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期末 政治-科社 重点-答案

时间:2019-05-14 05:29: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研究生 期末 政治-科社 重点-答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研究生 期末 政治-科社 重点-答案》。

第一篇:研究生 期末 政治-科社 重点-答案

2013级全日制硕士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讲授基本要求

一、社会主义500年6个阶段

重点讲授:

1.空想社会主义:是现代社会主义思想的来源之一,准确的译法为乌托邦社会主义。主要代表人物为欧文、圣西门和傅立叶。

历史贡献:主张建立一个没有资本主义弊端的理想社会。

根本局限:脱离实际,完全抛弃了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

2.马恩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即科学的政治学理论,是关于人们认识社会的具体科学理论。

历史条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内部矛盾日益尖锐,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高涨。

创立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两大发现: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及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剩余价值规律

3.列宁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制度的问题的探索,列宁突破了社会主义社会同商品交换不能相容的传统观念,提出了要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理论;提出了要利用资本主义的一切优秀成果。

第一;列宁运用一般和个别的辩证法、理论和实践的辩证法,使他得以从“书本的公式”走 向“生活的公式”,注重把科学社会主义的书本理论同特殊国情相结合。第二;列宁运用对立和统一的辩证法、目的和手段的辩证法,深刻认识到,必须通过利用“国家资本主义”这一形式和途径。历史条件:面对外国侵略,镇压反革命叛乱。

十月革命道路:工人武装起义夺取中心城市,革命由城市向农村扩展,最后夺取全国胜利。

4.斯大林模式: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

历史成因 : a.客观条件,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垄断组织在国民经济中起重要作用,b.主观条件:(1)革命力量不断壮大;(2)革命性较强;(3)有成熟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且能够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正确的革命策略;(4)有革命的同盟军——贫苦农民。

主要弊端及其影响:它无情践踏了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以长官意志取代民主集中制,形成了自下而上的金字塔式的个人崇拜网。

5.戈尔巴乔夫“改革新思维”

主要观点:必须“结束社会科学的僵化状态”,“彻底消除垄断理论的后果”,“使社会政治思维发生急剧的转折”。

前苏联改革的错误定位:因为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脱离了列宁主义的无产阶级专政,他用民主社会主义代替了科学社会主义,使无产阶级脱离了政权,引起了人思想的混乱,造成了丑化共产党,否定十月革命的严重后果。

民主社会主义实质:是一种主张在民主体制里进行社会主义运动的政治意识形态。类似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社会主义。

前苏联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及其教训:

失败原因:(1)没有创新的科学理论,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和路线;(2)对斯大林的态度评介的不全面,引发消极的后果;(3)改革并没有触动原有体制的基本框架。对工业管理体制的改革,赫鲁晓夫首先采取了精简管理机构,裁减冗员,下放企业的措施;(4)改革缺乏事实求是的精神,提出不切实际的口号;(5)独断专行,搞个人崇拜。

教训:(1)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心任务必须是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努力把经济搞上去,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2)必须加强执政党的自身建设,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3)必须在改革中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方向;

(4)在坚定不移地实行开放的同时,必须坚决抵制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开辟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探索: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论十大关系发表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矛盾的学说。1958年,他又提出要把对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中国梦等重大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理论成果。

中国改革成功的根本经验:

(1)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坚持了以解放思想为先导,把解放思想与改革开放有机结合起来;

(2)始终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始终把发展作为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3)在改革开放的方式上,我们采取的是在保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渐进式推进的策略模式;(4)坚持把农村的改革开放作为重中之重;

(5)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坚持走对外开放之路。

美好前景 中国梦的世界意义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注:注意参考北京电视台五十集电视专题片《社会主义五百年》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

重点讲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民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的。

1.当代中国的主题:和平与发展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1)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4)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中国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五位一体格局,即,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的建设,总任务实现中国梦,即把我国建设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7.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

(1)坚持人民主体(2)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3)坚持改革开放(4)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5)坚持共同富裕(6)坚持社会和谐(7)坚持和平发展(8)坚持党的领导。

注:参阅十八大报告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重点讲授: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

党的十五大报告作了十分明确而简洁的概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建设的基本方针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2)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3)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4)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5)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从根本上说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不断开拓文化发展新思路、提升文化发展新境界之路,就是走向文化强国之路。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确定了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相适应、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阐述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内涵,指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两用”原则,提出文化工作要“为人民大众(工农兵)服务”。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对文化“为人民大众服务,为政治服务”的方向进行调整,提出并确定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在确立物质文明建设优先地位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并使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范畴,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创造性地提出了文化建设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方针。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崭新概念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纲领;提出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的新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重大发展;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出党要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把先进文化的建设纳入中国共产党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和力量之源的范畴;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发展的最终目的。提出在先进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等重要方针。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文化发展大局,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强调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将之作为党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提出“建设和谐文化”的理念,将之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创造性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历史命题,将之作为引领文化思潮的有效途径和文化软实力的内核,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的新论断;提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是党的十七大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战略部署;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长远战略目标;强调要增强文化自觉自信,弘扬中华文化,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将文化区分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分别形成不同发展思路。

3.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髓)、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基础)(1)全面把握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2)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体系融入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3)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4.增强文化整体实力与竞争力

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

(1)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2)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3)提高传播能力(4)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5)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5.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一、充分认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重点讲授: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和制度

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1)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2)积极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境保护新道路;(3)加快构建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国民经济体系;

(4)着力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5)不断完善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

2、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1)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2)实行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和各有侧重的绩效评价;(3)促进陆地国土空间与海洋国土空间协调开发。

总之,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三类空间科学布局,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个效益有机统一的原则。

3.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措施: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

4.应对重大环境问题挑战 全球气候问题。

说明: 以上讲述内容为期末考试的范围

考试形式为5个简答题,每题10分;2个论述题,每题25分,共100分。

第二篇:政治-科社 重点-答案

2013级全日制硕士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一、社会主义500年6个阶段

1.空想社会主义:是现代社会主义思想的来源之一,准确的译法为乌托邦社会主义。主要代表人物为欧文、圣西门和傅立叶。

历史贡献:主张建立一个没有资本主义弊端的理想社会。根本局限:脱离实际,完全抛弃了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

2.马恩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即科学的政治学理论,是关于人们认识社会的具体科学理论。

历史条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内部矛盾日益尖锐,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高涨。

创立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两大发现: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及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剩余价值规律

3.列宁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制度的问题的探索,列宁突破了社会主义社会同商品交换不能相容的传统观念,提出了要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理论;提出了要利用资本主义的一切优秀成果。第一;列宁运用一般和个别的辩证法、理论和实践的辩证法,使他得以从“书本的公式”走 向“生活的公式”,注重把科学社会主义的书本理论同特殊国情相结合。

第二;列宁运用对立和统一的辩证法、目的和手段的辩证法,深刻认识到,必须通过利用“国家资本主义”这一形式和途径。历史条件:面对外国侵略,镇压反革命叛乱。

十月革命道路:工人武装起义夺取中心城市,革命由城市向农村扩展,最后夺取全国胜利。4.斯大林模式: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历史成因 : a.客观条件,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垄断组织在国民经济中起重要作用,b.主观条件:(1)革命力量不断壮大;(2)革命性较强;(3)有成熟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且能够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正确的革命策略;(4)有革命的同盟军——贫苦农民。

主要弊端及其影响:它无情践踏了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以长官意志取代民主集中制,形成了自下而上的金字塔式的个人崇拜网。

5.戈尔巴乔夫“改革新思维”

主要观点:必须“结束社会科学的僵化状态”,“彻底消除垄断理论的后果”,“使社会政治思维发生急剧的转折”。

前苏联改革的错误定位:因为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脱离了列宁主义的无产阶级专政,他用民主社会主义代替了科学社会主义,使无产阶级脱离了政权,引起了人思想的混乱,造成了丑化共产党,否定十月革命的严重后果。

民主社会主义实质:是一种主张在民主体制里进行社会主义运动的政治意识形态。类似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社会主义。

前苏联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及其教训:

失败原因:(1)没有创新的科学理论,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和路线;(2)对斯大林的态度评介的不全面,引发消极的后果;(3)改革并没有触动原有体制的基本框架。对工业管理体制的改革,赫鲁晓夫首先采取了精简管理机构,裁减冗员,下放企业的措施;(4)改革缺乏事实求是的精神,提出不切实际的口号;(5)独断专行,搞个人崇拜。

教训:(1)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心任务必须是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努力把经济搞上去,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2)必须加强执政党的自身建设,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3)必须在改革中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方向;

(4)在坚定不移地实行开放的同时,必须坚决抵制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开辟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探索: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论十大关系发表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矛盾的学说。1958年,他又提出要把对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中国梦等重大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理论成果。

中国改革成功的根本经验:

(1)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坚持了以解放思想为先导,把解放思想与改革开放有机结合起来;

(2)始终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始终把发展作为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3)在改革开放的方式上,我们采取的是在保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渐进式推进的策略模式;(4)坚持把农村的改革开放作为重中之重;

(5)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坚持走对外开放之路。

美好前景

中国梦的世界意义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注:注意参考北京电视台五十集电视专题片《社会主义五百年》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民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的。1.当代中国的主题:和平与发展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1)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4)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中国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五位一体格局,即,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的建设,总任务实现中国梦,即把我国建设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7.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

(1)坚持人民主体(2)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3)坚持改革开放(4)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5)坚持共同富裕(6)坚持社会和谐(7)坚持和平发展(8)坚持党的领导。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

党的十五大报告作了十分明确而简洁的概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的基本方针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2)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3)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4)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5)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从根本上说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不断开拓文化发展新思路、提升文化发展新境界之路,就是走向文化强国之路。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确定了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相适应、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阐述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内涵,指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两用”原则,提出文化工作要“为人民大众(工农兵)服务”。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对文化“为人民大众服务,为政治服务”的方向进行调整,提出并确定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在确立物质文明建设优先地位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并使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范畴,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创造性地提出了文化建设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方针。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崭新概念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纲领;提出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的新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重大发展;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出党要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把先进文化的建设纳入中国共产党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和力量之源的范畴;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发展的最终目的。提出在先进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等重要方针。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文化发展大局,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强调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将之作为党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提出“建设和谐文化”的理念,将之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创造性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历史命题,将之作为引领文化思潮的有效途径和文化软实力的内核,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的新论断;提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是党的十七大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战略部署;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长远战略目标;强调要增强文化自觉自信,弘扬中华文化,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将文化区分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分别形成不同发展思路。3.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髓)、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基础)(1)全面把握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2)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体系融入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3)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4.增强文化整体实力与竞争力

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

(1)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2)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3)提高传播能力(4)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5)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5.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一、充分认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和制度

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1)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2)积极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境保护新道路;(3)加快构建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国民经济体系;

(4)着力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5)不断完善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

2、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1)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2)实行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和各有侧重的绩效评价;(3)促进陆地国土空间与海洋国土空间协调开发。

总之,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三类空间科学布局,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个效益有机统一的原则。

3.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措施: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

4.应对重大环境问题挑战 建设节水型社会,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缓解我国的干旱缺水问题 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解决我国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加速的问题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变废为宝,化害为利,缓解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 全球气候问题。

形成原因:人口剧增;大气环境污染;土地遭侵蚀、盐碱化、沙化等破坏因素;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全球正处于温暖期;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变动

影响:影响自然生态系统;增加极端天气;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影响国际安全 措施:第一,加强薄弱领域基础建设,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综合能力 第二,加强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 第三,充分认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要性 第四,提高公众保护全球环境的意识

第五,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积极参与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活动,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说明: 以上讲述内容为期末考试的范围

考试形式为5个简答题,每题10分;2个论述题,每题25分,共100分。

第三篇:研究生 政治 期末 科学社会主义重点

一、社会主义500年6个阶段 重点讲授:

1、空想社会主义:主要代表人物、历史贡献、根本局限

2、马恩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历史条件、创立标志、两大发现及其意义

3、列宁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条件、十月革命道路、苏维埃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4、斯大林模式:历史成因、主要特征、主要弊端及其影响

5、戈尔巴乔夫“改革新思维”:前苏联改革的错误定位、民主社会主义实质、前苏联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及其教训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国改革成功的根本经验、美好前景、中国梦的世界意义 注:注意参考北京电视台五十集电视专题片《社会主义五百年》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 重点讲授:

1、当代中国的主题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

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和总任务

5、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 注:参阅十八大报告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重点讲授: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和制度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3、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4、增强文化整体实力与竞争力

5、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重点讲授: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和制度

2、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3、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4、应对重大环境问题挑战

说明:

1、讲课内容提纲可以自行拟定;

2、本要求也可以在本课讲授完毕之前进行串讲;

3、以上讲述重点为期末考试的范围;

4、考试形式为5个简答题,每题10分;2个论述题,每题25分,共100分。

第四篇:2011级研究生《科社》讨论题

2011级研究生《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专题研究》课程

讨论题(11.9.13—)

1、社会主义思想为什么能够从空想发展到科学?如何评价空想社会主义?

学习要求:

1)教材P5-

6、P22-26;

2)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精读第三部分P 740—7602、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是怎样阐述并揭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两个必然”的客观规律的?并结合当前“一球两制”格局的现状,谈你的认识和体会。

3、列宁为首的俄国共产党为什么要进行十月革命?如何评价十月革命,十月革命对中国有何影响?

4、列宁为首的苏联共产党人在十月革命胜利后,为什么要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改为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新”在哪里?如何评价新经济政策?

5、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什么?它是怎样建立的?如何评价其作用与影响?

6、社会主义国家大规模的改革动因是什么?作为老党、大党的苏共,在执政74年之久,为什么在没有外敌入侵和特大的自然变故的情况下,顷刻之间亡党亡国?其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7、为什么说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首要价值?在我国现实社会中有哪些表现?

8、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从苏共亡党亡国中应吸取什么样的教训?

9、越、老、朝、古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我国有何异同?他们的改革经验对我国有哪些启示?

10、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至今有163年,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至今也有94年。在社会主义制度跌宕起伏的发展过程中,有兴衰得失,有高潮低潮,你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发展的前景?

讨论要求:(每次课后会对讨论题提出阅读书目)

1)分小组(10人左右),每位同学都要写发言稿(发言稿要交),按组自行讨论,并派代表在课堂发言(发言要求:简要介绍本组的讨论情况,着重谈你们对问题的认识及其观点),每组发言15分钟左右;

2)按小组评平均分(每题按30分计算),发言者和组长适当加分,发言稿要交;

3)交小组成员名单(写明学号、姓名),写明组长电话号码。每位同学都要交讨论稿,以便在小组平均分的基础上,获取个人分数;

4)讨论时间:所选思考题根据序号和上课进度安排。

第五篇:呼大科社考试重点

绪论:

1、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的理论渊源、历史依据、实践基础、时代背景?

2、怎样把握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的科学体系主要内容、指导意义?

3、如何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和重大意义?

4、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

第一章:

1、邓小平、江泽民和十六大以来党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有哪些新贡献?

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有哪些?如何解决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实事求是?

3、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

4、如何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之间的关系?

5、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事业进程中、为什么继续解放思想?怎样科学理解理论创新?

第二章:

1、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基本理论问题?

2、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理论特色、重大意义?

3、如何理解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4、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5、什么是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第三章: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

2、如何理解社会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如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统一?

3、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论述我国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5、十七大目标新要求?

第四章:

1、如何认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2、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

3、怎样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4、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5、为什么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6、如何理解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坚持的基本国策?

第五章:

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主要内涵是什么?

2、如何从理论上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实现了哪些重大的突破和创新?

4、如何认识公有制性质和实现形式之间的关系?

5、如何理解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发展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意义?

第六章:

1、如何正确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2、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

3、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4、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设?

5、为什么要加强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建设?

6、依法治国的含义是什么?实行依法治国的意义何在?

第七章:

1、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地位?

2、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为什么要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4、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5、如何理解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意义?

第八章:

1、如何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要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什么?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什么?

5、怎样认识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

下载研究生 期末 政治-科社  重点-答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研究生 期末 政治-科社 重点-答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研究生考试政治答案

    1. 混合所有制改革对我国国企改革的意义 混合所有制,是一种能够成功实现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和市场经济兼容、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有效形式。在实践中,混合所有制在深化......

    高二期末政治答案

    1-5 BCCAC6-10 ABBBB11-15 CCBBD 16-20 CBBDB21-25 BABAA 26-30 CBCBB 31-34 BDAD 35.①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物质决定意识。(2分)在当前,如何看待人生价值、如何选择职业......

    高二政治期末答案

    高二政治期末答案 1---5CBDCD6----10CDACC11---15DACDB 16----20CBADC21---25CCACA26---30CBDBA31【答案】(1)表1说明1978年我国农村和城市的居民收入分配基本上呈现平均主义......

    七年级期末政治答案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末教学质量评估测试 七年级思想品德试卷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5 CDDAA6---10 CBCBC11---15 DCACD16---20 BACDB 二、回答题(2......

    研究生英语答案重点小结

    第一课※※※※※※※※※※※※※※※※※※※※※※※※※※※※※※※※※※※※※※※※※※※※ 1.It is one of the paradoxes of social intercourse that a complim......

    研究生政治考试试题及答案..

    1.1978年,当中国共产党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时,美国《时代》周刊发表文章说:“他们的目标几乎不可能按期实现,甚至不可能实现。”2008年,中国隆重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成功举......

    杭电研究生政治期末考试题

    1 如何理解十八大报告中所讲的“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2 如何理解十八大报告中对“科学发展观”的新定位? 3......

    邮政期末复习重点答案

    1、什么叫系统?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若干要素或部分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特点:整体性、相关性、目标性、动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