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级思想政治理论讲授要求(考试重点)
2013级全日制硕士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讲授基本要求
一、社会主义500年6个阶段
重点讲授:
1.空想社会主义:是现代社会主义思想的来源之一,准确的译法为乌托邦社会主义。主要代表人物为欧文、圣西门和傅立叶,历史贡献主张建立一个没有资本主义弊端的理想社会,根本局限脱离实际完全抛弃了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
2.马恩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即科学的政治学理论,是关于人们认识社会的具体科学理论。历史条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内部矛盾日益尖锐,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高涨。创立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两大发现: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及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剩余价值规律
3.列宁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制度的问题的探索,列宁突破了社会主义社会同商品交换不能相容的传统观念,提出了要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理论;提出了要利用资本主义的一切优秀成果。第一;列宁运用一般和个别的辩证法、理论和实践的辩证法,使他得以从“书本的公式”走 向“生活的公式”,注重把科学社会主义的书本理论同特殊国情相结合。第二;列宁运用对立和统一的辩证法、目的和手段的辩证法,深刻认识到,必须通过利用“国家资本主义”这一形式和途径。历史条件:面对外国侵略,镇压反革命叛乱。十月革命道路:工人武装起义夺取中心城市,革命由城市向农村扩展,最后夺取全国胜利。
4.斯大林模式: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历史成因 :a.客观条件,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垄断组织在国民经济中起重要作用,b.主观条件,①革命力量不断壮大,②革命性较强,③有成熟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且能够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正确的革命策略,④有革命的同盟军——贫苦农民。主要弊端及其影响:它无情践踏了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以长官意志取代民主集中制,形成了自下而上的金字塔式的个人崇拜网。
5.戈尔巴乔夫“改革新思维”:主要观点:必须“结束社会科学的僵化状态”,“彻底消除垄断理论的后果”,“使社会政治思维发生急剧的转折”。前苏联改革的错误定位:因为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脱离了列宁主义的无产阶级专政,他用民主社会主义代替了科学社会主义,使无产阶级脱离了政权,引起了人思想的混乱,造成了丑化共产党,否定十月革命的严重后果。
民主社会主义实质:是一种主张在民主体制里进行社会主义运动的政治意识形态。类似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社会主义。
前苏联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及其教训:失败原因:a.没有创新的科学理论,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和路线。b.对斯大林的态度评介的不全面,引发消极的后果c.改革并没有触动原有体制的基本框架。对工业管理体制的改革,赫鲁晓夫首先采取了精简管理机构,裁减冗员,下放企业的措施。d.改革缺乏事实求是的精神,提出不切实际的口号。e.独断专行,搞个人崇拜。教训:a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心任务必须是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努力把经济搞上去,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b必须加强执政党的自身建设,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c必须在改革中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方向;d在坚定不移地实行开放的同时,必须坚决抵制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开辟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探索: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论十大关系发表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矛盾的学说。1958年,他又提出要把对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中国梦等重大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理论成果。中国改革成功的根本经验:a.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坚持了以解放思想为先导,把解放思想与改革开放有机结合起来。b.始终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始终把发展作为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c.在改革开放的方式上,我们采取的是在保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渐进式推进的策略模式。
d.坚持把农村的改革开放作为重中之重。e.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坚持走对外开放之路。
美好前景,中国梦的世界意义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注:注意参考北京电视台五十集电视专题片《社会主义五百年》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
重点讲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民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的。
1.当代中国的主题:和平与发展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a.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b.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c.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d.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中国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五位一体格局,即,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的建设,总任务实现中国梦,即把我国建设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7.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
A.坚持人民主体,b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c.坚持改革开放,d.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e.坚持共同富裕,f.坚持社会和谐,g.坚持和平发展,h.坚持党的领导。
注:参阅十八大报告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重点讲授: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 党的十五大报告作了十分明确而简洁的概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建设的基本方针a、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b、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c、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d、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e、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从根本上说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不断开拓文化发展新思路、提升文化发展新境界之路,就是走向文化强国之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
确定了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相适应、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
阐述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内涵,指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
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两用”原则,提出文化工作要“为人民大众(工农兵)服务”。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
对文化“为人民大众服务,为政治服务”的方向进行调整,提出并确定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
在确立物质文明建设优先地位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并使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范畴,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创造性地提出了文化建设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方针。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
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崭新概念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纲领;
提出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的新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重大发展;
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出党要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把先进文化的建设纳入中国共产党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和力量之源的范畴;
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发展的最终目的。提出在先进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等重要方针。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
提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文化发展大局,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
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强调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将之作为党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
提出“建设和谐文化”的理念,将之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
创造性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历史命题,将之作为引领文化思潮的有效途径和文化软实力的内核,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的新论断;
提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是党的十七大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战略部署;
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长远战略目标;
强调要增强文化自觉自信,弘扬中华文化,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将文化区分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分别形成不同发展思路。3.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髓)、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基础)1.全面把握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2.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体系融入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3.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 社会思潮。
4.增强文化整体实力与竞争力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第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第二,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第三,提高传播能力。第四,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第五,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5.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一、充分认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重点讲授: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和制度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2)积极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境保护新道路。(3)加快构建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国民经济体系(4)着力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五)不断完善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
2.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第一,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第二,实行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和各有侧重的绩效评价;第三,促进陆地国土空间与海洋国土空间协调开发。
总之,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三类空间科学布局,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个效益有机统一的原则。
3.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措施: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4.应对重大环境问题挑战 全球气候问题。
说明: 以上讲述内容为期末考试的范围
考试形式为5个简答题,每题10分;2个论述题,每题25分,共100分。
第二篇:思想政治理论
新 时 期 深 化 改 革 的 思 考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传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大学生识别和抵制错误思潮,对于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特殊重要性。只有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感染力,加强学科建设,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充实新的教学内容, 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才能更充分的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有功能。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改革 思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新世纪新阶段担负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是大学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发挥着特殊的作用。新的形势对高校“两课”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转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人才的重要途径。本文结合我院教学实践,就如何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谈点认识和思路。
一、准确把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全面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首先要提高对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重要性的认识。高等学校担负着人才培养的重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要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其中,德方面的要求非常重要。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加大人才培养力度,而人才培养工作必
须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各层次、各科类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①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当代大学生,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做好人才培养工作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证。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党的教育方针,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精神,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和《<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教社政[2005]9号)的要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及转变教育观念,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立足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教育,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与政策教育,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说
服力、感染力,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要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大学生,始终保持教育教学的正确方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坚持开拓创新,不断改进教育教学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的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结合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教学实际,妥善处理好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关系、课内外的关系、思想与实际的关系、教育与管理的关系,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勇于改革创新,全面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质量。
二、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建设,夯实发展基础
学科建设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重要前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所依托的学科是我国特有的一门政治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担负着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开展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及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方面研究的重任,“对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其他课程所无法比拟的”。
目前,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工作非常薄弱,缺少学科发展的整体规划,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匮乏,学科发展的平台和条件较差,在一定意义上说,还未真正构建起科学的学科体系,教师对学科建设的认识还不到位,这些问题,制约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的发展。
做好学科发展工作,首先要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定位和目标,制
定符合实际的整体发展规划。在此基础上,优化人力资源,构建学科发展梯队,搭建学科发展平台。其次,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每位教师的特长和优势,突出西部和民族特色,构建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
优化课程设置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基本环节。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要体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要突出重点,更好地吸收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最新成果,有利于更好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具体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中心内容,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立足于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进一步推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工作,帮助学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和基本观点,指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识和分析问题。开展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开展中国近现代史的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开展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通过充实教学内容,完善课程设置,形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
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的调整和优化,要根据全国高校思想政
治理论课管理工作会议的精神,结合具体教学实际,稳步推进。对国家教育部规定开设的必修课程,要精心组织和做好课程建设工作,在借鉴有关高校经验基础上,建设具有自身优势的精品课程。另外,要根据本校大学生的发展特点和要求,突出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的思想,积极筹划选修课的开设,力争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系列选修课,以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培养特色人才服务。在做好课程建设的同时,要积极开展相关的专题讲座,拓宽大学生的学习视野,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参考文献:①李卫红.统一思想,明确任务,扎实工作,高质量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6期
②杨光.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及其实施.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年第4期
第三篇:思想政治理论
合肥师范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规划(2012-2014)
一、建设基础
合肥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包含《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形势与政策》五门课程,均为国家统一规定课程,同时亦为合肥师范学院各本科专业思想政治理论公共必修课程。
2009年3月,合肥师范学院在原思政课教研室的基础上成立了思政课教学部,作为与其它专业系同级的正处级机构独立设置,承担全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目前,思政教学部共有院级精品课程3门,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院首批重点课程1门,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专任教师36人,师生比为1:380,符合国家规定标准。专任教师中,教授2人、副教授15人,讲师17人,助教1人,无职称1人,高级职称比达47%,高于学院其它学科。
2005年我院就制定了《安徽教育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方案》,2011年《合肥师范学院制(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再次作出明确规定,认真贯彻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及其实施方案,促进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的提高。根据“05方案”规定,结合学院人才培养目标,我们落实了相应的课程、学分及对应的课堂教学学时。根据合肥师范学院(2011)培养方案,具体开课情况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3学分48学时,《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6学分96学时,《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学分32学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3学分48学时,《形势与政策》本科2学分,每学期12学时,总计32学时,无挪用或减少课时的情况。
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⑴教学内容涵盖范围广、容量大,有待于重组。
⑵教师教学理念比较陈旧、模式单
一、方法传统,有待于进一步改进提高。
⑶专任教师数量仍然不足,教师培养、培训还缺乏完整统一的培养计划,集体教研活动不充分。
二、建设目标
根据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学总体要求,制定合理的课程建设计划,从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角度出发,重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考核评价方式,逐步加强教学队伍和教学资源建设,着力打造精品课程。
1、总体目标
按照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要求,优化、整合课程资源,撰写《思政课精选案例汇编》,建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院级精品课,建设《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院级重点课程;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省级精品课程体系。打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团队。
(1)组织管理建设方面,坚持学院党委领导,行政负责的制度。学院党委和行政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体系建设工作,进一步坚持将思政课建设纳入学院事业发展规划;坚持将思政课建设纳入党委和行政的重要议事日程;坚持将思政课纳入院领导听课计划。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体系大平台,随着学院的发展制定新的制度大力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建设。
(2)教师队伍管理建设方面,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按照学院引进人才政策,引进具有高学历的青年教师(博士),完善学科年龄梯队建设,为学科发展储备人才。加强教师队伍管理,提高全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素质。我们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从“把好五道关、落实三项待遇”入手,加大建设力度,建立了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的思政课教师队伍。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学生的比例符合《精品课程体系综合评审指标与标准(试行)》要求。
(3)进一步加大思政课经费投入。学院随着经济状况的好转逐年加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经费投入。在保障思政理论课教学科研机构正常各项经费的同时,按照在校学生总数每生每年不低于20元的标准提取专项经费用于教师学术交流、考察等。专项经费安排使用明确,专款专用。
(4)教学管理建设方面,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教学管理坚持走制度化道路,把已经成熟的制度进一步落实,淘汰不适应新形势的旧制度,建立新制度。对现有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重复的理论结构进行适当调整,加强理论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避免重复和矛盾,形成知识传授互补、能力培养互动的课程体系结构,真正让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能够学以致用。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保证100人左右的中班教学规模,努力实现小班教学。
2、关键指标
(1)完成院级精品课程、重点课程开发,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省级精品课程体系。
(2)完善基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课程标准;建立综合考核评价体系。
(3)全面构建以参与式教学、案例教学、目标教学等为主要形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推广多媒体教学,实现课程教案的电子化,课程讲稿规范化。
(4)拓展第二课堂,开展学生自主设计、自我组织、自我评议形式的实践性活动。
(5)建立集体备课常态活动制度;完成2名课程带头人,3名骨干教师的培养。
三、建设内容及进度安排
(一)教学内容建设
从课程现状分析入手,编制比较可行的课改方案;以实用、适用为原则,整合精化课程内容,及时吸收和融入最新内容,构建系统灵活的内容体系。以应用型本科人才能力培养为主线,完善课程标准,完成院级精品课程、重点课程建设。
1.2012年,完成课改方案,通过院级合格课程验收工作,撰写制作完成新课标、新教案、新课件,完成《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院级重点课程建设。
2.2013年,完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院级精品课建设。
3.2014年,撰写完成《思政课精选案例汇编》,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省级精品课程体系。
4.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制定定性定量结合的综合考评评价体系,全面、客观地考评学生的发展状态和学习成绩。
(二)教学团队建设
1.培养课程带头人2人。确定课程带头人培养对象,安排出外考察访学2人次;制定课程建设方案、课改方案和课程标准、案例编撰工作,统筹精品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引领教研教改。
2.培养骨干教师3人。确定骨干教师培养对象,选派教师参加省部级思政课骨干教师培训班,骨干教师培养对象要承担专题讲座、指导学生社会调查报告撰写,撰写案例,承担精品课程建设。打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团队。
(三)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
1.创新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方法,开辟教学形式的多元化渠道。通过举办:“PPT课件大赛”、“专家论坛”、“专题讲座”、“现场答问”、“知识竞赛”、“模拟法庭”等各类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
2.开展教学观摩活动和听评课活动,每学期互相听评课6次,撰写案例汇编,制作较高水平的教学课件,修改完善评价体系。
(1)做好内容的整合、提炼,精选案例、精化教案工作,注意避免内容的重复,提高内容处理的精准度、使学生在掌握课程要点的基础上把握课程的整体体系;
(2)制作并完善多媒体课件,在多媒体教学、在线答疑等方面实现课堂效益的突破、抓好学生课前预学、课后练习、查阅资料环节的训练;
(3)重要的时政政策采用专题讲座方式进行教学,既重大政策问题和时政热点邀请学院宣传部领导、有关专家进行专题宣讲,部分内容渗透在平时课堂中进行,以突出时效性和针对性。
(四)加强完善特色项目建设,为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适应教育发展形势和我们学院的人才培养定位,为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在实践教学环节开展特色项目建设。主要是实践教学抓好“四结合”。其一,注重与学生社会实践结合。其二,注重与学生工作结合。注重将思政课教学与学生工作“三大计划”(愿景计划、爱心感恩教育行动计划、素质拓展计划)等工作相结合,进一步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其三,注重与校园文化结合。其四,与教师科研、教研项目相结合。构建“参与式”教学模式,开展全院思想政治理论课“课件制作与演示”大赛。
第四篇:思想政治理论-0608
1、简述量变和质变的定义及其基本形式。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量变表现为微小的、不显著的变化,是在度的范围内的延续和渐进。人们经常看到的统一、相持、平衡或静止等,都是处在量变过程中的状态,它们体现了事物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变化,是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质变表现为根本的、显著的突变,是对原有度的突破,是事物连续性的中断。统一物的分解、相持、平衡和静止的破坏等,就是质变过程中呈现的面貌。事物的变化是否超过度的范围,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是量变,超出度的范围的变化,属于质变。
事物的量是很多方面的,量变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但从引起质变的角度来看,量变的基本形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另一种是事物的构成成分的排列组合和结构形式上的变化。事物的质是各不相同的,质变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但从质变过程是否发生对抗即外部冲突的角度看,质变的基本形式可分为两种:爆发式飞跃和非爆发式飞跃。
2、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及其意义。
内容:社会基本矛盾,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作用: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类社会的历史归根到底就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历史.意义: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的根本属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根本动力.3、辩证法的本质与核心及其理由。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相互对立的矛盾双方之间的联系;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统一和斗争.正是因为事物内部存在着矛盾的斗争和统一,事物才有自己的运动和发展.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一条中心线索,是理解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是从各个不同侧面揭示事物的联系和发展的,而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联系和发展的最深刻的本质.因此,对立统一规律必然贯穿在其他规律和范畴之中.第三,对立统一的方法,即矛盾的分析方法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第四,承认不承认矛盾,承认不承认事物因内在矛盾而引起变化、运动,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4、简述矛盾学说的精髓及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问题的精髓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的共性,它有两方面的含义:
其一,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即处处有矛盾;
其二,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把握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意义在于:矛盾观点是辩证法的最根本的观点,因此,坚持矛盾的普遍存在是坚持辩证法的前提。根据矛盾普遍存在的原理,我们应当学会用矛盾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矛盾的特殊性指矛盾的个性,即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也是指矛盾表现的多样性,从性质上看,有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之分。从地位看,矛盾发展是不平衡的,有主要矛盾、次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次要方面之分。从解决形式看,有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矛盾双方同归于尽、矛盾双方融合成一个新事物以及创造出一种矛盾双方可以长期共存的形式。
5、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内容及意义。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论断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一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不发达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我们党总结几十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得出的科学结论,它的确立,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有重大的意义。第一,它第一次搜索在无产阶级政党的纲领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概念,这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第一次,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新贡献。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基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构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基础,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基本依据和根本出发点。第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我们防止和克服“左”或“右”的错误倾向的重要思想武器。第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使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紧迫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
6、简述可能性的复杂性
7、什么是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凡是认为否定是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否定(或者是来自外部的否定)的观点,以及要么否定否定一切,怀疑一切的做法,都属于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8、简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新的问题、产生新要求,推动者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实践锻炼也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因为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自己的推理和判断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9、简述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及其意义。
一是劳动力所有者是“自由人”,能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力;二是他除了自己的劳动力外,必须一无所有,不得不靠出卖劳动力来维持生活.10、简述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决定力量的原因。
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人们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而通过生产劳动向自然界谋取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是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方式和地理环境、人口因素,都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作用,它们的状况如何,能够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但它们都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只有生产方式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采取一定方式进行的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人们要从事政治、科学、艺术等等活动,首先要吃、喝、住、穿,能够生活。为了能够生活,就需要有食物、住房、衣服等生活资料。为了获得这些生活资料,就必须从事物质生产。如果停止物质生产,人类就会很快灭亡。第二,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一个社会处在什么样的发展阶段上,它的社会制度、阶级结构以及政治、法律、道德、哲学等观点如何,人们的社会关系、生活方式怎样等等,归根到底决定于生产方式。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之所以互相区别,形成不同性质和面貌的社会,根本原因就在于它们有着不同的生产方式。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的社会形态。
第三,生产方式的发展和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发展和变革。物质生产总是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随着生产的发展,生产方式也会发生变化。当着一种生产方式被另一种新的生产方式代替的时候,社会制度、阶级结构和意识形态等等也就必然发生根本的变革。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以及将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都是生产方式发展和变革的结果。
11、简述剩余价值学说的基本内容及意义。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剩余价值实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其主要内容是劳动力成为商品时剩余价值生产的基础;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生产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体现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增加剩余价值的方法是提高剩余价值率,基本方法是相对剩余价值与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重大.第一,它从经济上建立了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的可行性和科学依据.从而为政治上对资产阶级的统治进行反对找到了方向和基础.第二,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础.马克思主义者哲学的一个主要的方面就是对异化 的批判.而这个哲学观点的出现的经济学基础就在于此.第三,它马克思主义优势占有道义上的优势.而这种道义上的优势是政治合理性的根本基础.第四,它对未来社会制度的构想和设计起了决定性的作用.12、简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及意义。唯物辩证否定观的内容
1辩证的否定是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自我否定
2辩证否定具有两个重要特点.其一,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其二,否定是连接的环节.3作为发展与联系环节之统一的辩证的否定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
科学的否定观在唯物辩证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即是通过事物内在的矛盾运动而进行的自己否定自己.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即否定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化,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没有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事物就不会发展和前进;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即新旧事物又通过否定的环节联系起来,新事物是从旧事物中生长出来的,并以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东西,作为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辩证的否定就是“扬弃”,即既克服又保留,是事物发展中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对立统一.简言之,辩证的否定就是包含肯定因素的否定.形而上学把事物的否定看成是单纯的外在否定;把否定看成是全盘抛弃.他们割裂肯定和否定的辩证统一关系,其公式是,肯定就是绝对的肯定,肯定一切;否定就是绝对的否定,否定一切.13、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本国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就是一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就是要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使经济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
14、如何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说明:
① 人类社会的自然物质基础
这是一个比较容易理解的问题。自然界为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先在的物质条件;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但是,达到这样的认识并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独有的认识。旧唯物主义的环境决定论也有类似的认识。所以,这个问题应略讲。重点应该放在第二个问题上。
②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特点
前一个问题实际上是人类社会物质性与自然物质性的共性。而本问题则是人类社会物质性的特殊性。这是理解社会物质性的关键,不理解这一点,在具体社会历史问题上,仍然可能会陷入唯心主义。理解这个问题的 关键在于从劳动实践出发,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5、怎样理解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它不仅能够正确地反映事物是本质和规律,而且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方法论意义:
1、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符合客观。(依据是物质决定意识)
2、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依据是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16、为什么说人类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供给全世界以衣食等等社会物质生活资料,创造了人类的物质文明.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不仅以其实践活动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取之不尽的源泉,而且以其千百万创造者的伟大的力量和智慧,为人类社会提供不可胜计的精神财富的成品.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类社会经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演变,都必须通过人民群众自觉的革命斗争,劳动人民是革命斗争的主力军.总之,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17、怎样理解唯物史观?其意义如何?
唯物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总是受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制约.其意义在于:
第一,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它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
第二,唯物史观对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科学回答,宣告了唯心史观的破产。依据这一原理,马克思主义从社会生活各种领域划分出了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了生产关系。将一切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进而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发展的高度,从而将社会形态的发展看成自然历史过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18、简述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基本形式和基本道路。
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基本形式对立与统一,基本道路前进与曲折
19、什么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为什么?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基本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人生价值和理想的实现,都离不开社会实践.实践不仅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认识的基础.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作为主观见之于客观活动的实践,是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相统一的基础.所以说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基本观点.20、简析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区别。
产生:科学社会主义是从“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是从彻底的唯物主义立场出发并产生的,从分析资本主义现实的经济运动过程的内在矛盾出发,揭示资本主义发展的未来趋势,根据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现实力量的对比和当时国内外的复杂形势,制定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斗争的路线、方针和策略,也就是说,科学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进行科学批判的结果,是建立在客观事实之上的科学结论。
区别:第一,它们产生的历史条件不同。空想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还没有得到充分暴露,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还出在自发阶段时的产物,是不成熟的历史条件下的不成熟的理论。科学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已经充分发展和尖锐化,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阶级斗争舞台的条件下产生的,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科学分析和对无产阶级斗争经验正确总结的基础上的科学理论。
第二,它们的理论基础不同。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因此,它们既不能同资产阶级的理性主义划清界限,更不能对社会历史做出正确的说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这种历史观打破了在社会历史领域中长期处于统治地位的历史唯心主义,对社会历史的发展做出了正确而深刻的说明,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第三,它们的科学价值不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虽然也包含有合理的、积极的因素,但它从总体上说是不科学的。科学社会主义表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灭亡和社会主义胜利的历史必然性,指明了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和实现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第四,它们的历史作用不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社会主义思潮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历史阶段,因此,它也起过一定的历史作用。它不仅启发了早期无产者的阶级意识,而且也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积累了思想素材。但是,由于它的非科学的、空想的性质,使它的历史作用非常有限。
二、论述
1、试论生产方式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答:⑴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①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类社会前提。历史是人创造的,但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首先必须 能够生活。为了生活就要进行劳动以谋取生活资料,也就是说人类为了生存,就需要解决食品,衣服,住房,燃料等问题,如果离开物质资料的生产,人类社会就不可能存在。②物质 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发生和面貌。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除了物质生活以外,还有社会的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等等。但是只有“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社会领域中的各种关系都是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基础上建 立起来的。有什么样的生产广度工,就有什么样的社会结构及其政治制度。也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形态。例如,资本家私人占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方式,社会性质也必然蛮资本主义的。总之,一个社会是什么样的性质,处于什么样的阶段上,最终都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③生产方式的变革和发展决定着一个社会形态向另一个社会形态的转化。生产方式并不是凝固不 变的。由于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运动的尖锐化,一种生产方式便会转化为另一种生产方式,即新的社会形态代替旧的社会形态。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从原始社会转化为奴隶社会,由奴隶社会转化为封建社会,由封建社会转化为资本主义社会,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化为社会 主义社会,都是生产方式矛盾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所以,人类社会的历史,归根到底是物 质资料生产方式历史。总之,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不仅决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社会的发生及其面貌,而且还决定社会形态的。所以,只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⑵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决定力量的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掌握这一原理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重大的意义。①只有懂得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的原理,才能从根本上认识和掌握人类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既然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产生,性质及其发展变化,那么社会发展史首先就是生产发展史,生产方式的发展史。这就告诉我们,要研究和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其实质就是研究和揭示生产发展的规律,即生产方式产生变化的必然性。只有正确地认识和掌握生产方式的状况,才能全面地,客观地说明人类社会发展中各个社会形态的辩证过程及其规律性。②生产方式是社会决定力量的原理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客观依据。在革命和建设过程,无产阶级政党必须研究和认识生产方式的状况及其矛盾,正确反映生产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按照生产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才能保证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如果生产方式的状况及其发展规律,制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不是“左”的就是右的,革命和建设的事业就会遭到挫 折和失败。我们党发展的历史经验教训,充分说明了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决定力量这一观点的无比正确性。
2、试论矛盾学说的精髓及其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3、论实事求是的哲学内涵。
4、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并说明应怎样正确对待我国的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5、试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原理说明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
6、试述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所阐述的辩证法思想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7、试述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所阐述的真理标准的确定性与非确定性的内容及意义。
8、试述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所阐述的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及理论意义。
9、运用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否定之否定原理,论述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最终胜利的必然性和前进道路的曲折性。
1)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表现为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这就是否定之否定规律。
第一,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发展到否定之否定阶段,克服了前两个阶段的局限性,保留了前两个阶段的积极因素,又增加了更高级的新内容,从而使事物得到充分发展和完善,因而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第二,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否定之否定阶段重复肯定阶段的某些特征,仿佛回到了原来的出发点,使事物的发展过程呈现出周期性。另外,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一个反复斗争的过程。新事物最初出现的时候总是比较弱小的,不完善的。新事物只有经过反复曲折的斗争,才能最终战胜旧事物。还由于某些偶然的原因,事物的发展会出现暂时倒退,这也是曲折性的一种表现。
(2)割裂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会导致循环论和直线论的错误。循环论只看到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否认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直线论只看到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否认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3)坚持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对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大意义。首先,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要充满必胜的信心。事物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新事物代替战胜旧事物,社会主义必然最后战胜资本主义,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一定会取得成功。要坚定不移地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任何时候都不要因暂时的挫折而动摇。其次,要准备走曲折的路,有克服困难的精神准备。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会遇到各种困难、遭受各种挫折,我们充分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准备克服各种困难、走曲折的路。要反对看不到我们伟大事业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的盲目乐观态度,也反对形形色色的悲观论调。
10、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认识史的伟大变革?
第五篇:政治理论思想领导小组(本站推荐)
秀水乡卫生院
政治理论思想领导小组
为了加强我院职工政治理论思想学习,提高职工思想素质,特成立领导小组。
组长:刘三军
副组长:马武荣
成员:李稳群李才向李才龙曾勇
王杰艳李洁桂旋马贤乖李骞马永航李正琴
秀水乡卫生院
二〇一三年三月二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