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0000关于周边农村地区经济关系的调查与分析报告
关于周边农村地区经济关系的 调查与分析报告
2009年7月12日至8月8日,我在本村本宗族长者二爷的细心指导下,走访了家庭所在地附近约29家老人居户,深入问卷调查了本报告专题:关于周边农村地区经济关系的调查与分析。
根据走访调查结果,就农村经济关系中出现的一些反应较为强烈的问题及村民们的踊跃献计献策等问题,我整理的报告内容主要包括农村经济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等几个层面。一.农村社会的含义
农村社会并非只是由农民阶级构成的单一结构,而是由复杂的阶层结构构成的。尤其是在社会转型和社会流动加快的大背景下,乡村社会的阶层分化程度也在提高。
因此,就职业结构来讲,我们可以将农村的构成分为:非劳动力、纯农业劳动者、半农业劳动者、外出打工者、乡镇企业工人、乡村知识分子、乡村工商业经营管理者、乡村管理干部等阶层。
二.农村经济关系的含义
就经济关系而言,它既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简单说就是农村经济元素中各元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三.农村经济关系中最关注的问题的焦点
7月12日下午,我和二爷来到亲身经历过毛主席时代的老干部王大爷家,王大爷曾经是本村的一位村长,在任十多年,提起当年毛主席的《论十大关系》,不由感慨地说,在建国初期国家机构尚不能正常有序的运行,我们很多地方体制不健全,漏洞很多。
说到目前农村状况,王大爷说,目前农村经济关系中最关注的问题的焦点在于农民自身的收入水平、生活水平以及子女受教育水平如何提高的问题。这是农村地区老百姓普遍关心的问题,也是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任务所在。新农村建设说白了就是让农村地区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让农村现新貌。四.干群关系和农村的腐化现象
7月16日下午,我们在一次来到老干部王大爷家中。
提到建国初期的干群关系问题,王大爷还说,现今农村经济关系中,干群关系仍是一大不可忽视的关系。如今的干群之间虽然说不再像建国初期那样有着“有令必从”的关系,但随之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关系自身利益的事情群为群想,干为干思,呈现出普遍的个人主义现象。
比如,前几年还收挖河款的时候,干部们挨家串巷收,好话说尽,可村民们个个大门紧闭,能躲就躲,到最后一部分交上了,一部分拖欠到现在。而如今国家有政策年年下拨粮食补贴款,村民们不用催就去讨要,很积极,这时候干部牛了,横挑鼻子竖挑眼,整一个棺爷样儿。而且,干部腐化现象严重。据邻居王大爷说,在他当干部的那个时代,官是父母官,一家有事必请村长书记到场,当官的处处发自内心地为老百姓着想、为集体谋福利。公家的东西,从不动一指一厘。而去年刚当选的村长兼书记申某,不久前刚刚滥用职权承包了村北地国家粮食储备库的一批包工活,通过再转包的手段,本人不劳而获独赚数万元。王大爷说,类似的现象在现今村官中很普遍,不足为奇。村民大都对此也视而不见,睁只眼闭只眼,没有人举报。
因此,这就要求我们作为村成员的一部分,作为村领导班子的合法选举人,要积极履行自己的公民权利,发挥自己主人翁的作用,监督领导班子的职权应用,积极举报腐败行为,以建设一个廉洁的领导班子领导大家共同致富、共奔更好水平的小康生活!五.贫富分化现象
7月25日,我在二爷的带领下,又来到村东头的李叔家中走访问卷。李叔是村子里收入水平相对居中的一个代表,不太富余,但也生活殷实,经济充足,有一定的经济来源。
李叔说,按制度来说,我国是社会主义制度,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一直强调,国家范围内实施按劳分配的制度,坚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的分配制度。同时强调,允许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先富起来,持先富带后富、最终共同致富。
然而,分配制度的不健全导致的贫富分化现象在我国农村地区却日益严重。调查显示,农村现状并没有出现一些人高调唱出的“先富带后富”,而是“单飞”的现象较为明显。比如,我们村呈现东富西贫向东富西次富中间贫转化的过程中。而对此,并未见村领导班子的任何努力,任何带动!
在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一文中,他提出必须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因此,我们在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领导班子的先锋带头作用,协调乡村整体稳定发展,缩小贫富差距和分化。
同时,农民个体,作为乡村建设的一份子,也要抛弃个人主义思想,做到个人、集体、国家的兼顾与协调。积极履行个人作为社会主义大家庭一份子的职责和义务,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
六.统一的市场引导
8月1日建军节这一天,我和二爷又来到老军人周大爷家。周大爷曾是抗美援朝志愿兵,身上负伤十余处。退役后,曾担任我村负责农场品生产与销售的主任。
当问及现今农村农产品的结构时,周大爷说,现今农场品产销中,缺乏统一的市场引导,经常出现盲目生产的现象,最终导致因供需不平衡而出现的农产品部分缺乏供应、部分供不应求的情况。这种情况虽然有时很喜人,但总体而言,造成农村经济状况不稳定,从而不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因此,必须加强村民自治委员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市场引导作用,统筹兼顾农业生产,做到产品以市场为导向,合理调整产品结构,从而最大化农村经济利益,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七.兼顾国家和农民的利益
8月6日,我们一起来到五保户申大爷家中就国家目前在农村发展上采取的政策一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说起当年大炼钢铁,申大爷记忆犹深。
申大爷说,建国初期,国家大力发展工业,忽视农业的发展,号召全体人民起来大炼钢铁,积极支持工业的发展,工业确实得到了显著的发展,却也导致了农业的欠发展与工农的不平衡,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切身利益。现今,工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农业的发展却仍是很缓慢。而且工农业产品差价大,造成农民的购买能力不足。农业的缓慢发展必然不利于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不利于新农村的建设。
在国家和农民的关系上,当年毛主席鉴于苏联推行义务交售制把农民挖得很苦,严重挫伤农民积极性的做法,主张要“兼顾国家和农民的利益” 在工农业产品交换中,要“采取缩小剪刀差,等价交换或近乎等价交换的政策”
因此,当今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也应做到“兼顾国家和农民的利益”,“采取缩小剪刀差,等价交换或近乎等价交换的政策” 八.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处理问题
8月8日,在二爷的带领下,我们又来到老支书张大爷家中。请张大爷就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问题进行了询问了解。
老支书说,当时中央过于集权,地方上的什么事都要管,搞的地方后来即是一件小事也不敢自行决定,一级级征求意见,办事拖延时间。
后来毛泽东提出,在经济管理体制上,反对中央集权过多,主张给地方和企业以适当的权力。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把什么都集中到中央,把地方卡得死死的,一点机动权也没有”。他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指出“应当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力,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让地方办更多的事。这对我们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比较有利。我们的国家这样大,人口这样多,情况这样复杂,有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比只有一个积极性好得多。”但毛泽东认为既要反对片面强调高度集中统一的倾向,又要反对那种不服从统一指挥而搞绝对独立的无政府主义倾向。值得一提的是,毛泽东还认识到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管理方面的有益经验可供借鉴,“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有些资本主义国家也是很注意的。它们的制度和我们的制度根本不同,但是它们发展的经验,还是值得我们研究。”
中央权力的下放,给予地方在地区发展上以很大自由,进步较大,从而经济呈现明显的迅速发展。
因此,在宪法准许范围内,中央应给与地方以充分的权力,尤其是在农村地区,村民自治尤为重要。九.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周边农村地区经济关系的走访问卷调查,我对所在地区农村现状有了很大了解,也学到了很多关于农村发展的知识,这些都将对我今后的发展也产生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此,也十分感谢在这次调查报告帮助搜取资料的各位和指导写作的刘姐。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6年
【2】 陆益龙 《转型社会的农村各阶层分析——新农村建设的经验研究》2009-4-21
第二篇:关于周边农村地区经济关系的调查报告
关于周边农村地区经济关系的调查与分析报告
通过这次有关农村的实践让我了解拉农村的生活。了解他们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更加明白家电下乡的意义。一直以来农村问题都是我们国家的重大问题。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前中国是农村人口繁多的一个国家,生产力还有经济上都是非常落后的。但是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很大的变化。它让一个落后的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国家渐渐强大起来了。但是农村的发展并不是很快。像中央电视台上播的“感动中国”栏目,我们在城市坐的士上学的时候她们却是翻山越岭走好几个小时去上学。虽然并不是全部农村的孩子都是那样的,但是毕竟还是很多的农村的孩子们都是那样去上学学知识。
一.农村社会的含义
农村社会并非只是由农民阶级构成的单一结构,而是由复杂的阶层结构构成的。尤其是在社会转型和社会流动加快的大背景下,乡村社会的阶层分化程度也在提高。
因此,就职业结构来讲,我们可以将农村的构成分为:非劳动力、纯农业劳动者、半农业劳动者、外出打工者、乡镇企业工人、乡村知识分子、乡村工商业经营管理者、乡村管理干部等阶层。
二.农村经济关系的含义
就经济关系而言,它既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简单说就是农村经济元素中各元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三 .农村经济关系中最关注的问题的焦点
农民的消费能力大幅度增强,但现状依然是消费水平不高,结构不够完善,但利好是结构正在调整,农民的保守消费观念开始解冻。目前农村经济关系中最关注的问题的焦点在于农民自身的收入水平、生活水平以及子女受教育水平如何提高的问题。这是农村地区老百姓普遍关心的问题,也是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任务所在。新农村建设说白了就是让农村地区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让农村现新貌。
四 .贫富分化现象
我国是社会主义制度,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一直强调,国家范围内实施按劳分配的制度,坚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的分配制度。同时强调,允许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先富起来,持先富带后富、最终共同致富。
然而,分配制度的不健全导致的贫富分化现象在我国农村地区却日益严重
五 .农民的收入不稳定
虽然,农民收入有了大幅增强,但是农民的可支配收入与城市人口还有着很大的差距,而且农民收入不像城镇居民那样可以定期、按期得到,而是具有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再加上“量入为出”这一消费理念,使得农村形成了“钱不够多,就不敢花”的消费心理。然而中国社会普遍现象都是工资相对来说少,而消费却很高。中国的贫富差距使得富人像用水似的用钱也花部完,但是穷人是忙碌地赚一辈子钱也是不够花。这样的生活使中国的贫富差距现象越来越严重。
其实,物价上涨的原因使得农民的收入并不是很高.这一因素,是政府所要解决的根本性问题,也是要扩大农村消费水平的基本前提
六.消费的特点
收入水平不断提升,但与城镇仍有较大差距;消费需求强烈,但又有着节省保守的传统;国家鼓励消费但是社会保障不够完善······等原因使得农民形成了独特的消费特点:
(一)消费谨慎、稳健
农民消费,首先要考虑其需求的必要性;然后再注重质量、品质,不会有品牌意识;几乎不会购买高档品、奢侈品。消费促进经济,但是农民这样的消费导致农村经济不能快速增长。所以国家会出家电下乡等政策。是想通过消费来促进农村的经济。
(二)衣食消费比重大,恩格尔系数高
农民消费,仍然是由衣、食消费为主的必需品资料消费占有绝大数比例,享受资料消费比重偏低。现在普遍来说是一个享受型社会。一般人们不再仅追求温饱,现在的人们都是追求享受。比如像穿名牌,吃遍各地美食,去电影院看电影,假期去旅游等等。这些虽然看着像是一般人的基本生活,但是只有没有享受过的人才知道这样的也不是每个人都能享受的到的。像一般农村的孩子上学带手机吗?他们会下载最新歌曲到MP3,MP4里听吗?
(三)消费保守,重安全
农民消费,依然坚持“量入为出”这一真理,很少会有人选择“贷款消费”等超前消费。农民一般都是没有多少知识,也不会明白像贷款这样的超前消费。对于他们来说贷款跟高利贷那样的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反正都是要还的,所以还是省吃俭用。尽量不去跟这样的东西沾边。
在中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大国家来说,把每一个小农村的经济都发展起来是很难的一件事。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制定一步一步的目标完成了当时中国十三亿人口的温饱问题也是一个很不容易的一件事。然而现在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了就走向了享受型的社会。以“允许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先富起来,持先富带后富、最终共同致富。”的政策促进农村,城市的共同致富。当然,这些光靠政府来实行是很困难的。要从基层民众开始要认识改革开放,积极配合党中央的政策。国家要完善教育制度,提高农民本身,还有子女们的受教育的程度。然后国家要调整至平衡农民的收入跟消费。让农民以消费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
这次实践让我认识到了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要是农村跟城市的贫富差距拉大,对整个国家是没有好处的,要一同发展才会使中国的经济发展更加快速增长。这样中国成为一个发达的国家的日子也指日可待了。
第三篇:亳州市农村地区流出人口生育情况调查分析报告
亳州市农村地区流出人口生育情况调查分析报告
发布日期:2012-09-19
(亳州市人口计生委 李华锋)
一、调查背景和方法
亳州市是农业大市,也是流出人口大市。据统计,全市流动人口已达145.3万,占全市总人口的22.47%。流出人口中,已婚育龄妇女56.3万,占全市总已婚育龄妇女的40.52%。流出孕环检对象27.4万,占总孕环检对象的55.93%。流出人口期内出生占全市总出生的64.63%。流出人口计划生育问题,已成为影响和制约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因素。为分析流动人口生育问题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中的薄弱环节,进一步探索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新路子,亳州市人口计生委从所有农村乡镇随机抽取2009-2010年流出人口生育个案3787人,进行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对象为2011年曾在外务工经商或随家人外出,2012年春节前返回户籍地的16-59周岁劳动年龄流动已婚育龄妇女。调查内容涉及生育人员的基本情况、违法生育情况、流动情况、管理服务情况、其他情况等五大类33项内容。
现场调查采取以乡(镇)为单位,对照导出的2009、2010年期内流出人口生育人员名单进村入户走访调查。对未返回的调查对象,通过询问亲属、邻居和村干部、电话询问本人、查看资料等方式,完成调查问卷相关项目。调查数据处理采取网上录入的方式,然后进行数据汇总、整理和分析。
二、调查结果
(一)基本情况。
1.政策符合情况。2009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亳州市常住人口出生共165483人(2009年出生73740人,2010年出生91743人),其中流动人口出生106912人(2009年出生51451人,2010年出生55461人),流动人口出生占农村地区出生总数的64.6%。本次抽查两个出生的流动人口3787人,其中政策外出生1444人,流出人口出生政策符合率仅为61.87%。
2.孩次结构情况。调查违法生育的1444人中,一孩违法生育482人,二孩违法生育746人,多孩违法生育216人,一、二、多孩违法生育分别占33.38%、51.66%、14.96%。
3.出生性别情况。调查的3787人生育人员中,出生男孩2262人,出生
女孩1525人,男孩比例为59.73%,女孩比例为40.27%,调查生育人员的出生婴儿性别比为148.32。
4.孕环检情况。调查的3787名生育人员中,在流入地参加孕环检的1609人,返乡参检的511人,参检率为42.3%。邮寄单子的421人、网上通报及电话告知677人,孕环检信息有效通报率为28.9%;怀孕时流入地访视296人,访视率为7.8%。
5.抚养费征收情况。调查违法生育的1444人中,征收社会抚养费的210户,征收率为14.5%。征收到位的13户,到位率仅为0.9%,流入地单独征收的0户,流入和流出地协作征收的3户。
6.生育意愿调查情况。调查的3787名生育人员中,愿意生育一个孩子428人,占11.3%,愿意生育一男一女的2341人,占61.8%,愿意生育两个孩子的686人,占18.1%。
7.生育地域分部情况。调查生育的流出人口中,流出到省外和在亳州市及周边地区流动的占有较高的比例。抽查生育的3787人中,流入到外省的有801人,占生育人数的21.15%。在亳州市及周边地区流动2940人,占生育人数的77.63%,流入到省内其他市的仅为1.22%。
8.生育时间分部情况。调查的3787人生育对象中,本次生育时,流出时间在1个月内232人、在1-6个月内1064人、在6个月-1年内1508人、在1年以上1001人。
9.合同管理情况。调查的3787人生育对象中,签订流动人口管理合同的1066人,合同签订率仅为28.15%。
10.年龄结构情况。调查的3787人生育人员中,在20-24岁之间生育的为38.6%,在25-29岁之间生育的22.6%,在30-34岁之间生育的为18.2%,19岁以下的占11.3%,40岁以上的仅占0.6%。男女青年中未达法定婚龄的有1710人。
11.分娩地域及单位情况。调查的3787名生育人员中,在流入地生育占20.6%,回老家生育占76.8%,回娘家生育占1.08%。在公立医院(含乡镇卫生院)生育占70.9%,在私立医院生育占21.75%,在私人诊所生育占6.3%,在自己家里生育占1.02%,领婴儿出生证明占90.8%。
12.住房及夫妻流动情况。调查的3787名生育人员中,流入时间在半年以上的占91.9%;在流入的租房的占85.9%;夫妻共同流动的占86.9%。
13.工作及收入途径情况。调查的3787名生育人员中,家人亲人介绍找工作的3131人,占82.68%,同乡朋友介绍的645人,占17.1%。调查有效的3023名生育人员中,家庭月收入在2000元以上的占86.1%。
(二)主要特点。
以上情况表明:亳州市流动人口生育呈现“四低八高”。“四低”:一是参检率低(42.3%)、访视率低(7.8%)、孕检信息有效通报率低(28.9%),二是政策符合率低(61.87%),三是社会抚养费征收率低(14.5%)、到位率低(0.9%),四是合同管理率低(28.15%)。“八高”:一是违法生育比例高(56.62%),二是出生婴儿性别比高(148.32),三是流出半年以上生育比例高(66.3%),四是夫妻共同流动比例高(86.88%),五是愿意生一男一女的比例高(61.8%),六是在公立助产机构生育的比例相对高(70.9%),七是在流入地租房比例高(85.89%),八是亲戚和家人介绍找工作比例高(82.68%)。
三、思考和建议
(一)关于本次调查的思考。
1.流动人口违法生育已成为影响低生育水平稳定的重要因素。
2.现居住地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实行属地管理,给予流动人口“市民化待遇”,提高流动人口素质和劳动技能,是转变流动人口的婚育观念和生活方式,规范流动人口生育行为的关键。
3.流动人口违法生育比例的高低与流出地人口和计划生育的工作水平有密切关系,提高农村地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水平仍然是整个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
4.流入、流出地加强协作,双向互动,是遏制流动人口违法生育的重要手段。
5.相关部门综合治理流动人口问题,既有利于解决流动人口的违法生育问题,也有利于解决城镇化加快进程中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二)对策与建议。
1.建立双向考核责任机制。要建立以流入地为主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双向考核目标管理责任制,明确任务,落实职责,加强监督。
2.建立经常性区域协作机制。亳州市多数流动人口在“长三角”地区,要制定主攻“长三角”的工作计划,要积极探索在“长三角”地区建立流动人口联络站、“党支部+协会”等对外协作模式,加强与流入地的合作,逐步形成“市协调、县负责、乡参与”的经常性协作机制。
3.掌握联系电话开通短信平台。在当前国家和省平台信息交流率较低的情况下,要千方百计掌握流出孕环检对象的联系电话,在村级开通流动人口短信平台,实现村干部与流出孕环检对象的直接对话,及时掌握她们的孕育情况。
4.努力开展“关怀关爱”活动。要加强农村文化教育、农民技能培训和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促进流动人口婚育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要关心“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的生产、生活问题,通过关怀关爱活动,提高流动人口对计划生育工作支持度。
5.建立流动人口工作保障机制。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工作队伍建设,要在乡镇、街道成立流动人口管理的专门机构,从强选配流动人口微机员。要增加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经费投入,将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经费列入财政经常性预算。
6.加强流动人口综合治理工作。明确各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发挥部门优势,相互合作,形成合力,严厉打击医院利用产前检查做违法性别鉴定的行为,阻断产前性别鉴定的渠道,达到控制出生性别比的目的。
第四篇:浅析湖南省环境与经济关系
浅析湖南省环境与经济关系
摘要:本文采用湖南省1990—2008年人均GDP与工业三废数据,建立起湖南省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并对其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湖南省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和工业废水排放量与人均GDP正相关,目前正处在上升阶段,只有工业废水排放量处在下降阶段。因此,湖南省必须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和产业生态化是湖南省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双赢的关键。
关键词:产业增长;环境负荷;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正文:研究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相互关系的经典工具是“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nvironment Kuznets Curve,EKC)。库兹涅茨曲线最初是由上世纪50年代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库兹涅茨提出,用于分析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收入分配差别。1991年,Grossman和Kluegel开创性地将库兹涅茨曲线用于分析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相互关系。Shafik和Bandyopadhyay、Panay-otou也分别在90年代初期进行EKC实证研究。随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基本形成,其主要内涵是:在经济增长的初级阶段,环境污染会随着经济的增长急剧恶化,当达到某个“拐点”后,经济继续增长,随着科技进步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加强,环境污染程度会随之下降,生态环境逐渐改善,即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物的拟合曲线呈现“倒u型”。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EKC曲线的曲率各不相同。有研究表明,一般发达国家在人均GDP为8000-10000美元时出现“拐点”,后发达国家如亚洲四小龙在人均GDP为3000-5000美元时出现“拐点”,环境质量提前出现好转。同时,EKC中拐点的出现隐含了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生态阈值足够大。它假设无论污染多严重,生态环境都是可逆的、可恢复的,因而拐点总是存在的、可实现的。如果生态环境恶化到不可逆、不可恢复,那么EKC所假设的拐点就不可能出现。此外,拐点的出现并不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不会自动出现),必须借助于政府环境政策和其他因素的干预。
观察湖南省经济发展与环境负荷之间的关系,预测湖南省环境质量的发展趋势,分析湖南省经济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将有利于湖南省利用后发优势,平缓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改善的双赢。
一、湖南省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现状
1.湖南省经济发展现状
湖南省经济总体上呈现出“经济实力飞跃、结构调整优化、居民收入增加、市场消费活跃、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加快”的良好发展态势。湖南省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历史性迈上万亿元台阶,达到11000亿元,增长12.8%。新型工业化取得新进展,规模工业增加值完成3 500亿元,增长18.4%;50个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占规模工业的60%,继2007年机械行业主营业务收入过1000亿元,2008年新增食品加工、石化和有色三个过1000亿元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30%,占生产总值比重达10%,光伏产业、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等加速发展,原创动漫产量保持全国第一。新型城市化加速推进,城市化率达42.15%,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 821元,增长12.4%;农民人均纯收入4 512元,增长15.6%,增加608元,创历史最高水平。
2.湖南省生态环境现状
(1)单位生产总值污染物排放量有所控制
为实现全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湖南省逐步将环境保护纳入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中,围绕主要污染物减排、改善环境质量、构建和谐社会目标,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做了大量的工作。从表1可见,2003-2008年期间,万元产值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和万元产值工业废水排放量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尤其是万元产值工业废水排放量出现较大的下降幅度;单位产值工业废气排放量则控制效果不够理想,2007年出现20.43%的大幅增长。
(2)工业“三废”排放总量持续增长
虽然湖南省单位产值工业“三废”的排放量有所控制,但是工业“三废”排放总量局面依然不容乐观。从表2可见,除了工业废水排放总量逐渐下降之外,工业固体废物产生总量和工业废气排放总量总体来看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2007年工业固体废物产生总量和工业废气排放总量增长率高达23.64%和46.38%,2008年则增长趋缓。可以预见,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增长,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环境保护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二、产业发展与环境负荷关系模型
1.指标及数据的选取
考虑湖南省的经济发展状况、数据的可得性和研究的全面性,选取的变量时间跨度为1990-2008年,选用了人均GDP(剔除价格影响以1990年的不变价格计算各年的实际人均GDP)反映湖南省的经济发展变化,选取了能够反映工业活动对环境影响的三个指标来描述湖南省环境质量的演变,分别是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工业废水排放量和工业废气排放量。按照上述指标从湖南省统计年鉴(1990-2008年)中选取相关数据。
同时,为了方便不同单位和差异较大的数组之间进行比较,以1990年为初始水平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标准化处理后的数据将与真实数据的分布特征保持一致不会发生改变。
2.模型构建与参数估计
(1)模型构建
依据上述所选标准化数据分别建立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与人均GDP的函数关系模型。运用SPSS统计软件绘制人均CDP与工业“三废”排放情况散点图,观察数据分布趋势,根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可知:
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与人均GDP符合三次函数曲线:
y=a+b1x+b2x2+b3x3+ε(1)
其中:y分别代表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粉尘排放量和工业废气排放量;x代表人均GDP,a为常数项,b1,b2,b3为待估参数;ε为随机误差项。
(2)参数估计
根据上述分析和标准化数据,运用SPSS统计软件分别对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粉尘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与人均GDP进行拟合,拟合结果见表3所示。从表3中可以看出,以上模型均已通过了系数显著性检验和方程整体显著性检验,而且拟合系数均大于0.9,拟合效果较好。
分别以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工业废水排放
量、工业废气排放量为y轴,以人均GDP为x轴,利用SPSS统计软件得到人均GDP和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waste solid)、工业废水排放量(waste water)、工业废气排放量(wa8te gas)的模拟曲线图(见图
1、图
2、图3所示)
3.模型分析
(1)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与人均GDP的拟合曲线中,第一个转折点出现在0.471,对应于1995年的人均GDP2 987.207(1990年的不变价格),这是“u”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一个低谷。当前,“u”曲线还处在上升阶段,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与经济增长正相关,达到高峰后可能会出现一次“倒u”曲线。但是,若不加以有效控制,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的恶化状况将推迟下一个高峰的出现时间。
(2)工业废水排放量与人均GDP的拟合曲线中,工业废水与经济发展负相关,随经济的增长呈现曲线减少态势,大致构成“u”型曲线的左侧部分。利用拟合方程进行预测,在有效的环保控制机制下,随着经济增长,工业废水排放量仍将处在下降阶段。工业废水排放量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在于近年湖南省废水污染项目治理资金的投入不断增加,2004年为21076.1万元,2005年为35289.9万元,2006年为48705.7万元,而且以递增的速度上升,由此减少了工业废水的排放量。再者,湖南省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不断提高,截至2007年底达到89.8%,这也从根本上减少了工业废水的排放量。
(3)工业废气排放量与人均GDP的拟合曲线中,工业废气与人均GDP正相关,随经济增长呈现上升趋势,而且以递增的速度上升。利用拟合方程进行预测,随着经济增长,工业废气排放量仍将处在上升阶段,若不加以有效控制,工业废气排放量增加所带来的大气污染局面将进一步恶化。
三、结论
从上述结果来看,湖南省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和工业废气排放量的总体变化趋势比较相似:在短期内都呈现出加速增长的趋势,从长期来看,在达到一个较高的收入水平时情况可能会逐步改善,但目前还处在EKC的上升阶段。由此表明,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给湖南省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压力,如果仍旧按照现有的“三高”发展模式,短期内很难出现环境质量改善的拐点,其环境质量将加速恶化。实现“拐点”的跨越不能仅仅依靠经济的增长,环境质量的改善并不会随之自动发生,如果环境退化超过一定的生态阈值,环境退化就会变得不可逆转,环境恢复就会变得不可能或者需要付出昂贵的代价。作为新型工业化的前沿阵地,“两型社会”的试点地区,湖南省不能再重复“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增长轨迹。因此,湖南省必须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原来单一线性的“资源—产品—废弃物”污染排放过程改变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循环闭合流程。
参考文献:
1] 马立平;统计数据标准化──无量纲化方法──现代统计分析方法的学与用(三)[J].北京统计 2000年03期
[2] 陆虹;中国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以大气污染为例[J].财经研究 2000年10期
[3] 吴玉萍;董锁成;宋键峰;北京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计量模型研究[J].地理研究 2002年02期
[4] 杨凯;叶茂;徐启新;上海城市废弃物增长的环境库兹涅茨特征研究[J].地理研究 2003年01期
[5] 周民良;中国的区域发展与区域污染[J].管理世界 2000年02期
[6] 曹刚;杨正见;王延辉;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的库兹尼茨关系量化探讨[J].环境保护 2001年06期
[7] 徐梦洁;黄劲松;周生路;彭补拙;谱分析方法在市域经济周期研究中的应用——以温州市为例[J].经济地理 2001年04期 [8] 蔡宁;郭斌;从环境资源稀缺性到可持续发展:西方环境经济理论的发展变迁[J].经济科学 1996年06期
[9] 章建宁;常州市区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的库兹尼茨关系[J].江苏环境科技 2000年03期
[10] 李周;包晓斌;中国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估计[J].科技导报 2002年04期
第五篇:农村地区金融便民服务的调查与思考
农村地区金融便民服务的调查与思考
——以福建省永春县为例
林丽琴 林智能
2012-05-18 09:55:09
来源:《福建金融》2012第2期
摘要: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地区日益增长的金融服务需求与农村金融服务发展缓慢矛盾突出。为加强对农村金融服务薄弱地区的金融服务,提高农村地区金融服务便民化程度,本文以福建省永春县为例,具体分析该县农村金融便民服务工作开展现状,并提出改善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水平,强化农村金融服务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地区,金融服务,调查与思考
永春县位于福建省中南部,面积1468平方公里,人口55万;辖内1个经济开发区、22个乡镇、27个社区、209个行政村;辖区拥有“牛姆林”、“北溪”、“云河谷”等风景区,及闻名海内外的“永春芦柑”、“永春老醋”、“永春佛手”等农产品。近年来,永春县立足当地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旅游业、农业和生物医药等产业,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农民人均纯收入逐年上升,农民生活水平、消费能力不断提高;同时,新农合、新农保等政策措施惠及千家万户,对金融便民服务需求日益加大。
一、永春县金融便民服务成效分析
多年来,中国人民银行永春县支行(以下简称“永春支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高度重视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环境建设工作,加强金融知识宣传,深入开展创建信用村镇活动,积极引导辖区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村地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要求涉农金融机构向农村地区全面延伸银行自助服务,向行政村延伸POS和固话支付终端,开展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等,稳步推进新农村支付结算畅通工程建设,实现了银行自助设备村村通,切实改善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环境与服务水平,推进农村金融便民服务的深入开展,有效降低了农民获取金融服务的成本。从金融服务现状看,辖内各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主要通过固定营业网点、POS机具、转账电话和ATM机具等四种方式开展金融便民服务。截至2011年6月末,辖区金融机构共布放POS机437台、ATM机82台、转账电话4586台。
(一)农户存贷汇等金融服务得到有效改善。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加强,网上银行、居家银行、电话银行、自助贷款等金融产品营销力度的加大,以及银行卡应用领域的扩大,银行卡联网通用工程、新农村支付结算畅通工程和农村信用工程的实施,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极大地方便农民存、贷、汇等业务的办理。农村金融服务环境的改善也促进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业务的发展,“十一五”期间,辖区农户贷款余额稳步上升(见表1),有效缓解了农户贷款难问题,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得到有效落实。在永春支行的积极沟通协调下,辖区粮食直补、良种补贴、退耕还林补贴、低保、农村医疗保险补贴、救灾救济款、家电下乡补贴款等近20多种财政涉农补贴资金通过国库直接支付或银行资金划转,及时安全足额发放到农户手中,确保了国家强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
(三)农户获取金融服务的成本明显降低。以永春县外山乡为例,该乡2008年前没有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和任何银行自助设备,农户办理存取款或转账等业务要前往20多公里外的金融机构营业网点,一次往返费用至少20元,以每年每户平均往返6次计,每年需花费120元。2011年,邮政储蓄银行营业网点在该乡的设立和农村信用社特约商户银行卡助农取款业务的开展,大大方便了当地农民办理小额取现、缴费等业务,有效地降低了农户获取金融服务的成本。
二、农村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由于国有商业银行逐步淡出农村金融服务市场,与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非农产业崛起、农村劳动力流动增加、商品流通日趋活跃的现实相比,目前辖区的农村金融服务已越来越不能满足广大农村居民享用安全、快捷、多样金融服务的新要求。主要表现在:
(一)农村地区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落后。21世纪初以来,永春县国有商业银行为实现商业化转轨,大量撤并农村地区营业网点,辖区大半乡镇仅有信用社1家金融机构,甚至出现金融机构空白乡镇,广大偏远地区的农村居民享受不到基础性的金融服务,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据调查,辖区金融机构布放的ATM、POS机大部分集中在县城和乡(镇),村一级仅有固话支付终端,银行卡特约商户也以百货、宾馆、饭店为主,大型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及中小商户基本不受理银行卡,金融服务的硬件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截至2011年6月,全县拥有金融机构营业网点66个,布放ATM82台,POS机437台,其中农村信用社固定营业网点31个,占固定网点总数的47%,在所有的镇都布放有POS机,在17个乡镇安装了ATM机,所有的基层网点已开通小额支付系统,但未开通大额支付系统;邮政储蓄银行固定营业网点12个,在6个乡镇布放有POS机,在7个乡镇安装了ATM机,所有的基层网点已开通小额支付系统,但未开通大额支付系统;农业银行固定营业网点11个,在9个乡镇布放有POS机,在9个乡镇安装ATM机,所有的基层网点已开通大小额支付系统(详见表2)。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仅在县城和部分乡镇设有营业网点和自助机具。可见,辖区农村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与农村日益增长的金融服务需求矛盾比较突出。
(二)农民对金融便民服务工具的认可度低。长期以来,农村地区居民和个体工商户习惯于现金交易,对非现金结算不甚了解,加上农民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接受新生事物能力较弱,对非现金结算工具、POS机具、ATM机具等金融便民服务工具的认可度低。如,2009年4月3日银联福建分公司在外山乡政府办公室安装了1台智能支付电话终端,但两年多来基本无人使用。
(三)金融机构便民服务功能不完善。以服务“三农”为宗旨的农村信用社承担着支农服务主力军作用,但是永春辖区农村信用社的ATM跨行转账业务还未开通,基层营业网点大额跨行转账业务需通过县级管理机构审批,信用卡未正式推出,部分金融服务功能缺失。
(四)金融便民服务渠道和服务形式单一。受农村地区金融基础设施不足及农村群众文化程度较低等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农村群众仍然通过金融机构营业网点获取存、贷款、转账、取现等基础金融服务,利用网上银行等新型金融工具进行投资理财、贷款、转账的较少,农村金融便民服务渠道和服务形式相对单一。
(五)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仍显不足。受体制、人才等因素的限制,农村金融机构金融服务创新不足,服务“三农”的动力不足,一些金融机构在推动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工作中内生动力尚未完全释放,金融业务同质化程度较高,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还无法满足农村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
三、进一步改进金融便民服务工作的建议
(一)健全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增加农村地区金融便民服务措施
1.充分发挥政策的激励导向作用,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要立足当地实际,制定出台针对农村金融机构的优惠政策,在网点选址、营业用地、农户小额贷款税费减免、布放自助设备财政补贴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把服务网点、自助设备向农村地区延伸,增强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动力,增加农村地区金融便民服务供给。
2.金融机构要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认真履行社会责任,主动承担对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职能,以城市反哺农村,把高额利润中的一部分拿出来回馈社会,尽量降低或减免涉农金融服务收费,切实减轻农民获取金融服务的成本。
3.涉农金融机构要认真贯彻落实人民银行有关健全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的政策措施,加大软硬件投入,完善金融服务功能,推进新农村支付结算畅通工程建设,推广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让广大农民足不出村就可以在助农取款服务点领取养老金、缴纳保费、查询账户信息等金融服务,实现金融服务“不出村”。
(二)加强金融创新,满足农村地区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金融机构要根据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加强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方式创新,满足农村地区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1.涉农金融机构要针对农村地区贷款担保资源欠缺问题,探索开展林权、农房使用权、商标专用权质押贷款,推广农户联保贷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村青年创业贷款、农户异地创业贷款等业务,简化贷款流程,提高农民贷款可获得程度,满足农民发展生产资金需求。
2.深入开展信用乡(镇)村创建活动,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促进经济金融良性循环。
3.扩大农村地区银行卡应用领域,创造条件鼓励粮食、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等各类专业市场使用银行卡;支持农副产品收购机构使用非现金结算工具;在农村大型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百货、医疗卫生、餐饮娱乐、交通运输等领域发展银行卡特约商户,布放POS机具,提高银行卡的使用率。
(三)加强金融知识宣传,提高广大农民对新型金融服务工具、金融产品的认知度。各金融机构要结合新农合、新农保等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采取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形式,广泛深入开展金融知识宣传,向广大农民宣传推介银行卡、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等新型金融工具以及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投资理财、农民工银行卡等金融产品,提高广大农民对新型金融服务工具、金融产品的认知度;鼓励有条件的农民通过网上银行、电话银行办理金融业务,在日常经济生活中使用方便、安全、快捷的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同时,要加大对制贩假币、银行卡犯罪等金融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净化金融服务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