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历史学理论与方法”课程的一些考虑
老卢:前天与沈、陈两人商定:中古史、近现代史及世界史三个方面,每个方面负责四个教学单位时间,这样加起来这门课总共讲12次。老陈认为所列参考书不能太多,并且都得确保学生能找到这些书。至于这个,我看只能用电子书的办法来解决,或者复印。我所坚持的是:不能空洞地讲理论,须得据实际事例来讲解。此事已与吴铮强及杜正贞都交待过,烦你再与他们商量一下吧。谢谢!包伟民
沈坚、老陈,我今天在准备“历史学理论与方法”一课的相关内容,想到几点: 1)课程内容的安排,我想大约共计18讲足够,而且实际授课时间一般在15-16周差不多。不过我们还是准备18讲吧。每个方向(世界史、古代史、近现代史)各6讲。等到实际讲授时视情形删减;
2)课程的设计当包括史学理论与历史理论两个方面为好,即方法与假说两方面均涉及一些;
3)由于“方法”的讲授(包括读物)常常太过抽象,尤其是对没多少实际经验体会的学生来更是如此,因此建议每一讲均以研究实例着手,如讨论社会史方法,即选一本社会史方面的著作(倒并不一定得最好的,有缺陷的反而可以引发讨论)来读,在讨论实际案例中让学生了解“方法”;
4)一般每一讲让学生读一本书(或重要的论文)。当然不能太厚。总计一门讲下来读十几书。由于浙江大学图书馆基本不能为教学服务,所我们以还得考虑替学生找一些电子文本。
5)三个方向由我们三人负责,具体授课则可以请几位年轻教师也承担一些。以后这门课得移交给他们。
6)我大体拟了一个大纲的格式,请看一下合适否(下文);
7)大纲与资料准备最好在四、五月份完成,我请研究生李如春制作一个网页,将这些东西都装进去,下学期就可以用了。
8)我已收集的电子本书籍如下:
于沛主编,《史学理论卷(二十世纪中华学术经典文库:历史学)》(兰州:兰州大学,2000)。
徐浩、侯建新,《当代西方史学流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当代史学主要趋势》(英)巴勒克拉夫,上海泽文
《叫魂 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孔飞力,上海三联,1999)《历史的地理枢纽》(哈·麦金德,商务印书馆)《历史年代学》(唐凌,广西师大出版社1992年)
《历史学方法论》(波兰)耶日·托波尔斯基
《社会生活的历史学:中国社会史研究新探》(常建华,北京大学出版社)《史料和历史科学》(荣孟源)《史学方法论》(杜维运)《史学方法论丛》(黄俊杰编译)《史学理论大辞典》(蒋大椿、陈启能)《台湾史学五十年》(王晴佳)
《史学方法与历史解释》(台湾学者中国史研究论丛第一卷)《新史学》(鲁滨逊,商务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新史学》(朱希祖译本)《中国历史通论》(王家范)《中国历史研究法》(梁启超)
以上考虑当否,请批评。包伟民
09-3-1
第×讲 关于史学研究的学术规范 讨论主题:有关论文实例分析。主要参考文献:
(1)刘森《宋代刻印书籍法初探——读〈宋会要辑稿〉札记》,载《中国史研究》1990/1(参见:《宋辽夏金史研究论著索引》甲编下册P370;尧公《宋朝对于书报的管制》,《文献》1979/1;李致忠《宋代刻书述略》,《文史》14辑,中华书局1982年);
(2)葛剑雄、曹树基《是学术创新,还是低水平的资料编纂?——评杨子慧主编〈中国历代人口统计资料研究〉》,载《历史研究》1998-1 讨论题一:关于宋代刻书问题的研究,是如何被提出来并逐步深入的?刘森文章主要的问题何在?这说明了什么样的问题?你认为中国史学要加强规范化建设,目前主要应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讨论题二:就葛剑雄、曹树基等(或下文“其它参考文献”所列之某一篇文章)批评的著作,参考批评、答辩双方的意见,阐述你对所涉及问题的看法。
讨论题三:你认为学术研究究竟有什么意义?学习历史有什么意义?我们应该怎样认识中国文化“学以致用”的传统?
其它参考文献:
1)李慎之《什么是中国的现代学术经典》,载李慎之等《中国的道路》第187-206页,南方日报出版社,2000年;
2)《论当代中国史学的自律与自觉》,载《史学理论研究》98-2,转载于《新华文摘》98-8;
3)李伯重《“何亚伟事件”和“亚伯拉罕案件”——从“人口史**”谈学术规范、学术纪律与学术批评》,载《中华读书报》98-10-7]; 4)曹树基《中国村落研究的东西方对话——评王铭铭〈社区的历程〉》,载《中国社会科学》1999-1;
5)《学术讨论应当是科学、积极和健康的》,《中国历代人口统计资料研究》编委会,载《历史研究》1998-6。又可见《中华读书报》1999-4-7,《中国历代人口统计资料研究》编委会《科学讨论应当是科学的健康的——评葛剑雄曹树基〈是科学创新,还是抵水平的资料编纂?〉》; 6)葛剑雄《我对学科批评的态度——答〈中国历代人口统计资料研究〉编委会》,载《中华读书报》1999-4-7; 7)曹树基《关于“学术研究规范”的几点思考》;
8)孙周兴《实践哲学的悲哀》,《中华读书报》2000年3月29日; 9)邓正来《评〈南极政治与法律〉》,《中国书评》1994年创刊号; 10)李佩珊,薛攀皋《是英文问题,还是科学道德问题》,《自然辩证法通讯》1996年第4期;
11)伍铁平《反对在学术著作中弄虚作假——评申小龙〈文化语言学〉等‘著’作》,《山西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发表;
12)葛剑雄的《“传记”还是“神话”?——评傅朗云〈史坛怪杰何光岳〉》,《中华读书报》1997年1月22日;
13)陈克艰《“思想的无端骄傲”——评〈中国思想史〉第一卷》,《学术界》2000年第1期;
14)张曙光《批评规则、交往理性和自由精神——兼评何清涟女士的〈现代化的陷阱〉》,《读书》1999年第11期和2000年第2期;
15)杨玉圣编《书的学术批评》,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
第×讲 什么是“封建社会”
讨论主题:关于中国古史分期问题大讨论的学术史,能够给我们哪些启示?
主要参考文献:
1)白钢主编《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问题论战的由来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2)叶文宪《古史分期新说述评》,《中国史研究动态》,2000/1,PP.2-6 讨论题一:叶文宪认为,迄今为止有关古史分期的讨论“但都没有超出三论五说的范围”,但始终未能分期问题,“这表明古史分期的研究以三论五说的形成
为标志已可告一段落了。既然三论五说不可能统一,那么只有突破三论五说的束缚,古史分期的研究才能取得新的进展”。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古史分期问题大讨论久而未决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何在?
讨论题二:你认为“把马克思主义当作应当接受实践检验的科学”的提法是否合理?假如我们接受这样一种提法,在史学理论方面新采取怎样的一种态度?你能否找出一些史学研究中的具体例子(中国史的或世界史的),来说明上述提法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
其它参考文献:
1)林甘泉等编《中国古代史分期讨论五十年:1929-1979》,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2)冯天瑜等编《中华文化史》第四章第三节《中国的“封建制度”辨析》(页226-230)
3)叶文宪《古史分期新说述评》,《中国史研究动态》,2000/1,PP.2-6 4)胡钟达的《试论亚细亚生产方式兼评五种生产方式说》,《中国史研究》1981年第3期
5)胡钟达《再评五种生产方式说》,《历史研究》1986年第1期 6)梅洛蒂《马克思与第三世界》,商务印书馆1981年
7)罗荣渠的《论一元多线历史发展观》,《历史研究》1989年第1期 8)《人类文明的演进与历史分期》,《史学理论》1989/2 9)张广志《关于奴隶制几个基本理论问题的商讨》,《历史研究》1989年第1期
10)曹大为《关于新编(中国大通史)的几点理论思考》,《史学理论研究》1998年第3期
第二篇:611-民族学理论与方法
民族学理论与方法考试大纲
一、考试要求和目标
全日制攻读民族学人类学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民族学理论与方法”考试,包括民族学人类学理论、田野调查理论与方法论两门基础课程和各人类学分支学科的内容。目的在于测试考生对于民族学人类学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人类学的基本特点、概念、理论、研究方法和原则,清楚人类学学科发展历程和现状,并具备能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描述、说明、分析社会文化现象的能力。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考试分值及考试时间
本科目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解答题: 3小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 论述题: 2小题,每小题 30分,共60分
三、考试范围及内容
“民族学理论与方法”考试范围和内容分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主要考察考生对人类学理论和方法的发展脉络掌握情况,第二部分侧重考察文化研究的重点和研究方法的演变。
第一部分:人类学的理论脉络
第一章 古典进化论学派
第一节 古典进化学派产生的背景及其主要概念
一、古典进化学派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学术背景
二、人类思维同一性(人类心理一致说)
三、实证主义
四、单线进化论
五、万物有灵论(泛生论)
六、比较法、残存法
七、氏族、胞族、部落
八、古典进化论学派对母权制、内婚制、外婚制、父权制、图腾制度的研究
第二节 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一、爱德华·伯内特·泰勒
二、路易斯·亨利·摩尔根
三、詹姆斯·乔治·弗雷泽 第三节 历史地位及其局限性
一、古典进化论学派的学术贡献
二、古典进化论学派的历史局限性
第二章 传播论学派
第一节 文化传播论的主要理论和概念
一、文化的产生与传播
二、文化传播中的“借用”
三、文化圈
四、区域研究
第二节 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一、弗里德里希·拉策尔
二、莱奥·弗罗贝纽斯
三、弗里茨·格雷布内尔
四、威廉·施密特
五、威廉·里弗斯
六、埃里奥特·史密斯和威廉·詹姆斯·佩里第三节 传播论的历史地位及其局限性
一、文化传播论的进步性
二、文化传播论的局限性
第三章 历史特殊论学派
第一节 历史特殊论学派主要理论和概念
一、对古典进化论和传播论的批判
二、构建人类文化和文明史
三、历史的方法
第二节 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一、弗朗兹·博厄斯
二、阿尔弗雷德·路易斯·克鲁伯
三、罗伯特·哈里·罗维
四、爱德华·萨丕尔
第三节 历史地位及其局限性
一、历史特殊论的合理性
二、历史特殊论的局限性
第四章 法国社会学学派
第一节 法国社会学派主要理论和概念
一、整体观,二、机械的组合与有机的组合
三、集体意识、社会事实、互渗律等 第二节 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一、戴维·埃米尔·杜尔干
二、马歇尔·莫斯的交换理论
三、吕西安·列维·布吕尔原始思维理论
四、罗伯特·赫尔兹象征人类学研究
五、阿诺德·范·盖内普 “通过礼仪” 第三节 历史地位及其局限性
一、社会学派的贡献
二、社会学派的局限性
第五章 英国功能主义学派
第一节 英国功能主义学派主要理论和概念
一、功能主义对文化的定义及文化功能理论
二、功能主义学派对图腾崇拜、巫术、宗教的研究
三、结构——功能主义概念、理论以及方法论
四、历时性研究与共时性研究
五、田野调查
第二节 代表人物及其理论和研究方法
一、阿尔弗雷德·拉德克利夫布朗
二、布罗尼斯劳·马凌诺夫斯基
三、埃文思-普里查得
四、麦克斯·格拉克曼
五、罗伯特·雷德菲尔德 第三节 历史地位及其局限性
一、功能主义学派的贡献
二、功能主义学派的局限性
第六章 文化与人格学派
第一节 文化与人格学派主要理论:
一、无意识理论
二、“基本人格”概念
三、文化的差异与基本人格的差异
四、育儿方式与文化
五、文化模式与文化决定论 第二节 代表人物及其理论
一、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二、阿伯兰·卡迪纳
三、路丝· 富尔顿·本尼迪克特
四、玛格丽特·米德
五、拉尔夫·林顿
六、克莱德·克拉克洪及
七、许烺光
八、乔治·彼得·默多克 第三节 历史贡献及其批判
一、文化与人格学派的贡献
二、文化与人格学派的历史批判
第七章 新进化论学派
第一节 新进化论学派主要理论
一、普遍进化论与多线进化论
二、社会文化整合
三、文化生态学、一般进化、特殊进化
四、文化唯物主义
五、主位方法与客位方法 第二节 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一、莱斯利·阿尔文·怀特
二、朱利安·海内斯·斯图尔德
三、艾尔门· 罗杰斯· 塞维斯与马歇尔.四、马尔文·哈里斯
第三节 历史贡献及其局限性
一、新进化论学派的历史进步性
二、新进化论学派的历史局限性
第八章 结构主义人类学
萨林斯4
第一节 结构主义的思想来源、基本内涵和特征
一、列维·斯特劳斯及其理论来源
二、结构的概念和结构主义方法
三、结构主义与结构功能学派
四、结构人类学的贡献与意义 第二节 亲属关系的基本结构
一、亲属称谓
二、亲属关系
三、交换理论
第三节 神话的结构与图腾 一、二元对立
二、《野性的思维》
三、图腾崇拜与分类
第四节 荷兰结构主义研究
一、德·荣格的二元性研究
二、尼达姆的结构与感情
三、范·巴尔的女性与互惠性
第五节 结构主义的学术贡献与局限性
一、结构主义的学术贡献
二、结构主义的局限性
第九章 象征人类学
第一节 心理学、符号学、结构主义与象征
一、弗洛伊德与梦的解释
二、符号学与象征
三、结构主义与象征
四、利奇与新结构主义人类学 第二节 象征与社会分类
一、玛丽·道格拉斯的日常仪式象征研究
二、维克多·特纳的仪式象征理论 第三节 象征的研究方法和内容
一、仪式过程研究,阈限与交融理论
二、剧场与隐喻
三、象征与亲属制度、社会组织
四、象征与仪式、神话
五、象征与语言、人观
第十章 解释人类学 第一节 “解释”的人类学
一、解释人类学的理论渊源
二、克里福德·吉尔兹及其学术发展
三、宗教象征体系的符号意义 第二节 解释与深描
一、文化的解释
二、深描
第三节 解释人类学的影响
一、写文化与文学回归
二、解释人类学对当代人类学研究的影响
第十一章 实践理论
第一节 布迪厄的实践理论及场域、惯习概念
第二节 马歇尔·萨林斯对功利主义实践理性的批判 第三节 人类学的责任与反思
第十二章
马克思主义民族学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发展
一、苏维埃民族学的特点与贡献
二、中华民族学的建立与发展
第二节、西方马克思主义民族学几个主要学派
三、结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点
四、政治经济学派及其民族志
第十三章 后现代理论
第一节 后现代理论的社会思想和哲学背景
一、社会背景
二、哲学背景
三、人类学研究范式的转换 第二节 认知人类学
一、文化的分类
二、认知与符号意义、结构、行动
三、认知人类学的启示 第三节 人类学的反思
一、后现代、后殖民、后结构主义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二、行动主体
三、解构
四、实验民族志
五、理论范式多元化与人类学重构
第十四章 社会性别理论
第一节 社会性别理论基本概念
一、女权主义运动及女性主义理论思潮
二、生物性别(sex)与社会性别(gender)
三、劳动的社会性别分工
第二节 妇女与社会性别研究的发展历程
一、“添加”妇女
二、妇女人类学
三、女性主义人类学
四、社会性别人类学
第十五章 民族志写作
第一节、民族志的特征与类型
一、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及其发展
二、作为方法论的民族志
三、作为学术文本的民族志 第二节 民族志撰写的若干问题
一、民族志风格
二、民族志写作的危机
三、民族志写作及其发展变化
第十四章 民族学人类学中国化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民族学人类学中国化实践
第二节 民族学人类学中国化的理论及学科特点
第二部分:人类学知识及方法
第一章人类的体质基础、人类学各分支学科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第一节 体质人类学与生物人类学的研究领域与属性
一、生命的物质基础、进化、变异与选择的含义和形式
二、人类的起源与发展过程
三、人体差异与人类文化之间的关系
四、人种和种族的内涵。
第二节 人类学各分支学科基本概念、理论及代表人物 第三节 人类学分支学科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一 人类学与科学
二、人类学与人文科学 第三节 人类学与当代生活
第二章 文化的性质与内涵 第一节 文化的概念与特征
一、文化模式与文化类型
二、大传统与小传统
第二节 文化冲突、文化的调适与变迁 第三节 文化、社会、个人
第三章 文化的起源及语言
第一节 人类与其他灵长目动物 第二节 人类的祖先
第三节 语言、思维、文化及萨皮尔—沃尔夫假说 第四节 语言的起源、性质、内涵和变化 第五节 文化环境中的语言
第四章 文化与人格
第一节濡化、社会化与涵化 第二节 人格发展 第三节 群体人格
第四节 正常人格与反常人格
第五节
人类学对国民性格研究的历史及异议
第五章 生计模式与经济生活
第一节 调适与生态适应 第二节 文化生态学与文化区
第三节 寻食生活方式的内涵、特点以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第四节 生产食物方式的内涵、特点以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第五节 劳动的分工与合作 第六节 资源控制
第七节 互惠、库拉圈、夸富宴等分配和交换内涵及类型 第八节 文化生态学与文化区
第六章 婚姻、家庭、家户与亲属制度
第一节 婚姻
一、性规范与婚姻规则
二、婚姻的形式及继嗣群体的类型、形式与功能
三、居住模式、离婚、再婚 第二节 家庭、家户与社会
一、家庭的功能
二、家庭和家户的类型与形式
三、家庭、家户与社会
第三节 亲属称谓的内涵及类型
第四节 继嗣群体的形式、继嗣规则和功能
第七章 群体与社会
第一节 群体
一、年龄群体
二、性别群体、性别与社会性别 第二节 利益群体与社团
一、社会冲突
二、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第三节 身份认同与族群关系
一、族群、民族与族性的涵义
二、国家与民族之间的关系
三、族群特质与族群边界(族界标志)的内涵与特点
四、族群认同的产生方式、族群理论与族群关系
第八章 政治组织与社会控制
第一节 各种类型的政治组织和政治制度 第二节 社会规范、控制机制和秩序维持 第三节 政治制度与合法性问题 第四节 宗教与政治
第五节 权力与权威的内涵
第九章 宗教研究
第一节 人类的宗教和信仰实践
一、宗教的含义和宗教的总体特征
二、超自然存在和力量的表现形式及内涵
三、仪式、巫术、巫技、禁忌
四、萨满及宗教专业人员的职责与功能 第二节 宗教的变迁及其变异
一、仪式与象征
二、巫术与宗教的关系
三、维系信仰的适应策略
四、宗教与社会变迁
五、宗教与文化变迁
第三节人类学如何对宗教进行研究
第十章 艺术
第一节 艺术的形式与内容及意义
一、口传艺术
二、音乐艺术
三、绘画艺术
第二节、艺术的文化转换内容; 第三节 人类学如何研究艺术
第十一章 文化的变迁 第一节 文化变迁的机制
第二节 强制性变迁:表现形式、内涵及对其的反应;第三节 复兴运动、反叛与革命
第十二章 人类学与当代生活 第一节 全球化及其结果
一、现代化与全球化的内涵及特点
二、都市化的进程及类别
三、都市化研究的主要领域及内容 第二节 本土化与文化保护
第三节 文化霸权、文化多元主义与种族主义 第四节 结构性暴力问题 第五节 运用人类学实例
第十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节 人类学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主题
一、人类学的内涵与本质
二、人类学的研究领域及研究对象
三、价值中立问题
四、主位与客位的方法 第二节 田野调查方法
一、参与观察、访谈
二、谱系法
三、生活史和口述史
第三节 多点调查与“多声道” 第四节 跨文化研究方法、文化再现 第五节 田野道德和伦理 第六节 文化撰写
一、文化撰写的三种模式
二、文化撰写的建设性认识 第七节 民族志电影
第十四章 考古与博物馆学
第一节、考古学、考古史和考古的人类学的内涵及主要研究方法第二节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脉络及特征 第三节 博物的概念及其历史变迁、研究内容和方法模式
第十五章 人类学的应用
第一节 人类学的运用历程及范围 第二节 人类学应用的职业与研究渠道
一、应用人类学的角色与工作模式;
二、应用人类学的价值取向
第三节 国内外都市化问题研究的主要范畴
一、城乡的推拉理论
二、城市的起源及城市中的社会关系
三、城市的本质
第四节 中国乡村都市化与城乡关系研究
一、中国都市过程及其研究
二、中国城市的阶层与族群问题 第五节 世界上几种农民进城的方式 第六节 都市人类学的研究方法。
第三篇:推销学理论与实践课程学习心得
《推销学理论与实践》课程学习心得
正如老师第一节课所说的那样,我是属于那一类因为选不到课了,所以才选了这门课程,说实话,我对推销一点兴趣都没有,并且这门课程和我中文(师范)的专业几乎没有什么联系,所以刚开始从未想过要选这一门课程。但是,上了第一节课程之后,我就很高兴能够选上这一门课程。在老师给我们上第一节课就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首先当然是因为老师的幽默,当老师把自己的名字解释为在游泳中获得高兴时,我便觉得这是一个很特别的老师。第二,当然是因为老师开明的考察方式,这无疑是深受广大学生欢迎的,老师对这解释道:“希望能够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而不是点名来留住学生”。大概是因为这样,真的很喜欢这个老师。但是让我愧疚的是,虽然每节课都有去上课,但是感觉自己是去打酱油的,每次都在下面做着自己的事情,偶尔遇到老师讲解案例就听一听。
一、本门课程学到的内容
虽然是去打酱油的,但是通过这一个学期的课程,多多少少是能学到一些东西的,至少对推销比以前更了解了一点,也学会了一些生活经验。对于推销的知识,我只是零零散散记得一些。主要是一些推销的技巧,还有让我记忆深刻的便是传销。
首先,最基础的当然是推销的定义,推销就是在推销中说服和诱导潜在购买者购买某种商品和服务,从而实现企业营销目标并满足顾客需求的活动。然后是推销的三要素:推销员、推销产品、客户,要进行推销活动,这三者缺一不可的。
下面我就根据自己的总结来谈谈这门课程中学到的关于推销的技巧与知识。
一、在语言方面。毫无疑问,口才对一个推销员无疑是必不可少的,产品能否推销出去就在于你所说的能不能满足顾客的需求。首先,在推销前要试着询问和倾听顾客的需要,根据顾客的需要去推销产品。然后,在推销的时候应该要有目的。让顾客知道你要推销的是什么,不要说太多和推销产品无关紧要的事,否则很容易引起顾客的厌烦,最好是直奔主题。最后,要注意细节,当顾客的需求不能被满足时你应该委婉说明。比如,假如一个胖胖的顾客看上一件比较适合瘦的人穿的衣服时,这时你可以另外挑选另外一件适合她的衣服,并且告诉她,这个比较符合她的某一气质。
二、应当抓住时机,学会创造机会。这就是顾客的需要来推销产品,就像下雨时,人们对雨伞就会有需求。往往这种时候产品会更容易推销出去。
三、要注意推销的坏境。大家都知道适宜的环境有利于促进事情的进展。就像教室适合看书,寝室适宜休闲一样。在这里老师也给我们讲了一个幽默的例子,说学校的风雨湖环境清幽、风景好,适合表白,而建设工地,比较杂乱喧闹,没有表白的氛围。
四、要学会站在客户的立场去考虑。比如,假如客户住在乾州,推销员住在市中心,这个时候见面地点最好是安排在乾州而不是市中心,这样就会让顾客觉得你是一个真正为他考虑的人。
五、当遇到推销困难时,有时候不妨往反面想一想。关于这一点,老师给我们介绍了世界著名推销员汤姆推销火车轨道旁边房子的案例。当所有推销员都对这一问题束手无策的时候,他想到的不是怎么低价甩卖掉房子,而是在房间里装上了彩色电视机。专门挑火车路过的时候和顾客去看房子,最后顾客接受了火车的噪音,觉得这影响并不到。可能就是因为汤姆是直接在顾客面前展示缺点,而不是回避,最后反而发现问题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严重。
另外,最让我记忆深刻的就是直销和传销了。第一次听说传销是初中的时候,是过节时去外婆家听到大人们在谈论一个亲戚进入了传销组织,当时,并不知道传销到底的什么。但是听大人们的语气,隐隐觉得它不是一个好事情。应该的和拐卖吸毒类事件有关。在这门课程中,让我明白了传销的性质和一些特点。传销给人一种很神秘的感觉,它通过炫富来诱惑人们,一般传销人员会通过开好车,去高级饭店、酒店来让人觉得这是一个获利很高的行业。传销组织会通过给洗脑的手段来麻木传销人员,从而让他们去进行传销。显然传销是一个严重伤害人民利益的活动,我们对于这一方面应该提高防范意识,社会也应该加强这方面知识的普及。我想,大部分人都是由于这方面知识的缺乏而卷入传销。就像老师所说的那样,很多人都把这误认为是一个正规的事业。老师还给我们讲了一个他身边的案例,说他同学的一个朋友,进入了传销,后来被警察救了出来,但是他并不认为这是一个违法事件,并且对警察宣传传销知识,于是,不久后他又带着家人回到了传销组织,这便是明显缺乏传销相关知识的表现,信息有不少的人像他一样,被洗脑后不仅把传销当成一份事业,还带着家人们一起。可见,传销对我们的伤害之大。当然,要想避免这些事情发生,我们就应该了解传销,知道怎样去区分传销和直销。直销是指面对面且非地点的方式,销售商品和服务,销售者绕过传统批发商或零售通路,直接从顾客接收订单。而传销指组织者或者经营者发展人员,通过对被发展人员以其直接或者间接发展的人员数量或者销售业绩为依据计算和给付报酬,或者要求被发展人员以交纳一定费用为条件取得加入资格等方式牟取非法利益,传销行为扰乱经济秩序,影响社会稳定的行为。直销与传销的区别在于:有无入门费、有无依托优质产品、产品是否流通、有无退货保障制度、销售人员结构有无超越性、有无店铺经营。假如具备这些条件,便是直销,而不具备这些条件就是传销。由此可见,直销和传销还是有很多区分特点的。
二、学习后的心得体会
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我们不仅了解了一些推销的技巧还收获了许多有趣的故事与一些生活经验,它改变了一些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
在上一堂课程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老师讲到推销员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就是自信,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推销的产品,相信自己的公司。确实,假如自己都不相信自己的话,又怎么让别人相信你,相信你的产品呢?这对于一向很内向自卑的我很受启发,每次一遇到什么问题,我只是害怕、退缩,总是觉得自己做不好,大概就是因为在这种心理作用的影响下,每一次都会由于紧张,即使很小的事情也会被自己弄得很糟糕。我想这可能就是因为缺乏自信吧,我自己都不相信自己,对自己不满意,又如何做到让别人相信或者满意的程度呢。
推销让人感觉是一件很灵活的事情,因为它时时刻刻都在变化着,你不知道你下一刻会遇到什么样的人,会越到什么样的状况,这边需要思维的灵活转换。最让我记忆深刻的当然是有时候我们要学着换一个角度看问题,这是通过汤姆成功推销火车轨道旁的房子明白的道理。其实,不仅仅是推销,其它事情也是一样,很多时候当问题正面无法解决的时候,我们可以考虑从它的反面去着手。记得高中数学也有一种方法叫反证法,有时候一些题目看起来无法入手,但是用反证法却能轻而易举的解决。
让我收获最大的大概就是明白了交流沟通的重要性和一些交流的技巧。推销员在推销产品中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物,就像在现在的社会和生活中,我们需要与不同的人打交道,因此我们就要学会像推销员一样,根据不同的人的性格和习惯去和他交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处理我们的人际关系。而这门课程的学习中,老师就通过一些案例来教授了一些交流的技巧,这对我们的人际交往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从这些方面我们深切感受到推销学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对任课老师的评价
就像文章开头所说的那样,很喜欢这位老师。
老师上课幽默风趣,这样的老师往往是很受欢迎的,因为他总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引起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的气氛,即使面对我们现代这样的“低头族”。他还是用自己幽默的语言来提醒我们听讲。最让我记忆深刻的一句话是:“大家注意了,我要讲案例”。每次这种时候大家都会抬起头来看着他。
是一位很负责的老师,迟到了一次,也缺了一次课,这些都是事出有因,其实对我们而言感觉并没有什么,但是老师却认真的向我们道歉,并且在最后把缺的那节课补回来。
善于结合自己身边的实例来分析问题。一方面这让我们更加容易接受,拉近我们和知识的距离,另一方面也让我们了解一些身边的事情。
传授一些生活经验。老师的讲课的过程中,总是会穿插一些他的生活经验,比如他在武汉推销一种药品的经验。还有一些食品安全问题,比如槟榔、臭豆腐、珍珠奶茶的珍珠等等对身体健康的伤害。还有一些旅游跟团的知识。这些小经验对我们以后的生活都会有一定的好处。
下面我就说说一些建议吧。我觉得可以继续保持这样的授课风格,感觉很好,相信会受到越来越多同学的喜欢。但是我希望老师以后可以早点布置作业,一方面,早点布置可以让同学们早点做准备,大家也可能更愿意去了解一些课堂知识,这样也能让作业完成的更好。另一方面,到了期末作业往往会比较多,学生们又要参加各种考试,所以作业质量可能就不高,也会让大家感到压力大。
总结:
在这里要感谢老师这一个学期以来对我们的付出和容忍,很高兴能够认识您这样一位老师,这篇文章在要求上可能有很多让您不满意的地方。比如,没有交手写稿,文章三个部分也分配不均衡,内容也不怎么完善,但是这些都是我自己的总结,希望老师您能够满意。
第四篇:张应强—历史人类学理论方法(讲座)
历史人类学理论与方法
张应强教授
关于历史人类学的概念,学界讨论很多,出的书也很多,但里面的概念都不一致。我们需要解释一些概念,才能清楚的进入学科操作。历史人类学现在是一个学科的概念,那是否有一些特别的理论和方法呢?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一些问题。但现在要去说清楚很困难,因为每个人对历史人类学的理解都不太相同。但我大致还是可以说吧人类学和历史学放在一起来谈,是一个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的结果,是方法论上的相互借鉴。
在历史学和人类学的领域里,基于自身的学科本位,表现出的不同的问题意识和研究兴趣,有的学者说有人类学家的历史人类学与历史学家的人类学是不一致的。人类学家发现自己不能绕过历史,同时历史学家关注的历史都是个人创造的,个人的情感和体验都非常重要。因此这两者有走在一起的趋势。从历史学的发展脉络中,法国年鉴学派的传统之后眼光向下的取向,使得历史人类学,社会史的倾向开始出现。人类学的发展脉络则比较复杂,早期人类学的最大缺点是以空间取代时间,不同空间的人类发展放置在一个单一的时间轴上。后来始功能主义和结构主义的出现,时间的因素不太重要。这些过程在二战后,又开始转变,我们开始发现完全不管时间,不可以证明你研究的价值。历史人类学的取向开始萌生。
人类学开始去讨论历史,从这样一个大的学术背景下看,更多的学者还是倾向于不必太多追究历史人类学的具体定义以及学科划分。最主要的是我们应当把它看成一种研究兴趣和取向,更符合当先的研究情况。也许将来有一段时间的积累,会有一套历史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会逐步形成。中国的历史人类学发展,实质是在八九十年代开始,一批有历史学兴趣的人类学家和有人类学关怀的历史学家走在一起,做一些工作。在具体的同一个田野点的调查中产生了方法上的交融。最后他们对某一些共同关心的问题有一些特别的意见出来。华南研究的这个群体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来的,是很多年共同工作的积累后,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提出的框架。这种趋势也是很有意义的。可以称之为历史人类学领域的这部分研究成果的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历史民族志,一是历史的人类学。这种分类不一定准确,但只是为了研究的方便,实质上在研究的时候是相互结合的。
历史民族志是从传统的人类学理念的民族志发展而来,但会特别关注很多与历史相关的问题。我们要把传统的人类学的参与观察,口述资料和文献的结合,大量的田野调查和地方历史的了解结合起来。在地方社会看到的东西延伸到过去,从而达到对当前的东西更贴切的理解。因此特别强调把研究对象的过去和现代连接起来考虑,这是一种有深度的民族志。会考虑把我们的参与观察和口述材料与文献档案结合起来。
细分为几个方面,第一个方面要了解过去是如何发展到今天。如果在功能主义流行的时期,这个问题并不是人类学考虑的问题,只需要社会有机体的各个方面的功能和作用。但现在我们开始关注地方社会如何从过去发展到当今。所以所有的观察访谈,参与体验,观察者都试图找寻和过去的联系。
第二个方面是尝试把人类学的分析放到历史的某个场景里,对于过去也进行一个共时性与历时性的探讨。背后是一个大的理念的支撑,我们基本已经抛弃了过去简单的想象,人类学面对的不是简单的社会。即使是一个偏僻的乡村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这个社会当中不同的人的身份阶层的变化,他们年龄问题,很多地方年龄也是表示身份的东西,以及风俗,性别等等。这些都构成社会的复杂性,我们开始考虑权力的问题,资源分配的问题。不管是过去的还是现在的,在我们研究中,所有的人和我们今天的人都是一样的,都是活生生的,都会在社会里有各自复杂的社会关系,他们也是有思想感情,甚至有情绪。做历史的时候,我们首先的想法是去找材料,但往往个人的材料是非常缺乏的,于是只能说那个时代的特征是如何。因此试图发掘个人的历史是非常困难的。但至少给与我们一个反思的角度。有一个基本的想法,开始去关注过去这些人的时候,最后的落脚点是把个人在社会中发挥的作用找出来。这个时候需要去讨论的不是一个结构的问题,而是一个结构过程的问题。不仅是一个空间的问题,而是一个空间和时间的问题。这样我们会有一个不一样的思路。
第三个方面,对于过去,他们如何与我们现在发生关系。我们要去关注过去如何再创造了今天。包括我们的研究者对于地方的书写,也是对他们历史的再创造。我们会加入自己的解释和看法,其他也也会如此。我们如何看待这些材料。人们对于过去的想象创造出我们所看到的当下的社会。我们去到一个小地方,了解了云南地方的历史,我们发现我们所读到的那些历史,都不知道去到了哪里。去到田野里会发现我们所储备的地方知识会和地方的真实生活没有任何关系。当地人所讲的故事可你头脑里已经具备的线索并不是能够完全配合下来。他们的体验,经历似乎没有被记录下来,但我们现在去了解的就是这个地方历史,他们的这些体验和经历去了哪里?我们今天再去了解这些过程的时候,他们的叙述和我们的记录,就成为现代的一种再创造。我们所做的一些工作也应该成为一种反思和批判的一种文本,而不是直接的历史材料。所以我们需要去对我们所看到和我们所记录下来的,对待我们所制造出来的历史材料去进行进一步的反思。
因此,在此意义上,有些学者就强调我们需要去做一些历史的人类学研究。需要区别过去的历史,做出某种解释。对于人类学家来说,最关注的还是人群。人群的自我表达是最为重要的。我们希望听到他们讲述他们的故事。我们首要关注的一点是人们如何通过过去的讲述来对他们当下做出解释。这是一个建构过程。这是历史的人类学通常会去做的一点工作,因为在任何社会中,我们会发现地方上的人会有自己独特的历史记忆,例如王明珂等学者的研究。地方人对自己社会的表述,他们作为自己社会的主体的能动性可以充分的表达出来。而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过去的这样一种理解和解释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最近有些学者喜欢去做追踪,他们发现几年过后再回去问他们同样的问题,会有很不一样的答案。他们对于过去的解释随着时间而变的重要原因是因为他们的表述都试为了当下。他们在当下所处的情景使得他们改变自己的解释。因此人类学家比较高兴,因为讲历史故事还是反映了当下的心态。这种表述就是一个不断被建构的过程。这也与历史学的发展同步,“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因此各种理由构成的历史材料,是有意识的选择。从这个层面而言,作为历史记录下来的,都是记录人认为最有价值和记录的。历史的材料是有选择的,可以有选择的去记忆和建构过去的历史,也有选择的忽略掉过去的历史。因此通过过去来解释现在,是现实处境的某种策略性选择的结果。历史可能成为一种社会的意识形态。在某一个人群社会里,你会发现他们在有意识的改变历史。过去如何在当下的场景中被创造和想象出来。在这点上,历史学和人类学又走到一起,回到对人类的心灵的探讨中。
我还是基本在人类学本位下来讲历史人类学的框架,但正如我一开始所强调的。两者的结合最重要的还是方法论上的结合和尝试。所以在关于历史人类学的研究方法这里我大概只能讲几个基本的原则,实际上我们去同一个地方做田野,可能找到最符合自己个性和工作的方法是不一样的。每个人最后都会发展出自己的方法。但还是有些原则可以说明。
人类学特别强调参与观察,有的时候我们去做田野,不要想着不要每个人都追着问问题找材料,一直问你关心的问题。但其实有时候你不一定直接去寻找答案,而是首先对那个地方获得一种体验。你要了解当地的人每天如何过日子,他们要做一件事情如何去操作。这个是问不出来的,是要参与一起做的。有了这种体验后,他们告诉你的东西你才能真正理解。不然你问到的东西只是你想要的答案。我们的这些问题是否成其为一个问题,可能与当地情况并不符合。甚至你会逐渐发现自己没有问题可问,我们的问题当地人也听不懂,我们就要给他们解释。我们不得不安排当地人或者懂当地话的人来解释,经过这么多层解释之后,那个答案一定已经有了。最后他就选择一个你需要的答案告诉你。因此田野里没有具体规定的方法而是一个原则。我们强调田野和文献的结合,田野调查里的访谈,观察,文献的收集整理就不是可以分开处理的事情。材料一旦脱离当地的情景,会大打折扣。在民间获得的资料一定要在民间现场释读,如果带回学校的话,你会发现很多东西会读不通了。通过在当地释读这些文献资料,会让我们产生更多的问题,并且可以马上就问。你们要去的地方还是一个口传材料为主,文字资料稀缺的地方。在这样一个地方,你在文献里看到的很远的事情,他们都可能有记忆。第一步我们去找地方档案来读读一定是必要的,增加我们田野的敏感性。我们以这些储备的知识去勾起他们的回忆。最重要的是,你要讲的这些事情是发生在别的地方,但他们可能听说过某些大的历史事件。这个时候就不是他们讲出来的故事,尤其是与历史文献不符合的那些故事的过程是如何形成的。这些都是历史人类学分析材料所做的讨论,这些是如何制造出来的。处理口述材料也和文本类似,文本是如何制造出来的,口述材料也是在类似的过程中被制造出来的。
第五篇:《档案学理论与历史初探》读书报告
档案学的理论火种
——读《档案学理论与历史初探》有感
信息资源管理学院15国防班级
学号2015202051 手机:*** 电子邮箱:929787351@qq.com
《档案学理论与历史初探》的作者是新中国档案学的创始人、奠基人之一——中国人民大学前档案系的吴宝康老师。该书宏观地研究了我国档案学学科体系的基础理论,为我国档案学和档案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档案学理论与历史初探》一书为四部分,共二十讲,四部分分别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和领袖与档案、档案学及其历史、建国以来我国档案学的研究及其今后发展和档案学的若干理论问题。该书充满了历史与哲学的气息,坚持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研究我国档案学理论与历史当中的各种问题,为我国档案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档案事业应当坚持党性原则
科学分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两大类,档案学属于社会科学一类,按照毛泽东同志对于知识的理解来说,档案学的知识属于阶级斗争知识。档案学是为了适应阶级斗争的需要而产生的一门学科,同时也伴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需要而发展。档案学就是研究档案和档案工作的一门科学,档案可以包括从古至今、从中到外的各个历史时期的档案,档案工作则包括档案收集、整理、鉴定、保存、管理和利用等活动。各个国家都有档案学,但是各个国家的档案学又不一样,这是由各个国家的国情决定的,其发展应当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和服务于统治阶级的,因此不可避免的会带有阶级性和政治性,也即吴宝康老师在书中所提到的档案学的党性。
档案和档案馆更明显的具有阶级性,档案馆又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机构,是科学文化性质的机构。①科学文化性质的机构往往承担着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而统治阶级往往会控制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使其有利于统治,档案馆更是属于统治阶级管理的机构,因此档案馆和档案是有明显的阶级性的,而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执政党,因此说当今档案事业是为了共产党的领导服务的,为了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同时,档案学的产生和发展也是以我国社会主义实践为基础的。所以说,档案事业应当坚持党性原则。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应当坚持党性的档案事业也就应当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我们的指导思想。我们在研究档案学或者说具有我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档案时,就必须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原理和档案工作的历史实际与工作实际相结合,依据和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观察、研究和分析档案工作历史发展和和业务实际中的一切现象和问题。②
二、运用《矛盾论》的原理分析档案工作中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档案工作中的矛盾是普遍的。毛泽东同志说过:“矛盾是普遍的、绝对的,存在于事物 ①②吴宝康:《档案学理论与历史初探》,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第119页。吴宝康:《档案学理论与历史初探》,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第120页。的一切过程中,又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因此,档案工作肯定也是存在矛盾的,而且矛盾肯定是普遍存在于各个阶段、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每个环节之中的。档案工作的收集、整理、鉴定、保存、管理、利用等各个工作环节之间存在矛盾,如保存和利用之间的矛盾、收集和利用之间的矛盾等等。档案每个环节的本身也存在矛盾,如收集的分散和集中的矛盾、保存中的公开与保密的矛盾等等。基本矛盾对档案工作的发展起决定作用,正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对社会的基本矛盾决定社会的发展一样,因为基本矛盾是从始至终贯穿事物发展的。矛盾的普遍性决定了矛盾肯定是多种多样、错综复杂的,若是不看清档案工作中的基本矛盾,就会费时费力,档案工作还得不到很好的开展。作者在书中指出归根到底,档案工作的众多环节可以归结为档案的管理和档案的社会利用两大方面,正是这两大相互依存又相互斗争的方面构成了档案工作的基本矛盾,推动着档案工作的发展。档案的管理包括收集、整理和保存等,这些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将档案更好地提供给需要的人,为统治阶级服务,而档案的利用势必又会给管理带来问题,但是档案的管理和利用都是只要一方存在,另一方就必定会发生的,因此这一对矛盾伴随这档案的存在而存在,贯穿档案工作发展的始终。同时,这一对基本矛盾也会彼此促进,档案管理得当能够方便档案的利用,而档案的利用情况又会反过来改进档案的管理。把握住档案工作中的基本矛盾是推动档案工作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抓主要矛盾提高工作效率。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必有一种矛盾是主要矛盾,这种矛盾影响或决定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基本矛盾贯穿始终,但是在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基本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同。因此我们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析出不同阶段或不同时期的主要矛盾,将主要的工作致力于解决主要矛盾,但是也不能忽略其他的次要矛盾,因为随着事物的发展,过去的次要矛盾也有可能上升为主要矛盾。
上述两个方面只是《档案学理论与历史初探》所研究的档案学理论体系中的一部分,该书给现代档案事业的建设留下的理论财富还有很多。该书虽然老,却不过时,许多地方为现代档案学研究和档案工作指明了方向。档案馆作为国家和社会重要的科学文化机构,档案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应当重视理论研究,同时善于结合社会实践,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作贡献。
个人主要看法和观点:
1、我们需要逐渐明确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样才能更为系统理性地看待和分析问题。
2、物质决定意识,所见所闻决定我所想。因为受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熏陶较多,因此在思考问题时,我才会运用这些理论而不会想到其他理论。
3、事物本身是存在规律的,这个世界也是靠一定的规律来运作的,而矛盾论只是我们解释这些规律的一种学说,而这种学说在一定条件下看来是真理,被绝大部分人所接受,在不同的条件下,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这种学说就有可能被推翻。
读后主要困惑与问题:
1、按照马克思主义原理来说,物质决定意识,那么马克思恩格斯等人又是如何预见人类社会的未来的呢?
2、哲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概括,马克思在写下《资本论》的时候是否是建立对自然科学的充分研究的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