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网络虚拟社会的现状与管理研究(本站推荐)
网络虚拟社会的现状与管理研究
虚拟源自真实,虚拟社会发源于现实世界。网络的产生和应用为人类的社会活动和信息交换提供了虚拟空间,在虚拟空间生存的个人、组织及其各种交流交往活动构成了虚拟社会。换言之,虚拟社会是现实社会在网络空间中的多维体现,是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普及和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新的社会型态,是现实社会主体以虚拟存在反方式通过计算机网络连接而成的社会样态。
虚拟社会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在信息化进程蓬勃发展的今天,海量、高速、便捷的信息传递渠道已经把我们每个人深深融入到互联网之中,虚拟社会已经渗透到现实社会的各个角落。虚拟社会扩大了人类实践活动的范围,扩展和延伸了人们社会交往的时空关系,增强了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同时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感受能力、反应能力和智力系统;虚拟世界的开放性和匿名性使得人们更青睐于通过网络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更直接更坦诚地发表观点,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然而,新生事物往往是机遇和挑战的共生物。我们受益于虚拟社会的即时性、交互性和开放性的同时,也深深忧患由这些特性衍生出来的一系列现实的网络问题:如利用病毒和木马等进入网络系统窃取信息和破坏信息等违法操作,严重威胁了信息网络安全,扰乱了虚拟社会的正常秩序;利用软件产品复制成本低、复制效率高的特点,绕过应用程序的技术保护措施,侵犯知识产权;对个人隐私权益肆意侵犯;利用互联网传播色情、暴力等低俗和不良信息,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伦理道德体系进行渗透和冲击;大量虚假信息、垃圾信息降低了人们的工作效率,污染了网络环境;网络游戏、网络盗窃、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成为社会公害,严重扰乱网络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等等。
对于虚拟社会呈现出的复杂性、多变性和敏感性,全社会上下都高度重视,深入研究和积极应对。近年来,针对虚拟社会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国虚拟社会的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一是初步探索出一套基本的网络管理办法,初步形成了信息产业、公安、新闻宣传等各部门联动的协调机制,制定了一些法律法规,加强了网上舆论引导和舆论规制;二是虚拟社会相关产业建设开始起步并健康发展,特别是实施民族游戏精品工程、筹建国家数字产业示范基地,以及开展动漫游戏等相关数字产业的培训、研发、产业孵化与国际合作等;三是净化网络游戏、塑造保护网络知识产权的良好氛围,对可能诱发网络游戏成瘾症的游戏规则进行技术改造,相继
认定了一些适合未成年人的网络游戏产品,社会反映良好;四是由政府主导建设了一大批弘扬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主旋律的网站,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导向作用。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当前的虚拟社会管理工作还不能充分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
一是观念不适应,管理手段较为陈旧。虚拟社会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存在与传播方式,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目前我们的管理理念还不能有效适应这一重大变化,很多做法和思路依靠的还是过去对现实社会的管理经验。虚拟社会远比现实社会复杂许多,不懂技术,偏执于保守的思想观念往往会导致“剪不断、理还乱”的结局。
二是立法滞后,行政措施欠规范。尽管我国出台了上百个有关互联网的法规,但由于立法主体多、系统性和协调性较差,使得现有网络违法犯罪认定原则笼统,缺乏可操作性;网络电子证据力度不够,调查举证难度增大;网络犯罪后果缺乏权威评估,实际损失难以量化;网络虚拟财产流通局限性强,现实经济价值难以认定;网络犯罪案件跨域性广,管辖权限难以明确等等复杂问题。网络立法应着力弥补网络空间的法律真空,政府监管、行业号召、网民自
律多管齐下,才能解决网络出现的种种问题,虚拟社会才能有一个健康发展的大环境。对虚拟社会的行政管制必须具有法律依据,将行政手段与法制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法制手段促进虚拟社会管理的健康发展。
三是技术准备不足。由于互联网的核心技术掌握在西方发达国家手中,这使得我们的管制技术不成熟,管制盲区大量存在,严格制约了管制效果。而且计算机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新技术层出不穷,我们没有紧跟技术发展的步伐,缺乏对新技术的自主研究,使得针对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的专用设备和技术手段没有得到及时更新,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与此同时,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又使得网络犯罪的手段和逃避侦查的手段都越来越隐蔽和复杂,管理难度与日俱增。没有技术提升和更新,就难以保证管理的有效性和时效性。
加强虚拟社会管理的对策:
虚拟社会的建设和管理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在信息社会条件下,政府不能再仅仅通过简单的行政命令管控信息,生硬地规定人们的行为方式,而应从社会整体利益和共同利益的角度出发,根据社会和市场需求,通过政策
法规、经济手段和技术监督等方式进行间接规制。政府在鼓励和发展虚拟社会的过程中,既要尊重市场规律,鼓励良性竞争,又要注重引导教育,不断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政策法规,充分营造虚拟社会发展的良好环境。
首先,运用法律法规对虚拟社会进行管理。互联网信息交流的开放性、匿名性和高速流动的特点,一方面使得通过网络违法犯罪变得更为容易,成本更为低廉,另一方面使得监控网络违法犯罪变得更加困难,代价高昂。网络与信息安全已从一个经济文化问题上升为事关国家政治稳定、社会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全局性问题。没有网络的可靠性、安全性和依法管理的有效性,就没有虚拟社会的健康发展。
其次,改善网络教育和网络舆论引导方式,探索以广大网民能接受的形式弘扬主旋律。事实证明,互联网这块阵地不被科学的、大众喜闻乐见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食粮占领,就会被其他意识形态占据。近年来,我们虽然一再强调网络时代的到来给意识形态的传播教化提供了多元化的新平台,不必循规蹈矩地秉持单一落后的思想灌输方式,但遗憾的是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势的力量仍然十分强大。这种宣教方式造成了许多令人尴尬的现象:网民渴望真实,不
要神话,一边对“高、大、全”形象不满,对普遍塑造的“典范”冷眼相对;另一方面对非主流的内容大声喝彩。这种奇特的中国式网络文化景观,反映了网民对传统宣教方式的逆反。这就要求全社会在进行网络教育、网络舆论宣传工作的时候,要避免使用陈旧的灌输手段与形式,注重和运用灵活、生动的手段去塑造让人喜闻乐见,切合网民心声的形象和内容,引导虚拟社会舆论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再次,运用技术手段提高虚拟社会管理水平。技术的发展在虚拟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技术手段既可能给虚拟社会带来某种威胁,也可被运用来消除这种威胁。由于互联网的拓扑式技术架构和分散式管理结构体系,任何个人和机构都可以独自在网络上随意发布和接收信息,结果可能使不良、虚假和错误信息充斥整个网络,而真正有价值的科学的信息反而难以被发现和利用。但是网格的出现使这些被人们所诟病的信息孤岛、信息垃圾等问题有望得到根本性的解决。技术手段在防范虚拟社会的偏失问题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不断发展的网络技术不仅是网络社会缘起的基础,也是各种虚拟社会安全管理的保障。
最后,加强虚拟社会的行业自律。当今社会,互联网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经济载体,很多行业以互联网为平台开展经济活动,良好的网络环境有利于这些行业的发展,反之将导致这些行业的衰退。因此,行业内部有责任也有义务组织相关企业构建行业自律机制,规范各个企业的网络行为。在互联网应用服务产业链中,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和互联网内容提供商处于内容收集者、生产者和业务提供者的位置,向广大用户综合提供互联网接入业务、信息业务和增值业务。作为互联网服务被提供商,必须加强对计算机房、网络接入点的管理,及时把有害信息隔离在网络之外。作为互联网内容提供商,一方面要协助政府积极倡导文明上网、抵制不良信息的发布和传播;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内容和网络行为的监督,净化网络环境。自律和自觉是虚拟社会健康发展的特殊要求,虚拟的空间需要秩序,开放的互联网需要网民,尤其是从业人员悉心呵护和建构。网络媒体应从自身做起,恪守道德底线、把握职业操守、承担社会责任,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
无论未来怎样,人类在感受着虚拟社会的美好、奇妙、绚烂的同时,更期盼着它的和谐、文明、健康。它不孤立,更未遥远。虚拟社会映射并放大着现实社会,现实社会衍生并滋养着虚拟社会。它们纵横交织,互助共生。只有做到“兴网之利、除网之弊”,才
能使虚拟社会有效助力于现实社会,现实社会正确引导虚拟社会,真正实现两者共赢,共同为国家的政治进步、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创造和谐、文明、健康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陈积敏.虚拟社会的特征及状况分析〔J〕.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 2009,(5);
2.朱穗生.加强虚拟社会管理打击网络违法犯罪〔J〕.公安研究, 2008,(1);
3.文军,等.网络阴影———问题与对策〔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2.286;
4.李龙.鼠标下的德性〔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2.1.
第二篇: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现状及管理对策研究
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现状及管理对策研究、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影响到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大学生是网络活动的生力军,并担负着未来社会中坚力量的重担。了解大学生群体的网络活动状态,了解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的现状,通过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根据相关理论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相应的对策,成为当前教育科学研究的前沿课题。本文在借鉴前人的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重新定义了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并从群体结构、群体规范、群体规模、群体气氛四个方面着手,通过问卷调查和对相关数据的分析,总结了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的现状。在此基础上,联系相关理论总结出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在地区、性别和年级方面存在差异问题,群体中的个体存在心理和道德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由网络和大学生个体本身造成的,有的是因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不足,还有些是因为社会、教育等方面的不公正造成的。根据分析结果,笔者为改进高校学生管理提出策略:高校应加强思想道德、法律意识、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网络相关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质;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理念,加强相关制度的建设;创新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效率;加强管理人员队伍建设,促进师生交流等。
第三篇:中国社会现状与矛盾
中国社会现状与矛盾
一个世纪以来 中华大地上经历着相比任何国家和地区都更为复杂的社会变革,帝国坍塌、不同文化的冲击、政治制度更迭、甚至帝国时代末期积压的屈辱,使得当今的中国社会成为了一个极其难以描述的动态载体。在通往真正民主社会的道路上不断爆发出激烈的矛盾与全新的挑战
帝国主义社会被西方文明中断
自秦始皇开启了中华民族历史上首个君主专制政体制的集多民族、多文化统一的高度中央集权化的中华帝国主义社会制度起,至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中华社会始终经历着漫长的于中华帝国主义社会制度。
帝国主义社会中期,国内空前强盛(盛唐时期)期间,君主开明、商贸繁荣、文明兴盛,辉煌东方文明成为世界文明中心,留给了当今世界宝贵的财富。
盛唐时期后,国内社会不断受到外族侵袭,也暴露出重农轻商社会潜在的危机:期间农业生产力发展缓慢,国内人口告诉激增,同时因末代外族高压统治而加剧社会秩序混乱,民间曾涌现出不同规模的农民起义。与西方社会制度更迭不同,外族统治并未使帝国主义根深蒂固的社会根基遭到破坏。帝国主义满清政府前页,国民经济始终处于全球经济总量首位,这种情况在几次规模巨大的军事战争失败后有所抑制,但农民起义目的出于狭义的民族主义,谋求推翻外族统治。或许由于外族高压统治,一定程度阻碍了资产阶级的形成。内部看来拥有两千余年悠久历史的中华帝国远未因此走向衰落,社会内部并未出现自然形成的资本主义制度。
与西方国家战争的接连失败,打破了东方文明的神话。中华帝国社会不断受到来自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的严峻挑战。晚清政府逐渐尝试引入西方思想与国家治理模式,试图通过学习、利用西方社会变革与治理方式寻求战胜西方国家强大的军事力量。自此导致西方思潮不断的涌进国内,但它们反而形成了足以摧毁中华帝国的致命力量,并给中华大地带来了至今仍然存在的反帝与民主文化。门类众多的西方社会理论中,西方国家(西欧国家)广泛孕育出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与作为叛逆资本主义的、利用号召广泛工人阶级革命并由前苏联布尔什维克政党完成政治变革的马克思主义成为了社会变革的两大核心力量,并在20世界前半程进行着激烈的角逐。
满清政府倒台后,中华帝制社会瓦解的如此彻底。并非社会内部孕育出的全新制度的自然更迭,而是由西方文化侵入而强行中断。对旧制度的惯性不满、对新文化的愤然欣喜,推动着并不符合自然法则的社会变革。沉积两千余年的帝国社会并未彻底走向衰落,因此帝国社会积累的文明同样并非暴力推翻帝制即可消除。实现民主、民治与帝国时代传统的人治、人政所包含的巨大差异形成了日后社会制度真正变革的根本阻力。客观看来,20世纪前半程征服这片广阔土地的并非是制度的优劣,而是拥护制度的军事实力(国际社会同样如此)。
西方文明不符合自然法则的中断中华社会自身变革规律,形成社会传统与变革的激烈冲击,社会内部出现了严重迷茫、混乱与分裂。帝国主义社会体系非自然崩溃后如何组织适合中华文明的全新社会形态同样成为困扰变革力量的首要因素。随着社会民主自由化改革深入,被中断的社会规律将爆发出更多的实质性问题。
后帝国时代与改革开放
后帝国主义社会在国家形态上变革频繁,自北洋政府至如今改革开放时代,国家组织形式、政治制度、道德形态不断变化。更迭频繁的国家政治策略深刻的响着社会频繁、极端、激烈的变革,同时也给这片充满古老文明的国土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与不朽的遗迹。
与20世纪后半程国际社会冷战格局相同,国内两种社会制度同样形成了完全不可兼容的强烈对冲。不同时期,引导社会变革方向由不同领袖主导的军事力量决定,各地区因政治制度、治理方式、甚至战争环境形成了难以兼容的鲜明的社会群体。
如南京政府时期具有较高社会地位的商人与知识分子成为新中国平均主义的攻击对象,毛泽东时代特别是文革时代的青年人曾被鼓励反对、攻击甚至侮辱他们的家长、教师与具有资产阶级倾向的人,却发现改革开放后他们因荒废学业而并不具备适应市场经济的职业技能。文革年代备受屈辱的具有资产阶级倾向的人与知识分子,却重新成为了拥有较高社会地位的人。
隶属于各个时期各个代际的优秀群体,却不断沦为下一时期被打击、边缘化的对象。在帝国主义制度覆灭的一个世纪里,各时代领袖以自身强大的个人意识形态与号召力,建立并维系着社会发展方式与道德体系。他们以叛逆帝国主义作为治国纲领,却又无不完全摆脱帝国主义社会的影响。总体看来帝国主义崩溃的一个世纪中,中国始终经历着缺乏法制的神话领导人个人意志的高度政治垄断社会。各代际、各群体难以相互信任,存在巨大的隔阂。这种情况至改革开放才有所转变。
20世纪80年代起,以邓小平为核心领导的改革开放取得了惊人的政治成就。其迅速将文革时代遗留的社会矛盾、混乱与丧失领袖核心意识形态处于危机边缘的国内社会引导向经济市场化、思想开明的现代化社会。在这个过程中,改革开放的力量不断变更着70年代以前使中国贫穷与政治危机的政治体系,并着手建立赋予地方更大权力的政治体制。在此期间,中央权力逐步开放。领导人权力任命、移交制度不断完善打破了毛泽东时代遗留的农村公社制度,在吸纳因农村制度改革而造成的大量农民向城市流动问题上大力促进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国内社会秩序空前稳定,再也未发生过20世纪60-70年代多次出现的社会混乱。
改革开放打破了新中国建国以来贫穷的公有制社会体制,人们因此提高了生活水平,并逐步敞开思想的枷锁。彻底打破了原本思想封闭、高度神话领导人的意识形态。人们逐步富裕起来,并迅速将人们引导向坚定的务实主义。因此人们生活态度、道德与价值准则出现了极大的变化。如何获取最大的财富与利益成为人们最切实的追求。
当今,城市巨大的吸纳就业压力下(李克强总理记者招待会口述 每年约1千万农民工流入城市),国内对高速经济发展需求空前提高。经济高速增长已然成为社会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基础条件,因此中央政治决策、改革方向均将经济持续发展作为首要任务。这同样给予社会中弥漫的务实主义以隐性的推力,高速发展的经济与地方权力的开放,很容易孕育出地方官僚势力与贪腐行为的扩张。因此必然形成小部分社会矛盾,甚至引发出公共卫生、环境治理等敏感问题。但维护社会稳定与发展的总体战略上,这些问题与国家治理的总体战略相比,似乎将暂时成为一种战略性忽略。并随着社会制度的不断完善而消退。
儒学社会
漫长的中华帝国主义时期,儒家文化始终被赋予了极高的社会地位。
儒学——包含了战国时期创始人孔子独立的价值观、政治观与社会观经后世学者不断发扬。至帝国主义时代末期,外族实施高压统治,外族君主推崇儒学,并试图将儒学用作固化国内民众思想,建立社会道
德的工具。因此当今社会所传承的儒学文化一定程度是一种相对曲解的文化,但其亦对现今社会形成了深刻影响。
儒学文化认定社会和谐条件在于不同社会群体了解他们对于社会关系特定的相互责任,讲求提倡社会尊卑有序。认定公众政治立场并不平等。帝国主义社会内部统治者则先天具有不受制约的政治权利,对社会不同群体享有最终裁决权并负一切责任。儒学社会几定认可统治者个人意愿制约着社会意识形态。社会关系内子女对父母、臣民对于君主、学生对于师长必然表现出绝对的忠诚与谦恭。不同社会群体应讲求礼法,言行有度,举止有礼。这种现象直至今日社会仍然广泛沿袭。资历辈分长的一方很难接受较小一方的任何建议与完全信任,诸事循规蹈矩。极大了压制了青年人对于事物评判的主动性与言论权力。因此失去了对生产、创新动力的年轻人表现的墨守成规。严重的抑制了当今社会产业与制度的创新与改革。另一方面,尊卑有序的表象下,不同群体需了解其所处的社会关系并做出“得体”行为,因此产生了相应的社会群体间相互的责任。这严重的阻碍了更高层面的阶级群体与民族群体的产生。社会因此逐渐形成了一张错落有序的关系网络:族氏、父母、子女、配偶、兄弟姐妹、朋友被赋予了社会责任、利益划分、甚至相互交流自上而下,递进式的关系排列。这张庞大的关系网络漠视社会责任,甚至对网络以外的群体很难表露出真实想法。
这种处理社会关系的方式,极大的加剧了社会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造成社会内部的不公平竞争,生产与分配制度扭曲,使人们因此更倾向于通过攀附更高阶层建立关系网络而获取回报(如腐败、通婚等方式)而并不选择通过改进生产力。在此所形成的利益集团、政治群体、严重的腐蚀着现代社会的根基。
改革开放逐步使人们思维活跃,思想开放、政治自由,政治治理同样不再依赖帝国社会严酷的惩治措施。因此在向民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历史遗留下来的儒家社会弊端必然将被不断放大。帝国主义末期的屈辱,并不符合自然法则的社会变革,都将支撑儒家社会文化深刻广泛的影响着当今社会群体、国家、社会、政治秩序严重扭曲、分裂。儒家社会遗留下的等级森严又错落有致的社会关系网络,将不同群体、不同代际的社会群体切割的支离破碎,以至于社会难以向更广阔的阶级群体与民族群体发展。儒学社会给人们遗留下的宿命、消极、悲观,已成为当前改革开放 通往民主社会过程中的巨大阻力与潜在危机。综合看来
当今社会正在逐步度过非自然打破帝国主义而强行催动孕育民主政治的修复时期。并在度过西方社会变革,各路思潮进行实践的混乱时期后 逐渐恢复生机。在寻求真正适合中国社会的政治制度过程中,探索出了一条正确的道路,也因此形成了全新的社会矛盾与挑战。
社会现状也呈现出一种难以集中于一点的,复杂的动态社会。极大的两极差别与惊人的发展速度均为世界侧目。改革开放实现了飞速的经济发展,沿海地区如上海、广州、深圳已经成为国际经济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与现代化大城市。而西北部地区却仍然生活在贫穷与落后中,甚至个别地区至今仍延续着极其原始的农业生产形式。
当今社会,一个普通的家庭中同样充斥着极其显著的差别。老人因积弱、战乱的时代背景,至今仍然对改革开放充满质疑,甚至仍然排斥“外国人”与城市。
中年人因政治斗争而失去了掌握现代化生产专业技能的机会,因此反感全球逐步一体化的市场经济秩序,并且由于激烈的政治纷争给他们留下的心灵创伤,使他们并不轻易的表露出真实想法。
年轻人生长于稳定的社会秩序环境,却因儒学社会遗留因素而变得墨守成规。因改革所释放出来的务实主义而极度追逐物质,他们获得了几代人中最好的教育,但对政治也最为冷漠。
家庭各代际之间相互的排斥与不信任,是当今社会内部激烈矛盾的真实写照。由此产生的政治阻力使得无论政府做出何种政治决策都难以完全覆盖不同群体的利益。在不同群体的相互博弈过程中,社会并不存在能够在繁杂的各个群体间完全消除一切矛盾的方法。这种方法在现今任何地方都不存在。
或许不同群体间能够真正确立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特别是消除对过去因战争、政治斗争而饱受折磨与心理创伤的特殊群体所自然反应出的危机感后。中华社会才能真正形成高层次的凝聚力,以便由此重塑曾经绚丽夺目的东方文明。
注:碍于学识,笔者诸多认知仍需从更多理论基础中寻求答案,本文逻辑失当之处请多见谅。
作者 刘奥
第四篇:加强网络舆论引导推进虚拟社会管理
加強網絡輿論引導推進虛擬社會管理网络虚拟社会的管理,对于各级政府是一个新的挑战,如果领导干部对网络媒体一无所知,甚至是“网盲”,就会一筹莫展,束手无策。尤其对一些负面的网络舆论,如果不重视,不及时澄清、引导和处理,轻则出现“一边倒”的负面言论误导舆论,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重则煽动不稳定因素,由网络走向现实社会,演变成真正的群体性事件。
网络舆论是一把双刃剑,在发挥其重要作用的同时,也面临着不少问题。一是虚假信息时有泛滥,内容监管成为难题。网络信息在资本的逐利性下,往往具有被滥用的冲动,例如通过网络“水军”制造虚假民意,混淆视听。另一方面,由于网络技术的匿名性和虚拟性,一些普通网民往往缺乏自律意识,出于好奇等原因而散布谣言和虚假信息。二是意见领袖引领舆论,网络民意遭“绑架”。意见领袖的声音越强,群众的声音就越弱。意见领袖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对于网络舆论氛围的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但他们也可能通过博客、微博等发表过激或诱导性的言论,引发网民产生强烈情绪或非理性共鸣。为此,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引导,推进虚拟社会的管理。
一、转变虚拟社会管理理念,重视网络媒体舆论。网络文化已经成为一种强势的大众传媒文化,网络虚拟社会既使得网民能自由地表达真实的民意民声,也使得网民意愿借助网络社会巨大的传播能力而形成强大的公共舆论压力。为此,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网络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转变虚拟社会管理理念,重视并善待网络媒体,认真学习网络知识,切实掌握好网络发展的基本态势,消除网络恐惧症,避免采用堵的方法和远离的态度,掌握使用网络的基本技巧
1和与网民沟通的基本方法,充分利用好网络这个最快、最广、最强的交流平台,了解民意、汇集民智,推动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提高网络管理水平和自身执政能力。
二、创新虚拟社会管理模式,把握网络舆论导向。以往社会管理的模式往往采取单方面发布政务信息,而不与网民进行沟通的单向模式。面对日益复杂的网络舆情,必须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实现政民互动的双向模式。一是要建立舆情搜集机制。舆情就是社情民意,可依托论坛版主、网络联络员、网络志愿者等队伍的力量,组建以相关部门为依托、以网络论坛为主要来源的舆情搜集系统。二是要改变“家丑不可外扬”的传统思维方式,妥善处理网络舆情事件。过去发生负面性事件,通常做法是先把事情捂住,然后慢慢在内部化解。现在出了问题已经捂不住了,应当本着信息公开、依法公正的原则,加强政民交流,尽快建立完善网络发言人制度,使网民不信谣、不传谣,及时应对和引导网络舆情事件。
三、提高虚拟社会管理水平,防范网络舆论危机。为防止网民受到极端言论的影响,导致网民“群体极端化”现象的出现,必须健全虚拟社会管理机制。要将常态信息观察处理机制与应急反应机制相结合。对于网民普遍关注的事件,要及时处理;对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苗头要及时反馈,做好应急预警。要将信息披露机制与责任约束机制相结合。要及时全面掌握舆情,在第一时间将客观、准确的事实真相传达给网民,正确疏导负面舆论。另外,要加强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要发现和培养一批“网络意见领袖”,构筑网上信息舆论引导的桥梁,以网上评论来引导舆论,针对一些负面舆情,可依托网站、论坛、贴吧等载体,及时开展引导工作,用正面声音引导舆论导向,用权威信息稳定群众情绪。
第五篇: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网络虚拟实验室体系结构研究
网络虚拟实验室体系结构研究
摘 要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虚拟实验室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介绍了虚拟实验室的基本特点及其体系结构,实现虚拟实验室的四种关键技术: Java、ActiveX、VRML、ASP,最后探讨了虚拟实验室开发过程当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 虚拟实验室 远程教育 现代教育技术
迅速崛起的现代教育技术把虚拟实验引入到了实验教学中。虚拟实验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使得教与学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目前,用于实验教学的计算机虚拟实验软件非常丰富,加上高校计算机及网络资源,为虚拟实验的开设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条件。通过网络虚拟实验室,能够通过计算机在网络中模拟一些实验现象,它不仅仅能够提高实验教学效果,更加重要的是对一些缺乏实验条件的学生,通过网络同样能够身临其境地观察实验现象,甚至和异地的学生合作进行实验。1 网络虚拟实验室的发展及其特点
网络虚拟实验就是在WEB中创建出一个可视化的环境,其中每一个可视化的物体代表一种实验对象。通过鼠标的点击以及拖曳操作,用户可以进行虚拟的实验。网络虚拟实验实现的基础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结合。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可以自由地、无顾虑地随时进入虚拟实验室操作仪器,进行各种实验。为实验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及远程教育提供了条件和技术支持。许多国内外从事实验室工作的研究者们在实践中还提出这样一些概念:Digital Lab、MBL(Micro-computer Based Lab),尽管这些名词不统一,但他们的实践从不同的层面实现了虚拟实验室。
1.1 印地安那州立大学的MBL化学实验室
该实验室在给新生开化学实验课时用计算机来辅助做这样一些事,用计算机采集与分析实验数据,用计算机展示实验,在网上发布相关的实验指导材料。1.2 芝加哥伊利诺伊大学数字化有机化学实验室
该实验室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网上提供了一系列的实验教学指导:在线实验教材;实验教学时间表;实验测评方法、形式、时间;虚拟实验;相关教学资源的链接等。他们还用计算机进行实验教学的教务管理。
1.3 卡罗莱纳州立大学的LAAP(Learn Anytime Anywhere Physics)
他们利用Java技术建立了基于Web的探索式虚拟物理实验室,主要有以下几个模块:基于Java Applet的虚拟实验设备和实验设施;相关的实验课程模块;实验学习结果评价模块;协作学习模块。
虚拟实验室最大的优点是成本低,效率高。因为“软件即为仪器”,这样就可解决因实验经费不足或高档次、高价位设备缺乏所不能开出的实物实验,同时也不会造成因使用不当,管理不善等因素造成的仪器损坏、元器件丢失等现象。同时虚拟实验还可以模拟实验室中没有的设备,而且还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方便地进行实验。另外,虚拟实验室还应具备一些基本特征:与现实的一致性(或现实的延伸)、高度交互性、实时的信息反馈。2 网络虚拟实验室体系结构
网络虚拟实验室应是一个集虚拟实验教学管理系统、实验课教学指导系统,网络实验仿真等为一体的功能强大的网上运行系统。各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仅具有相对独立性。开发虚拟环境,实现实验仿真应是虚拟实验室建设的核心部分。图1是虚拟实验室体系结构图。构建网络虚拟实验室的关键技术
用心
爱心
专心
目前国内的虚拟实验室研究还处于萌芽阶段,国外已经有很多大学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总结他们所使用的技术,可以看出大多可以划分下面几类: 3.1 Java技术
Java是一个广泛使用的网络编程语言,它是一种新的计算概念。首先,作为一种程序设计语言,它简单、不依赖于机器的结构、具有可移植性、安全性、并且提供了并发的机制、具有很高的性能。其次,它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网络,Java的小应用程序(applet)可在网络上运行而不受CPU和环境的限制。另外,Java还提供了丰富的类库,使程序设计者可以很方便地建立自己的系统,这一点对于构建网上虚拟实验室系统来说也是非常关键的。
用心
爱心
专心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