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90年以来党的理论创新和历史经验研究Microsoft Word 文档 (范文模版)

时间:2019-05-14 05:28: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建党90年以来党的理论创新和历史经验研究Microsoft Word 文档 (范文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建党90年以来党的理论创新和历史经验研究Microsoft Word 文档 (范文模版)》。

第一篇:建党90年以来党的理论创新和历史经验研究Microsoft Word 文档 (范文模版)

建党90年以来党的理论创新和历史经验研究

我们党已经走过了90年的光辉历程,为中国人民、为中华民族建立了不朽的功绩。前28年是为夺取全国政权、建立新中国而奋斗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与国内外敌人进行了殊死斗争,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后几十年,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取得了各项事业的巨大成就。告别2010迎来2011,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学习我党之前的理论知识和总结历史经验已成为我们迎接新时期到来必须做好的准备工作,通过对历史经验的研究再结合我党的实际情况,创造出更加符合我党的新理论,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打下坚实稳固的基础!

一.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创新和历史经验

毛泽东思想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具有多方面的内容,它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其主要内容集中体现在以下不同时期: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创新及历史经验

毛泽东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出发,深刻研究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思想,创立了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这一理论的基本点在于:

第一,提出了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新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既相区别,又有联系。

第二,将中国资产阶级区分为买办资产阶级(即大资产阶级、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部分,指出前者是革命的对象,后者是革命的动力。据此确立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对资产阶级的政策和策略。

第三,科学分析了中国农民阶级中的各个阶层,指出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和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确立了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的思想。

第四,指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武装斗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形式,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内容,农村根据地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战略基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中国民主革命胜利的惟一正确道路。

第五,指出“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

基本武器”,加上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建设,就成为中国革命的“三个主要的法宝”。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创新和经验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依据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而造成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治条件,从中国实际出发,形成了关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这一理论的基本点是:

第一,创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学说。

第二,制定了从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采取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

第三,提出了走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想,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探索。

第四,创立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对经济体制改革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思想观点。

第五,提出了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着重阐明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主题的思想,并提出了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

第六,确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和逐步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历史任务,提出了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以及一整套经济建设方针。

二.邓小平理论的理论创新和历史经验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国情,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这次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化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初期理论创新和历史经验

第一,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走自己的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二,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上,作出了中国还

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强调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

第三,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强调现阶段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第四,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主要内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同经济、政治的改革和发展相适应,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为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第五,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强调实行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应当吸收和利用世

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封闭只能导致落后。

第六.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上,强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保证,又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获得新的时代内容。

第七.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问题上,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在现代化建设的长过程中要抓住时机,争取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又比较好的阶段,每隔几年上一个台阶。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同步富裕又是不可能的,必须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带动越来越多的地区和人们逐步达到共同富裕。

第八.在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上,强调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必须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不断改善和加强对各方面工作的领导,改善和加强自身建设。执政党的党风,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必须依靠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必须依靠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必须依靠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社会主义祖国的保卫者和建

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第九,在祖国统一的问题上,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一国两制创造性构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按照这个原则来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创新和历史经验

江泽民同志2000年2月25日在广东省考察工作时,从全面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和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出发,首次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提出:“总结我们党七十多年的历史;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这就是: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人类又来到一个新的世纪之交和新的千年之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如何更好地做到这“三个

代表”,是一个需要全党同志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深刻思考的重大课题。”

可以说,“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不仅是党的建设的重大课题,同时,它事关改革开放和两个文明建设的成败,事关全党全国工作大局,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四.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接着,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是指发展的目的,“全面发展”是指发展的内容,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发展的原则。科学发展观解决了何为发展、为谁发展、发展什么、如何发展、怎样评价发展的问题。作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理念,科学发展观成了2005年政治生活中的重大政治命题和理论课题,国内理论界在这方面取得了丰厚的成果。充分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的内在要求

(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的理论创新和历史经验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理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而提出来的,是对我们党关于发展的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

第二.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对发展本质的新揭示、发展主体的新阐述、发展内涵的新界定、发展规律的新探索、发展目的的新认识,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与创新。

第三.科学发展观深刻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充分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是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根本指导思想。

第四.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丰富了党的执政理念,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富民安邦的行动纲领。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奋斗目标的良好开端,立肩负着振兴中华、强国富民的历史使命。新中国成立后,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执政都在为实现这个伟大目标而奋斗。为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进行艰辛探索,对发展的认识经历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粗放到集约、由把握精要到更加科学全面的过程。不断的在理论上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赋予党的发展理论以新的时代内

涵和实践要求。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的伟大目标,是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只要继续坚持创造性地探索,回答前进中的各种问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一定能实现。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作者:方爱东出版社:安徽大学出版社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作者:柳礼泉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邓小平思想研究》作者:邓小平思想研究丛书编审 出版社:国防大学出版社

《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读本》作者: 《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读本》编写组 编 出版社: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第二篇:建党九十年来年来党的理论创新与历史经验研究(定稿)(模版)

建党九十年来党的理论创新与历史经验研究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

论文摘要: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以来,党的民族理论创新和民族工作不仅取得伟大成就,而且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这是我们宝贵的思想财富。认真总结建党以来的民族工作和民族理论创新历史经验,对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当前我国民族问题,做好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促进党的民族理论不断创新和发展,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理论发展创新历史经验

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以来,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理论的创新在不断吸取经验教训中取得了伟大成就,形成了据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政策,解决我国民族子建党以来各个时期的历史性问题,这是我们宝贵的历史经验和精神财富。

一、建党九十周年来的理论创新

1、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理论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反复告诫人们,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其主要内容是,用暴力形式推翻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外”,正是这样的思想理念促使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毛泽东在六中全会上,第一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自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先后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又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新中国成立以来不断涌出的思想热潮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中国共产党人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这片富满生机的土地上体现出巨大的理论威力。

2、毛泽东思想的成立对中国的重要性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历尽艰辛获得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重大发展。

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之一,其基本思想是把我们的发展方针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从中国实际出发,找出适合中国情况的前进道路,并依靠中国人民的力量实现自己的斗争目标。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独立自主思想得到新的体现和发展。

毛泽东独立自主思想的基本内容:首先,在政治上,主张建立适合于中国国情的政治体制。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党和毛泽东就提出了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主张。在工农联盟基础上的人民民主专政,而究其实质就是无产阶级专政,建国后,我们采取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这一点与苏联东欧实行的元产阶级专政国体相比,在本质上一样,但具体内容和具体形式有自己的特色。在政党关系和政党体制上,党和毛泽东始终坚持了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使之成为我国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这一独具特色的政治体制的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提供了基本保证。其次,在经济发展模式上,提出走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对中国工业化的目标模式、中国工业化道路中的基本经济关系以及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具体方针等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在《论十大关系》中,他专门论述了中国和外国的关系问题,指出:“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

3、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他贯穿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贯穿于这一理论的各个方面,是这一理论的思想基础。这一理论指导了改革开放,使我国不断发展进步。

“ 三个代表”的思想体现了对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的深刻认识。“三个代表”是对于历史规律性与必然性的把握,而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归根到底是为了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4、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科学发展观是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二、建党九十周年来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

总结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历史经验,对于推动新世纪的理论创新,进而引导实现新的社会变革,具有积极意义。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告中强调,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胡锦涛同志的深刻论述,既是对我们党的思想理论发展历史的精辟概括,也是我们党的思想理论发展的方向和指南。

1、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回顾党90年的历程,经历了两大失误两大发展,第一个大失误大发展是建党初期,党对当时中国实际缺乏了解,多照搬苏联十月革命的经验,指导中国革命,犯了许多错误造成了重大损失。毛主席在分析这段历史时曾指出:“这时的党终究还是幼年的党,是在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三个基本问题上都没有经验的党,是对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特点、中国革命的规律都懂得不多的党,是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还没有完整的统一的了解的党。”这种没有很好掌握中国实际、结合中国实际指导革命,盲目性、主观性很大,使革命遭受了重大挫折和损失。直至遵义会议,确立了毛主席的领导地位,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使革命转危为安。并指导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取得全面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另一个大失误、大发展,是在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初期,由于对当时国际形势和国内情况缺乏深入正确的掌握,怎么建设社会主义知之甚少,社会主义建设又遭到严重挫折。邓小平同志后来在总结这段历史的经验教训时指出:“1957年后‘左’的思想开始抬头,逐渐占了上风,在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后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长期性缺乏认识,以及骄傲情绪的滋长,使得急于求成思想迅速发展起来,又由于缺乏对现实国情和时代特征的全面把握和深刻认识,既未科学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又对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的新变化缺乏深入了解和研究。”邓小平同志的全面深入的分析使我们联想到当时组织发动的许多脱离实际、脱离群众、违背客观规律的运动和斗争,如“反右倾”“四清”,直至最后发动的“文化大革命”,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1976年一举粉碎“四人帮”。1978年中央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同志作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纲领性的讲话,实际上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会议一致通过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从此开始全面纠正“文化大革命”及以前的“左”倾错误,拨乱反正,坚决批判“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决策,明确提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逐渐形成了指导改革开放、实

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现代化建设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各方面都有较大发展。从以上两大失误两大发展正反两个方面可以看出,我们付出的代价很大,给我们提供的教训很深刻,经验也很宝贵。其中最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关系到我们事业上的成败,国家的兴衰。两者结合好了,革命建设改革才能顺利发展,结合的不好,我们的事业就遭受挫折甚至失败。所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科学规律,是中国快速稳步发展的根本保证。

2、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思想理论创新的基本原则。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大胆创新,才能与时代发展同步,才能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才能在实践中不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创新,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统一思想中凝聚智慧和力量。只有这样,才能使一切劳动、知识、技术、治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进发,使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才能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用创新精神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我们决不能停留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原则、某些本本的教条式理解上,或者停留在对社会主义的一些不科学的甚至扭曲的熟悉上,或者停留在那些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正确的思想上,必须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使思想适应发展变化的新形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地推进思想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3、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这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回顾历史: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为挽救国家和民族危亡,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其中比较大的斗争有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康有为、梁启超发动的君主立宪的戊戌变法,以农民为主体的义和团运动;以孙中山为领袖的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封建王朝,具有重要历史意义,但由于中国新生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辛亥革命的成果很快被袁世凯为代表的旧封建势力北洋军阀所篡夺。这些事实表明,尽管这些运动的领导者曾经提出过这样那样的救国方案,但他们的活动都失败了。中国共产党在不断的斗争中肩负起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使命,这已经被几十年历史所证实的颠覆不破的真理。1979年邓小平同志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一文中写到:“在中国、在五四运动以来六十多年中除了中国共产党,根本不存在另外一个像列宁所说的联系广大劳动群众的党,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新中国,离开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谁来组织社会主义经济、政

治、军事和文化,谁来组织四个现代化?党的领导当然不会没有错误,而党如何才能密切联系群众,实施正确而有效的领导,也还是一个必须认真考虑和努力解决的问题,但这决不能成为要求削弱和取消党的领导的理由。我们党经历过多次错误,但是我们每一次都依靠党而不是离开党纠正了自己的错误”。邓小平同志三十年前提到这些看法,今天仍然对坚持党的领导具有指导作用。

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提高党的先进性和执政能力。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党的自身建设,无论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党的建设都是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有力保证。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主席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党的建设作为三大法宝之

一、不失时机的进行教育整顿、解决党内存在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党进一步从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反腐倡廉各方面开展党建工作,增强了党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使我们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但是我们还要看到一方面世界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局势发生了新的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继续在曲折中发展,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并没有改变,各种矛盾错综复杂,世界并不安宁。国内改革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社会利益关系更加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我们党只有不断解决好这一课题,才能保证我们党在世界和国内两个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另一方面我们党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问题,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形式,还不完善,一些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思想理论水平不高,解决复杂矛盾的本领不大,一些党员干部事业心责任感不强,思想不端正,作风不扎实,脱离群众,一些基层党的组织软弱涣散,一些党员不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部门单位还比较严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也较普遍,这些问题都应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认真解决,我们要永远深刻汲取世界上某些执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东欧巨变和苏联解体,我们永远不能忘记。坚持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要警钟长鸣、常抓不懈,才能与时俱进,永葆青春。

参考文献、中图分类号:C95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644(2010)06——0005——04、《邓小平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毛泽东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第三篇:党的“十八大”的理论创新和体会

通过收听和收看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经过初步分析比较,我个人觉得其理论创新贡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报告对科学发展观进行新定位。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列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最大的理论创新和历史贡献,对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二、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新阐述。报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报告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八个基本要求,即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是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新的理论概括。

三、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作出新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并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就由“四位一体”拓展成为“五位一体”,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断丰富发展的结果,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

四、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24字新概括。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作出了新的全面部署。按照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施芝鸿的解读,这个概括是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进行的。从国家层面看,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看,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公民个人层面看,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和24字新概括,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报告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有了新突破。十八大报告提出一是“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二是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目标。这是报告关于党的建设目标的重要创新和显著亮点,对于加强执政党建设,实现执政方式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三是提出要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这次针对党的自身建设明确提出这四种能力,反映了党在新的历史方位下对自身建设规律性的认识,体现了党对自身建设的高度自觉。提高这四个方面的能力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关键。四是明确提出加强党的建设要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十八大报告传递出的“务实”新风,其实也是在要求和告诫全党同志,务必要始终保持“务实”的作风,务必要始终具备“实干”的精神,在实践中改革,在改革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不空谈,不浮夸、不务虚,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开拓创新,脚踏实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共同创造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

第四篇:建党90周年征文: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及其历史经验研究

在中国共产党即将走过的90年的光辉历程中,统一战线始终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息息相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统一战线作为党执政兴国的一个重要法宝、一大政治优势、一项长期方针,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全面回顾统一战线的艰苦奋斗历程,认真总结统一战线的历史经验,努

力形成规律性认识,把它变成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这对今后的统一战线事业的巩固、扩大和发展,为实现新世纪党和国家的三大任务发挥更大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战线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之下

中国共产党是统一战线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统一战线的核心和支柱,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峰强领导,就不会有巩固和广大的统一战线。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充分证明了毛泽东的如下论断:“中国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要胜利,没有一个包括全民族绝大多数入口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不可能的。不但如此,这个统一战线还必须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峰强的领导下。没有中国共产党的,簪强的领导,任何革命统一战线也是不能胜利的。”[1]

中国共产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主要是实行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重大决策的领导。中国共产党依靠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再通过对同盟者进行宣传教育,逐步取得认识上的基本一致性,同时给同盟者以物质利益,使同盟者愿意采纳并付诸实行,从而实现党预期所达到的革命目标。毛泽东说:“领导的阶级和政党,要实现自己对于被领导的阶级、阶层、政党和人民团体的领导,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甲)率领被领导着(同盟者)向着共同敌人作l轻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乙)对被领导者给以物质福利,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对被领导者给以政治教育。没有这两个条件或者两个条件缺一,就不能实现领导。”[2]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制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集中代表了全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共同经济利益和政治要求,使之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从而实现了党对革命统一战线的政治领导。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高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奋斗目标,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愿望,也反映了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统一祖国、振兴中华的共同心愿,从而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爱困统一战线的领导。

坚持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既要反“左”、又要反“右”。右倾投降主义采取“一切联合,否认斗争”,放弃对统一战线的领导;“左”倾关门主义则主张“一切斗争,否认联合”,把统战对象拒之门外,取消了统一战线,哪里还有领导权?民主革命时期是这样,社会主义时期同样如此。党的统一战线历史反复证明,“左”和右两种倾向,都是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的大敌。1957年以后,党在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些错误的理论观点,“左”的思想开始抬头,逐渐占了上风,终于导致“文化大革命”的发动。这期间,“怀疑一切,打倒一切”的极左思潮泛滥,实际上是取消了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

因此,必须改善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一靠正确的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二靠各级党组织的政治坚定性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三靠尊重、照顾和维护同盟者利益,正确处理中共与党外人士的关系。历史证明,在各种政治联合体中,谁最能有效地代表同盟者利益,并带领同盟者达到共同目标,实现共同利益,谁就能处于领导地位。因此,要给同盟者以应得的物质利益,帮助解决工作和生活待遇问题;要充分尊重和认真听取党外人士的意见:要接受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民主监督;要尊重民主党派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地位平等。党内同志必须牢记,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是政治领导,是以保持党的先进性为自订提、通过与同盟者的亲密合作和坚强团结实现的。

二、统一战线的工作必须为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总路线、总任务服务

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总路线、总任务是不同的,统一战线的工作重点也必须适时转变。例如,1935年瓦窑堡会议制订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确定党的总任务是迎接全民族抗战的到来。党的统战工作的重点也从争取地方实力派逐步转向争取同国民党统治集团建立统一战线,国共双方通过多种渠道进行秘密接触。党根据国内阶级关系变化的实际状况,做出从抗日反蒋到逼蒋抗日,再到联蒋抗目的重大政策变动,终于在抗日战争爆发不久,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从而开创了全民族抗战的新局面。这是党的统战工作重点适时转变的成功例证。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已经退居次要地位,理应把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生产力放在全党工作的首位。1956年党的八大决定,全党工作的重

点应转移到经济建设的轨道上来。但毛泽东很快否定了这个正确决定,在“左”的思想支配下,不断发动生产关系的变革,追求“一大二公”,急于求成,导致了生产力的停滞以至严重破坏;当这种做法遭到抵制的时候,便不断发动政治运动,做出阶级斗争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错误论断,以致发动“文化大革命”来实现他理想中的社会主义构想。统战工作在“左”倾

错误的干扰下,不是着力调动广大党外人士的积极性,为现代化建设服务,而是孤立地关门搞思想改造,结果使统战工作的路子越走越窄。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中国共产党才把统战工作转移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祖国统一服务的轨道上来,统一战线工作的路子越走越宽广。

改革开放30年来,统一战线不断巩固、扩大和发展,统一战线各方面人士的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各方面的力量和智慧都凝聚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形成了团结、稳定、开拓、活跃的政治局面,促进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向日订发展;峰持、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进了社会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其他政策,巩固和发展了全国各民族人民的大团结,促进了社会安定团结;坚持贯彻“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胜利恢复了对香港和澳门行使主权,推动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在新世纪新阶段,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阶段性目标,统一战线既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以总书记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进程中,高度重视和发挥统一战线这个重要法宝的作用,广泛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开创了统一战线的新局面,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

三、统一战线必须坚持原则的坚定性和政策的灵活性相统一

毛泽东说:“我们的原则性必须是坚定的,我们也要有为了实现原则性的一切许可的和必需的灵活性。”[3]也就是说,党的纲领、路线和奋斗目标必须坚持,不能动摇,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和方法来实现党的纲领、路线和奋斗目标的重大进步。原则的坚定性是第一位的,放弃了原则,统一战线就要破裂。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由于不善于处理同国民党的关系,企图以妥协让步和束缚工农运动等消极措施拉住即将叛变的同盟者,放弃了革命的领导权,结果造成了统一战线的破裂,致使大革命的失败。抗日战争期间,王明提出“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的错误主张,认为国民党是抗战的领袖,否认共产党在抗战中的领导作用。如果按照他的错误主张去做,只能导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破裂,抗日战争的失败。

原则的坚定性又必须和策略的灵活性相统一,在不损害原则性的条件下,做出必要的妥协和让步,以便统一战线得以建立、发展和巩固。在1937年初,为了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中国共产党提出,如果国民党将停止内战,一致对外,集中国力,准备把对同作战定为国策,中共愿保证实行停止武力推翻国民党政府的方针;把工农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在特区实行彻底的民主制度;停止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坚决执行抗日统一战线的的共同纲领。这四项保证是对国民党政府的重大让步。这种让步是有原则的,也是必要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共合作,一致抗日。在重庆谈判中,中共同意让南方8块根据地,将军队缩编为占全国军队总数的1/7,这样才迫使国民党口头上承认了“和平、民主、团结”的方针,赢得了民心,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动地位。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科学构想是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高度统一的典范,“一国”是不可动摇的根本原则,“两制”则体现了策略的灵活性,是求大同,存小异,是对统一战线理论和实践的创造性发展。1938年1月10日成立了华北敌后第一个抗日民主政权——晋察冀边区临时行政委会。其实也是山西省党统一战线的一个标志。

四、统一战线必须坚持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

统一战线的主题就是大团结、大联合,在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等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统一战线可以通过在社会各界中多做一些了解民意、理顺情绪、联络友谊、沟通思想等工作,使党和政府了解其他渠道不易掌握的社会信息和情况,听到不易反映上来的呼声和意愿,获得难以得到的建议和批评。统一战线汇集了各方面党外代表人士,他们在各自所联系的群众中具有共产党不可替代的影响力,通过他们去协调关系、化解矛盾可以有效地消除各方面不稳定因素。对实现我国的长治久安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阶级阶层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能够正确处理各种矛盾与分歧,协调各阶级利益关系,倾听他们的意见、反映他们的要求、维护他们的利益、尽量减少不同利益群体间的矛盾和冲突。统一战线一贯坚持求同存异、体谅包容的原则,能够做到正确处理新形势下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能因为统一战线成员中出现不同的意见和思想认识问题,就放弃对他们的团结,而是要对他们做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积极地反映社情民意,注意上下沟通、左右协调,减少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和分歧,实现利益上的共识,充分照顾同盟者利益。能够引导成员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在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使各种利益要求能够得到充分表达,广开思路、集思广益,最大限度的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增强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针对社会上存在的影响稳定的突出问题,深入调查研究,坚持“以人为本”,如实反映群众的意见和呼声,为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减少阻力、增加助力、形成合力。从而为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一种宽松和谐、团结合作的社会氛围。

五、统一战线必须加强和巩固工农联盟

统一战线的根本问题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中的自身团结统一和同盟军问题。在无产阶级的同盟军中,农民是最主要、最可靠的同盟军,工农联盟是无产阶级政党建立、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的基础,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基础,是中国共产党夺取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胜利的基本力量。毛泽东从中国这样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关于工农联盟的思想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工农联盟的思想。毛泽东指出:“没有贫农,便没有革命。若否认他们,便是否认革命。若打击他们,便是打击革命。”[4]同时,他认为“中国的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因此农民问题,就成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的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5]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实质的论断,从根本上奠定了在中国革命中建立工农联盟的理论基础。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总书记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继承毛泽东工农联盟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关于工农联盟的理论。邓小平在阐述统一战线性质时,首先强调了工农联盟在统一战线中的基础地位。1979年6月,邓小平在《新时期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任务》一文中指出:“我国的统一战线已经发展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广泛联盟。”[6]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始终高度重视工农联盟问题。1990年6月,江泽民《在农村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工农联盟是我们国家政权的基础。巩固和发展工农联盟,是我们党的一个重要方针,也是我们党的一大政治优势”。[7]¨以总书记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十分重视工农联盟问题。在高度重视工农联盟问题的同时,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工农联盟的措施。10月,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央一号文件做出了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定,这是以总书记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世纪新阶段巩固工农联盟的重大战略决策。

从江泽民到总书记,中国共产党新一代领导集体对统一战线的重大发展,就是把新的社会阶层纳入统一战线的工作范围,并把它作为统一战线工作新的着力点,运用统一战线的方式,正确处理新的社会阶层问题。统一战线开展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工作,着眼点并不仅仅限于这部分人本身,而是要着眼于正确处理社会各阶层的关系,推动和实现全社会的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和其他各阶层劳动群众,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中国共产党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依靠广大农民和广大知识分子,使工农联盟在新形势下切实得到巩固和发展,发挥他们在建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力军作用;同时也要最大限度地把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团结在党的周围,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不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凝聚新的力量。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工作要把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工作作为新的着力点,其根本目的,就是要使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使他们与其他社会成员和谐相处。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必须解决好的一个新的重大课题。解决好这个课题,是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需要,是巩固和壮大统一战线的需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六、结束语

21世纪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振兴和争取实现祖国统一的世纪,统一战线既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统一战线作为党执政兴国的一个重要法宝,绝不能丢掉;作为党的一项长期战略方针,决不能动摇;作为党的一个巨大政治优势,决不能削弱。因此,我们应该研究统一战线的历史发展,研究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以便学习和掌握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和政策,总结统一战线的新经验,用来指导我们新世纪新阶段的统一战线工作。

第五篇:建党90周年以来党的理论创新历史轨迹

建党90周年以来党的理论创新历史轨迹

张南

摘要: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党的理论不断进步的根本源泉。就理论创新而言,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原始创新,一类是整合创新。我们党的理论就是在原始创新和整合创新的交融互动中前进的,只是因客观条件不同两种创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所侧重。值此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从这一视角思考和梳理党的理论创新取得的重大成就及历史轨迹,有助于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认识。

关键词:90周年;理论创新;成就;历史轨迹

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高峰,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个政党要站在时代的前列,一刻也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马克思曾经说过: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中国共产党是一贯重视理论指导和勇于进行理论创新的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把它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在长期奋斗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个又一个胜利。可以说,一部党史就是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历史。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在推进理论创新的历史进程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历史性飞跃,分别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两次理论飞跃不仅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宝库,而且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发挥了重大指导作用。回顾过去党90年的奋斗历程,可以清晰地看到,理论创新正是中国共产党保持生机和活力的根本法宝。

一、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开始,就面临着极其艰难的历史课题:如何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进行革命,这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是没有先例的,更没有通用的模式可以照搬。同样,建立了新中国之后,如何在一个人口众多、“一穷二白”、有着五千年传统的东方国家建设社会主义这又是一个前无古人的历史性挑战。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以无与伦比的理论勇气,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在党的创立和大革命时期,虽然党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思想和理论但逐步地提出了关于中国进行民主革命的一些基本思想,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对中国社会性质、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和前途取得了一系列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开始萌芽。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开辟了以井冈山为根据地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毛泽东在理论上论证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强调“反对本本主义”,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毛泽东思想正式形成。

从土地革命战争后期(遵义会议后)到抗日战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理论上系统总结了中国革命和抗日战争的经验,分析和批判了教条主义的错误,特别是系统地阐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 1

和基本纲领,精辟地论述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政策和策略。毛泽东思想从多方面展开而走向成熟。1945年党的七大召开,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提出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任务,对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不断探索。毛泽东思想在继续探索中不断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问题。马克思于1842年5月在《集权问题》一文中指出:“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新实践提出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30多年来,我们党科学判断世界形势的深刻变化,深入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新鲜经验,认真汲取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紧紧围绕这些重大问题不断进行探索和回答,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邓小平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1978年,邓小平强调全党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随后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实现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领导人民在各条战线上拨乱反正,并认真总结历史经验,科学阐述了许多从实践中提出的有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政策。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正式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

党的十二大后,邓小平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思考,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新论断,如初级阶段理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概括了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发挥和发展的一系列科学理论观点,形成了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轮廓。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从理论上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诸如姓“社”姓“资”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同年10月,党的十四大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从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等多方面作了系统概括,邓小平理论形成体系。1997年党的十五大正式使用了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并将其写入党章,1999年又载入宪法。邓小平理论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引导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国内形势风云变幻,我们党面临如何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历史性考验。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选出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后,党相继作出关于加强廉政建设、关于上海浦东开发开放的决策等,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又一个加速发展的阶段做好了准备。

1992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作出了三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决策:一是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二是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是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十四大以后的五年,中共中央提出和部署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等一系列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

1997年召开的党的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明确了我国跨世纪发展的奋斗目标和任务。为贯彻十五大精神,中共中央在国有企业改革、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思想。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002年11月召开的党十六大将其写进党章,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2004年又载入宪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三)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新时期新阶段,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也面对着发展中的新问题新矛盾。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紧抓住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个基本问题,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立足于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先后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及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建设和谐世界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它们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各自独特的理论贡献。它们既面对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共同主题,又侧重于探索和解决不同时期、不同阶段遇到的新矛盾新问题;既贯穿了共同的立场观点方法,又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构成一个相互衔接、相互贯通的统一整体。

三、结语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渊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则是毛泽东同志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重要思想成果的继承和发展。把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就把握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脉络,把握了这一理论体系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探索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有成功也有挫折,有经验也有教训,深刻地启示我们:一方面,要开创我们的事业,就必须进行理论创新,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另一方面,理论创新不是轻易实现的,而要凭借着执着的信念、艰苦的摸索和反复的锤炼才取得的,没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

俱进的精神,就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

在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人民的奋斗史,就是党的理论发展史;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既是实践的胜利,也是理论的胜利。今天,我们要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就要坚定不移地继承党的理论创新的传统。面对复杂的国内国际局势,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性课题,我们需要焕起最大的理论勇气,激发亿万民众的创造热忱,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中,描绘新的宏伟蓝图,成就新的世纪伟业。

(作者单位:中共丹东市委党校)

下载建党90年以来党的理论创新和历史经验研究Microsoft Word 文档 (范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建党90年以来党的理论创新和历史经验研究Microsoft Word 文档 (范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