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考场现代文阅读命题规律

时间:2019-05-14 04:20: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一章 考场现代文阅读命题规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一章 考场现代文阅读命题规律》。

第一篇:第一章 考场现代文阅读命题规律

第一章 考场现代文阅读命题规律

一、记叙文阅读是主体

二、基本能力的考查和个性化表达相结合

三、选材关注热点、贴近生话

四、主观题、开放题呈现上升趋势

第二章 考场现代文阅读“多得10分”技巧

一、踩点得分,见分答题

二、代入检索,提取加工

三、审请题目,巧妙得分

四、掌握术语,准确作答

五、围绕要求,六瞠表述

六、卷面整诘,保证得分

第三章 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及解题技巧 第一节 整体感知

1.抓住标题、找线索、紧扣关键词 2.把握素材的组合方式 第二节 筛选文中信息

1.筛选出与问题相关的语句,直接摘取 2.筛选出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归纳 第三节 理解词句在文中的含义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在文中的含义 2.联系作者的情感.理解词句在文中的含义 3.联系文章 主旨,理解词句在文中的含义 第四节 分析表现技巧、语言特色 1.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表达技巧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表达技巧 第五节 评价文中的人物形象

1.联系人物所处的环境,分析人物的形象 2.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分析人物的形象 第六节 探究文章 思想内容或作者观点 1.辩证法 2.联系实际法

第四章 现代文阅读答题误区扫描 误区一:主观噫断,概括不全 误区二:内容脱离实际,脱离原文 误区三:答案繁琐,掩盖观点 误区四:表述不当,句式错位

第五章 现代文阅读三大文体及阅读技法 第一节 记叙文阅读必备知识及专项演练 1.理清记叙文的六要素 2.辨析记叙文的写作顺序和人称 3.把握记叙文的线索 4.掌握记叙文常用的表达方式 专项演练 月是故乡明 我和橘皮的往事 大地的耳朵 给自己树一面旗帜 上帝只给他一只小老鼠 木笛 羊蹄甲 施舍 八月的阳光 母亲的目光 人生准则 寂寞红柳 驿站 浇花 永恒 芳草斜阳 落叶 爱的磨难 梅花迎春 疯娘

睡莲花开的声音 半块年糕 颠倒情思摄梦魂 幸运的卡片 透明人 乡情是一坛老酒 北方冬天的魂魄 优点零 春在

你要一双鞋子给你一双袜子 小脚夫 爱如茉莉 意想不到的镜头 暗香 默读父亲 与父亲抬担子 那年的冬天好大雪 唤醒生命 只是一个普通人 不落别处 花边饺子 我们是一家人 田野上的白发 拔掉那颗蛀牙 那一次忠诚的背叛

第二节 说明文阅读必备知识及专项演练 1.说明文的概念及分类 2.掌握常见的说明方法 3.掌握常见的说明顺序 4.掌握说明文的常见结构 专项演练 神秘的运动常数 地球村画像 气候与中国 动物也在全球化 “情绪污染”也是病 人类为何活不到自然寿命 汉字的优势

“嫦娥奔月”是怎样实现的 人间长虹――赵州桥 救救濒危土壤

擦去蒙娜丽莎的岁月痕迹 黄山的精灵 动物的弄虚作假

植物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味道 中国皮影戏 神秘的南极 动物冬眠之谜

“蓝牙”――全新的通信技术 可燃冰 环境污染在古代 钧瓷

破译植物的语言

山芋:环境友好型“生物能工厂” 生态眼睛看中国 第三节 议论文阅读必备知识及专项演练 1.把握议论文的三要素 2.议论文论据的分类 3.议论文论证方法 4.议论文的论证结构 专项演练 活得让人信赖 张扬

差点,就是差许多 激情与成功 愉快是基本标准 粉丝是一种公害 语文诗话 坦然看生活 错过就会永远失去 生活就是99个回合 畏你该畏的

小处的优美与大处的壮阔 最亮的珠子是假的 追求内心和谐 勇敢地追求真正的美 年轻人更要善于反省 演奏快乐 摆渡自己 把握住今天 感谢对手 有效期只有3个月 时间的价值 宽容是美德

语言文字是民族生命的一部分 单纯

安德罗?杰克逊遗产 善良是人的第一人格 参考答案

第一节 记叙文阅读必备知识及专项演练 第二节 说明文阅读必备知识及专项演练 第三节 议论文阅读必备知识及专项演练

书摘

第一章 考场现代文阅读命题规律

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中考语文试卷中,阅读是重中之重,一般要占全卷分值的四分之一。中考阅读材料紧密结合新课标标准和教材的阅读要求,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富有人文气息。试题多样化,对基础知识、理解能力、创新能力进行全面的考查。中考语文阅读题的命题规律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记叙文阅读是主体

新课标对初中教材选文的要求是: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教材选文如此,中考选文更应如此,各地的中考命题者都把富有时代气息,具有人文内涵和教育意义的时文作为首选文章。而有一类文章更为命题者所青睐,这就是记叙文。记叙文是一种记人叙事的文体,最适合人们记述事情和人物、表达感情。同学们在教材中接触的也大多是记叙文,把握好记叙文的阅读方法是阅读其他文体的基础。学好记叙文也是学好写作的基础。从近年来的中考现代文阅读实践看,记叙文也确实占据着现代文阅读的半壁江山。

翻看2009年各地的中考语文试卷,记叙文比比皆是:《父爱陷阱》(武汉市阅读材料)、《为爱挺直》(黔东南州阅读材料)、《仰望母亲》(嘉兴市阅读材料)、《母亲的羽衣》(临沂市阅读材料)、《一双脚上的修养》(福州市阅读材料)、《母亲》(莫言)(连云港市阅读材料)、《母亲》(肖复兴)(娄底市阅读材料)、《寻石记》(广东省阅读材料)、《蔷薇几度花》(南京市阅读材料)、《那一扇门》(扬州市阅读材料)等。

第二篇:考场作文资料:规律

1.只有顺从自然,才能驾驭自然。——培根

人类只有在遵循自然规律,才能获得人类在地球村永久、幸福地生活的权利。不仅如此,“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群体间也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只有这样,才能和谐相处。在日趋复杂的世界,人类只有学会与其他生物和谐共处,才能相安无事。学者赖明诏的研究结论已经很明确地告诉了我们。

动物有着它们自己的情感世界和生活规则,与它们相处,必须学会探求它们的生活规律,只有这样,才能谈上和谐共存!

在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今天,“保护自然,尊重自然”也成了人们经常谈起的话题。然而,何谓“尊重自然”?尊重自然只是保护环境,珍惜资源吗?

我以为不然。

首先,世间万物都在运动变化之中,运动都遵循一定的规律,自然也如此。尊重自然,首先要尊重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和它们运动发展的规律,违背这些规律,人类只能自食恶果。工业革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环境污染;盲目引进外来生物品种,轻者破坏当地物种的生存发展,影响生产生活,重者则可能危及人类乃至全社会的安全„„这些都是不懂规律,不尊重规律的后果!要想避免悲剧重演,我们只有不断提高自身对环境的认识,加强对自然的保护和合理的利用,决不姑息为个人利益破坏整体发展的个人行为。

当然,尊重自然也并不等于放弃发展。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利用它,才能更好地发展自我,兴修水利、治理沙漠不都是很好的例子吗?

因此,请放下人类的“架子”,以尊重的心态平等地面对自然,面对世界。因为,我们也是大自然的一员,我们的生存发展与之息息相关,尊重自然,就是尊重自己,就是尊重世界啊!

第三篇:数列命题规律总结

数列命题规律总结

数字推理主要通过加、减、乘、除、平方、开方等方法来寻找数列中各个数字之间的规律,从而得出最后的答案。在实际解题中,根据相邻数之间的关系分为两大类规律。

(一)、相邻数之间通过加、减、乘、除、平方、开方等方式发生联系,产生规律。主要有以下几种规律:

1、相邻两个数加、减、乘、除,等于第三个数;

2、相邻两个数加、减、乘、除后再加或者减一个常数等于第三个数;

3、等差数列:数列中数字相减,差为一个常数或为一组循环的常数;

4、二级等差:数列中相邻两个数相减后的差值成等差数列;

5、等比数列:数列中相邻两个数的比值相等;

6、二级等比:数列中相邻两个数相减后的差值成等比数列;

7、前一个数的平方等于第二个数;

8、前一个数的平方再加或者减一个常数等于第三个数;

9、前一个数乘一个倍数加减一个常数等于第二个数;

10、隔项数列:数列相隔两项呈现一定规律;

11、全奇、全偶数列;

12、排序数列。

(二)数列中每个一数字本身构成特点,形成各个数字之间的规律。

1、数列中每一个数字都是n的平方构成或者是n的平方加减一个常数构成,或者是n的平方加减n构成;

2、每一个数字都是n的立方构成或者是n的立方加减一个构成,或者是n的立方加减n构成;

3、数列中每一个数字都是n的倍数加减一个常数。

四川省省属政府序列事业单位

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一、题型

为综合测查应考人员综合素质,《公共基础知识》考试题型包括判断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简答题和案例分析(含阅读分析)题五类。

二、内容

第一部分 法律

一、法律知识部分

(一)法的概念、本质、特征和作用。

(二)法与经济、政治、政策的关系,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相互关系。

(三)法学上“法的渊源”的专有含义及当代中国法的主要渊源。

(四)法律关系的概念及要素。

(五)立法的概念、当代中国立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以及立法程序。

(六)法的实施及相关概念,我国法律适用的要求、原则和法的效力。

二、宪法部分

(一)宪法的概述、概念、特征、本质、作用和监督。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二)国体和政体。

(三)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四)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基本概念,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我国公民行使权利的基本原则等。

(五)我国的国家机关及其性质和地位、职权、组成和任期等。

三、行政法部分

(一)行政法的概念、渊源及特点,行政法律关系,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及作用等。

(二)行政行为的概念与特征、内容与效力、分类与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等。

(三)抽象行政行为的概念、特征与分类,行政立法行为概念、特征、主体与立法原则。

(四)行政征收、行政许可、行政确认、行政监督、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给付、行政奖励、行政裁决等具体行政行为的概念、特征、性质、分类、作用与原则等。

(五)行政合同与行政指导的概念、特征与作用。

(六)行政程序的概念、基本原则和主要制度。

(七)行政违法与行政责任的概念、特征、种类和构成要件等。

(八)行政赔偿的概念、特征、构成要件、赔偿的范围以及行政赔偿请求人、赔偿义务机关和行政赔偿的方式等。

(九)行政复议的概念、特征、基本原则、范围、管辖、程序及行政复议参加人。

(十)行政诉讼的概念、特征、基本原则、受案范围、管辖、行政诉讼参加人及行政诉讼证据及行政诉讼举证责任,行政诉讼第一审、第二审程序及审判监督程序等。

四、民法部分

(一)民法的概念、基本原则及调整范围。

(二)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及公民和法人。

(三)民事法律行为和代理。

(四)物权与所有权。

(五)债的概念、特征、产生原因、分类、履行和终止,合同概念、特征、订立和担保等。

(六)知识产权的概念、内容和特征,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法。

(七)人身权的概念、分类和保护方法。

(八)财产继承权的概念与特征,我国继承制度的基本原则,继承权的取得、丧失和保护,法定继承与遗嘱继承。

(九)民事责任的概念、特征、构成要件、归责原则及责任方式。

(十)诉讼时效的概念、种类、中止与中断。

五、刑法部分

(一)刑法的性质、任务、基本原则。

(二)犯罪的概念、特征及构成。

(三)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

(四)犯罪的预备、未遂和中止。

(五)共同犯罪的概念,共同犯罪人的种类及其刑事责任。

(六)单位犯罪的概念和刑罚。

(七)刑罚的概念和目的。

(八)刑罚的种类。

(九)量刑、缓刑、减刑、自首和立功等主要刑罚的具体运用。

(十)犯罪的种类及贪污贿赂罪、渎职罪。

六、劳动法部分

(一)劳动法的概念、调整对象、基本原则、对人的适用范围及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

(二)国家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促进就业的职责,平等就业权利和就业的特别规定。

(三)劳动合同的概念、特征、主要内容,订立的概念、原则和解除,无效劳动合同、集体合同。

(四)劳动者的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工资、劳动安全卫生、女职工和未成年工劳动保护、职业培训、社会保险和福利等。

(五)劳动争议的处理处理方式和机构,处理劳动争议的原则与程序。

(六)劳动监督检查的主要形式和制度。

第二部分 公民道德建设

一、公民道德建设知识

(一)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与长期性。

(二)公民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原则。

(三)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二、社会主义公民道德规范

(一)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二)社会公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三)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四)家庭美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三、社会主义荣辱观

(一)“八荣八耻”的主要内容。

(二)“八荣八耻”的基本要求。

第三部分 四川省情 一、四川社会历史简况

(一)行政区划。

(二)人口与民族。

(三)悠久的历史与古蜀文明和“天府之国”。

(四)主要历史文化与近代史上的主要历史事件。

(五)科技教育优势与杰出人才。二、四川自然地理概况

(一)四川的地理位置。

(二)四川的地形地貌与气候。

(三)四川的土地、植物、动物、水利与矿产资源。

(四)四川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五)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与大熊猫的故乡。三、四川的主要经济

(一)主要工业与粮油基地。

(二)发达的畜牧业、经济作物和中药材产业。

(三)西部最大市场和物资集散中心。

(四)中国西部的投资热土和中国西南的金融中心。

(五)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和齐备完善通讯网络。

(六)“十一五”期间四川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

(七)“三个转变”、六大支柱产业、八大产业基地与发展五大经济区。第四部分 公文写作

一、公文的种类和作用

(一)公文的主要分类方法及分类。

(二)通用公文的类型、用途及特点。

(三)公文文种的涵义、文种选择的依据,正确区分、选择和使用文种。

(四)公文的主要作用。

二、公文的格式规范

(一)公文文面格式的类型,特点和作用。

(二)公文的组成部分(要素)及其标识规则与特定格式。

三、公文的撰写

(一)公文撰写的基本要求与撰写一篇公文的具体要求。

(二)通告、通知、通报、报告、请示、批复、函、会议纪要等常用公文的特点、用途、分类以及结构、写作技巧等知识。

第五部分 事业单位改革与管理知识

一、事业单位概述与改革

(一)事业单位的概念、登记(备案)、范围和特点。

(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必要性、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

(三)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的基本原则和实施范围,全面推行公开招聘制度,人员聘用的基本程序。

(四)事业单位人员考核的概念、特点、原则和范围、内容和标准、方法和程序、结果的使用以及组织管理等制度。

二、事业单位人事争议仲裁

(一)人事争议的概念、分类、预防、处理的依据和意义,人事争议处理的特点、基本原则和渠道。

(二)人事争议处理与劳动争议处理、公务员申诉控告、信访等其他相关工作的关系与区别。

(三)人事争议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

(四)人事争议仲裁的机构、受案、管辖与时效。第六部分 职业能力测试部分

通过对应考者的常识与基本技能、言语理解与表达、判断推理、数量关系与资料分析的测试,考察应考者的应知应会能力、逻辑推理判断能力、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数据判断与分析能力。

第七部分 时事知识部分

通过对一年来国内国际时事知识的测试,了解应考者接受新知识与信息的能力。

第四篇:现代文阅读命题十类型

文 章来源

莲山 课件 w w w.5Y k J.C om 8

现代文阅读命题十类型

杞县阳光补校语文组 暴鹏飞

现代文(指文学作品阅读)阅读无疑是影响学生高考得分的瓶颈,也是高考复习备考的重点与难点。在平常的复习中,常用的指导学生阅读的思路主要有两种:一是从“考点”的角度逐一指导阅读训练,二是从“阅读”的角度指导学生阅读训练。在这里,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一直在探讨从“命题”的角度归类来指导答题,以图让学生在答题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从而提高答题能力,提高该题的得分。

命题类型一 :理解文中重要的词语。(如何理解文中加点的词语的含义或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个词?如何理解文章标题?为什么要以此为题或以此为题有什么作用?)

例1.“木车的激情”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4分)

(《木车的激情》)

答: 孔子及其弟子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为思想而激动,为理念二不知疲倦,终其一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往复奔走的精神。

解析:此题重在考查学生的概述能力

例2.阅读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1)文章说,“所有人,生来都会属于不同的风景”,这里的“风景”指的是什么?(4分)(2)“想为流泪的滕王阁续一首诗,诗里面是伤痕累累的王勃”一句中,“伤痕累累”的具体内容是什么?(4分)

(《流泪的滕王阁》)

答:(1)“风景”是指适合个人才华、施展个人抱负的领域。(2)怀才不遇,在迷茫中放纵文字;不甘寂寞,仕途中遭受重大挫折;溺水而亡,过早结束了人生。

例3.文章为何以“流泪的滕王阁”为题?这样有什么好处?(5分)

(《流泪的滕王阁》)

答:(1)王勃曾在滕王阁抒写才情,写就《滕王阁序》,使滕王阁名闻天下;同时又表明自己是为王勃的际遇而伤感流泪。(2)作者借滕王阁上凭吊王勃,描写了王勃当年在滕王阁上写诗作赋时昂扬奋发的精神,既高度肯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贡献,同时又表达了对王勃难言的遗憾与伤痛,慨叹王勃不该去敲那扇不属于自己的官宦之门,抒发了对王勃的千古之思,这大概都是这个标题的妙处。

答题技巧:

一般来说,一个词语(概念)的出现,就在它的前面或后面作者都要做具体的阐释,换一种说法揭示他的内涵。命题者既然出了这个题,那答案就一定在原文中。答题时要找准原文中相关的句子,一般在词语出现的附近或者前后找答案即可。

理解文中加点的词语的含义一般要注意:①着眼上文,确定指代词的指代内容,②联系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③注意修辞方法,正确解释词义,④结合写作背景,确定词语的内涵,⑤注意词语搭配,准确辨析词义

鉴赏所用词语,则应结合语句,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从准确性、形象性、生动性和感染力等方面着手赏析其妙处。

文章标题的理解或赏析,一般来说重点也是对词语的理解,即使是短语,也要从理解词语着手。同时要掌握标题的意义和作用:①有的标题作为“文眼”有揭示文章中心或主题的作用;②有的标题从结构上看有文章线索的作用;③有的标题对文中的人物和主题有象征作用;④有的标题有比喻作用;⑤有的标题有虚实或双关两层含义。因此,理解或鉴赏标题时,一是要分析词语,二是要注意修辞,三是要注意虚实,四是要联系全文内容和结构,五是要结合文章主旨和背景。做到了这几点,也就不难了。

命题类型二 :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理解文中句子的含义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赏析)

4、文章说:“人生有许多门,可其中一些门只对一些人是永远敞开的;不要试图去敲门,去敲人生遗憾的门。”请结合原文,说出句子的含义。(4分)

(《流泪的滕王阁》)

答案:选择永远敞开的门可以让自己的人生是条坦途;而选择那扇关着的门,可能会给自己的人生带来遗憾。意在惋惜王勃没能一心为文,去敲了那扇不属于自己的官宦之门,误入官场,触怒龙颜,终至留下落泊溺水而死的遗憾。

答题技巧:

理解句子的含义,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所用修辞和句式特点结合上下文加以分析。同时要注意被理解的句子有什么特点,不同特点的句子有不同的理解重点。哲理句: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有时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感情句:即明显地表达出作者的喜怒哀乐和对事物的褒贬抑扬,则要把握住作者感情的突破口,有时还要结合文章的主旨来理解。变式句:根据句式变换的特点,这样的句子往往有强调意味,强调的点就在位置改变的那一部分上。修辞句:结合作者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来判断作者要表达的意思。矛盾句:貌似矛盾,实际上却寄寓了作者深刻的用意。这样的句子往往含有两方面的意思,但却侧重一面。含蓄句:要通过句子的字面意义来思考它没有明说出来的意义。

具体方法::

1.从关键词语入手,理解句子含义.2.从句子结构入手,理解句子意义.3.从所处地位入手,准确理解句意.4.从不同层面入手,深刻领会句意.5.从修辞角度入手,挖掘隐含意义.6.从因果关联入手,寻求句子的具体内涵.赏析句子则应在抓住句子的关键性词语的同时从句式特点、修辞手法、内容和情感等方面欣赏其妙处或表达效果。答题时,先作具体分析然后进行整合。

首先,把握句子本身(用了什么词、怎样的手法、有什么修饰、限制,怎样的语气、几层意思)其次,把握上下文(前后说了什么。解说,铺垫,呼应,还是别的?)

命题类型三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指出文中某个句子,然后问为什么这样说或这样说的原因(根据、依据、理由等)是什么?)

5、.作者为什么说“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比之“晴雪梅花”更为空灵、更为生动?请联系第④、⑤段作简要分析。(5分)

(《书房的窗子》)

【赏析】

杨振声(1890─1956)字金甫,又作今甫,山东蓬莱人。他的少年时代是在家乡度过的,北方渔民的生活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五四运动期间,他正在北京大学读书,是“新潮”社的主要骨干之一,曾因为火烧赵家楼、怒打章宗祥而被捕入狱。出狱后,他与冯友兰、何思源等人一同负笈美国,入哥仑比亚大学攻读心理学专业;学成回国后,先后在中山大学、武汉大学、燕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任教。罗家伦担任清华大学校长时,他与朱自清一起筹办了中文系,并担任系主任。20年代末,作为各方面都可以接受的人选,他离开清华,出任青岛大学校长,与闻一多、梁实秋等人一道,给这所大学带去勃勃生机。

杨振声是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之一。他的作品曾发表在《新潮》《现代评论》《新月》《大公报》《国闻周报》等刊物上。其中有《玉君》《渔家》《一个兵的家》《贞女》《阿兰的母亲》《她的第一次的爱》《抛锚》《报复》和《荒岛上的故事》等。杨振声虽然比胡适还大一岁,但是在《胡适来往书信选》中可以看到,作为学生,他对自己的老师是非常敬重的;他的小说《玉君》之所以获得较大成功,与胡适对他的鼓励和指导有关。

汪曾祺的老师是沈从文,沈从文的老师是杨振声,杨振声的老师是蔡元培。

《书房的窗子》是一篇学者散文,处出透漏露出学者的情怀。

本文题为“书房的窗子”,文章开篇却说“既无书房,又何从说到书房的窗子”,岂不怪哉!原来,这书房,这书房的窗子,都只存在于作者的想像之中,这想像中的窗子又是怎样的呢?南窗、东窗、西窗各有情致,作者却独偏好北窗,只因北窗光线清淡而隐约,能引人沉思,给人想像的空间,“我们想像的放大,不也就是我们人格的放大?放大到感染一切时,整个的世界也因而富有情思了。”能让人产生独立的个性,而窗外的一行疏竹更平添了几许灵性。而所有这些,都源于窗子能“打通你与天然的界限”。

我喜欢冬日里的南窗:“窗外有一带古老的粉墙”,“在墙边种上一行疏竹”,那清幽的光辉映照着人的心灵,清爽、温适,满足感油然而生。

你喜欢哪扇窗呢?

【答案】①月下梅花因光色幽暗而比晴雪梅花更显空濛灵动。

②因为幽光能激发人的想象,人的想象被放大,人格也就被放大,更富有情思。

③因为光度影响了态度,月光与日光所带来的美感是不同的。

【解析】题目提示了从第④、⑤段做答,首先解释句子本身的含义“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出自林逋的《山园小梅》,指月下的梅花;“晴雪梅花”指白天的梅花。作者说这句话是为了证明自己前面说的“光度”与“想象”“人格”的问题。第⑤段又说与“态度”有关。搜寻文中关键词句,即可整理出答案。

答题技巧 : 这种“句子”类题目与理解句子的含义题不同,这类题目,一般都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答题的依据,但其答题依据不在句子本身,而在其上下文中。作答时先分析“句子”的性质,观点句还是结论句(主要有这两种)。观点句,理由在后;结论句,理由在前。其次分析该句子所涉及(或管辖)的范围,确定信息的来源。然后在有效区内捕捉、筛选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整合。一般不要直接抄写句子。

命题类型四: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结构。(文中引用某些文字或诗词有何作用或为什么要引用这些文字或诗词?)

例6.文章末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阳关古道苍凉美》)

答:第一问:表现了作者的豪情壮志和对今天美丽富饶的阳关的赞美。

第二问:回应文章开头的提问,使文章前后照应,并强化了作者的观点。

答题技巧 :

答此类题重要的是掌握引用的作用。引用,可证明观点,使说理更具有说服力;充实论据,丰富内容,深化文章主题;增添文章意趣、文采和文化底蕴,增强文章感染力;点明题意,文题相应,铺垫对比,结构严谨;诗文相间,生动活泼,文采斐然,使语言更雅趣或更具文化底蕴。不过,掌握了这些作用后,还要能够根据具体的情况灵活运用。

命题类型五: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结构。(文章如何安排结构?为什么要写某事物或从某事物写起?或指出文章结构上的某一点(开头、结尾)有何作用或能否删去?)

9、本文写“木车的激情”,作者为什么开头用较多笔墨写现代人及其交通工具?请结合原文作简要分析。(5分)(《木车的激情》)

答:引出下文,为下文写“木车的激情”作铺垫:与文中孔子及其弟子乘坐缓慢的木车艰难求索而不知疲倦形成对比,从而突出“木车的激情”的强大和值得信赖。

10、作者是湘西人,在文中他也谈到自家的水,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5分)

答:作者在文章中写道“我故乡湘西的水清澈甘甜”,写出自己家乡的水甘甜秀美,相比之下,作者认为“乌镇的水是浑浊的”。作者以家乡水的清秀,反衬出乌镇水的特色,突出了“乌镇与水的关系,是血与水的关系,血浓于水,血也融于水”。

解析:现代文阅读中文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如果这句(段)话在开头,一般思考: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

如果这句(段)话在结尾,一般思考: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有时候,试题只针对最后一句发问,这一句偏偏又很含蓄,一眼看不透,即学生说的“看不懂”。那么,“看不懂”正是写这一句的作用。当然,我们不能直截了当的回答“作用是看不懂”,而要换一种委婉的说法。例如,“作用(或好处)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省”。此外,既然这一句放在末尾,又被命题人相中,那么,根据“卒章显其志”的传统技法,说明它可能与揭示主旨有关,只不过因其含蓄,所以它的作用不再是点明题旨,而是暗示主题。除了上述两点,最后一句往往还具有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

11、怎样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留下来,你就会是……千年乌镇的一个情节和段落”?(5分)

答:乌镇是一幅画,里面的人都是这幅画的组成因素。作者在这里想说,如果你留在乌镇,你将成为这幅画的组成部分,也就成了描写乌镇的文章的组成段落,表现了作者对乌镇的喜爱之情。

如果这句(段)话在中间,一般思考:中间段如果比较短,那么,它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过渡,在表达上的作用一般是衬托。在较短的中间段中,如果描写的物象(即散文写作的对象)并非选文的主要物象,而是次要物象,且与选文描述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和情感上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正面衬托(或烘托、铺垫)。如果中间段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不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反衬。中间段如果比较长,而且描写的是选文的主要物象,那么,它在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是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

例12.在第⑥、⑦段中,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想象中的古墙和疏竹?(4分)

(《书房的窗子》)

【答案】①通过古墙和疏竹把北窗的光影之美形象地描绘出来,强化了作者对北窗的偏爱,因为此处更宜于读书和写作。

②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增强了画面感,营造了诗的意境。

③写想象中的古墙和疏竹,使行文摇曳多姿,富有变化。

【解析】其首要的作用是这些描写的本身作用——表现对北窗的爱,还要考虑对于文章表达效果和结构的作用。

答题技巧:

文章结构安排常常与全文的总体思路及各个部分有关系,与文章内容及其所用表现手法也有一定的联系。因此既要分析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如对比、抑扬、铺垫、烘托等),又要注意文章的主体内容和线索。就其作用而言,用在开头导入正题或引起下文,有铺垫、烘托、反衬、抑扬、形成对比等作用;放在中间主要起承上启下、自然过渡的作用;放在结尾呼应开头或文题,使结构严谨;画龙点睛,总结深化或进一步强调突出。至于开头或结尾是否有必要,决定因素是表达主题是否需要。如果具有上面所说的作用,则是必要的;如果与主题关系不大,不要也未尝不可,它可以使行文更简洁,主题更集中;有时还可以给读者留下再创造的空间。注意对于“好不好”“要不要”之类的问题,一般应正面回答,如果从反面回答,一定要找到充足的理由。

命题类型六:鉴赏文章的表达技巧。(文章用第几人称,有什么作用或为什么要用第几人称?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技巧、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7、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5分)

(《上善若水》)

答:)领起全文内容,表明文章由实到虚的思路,激发读者的思考。

8、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6分)(《上善若水》)

答: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解析】《上善若水》,作者是“宠辱不惊的传奇作家张笑天”,新浪网称“张笑天的作品着重反映当前社会生活,探索人们的思想、情操、道德、信仰、法制、人性等问题”。原文刊2008年9月《吉林日报》,长约3700字,命题者将其精简为1000余字。但文章主旨切合江苏卷一直秉持的对现代文明的忧思。从高度发达的媒体文化可以把我们“娱乐死”(2005年《波兹曼的诅咒》)到对关中农民勤劳朴素积极乐观生活的无限憧憬和赞美(2006《麦天》);从对无限美好的农耕文明的礼赞和依恋以及对其即将消失的无限惋惜(2007《一幅烟雨牛鹭图》)到对中国农村洋溢着的朴素的人情美、亲情美的讴歌(2008《侯银匠》)……,江苏高考语文卷命题者一路走向2009年,对“原始”“原生态”的呐喊,对“生命之泉”“绿洲”的企盼,依旧是文本贲张的血脉。

可以看出,命题延续了全国卷散文阅读(如《总想为你唱支歌》)的思路,考生还是可以作出基本的思考的。汶川地震,让“都江堰”理所当然成为热门话题,关注生活,着眼现实,无疑是高中语文教学的正轨和坦途。阅读面广的考生在考场上会收获左右逢源的喜悦。

答题技巧:

前者要了解所使用的人称和不同的人称在行文中起到的不同作用或效果,并结合文章内容作答。第一人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显得亲切;便于对话,自由灵活;便于抒情,加强感染力;有时具有呼告的作用;用于对外物,有拟人化的效果。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地展现丰富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后者首先要了解一些常用的表达技巧(见后面附录),其次了解一般的解题思路:所用手法+所用手法的一般作用+所写对象+对象特征或内容

命题类型七 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文中写某句话或某事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作者写某事物或某段落表达了怎样的意思(内涵)?)

13、⑹⑺节画线处是两段抒情的文字,试简析作者要表达的情感。(4分)

答: 达了“我”对槐花的由衷爱恋,也反映出槐花给我带来轻松、温馨与快乐。

答题技巧:

“情感”与文章主题有着密切的联系。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对所写的内容做具体的分析,看它本身写的是什么,是用来说明(或证明)什么的,与文章主旨是什么关系,再结合所在段落、前后段内容、作者所处的坏境以及文章主旨分析其写作的目的、用意。“表达的意思”的确定既要抓住段落的中心,又要抓住段落中的关键句并且要结合上下文才能准确把握。要注意的是“情感”是就作者而言,而“意思”是就文章而言的。

命题类型八 筛选信息。(文章写某事物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或从哪几方面来写某事(物)的?或概括文章写某事物的内容和特点。)

例14.概括第一段所写景物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4分)(《魔盒》)

答:特点:封闭压抑,阴沉死寂。

作用:营造忧伤、压抑的氛围,渲染“我”孤独、烦闷的心情。

15、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的乌镇?(4分)

(《一墨乌镇》)

答:①色彩:乌镇的底色是墨色的,淡淡的墨色,让乌镇显得格外古朴。②历史:古老久远。③人文:江南的女子柔美,江南的人家平淡儒雅。④水:具有灵气。

答题技巧: 这一类考题,既涉及到筛选信息,又涉及到归纳概括。总体来说要做两方面的思考准备:①所写内容如果有几个方面就从内容方面分析概括;②如果内容集中写某一方面,无法从内容上分成几个方面时,则应考虑从手法(正反、虚实、点面)方面分店概括。具体答题时,先要“定位”,即找准阅读有效区,然后确定答题对应点。信息筛选出来以后,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相应的归纳与概括的方法—— 中心完善法(原文本身有中心句,只要我们根据需要加以整理和提炼)、摘要整合法(摘取文中关键词语、重要语句进行整合)、分层归纳法(先弄清文章每个层次的内容要点,然后抓住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从全局角度进行综合行整合)、揣摩提炼法(如果需要概括的内容是形象的、隐晦含蓄的,找不到能够直接用来概括的词语,就需要就需要在揣摩的基础上进行概括提炼)——进行整合,拟写答案时,要注意用词的准确性,有时还应讲究句式的一致性。

命题类型九 鉴赏评价。(就文章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进行赏析。)

(1)鉴赏形象: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

答题示例:女主人很快发现了我的反常行为,她嗅到了屋子里的油烟味。即刻提出了质疑。那时我正站在厨房里陶醉地听着三兄弟的叫声,我已经能够准确地分清他们声音中的微小差异了,有一个不叫我就会心事重重。女主人说,傻瓜蛋,有吸油烟机不用,你有神经病啊?我刚给她干活时,她对我的称呼是四个字——文学青年。这四个字用她地道的北京话发出来,显得无比的恶毒。雇用我三个月后,她叫我的就是这三个字——傻瓜蛋,她说之所以没有解雇我,是因为我看上去不像别的人一样吓她一跳。

我示意她小声一点,低声说,烟囱里有一窝小麻雀,他们是我的兄弟。女主人上上下下地看了我一遍(好像我是个什么怪物),扭身走出了厨房,在门口她从牙缝里挤出了两个字——农民。我喜欢这个称呼,虽然它同样恶毒,但我确实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我认为做个农民并不可耻。(节选自安勇《烟囱里的兄弟》)

问:文中的“女主人”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用一句话加以概括,并举一例说明。

答:是一个鄙视进城打工农民的城里人形象。如:从牙缝里挤出了两个字——农民。(或无比的恶毒地将“我”称为“文学青年”“傻瓜蛋”等)

例16.赏析文中贝格斯太太的形象。(不超过100字)(5分)(《魔盒》)

答:①热爱故土,珍视亲情;②淳朴善良,热情爽直。③观察敏锐,善解人意

答题技巧:鉴赏形象要抓住典型特征、刻画方法和典型意义等进行。按总分(分总)来回答。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括。

(2)鉴赏语言:

鉴赏语言的具体鉴赏角度如下:

1、从遣词造句的角度去鉴赏,包括用词、句式,如叠字叠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的选用、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等。

2、从修辞的角度鉴赏,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引用、对偶、借代等,这些修辞手法本身具有典型的作用。如比喻的作用是化此为彼,形象生动,想象力丰富;拟人的作用是化物为人,亲切自然,人格化等。

3、从语言风格的角度鉴赏,如自然淡雅,如朱自清,用工笔写意蕴;平和冲淡,如周作人,用淡笔写浓情;.苍劲雄健,如鲁迅,刚健之中见哲思;绚丽浓艳,如徐志摩,用诗意写浓情;清婉隽永,如冰心,用婉笔抒写柔情;形象含蓄,如茅盾,用形象表达主旨。

4、从语体的角度鉴赏,如:书面语与口语、普通用语与专业术语等

5、从情感的角度鉴赏,要善于体味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露出来的感情,或含蓄,或直露;或奔放,或细腻等。善于分析品味景中情、事中情、理中情等。

答题技巧 :答题的一般思路:语言特点/手法+该特点或手法的常规效果+对象+抒发情感/观点/句段内容

17、以⑾节加粗线的句子为例,简析此句语言运用是否规范,并说明理由。(4分)(《窗前的树》)

答:段文字陈述的对象是褐色的鸟窝、喜鹊的欢叫、麻雀的寻食、乌鸦的黑影,而下文用“鸟们的语言”来概括,是以偏概全,因而有语法和逻辑上的问题,是不规范的(意思对即可)。

18、本文语言典雅,请以第②段为例,从词语运用、句式选择、修辞方法三个方面加以简要赏析。(6分)

【答案】 ①选用了诸如“山阴水曲”“隐翳”“枝叶扶疏”“清虚”“清晖”等有文言色彩的词语,格调典雅。

(或:在用词上使用了对比手法,如“强烈”与“清淡”“敞开”与“隐约”“中午的骄阳”与“落日的古红”等成对的词语并举,使语言繁富而典雅。)

②句式上长短相间,以长句为主,且整散结合,错落有致,具有典雅之美。

③使用排比,如接连使用了三个“不喜欢……喜欢……”,显得整齐、工整、典雅。

(或:多处直接引用了古典诗文名句,如“晨光之熹微”“残夜水明楼”“明月照积雪”,使语言具有古典韵味。)

【解析】注意题目要求,从词语运用、句式选择、修辞方法三个方面分析“语言典雅”这一特点。“典雅”,指文章、言辞有典据,高雅而不浅俗。具体在本文第②段中,在语言运用上表现为文言词语、对举的词语;句式上整散结合,长短相间;在修辞上表现为排比和引用。要注意结合文章举例赏析。

(3)鉴赏其它

鉴赏内容,要抓住主题,从深刻、透彻以及给人的启示等方面赏析。鉴赏构思,要抓住结构特点(一波三折、首尾呼应、伏笔、照应)和表达技巧(烘托、铺垫、抑扬、映衬、象征等)。总之用语要讲究分寸、态度要辩证。如果要求写鉴赏短文,结构安排上采用“总—分—总”的形式,总说明确提出观点;分说结合原文对中心观点进行分解并各自举一到两例进行分析;最后总说再次点题。

命题类型十: 对作者的观点进行分析、评价;对作者的情感态度进行概括;对文章的中心进行归纳。

19、文章写到“不朽”的“时间”“会在我们不知不觉间,引领着我们一直走到地老天荒”。请根据文意简要分析作者对“人”和“时间”关系的观点和态度。(6分)

【答案】17.观点:时间是永恒的,它支配着人的生活。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人类的生命是长久的。态度:对时间行走的坦然和理智。

答题技巧:

针对这类题,我们在复习中,要教会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主要方法是:

1、快速浏览文章,分析散文的体裁特点,是叙事,是抒情,还哲理。确定解文的思路是“以事解文”,是“以情解文”,还是“以理解文”。

2、划出结构,用简短语言概括文段的段意,在各段段意的基础上归纳文意。

3、跳出文章外,看文章涉及到什么社会问题,有什么社会意义等,整体把握文章主旨。

4、根据题目要求,对文章或段落的要点用语言表述。

评价作者观点态度,作者的观点就是作者的见解和主张,作者的态度就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倾向。对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评价,通常指对作者的观点态度作出中肯的适当的评述,判断其正误,分析其意义和价值。因此在评价时要进行辩证的、全面的、发展分析,并体现考生的态度和认识。

现代文阅读命题十类型例题

例文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江西卷

木车的激情

张炜

在现代旅行中,我们常常因为交通工具的不够迅捷而焦躁和苦恼。我们祈盼乘坐的车辆眨眼间就到达目的地,幻想它能像闪电一样穿越莽野。我们有时甚至为最现代的旅行交通工具----飞机----感到焦急,比如说为机场的长长滞留、耽搁,感到愠怒和不安。

我们总是那么急于从甲地到乙地,总是有那么多事情要做。我们碌碌奔波,但催促我们行动的激情是那样脆弱和渺小。我们怎么能够想象几千年前,有一位思想者就乘坐着一辆缓慢的牛车或马车,在大地上往复奔走,是的,他为了自己的思想,为了自己的理念而不知疲倦,并这样终其一生。

他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古代哲人孔子,还有他的一群弟子。他们都是一些为思想而激动的不知疲倦者。我们不妨把这些人的一生,把这一切,称为“木车的激情”。

由于车速是极其缓慢的,里程是极其艰难的,因而我们今天更有理由说,他的激情才更为强大、更值得信赖。

枯叶铺地,北风呼啸。在冬天,那个哲人也不能舍弃自己的旅程。这在越来越聪明的现代人眼里是不可思议不可理解的。一位不可理喻的执著者,让世界感到畏惧了。

“政治”这两个字在现代或许已经变质。我们现代人几乎仅仅可以从那辘辘得木车声中,听到“政治“的真正含义,领略它的本质。它那时候是人,旅途,木车,是面对土地的求索,是这样的不知疲倦。原来在古代,“政治”和“诗”是合二为一的,这才让后人生出了永久的崇敬他不倦地向各个阶层诉说他的思考,他的思想,他对这个世界的观察,他探索到得各种各样的原理,作为一位布道者,一位启蒙者,一位诗人,大概这个世界上没有几个人能够与他比肩。但人们往往承认他是布道贺启蒙者,而不愿承认他是诗人。

可是,现代人在这个寒冷的冬天,在北风击碎冰凌的时刻,真的不能从辘辘的马车声中,听到和看到孔子那一腔燃烧的诗情吗?

这是一首长长的,写在大地上的诗,是可以从东方播散到西方的长卷。它就像高空的彩虹一样,横跨万里。放射出璀璨的光辉。

我们相信,一本《论语》只是微薄的纪念,只是简短的记录,它那真正的,更为渊博的思想,的却是由车轮和双足携刻在大地上的。它们化在了历史的尘埃之中,需要无数的后人在气流和土末里感觉和辨析,去接受它们的渗透和感染。

那个颠簸的木车,把激情播撒在中国大地上。他成了中国乃至整个东京的骄傲,也成了整个人的骄傲。他的行为表明了人类在某个方面的认识和耐力。他可以指示我们走向多么遥远。他不仅属于古代,更属于现代和未来。

给这样一个伟大的言者和行者做一鉴定,我们也许是无能为力的。可是我们很容易就会发现:他是这样一种生命,他抓住了更本质的东西,所以他才能走向未知的选择,才能驾驭颠簸的木车,承载那么多思想,驶进茫茫历史长河之中,驶进一片灿烂之中。

遥想那个古人的身影,我们似乎会明白一点什么。

原来只有激情,只有他所击打出的思想的闪电,才可以超越一切交通工具的迅捷,使一切现代传播工具相形见绌。思想才是真正迅捷的,阔大无边的,可以笼罩这个宇宙。激光、无线电波甚至都很难拥有这样的速度和力量。

当我们人类不断地将自己的智力和激情变为现代科技,变为非常具体的器械和工具的时候,我们常常忽略了他它的源头,忽略了她们正真是来自人类共同的心灵——这样一个基本而重要的现实。无论怎样现代的工具都不能取代心灵。抽掉了心灵,一切都无从谈起。在那个伟大的心灵面前,即便是缓缓爬行的木车,也不能阻断万丈激情。激情的燃烧可以使他穷尽一切艰难险阻,可以穿越十万大山。枯竭而渺小的现代人即便拥有了火车,有了飞船,有了一切的一切,也并不能阻止眼前的危机。

也许当我们现在人懂得一遍又一遍怀念木车的激情的时候,才会走向自己的觉悟。

(选自《张炜散文精选集》,有删改)

16.“木车的激情”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4分)

答: 孔子及其弟子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为思想而激动,为理念二不知疲倦,终其一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往复奔走的精神。

解析:此题重在考查学生的概述能力

17.本文写“木车的激情”,作者为什么开头用较多笔墨写现代人及其交通工具?请结合原文作简要分析。(5分)

答:引出下文,为下文写“木车的激情”作铺垫:与文中孔子及其弟子乘坐缓慢的木车艰难求索而不知疲倦形成对比,从而突出“木车的激情”的强大和值得信赖。

解析:现代文阅读中文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如果这句(段)话在开头,一般思考: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

18.联系全文,概况本文主旨。(6分)

答:文章通过对几千年前孔子及其弟子的“木车的激情”的怀想和高科技时代人们精神现状的反思,抒发了作者对“木车的激情”的崇敬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现代人心灵缺失现状的忧思与批评。

例文

2、流泪的滕王阁

潘碧秀

江畔小舟,轻摇的芦苇,南来聚拢的风……赣江上一览无余,视野里找不到期待的身影。我在滕王阁的一隅,独想王勃。

游人脆脆的思绪如牵强的秋风,薄薄地依偎在滕王阁穿越时空的坚强里。站在清冷的滕王阁上,睁眼闭眼间全是王勃清瘦忧郁的神情。斜阳拥抱着欲泣的滕王阁,阁影轻轻地躺在江水中荡漾着。槛外长江空自流,帝王群子犹不见。寂寞的阁上,觥筹交错的场景不复存在,诗弦管乐也只是附和。我坐在阁的阶梯上独自听江的声音,江波的皱褶里藏着绝世的才子王勃。

阁的忧伤让我无声息的追随。每一寸楼板,每一抹丹朱,都在我的心弦上颤动。想为流泪的滕王阁续一首诗,诗里面是伤痕累累的王勃。流泪的滕王阁日日孤寂的走入我梦中,独自徘徊复徘徊。我找不到王勃的诗句,无数醒着的黑暗的夜里,枕着阁影到天明。

有人说:“所有的风景都会拒绝一部分人,偏爱另一部分人,所有人,生来都会属于不同的风景。”在朝廷得不到肯定的王勃,一再遭谴受贬。然而,层层不得意却抹不掉他悠游于世、歌舞人生的脾性。贬到赣江边上任小刺史,他仍意心遄飞地要为自己建一座阁“拍檀板唱歌,举金樽喝酒”,吸引文人才子登临放歌。那个仲秋的日子,王勃的“独角戏”正上演着。他深望着水天相接的江面,感叹人生如江面枝柯,沉浮复沉浮,一腔激情与渴望却在纸上无羁的飘洒,洋洋一派文章,力透纸背的全是对生活的向往。有人说“厚积”是为了“薄发”,王勃客居剑南数年,终有了其巅峰之作。滕王阁只不过是显其巅峰昂然之姿的一种凭藉罢了。此时的长安,或许已将王勃忘得一干二净,谁会在抚筝之时,思绪在筝上游移间,想起王勃?如今,赣江畔的孤鹜年年此时都要背起王勃馈赠给它们的礼物,一上一下翩翩地飞,托起无限秋水长天的风情。

“物是人非事事休”,游人仍在阁上徘徊留连,涌起的江浪层层间依稀可见当年王勃的风姿。这个自幼饱读诗书,贯通九经的青年,行于线装书陶陶然的青年,瑟缩在蜀地的乡居里,不再想读书之外的事情。蜀地去长安已经遥遥又遥矣。无人识君,只有在迷惘中放纵文字:《蜀中九日》、《盛泉宴》……“每有一文,海内惊瞻”。人生有许多门,可其中一些门只对一些人是永远敞开的;不要试图去敲门,去敲人生遗憾的门。王勃若一心为文,历史也许会重新改写吧。可惜,王勃在剑南之地逍遥了三年,终究不甘寂寞,踌躇北上,到河南任参军,书生之迂,终惹大祸,龙颜大怒,险丢小命。人生沉浮反复,王勃心冷了。

“一片阁/躲在云层下/疲倦和黄昏的鸟一样/面对江水恸哭。”江水缓缓流,终有温柔得叫人落泪的时候。一介书生咬文嚼字,终有叫人品错位的时候。该张皇,迷惘,失落,还是愤懑?毕竟人生不是“数点扁舟向斜阳”那样诗意、简单而直观。——人无语,惟有惆怅地醉去。滕王阁不在出产帝王将相的长安,站在这玲珑典雅的阁上,赣江风情一览无余,王勃的梦魂可以与阁相依偎到永远了。

昆德拉说:“生活是棵长满可能的树。”王勃客居剑南的日子,也许模拟了日后的种种,却没料到人生最绝望的一种可能就是立在水中候着。

王勃如断线的纸鸢一头栽进江里去了,灵魂可依附在了江水中的鱼儿身上?想他经行处会不会开出一江的花儿来,让鱼儿也欢喜,让鱼儿也惆怅。

斜阳已成余辉,阁上人去,鸟去,空留一片寂寥。

1.阅读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1)文章说,“所有人,生来都会属于不同的风景”,这里的“风景”指的是什么?(4分)(2)“想为流泪的滕王阁续一首诗,诗里面是伤痕累累的王勃”一句中,“伤痕累累”的具体内容是什么?(4分)

2、文章说:“人生有许多门,可其中一些门只对一些人是永远敞开的;不要试图去敲门,去敲人生遗憾的门。”请结合原文,说出句子的含义。(4分)

3.文章为何以“流泪的滕王阁”为题?这样有什么好处?(5分)

4.从下列角度中任选一个,写30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14分)

(1)试析本文的动人哀情

(2)试析本文的独特见解

参考答案:

1.(1)“风景”是指适合个人才华、施展个人抱负的领域。(2)怀才不遇,在迷茫中放纵文字;不甘寂寞,仕途中遭受重大挫折;溺水而亡,过早结束了人生。

2:选择永远敞开的门可以让自己的人生是条坦途;而选择那扇关着的门,可能会给自己的人生带来遗憾。意在惋惜王勃没能一心为文,去敲了那扇不属于自己的官宦之门,误入官场,触怒龙颜,终至留下落泊溺水而死的遗憾。

3.(1)王勃曾在滕王阁抒写才情,写就《滕王阁序》,使滕王阁名闻天下;同时又表明自己是为王勃的际遇而伤感流泪。(2)作者借滕王阁上凭吊王勃,描写了王勃当年在滕王阁上写诗作赋时昂扬奋发的精神,既高度肯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贡献,同时又表达了对王勃难言的遗憾与伤痛,慨叹王勃不该去敲那扇不属于自己的官宦之门,抒发了对王勃的千古之思,这大概都是这个标题的妙处。

4.赏析提示(1)一是虚实相生写哀情,如现实的景与远古的事;二是独特景物衬哀情,如文章多次出现的景物描写。(2)文章充满了对王勃的同情,更融入了理性的沉思,没有简单地将王勃的悲剧归咎于当时统治者的腐朽,而是从如何选择人生道路的角度深刻剖析王勃的悲剧人生,慨叹王勃不该去敲那扇不属于自己的官宦之门,而应在文学的殿堂里挥洒自己的才情。见解独到,富有警世作用。

例文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湖北卷)

书房的窗子

杨振声

①今天又想到了我那书房的窗子。说起窗子,那真是人类穴居之后一点灵机的闪耀才发明了它。它给你清风与明月,它给你晴日与碧空,它给你山光与水色,它给你安安静静的坐窗前,欣赏着宇宙的一切。一句话,它打通你与天然的界限。

②窗子的功用,虽是到处一样,而窗子的方向,却有各人的嗜好不同。我独喜欢北窗,那就全是光的问题了。说到光,我有一致偏向,就是不喜欢强烈的光而喜欢清淡的光,不喜欢敞开的光而喜欢隐约的光,不喜欢直接的光而喜欢反射的光。就拿日光来说罢,我不爱中午的骄阳,而爱“晨光之熹微”与落日的古红。纵使光度一样,也觉得一片平原的光海,总不及山阴水曲间光线的隐翳,或枝叶扶疏的树荫下光波的流动。至于反光更比直光来得委婉,“残夜水明楼”,是那般的清虚可爱,而“明月照积雪”使你感到满目清晖。

③不错,特别是雪的反光。在太阳下是那样霸道,而在月光下却又这般温柔。其实,雪的反光在阴阴天宇下,也满有风趣。特别是新雪的早晨,你一醒来全不知道昨宵降了一夜的雪,只看从纸窗透进满室的虚白,便与平时不同,那白中透出银色的清晖,温润而匀净,使屋子里平添一番恬静的滋味,披衣起床且不看雪,先掏开那尚未睡醒的炉子,那屋里顿然煦暖。然后再从容揭开窗帘一看,满目皓洁,庭前的枝枝都压垂到地角上了,望望天,还是阴阴的,那就准知道这一天你的屋子会比平常更幽静。

④至于拿月光与日光比,我当然更喜欢月光。在月光下,人是那般隐藏,天宇是那般的素净。现实的世界退缩了,想象的世界放大了。我们想象的放大,不也就是我们人格的放大?放大到感染一切时,整个的世界也因而富有情思了。“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比之“晴雪梅花”更为空灵,更为生动;“无情有恨何人见,月亮风清欲堕时”比之“枝头春意”更富深情与幽思;而“宿妆残粉未明天,总立昭阳花树边”也比“水晶帘下看梳头”更动人怜惜之情。

⑤这里不止是光度的问题,而且是光度影响了态度。强烈的光使我们一切看得清楚,却不必使我们想得明透;使我们有行动的愉悦,却不必使我们有沉思的因缘;使我们像春草一般的向外发展,却不能使我们像夜合一般的向内收敛。强光太使我们与外物接近了,留不得一分想象的距离。而一切文艺的创造,决不是一些外界事物的推拢,而是事物经过个性的熔冶、范铸出来的作物。强烈的光与一切强有力的东西一样,它压迫我们的个性。

⑥以此,我便爱上了北窗。南窗的光强,固不必说,就是东窗和西窗也不如北窗。北窗放进的光是那般清淡而隐约,反射而不直接。说到反光,当然便到了“窗子以外”了。我不敢想象窗外有什么明湖或青山的反光,那太奢望了。我只希望北窗外有一带古老的粉墙,最低限度地要老到透出点微黄的颜色;假如可能,古墙上生几片青翠的石斑。这墙不要去窗太近,太近则逼窄,使人心狭;也不要太远,太远便不成为窗子屏风;去窗一丈五尺左右便好。如此古墙上的光辉反射在窗下的桌上,润泽而淡白,不带一分逼人的霸气。这种清光绝不会侵凌你的幽静,也不会扰乱你的运思。

⑦假如,你嫌这样的光太朴素了些,那你就在墙边种上一行疏竹。有风,你可以欣赏它婆娑的舞容;有月,你可以欣赏窗上迷离的竹影;有雨,它给你平添一番清凄;有雪,那素洁,那清劲,确是你清寂中的佳友。即使无月无风,无雨无雪,红日半墙,竹荫微动,掩映于你书桌上的清晖,泛出一片青翠,几纹波痕,那般的生动而空灵。你书桌上满写着清新的诗句,你坐在那儿,纵使不读书也“要得”。

(选自《品味人生》,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有删改)

16.窗子在全文的结构中有什么作用?试作简要说明。(3分)

【答案】①窗子是本文的一条重要线索。

②作者开篇写窗子的功用,接着主要写“我”喜欢北窗的理由,最后具体形象地描绘想象中北窗的景象。

【解析】在结构上的作用,要考虑本身的作用,文章名为“书房的窗子”,用意不在写窗子,而是表明一种人格和生活态度,所以窗子只是文章的线索。还要考虑在文中的作用,这是在开头,就主要考虑与题目和下文的关系。

17.本文语言典雅,请以第②段为例,从词语运用、句式选择、修辞方法三个方面加以简要赏析。(6分)

【答案】 ①选用了诸如“山阴水曲”“隐翳”“枝叶扶疏”“清虚”“清晖”等有文言色彩的词语,格调典雅。

(或:在用词上使用了对比手法,如“强烈”与“清淡”“敞开”与“隐约”“中午的骄阳”与“落日的古红”等成对的词语并举,使语言繁富而典雅。)

②句式上长短相间,以长句为主,且整散结合,错落有致,具有典雅之美。

③使用排比,如接连使用了三个“不喜欢……喜欢……”,显得整齐、工整、典雅。

(或:多处直接引用了古典诗文名句,如“晨光之熹微”“残夜水明楼”“明月照积雪”,使语言具有古典韵味。)

18.作者为什么说“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比之“晴雪梅花”更为空灵、更为生动?请联系第④、⑤段作简要分析。(5分)

【答案】①月下梅花因光色幽暗而比晴雪梅花更显空濛灵动。

②因为幽光能激发人的想象,人的想象被放大,人格也就被放大,更富有情思。

③因为光度影响了态度,月光与日光所带来的美感是不同的。

19.在第⑥、⑦段中,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想象中的古墙和疏竹?(4分)

【答案】①通过古墙和疏竹把北窗的光影之美形象地描绘出来,强化了作者对北窗的偏爱,因为此处更宜于读书和写作。

②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增强了画面感,营造了诗的意境。

③写想象中的古墙和疏竹,使行文摇曳多姿,富有变化。

【解析】其首要的作用是这些描写的本身作用——表现对北窗的爱,还要考虑对于文章表达效果和结构的作用。

例文

4、(2008年全国卷)

阳关古道苍凉美

寅公

一到敦煌,我就想了阳关。阳关在哪里?它还是那么荒凉、那么令人感伤吗?于是,一缕思绪把我带到了古阳关遗址。

古阳关位于敦煌西75公里的古董滩上,三面沙丘,沙梁环抱。它与玉门关遥相呼应,像两颗明珠镶嵌在一段汉长城的两端,因在玉门关以南,故名阳关。阳关这样的边塞之地之所以闻名遐迩,并不起始于王维的那首《渭城曲》,而是因为它自汉魏以来就是通往西域诸国最西边防上的重要关隘,是古丝绸之路南道的必经关口。后来,“阳关道”成为光明大道的代名词。

在去阳关古城的路上,只见沿途平沙千里、荒无人烟,戈壁滩与蓝天相互对峙,偶尔有芨芨草、骆驼刺等沙生植物零星地点缀在远处,把广袤的戈壁滩映衬得更为荒凉。车轮飞转,发出沙沙的声响,远方地平线,隐隐约约出现了一线锯齿形的屏障。那屏障原是一条林带。我们的汽车驶进林带,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这水渠交错、万木争春的景象,仿佛就是可爱的江南水乡。

汽车穿过禾田,钻出林带,向荒丘起伏的墩墩山上的一座烽火台驶去。我们登上烽火台,但见南边有一块铁牌,上面写着四个工整的字“阳关古城”。然而,向四面看,却只见红沙渺渺,不见古城的一砖一瓦。阳关古需,以雪山为屏,原也有过美丽的环境,一千多年前,它曾是湖水碧清、林草丰美的地方,只是由于种种天灾人祸,才成了连天的荒漠。如今,古阳关已被结地面。山下南面从东到西自然排列成二十余座大沙梁。沙梁之间,为砾石平地。汉唐陶片,铁砖瓦块,俯拾皆是。如果看到颜色乌黑、质地细腻、坚硬如石的阳关砖,千万莫要小瞧它,昔日有名的“阳尖砚”就是用这种砖磨制的。用阳关砚磨的墨冬不结冰,夏不缩水,用来写毛笔字十分方便。听着旅伴的介绍,我不由感慨起来,好像这凄冷的阳关古城也有几分暖意了。

阳关,昔日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关隘,原本不过是一道关,却被赋予了许多哲思和诗情。哲学家站在这儿宣称,即使人生从同一起点出发,也有不同的道路。“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抽象的对立概念如此生动地写在阳关之下。诗人站在这儿,与朋友依依不舍,“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道尽多少离愁别绪和万般无奈。然而,最初在阳关道上留下足印的并不是哲学家与诗人,而是戍守边关的将军和士兵。这阳关古道对他们来说,无异于是一道生死关,归乡的路成了夜晚奢侈的梦,像阳关上的那弯月,清冷而高远。他们在这条原本传播文明的古道,冲冲杀杀……于是,这些走过生死之劫的将军和士兵,便成了哲学家与诗人,他们留下的点滴感慨,震撼着无数人的心灵。

自古以来,阳关在人们心中,总是烽火连天,黄沙穿甲,满是凄凉悲惋。然而,今天阳关附近,则已出现柳绿花红、林茂粮丰的景象。游人漫步这里,既可凭吊古阳关遗址,还可以远眺绿洲、沙漠、雪峰的自然风光。“何必‘劝君更尽一杯酒’,这样的苦酒何须进,且把它还给古诗人!什么‘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的诗句不必吟,且请把它埋进荒沙百尺深!”这是郭小川的诗句吧!

14.根据文意,说说古阳关为什么闻名遐迩。(4分)

15.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4分)

(1)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

(2)好像这凄冷的阳关古城也有几分暖意了。

(3)这些走过生死之劫的将军和士兵,便成了哲学家与诗人。

16.结合文中对阳关古道的描述,谈谈你对“苍凉美”的理解。(6分)

17.文章末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参考答案及解析】

14、①是通往西域边防的关隘;②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关口;③王维《渭城曲》诗中对古阳关的咏叹;④有关“阳关道”的民谚广为流传。

15.(1)宽广的绿色林带与沙漠戈壁的反差巨大,是我突然产生了惊喜之感。

(2)城砖磨制的阳关砚,蕴含着历史文化气息,是我对阳关古城的感觉也变得温暖了一些。

(3)出生入死的人生经历,使戍守边关的将军和士兵对生活有着深刻而丰富的感触,给后人留下了哲理和诗情。

16.①古代的军事重镇和交通要道,如今已是平沙千里,广袤雄浑;②昔日“林草丰美”的阳关古城,如今已是红沙渺渺,苍凉悲壮;③古人对生死离别的感慨,道尽人间沧桑,凄凉悲惋。

17.第一问:表现了作者的豪情壮志和对今天美丽富饶的阳关的赞美。

第二问:回应文章开头的提问,使文章前后照应,并强化了作者的观点。

例文

5、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1~14题江苏卷

上善若水

张笑天

去都江堰,一进入成灌高速公路,“上善若水”的巨型横幅扑面而来。这是指水吗?是褒扬都江堰吗?还是借水喻人,弘扬一种文化精神?岷江从雪山一路蹒跚走来,负荷着黎庶的厚望,伴随着历史的沧桑。人不可能在不同的时间趟过同一条河流,大概就是这种带有哲学意味的思维,令人频生感悟。

上善是最高的善。水滋润万物,使之生长,又从不与万物竞高下、论短长,所以老子认为“上善若水”。这种品格接近于他心中至高至圣的“道”了。

在喷吐着雪浪的离堆前,在散射着彩虹光芒的水雾屏幕上,我仿佛看到了重重叠叠的人影,杜甫、岑参、陆游……他们的诗篇传诵千古,历久弥新。譬如那玉垒山,本非雄峰峻岭,之所以名扬天下,还是仰赖诗圣的两句诗:“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而2200多年前蜀郡守李冰“低作堰、深淘滩”,劈山引水修筑的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史记。河渠书》记载,李冰凿离堆,“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溉,百姓飨其利”。

李冰靠火烧、靠水浇,切断玉垒山,开凿离堆,修飞沙堰,今天看来实在原始。然而,原始有原始的好处。它绝不污染环境,绝不危及生态;它不会像现代水库几百米的高坝那样既令人惊叹。又令人隐隐不安。都江堰不会切断鱼类洄游的线路,人们用不着把鱼捞起来,送到大坝上头的水库里去产卵,再把孵化的幼鱼捞起来送回下游。人很累,鱼也很累。都江堰是历史的遗存,既能防洪,又能灌溉,是人类利用大自然的神话。与之同时的郑国渠早已成了需要史学家考证的遗迹,而都江堰仍旧生机盎然,滋养着天府之国的子民。难怪道教尊李冰为“妙源清君”,这也暗合了老子“上善若水”的精髓吧。在都江堰,流淌着两条河,明的是岷江,暗的是流水孕育的文化。

伫立水边,听着震耳欲聋的涛声,望着清幽的水跳跃奔流,我的心与波涛一同律动,我被那至清的水融化了,与晶莹和透明合而为一。

一想到黄河将成为泥河、长江将成为黄河、淮河将成为黑水河,众多我们赖以生息的湖泊和近海频频告急,我仿佛是那快要窒息的鱼,无处安身。何处有生命之泉?何处有可供自由呼吸、可供安枕的绿洲?

好在都江堰有。

原生态的都江堰干净、持久,李冰“分四

六、平涝旱”的科学治水方法,使它青春永驻,从容运转,成为几千万人民的生命甘露。李冰的众多后任,总会追踪李冰的足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疏浚、修缮都江堰。诸葛亮、高俭、卢翊、阿尔泰、丁宝桢……这些确保天府之国旱涝保收的官员们,生前也许没有立过德政碑,但后人有情。如今,他们就矗立在伏龙观前堰功道两侧,供人瞻仰。都江堰成就了他们,他们与都江堰同辉。

临别的晚上。我们在郡府楼上吃着关味的河鲜,窗外是涛鸣的和弦,真是一种久违的幸福。

⒒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5分)

⒓文中说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6分)

⒔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6分)

⒕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6分)

【参考答案】⒒(5分)领起全文内容,表明文章由实到虚的思路,激发读者的思考。

⒓(6分)因为都江堰的建造①理念正确:顺应自然,符合生态,造福百姓;②方法科学:“低作堰、深淘滩”“分四

六、平涝旱”;③功效长久:至今仍在发挥灌溉、防洪的作用;④体现了“上善若水”的哲学思想。

⒔(6分)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⒕(6分)以水比喻“上善”,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任可谓上善之人;由此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

例文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题。浙江卷(20分)

魔 盒

(英)大卫·洛契佛特

在一抹缠绵而又朦胧的夕照的映衬下,我四周高耸着的伦敦城的房顶和烟囱,似乎就像监狱围墙上的雉堞。从我三楼的窗户鸟瞰,景色并不令人怡然自得——庭院满目萧条,死气沉沉的秃树刺破了暮色。远处,有口钟正在铮铮报时。

这每一下钟声仿佛都在提醒我:我是初次远离家乡。这一年,我刚从爱尔兰的克尔克兰来伦敦碰运气。眼下,一阵乡愁流遍了我全身——这是一种被重负压得喘不过气来的伤心的感觉。

这是我一生中最沮丧的时刻。接着突然响起敲门声。

来人是女房东贝格斯太太。刚才她带我上楼看房时,我们只是匆匆见过一面。她身材纤细,银丝满头;我开门时她举目望了望我,又冲没有灯光的房间扫了一眼。

“就坐在这样一片漆黑中,是吗?”我这才想起,我居然懒得开灯。“瞧,还套着那件沉甸甸的外衣!”她带着母亲般的慈爱拉了拉我的衣袖,一边嗔怪着,“你就下楼来喝杯热茶吧。噢,我看你是喜欢喝茶的。”

贝格斯太太的客厅活像狄更斯笔下的某一场景。……她一边准备茶具一边说,“ 你进屋时我注意到了你手提箱上的标签。我这一辈子都在接待旅客。我看你的心境不佳。”

当我坐下和这位旅客的贴心人交谈时,我的忧郁感渐渐被她那不断地殷勤献上的热茶所驱散了。

随后,我告诉贝格斯太太我必须告辞了。然而她却坚持临走前给我看一样东西。她在桌上放了一只模样破旧的纸板盒——有鞋盒一半那么大小,显然十分“年迈”了,还用磨损的麻绳捆着。“这就是我最宝贵的财产了,”她一边向我解释,一边几乎是带有敬意地抚摸着盒子,“对我来说,它比皇冠上的钻石更为宝贵。真的!”

我估计,这破盒里也许装有什么珍贵的纪念品。是的,连我自己的手提箱里也藏有几件小玩意——它们是感情上的无价之宝。

“这盒子是我亲爱的母亲赠给我的,”她告诉我,“那是在1912年的某个早上,那天我第一次离家。妈妈嘱咐我要永远珍惜它——对我来说,它比什么都珍贵。……“这盒子已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了。”贝格斯太太继续说:“1917年凯撒的空袭,后来德国法西斯的轰炸……我都把它随身带到防空洞里。房屋损失了我并不在乎——我就怕失去这盒子。”

我感到十分好奇,贝格斯太太任然津津乐道地说:“此外,我从来没有揭开过盖子。”她的目光越过镜片好笑地打量着我:“您能猜出里面有什么吗?”

我困惑地摇了摇头。无疑,她最珍惜的财产当然是非凡之物。她忙着又给我倒了点热气腾腾的茶,接着端坐在安乐椅上,默默地注视着我——似乎在思索着如何选词来表达自己的思。①

然而,她的回答却简单得令人吃惊——“什么也没有,”她说,“这里头空空如也,什么也没有!”

一个空盒!天哪,究竟为啥将这么一个玩意当做宝贝珍藏,而且珍藏达40年之久呢?我隐隐约约地怀疑起来,这位仁慈的老太太是否稍稍有点性格古怪?

“一定感到奇怪,是吧?”贝格斯太太说,“这么多年来我一直珍藏着这么一个似乎是无用的东西。不错,这里头的确是空的。” ②

这时我朗声大笑了起来——我不想再将此事刨根究底地追问个水落石出。

“没错,是空的。”她认真地说,“40年前,我妈将这盒子合上捆紧,同时也将世上最甜蜜的地方——家的声响、家的气味和家的场景统统关在里头了。自此以后,我一直没将盒子打开过。我觉得这里头仍然充满了这些无价之宝呢。”

这是一只装满了天伦之乐的盒子!和所有纪念品相比较,它无疑既独特又不朽——相片早已褪色,鲜花也早已化作尘土,只有家,却依然如自己的手指那么亲近!

贝格斯太太现在不再盯着我了,她注视着这陈旧的包裹,指头轻抚盒盖,陷入沉思之中。

又过了一会儿——还是在那晚,我又一次眺望着伦敦城。灯火在神奇地闪烁着,这地方似乎变得亲切得多了。我心中的忧郁大多已经消失。我苦笑着想到:这是被贝格斯太太那③滚烫的茶冲跑的。此外,我心中又升腾起一个更深刻的思想——我明白了,每个人离家时总会留下一点属于他的风味;同时,就像贝格斯太太那样,[][][][][][][][][][][][][],这也是完全办得到的。

(本文有删节)

12.概括第一段所写景物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指出三处画线词语“似乎”在句中所起的作用。(3分)

似乎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似乎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似乎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联系全文,在空格内写一句话,要求连贯、生动,能揭示主旨。(不超过15字)(3分)

15.有人建议把标题“魔盒”改为“贝格斯太太”,你认为哪一个合适,谈谈你的看法。(5分)

16.赏析文中贝格斯太太的形象。(不超过100字)(5分)

12.特点:封闭压抑,阴沉死寂。

作用:营造忧伤、压抑的氛围,渲染“我”孤独、烦闷的心情。

13.①显示人物的情态。②表示对魔盒作用的肯定。③ 反映“我”的情感和心理变化。

14.永远随身带着一点老家的气息(原文)

15.看法一:以“魔盒”为题更合适。理由:①制造悬念,吸引读者;②作为线索,贯穿全文;③形象生动,具有象征意味。

看法二:以“贝格斯太太”为题更合适。理由:①贝格斯太太是全文主人公,以此为题,可突出人物形象;②小说中人物关系单纯,以此为题,更能紧扣中心;③外国经典作品常以人物姓名为题。

16、①热爱故土,珍视亲情;②淳朴善良,热情爽直。③观察敏锐,善解人意。

例文

7、窗前的树

①我的窗前有一棵树。

②那是一棵高大的洋槐。树冠差不多可达六层的楼顶。粗壮的树干与三层的阳台相齐,碧绿而茂密的树叶部分正对着我的四楼的窗户。

③坐在我的书桌前,一树浓阴收入眼底。从春到秋,由晨至夜,着意的或是不经意的抬头,终是满眼的赏心悦目。

④ 那树想必已生长了多年。我们还没搬来的时候,它就站立在这里了。或许,我还没出生的时候,它就已成为一棵树了。就因着它的缘故,我们曾真心希望能拥有这个单元的一扇窗。后来果真如愿,我们从此天天享受着它的清凉与恬静,便因此很是满足,很觉幸福。

⑤洋槐在春天,似乎比其他的树都沉稳些。杨与柳都已翠叶青青,它才爆出米粒般大的嫩芽;只星星点点的一层隐绿,悄悄然决不喧哗。又过些日子,忽然就挂满了一串串葡萄似的花苞,又如一只只浅绿色的蜻蜓缀满树枝———当它张开翅膀跃跃欲飞时,薄薄的羽翼在春日温和的云朵下染织成一片耀眼的银色。那个清晨你会被一阵来自梦中的花香唤醒,那香味甘甜淡雅、撩人心脾却又若有若无。你寻着这馥郁走上阳台,你的身子为之一震,你的眼前为之一亮,顿时整个世界都因此灿烂而壮丽:满满的一树雪白,袅袅低垂,如瀑布倾泻四溅。银珠般的花瓣在清风中微微飘荡,花气熏人,人也陶醉。

⑥ 便设法用手勾一串鲜嫩的槐花,一小朵一小朵地放进嘴里,如一个圣洁的吻,甜津津、凉丝丝的。轻轻地咽下,心也香了。

⑦ 洋槐开花的日子,是我们的槐花节。

⑧ 槐花开过,才知春是真的来了。铺在桌上的稿纸,便也文思灵动起来。那时的文字,就有了些许轻松。

⑨夏的洋槐,巍巍然郁郁葱葱,一派的生机勃发。骄阳下如华盖蔽日,烈焰下送来阵阵清风。夏日常有雨,暴雨如注时,偏爱久久站在窗前看我的槐树——它任凭狂风将树冠刮得东歪西倒,满树的绿叶呼号犹如一头发怒的雄狮,它翻滚,它旋转,它战栗,它呻吟。曾有好几次我以为它会被风暴折断,闪电与雷鸣照亮黑暗的瞬间,却窥见它的树干始终岿然。大雨过后,它轻轻抖落树身的水珠,那一片片细碎光滑的叶子被雨水洗得发亮,饱含着水分,安详而平静。

⑩那个时刻我便为它幽幽地滋生出一种感动。自己的心似乎也变得干净而澄明。雨后清新的湿气萦绕书桌徘徊不去,我想这书桌会不会是用洋槐树木做成的呢?否则为何它负载着沉重的思维却依然结实有力。

⑾洋槐伴我一春一夏的绿色,到秋天,艳阳在树顶涂出一抹金黄,不几日,窗前已是装点得金碧辉煌。秋风乍起,金色的槐树叶如雨纷纷飘落,我的思路便常常被树叶的沙沙声打断。我明白那是一种告别的方式。它们从不缠缠绵绵凄凄切切,它们只是痛痛快快利利索索地向我挥挥手连头也不回。它们离开了槐树就好比清除了衰老抛去了陈旧,是一个必然一种整合一次更新。它们一日日稀疏凋零,安然地沉入泥土,把自己还原给自己。它们需要休养生息,一如我需要忘却所有的陈词滥调而寻找新的开始。所以凝望这棵斑驳而残缺的树,我并不怎样觉得感伤和悲凉——我知道它们明年还会再回来。

⑿冬天的洋槐便静静地沉默。它赤裸着全身一无遮挡,向我展示它的挺拔与骄傲。没人理会过它的存在,它活得孤独,却活得自信,活得潇洒。寒流摇撼它时,它黑色的枝条俨然如乐队指挥庄严的手臂,指挥着风的合奏。树叶落尽以后,树杈间露出一只褐色的鸟窝,肥硕的喜鹊啄着树枝喳喳欢叫,几只麻雀飞来飞去到我的阳台上寻食,偶尔还有乌鸦的黑影匆匆掠过,时喜时悲地营造出一派生命的气氛,使我常常猜测着鸟们的语言,也许是在提醒着我什么。雪后的槐树一身素裹银光璀璨,在阳光还未及融化它时,真不知是雪如槐花还是槐花如雪。

⒀ 四季的洋槐树便如一幅幅不倦变幻的图画,镶入我窗口的画框。冬去春来,老槐衰而复荣、败而复兴,重新回来的是原来那棵老槐;可是,我知道它已不再是原来的那棵槐树了——它的每一片树叶、每一滴浆汁,都由新的细胞、新的物质构成。它是一棵新的老树。

⒁年复一年,我已同我的洋槐度过了六个春秋。在我的一生中,我与槐树无言相对的时间将超过所有的人。这段漫长又真实的日子,槐树与我无声的对话,便构成一种神秘的默契。

6、本文按时序,依次写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显现在眼前的那棵槐树,但描写的侧重点不同。请参照示例分别用一个概念,表述其他侧重点:春 ;夏 绿叶;秋 ;冬。(4分)

7、⑹⑺节画线处是两段抒情的文字,试简析作者要表达的情感。(4分)

答:

8、作者是将这棵树当作生命来表现的。纵观全文,在这棵树的身上,体现了我们人应具备的哪些方面的品性?(4分)

答:

9、文中的最后一句:“这段漫长又真实的日子,槐树与我无声的对话,便构成一种神秘的默契。”结合全文,谈谈对“对话”的理解。(4分)

答:

10、下面是本文有关修辞手法运用的判断,选出错误的一项。(2分)

A、“当它张开翅膀跃跃欲飞时,薄薄的羽翼在春日温和的云朵下染织成一片耀眼的银色。”——这句运用了拟人手法。

B、“它任凭狂风将树冠刮得东歪西倒,满树的绿叶呼号犹如一头发怒的雄狮,它翻滚,它旋转,它战栗,它呻吟。”——此句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辞格。

C、“四季的洋槐树便如一幅幅不倦变幻的图画,镶入我窗口这巨大的画框。”——运用比喻,形象地表现出树随季节的不断变化,也给“我”带来丰富的美的享受。

D、“在我的一生中,我与槐树无言相对的时间将超过所有的人。”——此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答:

11、以⑾节加粗线的句子为例,简析此句语言运用是否规范,并说明理由。(4分)

答:

参考答案

6、槐花、(绿叶)、落叶、树干。

7、表达了“我”对槐花的由衷爱恋,也反映出槐花给我带来轻松、温馨与快乐。

8、要点:①美的奉献②生机勃发、坚毅顽强③除旧更新、从容不迫④自信潇洒、挺拔坚强。

9、要点:①对“树”的对话,其实是与自然的对话②“对话”表现出对自然的平等意识,表达的是热爱自然的情怀③在“对话”中。“我”获得了丰厚的美的享受,精神上心灵上得到了无限的慰藉(意思对即可);如果针对文中某一段文字来谈亦可。

10、D11、此段文字陈述的对象是褐色的鸟窝、喜鹊的欢叫、麻雀的寻食、乌鸦的黑影,而下文用“鸟们的语言”来概括,是以偏概全,因而有语法和逻辑上的问题,是不规范的(意思对即可)。

例文8 一墨乌镇

彭学明

说乌镇是一墨乌镇,是因为乌镇的底色是墨色的。淡淡的墨色,让乌镇显得格外古朴。乌镇像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几千年如一日地站着、坐着或者蹲着,既老成持重,又沉稳肃穆,当然也很沧桑和简朴。一件粗布衣穿了3000年,一件灰色裤穿了3000年,一件褐色被也盖了3000年。3000年不浓妆艳抹,3000年不花枝招展,3000年一种本色,难啦!然而正是这3000年不变的颜色和本色,才完美了乌镇成就了乌镇,才让乌镇以一种润物无声的力量穿越了时空,扬名中外。

乌镇是老,但老得周正老得硬朗,老得神清气爽。就像酒,越老越香。斑斑驳驳的墙壁,只是它风霜岁月的一层老茧。墙顶的几把荒草,只是它仙风道骨的几缕胡须。而那些浅浅淡淡的青苔,则是它人生磨难出的一点点老年斑。石板铺就的街巷,平平仄仄地穿行在乌镇的每一个角落,或长,或短,或窄,或宽,或直,或弯。是乌镇斩不断的根,割不了的筋。没了这每一条街巷,乌镇就没了章法,乱了方寸,乌镇就成了一潭死水、一盘死棋,乌镇的人就走不出自家的屋檐,只能坐井观天。上了年纪的人,有许多上了年纪的记忆,花儿正开的人,也有许多难忘的回忆。不管是谁,只要走进乌镇的这些小街小巷,只要踏响每一块发亮的青石板,就会唤醒许多尘封的故事,就会生出许多深长的遐想,就会不由自主地披满一身古色古香。

不要说戴望舒的古巷和丁香,更不要说跟戴望舒诗句一样的姑娘。乌镇有的是江南柔情的雨丝,有的是雨丝下打伞荷笠的姑娘。因为乌镇本身就是一束江南的丁香。你运气正好,对面走来了一个江南的女子,背面也走来了一个江南的女子,两个女子都笑靥抿抿,两个女子都鲜若桃花,两个女子的秋波都与你在这里狭路相逢,你选择哪一个?哪一道秋波更能打湿你爱情的梦?哪一泓秋水更能漫进你温柔的梦乡?

无论荣华富贵还是淡泊清贫,乌镇都是含蓄而内敛的。就说徐家厅、朱家厅和张家厅,里面那么富丽堂皇那么气派宏大,外面却与贫民百姓一样普通,有如小家,亦如碧玉,与整个乌镇浑然一体。由此,不管怎么看,乌镇就都有几分平淡几分儒雅几分绅士。打铁的,染布的,唱戏的,经商的,穿官袍的,都在不经意间透着一种平和、一种文气。不知是家家都种着花养着鸟,还是个个都识点文断点字有点见识,时光和岁月就是遮不住乌镇人的淡淡书香。是什么呢?或许是家家门前挂着的那盏红色灯笼,或许是条条巷子飘出的那段印花染布,或许是满镇子飘着的那比歌声还柔软的声声吴语。

其实,更精彩的是在水上。乌镇的水是浑浊的,远不及我故乡湘西的水清澈甘甜,但乌镇的水是为乌镇而生的。没有乌镇就没有这条蜿蜒迤逦的水巷,没有这一条蜿蜒迤逦的水巷就没有水,没有水,乌镇就没了水色没了灵气没了生命没了灵魂。之所以说乌镇的水是为乌镇而生的,因为乌镇的河是人工的,这运河就是因为乌镇而来这里安家落户的。如果不是为了与乌镇结一门金玉良缘,这运河就不会绕这么远的路,就不会流到这里与乌镇朝夕相处、唇齿相依。所以乌镇与水的关系,是血与水的关系,血浓于水,血也融于水。

这条飘飞的水巷,是乌镇的血脉,软软的脉管上,是乌镇的每一个细胞每一个细节。租一条蚱蜢舟,我们就驶进乌镇的水墨画里了。悠悠的水巷,像一支写意的工笔,轻描淡写地描摹着两岸,勾勒出两条笔直的风景线。黑瓦白墙的民居,仪态万方地闪立在两边,一半住在岸上,一半跳进水里,它们像一群淘气的孩子,把脚伸进水里,把手也伸进水里,戏弄一河鱼虾。虽然它们没有我湘西吊脚楼的气势和高大,但却小巧精致,异曲同工。水阁的窗口,往往会探出一盏女儿的脸,那不是茅盾笔下的淑女,就是我们江南的表妹,好看,好看,好美,好美。于是你觉得一河的风景都被这女儿的脸照亮了,一河的水阁都是这天上掉下来的林妹妹了。本来也是这样,你看,在那岸边的每一座河埠旁,在河埠的每一条帮岸上,在帮岸的每一条廊棚里,在廊棚的每一个美人靠里,你都会看到一个个洗衣淘米的表妹,一个个挑花绣朵的表妹,一个个等待爱情的表妹。美人靠是什么?美人靠是水乡女儿的专用工具,在临河的每一个廊棚里。不管是男人女人,你都靠一靠吧。靠一靠,你就是美女了;靠一靠,你就有美人了。

坐在船上,看着风景,想着美人,再品一品乌镇男人用白水白面白米酿制的“三道白”酒,品品乌镇女人手擀的姑嫂饼,乌镇的滋味就全了,你就品不尽想不完,就乐不思蜀、游而忘归了。

那么,留下来,你就会是茅盾先生笔下的一个人物,是千年乌镇的一个情节和段落。

(选自《人民日报》)

16.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的乌镇?(4分)

17.作者来乌镇最本质的感受是什么?结合全文谈谈。(4分)

18.作者是湘西人,在文中他也谈到自家的水,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5分)

19.怎样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留下来,你就会是……千年乌镇的一个情节和段落”?(5分)

参考答案:16.①色彩:乌镇的底色是墨色的,淡淡的墨色,让乌镇显得格外古朴。②历史:古老久远。③人文:江南的女子柔美,江南的人家平淡儒雅。④水:具有灵气。

17.作者来乌镇看到的最初色彩也是他的最本质感受,“乌镇的底色是墨色的”“沧桑和简朴”,乌镇简朴而不失厚重典雅是作者对乌镇最本质的感受,因为作者的其他写作都是顺着这条内线展开的,乌镇的其他方面如历史、人文都蒙上了这种色彩。

18.作者在文章中写道“我故乡湘西的水清澈甘甜”,写出自己家乡的水甘甜秀美,相比之下,作者认为“乌镇的水是浑浊的”。作者以家乡水的清秀,反衬出乌镇水的特色,突出了“乌镇与水的关系,是血与水的关系,血浓于水,血也融于水”。

19.乌镇是一幅画,里面的人都是这幅画的组成因素。作者在这里想说,如果你留在乌镇,你将成为这幅画的组成部分,也就成了描写乌镇的文章的组成段落,表现了作者对乌镇的喜爱之情。

例文9:(2008年重庆)时间怎样地行走

迟子建

墙上的挂钟,曾是我童年最爱看的一道风景。我对它有一种说不出的崇拜,因为它常管着时间,我们的作息似乎都受着它的支配。到了指定的时间,我们得起床上学,得做课间操,得被父母吆喝着去睡觉。虽然说有的时候我们还没睡够不想起床,在户外的月光下还没有戏耍够不想回屋睡觉,都必须因为时间的关系而听从父母的吩咐。他们理直气壮呵斥我们的话与挂钟息息相关:“都几点了,还不起床!”要么就是:“都几点了,还在外面疯玩,快睡觉去!”这时候,我觉得挂钟就是一个拿着烟袋锅磕着我们脑门的狠心的老头,又凶又倔,真想把他给掀翻在地,让它永远不能再行走。在我的想象中,它就是一个看不见形影的家长,严厉而又古板。但有时候它也是温情的,在除夕夜里,它的每一声脚步都给我们带来快乐,我们可以在子时钟声敲响后得到梦寐以求的压岁钱,想着用这钱可以买糖果来甜甜自己的嘴,真想在雪地上畅快地打几个滚。

我那时天真地以为时间是被一双神秘的大手放在挂钟里的。它每时每刻地行走着,走得不慌不忙,气定神凝,不会因为贪恋窗外鸟语花香的美景而放慢脚步,也不会因为北风肆虐、大雪纷飞而加快脚步。它的脚,是世界上最能禁得起诱惑的脚,从来都是循着固定的轨迹行走。我喜欢听它前行的声音,总是一个节奏,好像一首温馨的摇篮曲。时间藏在挂钟里,与我们一同经历着风霜雨雪、潮涨潮落。

我上初中以后,手表就比较普及了。我看见时间躲在一个小小的圆盘里,在手腕上跳舞。它跳得静悄悄的,不像墙上的挂钟那么清脆悦耳,“滴答——滴答——”的声音不绝于耳。手表里的时间给我一种鬼鬼祟祟的感觉,少了几分气势和威严,所以明明到了上课时间,我还会磨蹭一两分钟再进教室,手表里的时间也就因此显得有些落寞。

后来,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了,时间栖身的地方就多了。项链坠可以隐藏着时间,台历上镶嵌着时间,玩具里放置着时间,至于电脑和手提电话,只要我们一打开它们,率先映入眼帘的就有时间。时间如繁星一样到处闪烁着,它越来越多,也就越来越显得匆匆了。

十几年前的一天,我在北京第一次发现了时间的痕迹。我在梳头时发现了一根白发,它在清晨的曙光中像一道明丽的雪线一样刺痛了我的眼睛。我知道时间其实一直悄悄地躲在在我的头发里行走,只不过它这一次露出了痕迹而已。我还看见,时间在母亲的口腔里行走,她的牙齿脱落得越来越多。我明白时间让花朵绽放的时候,也会让人的眼角绽放出花朵——鱼尾纹。时间让一棵青春的小树越来越枝繁叶茂,让车轮的辐条越来越沾染上锈链,让一座老屋逐渐驼了背。时间好似变戏法的魔术师,突然让一个活生生的人瞬间消失在他们辛勤劳作过的土地上,我的祖父、外祖父和父亲,就让时间给无声地接走了,再也看不到他们的脚印,又能在清冷的梦中见到他们依稀的身影。他们不在了,可时间还在,它总是持之以恒、激情澎湃地行走着——在我们看不到的角落,在我们不经意走过的地方,在日月星辰中,在梦中。

我终于明白挂钟上的时间和手表里的时间只是时间的一个表象而已,它存在于更丰富的日常生活中。只要我们在行走,时间就会行走。我们和时间如同一对伴侣,相依相偎着,不朽的它会在我们不知不觉间,引领着我们一直走到地老天荒。

14.怎样理解“它在清晨的曙光中像一道明丽的雪线一样刺痛了我的眼睛”在文中的含意?(4分)

【答案】14.一根银白的头发让“我”发现了生命的衰老,惊叹时间和岁月的流逝。

15.文章是围绕人的成长与对时间的感受来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6分)

【答案】15.童年时代感受到人的生活和快乐受时间的支配;青少年时代有冷落时间到感受时间无处不在;成年以后由感受时间隐藏在生活里到领悟时间引领生命。

16.文章描绘了“时间”的各种行走方式,请简要概括。(6分)

【答案】16.挂钟里的时间每时每刻不慌不忙,气定神凝,循着固定的轨迹行走;手表里的时间鬼鬼祟祟地行走;项链坠、台历、玩具、电脑和手提电话的时间匆匆地行走;头发里的时间悄悄地行走;生命里的时间总是持之以恒、激情澎湃地行走;人和时间相依相偎着行走,并引领人走到地老天荒。

17.文章写到“不朽”的“时间”“会在我们不知不觉间,引领着我们一直走到地老天荒”。请根据文意简要分析作者对“人”和“时间”关系的观点和态度。(6分)

【答案】17.观点:时间是永恒的,它支配着人的生活。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人类的生命是长久的。态度:对时间行走的坦然和理智。

附录:现代文阅读必备知识

必备知识一:表现技巧

一般说来,文学作品的表现技巧大致包括四个方面:

一、表现手法

1.象征。通过借用某种特定的具体形象暗示特定的事物或情理。它包括本体和征体两个方面。能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有深刻哲理性和艺术的感染力。

2.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能丰富文章内容。

3.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

4.夸张。通过扩大或缩小的描述,以突出事物的特征,加强艺术效果,启发联想,表达鲜明强烈的感情,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5.衬托。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事物。衬托有正衬和反衬两种。正衬,即陪衬,用同类事物来衬托;反衬,用相反的事物来衬托。能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特点,突出人物的思想情感。

6.渲染。通过对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烘托来加强气氛,突出人物,为情节发展营造氛围。

7.托物言志。把要抒发的思想感情寄托在某一具体特定事物之中。

8.想象。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新颖性和形象性是想像的基本特征。

9.对比。注重的是相异性。与反衬有相通的地方,常常彼此不分。它能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

10、点面结合。“面”是指事物的概貌,“点”是指事物中的典型。它可使文章富有层次感。

11.虚实结合。即寓虚境于实境或化情思为景物。

12.动静结合。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相结合,使行文富于变化而不单调。

13.人称变化。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真实可信;第二人称呼告抒情,真实亲切,容易引发读者的共鸣,表达情感更加强烈感人;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

14.物象作用类。勾连上下文的线索;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充实文章内容;烘托人物形象;升华主旨;渲染气氛等。

二、布局谋篇技巧

1.卒章显志。呼应前文,深化升华主旨,卒章显志。2.铺垫照应。使情节发展自然。3.伏笔悬念。伏笔能推动文章情节发展,暗示事件的发展方向与结果;悬念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4.承上启下。5.开门见山。6.贯穿线索7.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7.抑扬。欲扬先抑,也叫先抑后扬,是指为肯定某人、事、物、景,先用曲解或嘲讽的态度尽力去贬低或否定。反之为欲抑先扬。这种方法能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8.以小见大。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不起眼的人和事,挖掘出大的主题或体现一个深刻的哲理。

三、修辞方法和语言风格

1.比喻。比喻一般由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构成。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不同类事物,有相似点。运用比喻可以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两类。拟人是把物当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的情感、意志、动作等;拟物是把人当物来描写,或把此物当彼物来描写。运用比拟,可使人或物色彩鲜明,描写生动,蕴含丰富。

3.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物,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可以部分代整体、以特征代本体、以专名代泛称等,借代要求借体与本体有相同处。借代可使表达具体形象。

4.夸张。包括对事物作合情合理的夸大或缩小。其作用是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增强表达效果。

5.对偶。有宽对、严对之别。一般来说,上下两句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可以是短语,也可以是句子。有正对、反对、流水对等类型。对偶使句子整齐,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构成。能加强语气、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7.设问。在自问自答中引人注意,启人思考。

8.反问。无疑而问,答案就在问句中,即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的意思,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有强化语气、强化情感的作用。

9.反复。有气势,增强表达效果,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强化主旨。

10.用典。即在文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使语言精炼,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达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11.双关。利用语音或语义条件,有意使语句同时关顾表面和内里两种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表义含而不露、言简意丰。

12.化用。根据表达的需要,更换现成词语或句子的某些语素。内容上又富有新意,增强表达效果。

13.引用。可增强文学色彩或说理的可信度。

14.反语。故意使用与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去表达本意。表示讽刺或强调。

四、表达方式和叙述方法

叙述的技巧,如顺序、倒叙、插叙、补叙;描写的技巧,如白描(指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并以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事物形象的一种写法)、人物描写、景物描写、事件描写、环境描写;抒情技巧,如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借事或借物抒情);议论、说明的技巧。

必备知识二:阅读方法

解答文学作品阅读题,一般遵循以下六大步骤:

一.从文章整体入手,理清行文脉络。形散神聚是散文的主要特点,阅读时一定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驾驭文章的“形”,把握作者寄寓其中的“神”,体会其中的情。如2000年全国卷《长城》,从深秋晚景写起,引入对历史的回顾与反思,再从历史回到现实,在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中深化主旨,卒章显志,含蓄而又深沉。在这种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再来回答题目,就不至于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二.研究背景,了解创作历程。作品是社会生活的折射,了解文章的相关背景,就掌握了阅读鉴赏散文的一把钥匙。《兽·人·鬼》(2000年春季),解答此题就要认真阅读注释,分析背景材料。抗战胜利后,国统区人民掀起了反内战运动,国民党当局却大行不义,倒行逆施,闻一多先生十分悲愤,坚决主张声援学生的爱国运动,对个别教授畏首畏尾,保全小我的做法极为不满,于是写了这篇文章。了解创作历程,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思想感情,再对照原文,就不难找到答案。

三.借助想象,体会作者情感。散文属于文学范畴,阅读散文必须发挥联想和想象,结合个人生活体验,和作者情感发生强烈共鸣。读《长城》,如果能联想到余秋雨在《都江堰》一文中对长城的议论,能想象到长城上狼烟四起,民族斗争的惨烈,想象到中华民族的屈辱历程,就不难触摸到作者那颗希望中华民族走出封闭与落后,走向繁荣与强大的赤诚滚烫的心。

四.掌握手法,找准突破口。从作品的整体来把握表现手法时,要注意不同文体的特点,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议论性散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小说的描写手法如烘托、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文体不同侧重点就不同,叙事散文讲求以小见大,注重形与神的关系;写景散文注重情景交融,把握情与景的契合是关键;咏物散文则通过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手法,理解象征手法和抒情的方式是重点。如《报秋》的主要表现手法是托物言志,作者通过玉簪花这个载体,提醒人们要多珍惜光阴,抓住现在,抓住人生的每是每刻,有所作为,不能虚度年华。这就是“玉簪花精神”。抓住这个“精神”,也就等于找准了阅读的突破口。

五.明确技巧,有的放矢。阅读散文,必须掌握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常见的有:①比喻。②反衬。③对比。④象征。⑤排比。⑥变换人称。用“我”增强文章的真实性,用“你”便于抒情,便于对话,拉近与读者的距离,用“它”或“她”只是写了不同人的感受。⑦反复。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增强文章节奏感,使上下文衔接更紧凑。⑧白描手法。如2004《大地山河》第九段中,作者对老家河流、风沙、屋顶、炊烟、做饭的人……的回忆,主要运用了白描写手法,使语言朴实,格调清新,平中透奇,含义深邃,真实感人。⑨用典。如《书》中化用典故,使文章饱含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思想内涵,增添文采和趣味性。⑩寓庄于谐。如《认识自我》文中成功地运用了寓庄于谐的艺术手法,使行文活泼,幽默风趣。

六.瞻前顾后,辨析句段关系。阅读散文时还要瞻前顾后,注意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前后勾连。如《话说知音》,为什么说“知音的传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理清前四段之间的关系。第一段写自从有了关于知音的传说后,人们对知音的神往和渴求;第二、三、四段写了关于知音的传说在历代典籍中的记载。综合这两部分,就回答了以上问题。二者缺其一,都不是完整的回答。

必备知识三:解题方法、得分要诀

一、准确分类,掌握试题特征。浙江省的4年高考散文阅读题,可以分为两大类。其一是侧重于记叙的,其一是偏向议论的。2004年刘长春的《白鹤翔集的记忆》、2007年蔡家园的《泰山之思》属于前者,2005年的李汉荣《越来越接近精神的天空 》2006年的法国作家米·图尼埃的《平面的生活》归类于后者。当然这两类文章都是为了抒情,这是所有文章的共性。不同的类型命题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记述类文体主要是指文学作品的阅读,高考大纲要求“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阅读文学作品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议论类则包括中外实用类文本,高考大纲要求“了解访谈、调查报告、新闻、传记、社科论文、科学小品等实用类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阅读理解要求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目光放远一点,从历年高考来看,故乡情怀、文化寻根、和谐共处、本真情感、人生感悟、颂扬名人等题材是散文阅读命题者所钟爱的。这些题材总体上呈现出贴近生活、关注人文、文质兼美、意蕴丰厚、思辨性强等特点。

我们必须全面掌握不同文体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指代性试题。如2004年第18题“

二、三两段写委羽洞,读后请用简洁的词语概括出它的4个特点”;2005年的第19题“作者认为“生而为人,我们不可能拒绝人群”的原因是 ;2006年的第19题结合全文,理解“我还发现了人类普通的相互对照的四个动作的秘密”一句的含义,……(1)四个动作分别指(2)“秘密”是指 ”。2007年的第18题从本文看,泰山文化反映了怎样的“锁闭心态”,请从两个方面加以概括。这类试题在原文中不必费大力气就可以找到。这里要特别提醒考生的是,回答“什么特点”这类试题,要学会找形容词,所谓特点就是事物的性质与状态,是形容词去描绘与体现的。

作用类试题。如2004年的第20题,“简析篇末“就会跪下来……”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及其表达上的作用。”2005年的第20题,孔子、庄子、释迦牟尼、帕斯卡尔、李白、爱因斯坦在作者眼中是“似乎远离人群的人”,你如何理解文中“似乎”一词的含义?文章列举这些人物有何作用?2007年的第20题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表达技巧。这个试题其实是要你先说表达技巧,然后说其作用。

概括赏析性试题。这是2007年的新题型,带有综合性质。是从文章结构,修辞效果,表现手法,主题体现等几个方面来评述的。表面上看起来难以下手,分值也大,细想起来也就是这么些内容。

二、掌握技巧,准确切入答题角度。如果说区分类型是阅读理解的前提性工作,掌握的是阅读方向,那么掌握技巧,准确切入答题角度是答题得分的关键。

从结构安排角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2004年的第20题和2007年的第21题的设题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从极富深意的结尾切入与设置试题。

从语言运用角度: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排比、夸张、通感等);有什么表达效果。这个角度是年年都考的。

由上面几点,笔者认为应有两方面的知识储备:一是文章学的知识,一是修辞学的知识。

文章段间关系种类有①并列、②对比、③层进、④为下文做铺垫、⑤为上文做例证、⑥承上启下、⑦前后呼应、⑧总起下文、⑨总结上文。

文章的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景物描写的作用:

1、烘托了……的气氛。

2、衬托 / 反衬 出作者……的心情 / 感情

抒情方式及作用。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以间接含蓄的方式抒情。作用:直抒胸臆——有利于作者直接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便于读者理解。借景抒情——巧妙地利用景物的……特征,表达出作者的……情感。以间接含蓄的方式抒情——含蓄而深沉 / 隽永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

修辞学中尤其要重视对比的作用:对比可以把不同的人物、生活现象、思想感情区分得更加鲜明。浙江省四年高考的所选文章都运用了对比手法,《白鹤翔集的记忆》是今与昔的对比,《越来越接近精神的天空》是物质与精神的对比,《平面的生活》则是平面与立体的对比。从这里我我们可以得出:对比手法是文章是惯用的手法。04年的四十年前和四十年后的鹤池环境变化的对比,四十年前的“四围皆松,池水幽深,白鹤翔集”,四十年后“四周没树,鹤池没水,白鹤远离”。

三、记取术语,努力靠近参考答案。

一要熟记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表达技巧的名称,如动静相衬、以小见大、虚实结合、欲扬先抑、托物言志、承上启下、卒章显志、直抒胸臆、烘托渲染、对比、象征、反衬等等;

二要了解一些常用技巧的作用,比如比喻的作用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排比的作用是节奏鲜明,增强气势,便于抒情;第一人称真实,第二人称亲切,第三人称客观;

三要了解一些常用程式,如体现了什么,强调了什么,强化了什么,营造了什么,表现了什么,还有深化了主题,点明了题旨等等。

为了更靠近高考的参考答案,最有效的办法是熟读甚至背诵近几年的高考参考答案,在答题时再根据具体情况套用其中某些术语。当然要结合原文内容。文章虽然异彩纷呈,但欣赏的角度也就那么几个,最重要的是美是有共性的,展现美的方式也总是大同小异。向考生说个秘密,高考阅卷教师阅卷时找术语是一个任务,也是给分的一个依据。

附录:现代文阅读必备知识

一般说来,文学作品的表现技巧大致包括四个方面:

一、表现手法

1.象征。通过借用某种特定的具体形象暗示特定的事物或情理。它包括本体和征体两个方面。能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有深刻哲理性和艺术的感染力。

2.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能丰富文章内容。

3.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

4.夸张。通过扩大或缩小的描述,以突出事物的特征,加强艺术效果,启发联想,表达鲜明强烈的感情,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5.衬托。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事物。衬托有正衬和反衬两种。正衬,即陪衬,用同类事物来衬托;反衬,用相反的事物来衬托。能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特点,突出人物的思想情感。

6.渲染。通过对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烘托来加强气氛,突出人物,为情节发展营造氛围。

7.托物言志。把要抒发的思想感情寄托在某一具体特定事物之中。

8.想象。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新颖性和形象性是想像的基本特征。

9.对比。注重的是相异性。与反衬有相通的地方,常常彼此不分。它能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

10、点面结合。“面”是指事物的概貌,“点”是指事物中的典型。它可使文章富有层次感。

11.虚实结合。即寓虚境于实境或化情思为景物。

12.动静结合。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相结合,使行文富于变化而不单调。

13.人称变化。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真实可信;第二人称呼告抒情,真实亲切,容易引发读者的共鸣,表达情感更加强烈感人;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

14.物象作用类。勾连上下文的线索;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充实文章内容;烘托人物形象;升华主旨;渲染气氛等。

二、布局谋篇技巧

1.卒章显志。呼应前文,深化升华主旨,卒章显志。2.铺垫照应。使情节发展自然。3.伏笔悬念。伏笔能推动文章情节发展,暗示事件的发展方向与结果;悬念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4.承上启下。5.开门见山。6.贯穿线索7.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7.抑扬。欲扬先抑,也叫先抑后扬,是指为肯定某人、事、物、景,先用曲解或嘲讽的态度尽力去贬低或否定。反之为欲抑先扬。这种方法能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8.以小见大。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不起眼的人和事,挖掘出大的主题或体现一个深刻的哲理。

三、修辞方法和语言风格

1.比喻。比喻一般由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构成。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不同类事物,有相似点。运用比喻可以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两类。拟人是把物当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的情感、意志、动作等;拟物是把人当物来描写,或把此物当彼物来描写。运用比拟,可使人或物色彩鲜明,描写生动,蕴含丰富。

3.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物,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可以部分代整体、以特征代本体、以专名代泛称等,借代要求借体与本体有相同处。借代可使表达具体形象。

4.夸张。包括对事物作合情合理的夸大或缩小。其作用是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增强表达效果。

5.对偶。有宽对、严对之别。一般来说,上下两句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可以是短语,也可以是句子。有正对、反对、流水对等类型。对偶使句子整齐,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构成。能加强语气、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7.设问。在自问自答中引人注意,启人思考。

8.反问。无疑而问,答案就在问句中,即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的意思,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有强化语气、强化情感的作用。

9.反复。有气势,增强表达效果,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强化主旨。

10.用典。即在文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使语言精炼,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达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11.双关。利用语音或语义条件,有意使语句同时关顾表面和内里两种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表义含而不露、言简意丰。

12.化用。根据表达的需要,更换现成词语或句子的某些语素。内容上又富有新意,增强表达效果。

13.引用。可增强文学色彩或说理的可信度。

14.反语。故意使用与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去表达本意。表示讽刺或强调。

四、表达方式和叙述方法

叙述的技巧,如顺序、倒叙、插叙、补叙;描写的技巧,如白描(指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并以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事物形象的一种写法)、人物描写、景物描写、事件描写、环境描写;抒情技巧,如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借事或借物抒情);议论、说明的技巧。

文 章来源

莲山 课件 w w w.5Y k J.C om 8

第五篇:2014福州大学线性代数考研命题规律

2014福州大学线性代数考研命题规律

2014考研数学复习的时间越来越短了,如何能够在短时间内把知识点复习好,需要系统的安排复习计划和复习时间,当然针对考研数学来讲,线性代数也是一门重点,如何在短时间内做最后一次复习,需要从一些知识点考察题型来分析,下面是思远福大考研网分享的线性代数每年每种知识点对应的考察题型。

第一章 行列式

【考点关键词】重点是行列式的计算,主要有数值型和抽象型两类行列式的计算。

历年考查情况:2006、2008、2010、2012年的真题中均有抽象行列式的计算问题,而且均是以填空题的形式出现的,个别的还出现在了大题的第一问中。

第二章 矩阵

【考点关键词】重点在矩阵的秩、逆、伴随、初等变换以及初等矩阵、分块矩阵。

历年考查情况:这一章概念和运算较多,考点也较多,而且考点以填空和选择为主,当然也会结合其他章节的知识考大题。2006、2009、2011、2012年均考了一个小题是有关初等变换与矩阵乘法之间的关系,2010年考了一个小题关于矩阵的秩,2008年考了一道抽象矩阵求逆的问题。

第三章 向量

【考点关键词】可以分为三个重点,第一个是向量组的线性表示,第二个是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第三个是向量组的秩及极大线性无关组。

历年考查情况:这一章无论是大题还是小题都特别容易出考题,2006年以来每年都有一道考题,不是向量组的线性表示就是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的判断,2010年还考了一道向量组秩的问题。

第四章 线性方程组

【考点关键词】有三个重点。第一个是线性方程组解的判定问题,第二个是解的性质问题,第三个是解的结构问题。

历年考查情况:2006年以来只有2011年没有出大题,其他几年的考题均是含参方程的求解或者是解的判定问题。

第五章 矩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考点关键词】分三个重点。第一个是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定义、性质以及求法。第二个为矩阵的相似对角化问题,第三是实对称矩阵的性质以及正交相似对角化的问题。

历年考查情况:实对称矩阵的性质与正交相似对角化问题可以说每年必考,2012年、2011年、2010年2009年都考了。

第六章 二次型

【考点关键词】有两个重点。第一个是化二次型为标准形,同学们必须掌握两种方法,第一个是配方法,第二个是正交变换法;第二个重点是正定二次型的判定。

历年考查情况:2011年考的一个小题,用通过正交变换法将二次型化为标准形,2012年、2011年、2010年均以大题的形式出现,但主要用的是正交变换化二次型为标准形。

下载第一章 考场现代文阅读命题规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一章 考场现代文阅读命题规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调查报告命题规律及解题思路

    调查报告命题规律及解题思路(附题例) (2011-05-19 16:30:40) 转载教育 ▼ 标签:分类: 高三语文 (一)调查报告的定义: 是根据特定目的,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某一客观事物进行调......

    考研数学命题规律总结

    考研数学命题规律总结 2009年07月09日 我们通过对历年真题的整理和总结发现,考研数学试题近几年主要规律如下: 第一:重视基础知识的考察。 从数学考试大纲的考试要求来看,要求考......

    考研政治主观题命题规律总结

    考研政治主观题命题规律和答题方法总结 一、马原 1、无论马原的主观题是两问还是三问,其考查内容是非常固定的,如果是两问,那么第一问就是对一个或两个具体的事例进行哲学上的......

    2014考研英语大作文五大命题规律

    历年的考研作文都是与当下结合非常紧密的题材,考生也都会按照相应的方法进行复习。那么,作为考研英语的最后一道题目,大作文也有自己的命题规律。某英语考研辅导专家们根据多年......

    2012考研英语大作文五大命题规律

    历年的考研作文都是与当下结合非常紧密的题材,考生也都会按照相应的方法进行复习。那么,作为考研英语的最后一道题目,大作文也有自己的命题规律。某英语考研辅导专家们根据多年......

    高中考场作文素材高考作文训练经典命题集锦

    高中考场作文素材高考作文训练经典命题集锦 高中考场作文素材高考作文训练经典命题集锦 科学与生活 一位老作家发出这样的感慨:当一篇篇文章从电脑的激光打印机里吐出来的时......

    2011年中考现代文阅读命题的六个意识

    2003年中考现代文阅读命题的六个意识 浙江省慈溪市慈吉中学吴卫新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地进行,素质观、发展观等教育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我们的试卷命题也更趋于理性:......

    2014注册会计师考试近三年命题规律总结(精选5篇)

    http:/// 2014注册会计师考试近三年命题规律总结 现在正是2014年注册会计师复习的重要时期,为了提高复习效率,大家应该抓住往年的命题规律,有计划的进行复习。下面的内容中,东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