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互联网+”中统战工作的新思维
论“互联网+”中统战工作的新思维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任鲁炜去年12月9日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将出席于去年12月16日至18日在浙江乌镇举行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并在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
早些时候,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总书记讲话时提到,三类人将成重点团结对象:“留学人员”、“新媒体中的代表性人士”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特别是年轻一代”。这是习近平在统战工作中,首次提到“新媒体中的代表性人士”,亦意味着“巩固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已将“新媒体中的代表性人士”列为重要团结人群。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月3日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较2013年底增加了5672万人。在“提速降费”的大势之下,技术与价格壁垒一旦破除,虚拟网络世界接驳现实空间的深度与广度会更为快速。而今,作为舆论传播重要途径的新媒体,其“代表性人士”自然也成为爱国统一战线中的“新成员、老战友”。
“互联网+”的风口上,不仅有经济转型升级的契机,也有社会公共治理的秘籍,更有统战工作的新思维。
一、“互联网+”中统战工作的指导思想
党的互联网工作逐渐成为党的统战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标志互联网统一战线时代的来临。习近平同志在首次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加强和改善对新媒体中的代表性人士的工作,建立经常性联系渠道,加强线上互动、线下沟通,让他们在净化网络空间、弘扬主旋律等方面展现正能量。”这是“互联网+”中统战工作的精髓。
二、“互联网+”中统战工作存在的困难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是无中心的,网络空间是流动的。与工业社会的市民不同,网络所代表的不仅仅是某一地区、某一国家的概念,在一定程度上,网民就是世界公民,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群体,他们超越了地域、民族和国家的限制,这使得爱国主义在网络世界公民面前难以避免会出现认同力量减弱的情况。
其次,网络社会中的低参与成本、低组织成本和低表达成本使得从极左到极右的各种思潮和舆论充斥网络,从而在客观上削弱了爱国主义的表达空间和表达力量。而且网络社会中的同质化、脆弱化、组织化也容易把爱国主义推向极端,向民粹主义、极端民族主义、非理性爱国主义、盲目仇视外国的排外主义等方向推,实际上歪曲甚至绑架了爱国主义。
在一部最近关于中东的颇受欢迎的美剧《暴君》里,编剧借剧中美国大使之口说出了一个政权建立所需的三要素:军队(Military)、媒体(Media)、金钱(Money)。这个3M理论在现实中,却不幸由ISIS组织在践行——ISIS在社交媒体时代大肆笼络人心。据Technews报道,ISIS具有很明确的社交媒体策略,会通过好几种语言传递讯息。ISIS官方控制数个 Twitter 帐号,让他们的战果、招募讯息能大量流传。尽管有多个 Twitter 帐号因贴出血腥照片和影片被停权处置,仍然阻止不了 ISIS 的宣传机器,新的帐号纷纷诞生。除了 ISIS 的官方帐号以外,在不同地区的 ISIS 分支也有帐号,形成绵密的讯息网。除了官方的讯息网之外,参与战斗的人也会自己发文宣扬战果,还有追随者转发讯息。让讯息的扩散状况能最大化,也有会 Photoshop 的支持者合成 ISIS 进军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的宣传图片,鼓舞士气。ISIS 还有个帐号专门发布可爱猫咪的照片,当然就是战士逗猫咪的温馨照片了。除此之外,手机APP、宣传影片,也都曾是ISIS宣传攻势采取过的手段。如同企业经营一样,ISIS 还会发行年度报告,发布今年打下几个城市、各分部的斩获等数据,并将其制作成不赖的数据图,以增强传播效果。在这些负能量的宣传攻势下,很多欧美年轻人加入ISIS,网络上也不乏支持者和同情者。所以从互联网时代的统一战线来看,我们既要高举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者两面旗帜,同时又要根据互联网的特征而在互联网上建构各方都能接受的新的政治价值,并使之与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一道来引领网民,“净化网络空间、弘扬主旋律”。
三、“互联网+”中统战工作的方法
《网络社会的崛起》的作者曼纽尔·卡斯特指出,“网络是一组内部连接的节点,而节点是曲线图形内部相交叉的点。网络是没有中心的,其包含的仅仅是节点。每个节点对于网络来说具有不同的关联性。”“因特网是一个经典的‘边界物体’,意思是说对于不同的人群来说,因特网有着不同的意义。可以说因特网是一个具有延展性的物体,甚至流动性物体。”卡斯特还指出,互联网具有灵活性、可扩展性和可存活性等特征。这些特征再加上互联网的无中心性和流动性。互联网的上述五个特征使社会交往的传统时空阻隔和社会障碍被打破,人们超越领导地域、民族、身份和文化的限制而自由交往,网络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从而形成了高度同质化和脆弱化的网络社会组织,并由此形成“网络暴民”和“舆论极端化”,推动网络成为了从极左到极右各种观点、思想和思潮交流、交融、交锋的重要平台。
“在一个问题上有团结,在另一个问题上就有斗争,有批评”,所以在互联网时代下,结合网络社会的实际,活学活用在整风运动中确立的“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是我们网络统战的关键。毛泽东在解释这个公式时指出:“1942年,我们采用了这个方法解决共产党内部的矛盾,就是教条主义者和广大党员群众之间的矛盾,教条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思想之间的矛盾”,“就是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或者斗争,分清是非,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
首先,互联网统战工作是线上与线下有机统一的统战工作。中国共产党作为统战主体,统战人士是统战对象,但是我国绝大部分统战人士都是网民,都使用网络或手机上网,互联网在连接计算机的同时,也连接了使用计算机的人,而一旦将计算机网络将使用计算机的人联接起来,人就具有双重身份:线上身份与线下身份。所以在网络社会条件下,党要有效地开展统战工作,既要关注处于线下的统战人士,也要关注处于线上的统战人士,这就毫无疑问地要进入网络领域,实行线上与线下统战工作的有机互动,所以互联网统战必定是线上线下有机统一的统战工作,忽视线上或者忽视线下都不利于统战工作的开展。具体来讲:在线上要关注统战人士的建议、批评、观点等,对于合理的建议要积极采纳,对于不合理的建议要及时解释;对于批评,要及时了解情况,第一时间做出响应,该整改的整改,该道歉的道歉,该解释的解释,做到如实相待;对于正能量的观点,要及时支持和鼓励,对于负能量的观点,要有原则地批评,做到对事不对人,不搞人身攻击,要做到“既批评,又团结“,以理服人,以德服人。在线下,做到前面几点的同时,更要团结统战人士,和他们做知心朋友,做君子朋友,不做酒肉朋友,线上线下言行一致,做人做事表里如一。
其次,互联网成为了社会表达的中心和各种社会思潮聚集之地,这使得网络统一战线工作具有鲜明的价值统战工作特征,决定了网络统战工作要在价值领域寻求“最大公约数”,建立政治共识。理性、秩序、稳定、法治和改革是互联网统一战线时代统战人士乃至一般网民可以达成重叠共识的政治价值,也是网络政治价值的“最大公约数”。“团结”和“批评”是我们实现理性、改革的手段,加强互联网立法、执法是维护网络社会秩序、稳定和法治的关键。中国的治网之道其最根本的就是坚持依法治网,即正确处理好自由与秩序的关系。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网络空间与现实社会是一样的,既要自由也要秩序。当前,笔者认为互联网统战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团结所有统战人士,在他们建言献策下,共同推动网络社会的立法建设。
“互联网+”统一战线时代的来临为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坚持“团结-批评”以德治网,坚持立法,依法治网,也为新时期统一战线工作提出了高要求。
第二篇:小站教育的互联网营销新思维
小站教育的互联网营销新思维
何为“互联网思维的在线教育”?如今有“在线教育”还不够,还要冠上“互联网思维”才能真正实现这种新教学模式的运营。利用QQ、YY、Skype等网络工具,进行不定时、不定点的在线授课已成为培训行业的新焦点。但随着一段时间优胜劣汰的市场筛选后,发现也并不是所有教学机构只要选择先端教学模式就一定能成功的,在此期间被挤出竞争舞台的企业比比皆是!
那么,怎样才能使这种新教学模式走上成功之路呢?
小站教育给出的答案是“互联网营销”!
要是再早十年,培训行业内应该会默认“线上引导+线下承接”的模式,暨免费讲座+免费讲课来吸引学生,再把其中一部分转化为教室里付费的学生,其本质就是想通过线上免费课堂,再把一部分愿意付费的学生转化出来。
但现今却有不少已经成功的企业果决地对“线下承接”步骤说“No”!小站教育就是一家从一开始就只做互联网教学的企业,他们从来没有线下课程,也从未开设过线下教学点。那像这样完完全全依赖网络进行教学的培训机构,究竟怎样做到让广大学子接受呢? 只有从营销阶段起就切入互联网思维,才能成功将整个品牌打造成完全互联网型的新型培训机构!互联网教学+互联网营销=互联网思维新教育,小站教育将这个理念贯彻到底。
在线教育已不是什么新名词,而“互联网思维的在线教育”与传统在线教育不同,二者在技术平台上或许有相似性,在商业模式上却是截然不同的!互联网思维的玩法主要就是通过在网上免费聚集人气和流量,推出超出用户预期的产品,把用户体验做到极致,然后再通过增值服务赚取利润。
小站教育就是以“TPO小站”为品牌,全面建设论坛、微博、微信、豆瓣等多种互联网沟通平台,提供各项免费在线服务,先在互联网世界形成品牌口碑和品牌影响力,然后再从深入沟通中寻找商机。这样不仅提高了目标人群的精准度,也在固定人群中形成了相当程度的辐射力。
因此这种互联网思维能够为在线教育找到一个新的、成功的商业模式,这等于拯救或再造了在线教育,也使得在线教育更具有竞争力,足以对传统教育造成全面冲击。
第三篇:新思维论破解法院执行难的
论破解法院执行难的新思维
陈济昌
摘要:近年来,法院执行难问题逐渐演变成了社会的热点问题。法院的判决不能执行,群众的合法权益无法实现,法律的权威和法院的威信受到极大冲击,法院执行难成了了人民群众投诉上访的焦点问题。因此,该问题也成了人大代表反映的突出问题。如何破解法院执行难,真正实现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一时间成了人大和法院共同研讨的热点问题。笔者试从人大介入的现状、合理性分析中,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进一步完善人大的合理介入,进一步探求破解法院执行难的新思维。
案例一:
福建光泽人大为法院执行难问题“把脉开方”起成效。福建光泽县法院从2008年4月至今年6月28日共执结案件620件,结案率达96%,执行标的额2090.41万元,结案标的额为95.1%.这一桩又一桩执行“积案”得到清理,一个接一个申请执行人的权利得到保护,得益于光泽人大开出“良方”和加大监督力度的结果。光泽县人大常委会针对群众反映法院“执行难”问题,决定为法院执行难“把把脉”。2008年4月,县人大常委会组成调研组,深入到法院、有关乡镇、部门、企业,了解法院执行工作,听取法院执行工作汇报,查阅有关案件。在与法院座谈时,人大常委会正式提出了建立“联动机制”的建议,该建议立即得到了县委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得益于“联动机制”的建立,光泽县法院才有效破解了“执行难”这一顽疾,成功走活了“执行”这盘棋。
案例二:
深圳市人大常委会立法解决法院案件执行难题。执行难是长期困扰法院工作的突出问题,深圳市将通过立法解决这一难题。《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人民法院民事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送审稿)》(以下简称《送审稿》)已经拟就,其内容包括执行工作原则、执行公开制度、执行措施、执行协助等,并从
改善执行工作执法环境、加强执行监督、规范执行行为等方面予以规范。该法已于2007年3月13日生效,并对近两年来破解法院执行难问题发挥了极大作用。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法院执行难问题逐渐演变成了社会的热点问题。法院的判决不能执行,群众的合法权益无法实现,法律的权威和法院的威信受到极大冲击,法院执行难成了了人民群众投诉上访的焦点问题。因此,该问题也成了人大代表反映的突出问题。如何破解法院执行难,真正实现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一时间成了人大和法院共同研讨的热点问题。如今,在百度网上输入“人大、法院执行难”字眼,随即会出现成千上万条信息。本文开头所举的例子便是从网上摘抄而来。综合网上的内容来看,各地人大介入法院执行的举措各有特色,但大都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性、指导性。但与此同时也说明了一个重要问题,人大的合理介入确实能有效破解法院的执行难。笔者拟以此为切入点,浅谈一下破解法院执行难的新思维。
二、人大介入的现状性分析
从当下人大介入法院执行的种种情况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一)视察评议法院执行工作。该种形式在实践中较为常见,是各地人大监督法院执行的常规形式。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每年的人代会上,法院院长所做的工作报告中,会就法院的整体执行情况进行汇报,人大代表可以对此进行评议。另一种是人大常委会的定期或不定期的专项视察评议,主要是人大常委会到法院现场视察法院的执行情况,通过调阅卷宗、听取汇报等了解法院的实际执行情况。
(二)专项调研法院执行工作。该种形式在实践中也较为普遍,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都流为形式,甚为遗憾。笔者个人认为,该种形式对破解法院执行难极为有效。只有人大代表真正了解法院执行难中所存在的问题,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
(三)个案监督法院执行工作。这也是一种较为传统的形式。其监督的个案主要来源于当事人的信访,从一定程度上说,这种形式是人大介入的一种畸形,是一种非正常形式。虽然该种形式极为有效,但极易
留下人大“干涉”法院执行的诟病。实践中,该种形式也极易为部分人大代表所滥用,尤其是被执行人是人大代表时,此时不是监督反倒成了一种妨碍。
(四)助力支持法院执行工作。该种形式在实践中表现多样,各地人大大都会结合当地实际,为法院破解执行难出谋划策。尤其是面对涉府、涉人大代表案件时,人大的鼎力支持会为法院执行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该种情形的高级形式莫过于地方人大专门针对法院的执行的工作出台相关规范性文件,为法院执行工作提供制度上支持,如案例二中的深圳市人大的做法,便极大地缓解了法院执行难的问题。
三、人大介入的合理性分析
(一)理论层面。
人民法院接受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是宪法和地方组织法赋予地方人大的重要职权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条规定,审判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第104条规定,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监督本级人民法院的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第44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本级人民法院的工作,联系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受理人民群众对法院和国家工作人员的申诉和意见。因此,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从根本上讲是人民赋予法院的神圣职责,接受代表人民行使权利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是人民法院的宪法职责。[3]执行工作作为法院整体工作的一部分,当然也在人大的监督范围之内。另外,监督法律的实施和贯彻本身也是人大固有的职责,我国现有法律层面,对法院执行已作了规定,人大有义务监督这些法律法规的实施。
(二)现实层面
从我国的实践情况来看,人大介入法院执行有着强烈的现实需求。目前,破解法院执行难单靠法院自身往往难以解决,时下,很多法院都建立了执行联动机制,商请政府相关部门予以配合,这其中,人大的穿针引线功不可没。尤其是面对涉府、涉人大代表案件时,人大的出面支持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优化执行举措上来说,人大的出谋划策也是锦上添花,由于人大是站在执行之外看执行,视野会更为开阔,所提建议有时会更具实效性。拿本文开头的案例一来说,人大的建议举措切实推动了法院执行难这一问题的解决。
四、完善人大介入的具体举措
(一)进一步优化视察评议制度。视察评议作为一种常规的监督手段,对促进法院执行工作的开展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在实践中较多流为形式,没有真正地发挥作用。在今后的工作中,无论是在每年一度的人代会上,还是定期或不定期的视察评议会上,人大都应积极主动地去对待法院执行工作。较多运用实地检查、调阅卷宗等形式掌握第一手材料,真正摸清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对检查中所发现的问题,要敢于指出,敢提建议,真正发挥人大所应有的监督作用。
(二)进一步落实调研考察制度。调研考察是了解问题的最佳方法。执行难究竟难在何处,如何破解,问题的答案只能从不断地调研考察中整理出来。在实际的调研考察中,我们应着重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善于创新调研形式。不能只是被动地接受法院所提供的信息,一味依赖法院的汇报材料,而应主动去调研,全方位地去接触申请执行人、被执行人以及相关人员等,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争取机会全面参与法院执行的全过程,亲身体会一下法院的执行难。二是加强调研组织。人大常委会应切实强化在这方面的组织作用,选准调研课题的切入点,细化调研内容,加强和法院的沟通协调,保证调研经费的落实。三是扩大调研视野。在开展调研时,不应囿于辖区的情况,在条件充分时,应积极开展和其他地区人大的交流,多多借鉴外地的经验做法。
(三)进一步完善个案监督制度。就目前情况来看,对个案监督,笔者认为不应全盘否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人大常委会应从严把握个案监督,对于人大信访办所受理的反映法院执行不力的案件,应严格按照相关程序办理,不能无故干涉法院的执行。对于特别重大的案件,可以实施重点督办,但应严控部分人大代表滥用监督权,干涉法院的执行。
(四)进一步推动破解执行难的相关制度建设。破解执行难,制度是根本。人大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应积极推动相关制度的建设。以本文案例二深圳市人大所出台的规定来看,其建立了相关的一系列制度,如被执行人的财产申报制度、财产悬赏举报制度、执行信息录用信用征信系统制度、执行信息曝光制度、相关部门通力配合制度等。各地人大常委会应紧密结合当地实际,善于借鉴他地经验,努力为破解执行难构建一制度保障。
五、结语
当下,全国上下正轰轰烈烈地开展着清理执行积案活动,从媒体通报的数据来看,成绩斐然,但仍有大量案件未能执结,清积任务依然异常繁重,法院执行难一时还难于解决。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力求从人大合理介入的角度浅谈一些破解之道,但笔者在此强调一点,各地人大应把握介入尺度,可以多提建议和意见,不能直接指令法院工作,特别是在个案监督方面,人大应严格按有关程序办理。总之,在破解法院执行难方面,人大既要“介入”,更应注重“合理”二字。
第四篇:“互联网时代的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新思维”系列之二
“互联网时代的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新思维”系列之二
编者按:上期谈到,互联网以它独有的一些特点,如通融互联带来的信息对称与平衡、共享平等开放的互联网精神等正改变着传统的组织定义,产生了无边界组织。在这期内容里,华夏基石咨询公司的几位专家将继续探讨互联网时代组织面临的挑战以及应对之策。
战略调整与组织边界界定
夏惊鸣:互联网时代,组织所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之策,我先简单总结几点。
第一,从组织协同方式上看,互联网对消费品行业企业的影响将是品牌驱动协同方式改变。因为品牌的核心是产品或服务在消费者心理中的定义和地位,而移动互联网时代是一个参与的时代、是一个自我归属的时代,这就产生了所谓的“粉丝经济”,从而在组织内形成了品牌驱动,带动研发、生产、运营等组织协同方式发生改变。
第二,从组织战略上看,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未来企业可能会有四种常用的战略。“口战略”—就是用户入口战略,这往往是在开始阶段。“块战略”—就是平台战略,形成了有规模的用户入口后,平台就形成了,我造一个新词叫“块战略”,平台就是“块”状。另一个就是“圈战略”—平台进行深度耕耘,扩大跨界经营,形成以某一强势平台为核心的生态圈,其实也是一个复合产业链的概念。还有一个是“线战略”,这是宇龙和京东的合作给我的一个启发:未来移动互联网会有很多入口,一旦形成了入口之后,后台的很多产业会和入口进行合作,就形成了专业化合作的一条“线”。
第三,从组织管理上看,未来很大的挑战是组织如何进行无边界管理。互联网带来了研发无边界、营销无边界、生产无边界,产生的新问题是:人员可能不隶属于这个企业,却又确确实实是这个企业的人力资源,也需要进行管理,而传统的一些管理机制和手段可能会失灵,我觉得这对组织来说是一大挑战。
苗兆光:我还是按照我的逻辑来谈谈组织。基于前面所讲到的一些事实变化,比如不确定性增加、变化快速等,以及互联网携带的价值观,这些对企业的组织能力都提出了新的挑战:第一,组织的第一个能力应该是创新,企业之间的竞争就是创新能力。第二个是快速响应机会的能力;第三个就是贴近客户、深化客户关系的能力。
我想,也有几个具体应对方法:第一个就是建立内部创业机制。传统企业也必须安排一种机制,使得企业内部有创新、有产生新业务的环境和资源配置。在内部创业机制方面,我觉得思科的做法值得借鉴,思科是伴随着互联网第一个崛起的企业。思科设立了内部创业基金,内部员工创业计划一旦获得公司认可,思科就会提供一笔创业基金。思科只占这个创业公司很少的股份,但它会跟创业者签一个协议,就是将来如果你的业务或产品成熟了要上市的话,思科有优先控股的权利。思科出来的这些创业者,他发现的新机会往往就是从思科产业体系里产生的,这些新业务、新产品就会跟思科形成无缝对接。也就是说,内部创业使思科持续不断地有新业务出来,这就保持了组织的活性。
第二是重新界定组织边界。企业要围绕着客户中心重新界定边界,把客户纳入到企业的价值创造过程之中。
组织边界的重新界定首先是要把企业开发过程的起点往前移,让客户参与研发的过程,跟企业一起来开发产品,比如小米手机的模式。其次,除了研发过程,客户也在介入企业的生产制造、物流管理。比如说DIY产品,其实就是把消费者纳入到了生产制造过程,消费者自己成为一个制造的环节。再次,对企业来说,还有一个重要的价值创造过程,就是营销过程。传统的营销过程是企业设计好推广概念,运用各种推广手段让消费者接受,互联网时代就不同了,比如小米,它把每个消费者都当成一个传播中心,所谓“口碑营销”,小米的手机用户不经意间就成了小米营销环节中的一员。这些都意味着企业在重新界定组织边界,把客户拉到组织边界里头了。
组织能力重新定义和聚焦
孙波:我从组织能力建设方面谈一谈。前面大家谈到,企业面对不确定和快速变化、组织无边界的情况下,以战略为先导来展开机会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变化,进而不知道组织的核心能力在哪里。我认为,所谓的不知道核心能力在哪里,是因为对核心能力的定义还是基于过去的以战略为先导的方式。
换句话说,在互联网时代的组织边界模糊、不确定性、快速变化这几个条件下,企业同样必须要有一种应对这种环境的能力。这种能力可能包括快速响应的能力,或者说内生一大堆机会的能力。也就是说,组织的核心能力不是说不知道它在哪里就没有了,而是要生成一种来应对新环境、新变化的新能力。
这种能力定义,跟过去基于战略确定下来的某一个产品经营的核心能力的定义不一样,就是组织能力定义发生了变化,但是它必须还要有一种新能力来应对这个问题。
苗兆光:我理解,组织要用内部创业机制的形式应对不确定性。而组织的协同方式是靠增加团队性自组织的方式来解决。从组织边界的界定上,我觉得越来越清楚了,就是把客户纳入价值创造过程,真正用客户来驱动系统组织。所以我们说,将来有两类组织,一个就是平台化、生态圈,构建生态圈的那种平台化的组织;另一个就是做专做精的那些小微企业。
夏惊鸣:从组织形式的变化过程来看,我认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将是一个团队型组织的时代。最早,组织以生产为中心的时候,开始分工,出现了职能型组织。再往后发展是以市场为中心,出现了流程组织。到现在,是以用户为中心。以用户为中心就会产生两个变化,第一个变化是创新,不断围绕用户在思考一些东西、不断地创新;第二个变化是决策下移,因为是最靠近用户的人才能去做这种决策,所以在这种时候,团队型组织就将占据更重要的地位。
点评:用价值观凝聚组织能力
我认为,在通融互联、信息对称的互联网时代,组织建设要更多地依靠价值观了。虽然价值观是多元的,可恰恰这个时候更需要价值观。因为企业跟客户、跟股东之间通融对称了,很多东西都摊到桌面上来了,它更需要有摊到桌面上的游戏规则,要有共同的是非判断标准和共同的价值立场。
从组织内部来说,也更需要价值观的统一。在外部世界快速、多元变化下,组织内部需要打通,不能再有部门阻隔和小圈子了,它需要一体化、需要价值观的统一。今年复星实业考核高层时,针对价值观的考核占50%的权重,就是要考高层对公司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度。
靠价值观来形成组织的凝聚能力,我认为这是互联网时代要具备的一条非常重要的互联网精神。企业不能靠过去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暗箱操作”,也不能仅靠流程、规则这些刚性的东西了,这时候它恰恰需要柔性的东西,文化价值观的力量变得更重要。
相应地,组织体系会发生巨大变化。组织必须思考如何围绕客户、围绕人形成一个价值创造网。尤其是要围绕如何焕发人的创新精神、激发人的潜能来形成价值创造网。
因为当你不知道敌人是谁,也不知道朋友是谁,四面八方都存在不确定性时,只有回归客户价值,围绕客户价值坚持微创新,才有可能会出现一个微创新带来一场颠覆式革命,就有可能救了这个企业,就像微信可能救了腾讯一样。
因此,组织作为一个生态有机体,领导者以及组织最核心的应变之策就是要强调自我革命,即自我批判、自我超越、自我循环。这就是互联网时代要求组织和领导者具备的一种特性、一种能力。在此条件下,组织要从培养野蛮生存的能力转变为文明生存能力。
我归纳一下,总的来讲,对组织的影响以及组织如何应对有这么几点:第一,组织的轴心从围绕产品与服务到围绕客户、围绕员工的价值创造来进行。第二,组织结构从复杂、多层次和僵化转向简化、扁平、敏捷。第三,组织的权力重心呈现“倒三角”,真正授权给最了解客户、最了解市场的人。组织的权威从单一的行政命令权威转向专家权威与流程权威。第四,组织的内外部沟通变得无距离、无边界、无阻碍,内部沟通与交易成本最低化。第五,组织的协同模式由单一的线性协同转向跨业务、跨部门、跨团队的立体化协同模式。第六,组织效率从过去的点效率、线效率走向面效率与系统效率。第七,组织活力从来源于内部竞争到来源于自主经营和内部创新创业。第八,组织从封闭走向开放的有机生态系统。
总之,应对互联网时代的种种变化,企业可按照组织六要素:活力、效率、协同方式、知识共享、结构与速度、创新进行持续地追问和思考,在此过程中统一价值观、凝聚组织能力。
第五篇:互联网环境下网络阵地统战工作创新研究
互联网环境下网络阵地统战工作创新研究
【摘要】 网络技术使统战工作从封闭、半封闭状态转向开放自由状态,从单一传统统战工作模式转向多层面多角度统战工作模式,丰富了统战工作内容、创新了工作载体、拓展了统战工作信息获取途径,推动了学校网络统战工作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 互联网 网络阵地 统战工作 创新研究
一、网络阵地统战工作水平概述
新形势下网络传媒技术在统战工作中得以充分运用,但是,网络统战工作的信息技术水平相对来说还比较低,在网络技术方面仍存在不足,影响了统战工作的效率。
一是尚未健全统战工作信息专用系统。统战部门基本上建立了统战网站,但较之于社会其它系统,比如公安系统、通信运营系统等,统战系统尚不健全。另外,统战网站的数据库建设、材料库收集、档案库管理等还缺乏应有的系统性、专用性,统战网络技术水平还比较低。为提高学校网络统战工作实效,必须建立健全学校统战工作专用的信息应用系统。
二是统战网站管理不完善。新形势下各学校普遍建立了统战工作网站,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统战网站的管理上存在着“重创建轻管理”、“重形式轻内容”、“重宣传轻实效”的问题。在网站管理上,各学校尚未完善网络信息技术防范系统,对西方敌对势力渗透的西化意识,国内不法分子渗透的分裂主义等信息只是进行删除,缺乏应有的网络技术监控、网络疏导;在网站内容上,在统战文件宣传主页上相关统战链接打不开或链接打开无内容,个别统战网页只是文字、图片的简单排列,页面设计、文字排版技术还需进一步增强;在网站实效上,统战网站以宣传统战政策为主,但在网络宣传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只是单纯上传文件,上传下达,单向灌输色彩浓厚,缺乏与统战对象的交流,影响了统战宣传的实效性。
二、网络阵地统战工作优化创新策略
2.1完善统战工作网络平台
第一,建设专门的统战工作网站。学校利用校园网络建立以统战部门为主的学校统战工作网站,开辟统战要闻专栏、统战理论专栏、统战工作专栏、统战人物专栏、统战建言献策专栏等。利用校园统战工作网站信息的丰富性、多样性,帮助统战对象了解统战信息,丰富统战知识;利用校园统战工作网站的包容性,建立以统战信息为主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教育等各方面的信息库,开拓统战对象的视野;利用网络的虚拟性,建立统战论坛、统战聊天室、统战期刊栏等,增进与统战对象之间的交流,密切统战对象之间的感情。
第二,搭建民情民意反映平台。学校汇聚了大批优秀党外知识分子,他们政治敏感度高、协商共事能力强、社会责任感强,他们关注党外知识分子的正当利益,关注学校政治民主建设进程。发达的网络信息技术拓宽了党外知识分子参与学校民主政治建设的渠道,丰富了党外人士民主参与学校管理的形式。学校应当利用网络传递信息的便捷性、民主参与的群众性、在线交流的平等性,积极搭建民情民意反映平台。
第三,搭建统战网络宣传平台。学校应加强统战专题网站建设,使之成为网络宣传阵地,提高统战工作的影响范围。学校要完善统战工作网络宣传内容,宣扬正确的统战舆论。一是加大网络统战工作政策宣传。统战网站通过图片新闻、音频录制、视频点播形式,宣传统战工作的理论方针政策及统战知识。二是加大重大事件宣传。为了发挥网络积极的舆论导向功能,学校网络统战工作者建立专家、学者在线交流机制或专家解读专栏,对社会、学校热点问题进行解读和分析,保证统战网络积极正确的舆论导向。三是加大对统战工作活动宣传。借助网络积极宣传统战对象的社交联谊活动、政策咨询活动、走亲访友活动、学术论坛活动等,扩大统战工作影响力。
2.2加强统战网络信息化建设
第一,加大网络信息监督力度。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呈现出开放自由、传播速度快、受众群体广泛、跨区域等鲜明的特点,同时使不良信息通过网络传播到学校应用网络技术的各个角落,进而影响党外代表人士正确的理想信念、道德、价值追求。因此,学校要加大网络监督力度,监控学校网络信息发布平台,加强对统战网站的安全维护;加强与校公安部、网络技术信息部等职能部门的合作,对危害统战工作信息的问题及时处理;建立统战工作网络信息库,加强对统战内网和外网的管理。通过加强对网络传播信息的监督,确保宣传统战信息安全,掌握学校网络统战工作的话语权。
第二,提高网络技术防范水平。学校为营造良好的统战工作网络环境,需加强对网络信息的防范和管理,建立健全网络管理系统,以促进网络统战工作科学化进程。学校积极发挥党外人士科技创新优势,研发网络屏蔽软件和系统,构建网上防护罩,防范有害信息侵入,提高网络对不良信息的控制力和屏蔽力;研发网络安全维护系统,通过加强木马查杀、系统修复、漏洞扫描、信息清理等网络系统设置,净化安全的网络统战环境;研发网络有害信息监测系统和软件,及时检测不良信息网络发布来源;建立学校网络注册实名制政策,加强学校网络应用与校园注册用户统一管理,确保学校网络统战信息的安全性、准确性、正面性。
参 考 文 献
[1]陈范华,常智敏.“中国梦”视域下高校统战工作创新机制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03)
[2]陈大伙.新形势下加强高校统战工作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