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的几点思考

时间:2019-05-14 05:36: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的几点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的几点思考》。

第一篇: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的几点思考

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的几点思考

健全社会组织,增强服务社会功能。这是党和国家完善社会管理体系,构建和谐社会战略目标的一项重要任务。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社会组织”进行了多方面论述,把“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作为“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具体任务。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报告,如何推进和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是我们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本文谨联系安徽实际,对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谈几点想法。

一、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的内涵及意义

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这里所指的“社会组织”是指在以人的生活为中心的社会活动各个领域中,按照一定的宗旨和系统建立起来的集体。所谓“建设”,是指一个国家创立新事业,亦指国家在经济、政治等各方面的兴建工作。而“管理”,一般是指主体以法律或道德赋予的权威为后盾,对相关客体进行规范和制约的行为。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和十七大报告提出的社会组织,主要是指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三类组织;同时提出要“健全社会组织”,也就是说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是社会组织“健全”的主体部分,相对原有的社会组织,这三类组织是我国现阶段新社会组织。

由上可见,所谓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就是党和国家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通过制定和实施社会政策和法律法规,创立兴建和规范发展新社会组织──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等,组织培育合理的现代社会结构,调整社会利益关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全面持续发展。

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表明,新社会组织具有非政府、非营利性和中立自治、多样灵活等鲜明特征,在经济社会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是现代社会建设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意义在于:

(一)有利于促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加强社会建设。我国计划经济下的政府,是“全能”治理政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组织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利益主体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社会成员的活动方式趋向多样化。面对众多社会利益主体,繁杂多样化的社会公共服务和管理的需求,政府力不从心,原有的社会组织和市场难于满足。而社会组织源于群众和各层次社会利益主体,可以发挥其群众性自治组织的优势,拾遗补缺,及时有效地提供一些公共物品,缓解社会需求。如行业协会、商会、学会和城乡社区基层社会组织,能整合和有效利用社会各个领域的闲散资源,开展各种社会公共服务,协调和优化社会利益主体及人际关系,增进社会融合和谐,弥补政府和市场失灵,为政府腾出空间,从直接微观管理向间接宏观调控转变。同时,各类社会组织作为不同利益主体的代表,架起政府与社会直接沟通的桥梁,一方面扩大社会参与,推动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另一方面最先觉察潜在的社会矛盾,可直接向政府反映合法诉求,达到及时调整各方利益,有效化解各类矛盾,减少不和谐因素,维护社会稳定。从而,不断推进社会管理和建设。

(二)有利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从社会发展看,现代社会组织主要由营利组织、政府组织和非政府、非营利性的新社会组织构成,其运行机制分别为市场机构、国家机构、社会机制。三大组织及其运行机制的联动,才能保障经济社会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不是万能的,市场盲目无序的竞争会带来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政府干预也不是万能的,过多干预会影响经济发展的活力和效率。而新社会组织,通过平等协商、非强制、非营利趋向的社会机制运作,动员和调配社会资源和力量,进行行业协调、行业管理、行业维权,协调经济领域的各种关系,平衡各方利益,调解贸易纠纷,加强市场交流,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维护社会公平竞争,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尤其是当前处于市场经济弱势地位的、分散在广阔农村的一家一户的农民,通过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连结市场,开展各种农业技术、市场信息、农产品产供销服务,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引领农民有效进入市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三)有利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激活社会活力。党的社会性与社会组织有着天然联系,既有互通性,又存在互补性。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历史阶段,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党可以通过社会组织来动员和整合社会资源,更紧密地联系群众,更广泛地团结、凝聚各方面积极力量,巩固和发展自身的阶级基础与社会基础,还可以通过社会组织服务社会功能,巩固和扩大执政基础,构建一个有效的治理体系,从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同时,党与社会组织的联系,对社会组织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开发,也增强了社会组织活力,促进了社会组织建设。在健康发展的广大社会组织中,人们可以在一个平等、和谐宽松的环境中发挥自己能力,激发创造力,从而又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充满活力。

(四)有利于拓展国际交流,实现和平崛起。随着国际交流与合作活动的迅速增多,非政府组织日益成为国际组织、各国政府之外的重要的第三极力量。在国际经贸领域,需要我国社会组织参与非政府间的市场标准制定、知识产权保护、产品技术交流、交易规则协商、纠纷争端处理等活动;在全球治理领域,需要我国社会组织在倡导和平、促进发展等重大国际事务和国际规则制定方面,与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开展合作;在国家外交全局中,需要我国社会组织在国际事务和非政府活动中,占有一席之地,拥有话语权,增强渗透力、融合力、亲和力,促进我国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理念广泛传播,实现我国和平崛起。

二、安徽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现状及问题成因

(一)现状

安徽到2006年底,依法登记的社会组织有10328个,其中:社会团体6759个,民办非企业单位3552个,基金会17个;备案管理的城乡基层社会组织有4701个。两项合计共有15025个社会组织。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总体上呈发展趋势,在具体实践中仍存在很多不适应的问题。

1.社会组织发展呈加速态势。2001年至2005年,安徽登记的社会组织以年均16.5%的速度增长。2006年全省新登记社会组织1668个,比上年增加19.2%。年均增长率高于全国6个多点。但登记的社会组织总量不足,仅占全国总量的3%;按每万人拥有的社会组织计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7%。

2.社会组织初成体系。安徽登记的社会组织总体呈“金字塔”状分布,省级有828个,市级有3643个,县级有5857个,分别占总数的8%、35%、57%,上层少,基层多。从社会组织的结构看,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分别占总数的65.4%、34.4%、0.2%。在社会团体中,行业性、专业性的占61%,学术性占25%,其它占14%;在民办非企业单位中,教育类占45.6%,卫生类占20%,劳动、科技类占19.7%,其它占14.7%;17个基金会以公益救助为主。显而易见,以直接服务于企业经济组织、直接关联民生为主体的社会组织,涉及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初步形成了门类齐全、层次不同、覆盖较广的社会组织体系,成为继行政事业单位法人、企业经济组织法人之后的又一重要新的社会组织法人。同时,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在社会公益性领域兴办民办非企业单位不足,尤其是以基金会为主的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少,表明社会组织结构还不尽合理。3.社会组织渐显服务社会功能。安徽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试点示范,指导和引导全省加快发展行业协会、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城市社区社会组织,初步形成了服务于城乡企业经济组织及广大居民的社会组织发展格局。全省以行业协会为代表的社会团体共拥有会员500多万,在承接了部分行业管理、行业自律、对外开放、招商引资、交流合作、促进商机、技术改造、产业产品升级开发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全省登记和备案的3394个农村专业经济协会,3499个城市社区社会组织在服务城乡广大居民,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社区建设等方面的作用,逐步得到社会认可。2005年以来,有106个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被评为“安徽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示范单位”,有14个被授予“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协会”。还有学术性社会团体、教育、卫生类等民办非单位和公益救助类基金会,在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全面发展方面,渐显作用。近两年,安徽社会组织集中联合开展了以自律与诚信为主题的社会公益服务活动,共678场次,从中受益民众近30万人次。但社会组织个体能力差距大,总体规模小,效率低,能力不足。据2005年抽样重点调查,仅行业性社团就有20%处于维持自身生存状态。

4.社会组织管理逐步规范。安徽在制定政策、制度,引导社会组织规范发展的同时,努力探索监督管理。一是坚持政府监督,严格年度检查,依法查处社会组织违规问题和非法社会组织。近年来,每年均有5%左右的社会组织受到行政处罚。仅2006年,全省依法撤销登记的社会组织就有15个,取缔非法社会组织8个。二是引导自我监督,努力推进自律与诚信机制建设。三是推动社会监督,探索创新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评估办法。2006年,经有关专家评估,有17个全省性行业协会被评为“安徽省示范行业协会”。四是寓管理于服务中,设立法律咨询、登记许可、年检等服务“窗口”,实行“首问负责制”、“限期办结制”,树立服务型政府形象。但疏于日常管理,且依法管理不到位不完善的问题突出,管理工作“盲点”较多。

综上所述,安徽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一方面,安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推进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另一方面,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与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不相适应的问题和矛盾日益凸现。

(二)问题成因

安徽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的主要问题,表现为“三不”,即:发展严重不足,作用发挥不够,政府管理不力。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试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作一简析。

1.内部因素的制约

(1)先天不足。非营利性质决定社会组织与生俱来三个“不足”。一是缺乏个人利益的追求,二是缺乏提高效率的竞争机制,三是缺乏显示绩效的判断标准。这些不足在安徽经济社会欠发达的现阶段,社会公益意识不强,志愿奉献精神不足,造成社会组织难以构成内部的责任机制,缺乏发展的危机感和原动力。(2)依法治会的理念不牢固。安徽社会组织主要是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政府转变职能的渐进过程中产生的,而且大多是政府选择的,很少是社会、市场选择的。因此,在相当一部分的社会组织中,“唯上”、“人治”、“少数人办会”的工作理念和模式根深蒂固,法人治理、依法治会难落实,以章程为核心的各项管理制度束之高阁,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的力度不够,定位不作为,方向不明确,充当“二政府”,对社会、市场真正需求缺乏回应,直接影响自身的公信度和吸引力。

(3)人、财资源缺乏。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同样社会组织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作保证。而安徽社会组织不仅普遍缺乏专业化人才,而且专职工作人员少。全省性社会团体中的专职工作人员,平均每个社团仅1.6个,大多是从行政部门分流或退休下来的,年龄、知识结构不合理。一些优秀人才,尤其是年轻优秀人才,很少选择专事社会组织职业。社会组织普遍缺乏筹资渠道,政府公共财政顾及不了,社会捐赠资助有限。706个全省性社团,每年活动费用平均仅16万元。社会组织人、财资源缺乏,严重制约了自身能力的发挥和良性发展。

2.外部因素的制约

(1)政社不分,行政干预过多。安徽社会组织大多是政府有关部门,根据自身需要组织筹建,并从部门官员中推荐主要负责人和秘书长人选。2006年度检查706个全省性社会团体,有1151名处以上领导干部兼任秘书长以上领导职务。有相当一部分社会组织与有关部门的内设机构合署办公。由于现有法律对社会组织的职能没有明确规定,政府职能转变又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政务、事务、服务”还未从政府有关部门完全分离出来,很多社会组织只有依附政府有关部门,获取稳定的业务来源和权益,开展社会活动。这样,不仅使社会组织发展空间有限,而且造成其缺乏责任意识、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影响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干扰了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再加上社会组织在双重负责的管理体制下,业务主管部门习惯于对社会组织的直接行政干预。调查表明,有很多社会组织选举负责人、聘用工作人员,取决于业务主管部门或部门行政领导人;少数省直部门和市、县政府以侵犯社会组织的法人权利,代替法规、制度管理,收缴社会组织的财务账号,实行财务统管,甚至挪用或占用社会组织有限的财产,束缚了社会组织的正常发展,挫伤了社会组织发挥作用的积极性。

(2)培育扶持的政策不完善,责任不明确。一是政策难落实。安徽培育扶持社会组织发展的政策不全面不系统,可操作性不强,涉及财税、项目等优惠政策,协调难,社会组织难以得到政府资金、项目的扶持,财政票据管理不完善,一些公益救济性社会因领不到票据而无法接受社会的公益捐赠。二是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社会组织应干能干的事,被政府职能包揽了,社会组织的发展空间、环境受限。三是责任不明确。扶持发展社会组织,牵涉政府多部门、社会多方面,由于缺乏责任机制,造成无政策或制定出台政策难,有政策也难落实。四是政策的误区。政府资助、社会捐赠,往往只注重资助项目,习惯捐赠弱势群体,而忽视资助实施项目的社会组织自身建设。社会组织有较强的实施项目能力,才能发挥资助捐款的最大社会效益。

(3)“双重负责”不到位,监管力量严重不足。国家对社会组织实行业务主管单位和登记管理机关“双重负责”的管理体制。由于安徽在政府“三定”方案中没有明确业务主管单位的管理职责,财政预算中没有专项管理经费,机构设置没有专门管理机构,业务主管单位不愿管和管不了,造成社会组织的自身建设和日常业务活动,很少得到指导和监督。登记管理机关监管力量严重不足。安徽三级共123个登记管理机关仅有专兼职工作人员109个,少数市、大多县级登记管理机关存在“三无”现象,即:无专门工作机构编制、无专职工作人员、无工作经费。登记管理机关现有力量只能应付日常登记工作,很难抽出力量监管。在管理范围日趋扩大,社会组织总量逐年增加,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的要求愈来愈高的新形势下,监管力量严重不足是社会组织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同时,社会力量对社会组织的监督和社会组织的自律能力还极为不足,程度不同地影响和制约社会组织的进一步发展。

三、推进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的构想

安徽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的现状,在全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尤其在中西部地区具有普遍性。这种现状与党和国家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中,“健全社会组织,增强服务社会功能”,“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的新要求不相适应。改变这种状况,应围绕社会组织的“建设”和“管理”,坚持“改革”,推进“发展”。

(一)实行社会组织准入双轨制

我国现行的社会组织登记许可制度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管理理念的延伸,侧重政府公共权力的高度集中运用,倾向限制社会组织发展,达到控制社会管理,保持社会稳定。应该看到,这种制度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适应党和国家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新形势,就应以新的理念,研究改革现行的登记许可制度。

拓宽社会组织准入轨道,建立备案注册、登记许可制度。所谓备案注册,是指对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应运而生的具有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本特征的社会组织,进行基本信息的登记,认可其存在的合法形式,以利于跟踪培育和监管。这为服务于城乡社会、以社区社会组织和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为主体的基层社会组织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同时也将避免一些游离于法律和管理之外的、实际存在的社会组织。所谓登记许可,是指对满足法定条件的社会组织,实行审查准入程序和强制性的准入登记,确认其社会组织法人地位。备案注册、登记许可制度并行,既可疏导公民合法结社,满足不同利益群体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实现自身价值,获取合法利益的愿望,又可将社会组织置于国家法律监管之内,推进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

(二)改善社会组织管理体制 目前,我国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是: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双重负责。这种管理体制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跨系统的社会组织已经涌现,社会组织的数量、规模和活动领域、方式等较之原来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这对双重负责的管理体制提出了新课题。实践中,双重负责的管理体制,一方面阻碍了公民依法结社,带来了重重困难;另一方面两个平行的管理部门难以协调运作,成为负担。由于社会组织业务范围交叉、跨部门,加之又难于从法律制度上确定某一社会组织的业务主管单位,无法界定业务主管单位的职能和问责,造成一些党政部门因为业务职能不完全对应或无力管理而不愿做业务主管单位,有的甚至认为做为业务主管单位是尽义务而不作为,不做业务主管单位也无过而推诿;有的出于维护和扩大部门利益,抓“登记”或揽财权,乐于做“好人”,不做“恶人”。同时,双重负责的管理体制事实上成为两个部门在登记和管理中,互相推诿和规避应当承担的责任,导致社会组织难登记疏管理。

如何改善双重负责的管理体制?现阶段应精简和淡化业务主管单位,加强管理力量。所谓精简业务主管单位,就是将目前普遍性的业务主管单位最大限度地缩减为特殊性的业务主管单位,这种特殊性的业务主管单位应该是在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中,具有综合性、宏观调控性较强和必须专业资质认证的党政部门,按照社会组织分类,每个类别明确一个或几个部门做为业务主管单位,从法律制度上予以确定,并规定其职责。所谓淡化业务主管单位,就是要变“主管”为“指导”,直接行政管理为间接法律制度管理。对于法律制度上确定的业务主管单位,应规定必须有专门工作机构、人员、经费等必要的保障。与此同时,要在法律制度上界定确立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机关的职责,加大其责任,加强其力量,规定登记管理机关设置相对独立的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局,按照社会组织分类,内设相应的管理机构,在编制、人员、经费和执法力量、手段、发展项目上,充分保障其能履行备案、登记和监管、执法等相关法定职责。

(三)完善法制

我国现行的关于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方面的法律、行政法规,不仅位阶低,而且在执法实践中难于操作。同时,一些急需的重要法律缺位。因而完善法制,改善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环境尤显紧迫。

与时俱进,修订、完善现行的行政法规,制定颁布推进行业协会、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社区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志愿组织、公益慈善组织和机构及涉外社会团体等社会组织发展与管理的专项法规,加快形成分类发展和监管的行政法规体系。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指导和协调各专项行政法规的“结社法”或“社会组织基本法”。这个法要能够体现使宪法所规定的有关重要原则具体化,一方面对社会组织的发展从总体上做出规范和协调,明确国家利益、国家原则及国家对社会组织的基本方针、政策;另一方面对社会组织特别界定和分类、备案和登记监管、社会功能、社会监督、税收减免、政府扶持等各方面做出原则的规定,以形成社会组织法律体系。当前,应抓紧研究制定政府扶持社会组织发展的政策。一是要改善现行不稳定的资助形式,出台政府委托其服务制度。设计委托、评估、认证、问责等程序的相关规定,确立委托服务项目和标准、专业评估机构、公益认证部门、公示和公告媒体、问责与责任追究的执法机关,以引导和促进社会组织融入公共服务体系。二是要以扶持发展为前提,建立健全社会组织税收等相关法规政策。国家税法中应有社会组织的税收条款,对其资格确认标准和基本税收优惠待遇作出明确规定,凡以公共服务为宗旨,不以营利为目的,不分配利润,并具有自治自主的社会组织,都应认为具有免税资格;要最大限度地调整针对社会组织的税收优惠政策,完善社会组织税收征管制度和财务、票据管理使用制度,积极扶持社会组织,推进公共服务和公益慈善事业发展。三是要建立和完善社会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和社会保障制度,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可持续发展。

(四)增强服务社会功能

随着相关制度和体制环境的改革和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的逐步开展,迫切需要社会组织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发挥服务社会的功能和作用。社会组织在国家建设发展大局中,首先要强化责任意识,完善责任机制。要明确组织宗旨、任务、使命,根据环境的变化,确定长期、中期、短期目标,并把目标转化为具体的操作和考核标准,真正落实到行动中。其次要改善治理结构,提高组织效率。社会组织要完善权责明确、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明确会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和管理机构的职责,实行理事长兼法定代表人制度,适度控制理事会规模和副理事长职数,强化章程的核心地位,健全议事、选举、机构、财务、人事等各项制度。要改变依附、依赖行政机关的观念,独立自主地履行法人职责,坚决抵制随意调拨、合并组织资产,随意任意任命、撤换组织负责人等违法行为。政府要尊重社会组织独立自主的法人地位,加快推进社会组织在机构、人事、资产、财务等方面与有关部门、单位脱钩,除法律另有规定外,在行业协会中实行国家现职工作人员不兼职制度,并逐步推行到所有社会组织。社会组织的有效服务是立命之本,发展之基,要通过有效的服务,自律诚信的形象,争取政府的政策支持、企业的财力支持和社会的道义支持,面向会员、面向行业、面向社会提供更多、更新的公共服务和公益支持,获得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的认同,形成良性的发展动力,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功能。

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任重而道远。相信通过党和政府、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创新实践,社会组织必将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中发挥积极作用。

《社团管理研究》2008年第1期

第二篇:社会创新管理调查与思考

政府转型引领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广东省惠州市转变政府职能与社会创新管理的调查与思考

中央党校第32期中青一班第二支部第二小组课题组

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紧迫任务。如何创新方法、率先突破,不少地方有不同的探索。广东省惠州市以促进政府转型为着力点,全力推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通过全面谋划、扎实工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明显成效。

惠州是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首批23个试点单位之一。近年来,惠州市委、市政府以省委书记汪洋同志提出的建设“科学发展惠民之州”为总目标、总任务,率先提出和实践“人本立市”战略,推动政府转型,实现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突出公共职能,打造服务政府。如何发挥政府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职能,推进政府从经济建设型向公共治理型转变,打造服务政府,是进一步深化改革的一个重大课题。近年来,惠州市围绕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政府,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出台了一系列规范、引导经济活动的政策措施,激活了市场主体,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第一,实施“大项目带动大发展”战略,强化政府引导和服务功能。经济是民生的保障,而经济发展需要优质的大项目和相应的大环境。根据优越的港口条件,惠州市坚持“海油搞建设,惠州作保障”服务理念,为促进中海壳牌、中海油等大项目上马建设,实行“一个项目、一套班子”,全程提供配套服务。目前,惠州大亚湾石化区年炼油能力达1200万吨,年产乙烯100万吨,并形成炼化一体化、上中下游配套的石化产业集群,成为全球领先的石化产业基地。另外,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惠州形成了“两链条三基地”:平板显示产业链、LED产业链、全球最大移动通讯产品生产基地、全国最大汽车电子生产基地、广东省清洁能源基地,等等。这些产业效益普遍较好,对地方财力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201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2097亿元。第二,以审批制度改革为抓手推进政府管理变革,为市场经济保驾护航。惠州市通过连续四轮审批制度改革,行政审批项目削减了74.5%;组建市行政服务中心,55个办事单位进驻,对216

项行政审批事项实行集中办理,提供“一站式”高效服务;出台《惠州市企业登记注册审批制度改革方案》,破解企业“注册难”;制定并实施关于扶持实体经济发展的“28条”,为企业减、免各种费用3.5亿元。第三,以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为重点,大力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近年来,惠州加大市级财政统筹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和领域,完善城乡功能配套;继续实施“双转移”战略,推动龙门、惠东产业转移园建设,并取得新成效;推进新农村建设,着力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农田水利、饮水安全、危房改造和信息畅通建设,提升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水平。

人民福利优先,打造民生政府。如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政府从经济增长型向民生优先型转变,打造民生政府,是新世纪新阶段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大课题。近年来惠州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围绕建设民生政府,坚持民生优先导向,大力发展民生事业,推进发展成果全民共享,不断提高全市群众的生活水平,增强了幸福感和归属感。第一,率先提出“人本立市”发展战略,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2006年底,惠州市第九次党代会在全国率先提出“人本立市”战略,市十次党代会提出“坚持人本立市”。惠州市还率先提出打造“民生财政”,市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用于民生的比例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2011年达到63.9%。第二,努力办好民生实事,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围绕实现“户户有就业”,将项目建设与促进居民就业创富结合起来;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争创省“教育强市”;率先实现医保“三网合一”和全覆盖,全面实施“一村一站一医生一护士奖励一万元”,基层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高;每年投放2000多万元,对包括外来人口在内的所有对象实施免费婚检和新生儿疾病免费筛查;投资400多万元,开发建成全市联网的“儿童免费接种系统”,“健康惠州”建设成效明显。第三,全力促进富民共享,民生幸福指数不断提升。惠州市围绕推进城乡协调发展,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每年投入2000余万元,用于建设和补贴156家“平价商店”,抑制周边商家物价,每年间接为百姓节约开支6000多万元;推进“村企合作共建新农村”,创新实施“双项目”(对贫困村建设脱贫项目,对贫困户开发致富项目)扶贫法,全市74个省级贫困村和1.23万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07年的3.19:1缩小为

2.43:1。通过这些措施,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不断增强,连续两年被评为“中国十佳最具幸福感城市”。

创新社会管理,打造高效政府。如何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推进政府从包办社会的全能型向政府主导、各方参与的有限型转变,打造法治政府,是近年来全国开展创新社会管理的一个新课题。近年来惠州市围绕正确处理政府与公民、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努力建设小政府、高效政府和大社会、善治社会,初步实现了从管制型向服务与管理并重型转变。第一,探索基层民主自治有效载体,不断拓展群众社团有序政治参与。扎实开展“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完善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机制;率先探索网络问政,举办书记与网友见面会,开通书记微博,创新搭建了“惠民在线论坛”、党政领导信箱等网络问政载体,打造了网络问政“惠州样本”,被评为“中国互联网与社会管理创新城市”;创新基层民主政治实施形式,在实践基础上,形成了“四民主工作法”(民主提事、民主决事、民主理事、民主监事)、党员联系村务责任制、村(居)民议事规则等基层民主建设品牌。第二,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推进政府职能向社会转移。积极倡导和推动社会自治,凡是社会可以解决的事情,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步交给社会;大力发展行业协会、公益性社会组织,推进政府向其购买服务;重视发挥社区作为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平台作用,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对每个城市社区每年补贴6万元工作经费。第三,发挥公安、信访、舆论和群众联合协同作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坚持开展“东江亮剑”严打整治行动,在报纸开设“„两抢一盗‟警情天天报”专栏,社会保持安定有序,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

加强制度防腐,打造廉洁政府。如何加强党和政府自身建设,推进政府从保密封闭型向公开透明型转变,打造廉洁政府,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一个重大课题。近年来惠州市围绕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大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倡导为民服务、干净干事,在打造廉洁政府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第一,增强责任意识,完善约束机制。惠州市围绕提高机关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发展的水平,着力完善机关干部“三服务” 的约束机制。坚持一年一个主题,先后在全市机关开展“机关作风建设年”、“机关效能建设年”、“狠抓工作落实年”等主题实践活动,成立“机关志愿服务队”,深入基层为群众提供服务。第二,扩大群众参与,推进公务公开。积极探索政府接受群众评议工作制度,连续10年开展“万众评公务”活动,率先开办“行风热线面对面”节目;以开展党务公开试点工作为契机,扎实推进党务、政务公开;扎实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市政府组成部门从3

5个减少为32个;在全省率先完成公车改革,全市公车数量减少51.4%,公车经费开支总体水平下降22.3%,群众的满意度明显提高。第三,强化制度防腐,保持党风纯洁。围绕保持党的纯洁性、先进性,大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扎实开展廉政风险排查防控,建设电子监察系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科技+制度”惩防腐败体系;加大案件查处力度,坚决查处各种贪污腐败和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2007—2011年,5年共立案查处违法违纪案件1184件,挽回经济损失1.6亿元。

总结惠州近年来以推进政府转型为抓手,扎实推进“科学发展惠民之州”建设的实践,主要有以下值得借鉴的经验:其一,始终坚持科学发展的目标导向。惠州自2008年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试点工作以来,在全省率先实施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县(区)党政正职和部门正职目标责任考核;考核体系分为7大类约50个细化指标,不同职责定位对应不同指标要求,并根据形势发展进行动态调整;每年对照指标组织严格考核,达标则发给绿牌,否则给予黄牌警告,获得红牌者则追究相应责任。其二,始终坚持惠民利民的价值导向。惠州以建设“科学发展惠民之州”为总目标总任务,始终坚持发展成果惠民利民,把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深入实施“人本立市”战略,坚持“民共建、民共富、民共享、民共乐、民共治”,既保障和改善了民生,又激发了群众积极参与,维护了群众的各项合法权益,得到群众的真心拥护。其三,始终坚持创新创业的改革导向。政府转型归根到底要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创新创业。惠州坚持把深化改革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通过加快行政审批制度和企业登记注册制度改革,营造了良好的市场运行环境;通过实施全民创业五年行动纲要,出台扶持实体经济的优惠措施,设立文化产业和科技创新的专项扶持资金,充分调动了群众创业创新创造的热情。所有这些进一步激发了市场活力、群众活力、制度活力,营造了敢干事、会干事、能干事的良好氛围。

惠州的做法启示我们:推进政府转型,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首先必须重新审视政府治理理念和功能定位,改变政府职能“越位”、“错位”和“缺位”的状况,努力实现向提供服务、制定规则的公共服务、民生政府转变。其次要着力构建有效的权力制约与监督制度。坚持依法行政,推进政务公开,使权力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中依法依规运行;破除行政性垄断,消除权力寻租,放开市场准入,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加强职能监督和社会监督,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发展民主政治,保障群众在公共事务决策中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实现从“为民作主”到“由民作主”的转变。最后应该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社会转型、发展目的与发展路径、效率与公平等关系,充分认识到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不可偏废;认识到发展目的是以人为本,发展路径是依靠经济增长、转型升级,切不可本末倒置,舍本逐末;认识到不能片面追求效率,罔顾公平,否则会导致社会动荡,最终也会丧失效率。

第三篇:创新社会管理调查与思考

XXX村创新社会管理调查与思考

XX县XX镇XX村是一个典型的“城中村”,近年来,XX村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东风,积极创新基层民主管理模式,实现了由散乱向条理的华丽转型,并由此呈现了“村风文明、干群团结、管理民主、全民一心”的“西关现象”。

人管钱——民主理财聚人心

XX村有3个村民组XX口人,村民收入相对周边村来说较高。以往,因为财务公开不到位,村务支出由村干部说了算,村民知晓率低,经常产生误解和矛盾。

20XX年,新一届村“两委”班子从财务入手,加强收支的监督和管理。随后,由全体村民公开投票选出了X名村民代表,组成了理财组。理财组成立后,凡是涉及村务支出的项目,必须经过理财组所有成员签字,再由村委主任签字后方可由会计支取,并实行“一票否决制”,如果其中有一人不同意,则该笔费用村财务不予支取。该村还在每月25日的全体村民例会上为每户发放一份该村当月的《现金收支公开表》,保障了村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村里有大型工程建设时,首先由理财组召开碰头会,筛选出具有资质的工程队,然后再召开公开投标会,由村民代表、理财组、理事组、老年协会全程监督,遴选出质优价廉的工程队,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节流与开源并重,该村积极拓宽村级收入来源,使村民的分红收入节节攀升。2012年,该村人均分红已达到XXX元,远远高于当地平均水平。

思考一:民主理财是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突破口。开支公开化,增加了村级管理的透明度,提高了群众对农村集体资产运行的满意度,促进了干群关系的和谐稳定,夯实了民主管理的基础。群众对干部由误解变为理解,由怀疑变为信任,大大增强了村级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有人管事——理事协会省人心

该村以每8户为一组,每组推举3名红白事负责人,组成了理事协会。谁家有红白事,由理事协会选取有资质的餐饮服务队,确定人员分工负责。协会出台了《红白理事章程》,规范了红白事操办的规模、人员安排、坐席要求等。于是,攀比现象减少了,办事成本降低了,矛盾纷争也减少了。章程中规定的“不发烟、限喝酒”一项,更是开启了该村移风易俗的先声。

理事协会还挑起了事务管理、为民调解的重担。在该村的四大市场摊位的管理中,理事协会从约束村民行为、规范商户经营入手,形成了一套管理和服务的机制,使客商留得住、做得好。该村还建立了“村民组—理事组—村委会”的三级村民矛盾调解机制,村民纠纷“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该村连续五年无人到县、乡上访,维护了全村社会和谐稳定。在理事协会的倡导下,该村先后成立了老年太极拳队、秧歌队、健美操队。设置了村民活动室、农家书屋等,彻底改变了业余时间里男的打牌喝酒、女的谝闲话打麻将的旧俗。

思考二:理事协会是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新生力量。“理事会”的健康运行,有利于村民节俭安全的操办红白事,形成了农村健康文明的办事风尚。而且,它还扮演了帮助村委会管理事务的“参谋”和“助手”角色,为农村和谐、稳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有人解难——改善民生暖人心

该村还从改善民生的大局出发,组织老村干部和有威望的老年人组建了老年协会。老年协会成立后,对老年人各方面都给予了倾斜,在年终分红中,对老年人给予特殊照顾。并举办一年一届的重阳文化节,并在文化节中评选当年的模范孝星,并由村干部为孝星披红戴花、授予牌匾和奖金,而且每两年进行一次“回头看”,保证了尊老爱亲的氛围长期浓厚,彻底解决了农村养老难题。

该村对于资金困难的村民积极予以扶持,解决燃眉之急。村民赵海军个体经营中遇到了资金困难,村干部立即组织村理财组成员商议予以解决,最终赵海军顺利渡过难关。该村还用村级资金为村民代缴新农合、养老金等基本款项,设立道德模范专项奖金,家庭困难村民专门补助金,无地小孩土地补助款等,促进了村里社会风气的净化和整体公平,有效地解决了许多民生难题。

思考三:改善民生是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最终目的。“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是十八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认识、新概括。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就要真抓实干,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的长效机制,构筑改善民生的工作载体,切实解决养老难、创业难等重大民生难题。()

第四篇:关于创新社会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阿荣旗关于创新社会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

作者:陈腊梅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84更新时间:2011-11-1

5阿荣旗关于创新社会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当前,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是各级党委、政府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近年来,阿荣旗明确了基层组织建设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目标,围绕以推进农业党建功能区建设这条主线,从强化部署、夯实基础、提升素质、创新载体、发挥作用等方面入手,在基层党组织中开展了“党员分类管理”、“流动党员鸢式管理”、“支部加合作社”、“党员致富行动”、“三联三帮四促进”、“双百工程”等活动,切实发挥了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凝聚人心、引领发展、服务群众、维护稳定的作用,为加快全旗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主要做法

从“三个创新”入手,加强农村社会管理,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

1、以群众满意为出发点,创新管理主体。一是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龙头作用。积极开展“双百工程”“支部加合作社”“双承诺”等主题活动,结合全旗农民富腰包工程,切实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增强基层党组织的透明度,建立村级事务公开、公正、公平议事机制,促进了村级事务规范化管理。二是发挥党员的示范作用。深化党员“双示范”、“党员承诺制”、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等活动,为党员管理社会搭建良好平台,促其在基层民主组织、经济合作组织、综治维稳组织中发挥党员服务发展的示范带动作用,为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坚强保障。三是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下移社会管理的重心,还社会管理的权力于社会和公众,完善村民自治功能,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加快建立健全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的长效机制。

2、以社会稳定为中心点,创新管理模式。一是强化农村社会矛盾的调处。创新社会矛盾调解模式,建立“以党委政府为统领,以人民调解为基础,以旗乡两级大调解工作中心为平台,构建了以综治、司法、信访、维稳为骨干,各部门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互相配合、齐抓共管,集预防、调处、稳控、追责为一体”的大调解工作格局,实现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者的有效衔接。二是强化外来人口的有序管理和服务。以党委牵头,乡镇派出所、计生服务中心为主管部门,对外来居民摸排登记,实行动态管理,及时掌握他们的入住信息、工作信息及生活信息,并对子女入学、就业安置等诉求及时给予解决,变防范型管理为服务型管理,为农村社会稳定做实基础工作。三是强力缩小城乡党建资源的差距。结合民营企业家、科技特派员、大学生村官“三驻村”工程等活动,在全旗城乡基层党组织中开展了以“三联三帮四促进”为主要内容的“党建帮联”活动,组织148个机关事业单位、27个非公企业、8个社区分别与148个行政村和4个乡镇社区建立“城乡党建统筹链”,通过开展“四个一”“四帮四促”“三进三查三提高”等活动,切实在全旗形成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格局。

3、以完善机制为切入点,创新管理思路。一是完善社会管理工作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把社会管理相关工作的成效作为考核各级领导干部工作的主要内容,作为考察选拔任用领导干

部的重要依据。建立信访案件责任倒查制度,对发生的重大信访问题,强化责任追究。二是建立党员分类管理机制。将党员科学分类分别实施在职党员敬业奉献、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流动党员鸢式管理、弱困党员扶志帮扶、代表党员履职建言,激发各个层次、各个类别党员的内生动力,为参与社会管理提供管理人才。三是建立党建宣传教育体系。充分运用农村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阿荣旗党建网站、党建信息手机报等媒体,全力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宣传教育体系,增强党员党性意识,引导农民发挥乡规民约的约束作用,讨论决定农村的公共社会事务,为加强社会管理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从三个方面下功夫,创新社区社会管理,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

1、在整合社会资源上下功夫,凝聚社区创建力量。一是夯实社会管理组织基础。以“横到边、纵到底、无缝隙、全覆盖、立体化”为目标,在社区推行 “四建四延伸”设置形式,实施“网格化”服务管理,加大在“两新”组织中建立党组织力度,形成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其他党组织为结点的网络化社会管理体系。目前,12个社区党组织建立27个党小组。二是创新辖区共建服务载体。采取多方联建、区域共建等方式,开展共驻共建。2011年,签订共驻共建协议书83份,辖区单位为社区解决活动经费4万余元,为弱势群体捐物15万余元,城乡社区联建的“苗木基地”初步赢利1.6万元,增强了辖区内单位之间的横向与纵向交流与沟通。三是开辟网络共建服务资源。依托“阿荣党建网”“阿荣政务网”“向阳社区服务网”等网站,实施社区政策法规性文件、业务流程、动态信息、业务办理结果等全方位公开,建立“网络课堂”开辟特殊群体教育培训平台,向社会延伸服务触角。

2、在科学管理社区上下功夫,提高居民满意指数。一是着眼于提高素质,加强社区队伍建设。从大中专毕业生、下岗职工及待业青年中挑选优秀人才,依章依法选齐配强社区班子成员。并加强社区干部的域内外培训,通过典型交流、学习考察、挂职锻炼等方式,不断提高社区干部依法办事、执行政策、服务群众的能力。二是着眼于提高服务质量,开展社区居务公开。健全社区民主决策制度、社区服务承诺制度、居民代表联系制度及社区居委会定期向居民代表大会报告工作制度等,全面推行社区“四议两公开”,拓宽听民声、知民意、纳民智的制度化渠道。三是着眼于居民参与,完善社区志愿服务。社区党组织通过广泛发动在职党员、无职党员、退休党员及居民,积极组建了51支志愿者服务队,健全了志愿服务体系,在法律援助、家政服务、敬老助残、留守关注、转化后进等十大服务上发挥作用。

3、在拓展社区服务上下功夫,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一是注重源头治理,着力化解社区矛盾。坚持“大调解、大走访、大帮扶”工作机制,设立大调解工作岗位。同时,在楼院开展“三员保稳定”活动。目前,社区调解各类民事纠纷案件564 起,调解成功率达96%。二是注重扶贫济困,着力救助弱困群体。依托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提高社会就业率,扩大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覆盖面,加快廉租房保障体系建设,普遍设立爱心超市、爱心捐助站及留守儿童“爱心小课堂”,拓展救助范围,提升救助能力。2011年,新安置就业261人,那吉镇医疗保险新增5000人,新建廉租房750套。三是注重心理疏导,着力畅通诉求渠道。整合干部群众调解力量,建立社区调解室、“阳光谈心室”、党代表工作室,开通社区便民服务热线,设立社区举报信箱,畅通社区居民诉求渠道,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二、取得成效

自加强创新社会管理活动以来,阿荣旗充分调动了社会基层党组织、广大党员群众的热情,受到广大居民的普遍欢迎和衷心拥护,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

一是进一步完善了社会管理的服务体系。基层党组织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前沿,是联系群众的纽带,是服务社会的窗口,是社会管理的根基所在。近几年,阿荣旗从加强完善社会管理场所建设入手,农村、社区全部建立了社会管理场所,筑牢了社会管理的物质基础。同时,在社区采取“网格化管理”,把社区划分为若干网格,整合相关资源,建立管理体系,消除管理“真空”和“死角”,为社会管理提供组织基础。

二是进一步发挥了党员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作用。以“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为目标,激发社区党员群众参与社区建设的内在动力,采取志愿联建的方式,组织退休干部志愿者、青年志愿者、党员志愿者、少先队志愿者等队伍,开展形式丰富的志愿服务,进一步激发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热情,减少社会管理的成本。在农村以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为目标,实行民主管理,引导村民成立自治性组织,促使群众自己争取自己的利益,自己做自己的工作,自己管理自己的行为。

三是进一步提升了社会救助能力。一方面,深入开展“大帮扶”、“大结对”、三联三帮四促进”、“双承诺”、党员一日保洁、一日捐献、社区义工奉献日等各种形式新颖、内容丰富、适合广大群众参与的主题实践活动,充分调动社会居民救助社会弱困群体的热情。今年全旗党员共承诺为民实事1.4万余件,现已履诺1.25万件;全旗党员干部与弱困党员结成帮扶对子1001对,投入帮扶资金累计达到40余万元。另一方面,以“六个一”幸福指数工程为总抓手,以“全市充分就业示范旗”创建活动提高就业率,扩大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社会保险覆盖面,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分别达到90%、97%和95%以上。

四是进一步增强了社区服务社会的能力。对农村、社区党组织实行“星级”管理、机关党员实行“积分制”管理,同时,依托“十进社区”、在职党员服务在社区、“温馨365工作室”等活动载体,整合辖区单位、人才资源,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积极推行“全方位、多层次”、“一站式、一条龙”服务方式,在社区重点开展了托老携幼、家政便民、爱心超市、残疾人技能培训等服务,切实增强了社区困难群众特别是退休老党员和下岗失业党员对党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了服务社会的能力。目前,社区建立托老所5个,基本保障了社区空巢老安享晚年。

三、存在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社会管理的难度和复杂性正不断增加,矛盾和问题比较突出。一是公共服务有限,社会管理投入不足。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相对落后,社区建设经费投入不足、公共服务设施不够健全、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社会管理缺乏必要的经费支撑,社会管理人员馈乏,满足不了日益复杂的社会管理需求。二是参与意识淡薄,社会管理力度不够。部分党组织对社情民意综治维稳情况了解不多,且社会管理和稳定工作比较麻烦,不容易出成绩,致使部分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意识不浓。三是矛盾日益凸显,社会管理难度增大。大量的“单位人”变成“社会人”,城市中的自由人增多,并且大量的剩余农业劳动力涌向城区寻找就业机会,暂住人口大量增加,社区对实有人口管理的难度不断增大。四是行政负担过重,社区自治功能不强。社区建设多由政府主导,社区资源主要由政府配置,并且社区居委会承担的更多是某些行政职能和社会管理事务,而这些导致居委会主要是“向上看”,社区自治功能却被削弱,基于这样的基层权力体制,社区组织往往很难对社区自身提供足够的公共服务,进而很难让社区居民产生归属感。

四、对策建议

社会管理创新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基层党组织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关键,推进社会管理服务水平,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开展工作。

1、创新社会管理机制,要注重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基层党组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要通过开展双承诺、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等活动,让广大党员在维护社会稳定、创建和谐社会中以身作则,并发挥扶贫济困、化解矛盾、心理疏导等作用,积极引导广大党员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同时,健全完善党员志愿服务活动章程和规章制度,形成党员志愿者招募培训、活动记录、评价激励等工作机制,使志愿服务成为党员参与社会管理的经常性活动。

2、创新社会管理机制,要注重与保障改善民生相结合。发展民生事业是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基础工程。要按照“城乡规划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的思路,推动先进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加快城乡对接。同时,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制度,扩大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险覆盖面。加快推进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建设,不断改善困难群众的居住条件。

3、创新社会管理机制,要注重与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相结合。化解矛盾是加强社会管理的重要基础工作,而矛盾产生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要全面推行流动党员鸢式管理法,建立以基层党组织为管理主体的流动党员管理体系,发挥流动党员服务中心作用,促进流动党员成为返乡创业、带动致富、遵纪守法的党员典范。要深入开展“大调解”工作,建立以旗乡两级调解员为主,党员调解志愿者为辅的调解队伍,全力做好社会不稳定因素的排查调解工作。要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抓好文明家庭、文明单位、文明行业、文明村镇等评比活动,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4、创新社会管理机制,要注重与增强社区自治功能相结合。增强社会群众自治功能,是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要规范基层党组织的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程序,提高社会群众自治能力。同时,基层党组织要重点引导培育三类中介组织,即:休闲娱乐为主的活动类组织、维护群众权益的权益类组织、提供社会服务的服务类组织,依托社会中介组织和社会团体,真正实现“小政府、大社会”的自治格局。

第五篇:嘉鱼县社会管理创新调查与思考

嘉鱼县社会管理创新调查与思考

周厚震

2011年第11期 ——社会建设

抓住机遇 努力作为

嘉鱼县地处长江中游南岸,是武汉城市圈、武汉新港建设和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们先后5次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联系点——嘉鱼县调研,在山区村组,在城镇社区,深入走访基层干部和群众。我们看到,嘉鱼县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上做了大量工作,形成了新的工作格局,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县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积累了经验。抓住机会努力作为近年来,嘉鱼县委、县政府以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部署开展社会管理创新为契机,夯实社会管理基础,健全管理机制,创新管理方法,争创优秀平安县市,积极探索,努力作为,亮点纷呈:——管控精确,措施到位,人口服务管理取得新突破。一是“两实”管理见成效。县委、县政府将“两实”(实有人口、实有房屋)管理工作纳入目标管理和综治工作考核,拨出专门经费,组织专职人员,全面完成全县人口信息采集工作,基本弄清各项基数,实现了“以房找人”和“查人知住”人房一致的双向互联管理。二是社区警务有提升。出台了《关于改进和加强信息化条件下城乡社区警务工作的意见》,把社区作为社会管理的落脚点,进一步充实管理力量。全县6个社区全部实现“一区一警”,82个村全部建立了警务室。积极推行防火安全、交通安全宣传进社区、进村组活动,提高城乡居民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针对山区道路交通实际,集中开展摩托车办牌驾驶人办证专项治理,创造良好的交通安全环境。三是重点人员全管控。加强对各类信息的综合分析、深度研判,落实对重点人员的动态管控,实现对重大案(事)件的预警防范。强制收戒吸毒成瘾人员,全县登记在册的容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被收治,有效防范安全隐患。——预警灵敏,调解为先,矛盾纠纷化解走出新路子。一是“三级平台”成体系。进一步规范县矛盾调解中心和乡镇综治维稳信访中心运作,全县所有社区(村)建立了“公共服务站”,实行“一元化”管理,做到工作人员、经费报酬、职责任务、群防群治队伍“四个落实”。二是“层级管理”定职责。明确县、镇、村(社区)三级化解社会矛盾的责任和要求,明确镇干部包村、政法干警包社区的责任,建立和完善维护群众利益工作机制,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难事不出县、矛盾不上交”。进一步畅通信访渠道,县“四大家”领导带头深入基层化解信访难案、积案,不让纠纷“打死结”,不让矛盾“滚雪球”,连续5年无县级以上督办的涉法涉诉案件。三是“第三方”调解促公正。推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衔接配合,重点在医患纠纷、交通事故、征地拆迁、食品药品管理、环境污染、安全生产等领域建立“第三方”调解组织。现有县、镇、村人民调解组织106个,镇、村、组人民调解员1000余人。聘任98位首席人民调解员,及时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据统计,今年共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605起,调处成功1565起,成功率达97.5%。四是“专业力量”强处置。从政府部门抽调7人成立县级维稳中心,明确处置责任,规范处置流程,完善处置预案,确保发生群体性事件第一时间有人到场。对重大群体性事件,邀请法院人员和律师提前介入,及时化解纠纷。

——疏控并举,重点覆盖,虚拟社会管理取得新成效。一是加强网吧管理,把好源头关。公安局会同工商、文化等部门,严厉打击“黑网吧”,共取缔无证网吧2家。不允许接纳未成年人上网,不间断开展实名制上网大检查,共处罚不落实实名制登记网吧31家。依靠网络安全报警网站接受网民群众报警、举报和求助,拓宽网上信息和案件线索发现渠道,破获网络案件7起。二是加强舆情导控,把好方向关。成立网安警务室,建立专(兼)职网络舆论引导队伍,运用网络语言抢占网上舆论“话语权”。建立与网络“意见领袖”定期沟通机制,每2个月由综治、公安等人员上门与其沟通。三是加强政务公开,把好信任关。县委宣传部建设开通了“中国嘉鱼网”,及时反映政府工作动态,宣传政策法规,实现政务公开透明。开通了“县委书记会客厅”、“县长信箱”、“局长信箱”等栏目,接待并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

——未乱先治,有乱必治,社会治安防控实现新跨越。一是强化打击整治。以“铁的法律、铁的作风、铁的手腕”重拳打击黑恶势力违法犯罪,共打掉涉黑涉恶团伙6个,群众拍手称快。深入开展“清网行动”,抓获在逃人员22人。强化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加强校园安全保卫。二是完善治安防控。加强视频监控系统建设,总投入1300余万元,建成126条视频监控网络光纤平台,3014个监控探头现已投入使用。推行网格化巡逻防控,“两抢一盗”等可防性案件同比下降12%。三是落实群防群治。在城镇和农村建设自防与联防、义务与有偿、长期与季节相结合的社会化群众性治安防范组织。开展“推进十户联防,打造平安嘉鱼”活动,建设“十户联防”报警平台,提高了自我防范效能。四是加强法制教育。对闲散青少年、辍学人员和在校学生开展法制教育,采取讲授法制课、到监狱(看守所、少管所)参观、到法庭旁听等形式进行教育,有效减少了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发生。

不可忽视的几个问题

嘉鱼县社会管理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一些与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躲不开、绕不过”,亟待解决。主要表现为:

1、社会结构不断变化,管理方式要适应。面对社会阶层多元化,多种经济成分组织的出现,大量的“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过去嘉鱼城镇就业人口“单位人”占19%,目前已下降到9%),原有的管理方式已不适应。

2、人员流动不断加快,管理格局要完善。农民工、下岗职工、大学生等就业人群呈现多元化、大流动趋势,目前嘉鱼县流动人口9万多人,占实有人口的25%。刑释解教人员逐年增加,重点人口监管工作量加大,社区矫正、帮教安置工作相对滞后,亟待进一步完善“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管理格局。

3、互联网络发展迅猛,管理手段要跟上。嘉鱼县互联网用户近五年间增长近2倍,网络安全已直接影响社会稳定。有关部门要配强网络安全专业人员,配齐必要的网络安全技术装备,不可被动防御。

4、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要创新。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过去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城乡户籍管理制度、保障制度,增加了管理成本,不符合当代社会管理的需求。

不断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面对全力推进湖北跨越式发展,实现“十二五”奋斗目标,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和胡总书记在湖北视察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省委九届十次全会精神,不断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嘉鱼县社会管理创新实践,对农村县市社会管理创新具有借鉴意义。下一步,要努力巩固已经取得的社会管理创新成果,继续围绕“人、车、屋、场、网、事”六个要素,针对存在的较为突出问题,坚持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共同治理,努力做到“七个确保”:

1、确保人口管理见实效。全面、真实掌握人口及房屋等信息,是创新社会管理提高服务水平的基础。一是建立“两实”长效机制。不断推动“六个落实”(落实运作机构、落实专业队伍、落实社区民警和治调主任、落实社区专职流动人口管理员、落实楼栋治安信息员、落实房屋和出租户一月一报制度),建立“两实全覆盖”长效管理机制,逐步实现对实有人口的动态管理。二是探索“居住证”制度。借鉴武汉、鄂州等地作法,实行户籍制度改革,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按实际居住地登记为“湖北居民户口”,促进人口合理有序流动。三是推动形成政府主抓格局。在市、县两级政府成立“两实”管理办的基础上,推动政府将“两实”管理列入职能部门的考核目标,综治部门将“两实”管理列入县(市、区)党政有关部门综治考核目标。

2、确保行业管理无死角。出租屋、旅店、网吧、娱乐场所等,历来是社会治安管理的重难点。要将重点场所管理作为创新社会管理的突破口,实现“信息全收集、事态全掌握、管理全覆盖”。一是坚持实名登记。强力推进旅馆业信息系统安装,组织开展实名登记大检查,抓好旅馆、网吧、出租屋的实名登记工作。针对“旅店式”出租屋存在的管理盲点,将其全部纳入治安信息系统管理。二是实行分类管理。将出租屋分为“放心类”、“关注类”、“严管类”等类型,按时定期上门检查。三是推动行业自律。组织重难点管理场所和房屋中介、典当、废旧回收、机动车修理等行业,成立行业治安管理服务协会,明确治安责任,安装信息系统,与公安机关联网;组织出租屋房东、承租经营户、小区物业等用工单位成立流动人口治安管理服务协会,提高动态管控效率。

3、确保特殊人群受关爱。要把对特殊人群的关爱服务,作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着力点。一是对未成年人从教育入手。切实做好闲散青少年、流浪儿童、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等的教育管理和服务救助工作,协调有关部门为他们开展就业培训。二是对“失过足”的从安置入手。公安、司法、民政等部门要积极开展刑释解教人员的帮教工作,为他们进行就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三是对“生了病”的从治疗入手。对长期、反复吸毒人员实行集中强制隔离戒毒;对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要尽快完善有关法律法规,依法集中收治。

4、确保治安局势全掌控。积极构建融“打、防、管、控”于一体、网上网下全覆盖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有效提升对动态社会的管控能力和对复杂局势的驾驭能力。一是将扫黑除恶进行到底。坚持黑恶势力头目不落网不放过,经济基础不摧毁不放过,“保护伞”不挖掉不放过,黑恶必除,除恶务尽。二是对侵财犯罪严打不懈。严厉打击“两抢一盗”、诈骗等多发性犯罪。对食品药品等造假犯罪活动要敢于“亮剑”。三是构建社会治安防控“六张网”。即街面防控网、社区防控网、单位防控网、视频监控网、区域警务协作网和虚拟社会防控网。继续在重要通道设立治安检查站或治安卡点,不断提升社会治安能力和水平。

5、确保虚拟社会不失控。网上违法犯罪活动日益突出,网上信息安全问题日益凸显,虚拟社会对现实社会的影响日益增强。提高信息网络管理能力和水平,必须形成“网上反制、舆论反转”的氛围,统筹两个战场。一是主动应对。加强网安警察队伍建设,建立网络舆论监测、研判、预警、处置机制,积极构建虚拟社会防控网络。二是主动出击。开展互联网站和接入服务商的全面清理,加强对手机、微博、社交网站的管理,严厉打击色情、赌博、诈骗等网络犯罪活动。三是主动引导。成立重大突发敏感案(事)件舆情指导组,建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加强与新闻网站、网络论坛的沟通协调,积极主动引导网上舆论,妥善处置重大舆情事件。

6、确保警民关系更和谐。紧紧牵住群众利益这个“牛鼻子”,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一是深入开展“万名民警四进四访”活动(进社区、进农户、进企业、进重点场所,访民情、访民意、访民难、访民安),真正把工作做到老百姓的心坎上。二是加快开通政务网站,逐步实现公共服务项目网上办理。对办理证件等事务,要采取多种服务方式,尽可能方便群众。三是认真开展“两访两谈一整改”活动(案件回访、重点走访,警民恳谈、媒体座谈,整改突出问题),化解矛盾纠纷,整改突出问题,改善队伍形象。

7、确保公正廉洁执法。公正廉洁执法涉及社会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线。一是抓机制促公正。严把办案证据关,从源头上防止冤假错案。全面推行量刑、处罚规范化改革。二是以抓硬件促公正。强力推进讯问室、监室、候问室、调解室等处视频监控全覆盖,杜绝刑讯逼供、体罚虐待和涉案人员非正常死亡。三是抓监督促公正。严格落实“执法问责六条铁规”,不断提升执法公信力,提高群众满意度。■

(作者系湖北省公安厅常务副厅长)

下载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的几点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的几点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创新社会管理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调查与思考 中共嫩江县委员会 (2011年3月17日) 当前,我国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而艰巨。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社会......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服务创新社会管理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服务创新社会管理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对进一......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河北省张家口市通过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为全市科学发展、跨越赶超提供坚强组织保障和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创新基层干......

    关于烟草行业基层组织建设与零售户管理的几点思考

    关于烟草行业基层组织建设与零售户管理的几点思考 基层组织作为一个组织架构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一个组织体系建设的落脚点,更是其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中国共产党......

    关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针对农村工作实际,在深入农村基层,与村干部、村民代表、党员群众进行座谈调查,掌握了解农村基层组织的现状基础上,对我镇农村的发展的基层组织建设认真做了调查分析和思考。从座......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在加强社会管理创新中积极推进基层组织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当前,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作出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大部署......

    村级组织建设的调研与思考

    农业税实行政府全额代缴后,村级组织建设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矛盾。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转变村级组织职能,更好地发挥村干部作用,发展壮大村级经济,确保农村社会稳定,夯实农村基......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实践与思考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的细胞,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