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发展500年之思考 (final)(定稿)

时间:2019-05-14 05:29: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社会主义发展500年之思考 (final)(定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社会主义发展500年之思考 (final)(定稿)》。

第一篇:社会主义发展500年之思考 (final)(定稿)

摘 要

近期,大型电视纪录片《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的热播,在社会上引起了一股新的社会主义思潮。这部纪录片,以500年来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脉络为叙述骨架,揭示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现实及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阶段和历史必然,展望了社会主义的美好未来。该纪录片宣传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谛要义,全面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充分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增强了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新的强大精神力量。

本文通过该纪录片的启发,通过讲述社会主义500年发展的过程,用事实描绘了其给我们的生动启示。全文除文献综述外,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详细阐述了社会主义500年的发展过程,以及发展过程中,社会主义运动经历的种种挫折、失败、胜利和成功。第二部分通过五个方面,详细论证了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这500年当中,我们应该了解并学习的种种经验和启示。

关键词:社会主义500年;发展历程;经验和启示

目录

一、文献综述............................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社会主义500年曲折发展历程...........................2

三、社会主义500年发展历程之基本经验及启示...............4 1.2.3.4.5.道路决定命运.................................................4 正确的改革是发展的真正动力...................................5 科学理论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先导.................................6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重要保证..................错误!未定义书签。改善民生是发展的核心.........................................8

四、结语.................................................9

参考文献..................................................10

一、文献综述

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历程的研究,现在已经有了明确的理论体系。其给我们提供的宝贵经验和积极启示,国内外学者也已经有很多比较成熟的结论。而分别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的研究,也使得国内对同一个问题有着不同的看法。

布鲁塞尔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主任乔纳森·霍尔斯拉格()认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毫无疑问是上个世纪以来最为成功的。他总结出四条成功经验:首先,改革开放是成功的起点;第二,尽管过程有痛苦,但领导人坚定不移的继续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第三,中国的外交,使得世界逐渐了解并认可其发展;第四,中国人民的巨大创造力。

从国内学者方面看,赵兴良(2001)认为,要对社会主义发展进程有清晰明确的认识,必须具有深广的世界历史眼光,即把它放在人类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中来考察。共产主义事业必须以生产力和交往的普遍发展为前提,它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可能实现,而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没有在世界历史的进程中实现生产力和交往的普遍发展,没有克服“地域性”的局限,是其遭到严重挫折的最基本的原因。坚持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大方向的辩证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获得成功的最基本的经验。这一经验,将为世界社会主义事业走出低谷做出贡献。他试图从“世界历史”的角度分析社会主义大半个世纪以来的成败兴衰,从较深刻的层面上来回答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变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以期加深和推进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刘功成(2000)认为,在整个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相关的理论和实践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尤其在探索保障全体人民的政治平等和当家作主、消灭剥削制度、消除两极分化和贫富悬殊以及建设思想道德文化等的各方面。同时也积累下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然而也要清醒地看到,相比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历史还比较短暂,总的来说仍处于实践和发展的初期。加之社会主义是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没有可以现搬现抄的经验可以遵循,这就必然要经历长期艰难的探索,以及随之发生的失误和挫折,这进一步导致一些善良的人们产生“信仰危机”。因此,需要我们正确理解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长期艰巨性,坚定沿社会主义道路走下去的决心和信心。

方永刚(2007)则指出,空想社会主义虽然大胆批判了资本主义,天才的预想了未来社会,但却不能指明具体的实现路径。他进一步指出,作为一个开放并发展着的理论体系,科学社会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此外,就“美国为什么没有社会主义”这一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美国作为最大的最发达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今天虽然还没有走向社会主义,但却处于向社会主义演化的阶梯上。最后,通过分析冷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现状、特点及前景,得出要善于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最终使社会主义生存、发展和强大并最终超越资本主义的结论。

在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历史进程中的差距和失误方面,罗洪春(2003)认为,现阶段两种体制的国家之间存在差距有其历史原因和客观原因,而种种挫折和失误也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需要经历漫长曲折的发展过程,这也是现阶段社会主义生产力水平落后决定的,符合新事物发展的规律。

二、社会主义500年曲折发展历程

1516年,一本名为《乌托邦》的书问世,书中描绘了乌托邦这个与世隔绝的幸福岛屿,人人平等,共同享有生活和生产资料,物资取之不尽。书的作者托马斯·莫尔可能没有想到这本描绘自己心目中理想国的书会成为空想社会主义的开山之作,而“乌托邦”这个词则在之后的五个世纪里,成为了完美、空想、追求的代名词。到19世纪,在这个工业革命蓬勃发展、世界掀起一浪又一浪资本主义革命浪潮的时代里,空想社会主义的奠基人之一,法国著名的哲学家和经济学家克劳德·昂利·圣西门看到了资本主义革命的不彻底性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缺陷。圣西门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所有制是社会基础”及社会阶段的划分,并首次提出要按照才能和贡献进行分配的原则,把“满足人民需要”视为社会主义的终极目的等。这些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然而在圣西门的思想中,最大的特点也最为遗憾的,就是他是一个唯心主义者。在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历史长河中,第一幕演出的主角是莫尔、康帕内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家们。然而,历史并没有给他们实现理想的土壤。三百多年的艰难跋涉之后,马克思和恩格斯,这两个德国人来到了历史的聚光灯下。

1842年元旦在科隆出版的《莱茵报》使得马克思和恩格斯有了思想上的第一次交集。也正是在这份报纸上,《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哲学世界观的转变。从此,马克思开始怀疑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从根本上离开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走向唯物主义。1846年,28岁的马克思和26岁的恩格斯共同完成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在这本书里,他们论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阐释了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历史,也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 政权。1848年2月18日到19日,《共产党宣言》悄然问世。这本绿色封面、只有23页的`德文小册子,指出了人类的发展方向。书中具有历史穿透力的思想,到今天仍然具有强大的现实性,被誉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歌中之歌”。从1516年莫尔的《乌托邦》到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人类在荒野里跋涉了332年之后,终于找到了一条通往理想社会的真正道路。《共产党宣言》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的重要标志,它的问世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正式诞生。

进入20世纪,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一事件被看做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在十月革命的推动下,亚洲和非洲的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爆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朝鲜的“三一”运动,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土耳其凯末尔革命以及埃及的华夫脱运动等。在帝国主义经济封锁和政治包围下,苏联巩固了无产阶级政权,开展了社会主义建设,基本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十月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开辟了人类历史崭新时代,社会主义从科学理论变成现实的社会制度,人类从此进入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时期。尽管社会主义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都取得突破性的成就,然而社会主义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为标志,社会主义遭受重大挫折。值得欣慰的是,中国共产党经历艰难探索,成功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正确发展道路,使得社会主义重新焕发活力,打开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全新气象。

尤其是1978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给中国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传统经济体制僵化、滞后的一面逐渐浮现出来,与新形势下的经济发展极不协调。建立一套新的、更加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经济体制和加大理论创新支持社会发展势在必行。经过几代共产党人的努力,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取得了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

三、社会主义500年发展历程之基本经验及启示

500年社会主义发展的历程,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空想到科学的过程。这中间社会主义运动几度辉煌,几经挫折,但总的来看是前进的。500年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果用一句话来归纳,就是实现了社会主义的三次历史性飞跃。告诉我们如下的基本经验和启示。

(一)道路决定命运

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

从16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到19世纪的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再到20世纪的十月革命和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500年的波浪式的前进及螺旋式上升的曲折发展,让人不禁感叹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马克思主义诞生已有160多年了,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十月革命也已过去90多年,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全面确立也有60多年了,社会主义还在不断向前发展,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综合国力稳步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和改善,社会主义在中国蓬勃发展,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实践不断证明,社会主义是指因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改变命运、获得幸福生活的正确道路。得出这条正确道路决非易事,社会主义发展从理论到实践,从弱小到强大,由不完善到逐步发展到比较完善的过程,期间经历无数坎坷与挫折。或是来自党内的意见分歧导致的纷争;或是受到旧势力的阻挠、扼杀及保守势力的抵制。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新生力量,可以给全人类带来福祉的主义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经历这个过程。正如马克思所说:科学上面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20世纪末,列宁领导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红色政权国家,与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政权相抗衡,社会主义苏联逐步壮大了自己的力量,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够与美国抗衡的国家。欧洲和亚洲广大地区出现了许多新兴的人民民主国家,他们走上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国际社会主义力量空前壮大。由于国家利益的矛盾和意识形态的不同,美苏两国为取得霸权地位在世界范围内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世界格局动荡不安,美苏两国的长时间冷战的确是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与资本主义正面交锋的一次历练。而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前与开展了国民党四次围剿和反围剿的殊死搏斗,最终取得了伟大胜利而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列宁曾说过,谁害怕社会主义中建设的困难,谁被这些困难吓倒,谁见了这些困难就悲观起来或者张皇失措起来,谁就不是社会主义者。

结合个人发展,我们也可以看到,任何成长或成功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历许多历练和挫折。菲尔德铺设海底电缆,从1844年莫尔斯发明有线电报开始,一直到1866年7月13日才取得成功,其间经历30次远渡大西洋,从获得人们的赞美到接受人们的咒骂,英雄变成了骗子,不管多大的挫折与委屈都没有使得菲尔德放弃这一伟大梦想---通过一根电缆穿越两千多海里的距离,将两块大陆的通讯对接起来,让不同大陆上彼此隔绝的人们,几乎可以同时知道世界上发生的事情。纵观菲尔德铺设海底电缆的故事,他经历了失败-挫折-再失败-再挫折,直到成功,使我们认识到:人生道路上,需要具备坚忍不拔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在每个人成功的道路上都不可避免的要遇上拦路虎,在通往成功的绿洲的前方总是会有一片沙漠在等待着人们去跨越。此时,唯有充满自信,告诉自己,这是每个人在追求幸福和成功的道路都必须经历的,坚信经过困难的洗礼和挫折后的破茧而出能让自己更接近那片生命的绿洲,鼓足勇气去面对挑战,超越自己,那么幸福和成就就在不远处。

(二)正确的改革是发展的真正动力

如果说,20世纪上半叶载入史册的是社会主义在与资本主义的较量当中连战连捷,以十月革命为标志的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那么,20世纪下半叶载入史册的则是奉行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国家在与资本主义的较量当中逐渐地节节败退。总结一系列的历史经验,我们得知:不论是十月革命的胜利,还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崛起,都与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紧密相连,息息相关。

邓小平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教训的基础上,多次强调不改革不行;不制定新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政策,就会葬送我国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改革是解放生产力,是一场新的革命: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我们抛弃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与东欧剧变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的社会主义不仅能够经受住诸多风险的考验,并且还能够开创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取得了有目共睹的伟大成就。把这一事实置于世界历史或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进行思考,得出的最宝贵经验或许就是中国坚持了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大方向的辩证统一。只有正确的改革才是发展的真正动力!

“中国不能脱离开放而单纯地对内改革,也不能脱离改革而盲目地对外开放,改革与开放必须同时进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和经济特区的开辟,成为中国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两个起点。1978年以来,在中华大地上发生了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重新焕发出蓬勃生机的客观事实,中华民族再度崛起的巨大成就,无可辩驳地证实了这场社会变革的必要性和正确性。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实践,经历了艰辛探索和曲折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创造了极为丰富的改革经验,认真回顾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系统总结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继续推进这场变革,无论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还是对于世界社会主义的命运和前途,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在中国的改革进程当中,经济体制的改革是最关键的一环,而国有企业改革又当属其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一中全会开始提出进行国有企业改革,从总体上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和国有经济的控制力,这对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巩固社会主义制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之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国有企业虽说占据了国民经济的主导,但当中存在着诸如结构混乱、积极性低、效率不高等相当多的问题亟待改善。改革之后的国有企业,得以不断朝着更大业绩、更高效率、更强活力的方向更加健康地持续发展。

可见,不论是对社会主义国家整体的改革,还是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亦或是对国有企业的改革,从大、中、小三个层次上看,一系列正确的、坚定的、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的改革无不是解决社会问题、经济问题和企业问题的重要环节,也是小到一个企业、大到一个国家在正确道路上蓬勃发展和不断前行的不竭动力。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中国需要在稳定的大前提下,不断探索出一条正确的改革道路,并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变化,不断地结合实际情况对这样一条道路进行修正和延伸,这样的改革才是正确的改革,才是真正以发展为目的的改革,才能真正成为社会经济文化健康发展的真正动力。

(三)科学理论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先导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人们实践活动的产物。这种具有能动性的实践活动的重要表现,就在于人们能够揭示和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进而依据这些规律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变革。这个揭示和把握规律的过程,就是不断深化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过程。理论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又会在更高层次上引领和推动实践活动的展开。理论创新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揭示和把握越深刻,对人们的实践活动就越具有指导性,就越能够发挥对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引领和先导作用。从马克思主义对于理论如何引导社会向前发展作了很好的论证。其中强调了人的作用,之所以有人类社会这个词语的最根本原因当然是因为有人的存在,人的能动作用对社会发展方向和形态具有根本的影响作用。理论是人能动的和社会交互过程中产生的,其证明正确性的过程毫无疑问也需要通 过能动的实践来检验,而这个过程的探索本身就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科学理论具有抽象性、逻辑性、系统性。它代表了一种人们认识世界的科学方法。这种方法即寻求对事件、现象、关系和原因做出解释。作为科学研究的最终成果,科学理论的基本价值就在于向我们提供关于事实的界说和解释,引导我们取得对事实的认识。科学理论的完善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对科学理论进行适时修改和创新。这是人们对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发展规律更深刻、更完整的认识,它为人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引导人们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拓展新视野,开辟新思路,形成新认识。因此,理论创新是其他创新的前提和基础。有了理论创新,就能为其他创新提供指导和支撑,就能推动其他创新实践的深入展开,防止和避免盲目性、自发性和随意性。这个过程更是解释了为什么科学理论可以引导社会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正是因为掌握了科学的理论,才带领了广大的中国人民脱离的苦海,走向了富裕。我们的领导人不仅掌握了科学理论,还懂得如何把科学理论中国化以便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由此,我国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一脉相承的科学理论。这些理论为中国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重要保证

毛泽东同志在总结党的斗争经验时指出:“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态度,就叫做没有党性,或叫做党性不完全。”并把它作为党的三大作风之一。正是我们党坚持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特别是注意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我国革命和建设才不断向前发展,否则,我们的事业就遭受挫折。在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内“左”倾机会主义,特别是以王明为代表的第三次“左”倾机会主义,违背了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则,不能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运用于中国的具体实践,没有根据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制定路线、方针、政策,使革命事业遭到极大挫折。“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人帮”反党集团,大肆践踏党的思想路线,歪曲革命的理论和实践,给党、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理论和实践相脱离是机会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唯心论和机械唯物论,“左”倾冒险主义和右倾保守主义,都是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以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的。右倾机会主义,他们的思想不能随变化了的情况而前进,当客观情况已经从某一发展阶段向另一发展阶段转移的时候,他们的认识仍然停留在旧阶段,思想不能随着推移转变。“左”倾机会主义者,他们的思想超过客观过程的一定发展阶段,有些把仅在将来有可能实现的理想,勉强地放到现实来做,离开了当前大多数人的实践,离开了当前的现实性,超越客观情况孙可的条件去计划自己的行动,勉强地去做那些实际做不到的事情,必然给革命和建设事业带来损失。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容易犯主观主义的毛病。主观主义不外乎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两类。经验主义 过分相信自己的实践经验,不相信理论的重要性,表现为轻视理论,在实际工作中或者消极保守,或者盲目蛮干。有这类倾向的人,应该多向理论方面学习。教条主义则过分相信理论的作用,而忽视实践的重要性,表现为死搬教条,死扣书本,书生气十足,思想上偏激,在实际工作中往往盲目蛮干。有这类倾向的人,应该多向群众学习,加强实践锻炼。我们应该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既实干,又科学,才能立于不败之地。鉴于党的历史上和我们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并在党的十二大中写入我们的党章:“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短短几年里,在党的思想路线指导下,我们在各条战线都取得了极其可喜的成就,尤其是农村的变化更为显著。正像胡耀邦同志指出的,重新走上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道路,这就是毛泽东同志为我们开创的唯一正确的道路。坚持和发扬党的思想路线,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不仅有伟大的现实意义,而且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它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是我们伟大的祖国日益繁荣昌盛的根本保证。

(五)改善民生是发展的核心

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当今,核心价值体系要能抓住群众,必须抓住群众的根本需要,那就是改善民生的需要。

从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出发,改善民生是推进核心价值体系得到群众认同的现实之基。

第一,改善民生是推进核心价值体系得到群众认同的物质基础。马克思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其能指导国计民生的改善,从而才能对其做出正确的价值评价和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

第二,改善民生是消除核心价值体系与现实之间差距的根本途径。总体上看,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建设一方面在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取得巨大进步,民生得到很大改善,但另一方面现实与理论之间还有差距,如我国发展中局部存在的重物不重人、重利轻义、重公轻私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人们的信仰。要根除这些现实问题带给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负面影响,必须从改善民生入手。

第三,改善民生是永葆核心价值体系活力的源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正确反映,但并非一成不变,必须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变化,只有紧贴改善民生的有机土壤,才能获得活力和生机,才能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更高阶段。

这些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建设等各项事业的持续发展,诸多利民惠民政策的出台,人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但正所谓“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对于未来,人们有着更为殷切的期盼。

针对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的期待,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项制度安排,加快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方面持续取得进展,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这是党的十八大对改善民生与创新社会管理方面所做出的重要决策和部署,有待于各级各地党政部门、党员领导干部始终坚持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始终坚持做到“以人为本”、“民生为先”,将“保障和改善民生”进行到底,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更加体面、更有尊严。

四、结语

“人间正道是沧桑。”人间正道,是社会发展的正常规律;而沧桑,是指沧海变为桑田。这两者,在冥冥之中联系在一起。自1516年托马斯·莫尔《乌托邦》一书的出版算起,社会主义思想到现在,差不多有500年的历史。500年来,社会主义经历了由空想走向科学,由理论走向实践的发展过程。中国人民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道路,经过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向世人展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证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也进一步从理论上说明了人间正道是社会发展的正常规律。

只要让广大人民群众明白世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曲折发展的历史,群众就会倍加珍惜、始终坚持并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前景会越来越宽广,才能真正的让历史照亮未来!

每个人都在书写历史,每个民族都在书写历史,我们的先驱在社会主义已走过的500年里,写下了辉煌的历史,创造了伟大的业绩,令我们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如今,历史的接力棒传到我们手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重任到了我们肩上,我们一定不辜负人民的期望和历史的重托,要像先辈那样,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勇敢接力,不懈探索,顽强拓荒,积极进取,完成我们的伟大历史使命,写下21世纪的辉煌篇章!

主要参考文献

[1] 胡振良.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若干趋势.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3(3):23-29 [2] 董礼刚,房桂芝.浅述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的意义.莱阳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13-18 [3] 周新城.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高校理论战线.2000(9): 4-9 [4] 郭记中.社会主义发展历史进程的回顾与展望.社会主义研究.2002(1):3-6 [5] 赵兴良.世界历史进程中的社会主义.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1(12):31-34 [6] 周穗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当前趋势.科学社会主义.2010(4):122-127 [7] 刘功成.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学习月刊.2000(10-11):44-51 [8] 肖 荣.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延边大学学报.2000(11):1-3 [9] 方永刚.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历史进程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8):20-26 [10] 罗洪春.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历史进程中的差距与失误.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3(10):34-36 [11] 曲 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研究综述.“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的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2010

第二篇:贾井村发展之思考

贾井村发展之思考

贾井村委会是红塔区研和镇的一个行政村,地处研和镇北面,距研和镇镇政府2公里,距玉溪市中心城区12公里。有9 个村民小组,农户150户,共5661人。整个村委会国土面积11329亩,耕地面积3304亩,林地2945亩。该村海拔1642米,年平均气温16℃,年降雨量为800——1000毫升,无霜期为266天。适合种子水稻、玉米、烤烟、油菜、小麦、蔬菜,适合种植杨梅、八角、猕猴桃等经果林,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725元。

近年来,研和镇以打造“云南现代工业强镇”为目标,坚持以“大项目带动大发展”,工业主导地位得以凸现。通过不断投入建设,钢铁产业群体规模基本形成,玉钢百万吨钢铁项目、40万吨焊管项目、太标钢铁项目等一批重点工业项目相继落户研和,还有投资790万元的云南玉溪化工汇源公司,投资9000万元的玉溪新兴钢铁公司仓储调运项目,投资2.5亿元的玉溪新兴钢铁公司棒材生产线,投资2500万元的玉钢铁路编组站项目,投资6000万元的滇雪粮油项目,投资2000万元的220千伏变电站等企业纷纷进驻建设。随着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城镇为中心的第三产业得到迅猛发展。餐饮、汽车及零部件销售、维修、医疗、信息咨询等行业逐步兴起,这为仅距研和工业园区2公里的贾井村这块净土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那么贾井村如何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立足资源与区位优势,让农民致富增收呢?我以为可以从一下几方面来思考。

一、依托资源,科学规划

从贾井九个村民小组的地理分布特点来看,村委会东面、东北面的村组是典型的山区或半山区,有着大面积的天然的山地、林地,有着丰富的水源,可以定位为畜牧养殖区和经林果区。然后借助国家的畜牧政策扶持,引进外来资金,成规模、上档次地养好生猪、禽类,且要突出一个“土”字,即发展成无公害的畜产品、绿色食品;大力种植杨梅、樱桃、冬桃、猕猴桃等,做到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都有时鲜水果供人们旅游采摘食用。如贾井村的4组、5组近年来种植的杨梅,现已枝繁叶茂,果实累累,仅2008年就销售收入达100多万元。这样几个小组就能走出一条“靠山吃山、以山养山”的可持续发展路子;而村委会西面、南面的村组是坝区,有着大面积的平整连片的肥沃土地,可以定位为现代农业科技观光园,发展大棚蔬菜,优质水稻,养鱼养虾等。这样找准定位,明确发展方向,贾井村就可发展成为集旅游、休闲、观光、娱乐、吃住一条龙的立体新农村。

二、以旅促农、以旅哺农,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随着研和工业园区的发展、壮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部分村组的土地将会依法合理流转,部分村民将脱离了土地束缚,成为富余劳动力。又由于大量的餐饮、客栈、运输、酒吧服务行业、汽车维修,焊接做工等落户研和,为富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和广阔的就业空间。因此,贾井村可以通过与劳动部门协作,举办保安、厨师、酒店、维修、园林绿化、焊接等劳动技能培训班,让他们掌握一至二门劳动技能,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他们能够从容面对就业和再就业这一难题。另外,贾井村可以和工业园区企业,和村内企业接洽协商,将一些技术含量较低的岗位优先照顾给农村富余劳动力,既解决了他们的就业问题,又可为维护社会稳定作出一定的贡献。

总之,贾井村委会只要立足资源和区位优势,科学规划,精心组织,就一定能建设成为富裕文明民主的小康村。

姜克宇

二○○八年十二月十五日

第三篇:发展方式转变之思考

县域发展方式转变之思考

株洲市副厅级干部

攸县县委书记

邝邹飞

推进“四化两型”,转变发展方式是当前工作的重大任务和主攻方向,是一个时代的命题和现实的难题。攸县以资源采掘、传统农业和劳务输出型经济为主,把握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黄金期,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县域经济转型,是县委、县政府一直来思考、探索和实践的重点。

一、靠先进理念引领发展方式转变。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实践的指南。发展方式转变的快与慢、成与败,首先在于意识形态的转变,树立与发展方式转变相适应的思想理念。立足于县域发展的实际,我们坚持使科学理论、省市决策和基层实践有机融合,广泛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集全县智慧提炼了促进观念和作风转变“三十条”,提出了兴工强县、规划建设、生态环境、民生保障等一系列务实创新的理念;立足于以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鼓舞人、凝聚人,总结提炼了“厚德从善、崇文重教、诚信守法、尚勤敢超”的“攸县精神”。应该说,这些先进理念和人文精神就是科学发展观和转变发展方式在攸县的鲜明导向和具体转化。谋划发展方式转变,就是突出干部、业主、群众、学生等重点,通过创先争优和干部进农家等多种活动,让全县上下接受一次全新思想观念的洗礼,达到在思想观念上的率先转变。

二、靠做强园区承载发展方式转变。攸县目前三次产业比为21.2∶44.3∶34.5,县域经济总体上处在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转变、发展的阶段。这一阶段,工业发展既需量的加速扩张,又需质的全面提升,还需新兴产业的培植壮大。做强园区,对于集约、环保、高效承载新型工业,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尤为重要。基于此,县委、县政府对县情县状的总体判断是“优势在矿产、潜力在园区、出路在工业、希望在招商、关键在环境”。在园区建设的具体推进上,一是坚持高标准,瞄准“一流园区”和“城市新区、工业新城”的目标,全力打造产业发展的最佳平台;二是坚持大投入,近三年确保每年投入都在1亿元以上,今年力争县财政基础建设投入达到2亿元以上,建成2平方公里核心示范区;三是坚持树特色,规划定位为第四代复合工业园,注重招大商、选好项,重点培育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精细化工、家具建材等产业集群。目前,园区工业发展态势强劲,入园企业达到35家,已进入省级综合性高技术产业基地行列,湖南最大的家具生产基地以及益力盛电子等一批新型企业成功入驻或开工生产。

三、靠城镇化助推发展方式转变。城镇化有利于集约化开发资源、提升群众业居质量、推动新型工业进程,是现阶段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也是经济转型发展的基本载体。攸县城镇化水平约为40%,今年人均GDP有望越过3000美元,已经进入农民加快进城、城镇加速发展的时期。特别是中央强调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更给我们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更大的空间。对此,一是提升目标定位。坚持以新型城镇化 和转变发展方式的更高的标准来引领城镇建设,确定了建世界一流中等城市的奋斗目标,规划了“两江四岸、一城四区”的发展布局和“40平方公里、40万人口”的目标任务。二是加快基础建设。科学包装、引进和建设桐坝电站、醴茶高速、滨江大道、东城新区、五星级酒店等一批总投资超过200个亿的重点产业项目、城建项目和交通项目,全力优化区位基础条件,夯实城镇发展支撑。三是推动城镇创建。把创优城乡环境作为改善民生质量、提升文明水准、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措施,紧跟市委“四创四化”工作部署,深入推进“三创四化”和“洁净攸县大行动”,加快城镇和农村新型小区建设,加速把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引向城乡,把转变发展方式融入群众的具体行动。

四、靠繁荣商旅激活发展方式转变。三产服务业是提升城市功能的重要载体,是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力量,是经济发展到工业化后期的主导主业。攸县作为长株潭“两型”建设协作区和湘东赣西经济圈轴心区,应该说商贸前景无限、空间很大,旅游来势看好、舞台更大,在商贸旅游业上必须早谋划、早动手,快建设、快发展,从而带动整个县域发展向“两型”转变。一是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一方面,依托衡炎高速、岳汝高速、衡茶吉铁路建设形成的交通区位优势,培育壮大一批有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另一方面,提质升级以湘东大市场为龙头,建材城、机电城、傢俬城等为支点的专业特色市场群,打造湘东南、赣西北的商贸物流集散中心。二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生态与经济双赢”的原则,积极引进战 略投资者,高标准开发酒仙湖、禹王洞等优质资源,整合串联阳升观、灵龟峰等星散资源,加快打造“世界闻名、全国一流、全省领先”的一流景区。三是大力发展休闲服务业。做精商业步行街,做靓洣江风光带,加快酒仙湖五星级酒店、攸州公园、同乐湖生态住宅区等重点项目建设,全力打造小吃街、文化街、休闲街等特色街区,不断提升城市休闲娱乐消费品位,让“休闲经济”成为县域发展的一大特色。

五、靠创新管理保障发展方式转变。转变发展方式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政府必须创新管理予以保障。实践证明,只有财富积累,而没有进行相应的经济集成、政府创新、文化精进、社会纯化,任何财富的拥有者都将昙花一现;一个地方如果不能激发和维持人民的创新力,那它的繁荣就难以长久。为此,我们注重从管理机制入手,进一步理顺关系、健全制度,激发活力、强化保障。一是创新方式,加强队伍建设。深入推进干部作风“四治”,创新推行村级定期联合办公制度,将重心下沉至一线,把问题化解在基层,努力创树亲民、爱民、为民的队伍形象。今年以来,全县各级干部走访农户6.3万户,为民办实事3605件。二是创新机制,推动工作落实。探索建立县委工作规则等“9+2”系列文件制度,积极推行县乡(部门)村(站所)三级工作预安销号管理,确保每一项工作都能有安排、有落实、有反馈。今年一季度,县“四大家”预安事项250项,县直部门预安1871项,乡镇预安1139项,销号率达到95%以上。三是创新办法,提升行政效能。坚持省委“三个不吃亏”、市委“三有” 和县委“三从”的用人导向和方法,进一步完善绩酬挂钩制度,将县乡机关干部40%的津补贴、村干部50%的工作与工作绩效挂钩,打破“大锅饭”,不搞“一刀切”,促使每个干部积极想事、主动谋事、扎实干事。

第四篇:我之文化发展思考

我之文化发展思考

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时代,不仅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依赖于文化的支撑,而且文化领域已经成为国际政治斗争和意识形态较量的主战场。正是基于此,各国纷纷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发展战略,千方百计地壮大本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通过深入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文件精神。我们很清醒地意识到文化对于经济、社会、政治的巨大影响力与重要作用。由此,对于文化发展一题,我也想简单陈述我的思考。

首先,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它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互相影响。其实当社会、人民的经济条件满足要求时,对文化的进步要求就会变得十分强烈。中国通过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的经济建设可以说有了十分卓越的成就。对于未来的发展我们也有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引做帮助,未来的发展前途更加光明。但经济的长足发展并不能代表综合国力的大幅提升,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文化软实力。

如今文化竞争力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而变得愈加突出。文化的种类、文化的特色、文化的内核决定着谁能抢占文化发展的制高点。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便能更好地在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而说到这一点,我们国家目前可能还存在些不足。主要我觉得是在经济发展中思想过于偏激,一心只求经济发展而没有对固有文化的保持、传承予以足够重视。比如庙会文化、京剧文化、胡同文化„„都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中渐渐失去了原有的味道。现在有很多人说,过年都觉得没年味儿了。这年味儿其实很简单,就是串串亲戚、街里街坊的,大家伙儿热热闹闹的过个节。而如今,我们的春节文化中却掺和进了太多的利益因素。给领导送礼、请客什么的反倒让本该轻轻松松过的年变得不堪重负。不光春节,我们许多传统的美好节日文化都被经济所影响。当然,这种新的风气也是一种文化,它是某种程度上适应社会发展的。但,它是糟粕的,是需要去除的,它是滋养腐败的温床。

中国的文化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展现的巨大影响力是有目共睹的,中国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前途也必将一片光明。对于文化产业发展,我认为传承和创新是重点。

提起传承,中国文化中的主要组成为部分——传统文化,那可是博大精深。那可是世代相传的习惯和积累,它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历史。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要加大力量对其保护与发扬。其中重要的工作就是要使这种文化根植于民间、根植于民族,这样,他才有发展和壮大下去的基础。这点上,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十分及时也十分必要。当然,我想文化也要在继承的过程中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要不断地推陈出新以适应不同的时代背景。因此,这也提到了我第二个想到的重点——创新。因为要发展,便离不开创新。我们老在说创新,咱北航的冯如杯不也是在激发创新思维嘛,但创新并不是那么容易的。首先,我觉得想要创新,就要博采众长,多见识、多了解。其次,在有了见识后,便要开始模仿实践。再然后,我们才能借鉴的基础上,融合自己的文化,取长补短,在社会实践中找寻创新的源泉。

我觉得在文化的发展过程中,青少年的培养工作十分重要。一方面媒体在报道东、西方文化时既不要过度美化哪一方也不要过度丑化。应本着务实的态度,客观辩证的予以报道。另一方面,对于本民族的优秀文化需要以政府支持,以民为本的方式向青少年们传承。不要让咱古老的文化仅仅成为人们的记忆与博物馆中的展品。可以说,青少年是希望,是未来。只有从小抓起,深化传统优秀文化的灌输与培养,才能真正将我们特色的文化传承下去。

其实,我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是知之甚少,不敢妄加褒贬。不过就我所了解的,我觉得我们的优势很突出。我们的文化积淀十分深厚,我们的民族精神深入人心,我们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定不移„„可以说这对文化产业的大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力的条件。但同时,由于文化产业起步较晚,与之配套的投融资体系与监管体系都还不够健全。因此导致我们文化方面不够开放。其中有害怕文化冲击的因素,但也有部分原因是我们可能对自己中华民族文化的信心不强。我们总说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可大都还是内部的发展。正如我刚才所写,文化发展是需要博采众长的。我想在“大交流”上,我们还要做做功课。当然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我们即要防止所谓和平演变和文化入侵,又要引进新鲜血液,发展壮大。其中政策掌握、权衡利弊的确不易。

今年是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第二年,也是重要的实施阶段。我作为一名北京青年,时刻都在关注着首都的各项发展。因此,我便拿北京为例。如今,北京的第三产业比重已达76%。可以说,北京的服务业正迅猛发展。政府也十分注重第三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而文化产业——作为新兴的三产方向,可以说是前途无量。我们有历史,有素材,有资金,只要有好想法、好创意便一定能够打出自己的特色、闯出自己的天地。此外,北京作为首都,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我们可以邀请并培养一批国内外知名的设计师,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文化创意龙头企业。这将大大增强北京文化产业的聚集力、辐射力和竞争力。北京在十二五时期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总体目标是:文创产业增加值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占GDP的比重由目前的12%增长到15%!可以说,北京在未来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可以窥探出将是文化产业、服务产业挑大梁。由于其投入产出比小,未来的前景十分可观。

不过说够了前途无量,我们还是要意识到,对于首都的这个软实力的发展还是有很多障碍的。首先,要想做大做强一个产业,就要做出自己的品牌,做出文化影响力。这一点我觉得可以批判的学习日本的成功经验。它在动漫领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产业链和品牌,因此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很深的文化吸引力。并且因此而有很多人开始由此了解日本、学习日语等。从中也可以看出,当文化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上,将对政治、经济发展、民族交流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第二点,就内容来说,我们的文化创意一定要是健康向上的、是积极的。咱的文化根植于优秀的中华民族,它体现着这个民族的底蕴和修养。虽然不能否认我们的某些价值观和国外有着较大隔膜,但这并不影响我们传扬自己本民族的文化。我很看不上有些人崇洋媚外的思想,我会觉得把自己固有的东西展现并坚持下去就是自己的特色,不要老是看着别人怎么做。第三一点,我想鉴于文化产业相对薄弱,毕竟处于建设初期,政府在帮扶过程中不仅要在资金上,更要在规划和引导上做好研究,不要产生浪费的重复投资,真正将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做完整。

我觉得去年北京提出的“北京精神”十分恰当的展现出了北京人的精神文化,在国内和国际上都要有很重要的影响。它不仅从文化上提升了首都人民整体的精神文明素质,更让世界了解北京,了解这里的文化。不过我有一点担心,就是北京人的生活节奏太快、太紧迫。我们给自己放松的时间、感受文化气息的时间太

少。北京的博物馆非常多,涵盖的方面也很广,但我在假期参观调查中华世纪坛画展和首都博物馆时却见是观者寥寥。而当我来到第二十七届地坛庙会时却是人声鼎沸啊!不过,原先庙会上那些经典的绝活、杂耍什么的都变少变得无趣。还想小时候的庙会,那真是啃着根甘蔗骑毛驴溜溜达达看杂技。那过的叫有文化气息,可惜现在的庙会真的就剩羊肉串气息了。这次逛下来发觉这就是个羊肉串会,每年的“标王”靠羊肉串都在庙会上赚德盆满钵满,继而大家是都卖起了烤羊肉串。可想而知,把这传统的民俗文化掺了这么多的经济利益因素,这年味儿可怎么还有啊!因此,我们不能看得太窄!在文化道路上,我们的眼光一定要放得长远,不能被眼前的小利所诱惑,而要看到文化发展的广阔前景。

当然,北京仅仅是全中国文化大发展大发荣的一个缩影,我们个个省份都在大力推动文化的发展进步,以更好的为人民造福。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提高文化软实力,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迫切需要,是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因此,我相信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在国家、政府的大力重点培养下,文化产业定将在不久的未来惊艳世界,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为我国经济跨越式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xd51021517刘凯铭

2012年2月

第五篇: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之思考

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之思考

益阳市委党校曹再芳

[摘要]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使传统价值观受到侵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成为了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当务之急。国家意识、儒家思想及时代精神是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内容;充分发挥学校、家庭教育功能,广泛深入开展群众道德实践强活动,健全法制、以德法促德,注重官德教育,强化“标杆”作用是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教育

任何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和维系都离不开教育。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成效也直接影响着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确立和巩固。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⑴。当前我国正面临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以及多元价值观的影响和冲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加强核心价值观教育,成为整合多元价值观念,巩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当务之急。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建立起了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没有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社会的道德伦理机制。经济成分、分配方式、利益关系和就业方式等的多样化,引起了思想文化领域的价值偏离,价值观混乱,信仰迷茫、道德滑波,导致社会问题丛生。尤其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色情文化、毒品、暴力犯罪等严重影响了我们的国民,特别是青少年的思想等问题已经危及到我国社会的稳定和民众的安全,传统价值观受到严重冲击和挑战。独立学者秋风在《重建中国人的精神》一文中指出:“坚定的信仰遭到所有人的嘲笑,无所信仰则成为自豪的资本;诚实被等同于傻冒,欺骗被认为是一种才能”⑵。这是传统价值观受到侵袭,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未深入人心所导致的后果。这样的社会现象一旦泛滥曼延将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在2006年3月4日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具体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也首次提出了核心价值体系的问题,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再次强调“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⑶。新加坡总理李光耀曾警告他的国民说;“一个国家如果只有富裕的物质生活和高超科技,而缺少一股使全国人民凝聚在一起的精神力量,那是很危险的。那样的国家将难以抵御天灾人祸,最后必然走向瓦解和崩溃”⑷。对于一个世界人口大国的中国来说更是如此。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内容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之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部分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⑸。我们要围绕这样一个较全面的核心价值体系开展内容丰富的核心价值观教育,特别要强化国家意识、传统思想美德和时代精神的教育。

(一)国家意识教育

国家意识是一个国家的国民在内心深处对自己国家的认同,是一个国家外御敌辱、内聚群力的强大精神力量。它对国家的发展、强大、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有着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和强化国民的爱国热情,使国民在灵魂深处产生一种为祖国尽其所能乃至建功立业的义务感、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忠实于国家,服务于国家。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生院士就是具有强烈国家意识的爱国典范,无数的革命先烈们以实际行动证明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在新世纪发展的今天,我们仍需要许许多多具有强烈爱国意识的科学家、知识分子为科技强国建立卓越功勋,也需要全体国民齐心协力、自强不息为建设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作出最大的贡献。新时代的中国公民时刻以“国家至上、集体为先”为爱国核心价值理念,在处理国家、集体、个人利益关系时,把国家、集体利益放在首位,这是我们的职责和使命。

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国富则民强,国破则家亡”、“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思想观念,都是家国一体、忧国忧民的国家意识和爱国情怀的体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我们中华民族“关怀扶持,同舟共济”优良传统的真实写照。当代的中国公民一定要把爱国爱家的民族精神发扬光大,这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保障。

(二)儒家思想美德教育

我们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积淀、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与优秀文化传统,她是我们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与优秀文化遗产。千百年来,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道德标准一直是我国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其所提倡的美德早已成为中华民族道德观念的核心。在当代社会,尽管社会形态和生活方式在不断变化,但是“忠、孝、仁、爱”的做人原则不能丢弃:“礼、义、廉、耻”的道德观念不能淡忘。这些传统美德仍然是家庭幸福融洽,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是政府必须坚持的治国之纲。所谓“忠”即忠于国家,关键是培养国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孝”即孝道,就是要孝敬父母,尊敬长辈;“仁”和“爱”即仁慈、博爱,就是要富有同情心和友爱精神,能够宽厚待人;“礼”即礼貌、礼节。礼貌是文明社会的一部分,也是一种美德。“义”与“利”相对,即信义、正义之意,告诫人们不要见利忘义,更不要为了一己之利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廉”就是清正、廉洁,这是为官者应该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耻”就是羞耻之心。一个人只有长存羞耻之心,才能

明辨善恶美丑,堂堂正正立身处世。

中国的儒家思想文化精华不仅是中国人民应该保持和发扬的传统美德,而且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深远的影响。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继承传统的儒家思想文化和赋予时代内涵的新的道德准则。这充分显示了儒家文化价值观思想的魅力与现代价值。

(三)时代精神教育

黑格尔指出:时代精神是每一个时代特有的普遍精神实质,是一种超脱个人的共同的集体意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行各业涌现出来了一大批先进模范人物,如每年评选出的“感动中国人物”以及九八抗洪、抗击“非典”、修建青藏铁路、中国载人航天、抗击低温冰冻天气、抗震救灾、举办奥运、亚运等典型事例都集中体现了我国当今时代的精神风貌,成为全社会广泛认同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追求,影响着社会发展的方向和潮流。这些时代精神包含了吃苦耐劳、百折不挠;改革创新、奋发向上;敢冒风险、勇于拚搏;自力更生、求真务实;甘于奉献、有所作为等精神。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中国人民面对各种自然灾害、艰难险阻以及外部环境压力所激发出来的以中华民族精神特质为基础的时代精神,它与民族精神融为一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时代精神崇尚的是人生价值的实现,倡导的是个人能力的最大发挥,追求的是国家强盛、人民富裕、社会和谐、个人全面发展。这也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所在。

面对部分国民尤其年轻一代,呈现出过分追求物质享受、精神空虚,过分重视个人、无视社会,过分崇尚西方文化、忽视自己民族价值观等倾向,我们应该以时代精神作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内容加以引导,鼓励年轻一代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激发他们敢想敢干、勇于创新的革命热情,永保“男儿当自强”、“心系国家、志在四方”的豪情壮志,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实现人生价值。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途径

为了使上述教育内容真正付诸实践,确保共同价值观真正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处于统帅、引领其他价值观的核心地位,我们应积极探索富有成效的教育途径。

(一)充分发挥学校、家庭教育功能

家庭渗透、学校传授是核心价值观育的主要渠道。这一直是我们公认和坚持的重要途径。家庭具有抚育下一代、潜移默化影响下一代价值观的重要功能。我国的家庭教育基本上决定于各家长自身素质和家庭环境,为了提高家长自身素质,各中小学对学龄儿童的家长以家长学校的形式对家长进行培训来促进家庭教育。家长学校一般附属于各中小学校,主要由各学校领导负责。其师资、培训内容和工作计划由各学校自行组织安排,多以家长会形式定期邀请家长参加。没有统一的师资、时间和课程要求,对家长参加与否也没有强制要求和措施,这样势必使家长学校培训的效果参差不齐,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近年来网上家长学校的兴起为百忙中的家长提供了便利,但也同样存在统一管理和规范的问题。

还有学龄前儿童的家长培训问题,现在只有极少数幼儿园设立了家长学校。为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功能,政府应专门成立家庭教育监管机构或管理委员会,为全面开展家庭教育提供支持和管理。为了使孩子一出生就能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社区要设立家长学校,使各年龄段孩子的家长都能接受培训,并提供家庭教育方面的咨询,这应该成为社区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率的上升,在引起社会高度关注的同时,也对家庭教育问题敲响了警钟。

学校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从小学一开始,我们的学校就秉承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五好”学生和“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型公民的原则来教育学生。我国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主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完成。课程设置政府全面干预、统一规定。小学有思想品德课,中学有政治课,大学有“两课”(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目的是使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原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但我们的课程过多强调理论性、系统性,教材内容从理论到理论,缺乏操作性和实践性,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其实国外的一些教育方法应对我们有所启示。如:美国的《美德书》⑹教育法,《美德书》是一本关于孩子的道德教育励志书籍,借助对世界历史、不同的文化传统与文学作品进行分析,阐释了人类十个最基本的美德,包括同情、责任、友谊、工作、勇气、毅力、诚实、忠诚、自律和信念。充满哲理的故事集以简单的寓言故事开篇,渐趋复杂,对美德作了深刻的探索。此书是里根政府时期担任教育部长的威廉·贝内特在任职期间,积极倡导新品格运动的著作,现已成了为美国家长们和教师们的案头书。这本书从内容上讲来自世界各地十分丰富和广泛,从形式上讲有诗歌、童话、寓言、历史故事和名人自传,体裁多样。它把道德知识和文学作品结合在一起,更加生动有趣。通过邀请孩子分析小说故事、历史事件和名人生平的道德含义,从而帮助和教育孩子认识和分析这些人物身上有哪些美好的品格,它们为什么值得我们羡慕和模仿。这比我国的道德教育教材为达到目的,不管故事是否脱离生活、充满教导成分的直接道德说教要更有效。

(二)深入广泛开展群众道德实践运动

开展群众道德实践运动、注重实践育人是核心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一方面,政府要重视在群众道德实践运动中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据不完全统计,新加坡每年开展的全国性运动大约有2 0多个,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文明礼貌运动”、“尊老爱幼运动”、“忠诚周运动”、“国民意识周运动”等。这些运动多是围绕新加核心价值观展开的。运动赢得了群众,也教育了群众,深化了人们对新加坡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为新加坡国民进一步贯彻、践行核心价值观奠定良好的基础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很少提到什么运动,但也从来没有放松对人们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从“五讲四美”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再到“德治和法治相结合”,从“三讲教育”到“八荣八耻”再到抵制“三俗”,在不同时期针对不同的社会价值观问题党中央及时提出了明确的价值观导向

和道德准则,并取得了较好成效,但国外的成功经验仍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我们每年3月的“全民文明礼貌月”、每年3月5日的“雷锋纪念日”,一直开展的“道德模范”人物的评选、“感动中国人物”的评选、“星级家庭”的评选、“卫生文明城市”、“文明市民”的评比以及各种各样的“争先创优”等系列活动都是以核心价值观为主题弘扬道德、正义、倡导精神文明的群众性活动。我们要把这样的活动开展得更加广泛深入持久和普及,以至于成为人人自觉参与的社会运动。道德实践是全民的社会运动,通过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活道德实践活动,既使人们在运动、实践中全面、深刻认识核心价值观,并自觉在日常行为中践行核心价值观,从而取得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大众化的良好效果。

另一方面,还要特别注重学生的道德实践。主要是指学生的课外道德实践活动、社区服务活动、日常行为训练等。在美国从中小学开始就开展各种各样的的道德实践活动。如:鼓励学生服务社区,即义工,帮助老弱病残等需要帮助的人。“许多美国高中硬性规定,学生必须要有一定数量的社区服务经历,否则拿不到毕业证——宾夕法尼亚州就有两位中学生,因无法证明自己曾在社区志愿服务60小时以上而不能参加中学毕业典礼”⑻。“据美国教育部统计,有93%的青少年有亲身体会当义工的经历”⑼。除义工外,还有服务性学习,即学习、服务与教学相结合的一种方式。“其目的是促进学生在连接理论与经验、思考与行动中学习,通过有意义的与必须的社区直接服务,满足尚未实现的需要,使学生有能力帮助他人,奉献自身,并与他人建立关爱关系,重构公民责任”⑽。当然,我国也同样鼓励孩子从小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服务活动,如:尊老爱幼、送温暖、献爱心、保护环境等,也有义工、志愿者之类的活动,但仅限于鼓励,没有硬性规定,因而难以成为学生的普遍自觉行为。我们将实践领域的问题局限在认知层面,很难使道德理论转化为道德实践,这是我们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弊端。

日常行为训练方面。我国的各学校都有严格的学生日常行为准则,要求学生都要参加升国旗、唱国歌仪式,并举行升旗宣誓等,这些行为训练,从小增强了孩子们的爱国意识。但仅此还不够,还必须在形式和内容上更加丰富,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主体性,摒弃强迫执行和全程灌输的教育方法,以多样化的手段引导学生。孩子的德育问题不仅事关老师和家长,也事关全社会。在我们不惜重金建设纪念馆、博物馆、文化馆、名人故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免费向学生开放的同时,还要尽可能充分利用电视、电影、报纸、网络等媒介大力宣扬正确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优化孩子的模仿环境,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三)健全法制,以法促德

健全法制,以法促德,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保障。一个社会公民文明素质的提高和社会道德良好秩序的形成,宣传、舆论、道德教育、典型示范固然重要,但仅此远远不够,还必须将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诸多内容制度化、法治化,成为人人都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并尽可能地在日常行为中巩固下来,将核心价值观教育变成一系列看得见、摸得着的切实可行的做法。一方面,“要通过制度设计为提高整个国民的科学素质、社会公德意识、人文素养,以及健康向上的社会风范,提供途径、示范作用和宏观环境”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对国家意识形态的掌控必须依靠国家行政 手段和法律手段。客观来说,我国是法律法规比较健全的国家,大法诸于《宪法》、《刑法》、《民法》、《行政法》、《经济法》等等,其下类有针对各行各业各部门的各种法律法规和制度。如《公务员法》、《行政许可法》、《行政监督法》等。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环境的不断变化,法制建设还有待加强和完善。如;对屡惩不绝的贪污腐败问题,严重影响家庭和睦的婚外情、包二奶等道德败坏现象以及屡禁不止的黄、赌、毒,必须依靠国家权力和行政手段制定更具体、更来历的法律完善的建章立制来加以惩处。

(四)注重官德教育,强化“标杆”作用

中国有句俗话:上梁不正下梁歪。上梁:意指上级或长辈。比喻起主要作用的人如领导和长辈做事违背法律和道德准则,其余的人就会跟着这样做。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慎明教授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领导干部是关键。领导干部的行为及其体现出来的理论素养、理想信念、精神面貌、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起着重要的示范和导向作用”⑿。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使之真正成为引领当代社会思潮的核心价值观,其首要的举措和根本的方略就是要注重官德教育,强化“标杆”作用,使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切实履行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的职责,率先确立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带动和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的认同和确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贯穿人一生的教育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形成四位一体的综合德育网络,也需要理论教育、道德实践,建章立制、“标杆”作用这四个环节的相辅相成和环环相扣,只有“四位一体”、“四个环节”都达到最优效果并形成合力,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就会实现最优化。

参考文献:

(1)(3)胡锦涛.十七大报告(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2007年10月15日

(2)秋风.《重建中国人的精神》[ J ].中国新闻周刊,2004(10): 18

(4)赵文春,张振国. 瞩目新加坡 [ M] .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4: 73.

(5)李长春.2006年1 2月1日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

(6)威廉·贝内特.《美德书》[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1 O月

(7)朱晨静.新加坡核心价值观教育探析[ J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20): 89-93

(8)(9)(10)刘长龙.当代中美核心价值观教育比较之启示[ J ].学术论坛,2008(9): 88-92

(11)杨永庚,门忠民.试论理性视野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 [ J ]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 6-1 9

(12)李慎明.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 J ] .中国检察,2008(2): 1 6-1 7

下载社会主义发展500年之思考 (final)(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社会主义发展500年之思考 (final)(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思考(精选多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思考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 没有农业的......

    中共临夏市委党校发展之思考

    破解县级党校发展难题, 加强民族地区基层干部教育培训事业 (中共临夏市委党校 张鹏 ***)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继续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对党校提出了新的更......

    县域律师现状及其发展之思考

    县域律师现状及其发展之思考【内容提要】目前,我国律师业快速发展的呼声很高,但客观理性地讲律师业的发展很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落后地区律师业的发展程度不可同日而语,特......

    安徽天柱山旅游业发展之思考

    安徽天柱山旅游业发展之思考 (叶青,男,安徽省潜山县委党校教研室,党校理论教员)安徽省天柱山旅游景区坐落在潜山县境内,“十一五”期间,围绕“旅游兴县”战略,实施“一山一城八大旅......

    现代农业之有机农业论文FINAL(共五则范文)

    现代农业之有机农业题目:姓名:学院:专业:学号:教师: 课程论文 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现状和有机农业现代化的战略选择林佩贞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12级英语翻译2班201230850420......

    如何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如何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胡锦涛同志在参加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民盟、民进界委员联组讨论时讲话时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社会主......

    █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十六大关于文化建设的战略思路。对于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范文)

    第三单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10 CAACACDABA11—20 DBBCCCBDAA 21—25 ACBDB 26、(1)全国人大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具有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最高立法权和最高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