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连松林小学教育发展研究
大连松林小学教育发展研究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DALIAN SONGLING PRIMARY SCHOOL
学生姓名: 洪彪 学生学号: 2154164763 专 业: 教育技术学 日 期: 2017年12月
延边大学
大连松林小学教育发展研究
-教育发展情况-
摘 要
随着国家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的颁布,学校教育评估日渐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构建符合大连市小学教育发展状况的科学合理的学校教育发展性评估体系,成为促进现代城市小学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和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大连市目前只有各区独立制定的学校评估体系,缺乏以市级为单位的小学学校教育发展评估体系,而且现存的评估体系普遍采取直接赋分的方式,忽视指标权重的计算。面对以上问题,本文在广泛深入研究国内外教育发展评估的基础上,通过对小学生家长、教育管理者和专家学者的广泛调查,分析大连市小学学校教育发展性评估体系建设和实施的现状,对大连市小学发展评佔体系做了尝试性地探索,针对当前教育评估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教育评估主体和评估的方法。在借鉴国内外先进评估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市实际情况,采用专家咨询法选取了相应的评估指标。通过大连市松林小学教育发展评估的实证分析,对所构建的评估体系的实用性和合理性进行了初步验证,并对实际操作提出了具体建议。
关键词:办学;发展性评佑;教育发展
第一章 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1研究背景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我国把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巧全面推行教育行政改革放在了国家发展的首要位置,优质、个性化教育成为社会发展的强烈需要。教育决策指引教育前进的方向,但是如果没有科学理性的评估化制保驾护教育效果的优质性很可能会大打折扣。在此情况下,教育发展性评估应运而生,发展教育评估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1.2研究意义
传统教育督导评估机制在特定时期的教育发展中扮演过重要角色,但伴随教育的发展,过去刚性"一把尺子一刀切"的"鉴定性"评估方式的劣势与局限性日趋明显,千篇一律格式化的评价内容已经较为严重地抑制了学校的自主发展。教育质量是关系到国家发展的最重要因素,而发展性督导评估正是在"科学发展观"领导下,政府指引学校自主发展、特色创新、优化教育质量的重要渠道。对于大连市来说,如何创建更为科学完善的发展性督导评估体系,不仅仅是教育行政管理的一个课题,更是关系到整个城市未来发展,亟需关注的社会问题。大连市小学学校教育发展性评估体系研究纵观教育评估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把教育评估大致分为测量、描述和判断三个阶段。由美国教授枯己和林肯共同合著的《第四代教育评价》一书标志着教育评估进入了一个全新时代。其理论更多地从松理角度出发,对评估现象进行了阐释,强调价值多元和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互动,更注重评价过程中评价对象的重要作用。
第二章 发展历史
二、松林小学历史
2.1学校地理位置及环境
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松林小学始建于1999年,位于大连开发区松苑街12号,占地面积11000平方米,是全国双语教育教学研究实验基地。
2.2学校发展历史
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松林小学始建于1999年,学校建有现代化开放式教师办公室、多功能会议室、多媒体展示大厅、省级标准化示范图书馆及可容纳千人的体育馆,标准实验室配备。松林小学在“幸福教育 幸福人生”的办学思想指导下,以学生、教师、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构筑起科学管理与“家园式”学校文化相结合的管理运行机制;多渠道实施多元文化教育,加快学校国际化步伐;构建“开放式”办学格局,打造活力校园,学校办学水平逐年提高,得到社会一致认可。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双语教育教学研究实验基地、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单位、辽宁省中小学图书馆示范校、大连市科技教育示范校、大连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示范学校、大连教育学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基地等。
2.3办学理念
学校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教学改革,坚持依法治校和以德立教相结合,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以尊重、平等、民主的教育思想对待每一位学生,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发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发展学生的个性,发现学生的价值。形成了“厚德 博学 健美 关爱”的校风,“爱心 善导 和谐 求是”的教风,“勤学 好问 精思 求真”的学风,创设了良好的人文环境。我校在“施一流管理,建一流师资,创一流环境,育一流人才”的整体思路指导下,树立了“以人为本,发展为先,创新为魂”的办学思想,确立了“塑造千姿百态的人才群体”的教育观,形成了“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谈南精神和“抓心理健康教育,促健美活动发展”的办学特色。几年来,学校始终围绕着“树形象,聚实力,创业绩”这个重点和奋斗目标开展工作,不断探索,努力进取,为把学校办成一所管理科学创新,学校文化浓厚,教育教学优质,个性特长鲜明的现代化小学而努力!
第三章 教育发展情况
三、教育发展情况
3.1办学条件
学校现有45个教学班(2008年起每个年级6个班,共36个班),其中住宿班31个,走读班14个(2012年后取消走读班),学生1732名,教职工154名,专任教师120名。拥有中学高级教师12名,其中特级教师4名,市区骨干教师41名。学校科学体育楼(内设游泳馆、体操馆、天文馆、阅览大厅、室内篮球馆、电视演播厅、阶梯教室、礼堂、器乐排练厅等)为孩子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创设了条件;宽阔的国旗广场、整洁的校园、教师、学生宿舍楼及就餐大厅为师生的生活提供了方便。
3.2寄宿教育
寄宿部强化生活规律,严格生活制度,实行准军事化管理。做到宿舍内务整洁净化、美化。同时通过开展“四自”主题教育、成立学生管理委员会、实行宿舍长轮换制等多种途径,引导学生在进行自我规划、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评价的过程中学会生活,学会合理安排作息,讲究科学睡眠,注重体育锻炼,养成科学的消费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从而逐渐形成自主自立的基本能力。
3.3办学宗旨
小学寄宿教育特色鲜明,学校针对当代独生子女的发展需求,突出了 “ 生活自理、学习自主、行为自尊、健康自强 ” 的 “ 四自 ” 教育思想,使六个年龄段上千名住宿的小学生在科学化与规律化的教养下,精神饱满,成长茁壮。此外,学校成立了摇篮艺术团,下设舞蹈团、合唱团、管弦乐团、民乐团等,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搭设了展示的舞台。
3.5学生活动
少先队是一个富有朝气、富有创造性、富有生命力的组织,是少先队员健康成长的摇篮。通过开展健康有益、生动活泼、独具特色的活动,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在队员的心灵中深深扎根。红领巾失物招领处的诞生,让队员在学习文明中储蓄文明。
第四章 结论
四、社会影响
4.1 学校影响力
在国家教育改革精神的指引下,遵循教育部对于教育发展的要求,大连市各级政府和教育局都对学校发展给予高度重视。经过多方共同努力,目前大连市小学整体发展已经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有了比较明显的提升。在学校硬件配置方面,大连市严格按照国家及江宁省教育行政部口制定的硬件配置的标准与要求,均对不达标的教育设施配置进行了更新完善,现在本市除个别偏远校么外,绝大部分学校硬件配置均达标,为W后的生存和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学生家长对学校教育水平更加关注,对学校各方面的发展状况愈加关必。虽然各级教育部口对"择校热"采取了一系列制约方案,但是家长群体对各学校发展状况的关注仍不断攀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学校之间均衡发展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在此情况下,引导各学校寻求自己的发展特色,帮助促进其正向发展则迫在眉睫,成为时代发展的硬性需要师资力量比较充足,大连市近年来将很多商学历毕业生引入到小学教师队巧中来,随着新鲜血液的注入,教师队伍整体教育教学水平R益提高。
4.2 教师资源分析
面对优良的教师资源,如何引导其在教育教学中寻求持续发艇则成为新的课题。在此教育发展条件下,为了引导学校突破瓶颈,寻求特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其实施教巧发展评估就显得十分必要。在国家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一文中明确强调要"基本建立体现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发展为核也、科学多元的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切实扭转单纯レッ学生学业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评价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倾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在研究上意见的基础上,本发展性评估体系构,初级均衡阶段主要追求教育资源配置均衡化,在评估体系中就应明确设置相关指标保证最基本的教育公平,改善教育资源短缺现象;为了保证教旨的商级以及水平均衡发展,设置的评估指标应该能引导学校加强其内部建设,在学校管理、课程设置,评估体系的构建耍能引导学生的全面发学生的发展包括"一般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部志辉.发展性评估与普通高中的转型性变革[J].教育研究,2004,【2】黄光扬.教育测量与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http://school.aiwenwen.com/school/502788.html
第二篇:大连教育均衡发展对策研究
大连教育均衡发展对策研究——教师素质的视角
一、基本观点
教育不均衡是目前我国教育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大连作为一个经济较发达地区,在教育均衡上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但目前教育不均衡现象仍然存在。在为促进教育均衡而进行的努力中,人们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政府的教育政策、教育体制、教育投入等方面,实际上,教育的均衡发展既涉及到宏观意义上的教育政策、教育资源等问题,也关乎微观意义上学校、教师的问题。而宏观的教育均衡发展的理念必须通过学校、教师的实践来实现。教师承担着把外部条件的均衡转化为真正的教育过程均衡的责任。教师是教育均衡的具体推进者,促进教育均衡要从教师素质的均衡开始。
大连教育学院于2009年对大连市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状况展开了调查。通过对本次调查获得的数据的分析,笔者认为,大连中小学教师群体是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但在总体状况基本良好的情况下,教师素质不均衡现象表现明显。这种不均衡既表现为区域教师素质的不均衡,也表现为教师素质自身结构的不均衡。主要包括:教师年龄结构不均衡;教师学历结构不均衡;教育理论素养不均衡;教师科研素质不均衡;教师学科素养不均衡。
提高教师素质、促进大连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思路。1.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疏通进口,做好老龄化教师的更新换代工作。继续实施大学生到农村的“顶岗”计划和“特岗”制度。2.完善城乡教师交流机制。教育部门应该每年从市内四区选派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开展一定时间的“援岗”性对口帮扶。同时,将置换出的有培养前途的农村教师选送到城里进行集中培训。鼓励城市优秀青年教师到农村支教或任教,对于到农村支教或任教的教师在工资待遇、发展机会等方面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3.开展对薄弱地区和农村教师的专项培训。市级教师培训机构要加大对农村教师的指导力度。各区市县教师进修学校深入农村进行教学诊断和专业引导。4.加强薄弱地区和农村教师的学历提升。充分发挥两级教师教育培训机构的作用,利用教师教育培训机构的优势,做好薄弱地区和农村教师的学历、学位层次提升工作。5.提高薄弱地区和农村教师的科研素养。把教师科研素养的高低作为教师职称评定和骨干教师选拔的一项重要指标。6.建立和完善教师教育服务体系。尝试整合省、地市级教育学院、广播电视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的教育资源,初步建立以教育学院为主体的现代教师教育服务体系。
二、主要创新点和学术价值
1.在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中,人们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政府的教育政策、教育体制、教育投入等方面,对作为教育均衡发展理念的重要实践者——教师的关注较少。关于教师素质的研究也只是就教师素质谈教师素质,真正把教师素质和教育均衡发展结合起来的研究少之又少。本课题选择了从教师素质的视角来研究教育均衡发展问题,认为教师素质的不均衡是影响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解决教育不均衡问题的过程中,将教师素质的均衡化作为推进教育均衡化的重要内容。这是一个较新颖的视角。
2.本课题的特色在于紧密结合大连地区的实际状况,做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不论是问题的提出还是问题的解决,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三、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
1.本课题提出的主要对策思路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可操作性较强,对推进大连地区的教师培训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在课题组成员所在的大连教育学院提供给教育行政部门的研究报告中,本课题研究的思想也得到了体现,为教育行政部门决策提供了参考。
第三篇:抚顺市教育发展情况研究
18.抚顺市教育发展情况研究
一、抚顺市教育发展概况
2002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教育工作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提升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并取得显著成绩。
1.落实战略地位,促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
(1)颁布地方教育法规。2001年9月29日颁布《抚顺市基础教育投入条例》,2009年修订该条例;对加强抚顺市基础教育投入资金管理,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促进抚顺教育发展起到重要保障作用。2007年1月12日颁布《抚顺市教育督导条例》,推进了抚顺市教育督导工作的深入开展,提高了教育督导的权威性。
(2)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截至到2011年底,全市有各级各类学校(除民办学校外)386所,在校生20.5万人,教职工2.2万人,教育资源较为丰富,教育经费支出较大。市委、市政府严格按照规定落实“三个增长”,足额拨付教育经费。2002~2011年教育经费投入158.6亿元,2011年教育经费投入比2002年增加了25.3亿元。
(3)建立全程助学体系。落实教育惠民政策,建立从小学到大学的全程扶困助学体系,覆盖城乡家庭困难学生,让每一个学生上学无忧。通过“两免一补”、“宏志班”、中职学校助学金、高校助学金、奖学金等措施,惠及学生20.2万人次。
2.坚持统筹规划,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1)教育发展水平大幅提升。截至到2011年底,抚顺市学前3年毛入园率74%,小学毛入学率107.5%,初中阶段毛入学率124.8%,义务教育巩固率96.3%,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108.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6.6%;抚顺县、新抚区、望花区、顺城区和经济开发区5个县区完成省“双高普九”达标,新增9所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新增1所国家级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新增1所省级特色普通高中实验学校。
(2)教育布局进一步优化。2002~2011年,抚顺市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通过新建、合并、撤销等方式,中小学校数量由2002年的751所减少到2011年的301所,基础教育资源进一步整合优化,尤其是农村教育。与此同时,还开展了大规模的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工作,中职学校数量由2002年的48所调整到2011年的15所。(3)办学条件大幅改善。2002~2011年,全市教育基本建设投资6.8亿元,完成建筑面积25.5万平方米。先后实施了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农村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建设、城区薄弱学校建设、棚户区学校建设、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中小学校安工程、城区小学(幼儿园)提升改造工程,新建农村九年一贯制寄宿学校44所,实现了1个乡(镇)1所9年一贯制学校的目标,改造后的城区中小学面貌焕然一新,办学条件显著改善。
3.坚持改革创新,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1)学前教育蓬勃发展。启动实施学前教育3年行动计划,公办园建设力度空前,截至到2011年底,全市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98所,初步缓解了入园难问题,形成了以公办园为引领、民办园为主体的学前教育体系。2011年学前3年毛入园率比2002年提高了19.74个百分点。
(2)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07年提前一年完成了全市新一轮“普九”规划阶段工作目标,成为全省第一个区域性通过省评估验收的市。开展城镇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和“送课下乡”活动,促进教师素质整体提高。改革中考招生制度,将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指标到校比例提高到80%,让指标到校政策真正起到引导学校均衡发展的作用。2011年小学、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比2002年分别提高了0.21、0.1个百分点。
(3)高中教育快速发展。高中教育突破发展瓶颈,发展势头强劲,优质教育资源大幅增加,形成了省级示范性高中、一般高中、民办高中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2011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比2002年提高了24个百分点。2006~2011年抚顺市向国家高校输送新生66514人,总录取率85.29%,其中本科录取率52.85%。
(4)职业教育长足发展。2007年召开全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把职业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市本级教育费附加的30%用于职业教育,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建成和完善了15个公共实训基地,抚顺一职专晋升为国家级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建成了汽车、特色农业、餐饮3个职教集团。加强内涵建设,教育质量大幅提高,中职学校师生多次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摘金夺银。创新办学模式,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认真落实职业教育国家助学 金制度,使全市职业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
(5)高等教育稳步发展。抚顺职业技术学院、抚顺师专整合搬迁工作有序进行。市属高校毕业生年就业率达到85%以上。抚顺职业技术学院晋升为省级高职示范校,并申办了化工、市场营销两个高职本科专业。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师资水平全面提高
(1)师德建设得到普遍重视和加强。以“师德建设年”活动为突破口,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开展了签订师德承诺、填写师德档案、争创“雷锋号”教研组等活动。开展了“我心中最美的老师”评选活动,每两年开展一次师德先进表彰活动。广大教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忠于职守、勤奋工作、无私奉献,为全市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全市教育系统涌现出像张敬芝、徐金英等一大批德艺双馨的优秀教师。
(2)教师整体业务水平有所提升。完善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体系,2002~2011年有20万人次教师参加继续教育。通过全员培训、骨干教师培训、新课程师资培训、学历提高培训等,不断提升教师业务素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举办了“推进素质教育拔尖人才”、“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等一系列评选活动,使一大批中青年骨干教师脱颖而出。
(3)教师整体素质稳步提高。2002年以来,抚顺市逐步加大教育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积极培养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科研工作,教师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师资水平得到大幅提高。到2011年底,抚顺市有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19899人,占教职工总数的77.7%;基础教育学校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7087人,占47.9%;教师学历层次进一步提高,高中、初中、小学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7.8%、99.1 %、99.9 %。
二、抚顺市教育发展领域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尽管目前抚顺的教育事业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的形势依然严竣,与省内其他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1.教育投入尚显不足。政府公共财力与教育投入需求之间的巨大差距十分突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迫切需要市、县区政府依法增加教育经费投入。此外,还存在教育附加费征收不足、拨付不到位、使用不规范等诸多问题,严重阻碍了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2.教育公平有待提升。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校际之间差距较大,人民群众“上好学”的需求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义务教育区域内均衡发展还未实现,学前教育入园难、入园贵问题没有根本解决,各类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抚顺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
3.教育条件仍需改善。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不能较好地适应现代教育教学需要,特别是农村学校基础设施落后、基本教学设施缺乏,如教学仪器、器材配备不齐,缺少多功能教室,教育信息化程度不高。
4.教育模式有待突破。素质教育仍然需要强化,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现象比较普遍;教育观念、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有待改善,特色学校创建不够明显,校园文化建设不够突出,学校安全形势不容乐观,教育内涵发展有待进一步提升。
5.教育质量急需提高。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严重,义务教育质量提升缺乏大的突破,普通高中教育质量与省内先进城市相比还有差距,职业教育质量不能完全适应抚顺市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高等教育培养人才质量不高。
6.队伍建设亟待加强。教师队伍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仍然相对突出,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师德问题比较严重,人民群众对教师整体评价不高,部分教师存在有偿家教、师德失范等问题。
三、进一步加强教育发展的思路与举措
在“十二〃五”和“十三〃五”时期,抚顺将继续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建设教育强市为目标,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为抚顺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提供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
1.发展思路。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到2020年,基本完成教育改革发展总体战略目标,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教育机制,构建规模适当、结构合理、质量优 良、效益显著、人民满意的现代教育体系,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把抚顺建设成为教育强市。
2.具体措施
(1)全面普及学前教育。落实政府职责。政府加强学前教育的统筹规划,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学格局。坚持学前教育公益性和普惠性,加大公共财政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多种渠道举办公办幼儿园。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城区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规划、建设和使用政策。积极吸引域外资金和优质教育资源举办幼儿园,探索幼儿园连锁集团化发展模式。重视发展农村学前教育。鼓励农村中小学采取新建扩建、利用闲置校舍等教育资源举办幼儿园。完成乡镇标准化中心幼儿园建设任务,每个乡镇至少办1所公办中心幼儿园。加强学前教育管理。制定幼儿园办园标准和等级评估标准,严格执行幼儿园准入制度和等级管理制度。制定并严格执行幼儿园收费标准,完善管理办法。严格执行幼儿教师资格标准,加强幼儿教师培养培训工作。规范幼儿园办园行为,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
(2)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统一城乡义务教育学校配置标准和经费标准。落实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统筹区域内义务教育资源,实现区域内学校校舍、设备、校长和教师配置均等化。推进教育集团和大学区工作,使优质资源共享,逐步缩小区域内学校之间教育差距。均衡教师资源。继续实施“农村从教计划”和农村支教工作,推动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制度,每年教师交流的比例不低于符合交流条件教师的10%。
(3)优质发展普通高中教育。坚持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多样化发展的道路,积极发展科技、艺术、体育、外语等特色高中,精心培育优质、特色品牌,加强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化建设。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加强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提升高中教育教学水平和高考升学质量。
(4)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完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职业 教育投入。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合理调整布局,办好县(区)级职教中心,增强服务“三农”能力。以提高质量为重点,加强学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充分发挥和利用行业、企业的资源优势。加强校企合作课程建设,强化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探索课堂与实训地点的一体化,实施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新模式。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支持职业院校面向社会开放教育培训资源。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加快中职信息化建设步伐,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
(5)加快发展高等教育。完成抚顺职业技术学院与抚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整合搬迁工作,在沈抚新城建成优质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学院。加强专业建设,构建适应区域和行业经济发展需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石油化工、能源装备制造专业为主、以现代服务业为辅的专业结构体系。加大精品课建设力度,全面提高课程建设水平,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推进产学研结合。
(6)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将师德建设放在首位。建立和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评价、考核、奖惩机制,在评选师德先进和“我心中最美老师”的基础上,开展“德艺双馨人民教师”评选活动,引导教师教书育人、敬业爱生、遵纪守法、为人师表。着力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以农村教师为重点,加大送教下乡、集中培训等工作指导力度,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素质。通过远程网络培训、实践观摩、校本培训等形式,增强培训的实效性。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完善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突出重点,加大名师、名校长和骨干教师的选拔与培养力度。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提高教师待遇,深化事业单位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教师绩效工资,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实施教师准入制度,全面实行聘用制度,建立以业绩为重点,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求构成的人才评价体系。
四、推进抚顺教育发展的政策建议
1.坚持规划到位,促进教育布局合理化。着眼长远,合理配置城区教育资源。(1)继续实施农村初中进县城工作。在合理布局的前提下,推进三县农村初中进县城,将闲置的农村9年一贯制寄宿学校改 为小学或乡镇中心幼儿园,以满足县城发展的需要,满足农民对优质教育的需求。(2)做精做强城区学校。高标准、高质量地重点完成城区初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和普通高中标准化建设,到达省优质特色学校标准,把抚顺一中、二中打造成省内高中教育的品牌学校。
2.坚持投入到位,促进教育高位均衡化。加大教育投入,真正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的4%以上,大幅度提高中小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阶段,加快标准化幼儿园建设的速度和力度,坚持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村级幼儿园建设,把“摇篮工程”当做重要的民生工程,让政府公共财政真正惠及每一位学前儿童。实行普通高中免费教育,帮助更多高中贫困生完成中学学业。
3.坚持补充到位,促进教师队伍优质化。完善教师补充机制,确保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高。(1)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建立健全教师资源均衡配置机制,坚持新招聘教师、特岗教师充实到师资力量薄弱的农村学校,不断优化农村教师队伍;坚持用感情留人、用事业留人、用适当的待遇留人,稳定优秀教师队伍,稳定农村教师队伍,逐步改变当前农村教师年龄老化、知识结构及学科结构不合理的现状。(2)加大教师培训力度。财政部门要足额安排师资培训经费,教育行政部门通过开展骨干教师培养、青年教师培养、学科带头人培养等途径加大一线教师的培养培训,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
4.坚持责任到位,促进教育环境规范化。政府要加快职能转变和体制机制创新,强化职能部门职责,提高服务水平,为教育改革和发展创造条件。(1)重视和加强学校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公安、工商、文化、教育等部门要明确职责,密切配合,依法根本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加强学校安全管理,逐步完善校内人防、物防和技防措施,确保校园安全;加强校车审批和监管力度,重点配齐、配好农村校车,保障学生上下学安全。(2)努力营造尊师重教氛围。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要做建设教育强市的倡导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尊师重教的积极性,动员和引导全社会重视教师、关心孩子、支持教育。
抚顺市教育局 2012.7.6
第四篇:大连怎样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怎样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刘义忠
中广网北京8月4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在去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大连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程被列为国家试点项目。目前,大连市义务教育在标准化设施、学生公用经费、信息化建设和学业质量监测四方面,已基本实现城乡均衡统一,孩子们从有学上,逐步实现上好学。大连是怎样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呢?
首先是加大教育投入。中长小学校长韦瑛:“学校基础设施加大投入,叫农村的孩子、外来务工子女的孩子和城里的孩子享受同样的条件。”近年来,大连市不断加大财政投入,仅2010年,全市义务教育阶段预算内教育拨款38.7亿元,比上一年增长14.2%。大连市通过推行办学设施标准化建设,缩小城乡办学条件硬件差距。
其次教育向农村倾斜、向薄弱学校倾斜。实施“五百一千计划”,每年安排100名教研员到县区指导,100名城市教师到农村支教一年;100所城市学校对口帮扶农村薄弱学校、1000名农村教师进城学习,进一步拉近城乡教学软实力的距离。大连市教育局基础二处处长崔冬光:“五百一千计划,有一百个大学生顶岗援岗。原有的教师怎么办?必须加大培养,城市有责任和义务反哺农村。” 第三,取消特殊化,一视同仁,大连市沙河口区格致中学校长王星舻:“因为我们没有重点班,更没有奥数什么其他的特长班。因此孩子都能够在同一个蓝天下,快乐地接受老师对他们的义务教育。有需要的孩子,我们提供个性化服务,使孩子在均衡化的基础上,能够得到个性化的满足。”
第四,教师是关键,加强教师培训。大连市教育局局长马瑞春认为,教育均衡关键在教师队伍。马瑞春:“我们现在又赋予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一些新的内容,提高农村地区的教育质量是一个重要的举措,特别是要提高农村地区的教师队伍总体素质,从而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使我们大连的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基本均衡这样一个优质教育。”
目前,大连市义务教育在标准化设施、学生公用经费、信息化建设和学业质量监测等四方面已经基本实现了城乡均衡统一。城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使孩子们不仅有学上,还能上好学。大连市金州新区中长小学地处城乡结合部,85%以上的学生是外来农民工子女。但就是这样一所学校,不仅实现了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专业化的实验室、远程专业教室也一应俱全。大力促进教育公平,九年义务教育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义务教育。
第五篇:郎松林《小学数学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心得体会
读《小学数学课题研究与论文习作》心得体会
鲁古完小:郎松林
小学教育科研工作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必须结合教育教学工作的现状和实际,突出课题研究的针对性、实效性。让教师的研究更贴近教育教学实际,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及教师自我发展,倡导在小学教师中开展“草根式”小课题研究。教师可以没有大课题,但应该有自己的小课题;可以没有系统的研究方案,但应该有自己结合实践工作的反思和记录,这是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必需。
所谓小课题,指的是以教师自身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问题的解决为研究目标的课题。小课题的特点是切口小、范围广、方向明、周期短、投资少、收益高。
一、如何进行教师个人课题的研究
这个课题应该从你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来,来源于你的思考,来源于你的想法和研究。课题不能大,要宜小,便于操作。如:“学生在学习中合作能力的研究”这个课题就过大,属于规划课题。
我想把这个课题分割开来,主要有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学生与教师的交流,学生与社会、家长的交流等等。而这里面每一个问题又可以再分解成若干个小的问题。课题研究既是一种综合性的实践活动,也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活动。积极开展小课题研究,对于改善传统教学中教与学的主客体的地位,平衡学生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培养教师的研究意识和综合能力,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二、小课题研究的流程
选好课题以后,就要着手研究。小课题研究一般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准备阶段,包括材料,方法选择,方案制定等。(2)资料收集,包括阅读书籍,查阅历史文献等收集书面资料、通过实地考察、调查,采访,获得直接研究材料,或者通过体验,模拟等取得相关材料。(3)整理归纳,分析材料,寻找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得出初步研究结论。(4)充实材料,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
三、多样表达研究成果
研究报告、论文不是小课题研究成果的唯一表达方式。小学教师自始至终是生活在教育科研的现实场景之中的。其研究也应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表达方式——日志、叙事、案例、反思等,这些方式便于操作,与教师工作实践相辅相成,能很好地解决工作与研究的矛盾,是教师教育教研活动的重要载体。它们既可以成为教师教科研活动过程的记录,也可以成为教育科研活动成果的表达方式。因此,我们都应做研究型的教师,要善于将自己的研究成果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让研究为我们的教学生涯注入无限的生命活力。
下面,我结合自己一个学期以来开展教师个人小课题的研究,简要地谈谈对教师个人小课题的一些认识:
一、教师个人小课题的范围
“教师个人小课题”是指:以教师自身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问题解决”为研究目标的课题;或是教师自己在教育、教学中遇到有价值的困惑为研究目标的课题均属“小课题”。它所研究的对象是学生,具体的研究来源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目的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或是改变学生的行为等等。“小课题”强调教师个人独立承担研究任务,独立享有研究成果。
二、为什么要进行教师个人小课题研究
教师个人小课题研究主要是为了解决教师在实践中的各种教育教学行为、现象与学生的反应,以及教学过程中存在或出现的其他问题。教师个人小课题的研究还可以引导教师成为一个探索者,成为一个主动探索者,成为一个实践教育家,使教师在工作、生活、研究、认识方面提高一个档次。
三、教师个人小课题研究的内容
教师个人小课题研究要求切口小,方向明,周期短,投资少,收益高,这是“小课题”研究的最基本特点。
1、教师搞教育教学研究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就是——对学生的研究,而恰恰对学生的研究就是今天我们教师最缺乏的。
2、教师搞研究的另一个主题就是——课堂的研究,主要可以进行课堂教学的研究,课堂中出现某种特殊情况的研究等。
四、教师个人小课题研究注意点是什么
1、教师应该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研究方向,要学会发现问题并通过调查的数据对表现的事实进行分析。
2、作为“小课题”研究者应十分注重自身学习,积极参加学校及上级教研、教科部门组织的教研、科研活动;
3、“小课题”研究者,应及时总结提炼研究成果,积极参加校级以上成果评选,发表论文,公开推广等。
4、“小课题”研究者,应严格遵守学校及上级部门的教育科研学术规范管理条例,注重科研方法,讲求科学精神。
四、小课题研究注意事项
进行小课题研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应特别注重问题意识。
一般课题的选题从哪里来呢,应该来自于疑问,也就是问题。课题研究,就是以“问题”为核心,从已知条件出发,通过搜集材料,观察试验,研究推理等,寻求解释的方法,探求解决的途径,最后达向未知彼岸的过程。比如,我们发现,在上学路上,某个路口经常堵车,心中自然会发生这样的疑问:“同样的道路,为什么这里会堵车呢?”这就是一个问题。围绕这个问题,我们去现场观察,看看这个路口什么日子、什么时间堵车,堵车跟哪些具体因素有关,诸如道路设置、车辆质量、交通违规、红绿灯频率、指挥不利、天气变化等,而在这些因素里面,哪一些可以控制,通过什么方式手段可以控制,通过研究得出自己的结论,并尝试提出解决或缓解的办法。这才是研究。研究不能满足于是什么,而应该追求为什么,怎么样。
(二)以需要出发进行探究
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需要探究。常规的生活和工作问题,许多是靠常识、习惯和已有经验就能很好解决的。但也有问题是常识、习惯和已有经验解决不了的,这就得诉诸科学探究。教育工作具有很强的个性和艺术性,别人研究过、做过的工作,在我这里可能仍需探究,因为条件有差异。教育科研有创新性科研、验证性科研和推广性科研之分,各自创新程度和创新点有区别,但终究都得有新意。但研究时要明白:
1、什么是小课题研究?它来自教学实践,又指导教学实践,可以一个人或几个人组织开展,需要一定的但却不是高深的理论作指导,所有这些,让老师们感受到它的“可望又可及”。
2、怎样开展小课题研究?从教学中发现问题,根据一定的教育理论,设计解决问题的办法与策略,在教学实践中实施、反思、调整,从而寻找解决问题的真正有效的方法,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开展小课题研究容易忽视的问题。比如原始资料的收集与整理、阶段性总结、成果的撰写汇编等易被忽视。这些在“彼时彼刻”才有的思绪及感受,如果不及时记录,到需要这时才去追忆、收集,为时已晚。况且,一个研究成果的推广,需要有文字资料,而所有这些也将成为自己撰写论文最生动有力的素材。
4、如何处理小课题研究与常规教研活动之间的关系?两者在学校教研中究竟占据着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小课题研究与常规教研相辅相承的一种教研形式。两者在形式、名称上虽有不同,但内容上却是相融的。常规教研不仅要进行,而且常规教研想摆脱我们习惯了的形式主义和缺陷,必须与小课题研究相结合,才能真正提高教研活动的效果,才能使教研真正为教学服务。在教学、在听课、在评课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成为小课题研究的对象,通过集体备课拟定出对策,又在教学、在听课中去领会、感受、试验对策的效果,再通过研究讨论加以改进,解决一个问题之后,又开始另一个小课题研究„„.五、小课题研究选题的原则
要选好课题,首先要明白为什么研究,也就是选题有没有价值.课题追求有实用价值。即解决日常教育教学当中遇到的问题,或为教育教学中的某个现象寻找答案。这种课题的针对性、时效性都比较强。往往随问题而来,问题解决了,课题也就结束了。
要使选题有价值可以用几个字来检查核准。即“近”、“小”、“实”,“近”就是贴近教育,贴近现实,贴近学科学习背景,少好高骛远,类似于“期末语文字词复习方法”的研究,就符合三个贴近的原则。“小”就是切口宜小,从小事,小现象,小问题入手,以小见大学习研究。类似于“英语口语测试与学生英语成绩提升研究”,就符合“小”的原则。“实”就是实在,课题实实在在,研究实实在在,结论实实在在,少一点大而空的全局描述预测,多一点实在的关注,如“毕业班后进生转化研究”“加强学生课堂自主管理的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解题技巧指导的研究”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