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观念 用活人才 为促进科学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

时间:2019-05-14 05:36: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创新观念 用活人才 为促进科学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创新观念 用活人才 为促进科学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

第一篇:创新观念 用活人才 为促进科学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

创新观念 用活人才

为促进科学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

——组织部门解放思想浅议

组织部门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职能部门,又是主要做人的工作的特殊部门,在推进全党全国人民思想解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担负着十分重大的责任,积极把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组织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努力为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

一、以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武装头脑,坚持正确的用人理念

古人云:“用一贤人,则贤人毕至;用一小人,则小人齐趋。”有什么样的用人理念,用什么样的人,就会在干部队伍中形成什么样的导向。用准用好一个干部,就等于树立了一面旗帜,明确了一个方向,表明了一种态度。作为担负各级党委选人用人职责的组织部门,必须无私无畏,以促进科学发展为已任,树立用人就是激活生产力的观念,率先用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武装头脑,解决好用人理念的问题。一是要坚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用人的理念。旗帜鲜明地重用坚持科学发展、善于改革创新的干部,重用敢于承担责任、不怕得罪人的干部,重 用品行端正、作风优良的干部,重用埋头苦干、不事张扬的干部,重用公道正派、清正廉洁的干部,不搞平衡照顾、不因人设岗,使那些工作平庸、不思进取,夸夸其谈、精于表面,溜须拍马、拉拉扯扯,搬弄是非、制造矛盾,不愿干事、只想当官的干部没有“仕途”,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和调动广大干部的积极性。二是要坚持重基层、重一线的用人理念。坚持“精兵强将上一线、到一线去选精兵强将”的用人导向,建立在基层培养和选拔干部的工作制度和长效机制,鼓励广大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到基层一线经受锻炼、增长才干。注重选拔长期在条件艰苦、工作困难地方埋头苦干、默默奉献的优秀干部,真正把那些经过艰苦复杂环境磨练和考验,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领导能力,勤政廉洁的基层干部及时选配到领导岗位上。三是要坚持凭实绩不拘一格用人的理念。对于在领导科学发展成绩突出和在科学发展中取得实绩的干部要打破资历,不拘身份,敢于破格提拔。要树立有才不用、用人不当就是失职的律已意识,真正做到凭发展实绩用人,凭德才素质用人,有多大能量,就让其释放多大能量;能做多大事,就给多大施展舞台。

二、以改革创新精神和实践检验标准改进工作,健全科学识人用人机制

我们在干部选拔任用方面通过几十年的实践,形成了 一整套比较完备的机制体制,但是,不论多么好的制度,多么完备的机制,不可能十全十美,不可能一劳永逸,都有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完善的过程,需要我们在不断的工作实践中认真加以改进。一是要健全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综合考察考核体系。一些地方片面强调经济数据和经济指标,一些干部热衷于上项目、铺摊子,搞华而不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给地方发展造成了长期的包袱和隐患。要根治这些弊病,必须引导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大力加强科学发展的实绩考核体系建设,切实增强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的自觉性、坚定性。建立科学发展考核体系,在内容设计上,要紧扣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几个方面,提炼出核心指标。在实绩分析操作方法上,将有关职能部门能够提供、可以量化的指标,由统计部门归口综合统计分析,提出比较规范的评价意见。将难以量化的有关内容,整合到民意调查中进行,通过群众满意度来检验。在实绩分析结果运用上,既重统计数据,又重群众评价;既重增长速度,又重发展质量;既重当前成果,又重主观努力和客观条件;既重纵向比较,又适当进行横向比较。要注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协调发展,注重速度和质量、当前和长远、显绩和潜绩的辩证统一,体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精神。二 是要健全引导科学发展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为重点,努力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群众公认的原则、凭正确的政绩选用干部,努力把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思路、见政绩、公道正派、群众口碑好的干部选拔上来。注重选拔为一方经济社会发展,为一方老百姓生活富裕,做出了成绩,做出了贡献的干部,真正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真正形成鼓励干部干事创业的正确用人导向。三是要健全全方位多视角的立体评价机制。对面向社会的执法监管部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部门领导干部,要将有关领导的工作职责向服务对象公开、在新闻媒体上对社会公布,定期针对其服务态度、服务水平、服务效果等采取走访、座谈、发放征求意见表等方式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反映,接受社会监督,并根据各方面的反馈作出相应的评价结果,并将社会评价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调整交流的重要依据。要结合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测评和行风评议等活动,对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职能部门面向社会开展测评,通过组织有一定规模和有较强代表性的各方面代表对这些单位进行测评,利用报纸网络等媒体进行满意度调查和征求意 见,测评结果作为该单位领导班子成员选拔任用的参考。建立干部工作特约观察员制度,从组织人事、纪检监察、人大政协、宣传统战等部门单位聘请在职或离退休人员组成特约观察员队伍,分线分片联系相关单位,定期到所联系单位开展观察活动,采取多种方式掌握干部工作情况,组织部门每季度举行一次座谈会,集中听取观察员了解的情况,观察员也可以根据了解到的重要情况随时向组织部门报告,便于组织部门拓宽视野,实时掌握领导班子运转和干部现实表现动态。四是要与时俱进改进考察工作。要采取更加灵活的考察测评办法,因地制宜,科学运用。如,干部选拔任用中大会推荐环节,有关规定对参加会议人员划分了明确的范围,对规范推荐行为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时间长了,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主要是有些干部了解了这一规则后,在组织部门考察干部前甚至在平时工作生活中,为达到升迁的目的,不能以工作业绩和优良品质取得大家的信任和支持,就把这些参加会议的人员作为“攻关”的对象,靠说情拉票等非组织活动投机取巧,导致民意失真。因此,要在不违背有关规定的前提下,针对各职位特点,临时从熟悉情况、工作联系比较紧密的人员以及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服务对象中随机抽出一定比例的人员参加大会推荐,扩大参加推荐人员数量,增加推荐中个别干部拉票的难度,尽可能地减少民意失 真。

三、以人尽其才和人岗相适原则配强班子,充分释放干部队伍活力

配优配强领导班子,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特长和能力,盘活干部队伍整体活力是组织部门解放思想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环节。一是要科学调整改善班子结构。坚持梯次的年龄结构。县级党政领导班子的年龄结构应以45岁左右为主体,50岁左右和40岁以下的各占一部分;乡镇则应以40岁左右为主体,45岁至50岁和30岁左右的各有一些。注意在选拔年轻干部时,防止搞年龄的层层递减,挫伤中老年干部积极性。要形成合理的专业结构。针对各个地方和单位的特点,对有各类专长的人才进行优化组合。地方党政班子中,不仅要有工业、农业、财贸等经济建设方面的专业人才,还要有科技、文化、教育、卫生、政法、宣传等社会发展方面有突出专长的人才;业务部门的领导班子中,要以本部门业务专长方面的干部为主,同时还要搭配行政管理、组织协调等方面能力较强的干部,使领导班子丰富多彩,能解决各种问题。注意多样的经历结构和互补的性格和气质结构。经历不同,往往看问题、处事情的方式方法不同,各个方面经历的干部搭配的班子作出的决策会更周全。领导班子特别党政领导班子成员的来源应该多样化,既要有机关下派的、也要有基层提拔的、企事业单位成长出来的。班子成员的气质、性格差别对整个班子功能有很大的影响,要注意把不同气质和性格的人合理搭配,使之刚柔相济,急缓相成。同时,还应改善性别结构和知识结构。二是要完善激励机制,激发干部创业能动性。在加大常规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力度的基础上,适当采用公推、公选等简便方式选人。如地方党政正职或重要部门负责人等个别重要岗位空缺时,可召集一定层次和范围的人员进行公推,对得票前几名的对象进行差额考察确定人选。对某些专业性强的岗位,可设定一定资格条件,组织符合条件的人选进行相关知识测试,择优确定人选。有计划地选派优秀干部到贫困地区、复杂环境和责任重大的部门去锻炼,实绩突出表现优秀的,及时提拔重用。要建立目标激励机制。对一些重要岗位和工作难度大、任务重的岗位,选任前制定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任职目标或年度目标,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评价标准和简便规范的操作规程,对目标完成情况进行严格的考评,根据考评结果给予相应的奖惩。三是要完善交流和轮岗制度增强班子活力。加强地区之间干部的交流。如富裕地区与贫困地区、沿海与山区、东部与西部之间可结合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进行干部任职交流或挂职。加大上级部门与地方之间干部任职交流或挂职锻炼。加大党委部门与政府经济部门、一般部门与要害部门、大部门与小单位之间 的轮岗。适当推进党政部门与国有企业之间的调任交流。同时,建立干部定期轮岗制度,每个部门内部干部原则上每隔五年轮岗一次,特殊岗位每隔十年必须轮岗。四是要特别注重一把手的选配。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选配一把手。除具备较高的政治、业务素质外,必须要有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能够较好地协调人际关系、团结容纳不同类型的班子成员的能力。一把手不一定是业务能手,也不一定是全能型人才,但在用人艺术、管理水平、协调能力方面则必须是行家里手。特别是应该具有“善将将”的帅才素质。

四、以定期考察考核和经常性了解为主要手段加强管理,促进领导班子高效运转

当前,组织部门了解干部的情况,主要是通过听取单位领导或干部个人的汇报和干部需要调整时的考察谈话来实现的,在听取单方面汇报的过程中,不一定能准确反映真实情况,而在个别人选考察中,只是有针对性地了解个别干部的情况,难以反映全面情况。为了全面、准确、真实地掌握干部情况,一是要完善经常性的考察办法。组织部门要定期到单位对领导班子成员工作、作风、生活情况进行全面考核,一般每半年考核一次,对每个班子成员分别建立个人考核档案,对一定时期的主要工作成绩、生活现实表现以及基层群众、服务对象的主要反映进行真实准确记录,并适当方式及时向考核对象反馈,并将考核结 果作为以后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据。二是要完善对领导干部的培训教育方式。要以增强干部的发展能力,提高干部的发展水平为宗旨,切实改变就教育抓教育、就培训抓培训的传统模式。积极探索高校培训模式,让缺乏市场眼光的干部重新“回炉”。与高校联姻,在高校开设干部脱产短期培训班,定期组织经济知识缺乏的干部到高校培训,切实提高干部现代科技、市场经济、现代服务、现代金融知识水平,提高抓发展的能力。积极探索异地培训模式,与发达地区培训机构合作,组织干部到沿海和经济发达地区进行学习交流,学习外地经验,用新的眼光审视本地发展,更新发展理念。探索挂职锻炼模式,让缺乏开放眼光的干部异地“熏陶”。三是要完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监管机制。对领导班子的监督重点放在重大问题决策和干部选任工作两个方面,要建立党政领导班子重大决策信息通报制度,凡涉及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出台前一定时限内要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开相关信息,让群众有充分的知情权并进行有效的监督,严格实行并不断完善党政领导干部任前公示制,干部选拔任用责任追究制。对领导干部的监督重点放在干部作风建设和廉政建设两个方面。要下大力气开展行风评议,聘请行风监督员,长年对干部作风进行监督,开展大规模干部作风集中整训、经济发展环境专项视察等活动,抓反面典型,严 格查处那些“吃、拿、卡、要”的干部,严格查处那些“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干部,严格查处那些办事推诿、拖拉、敷衍塞责的干部,切实增强广大干部的服务意识,提高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各项规定,积极推进和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肃查处贪污腐败、假公济私等破坏经济秩序的行为,探索建立加强教育、强化预防、及时发现、严肃纠正的工作机制,为科学发展营造健康有序的经济秩序。四是要完善领导干部“下”的机制。严格职务任期制、任职试用期制和辞职制度,对经考察完不成任期目标或不团结协调的领导班子、不称职或不胜任现职的领导干部及时进行调整,对试用期干部进行认真考察,不符合转正条件的坚决不予正式任职;对任职期间有重大失职失误的,按规定进行辞职。

第二篇:人才战略支撑创新人才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离不开人才。人才是各类创新活动的主体,是创新最核心的要素,是创新之本。

十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急剧增长,人才问题日益突出。国家对人才战略越来越重视,从2000年开始,逐步开始国家人才战略部署。

200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要制定和实施人才战略。”

2001年发布的“十五”规划中,专章提出“实施人才战略,壮大人才队伍”。这是我国首次将人才战略确立为国家战略,并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布局之中。

200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下发了《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首次提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对新时期中国人才队伍建设进行了总体谋划,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方针、目标任务和主要政策措施。2003年,中央成立了人才工作协调小组,负责协调各部门力量,研究和解决人才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中组部成立人才工作局。12月份,中共中央首次召开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突出强调,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并进一步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人才工作的重要意义、全面部署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方针政策。

2006年,人才强国战略作为专章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和新党章首次写入人才强国战略,进一步提升了人才强国战略在党和国家战略布局中的地位。这是党中央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为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全面推进小康大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而作出的历史性决策。

从2008年开始,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围绕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总体要求,组织编制《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确立国家人才竞争比较优势,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供人才保证。

2011年全国人代会批准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创新人才是国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基石,是创新型国家体系建设中最核心的要素。

创新人才的难题

2008年底,我国人才资源总量已近1.14亿人。其中,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达4600万人,居世界第一。我国是个科技人才大国,但并不是强国,匮乏学术技术领军式的创新人才。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就要想方设法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和稳定人才,让人才的创造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已在逐渐减弱,但同时也应看到新的优势正在形成,这就是我国的人力资源水平正在不断提高。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陈清泰说:“大学毕业生迅速增加,我们已经由一般的低成本制造的优势,转变为低成本智力劳动的优势。”现在我国一些企业,比如华为、腾讯、迈瑞等,实际上都是依靠了廉价的聪明的工程师所创造的优势,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随着我国创新型国家体系建设的不断推进,迫切需要拥有一支结构更加合理、创新活力更强的科技创新队伍。近年来我国科技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科技创新队伍建设面临一些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队伍结构不尽合理,青年人才相对不足,队伍出现新断层的潜在危机依然存在;对35岁以下、有潜质的优秀青年人才,缺乏有效的支持政策和措施;东、西部发展不平衡造成西部研究所青年人才流失严重。

为解决上述问题,2010年6月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未来十年人才发展目标: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以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建设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到2020年,研发人员总量达到380万人/年,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总量达到4万人左右。

去年,中国科学院启动实施“创新2020”人才战略,力争建设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动态优化、充满活力的一流科技创新创业队伍。这为我国进一步引进和培养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优秀的创新型青年人才,加强创新团队建设等提供了有力保障。它的实施也有利于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的整体推进。

创新人才的培养

什么是创新型人才?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将创新型人才的特质总结为三条:想象力、好奇心、批判性思维。他说:“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是无限的,创新首先需要无限的想象。好奇心是创新创业的原动力。而批判性思维能够帮助我们在理性反思过去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国家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专家组成员、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认为,未来中国人才问题仍然是解决数量不足、素质提高和结构优化的问题,应该大力培养青年人才创新力,要提高科技人才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实现人才价值的高度认可;另一方面,在引进创新型人才的同时,用国际化的标准带动、培养本土人才创新素质。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司长张浩明认为,青年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提供优质的培养机制和管理,需要培养专家学者担任专业导师、聘请海外学者担任教学。有条件学校需要构建个性化培养方案,鼓励学生自主创新。

这是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中提出来的。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培养整个企业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横向网络型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创新发展的组织。通过学习型组织的创建,为员工学习、提高构建一个好的基础平台,员工之间可实现知识共享。在学习型组织中的每个成员,摊出心中的假设,引导员工畅所欲言,自由交流。员工在开放交流中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学习型组织的建立也可促进显性知识的集成,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尤其隐性知识是组织极其宝贵的财富,但现实中难以挖掘,通过交流平台的搭建,员工在交流中相互传递知识,思想的碰撞会产生新的思想,新的观点,因而促使员工素质不断提高。学习型组织的创建是培养人才的捷径。创新人才的摇篮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获得了空前的发展,高等教育领域的各项重大改革正在逐步深入,不仅大大提高了我国总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人员的比例,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人才和智力准备,而且在为社会发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方面,也进行了许多努力和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华建敏指出,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大学必须大力开展高水平的研究,同时培养善于创新的人才。当前人们更加关注如何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推动产业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国力。这就要求大学要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将自己的科技优势、人才优势与市场需求、社会需求有机结合起来。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各级各类教育和整个社会的任务,尤其与大学的发展和改革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由于大学具有学科门类比较齐全、人才荟萃、教学与科研密切结合、国际合作交流广泛等优势,特别是大学通过教学和科学研究活动,培养优秀青年才俊,这是在科学技术和社会重要领域中最富有创造力的群体。因此,大学特别是一流大学,对培养和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肩负着义不容辞的历史重任。

近几年来,许多大学在加强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创造精神和能力等方面,又进行了许多新的探索。但在我国经济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知识更新速度大大加快的新形势下,高等学校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方法、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教学制度、人事与管理体制的改革,还很不适应我国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特别是我国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表现出相当的局限性。例如人才培养规格过于单

一、专业和知识面比较狭窄、教学内容比较陈旧、实践环节薄弱、教学制度不够灵活等等。大学在整体上还没有能够很好形成有利于各类专门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良好环境。因此加强各类专门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不仅是新形势下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也对高等学校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关于高校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创新工厂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开复提出五点建议:一是建议高校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二是建议老师能尽可能帮助学生挖掘自己的兴趣和天赋;三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四是鼓励批判性思维,这在科技创新领域尤其重要;五是建议完善课程设置,避免专业设置过细过窄,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兼备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大学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摇篮。

第三篇: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提供支撑

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提供支撑

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培养大批创新创业人才。当前,国家和地方正在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推动这些项目科学有效实施,更好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一个重要支撑是实行档案化管理,即利用档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进行全程管理。为此,需要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

推动档案库建设,提供坚实基础。做好档案管理,基础是建好项目档案库。应做好项目材料的收集归档工作,落实项目承担者的归档责任和相关单位定期收集档案材料的责任,明确归档范围、要求和时间,保证档案材料及时入库。项目档案的整理,可分为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大类,在大类下按照档案的内容特征和工作需要实行多种档案分类组卷,以便于档案的查阅、鉴定、统计和利用。项目档案的保管,可设置专门存放地点,做好登记入册工作,同时建立数字化档案,保证档案材料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推广全程实时监管,提供全面服务。对项目立项、执行、结题等环节的相关材料及时收集归档,加强对项目全程的实时监督和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和效果。利用档案建立项目质量监控机制,对项目进展情况进行监督。比如,对项目申报或实施过程中弄虚作假、工作无明显进展的,可以及时采取责令整改、终止项目等措施。推广项目全程实时监管,需要相关各方主体共同参与,不仅需要充分调动项目承担者的主动性,还需要项目承担单位和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共同推动,同时需要吸纳科技信息服务机构介入管理。

实行数字化管理,提供技术支持。档案数字化和档案数据库建设是提高档案服务质量和效率的重要保证。为此,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建立案卷级、文件级多层次档案目录查询系统,提供多种检索途径;对利用率高的纸质档案,建立全文数据库和特色数据库;做好电子文件归档工作,形成相应的数据库,达到较高的查全率、查准率;等等。同时,积极开发和利用先进的档案管理软件系统,加强对档案工作人员的技术培训,为项目档案管理现代化提供有力技术支持。

制定管理制度,提供制度保障。实施档案管理,需要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落实相关人员具体责任。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档案管理制度应包括档案收集归档规定、档案保管规定、档案开发利用规定及档案管理人员工作职责等。档案管理制度的制定,应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同时针对管理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修订完善,充分发挥档案管理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功能作用。

建立管理标准,提供统一参照。规范的档案化管理离不开科学的管理标准。应制定统一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档案管理标准,供各相关单位参照,并结合实际进一步细化。档案管理标准应是具体到档案收集、保存、加工、利用、服务等的技术标准和业务工作规范。档案管理标准应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实际,本着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的宗旨,及时进行修订和完善。可在制定标准的同时,制定最佳实践指南,发挥其最大效用。

第四篇:为加快发展提供强有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为加快发展提供强有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李刚在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

2011.10.18

我市召开教育工作会议,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和市第三次党代会精神,研究部署今后一个时期教育改革发展工作。市委书记李刚出席并作重要讲话。他要求,破除“轻视”、“片面”、“单一”观念,着力于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发展职业教育、创新学校管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推动我市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全面发展,为实现巴中统筹城乡、追赶跨越、加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市委副书记、市长周喜安作书面讲话。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彭耀学,市政协主席熊光林,省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洪流等出席会议。李刚首先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全市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向所有关心支持我市教育事业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亲切的问候并致以崇高的敬意!他说,近年来,巴中教育事业取得了丰硕成果,全市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办学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施,农村教育得到加强,民办教育蓬勃兴起,学前教育有力推进,普通高中教育质量不断提升,藏区“9+3”免费教育有效实施,中职教育规模明显扩大,高等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有力推进了国民素质提升、文化繁荣、科技进步,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这其中凝结了老师们、教育工作者的智慧和心血。

李刚指出,目前,全市教育总体上正处于升级转型阶段,但还存在重普教、轻职教,人口多、人才少,基础教育强、高等教育弱,城镇超大班、农村超小班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我市教育升级转型必须闯过的难关。首先要从思想观念上解决问题。一要破除“轻视”观念。目前,部分家长对教育的重视发生了偏移,部分学生轻视读书,部分地方轻视教育投入。要深刻认识到,对巴中这样一个人口众多、人才资源比较匮乏的地区,教育是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支撑科技经济发展的关键。二要破除“片面”观念。要防止只注重人才教育,而忽视人格教育、人文教育。要真正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既要注重人才教育,更要注重学生的人格教育、人文教育、公民教育、励志教育,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三要破除“单一”观念。一定要用世界的眼光、现代的思维,超越巴中现实来思谋教育问题。坚持把教育与社会需求相联系、与人的需求相联系、与未来的需求相联系、与发展的需求相联系,注重与上级的规定相结合、与地域特色相结合、与家长的预期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统筹推进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李刚要求,要着力在重点工作上取得新的突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主要抓好六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一要完善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标准化。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校舍设施、文体设施、实验仪器、图书资料等,是办学的基本条件和保障。要按照现代化教育和学校标准化要求,抢抓发展机遇,切实加快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力争2-3年内全市办学条件和设施设备再上一个新台阶。各县(区)政府和有关部门尤其要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学校设施,进行全面排查和及时整改,坚决杜绝学校发生安全事故。

二要提高教育质量。进一步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坚持规模、速度、效益相统一,走内涵发展、全面提高的路子。义务教育要突出“均衡性”,学前教育要突出“公益性”,高等教育要突出“特色化”,解决好与地方发展互动问题。要大力倡导和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把教育重心由“增长知识”更多地转向“提升能力”,把考后就忘的“假知识”变为一生受用的“真素质”,把书本知识真正转化为实践能力。

三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对巴中这样的欠发达地区而言,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发展,抓民生改善,抓社会和谐。要把发展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劳务经济、就业创业结合起来统筹考虑。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学习借鉴外地经验,突出以巴中职业技术学院为龙头,按照构建四级职教体系,实施五大工程的总体思路,打造职业教育的特色和品牌,加快把我市建成中国西部重要的职业教育基地。

四要加强学校管理。进一步完善分级管理责任制,切实加强教育内部管理,建立长效管理的制度和机制。市教育局要抓好全市教育工作指导,把管理的触角深入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各县(区)要把教学管理贯穿于抓教育的全过程,通过定目标、定任务和实施业务指导,担负起管理学校的重要责任;各级各类学校要坚持依法治校、从严治校,完善内部各项管理机制。特别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奋发向上的、充满书香气息的校园环境和浓厚学习氛围,用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来熏陶、感化、培养孩子。

五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资源、第一要素。要认真解决教师队伍的结构问题,着力解决教师敬业精神问题,努力造就一大批品德高尚、业务精湛、对教育有真感情的教师队伍。同时,要着力解决好传统教育方法和现代教育方法融合的问题、学校和社会融合的问题、教师和社会融合等问题。

六要统筹协调城乡教育发展。坚持统筹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教育协调发展,注重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要根据人口增长、新区建设等因素,优化学校布点,整合教育资源,扩大规模效益,提高办学水平,促进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统筹教育改革、发展和稳定,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和促进发展,用发展的办法解决教育事业发展道路上的突出矛盾。

李刚强调,发展教育、人人有责。要努力营造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责、民以支教为荣、师以从教为乐的良好工作局面,为跨越式推动巴中教育事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和保障。为此,各级党委政府要强化领导,把教育纳入重要日程,经常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和实际困难。要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尤其要真正把对教育有感情、有思想、有水平、有能力、有责任心的教育管理人才选拔出来,让真正懂教育、对教育充满感情的人来办教育。要加强治理校园周边治安环境,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的安全网络,维护教育系统、教师队伍和谐稳定。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教育工作的支持,形成共同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合力。教育主管部门要放手用心履职,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教育发展规划和业务指导工作。要满腔热情地关心教师,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行业风气。要高度重视和推动教育人才培养、名师、名校长培养。加快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建立科学完善的教育质量评估机制和教师准入、流动、退出、考评、奖惩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要敬业奉献,自觉加强学习,加强职业道德修养,不断提高道德、知识水平和融入社会、参与社会能力;要潜心育人、甘为人梯,严谨务实、勇于创新,扎根基层、无私奉献,充分展现“学为人师,行为示范”的崇高师德风范。

李刚最后强调,教育事业惠及千家万户,造福子孙后代,承载着巴中加快发展的希望,承载着人民群众的期盼,责任十分重大,使命无比崇高。全市上下一定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践行省委“四个特别”和市委“三个超常”的要求,解放思想,抢抓机遇,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为实现科教兴市、人才强市和全市教育跨越发展而努力奋斗!

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副市长陈兴国作工作安排。副市长李树海主持会议。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总工会主席朱冬,市委常委、军分区司令员李友贵,市委常委、秘书长李映,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桂英,市政协副主席李茂群出席会议。

第五篇:为“三集五大”提供人才支撑

为“三集五大”提供人才支撑

解决问题:

全程规范管控纳入业绩考核

10月17日,在重庆江北供电局鱼嘴实训基地内,一名市场化用工人员一只手稳住隔离开关,另一只手从工具包里拿出螺栓,小心翼翼地进行安装,并用扳手使劲拧紧。这是重庆市电力公司“固本强基”实作考试现场的一个镜头。

目前,在重庆公司的市场化用工中,存在用工形式混杂、“混岗”现象未完全消除、用工结构和员工素质不适应发展需求等状况。该公司通过对现有总人数、人员年龄、职称、技能水平等摸底后发现,市场化用工管理在思想认识、管控力度、闭环监督、用工策略等方面,与“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和人才强企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这些问题如不尽快解决,将影响‘五大’体系建设,危及安全生产与企业和谐健康发展。”重庆公司人资部负责人说。控总量、调结构、优配置、强责任、防风险,成为该公司解决问题的思路。

重庆公司搭建起管理执行和市场化运作两个平台,对市场化用工实施集约管控、精益管理、合法运作。

跟抓安全生产一样,市场化用工管理被纳入重庆公司所属各单位负责人业绩和企业经营责任制考核,如果不达标,评先创优表彰“一票否决”。该公司还出台相应的用工审计调查制度,加大对违规情况的追究处罚和曝光力度,将用工管理专项审计纳入基层单位主要负责人离任审计范围。

找准定位:

界定用工层级减总量除风险

对市场化用工的科学管理,关键在于找准其在企业内的定位。

重庆公司市场化用工平台多,“同体派遣”和劳务派遣管理费用收取标准不一致。该公司界定主营业务层级,厘清主营业务各类用工的界面,明确市场用工配置方式和标准,稳妥推进以业务外包为主、劳务派遣为辅的用工方式,减少用工总量,解决“混岗”问题。

广汇劳务公司是重庆公司市场化用工的主要企业,其业务范围包括辅助不外包的主营业务、可外包的主营业务和新兴业务。主营后勤服务和社会通用服务业务,重庆公司则选择3至5家具备实力的社会服务公司承揽,各种用工形式业务范围层级清晰。

9月1日,广汇公司綦南供电局分公司成立,负责承接该局的农电用工等业务。主营低端业务直接用工的平稳转移,减少了劳务派遣用工的总量。10月份,广汇公司将完成在璧山、北碚两个供电局的业务试点。到2012年,这种业务承揽方式将覆盖重庆公司所属的各供电局,并在部分供电公司和直属单位铺开。

畅通渠道:

提升人员素质优化内部循环

9月15日,广汇綦南分公司员工领到当月工资,发现收入提高了。“以前根据工作岗位拿单一的劳务费,如今加上绩效,多劳多得。”一位员工笑着说。

收入的增长,是伴随着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而来的。重庆公司开展“固本强基”专项普考,全面提升存量人员素质。以前,员工培训计划是部室或车间统一报的,不一定每名员工都能得到优质培训。现在由劳务公司统一制定培训计划,分批次、全员化培训,覆盖面更广,专业性更强。从10月起,广汇綦南分公司分批次组织在各供电局本部工作的专责、供电营业所所长及专责等竞争上岗,通过竞争形成内部良性循环。

加强市场化用工管控、改进用工方式,也使这些员工对自己的状态更满意。

“成立分公司,找到了‘组织’,工作起来轻松多了。”

“能够凭实力使自己在职务上有所提升,确实给力。”

“关键是有了自己的品牌,归宿感更强了。”

根据岗位、责任、价值等要素,重庆公司疏通了市场化用工人员成才渠道,并对缺员单位按照“退三进二”、超员单位按“退二进一”的方式输入新鲜血液,在合理减员的同时,优化市场化用工结构,避免人才断档。

下载创新观念 用活人才 为促进科学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创新观念 用活人才 为促进科学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围绕用活用好人才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围绕用好用活人才激发创新创造活力贯彻落实中央、省、市人才发展规划,发挥各类人才在试验区建设中的带动、引领、助推作用,就要围绕用好用活各类人才,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不断推进......

    2014年申论热点: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提供支撑

    2014年申论热点: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提供支撑 【背景】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

    四川人才事业发展综述 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四川人才事业发展综述 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来自:时事 2015年02月16日 07:36 --全省人才事业发展综述 □2月13日下午,金牛宾馆俱乐部内英才汇聚,处处洋溢著热烈和睦、喜......

    创新机制解放人才为百家企业壮大发展提供支撑

    创新机制解放人才为百家企业壮大发展提供支撑 创新机制 解放人才 为百家企业壮大发展提供支撑 创新机制 解放人才 为百家企业壮大发展提供支撑 人才是企业兴盛之基、发展之......

    为实施“工业兴县”战略提供人才支撑

    拓宽视野 优化环境 为实施“工业兴县”战略提供人才支撑 中共濮阳县委 近几年来,濮阳县紧紧围绕“工业兴县”战略,探索新时期人才工作的新路子,拓宽视野识才,搭建舞台用才,优化......

    努力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ww w.5 Y k j.CoM文章 来源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需要大批的人才。象山县大力贯彻实施科教兴市“一号工程”,以“4321”工程为抓手,努力做好人才资源的开发工作,为我县经济社会的......

    创新人才引进模式促进海峡两岸经贸合作

    创新人才引进模式促进海峡两岸经贸合作 —以南通如皋为例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把人才竞争作为竞争核心要素。随着市场竞争加大,传统的资源和资本等要素驱动经济发展已不可持续,人......

    弘扬“工匠精神”为经济发展提供高技能人才支撑

    弘扬“工匠精神”为经济发展提供高技能人才支撑近年来,德清县牢牢把握产业发展趋势,综合衡量该县自然条件、资源禀赋、产业传统等因素,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出发,围绕优势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