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社会组织建设提升社会管理能力
加强社会组织建设提升社会管理能力
——兼谈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合作
多年来,北京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社会组织的发展。从2003年开始,市政府每年都把培育社会组织工作列入了折子工程之中。2007年12月,为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强首都社会建设,加快推进首都现代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步伐,经中央有关部门批准,北京市成立市委社会工委、市社会建设办公室。市委社会工委、市社会建设办分别作为市委的派出机构和市政府的工作部门,实行合署办公。原市行业协会和市场中介发展办的职能也并入其中。其主要任务是,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着力搭建宏观管理平台,研究制定首都社会建设的总体规划,统筹推动社会建设各项任务的分解落实和督促检查。着力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加强城市社区建设;着力扩大载体,积极培育各类社会组织;着力加强“两新”组织党的建设、加强社会工作者队伍和社会志愿者队伍建设;着力加强社会建设的薄弱环节,使社会建设进入全面推进、重点突破、有序建设的阶段。
一、北京市政府部门与社会组织的合作
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初期,北京市和全国一样,社会组织官办的居多。这时候的社会组织由管理机关主办,要么是以“二政府”的形式出现,要么就是依附于管理机关,靠管理机关的拨款生存。这些社会组织缺乏社会组织应有的民间性和独立性,它们也为政府部门服务,但是这种服务是领导与被领导、上级与下级的关系,在缺乏独立性、自主性的情况下,社会组织与政府部门平等独立的合作是无法实现的。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政府机构改革进程的加快,社会组织的发展,使得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合作逐渐增多。从目前情况看,我认为,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合作,首先是政府部门要有合作的需求,其次是社会组织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另外,和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也有很大的关系。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程度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部门的权力和能力。当政府还具备对于社会事务大包大揽的能力的时候,政府与其他社会组织的合作就不太可能实现。反之,如果当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实现之后,社会组织得到了广泛的活动和生存空间,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合作则才会逐步走向正轨。
北京市近些年来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社会组织能力进一步增强,一些群众自发成立的社会组织逐渐增多,政府职能转变步伐逐步加快,为社会组织与政府的合作提供了条件。一些政府管理部门在推进与社会组织的合作中做了许多卓有实效的工作。其中,中关村园区管委会、市工业促进局、市商务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中关村园区管委会的30家社会组织全部是民间自发成立的,市工促局和市商务局两家行业协会共有68个,占全市市级行业协会的39%。这三个单位在发挥本领域社会组织的作用、加强与社会组织合作方面有着相同的特点:
一是管理部门转变观念,积极培育社会组织发展,重视社会组织作用的发挥,建立起与社会组织相互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
二是制定本区(领)域管理办法,完善政策环境。中关村管委会制定了<中关村科技园区社会团体管理办法>和<中关村科技园区社会团体组织发展支持资金管理办法>,商务局制定了<本市商务领域行业协会规范治理和脱钩工作的实施意见》,对社会组织的登记管理、依法活动、政府购买服务和资金扶持进行规范。
三是明确管理机构,加强服务引导。三个部门都设立了社会组织的专门主管部门,把培育、扶持和引导社会组织的发展作为主要职能,开展对社会组织的服务工作。
四是设立专项资金或购买服务,加强合作,提升社会组织地位。中关村管委会每年从园区产业发展资金中拨付专款,对社会组织及其项目提供资助。2001—2006年,中关村园区管委会共资助社会组织工作经费1 148.95万元,资助社会组织78家次,资助项目225项。市工促局与社会组织合作完成了政府调研、政府调查、行业统计、行业标准编制、企业创新成果评审、承办展览、制定和实施行业“十一五”规划、职称评定等工作。市商务局除了将一些工作转移给社会组织之外,还积极与社会组织合作,按照《北京市商业服务业迎奥运三年行动计划》、<北京市商业服务业奥运会(残奥会)2007年测试赛场馆外围保障商业整顿工作实施方案>、《北京市大型商场超市购物环境规范(试行)>、<公共场所双语标识英文译法选编》、<北京市商业服务业迎奥运培训工作指导意见>和《北京市商业零售企业员工行为礼仪规范(试行)》的要求,在提升服务质量、改善消费环境、强化员工素质、提高服务技能、构建信用体系、倡导行业自律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五是坚持政社分开。中关村管委会自身没有举办社会组织,也无政府工作人员在社会组织兼职。在日常管理中,采取“社会组织自我发展,政府指导但不干涉日常工作,努力提供服务”的工作模式。对在园区外注册在园区内活动的社会组织,不问出身一样给予服务。市工促局和商务局从社会组织长远发展出发,坚持政社分开,稳步进行行业协会脱钩和解除公务员兼职问题,保持了社会组织的民间性、独立性,为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打下了基础。
六是加强培训,打造专业队伍。中关村管委会注重社会组织专业工作人员队伍建设,制定了人才培育计划,委托专业机构对社会组织工作人员进行1000人次以上的培训,提高了专职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例如,北京市中关村科技民营实业家协会有14名专职工作人员,其中研究生和双学历有5人,大学本科学历8人,大专1人,工作人员平均年龄30岁,平均工资在4000元以上。
二、社会组织作用突出,成绩显著
社会组织通过从事向政府输出服务、制定行业规划、规范行业秩序、维护企业利益、反映共性诉求、促进产业发展等工作,发挥了沟通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营造出良好的产业发展、创新创业、企业信用、市场环境、人才流动、国际交流、技术成果转化环境,成为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
1.促进产业发晨
中关村园区社会组织打造和整合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增强优势互补,共同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例如,北京闪联信息产业协会通过制定标准,推动了园区与之相关的产业的完善和聚集,闪联标准通过国际标准组织ISO立项,并被国家标准委员会评为中国标准创新一等奖。市商务局收集和整理国家标准23个、国家行业标准1 5个,北京市地方标准13个,编辑印刷了<商业服务业标准化工作资料选遍》,各协会结合行业实际,不断研究探索通过国内贸易标准的实施来规范、促进行业和企业发展的途径。同时,大力加强国内贸易标准的宣传推广工作,普及标准化知识,增强标准化意识,积极开展采标和达标活动。依照<关于严格控制本市商场超市室内空调温度的通告》,加强节能宣传。市工业促进局的协会加强品牌建设,服务北京工业。北京服装纺织行业协会受政府委托,继续开展了“2007:fl;京十大时装品牌”评选工作,还积极组织参与“迎奥运北京工业品牌展览会”,承办了“时装之都品牌展”。北京食品协会支持北京奥运会赞助商、供应商和食谱原材料遴选企业,引导北京食品企业,借助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的契机,以北京奥运会期间来京的旅游者为对象,推出了一批具有北京历史文化、京味口感突出、携带方便、包装精美、适于馈赠的旅游特色产品,满足来京旅游观光的中外消费者的需求。大力拓展“京药”品牌建设,提升北京医药的市场竞争力。受北京市工促局、市药监局委托,北京医药行业协会在第56届全国药交会上,开创全国医药系统由行业协会组团参展之先河。
2.服务会员企业
中关村科技园区社会组织在通过提供品牌服务、推进会员国际化发展等方面,为会员企业提供服务。例如高新技术企业协会组织会员企业参加德国杜塞尔多夫国际医院及医疗设备博览会,参加德国汉诺威CEBIT展览,主办“北京企业与外资银行面对面”融资沙龙,举办“中关村高科技企业进军东盟高层交流会”、“中国品牌企业东盟战略高峰会暨北京交流会”等系列活动:自主品牌创新发展协会开展了园区第一批快速成长企业的评选、“V815”民族品牌创新发展高峰论坛、2006年“品牌万里行”北京站系列活动、2006年京台科技品牌论坛专场等。依照<北京市商业服务业迎奥运培训工作指导意见>和<北京市商业零售企业员工行为礼仪规范(试行)>,行业协会配合各区、县商务局大力参与奥运培训工作。到目前为止,全市商业服务业参加培训人数已达24万人次,涌现出3"48家“首都文明服务示范窗口”、80名“首都文明服务明星”、29个“奥运培训工作先进单位”、104名“奥运培训工作先进个人”,培训成效显著。据不完全统计,工业促进局的协会在2007年就开展了考察、交流、培训、论坛、参展、研讨等经济活动达620多次。一些协会不仅重视国内的学习交流,更注重扩大与国外同行的合作,社团管理研究15开拓国际市场。仅北京市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协会2007年就接待了德国、法国、日本等十几个国家来访的经贸代表团180多人,组织本市30多家企业领导参加了对外商贸洽谈1 2项。
3.协助政府工作
中关村园区社会组织通过为政府建言献策,协助政府开展工作。2006年,协会联席会成员撰写的关于落实<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90条政策建议,得到市领导的高度重视:社会组织制定的<中关村科技园区十一五电子产品市场发展规划)、<中关村十一五人力资源规划》被中关村科技园区发展总体规划采纳;软件行业协会、创业孵育协会、电子产品贸易商会、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分别发布行业分析报告,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不动产商会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小企业创业服务楼”,降低小企业创业成本,为创业小企业营造了良好的创业环境。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北京工经联、矿业、医药等30个协会完成T72个调研课题。其中家具、机电、饲料协会分别完成5个课题。这些调研课题紧紧围绕促进产业发展提出很好的意见、建议。北京质量协会根据北京迎奥的实际情况,积极组织专家向2008奥运会工作提合理化建议。从质量管理的角度联名向奥组委提出三条工作建议,并对每项建议都具体制定了初步实施方案,这些建议得到奥组委的高度重视。北京医药行业协会、北京电子商会、北京汽车行业协会受政府委托依法开展了行业统计工作。北京质量协会接受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委托,完成2007年北京市质量管理优秀企业的现场评审工作。北京企业联合会接受市工促局委托以北京市企业组织代表的身份参加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总工会组成的北京市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会议,参加“三方”联合办案,代表雇主合法权益参与劳动立法工作,定期分析我市劳动关系状况,为北京市劳动关系的和谐与稳定做了大量的工作。
三、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成功经验分析及存在问题 从北京的政府管理部门同社会组织合作的经验分析看,都具备以下特点:一是部门领导重视社会组织的建设和作用发挥。二是所在区域或领域的社会组织具备一定的实力和活动能力。三是政府职能部门思想转变的程度相对较高。从北京市社会组织的总体上看,还有相当一部分的社会组织存在着政社不分,社会组织实力薄弱、自立能力不强、发展和活动空间有限、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的年龄老化、经费不足、内部民主决策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致使协会的服务面窄和自律、协调功能难以发挥,部分协会会员数量较少、行业代表性不强、缺少影响力。另外国有企业的比重大也是北京市行业协会和沿海省市相比存在差距的一个原因。
因此,要使社会组织进一步得到发展,建立起社会组织和政府部门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还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1.政府部门耍转变观念
扭转对社会事务大包大揽的思想理念,要重视发展和培育社会组织,更要相信社会组织的能力,和社会组织平等合作。
2.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国家相关职能部门加强协调,制定对社会组织的财税优惠政策,允许设立社会组织扶持专项资金,建立制度化、规范化的公益事业政府购买服务制度,支持社会组织的发展。建立社会工作专业资质评定制度和社会工作者资格等级制度,促进专业化队伍建设。同时,注重社会组织群体的民主政治权利的实现,提高社会组织和专职工作人员的社会地位。
3.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政府有关部门要统筹协调,加强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剥离的力度,真正把社会管理职能转移给社会,改变社会组织与政府合作时的被动性,由社会组织承担部分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工作,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政府效率的提高,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的步伐。
4.加强社会组织建设
完善社会组织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以章程为核心的各项规章制度,鼓励其保持非营利性质,按照市场化运作、民间化发展。坚持政社分开,自主活动、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提高组织运作透明度和自我约束能力,着力培养和提高其活动能力。加强社会组织诚信建设,促进自律机制的形成。不断提高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素质和职业化程度,努力建设和培育一支宏大的专业化工作人员队伍。
第二篇:浙江大学社会管理能力提升研修班学习心得
浙江大学社会管理能力提升研修班学习心得
5月13日-17日,我们青年干部来到浙江大学,进行了为期5天的研修学习,这是我入职3年来第一次如此长时间地在外参观学习、增长见识、开阔视野,足以体现上级对青年干部能力提高的重视。
我是一名XX,我们部门初成,不破不立,很多新的制度、理念应该在成立的时候就规划好,所以需要学习借鉴的地方有很多,我也深感责任之重大。所以我觉得这次外出学习非常及时,其中学习、听闻不少有关社区、街区及基层工作的见解独到新颖,听来豁然开朗,真心觉得社区的干部们有必要出来走走、看看,深入地学习下。
这次我们学习了方方面面的社会管理知识,包括创新思维与创新管理、城市特色街区建设与商业开发、心里药理&情绪管理与身心调适、执行力解析、拆迁问题与社会稳定、团队文化建设、党的领导与群众路线、还有现场观摩上羊市街社区。我自己把此次学习分为社会管理与自我提升两大块。
一、社会管理学习心得
城市特色街区建设与商业开发,拆迁问题与社会稳定,以及现场观摩上羊市街社区。其中现场观摩上羊市街社区对我感触最深。上羊市街区是中国社区建设展示中心,是新中国第一个成立的社区,环境优美、设施齐全。相较我们这些新成立的社区,它起步早、理念新,几乎集合了中国社区建设的全部智慧。首先,硬件设施齐全。上羊市街社区建立了三位一体的服务网络,以及平安365社会服务管理平台。三位一体即政府、社区(居委会)、社会(社区各类组织)三大主体,建立政府公共服务、社区自主互助服务、社会商业服务和便民利民服务三大体系,通过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站、社区居民参与平台、各种居民生活类服务平台,实现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社区网络服务体系。平安365社会服务管理平台即网格化服务管理平台,通过居民发现问题、社工走访上报问题、相关部门联动解决问题,利用互联网平台实现高效服务。参观完上羊市街社区后我感触颇深,也深觉差距之大、压力之重。建立如此完善的服务网络需要社区在成立初期就做好完善的摸底走访及网格化建立的初期工作,分工到人、责任到人,同时也需要财力物力人力的投入。在社区成立之后,要积极扶持社区各类组织,招募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充实社区服务力量,让居民参与到自我管理、相互服务的体系中来,实现居民自治。
通过城市特色街区建设与商业开发的学习,拓宽了我们街区建设、商业发展的思路。常州有好多商业街,却没有一条能称之为商业特色街,因为仅仅是商业繁荣的街区,却没有自身的特色。杭州的特色街区分为本地产业、饮食休闲、国际大牌街等三类,共同的特征是文化的积淀。文化是街的灵魂,的确如此。如今XX的发展被现代化、商业化所取代,飞速发展更新的同时却将文化和历史遗忘在了角落。如有名的XX、XX、XX等,如今虽也加大了保护力度,重视文化开发,希望管理和制度也要跟上。我们新桥镇处在建设新城时期,可以把握这样的发展机遇,建立富有特色的文化街区,成为我们的地标。
二、自我提升学习心得
在浙大,我们不仅学习了社会管理,自我的素质修养也获得了提升。开班之后的第一课,由浙大哲学系教授、博导,斯坦福大学青年访问学者金立博士给我们上的创新思维与创新管理,仿佛打开了一扇创新之门,让人耳目一新。她站在理性的高度,用精炼的语言将枯涩难懂的哲学道理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知道,原来哲学也这么有滋有味,而不是天方夜谭。
而为我们讲述执行力的林峰老师,又是另外一种风格。他充满激情,富有感染力,用易经讲述如何在事业上起步,奋进,直至成功。让我们明白,在不同的阶段做不同的事,在每一个阶段做好应做的事。林峰老师精彩的讲课为他赢得了最受欢迎老师的称号。
讲述团队文化建设的董明珠老师,站在女性细腻的视觉角度,用她自身的故事向我们讲述如何团结同事、如何创造自身的价值。
在短短五天的学习中,我们学到的知识是无法用时间来计量的,而是一个质的飞越,是在工作思想思维及自我提升方面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非常感谢上级给我们这样一个学习的机会,让我们在疲于工作的间隙能停下来审视一下自己,重新找准正确的前行方向,奋勇直前。
第三篇:提升领导干部领导创新社会管理能力对策研究
解决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深化认识,把握规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全面提升领导创新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一、提升理念创新能力。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顺应我国社会建设进程,善于统筹整合各方资源,努力创新工作理念思路。一要从重经济建设、轻社会管理向更加重视社会管理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的关系,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的关系,社会管理与群众工作的关系,真正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作为紧迫而又重大的战略任务来抓,努力构建符合时代特征、体现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体系,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二要从重政府单一管理、轻社会参与向更加重视政府主导并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和广大群众有序参与共同管理转变,切实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要求,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的工作格局,改变政府在社会管理中包揽一切的做法,既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又要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更加积极、有效地参与社会管理,不断壮大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群众基础。三要从重管理、轻服务向更加重视管理与服务并重并在服务中推进管理转变,真正将服务的思想体现在社会管理的方方面面,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从而实现依法管理、科学管理、人性化管理。四要从重行政手段、轻依法治理向更加重视全面依法管理社会转变,努力把各项社会管理活动纳入法制轨道,积极推动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更好地运用法律规范、经济调节、道德约束、心理疏导、舆论引导等手段,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抓好源头预防,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五要从重“以管为主”、轻“以人为本”向更加重视协调社会各群体利益,不断满足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上转变,始终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力争使社会管理创新的每项举措,都实实在在地顺应民意,惠及民生,保障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提升群众工作能力。各级党组织和各级领导干部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群众工作最基本、最直接、最有效的力量,要提升群众工作能力。首先,要增强群众工作意识,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同做好群众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深入研究新形势新任务的发展变化对群众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把群众工作贯穿到社会管理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从源头上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其次,要畅通群众工作渠道,建立和延伸有效的群众工作渠道和社会管理网络,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掌握思想引领主动权,善于运用群众路线的方式、民主管理的方式、服务为先的方式,教育引导群众依法有序理性表达诉求,及时化解社会矛盾,着力解决社会问题。其三,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推动基层组织把知民情、解民忧、化民怨、暖民心作为经常性工作,提高基层组织了解民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使基层组织成为我们党执政为民最重要的组织基础,使基层领导干部在创新社会管理实践中,在解决群众问题服务群众岗位上得到提升锻炼。其四,要改进群众工作作风,大兴服务群众之风,增进与人民群众感情,增强密切群众关系,掌握群众思想脉搏,把群众思想引领工作与创新社会管理、解决群众问题有机结合起来,以正确的权利观和事业观执政为民,并在做好群众工作中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示范引领作用。
三、提升管理服务能力。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把着眼点放在更加有效提升社会管理服务能力上,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以构建新型社会管理制度体系为支撑,从而增强社会管理和维稳工作的效能。一是抓好民生保障制度建设。必须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着力解决当前群众反映强烈的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保、医疗、住房等民生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二是抓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建设。决策不当是引发一些社会问题的重要因素。要不断完善和落实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在事关发展全局的重大决策中要相信群众,听取群众意见,充分考虑可能出现的社会风险、环境影响、矛盾纠纷及各类不稳定因素,确保决策的合法性、合理性、科学性、可行性、安全性,从源头上预防化解矛盾。三是抓好利益诉求表达机制。畅通高效、规范有序的诉求表达机制,是解决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提高社会动态平衡能力的重要条件。要进一步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健全民主决策制度,提高群众参与程度,畅通诉求表达渠道,关注民生、民意、公平,主动解决群众合理诉求,积极引导教育群众依法有序表达诉求,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四是抓好矛盾预防排查化解机制。有效预防化解矛盾是当前有序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运行动态优化的重要措施。要建立矛盾纠纷滚动排查机制,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领域、重点时期、重点人群的监控排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要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大调解工作体系,形成社会管理合力,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防止矛盾累积、叠加、激化。五是抓好人口动态管理服务机制。做好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加强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和服务,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难点重点。各级政府要加强和完善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体系,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本地化,为他们体面尊严的生活工作创造更好条件。加强特殊人群的关怀帮助,认真落实刑事解教人员安置帮教政策,扩大社区矫正试点覆盖面,加强对社会闲散人员、不良行为青少年的教育管理,严格落实对高危人群预警、管控、帮扶,确保社会安全和谐可控。六是抓好社会公共安全防控机制。这是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社会健康运行的重要支撑。要加大投入,扎实推进社会公共安全防控体系建设,强化对社会面的防控,预防打击违法犯罪,维护国家安全;加强重点区域和突出治安问题整治防患,实现社会稳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加强公共安全管理和监控,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和群体性事件发生;加大平安创建力度,营造和谐发展环境。七是抓好信息网络管理服务机制。积极探索新兴媒体管理办法,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及时掌握网络舆情动态,有效引导主流媒体和舆论,切实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八是健全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基层,活力也在基层,各级党委政府要把人力、物力、财力更多的投入到基层,努力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提升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的功能。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管理,积极推动建立政府调控机制同社会协同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与社会参与力量互动的政府主导、社会协同管理网络,努力形成社会管理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
四、提升应对处置能力。一要增强应对防范意识。要通过各种形式和有效宣
传及应急管理工作培训等,使各级领导干部充分认识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存在的社会风险、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可能出现的困难、危机和突发事件,做到未雨绸缪,预防在先,临危不乱,积极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和突发事件。二要建立预警处置机制。主要通过建立健全科学合理、反映灵敏、运作有效的预警监测机制,信息报告机制,应急救援机制,舆论引导机制、决策指挥机制和社会动员机制等,一旦发生危机、风险和突发事件,能快速反应,应对自如,有效处置。三要建立组织保障制度。各级领导干部是有效应对和妥善处置各类突发事件和社会风险的组织者、领导者、指挥者,一方面,要加强自身学习和锻炼,不断提升管理和促进社会事务、社会秩序、社会发展的本领,提升科学判断形势,应对复杂局面,有效组织处置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建立应急管理机构,强化应急预案演练,加大科技支撑和保障力度,提升应对处置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常态化。
五、提升实践推动能力。各级领导干部是领导创新社会管理的实践者、组织者、推动者,要不断提升实践推动能力,从而实现对社会管理的创新发展。一要调研推动。各级领导干部要围绕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经常深入基层,开展工作调研,了解掌握社会管理存在的难点、重点问题,尤其是社会管理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认真研判形势,探索规律途径,掌握工作主动权,更好地指导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发展。二要过程推动。各级领导干部要找准社会发展与社会管理工作切入点和结合点,积极参与创新社会管理实践,把社会管理创新的过程作为妥善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化解矛盾纠纷、理顺利益关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作为引领社会、组织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社会能力提升的过程,从而有效解决影响社会稳定的源头性、基础性、根本性问题,最大限度的增加和谐因素,激发社会活力,减少不和谐因素。三要项目推动。社会管理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放在国际国内大背景下去审视推动,置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来谋划推动,纳入各地“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中项目推动,要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中央综治委社会管理创新项目建设指南》的要求,结合各地实际,把社会管理的各项任务进行分解并作为项目管理和项目建设,高度重视,积极探索,精心运作,使社会管理创新的各项任务通过项目运作,落到实处,全面提升领导干部领导创新社会管理能力和水平。
第四篇:社区工作创新:社会管理能力提升的“助推器”
社区工作创新:社会管理能力提升的“助推器”
基于吴江滨湖新城松陵办事处社区工作的观察
来源:《现代领导》(下半月刊)2012年第5期 作者:黄
正术 [日期:2012-06-14] [字体:大 中 小]
创新是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
社区作为与城市居民生活休戚相关的基本单位,社会管理的基层组织,在创新城市管理、服务居民生活、推进社会进步和维护社会稳定等诸多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吴江市的城市化率已达62%,城市常住人口近130万,大量人口生活在社区。社区已日益成为党群关系的联系纽带、服务群众的重要平台、乐居吴江建设的生动舞台。
近年来,吴江滨湖新城松陵办事处社区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各项工作,有些创新性的做法对提升社会管理能力水平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松陵办事处位于吴江市松陵城区,辖区面积1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近2.4万户,居民近6万人,辖区外来人员约3万。下辖水乡、西塘、北门、三村、二村、东门、城中、石里、西元圩、梅石和奥林清华等11个社区,其中5个老城区社区,4个商品房社区,2个村改居社区。每个社区服务范围1平方公里左右,规模户籍2-3千户左右。目前社区工作架构为社区党组织、居委会、工作站“三块牌子一套班子”。
“一联双管”:加注社区工作创新“新动力”
“一联双管”是吴江加强社区党建工作的创新性举措,是指机关党组织与社区党组织共同建立的党员管理和服务制度,机关党员接受单位和居住地社区党组织的双重管理,通过积极参与社区公益活动来服务基层。
松陵办事处辖区内有25个党委,120多家机关单位,开展“一联双管”工作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自2004年在二村社区开始试点、2005年8月全面推广以来,截至目前,已有101个机关党组织与9个社区建立“多对一”结对帮扶机制,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支持。活动丰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形成常态,“居民有困难,请找党组织”的理念已扎根居民心中。
一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在各社区结对单位中确定牵头单位,具体确定每月联系日,通过前期会议安排确定各项细则,全面落实会议议程和内容。社区党组织工作人员经常拜访牵头单位与结对单位,主动汇报各项工作成果和活动开展进程。二是活动内容丰富针对性强。八年来,“一联双管”结对共建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各种需求得到了有效满足,广受居民欢迎和称赞。构建“一对一”帮扶网,根据不同对象采取物质扶助、智力扶持等多种帮扶形式。建立帮困服务平台,推进帮困服务中心建设,建立社区困难党员、群众台帐,针对不同致困原因,在再就业、城镇低保、社会救济、大病医疗救助等方面,依托结对单位职能,积极为居民排忧解难。丰富社区居民文化生活,机关党组织通过开展联合党课、送讲座、送书籍、送文艺、送健康、送法律到社区等形式,增强帮教实效性。2010年,活动进一步明确结对党组织每年上门走访社区孤寡“空巢”老人、困难居民不少于2次,与社区党员一起过1次组织生活,与社区党组织开展1到2项有特色的共建活动,办好1到2件有影响的实事。党员志愿服务针对性更强,根据社区居民不同人群、不同需求实际,结合结对机关不同职能,设定政策宣传、就业援助、法律援助、心理咨询等15个党员志愿岗位,根据社区居民需求开展志愿服务。三是开展活动简报宣传。各社区充分利用社区老党员、老教师的人力资源,创办了各具特色的活动简报,大力宣传“一联双管”活动的开展情况和取得的实效,努力提高活动在居民和机关党员中的知晓率和影响力。四是结合“一社一品”服务品牌,进一步深化社区党建工作。依托社区服务品牌优势,进一步打造深受居民赞誉的党建工作“亮点”工程。
“一社一品”:打造社区工作创新“新品牌”
各社区根据自身实际,积极打造适应居民需求的特色工作平台,有效提升了社区知名度和服务档次。
社区服务打造丰富多样、相辅相成的“乐居驿站”,体现了“六个一”,即围绕一个宗旨、开通一个社区服务网、开通一条社区服务热线、打造一个社区服务实体支撑体系、构建一支大志愿服务队、搭建一个大宣传网。
近2年来,各社区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服务品牌建设日臻成熟,社区居民享受到了更体贴、更完善、更优质的服务。其中,二村社区“爱心时间银行”,把爱心传递、结对帮困、居家养老、志愿者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品牌效应深入人心,营造了和谐文明的社区生活环境,展示了“全国和谐社区”的综合实力。三村社区“小伙伴乐园”,充分发挥社区退休教职人员余热,已有多所学校参与“区校联动”,参与活动人数已达1000多人次,引起媒体广泛关注,已获“吴江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创新案例二等奖”、“苏州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先进集体”等殊荣。城中社区“民情绿色通道”致力于打造快捷、贴心的社区服务,“绿色通道”采集的问题和建议在第一时间得到解决,畅通社区与居民沟通管道,体现“以人为本,为民服务”宗旨。奥林清华社区“法制苑”,把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推向更高水准,斩获“苏州市民主法制社区”荣誉,为社区普法工作起到了有效示范作用。梅石社区“科学园”,依托梅石科学馆创新科普宣教形式,把宣传知识与模拟实践有机结合,在省、市各级检查工作中获得一致好评,并获“苏州市科普文明示范社区”称号。东门社区“老娘舅”,致力于老城区居民纠纷就地解决,为人民调解工作开创了新渠道。其他,还有诸如水乡老年报、民情直通车、老年心声热线等。“一社一品”品牌建设工程,在创新社区工作、服务居民生活、和谐居民关系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硬件更硬”:构筑社区工作创新“新平台”
硬件设施建设是社区工作的重要保障,是社区工作创新的平台。一是设施标准“达标化”。在市镇两级政府和“一联双管”单位支持下,加强社区建设投入,各类既有设施及时维护,新设施不断增添,努力满足居民需求。如各社区都配齐了投影仪、网络线、笔记本电脑等。结合创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市”工作要求,扎实推进实事工程建设。如在二村社区建成了高标准、高科技含量的公共安全减灾馆,力争创建全国减灾示范社区。各社区加大硬件建设投入,整合盘活资源,调整完善服务功能,用房面积均不低于500平方米。至2011年底,已有6个社区达到示范社区标准,4个达合格社区要求。二是工作站点“一站式”。社区服务中心都配备了“五室三站二栏一校一场所一网”,即警务室、阅览室、图书室、文娱室、残疾人康复室,社区服务站、卫生服务站、劳动和社会保障站,党务公开栏、居务公开栏,社区学校,居民户外活动场所,社区博客网。三是便民服务“一体化”。根据各社区特点,开展硬件建设,达到了“民政救助服务、养老助残服务、卫生计生服务、科教文体服务、家政物业服务、便民利民服务、治安法律服务、劳动保障服务”八位一体服务标准要求。
“软件不软”:增添社区工作创新“新活力”
事业的成败关键在人。社区工作者自身能力素质对提升社区工作水平至关重要。一是实现“一社一名大学生”配备。吴江自2008年起在全市农村和社区全面实施“一村(社区)一名大学生干部”工程。目前,松陵办事处11个社区全部实现一个社区一名大学生村官,示范社区还配备了2名,努力建设了一支政治过硬、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社区工作者队伍。二是鼓励社区工作者加强学习。大力支持社区工作者参与社会工作师的考试认证,努力培养一批有专业素养和高水平业务能力的社区工作人员,为社区工作提高效率、转变方法、提升层次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三是积极开展活动。通过举办社区工作人员演讲比赛、小品比赛、庆“三八”团体造型比赛、职工合理化建议“金点子”评选等活动,进一步挖掘社区工作人员才艺潜能,努力打造一支有能力、有素养、有才能、有向心力的工作队伍。四是队伍管理“严格化”。开展社区效能考核,建立考核奖惩机制,制定考核内容,实施百分考核,每月排定各社区名次,按得分发放考核奖,开展计生等单项工作评先和先进个人评比,有效提升社区工作人员作风和服务能力。五是党员作用“显性化”。深入开展争当“六大员”活动。由党员在小区担任政策法规“宣传员”、邻里纠纷“调解员”、治安防范“协管员”、关心下一代“辅导员”、花草树木“养护员”、社区建设“信息员”。社区党员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科学管理、维护稳定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网格管理”:引进社区工作创新“新模式”
日前,吴江召开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交流暨综治网格化建设动员大会,全面部署推进社会管理创新项目和综治网格化建设工作,探索吴江特色的社会管理现代化之路,会上下发了《关于全市推进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网格化建设的实施意见》重要文件。
项目化管理就是整合部门资源落实社会管理职责,网格化管理就是整合基层资源打造社会管理平台,这对社区工作创新必将起到很好引领作用。
社区工作本身就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复杂工程,单靠社区自身力量很难有效完成,势必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支持社区建设,形成社区工作合力。以“网格化社会管理”为推手,提升社区管理服务创新能力,将是下一步社区工作创新的重要着力点。
一是管理服务对象“全覆盖”。坚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将本地人口、流动人口全部纳入,确保社区管理服务和维护社区稳定的各项举措覆盖所有社区,涵盖千家万户。二是管理服务资源“集聚化”。充分整合各类资源,以社区为聚合点,构筑网格化资源体系,搭建好网格化管理服务“虚拟平台”,确保整个系统顺畅、高效运行,有效形成工作合力,发挥资源集聚效应,大力拓展管理服务手段,提升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三是管理服务机制“联动化”。逐步建立健全管理服务网格之间、团队之间的联动机制,不断增强管理服务实际效能。构建区域巡查网格化、事件处理责任化、服务管理联动化、考评监督常态化工作机制。四是管理服务任务“责任化”。探索建立管理服务网格体系,实行管理服务任务“责任化”。有些事情发生在社区,但具体管理服务职责在相关职能部门,职能部门理应与社区一起担当起相应职责。有效形成社区管理服务扁平化、精细化、常态化和联动化工作格局。
(本文得到松陵办事处在调研和资料方面的大力支持,在此感谢!)
第五篇:如何提高政府部门的社会管理能力
[论文关键词]政府 社会管理能力
[论文摘 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政府必须继续承担引领经济变革和社会变革的责任。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论述:政府社会管理能力的要求、特点、我国政府社会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加强政府管理能力建设的基本途径。
政府社会管理职能,主要包括政府承担的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协调社会矛盾、保证社会公正、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的职能。温家宝总理指出:要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和各种社会矛盾的有效机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制、城乡社区管理机制等,加强社会事务管理。所谓政府社会管理能力,是指政府科学地整合和运用各种社会资源和管理手段,履行自身职能,有效地实现公共管理目标的本领和力量。政府的社会管理能力是公务员应该掌握的最基本的能力,目标是通过管理理论、规律和行为、技能方面的学习和训练,提高政府管理工作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政府必须继续承担引领经济变革和社会变革的责任。政府的作用能否得到充分发挥,政府的社会管理活动是否有效,在一定意义上说,直接取决于政府能力的高低,政府能力的高低决定着政府职能的实现程度。没有一个有效的政府,不论是经济的还是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是不可能实现的。加强政府能力建设,使政府能力与政府承担的社会管理职能相适应,已经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法回避的重要理论问题和重大实践问题。实施有效的政府社会管理,需要我们明确政府管理的主要内容和能力要求,需要广泛借鉴国际社会政府社会管理经验,进行政府社会管理理论创新,提高政府公务员社会管理能力。
一、政府社会管理的能力要求和西方社会政府社会管理的特点与经验
现代政府社会管理的主要内容是:社会公共安全管理、生态环境管理、就业管理食品药品管理、人口管理、社会保障体系管理、社会组织管理、公共交通管理。
有效的政府社会管理工作对政府机构及其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能力要求,这些政府社会管理通用能力要求主要有:
(一)社会决策设计能力,即政府审时度势、科学合理地设计和有效实施社会政策的能力。社会政策是解决或应付社会问题的基本原则和工具,社会政策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政府社会管理效能的高低。
(二)政府财政增长能力。社会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政府所有的功能都需要财政的支撑,政府的所有行为都会反映到财政上。政府意志的表达和行政的执行必须以相应的物质基础为前提。只有以政府财政强大的增长能力作为后盾,才能从容构筑经济安全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危机快速反应体系。
(三)社会资源整合能力。社会资源整合的目的是通过使各种社会组织、社会群体及社会力量协调一致,分工合作、和谐共处,形成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合力,以实现全社会共同的价值目标。社会资源整合是政府的当然之责,是凝心聚力的过程,是进行广泛的社会动员,实现管理最优和效益最大的过程。
(四)社会局面掌控能力。主要包括社会利益平衡能力、社会秩序控制能力和依法行政能力。社会利益平衡能力指政府有效协调和表达不同社会阶层利益关系、在不同社会集团间公平合理调配社会财富、维护社会公平与公正的能力。社会秩序控制能力指政府有效解决社会
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治安、打击违法犯罪、处理突发性公共事件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能力。依法行政能力是政府执法部门严格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和程序管理社会事务,运用法律手段调节利益关系,依法保障不同利益主体的合法利益的能力。
(五)公共产品供给能力。指以政府为主的社会公共组织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公共需求的能力。公共产品供给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是公共服务产品产出总量不足、投入不足、质量不高、分配不均衡、成本过大等等,需要及时调适,统筹安排。当代国际社会政府管理的主要特点:一是以人力资本投资为核心,将消极的消耗型的福利国家转变为积极的投资型的福利国家。二是以充分就业政策为核心,将福利转化为工作,并适度限制福利支出的增长,达到平衡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发展的目标。三是以公民社会为核心,积极利用基本社会组织、社会利益群体、非政府组织进行社会协作治理。四是以社区文化建设为核心,重视社会资本,重视社区建设与社区发展,推进社会社区化与社会人文化。
西方发达国家政府社会管理的主要经验很丰富,但最为重要的一点,是较为科学合理的组织设计,而且在组织设计方面充分注意因地制宜和因地制宜。如美国政府的社会管理在联邦层次上是通过50多个独立的管制机构来实现的,这些社会管理机构的内部设置和下属分支机构的设置充分考虑管理领域的实际情况和资源预算约束,几乎没有统一的组织设计模式。相关管理部门之间都有法定的或管理实践中约定俗成的协同规范,很少出现多头管理、管理真空、扯皮或者争着管等现象,管理效率较高。近一二十年来,发达国家为了提高社会管理绩效,在特定管理领域设置了许多执行局,形成议会和制度中心的政治领导人负责政治,政府中的高级行政官员或者政策法规司负责治理或者政策制定,执行局负责行政或者执行的现代公共部门的新格局。
二、我国政府社会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加强政府社会管理能力建设的基本途径
我国政府社会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界定不清,政府角色定位存在误区,政府越位和缺位现象突出。二是政府社会管理体制不顺,公民意识发展不够,非政府组织发展不够,社会管理参与度与开发度不够。三是政府社会管理运行机制不完善,管理手段单
一、落后,部门分割、多头管理,缺乏有效的社会监测及危机预警。四是政府社会管理配套的制度建设相对滞后,立法与执法水平不高,财政体制不合理,投资性财政制约了公共财政目标的实现,社会管理事权不清,事权与财权不对等,干部考核制度不科学。加强政府社会管理能力建设的基本途径:
(一)政府社会管理战略创新:积极研究政府究竟应该怎么发挥社会管理的职能,管什么、怎么管、管到什么程度。由国家本位渐变到社会本位,由重经济发展到重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高度重视和维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把和谐社会摆在重要位置,建立并壮大公民社会,以社会制衡国家和限制政府权力。
(二)政府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由单中心过渡到多中心,创建政府、市场、社会三维框架下的多中心治理体制。在这种体制下,公共部门、私人部门和第三部门(非政府非赢利部门)基于法定性规则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合作,形成“党委领导、政府推动、社会组织主导、社区居民参与”的社会管理模式,对社会公共事务同治共管。
(三)政府社会管理方式与风格创新:由行政管制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提高政府宏观、间接、动态的管理能力。彻底摒除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政府全能主义、权力本位主义和对社会经济生活大一统式的管理方式。避免社会管理事务方面党政不分、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政社不分,避免造成公民社会功能萎缩和社会自管功能发育不良,也避免社会和公众对政府过高的预期和过多的依赖。
(四)政府社会管理人员创新:政府能力是政府体制与政府公务员交互作用的结果。在体
制既定的情况下,能力主要取决于政府社会管理的主体,即国家公务员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其职业能力。公务员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知识水平、业务能力等,对提高政府社会管理能力至关重要。我们要下大力气完成由传统人事管理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变以权力为依据分配资源的权力本位为以竞争获取资源的能力本位,进一步加强政府人事行政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健全和完善公务员考录和培训制度,继续加大公务员能力建设力度,加快建设一支符合和谐社会要求的政治坚强、业务过硬、值得信赖的高素质公务员队伍。总之,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国政府社会管理能力建设,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行政组织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的行政程序要求,完善机构设置、理顺职能分工,依法规范政府各部门的职能和权限,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政府社会管理体制,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稳定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社会支持体系、社会安全体系,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