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韩双向旅游发展的思考(DOC)

时间:2019-05-14 05:47: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中韩双向旅游发展的思考(DOC)》,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中韩双向旅游发展的思考(DOC)》。

第一篇:关于中韩双向旅游发展的思考(DOC)

关于中韩双向旅游发展的思考

中国与韩国一水之隔。历史上,两国人员往来通畅,文化交流频繁,关系极为密切。后来,由于某些原因,中韩两国陷入了彼此隔绝的状态。直到1992年,中韩建交,两国关系才有了突破。两国在贸易、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交流也日益频繁。两国的旅游交流几乎从零开始,一跃互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国,现已互为第一客源国。但中韩两国的旅游交流仍处于发展初期,历史上长期的隔阂和对立所形成的误解还没有完全消除,政治制度、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的不同依然会导致各种矛盾,两国人民的了解还不够深入。但国家之间的政治互信必定会拉近两国人民的情感,促进和增强相互交往和交流的愿望,这就大大扩展了两国旅游的发展空间。因此,有必要审视中韩两国旅游发展的过程和现状,总结经验,规划未来,使中韩两国旅游发展再上新台阶。

本文根据对中韩两国建交后旅游发展过程的分析和《韩国来华旅游舆情与传播效果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提供的信息,对扩大中韩两国互办旅游年的效果提出建议,仅供参考。

一、中韩两国旅游发展20年历程

1.中国赴韩旅游市场从无到有,一跃成为韩国第一客源国

韩国是东亚地区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最晚的国家。建交前,除公务、商务和探亲外,到韩国旅游的中国人微乎其微。1992年,两国建交,韩国接待中国访客8.7万人次,相当于当时日本市场的1/16,美国市场的1/4。随着两国关系不断改善,两国的旅游交流也迅猛发展,很快成为对方重要的旅游客源国和目的地国。两国建交后的第十年(2002年),访韩的中国游客达到54万人次,2012年超过300万人次,仅次于日本,成为韩国入境旅游市场的第二大客源国。20年里,中国访韩市场年增长率接近20%。近些年,中国游客在韩国的人均消费超过了日本和美国,并有持续增长趋势,使得中国旅游市场地位不断上升。2014年,中国到韩国旅游的人数超过了600万人次,成为韩国第一大客源国。

2.韩国旅华市场起点低,增速快,保持稳定发展

1992年前,韩国人已开始访问中国,但只限于经商、探亲或留学,旅游者非常少。因此,政府旅游部门公布的韩国访华人数统计始于1991年,为80万人次,位列我国入境旅游市场第九。1992年,超过100万人次,约占当年中国入境旅游市场3%的份额。2002年,韩国访华人数突破200万人次,市场份额提高到15%以上。2012年,人数翻了一番,超过400万人次,成为中国第一大入境旅游市场。在这期间,年增长速度却差异很大,近10年中出现了4次负增长,总体市场份额一直保持在15%以上。

3.两国旅游市场的发展空间很大,但在旅游交流中还存在着障碍

中韩两国建交后的20多年里,旅游交流增长趋势明显,为中韩两国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目前两国的旅游交流水平并不高,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障碍。

从韩国方面来说:其一,韩国公民出境旅游开放于20世纪80年代初,直到1989年汉城奥运会后才完全开放。2000年出境人数超过500万人次,2005年超过1000万人次,2014年超过1500万人次,年均增长率超过8%;其二,韩国总人口约5000万,当前人均出境旅游率已达30%。韩国访华人数却刚达400万人次,约占韩国出境旅游市场的1/4;其三,2000年-2014年,日本入境旅游市场从500万人次增长到1000万人次,韩国访日人数从100万人次增加到250万人次,占日本入境市场的20%-25%。从中日两国的国土面积来看,韩国来华旅游的发展空间还是很大的,远不止400万。

从中国方面来看:首先,从2000年算起,到2014年,中国公民出境人次从1047万增加到1.17亿,年递增率将近20%,增长速度非常高,预计还会保持。其次,剔除大约2/3的到港澳台的人次,中国内地年出境人次保持在4000万左右,其中到韩国的约有600万人次,占15%。对半数以上的中国大陆居民来说,到韩国各城市的旅行距离并不比到香港远,相关手续也不比办理港澳通行证复杂,正常情况下,这一数字翻一番是没有问题的。再次,中国是个人口大国,总人口超过13亿,目前出境人次(包括去港澳地区的人次)所占比例不足8%,增长空间巨大。

以上比较或许并不科学,但至少可以说明,未来中韩两国跨境旅游交流的增长空间很大。同时,也要看到,无论是在作为目的地的旅游吸引力、旅游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方面,还是在旅游可进入性与便捷性等方面,双方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障碍。

二、中韩两国旅游市场不断扩大

近些年,中韩两国旅游交流不断扩大,主要得益于三个方面,即“天时、地利、人和”。

“天时”——中韩两国旅游发展的良好环境。其一,中韩两国关系不断改善。中韩建交后,历史遗留的误解与隔阂不断减少,相互间的贸易投资不断扩大,政治互信与经济合作的加强提高了双方相互了解的愿望,增强了彼此间的依赖,扩大了共赢,双方人员交流增多是个必然结果;其二,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促进了出境旅游市场的扩大。国民可自由支配收入提高,政府促进和保障国民旅游的政策不断出台,使得国民出境旅游市场规模扩大、消费能力提高。其三,日本政府关于历史、领土等方面的言论与做法引起了中韩两国的不满,严重影响了中日、韩日关系,共同的立场与利益拉近了中韩两国人民的情感,也是最近几年双方旅游交流增多的一个激励因素。

“地利”——中韩两国的地缘关系。首先,两国相距不远,仅一水之隔,交通的便利突显了近邻的优势。尤其是对经济发达、人口集中、出境旅游潜力大的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来讲,韩国成为其出境旅游的理想目的地;其次,独特的岛国旅游资源是对我国旅游资源的补充。韩国位于朝鲜半岛南部,拥有济州岛和全罗南道的一些离岛,有着独特的岛国风光和异域风情,加上中韩两国长期隔绝造成的神秘感更加突显了岛国旅游的特殊性,对中国北方和内地的游客来说,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另外,由于地缘关系,和西方国家相比,中韩两国的文化共同点更多,国民间的文化冲突少,彼此更容易理解和包容。历史上的生疏有利于双方从相似中发现差距,30多年的隔绝使得两国人民变得陌生,生疏感自然形成了神秘感,促使两国人民重新了解彼此的传统文化,深入认识彼此的现代文化,分享科技成果,相互接触和交流,正是海外旅游者寻求的真实体验。

“人和”——两国人民寻求友好关系的愿望和努力。由于历史原因,中韩两国失去了许多合作机会,更感到今天的大好形势来之不易。因此,从国家到地方,从业界到民间,加强交往、改善关系的愿望不断增强,并逐步落实到实际行动中。韩国率先简化了中国游客的签证手续,并对访问济州岛的中国游客实行免签政策,成为亚洲抢占中国旅游市场的先锋。与此同时,为实现共同的目标,双方积极改善国际航空网络和旅游市场营销活动,迅速地拓宽了市场。近些年,双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学术界和业界的密切合作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双方旅游管理部门的定期交流。在2010年和2012年互办“访问年”后,又在2015年和2016年互办“旅游年”。中韩两国的旅游合作已开始从中央政府为主的国家行动扩展到地方间的全方位、多级别合作。

三、中韩两国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过去的20多年,中韩双方都积极抓住机会,通过改善市场形象、丰富旅游产品和服务来开拓市场,使得两国的旅游交流取得了明显进步。但也要看到双方在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差距,需要双方共同努力,使两国的旅游发展与合作跃上新台阶。

对韩国来说,中国旅韩市场正在高速增长,发展势头良好。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区域发展不平衡,中国游客主要集中在首尔和济州岛两个地区

中国游客访问韩国的旅游目的地主要集中在两个区域,一是韩国首都——首尔市,二是韩国南部离岛——济州岛。目前,在中国内地,企业宣传和销售的韩国旅游产品,也是以这两个地区为核心,北部延伸到仁川、京畿,南部增加了釜山,自由行和特殊旅游(如邮轮旅游)也大致如此。韩国的腹地如大田、全州、光州、大邱以及韩国东部与西南部沿海城市和地区如束草、丽水等地,中国游客并不多,对这些地方的了解也很少。

2.旅游产品以常规产品为主,缺乏针对中国市场的定制产品,一些城市过于关注旅游购物的推广

从产品开发来看,目前主要存在着两个问题,一是满足团队旅游需求的常规产品多年来没有变化,以观光游览为主,着重于满足一般大众旅游者(尤其是首次到韩的访客)的需求。一些城市过于强调旅游购物,欢迎中国游客,实际上是欢迎中国人来购物,甚至出现了主要服务于中国旅游团的专营商店,使得旅游活动成了走马观花式的程序;二是旅游产品同质化问题突出,如各个城市都推广“民俗村”和“影视拍摄地”,前者大同小异、缺乏特色,后者失于浅薄,尤其是在海外放映较少的影片,游客难以认知。除购物外,韩国显然缺乏针对中国市场的定制旅游产品。

3.不够关注中国自由行游客的需求,旅游产品以满足西方或日本旅游市场需求为主

中国出境旅游市场不断细分,随着韩国对中国游客签证手续的不断简化和越来越便捷的交通,中国赴韩游客中自由行或半包价的比重不断上升,潜力巨大。这些散客与团队游客在旅行模式、信息获取、旅游决策和出游兴趣上大不相同,韩国旅游部门应深入研究中国市场。

不少韩国创意旅游产品,是为了满足欧美国家旅游者的兴趣,中国人并不感兴趣。韩国一些非常有特色的自然风光游(如不同季节的国家公园游)、韩国传统民间美食以及发达的乘公交旅游也未努力推销。专门针对中国游客假期的旅游产品也明显不足,如中国人钟爱的春节旅游、学生毕业旅游、冬季旅游等,开发余地很大。一些满足特殊兴趣的旅游产品也值得认真开发和宣传,如全罗南道和光州的泡菜文化与婚庆旅游。对一些能拉近与中国人情感的人物和事件,更要下决心推广,如在中国非常有影响的著名音乐家郑律成(《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作曲者)的故乡(全罗南道)。对能够促进身心健康的特殊旅游产品如济州岛的偶来小路徒步游、促进儿童健康的“森林旅游”缺乏有力的宣传。

4.语言不通依然是个障碍,制约着中韩两国旅游的发展

在韩国,中文并不陌生,中文的碑文、匾额和人名、地名,处处可见,这与历史有关。而当代,通晓中文的韩国人并不多。尤其是中国大陆汉字的简化给中韩交流带来了新的问题,把中国的汉字与和制(日文中使用的)汉字相混淆,一些中国人不认识汉字的繁体字,一些韩国人不认识中国的简化字,给交流带来了困难。近些年,为发展旅游,公共标识、旅游宣传品以及相关的出版物越来越多,韩国人学习中文的热潮也再度兴起,会用中文的韩国人开始多起来。但对自由行游客来说,语言障碍依然很突出。在首尔、济州岛这些中国游客集中的目的地,尤其是著名的旅游购物场所,情况会好一些。但在中小城市,自由行却非常不便,中文导游缺乏,相关的语言标识也不足,一些旅馆和餐厅能够用汉语交流的服务人员也较少。

5.旅游安全事故对中国旅游市场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近些年,出境旅游者对自身的安全越来越关注。国际旅游目的地安全事故频发,使得旅游者对出行目的地的选择更加敏感。在中国游客心中,韩国还是个安全的旅游目的地,尤其是食品和公共安全方面。但近两年,朝鲜半岛南北关系紧张、邮轮事故、美容医疗事故等让中国游客有了警觉,尤其是刚刚兴起的邮轮旅游。济州岛发生的“海娜号”事件以及“岁月号”客轮事件,对中国旅游市场(尤其是邮轮旅游市场)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6.一些领域旅游服务质量出现下降趋势,医疗旅游问题日益显现

近些年,中国居民赴韩旅游人数激增,消费水平居高不下,使得韩国商界对中国游客兴趣倍增。不少地方对中国游客的兴趣主要集中在刺激购物、博彩等消费活动中,一些公共服务机构往往会表现出明显的厌倦或反感情绪,使得服务质量下降。在首尔、济州岛等中国游客相对集中的目的地尤为突出,特别是游客集中的机场、免税店等公共服务机构。此外,韩国医疗旅游比较发达,随着以美容、整容和医疗为目的的中国游客增多,韩国相关的虚假广告、非法行医、手术事故等也频发,造成了投诉增加、行业信誉下降。据报道,2014年,中国赴韩做整形手术的人数已达5.6万人。同时,近年来中国赴韩整容事故和纠纷以每年10—15%的比例增长,已引起了中国消费者和相关部门的密切关注。

对中国来说,韩国旅华市场已有了一定的规模,并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市场份额。但近10年来,韩国市场增速减缓,有4个年度出现了负增长,双位数的增长高峰已难以出现。这虽与中国入境旅游整体走势吻合,但它发生在中韩之间却不是预期的常态,值得认真对待和研究,其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市场营销固守“漫撒胡椒盐”的传统做法,没有专门针对韩国市场的营销战略和计划

近年来,我国入境旅游市场表现低迷,增速缓慢甚至停滞不前,虽然与不甚理想的外部环境有关,但这不应当被解释为这一走势的唯一原因。尤其是和韩国、日本以及东南亚国家入境旅游人数激增相比,似乎更应从自身检讨、找问题。尽管国家在五年旅游发展纲要中提出了未来发展入境旅游的人数与收入指标,每年也会提出一个旅游口号,但很少看到国家有关部门提出一段时期内确定的目标市场和针对目标市场制定的并严格执行的市场营销计划,也没有检验市场营销效果的机制和程序。国家和地方的旅游市场推广预算不断提高,效果却并不理想。2010年,我国举办的针对韩国的“中国访问年”,也只制定了一系列的活动计划,没有深入地做市场调查,缺乏有效的实施措施和结果检查体系,而且这些活动计划是一年性的,缺乏滚动实施计划,这样的营销活动,很难见到成效。中国是个大国,面对的国际市场很多,旅游市场营销往往流于常规性的概念营销,将原本不太丰腴的营销费用采取了“漫撒胡椒盐式”的使用模式,即使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也难见创新。这一做法影响着中国对韩国市场的营销效果。

2.在国家层面上,缺乏针对韩国旅游市场的特殊激励政策

回顾这些年来韩国来华旅游市场,增长速度令人吃惊。2007年,韩国访华人次接近500万,而中国旅韩人次才刚刚超过100万。出乎意料的是,这竟成了中韩两国旅游交流增长的分水岭。尔后,韩国旅华人次到2014年也没有超过这一数据,而中国赴韩人次却持续攀升,2014年已超过600万。如果将2007年以前中韩两国旅游交流人数的增长看做是两国建交后的“红利”,那么,此后中国赴韩旅游市场的扩大则是韩国政府激励政策和市场营销的结果。2002年,韩国率先推出给予中国公民赴济州岛免签证的待遇,此后又将这一免签待遇扩展到经首尔等口岸到济州岛的旅客,而且很快又简化了针对中国公民赴韩旅游的签证手续,延长了多次签证的年限,使很多普通中国公民实现了“说走就走”的赴韩旅游。中国却没有提出专门针对韩国旅游市场的激励政策,尤其是深受韩国游客关注并具备优势的邮轮航线、旅游班轮、高尔夫旅游等没有采取任何优惠措施。

3.对韩国旅游市场缺乏深入地调研和研讨

韩国是中国的近邻,也是近20年来旅华市场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入境客源市场,也是颇具发展潜力的市场。然而,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在这次全球性的舆情调查之前,很少进行过专门的、综合性的市场调查,更没有通过专业的市场调研机构为市场营销进行专门调查。虽举办过中韩“访问年”,但这样的活动多是政治考虑大于旅游考虑,形式重于内容,说法多于行动,以文化交流为主线,对旅游的促销也只是隔靴搔痒,很难有明显的效果。从旅游产品开发来看,缺乏针对韩国市场的定制产品。近些年,韩国旅游者来华游览的热点多是韩方自发形成的跟风现象,中国提倡了多年的“汉流”并没有在韩国形成巨大的旅游推动力。实践证明,这些年国内旅游界向国民推广韩国旅游的力度远大于向韩国公众推广中国旅游。《报告》中显示的“韩国来华旅游进入停滞期”,韩国来华旅游中“非观光因素比例大”、“男性远远多余女性”等特点,与《报告》中提及的“韩国出境旅游保持高位上行趋势”、“女性游客的增长幅度超过男性”等特点形成强烈反差,说明韩国来华市场依然是以公务、商务为主导的结构,这也表明,中国对韩国的旅游促销并未击中目标。《报告》还指出,“韩国民众对中国的印象负面大于正面”,这对作为中国最大、最近的客源国未来市场的扩大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这也是2012年后韩国到越南、日本、泰国的游客呈两位数增长而中国却是负增长的部分原因所在。《报告》中提及的“美丽中国”形象宣传获得的认知度不足22%,一方面可以看出宣传影响力低,针对性不强,同时也可以看到,这一宣传口号受到韩国国民对中国负面印象的冲击,存在着心理抵触。

4.欢迎韩国游客的氛围有待加强这些年,韩国把中国作为重要的目标市场来对待,在旅游宣传品上可见一斑,韩国热点旅游城市以中国内地游客为主要对象的宣传品已超过了日文宣传品。目前,几乎所有的道和市都有专门的中文旅游导游指南和地图,重要的旅游者集中地,如机场、车站、免税店等,都出现了中文简化字的宣传品和标语。中国游客集中的济州岛,2011年正式印制了近250页图文并茂的《济州指南》,尔后每年都有更新版本。还出版了中文的《济州周刊》,向游客免费提供。然而,这样的宣传品,即使是在中国的北京也难以看到。这些做法,无论从商务旅行还是消遣旅游来说,对像韩国这样的增长型市场来讲是十分必要的,它不仅为旅游者提供了所需的信息,还营造了一种欢迎和尊重到访者的氛围。国内一些城市应认真考虑本地海外旅游市场结构的变化,适当增加目标市场的宣传品,不要恪守以英文来应对天下客的传统。来华前缺乏充分了解中国信息的渠道,来华后感受不到亲切欢迎的氛围,大概就是《报告》中显示的韩国人“今后来华旅游意愿:兴趣大,意愿低”的原因所在。

5.市场营销缺乏悉心整合,综合效果未能充分发挥

目前,国内旅游部门和业界都开始重视旅游市场营销,其中也有不少创新。然而,如何整合各类现有的对外宣传资源,提高对海外旅游市场的营销效果却依然乏力。就国内资源来讲,除举办“国家年”活动外,政府并未把旅游与外交、贸易、商业等部门的涉外宣传资源整合起来,对韩国旅游市场的营销依然采用常规方式。一些重要的资源也没有被利用,如中韩两国的留学生,其总数超过了十万,他们本身既是活跃的旅游者,又是重要的信息载体和传播渠道。还有中韩两国150多对省、市友好关系,也是一个重要的资源,能在旅游市场营销中发挥作用。另外,中韩两国还有许多文化交流机构,在促进中韩两国的文化交流与了解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中国在海外的第一个孔子学院就设在韩国,现在韩国每个道都有孔子学院。韩国在中国的北京和上海也有两座颇具规模的文化院。这两个机构一直与本国的旅游部门有合作。在华的韩国人也有专门的社团机构,这些人在传播两国文化和旅游信息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对旅游部门来说,如何利用这些资源进行市场营销是非常值得研究的。

四、中韩双向旅游市场和产品开发战略的思考与建议

中韩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互为重要的客源市场和目的地,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将会形成长久的相互依赖、相得益彰的关系。同时,两国也存在着差异,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各自的优势和弊端,采取积极措施,扬长避短,努力保持合作共赢的局面,使双方的合作走得更稳、更远。

1.在大政方针上要步调一致,协同共进

——努力简化出入境手续,使双向旅游交流更加便捷。从国家角度来说,可签订互免签证协议,如果难以实现,双方可在特定口岸针对特定区域或群体实行免签,至少要增加多次出入境签证的有效期,使双方旅游者的流动更加便捷,降低管理成本和旅游者的时间与费用负担。

——统一行业标准,使彼此在对方国家旅行更加舒畅。为适应自由行比例不断扩大的趋势,管理部门和行业要采取积极措施,将与旅游相关的标准和标识进行统一,减少不必要的误解。如饭店星级标准、餐饮设施等级标准、常用旅游标识等,做到高度的可比性。双方努力为对方在公共设施名称翻译标准化方面提供帮助。

——信息提供要多考虑对方市场的需求,加深了解。世界进入信息时代,互联网是旅游者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对政府旅游公共信息网络平台和服务企业交易网络平台来说,为扩大了解和增强效果,要尽量多地使用对方熟悉的语言。在将网络作为提供旅游信息的主渠道的同时,不要忽视电视媒体的作用,电视在中韩两国的覆盖面很大,而且直接进入到千家万户。

——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强化地方旅游部门的合作,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随着双方旅游交流规模的不断扩大与深入,旅游目的地与旅游产品的多样化势在必行,因此要鼓励两国扩大地方对地方的市场营销渠道和合作方式,如地方政府在对方设立区域性的促销机构。

2.在具体策略上彰显差异,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

中国地域宽广、文化丰富,相比之下,韩国则地域小,是个单一民族国家,旅游发展战略不同,扬长避短是各自明智的选择。韩国人看重中国悠久的历史、多样化的民族文化和宏伟的景观,中国人则更青睐韩国单一文化的独特、景观的精致和创意以及设施与服务的精细。这些优势的发挥能使双方长期保持自己的吸引力。

——产品开发突显资源与地缘优势。中国历史文化遗址多,分布广,知名度高,对韩国人影响深远,如儒家、哲学家的故乡,《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等文学巨著中涉及的名胜以及频频出现在国画、摄影作品中的名山大川等,要充分关注《报告》中提及的针对韩国人感兴趣的自然景观创新产品开发。韩国海岛、森林等适宜休闲度假的环境,海鲜、果蔬和独特烹饪的食品等有益健康的饮食,以及美容、整形等体现当地时尚的技术和产品等,对中国旅游市场来说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双方针对这些资源和条件可开发出更多的定制产品。

——市场营销突出各自的目标市场。在两国旅游开放初期,政府关注的是国家形象的宣传,推广内容主要集中在首都或大城市,率先把这些城市和景点炒热,但随着旅客流量和重返率的增加,就需要改变这种覆盖全市场的营销方式。中国地域辽阔,对近距离的客源市场来说,应适应短途、多次的旅游需求,今后的营销应根据不同省区的资源和区位特点来选择细分市场,进行目标市场精准营销。同样,韩国也要采取这种措施,不断扩大市场。对中韩来说,有一个理念需要调整,那就是不要再用满足西方市场的产品和营销方式来吸引彼此的旅游者。

3.积极创造条件,联合开拓第三方市场,打造东北亚旅游新版块

中韩两国作为邻邦,把促进双方的旅游交流放到优先地位,是必然的。但从长远来讲,作为邻邦,还应积极创造条件,联合打造东北亚地区旅游新板块,整合两国旅游资源,成为对欧美等远方市场的共同目的地。

——邮轮旅游。当前,世界邮轮旅游再度兴起。鉴于黄海与东海地区主要由中韩日三国环抱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巨大的本土市场优势,中韩日三国应积极创造条件在邮轮船队、航线、码头等相关基础设施和新型运营体系上合作,开辟新的区域性邮轮旅游线路,借以促进东北亚地区的旅游发展。

——东亚文化旅游。对欧美等远距离旅游市场来说,最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是独特的文化,以中日韩为主体的东北亚地区有着共同的文化传统和哲学理念,与西方存在着巨大差异,而区域内各个国家又有不同,使得这个不大的区域有了纷繁多彩的文化特征。为地区旅游的共同利益,充分发挥东亚地区文化的特殊魅力,中日韩三国应共同开发欧美市场。中韩两国可先行一步,树立典型。

经过20多年的努力,中韩两国的旅游交流进入到转型期,类似于“从搞对象到过日子”。所谓“搞对象时期”的旅游,彼此往往凭印象找热点,感情冲动,目标是著名的历史名胜,走马观花,浅尝辄止,追求“见过面”。到了“结亲过日子”的时期,旅游才开始追求真正的体验。双方的旅游者不仅是实现“我来过”的梦想,还要证明“我了解”,不再随大流走别人的路,而是自由行,去别人没去过的地方,做别人没做过的事。

总之,国际旅游的发展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它与国家关系密不可分。中韩两国是友好邻邦,邻邦跨境旅游是中韩两国重要的旅游方式,也是世界上各国旅游发展的正常模式。我们要处理好“远亲近邻”的关系,以“邻望邻好,亲望亲好”的心态来促进邻邦旅游合作,促进中韩两国的双向旅游发展。在旅游政策方面要相向而行,保证信息渠道通畅,签证手续简单便捷,旅游企业诚信经营,使旅游在促进两国经济发展和睦邻关系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希望中韩两国邻邦旅游的发展能成为东北亚地区的典范。

第二篇:全域旅游:思考旅游 发展旅游

全域旅游:思考旅游 发展旅游

全域旅游是指将一定区域作为完整旅游目的地,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进行统一规划布局、公共服务优化、综合统筹管理、整体营销推广,努力实现旅游业现代化、集约化、品质化、国际化,最大限度满足大众旅游时代人民群众消费需求的发展新模式。自国家旅游局2016年初向全国发出全域旅游发展的动员以来,全域旅游迅速成为高层充分肯定、地方热烈响应、社会积极参与的发展热潮。

2016年7月,总书记在宁夏考察工作时指出,“发展全域旅游,路子是对的,要坚持走下去”。2016年12月,国务院《“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指导思想中要求“以推动全域旅游发展为主线”。2017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大力发展全域旅游。不少地方省委、省政府也对全域旅游进行了全面部署,截至2017年6月,全国有500个省(自治区)、市(州、盟)、县(区、旗)成为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在此过程中,许多旅游企业、投资商和社会公众也积极参与到全域旅游发展中来。全域旅游正在成为旅游业内外的普遍共识和推进新时期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理念。

全域旅游是

新时期旅游发展

理念的重要革新

新的实践需要新的发展理论,新的时代需要新的发展理念。全域旅游的出现正是因新实践和新时代的需要应运而生。过去,中国公民出游频率不高,出游主要局限在传统的旅游景区景点,在旅游方式上也多选择旅行社组织的团队旅游;再加之旅游业总体规模相对较小,旅游业与相关领域的交叉融合不多,旅游业对多数地方发展的影响力也微乎其微,因此发展的思路不可避免地是就旅游说旅游。

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中国公民年人均出游次数超过3次,非传统景点旅游的游客量超过80%,散客旅游在全部游客数量中的比重超过90%,中国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率达到11%,旅游业与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发展越来越紧密地联系起来。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国家旅游主管部门提出了全域旅游这种具有鲜明革新性的发展思路。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全域旅游是一种战略思维。“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全域旅游摒弃了狭隘的产业思维和行业思维,打破了行业局限和部门壁垒,将旅游业的发展自觉地同各级党委、政府发展的总体战略有机结合起来,这就自然而然地使得旅游业能够围绕大局、配合大局,进而真正融入大局。由于在战略上找准了自身的位置,旅游业就更容易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同样,在战略层面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旅游业也更容易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

全域旅游是一种系统思维。旅游业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全域旅游把旅游业看成整体,并自觉将旅游业发展与各个领域的发展视作一个系统进行考虑。在发展旅游产品时,全域旅游强调“旅游+”,即要通过增量的旅游市场去盘活各类存量的资源,进而产生新的旅游产品;在旅游发展的保障方面,全域旅游强调旅游业发展不是旅游部门一家的事情,需要各个部门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形成旅游业发展的合力;在旅游发展的效益评价上,全域旅游并不局限于单纯的旅游人数、旅游收入,而是看重旅游业的综合带动作用,特别是对就业、扶贫等领域的独特作用。这种系统的思维,既符合旅游业自身的特点,也顺应了旅游业发展的时代要求。

全域旅游是一种辩证思维。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的,内在的矛盾运动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全域旅游把握住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不协调这一主要矛盾,把工作的重点放到了优化旅游产品结构、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改善旅游公共服务、增加旅游软硬件支撑供给,净化旅游市场秩序、强化旅游消费环境供给等方面,因此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旅游业发展数量和质量的要求。

全域旅游是一种精准思维。总书记2014年在兰考考察时指出,“要从细节处着手,养成习惯。如果对工作、对事业仅仅满足于一般化、满足于过得去,大呼隆抓,眉毛胡子一把抓,那么问题就会被掩盖。”全域旅游除了强调全,同样关注细。

因此全域旅游特别注重解决具体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并力图通过“积小胜为大胜”,扎实推进各项旅游工作。比如,全域旅游对像旅游厕所这样表面上看“微不足道”,但其实是旅游业发展的“痛点”问题高度重视。为此,在衡量全域旅游发展成效时,旅游厕所建设的数量和质量被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衡量指标。

对旅游市场秩序乱象,除了加大治理整顿力度之外,全域旅游又明确提出要通过建立旅游警察队伍等方式来形成长效机制。正是基于一个个具体的要求,让全域旅游不仅仅是一种理念,同样也能够成为旅游工作的行动指南。

全域旅游是促进

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

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要求,各地都希望找到能全面推进地方发展的有效抓手。农业是基础,无农不稳。抓农业,可以解决粮食增收及部分农民致富问题,但是从农业入手抓发展,涉及面相对较窄。工业是重要的财富来源,工业化也是传统的发展路径。抓工业,可以大幅增加GDP,同时也能给政府带来较为丰厚的财税收入,但随着工业技术集约化和区域集聚化的不断加深,工业对一个区域整体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小。而在许多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走工业化道路来促进经济发展的机会也越来越少。旅游由于自身综合性的特征,使得其不仅仅是一个产业,还可以成为地方推动全面发展的重要抓手。

全域旅游的切入点是旅游。通过全域旅游来促进全面发展之所以可行而且有效,在于全域旅游是从外来游客的视角来对某个区域的发展进行审视、衡量和要求。这就要求一个区域以更加开放的态度、更加多元的供给、更加精细的管理和服务与之相对应。在全域旅游时代,游客的活动范围已经全面深入到区域的各个角落、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而旅游业的联带拉动作用也辐射到区域发展的各个领域。因此,通过全域旅游来促进区域全面发展,既是一种倒逼机制,也是一种主动选择。

全域旅游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促进发展模式的全面转变。过去地方发展要么重视经济,强调经济增长率,唯GDP至上;要么孤立地看待社会事业,将其仅仅看成财政负担;有的地方虽然关注文化,但更多地是看成文化事业;虽然重视生态,但更多地认为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而在新的时代,需要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发展进行通盘考虑。全域旅游既关心旅游业的经济贡献,又关心就业以及扶贫,也关心如何让文化通过旅游的渠道弘扬和传承,还关心如何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经济,有助于形成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比如贵州,将生态文明与全域旅游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提出了大生态、大旅游的发展战略,进而实现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可喜转变。

促进经济发展的全面优化。在新经济时代,融合发展既是发展需要,也是大势所趋。旅游业与其他经济形态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更不是相互对立的关系。全域旅游在经济层面的最大特征就是融合发展和共赢发展。正如李克强总理2016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所说,“旅游业不仅是服务业,它已覆盖一二三产业,本身就是综合性产业”。全域旅游强调以一种开放的方式来发展旅游业及相关产业。比如全域旅游下的乡村旅游,既是农业的拓展,也是旅游业的深化;再比如全域旅游下的工业旅游,既关注工业制成品在旅游业的运用,也关注将工业生产变成游客的体验过程。

像湖南省,在2016年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提出的五大基地建设,其中就有以“锦绣潇湘”为品牌的全域旅游基地建设。在此基础上,湖南省委还希望将全域旅游基地作为带动科技创新、现代制造业、优质农副产品供应、文化创意四大基地发展的重要力量。可以说,正是由于着眼推动地方经济全面优化,促进地方经济协调发展,全域旅游也因此得到了地方的高度重视。

促进城乡环境的全面改善。全域旅游的发展目标就是将一个区域作为“大景区”来建设,让“处处都是旅游景区,人人都是旅游形象”。因此全域旅游绝不仅仅关注某一两个旅游景区的建设,而是关注整个区域城乡环境的营造。正因为如此,全域旅游要求城市不但是市民的生活和休闲空间,而且也应是游客体验城市特色文化的空间;要求小城镇不但是一般的特色产业汇聚地,而且也应是风貌突出,旅游功能完善的旅游目的地;要求乡村不但是农民生产生活的场所,而且应该成为游客“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就连许多过去传统的交通公路,在全域旅游理念的指引下,也正在变成自驾游游客乐享的旅游风景道。正如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之一海南琼海所总结的,发展全域旅游,就是要把琼海变成“农民的幸福家园、市民的休闲公园、游客的度假乐园”。

促进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入。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所在。但寻找改革的“痛点”,抓住突破口推进改革并不容易。全域旅游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地方体制机制的诸多问题。这就意味着抓全域旅游,实际上就成为理顺和调整各类不适应新时期发展需求体制机制的一个途径。比如,近年来游客消费碰到的“天价虾”“天价鱼”事件,表面上看是旅游市场秩序问题,但暴露的却是城市管理中的深层次问题。

全域旅游强调要实现从围墙内民团式治安管理向全面依法治理转变,这自然就要求拓宽城市管理的思路,构建各部门共同参与的综合执法体系来为旅游消费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再比如,针对旅游景区发展中的“九龙治水”问题,全域旅游强调的是要通过对各部门职能的统筹协调来齐抓共管。在杭州,由杭州旅游委牵头,联合杭州市的“三委四局”建立了西湖风景名胜区建设项目立项联席办公会议制度,既保护了西湖的整体风貌,又促进了旅游业的良性发展。所以说,在全域旅游背景下,表面看抓的是旅游改革,但真正抓的却是地方的全面改革。

以全域旅游促进全面发展要把握的重点

如何抓好全域旅游,进而促进地方全面发展,需要有新思路、新举措。具体来说,主要是把握以下几点:

一是在工作内容上,要实现领域拓展与服务跟进并举。全域旅游需要突破旅游景区景点的局限,将旅游业推向各个方面,这就要求政府的各项公共服务和管理措施及时跟进。要在城市市区发展旅游住宿的分享经济,政府的法规制定、政策引导就需要及时跟进;要在边远山区发展乡村旅游,政府的公路建设、基础设施配套以及教育培训就需要及时跟进;要让游客快捷准确地获取旅游目的地吃住行游购娱等各类信息,政府的智慧旅游服务就需要及时跟进;要让游客能在更大范围安全地体验旅游目的地的自然和文化,政府的安全预警、安全救援等服务同样需要及时跟进。总之,各级政府要沿着全域旅游发展的脉络,将各项工作延展开来,把全域旅游促进全面发展落到实处。

二是在工作路径上,要实现产业增长与体制突破并举。全域旅游关注的不仅是旅游业发展的“面子”,更关注旅游业发展的“里子”;全域旅游要求的并非是旅游业“一时”的发展,更强调旅游业可持续的发展。因此要抓好全域旅游,既离不开旅游产品层面的建设,旅游项目的投入;同时更需要建立与全域旅游发展相适应的组织领导机制、旅游综合管理机制。特别是在全域旅游发展过程中,要让发改、公安、财政、国土、环保、住建、水利、农业、文化、体育、统计、林业等部门更好地参与进来,形成全域旅游良性发展的工作机制。

三是在工作效果上,要实现旅游发展与作用发挥并举。尽管旅游业的增长自身会带来综合作用的释放,但是在全域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共建共享。这就需要大力促进旅游业的创业就业,通过搭建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加强信息引导和政策支持,给各类人群在旅游领域创业就业提供便利。需要通过合理利用旅游资源,积极发展旅游产业,从整体上增加贫困地区的财政收入、村集体收入和农民收入。需要加强旅游惠民便民服务,真正让旅游业发展的成果惠及更多的人群,使旅游业成为名副其实的幸福产业。

四是在工作方式上,要实现典型示范与全面推动并举。尽管我国绝大多数地方都可以发展旅游业,但由于资源、交通和区位的原因,各地发展旅游业的条件和优势有很大差异,这就意味着不可能在全国范围内齐头并进式地推进全域旅游。因此,要因地制宜,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工作。既要有全面部署,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按照全域旅游的理念开展工作,又要防止不切实际的一哄而上。要优先打造一批省、市、县的全域旅游示范典型,在促进城乡建设、产业发展、公共服务、整体营销等方面形成一些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为其他开展全域旅游的地方提供学习和借鉴的样本,同时要通过示范引领,梯次发展,让全域旅游在全国各地开花结果。

北京巅峰智业旅游文化创意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巅峰智业”)始创于2001年,是国内成立较早的旅游规划公司。http://www.xiexiebang.com/

巅峰智业在以旅游规划设计为核心业务的基础上,持续创新,不断延伸旅游产业链全程服务,大力发展旅游投资、景区运营管理、旅游营销等业务,形成“规划引领-投资驱动-运营支撑-营销拉升”的“四位一体”一站式全程服务模式,提供综合型智慧旅游系统解决方案。

巅峰智业拥有丰富的全域旅游规划经验,上百个省市县级总体规划项目经验,多项全域旅游案例及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实战经验。

巅峰专题研究:全域旅游。http://www.xiexiebang.com/topic/comprehensive/

第三篇:节庆旅游发展思考

节庆旅游发展思考

摘要

本文叙述了节庆旅游的发展历史,并重点关注了节庆旅游在发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据此提出了自己一些不太成熟的小建议。目的是为了我国节庆旅游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节庆旅游 发展现状 对策和建议

1节庆旅游的涵义和类型

1.1节庆旅游的涵义

节庆旅游时之规模不等,有特定主题,在特定的时间里以及区域内定期或不定期,举行并能吸引区域内外大量游客,不同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活动,如节日庆典、集会、展览会、旅游节等。节庆的本来含义就是社会群体为了一件共同的事情而进行庆祝,从而团结一致并培养出一种内部的自豪感。在西方,对节庆活动的研究属于事件及事件旅游领域。在国内,事件旅游领域内的研究非常零散,目前尚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吴必虎、李国平、庄志民、沈祖祥等都认为“节庆旅游”就等同于“旅游节事”,在内容上包括:交易会、博览会、展览会、文化、体育活动。而邹统钎、任国才、张德强等则更加强调了节庆活动的“欢庆”本义,而并不把“博览会、交易会、文化、体育”等一般性事件纳入节庆的范畴。关于这一点,戴光全作了明确的区分:节事就是指节日和特殊事件。

节庆旅游时由节庆活动组成的,在这里特指节庆中的单项活动,例如开闭幕式、专项演出、灯会、展览会等。一般来说,单项的节庆活动很难构成完整意义上的节庆旅游。

1.2节庆旅游的产生及发展

休闲旅游经济

“休闲”一词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我国流行,并逐渐成为一种时尚活动。休闲的真正含义指不被直接生产劳动所占用的时间,它包括教育时间、社交活动的时间等等。实际上它是人在除了恢复自己的体力之外,一种更高的、精神的、心理的需求。

娱乐经济

传统的观光旅游产品缺乏互动、亲和、吸引力,单调乏味以至没有趣味节庆旅游却能够让旅游者感受快乐愉悦、快乐的本意,凭借其特有的参与性、文化体验性、异域性等特点给旅游者带来无语伦比的精神满足,帮助人们消除寂寞感。目前我们常见到的狂欢节,正是给人们创造精神愉悦的途径。

文化经济

“文化经济”是指在文化发展变化的过程中,经济内容不断增加,市场手法不断引入,越来越渗透各种经济因素、商业因素,使文化成为具有商品价值的综合体。节庆旅游能够全面展示举办地的文化内涵,并且每一个成功的节庆旅游都是一种文化的体现,如青岛国际啤酒节展示的是青岛特有的啤酒和海洋文化,武当国际旅游节展示的是享誉世界的道教和中华武术文化。

节庆旅游虽然以经济为目的然而归根结底文化才是他的生命力。当前文化经济的潮流也促进了节庆旅游如火如荼的发展。

假日经济

“假日经济”是指人们利用节假日集中购物、消费的行为带动市场经济发展的一种综合性强、涉及范围广、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稳定的经济模式。如今,我国每年的公休日已达到114天,“假日经济”空前繁荣发展。我国从1995年实施双休日,1999年开始实行“五一”、“十一”长假以来,人们有了更加充分的时间旅游和参与各种社会公共活动。节庆旅游就是在此背景下得以迅速发展的。现在许多节庆都是在长假期间或前后双休日举办的。

1.2我国节庆旅游活动的类型

我国节庆活动的类型多种多样。按照地域、主办者、内容、主题等,节庆活动可以被分为不同的类型。例如按照内容可以分为政治类节庆活动、传统民俗节庆活动、传统地方民俗文化活动、特色文化节庆活动等。也可以按主题分为新年节庆、生产节庆、青年节庆(五四青年节、俄罗斯的成年节、壮族三月三)、纪念节庆、习俗节庆、宗教节庆等。此外,也可以按照节事活动的来源分为原赋型节事活动和后创型节事活动,前者包括民族传统节日,后者包括以商贸会议事件为主要内容的商务型节事活动、各种展览活动、体育型节事活动、专业性较强的活动(如摄影节、音乐节),以及由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形成的新兴节事活动(如艺术节、旅游节、风情节、文化节、美食节等)

根据节庆旅游的主要功能可以将其分为游览观光型、民俗文化型、商业经贸型、综合型等四个类型。这种分类方式有助于充分认识和发挥不同节庆的旅游功能。

2.1游览观光型

此种节庆旅游以各种优美的自然风光、人造景观、历史文化、人文特色为吸引物,供游客游览、品味和鉴赏,从中获得感官享受和身心健康。如神农架国际生态旅游节,南京国际梅花旅游节等。

2.2民俗文化型

旅游者参与此类活动,可以了解当地的独特文化,并从中获得一定的科学知识。策划和举办者更注重地方民俗文化影响力的推广的人文精神的塑造、传播。文化型节庆活动不仅包含了近年来常见的文化节、艺术节、摄影节等现代节庆活动,同时也包括了传统技艺的节日、民俗节等传统文化节庆活动。如南京秦淮灯会、清明节等。

2.3商业经贸型 此类节庆旅游以提供地方土特产,商业贸易的平台和机会为主要卖点,前往的游客同时又是商业活动的直接参与者或潜在参与者。节庆旅游举办的目的是以节庆为载体,促进区域间的商贸往来经济交流。如广交会、上海国际车展等。

2.4综合型

此类节庆旅游在内容和主题上都有非常明显的综合性。节庆里既有观光活动,又有商业贸易展览,还有民俗文化展示等。当前我国许多单一的节庆旅游都有向综合型方向发展的趋势。如武汉国际旅游节、北京文化旅游节等。这类节庆活动一般在大城市举办,内容丰富,表现文化多元,经济、社会以及文化效益非常明显。

3.节庆旅游的发展条件和现状

3.1发展条件 3.2发展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全年大大小小的节庆活动达到5000多个。但是,目前在节庆行业的整体方面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也缺乏详细的统计资料。我从谷歌搜素引擎的结果提示来看,对目前我国的节庆活动发展情况做一个不完全的统计和分析,借以反映节庆活动目前在我国特有的广泛性。

从时间和地域分布来看,在地域上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目前节庆活动在时间上主要集中在春秋两季。

我国节庆活动的地域分布非常广泛。根据网络搜索的结果,在地域上已经覆盖了我国的29个省(抽样中并不包含贵州和海南的节日)、自治区和直辖市,1个特别行政区(香港资料缺)。

从时间分布来看,除了传统高峰春秋两季之外,目前全年节庆分布趋向于平均、均有化,基本每个月份都有,从中完全可以看出各地都热衷于举办节庆活动。有的地方出现“月月有节”、“天天过节”的状况。而且这些都还仍然是不完全统计,不包括大量存在的“艺术节”、“服装节”、“美食节”等节庆活动,如果加上这样一些并不以“旅游节”命名的节庆活动,那么我国的节庆活动次数以及数量会更加庞大,时间分布会更加频繁。

虽然我国节庆活动密集而频繁,但是节庆产业化发展却仍处于萌芽阶段。目前,我国节庆活动产业化发展的对象主要指的是这些兴起于80年代的现代经济型节庆活动。这些现代节庆活动往往都是因为需要迫切发展地方经济。由于政府发展节庆活动的目的过于单一仅仅只追求经济,往往会产生或多或少不足的方面,如场面宏大浪费严重,群众参与性不强等。

这些节庆活动是在80年代中期由政府自上而下设立的,其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政府主办:在节庆活动产生初期,由政府相关部门承担节庆活动的策划、组织工作,政府各相关部门参与,办节经费来自于地方财政资金。

2、政府逐渐剥离:在办节的过程中,随着政府经费的紧张,节庆活动的举办经费日益成为财政的沉重负担。同时,也随着节庆活动市场价值的不断凸显,民间机构参与办节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两者的目的都基本相同,随着政府职能的逐步转变,政府有意让民间机构参与进来,例如提出了“民办公助”的模式,开始吸纳企业赞助和企业投资,开始探索节庆产业化发展之路。

3、市场化运作:随着办节模式的成熟和资金来源的逐渐多元化,政府逐渐退出企业可以解决的领域,节庆运作方式向市场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然而实际状况是,在我国节庆活动市场化程度仍然比较低,绝大多数节庆活动仍然处于前两个阶段,节庆产业尚处于萌芽阶段。节庆旅游存在的问题

综合国内一些学者的研究结论,本人认为中国节庆旅游产业存在以下问题:

4.1节庆活动时间太短,旅游拉动效果不大。一般是三天、一周以内,长期则成本大。所以,对长线旅游而言,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节庆活动要全天候、全时段设计包装,考虑到各类旅游者的需求。

4.2节庆活动缺乏创意,雷同现象严重。节庆活动原本是创意产业,但许多节庆往往年年办,却很难有创新的创意,也不愿请相关专家人士指导,吸引力差。

4.3过分看重经济效果。节庆活动是一个地域的推介与宣传,效益是本地区域长期的美誉度,但却用每年的投入和产出来衡量节庆活动的经济效果,这是很不平衡的。国内不少轰轰烈烈的节庆活动,如今还是收入小于投入。所以,节庆活动的投入产出不能仅从经济方面来分析。

4.4政府干预过多,无法发挥市场的作用。当前许多节庆活动由政府主办,部分地区意识落后,且受到体制制约、市场不成熟等原因。导致政府在节庆活动策划方面运作不够专业。在这种情况下节庆活动市场化的呼声越来越高。

4.5节庆活动数量过多,但在品牌知名度和国际化方面存在较大的不足。在国内,大到北上广这样的一线城市,小到县城,几乎都有节庆活动,而且数量还有增加的趋势。

4.6公众对节庆活动的参与度不高。因为许多节庆活动由地方政府主办,居民和游客的参与程度不高,有些节庆严重脱离群众的生活方式和水平。

4.7缺乏高素质的节庆旅游运作机构和相关人才。目前市场上鲜有专业的节庆旅游策划公司,相关从业人员大部分都是半路出家,没有系统的策划运行经验。

5节节庆旅游发展对策

为了我国节庆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结合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我提出以下建议:

5.1发挥立法的作用

首先,对节日进行立法,全国性的节日活动,应通过法律形式确定下来,成为法定假日。我国现有的法定假日,即元旦、春节、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十一国庆节等。可以看出我国法定假日明显偏少,还应该将短的假期进行合并形成黄金周。

应当将传统民俗节庆活动通过立法使其成为法定节假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虽然目前我国法定节假日众多,但除春节等几个之外,其他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如七夕、重阳等,还未成为法定假日。

对于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组织的服装节,啤酒节等活动。举办地应该根据本地特色安排公众在节日期间放假,以促进节庆活动的旅游者的参与度。

5.2建立健全节庆活动的组织领导机构

目前,节庆活动的主办单位主要是旅游部门,只有一部分地区设立了大型活动办公室协调解地区范围内的大型节庆活动的举办,而大多地区的节庆活动组织工作还没有专门的机构都是临时性的“委员会”,临时抽调各部门的人员进行组织协调,无固定的组织领导机构,这样不利于节庆活动的健康持续发展。

另外,现有的节日办公室对于组织协调全社会的节日活动的权威性不强。最好是在各级政府设立统一指导节庆活动有旅游、交通、铁路、民航、商务、公安、卫生、文化、体育、教育等部门人员组成的专业节庆活动委员会。委员会应负责本区域内各类大型活动的统筹工作,这样各种节庆才能做到事先有安排,节中有检查督促,节后有总结提高。整个节庆活动才能健康、有序地进行。

5.3认真做好节庆活动的规划

在一个地区,一年之中有多少节庆,每个节庆活动的主要内涵是什么,有何具体要求,怎样组织群众活动和服务经营,这一系列的问题都要节庆领导机构做出规划。规划不仅能使节日活动健康有序,更重要的是充分发挥文化的感召、凝聚、奋发向上的作用,使广大群众通过节日活动提高文化素养的自身精神文明层次,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有的地方举办某些节庆活动,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种活动偏离了节庆活动的目的和发展要求,过于追求经济效益。所谓“经济唱戏”,一是开展商业贸易;二是招商引资。这两个目的所需要的平台,在以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节庆活动中是无法提供的。发展经济第一是政策与制度的适应性,第二是服务的周全和效率,第三才是文化教育状况。所以,一个地方要利用节庆活动来提高知名度、促进经济发展,必须瞻前顾后,制订切实可行的方案,不然很容造成费力不讨好的情况出现。

5.4发挥节庆活动的商业效益

一般地说,节庆是全民性、公益性的活动。但人们在节庆活动的同时要进行消费,从而形成节日用品的生产和消费,形成节庆经济或假日经济。这样一来,节庆的文化活动和经济活动是交融在一起的。作为公益活动,政府应提供节庆公共产品。政府财政拨款支付节庆所需的公共开支,是必须的,也是基本的。居民参与节庆活动,其衣食住行所需开支,构成节庆市场购买力,是节庆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节庆商品供应方面,一是商品的生产者应提供丰富的节庆商品——实物商品和服务商品,包括文化服务商品;二是经营者要把各种商品组织起来,形成红火的节庆市场,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可见,节庆消费是比较集中的、规模较大的消费时段,因而也是经济发展的动力致之一。

5.5观念创新

自八十年代以来,节庆活动的主题都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现在逐渐成为本地区的营销活动,作为宣传地方形象,打造城市名片的手段。民生问题逐渐收到重视,政府应该根据旅游者的需求来发展节庆旅游。

另外,低碳理念已经成为全世界的共识。针对我国长期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对于节庆旅游来说有必要为改变经济发展方式起到引领的作用。

5.6坚持节俭办节的方针

建立节庆资金监督机构,不是给铺张浪费创造条件,当考虑一分一厘来之不易。因此,应当根据节日性质、活动人员的规模、经济文化活动的内容等需要,合理拟定费用开支预算。节庆的铺张浪费,多是因为某些领导好大喜功,把节庆活动办成为自己树碑立传的活动。这是应当坚决摒弃的一种不好的政绩观。随着十八大的召开,新的领导人选举产生,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新的党中央大力倡导节俭作风,如不封路,减少庆典,减少会议开支等。这些必然会带动自上而下的改革。

5.7培养本地的特色文化

节庆是以文化活动为主的。因此,文化产品的供应十分重要。由于节庆活动的群众性,要求业余文化产品为主导,专业文化产品做铺垫。而现实情况却大大相反。一些地方为了产生轰动效应邀请明星大腕,然而明星、“大腕”的出场费往往很高,高达10万、20万或更多。如果把费用用来支持本地的专业文艺单位和群众文化团体筹办节庆演出,并力争出精品、出人才,努力形成本地的知名文艺团体和个人,对于提高群众文化素质的作用不言而喻。对于当前许多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保护困境,这种做法无疑是明智的正确的必须的。

6结论

2010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我国旅游业发展的若干决定》再一次将旅游业的发展提到了国家层面的高度。作为旅游业中最有特色的分支—节庆旅游以其较大的市场带动和导向作用成为旅游业的一面旗帜。目前我国节庆旅游仍然存在较多的不足,这些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我们要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为节庆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我相信节庆旅游产业必定大有作为。

辞谢

在这宝贵的两年的接本生活中,感谢和我一起生活两年的室友,是你们让我们的寝室充满快乐与温馨,“君子和而不同”,我们正是如此!愿我们以后的人生都可以充实、多彩与快乐!

感谢我的同门,谢谢你们给予我的帮助!

感谢我的朋友,感谢你们在我失意时给我鼓励,在失落时给我支持,感谢你们和我一路走来,让我在此过程中倍感温暖!感谢我的家人——我的父母、姐姐。没有你们,就不会有今天的我!我一直感恩,感恩于我可以拥有一个如此温馨的家庭,让我所有的一切都可以在你们这里得到理解与支持,得到谅解和分担。我爱你们,爱我们的家!感谢我的指导老师,没有你们的帮助我就不会顺利的完成学业,真心的谢谢你们。

一个人的成长绝不是一件孤立的事,没有别人的支持与帮助绝不可能办到。我感谢可以有这样一个空间,让我对所有给予我关心、帮助的人说声“谢谢”!今后,我会继续努力,好好工作!好好生活!

参考文献

[1]戴光全、张骁鸣.《节事旅游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P130-157 [2]黄翔.《节庆旅游与品牌建设》.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P14 P29-32 [3]彭林.《浅谈我国节庆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职教育.2012年第一期.P51

第四篇:乡村旅游发展思考

近年来,江苏省各级旅游部门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全面领会中央、省委、省政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决策,按照国家旅游局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工作部署,进一步明确以旅促农、富农的目标、思路和重点,着力发挥乡村旅游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所起的作用。在工作中抓好落实,把发展乡村旅游与坚持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战略结合起来,与旅游经济发展的规律结合起来,推动乡村旅游更快、更好、更健康地发展,使每个农业旅游示范点真正成为农村、农民、农业的“航标”。

本文就如何加快发展江苏乡村旅游谈几点意见。

一、从现状分析,把握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趋势

我省是全国乡村旅游发展较早、产品和市场成长较成熟的地区之一。特别是“*”以来,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三农”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通过深化农村改革、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户收入、推动城乡消费等,使农业旅游如淋甘露,如沐春风,蓬勃开展,呈现好态势,形成新亮点,迈上新台阶。回顾二十多年来我省乡村旅游的经历,大体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上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率先突破,特别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开辟了农村由单一农业向农、工、商、游多元发展的道路,我省农业旅游开始崭露头角,最典型的是华西村和张家港等苏南县、市,作为农村工作的先进典型,接待了大量的国内外各方人士,甚至境外团队。一些村镇建设风貌好的地方,如丹阳界牌镇,成为国内最早接待日本青少年修学团、体验中国农村生活的目的地。此外,江都水利枢纽等一批现代化农业、水利设施及古镇也成了旅游景点。

第二阶段,上世纪90年代。越来越多的农业资源得到开发利用,村镇得以扬名,农民从中得益,企业有利可图,旅游规模壮大,一些村镇开始兴办旅游企业。以1993年华西村成立全省第一家农民旅行社为标志,我省一批村镇建立旅游公司,兴建旅游星级饭店,投资开发农村风貌、农事活动、农俗节庆等农业资源,招徕城里人,逐步形成了如无锡民俗村、南京江心洲等产品。随着农业规模化和高科技农业出现,又出现了苏州未来农林大世界、丹桂园、傅家边等一批观光农业园(场),同时以天目湖为代表的一些水利设施和铁山寺国家级森林公园等开始作为旅游度假区得到开发利用。

第三阶段,进入新世纪以来。农村发展的外部环境、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农民就业和收入结构等都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农村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国家旅游局审时度势,开展了创建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工作。从此农业旅游产品在我国得以正名,正式列为旅游产业一部分。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在我省的数量迅速增加,并从原先单纯观光型向参与、休闲、特色技艺型等多元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已拥有各类农业旅游区(点)近500处,全年接待量达到1500万人次,旅游收入30亿元,其中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有43家,占全国的12%。预计在今后几年内农业旅游区(点)的数量还将有新的增长,产品质量上也在不断提高。这是一个好的趋势,说明发展乡村旅游对农民和农村基层组织有巨大的吸引力。按分布来讲,尽管我省南北经济状况很不平衡,但农业旅游的发展苏北、苏中力度很大,生态环境优越,农林基础丰厚,目前已拥有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0处,数量近一半,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凡是全国农业旅游点的村民,每年来自旅游的收入快速增长,农民就地搞旅游服务,不离土、不离乡,幸福指数高。实践证明,农业旅游迅速成长为江苏旅游产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靠旅游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走出了一条重要的成功之路。

二、从实际出发,明确发展乡村旅游的主要思路

思路决定出路和成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为乡村旅游大发展和上一个新的阶段提供了强大的政治、经济平台。同时,乡村旅游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一条解决“三农”问题的理想、有效的途径。在发展乡村旅游工作中,我们必须抢抓这难得的机遇,结合我省实际,牢牢把握以下四点:

(一)必须以党和政府的领导为核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提出的战略举措,是全党为之努力的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工作的主旋律。旅游业是个综合性产业,我们的生存、发展完全依托、依附于党的中心工作,发展乡村旅游也同样。从已评定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地方来看,无一例不是党委高度重视、亲自领导、有力支持的结果。自2006年8月省委举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学习会以来,各级党委和政府就本地新农村建设都正在制定、实施一些目标、政策和措施。我们一方面要了解、吃透这些精神,同时抓住一切机会宣传乡村旅游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使有条件搞乡村旅游的地方成为政府意志的表现,纳入新农村建设的盘子,挤进去占一席之地。在新农村建设中,国家和我省各级党委、政府不仅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还对于农业产业化、扶贫、环保、生态和村镇建设等有一系列投入。如中央将有3397亿元专项资金支持新农村建设。省政府加大了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在前三年完成农村五件实事的基础上,开始实施新一轮五件实事和一系列“千村示范、帮扶”工程。我们一定要充分用足、用好,将旅游开发与各种支农资金挂钩,与各种富农政策贴近。同时,我们还要通过条条与各个部门加强合作,协同推进,如各级农林、水利、渔业等部门在高科技农业、观光农业上投入不少,观赏农业的资源主要在他们手上,和我们目标完全一致;省交通厅在实施新农村建设中,将花五年时间投巨资新建、改建农村公路4万公里,改造大中桥梁5000多座;建委系统要在全省建100个示范镇(乡),1000个风情浓郁、环境优良、设施配套、生活生产便利的“康居示范村”;劳动部门正在开展农民大培训,帮助农民掌握技能,甚至对低收入的还免费。对于各个部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为,我们一定要主动了解,在他们的工作空间,有哪些资源能整合成旅游产品以及为之服务的,我们目前已有的示范点和准备申报的单位在不在范围里,不在里面怎么争取,在里面的能够沐到多少阳光雨露,要深入调查研究,做到心中有数,提供情况,积极主动开展工作,使乡村旅游与有关部门找到共同点。一方面借助各部门的资源,另一个面帮各部门办事,借势借力,顺风扬帆,做好了,既是旅游产品创新的一个新亮点,也是有关部门工作新的增长点。

(二)必须紧扣二十字总方针。中央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五句话二十个字,内涵十分丰富,充分体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强烈愿望,涵盖了为什么要发展乡村旅游和发展乡村旅游要达到什么境界的全部。围绕这二十个字,我们要始终坚持“一个统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乡村旅游;落实“两个方针”:即旅游助农、兴农、富农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新农村建设绝不等于新村庄建设运动,要突出“三个重点”:重点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改进生活条件这三方面。搞乡村旅游,就是要把能用于旅游的资源整合起来,构筑农村产业新格局,繁荣农村经济,使农业增值,让农民获利。同时,通过旅游业的发展,使生态环境得到保护,村容村貌优美舒适,农民素质显著提高,我们始终要牢记二十字总方针,绝不能误入歧途。

(三)必须“农”字当头。没有农业,就不叫农村;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因此,乡村旅游必须“农”字当头,以农为根,特别以农民为根。乡村旅游吸引人的核心魅力是农耕景象、农家习俗、农民的憨厚淳朴,归结到一点,就是“三农文化”。城里人是厌恶了钢筋水泥森林,要宣泄城市生活、工作的压力,才来乡村旅游。正因为城市和农村生活形态与水平不一,这种差异和错位形成了要去旅游的动因。在农村认为极品的食物,城里人不稀罕,他们要体验的意境是:天然、野趣、清新、恬静、大自然的五彩世界,原汁原味的乡土本色,一种新型的农业劳作体验和农民兄弟淳朴、勤劳的风貌。乡村旅游对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的游客,其意义也不一样。对于曾经在农村生活过的人,到农村旅游是寻梦,是忆旧,是看变化;对于从未在农村生活的人,到农村旅游是全新的体验,山水、村宅、鸡牛羊、庄稼,甚至农民卷裤挽袖的衣着打扮等等,对于他们来说满眼都是新鲜和亲切。当然,不管什么文化的游客,到农村旅游的本质是共同的,这就是自然、随和、愉快、幸福。因此,乡村景象绝不要去刻意雕琢成城市模样,劳民伤财,适得其反。要充分发挥农民积极性,把自己的家园打理好。乡野大地、水乡泽国,春天麦苗香,油菜黄,桃红柳绿,姹紫嫣红;秋天芦花放,稻谷香,硕果累累,竹篱茅舍,藤蔓缠绕,自产鸡黍,自酿米酒,蔬菜绝对环保。城里人向往憧憬的、寻找的是这些原生态的基本特征。乡村旅游应当呈现的是山水画、田园诗、民俗歌、生活曲、梦幻境,一个浓浓的“农”字,一派令城里人和农民满足的景象。

(四)必须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因地制宜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本原则,更是乡村旅游的基本原则。乡村旅游是全球旅游发展的一种业态,有极好的发展前途。它的重要性和优越性毋庸置疑。靠旅游能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普遍意义,但是,却不是能普遍推行的。江苏1201个乡镇,20万个自然村,不是所有的乡都能点火,所有村都能冒烟,所有农户均能参与。在我省广大农村,由于资源禀赋不同,地理区位各异,基础条件不一,文化脉络有别,境况千差万别。要打造成旅游点必须有一些必备的条件,把资源变成产品绝非易事。我们一定要统筹兼顾,科学谋划,因地、因时、因人制宜,宜旅则旅,选准创业门路。因地:一是来乡村旅游的客源主要是国内客、城里人,依托大中城市,依托大中景区,因此,乡村旅游(区)点距客源地不宜远;二是乡镇、村里或附近有什么?在你这个地方有什么存在具有旅游的意义,向人销售,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科技示范区、水利工程、森林资源、优美的农村(镇)景色、自然环境、特色农副产品种、养植地和特色的农俗风情等等,切忌一哄而上、遍地开花。因时:发展乡村旅游有一个时间梯度问题,要根据本地经济发展水平、城乡人民收入、市场需求状况,循序渐进,先近后远,先易后难,摒弃急躁情绪。另外,与其他类型景点不同的是,乡村旅游平日、假日、四季忙闲不均,因时打造不同内容的产品显得尤为重要。因人:农民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内在动力,对于适宜发展乡村旅游的地方,我们要动员农民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培养领军人物,同时要读懂农民,尊重他们的意愿,让他们得益受惠,有想头、干头、奔头,真正实现发展乡村旅游的根本目的。

三、从长远计议,抓好乡村旅游六大工程

发展乡村旅游是旅游业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开展的一项意义深远的工作,从全省目前乡村旅游的现状看,还刚刚起步。农林部门的几百个点乃至国家旅游局评定的示范点,在全国来讲不算少,但内涵、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拓展和提高,即使是我们参观的典型单位,与境外发达国家、地区,甚至国内一些先进地区比,在认识程度、市场份额、产品特色、发展水平、设施配套等方面有较大差距,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目标有不小的距离。我们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发展乡村旅游任重而道远,我们还将付出长期而艰苦的努力。发展乡村旅游,旅游部门责无旁贷,要倾全力去做好各项工作,认识上要有新的提高,实践上要有新的进展,工作上要有新的成效。从旅游部门职责和人力等实际情况出发,对于已经和即将开展的几百、上千个村、点,可能鞭长莫及,主要精力应集中放在已有和正在创建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上,对照评定标准做精、做优、做特。要根据乡村旅游的区域、类型、形式和体制等不同情况,采取多种方式指导发展。有的需要旅游部门帮助指导,有的是要进一步发动鼓励,有的则可以直接操作,总的来讲,在发展乡村旅游工作中,要坚持不懈,日积月累,扎实做好六大工程,推动新农村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一)规划覆盖工程。乡村旅游规划是乡村游的蓝图,是建设和发展乡村旅游的基本依据,尤其是农业旅游示范点,他不是一般的村民自住的家园概念,也不是有特色的农作物和农耕文化存在就自然形成,而是作为景点、作为旅游产品推向市场,吸引素不相识的外来人逗留、消费,满足游客返璞归真的需求等特色旅游项目。因此,必须规划先行。和其他建设项目一样,乡村旅游的第一资源是规划,做好规划的第一责任人是旅游部门。在2005年全省乡村建设工作会议上,省委、省政府要求三年内做到全省村镇建设规划全覆盖。我们要抓住机遇,在两年内把已有的和正在创建的农业旅游示范点的规划实现全覆盖。鉴于乡村旅游这个产品地域特色强,项目差异大,规划建设的重点宜放在市里和具体的乡村旅游点上,省旅游局可不直接编制全省农业旅游规划,而是要提出一个思路,研定一个发展纲要。各市、县可以根据需要考虑搞不搞,但有农业旅游示范点的乡镇和点上一定要搞。规划主要体现科学发展观,体现人本、和谐可持续发展精神,明确本地资源结构、优势、特色、重点开发项目、相关配套、环境保护、客源承载、时间空间、组织机构等等前瞻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预测、描绘,然后按长、中、近期实施。鉴于旅游业的属性,乡村旅游规划要放到县、乡(镇)整体发展的大系统去思考定位,和政府的建设规划相衔接,并让农民参与,让村民监督。

(二)产品塑造工程。乡村旅游资源有个弱点是类同,大多在城市周边,地域地貌、人文环境、历史传承也类似,加上面向同类市场,经营模式单一,近距离低水平重复在所难免,导致仿效跟风、恶性竞争,久而久之,难以为继。因此,我们一定要做好产品塑造工程,靠策划,靠创意,把原生态的、同质类的资源按不同的手法打造,依不同的风格装帧,抓住本地、本村、本户特色,夸大特色,凸现优势,制造差异,塑造不同类型的产品。以前的农耕只是种庄稼,收获农产品,现在农民是演员,加上了具备展览、表演、展示的功能,农村的一切生产、生活和成果变成了向游客销售的商业行为。如苏州西山橘子是早红产品,核多、味酸,但是不能砍,因为它挂果时间长,颜色艳,树大冠浓,点缀乡间成为一道风景,我们就从砍树变为看树,这种景观在其他地方看不到。农村里随处可见的,如水井、灶头、农具,不仅是农家摆设,能否用起来,让游客参与。一些家禽、家畜和庄稼认养、认种,五颜六色的瓜果怎么采摘,传授农业科普知识,甚至出售农产品的包装、农家菜肴的菜单,体验农事艰苦和乐趣等等,通过千方百计都可做出拴心留人的特色“套餐”。目前,全省农业旅游主要有这么8种类型,即:现代村容村貌型、高新农业展示型、乡村生态环境型、农科特色技艺型、观光休闲农庄型、农业主题公园型、农家乐风俗型、农时节庆活动型。这些类型都是各地根据现有资源,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通过包装、塑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随着农业旅游示范点数量的不断增加,我们一定要注重每个点的比较优势,探究自身优势,把自身原有的条件塑造成亮点、卖点,把自然、人文、社会三大资源组合起来,塑造出与我省经济、文化、社会事业,群众富裕水平及旅游品牌、质量相匹配的形式多样的农业旅游精品。

(三)基本设施建设工程。旅游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对于真正意义的永久不衰的乡村旅游来讲,仅有资源和热情好客的心是远远不够的。面对成群旅游者的到来,怎么让他们观有美景、食有佳肴、行有道路、住有房舍、购有特产、玩有体验。任何形式的乡村旅游形态,古镇、村庄、农庄、林牧场等等,原生态不等同于原状态,必须要作一定的改造和建设。一般客人在你那里停留三个小时的要吃一顿饭,六个小时以上可能住一晚,一整天中还要有小憩的地方,必须具有必备的一些设施。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乡村旅游也不可缺。“行”,城里人下乡,怎么到达,干线公路通达性要保证,农村、农庄、林场等原有的泥路要修缮,不能雨天无法下脚。游客步行道不宜直、宽,既省投资,又符合景观、文化、生态,仅建路就很有讲究。“游”,怎么个活动法,要精心筹划的有多少项目,观赏的、参与的、体验的、科普的,以及与农民和谐交流、共度时光的等特色产品。农户家庭接待活动还须添置必要的设施和器具。“吃”,城里人来了给他们吃什么,在什么场所吃,人少的话,农户家中可以应付,人多了需根据客源量配置接待中心。凡是入口的食物,卫生怎么让人放心。“住”,给客人提供的住所,起码要按一星、二星标准,概括而言,卫生、方便、安全。“购”,农户的手工艺品,农村土特产品,城里人是很喜欢的。要想尽办法就地销售,增加收入。在这方面需在包装、运输等多个方面要投入一定的财力、物力。另外,停车场、指路牌、指示牌、安全警示牌、污水垃圾处理、上下水、化粪池、用的能源等都要完善建设。总之,作为一个乡村旅游的目的地,前期对基础建设的投入是不可少的。当然,我们切忌贪大求洋,尽可能低成本开发。目前,各级政府正在将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转移到农村,对于农业旅游示范点,我们一定要紧紧抓住契机,挤进去,同时争取政府制定一些鼓励发展农业旅游的政策,在资金筹措上,帮助招商引资,小额贷款,对农民本身的投入,帮他们精打细算,谋划经营,协调有关部门和企业尽可能让利,降低农民成本和风险。

(四)拓展市场工程。我们建设农业旅游示范点的最终目的,一方面是扩展旅游业态,满足人们的需求,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业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衡量这个地方是否是旅游目的地,唯一的标准是游客。说一千道一万,产品搞得再好,无人光顾,就不是一个旅游产品,一切无从谈起,产品走向市场才是真谛。游客来得越多,农民效益越多,各方积极性越高。否则,投入没有回报,农民血本无归,变成坑农。因此,我们一定要将农业旅游示范点推向市场。相对景区、景点和其他旅游资源的宣传力度,农业旅游产品的推广相当薄弱。这项工作如果靠农民一家一户,没有这个能力、实力和渠道。作为各级旅游部门,政府给我们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营销旅游产品,扩大知名度,发展旅游经济。对于乡村旅游这个新生的产品,我们一定要加快市场培育,下大力气,花大功夫,帮助开拓市场。全省目前已有43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年底还将有一批加入,且分布均匀,各市都有。对这些点,申报成功一个,营销工作就要立即跟上去,把营销工作放在首位,把促进客源增长作为重中之重。根据我们旅游系统的专业优势,着手做这么几件事:(1)采用品牌营销策略,结合本乡、本村、本庄旅游品牌个性,帮助设计、谋划、聚合产品市场形象。(2)编印各类乡土气息浓、有特色,便民、简洁的宣传品,关于宣传品成本买单问题,我们建议依靠当地村镇有关部门和农民共同承担一点,同时旅游部门要做贡献,要列入每年的促销费里,除印制旅游指南、精粹等一些专题外,在编辑本地营销资料时,把乡村旅游一并考虑进去。(3)各级咨询中心、集散中心、网页、邮件等等有关提供旅游信息的一切载体,都要把乡村旅游的情况、线路挂上去。(4)加强与媒体合作。充分利用现代传媒(广、电、报、网)的平台,广为宣传,有些成熟的产品可请媒体做专题采风。(5)在各级政府的经济活动中,尤其是在大、中城市举办的洽谈会、交易会、展览会上,想方设法让农业旅游概念有踪影。(6)深挖传统习俗文化。把当地农耕、农时、农俗、农产品特色,策划一些别具一格的专题活动、节庆活动,招徕客人。(7)和客源城市的有关部门,形成合作关系,互相提供互需的市场和农产品,尤其是旅行社要积极推介,组织客源,把乡村旅游列入菜单。总之,凡是我们选准的乡村旅游目标市场所有的营销活动,都要关心乡村旅游插一脚,关怀农民兄弟拉一把。

(五)人才培训工程。人力资源是第一生产力。和所有工作一样,新农村建设需要人才,开展农业旅游的人才更是奇缺。乡村旅游产品真正被认可仅是近年的事,就我们旅游部门来讲也知之甚少,经验不足。客观来讲,农民群众普遍知识面不宽,文化程度较低,观念较陈旧,信息不通畅,要把纯农业转为农旅结合,把一产转为与三产融合,把靠体力转为靠智力经营,困难较多。对于各地基层领导来讲,看到一些地方搞旅游成功的范例,积极性很高,跃跃欲试,但不知从何做起,盲目性不小。为了使全省农业旅游尽快地健康发展,提高各示范点的竞争力,唯一的办法是学习培训,要全面启动学习和培训工程。各级旅游部门立即着手制定出培训计划,分级、分批、分类实施,做到“三支队伍”一起抓。一是旅游部门干部。抓好乡村旅游,我们本身要加强学习,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不成。当前,首先要学xxx省委和国家旅游局对发展农业旅游的一系列指示,吃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摸透本地农业旅游资源,探索发展乡村旅游的路子、模式,积极学习和引进国际、国内发展乡村旅游的先进理论和成功经验,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以更好地帮助、指导、解决农业旅游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二是乡镇、村、示范点一级的党委、政府领导。他们处在第一线,在最基层,是农业旅游的直接领导者,是项目策划、营销、实施、组织、管理的直接操作者。他们的认识、理念、思路,工作力度怎么样,该示范点的形象和水平怎么样,是成败与否的决定性因素。需要学习培训,一方面学习旅游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由于旅游是个前卫产业,经济、法律,甚至美学等都要学。对于他们的培训,我们可建议党委部门列入省委、省政府正在实行的大规模培训干部工程规划之中,分级培训,我们帮助提供培训内容。三是农民从业人员。旅游对从业人员素质有一定的要求、规范,农业旅游示范点上的农民干的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农活,需拥有特殊的知识、技能和技巧。我们要以饱满的热情、务实的作风,采取有力举措,帮助农民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手艺,把培训农民作为一项基础性、先导性的工作。教之有道,才能人才济济,农民培训不能采取大呼隆和从书本到讲课的办法,要探索、总结能让农民易于看懂、弄懂,能操作的直观、直干的培训方式。培训的内容应广泛,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经营理念、安全、卫生、文明举止等等,使他们得到全面有效的培养,适应农业旅游的需要。为了使培训工程落到实处,省、市两级旅游局应尽快编制一套教材,培养一支函授队伍,争取一些必要的经费。还应利用旅游院校的优势,请他们就农业旅游做些专题研究,通过三年不懈的努力,使我们全省农业旅游示范点上的带头人、经营者、从业人员百分之百全得到有效的培训。

(六)科学管理工程。乡村旅游在我省处在发展初期,各类乡村旅游点的发展水平也参差不齐。随着时间推移和数量增加,更多农民的参与,旅游行为对旅游活动中不同利益和处在不同地位的主体,会产生各种矛盾和问题。尤其在一些乡村,每家每户共同拥有美景和乡俗,出于自身的利益,一些“公地悲剧”现象也相应产生,住房乱搭乱建,污水、垃圾乱倒乱扔,客人来了围追堵截,削价竞争、假冒伪劣现象伴随而生,使自然、人文、经营的环境恶化。如不加强领导,进行科学管理,这些乡村旅游点能维持多长的寿命可想而知。毛主席说过:重要的问题是教育农民。今天,要保证农村旅游健康发展的重要任务,仍然是这个问题。因此,我们在帮助农民发展乡村旅游时,一方面要教育大家恪守公德,强化环境意识,讲清利弊关系;另一方面,对造成“公地悲剧”的行为不能放任自流,要有要求、有规矩、有标准,管理绝不能缺位。往往一些苗头性的问题不遏止,一户人家违规不纠正,将会蔓延成各家各户的扭曲行为,最终结局导致大家无利可图。管理的主体是政府,也可群众自治,合定乡规民约,旅游部门要研定一些标准,如从业资格、环境条件、服务标准等,以便有个参照,有个目标和依据。还可推行旅游行业管理经验,出台一些等级划分、品牌服务、诚信建设的规范等,使乡村旅游在市场牢牢站住,得到长远回报。上述这些都不能按城市要求来弄,必须符合农村实际,防止管理过度,越位操作。乡村旅游中所考虑的标准化不是一律化,不是只搞一个模式,而是共性的必备条件,农民能掌握、能做到。鉴于我省南北经济和旅游市场的区域差异,在各个地区和针对示范点各个不同的发展时期,要及时协调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创造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待到客源稳定和承载量较大时,可科学地统一配置流量,并在产业链上根据各家所长进行适当分工,使每家每户扬长避短,相得益彰,避免恶性竞争。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对于选择要搞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地方更需要“健全党的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措施,给我们发展乡村旅游赋予更高、更深的意义,我们一定要结合旅游工作实际,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真抓实干。让旅游走向农业、走进农业、惠及农民,为切实解决好城市和农村二元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五篇:关于扶绥县发展旅游的几点思考

关于扶绥发展旅游的几点思考

在扶绥读书已有两年多,开始对扶绥的地理和文化等方面有了一定了解,眼前扶绥县正力抓旅游业发展,蓄意打造“南宁后花园”一旅游之地。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做了一定的调查,下面作关于扶绥发展旅游的几点思考。

一、扶绥县旅游业发展概况

扶绥县毗邻南宁市,但相对落后,一直以来扶绥的旅游也状况都不太乐观,但在近年来,扶绥旅游业已经开始得到明显的改观,呈快速发展状,并具备一定的发展空间。

2006年以来,扶绥旅游业呈现良好发展姿态。但由于起步比较晚,相对其他旅游名县还有不小的差距,具体表现为:

一、旅游资源分布散。权限各旅游景点散落在总面积283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还不够科学合理。

二、开发深度不够。虽然全县旅游资源丰富,开发前景乐观,但当前所有自然风景点大多还是处女地,合理的开发利用不够,未能充分体现旅游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利益。

三、配套服务水平低。“吃、住、行、游、购、娱”是旅游业发展分基本六要素,而当前进入各景区的道路交通设施较差,上星级的宾馆目前也只有一家,相应的旅游休闲购物场所也较为单一。

四、宣传营销力度不强。全县宣传旅游业策划推介水平不高,宣传形式单

一、渠道狭窄,没有形成连续性、轰动性效应。长期以来的扶绥旅游还是一个小旅游、“小商品”,人流量不大,假日型、季节性、接待型旅游仍占较大份额。

扶绥县的旅游业在近年得到了大步发展今年上半年未结束就已经

取得了新的突破。今年以来,“中国上龙之乡”扶绥实施“旅游兴县”战略,1-5月,该县累计接待游客超过28万人次,文化旅游总收入达3000多万元。取得这些成果主要归功于扶绥加大投资,积极推进景区和重点项目的开发和建设。目前,扶绥招商引进的重点旅游项目有投资11000万元的扶绥左江旅游区一期项目、总投资2100万元的民族大酒店(三星级)、投资1亿元的焱鑫东盟休闲旅游度假村、投资7200万元的上龙界景区等4个。截至5月初,左江旅游区完成投资6710万元,上龙界景区完成投资2658万元,焱鑫东盟休闲旅游度假村项目已完成投资3751万元,民族大酒店已完成投资200万元,本级财政投入其他景区(点)道路建设资金850万元。这将会大大促进扶绥旅游业的发展,加大发展空间。

今年,扶绥先后举办了“龙乡问道”国学经典系列活动、首届文化

旅游美食节暨旅游商品交易会、广西电视台《欢乐乡村行——上龙扶绥》大型电视公益活动和《挑战冠军王——走进扶绥》竞技活动等,这一系列节庆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激活了全县人民挖掘民间民俗文化的意识,点燃了开发文化旅游资源的热情,打响了扶绥民族文化品牌,使该县民俗、山水文化得到有效的整合、包装和宣传,提升了全县文化旅游发展理念,唱响了“中国上龙”、“白头叶猴”、“壮乡文化游”三张名片。同时,扶绥知名度和美誉度得到明显提升。仅首届文化旅游美食节期间,就吸引了23.8万各地游客到扶绥参观游玩;新华社、中国旅游报等10多家新闻媒体30多名记者全程对扶绥县进行了深

入的宣传报道,“首府后花园”形象得到充分展现。此外,扶绥推出了坚果、姑辽茶、剑麻地毯、稻秆画等名优土特产品及东门土鸡、柳桥沙糕等一批扶绥传统美食和风味小吃,打响了扶绥土特产品和传统美食品牌,全县旅游商品得到了有效开发。

扶绥依托深厚的民俗文化和美丽的山水风光,结合城乡风貌改造

和新农村建设,打造了一批生态文化旅游村落,乡村休闲旅游发展迅速。目前,在建的有碧髻文化生态旅游度假区、上水十八湾景区,已建的有银泉山庄农业旅游示范点、月亮湖农业旅游示范点和金鸡岩佛教景点等景区。

今年,扶绥县还以市场运作推进文化旅游业有效发展,成立了广西

上龙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对全县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开发和重点旅游项目包装与招商;以“上风上水上扶绥”、“首府后花园”为城市品牌,策划、包装一批精品旅游产品;推出了“南宁至扶绥一日游”、“南宁至扶绥自驾游”等6条精品旅游路线,拓展了区内外客源市场,为扶绥县文化旅游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扶绥县旅游业必将引来一个巨大飞跃。

二、扶绥旅游业的SWOT分析

扶绥县旅游业发展具有明显优势。首先,扶绥县的旅游资源丰富。扶绥县素有“甘蔗之乡”、“瓜菜之乡”、“剑麻之乡”、“白头叶猴之乡”、“恐龙之乡”等美称。扶绥县人杰地灵,有坑日名将钟毅、全国人

大副委员长甘苦、海军将军吴西等著名人物。县域内除了出土恐龙化石外,还有左河崖壁画和陆地岩画47处;有金鸡岩。犀牛洞、葫芦八宝洞等多种熔岩圣地。其次是交通区位优势。扶绥县城距南宁和崇左市分别为52河67公里,距离南宁国际机场28公里,距离中越边境城市凭祥市150公里,距越南首都河内300多公里,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陆路大通道的中间站;南友高速公路、322国道、湘桂铁库和左江航道均穿境而过。

但扶绥发展旅游业也有着一定的劣势。具体表现为:

一、旅游资源分布散。权限各旅游景点散落在总面积283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还不够科学合理。

二、开发深度不够。虽然全县旅游资源丰富,开发前景乐观,但当前所有自然风景点大多还是处女地,合理的开发利用不够,未能充分体现旅游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利益。

三、配套服务水平低。“吃、住、行、游、购、娱”是旅游业发展分基本六要素,而当前进入各景区的道路交通设施较差,上星级的宾馆目前也只有一家,相应的旅游休闲购物场所也较为单一。

四、宣传营销力度不强。全县宣传旅游业策划推介水平不高,宣传形式单

一、渠道狭窄,没有形成连续性、轰动性效应。长期以来的扶绥旅游还是一个小旅游、“小商品”,人流量不大,假日型、季节性、接待型旅游仍占较大份额。

扶绥发展旅游业的机会:扶绥县旅游业市场潜力巨大。随着中国-东盟博览会每年在南宁举办,把扶绥推到了面向东盟开放的前沿。加上国内带薪休假制度的推行,生活水平较高的中心城市外出旅游人数将会有所上升,而临近中心城市的周边县份将是大多数旅游者一日游的首选地。同时,从

东盟到广西旅游人数也不断上升,为扶绥发展旅游业提高了客源保障。另一方面,广西城市职业学院坐落在扶绥,另外几个高职院校也陆续完工招生,不但可以找来一批人口会将扶绥的文化程度提高以个层次,给扶绥发展旅游业带来更多机会。

扶绥县发展旅游业的威胁。首先是扶绥本地大部分人的素质还不够高,县城内部治安也不够好,必定会给旅客带来一定的忧虑,其次是南宁附近旅游景观多的县份也多,会给扶绥带来一定的威胁。

三、给扶绥县开发旅游业的几点建议

继续加大开发本地景点和旅游资源,将境内景点进一步美化;改善住宿环境,多增一些星级酒店或宾馆;引进更多商家丰富县城购物商场;重建车站设施和服务;加大公关、宣传力度;提高本地人口的素质,加强治安。

08市场营销3班

陈家龙

2010/5/25

下载关于中韩双向旅游发展的思考(DOC)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中韩双向旅游发展的思考(DOC).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发展县级旅游产业的思考

    发展县级旅游产业的思考近年来,我县大力实施旅游带动战略,积极打造“国际旅游胜地、生态经济城市、和谐宜居家园”,旅游产业长足发展,旅游收入大幅增加,旅游人气显著提升,全县干部......

    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考

    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考摘 要: 随着经济的稳步发展,广大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越来越关注精神生活。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旅游产业开始发挥其带动经济进一步增长的支柱作......

    关于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考(5篇可选)

    【篇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旅游利用乡村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把农耕活动与休闲农业、传统农业文明与现代乡土......

    发展全域旅游的思考和建议 精品(范文模版)

    发展全域旅游的思考和建议 全域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其涉及面广,关联性大。海南推进全域旅游省的创建,要立足既有优势,加强顶层设计,做好统筹规划,做到有序开发,切实......

    关于发展动漫旅游的思考[五篇范文]

    关于发展动漫旅游的思考 一、动漫旅游的涵义及现状(一)动漫旅游释义动漫(ACG),即动画(Anime)、漫画(Comic)和电子游戏(Game)的合称。动漫产业是一种创意文化产业,是以动漫作品及与动漫相......

    关于昌平区会展旅游发展的思考

    关于昌平区会展旅游发展的思考 陈秋生昌平作为北京的旅游大区,目前传统旅游业的发展已具备了相当规模,如何抓住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会展旅游为......

    临沧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思考

    临沧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思考刘云山人类文明的演进,已经使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成为一种趋势和潮流。文化与经济的融合,推动着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为适应全球经济......

    北川旅游发展的思考和对策

    北川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考和对策 北川羌城旅游区运营管理公司张定春 一、基本情况 北川羌族自治县位于四川省绵阳市境内,是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自5.12汶川特大地震以来,县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