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包公审驴》教学设计
《包公审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讲述了一个充满智慧的断案故事,整个故事可以概括为“换驴——告驴——审驴——得驴”四个部分:刘五借以养家糊口的、漂亮的驴被人在市镇上掉包,他无奈将驴告上法庭,包公利用驴能够认路的特点,通过巧妙“审”驴捉住了小偷。审驴的过程中,包公的巧用计谋、对于穷人的一视同仁,对于疑难案件的从容应对都让我们叹服。在其中,小偷也使用了计谋:他将驴调换,而不是偷走,这样既可以掩人耳目,又可以让失主有些安慰,让自己逃脱罪责。但这样的计谋最终证明是害人害己,是要不得的。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生字新词。理解“审”、“懊恼”、“闻所未闻”、“冒名顶替”的意思。
2.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继续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生字词语。
2.对比两头驴,体会主人公心情。3.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激趣质疑——细读课文——合作研究——自主解疑”的方式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深入理解。
2.通过“表演课本剧”的方式,为学生创设情境,培养表达能力。
3.通过概括故事内容和列小标题,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课题质疑: 1.引入:
孩子们,看看这是谁?(PPT1出示图片)
他是?对了,他就是我们今天课文的主人公——包公。他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智慧侦探,他用聪明的头脑破了不少离奇的案件。你通过课前查阅资料,对他有什么了解呢?向你的伙伴们介绍一下吧!
(生汇报包公资料和相关案件)(PPT2出示图片)
看来包公可审过不少稀奇古怪的东西,那么今天他要审的是什么呢?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今天的课题。(PPT3出示课题)生齐读课题)2.课题质疑:
读到这样的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
(解决简单问题,相机板书:为什么,怎么样,是什么)(预设问题:
1、为什么审驴?
2、驴子不会说话,他怎么来审驴呢?
3、审驴的结果是什么呢?
4、驴是什么样的?……)
孩子们真会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来提问。老师听了孩子们刚才那么多的问题,真是非常期待今天的故事,看得出来孩子们更加好奇,现在我们就赶紧带着这些问题进入今天的探案旅程,去文章中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吧!请孩子们翻开语文书,大声自读课文,读完以后静下心来思考刚刚提出的问题。(ppt4问题)
孩子们在读课文前,我们再来回忆一下这些生字宝宝,(PPT5出示生字)还记得他们吗?谁来给大家说一说这些字怎么读?(举手回答,点击注音。)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学生齐读)再来看看这些形近字(PPT6出示生字)一起来给这些生字组词(学生组词,点击出示)谁能带领大家读一读!(学生领读)
这些字,大家在读课文的时候要多加注意,现在把它们放回课文当中,大家快来读一读课文吧。(齐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
(二)、初步感知课文,随文识字: 1.理清课文线索,随文识字:
孩子们读课文的时候非常认真,对于刚才的问题你们一定都有自己看法的了。(ppt7)
(1)谁来说一说包公为什么审驴? 你是在第几自然段找到答案的?
那请你来读一读第二自然段,其他的孩子认真听,听听字音是否读准了,看看包公审驴的原因是不是在第二自然段?(抽生读,正音,带读,全班读)
我们再来一起读一读第二自然段中的这三个比较难读的词语。(PPT8出示“辔头”“鞍子”“懊恼”,强调“恼”是鼻音)那么谁知道“辔头”“鞍子”是什么意思?(抽生答,师略讲)我们把他们放回课文当中,再次齐读第二自然段,读准字音。(全班读)
从第二段中我们知道包公为什么审驴了,原来是因为刘五丢了驴要告驴。
这就是整个案件的?(引导生答:起因,相机板书:起因)(2)我们知道了案件因何而起,现在,老师都迫不及待的想知道审驴的结果是什么!
(抽生答:找到的好驴,抓住了小偷,相机板书:结果)那你们是在第几自然段找到审驴的结果的?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注意读准字音。(生齐读,正音)
原来包公审驴的结果是?
(3)案件的起因和结果我们都知道了,最精彩的自然是包公审驴的经过了!
那么哪些自然段告诉了我们包公审驴的经过呢?
那请你默读课文的3-11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包公是怎样一步一步审驴的?
谁来说一说,包公先怎么做了? 第二步呢?打了驴40大板 最后呢?把驴放了
(4)、通过自己默读课文理出了包公审驴的步骤,我们现在就回到课文中看一看,包公是否是这样一步一步审驴的?首先,请你来读一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抽生读第三段,随文正音)
包公不给驴吃喝是在干什么? 第二步包公怎么做了? 紧接着,包公把驴给?
是在哪几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包公打驴和放驴的经过? 那我请男女生合作来读一读6-11自然段。男生读6、7自然段,女生读8、9自然段,全班孩子一起读10、11自然段,明白了吗?(生读,随文正音)
(5)审驴过程中衙役和人们肯定也有他们的反应,请两个孩子来读一读课文的4、5自然段?看看衙役和人们在听审时做何反应。(抽两生读4、5,随文正音)
自己再读读4、5自然段,看看衙役和人们有什么反应。2.简述课文主要内容:
孩子们真能干,读书抓住关键词语、句子就理清了包公审驴的步骤。现在请孩子们根据板书,用自己的话试着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并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给课文加上三个小标题,然后先同桌互相说一说,待会儿说给大家听。(同桌练说,多让几个学生汇报,孩子在说的过程中师可以从旁引导)(ppt9)
说得真不错,知道利用老师的板书,抓住重点词语和关键的情节来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都是会学习的孩子。
(三)、对比两头驴,讲解案件起因: 1.对比两头驴的样子:
故事内容我们已经明白了,看来整次事件都是围绕着“驴”展开的,那么刘五告的到底是一头什么样的驴呢,赶快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中找一找!(ppt10前两句)
这是一头什么样的驴?
那么刘五丢的那头驴又是什么样子呢?请你默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用波浪线把它的模样勾画出来。(生勾画,师巡视)
请你来读一读你勾画的句子。(抽生读)你真能干,和老师找的句子一样。那这是一头什么样的驴?
(生答:毛色发亮,突出“毛色发亮”读句)
对了,一看就知道是一头好驴,刘五喜爱它吗?你从这个自然段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PPT10第一段话,整段出示,引导生答:珍宝—刘五觉得它很珍贵;唯一—刘五很穷,失去它就等于失去了生活来源;漂亮辔头—打扮漂亮;悉心照料—把驴当朋友)
人们又是怎样评价这头驴的?
这样漂亮的一头驴,它是刘五唯一的财产,刘五能不爱它吗?你们能抓住重点词语,读出刘五对驴的喜爱吗?(抽读,评价,齐读)
2.体会情感:
刘五如此喜爱的一头漂亮的驴竟然变成了一头毛色难看的瘦驴。(PPT10出示第二段话,要让学生齐读)
两头驴的模样形成了如此鲜明的对比,刘五完全不能接受。他有什么反应,请你去课文中找一找,用直线勾画描写刘五反应的句子。
谁来读一读你勾画的句子?(抽生读)和老师找的完全一样。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刘五心情怎样?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学生根据词语谈感受,教师适时引导理解什么叫做“惊慌失措”?)
请你带着这样的感受,读一读这句话。(2—3名学生谈体会,再读出体会)
他读得真好,请你们像他一样,突出语段中的这些关键词语来读一读这段话,体会刘五此时着急、懊恼极了的心情。(抽读,齐读)
你从这两段描写中读懂了什么?(ppt11标题)(生讨论,教师总结:出示ppt11内容)
此时的刘五完全没有了办法,只好把那头毛色难看的瘦驴告上公堂了。接下来可就是包公的审案时间了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回到宋朝,来到包公身边,看看包公如何审驴?(ppt12标题)
3.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第3-9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包公是怎样审驴的有关句子,试着读一读,做批注:写下自己的认识,记下自己的疑问。(ppt12)
4.交流找到的句子
5.分享自己的读书读书感受并指导朗读(ppt12)
包公了解了案情,皱着眉头想了想,把惊堂木一拍,大声喊道:“王朝,马汉!赶紧把嘴套给驴套上!不要给它吃,不要给它喝!把它严严实实关上三天!到时我再来审它!”
(ppt12第二句)包公能快速找到办案的方法,这说明他思维敏捷,才智过人。
怎么读出这种奇招破奇案的沉着与潇洒呢?谁来试试?你现在就是包大人。
谁再来一次,把包公的胸有成竹,把包公的运筹帷幄,把这种感觉读出来,要心定气闲,我们一起来当一回包公,像包公那样不紧不慢地读。(ppt13)
是啊,同学们可真会读书啊,了解了案情、皱着眉头想了想、把惊堂木一拍、大声喊道,就连那一个个强有力的感叹号,几个呢?都凸显出包公威严、胸有成竹、沉着的语气,让我们真切感受到包大人遇事冷静,足智多谋的光辉品质。
包公一拍惊堂木,大声叫道:“喂,当差的!把这头冒名顶替的蠢驴打四十大板,要使劲打!”
你读懂了什么呢?没有读懂的同学再多读几遍,(ppt13红色字)—狠狠打驴,可见包公做事果断,成竹在胸。包公十分熟悉驴的本性,他的足智多谋来源于他渊博的知识。
男女比赛,读出包公的底气十足来。
(ppt14)末了,包公下令道:“现在把它放了,随他爱上哪儿就上哪儿。”
他不怕驴跑丢了吗?那看来他是真的知道驴会跑去哪里了,说明包公知道毛驴会逃回自己的家,心里很有把握抓到偷换毛驴的贼。(ppt14红色)
6.全班齐读
7.包公审驴的办法实在妙,妙在何处?(ppt15)
8.案子破了,他们可能对包公说些什么?一起来夸夸包公吧。
包公,你真是()!
(三)思维延伸
(ppt16)本文中除了包公使用了计谋,还有谁也使用了呢?结果怎样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ppt16绿色)
(四)回顾总结
最后,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动画片,用自己的话把课文总结一下吧。(ppt17)
(五)课外作业
(ppt18)以小组为单位,表演课本剧。(有配套ppt)
第二篇:《包公审驴》教学设计
《包公审驴》教学设计v加入收藏 v上传资料 v网站地图 v设为首页欢迎光临莲山课件,本站有十一万套免费课件、资料网站首页 课件站 教案站 资料站 试卷站
作文站 幼教站 公文站 教案首页 语文教案 数学教案 英语教案 物理教案 化学教案 政治教案 生物教案 地理教案 历史教案 其他教案 通用技术
您现在的位置: 莲山课件 >> 教案设计 >> 语文教案 >> 五年级语文教案 >> 正文 搜索: 搜索标题
《包公审驴》教学设计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网络 点击数:3390 《包公审驴》教学设计最新教案
· 阿里山纪行教学设计
· 巴东三峡教学设计
· 《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
· 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
· 中国石拱桥教案
· 二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 专题三第二节 辛亥革命教案
·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教学设计
· 专题三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教„
· 专题五 第三节 新时期的外交政策„ 点击排行
· 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
· 小学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
· 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设计
·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
·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
· 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 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3 · 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2 推荐教案
· Task Writing an Advertisement ·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设计(学程导
· 《斜塔上的实验》2 · 《控制人口 提高素质》教学设计
· Unit 7 Let`s go to the flower show · 201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六学案病句
· 相信未来教案 · 动物运动的形成
· 第12课 别把花草弄疼了
· 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 版权申明 | 给我留言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版权所有:莲山课件 2001-2010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莲山课件]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不愿意作品在本站发布,请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1-2010 © 莲山课件 All Rights Reserved.桂ICP备05002647号。站长统计
第三篇:《包公审驴》教学设计
《包公审驴》教学设计
单
位:印台乡频阳逸夫小学 教
师:高
燕 科
目:语
文 年
级:五年级
时
间:二00八年十月
《包公审驴》教学设计
印台乡频阳逸夫小学
高
燕
教材分析
《包公审驴》是单元主体课文之一,它讲述了一个充满智慧的断案故事,整个故事以毛驴为线索,主要讲了王五的好毛驴在市镇被人偷换成了一头瘦驴后,气愤地到官府报了案。包公运用智慧,从毛驴身上找到突破口,巧妙地破了案。全文可以概括为“状告毛驴--细审毛驴--找到毛驴”三个部分,赞扬了包公办案足智多谋、出神入化。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受电视剧的影响,对包公的神奇断案故事都有不同程度的知晓。课文故事性很强,学生阅读兴趣很容易调动起来,且易读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指导学生合作编演课本剧,进行与文本的对话和对故事的再创造。
教学目标
1.自学课文的生字新词,重点理解“惊慌失措”、“懊恼”、“闻所未闻”、“冒名顶替”的意思。
2.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概括故事内容和列小标题,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3.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描写包公语言、动作、表情的词句体会包公办案的深思熟虑和足智多谋。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学生编排课本剧,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合作能力。
教学准备
1.学生搜集有关包公的资料。
2.教师准备课件,检测学生自学生字词的情况。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片段欣赏
说说片段中的主人公是谁?你了解他是怎样一个人?
包拯是我国宋代有一个著名的清官,庐州人,执法严明,善于断案。由于包公一生为官正直无私,百姓称他为包青天,包老爷,士大夫们则尊为包公。(教师板书:包公)
2.今天我们要读的故事就发生在包公身上,还与驴有关。(教师板书:审)学生齐读课题。
3.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包公为什么要审驴?驴子不会说话,他怎样审驴的?)那好,我们就带着问题一起来读读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解决疑难。
1.学生带着问题在预习的基础上,自由读课文。
2、小组内学习词语。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4.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概括,教师指导。)
5.看来“驴”在这个故事中是不可缺少的哦!那你能不能给课文分段,看看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写的?
6、小组内讨论,交流。
7、学生汇报结果。教师板书:(驴被换,告驴;审驴;找到驴。)
三、朗读课文
自由选择合作学习伙伴朗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顺。
教学札记: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朋友,而不是学习的法官。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总是依照备好的教案,提出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学生只要能“接招”就是好学生,而老师水平的高低不过是设计的问题深浅适宜的区分罢了。在这一问一答的教学中,教师是发问者,是主考官,教师总是处于居高临下的位置。而在武老师的课堂上,教师是孩子的朋友,师生平等对话,愉快交流。她给予学生的永远是鼓励,是信任,是支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板书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个断案故事。
2.指名用简单的话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二、品读课文
1.引读故事的起因。
(1)包公为什么要审驴?课文哪几段写了?
(2)学生自由读课文一、二自然段,划出描写毛驴的句子,仔细读一读,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
(3)学生交流回答。教师出示句子,对比朗读:(课件出示句子)
王五像爱护珍宝一样爱护它。他不但把这头驴喂得毛色发亮,还亲手给毛驴做了一个漂亮辔头。
驴还拴在树上,驴背上鞍子还是那个鞍子,套在驴嘴上的辔头也是自己亲手做的那个漂亮的辔头,可是驴却是一头毛色难看的瘦驴了!
(4)顺势引导、朗读:想想王五面对两头毛驴时是什么心情?指名练习有感情的朗读句子。
(5)过渡:就这样,王五带着满腔愤怒和希望来到了包大人面前。面对着这样一位特殊的被告,包公如何审案的呢?
2.细读故事经过。
(1)带着问题小组合作朗读课文3~9自然段。说说你读懂的句子或提出你的问题,小组交流。
(2)小组合作学习课文。
(3)小组汇报共同学习读懂的课文。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要的句子指导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包公的足智多谋。
“包公了解了案情,皱着眉头想了想,把惊堂木一拍,大声喊道„„”(包公能快速找到办案的方法,很聪明。)
“不要给它吃,不要给他喝,把它严严实实关上三天!到时我再来审它!”“把这头冒名顶替的蠢驴打四十大板,要用劲打!”包公十分熟悉驴的本性,他的足智多谋来源于他渊博的知识。)
“现在把它放了,随它爱上哪就上哪。”(说明包公知道毛驴会逃回自己的家,心里很有把握抓到偷换毛驴的贼。)
(4)问题解答场:学生提出疑问,师生共同思考解答。
(5)读了这部分课文,包公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教师板书:足智多谋)
(6)包公审驴的过程让人疑团重重,也让人不由自主的为包公喝彩。咱们把它排成课本剧,再现当时的情景,怎么样?
(7)提出要求:小组合作排演课本剧,注意角色的分配和合作;每个同学要投入角色,联系故事情节,体会角色说话时的神态、动作和心情;角色的语言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适当改动。
(8)生排练、表演,师生共同评议。
3.齐读故事结果。
(1)过渡;瘦驴在包公的审讯下飞奔出了公堂。它跑到哪里去了?偷换毛驴的贼被捉住了吗?
(2)生齐读课文第10、11自然段。
三、深化主题
(课件出示开启心灵的钥匙)指导学生讨论解决。
想一想,这个故事里都有谁使用了计谋?结果如何?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包公使用了计谋,巧妙的抓住了小偷。小偷也使用了计谋,他将驴偷偷调换,这样既可以掩人耳目,又可以让自己逃脱罪责,但这样的计谋是害人害己。王五也使用了计谋,他的计策是正当的。)
四、课件出示作业超市。
教学札记:教师还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而非传授者。武老师说:“知识是什么是学生自己的问题。”是呀,这是多么直白而又让人深思的话语!我们常常做知识的传授者,把学生当作容器,把一个又一个知识往里灌,往里面塞,学生有所抵制,就会正面以爱学习才是好孩子来引导,反面以不爱学习是坏孩子来责罚。学生就在这前后夹击中乖乖地装呀、填呀,学习变成了索然无味的东西。在武老师的课堂上,你没有看到老师提问题,也没有看到老师解答问题,问题的产生来自于学生的研读,问题的解决仍然在于研读。
第四篇:包公审驴教学设计
包公审驴教学设计
一、认识包公,导入新课
几百年来,在我国的戏曲舞台上,曾塑造过这样一个人物形象:他的脸像木炭一样黑,额头上印有月亮牙,他一身正气,秉公断案,人称他是——包公。“包公”姓包名公吗?(包拯)“公”是古时对人的尊称。你们对包公有哪些了解?
(生交流有关“包公”的资料,一学生谈,其他学生可以补充。)
(出示课件)这就是影视中包青天的形象。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包公审驴》的故事,去了解他是如何断案的。请看老师写课题。注意“审”字的写法,了解驴能识途的特点?。)
二、依题质疑,初步感知
师:一起读课题。读了题目之后,你们头脑当中有什么疑问?(包公到底是怎么审的驴?包公为什么要审驴?结果如何?)
师:这几个问题提得很有价值,在阅读的过程中都能够解决。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走进故事,看看包公审驴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咱们就比一比看谁读得又快又准。开始吧!师:读完的同学请找一找有没有难读的地方,难读的字,找出来多读几遍。在学习的过程中善于发现难点,也是学习的方法。你在读的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生质疑,并引导学生释疑。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看来在读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不多。那么在这个故事里有哪些角色呢?(包公、刘
五、瘦驴、王朝、马汉、小偷、热闹的人、衙役们。)随机理解“衙役”及其写法。
2、看一看这个故事发生的地点,是不是在一个地方?(市镇门口 公堂 田庄)
3、按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给课文分段,并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刘五的好驴被偷换成一头瘦驴,他气愤地到官府报了案,包公运用智慧,巧妙地抓住了小偷,找回了好驴。)师:看来这“驴”在故事中举足轻重啊,请围绕驴,给故事的各部分加上小标题。(告驴、审驴、得驴。)
同桌合作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流畅。在你们看来《包公审驴》是一桩怎样的案子?(请用一个词概括。板书 奇案)
2、课文中有一句话直接点明这是一桩奇案,请找到读出来。(出示课件:与此同时……有生以来闻所未闻的奇案。)抽读。这桩案子不仅离奇,还是人们有生以来闻所未闻的。什么叫“闻所未闻”?请齐读这句话,红色的字稍加强调。
写法:作者写人们对案子的反应,从侧面突出了案子的离奇,这就是侧面描写。
3、这一案子究竟奇在何处呢?可以结合题目思考。
(审的不是人而是驴。本案的被告是不会说话的驴。齐读课题。)师:驴怎么就成了被告呢?浏览故事的起因后用自己的话说说。
4、那是两头怎样的驴?请默读换驴部分,并用横线勾出描写两头驴的句子,勾好后自己小声读读。
(出示课件)抽读:
A.这头驴是刘五唯一的财产,因此,刘五像爱护珍宝一样爱护它。他不但把这头驴喂得毛色发亮,还亲手给毛驴做了一个漂亮辔头。由于他的悉心照料,无论谁见到这头驴,都要夸奖一番:“这简直是一头四条腿的宝贝啊!”
B.驴还拴在树上,驴背上鞍子还是那个鞍子,套在驴嘴上的辔头也是自己亲手做的那个漂亮辔头,可是驴却是一头毛色难看的瘦驴了!
师:请用上文中的关键词说说刘五什么样驴被换成了怎样的驴?(刘五那头毛色发亮的驴被换成了一头毛色难看的瘦驴。)
写法:为了突出两头驴的差别,作者采用了对比描写的手法,如果我们在作文中也用上这种手法,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师:课文中着重描写的是刘五那头好驴,请看屏幕再读这段话,想想怎样才能读出对驴的喜爱之情。(抽读,点评并点出关键词,齐读。)
(出示课件)这头驴是刘五唯一的财产,因此,刘五像爱护珍宝一样爱护它。他不但把这头驴喂得毛色发亮,还亲手给毛驴做了一个漂亮辔头。由于他的悉心照料,无论谁见到这头驴,都要夸奖一番: “这简直是一头四条腿的宝贝啊!”
写法:作者在这里不仅从正面描写了刘五的驴,还通过写旁人对毛驴的夸奖来衬托出驴的好,这也是侧面描写,值得我们借鉴。
过渡:家里唯一的财产——宝贝似的驴被换了,刘五没法找到小偷,无奈之下便把瘦驴告上公堂。他当时心情如何?
师:请想想,刘五状告瘦驴的话该怎么读才能突出他当时的心情。引读:a、惊慌失措的刘五来到大堂上,向包公诉起苦来:…… b、看着这头毛色难看的瘦驴,刘五又气又恨,他愤怒地说到:……
c、想到自己的宝贝驴被换了,刘五十分懊恼,看到包大人如同看到了救星,他不禁向包大人倾诉道:……
过渡:审奇案就要有奇招,下面我们就深入课文去分析分析:在这桩奇案中,都有谁使用了怎样的计谋?结果如何?(出示课件)
二、品读探究(20分)
师:请带着这两个问题认真默读课文,并做简单批注。
1、你认为故事中谁用了计?(包公用了计。)
师:面对一位特殊的被告,包公在审案的过程中怎样使用计谋的?是本文的重点内容,请再默读3—11自然段,并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包公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从中细细品味包公审案的高明之处。有不明白的地方就标注出来。
交流探究:⑴(抽读)包公了解了案情,皱着眉头想了想,把惊堂木一拍,大声喊道:“王朝,马汉!赶紧把嘴套给驴套上!不要给它吃,不要给它喝!把它严严实实地关上三天!到时我再来审它!”
师:读了这几句话,你能说说包公一审瘦驴用了什么方法吗?(板书 饿驴)
对这一情节,谁有不明白的地方?
启发:①断案如神的包青天审案时为何也要皱眉?
(包公审案也面临着困难。此案并不复杂,但很棘手。所以他要好好想办法。)“想了想”他想到了什么?(请联系下文回答)
(驴和马一样能识路,我先饿饿驴,再关它几天,打他一顿,然后把它放了,它准会去找自己的主人。)
师:可见包公是怎样的人?(明察秋毫,胸有成竹,足智多谋。)现在你就是包公,请读这几句话。
(点击课件)指导:短短几句话,连用了五个感叹号,可见包大人的威严,读时不仅要强点几个重点词,语速也不能太快。再请男生读。
②包公是“眉头一皱就计上心来”,可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出包公心里的想法?(设置悬念,吸引读者,让故事富有戏剧性。)⑵包大人二审瘦驴又用了什么方法?(抽读说后)(二审驴时打驴。板书 打驴)包公命令打驴毫不手软,说明他办案怎样?(果断)请你再读这几句话,要读出包公的英明果断。
包公一拍惊堂木,大声叫道:“喂,当差的!把这头冒名顶替的蠢驴打四十大板,要使劲打!”
谁听出他强调了哪几个词,(点出课件)请齐读一遍。⑶打完之后呢?(放驴。板书放驴)
(抽读)包公下令道:“现在把它放了,随他爱上哪儿就上哪儿。”
2、包公用这种奇招来审驴,结果怎样?请齐读最后一段(结果抓到了小偷,换回了好驴。)(板书破案)为了抓住小偷,包公故意把驴给放了,这就是三十六计中的—— 欲擒故纵计。板书 欲擒故纵)师:读到这儿,你们还有疑问吗? 点拨:包公尽可以饿驴、打驴,放驴,驴自然会跑回家去,可他为什么一定要威风凛凛的升堂、拍惊堂木、并大声喊呢?
(既然在审案,就要有审的架势和过程;况且这消息一传开,就有许多人围观——这不,到了第三天升堂时,到庭听审的不只是——几十号人,而是——好几百人。包公虚涨张声势,就是要向大家宣告法律的威严和断案的公正;也为了迷惑小偷。)小结:孩子们,这就是包公审案的高明之处,也是他用计的妙之所在:明明想到了办法却不说出来,还煞有介事地升堂,威风凛凛地审理,最后欲擒故纵,轻松破案。师:了解了包公审案的高明之处,能用一两句话来夸夸包公吗?(板书 足智多谋 断案如神或神机妙算)
师:我想请最能干的男生来扮演包大人,把包公说的话连起来读读。
(出示课件):试读,看怎么才能读出包公用奇招破奇案的威风严正、胸有成竹和沉着果断。抽读,指导读,再抽读。
写法:文中作者抓住包公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来描写,一个秉公办案的包大人形象就跃然纸上了,还让读者有了身临其境之感。在写人、记事的文章中,我们也要善于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进行描写。
3、故事中还有谁用了计谋?
生:我认为小偷也用了计谋——追问:他怎样用计的?(他用自己的瘦驴换刘五的好驴。板书:小偷 换驴)师:谁知道小偷用的是三十六计中的哪一计?(偷梁换柱。板书 偷梁换柱)。
师:请大家揣测一下:小偷自认为他这一计妙在何处?
(掩人耳目,失主有一头驴,就不会告自己,自己便可逃脱罪责。)可结果呢?(板书被抓)——这可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啊!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3分)
1、通过对课文的探究,我们知道了故事中小偷和包公都使用了计谋,小偷把计谋用在歪门邪道上,机关算尽,仍难逃法网;而包公用计谋是为了伸张正义,所以美名传天下。)
2、包公不仅审驴、也审过牛,还审过石头呢,大家想进一步了解包公审案的故事,可读《包青天》一书,相信读后你会对包公有更深的认识。
四、课后作业:(7分)
师:包公审驴的过程可谓悬念迭起,妙趣横生,现在咱们分角色朗读审驴部分,再现当时的情景,好吗? 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审驴”部分)练读、抽读。
排演课本剧:(要求:每个同学要投入角色,联系故事情节,体会角色说话时的神态、动作和心情;角色的语言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适当改动。)附板书: 包公审驴(奇案)
小偷: 换驴(偷梁换柱)——被抓
饿驴
包公{ 打驴(欲擒故纵)——破案 ↓ 放驴
足智多谋 神机妙算
第五篇:关于《包公审驴》教学设计
关于《包公审驴》教学设计范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包公审驴》教学设计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材分析
本文讲述了一个充满智慧的断案故事,整个故事可以概括为“换驴——审驴——得驴”三个部分:王五借以养家糊口的、漂亮的驴被人在市镇上掉包;他无奈将驴告上法庭;包公利用驴能够认路的特点,通过巧妙“审”驴捉住了小偷。审驴的过程中,包公的巧用计谋、对于穷人的一视同仁,对于疑难案件的从容应对都让我们叹服。在其中,小偷也使用了计谋:他将驴调换,而不是偷走,这样既可以掩人耳目,又可以让失主有些安慰,让自己逃脱罪责。但这样的计谋最终证明是害人害已,是要不得的。这篇课文属记叙文,记叙顺序非常清晰,故事情节不复杂,易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文章大意,并能把握文章“审驴”这一重点部分。
学情分析
包青天,是我国艺术舞台上家喻户晓的一个人物形象,他黑脸如木炭,一身正气,孩子们在影视作品中对他有所知晓。本课基于孩子们对包公的这一点认识,通过神奇的“审驴”案使孩子们加深对包公的了解,并从中受到教育。
设计理念
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设计正是依据此理念,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让学生自读质疑,自读释疑,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与文本充分对话,获得阅读体验。教师珍视学生独特的发现、感受、理解与体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2、认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审”、“懊悔”、“闻所未闻”、“冒名顶替”的意思。
3、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精读课文中“审驴”部分,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包公的足智多谋,并品味对人物语气、动作、表情描写的妙处,学习侧面描写的作用。
4、通过表演课本剧加深理解与认识,并培养表达能力。
教学流程
师:老师可以问同学们一个小小问题吗?
生:可以。
师:听好,几百年来,在我们中国的戏曲舞台上,曾塑造过这样一个人物形象,他的脸像黑木炭,在他的额头上印有月亮牙,他一身正气,秉公断案,人称他是什么?
生:包公。
(师:板书“包公”)
师:课前让同学们查阅料,了解包公,下面咱们来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有关“包公”的资料)
师:同学们对包公有了这么多的了解,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包公审驴的故事。(师板书:“审驴”)
师:同学们齐读课题。
1、(板书课题后,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随机板书几个引领学生学习全文有价值的问题。
师:看了这个题目后,同学们有什么问题?
预计生:为什么审驴?怎样审驴?结果怎么样?
师:同学们有这么多问题,就让我们带着问题读课文。看谁能够将课文读通。
2、自由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生读书,师巡视。
3、默读课文后,指名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师:停,老师看到同学们读得十分认真,谁能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预计生:课文主要讲了王五的好毛驴在市镇被人偷换成一头瘦驴后,气愤地到官府报了案。包公运用智慧,从毛驴身上找到突破口,巧妙地破了案。
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你就能将本文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来真是不错。
4、做提纲笔记,理清文章的脉络,引导学生将故事的经过加一个小标题。
师:本文中的毛驴是举足轻重的,那你能围绕着毛驴用小标题的形式给本文列个提纲吗?
生:
师板书:换驴———————审驴————————得驴
1、疑问一:为什么审驴?
(引导学生略读这一部分。)
师:包公为什么审驴?
生:因为驴被换了。
(1)找出描写两头驴的词句:
(“毛色发亮”;“这头驴是唯一的财产,王五像爱护珍宝一样爱护它”;“这简直是一头四条腿的宝贝”。)
(“毛色难看”;“惊慌失措”……)
师:王五的好驴被被换成了难看的驴,你能找出描写两头驴的词句吗?
生:王五的驴“毛色发亮”;“这头驴是王五的唯一财产,王五像爱护珍宝一样爱护它”;“这简直是一头四条腿的宝贝”被换的驴“毛色难看”
(2)对比读,感受两头驴相差太大,理解王五当时的心情。
师:同学们想一想王五这么好的一头驴他的心情会怎样?可是被换成那么难看的一头驴,他的'心情又会怎样呢?
生:原先是又喜又乐,后来是又气又恨。
(3)引导朗读,读出王五对驴的喜爱,驴被换后的惊慌失措及又气又急。
师:对,你太了解王五的心情了,他原先是又喜又乐,后来是又气又恨,那同学们能读出王五的驴的优点,以及他的高兴,再读出被换驴的难看和王五的又气又恨吗?谁来试试?
抽生读
2、疑问二:怎样审驴?
(引导学生精读这一部分。)
(1)指名学生读3~9自然段。
师:同学们读出了王五的感受,在这种情况下王五怎么办?
生:将驴告上了法庭。
师:对,王五将那头难看的驴告上了法庭,包公是怎样审理的呢?请同学们读3-9自然段,同学们可重点抓住包公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表现来读,来体会。
(2)做批注。提出要求:勾画出自己最感兴趣的语句,自己感受较深的词句,写下自己的认识,记下自己的疑问。
(2)集体交流,汇报自学所得。学生在汇报过程中抓住包公的表现:
①“包公了解了案情,皱着眉头想了想,把惊堂木一拍,大声喊道”——说明包公经过思考,快速地找到了解决的办法,他很聪明。
师:停,先看第三自然段,谁想交流包公的表现。
生:“包公了解了案情,皱着眉头想了想,把惊堂木一拍,大声喊道”——说明包公经过思考,快速地找到了解决的办法,他很聪明。
②“赶紧把嘴套给驴套上!不要给它吃,不要给它喝,把它严严实实关上三天”——说明包公了解驴的本性,他这样做为驴自己找家门垫定基础。
当学生交流到这时,顺势指导学生读出包公威严、胸有成竹、沉着的语气,并感受包大人遇事冷静,足智多谋的品质。
师:读这部分的时候同学们应该读出包公的什么?
生:读出包公的威严,遇事冷静,胸有成竹,足智多谋
师:谁能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这一部分。
抽生读。
师:你读出了包公的威严,胸有成竹,遇事冷静,足智多谋。
③“与此同时,这个消息向四面八方传开了,人们都十分吃惊,这真是有生以来闻所未闻的奇案……”——理解“闻所未闻”这一词义,并体会包公断案的神奇,同时了解侧面描写的作用。
④“喂,当差的!把这头冒名顶替的蠢驴打四十大板,要用劲打!”——狠狠打驴,可见包公做事果断,成竹在胸。学生注意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3)小结“包公审驴”这一部分。学生说一说包公给自己留下了什么印象,怎样评价他。
4。同学们,你们觉得审驴部分有趣吗?咱们把它排成小课本剧怎么样?
课件提出要求:送大家一把金钥匙“你也可以成为优秀的小演员”
①小组里协商一下,以最快的速度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
②找到自己的对白,画下来,读通顺。
③联系上下文和人物的心情,想一想该用怎样的语气。
④可以加一些动作和道具吗?那就锦上添花了!
“大胆上台吧,你是最棒的!”
5。学生排练、表演,随机总结。
3、疑问三:得驴
引导学生粗读这一部分,并小结能成功找到驴的原因。
师;瘦驴在包公的审讯下飞奔出了公堂。它跑到哪里去了?偷换毛驴的贼被捉住了吗?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生: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师:偷换毛驴的贼被捉住了吗?
生:捉住了。
师:你知道包公能成功找到驴的原因吗?
生:利用毛驴认得路的特点,在它又饿又痛的情况下一个劲地往主人家跑,就找到偷驴贼。
4、总结全文
(1)想一想故事里都有谁使用了计谋?结果如何?
(包公使用了计谋,巧妙的抓住了小偷。小偷也使用了计谋,他将驴偷偷调换,这样既可以掩人耳目,又可以让自己逃脱罪责,但这样的计谋是害人害己。王五也使用了计谋,他的计要谋是正当的。)
(2)表演课本剧。
其实,古代人们利用智慧解决问题的小故事还有很多,比如《草船借箭》、《司马光砸缸》等,读一读这些故事,体会他们的聪明才智!下节课我们开个“智谋故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