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8000字论文)
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
中共绵阳市委党校
任学辉
十七大报告提出了“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一重大命题,这是关于党的建设的总要求,或者说一个总的精神、一个党的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改革创新精神”的继续。改革开放给了党巨大的活力,又带来了巨大挑战,党的建设只做传统体制内的修修补补已不适应,所以,报告指出:“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决定了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既十分重要又十分紧迫。”领导改革的党自身必须要改革,领导建设的党自身必须要建设,领导现代化的党自身必须要现代化。“改革创新精神”贯穿到了党的建设“一二三四五六”的总体布局之中。
“一条主线”
十七大报告提出:“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在之前,是把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把执政能力建设作为重点,十七大报告把二者均作为主线,且在宣传提纲中明确指明是“一条主线”,而不是“两条主线”,这就有一个对二者关系的理解问题。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党的先进性建设是紧密相关、相辅相成的,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提高同党的先进性的保持和发展相互支撑、相互促进。
首先,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内在要求。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执政能力的提高,要从人民是否认同党的先进性这一根本问题上思考。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归根到底要使党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党必须站在时代的前头,站在群众的前列,以党的先进性建设为引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其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执政条件下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现实体现。党的先进性是历史的、具体的、动态的,同实现党的历史任务是紧密相连的。在执政条件下,党是否具有先进性,就必须通过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成效来体现、来检验。先进性的建设,要从为谁执政、靠谁执政、如何执政这一时代主题上把握。
因此,可以说,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党的先进性建设应是“躯体”与“灵魂”的关系。“躯体”离不开“灵魂”,“灵魂”附着于“躯体”,“躯体”与“灵魂”总是统一在一起的、不可分割,否则就不能成为一个生命体。有的同志认为是种概念与属概念的关系,应该说是不准确的。
“二个方针”
十七大报告和通过的党章指出:党的建设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十五大报告表述为:“各级党委要坚持‘党要管党’的原则,把从严治党的方针贯彻到党的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去”,前者为“原则”,后者为“方针”。十六大报告则表述为:“一定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两者均为“方针”。此次报告未明确指出是“方针”,但应该说与十六大报告的表述具有一致性,应继续理解为“方针”。
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也是我们党的一贯方针。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坚定不移地贯彻好这两个方针,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保证。党要管党,首先就要管好组成自身的每一分子——共 产党员,从严治党,首先就要治理好自身组织的核心——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各级党委应带头抓党的建设,应建立和健全各级党委抓党建的责任制,一级管好一级,一级带动一级,一直抓到支部、抓到党员。只有管党的责任落实了,从严治党才有组织保证;同时,只有坚持从严治党,也才能真正把党要管党的方针落到实处,二者是紧密相联的。
在十七大报告中,关于党的建设部分的分量最重,这是历次报告所不曾有过的,充分体现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十七大报告全文有28066字,共有12部分,除前言和结束语外,有26835字,平均每部分为2236字。其中,字数最多的是党建部分,为4037字,占15.0%;其次是经济部分,为3372字,占12.6%。十六大报告全文有28179字,共有10部分,除前言和结束语外,有26966字,平均每部分为2697字。其中,字数最多的是经济部分,为5173字,占19.2%;其次才是党建部分,为3498字,占13.0%。
“三点要求”
十七大报告指出:要“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这“三点要求”,是2007年1月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会上的讲话首先提出来的,并且以此在全党开展了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的教育活动。这是加强党员干部思想道德建设和纪律建设、提高党员干部整体素质的一项重大措施,此次报告予以重申。
为民、务实、清廉,三者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首先,为民是方向,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为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思考问题和开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三民”已写进新党章的总纲第三条之中;其次,务实是根本,就是要勤奋工作,埋头苦干,坚持不懈地带领群众艰苦创业,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再次,清廉是关键,就是要坚持严于律己,廉洁奉公,严格遵守党纪国法,坚持高尚的精神追求,永葆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这“三点要求”都与“执政能力”和“先进性”相联系,都是具体体现“执政能力”与“先进性”的几个基本要求,也贯穿到了党的建设的目标、基本建设和当前主要任务之中。
“四项目标”
十七大报告提出了“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目标,在探索和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执政党、怎样建设执政党”的重大问题。
在“32字目标”中,可以分为四个层次:一是既要在理论上、理念上“立党为公”,又要在实践上、行为中“执政为民”,这充分体现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二是既要在工作态度上、责任意识上“求真务实”,又要在思想观念上、工作思路上“改革创新”,这体现了党的一贯作风和工作方式方法的转变;三是既要在本职岗位上、主观能动性上“艰苦奋斗”,又要在自身要求上、党纪国法上“清正廉洁”,这体现了党的坚强意志和对党的从严要求;四是既要在党员主体作用上、党员个性正常张扬上“富有活力”,又要在统一意志上、统一行动中“团结和谐”,这体现了党把自身建设成为坚强领导集体的不懈追求。确定这样一个目标,充分反映了我们党与时俱进、进一步把党建设好的信心和决心。
十七大报告在最后向全体共产党员发出了号召,提出了“四个一定要”。这“四个一定要” 2 与“四项目标”是相对应的。“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突出强调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这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相对应的,党最大的忧患意识就是不能脱离群众;“一定要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突出强调必须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这与第三项目标“艰苦奋斗、清正廉洁”是相对应的;“一定要刻苦学习、埋头苦干”突出强调必须始终保持一种良好的工作方式和的工作作风,这与第二项目标“求真务实、改革创新”是相对应的;“一定要加强团结、顾全大局”突出强调必须增强团结意识、大局意识,这与第四项目标“富有活力、团结和谐”是相对应的。
这“四项目标”也可以归结为一个“纲目标”,那就是要建设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也是十七大报告关于党的建设目标的一个新颖之处。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由此可分为革命党理论和执政党理论两大部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基于他们所处的历史条件,着重创建了科学、系统的无产阶级革命党理论。而当无产阶级政党夺取政权,建立社会主义之后,如何实现由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这一重大问题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由于种种原因,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没有获得圆满的解决。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共产党的执政规律,创建科学、系统、完整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理论的重任历史地落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肩头。以“改革创新精神”建设一个“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为我们推进党的建设开辟了广阔的拓展空间,这就要求我们要解放思想、敢于突破,凡是有利于建设一个“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一切思想、办法,都敢于提出讨论、敢于试点推行。
党的建设总目标也可以说是由四项“子目标”加一个“纲目标”构成。党的建设目标在各个历史时期表述是有所不同的,但共同点都是必须紧密联系党的政治路线来确立,党的建设历来都是为党的基本路线、党的政治任务服务的。当前的政治任务是“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那么,以“改革创新精神”建设一个“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其最终归宿就是要围绕着党的这一政治任务来进行。
“五大建设”
十七大报告提出了“五大建设”和各自重点,这是党的建设所涵盖的几大基本建设,是党的建设的具体工作布局和展开。新颖之处在于把“反腐倡廉建设”列入党的五大基本建设之中,表明了我们党对反腐倡廉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高度重视和鲜明态度。十五大报告提出了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三项基本建设,并分别予以了论述。十六大报告指出:“一定要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多了一个制度建设。这次十七大报告则再多了一个“反腐倡廉建设”,对党的建设的基本方面表述得更加完整、规范。这“五大建设”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既各有侧重又彼此联系,既体现了改革创新精神,又体现了工作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干任何事情都要抓住重点。“五大建设”中的“五个重点”,既抓住了党的建设的关键,又涵盖了党的建设的主要方面,需要贯通起来加以领会,全面把握和落实。
首先,加强思想建设,要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科学而崇高的理想信念历来是先进政党的精神支柱,始终是共产党人保持先进性的精神动力。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我们一定要“始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这十分清楚地阐明了当前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我们党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就是要始终不渝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 3 线,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当前理想信念的主体和核心,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就是要坚定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对于这面旗帜、这条道路、这个理论体系的信念和信心,从而在怎么走、怎么建方面有实际行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们党对于中华民族肩负的崇高历史使命,坚定这一理想信念,就是要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忠于这项伟大事业,为实现这一历史使命而努力奋斗,在任何情况下都坚定不移,没有动摇。
其次,加强组织建设,要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使党员真正成为牢记宗旨、心系群众的先进分子”,如此高度凝练地对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作出概括,这在党的代表大会的报告中还属首次。“牢记宗旨、心系群众”这八个字,准确表达了共产党员作为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的深刻内涵,集中体现了对党员的党性要求。加强新时期党员队伍建设,必须围绕这一目标要求去谋划、去推进。要按照十七大提出的继续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要求,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重要内容,通过各种形式培训,使全体党员牢固树立科学发展思想。要在提高领导班子能力上下功夫,教育干部牢固树立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理念,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
再次,加强作风建设,要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作风问题决非小事,加强作风建设决非易事。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这是新时期党中央对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提出的新要求、部署的新任务。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涉及到思想作风、学习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但核心问题是保持党群关系和谐,当前许多矛盾都是通过党群、干群矛盾集中表现出来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应该按照十七大这一新要求,把作风建设作为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的重要工作、推进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
此外,加强制度建设,要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制度建设不能涵盖其它几方面建设,同时,制度建设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制度建设要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这是因为,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具有重要意义,而现实中还存在着各种对民主集中制错误的理解和执行上的偏差,给党的事业带来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要加深对民主集中制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的认识,提高坚持民主集中制的自觉性,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最后,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要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在党的十七大以前的重要文献中,我们一般都是把反腐败工作放在党的作风建设中来论述,一般都是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或者“反腐倡廉工作”来表述。党的十七大报告创造性地提出“反腐倡廉建设”的概念,更加符合反腐败斗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的特点和经常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路子。“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这一重大命题和要求,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反腐倡廉理论,深化了党对反腐倡廉工作规律的认识,为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指明了方向。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必须坚持惩治和预防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必须抓住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必须整体推进、系统治理,必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
“五大建设”和“五个重点”,就像打开的五个手指一样,彼此之间要拿捏得好,五个手 4 指必须配合得灵活、协调、高效、有效,也就是要达到一种和谐状态。
“六大任务”
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党的建设今后五年的“六大任务”:即思想理论建设、执政能力建设、党内民主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基层组织建设、反腐倡廉建设这六个方面,并且提出了各自的重点,即“六个着力”。十六大报告关于党的建设也是从六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十七大报告与之基本上是对应的。
亮点最多的是第三大任务:“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着力增强党的团结统一。”用一大段的内容专门论述党内民主,说明比之以前更加重视党内民主建设。在十六大报告关于党的建设的第三大任务中是在论述民主集中制中谈到党内民主,民主与集中各半斤八两,而十七大报告所阐述的思想则是要通过发展党内民主来达到党内活力和党内集中,讲集中统一实际上是最后一句话,这反映出我们党对党内民主的新认识。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作为手段,它是增强党的团结统一的保障和途径,以党内民主为基础的团结统一是充满活力的团结统一,是真实的、可持续的团结统一;缺乏民主,政治高压下的团结统一,是虚假的、以牺牲活力为代价、不可持续的“团结统一”。
在第三大任务关于党内民主建设上,至少有10个方面是“第一次”进入党的代表大会报告。
——“党内和谐”概念。“党内和谐”概念最开始是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决定》中提出的,此次报告重申:要“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党的建设总目标也提出了“和谐”,在党建32字目标中,落脚点是“和谐”。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最终要形成党内的一个什么状态呢?那就是党内和谐。可以说,党内和谐体现了新时期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根本的目的性要求。
——“党员主体地位”概念。“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这是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党建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和创新。党员主体地位,是指党员是党的事业和建设的主体,党员应在党内生活和党的工作实践中居于重要地位,发挥积极作用,其实质就是尊重党员的意志和权利,党员不能是一个仅受支配的群体。将“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作为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重要举措,回答了把我们党建设党成为一个是由少数精英主导的党还是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党的问题,表明我们党在自身建设的认识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推进党务公开”得到肯定。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逐步推进党务公开,增强党组织工作的透明度,使党员更好地了解和参与党内事务”。这次党务公开正式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必将进一步推动党务公开在党的各级组织和各项工作中展开。这与十七大报告在关于政治建设中首次提出的“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思想是一致的。
——“实行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概念。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就是明确党代表资格和职权与同级党的代表大会届期相同,在任期内一直有效。实行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是十七大关于积极推进党内民主的一项新的制度设计,其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党代表在任期内的经常性作用,使党代会常任制的试点得到实质性的推进。
——强化全委会职能的思想。十六大报告提出了“进一步发挥党的委员会全体会议的作用”。而十七大报告予以了进一步深化:“完善党的地方各级全委会、常委会工作机制,发挥 5 全委会对重大问题的决策作用。”“建立健全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地方各级党委常委会向委员会全体会议定期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的制度。”这就是要强化全委会的职能,树立和维护全委会的领导权威,改变党内权力运行倒置的现象。
——“票决制”概念。十七党代会报告提出,“推行地方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票决制”早在此前就已经付诸实施,中共十三大提出重大问题经投票决定,后来在重大决策和人事问题上,党内就开始实行一人一票投票决定。此次报告予以明确,意味着我们党将这种党内民主形式用一种制度予以固定,这是党内民主发展的重要成果。
——“改进候选人提名制度”要求。如果说选举制度是民主的核心,那么提名制度则是选举制度的核心。“改进候选人提名制度”,将有利于拓展党内选举的视野,提高党内选举的质量,预示着少数干部垄断提名权的局面将结束。提名制度应逐步过渡到“党组织制定候选人标准、党员对照标准自我提名、党组织严格审核候选人资格、党员或者党代表选举”的新模式。
——“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由党员和群众公开推荐与上级党组织推荐相结合”办法。这一办法的提出,明确肯定非党员群众具有参与推荐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候选人的权利。这是基层在吸纳非党群众参与党内民主的创造,有利于提高基层党组织执政合法性,也是与“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要求相适应的。
——“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范围”要求。十六大以来,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通过党员直接选举的试点不断扩大,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明确要求“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直接选举的范围”。在2006年到2007年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换届中,几乎每个省份都进行了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直接选举的试点。这次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总结和肯定了党内选举试点改革的经验。
——“探索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多种实现形式”要求。党内基层民主是党内民主建设的基础工程。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探索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多种实现形式,是根据目前党内基层民主发展的状况和现实需要作出的重大部署,对于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对广大党员在基层民主发展中所具有的巨大创造力的肯定、信任和期待。可以预见,党的十七大之后,基层党内民主将会取得更大发展,更多的党内基层民主实现形式将会涌现出来。
除此之外,在其他各大任务中,还有很多的新观点、新思想和新表述,如:“公信度”概念、人文党建思想、“充分发挥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作用”要求、“增强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的科学性和真实性”要求、“党员意识”概念、“党员素质”概念、“建立党员党性定期分析制度”办法、“构建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体系”要求、“一个坚决、三个更加注重”思想,等等。加上第三大任务中的10个“第一次”,共计至少有20个“第一次”。
“一二三四五六”的总体布局是一种塔式结构,它们层层递进、依次贯通,统一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之中,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之中。在这一总体布局中,我们看到,报告对党的执政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化,对执政党建设理论的表述更加系统、完整、准确、配套,对党的建设特别是基层党的建设所提出的意见更加切合实际、操作性更强。
(共7949字。作者:任学辉,1967年1月生,中共绵阳市委党校党建专业副教授,621000,0816-2383339、***。住址:绵阳市长虹干道南段79号御营坝代家湾御锦花园2幢1单元701号)
第二篇:院党字[2009]31号
院党字[2009]31号
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整改方案
根据学院党委统一部署,医院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已进入整改落实阶段,按照整改落实阶段实施方案的要求,此阶段的工作重点是针对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制订整改措施,落实整改责任,开展整改工作,切实取得推动科学发展的成果。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调研、分析检查、收集意见和建议,经过党委认真的剖析研究,现制定整改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要求
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全面推进医院内涵建设,打造现代化综合性中医医院”的主题,优化调整临床学科配置,突显中医特色,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强化效能管理,提升教学和科研水平,实现学科建设的新目标;全面推进加强党的建设,构建和谐广中医大家庭,努力把我院建设成为中医特色鲜明、医学平台先进、科教成绩显著、医院管理科学、行业 服务优质的现代化综合性中医医院。工作原则:制订整改落实方案要坚持“四个原则”。一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从实际出发,既要量力而行,又要尽力而为,既考虑必要性,又考虑可行性;二是坚持便于落实的原则,努力探索和实践科学发展的途径,制定出符合科学发展的规划、目标、政策、措施、机制;三是坚持不回避矛盾的原则,对照分析检查的结果和群众反映的意见,逐条进行认真梳理,不回避、不掩饰、不推脱;四是坚持积极稳妥的原则,充分考虑解决问题和完善制度机制的轻重缓急和难易程度,明确列出哪些问题是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可以立即解决的,哪些问题是经过努力一段时间能够解决的,哪些问题是由于客观条件限制暂时解决不了的,哪些问题是依靠自身力量难以解决的,分门别类地对这些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和措施。
目标要求:整改工作要做到“四个明确一承诺”,一要明确整改落实项目。对查摆出来的突出问题和需要完善的制度进行全面分析和归类。二要明确整改落实目标和时限要求。按照问题的轻重缓急和解决问题的难易程度,列出大体的时间表,确有困难,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解决的问题和出台的制度,要明确努力方向,理清工作思路。三要明确整改落实措施。对于需要整改落实的每个问题、需要健全完善的各项制度,制定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和具体办法。四要明确整改落实责任。要把整改的各个问题、各项制度分解到分管领导和分管部门,把责任落实到人。对于涉及多个部门的问题和制度,要明确主要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同时明确相关部门和领导干部的责任。五是对整改落实做出承诺。医院整改落实方案可以通过召开会议、内部网站、公告栏等多种形式向群众公布,做出公开承诺,自觉接受党员、群众监督。
二、时间安排
集中整改活动从7月3日开始,到8月底结束,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制定整改方案(7月3日至7月15日)
主要任务是认真学习理解上级的有关要求,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查摆和梳理,认真研究需解决的突出问题,制定整改方案,明确整改重点,确定整改时限,落实整改责任。
(二)整改实施阶段(7月16日至8月8日)
主要任务是根据整改方案,组织各科室有针对性地进行边整边改。特别是结合关乎职工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进行整改,让职工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实效。
(三)总结反馈阶段(8月9日至8月中旬)
主要任务是对整改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总结,并将整改落实情况采取适当形式向干部职工进行反馈。
三、整改任务和措施
整改工作围绕院党委领导班子学习调研和分析评议阶段查找出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存在的五个方面的突出问题,落实整改措施,促进问题的解决。详细整改任务及措施见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整改工作分解表附件。
四、加强组织领导和责任落实
整改落实阶段是学习实践活动出成果、见成效的阶段。做好这个阶段的工作,是检验是否真正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关键,也是体现“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关键。各党(总)支部、各科室要充分认识整改落实阶段工作的重要性,正确把握目标要求和方法步骤,切实加强领导,以求真务实的态度抓好整改落实阶段的工作。
一要责任到岗到人,确保整改落实到位。医院领导班子以分析检查报告为依据,按照轻重缓急和难易程度,制定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的具体整改方案。明确整改落实的项目,明确整改落实的目标、方式和时限,明确具体措施,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整改落实方案制定后,要向党员、群众公布,公开承诺落实整改 事项。整改落实进展情况要向党员、群众通报,接受党员和群众的监督。
二要目标明确可行,扎实推进整改落实阶段各项工作。按照整改落实方案的要求,在边学边改、边查边改的基础上,集中力量解决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能够解决的问题,特别是推动医院改革发展中的突出问题,领导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的突出问题。要抓住那些既事关大局又有可能经过努力近期解决的问题,集中力量解决,切实取得一批实践成果。
三要把解决突出问题和创新完善体制机制结合起来,以体制机制创新促进问题解决。把解决问题中形成的好办法好经验用制度的形式巩固下来,形成推动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重点是中层干部考核评价机制、调整完善内部分配制度、创新学科、科研管理制度等,努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有利于我院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全院党员干部要认真履行职责,狠抓落实,扎实整改,努力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全力推进医院又好又快发展。
附: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整改工作分解表
中共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委员会 二OO九年七月十五日
主题词:科学发展观 整改 方案 中共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委员会办公室 2009年7月16日印发
(共印35份)
第三篇:浅析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论文
浅析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我们党一直重视自身建设,尤其是党的作风建设,中国共产党的党风,是我们革命胜利和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要开创我们各项事业改革、发展、稳定的新局面,关键是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抓好党员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十分重要,十分紧迫,是关系到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把党的作风建设好,对于进一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保证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新时期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必须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恪守宗旨、服务群众、清政廉洁,解决好领导干部作风建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切实转变领导干部作风,真正做到取信于民。
领导干部要“德”字当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各级政府在选拔任用领导干部时,历来坚持德才兼备的标准。绝大多数领导干部的任职,其德才素质是被组织和群众肯定在前的,也就是说,干部的思想道德基础是比较好的。但是,人的素质是一个不断修养完善的过程,能够面对各种利、欲诱惑而不为之所动,出污泥而不染的人,是人之楷模;能够懂得自知之明,有意克服人性的弱点,不断完善自我,努力操守基本道德标准的人也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所以,领导干部要特别注重修身立德,首先应该在人格上令人尊重和信赖,牢固树立一切为了人民,为了人民的一切的价值观,只有这样我们在具体工作实践中才有感召力和号召力,群众才能真心真意配合支持你的工作,即使偶有工作失误群众也能原谅你。
领导干部要“信、忠”为本,树立正确的利益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正确贯彻、落实和执行,对我们的干部来说,是一次能力、水平及综合素质,特别是理想信念和忠诚的考验,是对党性、对人的意志品质的考验。我们的党历来重视培养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忠心耿耿、任劳任怨地为党和人民而工作而奋斗,有了这种精神,就一定能够在工作中作出成绩。每个党员入党时都庄严宣誓“对党忠诚”、“永不叛党”。但是,干部要真正做到“靠得住、有本事”,就必须要有“忠诚”。作为领导干部无论职位高低、权力大小,只有忠诚地履行
职责,用一言一行赢得党和人民的信赖,才会有更多的机会真正实现自己人生最大的价值。
领导干部要“公仆”为先,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我们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观点,为人民谋利益是共产党人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的观点”,这里说的权力观,实质上是一个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领导干部掌握着国家大大小小的权力,而领导干部本身来自于群众,最终又要还原为群众。领导干部只能说明比一般群众负有特殊的历史使命,而并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能否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对一个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为具有重大影响,是把人民赋予的权力视做为人民服务的手段,还是把它当作谋私利的工具,这是衡量权力观正确与否的分水岭。
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必须抓住重点,才能有所作为。从而我们在能够深刻领悟到思想、工作、领导、学风、生活建设的具体内涵。
思想作风建设要抓住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髓。思想作风建设是基础性和根本性的。其实质就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一是要坚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只唯真,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本本出发。而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善于调查研究。要把一切从实际出发同一切为群众着想结合起来,把真理观和价值观结合起来,把善于实事求是与敢于实事求是结合起来。
一是改进工作作风,要坚持狠抓落实与健全落实机制相结合。抓落实是模范实践党的宗旨的必然要求,从根本上说,抓落实就是抓发展。要把抓落实作为改进工作作风的突破口,切实纠正群众反映突出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作风,做到苦干实干巧干。同时,必须建立健全抓落实的机制。抓落实的关键在干部。要把抓落实的过程作为考察和识别干部的过程,对在工作落实中涌现出来的踏实肯干、政绩突出、群众拥护的好干部要注意重用,真正做到使实干者荣、空谈者耻、造假者辱,从而促进工作作风的根本好转。
二是改进领导作风,要坚持强化宗旨观念与提高服务水平相结合。领导作风问题的实质,是党群干群关系问题。因此,领导干部必须强化宗旨意识,在实际工作中,要善于体察民情,听取民声,顺乎民意,真正把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谋实惠。要做到这一点,还必须掌握为人民服务的过硬本领,也就是说,既要有爱民
之心,还要有助民之才,富民之技,安民之策,能够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切实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三是学风建设要把握实质,面向实际,勇于实践。树立好的学风,关键在抓住一个“实”字。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要把握理论实质。在学习过程中,不能靠教条主义,要理论联系实际,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现在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很多,而且错综复杂,互相交织,这就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勇于回答并善于解决改革和建设中的新问题新矛盾。
四是生活作风建设要管住八小时以外。加强对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外”的监管,是对领导干部政治上的关心和爱护。虽说“八小时以外”是领导干部自由支配的业余时间,然而领导干部掌握一定的权力,在“八小时以外”仍然施展着职务和权力的影响。特别是受社会生活方式日趋多样化的影响,如果对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外”的作为不加以监督和管理,一些思想意志薄弱的同志就会陷入歧途,毁了前程。因此,把对领导干部的管理延伸到生活圈、社交圈,使之始终保持头脑清醒,谨言慎行,养成良好的生活作风,确实是对领导干部的关心和爱护。
“权力”是一把双刃剑,行使正确就能得到人民的公认和尊重,也会不断实现人生价值,从而真正产生一种实现自身价值的自豪感,贡献社会的成就感,得到社会承认的荣誉感。否则,它会使领导干部脱离群众,甚至让人身败名裂。所以我们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加强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抵制各种侵蚀和诱惑,真正把党和人民的权力用来为党的事业和人民利益服务,做廉洁奉公的模范。
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就是加强和改进党员领导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它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而又紧迫的系统工程。所以,端正党风、政风,要靠领导干部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修身立德,保持在政治上、思想上的纯洁,提高自己的品质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也只有这样,才能筑严思想政治防线,才能把心思用在工作中,用在为人民谋取利益上,我们的党风、政风也就因此得到不断地加强和改善。
中共阿瓦提县委宣传部
2007年8月16日
第四篇:六千字论文
关于完善农村村民自治的思考
摘 要
新农村建设是今年来我们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之一,而农村村民自治正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政治保证。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农村的村民自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也显现出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四个方面。这些问题极大的阻碍了村民自治的发展。本文通过介绍村民自治的相关政策理论,结合重庆市开县的村民自治的现状,描述其现状,分析了村民自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了完善村民自治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农村村民自治 完善
我国是以农业人口为社会主体的发展中大国。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改革和建设的根本问题,没有农村的发展和进步,就谈不上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村民自治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的又一伟大创举。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农村的民主氛围越来越浓厚,村民自治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在发展的同时显现出的很多现实的问题,成为村民自治发展的阻碍,这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新农村与和谐社会主义建设。
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和政治保证,也是构建和谐新农村的重要条件[1]。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在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扩大农村基层民主,搞好村民自治,健全村务公开制度,开展普法教育,确保广大农民群众依法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萨托利在《民主新论》中说:“自治的定义并不难,它是指我们自己治理自己。[2]”村民自治,作为农村改革的新事物,是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的一个全新的概念,近些年来,有关部门和学者对此下过很多定义。目前较为公认的是徐勇对村民自治的定义,他将“村民”的“自治”与“乡村”、“农村”、“乡土”的“自治”、“治理”、“控制”相区别,从而将村民自治定义为:农村基层人民群众自治,即村民通过村民自治组织依法办理与村民利益相关的村内事务,实现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3]。
村民自治的主要内容
村民自治作为基层民主形式,其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民主”,即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民主选举,指村民自治领导人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是村民自治的基础;民主决策,指村内重大公共事务由村民集体决定,是村民自治的关键;民主管理,指村民通过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等组织和形式参与本村事务的管理,是村民自治的根本;民主监督,指村民通过与国家法律精神相一致的章程、规定及其他制度形式,监督村民自治组织领导人和村级事务管理,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自我约束和自我教育,是村民自治的保障[3]。
“四个民主”揭示了农民群众在基层社会生活中当家作主的权利的完整性、统一性。四者相互渗透,相互衔接,相互促进,通过具体的运行规则和程序,形成村民自治完整有机的整体,贯穿于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之中[4]。
农村村民自治的现状
1农村民主选举的现状
在中国当今每个村都建立有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自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村委会选举实现了从委任制到选举制、从等额选举到差额选举、从间接选举到直接选举的三大飞跃。如重庆的开化县在2007年,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开始了村委会成立以来的第七届换届选举工作。据调查统计,本次村委会换届选举中,全县选民参与率达到了80%,新当选村委会成员的素质明显提高。新当选的597名村(居)委会主任与上一届村(居)委会主任相比,具有大专文化程度的人数比例由0.5%上升到2.3%,高中文化程度的比例由18.7%上升到22%,初中文化程度的比例由68.8%上升到70%,小学文化的比例由4.7%下降到1.6%,提高了了基层管理主体水平。
2农村民主决策的现状——“八步工作法”
通过20多年的农村民主实践的锻炼,农村民主决策的现状主要体现为在公共决策民主化的过程中形成了“八步工作法”。概念上来讲,八步工作法是指凡涉及村级经济发展规划、村级财务预决算、村内兴办公益事业、重点项目和村民切身利益的大事,都通过八个程序,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由全体村民或村民代表讨论决策,并由村民代表进行管理和监督[7]。其主要步骤为:第一步,深入调查收集民意,弄清楚大多数群众希望办什么;第二步,召开党员干部和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形成初步方案;第三步,宣传发动统一思想,征求群众对初步方案的意见,争取最大多数人的理解和支持;第四步,民主讨论确定方案。方案确定后,推选工程建设领导小组人选,人选中普通群众必须达到50%以上;所有钱物均由群众代表管理,干部管事不管钱;第五步,户户签字进行公决,赞成率达到85%以上,才予以实施;第六步,分解工程落实到户;第七步,村民小组组织实施;第八步,竣工结算张榜公布。由群众财务管理委员会清算财务,多退少补,并张榜公布,每个群众均可随时查账[7]。
在逐步的工作实践中,将“八步工作法”广泛运用于农村的经济发展、扶贫、等工作中,解决历史遗留问题1256件,兴办公益事业 562起。新修和整治村级公路1385公里,修桥21座,建人饮池405口,修渠堰1.1万米,使215个特困村人均增收91元。
3农村民主监督现状——“六大流程”管理
农村民主监督的现状主要体现为在扩大民主监督的过程中形成了“六大流程”管理。从2009年开始,普遍实施了以程序监督为关键、民主监督为核心、联动监督为保障的村级事务“六大流程”管理,探索出了一套监督制约基层组织权力运行、预防治理农村干部腐败现象的新机制。从各村实施43个重要事项的通行做法入手,根据每个重要事项的相关政策规定,对操作程序进行细化,结合村民自治和廉政建设的要求,把群众参与、办事公开、上下监督渗透到其中,分类进行优化整合,再造工作流程,并通过流程图的形式固化操作步骤。“六大流程 ”具体是指:第一,对村级重大事项的决策,按照深入群众收集民意、两委会议初定方案、议事听证形成共识、党员大会审议方案、群众投票公决方案、镇乡街道审核把关、干部群众共同实施、群众参与检查验收、实施结果全面公示等9个步骤进行;第二,对村务公开,按照提出方案、审查审核、进行公示、答疑解释、反馈归档等5个步骤进行;第三,对村级财务,收入按照统一开票、存入专户、审核入帐、逐笔公示,大额支出按照事前民主决策、乡镇把关,报销实行公开会审、集体审查、逐笔公示等步骤进行;第四,对集体资产资源的处置,按照民主决策、发布公告、公开竞标、签订协议、落实协议、归档备查等6个步骤进行;第五,对项目工程建设,按照集中民意申报项目、群众公决建设方案、民主监督项目实施、张榜公布建设结果、民主管理项目资产等5个阶段、18个步骤进行;第六,对财政直补资金和救助扶助资金的发放,按照公示政策和指标、民主讨论决定工作方案、民主决策确定上报方案、公示结果兑现补助4个步骤进[8]行。
“六大流程”管理的实施,保证了党的惠农政策有效落实,减少了农村基层干部违纪违法现象发生,农村党群干群关系更加融洽。实施一年后,2009年反映农村问题的信访件只有268件,占信访总量的40.97%,比2008年下降了近30个百分点,其中反映当年农村新发生的问题仅18件,全县“零信访村”的数量越来越多。
4农村民主管理的现状
为不断提高村级民主管理水平,使村民充分参与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管理,制订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一是各村普遍制订了“一个章程、六项制度”,即:村规民约和村民自治章程;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民主选举制度,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年终总结报告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干部制度,村务公开制度,财务公开、财务监督制度。二是完善了民主管理机构,各村普遍建立了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小组、民主理财小组。村民代表按居住区域通过村民直接选举或推选产生,每15户左右推荐1名;村民议事小组和民主理财小组由村民代表会议直接选举产生。三是开展民主管理活动。各村在坚持定期召开村民小组长会议、议事小组会议的同时,普遍建立并落实了村委会向村民代表会议报告工作制度。民主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完善农村村民自治的建议
1明确划分两委职责和权限
从根本上说,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利益追求的方向是一致的。“坚持党的领导是实行村民自治的政治保障,实行村民自治是实现党的领导的有效方法和途径。[18]”但是,在具体操作层面,村党支部委员会与村委会之间会出现矛盾和冲突。长期以来,“两委”矛盾始终是影响和制约村民自治的一个重要因素。
1.1 提高民主管理的有效性
目前在民主管理的过程中虽然制订了村规民约制度,但制度执行效果质量却不高。笔者认为,为了提高民主管理的有效性,建立村规民约落实反馈机制是一个很重要的举措。具体做法为:首先要明确反馈的范围和内容。凡是已经颁布实施的村规民约都应列入反馈的范围,凡是村规民约制定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执行效果,都是反馈的内容。其次要明确反馈的主体和对象,凡是与村规民约有关的组织和个人都应纳入反馈的主体和对象。
1.2 提高民主监督的实效性
提高民主监督的实效性,一是提高村民的民主意识,使其认清监督的重要性,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村务监督当中。二是要强化村务公开。实行村务公开是保障村民知情权、监督权的基础性工作,目前开县虽然建立了村务公开制度,但执行效果却不是很好,导致民主监督大打折扣。
2规范和引导宗族势力
农村传统宗族制度是一种经历了数千年传承、积淀和整合的制度形态,因此,宗族作为封建残余和历史积淀物的再度泛起,还需要通过长期努力和工作,充分
[19]运用村民自治这一全新的制度和机制的力量来控制,使之逐步转化。换而言之,要使我国村民自治能够在农村这个特殊的环境中得以有效实施,就必须从法律制度上规范宗族势力,积极引导他们理解和支持村民自治。
2.1强化村落宗族的伦理协调、教化和文化功能
我们应在可利用的范围内合理利用宗族组织的力量,强化村落宗族的伦理协调、教化和文化功能。宗族内部由血缘基本秩序所形成的伦理亲情在人们内心激起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和依赖感,这种情感最终形成一种人伦伦理观念,对农村社区的人际关系起着一种内在的伦理协调功能。同时,村落宗族的族规、族约、祖训等权威性资源“象征着祖宗的法杖,对广大族众有着很强的约束力。[20]”广大宗族成员在思想深处是服从于这种宗族权威的,这对他们有着很强的教育和约束功能,起着国家法律法规所无法起到的作用。此外,村落宗族的一些文化历史活动,如祭祖、灯会、庙会、舞龙等也是村落宗族文化的传承载体,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对农村的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2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
充分发挥村民党员和村委会干部在制止宗族势力恶性干扰中的作用。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农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思想上要淡化党员的宗族观念,摆脱传统的封建意识;作风上要使党员端正工作态度,做到雷厉风行,不受宗族势力的左右;组织上要积极吸纳综合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人员入党。
2.3通过法律来明令禁止宗族势力的恶意干扰
村民自治是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因此,要保障村民自治的有效运行就必须先得到法律上的保证。对于干扰农村社会稳定的宗族势力,法律法规应出台相应的针对性措施,加大惩罚力度,加以坚决地限制和打击,以消除其对农村社区和村民自治的不良影响。巩固村民自治的基础
经济和文化,是村民自治的基础。村民自治实践能否走向深入,进一步有效发挥其治理功能,主要决定于农村经济、文化是否能跟得上其发展进程,为其前进提供强有力的支持。3.1 巩固村民自治的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村民自治作为一种政治制度,必然地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受经济因素的制约。因此要在农村顺利推行村民自治,发展农村基层民主,就必须加大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增强村民自治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增强村民参与村民自治的兴趣,为村民自治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3.2 巩固村民自治的文化基础
农民是村民自治的主体,农村人口的整体文化素质不高,会对村民自治的有效运作产生极大的影响,正如列宁所说:“文盲是站在政治之外的,必须先教他们识字,不识字就不能有政治,不识字只能有流言蜚语、传闻偏见。[21]”因此,要使村民自治得到有效实施,就必须大力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提高村民文化素质。提高村民的政治参与能力
良好的乡村治理中的村民参与要求农民有适度的政治热情、积极参与的政治意识、健康的政治心理等[22],因此,要提高村民的政治参与能力除了增强村民的文化素质以外,我们还应从加强村民的主体意识,增强村民的民主法制观念两个方面入手。
参考文献
[1] 王玉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下的村民自治[J].传承,2009,(5):38 [2] Sartori.The Theory of Democracy [M].Oriental Press,1993:587 [3]徐勇.中国村民自治.[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3 [4] 武威市民政局.全面推进“四个民主”搞好村民自治[J].武威日报,2008.7.2.[5] 何泽中.当代中国村民自治[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2:37 [6] 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变迁[M].商务印书馆,2001:44 [7]金修治.从“八步工作法”看构建农村和谐社会[J].新重庆,2005,(8): 14
[8]开县纪委廉政室.开县依托“六大流程”着力构建村官防腐保廉体系[J].新重庆,2007,(5): 23
第五篇:字理论文
字理识字,注入情感因素,激发识字兴趣,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字理识字,将一个个汉字变成学生感兴趣的图画,故事,身体语言,令人过目不忘,学而不厌,兴趣大增。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感悟汉字构字规律(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来识记生字,并使之逐步产生探究汉字规律的浓厚兴趣及审美情趣。
过去我曾进行过“注音识字”、“集中识字”等实验,过去的一些识字教学改革曾促进了我们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但也束缚了我们老师的手脚。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过分追求识字的结果,数量,忽视学生识字的过程和方法,忽视学生识字的情感培养。二是识字教学形式单一,对各种识字教学方法不能做到海纳百川、各取所长。三是不重视写字审美教学,机械单调的写字占据了学生的书写活动。学生无法从书写中体会汉字的形体美,写字成了应付的作业。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求知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是教学的重要任务。识字难,难记、难认、难写,一个个方块字是多么的乏味、枯燥,一笔笔笔画让人看得眼花缭乱,记得头脑发昏。
我国识字教学经验丰富,流派纷呈,字理识字教学法我对它一直很感兴趣,在平时的教学当中也有意识地运用,并总结出几种字理识字教学方法:
一、根据规律,设计教法,激发兴趣,掌握学习汉字的方法 汉字虽然字形结构复杂,同音形似字多,容易混淆,但是汉字的规律性也很强,作为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加强文字学方面的学习,根据汉字的特点和规律进行教学,设计出最佳的教学方法,引爆学生的兴趣。字理识字教学法通过字体解析,使汉字在孩子眼里变成了一幅幅生动的图画,一个个有趣的故事,这就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使学习汉字成为了一种自觉的需要。
在教学“从”和“众”时,我先让一个学生在前面走,自己在后面跟着,边走边说:“一个跟着一个人叫从,就是跟从的从。”然后再让一个学生站在一起又说:“三个人在一起叫做众,就是群众的众,许多人的意思。”这样具体形象的语言加上适当的动作,学生对“从”和“众”二字的学习兴趣盎然。如:“青”字加三点水,问:这个清跟什么有关,表示什么意思?依次加虫旁、加言字旁、草字头,先说字义再组词,这样在学习一个生字的同时,不仅复习了旧字,还学会了一串新字。这个课例就是利用象形字的特点,让学生动手去体验、用眼去观察,体会识字的乐趣,享受发现的快乐。
二、抓住特点,举一反三,区别汉字
例如教到“看”字,就分析字形由“手”和“目”组成,在前面的学习中已认识了这两个字,理解了字理,在学这个字时,学生都说“这不是把手放在眼睛上了吗?”我进一步告诉他们,把手放在眼睛上,可以看到很远的地方。学生根据原有知识找出了结论,抓住了汉字的这个本质属性,不仅知道了这个字怎样写,而且懂得了为什么这样写。
对于一些形近字或同音字,学生常常容易混淆,张冠李戴,那么我们怎样对这些字进行区别呢?我们可以采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教学。如:在教形声字“蚂蚁”的“蚂”字时,我先引导学生用换偏旁的方法识记。然后启发学生说出“蚂”字是“妈妈”的“妈”字去掉女子旁换上虫字旁组成的。通过比较识记,让学生明白,蚂蚁是昆虫,而妈妈是女性,所以偏旁不同。又如:“蓝”与“篮”怎样教学生区别呢?只要让学生明确其偏旁所表示的意义就可以很好的区别了。蓝的草字头与青草的颜色有关,所以是草字头,而打篮球时就是把球投进一个像篮子一样的篮筐里去,所以是竹字头。“乌——鸟”字怎样区别呢?先观察乌字,引导学生想象“乌”字的每一笔分别表示乌鸦的头、脖子、身子、爪及尾巴,再让学生想象,为什么鸟字的中间有一点,而乌字没有?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看不见它的眼睛,这样一比较,既记住了汉字,又激发学生去想象,变枯燥的数笔画对比记忆为有趣的形象记忆,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
通过这样的熏陶训练,学生会养成良好的识字习惯:不再坐等老师把生字教给自己,而是在生活中主动学习识字,把识字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积极与别人合作、沟通、交流,建构新的知识。
三、运用字理知识创造美
由于掌握了识字规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了学生的心理动力,使学生产生了对识字的需要,因而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同时,随着知识的增长,学习的成功,使学生有意注意较快地向主导地位发展。此时,通过字理知识,利用教材中丰富的美育因素去诱发学生的创造激情,帮助学生在识字中创造美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通过反复的指导和训练,大部分学生养成了从理性层面上看问题、想问题的好习惯。看到一个生字,首先不是去记它的形、音、义,而是问这个字为什么这样写。他们是站在理性的高度去审视汉字的规律。在用字时,遇到把握不大的字,也会联系它的语音环境去思考应该用什么字,为什么要用这个字。正如学生们自行分析的汉字:“人”字就像一个人迈开双腿走路等等。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这些枯燥乏味的汉字变活了,使之成为一个个具有生命力的艺术形象。在创造的过程中牢记了字的音、形、义,这未尝不是一项伟大的创造。他们在锻炼思维的同时,也提高了审美能力。这也验证了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只有将美融于我们的教学,才能产生更大限度的效果。
我们在教学中要教师打破识字教学的固定模式,把握情感识字的理念,不是全盘否定过去的识字教学方法,传统识字教学的精华是十分宝贵的,而是要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在识字教学的过程中,把学生识字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摆在首位,注重学生识字的过程与方法,把注重学生识字的情感作为一种自觉行为贯穿于我们的识字教学的全过程,这样才能用开放的态度继承成功的识字教学成果,创新字理识字教学的形式,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