力

(3)分科与综合(4)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

下载2014年中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真题及答案(推荐阅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4年中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真题及答案(推荐阅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01-2013)在职教育硕士教育学心理学真题及答案在职研究生

    2001年在职攻读教育硕士学位全国联考教育学考试真题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5分)。 1.“教育即生活”的命题是由( B杜威 )提出的。 A凯洛夫 B杜威C赫尔巴特 D-裴斯泰洛齐 2.......

    2011年教育硕士真题 心理学和教育学 部分(范文大全)

    . 2011年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教育硕士教育学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反映孔子教育思想的历史文献是 。 A.《论语》 B.《孟子》 C.《大学》 D.《中庸》 2.系......

    湖南省教育学心理学真题中学(合集)

    湖南省2010年非师范教育类毕业申请认定 高中(中专)及以下教师资格考试试卷 教育学(中学) 一、选择题: 1.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A)。 A、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 B、教育规律 C、教育原则......

    高等教育学心理学13真题

    13年高等教育心理学真题 三、简答题 1、简述自我效能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要功能 答: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自我效能感在学习活动......

    2014教师资格教育心理学真题答案5篇

    2014年3月15日教育心理学考试答案全套版 1A教学 2D强化 3D11到15 4A外在 不稳定 不可 5A形式训练说 6C过度 7D整合 8A监控 9B流畅 10B 11D心理 12B知识应用 13B有意 14C80-9......

    2008-2010年湖南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中学)真题

    2008年湖南省教师资格认定考试 教育学(中学)试卷 一、选择题: 1、最早将“教育”两个字作一词连用的是战国时期的( ) A、孔子 B、孟子 C、庄子 D、老子 2、认为动物界也存在教育......

    教师资格教育心理学真题

    2012年北京市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心理学》试卷 (2007年3月11日)启用 考试时间:9:00——11:00 姓名———— 准考证—————座位号—————— 选择......

    2013教育心理学考试真题

    2013教育心理学考试真题 1、行为不是受行为的直接结果支配,而是受预期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支配,这是的观点。 A.布鲁纳 B.斯金纳 C.奥苏泊尔 D.托尔曼 2.皮亚杰将个体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