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

时间:2019-05-14 05:25: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

第一篇: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

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第13号)

《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已由上海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于2009年6月25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09年8月1日起施行。

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09年6月25日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于2009年6月25日通过的《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中规定:上海市政府将制定相关政策积极支持融资租赁等各类金融机构的发展,鼓励国内外融资租赁公司在上海设立总部和分支机构,支持和推动信托租赁业务的发展,并积极推进在融资租赁业务中使用信用产品。

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

目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金融市场体系建设

第三章 区域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

第四章 金融人才环境建设

第五章 信用环境建设第

第六章 金融创新环境建设第

第七章 金融风险防范与法治环境建设

第八章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贯彻实施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国家战略,营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金融发展环境,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市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工作适用本条例。第三条 本市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应当按照国家统一部署,以金融市场体系建设为核心,以改革创新和营造环境为重点,将上海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

第四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市推进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相关工作的领导。

本市设立的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议事协调机构,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指导下,负责协调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有关工作,组织有关部门制定和落实阶段性目标和各项措施。

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协作配合,具体落实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各项工作。

第五条 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金融产业发展规划,并将其纳入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第六条 市人民政府安排上海金融发展资金,用于对金融人才、金融创新的奖励和金融产业发展的扶持。

第七条 本市应当按照国家明确的战略定位和分工,加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以及国内其他中心城市在金融领域的相互协作和支持,增强本市金融业的服务功能,推动金融要素市场、金融机构为各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加强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在金融市场建设、金融产品创新、金融风险防范、金融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优势互补和战略合作;推动在本市的金融机构与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金融机构的合作、交流。

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与其他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的交流,鼓励金融要素市场、金融机构、金融教育研究机构等开展国际合作、交流。

第二章 金融市场体系建设

第八条 市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国家关于形成多功能、多层次、国际化金融市场体系的要求,配合国家金融管理部门推进货币、外汇、债券、股票、商品期货、金融衍生品、保险、黄金、产权等市场的建设。

市人民政府应当配合国家金融管理部门优化金融市场参与者结构,发展证券投资基金、社保基金、保险资产、企业年金、信托计划等各类机构投资者。

第九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制定相关政策,加强金融机构体系建设,支持银行、证券、保险、信托、期货、基金、融资租赁、货币经纪、财务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的发展;鼓励国内外金融机构在本市设立总部和分支机构;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行业影响力的金融机构。

第十条 本市配合国家金融管理部门将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和国债收益率培育成为金融市场的基准利率。

本市支持金融机构开发、推广有利于金融市场健康发展、符合国家金融监管要求的各种金融产品和业务;支持有关机构研究探索以股指、汇率、利率、股票、债券、银行贷款等为基础的金融衍生产品;推动离岸金融、股权投资、并购贷款、私人银行、券商直投、信托租赁、汽车金融等业务的发展,鼓励有序开发跨机构、跨市场、跨产品的金融业务。

第十一条 市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配合国家有关部门促进各类金融信息系统、市场交易系统互联互通,建设、完善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功能相匹配的登记、托管、清算、结算等统一高效的现代化金融支持体系。

第十二条 本市鼓励发展金融外包服务,支持金融软件开发、数据处理、客户服务、电子支付等金融专业化服务产业发展,鼓励设立金融专业化服务机构。

第十三条 本市支持信用评级、资产评估、融资担保、投资咨询、会计审计、法律服务等与金融相关的中介服务机构发展,规范中介服务机构的执业行为,增强行业自律,提高中介服务机构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能力。

市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配合国家有关部门建设金融资讯信息服务平台和全球金融信息服务市场。

第十四条 本市支持金融机构加强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诚实守信、服务至上、严格规范的职业操守,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第十五条 市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支持金融行业协会发挥规范、协调、服务、自律等作用。

第三章 区域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

第十六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陆家嘴金融城、外滩金融集聚带、张江金融信息服务产业基地、洋山保税港区以及其他区域各自的发展优势,完善本市金融业空间布局。

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组织编制金融集聚区布局规划,按照国家规定的程序报经批准后,纳入相应的城市规划。

第十七条 市规划国土管理部门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结合金融产业发展规划和金融集聚区布局规划的要求,在组织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时,保证金融集聚区的建设用地。

市房屋管理部门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采取适当措施,为金融机构解决营业、办公用房提供便利。

第十八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完善金融集聚区内市政公用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改善办公、商业等服务环境。

本市电力、通信、交通等相关企业应当做好金融集聚区的电力、通讯、交通等服务保障工作。

第四章 金融人才环境建设

第十九条 市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市金融服务部门制定金融人才的集聚、发展规划和培养、引进计划;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建立和完善以市场为导向的、与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相适应的金融人才使用评价机制,分类制定与金融人才相关的政策。

第二十条 市金融服务部门应当会同市有关部门建立本市金融教育信息资源库,推动教学资源共享。

市教育管理部门和市金融服务部门应当会同市有关部门设立金融职业教育与培训基地,培养各类金融专业人才和金融管理人才。

市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市金融服务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引进国际认可的金融职业能力考试认证机构在本市开展相关认证业务。

第二十一条 本市鼓励金融机构以及相关单位通过市场机制,从国内外引进各类高层次、紧缺的金融人才。

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对引进的高层次、紧缺金融人才在户籍和居住证办理、住房、医疗保障、子女就学等方面提供便利。对引进的境外金融人才,出入境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简化出入境手续。

第二十二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制定金融人才奖励办法,对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做出贡献的各类金融人才给予奖励。

第五章 信用环境建设

第二十三条 市经济信息化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市金融服务等部门,配合国家金融管理部门建设金融业统一的征信平台,扩大信用信息采集的覆盖面和数据量,改善信用信息查询服务。

市经济信息化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市金融服务等部门,配合国家金融管理部门健全金融业高级管理人员执业信用记录。

第二十四条 本市工商、税务、公安、质监等行政管理部门和司法机关应当建立信用信息共享机制,依法提供相关信用信息查询服务。

第二十五条 本市鼓励信用服务机构开发信用产品,支持信用服务机构的合法经营活动。

信用服务机构收集、处理信用信息、提供信用产品,应当遵循独立、客观、公正和审慎的原则。

信用服务机构对征信过程中获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负有保密义务,不得损害被征信企业和个人的合法权益,不得妨碍公共利益和公共安全。

第二十六条 本市支持金融机构在金融业务活动中使用信用产品,推进在企业融资、创业扶持以及典当、融资租赁等业务中使用信用产品。

第六章 金融创新环境建设

第二十七条 本市鼓励金融要素市场、金融机构进行金融产品、技术、服务、管理、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创新。第二十八条 市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为金融要素市场、金融机构创造条件,在国家金融管理部门支持下,将各类金融创新成果率先在本市实施推广。

第二十九条 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完善金融创新保护机制,加强对金融创新成果的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的保护。

第三十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制定金融创新奖励办法,对优秀金融创新项目给予奖励。

第七章 金融风险防范与法治环境建设

第三十一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与国家金融管理部门的协调,配合国家金融管理部门在本市建立健全金融监管协调机制,依法履行监管职能,完善监管体系,改进监管方式,加强跨行业、跨市场监管协作。

第三十二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在国家金融管理部门的指导下,健全金融稳定协调机制,完善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应急处置机制。

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配合国家金融管理部门建立完善金融风险监测信息系统和评估机制,支持相关机构开展金融风险预测、评估、防范等方面的研究,增强对金融风险的预警防范能力,维护金融稳定和安全。

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支持金融风险管理工具及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并为金融机构维护重要金融信息系统安全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第三十三条 本市各级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应当配合国家金融管理部门做好反洗钱、反假币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的工作。

本市各级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应当依法加强对金融违法犯罪行为的预防和打击。

第三十四条 本市各级行政机关应当优化行政审批程序,简化行政审批环节,为金融要素市场、金融机构、相关中介服务机构、有关行业协会等提供公开透明、便捷高效的行政服务。

本市各级行政机关应当维护金融机构的合法权益,不得干预金融机构的依法自主经营。

第三十五条 本市各级人民法院应当完善金融诉讼案件审理机制,加大对金融案件的执行力度。

第三十六条 本市金融仲裁机构应当依据法律、法规和国际惯例完善金融仲裁规则,提高金融仲裁专业水平和国际化程度。

第三十七条 本市支持金融法律服务业发展,鼓励法律服务机构拓展金融法律服务领域,为金融机构和相关企业、个人提供金融法律服务。

第三十八条 本市有关部门和金融机构应当通过媒体和其他形式,宣传普及金融知识,开展金融风险防范意识教育。

第八章 附则 第三十九条 本条例自2009年8月1日起施行。

第二篇:创新引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创新引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上海股权交易中心的“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股份转让制度体系”等46个项目,获评2012上海金融创新奖各类奖项。

获奖项目反映了市场最新变化和趋势,对中国金融市场及实体经济均具重要影响。如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中小企业私募债业务试点”,使中小企业除了银行贷款和民间借贷之外又有了新的融资选择,拓宽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该项目最大的创举是“备案制”。国泰君安高级经济学家林采宜称,中国的直接融资之前都是审批制,该项目对中国资本市场而言迈出了一大步。

上海经济转型发展,对金融服务、特别是金融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海主管金融的副市长屠光绍,日前在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主办的金融创新论坛上表示,上海的金融创新需满足促进经济、社会、民生各个方面发展的需求。他还特别提到,人民币国际化也需要金融领域的一系列创新产品和工具。

据上海银监局统计,近几年上海银行业推出的创新成果每年都达600至700项,涉及上海重点行业建设、改善民生、支持航运中心建设和金融中心建设,以及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和企业“走出去战略”等诸多领域。

伦敦金融城公司旗下智库Z/YenGroup,每年都发布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追踪全球75个金融中心城市实力的变化。2009年,上海的GFCI排名为第11位,2012年则升至第8位。该智库称,上海名次的上升,是因为其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方面取得长足进展,其中包括在金融改革、金融产品,特别是金融服务创新等“软环境”方面取得的突破。

伦敦卡斯商学院金融学教授、前英国金融服务监管局顾问梅泽安?拉斯法博士认为,上海要成为与伦敦、纽约比肩的国际金融中心,尚需在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以及创新型的政策监管等方面继续作出努力。

屠光绍透露,上海下一步将围绕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和上海的转型发展进行金融创新,而与人民币国际化相关的领域更是金融创新的重点。他称,上海将继续健全和完善金融创新的环境,包括法制环境、人才环境和诚信环境,使上海的金融创新拥有更坚实的基础。

上海金融创新奖是上海市政府为推动上海金融创新、优化上海金融发展环境、增强上海金融机构综合竞争力、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而特意设立。

第三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需要何种法律服务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需要何种法律服务?

国际金融, 上海, 法律服务, 建设

2009年4月14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首次以国家文件形式加以认可,凸显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作为国家战略的定位和发展要求。

笔者认为,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外,建设国际金融中心需要有完备的金融体系、金融机构、人才、环境与管理,需要能够提供最便捷的国际融资服务、最有效的国际支付清算系统、最活跃的国际金融交易场所等,而从目前国内各大中城市的现状来看,上海也最有条件和基

础。

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除了要加大在基础建设、硬件设施以及人才储备方面的投入并逐步与国际接轨外,更为重要的是,要进一步完善金融法律法规尤其是与国际金融相关的法律法规。《意见》中也指出,到2020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应基本形成符合发展需要和国际惯例的税收、信用和监管等法律法规体系。据报道,国务院及上海市政府已经开始着手制定或修改各项金融法规和制度,这将大大加快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步伐。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对律师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各项金融创新业务的出现,中国律师业无疑将需要根据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利用本土经验,达到国际水准,更好地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提供专业法律服务。

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法律服务需求

律师提供的法律服务一方面具有“从属性”和“适应性”,法律服务业的发展与繁荣依赖于其他产业的发展与繁荣;另一方面,适当前瞻性的法律服务可以引领客户需求,促进经济的发展。《意见》在金融市场体系、金融机构和业务体系方面提出了多方面的详细要求,每个要求都蕴藏丰富的法律服务需求。

(一)上交所国际板块方面的法律服务需求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呼唤国际化的证券市场,开放性是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一个重要指标,而证券市场的开放尤其值得关注。《意见》及相关配套文件在推进金融市场扩大开放中明确规定“积极支持上海证券交易所国际板建设,适时启动符合条件的境外企业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推进红筹企业在上海证券市场发行A股”,引起了各个方面的热烈反响。此举不但可以开创红筹股回归境内股票市场的新途径,而且可以满足国外公司来境内市场上市的需求,提升我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地位,并对IPO及存托凭证方面的法律服务业务提出大量需求。瑞银证券曾发布报告,列出三类可能在A股上市的“外企候选人名单”:第一类是在内地有不少业务的外国公司;第二类是香港蓝筹股;第三类则是香港红筹股。

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上交所国际板的推出,还需要解决技术上的一系列问题,包括上市主体、上市所需的审计和评估、上市后的交易规则和证券退出等。

笔者认为,在全球性经济衰退阴云笼罩下的今天,国内证券市场却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上交所国际板块的相关操作规则预计不久将陆续颁布。无论为外国企业在国内上市担任发行人律师,还是作为国内券商的承销商律师,或者作为国际板块的相关政策和配套规定的建议者,国内律师尤其是本地律师都可以在国际板块中,展现律师的智慧和专业水准。

(二)私募股权基金法律服务需求

2008年8月,上海市金融办、市工商局和市财税局联合发布了《关于本市股权投资企业工商登记等事项的通知》,分别从工商登记、税收政策、投资者、行业自律、政府引导等方面,对股权投资企业在上海发展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鼓励符合条件的境内外各类主体参与上海股权投资企业的发展。此外各省市各级政府风险投资创业引导基金也在加紧推出,急需和国内外投资机构合作,通过设立股权投资基金的方式共同扶持中小创新型企业的发展。私募股权基金作为高端新型金融业务,将资本市场与实业紧密结合,其对于律师服务也存在着天然的巨大需求。无论是从基金设立、增资、投资还是到分配、退出,在私募股权基金的整个生命周期的每个环节均有相应的法律服务需求。尤其是在当前,该领域的很多法律规范都处于空白状态或者可以称之为灰箱状态,更是需要专业人士充分运用法律原则与精神在投资人、政府、管理人、被投资对象等之间进行协调、沟通。

在笔者为众多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设立和运作提供法律服务的过程中,感觉最为复杂的,就是外商投资私募股权基金,虽然我国在2003年已经颁布并实施《外商投资创业投资企业管理规定》并有一些配套规定的出台,但是实际操作中,还是存在审批、外汇、投资主体资格、投资对象、投资比例等诸多方面的限制。例如非法人制亦非合伙制的外商投资私募股权基金(如以中外合作形式设立的股权投资基金),存在无法开设证券账户等等问题,需要律师在实际操作中,根据目前我国的法律法规设计可行的法律框架,满足中外投资者的要求并保障其合法利益。

(三)航运金融法律服务需求

笔者认为,上海关于两个中心(即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定位具有战略意义,这体现了上海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的定位。两个中心存在的共同基础是繁荣的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国际贸易业务繁荣必将产生对金融服务和远洋运输服务的需求,同时,国际远洋运输的进一步发展亦会产生对国际金融服务的需求。

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核心,是软环境建设,伦敦已经不是航运大港,但是其凭借先进的航运金融、保险、法律制度仍然保持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上海的航运硬件设施已较为完备,如果进一步加强软环境的建设,将会在未来与其他各港口的竞争中不断提升地位。

随着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将产生船舶代管、海上保险、资金结算、保险航运中介、航运

定价等方面的金融法律服务需求。

(四)其他相关法律服务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必将进一步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金融业的开放也必将引起国有资产并购重组领域的法律服务需求。此外,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还将催生创新型金融衍生品相关方面的法律服务、间接融资方面的法律服务、离岸金融法律服务和个人理财法律服务等法律服务需求。

律师业面临的挑战

如上所述,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产生的大量法律服务需求是律师业的福音。但机遇与挑战并存,我国律师提供优质法律服务的水平尚须进一步提高。况且随着法律服务市场的逐步开放,国外的律师同行凭借其优质的服务已经开始通过各种方式抢占法律服务的高端市场。据统计,在海外国际金融中心,一般存在法律服务方面的二八现象,即诉讼业务占20%、非讼业务占80%,目前上海的法律服务市场中,大量非讼业务由海外高端律师占据。我国律

师业面临的压力不言而喻。

笔者认为,我国律师事务所要勇于面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所带来的挑战,在以下几个

方面做好应对准备:

一是重视律师事务所的规模化发展,适当扩大律所规模,提高全球法律服务的竞争能力,占领海外市场。

二是积极打造专业服务品牌,重视律师事务所的品牌化建设,培养服务信誉、提高服务质量、打造服务标准化,并配备先进办公设施,拥有各种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三是积极培养高精尖服务团队,迎接高端法律服务的需要,加强律师服务团队金融、证券、财务、外语方面的专业知识,增强高精尖法律业务服务能力,提高法律服务的附加值。

四是努力增加国际交流,中国律师要勇敢走出去,跨出国门,积极为外国企业提供法律服

务。

金融资源交易的实质是一种产权制度的具体体现,因而在整个金融体系中,法制是最基础的,只有健全的法律制度才能使金融市场具有持久的生存和维系能力。上海要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就必须有国际上认可的法律体系。现在世界上排名前列的国际金融中心,如纽约、伦敦、香港等,无一不是金融法律服务业相当发达、法制完备的城市,并由此催生了以金融法律服务为主业的世界知名的律师事务所。

因此,我国的律师业应抓住机遇,全力应对,积极参与到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进程中来,在提供优质法律服务、展现职业律师风采的同时,以战养战,打造一支能征善战的律

师队伍。

(本文作者吴连明律师和马骏律师系德恒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本文已于2009年12月发表于

上海国际集团刊物《探索与研究》)

第四篇:上海市推进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条例

上海市推进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条例

(2012年11月21日上海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37次会议通过 2012年11月21日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57号公布 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贯彻实施建设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国家战略,提高市场开放程度和贸易便利化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市场体系,营造良好的贸易发展环境,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市推进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工作,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本市按照国家部署,尊重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推进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将上海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资源配置功能,市场体系完备、贸易主体集聚、区域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市场环境公平有序,与我国经济贸易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贸易中心。

第四条 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上海建设国际贸易中心规划,加强对本市推进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相关工作的领导,深化与商务部等国家有关部门的部市合作机制。

本市设立的推进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议事协调机构负责协调推进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相关工作,组织有关部门制定和落实阶段性目标和各项措施。

市商务、发展改革、经济信息化、财政、税务、建设交通、规划国土、工商、质量技监、人力资源、金融服务、口岸服务、合作交流等部门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协作配合,具体落实推进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各项工作。第五条 本市推动与港澳台地区、国内其他地区在贸易领域的合作交流,完善与长三角地区的经贸合作联动机制。

本市加强与其他国际贸易中心城市的交流,鼓励贸易企业、贸易促进机构、投资促进机构、贸易研究机构等开展国际合作交流,支持其在境外设立贸易营销、促进、研究等机构。

第六条 本市优化完善推进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财政资金投入机制,重点支持贸易平台建设、贸易环境营造和改善、贸易机构引进、贸易促进活动等,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激励作用。

第二章 市场体系建设

第七条 市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鼓励企业优化货物进出口贸易结构,促进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增强上海口岸的集散作用,推动转口贸易和离岸贸易发展,配合国家有关部门支持进出口企业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

市商务部门应当会同市有关部门支持企业建立国别进口商品中心,促进进口商品的展示、洽谈和交易,支持发展各类外贸转型基地。

第八条 市商务、发展改革、经济信息化、工商、金融服务、质量技监等部门应当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指导下,依法规范和扶持建设具有集聚效应和交易规模的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实现重点大宗商品领域的信息、定价、交易、结算功能,并完善物流、金融、信息、技术等服务。

市商务部门应当指导和支持有关行业协会、研究机构、企业等编制发布钢铁、化工、有色金属等重点大宗商品领域的价格指数、景气指数和风险指数。第九条 市商务部门应当会同市有关部门制定并定期发布服务贸易促进指导目录,对列入服务贸易促进指导目录的服务贸易经营者和项目予以支持。

市统计、商务部门应当会同市有关部门建立服务贸易统计指标和体系,完善统计调查办法。市商务部门应当定期开展服务贸易综合评估、分析,向社会发布评估分析报告。

第十条 市商务部门应当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利用现有国际国内资源,推动建立服务全国面向全球的技术进出口交易平台,实现信息集聚、资源协调整合、技术贸易促进等功能。

市商务部门应当支持技术进出口促进机构制定交易规则、标准和措施,推动技术进出口集中交易。

第十一条 市商务、规划国土、经济信息化、工商、旅游等部门应当按照商业与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要求,统筹发展中心城区商业、新城和郊区商业、社区商业,重点建设地标性商业中心、特色商业街区,促进大众消费和高端消费、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共同发展。

市人民政府配合国家有关部门在本市探索实施离境退税政策,选点设立免税商品购物店。

第十二条 本市促进电子商务市场发展,鼓励电子商务技术创新、经营模式创新和服务创新,推进电子商务与信息、金融、物流等融合发展,推广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

市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推进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和支撑服务体系建设,支持企业发展自营、第三方、专业服务电子商务平台,培育发展大型电子商务平台,引导各类电子商务平台的经营者规范经营,优化电子商务发展环境。市商务部门应当配合国家有关部门探索解决电子商务中的进出口报关报检、结汇、跨境结算、退税等问题,支持跨境电子商务发展。

第三章 贸易主体建设

第十三条 本市鼓励境内外企业在上海设立采购中心、分拨中心、营销中心、结算中心、物流中心、品牌培育中心等具有贸易营运和管理功能的贸易型总部。经市商务部门认定的贸易型总部,在通关流程、人才引进、资金结算、投资便利、人员出入境等方面按照规定享受优惠政策。市发展改革、财政、合作交流等部门应当给予协助和配合。

贸易型总部认定标准、优惠措施,由市商务部门会同市发展改革、财政、合作交流等部门制定具体办法,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十四条 市商务、发展改革、财政等部门应当采取措施,鼓励本市具有先进技术、品牌优势、规模实力或者市场基础的企业开展跨国经营,支持其设立境外分支机构和研发中心、拓展境外业务、发展国际营销网络。

市商务、发展改革部门应当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简化企业境外投资项目核准手续,推进境外投资便利化。

第十五条 市经济信息化、商务等部门应当采取措施,鼓励中小企业参与商业流通、贸易服务等产业发展,支持其开展批发零售、连锁经营、物流、会展服务、广告代理、品牌创意、营销策划等业务并拓展境内外市场。

第十六条 本市支持行业协会开展行业服务,引导企业开拓市场,依法参与贸易摩擦应对、行业评估、标准制定等相关工作。

本市支持咨询、会展、经纪、会计、法律、税务等与贸易有关的专业服务机构发展。专业服务机构应当规范经营,提高专业水平和服务能力,增强行业自律。本市鼓励境内外贸易促进机构、行业协会、商会等组织在上海设立总部或者常驻代表机构,支持其依法开展业务活动,促进贸易发展。

第四章 区域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

第十七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上海建设国际贸易中心规划,依托黄浦江两岸重点发展区域、虹桥商务区和综合保税区等区域的发展优势,规划建设各类贸易集聚区。

市规划国土部门和有关区、县人民政府在组织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土地利用计划时,应当依据本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结合上海建设国际贸易中心规划的要求,保障贸易集聚区的建设用地需求。

第十八条 市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指导下,推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功能创新和转型升级,鼓励贸易与金融、航运、物流、制造、会展等产业融合发展,探索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自由贸易园区;在外高桥保税区推进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建设,拓展离岸贸易等新型贸易服务。

本市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管理机构应当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指导下,支持开展国际大宗商品、国外高新技术产品和进口消费品的保税展示等业务。

第十九条 市商务部门应当会同市规划国土等部门和区、县人民政府根据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结合区域发展和人口规模组织编制商业网点布局规划,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纳入相应的城乡规划。

本市商业网点建设以及既有商业网点改变用途和业态的,应当符合商业网点布局规划。

第二十条 市有关部门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根据贸易发展需要,合理规划物流设施布局,保障仓储、分拨、运输、配送等设施的建设用地,推动重点物流园区和物流基地的建 设,构建口岸物流、制造业物流、城市配送物流和电子商务物流相结合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市经济信息化、商务等部门应当支持企业建立运输、仓储、货运代理和第三方物流信息管理系统,提升物流行业信息化应用水平。

第五章 贸易便利化和贸易促进

第二十一条 本市完善贸易便利化联席会议制度,推动建立贸易便利化的效率指标体系,规范贸易便利化工作流程。

第二十二条 本市鼓励区、县人民政府和产业园区管理机构设立贸易便利化集中服务场所,组织口岸查验机构和相关单位进驻联合办公,并建立日常运行协调机制,方便企业办理通关申报和相关的税务、外汇、金融、货代等业务。

第二十三条 市口岸服务、商务等部门应当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加强通关协调服务,支持口岸查验机构优化通关流程和服务、加快口岸监管模式创新,推动进出口货物通关便利化。

本市支持口岸查验机构、口岸运营单位提高通关申报、查验、放行、后续监管等环节的信息化应用水平。

第二十四条 市金融服务等部门应当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指导下,鼓励金融机构围绕贸易融资需求开展金融创新,重点发展供应链融资和进出口贸易融资等相关金融服务,推动建设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和融资业务中心。

第二十五条 本市鼓励会展业发展,吸引国际会展资源,促进上海发展成为国际会展中心城市。市商务部门应当会同市有关部门制定会展业相关标准,建立以会展企业诚信度为基础的分类管理制度,完善会展知识产权保护等相关制度。市有关部门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统筹规划本市会展场馆的布局和建设,建设国家级国际会展场馆,完善周边配套设施。市商务部门应当会同市有关部门定期对会展场馆的运行状况开展分析评价,评价结果作为会展场馆布局和完善周边配套设施的依据。

第二十六条 市质量技监部门应当会同市商务等部门引导企业参与相关国际、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的研究和制定,采用国内外先进标准;鼓励企业开展各级各类贸易服务标准化示范试点建设;指导企业、行业协会开展境外认证、合格评定等标准化工作。

第二十七条 本市按照有利于贸易主体集聚和调动各方积极性的原则,按照国家规定,落实促进贸易发展的财税政策,做好出口退税服务工作。

第二十八条 市人力资源部门应当会同市商务、教育等部门制定贸易人才的集聚、发展规划和培养引进计划,实施国际贸易人才开发计划,建立和完善以市场为导向、与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相适应的贸易人才使用评价机制。

市有关部门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为引进的高层次、紧缺贸易人才在户籍和居住证办理、住房、医疗保障、子女就学等方面提供便利。对引进的境外贸易人才,出入境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简化出入境手续。

市有关部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对为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做出贡献的各类贸易人才予以表彰或者奖励。

第二十九条 市商务部门应当收集、汇总国家和本市有关贸易发展的产业政策、产品标准、扶持措施、行业动态、办事程序等信息,并集中在《中国(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网》上发布。本市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协助提供相关信息。

本市支持商业财经信息提供商建设与境外证券、期货、外汇、黄金等市场对接的财经资讯信息平台,为贸易主体提供国际贸易财经资讯服务,形成国际经贸信息港和全球贸易信息服务市场。第六章 贸易秩序维护和法治环境建设

第三十条 市商务、财政、发展改革、经济信息化、工商、质量技监等部门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配合,定期开展公平贸易情况通报及相关政策措施的审查,加强进出口公平贸易公共服务,支持行业协会、商会、企业和专业服务机构开展贸易摩擦协调、贸易调整援助、产业损害预警等公平贸易工作。

第三十一条 市商务、财政部门应当会同市有关部门引导企业以及相关行业协会、商会,按照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应对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知识产权、技术性贸易措施等贸易摩擦案件,加强国外相关措施对进出口贸易影响的统计和分析;指导受进口产品冲击的行业、企业向国家有关部门申请贸易救济,跟踪分析相关措施对产业的救济效果。

第三十二条 市商务部门对于因进口增加或者产业转移等遭受严重损害的产业或者企业,应当积极协助其制定发展振兴规划、实施转产研究、开展新产品研发、优化营销、改进管理、开展人员培训和进行重新安置等贸易调整项目。

第三十三条 市商务部门应当配合国家有关部门开展产业损害预警工作,定期收集产品进出口数量、价格以及国内同类产品生产经营情况等相关数据,完善产业安全数据库,通过分析评估及时反映本市产业、贸易、市场监测信息等情况。本市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协助提供相关数据。

第三十四条 市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完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长效机制,建立公共知识产权援助服务平台,依法查处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行为。

市商务部门应当会同市有关部门支持企业开展海外知识产权注册登记,建立企业海外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机制,加强对企业海外维权的指导和帮助。

本市建立知识产权违法行为举报投诉奖励机制,加强对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社会监督。第三十五条 市经济信息化、商务、工商、质量技监、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应当建立和完善商务信用信息征集制度,记录贸易主体获得行政许可、违法违规处理情况等信用信息,建立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完善信用信息披露机制和查询服务。

第三十六条 本市鼓励信用服务机构开发信用产品,支持信用服务机构的合法经营活动,促进信用服务市场发展。

市商务、经济信息化等部门应当支持信用服务机构开展信用担保、信用评级、商业征信、商业保理、中小企业融资等有关信用产品的开发和创新。

市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支持贸易企业在合同签订、合同履行等活动中使用信用产品防范经营风险,鼓励贸易企业提高信用管理水平。

第三十七条 本市各级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完善贸易纠纷审判机制,加大对贸易纠纷案件的执行力度。

本市仲裁机构应当依据法律、法规和国际惯例,完善仲裁规则,提高贸易纠纷仲裁专业水平和国际化程度。

本市支持各类商事纠纷专业调解机构依照国际惯例,采取多种形式解决贸易纠纷。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八条 本条例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五篇:上海市2007年安全社区建设推进方案

一、指导思想

按照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在安全生产领域深入开展平安建设创建活动的意见》、《“十一五”安全文化建设纲要》和《上海市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的工作部署,以世博园区建设为契机,以社区网格化建设为载体,充分运用政府、社会的整体合力,积极推进本市安全社区建设。

通过一系列安全文化教育活动,向全社会宣传推广“持续改进,促进事故预防和伤害预防”理念,改善社区居民减灾防灾的知识、态度和行为,提高公众对事故灾害的感知能力,构建安全社区。具体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以政府为主导,使社区减灾与城市减灾相协调;二是公众自觉参与共建,致力加强安全社区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三是安全社区的建设以人的安康发展为出发点,并为城市安全发展保驾护航。

二、总体目标

广泛宣传安全社区的理念,倡导全民关注、全民参与安全的氛围,贯彻执行世界卫生组织(WHO)社区安全促进合作中心安全社区标准、国家安监总局《安全社区建设基本要求》,以及本市制定的《市级安全社区基本条件》,积极推进安全社区创建活动,逐步提高社区安全促进和伤害预防水平。

(一)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安全社区标准,到2010年,浦东新区花木街道等3-4个社区建成WHO国际安全社区;

(二)贯彻《安全社区建设基本要求》国家行业标准及其评定管理办法,到2010年,全市建设成符合国家《安全社区建设基本要求》的国家级安全社区20个以上;

(三)制定和推行上海市《市级安全社区基本条件》,到2010年,市级安全社区达到全市社区的20%。

三、实施步骤

安全社区建设是一个系统、长期、持续的过程,通过学习宣传、营造氛围、建立机构、界定职能、理顺关系、先行试点、强化基础管理,逐步建立运行机制,策划实施安全促进干预项目,并持续改进,使社区达到不断减少伤害发生和提高安全水平的目标。

本市开展安全社区建设,市级、国家级和国际安全社区的创建工作将同步启动、并行推进、逐级申报。初步分为学习准备、宣传动员、创建试点、全面推进四个阶段。

(一)学习准备(2007年1月—2007年6月)

——做好在市和区县推进安全社区创建工作的准备。一是组建安全社区建设推进组织;二是广泛征求意见,制定下发《市级安全社区基本条件》;三是召开各区县安全生产监管局长专题会议,布置和研究安全社区创建工作。

——组织相关领导和工作人员培训学习。学习宣讲安全社区理念和建设标准,学习济南、北京等地安全社区建设经验,并邀请专家到上海讲课和辅导,统一思想认识。

——沟通协调,取得相关部门支持。联络公安、综治办、卫生、民政等部门,了解社区建设的总体情况,研究、协调安全社区建设与社区建设的关系、安全社区建设与平安建设的关系等,摸清相关的人文资源,为启动安全社区创建工作打好基础。

(二)宣传动员(2007年4—6月)

——层层动员部署。一是在安监系统内部把安全社区建设的工作分层次(区县局、科)布置、宣讲;二是向街道一级相关人员宣讲;三是召开座谈会听意见(同时调查摸底、动员、选定试点目标)。

——适时召开安全社区建设推进大会,对试点社区等各级相关人员进行一次全面的宣传动员,促进试点社区尽快进入实质性启动阶段。

——开展全社会的广泛宣传。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如板报、公示窗、报纸、宣传画、调查表、知识问卷等形式,宣传安全社区“持续改进,促进事故和伤害预防”理念,推广安全社区建设标准,树立公众科学、健康生活的观念,强化自我防范伤害、事故的意识,提高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增强群体合作、协调的本领,积极营造安全社区创建氛围。

(三)创建试点(2007年4月-2008年3月)

——选取有条件的社区先行启动创建安全社区的试点工作。一是选定社区,由工作班子考察,经区县讨论后,推荐试点社区;二是组织专家评审、指导,确定试点社区;三是试点社区在准备、发动的基础上,启动安全社区创建工作。2007年,力争在全市启动19个安全社区创建试点。

——建立安全社区创建试点工作指导和交流平台。一是召开全市性安全社区创建工作推进会,总体指导各试点社区创建工作;二是定期开展试点社区创建工作交流活动,促进各试点社区间经验和信息共享。

——加强试点社区基础管理。试点社区应建立“一网三库”,即安全社区网站平台、人口综合信息数据库、社会单位综合信息数据库及环境和市政设施数据库。收集事故伤害等方面的信息和数据,建立通报分析制度,通过安全社区网站发布,提示居民做好预防,提高社区居民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验收命名一批市级安全社区。凡符合《市级安全社区基本条件》及其评定标准的试点社区,经申请并由市安全生产监管局组织验收合格的,命名为市级安全社区。

——促进市级安全社区逐步升级。市级安全社区建设是创建国家级和国际安全社区的初级阶段。凡被命名为市级安全社区,经次年复审合格,并达到《安全社区建设基本要求》的,逐个向国家安监总局申报,并由国家安监总局组织评定认可为国家级安全社区。对符合WHO国际安全社区标准的社区,积极为之创造申报条件,加强指导推进国际安全社区建设工作。

(四)全面推进

2008年起,在总结安全社区创建试点的基础上,在全市全面推进,每年分批启动安全社区创建活动,逐步达到总体目标。

四、推进和保障措施

(一)建立创建活动领导和组织网络,落实工作班子。

加强统一指导和协调,是搞好安全社区建设的组织保证。由于安全社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需要公安、卫生、民政、安监等多个部门的支持、配合和协调,才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保障安全社区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为此,建立上海市安全社区建设推进工作联席会议,由市政府分管安全生产工作的副秘书长、市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局长任联席会议召集人,市公安局治安总队、交警总队、消防局和市民政局、市卫生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委员会、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的分管领导为联席会议成员。并下设工作组,协调、指导日常工作。各区、县也应建立推进安全社区建设的领导组织网络,由安委办负责牵头和协调具体的安全社区创建工作,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并发动社区内的各方组织、单位和居民共同参与安全社区创建活动。

(二)建立管理和运行机制。

安全社区建设作为具有较强科学性、广泛实践性,涉及区域诸多方面的社会系统工程,社区与相关部门要采取有力的保证措施,建立起规范高效的安全社区建设管理和运行机制。

——建立安全社区投入机制。各区县、街道办事处应落实安全社区建设专用资金,加大对安全社区建设的投入;同时,要广泛发动社区各界,支持对安全社区建设的有效投入,以形成区、街、社区各界多元化筹资投入机制,确保安全社区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建立安全社区建设安全促进评估机制。根据安全社区建设的规划和阶段性目标,制定实施针对安全社区建设计划和干预项目的考核评估机制。

——建立安全社区建设咨询服务机制。集合社区内外的人才资源,聘请热心安全社区建设并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专业人士,建立专家型志愿者队伍,为安全社区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咨询和指导,保障安全社区建设在科学指导下拓宽领域、快速发展。

安全社区的创建工作实施时间长,需持续1-2年才能达到评定条件。其中,国际安全社区的创建时间更长,一般至少要3-4年。经评定认可后,还需要坚持持续改进。推进安全社区建设,在建立管理和运行机制的基础上,更要注重长效建设,不断完善改进措施,保障运行持续有效。

(三)组织广泛宣传和交流活动。

借助社会各类媒体对创建工作进行广泛宣传,逐步提高公众的参与程度。组织相关人员定期进行培训、考察、交流和参加各级安全社区活动。

(四)培育中介组织。

各级职业安全健康协会等社团组织是安全社区建设中一支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创建工作工作量大、时间跨度大,在整个创建过程中,应借助和发挥协会的作用,为安全社区的具体创建提供指导、咨询和服务。

下载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

    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 国发„2009‟1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上海......

    上海市建设工程钢管

    附件:1 上海市建设工程钢管、扣件周转材料行业备案管理实施办法 (试行) 第一条为规范本市建筑施工材料使用行为,确保本市建设工程安全和质量,保障建筑工地施工人员生命安全,加强行......

    职业教育案例1:上海市加速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

    职业教育案例1:上海市加速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 为深入贯彻国家和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落实《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依据《上海市中等职......

    关于推进上海市创新型企业建设的工作方案[优秀范文5篇]

    关于推进上海市创新型企业建设的工作方案 2007年7月,市科委、市国资委、市总工会(以下简称三部门)根据国家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和全国总工会联合下发的《关于印发“技术创新引......

    对上海金融机构集聚与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理论思考(发表)

    上海金融机构集聚与金融中心建设问题研究 张 望 摘要:文章分析了近年来上海金融机构集聚的特点及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影响,从有利促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角度,提出了......

    上海市装配式建筑推进情况分析及展望

    上海市装配式建筑推进情况分析及展望 装配式建筑是传统建筑业与先进制造业良性互动、建筑工业化和建筑信息化深度融合的产物。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对推动建筑施工方式变革、......

    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浅谈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认识 优良的党风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巨大力量。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制度的完善,国家越来越意识到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性。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

    推进四项建设

    推进“四项建设” 防止“四个危险” http://www.xiexiebang.com 2011-09-20 06:00 来源: 大江网-江西日报【字体:大中小】 【进入论坛】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