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主义建设十年探索时期的中国体育对外关系
社会主义建设十年探索时期的中国体育对外关系
摘要:社会主义建设十年探索时期的中国体育对外交往, 不仅在形式上曾经历了退出国际奥委会、发起新兴力量运动会和承办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等重大事件,而且在发展特征上,也有鲜明的时代修个性,出现了以政府为主导、以社会主义国家为主要面、以维护国家主权为判断标准的体育对外交往思路。由此引发的结果是: 不仅带来了中国体育发展的全面繁荣, 而且也增加了世界范围内的体育对话与交流机会, 促进了不同国家或地区间的文化交流。关键词:社会主义建设;十年探索时期,中国体育;对外关系
China’s foreign communication in sports since Socialist construction in the Decade
Abstract: During China’s foreign communication in sports since Socialist construction in the Decade, there have been forms such as Exit 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Emerging strength Games, 26th World Table Tennis Championships etc, By the government as the leading foreign exchanges mode which caused the prosperity of sports in China as well as world-wide sports communications and exchanges and Promote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different countries or regions Key word: China sports;foreign communication;historical experience;stage characteristics
1956年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由于在大规模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受到左倾路线和“大跃进”的影响,使得这一阶段内中国体育发展充满了曲折和艰辛。无论是中国与社会主义国家的体育关系,还是作为当事人活跃在世界体育舞台的大事件,10年时间,中国体育事业在世界创造的大环境中积极探索,谋求发展,不断向世界证明着中国力量。
然而, 在社会主义建设十年探索时期的历史背景下, 中国体育对外交往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在发展阶段上具有怎样的基本特征, 以及它的影响和作用是什么? 分析和认识这些问题, 显然可以为今后中国体育的对外交往提供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中国体育对外交往的历史描述
1.1捍卫尊严——中国被迫退出国际奥委会
1957年9月22日-27日,董守义在索非亚参加国际奥委会53届会议,发
【1】言反对国际奥委会少数人图谋制造“两个中国”的局面。面对国际社会对中国主权的不尊重与践踏,中国奥委会于次年8月19日,发表同国际奥委会断绝关系声明。
即使中国与国际奥委会断绝关系,但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大国,仍然积极的参与到世界体育的发展过程中,同时为维护世界体育的公平公正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1963年2月12日,国家体委和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就国际奥委会不定期地禁止印度尼西亚参加奥运会一事发表声明,谴责国际奥委会的无理决定,并打电
【2】报声援印尼体育部和印尼奥委会。同年4月20日,刘少奇主席在印尼进行国事访问期间,同苏加诺签署的联合声明中指出:中国政府强烈谴责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无限期地停止印度尼西亚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专断行动。中国政府重申坚决支持苏加诺总统关于组织“新兴力量运动会”的倡议,并且表示愿意尽一切
【3】可能为实现这一倡议而作出贡献。
由于奥委会的种族歧视等不公正的待遇,愈来愈多的国家参与到抵制奥运会的事件中,中国站在负责任的大国立场,对其他各国给予帮助与支持。1964年5月24日中华全国体育总会负责人,就13个阿拉伯国家抵制东京奥运会事发表谈话,坚决支持阿拉伯联盟理事会会议决定如果印尼不被邀请参加奥运会.他们将采取抵制该年10月间在东京举行的第18届奥运会的正义立场;同年的8月10日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与南非不分种族奥委会共同声明的签字仪式在北京举
【4】行。声明严厉谴责国际奥委会支持南非奥委会种族歧视政策。
1964年11月 17日北京市各界入民 1500多人集会热烈欢迎原台湾参加东
【5】京奥运会射击运动员马晴山和“体育考察团”团员陈觉返回祖国大陆。体育使得 台湾海峡与中国大陆的交流更加紧密,同时也强烈挫败了国际奥委会少数人图谋制造“两个中国”的局面的阴谋。
【1】【2】 《中国体育年鉴1949-1962》,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64:76.《中国体育年鉴.1963》,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65:14.【3】 《中国体育年鉴.1963》,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65:18-19.【4】 《中国体育年鉴.1964》,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65:22 【5】 《中国体育年鉴.1964》,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65:41 1.2自我展示——中国与新兴力量运动会
在中国退出国际奥委会的第7年,《人民日报》,《大公报》,《光明日报》,《北京日报》《中国青年报》,《体育报》先后发表社论和评论员文章,强烈指责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非法禁止印度尼西亚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衷心希望组织新兴力
【1】量运动会的主张能够实现。在中国的推动和其他各国的积极努力下,同年的4月27日至29日,中国体育代表团由黄中率领参加在雅加达举行的新兴力量运动
【2】会筹备会议。我国当选为筹备委员会副主席,代表亚洲。
在中国积极参与到第一届新兴力量运动会筹备过程中的半年时间里,得到了我国政府的重视与支持,国务院副总理贺龙出席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第一届新兴力量运动会筹备委员会成立大会,并讲了话。同时积极与参与第一届新兴力量运动会的各国进行交流,接受印度尼西亚共和国体育部部长马拉迪代表政府邀请中国派遣一个国家体育代表团参加第一届新兴力量运动会的提议,并预祝印度尼西亚胜利筹备和召开第一届新兴力量运动会;国务院副总理贺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长朱德,分别接见了印度尼西亚体育代表团访华的全体人员;中国政府赠送给印度尼西亚共和国政府一批体育器材,为第一届新兴力量运动会提供了物质保证。
第一届新兴力量运动会的顺利召开,不仅给中国创造了自我展示的平台,同时也为其他遭遇奥委会不公平待遇的国家创造了机遇。体育作为各国平等交流的纽带,增强了相互的友谊,同时为解决了共主义运动内部、帝国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架设了桥梁。
同年11月在雅加达举行的第一届新兴力量运动会十二个发起国筹备委员会会议和第一届新兴力量运动会代表会议上一致通过决定成立一个新兴力量体育运动的常设机构并通过新兴力量运动会会章,这是亚非国家在体育领域创造出新的更大的成就。
1.3承担责任——北京举办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
乒乓球作为中国活跃在世界舞台的一面旗帜,量变到质变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过程,北京举办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是一个起点,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传承乒乓球运动的这条道路上,中国一直在进行着自己的努力。
【1】【2】《中国体育年鉴.1963》,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65:14 《中国体育年鉴.1963》,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65:18 1960年4月,中国乒协主席、国际乒乓联合会咨询委员陈先,在南斯拉夫萨格勒布举行的1960年国际乒乓联合会咨询委员会上,作了关于1961年在北京举行第26届世界乒乓锦标赛筹备工作的报告并在这次会议决定我国双喜牌乒乓
【1】【2】球为国际乒乓球比赛用球。次年4月,第26届世界乒乓锦标赛在北京开幕。
作为主办国,这次比赛受到了中国政府的重视,董必武副主席、周总理、谭震林副总理出席观看中日、中缅乒乓比赛并接见全体人员。同时在第26届乒乓赛后,缅甸、民主德国、日本、捷克斯洛伐克、新加坡乒乓队先后在我国访问。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在这个百废待兴的历史阶段,顶住了世界所赋予的压力,展现了中华民族勇于承担的品质,这是世界的脊梁,直到今天,对于每个中华儿女来说,这都是一份宝贵的财富。1.4邻邦友谊——中国与亚洲邻国的体育关系
中华历史源远流长,中国与邻邦国家的交往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作为古文明发达的国家,曾吸引无数英雄尽折腰。但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十年探索时期,由于战争遗留下的问题和国家政治制度的差异性,中国与邻邦国家的体育交往的频度不尽相同。
总体来说,自1957年期,中国与朝鲜,日本,蒙古,越南,缅甸,印度尼西亚都有较频繁的交往。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朝鲜与中国的关系可谓是唇亡齿寒,体育作为交流的手段,促进了两国的国事访问,同时也促进了共产主义事业的发展。日本,在二次大战的时候,给中国人民留下了较大的伤害,但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十年探索时期内,中国与日本的频繁交流中,正视了历史同时在不同的政治体制下,相互交融,弥补了两种体制的不足。
印度尼西亚体育与中国的交往在1957年的时候就开始萌发,不过中间也存在四年的断层期,自1963年2月起,《人民日报》,《大公报》,《光明日报》,《北京日报》《中国青年报》,《体育报》先后发表社论和评论员文章,强烈指责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非法禁止印度尼西亚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衷心希望组织新兴力
【3】量运动会的主张能够实现被报道后,中国与印度尼西亚的体育交流更加的频繁起来,中国通过自身参与到新兴力量运动会的筹备过程中,也使中国与亚非国家 【1】【2】《中国体育年鉴.1949-1962》,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64:118 《中国体育年鉴.1949-1962》,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64:135 【3】《中国体育年鉴.1963》,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65:14 更好地交流合作。
1.5风云变幻——中国与社会主义国家的体育关系
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是世界两大相对阵营,中国作为社会主义阵营中的大国,与社会主义国家的体育交往是中国体育对外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
苏联,是世界上第一大社会主义国家,在中国建国初期,苏联对中国进行了很大的帮助,苏联在历史上也素有“老大哥”之称,但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十年探索时期,中国与苏联的外交关系出现了很大的裂痕。一九五八年七月,苏联驻中国大使尤金,利用我国在海军建设上希望得到苏联帮助的机会.向毛泽东提出了苏中建立一支海军联合舰队的要求。企图利用我宽广的海面,控制我国的海军。毛泽东拒绝了这个无理要求。苏方的这种做法,使中苏矛盾开始加深;一九六—年十月,苏共举行“二十二大”,赫鲁晓夫在会上公开攻击阿尔巴尼亚劳动党,同时再次大反斯大林。中共代表团团长周恩来坦率地批评了苏共领导的这种租暴干涉兄弟党内政的错误态度,诚恳地提出兄弟竞之间,要在互相尊重、独立和平等的基础上,重新团结起来,又谈了对斯大林问题的看法。超鲁晓夫顽固坚持错误立场,拒绝中共的批评劝告,会议没有结束,周恩来愤而提前回国.接着,苏联在报刊和书籍上.连篇累牍攻击中国的内政外交,使中苏两党之间的原则分歧
【1】扩大到两国关系上,导致了两国关系的进一步恶化。然而中国与苏联体育交往并没有受到这些问题的影响。中国派出了大量的运动队去苏联学习访问,同时苏联也派遣了很多运动队回访学习。
据相关资料表明,在社会主义建设十年探索时期,中国与社会主义国家的体育交往是最为突出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交流是推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车轮。1.6突破超越——中国与欧美发达国家的体育关系
欧美国家主要指西欧、南北欧,北美的经济发达国家。具体的有:德国,法国,英国,西班牙,瑞典,瑞士,挪威,奥地利,意大利,芬兰,北美的就是美国和加拿大。中国与欧美发达国家的体育关系在这十年时间积淀下,更加显而易见。
表1.中国与欧美发达国家的体育交往
【1】《中国当代史》,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5月第1版:258 年份19571958民主德国来访出访举重队1乒乓队1排球队1乒乓队1考察团1田径队1足球队1游泳队1水球队1手球队1排球队1冰球队1手球队1自行车队1足球队1乒乓队1体操队1乒乓队1足球队1来访法国出访英国来访出访游泳队1乒乓队1来访瑞典出访来访瑞士出访来访芬兰出访篮球队1篮球队1足球队11959速滑队1乒乓队11960田径队1射击队1代表团1乒乓队1乒乓队1乒乓队***6419651966乒乓队1乒乓队1排球队排球队1篮球队1乒乓队1乒乓队1乒乓队1羽毛队1乒乓队1
这段时间内,中国与欧美国家的体育交往很少,欧美国家仅有半数的国家与我国体育有过交流,其中民主德国与我国的体育交往较频繁,究其原因:一是同在社会主义阵营下的相互交流,二是战争后的国家重建无论在经济、政治、文化上都存在很多共同点,因此民主德国与我国的体育交往也成为中国与欧美发达国家的体育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其他国家而言,与中国的体育交往还处在一个探索阶段,而且表1中也表明乒乓球一直是中国体育对外交往中的重轴戏。虽然中国与欧美国家的体育交往存在局限性,但是正是这些微乎其微的体育交往,成为了中国与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体育交往的突破与超越。1.7广交朋友——中国与非洲国家的体育关系
有关资料表明:非洲有54个国家,47个国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大使级外交关系。
表2.中国与非洲国家的体育交往
年份******6419651966埃及来访出访篮球队1乒乓队1代表团1足球队1来访足球队苏丹出访来访突尼斯出访阿尔及利亚来访出访来访索马里出访来访马里出访来访几内亚出访来访加纳出访足球队1足球队1乒乓队1代表团1足球队1体操队1乒乓队1乒乓队1篮球队1足球队1乒乓队1乒乓队1
根据表2,可以看出在社会主义建设十年探索时期,非洲与我国的外交关系并没有现在这么明朗化,从体育交往的过程中不难看出,低频率,少国家,缺项目,是中国与非洲国家的体育关系的主要表现。然而,就是在这么艰难的过程中,中国与非洲国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特别是在新兴运动会期间,广交朋友是中国与非洲国家的体育关系的真实写照。2.中国体育对外交往的主要特征
2.1中国体育对外交往,以社会主义国家为主要面
1956—1966年是社会主建设的十年探索时期,这一阶段对外交往的特征是:无论是在体育交往频率上,还是在国家数量上,均是社会主义国家占主体地位。
以社会主义阵营为主的体育对外交往,对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具有引导作用。一方面,可以弥补运动项目在技能上的不足,例如:1957年12月1
3【1】日-58年1月8日,苏联乌兹别克体操队访问我国。另一方面,避免了在政治体制上的偏离,得到了较多社会主义的国家的帮助,也以社会主义阵营中的大国身份,帮助了其他国家,例如:新兴运动会的开展。2.2中国体育对外交往,以政府为主导
政府在体育对外交往的过程中起着主导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在外国体育代表队或团体来访的过程中,都有受到国家领导人的热情接待,例如:1963年2月15日,柬埔寨国家元首诺罗敦·西哈努克亲王和夫人以及全体柬埔寨贵宾,由周恩来总理,贺龙副总理,李先念副总理和夫人陪同,在北京工人体育馆观看了我国著名运动员为欢迎柬埔寨国家元首和全体柬埔寨贵宾而举行的球类表演【2】;
二、在对出国际奥委会,新兴力量运动会的筹备中以及北京举办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都是以中国政府为中坚力量,代表了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十年探索期的心声,同时也证明了日益强大的中国;
三、在世界范围内,以私人身份进行体育交流的微乎其微,首先,在中国,人们还在积极探索解决温饱问题,其次,世界的开放程度远不及当今社会,由此产生的私人出访的想法无法得到实施,即使是能够以个人的身份来访,他也必定有其特殊的身份,例如:1958年11月3日-15日,苏联支援陆海空军志愿协会主席别洛夫上将访问我国,11月【3】7日得到贺龙接见。
2.3中国体育对外交往,以维护国家主权为是非判断标准
在1949年之前,中国人民经历了一段水深火热的生活,战争曾经使得世界无视中国的主权,然而,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中国政府以不容置疑的态度处理中国的主权问题,在体育交往的过程中也被足一体现。
第一、中国退出国际奥委会的举动,是中国政府对自身主权的宣誓,面对国 【1】【2】《中国体育年鉴.1949-1962》,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64:78 《中国体育年鉴.1963》,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65:14 【3】《中国体育年鉴.1949-1962》,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64:94 际社会意图制造出的“两个中国”的局面,中国政府予以了坚决的反击,同时中国政府促进与台湾同胞的交流,粉碎了这个阴谋;
第二、中国在退出国际奥委会之后,对国际奥委会的歧视政策进行了抨击,同时对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国家给予了帮助与扶持,特别是在新兴力量运动会的筹备过程中,前期的准备,中期的参与以及后期收尾工作,中国都是以一个东方大国的身份推进着活动的进行。3.中国体育对外交往的积极影响 3.1对中国体育发展的影响
首先,体育对外交往使中国的优势项目日益凸显。主要表现在优势项目比赛的开展,必然会增加这些项目世界共同参与度, 从而导致水涨船高, 因而推动了优势项目整体水平的提高。北京举办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已深刻揭示了这一点。
其次, 体育对外交往能使中国的弱势项目变强。社会主义建设十年探索时期,中国不仅是在探索如何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同时在体育方面,在探索着一条适合中国体育发展的道路,通过体育对外交往,运动项目的交流不仅是量变,更是质变。
再次, 体育对外交往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仅以社会主义国家为例,苏联作为世界第一大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无论在哪一方面都一直在向其学习,但是体育是无国界的,朝鲜,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社会主义国家的体育交流中,让中国与世界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3.2对世界体育的发展
首先, 体育对外交往促进了世界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运动员在不断刷新世界纪录的同时刺激着世界各国参与到竞争的行列中。以新兴力量运动会为例,1966年11月26日陈满林在举重比赛中,以118.5公斤的成绩打破最轻量
【1】级推举世界纪录。27日肖明祥以158公斤的成绩打破次轻量级推举世界纪录。
其次, 对外体育交往加快了全球体育精英的交流速度, 使相互间的体育交往更加频繁, 体育对话次数不断增加。由此, 不仅缩小了体育强国与弱国之间的水平差距, 更重要的是促进了不同国家或地区间的文化交流, 使世界各国人民在相互 【1】《中国体育年鉴.1966-1972》,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3:8 学习和促进的氛围中, 不断走向友谊、进步和团结。4.结语
社会主义建设十年探索时期中的中国, 不仅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使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一个层次,而且中国的体育事业也同样取得了较大的突破。社会主义建设十年探索时期的中国体育对外交往,不仅在交往形式上有许多重大变化, 而且在交往特征上也有着鲜明的时代印记。社会主义建设十年探索时期的中国体育对外交往,不仅对中国体育的发展同时对世界体育的发展,都曾产生积极的影响。研究这段历史,对于我们在当今社会日益复杂的文化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去发展中国的体育事业,如何更好地让中国体育走向世界,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
参考文献:
【1】罗时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体育的对外交往,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年1月第1期
【2】傅砚农.《中国体育通史.第五卷,1949—1979年》,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 【3】中国体育年鉴编辑委员会编:《中国体育年鉴.1949-1962》,人民体育出版社,1964 【4】中国体育年鉴编辑委员会编:《中国体育年鉴.1963》,人民体育出版社,1965 【5】中国体育年鉴编辑委员会编:《中国体育年鉴.1964》,人民体育出版社,1965 【6】中国体育年鉴编辑委员会编:《中国体育年鉴.1965》,人民体育出版社,1982 【7】中国体育年鉴编辑委员会编:《中国体育年鉴.1966-1972》,人民体育出版社,1983 【8】上海大学,中山大学,安徽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苏州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编著:《中国当代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5月第1版
研修总结
时光飞逝,光阴荏苒,一年的时间莙政课题的研修即将划上句点,而期间的点点滴滴依旧历历在目,想说的太多。
依旧记得面试那天,很紧张,直接冲进面试房间的那一幕有些措手不及,事后我有埋怨过自己,因此当我得知自己有幸成为莙政学者的时候,更多的是受宠若惊,我也更加珍惜这个机会,想要证明自己的价值。就这样我踏上了莙政课题研修的道路,一开始就知道科研是要花费很多时间的,而事实证明远比我想象的多很多。刚接触到科研还有些陌生,我的指导老师一直在帮助我,起初罗老师指导我从7个事件的划分入手,让我对我所做的课题有了初步的了解,而后就是对资料的整理,罗老师推荐给我《中国体育年鉴》,《中国体育通史》等书籍,整理资料是我最难忘的过程,原来《中国体育年鉴》是古董级的藏书,学校的图书馆不对外借,只有老师和研究生才能参阅,我跟阅览室的阿姨磨了老半天,阿姨才勉强借给我,为了能够快点完成,我常常是一呆一整天,后来阿姨也熟了,去阅览室借书也就方便了些,总是坐在那个靠窗的位置,阳光透进来,辛苦却很幸福。后来,我又对这些资料进行了重新的分类,归到7个事件当中。很快,一学期就过去了,为了迎接考试,课题就被搁置了一段时间,不久就迎来了暑期的生活,这个暑期因为莙政课题的研修而变得充实有意义。一方面,通过暑期的研修,增加了自身对科研的认知度,同时也弥补了自己在体育史学这方面知识的欠缺;另一方面,我也收获了与台湾交流学生的友谊,与他们相处的日子里,大家相互分享,相互学习,七夕节,我和台湾莙政研修的学生一起赏西湖,品龙井,会大师,许心愿,这些难忘的记忆使得莙政研修成了我的情人。最后,为了完成结题论文,我在网上寻觅了很久,希望能够有些参考,只是这方面的文章太少,我只能转向我的导师,罗老师给了我很多帮助,借我参考文献,帮我修改论文,让我很是惭愧。
莙政课题的研修,是我大学生涯的一个转折点,让我告别了上课,吃饭,休息,学生组织的各项活动这一尘不变的生活,课题研修也是我大学生活中熠熠生辉的一部分,在跟罗老师的学习中,我明白了课题研修不仅仅是完成课题,更重要的是对科研的严谨态度,对于任何事情来说,这都是一笔可贵的财富。而我将会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积累这笔财富,完善自我。通过莙政课题的研修,我也更加坚信,不可能,只是别人的观点,是挑战,绝非永远。在学术探索的道路上,永无止境,但是我会怀着一颗虔诚的心,脚踏实地的一路向前„„
第二篇:第六节 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
第六节
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
一、学习目标提示
郑和下西洋的背景、概况和历史意义;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抗倭业绩;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自卫反击战与《尼布楚条约》签订。
二、重点难点讲解
1、明清时期对外关系的时代特征(1)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2)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日益尖锐,甚至发展成为大规模的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3)中国的政策逐步由对外开放转为闭关锁国。
(一)郑和下西洋(西洋:主要指文莱以西的南洋各地和印度洋一带)
1、条件:第一,明朝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物质或根本条件)
第二,罗盘针的使用和地理、天文导航技术的进步;(技术条件)
第三,明政府的大力支持;
第四,郑和本人的航海经验、勇敢精神、组织才能;(个人条件)
2、目的:宣扬国威(即宣传明王朝的强盛)、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即发展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和满足统治阶级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主观目的。郑和下西洋主要出于政治目的;是贡赐贸易
【比较】新航路的开辟:A、时间早:前者比后者早半个多世纪;
B、规模大:郑和船多、船大、人多,远远超过后者;
C、次数多:郑和7次下西洋,是开辟新航路无比比拟的;
D、意义:是适应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和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是经济利益的趋使。
其目的是侵占海外殖民地,掠夺财富,进行资本原始积累。——主要出于经济目的。
3、郑和下西洋的盛况
时间:1405-1433年次数:先后7次海船规模:最大的海船长44丈,宽18丈 船数:每次航行大小船只有200多艘人数:每次出海2.7~2.8万人
到达范围: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地区
4、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A、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
(他所倡导的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处、共享太平,为亚非国家之间的交往确定了不成文的准则,对后世影响深远)——这种航海行为与西方形成鲜明的对比:
欧洲航海家们在航海过程中抢劫掳掠,大搞欺诈性贸易,激起当地人民的强烈反抗;
B、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远航的规模大、时间久、航程远。郑和堪称世界航海事业的先驱
C、郑和远航促进了我国人民与亚非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友谊,进一步扩大了华夏文明的影响。
——这方面同样与西方形成鲜明的对比:
新航路开辟,虽客观上密切了世界的联系,但随之而开始的殖民扩张却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造成了他们的贫穷和落后。
D、郑和下西洋以后, 直接推动了更多 的中国人远涉及重洋促进了南洋地区的开发郑和下西洋。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是封建统治阶级夜郎自大陈腐思想的体现。
5、郑和下西洋的局限:郑和下西洋有其时代的局限性,其目的不是发展对外贸易,而仅仅是为了“扬威异域”, 所以采取了不计经济效益的政策,从而带来巨大经济负担,不可能持久下去。
(二)民族英雄戚继光抗倭 明朝中期的倭患;(“倭寇”是指明朝中期骚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日本武士、商人和海盗。)
【拓展】产生的原因: ①外部原因:日本,14~15世纪(元末明初);封建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国内社会矛盾尖锐——日本西部封建诸侯为聚敛财富——缓和矛盾——组织商人武士到中国沿海抢劫、掳掠;
②内部原因:中国;
A、直接原因:海禁(严格限制私人贸易)——东南沿海的一些奸商与倭寇勾结,致使倭患愈演愈烈;
B、根本原因:明朝后期,宦官专权,政治腐败,海防松弛;
因此,整个明朝,始终存在倭寇问题,但明朝中期的“倭患”,有着与明初不同的特点, 那就是:倭寇与中国奸商互相勾结,为害更为严重。
2、戚继光抗倭事迹:(1)戚继光抗倭斗争事迹:台州九战九捷,荡平侵扰浙江的倭寇;(2)、与俞大猷合作,重创福建、广东倭寇;基本肃清东南沿海倭寇。
(2)戚继光抗倭胜利原因:戚继光抗倭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得到人民支持;戚家军纪律严明,战斗力强;戚继光抗倭决心坚定(名言:“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治军有方,战术灵活,指挥正确(“鸳鸯阵”);抗倭斗争得到明朝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各地抗倭斗争的配合。【鸳鸯阵,中国古代阵法之一。中国明代军队抗击楼寇时采用的一种疏散的战斗队形。明代军事将领戚继光,根据东南沿海地区多丘陵沟壑、河渠纵横、道路窄小和侨寇作战特点等情况,创立了此阵。鸳鸯阵阵形以11人为一队,最前为队长,次二人一执长牌、一执藤牌,长牌手 执长盾牌遮挡倭寇的重箭、长枪,藤牌手执轻便的藤盾并带有标枪、腰刀,长牌手和藤牌手主要掩护后队前进,藤牌手除了掩护还可与敌近战。后者执长3米的毛竹,选其老而坚实者,将竹端斜削成尖状,又留四周尖锐的枝枝丫以形似鸳鸯结伴而得名。】(三)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
新航路的开辟后,葡萄牙在哪些地方开展了殖民活动?有什么特点?
1)地区:非洲(西岸、东岸一些据点)和亚洲(印度果阿、马六甲、澳门)为主,在美洲占领巴西;2)特点:建立军事据点,商站;垄断商路;进行欺诈性贸易;
1、明朝中期以后世界形势的变化16世纪初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西班牙、荷兰人来到东方,西方殖民者占领南亚、东南亚的一些地方,又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中国。
2、明代以前的澳门
澳门在秦始皇时属南海郡番禺县,在唐代属东莞县,宋代澳门居民以渔业为生,南宋末年,张士杰曾在澳门与追来的元军大战。明成化年间,在妈阁山中兴建了妈祖阁。
3、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
新航路开辟以后,葡萄牙殖民者占领满剌加(马六甲),就开始不断侵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16世纪中期,他们通过欺骗、行贿手段在澳门登岸,买通澳门守将租借澳门为暂居贸易地,以后又长期租占澳门。
4、明朝政府始终拥有澳门的领土主权
澳门民政和司法权归香山县主管,载货船只交税,居住交地租, 中国军队戍守,香山知县制定“澳夷条例十则”,对不服管辖的葡萄牙人惩办。以上说明,明政府对澳门拥有不容置疑的领土主权。
第三篇:3-3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文化
第3课时 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文化1.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原因及条件(1)国家统一、疆域辽阔,为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2)隋唐统治者,尤其是唐前期统治者推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是其重要原因。(3)先进繁荣的经济文化产生了吸引力和融汇力。(4)交通发达,使中原与边疆来往便利,促进了边疆各族政治、经济、文化与中原的联系和发展。2.边疆各民族的发展及其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对唐朝的民族政策的理解(1)唐朝对边疆少数民族采取了较为开明的“绥之以德”和“抚九族以仁”的政策。该政策的特点是对少数民族施之以德,示之以友好,辅之以交流。表现在:其一,对归降的少数民族“全其部落,顺其土俗”。其二,设置机构,仍旧由少数民族贵族管理本部族;其三,加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2)实行这些政策的原因:社会条件是魏晋南北朝以来的民族融合以及唐朝所拥有的强盛国力;统治者对民族关系问题的开明认识等。这些政策实行的根本目的是缓和矛盾,维护唐朝社会安定和统治,这种政策的实施有利于少数民族社会的进步,有利于唐朝经济文化的发展,也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例1】(2009?? 北京东城4月)唐朝诗人温庭筠送渤海王子归国时赠诗:“疆里虽重海,车书本一家。盛勋归旧国,佳句在中华。”下列对渤海国的表述,正确的是()A .7世纪末黑水
第四篇:《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教案(旧人教版高三)
《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教案(旧人教
版高三)
《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教案(3)(旧人教版高三)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汉朝的外交与汉文化的影响。秦汉与朝鲜半岛的往来;中国与朝鲜半岛的贸易往来。秦汉时期的中日交往;中越经济文化联系。丝绸之路的开通;丝绸之路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海上丝绸之路。汉朝与安息的交往;汉朝与大秦的交往。
二、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对两汉时期中国与朝鲜、日本、越南、安息、大秦等国交往情况以及当时这些国家历史状况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联想习惯,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归纳中外历史知识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秦汉时期,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诸方面都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在对外交往中,中华文明的影响不断扩大。
2.对外交往的过程,也是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相互学习的过程。在两汉时期的对外交往中,中国的文化向外辐射,同时,中国人民也吸取和借鉴了其他国家的文明成果,发展了中华文明。
3.在世界古代和中世纪,人类基本上处于隔绝状态,各国之间联系较少,但是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连接着当时世界不同的几种文明。这在古代和中世纪史上,意义尤显重大。
教学要点
一、与朝鲜的关系
1.两汉与朝鲜的密切往来
2.中朝贸易的发展
二、同日本、越南的交往
1.两汉与日本的关系
2.两汉时期的中越经济文化联系
三、丝绸之路
1.丝绸之路的开通
2.丝绸之路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3.海上丝绸之路
四、与西亚、欧洲的往来
1.汉朝与安息的交往
2.汉朝与大秦的往来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两汉与朝鲜、日本的关系;丝绸之路;汉朝与大秦的往来。
教学难点:中外交流中的相互影响。
课时和教具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关于本节的导入新课,建议教师:回忆本章的引言,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秦汉的历史地位与当时世界各大文明区域历史发展的大致情况,然后引入本节的授课。在本章起始教学时,虽然已经对本章导言作了教学处理,但是那时学生只可能初步地且较为被动地接受一些结论性的概念,经过前几节的学习,掌握了一些具体史实,必然会对本章总引言有更进一步的认识。这样导入新课,不仅可以使转入本节的承接更自然一些,而且这时回忆导言的概述,温故知新,可以帮助他们学会对已学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加深理解,也使教学内容前后照应,形成整体。
转入本节引言的教学,应使学生认识:在古代世界,人类形成了几个相对隔绝、独自发展的文明中心以及相应的文化圈,其中以中华文明为中心的东亚文明在两汉时期又有了新的发展,这是汉朝对外交往比以前更活跃的基础。这时,中国对外往来更加频繁,活动的范围也更大了,而且在中外交往中,官府间的外交活动也更加频繁,这种使节往来又带动与促进了民间往来。
二、关于“与朝鲜的关系”
朝鲜与中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朝鲜半岛上逐渐形成一些国家之后,他们与汉朝就有正式的使节往来,而经济、文化上的交流则一直非常密切。朝鲜半岛上的居民创造了他们自己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时,他们也大量吸取与借鉴中国的文明成就,发展了他们民族的文明。中朝友好交往与经济文化的交流,对中华民族和朝鲜民族都是有益的。
讲授本目内容时,学生应当了解到以下中朝交往的史实:其一,朝鲜与中国的关系很密切,交往从未间断。在中原地区每有**之时,一些中国人就避祸而去,战国纷争与秦汉之交时有许多中国人到朝鲜,东汉“灵帝末,……百姓苦乱,多流亡入韩者”。三韩则多次派人赴汉朝。这些往来对朝鲜文化的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辰韩就吸取与借鉴了秦汉文化的先进成果。其二,中朝经济贸易往来频繁密切。朝鲜特产输入中国,中国铁器、铜镜、漆器等输往朝鲜。这样的经贸往来,使双方互通有无。中国的文明当时处于世界先进行列,对朝鲜的发展进步也产生了影响。
三、关于“同日本、越南的交往”
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隔海相望的近邻,日本列岛上,很早就有居民生活。很早以前,中国人就知道日本,就有了交往,水稻和铁器也由中国经朝鲜传到日本。
本目内容以汉朝时人们对日本的了解与两汉时期中日交往为中心,展开了这一时期的中日关系的叙述。第一,人们对日本的了解。据《汉书•地理志》记载:“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后汉书•东夷传》也有这样的记载,看来这是一些部族国家。当时,中国人已经知道日本列岛居民生产、生活的一些情况,并且中、日之间也有一些联系。第二,中日之间的交往。徐福浮海东渡的传说,在中日两国都是从古流传至今,日本考古发现的一些工具、器皿的制作也有的同中国相似,两者相互印证。汉武帝时,日本一些部族小国与汉朝已经有了通使关系;汉光武帝时,倭奴国得赐印绶。以后,倭国又遣使来汉。中日交往的历史,既有中国正史记载,又有考古文物佐证。这种交往促进了日本生产和文化的发展。
关于中国与越南的关系。越南与中国山水相连,联系更加密切。中国从越南输入土特产和东南亚的珍稀物产,中国的铁器、农耕技术、水利技术也传到越南,中越经济文化的交流,对两国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都有积极影响。
四、关于“丝绸之路”
两汉时期,中国与西方之间的交通也日益发达,古代世界的东方与西方的几个文明地区联系起来。中国的丝绸驰誉世界,中国被称为“丝国”,中西交通线也被称为“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
本目的教学内容包括: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在讲课时,主要突出丝绸之路。
关于“丝绸之路”,学生应当掌握的内容有:其一,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国地处东亚,与西方遥隔万里,且又有高山、沙漠屏障,路途多有险阻。张骞出使西域,对丝绸之路的联通,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自此以后,中西交通日渐发达。强盛的西汉政府对于丝绸之路的畅通也很重视,“自博望侯开外国道以尊贵,其后从吏卒皆争上书言外国奇怪利害,求使。天子为其绝远,非人所乐往,听其言,予节……以广其道”,并且设置亭站,“西至盐水,往往有亭,而仑头有田卒数百人,因置使者护田积粟,以给使外国者”。当时,世界各文明区域尚处于隔绝分散的状态,交通工具也很简陋,丝绸之路却沟通了东西方的交通。其二,对照地图,弄清丝绸之路的走向和经过地区。其三,丝绸之路对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作用。中国的丝绸、铁器,以及许多生产技术,经过这条交通线西传;“殊方异物,四面而至”,许多外国货物由此进入中国;佛教后来也由印度经中亚、西域,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秦汉时期,我国与东南亚及南亚地区的联系,主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其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国南海浩瀚无涯、台风肆虐,但是一些商人船舶不惧风浪,很早就往来于中国与东南亚之间。西汉中后期,汉朝政府也重视这条航路,派人远航,直抵东南亚和南亚一些地方,海上丝绸之路就成了一条中外交通的重要航线。其二,海上丝绸之路的方向、大致航线与经过地区。其三,海上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它加强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特别是官方的经济交流与民间的海上贸易更加活跃,扩大了秦汉文化对外的影响。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还从海路沟通了东、西方外交联系,拓展了中国、亚洲濒海地区、欧洲一些国家的外交活动范围。
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都正式开通于两汉时期。当时,中华文明的影响、汉朝政府的外交活动与中外经济交流、文化交流,都有了明显拓展,开始突破仅限于周边近邻的范围,走向西亚、欧洲和北非。
五、关于“与西亚、欧洲的往来”
两汉时期,罗马帝国、安息、汉朝都曾盛极一时,发展了各具特色的文明,丝绸之路贯串这几个文明地区。自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开通以后,各文明中心之间的联系比过去紧密一些,直接的外交活动也开始了。
首先教材简介了安息以及安息与汉朝的联系。安息是地处丝绸之路中段的西亚大国。“武帝始遣使至安息”,他们也“发使随汉使者来观汉地”,两国已有正式的使臣往来关系。由于安息地处丝绸之路中段,这一优越的地理条件,使它成为罗马帝国与汉朝之间的中转站,安息商人多从事转手贸易。
接着教材讲授了汉朝与大秦之间的外交活动,突出介绍了双方都有直接交往的愿望以及东汉甘英使大秦未果,大秦安敦王朝遣使来汉的史实。公元1至2世纪,罗马帝国处于疆域最大、经济最繁荣的“罗马和平”时期,罗马文化发达昌明,与秦汉文明,东西相互辉映。中国古代史书的记载,说明当时中国与欧洲开始有了直接往来。
小结、两汉时期,中国对外交往活跃起来。既要看到汉朝在社会发展、经济文化发展诸方面处于世界先进行列,成为东亚文明的中心;同时又要看到人类各文明地区各具特色,中外交往使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文明进步都受到有益的影响。
第五篇: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测试题 2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测试题
一、选择题 :
1、1958年10月,山东范县县委书记作报告:“人民进入新乐园,吃穿喝用不要钱,......人民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这一现象产生的影响是:
A.提高了生产力B.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C.出现了农村城镇化趋势D破坏了农村生产力
2、“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生活先好起来了,......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的波浪式的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能比较快的富裕起来......”体现这一理念的是:
A.建立人民公社B.鼓励发展个体企业
C发展乡镇企业D 设立经济特区3、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时指出: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目的是:
A 借鉴资本主义经验B改变计划经济体制
C宏观调控资源配置D解决和发展生产力4、1983年12月1日,商业部通告全国:敞开供用棉布,取消布票。从此:自1954年9月9日开始使用的布票成为历史文物,这说明
①中国已经全面迈向小康社会②政府改变了行政手段调配资源的做法
③中国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 ④中国的棉布生产已经出现了供过于求的局面
A.①②B.②③C.②③④D.③④
5、春联是我国独创的一种文学形式,贴春联常用以抒发人们对生活的赞美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1979年安徽玉明一公社社员写到:借新帐还旧帐帐帐不清,吃一斤买一斤斤斤不断。横批:已经过去。这幅对联说明了
A.人民公社运动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祝愿在新的一年里能丰衣足食
B.旧中国农民悲伤的生活状况已经过去
C.改革开放的春风催绿了神州大地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效果6、1958年,中共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主要教训是:
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B.经济建设的速度一定要快速发展
C.社会主义阶段要实行按劳分配D.经济指导方针要符合经济规律7、20世纪60年代山东,农村吹哨上工,农民听到头遍哨子不买帐,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晃晃,为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措施是:
A..人民公社B.大跃进
C.农业合作化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8、1950年全国高考的作文试题是:“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下列事件不可能发生在这个幸福的年代里的是:
A.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B.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C.社会主义制度基本不确立D.一五计划即将完成9、《春天的故事》中唱到,“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诗篇的主题是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C.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D.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10、小脚老太跳迪斯科,反映了
A.迪斯科最适合小脚老太B.农民物质生活的改善
C.人们社交礼仪的变化D.人民文化生活的丰富
11、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进行了四次重大调整,其中改变了所有制性质的是
A.土地改革B.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C.人民公社化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2、“新乐园真正强,四面八方是楼房,有大学有工厂,公园街上白花香,柏油路,明又亮,汽车穿梭排成行。人民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要钱......”
诗中描述的现象的实质是
A.范县城镇化取得了重大进展B.范县经济取得重大发展
C.经济建设中左倾错误思想的泛滥D.范县进行着大跃进
13、某位导演要开机拍一部“春天的故事”的电视剧,主要描述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如果你是一位编剧,要为该电视剧写剧本,你要找的关键词主要有:
①十一界三中全会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③国有企业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⑤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⑥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⑥D.①③④⑤⑥
14、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材料反映了
A..农村生产经营权发生变化B.农民拥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活力D.土地所有制发生了变化
15、中共八大和十一界三中全会的相同点是
A..都肯定了实事求是是马克思思想路线
B.都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C.都把发展生产作为党和国家的重点
D.都结束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
16、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人民公社体制下的A.土地所有权B.生产经营权
C.农产品的分配D.过于分散的经营权
17、“点-线-面”,我国最终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开放格局.以下区域开放的先后顺序是: ①14个沿海港口城市②经济特区
③沿海经济开发区④上海浦东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
C.②①③④C.②③①④
18、时尚中国的表现有:
①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②穿着打扮日益个性化
③改善居住条件,兴起装修热④流行语言的变化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③④
19、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同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诗中反映的是上世纪50年代末的情景,情景出现主要是由于:
A、经济建设缺乏经验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D经济建设比例失衡
20、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实施的条件是:
土地改革的完成国营经济的组织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全行业公私合营的实现21、2004各项产品与1965年相比,钢产量,发电量增长10-20倍,粮棉产量也成倍增长,取得如此重大成就的原因是: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进行
C.扩大对外交往,引进外来技术和资金D.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2、1958年,中央政治局北戴河会议通过决议:1958年钢产量要达到1070万吨,为此,开展了大跃进运动,主要造成了。
A..自然资源的严重破坏B.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
C.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D.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23、经济全球化是历史的必然,对于中国,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为适应这一趋势中国采取的历史举措是:
A..实行改革开放B.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C.改善中美关系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4、1958年《红旗》杂志转引毛泽东的话:义们的方向,应该有秩序地把工、农、商、学、兵组成一个大公社,从而构成我们社会的基层单位。这反映出当时
A党中央忽视客观规律,经济建设急于求成B党和政府加快改造步伐,建立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C党和政府急于求成,片面强调生产关系的公有化程度
D为适应生产力发展而急需改革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25、“一五”计划的完成,奠定了我国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这主要是指
A.加强西部地区交通建设
B.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C.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D.实现了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26、1958年,中共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主要教训是:
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B.经济建设一定要快速发展
C.社会主义阶段要实行按劳分配
D.经济指导方针要符合经济规律
27、余华的小说《活着》中有这么一段,描写20世纪50年代末,有个小孩拿着父亲的铁皮箱交街道干部炼钢。这段描写反映的历史现象应该是在:
A土地改革运动中B三大改造中
C大跃进运动中D人民公社运动中
28.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说,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不成功的,这样说的原因是:
A没把经济建设放首位B严重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C过分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D严峻的国内国外环境制约
29.深圳特区酝酿将“一市两制”范围扩大到六区,新增达到两区将享受:
A高度自制权B特殊社会制度
C部分政治主权D特殊经济政策
30.有学者认为,改革开放前新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有两种典型,即“一五”模式和“大跃进”模式。前者的实质是
A照搬苏联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B经济战略是全面跃进
C注重市场机制D坚持工业和农业同时并举
二、非选择题:
31、江泽民主席《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在会上的报告》指出:“一个世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请回答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分别指什么?三位伟大人物的主要贡献各是什么?
32、概述中国共产党制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和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总路线的历史条件?说明两者在内容上的侧重点有何不同?它给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各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3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28年初,苏联发生了粮食收购危机,农业丰收,国家收购上来的粮食却比上年同期减少了近二百吨。斯大林认为,粮食收不上来是富农造成的。于是斯大林一方面采取强制措施,强迫富裕农民把多余的粮食按固定的价格卖给国家,违抗者的粮食和工具将被没收,本人被判处徒刑。另一方面,开始推行农业集体化的政策。第二年斯大林决定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对富农采取消灭的政策。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工业建设和城镇、工矿区的发展,城镇人口迅速增加,国家对商品粮和工业原料的需要急剧增加。然而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束缚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难以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粮食问题特别严重,1952年7月至1953年6月,国家收购的粮食比供应的商品粮少了20亿公斤。1953年夏,因自然灾害,夏粮减产35亿公斤,粮食形势更加严峻。
回答:①依据材料概括苏、中实行农业集体化的相同原因是什么?(1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苏、中实行农业集体化的相同目的。(2分)
②中国的农业集体化在过程、方针、原则上与苏联有何不同?(3分)
③苏、中农业集体化造成了哪些相同的问题?(2分)
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共在解决这些问题上采取的重大举措有哪些?(2分)
34、材料一:建国之后,中国共产党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进行了一系列探索,53年开始了三大改造,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合作化后期出现了过急过猛的问题,所以人民公社化运动也出现了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情况,刮起了“一平二调|三收款|”的共产风。
〈1〉 结合人民公社的特点,说明人民公社的结果如何?并说明人民公社的历史命运。
材料二:1976年我国人均年消费粮食只有381斤,到1978年,全国农村还有2.5亿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也出现了严重欠帐。当时人们生活在购物证和一大堆花花绿绿的票证里,一切必需品实行严格的供应。
〈2〉 材料中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为改变材料二中的现象,党和政府作出了怎样的重大决策?
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各种信用卡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有长城卡,牡丹卡,一卡通......〈3〉 结合材料并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我国新时期信用卡出现的原因。
答案:
1-30:DBDBDDDACDBDCACBCACDDCDCDDCBDA
31.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1)推翻统治中国几各年的君主志制制度;(2)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3)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
主要贡献:(1)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发动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前,他提出的三民主义是那一时代最具有进步必珠思想。(2)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思想是二址世纪最宝贵的精神财富。(3)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在建国以来革命和建设成就的基础上,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1)32.历史条件;1953年总路线的条件是: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已完成,人民政府
已掌握国家经济命脉,即将开始计划经济建设;抗美援朝战局胜利已定,国际环境安宁;民主革命遗留问题已基本解决,人民政权巩固。1958年总路线条件: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我国进入全面经济建设新阶段;中共借鉴苏联经验教训,结合本国建设经验,努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但由于反右派扩大化,助长了经济建设上的“左倾”思想滋长,背离了党的八大有益探索的成功经验;周边国际环境缓和,经济建设有急躁情绪。
(2)侧重点不同:过渡时期集中主力发展重工业,侧重于工业化这个主体,逐步实现三大改造作为两翼,力求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全面建设总路线,侧重于 多快好省的“快”字,片面追求工宵业生产高速度,反对“保守”,大炼钢铁,以粮为纲。
(3)影响: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后,全国各行各业大力支援工业建设;同时完成了三大改造,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由于工作过粗过急也遗留一些问题;1958年总路线提出后,党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工业以钢为纲,农业上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客观经济规律,抗乱了生产关系,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国家面临建国后最严重的困难。
(4)启示:经济建设总呼线的制定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应正确引导保护好人民群众向往尽快改变经济文化落后面貌的积极性,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切忌经济建设形势好转就头脑发热,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33.答案:①相同原因:粮食短缺问题。相同目的:为本国的工业化服务;奠定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
②过程:由农业合作化到人民公社化;方针:积极发展,稳步前进;原则:自愿互利。③问题:超越了当时农村生产力水平,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损害了农民利益,造成了农业生产长期滞后。
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减轻农民负担,直到今天废止农业
税。
34.〈1〉搓伤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是造成严重经济困难的因素之一。经过调整后,人民公社长期存在,1978年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废除人民公社体制。
〈2〉原因:左倾错误的发展,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决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
〈4〉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体制的变革,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信 用卡的快捷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