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民主推荐环节在干部选拔任用程序中应把握的关节点
浅谈民主推荐环节在干部选拔任用程序中应把握的关节点
民主推荐是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环节,《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中发(2002)7号](以下简称《条例》)明确提出: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必须经过民主推荐提出考察对象。《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实施细则》[浙工商党委(2003)30号](以下简称《细则》)和《关于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程序的若干意见》[浙工商党委(2006)22号](以下简称《省局若干意见》)明确把民主推荐列为干部选拔任用程序十个环节中的重要环节,对民主推荐提出了原则性的要求。
近几年来,嘉兴市局党委高度重视干部选拔任用程序和操作规程的规范,去年,又按照中组部和省局党委的相关规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科级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若干意见》[嘉工商党委(2008)32号](以下简称《市局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全市系统科级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相关规定,特别是对民主推荐这一环节,明确了:选拔任用副科级、选拔任用正科级的推荐程序、参加的范围等。对机关正科级选调县级局长重要岗位的,在《条例》和《细则》没有规定的前提下,更是作出了探索性的规范,为民主推荐环节的进一步规范提供了保障。
民主推荐环节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干部选拔任用程序的规范、影响到所选推荐对象的群众公认度和优秀度、影响到党委选人用人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影响到干部队伍的健康发展。现结合粗浅的工作实践,就在民主推荐环节中应把握的几个关节点浅谈如下。
一、分类把握好民主推荐的组织工作,注重依照干部管理权限设置的规范性。一般涉及全市系统干部选拔任用的主要有以下几类情况:市局领导的选拔任用、市局正副处调的选拔任用、市局机关正副科级的选拔任用、市局下辖县级局正副局长的选拔任用和县级局股所级的选拔任用等等。不同级干部的选拔,其民主推荐的组织部门也是不同的。要根据干部管理权限的规定和要求,分类把握好民主推荐的组织工作。具体是:
一是对市局处级领导的选拔任用、市局正副处调的选拔任用,必须由省局人事部门组织民主推荐;
二是对市局机关正副科级和县级局正副局长的选拔任用,由市局人事部门组织民主推荐; 三是对县级局的股所级的选拔任用,由县局人事部门组织民主推荐。
各级人事部门要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的设置规范的要求,组织相关的民主推荐工作。
二、分类把握好民主推荐的参加人员,注重体现推荐结果的广泛性和有效性。由于对参加民主推荐的人员范围在《条例》、《细则》和《省局若干意见》中的规定是原则性的。因此,为更好地体现推荐结果群众的公认度,使民主推荐的结果更具广泛性和科学性,应根据不同级的选拔岗位的性质及应涉及的范围来确定相应的参加民主推荐的人员,做到分类把握。依照规定和具体实践,以往省、市局具体的操作是:
一是选拔市局处级领导的民主推荐环节参加的人员,主要包括市局领导班子成员、机关中层以上成员、县级局班子成员和机关一般干部;
二是选拔市局正副处级调研员的民主推荐环节参加的人员主要包括机关正处长(正科级)以上人员(不含主持工作的副处长)、县级局局长;
三是选拔市局正科级的民主推荐环节参加人员,主要包括市局领导班子成员、全市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及其他需要参加的人员;
四是选拔市局副科级的民主推荐环节参加人员,主要包括县级局班子成员、全体股级干部和所在单位全体干部,被推荐的对象在市局机关工作的,由市局机关全体干部参加。
以上是对涉及民主推荐环节中“书面推荐”的相应规范要求。同时,有关规定对民主推荐中的“口头推荐”的范围也作了相应的规范规定。
三、认真把握好民主推荐在选调干部中的探索运用,注重对重要岗位人选的选拔任用的科学性。就本系统而言,选调主要是指从市局机关正处长调任县级局长重要岗位所需要的程序和规范。按照省局干部管理权限的规定,选调时,市局和省局各自做好相应环节的工作(市局党委主要是做好拟任对象的确定、上报省局等环节,省局主要是做好考察、审批等环节),环节间相互交叉,相互衔接。因此,由于重要岗位(县级局长)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如何把握好在选调干部时的各个环节的操作,特别是探索运用好民主推荐环节,将更能体现对重要岗位人选的选拔任用的科学性。
为此,在参照《中共嘉兴市委关于重要干部人选民主推荐提名的暂行办法》(嘉委[2008]34号)的规定并经请示省局人事部门后,市局党委在《市局若干意见》中对从机关正处长(正科级)中选调县级局长重要岗位时增设了民主推荐这一环节的规定,并对如何实施作了探索性规范要求,具体参加民主推荐(书面推荐)的主要人员是:
市局领导班子成员、调研员和副调研员、系统科级领导干部。并对口头推荐的人员也作了相应的规定。
四、认真把握民主推荐结果的科学分析,注重确定考察对象的公认性。《条例》第三章第九条第一款规定:“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应当经过民主推荐提出考察对象”,第三款又规定;“要把民主推荐的结果作为重要的依据之一,同时要防止简单的以票取人。”因此,通过民主推荐确定考察对象时,不宜规定得票比例。
与此同时,《省局若干意见》又规定,采取非定向民主推荐方式的,其推荐结果在一年内有效。《市局若干意见》也提出,在系统推荐中得票好的而在本单位得票差的同志原则上不能列为考察对象。
近年来,市局党委认真把握民主推荐结果的科学分析,努力把群众真正公认、表现优秀的人员选拔到相应的领导岗位,加强各级领导干部队伍建设,促进工商事业的健康发展。
第二篇: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程序
阿合奇县科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程序
(征求意见稿)
为了切实增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公开性、公正性、透明性,扩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群众的提名权、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结合阿合奇县实际,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就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程序从后备干部推荐、拟任考察对象的确定、沟通协商、酝酿协商、组织考察、讨论决定、任职、干部监督等八个方面做如下规定。
一、后备干部推荐
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一般应从后备干部库内选择人选。后备干部应该经过民主推荐、干部考核、一线科技干部、股级干部、组织部日常干部管理和谈话函询过程掌握的优秀干部和优秀挂职干部中产生,作为后备干部重点培养,后备干部库每年更新一次。
(一)民主推荐后备干部
1、准备好民主推荐票和相关材料,推荐参加人员一般为本部门的领导成员、内设机构领导成员、直属单位主要领导成员和其它需要参加的人员等层次。
2、召开民主推荐会,公布推荐职务、任职条件、推荐范围,提供干部名册,提出推荐要求。认真填写推荐票,分别进行个别谈话推荐。考察组对不同职务层次人员的推荐票要分别统计,综合分析,并向县委组织部部务会汇报。
3、确定后备干部。后备干部的确定,要根据民主推荐情况,由县委组织部部务会议研究决定提出后备干部建议名单(可以进行酝酿,广泛征求意见,以提高确定考察对象的科学性准确性),报县委书记同意后确定。
(二)干部考核评定为优秀的一般列入后备干部培养
组织部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对当年评定为优秀的干部按实职干部岗位1:1的比例,优中选优列入后备干部库进行培养。
(三)科技干部列入后备干部
在基层农、林、牧等一线工作的科技干部根据工作实绩及表现情况,由相关单位党组及分管的县级领导进行推荐,按1:3的比例列入后备干部培养。
(四)股级干部列入后备干部
一些涉人、涉事、涉财较大的单位,内设机构较多,专业性较强的单位可以设置股长,工作能力强,表现好,群众公认的,由组织考察后按领导岗位情况以1:3的比例列入后备干部,非股长的干部不得列入后备干部库。
注(需要材料):
1、编委提供单位编制及空缺情况表
2、组织部制定的民主推荐方案
3、个人或单位书面推荐表(需盖章签字)
4、推荐对象的简历、基本情况、现实表现
5、会议推荐汇总情况、谈话推荐汇总情况材料
6、组织部召开会议研究推荐情况材料
7、纪检委对推荐出的人员基本情况、学历、现实工作表现等情况书面监督材料
8、一线科技干部现实表现材料
9、干部考核情况材料
10、股级干部相关材料
二、拟任考察对象的确定
县委组织部对拟任考察对象一般应从后备干部库中择优选择,不是后备干部的,一般不得列为考察对象。
一些专业性较强的行业,特殊情况需要作为拟任考察对象的,不是后备干部的,应按照民主推荐程序先进行民主推荐,然后根据推荐情况确定。
考察对象的确定,要在后备干部库中按照实际需要择优选择(或按照民主推荐程序经过广泛民主推荐),由县委组织部部务会议研究决定提出拟任考察对象建议名单(可以进行酝酿,广泛征求意见,以提高确定考察对象的科学性、准确性),报县委书记同意后确定。
1、拟任考察对象建议方案
2、后备干部情况信息(或民主推荐情况)
3、书记办公会研究确定拟任考察对象情况及会议纪要
三、沟通协商
考察对象确定和呈报前,县委常委会召开讨论决定干部任免会议前,要广泛征求意见,酝酿协商。组织部门向书记办公会议汇报,在书记办公会或党委会议、四套班子会议上酝酿协商。广泛与主管领导、四套班子成员、相关单位领导进行一对一的沟通酝酿协商,征求他们意见,提高选人用人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组织部门要征求推荐单位和个人意见,被推荐对象所在单位领导及相关人员的意见(结合实际,征求和听取纪检委、检察院、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访、计划生育、民宗委、统战部、安全生产、审计局等部门的意见),然后在部务会议上进行讨论酝酿,汇同书记办公会议及四套班子的意见,最后综合分析确定考察对象或人事任免方案。
注(需要材料):
1、确定的考察对象名单
2、初步人事安排方案
3、沟通谈话征求意见情况
4、纪检委、检察院、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访、计划生育、民宗委、统战部、安全生产、审计局等部门的意见
四、酝酿协商
领导干部拟任人选在考察前,讨论决定或者决定呈报前,应当进行充分酝酿协商,广泛征求意见。
(一)形成干部任免建议方案
县委组织部根据考察情况,经部务会研究讨论,形成干部任免建议方案。
(二)个别酝酿
一是由县委组织部召开部长办公会,听取考察组情况汇报,提出任免意见,二是就干部任免建议方案向县委副书记、书记汇报;三是县委组织部就拟任人选向县党委呈报前,分别征求县级分管领导和本单位领导的意见。同时,县委书记与相关领导及单位人员进行一对一的沟通酝酿协商。对乡(镇)政府组成人员和县人民法院、县人民检察院副职拟任人选,须征求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及相关人员的意见。将各方面意见和建议综合分析后,形成干部任免初步方案报书记办公会。
(三)县委书记办公会酝酿干部拟任方案
酝酿的内容包括:职位空缺和领导班子结构情况,拟任职位、人选基本情况、主要简历、教育培训、优缺点,民主推荐情况,个别酝酿情况等。
县委组织部根据县委书记办公会酝酿情况,对干部任免初步方案进行调整。并做好书记办公会酝酿情况的记录,记录要真实、准确、完整。
在讨论研究干部时,原则上未经组织部门考察的不研究,民意情况等材料不全的不研究,酝酿意见分歧的不研究,对干部人选持不同意见的班子成员外出时不研究,与会人员达不到规定人数的不研究。研究时赞成的未过应到会成员半数不决策。如果拟任人选被否定,按照规定程序重新提出人选。
(四)形成干部任免方案
县委组织部部长办公会根据先后酝酿沟通情况,形成干部任免方案,提请县委常委会议讨论决定。注(需要材料):
1、干部任用建议方案
2、部务会议记录
3、书记办公会或常委会议纪要
4、沟通协商记录
5、干部任用方案
五、组织考察
(一)准备工作
对已确定的考察对象,由组织部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进行严格考察,考察对象人数一般应当是多于拟任职务人数。并由组织部门会同纪检监察机关成立考察组,负责具体考察事宜,拟定考察方案。
(二)发布考察预告
确定拟考察对象,由县委组织部在党政楼前的公示栏张贴考察预告和考察组组成人员。考察公示期为15天,对群众反映经调查确实有问题的干部坚决不予以使用,并视情况严肃处理。
(三)实施考察
考察组主要采取个别谈话、民意测评、发放征求意见表、同考察对象面谈、听取考察对象所在单位分管县级领导和单位班子成员的意见等方法,广泛深入地了解考察对象的情况。
考察乡(镇)拟提拔对象主要征求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干部职工、“三老”人员以及当地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在考察县直机关拟提拔对象时,结合平时工作表现和考核等情况,征求本部门干部职工、上下级单位意见和建议,同时征求县纪委和司法机关、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访、计划生育、民宗委、统战部、安全生产、审计局等部门的意见,并形成书面考察材料,经部务会议进行综合分析后,向县党委汇报考察情况。
(四)综合分析,形成考察材料
对考察情况要进行综合分析,实事求是地做出结论,形成书面考察材料。考察结束后,立即着手撰写考察材料,考察材料要反映出干部取得荣誉情况、干部教育培训情况并经考察组全体成员认可并签名。对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应将调查核实材料,作为考察材料的附件。民意测评优秀和称职率未超过80%的,一般不得提出提拔任用建议。
(五)汇报考察情况
考察材料一式两份以书面形式向组织部领导汇报。部领导向县委书记办公会或常委会议汇报。
(六)建立干部考察文书档案
组织部要建立详细完善的干部考察工作档案。民主推荐材料、党委(党组)支部推荐上报的请示文件、考察组记录、民意测评表、考察方案、考察预告、考察公告、干部任免审批表、考察材料、自述材料、审计结论材料、部务会议(常委会)讨论决定情况、公示结果、试用期干部考察材料、干部任免通知等相关材料。
注(需要材料):
1、考察方案
2、考察对象名单
3、考察预告
4、民主测评表
5、考察情况汇报材料
6、考察材料
7、征求纪检委、公安局、检察院、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访、计划生育、民宗委、统战部、安全生产、审计局等部门意见的函
8、纪检委、公安局、检察院、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访、计划生育、民宗委、统战部、安全生产、审计局等部门意见的复函
9、相关会议纪要
六、讨论决定
(一)介绍拟任免人选情况
召开常委会,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向常委会逐个介绍拟任免人选的提名、推荐、考察和任免理由及岗位空缺等情况。
(二)研究讨论
县委常委会讨论干部任免事项时,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要求,一是必须坚持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常委到会;二是拟提拔对象为县委常委分管的部门成员时,如该常委因工作出差不在单位时,必须会前进行电话沟通并征求常委的意见和建议;三是所有轮岗交流人员或新提任人员的初步人事安排方案全部提交党委常委会议或全委会议票决,票决分A、B两种方式,A票为县委常委票决票,B票为人大、政府、政协、法检两院列席的县级、副县级票决票。票决票1式2份由组织部和纪检委分别存档。
(三)研究决定人数
县委常委会在研究人事任免时一次研究干部人数不能超过30人。必要时,在研究人事的过程中,人大、政府、政协、法检两院的县级、副县级领导可以列席会议。
(四)宣布表决结果,做出任免决定
列席会议的县委组织部工作人员汇总票决结果,由会议主持人当场宣布结果。人选得同意票超过应到会成员半数以上或2/3以上的,形成任免决定。
注(需要材料):
1、拟任人选基本情况、民主推荐情况、考察情况
2、岗位空缺情况
3、电话征求意见记录
4、票决材料
5、讨论情况记录
6、会议纪要、会议决定、会议记录
七、任 职
(一)任前公示
县委常委会研究确定提拔任职人选及轮岗交流人员后,应按规定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7天。公示结果不影响任用的,办理任职手续;对需要复议和缓议的,按有关规定办理。
(二)任前谈话
干部任免事项决定后,在任职前由县委指定专人同干部本人谈话。谈话一般由县委书记,县委常委、纪检委书记,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实施谈话(谈话内容结合实际确定)。
(三)印发干部任免文件
干部任免文件由县委组织部负责起草印发,新提拔的干部试用期为一年,工资由县组织部做前期核算,递交县编办送常委会研究通过。任免决定后,由县委组织部派人到干部任免所在单位召集相关人员,在适当范围内宣布任免干部决定。并向人事局等相关单位,发出干部档案目录清查单,人事局等相关单位接到干部档案目录清查单后对新调整的干部档案进行认真核查,必须达到人事档案管理的要求,将内容收集补充整理完整后,组织部干部档案管理人员验收合格后调档。
(四)依法履行任免程序
对于需要依法推荐、提名和民主协商的干部任免,由县委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章程和规定,分别向县人大常委会、县政府、县政协等推荐、提名和协商,并按有关法律法规履行任免程序。
(五)归档和信息更新
干部任免后,应将干部任免审批表、考察材料、本人的人事档案和常委会议记录、讨论记录等材料按规定移交到档案室,保存备案,归档更新干部信息。
注(需要材料):
1、再次征求纪检委、公安局、检察院、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访、计划生育、民宗委、统战部、安全生产、审计局等部门意见的函
2、再次征求纪检委、公安局、检察院、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访、计划生育、民宗委、统战部、安全生产、审计局等部门意见的复函
3、任职公示
4、任前谈话记录
5、干部任免文件、工资文件
6、填写干部任免审批表
7、调度干部个人档案材料
八、干部监督
(一)做好对新提拔干部、轮岗交流人员及所有干部的监督
组织部定期、不定期地对乡(镇)、县直部门新提拔干部、轮岗交流人员及所有干部进行监督检查,采取普遍检查与重点抽查相结合,专项检查与日常监督相结合及时了解新提拔干部、轮岗交流人员及所有干部的工作实绩及现实表现。同时,党委(党组)、纪检(监察)机关切实负起监督的责任,积极支持、鼓励群众监督,认真受理相关部门、干部、群众的检举、申诉,并按职权范围及时进行核实和处理。
(二)充分发挥县人大职能作用,加强对人大任命的干部、乡(镇)长的评议监督
对提拔为乡(镇)长职务(包括副职)和县人大任命的政府部门领导,县人大每年对其工作情况要进行评议,对工作开展较好的继续任职,对工作不力者按照有关法定程序建议县党委按照组织程序(县人大评议和组织部门考核意见一致时,由县党委按程序免去其现任职务,意见不一致时,由组织与其本人进行谈话,工作一段时间观察其履行工作职责情况,然后由县党委做出处理决定)予以处理。
(三)考核及调研平时监督
组织部门加强日常检查监督,做好半年和考核,通过考核述职述廉加强对干部能否胜任工作和履行现职的有效监督。县人大、政协通过调研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和加强对干部履职情况的调研,充分发挥人大政协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作用。
注(需要材料):
1、干部试用期考核考察材料、民主测评材料
2、人大评议乡镇长及相关局委办领导材料
3、群众或干部监督人员反馈相关材料
4、政协及相关人民团体反馈材料
5、人大、政协提供的干部相关附件材料
第三篇: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程序
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程序
第一条 为建立科学规范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机制,保证党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根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实施办法》和上级有关规定,结合我县干部工作实际,制定本程序。
第一章确定意向
第二条 科级领导干部、非领导职务干部要严格按规定的职数配备。
乡镇、县直部门(单位)科级领导、非领导职数空缺或需要调整时,县委组织部就空缺的职位或需要调整的人员,在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形成初步的调整意向,经县委组织部部务会研究,向县委汇报。同意后,由县委组织部派出考察组,根据调整意向进行民主推荐和考察。
第二章民主推荐
第三条 选拔任用科级领导干部、非领导职务干部必须经过民主推荐提出考察对象。民主推荐包括会议投票推荐和个别谈话推荐两种方式,两种推荐要互相映证、互为补充。领导班子换届,民主推荐按照领导班子职位的设置全额定向推荐;个别提拔任职,按照拟任职位推荐。民主推荐结果在一年内有效。
第四条 民主推荐一般按下列步骤进行:
(1)召开推荐会,公布推荐职务、任职条件、推荐范围,提供干部名册,提出有关要求。
(2)填写民主推荐票,进行个别谈话(包括谈话推荐)。
(3)对不同职务层次人员的推荐票分别统计,综合分析。
(4)向县委组织部汇报民主推荐情况。
第五条 推荐会由下列人员参加:民主推荐乡镇领导班子成员人选,参加人员为乡镇在职干部、驻乡镇有关单位负责人、所属村书记、村主任以及其他需要参加的人员(不在上述范围内的部分党代表、人大代表及政协委员)。民主推荐县直部门(单位)科级干部人选,参加人员为本部门(单位)领导班子成员、中层干部、下属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其他需要参加的人员;本部门人数较少的(50人以下),可以由全体人员参加。
个人向党组织推荐领导干部人选,必须负责地写出推荐材料并署名。在民主推荐中得票相对集中的,可列为考察对象。
第六条 根据民主推荐情况,由县委组织部研究确定考察对象。考察对象一般应多于拟任职务人数。确定考察对象时,应当把民主推荐结果作为重要依据之一,同时要防止简单地以票取人。
第七条 确定考察对象时,原则上按照参加民主推荐人员10人以下的得票率不低于
80%,10--20人的得票率不低于70%,20--30人的得票率不低于60%,30人以上的得票率不低于50%。
第三章组织考察
第八条 对确定的考察对象,由县委组织部按下列步骤进行严格考察。
(1)组织考察组,制定考察工作方案。考察组由两名以上政治思想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成员组成。考察组负责人应由有较丰富工作经验并熟悉干部工作的人员担任。
(2)同考察对象所在单位主要领导成员就考察工作方案沟通情况,征求意见。
(3)根据考察对象的不同情况,通过适当方式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考察公示、发布干部考察预告。
(4)采取个别谈话、发放征求意见表、民主测评、实地考察、查阅资料、专项调查、同考察对象面谈等方法,广泛深入地了解考察对象德、能、勤、绩、廉等情况,注重考察工作实绩。
考察乡镇党政领导班子成员拟任人选,个别谈话和征求意见的范围一般为:乡镇副科级以上干部,中层干部,驻乡镇有关单位负责人,所属村书记、村主任以及其他需要参加的人员(不在上述范围内的部分党代表、人大代表及政协委员)。考察县直部门领导班子成员拟任人选,个别谈话和征求意见的范围一般为:本部门(单位)领导班子成员、中层干部、下属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其他需要参加的人员。
(5)综合分析考察情况,形成考察材料。考察科级干部拟任人选,必须形成书面考察材料。考察材料必须真实,全面、准确、清楚地反映考察对象的情况,主要内容包括:德、能、勤、绩、廉方面的主要表现和特长;主要缺点和不足;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情况。
(6)考察组向县委组织部汇报考察情况,提出干部任用建议。
第四章酝酿沟通
第九条 科级干部拟任人选,在考察前或讨论决定前,应当充分酝酿沟通。酝酿沟通应当根据职位和拟任人选的不同情况,由县委组织部主要领导分别在县委、县人大常委会、县政府、县政协等有关领导成员中进行。县委、县政府工作部门领导成员人选,应当征求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成员的意见。对提拔和重用的干部,要征求县纪委、监察机关的意见。非中共党员拟任人选,应当征求县委统战部及有关方面主要领导成员的意见。双重管理的干部,应当事先征求协管方的意见。在充分酝酿的基础上,县委组织部根据民主推荐、考察情况、酝酿沟通情况和工作需要,提出任用建议方案,向县委汇报,经县委同意后,形成初步调整方案。
第十条 初步调整方案形成后,按有关规定就拟任人选征求各方面意见。领导班子属双重管理的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政法委、法院、检察院、公安局、司法局、总工会、团县委、妇联、审计局、环保局、统计局、残联等单位正副职的任免,事先还需征求市对口部门的意见。县纪委、监察局领导成员的任免,按规定程序事先征求市纪委的意见或办理有关手续。
第十一条 拟调整的干部,根据市委组织部《关于进一步规范科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通知》(张组通字[2005]21号)要求,调整前要请示,调整后要备案,在讨论决定前征得市委组织部原则同意。
第五章讨论决定
第十二条 选拔任用科级干部,必须由县委常委会讨论作出任免决定,或者决定提出推荐、提名的意见。
第十三条 要进一步健全、完善选拔任用干部常委会差额票决制。乡镇、县直部门科级领导缺职需提拔任用干部时,按照1:2的比例向县委常委会提交人选,由县委常委会差额投票表决;公开选拔科级领导,按照1:3的比例向县委常委会提交人选,由县委常委会差额投票表决。
第十四条 县委常委会讨论决定干部任免事项,必须有三分之二以上常委到会,并保证与会成员有足够的时间听取情况介绍、充分发表意见。县委组织部负责人要逐个介绍领导职务拟任人选的提名、推荐、考察和任免理由等情况。与会成员对任免事项,应当发表同意、不同意或者弃权等明确意见。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采取无记名投票等方式进行表决。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确定任职人选。对意见分歧较大或者有重大问题不清楚的,应当暂缓表决。对影响作出决定的问题,会后应当及时查清,避免久拖不决。对需要复议的,应当经超过半数以上常委同意方可进行。
第六章办理任免手续
第十五条 县委常委会讨论决定干部任免后,对提拔任职的干部,在下发任职通知前,要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公示,公示期限一般为七天。公示期满后,公示结果不影响任用的,由县委领导及时与干部本人进行任前谈话。谈话后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办理任职手续。
第十六条 党群部门的科级干部,由县委直接决定任免;县政府工作部门的正职,县政府根据县委的推荐提名意见,由县长向县人大常委会提名,县人大常委会决定任免;县政府工作部门的副职和其他部门、事业单位的正、副职,县政府根据县委的推荐提名意见决定任免;县人大、县政协部门的领导干部和“两院”副院长,由人大、政协、“两院”根据县委提名,按照法律程序和政协章程的有关规定办理任免手续;对新提拔非选举产生的领导干部,要实行试用期制,试用期为一年。试用期满后,经考察胜任现职的,正式任职;不胜任的,延长试用期半年或免去试任职务。免去试任职务的,一般按试任前职级安排工作。
第七章附 则
第十七条 本程序由县委组织部负责解释。
第十八条 本程序自下发之日起施行。
第四篇:干部选拔任用程序
干部选拔任用程序
一、民主推荐。民主推荐是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基础环节。《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中明确规定,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都必须经过民主推荐。
(一)民主推荐的两种情况:领导班子换届推荐、班子缺额推荐
(二)民主推荐的一般形式:采用组织推荐、群众推荐、个人自荐等方式,是按推荐主体分类的。《干部任用条例》中所规定的会议投票推荐、个别谈话推荐两种形式,是按推荐方式分类的。二者并不矛盾。
1、基本程序:(1)召开推荐会,公布推荐职务、任用条件、推荐范围,提供推荐单位干部名册,提出有关要求;(2)填写推荐票,进行个别谈话;(3)对不同职务层次人员的推荐票分别统计,综合分析;(4)向上级党委汇报推荐情况。
2、参加对象:一般为本单位全体领导班子成员、直属(下属)单位主要负责人以及根据各自情况需要参加的其他人员。如本单位人员较少的可以由全体人员参加。
3、结果的使用。推荐人选必须是所在单位多数群众拥护的,方可列入考察对象,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示。
(三)民主推荐中要注意的问题:
1、确定的考察对象人数一般应当多于拟任职务人数。
2、个人向党组织推荐领导干部人选,必须负责地写出推荐材
料并署名。
3、民主推荐结果在一年内有效。
二、考察。考察是选拔任用干部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只有考察准确,才能用人准确。
(一)考察形式:等额考察、差额考察
(二)考察内容:考察对象的德、能、勤、绩、廉等方面的情况,注重考察其工作实绩。对于需要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考察对象,应当委托审计部门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审计。
(三)一般程序:
1、组成2人以上的考察组,制定考察工作方案;
2、同考察对象呈报单位或所在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就考察工作方案沟通情况,征求意见;
3、根据考察对象的不同情况,通过适当方式在一定范围内发布干部考察预告;
4、采取多种方法,广泛深入地了解情况;
5、综合分析考察情况,同考察对象呈报单位或所在单位的党委(党组)主要领导成员交换意见;
6、考察组根据考察情况,研究提出领导班子调整的初步方案,向派出考察组的组织人事部门汇报、经组织人事部门集体研究提出任用建议方案,向本级党委(党组)报告。
(四)基本方法:考察可采取个别谈话、发放征求意见表、民主测评表、自测评表等方式,同时可采用实地考察、查阅资料、同考察对象面对面谈话等方法一并进行。考察的真实性,取决于找谈对象和考察组成员双方的沟通。考察组要由思想政治素质好、有较丰富工作经验并熟悉干部工作的同志组成,考察人员既要出于公心,又要善于
运用好的方法,在考察中要善于引导找谈对象说出真实想法、善于辨别表象与本质、善于判断主流与末节。
(五)个别谈话征求意见的范围:一般为上级主管部门分管领导、本单位全体领导成员、单位中层及直属(下属)单位的主要负责人。视其情况还可以向纪委、监察局等工作部门征求意见。
(六)考察材料:考察领导职务拟任人选后,必须形成书面考察材料,建立完善的文书档案。考察材料必须务实、全面、准确、清楚地反映考察对象的情况,包括下列内容:一是德、能、勤、绩、廉方面的表现和主要特长;二是主要缺点和不足;三是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情况。
(七)考察反馈:考察中还要注意用好考察反馈制度,考察中了解到的考察对象的表现情况,一般由考察组向党委(党组)主要领导成员和本人反馈。
三、酝酿。酝酿是讨论任用领导干部前的一个必经程序。党政领导职务拟任人选,在考察前,讨论决定或者决定呈报前应当充分酝酿。一般情况下,酝酿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在班子成员中进行,有的还要征求上级领导的意见。部门与地方双重管理干部的任免,主管方应当事先征求协管方的意见,进行酝酿。征求意见一般采用书面形式进行,协管方自收到主管方意见之日起一个月内未予以答复的,视为同意,双方意见不一致时,正职的任免报上级组织人事部门协调,副职的任免由主管方决定。
四、讨论决定。讨论决定是选拔任用领导干部工作中的关键环节。
(一)坚持集体讨论:选拔任用领导干部,应当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由党委(党组)集体讨论,作出任免决定或者提出推荐提名的意见。在党组织讨论决定任免事项时,必须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成员到会,并要保证与会成员有足够的时间听取情况介绍,充分发表意见,表决时,以党组织应到会成员过半数同意形成决定。
(二)基本程序:(1)由党组织分管干部工作的领导或组织人事部门负责人,逐个介绍领导职务拟任人选的提名、推荐、考察和任免理由等情况;(2)参加会议人员进行讨论,与会成员对任免事项必须持明确态度;(3)进行表决,形成决定。
(三)表决方式:表决可以采取口头、举手或无记名投票等表决方式。今后,我们将逐步向票决方向努力。
(四)材料要求:(1)需要报上级党组织审批的拟提拔任职的干部,必须呈报本级党组织的请示并附干部任免审批表、干部考察材料、本人档案、民主推荐材料和党委(党组)会议纪要、讨论记录,以便上级组织人事部门审查、备案。(2)讨论干部任免时,必须作详细的会议记录。按照省有关文件规定,从现在开始统一使用规范的《党委(党组)讨论任免干部会议记录簿》,这种记录簿已经发到大家手中了,请大家严格遵守记录簿首页所印的有关纪律,规范记录内容,我们将对规范记录情况进行抽查。
五、任职。任职是选拔任用干部中的最后一道程序。
(一)要坚持三个制度:(1)公示制。除特殊岗位和换届考察时已进行过公示的人选外,在党组织讨论决定后,下发任职通知前应当
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示,公示期一般为七至十五天。在公示期间,如接到举报信息,一定要认真调查研究,了解真实情况,调查结果不影响任职的,方可办理任职手续。(2)试用制。对非选举产生的领导干部要实行试用期制,试用期限一般为一年。试用期满后,经考核胜任现职的,才能正式任职。不胜任的,免去试任职务,一般按试任前职级安排工作。(3)聘任制。对一些专业性较强的领导职务要实行聘任制,每个聘任期不超过五年,对工作优秀的可以连续聘任。
(二)进行任前谈话:对决定任用的干部,由党委(党组)指定专人同本人谈话,与拟任人选进行沟通,提出要求、希望等。
(三)任职时间的确定:领导职务的任职时间非选举产生的领导职务自任命或决定任命之日起计算;选举产生的领导职务自当选、任命之日起计算。
六、依法推荐、提名和民主协商。对需按有关章程选举产生的干部,要积极做好推荐、提名、协商工作,确保既体现党管干部原则,又坚持依法办事,还做到尊重民意。
怎样跑官
在中国,跑官不是什么新名词,套用一句名言:跑官本来不是一个词,但是,跑的人多了便就成了大家熟悉的词。很多地方(注意我不是说中国所有的地方),官几乎都是跑出来的,会跑的人,一年一小步,两年一大步,从低到高,步步高升;不会跑的人,一年原地不动,年年原地不动。其实,这也没什么奇怪的,“生命在于运动”,人不运动当然没有活力,跑官也是一种运动。
其实,本来没人想跑官,但当看到别人的官是跑出来的时候,想跑的跑,不想跑的也得跑。
官也不是想跑就能跑,有的人跑成了,有的人跑不成,有的人跑一次成一次,有的人却一次没跑成。为什么?方法对错之分。做什么事,方法对了,则可事半功倍,方法错了,则一事无成。
跑官的第一步,是要选择跑的对象,所谓跑的对象是指他可以帮你达到目的的人。
一、跑的级别
就县里的各局、各乡镇来说,首选当然是县里掌握干部任免大权的领导,主要是书记,想当单位正职(包括个别要害部门的副职)没有他点头是绝对办不到的;其次是组织部长,平级调动,不是太热的部门,找他就可以。这一级离的近,跑的成本比较低。其他常委一般都只要表决的权利,在目前一把手说了算的年代,没人会同一把手唱对台戏。所以,这些人礼节性的打点一下也不多余。第二级,应该把对象选在市以上的机构的实权人物,最好是主要县领导的顶头上司或利害关系人,比如说,市组织部门的领导,因为这些人掌握着县领导个人的任用大全,他们的“招呼”,县领导是不会不考虑的。再比如说纪检、检察部门的领导,这些人虽然不给县领导“发帽子”,但是,却可以摘他们的“帽子”,就现在的领导而言,没有几个是经的起纪检、检察机关查的,不查都是廉正干部,一查就不好说了。所以,这些人的“招呼”,他们也不能不考虑。如果在以上部门找不到跑的对象,那就只好越级跑了。听起来好象矛盾,怎么省一级还不如市一级呢,道理其实很简单,“县官不如现管”,再则,省一级跑的费用自然要大的多,再说,省一级还得通过市一级打招呼。第三级,以上这两级部门,是于县领导个人有厉害关系的,可以叫做“跑私”。如果没有找到你跑的对象,那就只好“跑公”了,所谓“跑公”,就是在财政扶持、项目扶持等方面可以给县里带来利益的部门中找,这些部门一般都有审批权限,掌握着关系到一个县发展的大权,因为,县领导总还要政绩,所以,这些部门领导的招呼,一般也有作用,当然在效力上要比一类低了不少,因为,政绩和个人帽子相比,当然分量轻的多,正所谓,没有政绩事小,没有帽子事大。
二、跑的对象的种类
1、自己的亲戚、同乡、同学、战友;这一类关系最密切,成本最低。
2、父母、爱人的亲戚、同乡、同学;
3、同事的亲戚、同乡、同学、战友;
4、曾经的同事、老上级。
5、曾经一个系统的朋友。这些都没有的话,那你就得白手起家了:在以上三级中,选定目标,从生到熟,最后成为“朋友”。
三、拿什么跑
这个就不用多说了,无非是钱和物。数量麻,不好说,一个地方一个行情,不同的职位也会有不同的要求。
四、怎么跑
临时抱佛脚是不灵的,一定要把功课做到平常,常绷跑官这条弦。节日、领导的生日、领导家属的生日、领导家的红白事、领导或其亲属住院等等,凡是领导家有事了,都可以成为跑的时机。当然,领导家没什么事也可以跑,没事可以找事,但,这要功夫,不是人人都能想得出来的。
第五篇:科级干部的选拔任用程序
科级干部选拔任用程序
1、民主推荐
支委会确定选拔职位,经局人事劳资处确认职位空缺后,全体干部职工进行民主推荐。形式采用投票推荐和个别谈话推荐。
2、确定考察对象
支委会在民主推荐的基础上,集体研究确定考察对象。
3、考察
(1)依据选拔任用条件和岗位职责要求,对考察对象德、能、勤、绩、廉等进行全面考察。
(2)考察程序:
A.由分局组织,局人事劳资处参与,成立考察工作组,制定考察工作方案。
B.在分局范围内发布考察预告。
C.采取个别谈话、发放征求意见表、民主测评、实地考察、查阅资料、专项调查以及同考察对象面谈等方法,广泛深入地了解情况。
D.综合分析考察情况。
E.向支委会报告考察情况,并提交考察材料。(3)考察必须形成书面考察材料,建立考察文书档案。已经提拔任职的,考察材料归入本人档案。考察材料必须写实、全面、准确、清楚地反映考察对象的情况,应包括下列内容:德、能、勤、绩、廉方面的主要表现和主要特长;主要缺点和不足;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情况。
(4)实行干部考察工作责任制。考察组必须坚持原则,公道正派,深入细致,如实反映考察情况和意见,并对考察材料负责。
4、决定
科级干部任用由支委会召开会议集体讨论作出决定。支委会在集体讨论时,必须符合三分之二以上成员参加,与会成员要认真了解情况,明确发表意见;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采取口头表决、举手表决或者无记名投票等方式进行表决;对意见分歧较大或存在重大问题影响表决的应暂缓表决,待问题查清后继续进行。解决问题要及时,避免久拖不决。
5、任职前公示
支委会作出决定后,在分局范围内进行公示,公示期一般为七天。公示结果,报局人事劳资处进行审批。审批合格后,由支委会指定专人与本人谈话。
6、局人事劳资处审批
下发任职文件前,将《职务任免报告》一份、《科级干部职数管理一览表》一式两份、《科级干部任免审批表》一式两份、《任职干部考察材料》一份报局人事劳资处。人事劳资处依据科级干部任职条件及实际职数情况进行职数审批。
8、下发任职文件
经局人事劳资处审批同意,下发正式任职文件。
9、兑现劳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