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不同层面的内涵分析

时间:2019-05-14 04:14: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不同层面的内涵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不同层面的内涵分析》。

第一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不同层面的内涵分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不同层面的内涵分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各有侧重——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侧重国家层面;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侧重社会层面;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侧重个人层面。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内涵。“富强”,即富足强盛,是经济价值目标。它要求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创造出足够多的物质财富满足人民的要求。这是近代以来人民的根本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之一。“民主”,即人民当家作主,是政治的价值目标。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主要体现为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文明”是文化价值目标,其实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升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更大贡献。“和谐”即和睦协调,是社会价值目标,其实质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各种矛盾处在可控的范围内。“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分别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五方面强调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最核心的价值导向。“富强”是基础,“民主”是保障,“文明”是灵魂,“和谐”是目标,四者构成有机整体,体现了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要求。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诉诸于社会管理实践而形成的基本价值导向,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和新境界,体现了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观要求。自由主要指人与自然:人的生存发展能力;人与社会:享有法律规范的权利;人与自身: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平等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价值标准,其内容指权利平等———国家保障所有公民享有广泛而平等的权利;机会平等———社会为每个公民平等地提供其实现自我完善与发展的机会和条件;结果平等———每个公民可以平等地分配全社会的劳动产品和价值物。社会公正的核心要义就是在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利益分配上给予每个人所应得的。法治的内涵有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并在整个社会规范体系中确立“法律至上”的原则;对包括政府权力、政党权力、司法权力、军事权力、议会权力等所有公权力的合理配置与制约。对民个人权利和自由的确认、保护和规范。自由是前提,平等是基础,公正是底线,法治是保障,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内涵。“爱国”即热爱祖国,自觉维护祖国的独立、统一、尊严、荣誉和利益,关注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爱国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公德。“敬业”,是职业道德,要求人们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忠于职守,提高技能,精益求精,敢闯敢干,开拓创新。“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个人处理与他人、社会、国家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要求,要求以信立业,以质取胜,讲信誉,守诺言,没有隐瞒欺诈等行为。“友善”,是对公民在处理个人与他人关系上应遵循的行为准则。要求人们修身律己,与人为善,尊老爱幼,助人为乐,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涵盖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各方面,是公民对国家、对职业、对社会、对他人应持的态度和应尽的责任。它集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国共产党人革命道德和社会主义新时期道德的精华,为提升广大人民群众道德修养达到更高境界提供了核心的价值导向。

第二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社会的期望和憧憬、是衡量现代社会是否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重要标志 这一价值追求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社会的重大问题 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相契合 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

从社会层面明确了每个社会成员应当共同遵守和践行的价值准则 自由是社会活力之源 也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理想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是社会主义区别于其他社会形态的本质属性 我们倡导的自由

不是少数人的形式上的虚伪的自由 而是绝大多数人的实质上的真实的自由 不是凌驾于社会利益之上的绝对的个人自由 而是受到法律和规范制约权利和义务对等的自由 不是超越发展阶段和现实承受能力的自由 而是与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相适应的自由 社会主义的自由不只是追求物质生活的改善

更重要的是保证人民充分享有发展自我实现自我的机会 使每个人都能人生出彩梦想成真平等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压舱石 它标注了调整社会关系的基本尺度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在中国这样一个曾经有过几千年封建专制制度的社会平等的渴望和呼唤是人心深处最为激越的力量 我们倡导的平等是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平等 不是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绝对平均主义 是实实在在的平等

不是落在法律字面上的形式上的平等 是要让人人都能公平行使社会权利 履行社会义务分享社会成果

政治上平等参与经济上共同富裕文化上共建共享 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进步 公正是捍卫权利的天平它是衡量社会发展的价值准绳 古往今来人类追求的幸福生活 只能建立在公平正义的基础之上

社会主义正是在资本主义不公正的废墟上诞生的 公正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内在要求

集中体现着社会主义的制度优越性和道义感召力 我们倡导的公正不只是强调机会平等和程序正义的公正 而是兼顾结果正义

体现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公正 社会主义社会的各项制度安排

是要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尽最大努力实现人民的愿望 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法治是社会保障之盾 也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

只有当法治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自由平等公正才会有安全的避风港 我们倡导的法治

不是片面强调司法独立推行三权分立 更不是对资本主义法治理念的照抄照搬 而是立足中国的社会现实和文化传统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社会主义法治

不是广场上的雕塑橱窗里的花瓶 而是运用人民赋予的权力 体现人民意志保护人民权益 让法治成为国家长治久安

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的坚强柱石 我们可以看出 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超越 不仅仅是在社会生产关系上 更是在社会价值目标上

这是我们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些概念内涵的出发点

第三篇: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

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

中华民族拥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光辉历史,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最早可上溯到七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一直绵延至今从未断绝。内容上自成一派,包容甚广,包括各种思想观念、伦理道德、教育、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典章制度、文献典籍、建筑、雕刻、书法、绘画艺术乃至衣食住行、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等;形式上多种多样,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诸子百家争芳斗艳的繁荣景象。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先进的交通、通讯技术拉近了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碰撞也更加强烈。为了减弱西方文化的冲击,保护传统文化的纯洁性,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十二个词,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层面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谈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很多人认为它距离自己的生活很遥远。我认为它是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是对传统品德的一种高度凝练。从个人层面来讲,“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四个词,是当前每一个公民应尽到的责任和履行的义务。

爱国就是要对祖国忠诚和热爱。俗话说有国才有家,爱国主义始终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全国各民族、各阶层团结一致的强大动力,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发展繁荣的有力支撑。自古以来,爱国者被后人敬仰,卖国贼遭人唾弃。爱国就要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积极维护祖国的形象和利益;爱国就是要热爱广大的人民群众,孝老爱亲,怀着感恩之心,为人民服务,努力回报社会、回报人民,让人民生活更富裕、更美好;爱国就是要热爱祖国的优秀文化,自觉学习,大力继承发扬;爱国就是在国家需要的时候甘于奉献,甘于牺牲,做到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

敬业就是要履行应尽义务、承担起责任。敬业需要忠于职守的工作态度,一个人不管从事何种职业,担任何种职务,都应该辛勤劳动,扎实工作,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勇于承担责任,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干好本职工作,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作出相应的贡献;敬业需要有干一行爱一行的职业情感,充分调动自己的工作热情,积极学习,勤于思考,深入钻研,勇于实践,切实提高工作实效。

诚信就是要诚实待人、信守承诺。诚信是立身处世之道,人们常说“诚信者赢天下,失信者寸步难行”。与人相处,最重要的是讲诚信。诚信要求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求实不骗人、对己不自欺,反对虚伪和欺骗。这要求我们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用诚实劳动获取合法利益;以信立业,讲信誉、重合同、守诺言;平等竞争,以质取胜。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要做到诚信为本,做到言必行、行必果。

友善就是要谦敬礼让、帮扶互助。友善是一种品格,是对人的态度。在工作生活中应做到先人后己,谦虚低调,礼让他人,帮扶互助。当今“友善”的含义更加丰富,不仅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友善,还包括人与自然的友善。党的十八大报告单篇列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也正是要告诉我们要对自然友善。

第四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解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解析[摘要] 本文针对当前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界定,结合当前学术界对其涵义的争论和探讨,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普世价值观之间关系的澄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对应的以人为本、共同富裕与公平正义、爱国主义与改革创新、“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构成的一整套核心价值观体系。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普世价值观

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来,学术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对其基本内涵形成了五种代表性的观点,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以以人为本为价值基点,以共同富裕为价值目标,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新型价值观;突出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及以“八荣八耻”为重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本文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关系的剖析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普世价值关系的探讨谈谈对这个问题的初步理解。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 理解的前提

(一)价值观与核心价值观

价值是指“主客体关系的一种内容,这种内容就是:客体是否满足主体的需要,是否同主体相一致、为主体服务。肯定的答案,就是我们所说的‘好’,即正价值;否定的答案,则是我们所说的‘坏’,即负价值。”可见,价值反映的是客体对主体的一种有用的满足关系,是客体对主体来说的有用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价值具有客观性。但某种对象对某人或某些人是否有用,一定程度上要看主体的态度以及主体自身的需求,也就是说同一个对象只对某些人有用或有益,而对另一些人可能不存在此种关系,也就是说,价值又具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和相对性。价值观与价值不同,它是价值的意识层次,是主体关于价值的态度和观点,是比较理性化的,具有观念形态的层次,包括信念、信仰、理想等,具有自觉的理性思维和观念化的特点,能够较多地吸收和凭借知识的成分,构成一定的目的明确、系统而完整的社会思想形式,并且用以指导实践。它的基本特征是“主体性”和“超知识性”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多元性和相对稳定性。它的主体性表明任何价值观都只能是一定主体的价值观,一切信念、信仰和理想都只能是某些人的信念、信仰和理想,不存在“无主体”的普遍性的“终极”价值观,其内容都是对主体自身所处的社会及生活方式的一定的反映,是对主体自身的本质和特征的体现,往往带有浓厚的主观性和情感化的的色彩,因此,主体之间在社会存在、生活方式、利益和经历等等之间的共同性也决定了他们共同的价值观;它的超知识性表明,价值观的存在和作用往往在于已有知识的范围之外,不是知识所能包含或代替的,它表明人们“相信什么,想要什么”,它指导人们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之上,按照自己的尺度进行价值选择、定位,而且越是在知识和经验达不到的地方,信念、信仰和理想就越起作用;它的多元性来自于价值的多元性,在社会生活中,现实主体的存在是多元的,而每一主体都有自己的价值观,而且各自的价值标准和价值观念不可替代,导致总体上呈现出多元化状态,但是这种多元化状态并不否定一定社会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共同价值观的可能性。因此,根据价值观的特性,我们认为,价值观就是一定的主体针对特定的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以及自己的行为的总体性的好的、有益的评价,是推动以及指引主体采取决定和行动的原则、标准体系。在一系列的价值观中,具有一定稳定性的起主导和支配作用的fir值观就是核心价值

观,它决定着主体在面对客体时行动和态度的性质,并且对主体的行为和态度起着指导作用,是主体分辨是非、区别好坏的决定性心理倾向体系,它决定着主体应该做什么、选择什么以及确定并实现奋斗目标。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价值观是指生活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主体对社会主义的性质、特征、目标等,以及在此基础上对行为和事物的是非善恶荣辱的判断,对事业和目标的认同以及对精神目标追求等一系列的判断和评价标准体系。在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中,各种价值观的地位并不相同,有些价值观处于主导地位,代表着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价值倾向,对其他价值观起着主导和决定作用,是社会主义区别其他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就是核心价值观。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反映社会主义基本的、长期稳定的社会关系及价值追求的价值观,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指导社会主义健康发展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观念。”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科学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重大意义,决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方面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内涵丰富、层次清晰、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包含多层次、多方面内容,并以其强大的整合力和引领力指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当前主要有两种代表性观点,一是戴木才的内核和最高抽象说,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和前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和最高抽象,体现社会主义的价值本质,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表现出来;二是张利华的整体部分说,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按照从低级向高级的逻辑递升顺序排列,依次为社会生活价值观、经济价值观、政治价值观、伦理价值观和核心价值观。我们认为,这两种观点都一定程度上从某个方面意识到了两者的本质关系,例如,戴木才的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和最高抽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并通过它表现出来的观点,看到了两者的共同本质,但是忽略了两者外延上的一致性。而张利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看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逻辑顺序中的一个方面,同样也忽略了两者的本质和外延的一致性。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都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特性及其价值目标的体现,两者是同一问题的不同方面,所以,两者在本质和外延上都是一致的,区别只是在于两者的切入点不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从精神观念人手,强调对社会主义的准确理解和把握,倾向于根本价值理念的建构,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则从外在性的体系人手,强调实践上的操作性,倾向于更加直观的结构和具体的内容。我们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两者在本质和外延上是一致的,也就是说,相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方面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样具有四方面体系性的价值观念,毕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意味着一元价值观,可以说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际上就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普世价值观— — 理解的关键

当前,社会上存在的关于普世价值观的一些认识对我们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造成了一定的困扰,为此,我们必须厘清两者之问的关系。

(一)普世价值观

当前,国内学术界掀起了一场关于普世价值的大论战,论战焦点主要集中在有没有普世价值观,其涵义是什么,有哪些存在形态等问题。主张不存在普世价值观或绝对普世价值观的观点,把价值观看作一个社会历史范畴,认为人类的价值标准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之中,植根于当时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根本不存在适用于所有时间、所有地点,不以任何条件为转移的适用于所有人的绝对的普世价值观。主张人类社会有普世价值观的观点,认为普世价值观就是含有“根”的意味、符合人性根本需要,世界各地的人们普遍赞成的价值观。而关于普世价值观的内涵,学者们同样有不同的理解,有些学者认为,普世价值观就是强调以人为本比以其它东西为本好,强调人的尊严,自由、公正、平等以及和谐等等;有些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者爱人”,“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恕之道”,“中庸之道”,“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等都是具有普世价值的思想和主张;有些学者认为,普世价值观主要包括人类在天赋上对于幸福、自由、平等、博爱、人权、民主、法制、公平、公正等等基本价值的普遍追求;另外,还有些学者强调,自由是一切价值的基础,因而自由是普世价值观。关于第一个方面的争论,即关于是否存在普世价值观的争论,我们认为两种观点(主张不存在普世价值观或绝对普世价值观的观点和主张人类社会有普世价值观的观点)并不像它们看上去那么针锋相对,或者是说两者争论的前提不一致,也就是说两者的争论是无效的,并不是你对我错的关系,毋宁说两者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普世价值观的本质。因为,持否定观点的学者,是从主体的社会历史性和价值的多元性出发的,根据价值的主观性特点,处于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阶级、不同社会的主体,其价值观不同,这种观点是从价值观的主观特性出发,反映了价值观的一个特性。但是,这种观点忽略了价值观还具有一定的普遍稳定性。而持肯定观点的学者,则从价值观的稳定性层面出发,认为人类除了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群体的特性之外,还存在着类的与生俱来的本性,即超越一切差别的人性,作为人这个区别于其他物种的一个种类,必然有着共性,有着人之为人的本质,而这一本质共同性并不排斥各种特定历史时期、阶级和特定社会人类的特性。因此,我们认为,普世价值观是存在的,其反映的是人作为区别于其他物种的类所具有的超越一切差别的人性,以及基于此而产生的各个不同时代、不同生存条件下的人所面对的共同客体及其之间的价值关系。以上关于是否存在普世价值观的争论,从价值观的主观性和稳定性两个方面共同论证了它的存在合理性。关于普世价值观的内涵及其争论,也是这一领域研究的重要层面,但这与本文的关系不是很密切,所以暂且不论,我们只需要明确普世价值观是普遍的人类共同的与生俱来的本性,并且这些本性是一定存在的。

(二)普世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基于以上我们对普世价值观本质的探讨,普世价值观是人类最根本的共性,或者说是作为人的最低限度应持的价值观。这种普遍性,并不排除各个民族各个社会自身根据自己的条件和特点发展各自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或社会特色的价值观。因此,在这个层次上,我们所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普世价值观相比较来说,两者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当然这种关系只是针对价值观适用的具体条件和场合而言,并不等同于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关于普世价值观可能会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个人或集团所利用,就如侯惠勤教授在《我们为什么必须批判抵制“普世价值观”》一文中所批判的,他认为,我们批判普世价值,决不是讨论“有无人类共识”一类认识论意义上的话题,不是讨论“有无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这一类人性论道德论意义上的话题,也不是讨论“当代世界有无共同利益”这一类国际政治意义上的话题,这些话题虽然见仁见智,但这是可以讨论的。我们批判的普世价值,有着明确的本质界定,一是从理论上看,普世价值以消解共产主义理想、确立资本主义不可超越为前提,其立足点是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及其制度架构是历史的终点,人类在这方面将不可能再有真

正的进步和突破。二是从实践上看,普世价值根本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建设,完全割裂中国改革开放中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间的内在联系,力图把中国的改革开放引导到“回归西方文明”的方向,把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引导到西方“民主化”的陷阱。我们在这里所明确承认的普世价值观绝不是这样别有用心的人或敌对势力所界定的,而是从人性的普遍共性出发的普世价值观。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反映社会主义基本的、长期稳定的社会关系及价值追求的价值观,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健康发展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观念,是我国的主流价值观。它是经过吸收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借鉴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并且根据现时代我国的基本国情形成的,是指导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遵循的核心价值观念。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 理解的核心

通过以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关系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普世价值观关系的探讨和分析,我们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应的一整套价值观念体系。与当前大部分学者只是从整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个或两个层次出发界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不同,根据本文的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两者在本质和外延上都是一致的,“核心”并不意味着“一元”,相对应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样具有四个方面体系性的价值观念,是从精神观念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反映,并且是同样具有相互关联的一整套价值观念体系。首先,以人为本— — 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相对应。根据王晓升教授对以人为本的理解,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实际上是从社会发展理论的角度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论”,以人为本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论”的具体化。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就是以人为本。《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段话明确指出,以人为本(这里的“人”是具体的人民群众)是我党目前工作的价值核心之一,人民群众是价值主体,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是全党的价值追求,强调这一点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一方面,当前全世界普遍把国家、社会的发展单纯看作经济的增长,这种趋势遮蔽或者忽略了本来作为发展的价值目标的人本身,而将物质生活和单纯消费等等作为发展的价值目标,其实是本末倒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商品拜物教”的犀利批判,说明他认识到并反对这种颠倒的状态。我们党提出以人为本、以人民群众为本,就是贯彻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另一方面,强调以人为本实际上是以人民群众为本,这就将其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历史观区别开来,同时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凸显了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强调的共产主义事业应该促进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并且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一核心诉求。正如高国希教授所说:马克思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亦即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取向,是消除物役、消除人役,实现人的彻底解放、人的真正自由的根本途径,也是把社会、公民凝聚在社会主义这面旗帜下的精神力量和精神纽带。可见,以人为本的价值诉求,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并且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价值观。其次,共同富裕与公平正义— — 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对应。共同富裕是邓小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首次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大政策”,一方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发展生产力、为实现个体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的思想。另一方

面,划清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界限,强调由先富达到共同富裕,虽然在这个过程中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差距有所拉大,但共同富裕的理念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可以说,共同富裕本身或者说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本身就蕴涵了公平正义的要求,公平正义就是社会主义内在诉求。“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 ? 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人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由此,坚持公平正义是我们达到共同富裕的必然诉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只有立足于公平正义,才能保持社会的稳定发展和井然有序,提升全社会的整合能力。可见,共同富裕与公平正义是对社会主义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其本身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本质所蕴涵的精神价值核心之一。再次,爱国主义与改革创新— — 与时俱进。爱国主义与改革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现阶段社会发展目标,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前提条件和基础。爱国主义是我国的优良文化传统,以其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是我国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而改革创新精神,更是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取得伟大成就的动力之源。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伴随着经济交往的日益频繁,国民的国家安全意识、主权意识以及民族文化意识有被弱化的趋势。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全球化并不意味着全球经济政治文化的一体化,也就是说,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家仍然是民族整体利益的代表,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也是国际社会最强大的行为主体,各民族国家仍然有自己的民族国家利益、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等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明确爱国主义与改革创新的内涵。爱国主义是指个人或集体对祖国的一种积极和支持的态度,例如对祖国的成就和文化感到自豪,强烈希望保留祖国的特色和文化基础,对祖国同胞的认同感等等。爱国主义的内涵是随历史的发展不断发展变化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制度下,有着不同的社会基础、历史主题和具体内容。xlL,b平同志指出: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这是对新时期爱国主义特征的精辟概括。当前,我们仍面临着发达国家经济、科技方面占优势的严重压力和西方敌对势力加紧推行西化、分化战略,腐朽思想文化影响侵蚀加剧,改革发展新的难题不断增多等严峻挑战,必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改革创新精神,不断增强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不断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振奋整个民族的创造热情,不断开创改革发展的新局面。最后,“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 — 具体道德规范。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当前民族传统价值观与我国现代社会价值观、国外价值观与我国价值观的冲突、交错融合之际,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树起了新标杆,从精神道德层面为民众提供了具体的行为标准,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八荣八耻”凝聚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精髓,贯穿了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基本价值观的要求。它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规范或行为准则,更是一种精神动力,激励人们保持崇高的正气。“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从具体的行为规范出发,用简洁有力的语言告诉人们,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什么是光荣,什么是耻辱,鲜明地指出我们应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为每个共产党员和公民都提供了应该遵循的价值取向。

第五篇:核心价值观24字解读 三个层面三个倡导

核心价值观24字解读 三个层面三个倡导

核心价值观24字解读 三个层面三个倡导

十八大报告用24个字,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也就是三个方面,提出了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培育核心价值观奠定了基础。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

国家层面: 富强 民主 文明 和谐

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两个百年计划……当全面建成小康的目标为世界瞩目,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汇聚、升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成为共同追求。

富强,不单只在国家财富上的多少,还要包含到每个公民之中,也要体现在国家影响力的大小之上。对“富强”的追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国情,既有当代的价值,更有传统的价值。

“民主”、“文明”,同样是中华民族百年来孜孜以求的目标。在历经近百年的帝国主义、外来的侵略,中国人民渴望“民主”,因此我们珍惜它,爱护它,创造它,努力实现它。而“文明”也也同样重要,我们要的是全社会的文明,社会主义的文明,没有文明,也会影响到“和谐”社会的建立。

“和谐”则综合了传统文化中“和”的因素,又有重要的当代价值。这些特点在其他两组词汇中也有所体现,显示出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格局有机联系。比如“富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方面,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是体现了对于这个“价值”的追求。同时,“民主”、“文明”、“和谐”这些理念与几大建设不是简单对应,而是体现了融合、贯通的意味。

社会层面: 自由平等 公正 法治

回望30多年前,改革开放给“板结化”的社会以松动的空间,激发出社会的巨大活力,也正是以此为始,一个又一个传奇在中国大地不断生长。

10年来,社会建设从提出到完善,成为“五位一体”格局的重要一环。与此同时,社会转型期的各类矛盾与问题也纷至沓来。在思想、文化、利益多元多样多变的时代,社会对“共识”的需要显得尤为迫切。

社会的活力和创造力来自充分的空间和自由。“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中国的改革始自对“自由”的尊重,从最初的“大包干”改革,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从对于人民权益的保护,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对于自由的保障,让整个社会和人的创造力、活力真正迸发了出来。如果没有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就不能保证国家的富强、和谐,也不能保障个人的敬业、诚信。

平等是对普遍自由的一种维护。今天所讲的平等,已经不是生产力极其低下、物质生活极其贫乏的原始社会那种平等,而是社会生产力极大发展,物质生活极大丰富、道德境界极大提高基础上的平等,是要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那种平等,是构成法律基石意义上的平等,是需要法治来保证的平等,这个意义上的平等当然是社会核心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正和法治体现了对当今社会诉求的回应。当前,我国发展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重叠交织,面临的矛盾和问题较之以往更加复杂、更加突出,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不断加大,这也使社会公正问题更加现实地摆在了我们面前。

公正、法治的价值同样体现在了报告对于各项建设的部署当中。在十八大报告的其它章节,专门提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提出要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这些都是对公正的最好诠释”,杨霞说。

公民层面: 爱国 敬业 诚信 友善

爱国就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热爱祖国的山河,热爱民族的历史,关心祖国的命运,危难之时英勇战斗,为祖国捐躯,都是爱国主义的表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我以我血荐轩辕、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

古时有屈原为国投江,岳飞精忠报国,林则徐虎门销烟,邓世昌视死如归,文天祥鞠躬尽瘁,老矣尚能饭否的廉颇,横扫倭寇的戚继光,造福南岭百姓的张九龄。

现代有朱自清饿死不吃嗟来之食;“人民数学家”华罗庚放弃在美国的终身教授职务,奔向祖国,服务祖国;“导弹之父”钱学森越过千难,从大洋彼岸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因此至少向前推进了20年;“两弹元勋”邓稼先不图个人名利,舍弃个人幸福,几十年默默无闻地为国家大业奋斗;抗洪英雄李大为,不顾个人安危,为解救群众与洪魔以展开殊死搏斗,为祖国为人民献出了自己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敬业就是专心致力于自己的事业。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不计得失,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就是敬业;在工作中不断研究新情况、探索新办法、解决新问题就是敬业;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咬定青山不放松就是敬业。

我们常说的:吃苦耐劳、默默无闻、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呕心沥血、诲人不倦、鞠躬尽瘁、孜孜不倦、恪尽职守就是对敬业精神的最好提炼。

诚信就是诚实无欺,讲求信用,内诚于心,外信于人。这要求我们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用诚实劳动获取合法利益;以信立业,讲信誉、重合同、守诺言;平等竞争,以质取胜。

我们常说的“言必信,行心果”、“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一诺千金,一言九鼎”、“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赤诚相待”、“言而有信,取信于人”都是对诚信的精辟诠释。

友善是指朋友之间亲近和谐。其实,当今“友善”的含义更加丰富,不仅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友善,包括为人谦恭庄重、待人宽厚和气,处事诚实刚正、行事勤快敏捷、常怀慈善之心等等,还包括人与自然的友善。党的十八大报告单篇列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也正是要告诉我们要对自然友善。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四者之间有密切联系:“爱国”是统领,“敬业”是基础,“诚信”是保障,“友善”是表现,是精神面貌,是公民的外在反映,也是对“爱国”、“敬业”、和“诚信”的集中体现。

每个公民从自身做起,自觉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追求,把“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化为点点滴滴爱岗敬业的行动,把诚实守信、互助友爱融入到人与人之间文明交往之中,弘扬真善美,摒弃假恶丑,才能共同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全面准确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践行的根本前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停留在说的阶段,现在就要做起来。

下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不同层面的内涵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不同层面的内涵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

    中共中央政治局2月24日下午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构成要件和表现形式 内容摘要: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着力点

    习近平同志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本质内涵和历史传承,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个人层面探索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公民个人层面价值标准的探索 姓名:李莉 学号:3012211008 班级:英语A班 年级:2012级 学院:文法学院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公民个人层面价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 三个倡导共24个字。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这一论述明确了社......

    浅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沿革

    浅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沿革 团省委宣传部部长 宋晓波 党的十八大,明确强调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

    三个核心价值观

    三个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 三个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为:太原市城市核心价值观,公务员队伍核心价值观,领导干部核心价值观。以下分三点分别叙述本人对三个核心价值观的心得体会: 一、太......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基本层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基本层次 发表时间:2012-12-08来源:光明日报 字体:[大][中][小] [打印] [关闭]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