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校财务制度》《高校会计制度》《新旧高校会计制度有关衔接规定》中关于校内独立核算单位的规定
关于校内独立核算单位的规定
《高等学校财务制度》
第八条 高等学校校内非独立法人单位因工作需要设置的财务机构,应当作为学校的二级财务机构。二级财务机构应当遵守和执行学校统一制定的财务规章制度,并接受学校一级财务机构的统一领导、监督和检查。
《高等学校会计制度》
第一部分 总说明
七、高等学校应当按照下列规定编报财务报表:
(五)高等学校在编制年度财务报表时,应当将校内独立核算单位【注:本制度所称校内独立核算单位,是指高等学校内部不具有法人资格的独立核算单位或部门。本制度所称校内独立核算单位不同于本制度所称附属单位。本制度所称附属单位,是指高等学校下属的具有法人资格的独立核算单位。】的会计信息纳入学校财务报表反映。第五部分 财务报表编制说明
三、收入支出表(年度)编制说明
(四)对于各校内独立核算单位本年度的收入、支出、结转结余及年末非财政补助结余的分配情况,应当纳入本表的相应项目反映。将各校内独立核算单位的收入、支出纳入本表的方法如下: 1.对于具有后勤保障职能的校内独立核算单位【注:具有后勤保障职能的校内独立核算单位一般指校医院、食堂、水电暖中心、物业管理中心、宿舍管理中心等。】,应将其本年收入(不含从学校取得的补贴经费)、支出(不含使用学校补贴经费发生的支出)相抵后的净额计入本表中“其他收入”项目金额,并单独填列于该项目下的“后勤保障单位净收入”项目。如具有后勤保障职能的全部校内独立核算单位本年收入、支出相抵后的净额合计数为负数,则以“-”号填列于“后勤保障单位净收入”项目。2.对于不具有后勤保障职能的其他校内独立核算单位,应将其 收入、支出并入本表的相应项目,并抵销高等学校内部业务或事项对本表的影响。
《新旧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有关衔接问题的处理规定》
五、财务报表新旧衔接
(一)编制2014 年1月 1 日期初资产负债表。
高等学校应当根据新账各会计科目期初余额(即经过本规定“二”至“四”项新旧结转及调整后形成的科目余额),按照新制度编制 2014 年 1 月 1 日期初资产负债表。该期初资产负债表的编制,还需按新制度规定对各校内独立核算单位的资产、负债和净资产进行合并。
第二篇:高校新旧会计制度衔接工作的建议论文
一、高校新旧会计制度的比较分析
(1)会计核算基础转变为适度引入权责发生制。新制度适度引入权责发生制,这种核算体系可更真实地记录和反映高校的资产、负债、偿债能力、债务风险等财务状况,保证财务信息真实、可靠,方便客观评价高校管理层的管理责任。
(2)进一步完善了会计科目设置和相关会计核算。其一,新增了财政改革相关的会计核算内容,新制度增设了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财政应返还额度科目;对于收入、费用等科目按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按功能和经济支出逐级设置明细科目,以适应政府收支改革的需要;增加应付职工薪酬科目,用以核算应付给职工的各类人员费用,包含应付的离退休费、津贴补贴、其他收入、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等,以适应工资津贴规范改革的需要;新增长期投资科目,并按投资的种类和被投资单位等进行明细核算,以适应国有资产产权管理制度改革需要。其二,明确将基建数据定期并入高校会计大账。其三,对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进行折旧和摊销,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新制度新增累计折旧、累计摊销、待处理资产损溢等科目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进行核算,更加真实反映资产的价值。除此之外,对折旧和摊销进行虚提,即计提的折旧和摊销冲减非流动资产基金,这也是与企业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不同之处,为高校进行内部成本核算提供了会计数据支持。其四,进一步规范和完善高校财政补助资金的会计核算。新制度在收入类科目增加财政补助收入科目,包含教育经费、科研经费及其他经费拨款;支出类科目在核算时区分出财政补助支出;净资产类科目中增设财政补助结转、财政补助结余两个科目,这样便于精细化管理高校财政补助项目的结转结余资金。其五,全面梳理和完善会计科目体系和账务处理规定。为更好地指导高校进行实务操作,新制度梳理和完善了会计科目体系和账务处理规定。比如:为满足高校会计核算的需要,更为清晰地反映高校的支出结构,新制度在教育事业支出、科研事业支出科目的基础上,新增行政事业支出、后勤保障支出、离退休支出三个支出科目;新制度对借入款项区分短期借款、长期借款,并对借款利息分别作资本化和费用化处理,使得高校会计科目的设置更有逻辑性和合理性。
二、对做好高校新旧会计制度衔接工作的建议
(1)在领导重视的同时,做好相关的培训和宣传工作。为提高新旧会计制度的衔接执行和实施效率,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前提,不管是配套财务制度的制定,财务系统软件的升级还是学校资产的清查,单个财务部门都无法独立完成,需要学校各个部门的配合和支持,领导的高度重视则会使不同部门间工作的协调更顺畅,从而提高新旧制度的衔接效率;新旧制度有效执行的另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便是财会人员的执行能力,为此可加强财会人员培训,提高其执行新制度的能力,确保新会计制度能够持续稳定地发挥作用。
(2)制定和完善与新制度相关的配套制度。为解决因新制度实施可能与现行财务管理方式不相适应的问题,需要建立健全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对国家文件中会计核算中一些未明确之处通过配套制度予以明确,如:固定资产净值及折旧年限的确定,可借鉴企业折旧的处理办法,同时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统一的估值标准和方法,提高会计核算的科学性。
(3)做好固定资产折旧计提的基础工作。新制度要求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鉴于大多数高校固定资产数量大、金额多,种类繁多,而且新旧程度不一,为顺利实现新旧会计制度衔接,高校需先完成所有固定资产的整理和汇总工作,对于各个高校来讲,这都将是一项非常繁杂的工作,我们可使用如下固定资产清查表进行整理。固定资产清查完毕后,分情况、型进行初步整理,如:对于达不到新制度中固定资产确认标准的固定资产,将其余额转入存货科目,领用出库时,一次性摊销其成本;对于达到新制度中固定资产确认标准的固定资产,按新制度固定资产标准进行重新,计入固定资产科目,同时制定统一的估值标准和方法,确定已有固定资产净值和尚可使用年限,从而为新会计制度计提折旧做好相应的衔接准备。
(4)顺利进行新旧账务处理切换,重点处理好会计科目转换。为确保新制度的有效贯彻和实施,财政部也制定了《新旧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有关衔接问题的处理规定》,确保新旧制度的顺利衔接和平稳过渡,因此高校要以此作为行动指导,吃透新制度会计科目的核算内容。首先完成新旧科目转换工作,即根据各科目及明细科目的核算内容和性质,将原科目、明细科目的余额转入新科目,然后按照新制度进行资产、负债、净资产的确认和计量等,确保新旧会计制度能够很好地衔接。
第三篇:浅谈高校会计制度准则的改革
浅谈高校会计制度准则的改革
一、事业单位会计的发展历程
班级:姓名:学号:
事业单位会计是核算、反映和监督各级各类事业单位预算执行情况及其结果的专业会计。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比较熟悉的事业单位有教、科、文、卫等事业单位。它们所属的行业或者部门不尽相同,各自所从事的业务活动也存在差异,但是它们都具有不以营利为目的以及不具有社会生产和国家行政管理职能的特点。在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是指国有事业单位会计,非国有非营利组织会计称为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
1998年之前,事业单位会计没有自成体系。与行政单位共同执行《事业行政单位预算会计制度》。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发展,二者之间的差别逐渐显现出来:事业单位与行政单位相比,可以从市场中取得收入而不仅仅依靠财政拨款用以发展所需。这也就有必要建立新的、独立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政部1988年9月颁发《事业行政单位预算会计制度》。
自1998年1月1日以来,财政部颁布实施了《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2001年6月财政部颁发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这标志着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事业单位会计规范体系。
2013年1月1日实施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此次改革标志着我国事业单位会计体系的概念基础和框架将初步建立,对于增强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体系的内在一致性、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将发挥积极作用。
二、高校会计制度的介绍
第一:为了进一步规范高等学校财务行为,加强财务管理和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根据《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财政部令第68号)和国家有关法律制度,结合高等学校特点,制定本制度。
第二:本制度适用于各级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成人高等学校(以下简称高等学校)。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举办的上述学校可以参照本制度执行。
第三:高等学校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是: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坚持勤俭办学的方针;正确处理事业发展需要和资金供给的关系,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国家、学校和个人三者利益的关系。
第四:高等学校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合理编制学校预算,有效控制预算执行,完整、准确编制学校决算,真实反映学校财务状况;依法多渠道筹集资金,努力节约支出;建立健全学校财务制度,加强经济核算,实施绩效评价,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资产管理,真实完整地反映资产使用状况,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资产,防止资产流失;加强对学校经济活动的财务控制和监督,防范财务风险。
三、高校会计制度的发展历程
建国初期,财务部根据政务院颁发的《预算决算暂行条例》制定和颁发的《各级人民政府暂行总预算会计制度》和《各级人民政府暂行单位预算会计制度》,1950年12月1日政务院颁发了《关于决算制度、预算审核、投资的施工计划和货币管理的决定》,这是我国高校最初执行的会计制度。在1954、1958、1965.1982年,财政部根据国家形式及宏观经济的变化,对行政事业单位制度进行了局部的修行。1988年12月,国家教委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专门制定了并颁布我国第一部《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但其存在着极大的缺陷。1998年财政部与教育部联合颁发了《高等学校会计教育》(试行),并一直沿用至今。
对于高等独立院校而言,执行在我国2005年1月1日起实施的《民间非盈利组织会计制度》。
四、旧的高校会计制度的弊端
(一)收付实现制具有一定局限性
首先,收付实现制不能如实反映单位的资产和负债:高校学生欠缴的学费不作反映。少计了学校资产;固定资产只核算账面原值,不提折旧,使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严重脱节。另外,单位发生的应付贷款、债务利息等此类已发生但尚未支付的债务未进行账务处理。这些“隐藏”的债务,容易夸大学校可支配的财务资源,造成虚假的平衡现象,给学校持续、健康运行带来隐患。其次,不能全面反映单位资金运动和工作绩效。因此,按收付实现制提供的会计信息,往往不能科学地提供资金运动情况和业务运作情况,不利于业绩考核。
(二)会计科目体系不完善
现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未设置接受投资方面的总账或明细账会计科目,导致外单位投入本单位的资本无法在本单位账簿上真实完整地记录、核算和反映。
(三)固定资产核算存在问题
现行高校会计制度中,固定资产与固定基金只核算账面原值,不计提折旧,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的损耗如何核算没有明确规定,这种不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核算方法,不仅使高校的净资产反映不真实,而且使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数据不准确。
基建资金单独核算,造成建造与使用脱节。由于正在建造的项目价值不在学校财务反映,只有到办理竣工验收交接手续后方可登记固定资产。在实际工作中,因验收、交接等原因,经常发生基建形成的固定资产登记不及时,有的已经开始使用,但学校财务账上没有固定资产的记录,甚至出现多年不入账的情况,使高校的固定资产账目不真实,造成学校财务信息不能如实反映学校的财务状况。
(四)高校财务报表体系不完整
由于资金来源渠道不同,一直以来。高校基本建设报表与日常教育事业支出报表各自报送,单向“汇报”,互不干涉。随着高校扩招与基本建设规模扩大,高校建设资金短缺已成不争事实。在资金来源多渠道的新机制下,基建报表与高校财务报表仍单独上报而不加以合并,必将导致高校的借款资金来源与去向、基本建设等情况无法在财务报表上得以真实反映。
五、新制度的重大变化
1.新增了与公共财政改革相关的会计核算内容;2.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固定资产按净值反映;3.将基建会计纳入“大账”;4.对收入支出类会计科目的设置进行了调整,增加了行政支出、后勤支出、后勤收入等科目;5.平行设置财务会计科目与预算会计科目;6.高等学校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表、预算收支表、基建投资表及报表附注,并相应重新设计表中项目构成(如取消了现行资产负债表中收入、支出项目),改进了报表格式、完善了报表体系,可以更好地反映高校的会计信息。7.明确要求高等学校会计核算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改变了原来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会计核算方式。“修正的权责发生制”是指原则上采用权责发生制,对某些特定业务,如政府拨款、捐赠收入和奖励支出、赞助支出等则偏向于采用收付实现制基础。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可以准确反映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状况、负债状况、偿债能力、债务风险以及项目运行成本等。
六、新制度执行中的问题及建议
(一)现阶段我国高校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1.未进行科学的成本核算
现行高校会计制度规定:“高等学校的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经营性收支业务的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我国高等学校的主要经济收入是国家财政拨款和事业性收入,实际上,收付实现制就成为高校最基本最主要的核算影响学校领导的决策基础。不进行成本核算,造成会计信息失真,使高等学校会计工作客观性和准确性不足,影响学校领导的决策。
2.对学校的固定资产管理不利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很多高等学校对固定资产管理认识不足,管理水平不高。学校的固定资产都属于国家资产,很多学校在固有资产的使用上不顾成本和使用效率,甚至在购置固有资产之后,忽视清查和管理,造成重复购置学校固有资产的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损失。
3.资金使用制度不健全
在旧的会计制度下,许多高校的资金使用存在问题。主要体现在:预算的刚度不强;在资金使用方面,没有执行预算,或预算调整项目较多;资金使用过程中忽视了对成本和使用效益的关注。(二)实施建议
1.完善高校外部监督机制,建立高校会计报表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
2.应进一步明确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新制度中未规定固定资产折旧年限,造成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取决于各高校财务人员的职业判断,容易造成人为调节成本,导致高校之间的财务信息不可比。
3.设置了“累计折旧”,但在操作上尚需细化,高校固定资产金额庞大,提取折旧可以借鉴企业会计制度的做法,按总分类提取折旧,即满足成本核算的需要,又不增加管理成本。
4.加强高等学校资金的合理使用。在资金的使用上,没有严格执行预算,随意性很大,在很大程度上使学校的资金使用处于混乱状态,不利于学校高等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而且会给国家对学校的投入造成很大的损失。所以,在资金使用过程中,要严格遵守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制度,加强资金预算、核算的管理,合理使用经费,尽最大限度的节约学校开支。
参考文献:
1.《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历史与变革》 《中国总会计师》杂志 2013.4.12 2.《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变迁及思考》 论文网 2012.7.22 3.《高校会计制度发展》 新晨范文 2012年
4.《会计制度相关—高校会计制度的发展及教育成本核算》 无忧论文网 2012.7.22 5.《关于我国高校财务会计制度改革的思考》 第一论文网 2012.8.22 6.《浅析对高等独立学院执行民间非营利会计制度》 第二教育资源网 2011.7.6 7.白海泉、邓立华:《高校会计制度的弊端及改革探析》 财会通讯网 2010.3.28 8.朱爱丽、贾天银、陈长亮:《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变化及影响》 财会通讯 2010.3.15 9.康智云:《论新会计制度对我国高等学校财务工作的影响及对策》 《中国总会计师》杂志 2011.7.4 10.王琼:《新高校会计制度分析及实施建议》 会计月刊 2010年23期
第四篇:小型工业企业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衔接规定
1、小企业会计制度的适用范围
财政部关于印发《小型工业企业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衔接规定的通知
财会[2004]16号
2004-10-26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国务院有关部委、有关直属机构:
为做好小型工业企业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衔接工作,现将《小型工业企业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衔接规定》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执行中有何问题,请及时反馈我部。
财政部
二00四年十月二十七日
附件:小型工业企业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衔接规定
为了促进小企业严格遵循《小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会计核算,做好自原《工业企业会计制度》(以下简称“原制度”)向《小企业会计制度》(以下简称“新制度”)的衔接工作,现对小型工业企业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有关衔接问题规定如下:
一、调账原则及会计处理
小企业在执行新制度之初,应当按照新制度中有关资产、负债的确认计量标准全面清查资产和负债。对于清查出的损失,经企业管理当局批准(如需经有关部门审批的,应经有关部门审批)后,先记入“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账务处理为:借记“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贷记“固定资产清理”(固定资产发生的损失先通过“固定资产清理”科目核算)“材料”等有关资产科目、“坏账准备”等有关资产减值准备科目。“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的余额,包括原已记入“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的金额以及在执行新制度之初按照有关规定核查出的损失金额。
上述损失经批准冲减相关所有者权益时,应先将“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余额转入“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如未分配利润不足以冲减损失,属于按规定提取盈余公积、公益金的小企业,还应按可冲减的盈余公积相应冲减盈余公积。账务处理为:小企业应按照记入“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的余额,借记“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贷记“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按可用盈余公积弥补损失的部分,借记“盈余公积”科目,贷记“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
结转后,“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应无余额,清查出的损失中以未分配利润和盈余公积不足冲减的部分,以负数在资产负债表的“未分配利润”项目中反映。
二、账目调整
小企业应在上述核实资产的基础上,将有关科目的余额直接转至新账或沿用旧账。
(一)“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应收补贴款”和“其他应收款”科目新制度设置了“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
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科目,预付款项较多的小企业也可单独设置“预付账款”科目,上述科目的核算内容与原制度相应科目的核算内容基本相同。调账时,应将以上科目的余额直接转至新账,也可沿用旧账。小企业存入证券公司但尚未进行投资的资金,如原已记入投资等相关科目的,应将其金额转入“其他货币资金--存出投资款”科目。
新制度设置了“应收股息”科目,核算小企业因进行股权投资应收取的现金股利和进行债权投资应收取的利息,原制度没有设置该科目而在“其他应收款”科目中核算。调账时,应将“其他应收款”科目中相关金额转入新设置的“应收股息”科目,也可继续沿用“其他应收款”科目进行核算。
新制度没有设置“应收补贴款”科目,调账时,应将“应收补贴款”科目的余额转入“其他应收款”科目。
(二)“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科目原制度没有设置“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科目。小企业对于执行新制度时预计的短期投资的价值损失,应借记“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贷记“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科目。对于记入“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中的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金额,按照本规定的相关要求进行处理。
(三)“坏账准备”科目新制度设置了“坏账准备”科目,但与原制度相比,核算方法有所变化。小企业对于执行新制度时预计的坏账损失,应借记“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贷记“坏账准备”科目。调账时,应将“坏账准备”科目的余额转至新账,也可沿用旧账。对于记入“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的坏账准备金额,按照本规定的相关要求进行处理。
(四)“原材料”、“包装物”、“自制半成品”科目新制度设置了“材料”科目,将原制度中“原材料”、“包装物”和“自制半成品”科目的核算内容进行了合并。调账时,应将“原材料”、“包装物”、“自制半成品”科目的余额转入“材料”科目,也可继续沿用“原材料”、“包装物”、“自制半成品”科目进行核算。
(五)“材料采购”、“材料成本差异”科目新制度设置了“在途物资”科目,以核算小企业已支付货款但尚未运抵验收入库的材料或商品的实际成本。采用计划成本核算的小企业,可另行设置“物资采购”及“材料成本差异”等科目进行核算。调账时,采用实际成本核算的小企业,应将“材料采购”科目中已运抵验收入库的部分转入“材料”科目,将已支付货款但尚未运抵验收入库的部分转入“在途物资”科目;采用计划成本核算的小企业,应将“材料采购”科目的余额转入“物资采购”科目,也可继续沿用“材料采购”科目进行核算:“材料成本差异”科目的余额直接转至新账,也可沿用旧账。
(六)“低值易耗品”、“委托加工材料”、“产成品”、“分期收款发出商品”科目新制度设置了“低值易耗品”、“委托加工物资”、“库存商品”科目,小企业还可以根据实际业务需要,自行设置“分期收款发出商品”科目,这些科目的核算内容与原制度相应科目的核算内容相同。调账时,应将“委托加工材料”、“产成品”科目的余额分别转入“委托加工物资”、“库存商品”科目;其他科目的余额直接转至新账或沿用旧账。小企业也可继续沿用“委托加工材料”、“产成品”科目进行核算。
(七)“存货跌价准备”科目原制度没有设置“存货跌价准备”科目。小企业对于执行新制度时预计的存货价值损失,应借记“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贷记“存货跌价准备”科目。对于记入“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的存货跌价准备金额,按照本规定的相关要求处理。
(八)“待摊费用”科目新制度设置了“待摊费用”科目,其核算内容与原制度有所不同。调账时,除在财产清查中已作为损失处理的自“待摊费用”科目转入“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的部分以外,小企业
应将“待摊费用”科目的余额直接转至新账,也可沿用旧账。
对于原已记入“待摊费用”科目的摊销期在一年以内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可按原摊销期限继续摊销,直至摊销完毕为止;自执行新制度以后新发生的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固定资产后续支出,再按新制度的规定进行处理。
(九)“长期投资”科目新制度没有设置“长期投资”科目,而设置了“长期股权投资”和“长期债权投资”科目。调账时,小企业应对“长期投资”科目的余额进行分析,将属于长期股权投资的部分转入“长期股权投资”科目;将属于长期债权投资的部分转入“长期债权投资”科目。
(十)“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固定资产清理”和“无形资产”科目新制度设置了“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和“无形资产”科目,其核算内容与原制度相应科目相同。调账时,应将上述科目的余额直接转至新账,也可沿用旧账。
新制度设置了“固定资产清理”科目,对于原制度下“固定资产清理”科目的余额应分别情况处理:如果原记入“固定资产清理”科目的金额是因固定资产报废或毁损等原因产生,应将其余额转入“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并按照本规定的相关要求进行处理;如记入“固定资产清理”科目的金额是因出售固定资产转入,应将该部分的余额直接转至新账,也可沿用旧账。
(十一)“在建工程”科目新制度设置了“在建工程”科目,但核算内容有所变化,调账时,小企业应对“在建工程”科目的余额进行分析,将属于在建工程的部分转入“在建工程”科目;将属于工程物资的部分转入新设置的“工程物资”科目。
(十二)“递延资产”科目新制度没有设置“递延资产”科目,而设置了“长期待摊费用”科目。调账时,除在财产清查中已作为损失处理的自“递延资产”科目转入“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的部分外,其余部分应转入“长期待摊费用”科目。
小企业因执行新制度以后,对固定资产大修理费用的核算方法由原采用预提或待摊方式改为一次性计入发生当期费用的,其原为固定资产大修理发生的待摊费用余额,应继续采用原有的会计政策,直至摊销完毕为止;自执行新制度以后新发生的固定资产后续支出,再按照新制度的规定办理。
(十三)“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新制度没有设置“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调账时,小企业应先将在财产清查过程中清查出的损失记入“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再按照本规定的相关要求冲减有关所有者权益,冲减后,“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应无余额。
执行新制度后,对于所发生的各种财产盘盈、盘亏或毁损,小企业应及时处理。
(十四)“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其他应付款”、“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应交税金”、“应付利润”、“其他应交款”、“预提费用”、“长期借款”、“长期应付款”和“专项应付款”科目新制度设置了“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应交税金”、“应付利润”、“其他应交款”、“长期借款”、“长期应付款”科目,预收款项较多的小企业也可单独设置“预收账款”科目,接受国家拨入具有专门用途拨款的小企业也可增设“专项应付款”科目进行核算。上述科目的核算内容与原制度基本相同。调账时,应将上述科目的余额直接转至新账,也可沿用旧账。
新制度“预提费用”科目的核算内容与原制度有所不同。小企业因执行新制度以后,对固定资产大修理费用的核算方法由原采用预提或待摊方式改为一次性计入发生当期费用的,其原为固定资产大修理发生的预提费用余额,应继续采用原有的会计政策,直至冲减完毕为止;自执行新制度以后新发生的固定资产后续支出,再按照新制度的规定办理。
(十五)“递延税款”科目新制度要求小企业应采用应付税款法核算所得税,因此没有设置“递延税款”科目。调账时,应将“递延税款”科目的余额转入“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递延税款”科目如为借方余额,应借记“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贷记“递延税款”科目,如为贷方余额,应借记“递延税款”科目,贷记“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再以调整后的“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余额,按照本规定的相关要求冲减执行新制度之初清查出的损失。
(十六)“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科目新制度设置了“实收资本”和“资本公积”科目,其核算内容与原制度相应科目的核算内容相同。调账时,应将上述科目的余额直接转至新账,也可沿用旧账。新制度设置了“待转资产价值”科目,核算小企业接受捐赠待转的资产价值。期末,小企业应将按主管税务机关审核确认当期应计入应纳税所得额的待转捐赠资产价值扣除应交纳的所得税后的余额自“待转资产价值”科目转入“资本公积”科目。小企业对于接受捐赠的资产价值,按原制度规定已计入资本公积的部分不再进行调整,执行新制度后新发生的接受捐赠取得的资产按新规定办理。
(十七)“盈余公积”科目新制度设置了“盈余公积”科目,其核算内容与原制度相应科目的核算内容相同。调账时,应将“盈余公积”科目的金额在冲减有关损失后的余额转至新账,也可沿用旧账。(十八)“本年利润”科目新制度设置了“本年利润”科目,其核算内容与原制度相应科目的核算内容相同。由于“本年利润”科目年末无余额,不需要进行调账处理。
(十九)“利润分配”科目新制度设置了“利润分配”科目,其核算内容较原制度相应科目的核算内容有所增加。调账时,应将“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的金额在冲减有关损失后的余额转至新账,也可沿用旧账。
(二十)“产品销售收入”、“产品销售成本”、“产品销售费用”和“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科目新制度设置了“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营业费用”和“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科目,产品销售收入通过“主营业务收入”科目核算,产品销售成本通过“主营业务成本”科目核算,产品销售费用通过“营业费用”科目核算,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通过“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科目核算。由于上述科目年末无余额,不需要进行调账处理。小企业也可继续沿用“产品销售收入”、“产品销售成本”、“产品销售费用”和“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科目进行核算。
(二十一)“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支出”科目新制度设置了“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支出”科目,其核算内容与原制度相应科目的核算内容相同。由于上述科目年末无余额,不需要进行调账处理。
(二十二)“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所得税”科目新制度设置了“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所得税”科目,其核算内容与原制度相应科目的核算内容相同。新制度没有设置“补贴收入”科目,相关的补贴收入作为“营业外收入”核算。由于上述科目年末无余额,不需要进行调账处
理。
(二十三)“以前损益调整”科目新制度“以前损益调整”科目的核算内容与原制度有所不同,仅核算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期间涉及的报告或以前的销售退回等事项,并且该科目余额直接转入利润分配的有关明细科目,不再作为利润表项目列示。由于该科目年末无余额,不需要进行调账处理。
三、会计报表
(一)资产负债表
小企业执行新制度当年年末“资产负债表”的“年初数”栏内各项目数字,应根据上年末“资产负债表”的“年末数”栏内所列数字按照新制度的规定进行调整后填列。调整方法根据上述有关调账规定处理。执行新制度当年的“资产负债表”应按新制度的规定编制。
(二)利润表
小企业执行新制度当年“利润表”的“上年数”栏内各项目数字,应根据上年“利润表”的“本年累计数”栏内各项目数字经调整后填列,即原制度下“利润表”项目与新制度规定的“利润表”项目如有不同,应将原制度下“利润表”各项目数字按照新制度规定的项目进行调整后填列。执行新制度当年的“利润表”应按新制度的规定编制。
四、其他有关问题
工业企业以外的其他各类企业,在首次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时的调账处理,应比照本规定执行。
第五篇:高校多媒体教室管理规定
高校多媒体教室管理规定
为了加强多媒体教室的管理,保障教学的顺利进行,合理利用多媒体设备,降低使用成本,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科研和校园文化建设,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 管理体制
(一)多媒体教室内仪器设备的安装、维护、技术支持等由现代教育技术部负责。
(二)多媒体教室内的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由现代教育技术部管理。
第二条 多媒体教室使用申请程序
(一)各部门开展活动申请使用多媒体教室或投影机的,需填写《临时使用教室申请表》(《临时使用教室申请表》在教务处网站“表格与文件”里下载),经部门中层领导审批并签字同意,报教务处和现代教育技术部审批。学生组织(社团)开展活动申请使用多媒体教室或投影机,系级的由系领导审批,校级的由院团委领导审批,并在《申请表》“备注”栏填写此次活动的负责人姓名、部门、班级、联系电话。
(二)申请表须至少提前一个工作日,先交现代教育技术部审批。现代教育部根据多媒体教室的教学任务、设备状况,决定是否同意申请。现代教育部批准后,再到教务处办理教室安排手续。
(三)为了保证正常的教学活动,每个学生组织(社团)每学期可以申请使用多媒体教室的次数为2次,超过2次的不再批准。多媒体教室不对班级组织的活动开放。学生组织(社团)申请使用多媒体教室或投影机,须提交相关的PPT、音像资料一并审批。只有简单内容的PPT(如替代横幅、活动议程、节目单等)不批准使用投影机。
(四)外单位或系部、社团举办的各类收费活动,经批准后,须按规定向学校缴纳管理费,方可使用。
(五)多媒体教室设备使用申请经批准后,申请表交教务处、现代教育部和教室管理人员各一份。经审批后,活动时间、地点不准擅自改动,如有变更须经教务处重新安排教室,并提前通知教室管理员。
(六)多媒体教室开放时间:7:30-12:00,14:20-18:00,19:00-22:00(周六晚上不开放)。
第三条 使用者应遵守以下规定
(一)严格按操作规程使用多媒体设备,不准擅自移动控制台、设备和接线。
(二)使用完毕后,要及时关闭投影仪、扩音机和计算机,切断电源,锁好控制台,填写《多媒体教室使用登记表》。
(三)使用期间,使用者应对设备的安全负责。
(四)如遇设备故障或其他问题,不准更改硬件的连接或设置,请及时与管理人员联系,不能擅自处理。
(五)不得擅自安装与卸载计算机的操作系统或应用软件,因教学需安装软件,须提前与管理人员联系。
第四条 日常维护和管理
(一)多媒体教室的仪器设备由现代教育技术部指定专人负责日常的保养、维护和故障处理。
(二)管理员上课前提前10分钟开机,将设备调试至正常使用状态;下课后对设备进行检查,发现故障要及时报修,确保教学的正常进行。
第五条 多媒体教室教师守则
(一)凡利用多媒体教室上课的教师,使用本教室教学媒体之前,必须经教务处、现代教育技术部培训合格后方可使用。
(二)任课教师必须按照教务处统一安排的课表时间上课,不得擅自调整时间或教室。
(三)任课教师要爱护多媒体设备。因责任心不强、不按操作规程造成设备、物品损坏的,按照学校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四)任课教师上课完毕要认真填写《多媒体教室设备使用登记表》,漏填或不填均按不到堂上课处理,并报有关部门。
(五)任课教师不得随意更改、拔插主控设备、网络线路,不得随意外借、拿走设备及附件,并监督学生不得拿走室内任何设备及附件。
(六)任课教师不得随意删除或更改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及设置密码。
(七)上课结束后,任课教师要严格按操作规程关闭设备电源,切不可直接切断电源。
第六条 多媒体教室学生守则
(一)服从任课教师和管理人员的管理,讲文明、讲礼貌。
(二)遵守纪律,认真听讲,共同维护课堂秩序。
(三)爱护设施设备,爱护公物。不得拆卸、拿走室内任何设备、公物。若损坏设备、公物者,要追究责任,并视其情节予以赔偿。
(四)保持室内环境卫生,不随地吐痰,不吸烟,不乱扔杂物,不乱涂乱画。
(五)不得随意揿按各种开关和遥控器,禁止学生到主控制台上操作。如有损坏设备要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六)教室内严禁吸烟,不准携带食物进入。
第七条 本规定由现代教育技术部负责解释。
第八条 本规定自2009年 1月1日起施行,原《财经学院多媒体教室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