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级组织建设的调研与思考

时间:2019-05-13 15:42: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村级组织建设的调研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村级组织建设的调研与思考》。

第一篇:村级组织建设的调研与思考

农业税实行政府全额代缴后,村级组织建设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矛盾。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转变村级组织职能,更好地发挥村干部作用,发展壮大村级经济,确保农村社会稳定,夯实农村基层基础,是摆在各级党政领导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基于加强和改进税改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考虑,县委主要领导到柘塘镇共和村进行了专题调研和指导。通过调研,为我们做好新形势下村级工作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一、以粮食生产为主的种植业对农村经济发展作用有限,非农产业开发是今后加快村级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

当前,农村经济多元化经营过程中,以粮食生产为主的种植业已不再是经济增长、农民增收的主渠道,所占比重逐年下降。尽管今年国家对粮食生产实行了直接补贴,并实行农业税代缴,但农资价格上涨,带动农本增加,农民最终收益并不大。因此,要加快村级经济发展,较快提高农民收入,必须要把工作着力点放在加大非农产业开发和农业结构调整上。以柘塘镇共和村为例,20*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802元,其中种植业为450.4元,占7.76 %;渔牧业为849.5元,占14.64%;工副业为1416.3元,占24.41%;外出劳务收入1578.2元,占27.2%;企业工资收入1508.6元,占26 %。种植业以外的收入占到了92 %,这是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远远高于全县平均水平1132元的主要原因,也是该村长期发展村级工业、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结果。目前,该村共有村办改制企业和私营企业33家,20*年年产值达1.5亿元,产值50万元以上的8家;兴办了精养鱼池600亩、特水养殖基地、家禽养殖基地和草莓种植基地各1个;105名农民从事养蜂业,规模达4000箱。村级经济的发展,增强了该村综合经济实力,20*年该村在全县村级经济排名中列第12位,村可支配收入达68万元。实践证明,加快农村资源开发,加快发展非农产业,是村级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最大潜力所在,也是发展村级经济的主要努力方向。

二、税改后村级工作内容发生了新的变化,村级工作职能需要有新的拓展

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步步深入,村级工作内容发生了新的变化,村级组织在工作空间上有新的拓展。以柘塘镇共和村为例,该村及时转变工作职能,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扭转了税费改革前村干部主要精力放在催收税款上,村干部腾出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去谋发展、搞服务。当前该村的主要工作有以下几方面:一是贯彻落实上级各项方针政策,完成县、镇不同阶段的工作任务。二是努力发展壮大村级经济,加快村级工业发展,积极为现有企业做好协调服务;依托资源优势,加快培植种养殖大户;组织引导农民向外转移。三是做好为民办事和为农服务,完善村级各项社会公益事业,定期为农户提供种养殖、劳务等信息服务。四是维护社会稳定,注重疏导,防止纠纷,化解各类矛盾。五是完善村民自治,开展县村民自治模范村、农村消防安全示范村和市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示范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模范村创建工作。职能转变后,村级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保持快速发展,社会稳定,农民收入增长较快,今年有望达到6500元。

从共和村村级组织职能转变和取得的初步成效来看,我们建议,当前村级组织和村干部要认真把握中央和上级党委对基层组织建设的新要求,紧密结合村级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主动适应形势变化,转变角色,拓展新的职能。具体做到“四个解脱、四个转变”:一是要从直接抓生产中解脱出来,转变到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非农产业开发上来,把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办起来不合算的事情办好,引导和带领好群众创业致富。二是要从催款收税的群众对立面中解脱出来,转变到宣传党和国家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改进群众工作方法、维护社会稳定上来。三是要从兴办公益事业派工难、集资难中解脱出来,转变到“一事一议”、民主决策、村民自治上来。四是要从班子整体战斗力不强、干部素质不高中解脱出来,转变到抓好村级组织自身建设、增强凝聚力和创造力上来。村干部要做到“五员”,即农村政策的宣传员、发展经济的服务员、实用技术的指导员、农副产品的销售员和劳务输出的联络员。

三、农村党建工作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发展要求,村级党组织的组织方式需要进一步创新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党员参入按产业建立的合作经济组织的多了,进工厂上班的多了,外出打工的多了,农民党员的活动空间发生了新的变化,这就要求村级党组织的设置、村干部的配置等村级党组织建设中的关键工作,都要适应形势变化,进行创新和优化,实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以柘塘镇共和村为例,该村共有124名党员,设1个党总支,3个二级支部和10个党小组,基本上都是按照村组设置来划分编排党员的,由于党员编排与产业发展等经济活动不一致,党员活动很难开展,活动质量很难提高,党员教育针对性不强。下一步,该村已考虑结合本村实情,创建养蜂、水产等产业党支部,提高党员活动的积极性和有效性。我们认为,党组织的设置要因地、因时制宜,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有利于开展党员活动和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有利于发挥党员专长,建议合理的调整设置农村党组织,创立特色、行业、地域、年龄4条主线,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的农村党组织设置新模式,形成以村总支为主体、专业党支部为骨干的新型组织构架。

共和村辖5个村民小组,16个自然村,共有1359户农户,总人口4330人(含小城镇户籍2200人),总面积6.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660亩。在村干部配置上,该村现有在职镇管干部4人,其中:总支书记兼任一个二级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兼任治保调解主任,会计兼任民兵营长、工会主席,计生专干兼任团支部书记、妇女主任。村党总支支委3人,由村书记、主任、会计组成;村委会委员3人,由村主任、会计、计生专干组成。村委会下设5个村民小组,每组设队长和会计各1人,共计10个组干部。从目前看,该村村干部职数设置较为精干、适宜,组干部还有精简的空间。当前,我县村级经济普遍不强,县、镇对村财力转移有限。我们建议,要通过强化党组织设置,适当减少村干部职数,根据工作量定职数,同时大力推广村干部交叉任职,试用“三不”型村干部(即不参与村内具体分工、不脱产、不拿报酬),以实现减人不减事、工作职能强化的目标效果。

四、村干部待遇相对偏低,对村干部的激励保障机制还需进一步强化

目前,我县村干部的工资、养老保险等各项待遇都不高,基本工资为400元/月,考核工资在镇考核审核后发放,大约1万元/年。养老保险,书记为1200元/年,主任为1080元/年,计生专干为960元/年。柘塘镇共和村由于经济条件较好,村书记工资为1.7万元/年,主任为1.6万元/年,两委成员为1.5万元/年,组干部为0.5万元/年,在该镇是最高的,该村干部较为满意。但对县统一规定的保险执行标准过低仍有想法。

村干部处在农村第一线,任务重,矛盾多,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都应关心、支持和爱护他们,保护和调动好村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是经济待遇要提高。要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建立稳定的工资增长机制,不断改善村干部的经济待遇。要加大补贴和转移支付力度,确保村干部尤其贫困村干部的基本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同时要建立村干部最低工资制度、离职村干部定补制度和离职村干部养老保险制度。二是工作环境要改善。对村干部要多指导、少指责;多服务,少干预;多鼓励,少埋怨;放权基层,给村干部自主干事的空间。三是激励机制要建立。把干部待遇同工作实绩挂钩,根据经济发展程度、工作成效,建立分级分类的考核机制。四是政治待遇要关心。把在表现突出、工作实绩明显、群众公认的优秀村干部,根据工作需要,按照《干部条例》,优先提拔到乡镇领导岗位。

第二篇:农村妇代会组织建设情况调研思考

农村妇代会组织是妇联工作的最前沿阵地。村妇代会组织建设好坏、作用发挥如何,直接关系到能否充分调动广大妇女参与经济社会建设的积极性,关系到能否充分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全面了解农村妇代会组织建设状况,xx市妇联通过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走访等多种形式,对村妇代会组织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并采取情况调查与对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一般调查的基

础上,对重点村和重点问题进行了解剖,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和思考。

一、基本情况

xx市共有124个乡镇、1,258个村,妇代会组建率为100%。在第八届村委会换届选举中,全市1,059个村妇代会进行了直选,直选率达到84.18%。拜泉、甘南、克山、富裕四县直选率达100%。本届直选有1,049名村妇代会主任实现连任,93,485名农村妇女当选为村民代表。有584名女性进入村党支部,其中有571名是村妇代会主任;有1,138名女性进入村委会,其中有1,115名是村妇代会主任。有548个村妇代会主任同时进“两委”;有15名女性走上村支书岗位,比上届降低了21 %,有17名女性走上村委会主任岗位,比上届提高了70%。新当选的村妇代会主任30岁以下的约占10%,30—40岁的约占45%,40—50岁的约占35%,50岁以上的约占10%。高中、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约占50%,共青团员、党员约占70%以上。

二、村妇代会组织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

近年来,xx市妇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村妇代会组织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

1、村妇代会组织结构进一步健全。各级妇联组织积极主动争取各级党组织的重视与支持,把农村妇代会组织建设纳入固本强基工程,强化村妇代会组织,全市1,258个村,全部建立了妇联组织,形成了全市城乡纵横交错、条块结合的村妇代会组织网络。

2、村妇代会干部素质进一步提升。换届直选后,一批思想好、能力强、群众公认、热心妇女事业的女性走上妇代会主任岗位,她们平均年龄在35岁左右,50%以上是高中、中专文化,70%以上是中共党员、共青团员,85%以上掌握并会应用1-2项实用技术。市妇联以创建学习型妇代会组织为目标,健全教育培训机制,定期对农村妇女干部进行培训,有效提升了她们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

3、村妇代会干部“两委”数量进一步增加。第八届村妇代会直选后,有1,049名村妇代会主任实现连任,有1,138名女性进入村委会,其中有1,115名是村妇代会主任;有584名女性进入村党支部,其中有571名是村妇代会主任;有548个村妇代会主任同时进“两委”。村妇代会干部进“两委”数量的稳步增加,有力地促进了妇代会主任参与党的中心工作,推动妇女工作落到实处,有力地发挥妇联组织的代表和维护职能作用。

4、村妇代会凝聚力量进一步增强。现阶段绝大多数妇代会主任是全村村民推选出来的,她们来源于群众,植根于群众,有着坚实、深厚的群众基础,非常珍惜目前这个岗位,希望能借这个岗位发挥自己的作用,积极参政议政,为妇女姐妹服务,充分体现自身价值。妇代会主任中85%以上都掌握了1-2项实用技术,她们以自身的榜样,鼓励农村妇女学文化、学技术,极大的提升了村妇代会的凝聚力。

5、村妇代会工作作风进一步转变。村妇代会积极转变工作作风,变以往的“坐等式”工作方式为“行进式”工作方式,进屯入户,动员妇女参加“双学双比”活动,积极参与结构调整、土地流转和新经济组织建设,帮助妇女开辟致富门路。关心妇女生产生活,维护妇女儿童利益,及时向广大妇女宣传有关妇女儿童权益保护、家庭教育、家政礼仪等知识。组织妇女参加“五好文明家庭”创建、“魅力在我家”、“美德在农家”等活动,用健康、文明、向上的活动占领农村文化阵地。

三、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1、村妇代会干部的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当前,全市村妇代会干部的学历层次有了明显提高,但一些村妇代会主任主动学习意识不强,工作中有时沿用惯性思维,难以适应新时期妇女工作的需要。特别是税费改革后,受经费制约,村妇代会主任外出学习、培训机会受限,在开拓视野、拓展思路、创造性地开展活动方面受限,其整体素质与新形势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2、村妇代会干部工作力度还需加强。从调查情况来看,因受机构改革领导职数限制,村妇代会主任多为兼职,专职比例很低,在专职妇联干部中要么年龄偏大没有工作热情,要么年龄较小刚参加工作,而年富力强的且有工作经验的均为兼职,由于工作时间、精力有限,在妇女工作上投入的精力少。另一方面,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后,每个村的所有行政经费基本依靠财政转移支付,由于受经费制约,村妇代会主动开展妇女活动很少,把精力与时间都用在有严指标、硬任务、经费支持的计生工作上,对软指标弹性大的妇女工作大打折扣。

3、村妇代会干部的工资报酬有待改善。目前,村妇代会工作时间较长,交流缓慢,黑发进、白发退的现象还比较突出。村妇代会主任从事妇女工作工资从转移支付中解决,年工资在500—1200元之间,平均工资800左右元,好一点的县区在3000元左右,这与村妇代会主任工作量相差悬殊,无法调动村妇代会主任工作的积极性。

4、村妇代会后备

人才匮乏。农村女性中有一部分人政治觉悟较低,对入党、参政存在无所谓的思想。大部分农村妇女在家中既要干家务,还要干农活、带孩子。如果参与村级事务管理,往往会遭到家人反对,特别是丈夫的反对,认为会对家庭造成影响,不愿女性参政。村里有文化、有能力、有闯劲的青年妇女大多外出务工,不愿在家从事这一琐碎、繁杂、待遇低的工作。这些造成村妇代会后备人才缺乏。

5、村妇代会活动没有经费保障。税费改革前,村妇女组织的活动经费在村提留中可以解决。取消村提留后,村级经费极为有限,妇女活动经费更是无从着落,开展工作受到很大限制,凝聚力相对减弱。

6、舆论宣传力度不够。村在日常工作中宣传《妇女权益保障法》、《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及党和国家对培养选拔村女干部、女党员工作的一系列文件精神力度不大,导致一些自身素质很不错的农村女性为家庭、为丈夫和亲人不愿去抛头露面,怕引人闲言碎语,甘愿过着平庸的生活。

四、几点建议

为进一步加强农村妇代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其在xx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根据调查的情况,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抓认识,关心支持村妇代会组织建设。要进一步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坚持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充分认识妇女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要把农村妇女工作摆上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日程,关心基层妇女干部的政治成长,支持基层妇女干部大胆开展工作,帮助她们解决工作上的问题、生活中的困难,更好地发挥她们在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基层妇女干部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农村妇代会主任担负着组织、教育、引导广大妇女群众参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职责,其工作做好了,就是为党和政府分了忧,同时也树立了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良好形象。妇联工作是一项群众性的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营造。在农村税费改革后,村级班子大幅减员,基层妇代会组织建设和妇女干部队伍的稳定面临冲击和挑战的情况下,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在保证村妇代会一个不散,妇女工作不断线的情况下,应确保今后村民委员会选举中必须有女性成员,做到从政策的制定上向妇女倾斜、向基层一线倾斜、向有利于开拓妇女工作倾斜的“三个倾斜”,并要求村民在提名各村委会候选人时,必须要有两个妇女代表候选人以保证选举,形成村级妇代会组织在新的形势下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的良好氛围。

2、抓人才,建立健全村妇代会主任选拔任用机制。配好配强村妇代会主任队伍,切忌“钦定”或随意点将。要把竞争上岗机制引入村妇代会主任的选拔任命,把好人才入口关,将那些政治素质好、文化层次高、热爱妇女工作的优秀妇女干部选配到村妇代会主任的岗位上,通过竞争“岗位”,然后再有所作“为”,可以说是当前农村妇女从政的一条比较实际的路径。如今农村的许多种女能人,她们以科技求富裕、求发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和感召了身边的一大批妇女,她们在自己富裕后还热心公益事业,热心帮助他人,肯于将自己的致富经验传授给那些急于脱贫致富的农户,其所作所为本身就极具号召力。如果将这些女能人适时推至台前,将会有效发挥她们的领导潜能和榜样作用。同时,要切实加大推荐优秀女性入党、推荐优秀女性上岗力度,加快人员流动,使基层妇女干部队伍不断有“源头活水”,使基层妇女工作更趋活跃。

3、抓待遇,着力解决村妇代会干部后顾之忧。在关心基层妇联干部的成长成才,提高政治待遇的同时,还要帮助她们解决好生活上的困难,切实提高经济待遇。计划生育和妇联工作的主要对象都是妇女,形式和手段也可以通用,因此,完全可以资源共享,xx头并进。在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时,可以把教育的内容从单纯的生殖健康扩展到卫生、健康、育儿、文化、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对农村妇女培训在讲授科普知识时也可以把计生知识纳入其中,参加学习的人员也可以从育龄妇女扩大到所有妇女。工作上形成合力,彼此互补,既做好了妇女工作、计生工作,又提高了村妇女主任的经济待遇。依照目前村财政情况,让村妇代会主任兼任计生专干不失为一种增加村妇代会主任工资额度的变通手段。它将会有效发挥村妇代会主任的工作积极性,使农村妇女工作呈现出蓬勃生机,同时还能消除基层妇女干部的后顾之忧,吸引更多更优秀的女性人才充实到基层妇女干部队伍中来,切实提高基层妇女工作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4、抓学习,不断提高村妇代会干部综合素质。各级妇联组织推出的各项工作和活动都要通过村妇代会主任落实到最广大妇女群众中去。因此,村妇代会主任的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到妇女工作开展的广度与深度。当前,农村妇女工作的内容和形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更需要有创新的思维来寻找对策和措施,以务实的作风使各项工作取得实效。如何加强村妇代会主任队伍建设,切实提高村妇代会主任素质已成为相当迫切的问题。为农村妇女主任争“位子”,意在让许多女能人在台前大展巾帼风采。如果有“位”后又不肯作“为”,这个“位子”也会朝不保夕。因此,首先,要从提高自身素质上下功夫,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努力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和科技文化素质。通过学习,进一步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培养她们敢闯敢干、敢当重任的精神和开拓进取、坚忍不拔的勇气和意志。其次,要不断提高参与经济建设的能力。经济建设始终是农村工作的重心,农村妇女工作只有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才能具备旺盛的生命力。当前尤其要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提高组织带领妇女“学科学、比致富、闯市场、奔小康”的能力,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善于出主意、想办法、传本事,真正为农村妇女的增收致富服务,成为广大农村妇女信赖的女当家人。

5、抓指导,切实加强村妇代会业务指导。各县(市)区妇联要加强对村妇代会主任的管理与考核力度。乡(镇)妇联要履行对村妇代会主任业务指导和协助管理的职能,从多方面积极争取,加强管理,为村妇代会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要尽可能多地为基层妇女干部提供系统业务培训和学习的机会,引导她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强争先创优的积极性、主动性。换届后,新一批妇代会主任走上妇女工作岗位,虽然她们的文化程度和换届前相比有很大提高,但由于她们是第一次担任妇代会主任工作,对妇联的性质、工作内容、妇联章程和工作的方式方法等基本知识并不十分了解,因此必须尽快加强对她们的业务培训,提高她们的业务工作能力和素质。一是举办村妇代会主任培训班。建议以县(区)乡(镇)委党校为阵地,有针对性地举办村妇代会主任培训班,使其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熟悉妇女工作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尽快进入工作角色。二是加强实践锻炼。对村妇女干部,要信任、理解、支持,多鼓励,多帮助,多压担子,使她们在工作实践中得到锻炼,迅速成长。三是要进一步加强对村妇代会工作的现场指导,面对面地讲、手把手地教,使新任妇女干部尽快进入角色。

6、抓建制,逐步推动村妇代会工作规范化。要建立健全村妇代会工作制度和岗位目标责任制,制定奖优罚劣的激励约束机制,有计划地帮助村妇代会主任放宽视野,拓展思路,促使基层妇联干部加强自我管理,注重自我提高,使妇女工作日趋规范化、科学化,使农村妇代会组织更加具有凝聚力、吸引力和战斗力。

第三篇:基层妇联组织建设状况调研报告与思考

基层妇联组织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妇女工作延伸到广大妇女群众中的触角,是开展妇女工作的重要组织保障。加强妇联基层组织建设是妇联组织顺利开展各项妇女工作的先决条件,也是妇联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创新机制、谋求发展的重要内容。为充分了解安宜镇基层妇女组织建设情况,根据宝应县妇联的部署,安宜镇妇联采取调查问卷、实地访谈、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开展专题调研。

一、基本情况

安宜镇总面积102平方公里,辖43个村(场)、居委会,总人口26万。有妇联主席1名,副主席(大学生村官)2名,都为本科学历,平均年龄三十岁不到。全镇妇代会主任共43名,其中,从年龄状况看,40-50岁之间的占72%,30-40之间的占19%,30岁以下的占9%。从学历情况看,本科占5%,专科的占33%,高中以下的占68%,兼职比例达100%。

二、存在问题

1、对妇女工作认识不够清。妇女工作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妇联组织只是群众团体,只是“桥梁纽带”,其职能、职责都不具备直接为妇女提供政策支持、培养使用,教育管理、解决问题等行政能力,妇女对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卫生、环境等重大问题也只发挥民主监督、沟通协调的作用。部分职能部门对妇女工作的认识不够,将妇女工作片面理解为妇联工作,使得妇女工作出现了一定的“错位”。

2、发挥作用的能力与妇女群众的新期待不适应。安宜镇43个妇代会主任,平均年龄42.8岁,45岁以上的13人,占30%,年龄最大的妇代会主任53岁(贾桥村)。年龄大固然有工作经验多、办事认真等优点,但缺乏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不能与时俱进,直接影响妇女工作的生机和活力。大多数基层妇女干部都停留在完成布置的任务这样一种状态。

3、干部素质与新时期妇女工作的目标要求不适应。安宜镇妇代会主任中,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了68%。理论素养不够、知识结构单一,难以适应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需要。随着妇联工作领域不断拓宽,科技知识加速更新,妇女工作社会化、项目化、科学化的要求越来越高,提高妇联干部整体素质,增强组织带领妇女参与发展能力刻不容缓。

4、妇联干部兼职现象突出。大多数妇联干部都身兼数职,牵扯了相当一部分精力,应对的多、主动工作的少,影响到妇女组织工作的开展,妇代会主任大部分把精力与时间都用在计生工作上。

5、基层妇联普遍缺乏经费,难以开展活动。一方面,党委政府财力困难,无法为妇联拨付更多的经费,导致妇联活动运作相当困难;另一方面,基层妇联创经济实体建设步伐不大,自身造血功能不强,活动经费只能依靠财政拨款。

6、基层妇干待遇偏低。妇代会主任大部分兼计生工作,待遇都是计生工作报酬,妇联工作无任何报酬,特别是村级书记、主任享受相关保障待遇后,有连任妇代会主任20年、30年的老妇干,没有解决老有所养的问题突显,她们的观望、等待使妇联组织职能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

三、对策与建议

1、加强和改进对妇女工作的领导,着力改善妇联的工作条件。努力争取领导重视,建立长效的妇联组织工作保障机制。建议政府根据经济财政发展状况拟发当地政策性文件,以适应妇联工作、妇女儿童事业发展的需要,在财政预算中适当增加妇联及妇女儿童事业发展经费;要把妇联工作经费列入转移支付项目计划,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经费额度,进一步营造关心支持妇联和妇女工作的良好社会环境。

2、锻造高素质的基层妇女干部队伍。新形势下,妇联的组织网络日趋完备,妇联的工作已渗透到各个领域,这对妇联干部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妇联要坚持“以人为本、妇女工作与妇联干部同步发展”的指导思想,以打造“学习、思考、团结、实干”的妇联组织为目标,把妇联组织建设成培养高素质妇女人才的学校,锻造复合型妇女干部的摇篮。建议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妇联干部队伍整体素质。要将妇女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纳入当地干部教育培训统一规划之中,特别是村、社区妇联干部,更需要不断进行培训,更新知识,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创新性,更好地面向基层、服务妇女,逐步改变其以计生工作为主,妇女工作无大事的落后观念。同时扩大农村妇女教育培训的覆盖面,提高她们在生产技术和技能方面的掌握情况,缩短农业生产中的妇女收入与男性收入的距离,提高其参与村民自治的影响力。

3、进一步加大对妇女干部的培养和选拨力度,针对在各级领导班子中的妇女干部比例仍然偏低,担任正职的领导少的实际,加大女干部的培养、选拔力度,促进妇女参政议政水平进一步提高。加强与组织部门的沟通合作,通过各种形式加大对妇女干部的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妇女干部政治、业务素质,加大妇联干部交流、转岗力度,加大对年轻妇女干部的培养、任用力度,使妇女干部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4、多措并举,积极改善基层妇联干部待遇。对那些长期工作在基层,工作业绩突出又确因年龄或职数等原因不能进班子的村妇代会主任建议进村两委,其工资报酬应纳入村主要领导干部的补助范围,建议为长期工作在基层的离任村妇女主任解决生活补贴,以解决基层妇联干部的后顾之忧。

5、进一步创新方式,激发活力。首先要解放思想,从传统的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跳出自我封闭、自我循环、自我欣赏的禁锢,打破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行政化的工作模式,摆脱靠开会、发文件、听汇报、搞检查的习惯做法,学会根据客观实际、按照客观规律,围绕党和政府的工作大局以及妇女群众的期待,在“党政所急、妇女所需、妇联所能”的结合点上,坚持以妇女为本,确定工作项目、策划活动载体,服务大局、服务妇女、服务基层,追求广大妇女普惠、实惠和常受惠工作成果的最大化。要注重在“联”字上做文章,强化协调意识,提高妇联工作社会化程度,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促进妇女全面发展。要在“实”字上下功夫。关注妇女民生,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为妇女办好事、办实事,全面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推动男女平等和谐发展。

第四篇:调研与思考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调研与思考

摘 要: 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是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一个影响面非常广泛的社会问题,是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民生问题,是涉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问题。当前失地农民面临的两大难题是社会就业的出路问题和养老保障的退路问题。根据政府关于失地农民的一系列政策,在实践中必须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的途径和方法,要确保“以土地换保障”政策的落实到位;要确立失地农民就业优先的理念,逐步实现城乡统筹就业;要充分体现惠及全体农民的“低水平、有弹性、广覆盖”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障制度的精神,实事求是地制定、完善和落实相关的配套政策。

关键词: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社会保障制度

二元经济结构是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然结果。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周边地区的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发展和保障的土地。土地无疑是失地农民对城市化的巨大贡献,但是目前失地农民的补偿安置制度和地方政府在解决失地农民出路上的作为不得力和不到位,显然影响到这一群体的民生问题,影响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大局。笔者通过在陕西省咸阳市大量调查研究,对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作了一些思考。

一、失地农民面临的两大难题

由于政府在城市化进程中对失地农民的相关政策配套的不完善,可以说相当一部分失地农民目前处于“进无出路、退无保障”的两难境地。

(一)出路问题

被征地农民一旦失去土地,也就失去了维持家庭可持续生计的主要来源。要切实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根本出路在于就业。从调查情况看,失地农民的就业状况不容乐观,以咸阳市秦都区陈杨寨街道办事处为例,截止到2006年7月底,8个村10 233名失地农民中,劳动年龄段内(男16-60岁,女16-50岁)的有9 001人,其中目前暂无业和处于失业状态的有8 309人,失业率高达84%。

失地农民就业难,既有自身条件的原因,也是现行征地安置政策不够健全的结果。首先,农民的土地被征用,意味着他们失去了原本所拥有的生产资料,不得不抛弃世代相传的生产方式,而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他们则明显处于劣势,这集中表现为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和缺乏非农劳动技能三个方面。调查显示,陈杨办劳动年龄段内的9 001位失地农民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4.6%,技术缺乏或无技术专长的占88.2%,35-45岁年龄段的占45.6%。上述三大就业弱势,再加上农村就业信息服务渠道不畅等因素,严重制约了失地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即使已实现了就业转移的失地农民,一旦合同期满或精减人员,他们往往首当其中被裁减。其次,随着企业用工制度逐渐市场化,目前地方政府普遍采取货币安置的方式(对失地农民的征地、拆迁、就业等进行的一次性货币补偿)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货币安置引发的突出问题是,在大量的失地农民再就业极为困难的背景下,安置补助费用远远不能取代以往土地所具有的“最后的保障”[1]的社会功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限的资金难以为失地农民再造一个可持续生计。

(二)退路问题

养老保障是失地农民普遍担心的问题。对农民而言,土地承载着生产资料和社会保障的双重功能。一旦土地被征用,他们的养老保障便成了后顾之忧。而目前普遍实行的货币安置政策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首先,货币安置只是为失地农民提供必要的生活补偿,就业机会则要到劳动力市场上去竞争,而他们的养老需求则没有充分考虑;其次,现行征地价格满足不了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的需要。据咸阳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测算,仅养老保险一项的费用,若按低标准(全年社会平均工资的17%)缴费、低标准享受的“双低”标准一次性交费方案,每个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需要5.18万元,而现行的安置补助费每人只有3万元,缺额2.18万元。再次,一次性货币的补偿金直接发到农民手中,则可能因为他们只注重眼前利益或使用不当,反倒成为对解决养老保障问题的一个不利因素。事实上,调查显示,咸阳市秦都区陈杨办2006年7月20日前,10 233名失地农民中,几乎没有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

短期看,失地又失业的农民尚可靠一次性安置费勉强维持生计,实际生活水平不致于明显下降。但长远讲,随着安置费用逐渐用完,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势必凸现,给社会稳定留下隐患。

二、对失地农民的保障政策

2004年以来,咸阳市政府根据国务院28号文件及《关于进一步完善土地补偿制度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的有关精神,为解决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其精神是:

(一)促进就业

第一,把失地农民纳入城镇就业体系,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市政府有关文件规定:凡劳动年龄段内的失地农民,均可进入城镇劳动力市场,享受就业培训、择业指导、职业介绍等多种就业服务,在接受职业培训、就业援助、自主创业等方面享受与市区城镇人员、就业困难人员同等政策待遇等。

第二,重点加强失地农民的就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能力。秦都区陈杨办的经验是:以市场的需求和农民的需求来确定培训项目(对失地农民实行菜单式和订单式培训),以竞争选择培训机构(对就业技能培训机构实行面向全社会的招标制),以补贴促进参与(对参加就业技能培训的失地农民按照每人1 000元额度予以补助)。据不完全统计,陈杨办通过培训的农民就业率达到了60%以上。

(二)改变货币补偿方式,建立基本养老保障制度

第一是分年龄、多层次、全覆盖的基本养老保障。咸阳市政府规定:对征地时年龄在16周岁以下的失地农民,实行一次性货币安置;对征地时在劳动年龄段内的失地农民,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缴费能满15年的,给予参加者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不能满15年的,参加市政府规定的“低标准缴费、低标准享受”(简称“双低”)基本养老保险金;对征地时年龄在50-60周岁的妇女、又不符合参加城镇职工城镇基本养老保险或“双低”基本养老保险的,参加农村养老保险;对征地时年龄在60周岁以上的失地农民建立基本生活补助制度。第二是资金筹集主要源于失地农民的土地征用款,个人无需额外缴费。无论是市政府的“两大部分”(70%在征地安置补偿费和征地补偿费中列支,30%在政府土地出让金收益或社会保险后备金中列支),还是秦都区的“四个渠道”(安置补助费、土地补偿费的60%、从级差地租总额中提取20%和从招标拍卖增值收益中提取部分资金),养老保障资金的融资均直接或间接来自土地收益。

第三是留地安置。咸阳市政府2004年6号文件规定,对失去土地的8个村实行留地安置,即每人35平方米的开发用地,用以解决失地农民的长远生计。

咸阳市的这几项很有针对性的新政策既为为失地农民打开就业出路,又为失地农民提供养老保障,体现出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一条求真务实、讲究实效的新思路。

三、对失地农民保障的现行政策中需解决的问题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失地农民的安置工作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的做法是招工,第二阶段是定期定额地发放生活费,第三阶段是一次性货币补偿,第四阶段才把养老保险提上议事日程。第一阶段招工安排的失地农民,由于已经转变了身份,是按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政策解决问题的。现在的问题集中在第二类和第三类。第二类失地农民每月领取85元或100元生活费,有无工作,政府的生活费必须照发。如果没有工作,这样的待遇又确实太低了。第三类在把一次性货币补偿用完以后,一旦生活发生困难,政府就“难辞其咎”,所以实际上成了一个难以摆脱的包袱。目前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新老政策的衔接问题

新老政策衔接涉及两个层面:一是养老制度本身的衔接问题,二是失地农民安置政策的衔接问题。

在咸阳这样的经济欠发达地区,目前同时运行着四套养老保障制度,即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双低”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咸阳市目前的做法是根据失地农民的不同情况,让他们分别参加不同的养老保险制度。自新政策实施之日,农民的养老保障关系基本理顺。

(二)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的可持续问题

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的可持续问题,实际上是养老保险基金的支付能力问题。按咸阳市的现行办法,一个失地农民一次性缴纳24 128元,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就可每月享受263元。按这两个数据测算,预计基金可支持约92个月,亦即7年半。如果按人均预期寿命70岁计算,还差2年半。秦都区按目前的情况测算还有很大缺口,填补这个缺口只有靠政府的财政托底。这一点必须引起必要的重视。

(三)保障失地农民利益与优化投资环境的关系问题

据秦都区有关人士介绍,该区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的方案几易其稿成型后,区五套班子历时一年,先后几次召集镇(街道)领导会议统一思想,才得以公布实施。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即将实施的新办法会提高征地价格,增加企业用地成本,对企业投资产生不利影响,降低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如何既保障农民的切身利益,又能优化投资环境,是地方政府较为头痛的问题。事实上,秦都区把失地农民享受的最低生活保障金额确定在只相当于当地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上,是平衡各方利益的结果。

(四)就业观念转变问题

目前失地农民邻近城区,陈杨寨村是城中村,出租私房收入可观,经济较为宽裕。据陈杨办干部介绍,这里有相当一部分人对苦、脏、累工作不屑一顾,对工资不到800元以上或不坐办公室以外的工作免谈,对政府组织的劳动技能培训抱有无所谓的态度,甚至有相当一部分人存有对政府“等、靠、要”的消极态度。如何帮助失地农民转变就业观念,不能就培训抓培训,而要引导他们增强市场就业意识。

(五)让农民分享城市发展成果的问题

就失地农民这一特定群体而言,咸阳市现行养老保障制度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在城市化

进程中,城市近郊农民无疑也是受益者。然而就长远和全局看,如何使这一制度也涵盖全体农民,如何使失地农民和全体农民能够分享城市化的发展成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尤其是连片土地被国家征用储备的城市近郊农村,无论是集体还是个人,都是城市化进程的参与者,也理应是受益者。[2]57

四、解决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的几点对策

解决这个问题的指导思想就是要稳步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外地一些城市通过建立覆盖全体农业劳动者的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并为老年农民建立社会养老补贴制度,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广大农民的基本生活,而且减少了征用土地中许多矛盾。因此要适应农村城市化、户籍制度改革的发展需要,必须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建立以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同负担的新型农村基本农民养老保障体系,加快原有的各种养老保险向城镇保险、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接轨,形成城乡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一)确保实行“以土地换保障”政策,建立失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障制度

“以地换保障”是指从土地征用款中确定一定数额建立失地农民的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咸阳市的实践表明,只要政府坚持科学发展观,注重城乡的统筹发展,在土地被征用过程中,解决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就能够切实可行。这是因为,土地征用款是农民失去土地后维持可持续生计的唯一资本,政府在这种时候积极引导农民投资于养老保障,是维护他们切身利益的重要举措。[3]

(二)更新理念,制定合理的政策,促进失地农民充分就业

要确立就业优先的理念,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原则,彻底取消限制失地农民的就业歧视性政策,清理各种乱收费现象,逐步实现城乡统筹就业,使失地农民真正享受市民待遇。

要以强化失地农民培训教育为重点,着力提高失地农民的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要按照 “政府促进就业,个人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4]79的原则,制定促进失地农民就业配套政策;大力鼓励用地单位和企业把合适的岗位优先安排给失地农民;要制定和完善关于鼓励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政策,鼓励失地农民通过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工作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实现就业。只有切实解决了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才能降低企业吸纳失地农民的成本,增强失地农民的就业竞争力,从而为他们的长远发展拓展空间,进而形成“以土地换保障,以保障促就业,以就业促发展”[2]的良性循环。当然,建立失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障制度虽然会增加城市用地成本,但与政府向社会高价出售的土地相比相距甚远。调查显示,秦都区陈杨办征地补偿安置费每亩只有6.55万元,而政府公开拍卖价格每亩在40万以上;有些村最高的征地补偿安置费每亩只有7.4万元,而政府公开拍卖价格最高的每亩达到50万元以上。不难看出,其间级差地租的空间很大。在一定程度上说,“以土地换保障”是对现行征地补偿标准偏低的修正,除了养老保险以外,实际上也可以一并考虑解决就业问题和医疗问题。这样才是切实保障“可持续生计”被中断的失地农民权益的良性补偿。

(三)抓住城市化进程的历史机遇,积极探索惠及全体农民基本养老保障制度的框架从土地被征用的角度看,农村居民大体可以被分成两类人群:已经失地的农民和可能面临失地的农民。虽然有研究表明,目前全国失地农民的总数估计在4 300万人左右,每年还要新增200多万人,如何抓住目前能够“以土地换保障”这一历史机遇期,从战略高度认识并开始着手探索惠及全体农民、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养老保障制度,是政府应尽早筹谋的大事。这需要处理好以下三大关系:

一是农村中两类不同群体养老保障制度的关系。对于失地农民和可能面临失地的农民,咸阳市现行低门槛进入的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今后可能更需要解决的是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事实上,相对于失地和可能面临失地的农民,纯粹的传统农民身份的经济实力和抵抗风险的能力最差,他们的土地又难以变现,为了真正促进粮食生产,逐渐地把他们的养老保障一并考虑进来最好。

二是城乡居民养老保障制度的关系。从咸阳市的情况看,城乡居民中目前并存的四种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即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双低”基本养老保险和农村养老保险以及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并存。四种制度之间如何衔接和过渡,并融合为一个城乡一体的基本的养老保障制度是新制度设计中需要面对的问题。

三是建立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障制度与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关系。城市发展需要优化投资环境,而降低企业发展成本和城市建设成本是重要方面之一,也恰恰是建立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障制度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如何在两者之间取得平衡,是制度设计需要考虑的问题。我们在完成调研后的初步设想是: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应本着“低水平、有弹性、广覆盖”的原则进行设计。

所谓低水平,指的是低标准缴费、低标准享受。实际缴费基数、缴费比例和缴费年限,以居民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每月领取的养老金应以当地基本生活需求标准为宜,其数额至少不能低于当地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这个问题属于政府的基本职责之一。

所谓有弹性,是指在基本保险的基础上配套设计一个市场化运作的补充保险部分。其缴费水平由用工单位和个人根据自身经济实力自主确定,可采用个人帐户的方式,多缴多得。所谓多覆盖,体现在农村中各类人员均可参保,尤其是纯粹的传统农民身份也能得到基本养老保障。显然,制度的低水平设计在兼顾提升城市竞争力和各种制度可相互折算转换的同时,也确保了所有农民有条件参与;制度的弹性化处理适应了不同经济水平人群的多元化养老保障的需求。

良好的制度设计需要辅之相应的资金保障。笔者的看法是:政府应及时抓住城市化进程中“以土地换保障”的历史机遇期,放眼长远和全局,着眼于全体农民,尽力筹措可以惠及全体农民的养老保障基金。资金来源可以由以下几部分组成:被征地单位的征地补偿费、政府土地出让金收益提成;政府财政每年专项列支。这笔基金主要用于两个方面:一是充实基本养老保障制度中基本保险部分,二是对农民职业技能培训费用进行补贴。

总之,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是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一个影响面非常广泛的社会问题,是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民生问题,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在工作中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的途径和方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定相宜的系列配套政策。

参考文献:

[1]李绍光.政府在社会保障中的责任[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5):64-67.[2] 涂文明.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模式的选择和建构[J].理论导刊,2004

(12):50-53.[3] 赵国辉.失地农民养老堪忧[J].中国保险,2005(9):88-90.

第五篇: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建设的调研思考

摘要:本文从即墨市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建设的实际入手,分析了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提出了加强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人事争议 调解组织建设 问题 对策

人事争议调解是解决人事争议的基本手段之一,是人事争议处理的重要程序、化解人事争议的重要方式。当前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

渠道中,调解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已成为解决人事纠纷的“第一道防线”,也是顺利审结争议案件,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强化调解作用,把人事争议大量解决在基层,及时依法保护当事人权益,对于化解人事纠纷、规范人事管理、促进人事关系和谐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应建立健全基层单位部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构建完善可行、无缝隙的调解网络体系。现结合我市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建设中的实际,对调解组织建设的问题及对策做粗浅分析,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我市建立人事争议调解组织的基本情况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和《人事争议处理规定》有关规定,根据**市中级人民法院、人事局、法制办印发的《**市人事争议调解试行办法》和上级的统一要求,2008年7月18日,我市下发通知,在全市22处镇、街道及经济开发区、田横岛旅游度假区以及教育体育、卫生、发展改革、民政、财政、公安、劳动和社会保障、城乡建设、国土资源、环境保护、交通、农业、林业、水利、农机、畜牧、海洋与渔业、文化、人口与计划生育、广播电视、市场建设服务等21个较大的系统、单位,各自成立了人事争议调解组织,运用与司法相衔接的调解机制,依法、及时、有效化解本系统、本单位的有关人事争议。通过构建与司法相衔接的全市人事争议调解网络体系,建立更直接、更广泛、更有效的矛盾纠纷调处机制,促进人事关系和谐稳定,确保人事制度改革顺利进行和人才合理流动与配置。

二、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建设的几个问题

目前,虽然我市大部分部门单位的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已建立起来,但笔者认为,人事争议调解组织要充分发挥好职能作用,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部门单位对调解工作的思想认识不到位。人事争议调解工作具有很强的政策性、规范性,涉及到广大机关、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的切身利益。从实际情况来看,受传统人事管理模式和观念的影响,部门单位对人事争议调解工作还有模糊认识,上到单位领导,下到普通干部职工,普遍对人事争议调解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有的甚至还有畏难情绪,由此也带来行动上的不到位,导致人事争议调解工作的开展还有一定的阻力和困难。比如,有些单位领导认为本单位没有人事争议,没有必要设立调解组织;实践中即使出现了人事纠纷,当事人也往往不是通过调解或仲裁程序,而是不停地到有关部门上访反映问题,既造成了自身的经济负担,又影响了社会稳定。

(二)人事争议调解工作的发展尚有困难。一是人事争议调解受案范围还不够宽,大量的人事争议案件因不在受案范围之列而不能受理。根据《**市人事争议调解试行办法》确定的受案范围,受案范围还主要是履行聘用合同、辞职辞退方面的人事争议,还不能受理诸如在职称评定、工资执行方面发生的人事争议。我市管理的事业单位有820余个,在编人员2.1万余人。目前,虽然各单位都实行了人员聘用制,但人员聘用制度还不够完善,还不是完全按照聘用合同来执行,全市每年的辞职辞退人员也就20人左右。根据**市文件规定,县级市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辞职必须经县级人事部门批准,这就导致了部门调解组织调解受案范围过窄,调解业务相对较少,部门调解组织的工作人员处在无事可干的状态。

(三)宣传力度不够,人事争议调解工作鲜为人知。人事争议调解有严格的调解范围、调解程序、审查规定等,这些规定多数当事人不甚了解或认识不准,许多人把人事管理中出现的所有纠纷都希望通过调解渠道解决。这种情况不但给调解组织增添了许多麻烦,更主要的是影响了当事人及时维护自身的权益。造成这种局面主要是因为宣传力度不够,一方面是县级市人事争议仲裁部门对全市仲裁知识的宣传力度不够,另一方面是部门调解组织对所属干部职工争议调解知识宣传不足,导致广大干部职工缺乏人事争议调解工作的相关知识,同时又缺乏各个层面的交流学习,造成人事争议调解工作不广为人知。

(四)调解组织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一是单位之间发展不平衡,一些大的系统,如教育、卫生等系统因为有专门的政工科室负责人事工作,人事工作人员相对比较多,人事政策和业务知识掌握比较全面,基本能满足调解的需要。而一些小单位、小部门,根本没有专门的政工人事科室,对人事政策和业务了解不深不透,调解组织建设也不够规范。二是调解员层次不齐、素质不高。由于目前受理争议案件少,调解员又都是兼职人员,在时间上和精力上均受限制,而且调解员对人事争议调解的专门业务知识学习不够系统,法律和调解知识不够丰富,调解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目前,我市的调解组织中,仅教育、卫生系统各有一名人员通过**市的培训考试,获得了调解员资格。

三、关于加强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建设的对策建议

切实解决好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建设的问题,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探索,通过完善制度,健全机

构,进一步加强人事争议调解工作基础建设,科学规范地调解处理人事争议案件,建立起制度完善、机构健全、队伍优良、程序规范、执行有力的调解体系,使人事争议调解工作早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从目前来看,笔者认为应首先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对人事争议调解工作的认识。市人事争议仲裁部门和部门调解组织,要积极配合,争取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重视、支持。一是通过报刊、电视、电台、网络等新闻媒体积极宣传人事政策法规及人事争议调解程序等。二是通过专题讲座,解释人事争议调解工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三是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指导解决争议调解的方式、途径和经验。四是通过地方报刊将人事争议调解知识结合案例进行刊载宣传。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对人事争议调解工作重要性、必要性、公正性、有效性的认识,争取社会各界的监督和支持,提高人事争议调解工作的社会地位,为调解工作创造有利的条件,从而开创人事争议调解工作的新局面。

(二)加强队伍建设,为提升调解水平提供人员保障。建设高素质的人事争议调解队伍,是搞好人事争议仲裁工作的关键所在,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要积极采取措施,构筑起多层次、全覆盖的人事争议调解网络体系。除在大系统、大单位建立调解组织外,要探索小部门小单位联合调解机制,相互聘请调解员,解决调解员缺乏问题,促进这些部门单位人事纠纷得到及时调解。二是要切实提高调解员的业务素质和办案能力,建议**市仲裁办适时举办各类培训班,进行法律知识、人事政策和调解技巧的培训,或者通过调解观摩、专家会诊、案例分析等方式,全面提高调解员业务水平和办案能力。三是要树立调解员的良好形象,使当事人对调解员产生信任感。四是要健全部门调解组织及其调解工作的联系交流渠道。采取一定的形式,定期或不定期召开调解情况分析交流会,统一对调解工作的认识,增进调解员对人事争议调解情况的了解和交流。

(三)规范完善人事争议调解程序,努力提高人事争议案件调解质量。规范调解程序是依法处理人事争议的前提和保证,办案人员要树立“程序就是公正的观念”,对每一起争议案件,原则上都要按照《**市人事争议调解试行办法》中规定的程序进行,不能随意简化,以免削弱程序在保证调解公正性中的作用。要树立公平、公正的思想,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查清事实,分清责任,因人制 宜,掌握调解技巧,不同案件采用不同调解办法,确保调解质量和效率,从而维护调解的公正性。

(四)创新调解工作机制,建立规范合理的工作制度。一是要加强制度创新,探讨完善调解员管理、考核和责任追究等方面的制度规定,切实加大调解工作在人事争议处理中的作用。二是要加强人事部门与调解组织的沟通与协调。从人事部门来讲,要重视和加强调解理论研究,加强对各部门调解组织的业务指导,加强对调解员的技术培训和资格管理。从部门调解组织来讲,要以适当的方式、合理的程序、有效的政策法规依据、恰当的案件处理技巧,有效调解人事争议案件。三是要建立监督机制、以公开、公正、公平为标准,对调解员的办案行为、办案过程、办案结果实行全程监督,确保人事争议调解工作的顺利进行。

(五)树立服务意识,强化调解服务。人事争议调解是现代社会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调解过程的服务化、服务内容的扩大化是调解发展的必然选择。树立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是做好调解工作的基础。要充分运用调解的特点,为当事人提供高效、方便快捷的服务,寓调解于服务之中,使当事人在维权的同时,感知到调解的公正与神圣,而且体味到一份热诚与尊重。同时,要不断扩大人事争议调解的受案范围,使其能惠及社会更多的层面。

下载村级组织建设的调研与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村级组织建设的调研与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加强乡镇工会组织建设调研思考(小编整理)

    农民工是我国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会组织的新成员。据统计,目前全国有农民工2.1亿人,已加入工会组织的有7000万人。这么一支庞大职工队伍,如何组织和管理?他们的合法权益......

    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的几点思考

    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的几点思考 健全社会组织,增强服务社会功能。这是党和国家完善社会管理体系,构建和谐社会战略目标的一项重要任务。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社......

    关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针对农村工作实际,在深入农村基层,与村干部、村民代表、党员群众进行座谈调查,掌握了解农村基层组织的现状基础上,对我镇农村的发展的基层组织建设认真做了调查分析和思考。从座......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在加强社会管理创新中积极推进基层组织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当前,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作出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大部署......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实践与思考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的细胞,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

    纪检组织建设调研

    ***街道纪检监察机构组织改革调研报告***街道在深入调研,按照市纪委、区纪委的要求,通过加强基 层纪检监察组织建设,充分调动街道纪检监察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力地推......

    基层组织建设专题调研

    基层党组织建设年活动专题调研报告党组织是党的路线、 方针、 政策的重要组织者、 推动者、 实践者,他作为我党特殊而重要的基层组织,拥有高素质的党员 干部队伍,是党员队伍的......

    关于我市妇女组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我市妇女组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崔玲玲在全市上下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根据安排,我深入县(市、区),进村入企,走访女企业家、妇女干部、各民主党派妇女代表、巾帼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