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媒体论文
论新媒体
作者:阮胜磊
摘要:如今媒体事业发展迅速,媒体传播更是一代一代的更新如今的新媒体是怎样
发展起来的呢?又是怎样的息息相关的影响我们的生活呢?
关键词:新媒体 微博 传播 影视
正文:
如今,媒体在我们看来已不陌生,甚至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片段,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旧媒体(报纸、电视广播),到新媒体(网络媒体、移动媒体),再到新新媒体(更加强调互动和参与的社会化媒体),媒体业正在经历着自印刷术发明以来的又一次全新的变革。
十年前,电视广播和电影是我们获取外界信息的最主要的来源,信息传播相对比较单调,简单。那时候彩色电视在普通民众家中还未普及,普通百姓在家看的只能是黑白电视,这是当时最吸引人的媒体形式,相对于广播报纸来说。电脑还未进入人们的意识形态中,所以,新媒体在普通民众心里还没有初步的萌芽和进驻,人们仅仅是从视听的角度被动的吸收外界信息。而在之前,电视还是一个传说的时候,人们通过胶片电影以及报纸收音机来获取外界信息。这种获取信息途径过于单一化。但是聪明的人类不会止步于这种媒体形式的。
这就演变成媒体形式及传播途径的多样化和贴切化。以及当代媒体艺术的形成都与人类审美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改变。进而衍生成新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是当代艺术界的新主流,作为一种产生于现代科学技术利用中的艺术类型.它颠覆了传统美学体系,改变了我们对传统艺术审美的认识,是全新的视觉体验。同时,新媒体艺术还推动了艺术与其他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并在不经意问渗透到我们生产及生活的各个方面,为艺术走向大众开辟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境地。
使用信息技术制作的新媒体艺术作品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今天,新媒体艺术依托新技术的强大威力。以传统媒体无法抗衡的互动性、综合性和强烈的现场感,已经成为了与架上艺术、装置艺术并驾齐驱的主要观念艺术媒体。相对于传统艺术而言,新媒体艺术可以让作品与更多的观众进行直接交流。因此,新媒体艺术家罗伊·阿斯科特(Roy Aseott)认为:新媒体艺术最鲜明的特质是连结性与互动性。交互性作为新媒体艺术的主要特征是基于信息科技与艺术的整合之上的。随着Internet和其他基于计算机技术的传播媒介的发展,单向交流的垄断已经被打破,互动正成为一种趋势。作为艺术作品,它的交互性可以用来描述两种互不关联的特性。一方面,它表明艺术作品的观赏者可以控制自己采用何种顺序来进入某个艺术作品;另一方面,这一概念也可用来描述在艺术作品的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日益增长的交互性关系,它与反馈相关。一般来说,新媒体艺术“交互”的范围和程序都强于传统艺术载体,新媒体艺术应该充分利用这种能力来改变艺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
在艺术创作上有了新的突破,艺术家不再是独立创作,欣赏者同参与创作的特点恰好迎合了大众的自娱心理,因而吸引了众人的积极参与。新媒体的出现的出现改变了艺术的创作方式、欣赏方式、传播方式,甚至影响到艺术创作的理想、观念。作为一种新型的艺术媒体,艺术顺应了多媒体时代科学技术与各艺术形式横向组合的趋势,实现了艺术和技术的有机结合。
新媒体艺术作为一种强大的传播手段。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甚至塑造人们的情感和思想,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它代表了当今艺术发展中最有力、最尖锐的探索力量,综合与融会了各种艺术样式,体现了艺术发展的复合性与多元性。以很自信地说,在不远的将来,新媒体艺术这个领域将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大众,促进社会的发展。
百科上说,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同时,新媒体传播途径的多样化也给我们带来了方便。比如交互(即触摸媒体),更比如微博,以及多种社交网站。
2010年是中国互联网的微博年。在这一年,新浪、腾讯、搜狐、网易等门户网站巨头先后大张旗鼓地进军微博服务。进入2011年,百度、阿里巴巴也向新浪抛出了合作的橄榄枝,新浪或将使用百度搜索引擎替代谷歌,阿里巴巴旗下PHPWIND在去年9月9日宣布和新浪微博打通,这一系列现象在体现微博热的同时,也引发了对微博如何长期生存发展的思考。
“微博问政”已经成为今年“两会”的新亮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经有122位全国人大代表、166位全国政协委员在新浪微博专区开通了微博。很多代表委员将自己准备的“两会”议案、提案和建议发到微博上,和网友互动,并将反馈意见收集用以完善议案、提案,以便更好地反映民意。全国政协委员、爱国者总裁冯军甚至直接提交提案,建议政府及其下属部门开通微博,及时对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信息进行发布,并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从互联网行业发展的角度看,微博大热是不是预示着这个行业本身的发展前景?是不是有足够健康可持续的商业模式,让这种热闹转化成“钱”途?
再次,移动互联网新媒体也占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其包括新媒体之间的合作。新浪副总裁在演讲中提到“新浪在过去一年里提供了我们开放平台,我们自己定位了四个层面,另外一方面我们在2007年推出我们自己的开放平台,这个平台是开放的,然后在未来我们给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我们在这个平台之上跟一些合作伙伴提供子平台,但是这些平台本身对于我们合作者我们的开发者来讲也是开放的,我们希望在这个基础之上可以提供一个更好更垂直的开放环境。”这表明,新媒体的产生和发展与社会息息相关。
交互(即触摸媒体)在中国由起步到发展,我们正在亲眼目睹,不可否认,我国的触摸媒体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未来的发展,谁都不可预测。但我们可以相信,未来触摸媒体在新媒体传播与交流中起着很大的作用。比如现在的智能手机的发展和普及,催生了各种新媒体形式的发展和普及,正如上文提到的微博客户端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客户端使用量增多。用户也随之增长。
交互设计,又称互动设计,(英文Interaction Design, 缩写 IxD 或者 IaD),是定义、设计人造系统的行为的设计领域。人造物,即人工制成物品,例如,软件、移动设备、人造环境、服务、可佩带装置以及系统的组织结构。交互设计在于定义人造物的行为方式(the “interaction”,即人工制品在特定场景下的反应方式)相关的界面。(来源:维基百科)
交互设计师首先进行用户研究相关领域,以及潜在用户,设计人造物的行为,并从有用性,可用性和情感因素(usefulness, usability and emotional)等方面来评估设计质量。(来源:维基百科)
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如今已经发展到一种可观的程度,普通民众也正在从中受益。
在过去,媒体这个概念专指那些专业的新闻机构,他们利用自己的记者和硬件优势,收集和筛选各种新闻信息,以平衡、中立、可信的形式呈现给读者。信息的传播是一条单行道:从媒体到消费者,缺乏必要的反馈。这一模式之所以能够成行,来自于这些机构对印刷、广播等传播渠道的独占。通过收集和创造的信息,他们建立起庞大的读者用户群,这些正是广告商们梦寐以求的受众。结果是,他们既能从读者的订阅中获利,也能从广告商的针对性广告中获利。
但互联网改变了这一切。新闻网站、博客、社交网络的崛起证明了,在新的时代,信息发布的成本已经接近于无。任何人都可以非常简单的建立自己的网站、博客、Youtube 视频频道或是 Twitter 账户,发布自己想要传播的信息。技术的进步大大加快了信息发布的速度,互联网的病毒式传播特性让用户关注更容易被聚集,而各种类型的搜索和推荐引擎的崛起也让这些新时代的内容发布者们可以获得比传统媒体更大的优势。
在一夜之间,我们自己仿佛已然成为媒体。
参考文献及网址: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http://www.xiexiebang.com/wiki/%E4%BA%A4%E4%BA%92%E8%AE%BE%E8%AE%A1
附录: 众说新媒体:
(1)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2)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熊澄宇教授:“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 媒体形态。”
(3)上海戏剧学院新媒体领域陈永东副教授:“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媒体及各种应用形式,目前主要有电子菜谱媒体、互联网媒体、掌上媒体、数字互动媒体、车载移动媒体、户外媒体及新媒体艺术等。”
(4)新传媒产业联盟秘书长王斌:“新媒体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
(5)分众传媒CEO江南春:“分众就是区分受众,分众传媒就是要面对一个特定的受众族群,而这个族群能够被清晰地描述和定义,这个族群恰好是某些商品或品牌的领先消费群或重度消费群。”
(6)清华、北大总裁班刘东明老师认为:“新媒体从狭义上定义是继报刊、广播、电视、杂志等传统媒体之后,基于网络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型媒体,通常也被称作数字化媒体,包括互联网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机航媒体、户外液晶、移动电视、电子报刊等等,并且更多新的形式不断涌现。从广义层面定义,新媒体是相对传统媒体的big five,电视、杂志、报纸、广播、户外之外的所有媒体形式(媒介即信息,只要能传达信息的即为媒介),多元化、多渠道、多形式。新媒体发展速度远远超越传统媒体,并且呈现出融媒介、整合营销的大趋势。”
第二篇:新媒体平面设计论文
1新媒体中平面设计的信息梳理
当受众面对具备大量信息的网页或者广告电子屏时,设计师对信息的归纳与整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受众不希望被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中,那样会给自身造成一种负担,会觉得浏览信息很累,从而拒绝接受设计师所力图传递的信息。在传统意义上的平面设计中,设计师会采取一些技巧,比如以功能强弱、构图层次、主次关系、图像外观来进行分类,遇到一堆图片时,可以利用摄影的构图来编排,比如远景、近景等。同样的在新媒体中,设计师也可以采取一定的方法进行分门别类,比如一个以特色菜为主题的网页,设计师将需要展现的信息按照食材进行分类,分别为葱爆肥羊、咖喱嫩牛、豆瓣石碇鱼、霸王鸡等,然后将图片、文字、声音等信息按照上面的4个菜品进行分类,最后布置在主页和子页对应的位置上。在布局的设计过程中,无论载体是平板电脑还是智能手机,最好不要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而是采取组别的形式,将需要发布的信息进行分类,然后放在相应位置,到底要分多少类,这取决于载体大小,一般来说,载体越大,分的种类就越多,一般来说屏幕的物理尺寸大小和像素大小都制约着信息的容量大小,这与传统媒体排版是一致的,只要在载体上控制适当的规格,对信息进行精心组织,都会让受众觉得舒适。
2信息主次关系的合理布局
当代人的生活节奏很快,不管在哪里,低头看手机,抬头看电子屏,设计师要想让所设计的内容抓住受众的眼球,最好的办法就是简洁明了的内容。设计的精髓在于既要传递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也要让受众有美的享受,所以在设计上给予受众一定的空间,才能互相碰撞出火花。对信息的主次关系必须进行合理区分,主体信息一定要有足够的空间来展现,在传统的平面设计中,设计师会有目的地留白,利用留白来减轻页面所造成的窒息感,利用留白也可以扩展设计的空间,利用留白使形式产生一些变化。面对新媒体时,设计师同样会用类似的技巧来处理画面,不过由于是新媒体,信息的主次关系与传统媒体还是会有一些区别,它会更为复杂,信息的主次将以累加的形式呈现,逻辑和结构关系的要求更高,比如一本电子杂志,首页会出现主要内容的信息,每个子页面又会有独立的内容,这些子页面可能还会分出下一级的独立内容,因此将所有的主体内容抽取出来,再按照层级的关系来编排。
3图片信息的优势
越来越多的平面设计以图片作为主要的设计元素,与此同时,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用户浏览页面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图片总是比文字更能给浏览者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效果,因此在平面设计中,图片的地位极为重要,在新媒体中甚至还有专门的图片展示区域让浏览者去欣赏。新媒体中的图像可以是静态的,也可以是动态的,或者两者组合而成。在传统设计中,图片有自己的编排法则,例如主体之间要注意位置关系、图片之间的组合关系等。在新媒体中,设计师面对静态图像可以采取与传统平面设计一样的方法来处理,但是对于动态图像就要考虑手机和电脑的不同浏览体验,一般来说新媒体的内容更为丰富,受众在获取信息的时候可以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所以在处理动态图像的时候,应该遵守下面这些标准:第一,所有的编排都是突出同一个主题,尽量将同一个主题的动态图像放置在一起,这样才会让版面显得完整;第二,主体部分应该是静态图片和文字,便于用户观看,视频和音频只能作为补充,然后利用新媒体的特点让他们彼此产生关系,以避免浏览者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中;第三,任何一种编排方式,都必须让浏览者迅速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内容。设计师使用电脑的时候要依托电脑,在电脑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如果只是照单全收,设计出来的作品必定是冷冰冰的,失去人类所应具备的灵性,因此平面设计作为新媒体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不能为了迎合新媒体而扭曲了其固有的属性,设计师必须遵循其内在法则,才能在新媒体中拿出亮眼的设计。
第三篇:浅谈新媒体专题
新媒体对学生的影响
新媒体发展受众的速度极其惊人。李开复曾说:“一种传播媒体普及到5000万人,收音机用了38年,电视用了13年,互联网用了4年,而微博只用了14个月。”校园里不用微博或者不看微博的学生,可谓凤毛麟角,会被同学们视为“外星人”。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明与普及,社会的虚拟化倾向日趋明显,虚拟的生存空间,是新媒体带来的客观存在。”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副主任李林英说。
李林英和她的同行们承担了一项有关新媒体在大学生思政课中的应用的课题,该课题选取全国部分高校的近2700名大学生,进行了走访和调查。调查显示,网络终端设备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必备工具,大学生是接触和使用新媒体最早、最直接的群体。网络搜索成为大学生解决学习问题的最佳途径,大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将网络与自身的学业需求结合起来。登录网络社交工具成为大学生网络第一行为,63.1%的大学生连接计算机网络后所做的第一件事是打开QQ等聊天工具,16.3%的大学生则首先打开“人人网”(社交网站)首页,这说明大学生热衷于网上交往形式。新媒体在改变着大学生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祖嘉合说,新媒体满足了大学生对海量信息的需求,也解答了他们对现实问题的一些疑惑,但是有调查显示,“90后”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感较前几代有所下降,对网络的不信任感会延伸到现实社会中。对此,我们能做些什么?应该引起广大教育者的重视和反思。
“因为新媒体强调受众对信息进行评述、解释、分析与选择,因此会张扬大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质疑的精神。但大学生涉世未深,当他们将这些能力与精神迁移到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中时,不免会出现自我意识的过度膨胀,还可能沉溺偏狭的个人世界,甚至会产生一些偏激的想法,这需要在思政课教学中加以引导。”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院教师郭丽萍说。
从提高“到课率”到提高“抬头率”
中国矿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院长田霞上了30年思政课,让她感到困惑很大的是如何实现从提高“到课率”到提高“抬头率”,如何确保思政课“进头脑”。
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让高校现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模式受到影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单向灌输,学生处于被动的受教育状态。而新媒体环境下,教师需要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网络等技术手段进行双向交流。
北京理工大学对教师新媒体的应用调查显示,教师获取信息的能力和技术一般的占39.4%。影响教师利用网络获取资源的因素包括:技术能力不够(29.5%)、资源有限(22.4%)、缺少培训(17.1%)。教师对数字资源现状不满意的占35.3%,认为多媒体教学资源不足的占89.4%。
“在新技术的使用方面,教育者的脚步落后于受教育者。”李林英说,在新媒体环境的影响下,在庞杂的信息流的冲击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提升说服力和感染力,让思想政治理论课入脑入心,成为学生真心喜欢、终生受益、毕生难忘的课程,是摆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面前一个重要的课题。
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彭庆红认为,当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初步实现了系统化、科学化、专家化,但在通俗化、学生化、时代化方面还不够,需要教育者认真反思。
如今的新媒体技术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机遇。“新媒体使得每个人成为媒体的使用者和创造者。”祖嘉合说,技术的变革应该引起教育模式的变化,在强调学生主体性方面,要提倡老师少讲,学生多讲,模式的创新也会带来教育效果的变化。高校要建立新媒体使用效果的评价体系,以更好地融入原有的教育生态,可以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入手进行评价。
祖嘉合说,应该清醒地看到,现实中存在大学生对新媒体的不当使用。比如,有的人在网络上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有的人对新媒体传播的信息缺乏足够的认识,产生消极的人生观,个人主义价值取向凸显;有的人对网络依赖过度,情绪、人格受到影响,等等。对此,她建议,应该建立网络评论员队伍,从学生、教师中招募优秀的青年骨干,在新媒体上对广大学子进行理想信念、人生观、行为规范的引导。同时,要建立有影响的博客平台,这种平台要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主辅博客相互呼应,资源共享,教师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引导教学。
“如何通过多媒体技术来进行宏大叙事,就是个难点。”教育部社科司副司长徐维凡说,比如,思想政治理论课关于社会发展趋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内容,应该怎么去表现,才能让学生喜闻乐见,都是挑战。日本的经济漫画、社会漫画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用漫画的形式来阐释经济现象、社会现象背后的社会规律,使之“具象化”,这些漫画甚至都得到了成年人的喜爱。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王民忠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要有阵地意识,有学生的地方就要有教育者的声音。教育者要注重主体性实现的途径,特别是要在“有用”和“有趣”上下功夫,切实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据北京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侯光明介绍,把新媒体应用到思政课教育教学中,是个很有前景的领域,北理工将加强硬件投入力度,下一步将建立“价值建构虚拟实验室”。在“严肃游戏”中完成隐性教育
中国传媒大学游戏专业研究生田育霖跟同龄人一样,是个爱玩游戏的“90后”,她在高中时,就曾玩过美国一款名为“模拟人生”的游戏。这款在欧美风靡一时的社区类游戏教给她怎样与人交往、经营家庭、旅行、举行派对等,但是因为意识形态和社会风俗的不同,田育霖从中学到的技巧运用在实际生活中还是有些出入。
在不少人认为网络等新技术是“电子海洛因”的时候,对于虚拟世界价值观念的输入在慢慢引起很多国家的重视,“严肃游戏”开始尝试用于教育、军事、医疗等领域。比如,训练军人使用异国的文化,让人们在工作时发挥团队精神,教导儿童理解科学原理等。这在国内尚处在起步阶段。
“严肃游戏”启发了很多思政课教师,基于“严肃游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辅助教学的尝试已经在国内高校展开。据北京理工大学新媒体中心主任王立群介绍,该校的研究团队开发了“情商加油站”的“严肃游戏”,主要是教初入校门的学生如何面对感情,计划在今年秋季学期针对大一学生铺开。
中央戏剧学院学生杨扬参加了该游戏的测试,她说,游戏的场景设置要么在图书馆、食堂,要么在操场、宿舍等,非常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提供的建议也很真诚,比如大学生应该怎样过情人节。一同参加测试的同学们经常谈论,玩这个游戏给自己的教育和启发特别大。“这种仿真的教学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教育游戏中得到思想政治道德体验,从而达到隐性教育的目的。”王立群说。
李林英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环节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比如,有些高校举办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学生讲师团年级汇讲”,学生围绕某一指定的教学内容自拟题目,以团队的形式自己完成备课、授课整个过程,课件制作精美,还会利用数字视频等形式展示教学内容。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学生的创造力,提升了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效果。
独具个性的博客也开始走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并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博客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交流方式,已被大学生群体广泛地接受和青睐。2003年,我国高校教师之中首次有人将博客应用于教学。2006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首次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博客。北方工业大学则于2006年年底在天涯论坛建立了一个“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博客。事实证明,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如果能将博客适当地引入,并加以规范管理,将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的有效补充。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课堂教学仍是目前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形式,借助于多样化新媒体样态的其他教学形式仍然只是对课堂教学模式的扩展和丰富,其基本定位是对主课堂教学的辅助和补充。
第四篇:网络新媒体传播论文
进入21世纪以来,传播技术的革命大大改变了媒介环境和传播生态,使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发展日新月异,那关于网络新媒体传播的论文怎么写呢?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是网络新媒体传播论文,仅供参考。
【摘要】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发展势头迅猛,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网络新媒体以自己独特的优势迅速赢得市场,获得受众的青睐,逐渐从边缘走向主流。网络新媒体的传播具有凸显受众主体地位、互动性强、信息发布及时、信息获取方便等特点。它对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和消极双重影响。
【关键词】互联网 网络新媒体 信息传播
一、网络新媒体发展:从边缘走向主流
中国互联网络从1994年开始进入基础设施建设,到现在已经走过了17个年头。在这17年里,网络媒体的发展经历了摸索、完善到壮大的过程。目前我国网络技术、网络基础设施、网络资源、电信技术、数字技术等呈持续高速发展态势,社会逐渐实现网络化。99.1%的乡镇和92%的行政村接通了互联网,95.6%的乡镇接通了宽带,3G网络已基本覆盖全国。①整个社会就像一张蜘蛛网,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跨越了时空阻隔。
与此同时,重大新闻事件报道让网络媒体优势得到充分显现。在2003年“非典”事件中,网络媒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提供的互动平台让受众及时获取信息。在孙志刚事件中,网络媒体为在其中起到了巨大作用,最终导致一个实施了21年的不合理制度――《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的终止。更为重要的是,政府部门逐渐意识到网络媒体巨大的发展前景。目前新闻网站已经成为传统媒体的延伸,变成了主流媒体。我国新闻网络媒体主要包括三类:综合类新闻网站、门户网站的新闻频道和传统媒体的网络版。2009年中央重点新闻网站日均页面访问量已经达到5.2亿,与2002年相比增长了近4倍。②在网络媒体蓬勃发展情形下,传统媒体向网络媒体伸出了橄榄枝,以积极主动的方式参与到网络新媒体的发展中来。
二、网络媒体的传播特点
作为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网络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网络媒体凸显受众的主体地位,打破单向传播局面。自网络新媒体快速发展以来,受众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凸显,受众不仅是信息产品的消费者,而且是信息的发布者。在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传播者,博客、播客、微博以及论坛社区的诞生让每个人都拥有了信息发布的权力。如果在QQ空间或网页上读到一篇很好的文章或者是看到一段精彩的视频,我们可以通过转发的方式让很多人都来分享。我们也可以在博客上发表自己的文章或者制作网络视频,如果作品够精彩、有特色,可能会在一夜之间变成网络红人,这样的事例已不胜枚举。
其次,网络媒体具有很强的互动性。以往传统媒体主要以单向传播为主,受众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即使有互动,也是延迟的。随着Web2.0技术的兴起,网络新媒体互动性得到了充分体现。论坛和社区、QQ、MSN、博客、微博等等都是受众进行交流互动的场所,许多新闻网站也提供了互动平台,受众可以随时发表自己的观点,作者会及时进行回复。2006年《时代》杂志将“人物”颁给全球数以亿计的互联网使用者,《时代》周刊对此解释说,社会正从机构向个人过度,个人正在成为“新数字时代民主社会”的公民。③基于普通人之间信息互动的Web 2.0技术,让人人都成为传播者。
第三,网络媒体信息发布及时,传播速度快。基于宽带网络的连接,信息传递迅速,尤其遇到突发事件,及时性就充分显现出来。现在的3G手机已具备多种功能,轻便易携带易使用,可以迅速将事件发生的情景记录下来,只要与网络进行连接,信息立刻就会在网络上传播开来,让人们第一时间获取消息。由于网络信息发布门槛比较低,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发布信息。2011年3月11日发生日本地震的消息也是最先通过网络获得,而有关日本地震的消息第二天才见诸各大报纸的头条,然后才是一系列的追踪报道。
第四,网络媒体让信息获取更加方便快捷。互联网拥有海量信息,借助搜索引擎准确定位,人们可迅速找到所需信息。使用者在搜索引擎窗口键入关键词,按下回车键,几秒钟的时间内就会出现大量相关信息。门户网站新闻更新及时,突发事件滚动报道,让人们能及时获得最新消息。通过设置超链接功能还能让人们通过阅读一系列相关专题报道,对事件有一个清晰全面地了解。网络上有大量免费的视频、音乐、学习资料等等资源供人们欣赏使用、下载保存。各种数据库的建立,电子出版业的发展,让学术资料的获取更加容易,有利于开展各项研究。
三、网络媒体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网络媒体的诞生给社会各个方面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交往方式乃至整个社会的结构。
(一)网络媒体的积极影响
1、丰富精神生活,给日常生活带来便利。心理学家马斯洛曾经将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五个层次,认为在人的低层次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就将有更高层次的需求出现。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满足,有了更多闲暇时间,对精神文化的需求逐渐增加。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更高层次的需求。
2、形成传播新格局,推动传媒产业发展。新媒体的出现,让传媒市场发生了巨大变化,新媒体以其独特优势迅速占领市场。在眼球经济时代,传统媒体也在改变策略,一方面对大众化的市场进行细分,另一方面通过与新媒体合作,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以期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将传媒这块蛋糕做大做强。1994-2010年16年间,中国信息产业年均增长超过26.6%,发展速度快,经济规模跃居全国工业之首,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和先导性的产业。④
3、提供言论发布平台。民意需要得到充分表达。如今作为信息发布平台“新秀”──微博的兴起和壮大发展,为受众提供了一个更加方便快捷的言论发表渠道。2010年中国微博市场注册用户数量将达到7500万,增长速度创下中国互联网应用发展之最。⑤它成为公众参政议政,表达心声的有效途径。在2011年3月举行的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中,至少数十名政协委员首次同时用微博直播会议。截至2011年3月3日,共有两会的代表、委员331人开通了新浪微博。⑥这可以说是推动民主政治的又一大举措。
4、提供舆论监督新途径。网络新媒体为人们更好的行使信息表达权、知情权和舆论监督权提供了更新的平台,观点的自由表达形成一股强大的舆论力量,从而对事件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这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前一段时间网络上流行官员及相关部门“晒账簿”,这就是公众舆论监督的产物,它有效促使相关部门的工作能在更加清晰透明的`环境中进行。
(二)网络媒体的负面影响
新媒介是把“双刃剑”,它开阔了人类交往的新天地,推动了信息时代的向前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
1、网络监管难度加大。在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传播者,网络信息平台并不像传统媒体具有严格的审查把关制度,很多信息发布者也不是专业新闻从业者,不能充分认识真实性原则,有些信息没有经过核实就进行了发布,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2011年3月全国各地发生盐荒事件,一些人在网络上散播谣言,加之商家炒作,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一股抢盐热,由于相关部门及时出来辟谣,才逐渐平息了这股**。由于网民身份隐蔽性特征,也很难对他们进行处置,这给网络管理带来很大不便。
2、塑造“媒介人”,影响现实人。截至2010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人,较2009年底增加733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4.3%,较2009年提高了5.4个百分点。⑦对于很多人来说,上网已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但是网络毕竟不是现实社会,它的虚拟性使很多人上当受骗。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容易误导受众,特别是对未成年人,因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还很有限。现在很多人都患有“媒介依存症”,他们宁愿在网络中寻找自己的价值,也不愿意回到现实中来。
3、冲击我国文化的影响力。互联网让我们跨越国界,超越时空阻隔,交流沟通更加便利,它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个“窗口”。通过网络,我们与外界的接触越来越频繁,对异域文化的了解日益增多,殊不知其他文化正在对我们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改变着我们的各种观念。也许是由于求新,人们总觉得别国的东西就是好的,这会降低本土文化的影响力,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受到很大冲击。
总之,网络新媒体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也改变着整个社会的面貌,在给社会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我们要趋利避害,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的积极作用,消除负面影响,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
参考文献
①②谢利,《从草根走向主流 新媒体改变传媒格局》[EB/OL].③《互联网使用者当选〈时代周刊〉人物》[EB/OL].④《中国网络媒体角色嬗变 从“草根”走向“主流”》[EB/OL].⑤李智,《内容为王终端多元――2010中国新媒体市场回顾》[J].【网络新媒体传播论文】相关文章:
1.视觉传达设计与网络传播论文
2.新媒体传播视域下的体育文化交际论文
3.新媒体时代体育文化传播分析论文
4.新媒体新闻传播的文化考量分析论文
5.浅析新媒体时代受者传播角色的变化论文
6.新媒体动漫传播的新趋势论文
7.网络传播及网络舆论的生成作用论文
8.大学生网络新媒体论文
第五篇:论文:新媒体的本质
新媒体的本质
作为最重要的代表之一,互联网也在越来越多地炒热“新媒体”这一概念。但关于新旧媒体之间的概念区别、量化分析等工作却一直处于模棱两可的状态。相对于“新媒体”,报纸、广播、电视这些传统媒体是发展展望如何?其间是否存在着错综复杂、难以割裂的关系?诸如此类的问题还需要进行长期的实践检验与理论探索。本文尝试以从新旧媒体之间的共性与区别点中进行一些初步的分析,以求找出其中必然与偶然的联系。
重新认识媒体:
要想真正认识新媒体,必然就要从源头再次认识媒体。因为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的一些错误观念容易会异化媒体。媒体的本质,应该包含两部分,一是介质,二是使用介质的人。但在媒体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过于关注媒体介质的变化,例如人口传播到纸质印刷,再到无线电,包括如今的互联网,技术的革命不断地推动了媒体的革命,但是万万不可把技术的革命完全等同于媒体的革命。
回顾媒体的每一次变革,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相对于技术的滞后,使得这些变革显得过于匆忙与晦涩。为什么呢,原因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掌握新介质技术的人还没有准备好,只有他们准备好,充份理解并掌握新技术的特性之后,媒体的革命才有可能成为现实。回顾广播电视刚诞生时的音像隐约不清,信号易受干扰,再到互联网初期蜗牛般的网速,均是如此。
在媒体的变革过程中,还有一种异化的观念:新媒体出来了,老的媒体就都要消亡。其实不然,介质和技术并不代表着媒体的全部,技术只是传媒革命的推动力之一。当技术掌握在少数人手上时,它曾经被人为地神秘化与权威化,直到互联网时代、新媒体时代,一台电脑、一根网线就可以造就一个网络电视台,技术的大众化和普及化终于能够让我们不再过份关注介质技术,革去了媒体身上神秘的外衣,最终让我们审视到媒体最根本的使命:传播信息。
在新媒体时代,我们重新关注于信息的传播,这是一种否定之否定,是更高层面的回归。原始的人口传播的狭窄传播面受限于手段,而网络时代的信息传播超越了之前的广播式的广而告之,进行了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传播,近乎无限的空间为受众提供了无限种可能,每个人都可以找到适合他的需求的东西。为了实现这种可能,所有的技术、更多的介质在为这种信息传播服务,这就是新媒体的发展壮大的技术与理论基础。
新媒体发展的四个阶段
新媒体、传统媒体,本质都是媒体,所以新媒体的发展也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映射着媒体发展的各个阶段,不同的阶段划分出不同的业态。在研究媒体的发展史时,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新旧媒体的区别决不只是简单的时间上的先后。比如,在广播诞生时,并没有多少声音去认可宣传广播是新媒体,电视诞生时,也没有人去定义“广播报纸是旧媒体,电视是新媒体”。但为何到了互联网时代,突然地就出现了“新媒体”这一词汇,狠狠地在互联网与之前的媒体之间划出了一道鲜明显著的界线呢?到底区分着新旧媒体的标准在哪里?我们不妨从另一个角度来剖析一下媒体发展的历程。
第一就是成长阶段。简述之就是“让别人知道你。”知道你是谁叫什么做什么。这时的受众处于认知阶段,媒体对自身所诉求的是知名度、了解度。对商业化的开发就是广而告之。从媒体角度来说,“媒”开始形成,“体”尚未健全。
其次是发展阶段,同样归纳为 “让别人了解你。”从广而告之进化到了营销推广。媒体同样也需要营销,通过营销,开始提高自身美誉度,提升品牌价值。媒体的作用在这一阶段开始得到展示。
第三是成熟阶段,总结为“让别重视你。”这前三个阶段的发展终于让媒体自身的价值完整形成,也带给媒体充分驾驭价值的能力,从而让媒体从业者成为现实中的“无冕之王”。不论是报纸还是广播电视,传统媒体都已经成功地发展到第三阶段,不论是口碑还是市场价值,都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因此获得了一个新的名称“主流媒体”。然而,我们常说开始、发展、高潮之后就意味着结束,可是媒体的发展可绝不能满足于“成熟阶段”的高潮,我们决不能象一部小说、一场戏剧那样,在高潮之后选择尾声,选择结束。接下来怎么办?如何继续发展?于是绝大多数的传统媒体在这一阶段进入了瓶颈,进入了迷茫。不想寻找出路或者找不到出路的,则彻底地划入传统媒体行列,坐吃山空,等待着原始成本的消耗殆尽。新旧媒体的分水岭就在这里形成。
第四自然是要寻求突破,怎么去描述呢?终于找到了“让别人需要你”来进行准确的概括。在知道、了解、继而重视之后,一种全新的价值就体现在“需要”中。因此,当我们本来还迷惑于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看报纸、不看电视、不听广播,为什么他们可以如此地忽视那些“主流媒体”?原因在于,他们的需要可以通过互联网、手机去不同程度地弥补、替代。媒体最大的危机并不在于不受重视,而是被忽视。看起来是一种说法的两种表达,实际上却存在着根本的区别。媒体要向前方发展,就必须要跨入到“需要你”的新阶段。只要让受众感觉到他需要你,离开你就不行,必须有你,那么你这个媒体的价值将是空前的,将会是完全渗入到受众的生活中去的,将是真正在步入新媒体阶段的。
回首四个阶段,我们可以看到,新媒体不是空中楼阁,不是凭空就从第四个阶段突然出现的。它是媒体中的一部分,是媒体经历发展之后的更高阶段的体现。它必须得遵循所有媒体发展的规律,也必须认认真真地经历成长、发展、成熟这三个培育阶段。然后通过技术的革新、通过理念的突破,迅速地进入到第四阶段,从而真正以新媒体的面目展现在大家的眼前。
新媒体新在哪里
首先,观念一定要新。媒体在历史的发展中留给我们许多宝贵的财富,但同时也留下了一些在不同时期的定式与束缚。前面讲过,新媒体并不意味着你可以从第四阶段直接起步,你依旧要经历之前的三个阶段。换一句话,相对于传统媒体、相对于主流媒体,新媒体的首要工作就是补课,通过对传统的媒体经营、管理理念的更新,迅速地追赶已经被拉下的距离。在这方面,无论是从新浪的网络新闻采编之道、盛大的网络游戏经营之道、还是淘宝的网络商业推广之道,都在不断地向我们展示出闪耀着新媒体发展智慧的一个个全新的理念。传统谚语讲:长江后浪推前浪,网络语言续上去:前浪死在沙滩上。这些死在沙滩上的浪头们最起码都具有一个共性,就是观念没有及时更新,没有及时补上。
其次,手法要新。这是新观念采用后的一种自然反应。当我们明白了面对新媒体的受众不再是象以前那样一到时间就会搬张小板凳来听你讲、看你说,当我们明白了他们既是我们的受众又是我们信息来源的互动群体,我们就要采取与之前截然不同的操作手法来适应。这里的关键词就是“互动、聚合”。网易的广告宣传语叫“网聚人的力量”,就是在表达着这样一种理念,网易的核心价值源不在投资方、不在技术开发,而在于网民的力量。为了能真正实现“网聚”这股力量,从而诞生了网易所有的互动手法、营销运行理念。新媒体们正是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尽一切可以操作、运作的手法,最大限度地收集受众的加馈,整合互动的资源。
第三要应用新技术。我们讲,新媒体的一些新观念、新手法实际在传统媒体中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比如说“互动”,过去报纸有读者来信,电台有听众点歌,电视也有嘉宾入座。再说到“及时”,电台、电视现场直播的时效性也绝不亚于新媒体。所差异的就在于新技术的应用。从表面上来讲,如果直接将一个传统的电视频道更换一个网络台标,改变原先的有线电视网为互联网传播信号,似乎一个“全新”的网络电视台就此产生。而实际上,主持、编辑、记者都没变,节目还是那样做,设备还是那样的设备,这根本就不是新媒体。新媒体除了观点与手法的更新外,更看重新技术的应用。象DV技术的普及化、家用非编设备的廉价化、以及宽带网络的发展、传输手段的日益丰富,使得网络电视台的建立理念与流程都变得不再同于往日的庞杂与琐碎。仔细研究就会发展,任何一家成功的新媒体,背后都有着全新的技术应用支撑,使它的发展有别于之前的缓慢与昂贵,也从而赢得时间、赢得机遇。
第四是新的应用。实际上前面三者的新,多多少少还是在通过新的瓶子更快更多地包装了旧酒。新的应用就是在新观念、新手法、新技术条件下的再创造。例如,在互联网时代,我们意识到网民的信息需求是第一的,我们在帮助网友尽可能地收集他们所需要的信息,我们也通过技术人员的研发,发展了越来越快、越来越精确的计算引擎,1998年,一名叫谢尔盖·布林的年轻人就在这三者之上推出了一种叫作“Google搜索引擎”的新应用。于是,本世纪初最大的创业神话便由此产生。
由此可见,观念新是动力,手法新是技巧,技术新是保证,应用新才是最终的发力突破。没有前三者的保证,新应用只能成为空想,而没有新应用的表现,前三者只能成为叫好不叫座的无奈之举。
新媒体的融合发展
因此,我们就非常清晰地发现,新媒体绝对不是与传统媒体对立的,更严格地讲,它们也不应该是两种独立的媒体概念,而是应该在一个统一的框架之下,在不同阶段、不同发展条件下的终端表现形态。
随着报纸电子化、电视网络化,传输手段、接受终端的不断演化,我们越来越感受到传统媒体的新媒体化。例如短信互动在广播中的无所不至的运用,网络视频通话在电视直播的现场互动,连上网站看电视节目,打开电视看网站。在层出不穷的网络新技术的应用与武装下,再过几年来看,我们很难说出看到的到底是网络化的电视,还是电视化的网络。在电子纸已成熟应用至书籍出版物上之后,如果在廉价化与大规模商用开发上取得突破,到时候呈现在街头桌后的将不再是一叠叠的纸张报纸,而是一张柔软的、可不断变幻版面、随时更新内容的电子报纸,那么,这到底是新媒体的报纸化,还是报纸的新媒体化?
而反过来,如果今天的新媒体,脱离了对于受众“需要”理论的重视,忘却了在发展初期孜孜以求的“四新”应用,在创新应用上停滞不前,在观念上开始固步自封,满足了这几年开拓市场所带来的浅显所得,必将在媒体的发展之路上,逐步落伍,退化成为明天的传统媒体,成为一个迅速被受众所遗忘的昨天媒体。不能融合先进,沉淀下来的必是积疾。
信息永久传播,媒体发展常青。
(太湖明珠网 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