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用户媒介素养论文五篇范文

时间:2020-02-24 07:20: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媒体用户媒介素养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媒体用户媒介素养论文》。

第一篇:新媒体用户媒介素养论文

1媒介素养的概述

虽然世界上各个国家对媒体素养的定义都不相同,但是分析各国对媒体素养的内容,基本上没有差别。德国学者巴克认为媒体素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力,批判力、灵活运用能力、理解能力、创造力。批判力即指人们能够运用自己现有的知识,对发生的事情进行总结概括和反思;理解能力即指人民对媒体所传达出来的知识的掌握能力、理解能力;创造力即指人们针对出现的各种媒体内容,可以运用自己现有的技术对其进行处理和改变,包括对内容的创新以及对媒体形式的创新。有部分学者还总结出了媒介素养所具有的三种常见模式,即“知识型模式”,即人们对信息的理解、价值方面的认识;“能力型模式”,不同的人获取信息的方式、评价信息的能力以及传播信息的方式;“理解型模式”,该模式比较侧重于对信息的理解能力以及判断能力,其强调人们能够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文化知识、技术能力来更好地理解信息。

2我国媒介素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国际上很多国家(地区)比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都已将在正规的教育体系当中纳入了媒介素养方面的教育。比如在如本,教育部门将媒介素养纳入了学生日常文化知识的学习课程当中;香港在学生的英语课学习当中,纳入了媒介素养的教学内容。但是在我国的大陆地区,很多民众并不知道“媒介素养”一词的基本含义,更谈不上对它的深入了解。面对我国媒体行业的迅猛发展,媒体信息量的不断增多,我国的媒体素养缺失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1对媒介素养教育意识的淡薄

随着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出现,人们对媒体信息的看法也有所改变,更多的人喜欢用批判性的思维去分析媒体信息。批判性思维固然是好,但是很多群众却将自己的思维局限在这一种模式当中。在微博当中,拒绝对立的思维模式经常出现,很多人喜欢怀疑一些信息,但本身却缺乏这常识性,有的群众对媒体更多地是采取一种功利的心理。人们没有意识到自己文化知识的缺乏、媒介素养的淡薄对分析问题能力的影响,这种批判性的思维一方面容易使群众的思维出现局限,同时也可能为社会带来一些**。同时,我国的一些政府部门也没有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没有将其纳为自己研究的一个课题。

2.2媒介素养教育规划的空白

在新媒体发展的这几年当中,有学者分析了我国的媒体素养的教育情况,很多机构、学校在开展这一方面的教学时,仅将内容停留在了理论层面。在我国很多的小学,并没有将媒体素养的教育当做一门正是的课程来开展,而青少年所谓新媒体的主要受众,其正处于思维方式的养成使其,缺乏一个良好的媒体素养教育,会使青少年对媒介信息产生错误的认识,不利于其今后的发展。2.3缺少专业媒体的支持媒体作为向大众传播社会信息的主要平台,其的职责是站在一个客观、公正的角度来报导生活当中出现的各种新闻、信息。但是在现实生活当中,很多媒体为了追求自己的商业利益最大化,放弃了作为一个媒体人应当有的职业操守,虚假、夸大新闻的事情频繁发生。随着我国媒介产业化进程的逐渐推进,很多媒介开始走进市场,在市场利益的诱使之下,很多媒体为了满足少数群众的趣味,信息的播放呈现低级化的趋势。很多媒体播送的新闻都显得庸俗、愚昧,对于社会的重要新闻不播送,反而寻找一些低级趣味比较重的小事,大众对媒体的信任感也在逐渐丧失。

3用户媒介素养的提升方法

3.1用户媒介素养有待提高的内容

3.1.1对信息的敏锐程度面对目前网络中存在的各种各样信息,用户在选择信息之前一定要对信息具有一定的敏锐感,要学会选择信息。比如在微博当中,有很多虚假的信息,即使作为一名传媒人,但是由于利益的诱惑,而然会散布一些不真实的信息,若是群众对信息没有一定的敏锐程度,则会受到虚假信息的影响,成为该信息的另一传播者。如果用户一味地去回避接受信息,则会造成媒体资源的大量浪费。因此,新媒体的用户要能够培养自己对信息的洞察能力、识别能力,需要用批判性的思维去看待信息,有选择的接受一些信息。作为一个理性的新媒体用户,其需要通过证据而不是自己的直觉来分析信息,再评判信息的可信度时需要从每一个小细节入手。但是因为每个人的浏览信息的习惯都是从小就培养的,因此要使其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改变自己的习惯,显然是不容易的一件事。需要用户自身的重视,以及外界的帮助。除此以外,作为信息传播的开始人,作为媒体人,应当注意自己在发布信息时候的措辞,在选择需要传播的信息的时候,要能够站在一个普通用户接受能力的角度分析。

3.1.2用户知能的培养新媒体作为一个信息的传播平台,其对个人用户的媒体素养培养起到很大的影响。要想提高用户的媒介知能,需要改变传统的技巧培训,转而增加个人的媒介文化素养。知能强调个人的能力,一般受过教育的公众都能够准确识别虚假信息,但是,做一个好的信息传播者,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胜任的,这取决于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就需要用户能够提高自己的知能。

3.2新媒体用户素养提升的路径

3.2.1微博对用户素养提升的帮助微博的以下两个特点有助于新媒体用户素养的提升。第一,即时共享。微博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客户端即时发布自己看到的信息,同时微博还为客户开通的转发的功能,使用户之间的信息传递更加快捷。同时,微博还鼓励每个群众都成为新闻的播送者,对自己看到的实况进行即时的报导。群众参与信息传播的门槛被降低了,这也就表明了个人的媒介素养在无形中得到了训练,每一次的信息分享,每一次的信息播送都是一次锻炼的机会。第二,交互性。微博的用户既可以作为信息的发送者,也可以作为信息的阅读者。在一个用户的身上,担负者两种角色,具有极强的交互性。同时,人们可以在微博上寻找到跟自己累死的人,相互交流,拓宽自己的坚实。

3.2.2教育对新媒体用户媒介素质的提高学校和家庭共同开展对孩子的媒介素养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其可以相互补充。学校教育比较系统,具有较强的强制性,可以保证长时间稳定地为学生灌输媒介素质提高的理念。利用老师的权威性,相学生传授有关于当下新媒体的一些知识,来指导学生参与到课外时间当中,亲身感受新媒体,了解自己提高媒介素养的重要性。家庭是学生与新媒体接触的重要地点,因此在学生接触新媒体过程中,家长要对学生起到督促的作用。比如学生在浏览微博的时候,家长可以和学生共同分析某一条信息,传授孩子分析、筛选信息的思路,培养孩子对负面信息的洞察能力,提高学生的批判思维。

3.2.3媒体的参与从事媒体工作的人员大多都接受过专业素质的教育,因此其应当担负起提高公众媒介素养的责任。除了在信息的传播中,要谨慎使用自己的话语权,还应当积极地寻求同各界新媒体的合作,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作为各地电视台,应当担负起媒介素养的教育者,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向公众普及媒介素养的概念、重要性、价值。在新媒体比如微信当中,可以专门开设出一个版块与受众交流媒介素养方面的知识,来吸引大家对媒介素养的兴趣,主动研究媒介素养。

3.2.4政府对用户媒介素养提高的作用政府作为维护媒介素养教育的管理人员,应当运用法律来规定媒介素养教育的具体流程,重要事项,通过对法律的修改与完善,来限制一些媒体人和个人传播信息的行为,净化信息传播的网络,潜移默化地提高传播者的媒体素养,为大众营造一个良好的信息网络分为。除此以外,政府应当时刻关注媒介素养教育的情况,对其给予政策上的扶持,以及资金上的扶助,以鼓励各个机构努力培养出更优秀的、高素质的新媒体用户,同时应当将媒介素养教育推广到基层的各个社区,能够让每一个平民百姓对媒介素养都有所了解。

4结论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的数量在逐渐增多,而与之相对应的媒介素养的教育却一直停滞不前。我国在用户媒介素养的培训方面一直都浮于理论性的知识,很少与实践相结合。在媒体与受众之中存在着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受众通过媒体获得信息,同时媒体又需要受众的支持才能够更好的发展。但是很多新媒体的社会影响能力,与其传播能力完全不像匹配。因此,需要广泛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相互合作,来提高用户的媒介素养,才能促进新媒体发展的良性循环。

作者:张睿 单位: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

第二篇:媒介素养论文

【题目一】简述媒介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题目二】结合你的媒介接触情况谈一谈电子媒介对你的学习和生活的影响

专业:软件工程

班级:JAVA技术11-01

简述媒介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一】 人类媒介发展历史(每个时期的媒介特点及其社会影响)

媒介作为信息传递、交流的工具和手段,在人类社会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媒介的发展史可以从“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信息时代”五个阶段来研究.1、口语传播时代:口语传播与岩画传播

口语最初仅仅是一种将声音与周围事物或环境联系起来的符号,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逐渐提高了它的抽象能力,成了一种能够表达复杂含义的音声符号系统。与此同时,口语也大大促进了人类思维的发达。

2、文字传播时代

文字是人类发展史上第二座重大的里程碑,如果说语言的产生使人类摆脱了动物状态,那么文字的出现则使人类进入了一个更高的文明发展阶段。

3、印刷传播时代:

印刷——东方的贡献与西方的成就

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已经掌握了复制文字信息的技术原理,有了对信息进行批量生产的观念。在20世纪,印刷媒介已经高度普及,书籍、报纸、杂志等出版物作为人们每天获取信息、知识、娱乐的基本渠道之一,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着重大的影响。

4、电子传播时代

电子技术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传输。电子媒介为人类传播带来的变革并不仅仅是空间距离和速度上的突破。电子媒介出现以后,随着摄影、录音和录象技术的进步,人们不但实现了声音和信息的大量复制和大量传播,而且实现了它们的历史保存。这就使人类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文化传承的效率和质量产生了新的飞跃。

5:信息时代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电子传播技术的突破,使人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前所未有的信息社会。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媒介在社会中的地位比起过去的时代来更为突出。信息爆炸信息社会全球信息化媒介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是建立在社会生产力大发展、社会信息系统复杂性提升的基础上;而媒介的演进,又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反作用,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二】大众传播媒介的概念功能和信息时代的社会特点

大众传播媒介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处于职业传播者和大众之间的媒介体。指复制、传递信息的机械和传播组织、团体及其出版物和影视、广播节目。

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和特点

大众传播媒介主要是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这些传播媒介传播信息具有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等特点。大众传播媒介具有五项功能,即宣传功能、新闻传播功能、舆论监督功能、实用功能和文化积累功能。

大众传播媒介主要分为两大类:印刷类和电子类。这两类媒介都有各自的特点。印刷类大众传播媒介主要包括报纸和杂志。报纸的发行量较大,因而是受众面最大的印刷类大众传播媒介,是企业比较青睐的传播工具。报纸具有信息较为详细,信息具有可选择性,信息具有可保留性,信息成本低廉的优点。电子设备投入较高,且需要特别接收设备,而且电脑还需要一定的操作技术。信息时代的社会特点

(1)社会经济结构以服务性行业为主

(2)专业和技术阶层逐渐成为职业主体(3)知识创新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4)人们更加关注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

(5)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信息化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产生的一个新阶段。信息化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数字化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等先进技术基础上产生的。信息化使人类以更快更便捷的方式获得并传递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它将提供给人类非常有效的交往手段,促进全球各国人们之间的密切交往和对话,增进相互理解,有利于人类的共同繁荣。信息化是人类社会从工业化阶段发展到一个以信息为标志的新阶段。信息化不是关于物质和能量的转换过程,而是关于时间和空间的转换过程;在信息化这个新阶段里,人类生存的一切领域,在政治、商业,甚至个人生活中,都是以信息的获取、加工、传递和分配为基础。

信息化是从有形的物质产品创造价值的社会向无形的信息创造价值的新阶段的转化,也就是以物质生产和物质消费为主,向以精神生产和精神消费为主的阶段的转变。

总之,信息化的社会特征的主要表现概括起来有四个方面:虚拟性、全球性、交互性与开放性。

电子媒介对我的学习和生活的影响

一】 我的媒介接触情况

电视:由于是在学校住宿,所以只是周六周日回家,每周的电视时间在十个小时左右

电脑:每天没事的情况下就会与电脑接触三个小时左右,周六周日时间会延长至五个小时,所以一周与电脑接触二十五个小时 印刷:每周三十七个小时

广播:广播就是校园广播的接触每周三个小时 其他:三十个小时

二】

电子媒介对我的具体影响及政策

1、周边环境

随着周边的电子媒介越来越多,使得我将过去大量与伙伴们的接触时间用于电子媒介上面,小时候只是电视的爱好,之后就有了手机、电脑的分摊,我个人独处的时间增加了,与周围的人一起的时间减少了。同时也开阔了我的视野,扩展了知识面。

在电脑媒介上通过媒介途径我也能认识一些不在同一地区的人,交到遥远的朋友,同时在媒介上我也有保持着谨慎的心,明白信息技术是人类为自己锻造的又一把双刃剑,善意的应用将造福于社会,恶意的应用则将给社会带来祸害。因此,我不会在媒介中发表个人性的言论。对于网络上的一些个人信息,我没有说谎的必要,同时也没有一定要去填写的必要,因为我知道在网络上信息安全性还是存在着各种隐患。在网络上的沟通我看做是与他人之间形成了现代社会中的新的互动模式。

2、道德自律问题

我在网络上的活跃程度是不及在现实中的,所以不存在去妨碍他人的恶意信息。即便是在网络上,我也有自己的交友原则和朋友圈子,对于不相识的陌生人,基本不会有互动,而对于在玩游戏的,就仅仅是玩游戏。我的自律性还是比较好的,不会对游戏有依赖性,每次也都只是在无聊的时候参与一下,没有发生过为了游戏而耽误事情的状况。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在许多时候不像传统社会那样面对面接触,而是以数字化的信息为中介的间接接触。加之在互联网中,由于不少网络行为主体的匿名性、面具化,因此对道德自律的强调就显得更为重要。网络的安全性考虑让我不能展现详细资料,我也不能想像,在“虚拟世界”不讲道德修养的人,会在现实世界有良好的道德形象。当然,在此问题上的法律意识也不可忽视,依靠国家强制力有效地打击那些在信息领域造成严重恶果的行为者是必要的。

3、价值观念

电子媒介的发展让我接触到很多之前没能接触的东西,不论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都给我带来很多新奇的感受。对于电视上的广告,虽然知道那是一种宣传,但是又不得不承认在心中还是有些对宣传的东西的认可。包括在消费方面都在慢慢朝着宣传出的所谓品牌的方向发展。不可否认,电子媒介的信息传导改变了我的价值观念。

信息技术的进步,改变了生活中一切要素流动的方式与规模,大大加速了生活的步伐,而它的一个直接的副产品就是价值选择的多样化。价值观的核心问题是价值评价标准,确立一个正确的、合理的价值评价标准体系十分重要。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广泛性对我的思考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增加了正确鉴别是非和选择行为上的复杂性。

因此,我认为确立一个先进的、合理的价值评价尺度至关重要。

4、学习方式

有了手机电脑,我的学习时间变得有些混乱,电脑在课下的时间还算是正常范畴,手机的功能就占用了大量的本该学习的时间。所以,我的学习生活与非学习生活的界限日趋模糊。而在过去这两者的界限十分明确,简单说:学就是学,玩就是玩。然而,凡是有过数字化生活经历的人都知道,边玩边学也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因此,我认为在信息媒介时期,应该明确自己的时间合理规划。

第三篇:新媒体素养材料(定稿)

“90后”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新媒体素养教育研究材料

微博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微博传播时间上的即时性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挑战

(二)微博传播内容的碎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挑战

(三)微博传播方式的裂变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挑战

微博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形态,它是一种裂变式传播,这样的传播方式被有的人形象地比喻成病毒式传播:

正如互联网趋势研究者谢尔•以色列在其新书《微博力》写到的,“我们正处在一个转换的时代——个全新的交流时代正在代替老朽的、运转不灵的传播时代。在这个由微博推动的、正在到来的交流时代,如果我们还没能跟上它的脚步,那么就可能会被这个时代所抛弃”。

新媒体时代:舆论引导的机遇和挑战

新媒体舆论呈现出迥异于传统舆论的一些特征:舆论主体的匿名性与参与渠道的广泛性、传播空间的无界性与意见汇聚的实时性、议题生成的自发性与舆论发展的不确定性、价值观念的多元性与价值取向的批判性、意见表达的失范性与群体行为的极化性。这些特征,都对舆论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⒈互联网成为社会舆论的集散地 ⒉手机媒体成为独特的舆论放大器 ⒊微博成为公民参政议政的重要工具 新媒体舆论管理的对策建议

管理利用新媒体舆论时,首先必须正确认识新媒体舆论的作用;一方面要懂得利用意见领袖提高舆论引导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要推动政务信息公开,确保公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政府既要建立有效的舆情预警机制,又要加快新媒体舆论法制建设,从预防和治理两个方面双管齐下做好新媒体舆论的规范管理。

⒈转变管理观念,有效利用新媒体传播渠道

⒉充分发挥意见领袖功能,提高新媒体舆论的引导能力

⒊积极推动政务信息公开,确保公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4.建设网络事件监测体系,健全网络舆情预测与预警常态工作机制

⒌加强新媒体舆论管理法制化建设,打造公民有序参与的网络环境

新媒体给当代生活带来了什么

——雷启立教授在上海美术馆的讲演

传播媒介的每一次大的变革都会带来思维、文明方式的巨大改变,带来我们生活习惯、身体机能和整个社会组织形态的改变。新媒体深刻地介入了我们的当下生活

1990年代以来,以互联网、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新媒介迅速发展,深刻地介入、笼罩着我们的当下生活。早晨起来,网上溜一圈,当日送来的报纸就都是旧闻;

不同的媒介方式有不同的时空偏向

“太阳底下无新事”,我们不妨拉开一个比较长时段的历史来观察。传播史告诉我们,新媒体之新是相对于旧而言的,每个时代都有自己“新”的媒体,以及由此而来的新的文化政治。文字的书写对于结绳记事是新的,雕版印刷相对于竹简刻写是新的,金属活字印刷技术较于手抄和雕版印刷是新的。所以,“新”这个东西并不值得我们手忙脚乱。

新媒体带来社会组织方式和文化特质的变革

从表象上看,新媒体首先体现为传递速度快。

第二,新媒体自身的形态、功能变化也很快,是一个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新媒体的第三个表象是它的互动性。

这就带来新媒体的第四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因为要大量的跟从者,所以参与进入的门槛降低。

媒介偏向背后隐藏着巨大的负面

新媒体展现了“沉默的大多数”的力量,其动能来自于对传统主流意识形态的消解。或者说,新媒体所带来的文化特质以消解主流为特质。对传统主流价值的消解,谁在“上”、谁占主流,谁就是对立面,就向谁开火。其中蕴藏着非常二元对立的思维。比如微博,就140字,当然讲不清道理。消解、嘲讽,都是它的手段。新媒体主要特点是自媒体,也就是缺少编辑加工,从好的角度说是原生态,但与此同时,它粗俗,信息和知识的质量低。新媒体点对点的传播,取消了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或者换句话来说,是它取消了问题,直接追求结果,这种从点到点、直奔目的的知识形态结果就是知识的碎片化;新媒体的快速而与当下连接的信息鲜活,这在缺乏大的文化积淀和思想逻辑的背景下,容易产生情绪化。碎片化和情绪化并无逻辑性,再加上进入的门槛低,信息保留的时间短,产生的影响转瞬即逝,其意义和价值自然会受到损害。缺乏长远考量,形成一种只为眼前和当下着想的习惯,受到道德、规范约束的机会小,恶的、个人性的习性滋长并抱团,也容易形成当今社会文化向低端游走的倾向。复旦大学严锋教授的研究,“新媒体正在改变我们的大脑认知和记忆结构”。他认为,新媒体阅读已非传统阅读,而更像是一种“扫描与搜索”。人们读的不再是文本,而是一个个关键词。扁平、单面,在声气相投的同类中寻找呼应,文化和思想同质性高,难以容纳和理解异类思维,这就造成新媒体时代知识和思想生产的“麦当劳化”。

新媒体时代的挑战

时间:2011年12月19日 16时51分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黄卫 网络传播无国界,具有天然落地的特点,这样在传统媒体环境下的传播弱国,就能突破以往传播的弱势。所以,新媒体发展是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对外传播的一次良好机遇。

无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在新的技术条件下都在向数字化、网络化、移动化、融合化发展。

它让阅读变得更便携、更碎片化、更个性化,也更便宜。“任何人”在“任何地点”和“任何时候”获得“任何想要的资讯信息”,这是移动阅读终端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和终极目的。

利用新媒体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间:2011年12月06日 15时14分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卢昌军

新媒体虚拟、开放、难以掌握和监控等特点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许多新矛盾、新问题

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 通过新媒体加强互动,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具有较强的单向性特征,而新媒体条件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双向、交互、开放的。

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利用新媒体开展学习,提高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能力。

新媒体上建起新课堂(视域)时间:2011年07月08日 00时00分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记者 赵婀娜

据统计,我国高校上网人数目前几乎达到高校学生数的100%,其中90.5%的大学生将互联网作为重要信息渠道。校园里不用微博或者不看微博的学生,会被同学们视为“外星人”。如何在这样的条件与形势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新媒体环境下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挑战

新媒体在改变着大学生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王传中教授撰文分析,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常常以简便、快捷的新闻代替深度报道,大学生在接受信息的同时极容易随着媒体的倾向思维,缺乏独立思考;

网络游戏、快餐小说容易导致学生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网络信息丰富而参差不齐,不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新媒体信息传播的迅速使得不良信息也以更快的速度和更大的范围影响到青年学生;网络的虚拟性使得学生在发泄个人情绪时无所顾忌„„

新媒体环境下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机遇

西南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朱健梅教授分析指出,新媒体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机遇。一是搭建了新平台。新媒体已经成为思想文化传播的新载体,可以对大学生充分进行主旋律思想的宣传宣讲,进行先进思想文化和科学民主精神的传播引导,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二是提供了新模式。集中统一的一刀切模式、自上而下的单向灌输方式、简单的命令说教形式逐渐被丰富的多元化模式、双向多向和直接交流互动方式以及图文并茂、音视同期的多媒体形式所取代,一种全新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正在形成。

“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要有阵地意识,有学生的地方就要有教育者的声音。”不少专家认为,教育者要注重主体性实现的途径,特别是要在“有用”和“有趣”上下功夫,切实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只有这样,才能让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得扎实而富有成效,才能让大学生喜欢的虚拟空间变得健康、实用、美丽。

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的“拦路虎”还是新机遇

时间:2011年07月05日 10时04分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赵秀红

有专业人士称,这些新媒体不再是工具,而是形成了一种环境,工具尚属可用不可用的范围,而环境的概念,已经代表无法摆脱。

新媒体在改变大学生的价值观念

但是,一个不可争辩的事实是,新媒体深入影响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这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手段、教学效果都构成了严峻的挑战。

李林英分析认为,这种挑战根源于新媒体信息传播的“无屏障性”。由于互联网等新媒体中的虚拟主体与现实中的主体有很大的差别,具有隐匿性的特点,学生可以不受拘束,在网上随意发表观点,甚至散播有害观点。此外,由于网络信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有的信息是虚假的、黄色的、反动的,现有的技术条件对这些信息的发布、传播和接收难以有效地控制,这对是非辨别力不高、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的大学生影响很大。

“因为新媒体强调受众对信息进行评述、解释、分析与选择,因此会张扬大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质疑的精神。但大学生涉世未深,当他们将这些能力与精神迁移到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中时,不免会出现自我意识的过度膨胀,还可能沉溺偏狭的个人世界,甚至会产生一些偏激的想法,这需要在思政课教学中加以引导。”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院教师郭丽萍说。

“在新技术的使用方面,教育者的脚步落后于受教育者。”李林英说,祖嘉合说,应该清醒地看到,现实中存在大学生对新媒体的不当使用。比如,有的人在网络上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有的人对新媒体传播的信息缺乏足够的认识,产生消极的人生观,个人主义价值取向凸显;有的人对网络依赖过度,情绪、人格受到影响,等等。对此,她建议,应该建立网络评论员队伍,从学生、教师中招募优秀的青年骨干,在新媒体上对广大学子进行理想信念、人生观、行为规范的引导。

主辅在不少人认为网络等新技术是“电子海洛因”的时候,对于虚拟世界价值观念的输入在慢慢引起很多国家的重视,博客相互呼应,资源共享,教师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引导教学。

实证明,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如果能将博客适当地引入,并加以规范管理,将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的有效补充。

新媒体如何助推“新道德”

时间:2010年08月06日 14时29分 来源:半月谈 作者:梁恒

有就是心理状态,对80后、90后的心理状态,我们需要有一定的了解。网络里表达的意思是不是他的真实意思表达,需要我们考量。对网络民意,我们往往觉得是天籁之声,觉得是超越性的言论,而恰恰这种言论是有片段性、不完整性,这就像是一个针刺,点到就散了,其实关注度还是很有限的,这个时候其实对于政府的公共政策,媒体的关系,这些方面构成了一种新的结构,这个新的结构我们非常了解,所以我们往往应对网络的问题,都是用对待 纸媒的方式对待网络,用对待电视媒体的方式对待网络。往往把一个小问题,可能过一二天就会自生自灭的问题,把它放大到会通过纸媒传播或者电视传播的大问题,这需要我们客观认识网络的规律,如何客观理解网络生活的复杂性、丰富性、了解80后、90后的心理,怎样给年轻人更多公共生活的训练,这是未来网络新兴媒体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从“郭美美事件"看新媒体对

贺利娟 新媒体呈现出与传统媒体不同的特点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即时陛、开放性和动性等特点。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通过专业媒体单向向广大受众传播信息的局限,使得“人人都是息的传播者,人人都是信息的接受者”成为现实。

二、充分认识新媒体对年轻人的影响 正面作用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新媒体成为年轻人获取和交流信息的最重要渠道。二是新媒体具有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巨大功能。三是新媒体对年轻人主体意识的培养不可估量。

新媒体的反面作用也不可忽视,主要表现在以下

个方面:

一是新媒体冲击年轻人的道德文化,影响其正确道德取向形成。新媒体成为当今社会流行的符号,二是新媒体给年轻人带来色情、暴力、消极、颓废的消极因素。三是新媒体缺乏有效监管,一些不良信息甚至错误导向会导致年轻人价值观模糊。

综上所述,新媒体对于年轻人展现自我、弘扬民主自由之精神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但同时也应看到,对于正处在成长阶段、世界观尚未成型的年轻人来说,他们的思想更加容易混乱,在发展的道路上更容易迷失方向。. 提高年轻人的媒介素养

在新媒体时代,如果媒介素养不高,就很容易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因此,要通过各种方式、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年轻人的媒介素养,让年轻人保持清醒的头脑,学会对各种媒介信息进行客观的解读和评价不偏信、不盲从、不造谣、不传谣,学会如何利用媒介传播表达自己的情感,自觉抵制媒介中的不良信息,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新媒体平台下高校教职工思政工作路径探析

中国高等教育2011(7)

◆ 栾 永 玉 / 唐 珍 名

实际上达

到了信息传播的“时间无屏障”、“空间无约束”和“资讯无界限”状态,信息的发布更加自由、获取更加快捷、使用更加方便。“ 互联网综合症 ”,出现 了人格缺陷和人格 障碍 ; 3.新媒体平等话语权增加了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众所周知,在新媒体空间里,话语权的分配与传统媒体 有着 明显的区别。网络世界 的无边 界、不确定性和虚拟性

彻底改变了传统媒体掌控话语 权的状况,在这个世界里,利用权力垄断信息的可能性减少,居高临下式 的说教不会

被人接受,通过强制手段控制信息源的做法失效,信息传

播 的主体变成 了公众,无论是 国家,还是组织、个人要想获得话语权,就必须充分利用数字环境主动参与其中,进行平等互动的交流才可达到目的。毫无疑问,这样的变化给高校教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增添了难度。

论新媒体环境下的青少年媒介素养

黄楚新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 0 1 0年第 1期

一、新媒体环境呈现 多元和复杂的局面 1.各种新媒体形态不断出现 2 .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报道者

CNNIC的调查表明,在上网人群中年龄越高,学历越高,收入越高,在网上发表意见的比例越低;从职业身份分析,中小学生比大学生在网上发表意见的比例更高”。叶冲:《网络时代下的美国NIE工程——以<迈阿密先驱报 >网络版为例》,载《传媒》,2007年第2期。.过多消费媒介,影响学业和工作

三、提高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措施 1 . 政府——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2. 学校——让媒介知识成为常识课 3 . 家庭——指导文明上网的重要场所 4. 媒体机构——严格把关 5 .阅读习惯——从青少年抓起

结语 :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今天新媒介的发展日新月异。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素养应成为信息时代人们必备的素质,是提高人们素质的手段和建设民主、文明、健康社会的基本保障。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希望,重视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更是关系到我 国未来的前途命运。提高青少年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素养,不仅有利 于培养青少年合理利用新媒介的习惯,有利于他们形成健康合理的娱乐观念,更有利于青少年利用新媒体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我国建设成一个文明、富强、和谐的社会打下牢固基础。

新媒体技术与高校德育发展关系研究

黄建榕,冯小宁2 0 1 0年第 3期 华 南 师 范 大 学 学 报(社 会 科 学 版)

(一)德育主体地位的缺失

(1)教育者主体地位的缺位。(2)学习者主体地位的丧失。1)主体符号化。2)人格虚拟化。3)责任 自我豁免。(二)德育内容的复杂化

(1)网络“文化霸权”不容忽视。(2)网络内容多元化不可忽略。(三)网络的监督与管理的缺位

网络目前被认为是一个“没有政府、没有警察、没有军队、没有贫贱、没有歧视”的世外桃源,季海菊 共享社区: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选择

对新媒体 的研 究 中,主要集 中在 两个方 面 :一 是新 媒体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哪些影响;二是如何利用网络平台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

试析新媒体如何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有效发挥作用

徐海鑫,廖浩君

【摘要】与过去大学生不同当代大学生是在新媒体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每天使用新媒体已经成为了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媒体对他们的交往方式、学习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当代的大学思政教育管理者应该注意这一新特点,与时俱进转变观念、占领新阵地将各方面的教育工作形成合力。从而使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更主动更有成效。

一、新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的新特点(一)新媒体传播信息的“泛化性”(二)新媒体传播信息的“碎片性”

新媒体传播信息的“ 碎片性” 是相对于“泛化性” 提出的。研究表明,一个社会 的人均收入达到 3 0 0 o美元左右时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将发生变化,这个过渡时期被称为社会的“ 碎片化”,这个时期原有的社会关系、市场关系、思维意识、信用体系、语言形式等都将逐步瓦解成微小的“碎片”。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方面

(一)新媒体影响着大学生的交往方式(二)新媒体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思维方式(三)新媒体影响着大学生的个性形成 能

三、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双重功能

(一)新媒体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学习交流、兴趣审美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

(二)新媒体 中充斥 的不 良信息给大学生思政教育带来冲击

四、用好新媒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 作的对策建议

(一)大学教育管理者要掌握技能、提升认识、转变观念(二)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新媒体环境下,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是巨 的挑战。媒介素养教育从概念到实现,需要社会各方面通力合作。有学者指出媒介机构、社会组织、受众都是新媒体的主体。其中媒介机构是媒介素养教育体系的实施主体,社会组织是媒介素养教育体系的环境主体,广大受众是媒介素养教育体系的动各方面通力合作。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需要从学校、社会、大学生自身三方面着手,用媒介因素、社会因素、大学生个人因素三方面共同发挥作用(如下 图)。

第一,发挥学校作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利用高校教育资源开设专业课程并迅速推广。目前我国的多数大学都在进行着教育教学改革,改革的方式是将现有的人才培养方式和科学研究体系从适应新形势和新变化的角度从式上进行调整,但对于学生教育中最为基础的课程改革甚少。新媒体的出现已经使大学生的信息获取渠道和方式变得多样。当代大学生已经生存于现实世界和网络世界两个层面,但我们的课程设置还没有针对大学生如何正确地面对虚拟世界进行教育,教育的缺失只能让涉世未深的大学生自己摸索着前行,这一过程难免会受到糟粕思想的影响,将自己的人生发展轨迹引向错误的方向。现有的绝大部分大学教师中有专门研究网络、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的专家。这些教育资源应该进有效的整合,尽快对大学生虚拟生活开设媒介 素养教育的课程,让大学生能够在一个合理、健 康、有序的方法指导下使用新媒体。一些西方发达 国家 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媒介素养 师资培训体

系,我国高校的此项工作可以借鉴他们的做法。通高校内的相关领域专家和一些媒介素养研究机 构开展共同研究。大学既是媒介素养培养的继续场所又是开展媒介素养研究的广袤沃土,大学的媒介素养教育有着广泛 的发展基础 和前景。媒介素养课程也将为下一个阶段针对大学生网络虚拟生活某一个部分进行深入教育打好基础。

第二。造就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良好社会环境。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要集合国家、学校、社会、家庭 的多方力量,创造社会环境营造氛围。一方面要吸引专业人才、投入专项资金组建媒介素养研究机构。新媒体本身就是在社会不断发展.迅速变化中的产物,新媒体本身也在不断变化创新.对于新媒体使用过程中媒介素养的教育需要紧跟其步伐不断推进创新,没有专门的研究机构,媒介 素养教育的效果难以保证。例如,美国的修女托曼创立的“ 传媒教育中心 ” 一直在领导着美国的媒介

素养教育工作。另一方面家庭教育要正面应对新

媒体的出现。面对新媒体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负

面效应,很多家长为了避免孩子收到不良影响,往

往采用断网、没收手机等控制惩罚办法。我们从身

边 网瘾治疗、网吧失足青年、中学生抢夺手机 等案

例来看,这些方式不仅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反而激

起了孩子们对于新鲜事物更加浓厚的兴趣 .采用

更多的应对办法逃避家长的监管。孩子和家长问

逐渐构筑起了一道沟通的屏障,家长越来越缺乏

对孩子思想和行为的了解。这~过程中家长应该正视新媒体的出现,自己首先数量掌握和使用新 媒体,通过新媒体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一同与孩子面对、分析、解决新媒体带来的诸多问题。

第三,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媒介素养教育的主体是大学生,他们一方面是教育过程中的客体,在多种形式的教育中被动的接受正确使用媒体应该养成的教育;另一方面他们也是教育的主体,自己的积极健康的媒介素养习惯能够有效的影响带动身边的同学共同提高。正如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指的那样:只有 „ …消除对媒介的神秘感,我们才可能对 电视、电

1脑,或任何其他媒介获得某种程度的控制。媒介素养教育就是要培养大学生对于接受信息时的批判意识和发布信息时的理性态度。

3.网上网下疏导结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用好新媒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切忌抛弃我们原有的思想教育工作形式和手段,任何形式的教育效果都比不上面对面与学生的沟通交流,现实世界中传统的思政教育方式能够有效促进网络虚拟世界教育的开展,网上网下形成合力能收到更好的效果。注重监管的方法和力度.在开展网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科学使用 “疏”、“ 导” 两种方式。“疏”的过程中注重让学生能够在 自由的状态下充分的表自己的内心世界想法和情感。激发学生在网络实践中培养自己的理性思考能力。在使学生情绪抒发的同时能够准确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而“导”则是从网络信息资源上给予优化,比如通过教师网络博客,辅导员个人网站等,通过一些包装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疏”、“ 导”既是大学身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和形式,科学的疏导是引领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和模式。

曹培庚 关于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9)

[摘要]新媒体正在日益影响和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行为、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新媒体的广泛运用给当代高校学生工作带来新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困难与挑战。高校学生工作者应进一步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不断丰富工作的新手段,将新媒体作为有效的载体,提高学生工作的实效。

第四篇:自媒体时代下的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

自媒体时代下的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

“宅男宅女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期的《宅闻联播》。首先请看本期的主要内容:8321寝室工作会议在客厅隆重召开;08级辅导员曾维平老师对08级学生突击性查寝;食堂饭菜引发**。下面请看详细内容„„”,2009年11月,一段伴随着《新闻联播》背景音乐的大学生原创视频——《宅闻联播》开始在网络播客上受到热捧。这段由西南政法大学新闻学院2008级传播班的同学们创作的视频,除了是一次专业实践外,更以恶搞央视《新闻联播》的姿态,政治化的语言,荒诞、讽刺的手法展现了当代90后的大学寝室的生活与文化。由此引发了为数不少的大学生的共鸣,并从中找到无穷的乐趣。尼葛洛庞帝说:“网络时代人人都可以是一个电视台。”这就是自媒体强大力量,传播自己生活的喜怒哀乐与他人分享,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传播的主体。《宅闻联播》的走红说明了大学生已经成为自媒体时代重要的参与者,因此他们的媒介素养关系到整个自媒体甚至整个信息时代的发展。

一. 人人都是一个电视台——自媒体时代的到来

美国新闻学会的媒体中心于2003年7月出版了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联合提出的“We Media(自媒体)”研究报告,里面对“We Media(自媒体)”下了一个十分严谨的定义:“We 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

在高速更新的信息时代,现代人特别是青年人拥有各种功能强大的媒介工具:手机,电脑、mp5、PSP、DV„„这些新媒介迅速地把社会包装成“耳朵和眼睛的世界”,五光十色、熙熙攘攘的信息充斥了整个空间。具体说来自媒体的种类多种多样,这是由新媒介更替周期快,多功能整合的趋势所决定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最多的就是博客、微博、贴吧、BBS、QQ、播客,甚至手机短信群发。

最具代表性的非博客莫属了。“博客”是Blog的音译,即个人网络日志。这是每个人都可以申请的一个专属页面,用文字、图片、音乐等来记录自己的日常生活、心路历程,通过网络展现给广大的网民。网民可以自由阅读,甚至可以对博客进行回复、评论来实现即时互动。这种网络日志一出现就受到了热捧。据2010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中心(CNNIC)发布的《2010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12月,博客应用在网民中的用户规模达到2.21亿,使用率为57.7%,比2008年底增长5940万人,使用率提升3.4个百分点。它所体现的媒介平等给受众来了个“咸鱼大翻身”——原来老百姓自己也可以轻松成为媒介主体!金牌“草根”极地阳光、才华博主王冉等的蹿红更是证明了自媒体使平民百姓“权名双收”。社会节奏的加快,人们生活速度的提升,由博客升级而来的“微博”是目前最活跃的自我展现平台: twitter、饭否、滔滔展现的都是“一句话的事儿”,简洁精练,标志着web2.0时代的深入发展。

美国著名硅谷IT专栏作家丹吉尔默给的专著《自媒体:草根新闻,源于大众,为了大众》,充分体现着自媒体的特点。

(一)传播权变得平民化、个性化

丹吉尔用最生动的词语“草根”已经告诉了我们“自媒体”是真正的We Media,传播权不再只是传媒机构的专属。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利用触手可及的通讯媒介来秀自己,而非只是被动地接受报纸、广播、电视的宣传。同时传播的内容更加多样,生活种种,悉数道来。正如淘宝红人MissZ,不仅写博畅谈人生同也时展示自己精挑细选的宝贝做宣传,真可谓一举两得。

(二)低门槛、易运行的后现代主义代表

这是成就“平民化、个性化”的重要前提。人们完全不需要一整套声效灯光设备和深奥的专业性知识,仅仅利用PC、DV,甚至小小的手机就可以创作文章、图片、视频,歌曲,这是传统媒体所无法匹敌的“大众化”趋势。后现代主义的“戏仿拼贴”在自媒体身上发扬光大。从MP3到MP5,从单一的音乐播放器到集拍照、摄像、文字编辑、上网、播放为一体,自媒体媒介渐渐步入 “一台多媒体在手,万事无忧”的高速整合道路。

(三)前所未有的迅速传播,敏捷反馈

一直以来传播媒介都把迅速视为信息的价值所在。自媒体的出现最完美诠释了这一点。纽约一市民在博客中第一时间发布的9·11的遇难照片、汶川网友在贴吧中发起的空降地域贴都为政府应对紧急灾害做出了巨大贡献。传统媒介一直受制于受众的反馈。而对于QQ、E-mail、论坛来说,反馈就是它们的生命。追求灵敏的反馈是这些自媒体得以壮大的根基。自媒体不是为了孤芳自赏,而是迅速共享。

(四)良莠不齐,法律、媒介公德亟待完善

这是低门槛、易运行所带来的直接弊端。很多人利用网络的虚拟性为所欲为:上传淫秽、暴力视频,诈骗他人钱财„„现今的网络治理面临许多困难,法律条例也亟待增加。从根本上说,需要民众,特别是青少年加强媒介公德。再具体说就是要提高媒介素养。

二. 大学生=“优秀受众”?(媒介素养定义、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缺失的原因)

媒介素养的概念属于地地道道的舶来品。据学者鲁宾分析,主要有三个层面,即能力模式、知识模式和理解模式。就能力模式而言,指公民所具有的获取、分析、评价和传输各种形式信息的能力,侧重的是对于信息的认知过程。知识模式观点认为,媒介素养就是关于媒介如何对社会产生功能的知识体系,其侧重点是信息如何传输。而理解模式的观点声称,所谓媒介素养就是理解媒介信息在制造、生产和传递过程中受到来自文化、经济、政治和技术诸力量的强制作用,侧重的是对于信息的判断和理解能力。概括地说,所谓媒介素养就是指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进步。主要包括受众利用媒介资源动机、使用媒介资源的方式方法与态度、利用媒介资源的有效程度以及对传媒的批判能力等。

在我国,对于媒介素养的研究和实践历史还很短暂。最初是在上世纪90年代末,内地学者开始发表有关西方媒介素养的文章。进入21世纪,改革开放和全球化的深入以及中国大众传媒的迅猛发展使媒介素养备受关注。特别是自媒体时代下,很多人为了出名不惜借助多媒体自我暴露、宣扬审丑;娱乐性、商业性媒介的功利性弊端突显;后现代主义的戏仿拼贴加速了恶俗的泛滥;网络管理的无疆界、网络法规制定标准的模糊化„„种种网络百态下社会各界急迫呼吁民众要加强媒介素养。许多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的专家学者都对受众对大众传播的获取、评价和利用的能力进行分析调查,以求能够把媒介素养教育明朗化、体系化、高效化。

年轻人是伴随着新媒体而成长起来的一代,是信息时代最重要的受众。而其中,大学生又是主力。随着教育改革和高校扩招,大学生的队伍日渐庞大。他们大多受高等教育、有着扎实的网络功底、精通多媒体工具,在自媒体时代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2010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统计图表也显示了大学生与新媒体是绝对亲密的接触。

作为一次专业实践,同学们用镜头记录校园生活、调侃《新闻联播》中与社会脱节的政治语言,使人们在欢乐背后重新审视主流媒体,因此西南政法大学的《宅闻联播》基本上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于此同时,广西的80后女大学生杨霏在“南宁生活”上发帖向社会求助其罹患脑膜炎的姐姐,引起了当地新闻界的关注。记者几经走访确认情况属实后,在新闻夜班播出了这个消息。著名画家覃德华得知后,决定拿出自己的名作拍卖费来捐助杨霏的姐姐。杨甫刚是浙江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06国际贸易系物流专业的在校学生,07年5月1日,他在淘宝网上开了一家名叫“嘟嘟靓妆小铺”的网店,在他悉心地经营下生意越做越红火,他每月的纯收入已经超过了一万元。这些大学生善用新媒体的例子数不胜数。他们不再仅仅把网络作为一种休闲娱乐的工具,更多的有识之士已经能够有效地利用这种多媒体来审视生活、批判保守、获取帮助甚至是创业谋生。因此有人称大学生是自媒体时代“优秀的受众”。

然而真的如此吗?大学生是如何使用自媒体的?他们使用自媒体都在做些什么?这些行为中又体现了他们什么样的媒介素养呢?18—25岁正是大学生主要的年龄段,上图也显示了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是最主要的网民构成者。他们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同时又缺乏生活阅历和社会经验,未能对新媒体的有全面认识和恰当的自控能力,破坏网络秩序、违背世情伦理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

(一)与新媒体的绝对亲密接触

2010年3月在我校展开了大学生媒介素养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N张,实际回收M张。对“一周上网天数”一项的分析数据可得:%的学生一周内1—3天上网;%的受访者几乎天天都上网;%的4—5天上网;仅有%的学生最近一周没有上网。由此可见,超过半数的大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上网,而且受访者普遍都承认自己上网缺乏目的性和理性规划,%的受访者表示“上网时间总是超过自己预计的时间”。2006年12月,《东方时空》报道了我校发生的备受关注的事情——劝退了113名学生,多数已染上网瘾。这些学生中大多数都是不分昼夜地沉迷于学校附近的网吧里,成群结队地玩魔兽世界。经过辅导员多次劝说仍无悔改,校方只得以劝退来加以惩罚。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这是一种现代社会病例现象,即媒介依存症。主要特点就是: 1.过度沉湎于媒介接触不能自拔

2.价值和行为选择一切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据

3.满足于与媒介中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 4.孤独自闭的社会性格

(二)过分沉迷“多媒体玩具”

现代高考金榜题目时,家长都会毫不犹豫的为孩子添置“大学三件套”:手机、笔记本电脑、MP4,甚至还可能有数码相机。长辈们更多地是出于想鼓励孩子勤勉读书,为他们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殊不知,更多时候却适得其反。在我们的调查中%的受访者表示经常上课时用手机上网娱乐;%的女大学生的电脑经常用于看电视电影;%的男大学生的电脑经常用于网游。

而进一步了解,我们发现%注册了人人网的同学们最推崇的事情就是“书写自己的心情,晒晒自己的宝贝,自己的最新动态”。而这些行为从心理学上看,包含了些许炫耀攀比的成分。很多受访者表示他们会很留意同学的动态,特别是在吃、穿、用方面,而且会刻意模仿、超越。%的调查者用手机上网最常做的事情是QQ聊天、看小说。%的受访者的拍照设备经常用于记录自己的生活,而较少关注社会生活。

以上都证明了这些“大学必备品”并未发挥辅助学习的作用,很多时候都却是种“多媒体玩具”,浪费信息资源、影响学习效率、甚至歪曲价值观、滋生虚荣心。青年人充满了活力,追求快乐本无过错。但是舍本求末,缺乏自控能力,逐渐玩物丧志,不能明辨是非,盲目攀比,这些歪曲的媒介使用心态都渐渐偏离了新媒体最基本的指向标。

(三)象牙塔中迷失世情伦理

2005年10月,南京大学陈堂发副教授一纸诉状将中国博客网告上法庭。原告发现中博客网上有名为《烂人烂教材》的文章,指名道姓地对他进行“辱骂和攻击” :“明天要考陈堂发的《新闻伦理与法规》„„于是决定看书。一遍看下来,脑子里没有任何印象„„陈堂发果然是个猥琐人,从他写的书可见一斑„„最烂的教材„„”。陈堂发说:“依据某些博客玩家心态,博客就是泄愤、随意攻击别人的自由天堂,谁来干涉都不行。但博客虚拟性的建构是有条件的,在博客里,你可以放弃道德底线,但绝不可以突破法律底线。而网站的监管责任就在于坚守这个法律底线。公民议论表达自由固然重要,但人格权的权利位阶更高。没有人,包括博客作者,可以让别人付出人格尊严的代价来满足他的言论自由。”陈堂发认为,网络作为一种大众媒体,绝对不享有超越法律的特权而成为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便利工具。据陈堂发猜测,对他进行辱骂的博客主人应该是他的一个学生。但他表示“不会去告个人”,因为状告网站,“对于推动博客的正常、健康发展,更具有警示意义”。2006年8月2日,中国博客第一案一审宣判:被告杭州博客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在中国博客网上向原告陈堂发刊登致歉声明保留5天,赔偿经济损失1000元。06年南京某高校20名作弊被抓的学生集体发帖辱骂教师董志伟;09年浙江大学女大学生发帖狂骂教授郑强;09年风靡的偷拍不雅视频“南财跳跳门” „„几年来类似的事件屡见不鲜而且一次比一次震撼。

大学生理应更懂得社会公德、法律法规,但在人人都有主动权的自媒体时代,他们却忘记了公民最基本的义务,以为网络的虚拟世界中可以纵容他们的为所欲为。抱着“法不责众”的心态他们开始在自媒体空间里宣泄着原始本能的冲动。更何况还没有一部真正的法律可以对网络中的不法现象进行规范的界定。网络对于他们,更像是隐形衣,可以不计后果地行动。而这些现象的发生除了让我们大跌眼镜之外,恐怕最深刻的思考就是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真的该被切实地提上日程了。

三. 关于我校大学生媒介素养的调查

为了更好地了解自媒体时代下在校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状况,探究大学媒介素养教育的成效,笔者在分析了我校大学生的特点的基础上,针对我校是理工类应用学校的性质展开了一次在校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从2010年*月*日至2010年*月*日,历时一周。共发放调查问卷*份,回收有效的*份,应用SPSS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了处理。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

笔者参考了一些高校的媒介素养调查问卷,并结合我校实际应用院校的性质,把整个调查问卷分为四个部分。

1受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包括被调查者的性别、专业概况、年级和月消费情况等基本情况。

2我校大学生的媒介使用状况:包括被调查者最经常接触的自媒体、校园媒介,被调查者最喜欢的媒介,每周、每天用于接触新媒体(网游、QQ、博客、论坛)的时间,是否会利用网络检索文献、查阅专业资料等等。

3我校大学生对自媒体的认识和判断:对哪种媒介的信任度更高;接触自媒体的动机;对自媒体所发布的信息的真假识别能力;当不同媒介对同一事物的报道出现异议时会更信任哪一种;对待自媒体中出现的软暴力、煽动性、色情内容的态度;是否参加过媒介素养相关课程等等。

4我校大学生的自媒体使用能力:是否有QQ、博客;在自己的私人页面上发布何种信息;是否使用过网银、网上交易;是否参加过虚拟社区(贴吧、论坛),是否在其中发布信息;是否在虚拟社区中参与社会话题互动等等。

(二)关于自媒体时代下我校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的结果(自发的媒介素养、没有接受过专业教育、对媒介的批判能力、接触媒介的目的性、对媒介素养内容的了解程度、校园资源未得到重视和利用)

四、充分利用高校资源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对于象牙塔里的大学生来说,大学校园是起着重要影响的大环境。青年大学生都处于18—25岁之间,勇于探索、充满好奇,但又缺乏生活阅历和社会经验。在面对改革开放、全球化大背景下的高速升级的信息生活时,往往只是凭借着本能需求接触新媒介;特别是在分析、判断、评价媒体信息时缺乏系统性的认识。而这些知识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而且应该在大学校园中获得。大学校园对于大学生为什么接触媒介、如何接触媒介、在接触中怎样权衡现实和虚幻等等许多方面有这引导和启蒙的作用。

(一)推广媒介素养所需的高校资源

高校是培养受高等教育的人才的地方。为了更好地培养青少年,国家很注重对高校资源的投入和更新。高校资源涉及面广、种类繁多,从有助于培养媒介素养角度,可以大致分为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以及机构组织等。1.人力资源

教师对于学生的成长有重要的影响,媒介素养的普及离不开广大高校老师的重视。有针对性的授课和开展科研活动都会加强大学生对媒介利用的认识。特别是像我校,作为一个理工类应用型学院,更急需加强这方面课程的开设。笔者对于学校的授课类别做了了解,在8种基础课程中,勉强算的上是媒介素养课程的也就是“计算机基础、信息检索”2种;在数以千计的选修课中也没有发现和媒介素养相关的课程。

同时,人文社科类、特别是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也是高校媒介素养普及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人力资源。他们有着过硬的专业知识,对新媒体、自媒体不仅有充分的接触更有难得的理性认知。大学生媒介素养普及实践的开展,对于他们来说,正是一个学以致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体现自我价值的良好机会。如果能充分动员这部分力量,提高媒介素养的工作一定会增色不少。2.物力资源

教育部直属的全国985院校、省属的211院校等重点高校的教学硬件设备基本上都得到了良好供给。但是仍应该看到,我国院校众多,特别是高校扩招之后,先进教学设备的普及更新并没有跟得上扩招的速度。这一点从全国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的网考改革中便可以略窥一二。“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有电视、收音机、计算机网络、手机内网等需要普及到更多省属、市属的地方院校,媒介素养的普及才具有现实意义。3.机构组织

前两种资源都基于媒介素养实践的准备层面,而机构组织则属于重要的实施层面。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复旦大学媒介素质研究中心主任陆晔教授指出,研究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普及实践的组织机构都是有纪律、有体系地开展活动,能够更有效地推广媒介素养知识,进一步推动这一理论在国内高校的发展。

学校广播电台、电视台、校报、校园手机内网以及学生社团等等都是在大学校园里颇有影响的机构组织,更重要的是它们本身就是一种校园媒介,可以现身说法,在被大学生使用的同时就可以灌输相应的媒介知识。(二)如何充分利用高校资源

在笔者开展的我校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中,n%的受访者对于我校的校园广播、校报的关注率低于a%。在我们的随机采访中,83%的学生表示没有在授课中听说过“自媒体”、“媒介素养”等。由此,我校的资源在媒介素养的推广方面仍有充分利用的余地。1.从专业教育转向素质教育

陆晔指出,“在青少年媒介教育领域,教师要扮演主要的角色,教育行政部门也要给予支持,在课程标准中增加媒体教育部分内容,并组织教师在职及职前训练,和家长参与的亲子教育相互配合。”一直以来,“媒介素养”大都作为高校中的新闻传播专业的专业课内容或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在非专业学生面前,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如今,我们必须从态度上认清一点:信息时代呼吁媒介素养课程从专业教育转向素质教育。2006年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媒介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在复旦大学率先开展,而那时国内尚没有一本真正的媒介知识普及读物,也没有一所高校或中小学开设媒介素养课程。而现在,一批相关的教材陆续出版,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安徽大学等高校开设了面向全校大学生的媒介素养课程。所以我们有条件也有必要在校内开设相关课程,让更多的大学生们明白接触自媒体并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他们在网络空间的认知、选择、判断同样是有章可循的,并不仅仅是凭着个人“自发的媒介素养”。

新传专业的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在各种专业中开展媒介素养知识宣传。特别是理工类专业,男生比率众多,人文素养薄弱,与新媒体接触频繁,沉迷于网游的比例大,都是潜在的网络不安因素、媒介素养的漏洞。新传专业的学生以其知识积累的经验和自身媒体应用的经历可以站在同龄人的视角,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宣传基本的媒介知识,不失为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普及方法。

2建立图书馆媒介素养阅览室

图书馆是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它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能提供持续性、综合性的教育。近一两年来,已经有学者提出在高校图书馆建立媒介素养阅览室,这不仅是充分利用图书馆的优势而且可行性强。

我校的图书馆一直以来都是重点建设的项目,图书种类齐全、计算机、讲座厅一应俱全,利用这些建立一个“集书刊报、视听、网络、讲座等多种媒介并存的媒介素养阅览室”并不困难。其中可以划分出印刷媒介、传统电子媒介(电视、电影)、数字电子媒介等多种适宜不同层次学生需求的区域。值得一提的是,应该开设个性化的媒介服务区域。比如设立理工科学生的媒介素养阅览基地,这样有针对性地阅读和接触可以对症下药,提高普及效率。同时要注重对媒介素养阅览室管理员的培训,加强他们的专业知识;提高媒介素养阅览室的视听服务宣传等等。

3利用小众传播来正确认识自媒体

学校广播、电台、校报、手机校园网、官方论坛、贴吧等等有着不可忽略学生受众群,是大学校园里典型的小众传播渠道。这里发布的信息在学生群中传播迅速,反馈及时。09年年底,深圳某高校建立了全国首个高校手机网络,校方认为这样一个传播网络的建立对于学校和学生是个双赢的选择。便于关注学生、易于管理,又可以把校方的信息准确及时的发布给学生。如此,又为校园媒介素养的普及开辟了新天地。高校官方的网络论坛、贴吧由于是自媒体的载体,扮演着更主要的角色。06年教育部对高校贴吧进行了大范围的整顿,现在很多官方论坛宣传的内容更加规范化、体系化。在这里普及自媒体使用知识,展示媒介使用不当的实例惊醒受众;设置管理员对于同学们反馈的疑惑给予解答、帮助等等。

自媒体把大众传播升级地更个性化、空间化。大学生的媒介接触还会面临着更多挑战,需要高校教师和同学们的共同重视。媒介素养是高等人才的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信息时代。媒介素养的普及要以教师和专业学生为主轴,以校园媒介组织为实施地,利用视听等多种媒体设备在大学生中有目标、有步骤的开展。特别是针对自媒体运用的媒介素养实践在我校的开展,依然任重而道远。

引用文献

[1]陆晔 中国媒介素养的十年[N]人民网 2008年8月5日

[2]鲍海波等 象牙塔里看媒介——西安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J]《新闻记者》,2004年第5期

[3]刘佳 上海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报告[J]《新闻记者》,2006年第3期 [4]杨鹏 网络文化与青年[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年7月 [5]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年4月 [6]吴培明 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M]2009年6月29日

[7]中国互联网络中心《2010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N]2010年1月15日

第五篇:新媒体产业研究报告:用户行为分析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新媒体产业研究报告:用户行为分析

新媒体用户对新媒体的认知

中投顾问《2016-2020年中国新媒体产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指出,新媒体用户行为表现如下特征:新媒体用户对新媒体的认知仍存模糊。

新媒体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手机网络等。

大部分人对新媒体范畴有一个较为合理的认知。但仍旧存在着对新媒体范畴理解的模糊:27.6%的人认为户外媒体是新媒体,24.0%和23.8%的人分别认为纸质杂志和纸质报纸属于新媒体,21.5%的人认为广播电台属于新媒体,20.9%的人认为不能联网的电视属于新媒体。

图表 中国新媒体用户对新媒体范畴认知分布

数据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新媒体使用率

一、新媒体正在逐步取代传统媒体成为使用率最高的媒体形态

新媒体正在逐步取代传统媒体成为使用率最高的媒体形态。常使用的媒体形态中,使用视频类网站/客户端/App的新媒体用户从五年前的24.7%,提高到最近三个月的64.9%;新闻客户端从五年前的15.1%提高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到近三月的58.6%;互联网电视和音频类网站/移动电台App也有相似的趋势。相比之下,以纸质报纸,纸质杂志,电视,广播电台等传统媒体的用户使用比例下跌明显。

图表 新媒体用户媒体选择分布

数据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二、互联网电视拥有率超过传统电视拥有率

我国新媒体终端普及程度已经较高,新媒体用户群体使用多种新媒体终端设备和跨屏使用行为也较高。数据显示,新媒体用户互联网电视拥有率达48.9%高于传统电视47.3%,智能手机仍然是拥有率最高的新媒体终端。目前智能手机的拥有率已经相对较高,互联网电视和平板电脑的拥有率将会进一步提升。

三、跨屏时代——近七成用户看视频的同时“玩手机”

68.5%的新媒体用户在观看视频的同时“玩手机”,38.5%的新媒体用户选择同时使用笔记本电脑或者台式电脑。看电视时“多任务”现象的普遍存在,在观看视频的同时,互联网用户会用其他设备进行在社交网络交流等行为。

针对电视媒体和视频的多任务现象,相关行业可以创造方式实现多屏互动,比如可以在社交网络上广泛传播,通过互动等方式吸引观众注意力,从而提高媒体的触达率。

图表 中国新媒体用户观看视频伴随行为

数据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第2页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四、社交媒体、新闻客户端成为日益重要的资讯通道

60.8%的新媒体用户将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作为近三个月中获取新闻资讯的主要方式,用户日益养成依赖社交媒体获取信息以及表达诉求的习惯,同时58.9%的用户将手机新闻客户端作为获取新闻资讯的主要方式,42.6%的用户将电视新闻作为获取新闻资讯的主要方式。

相比传统的单向传播媒体,社交网络信息碎片化,海量化,速度快,互动强,适合资讯的流通。此外,传统观念影响下,社交媒体的强关系互动加强了这些平台资讯的信度,使得社交媒体成为重要资讯通道。

图表 中国新媒体用户获取新闻资讯的方式统计

数据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新媒体用户付费习惯

新媒体用户付费习惯逐步养成。

33.8%的新媒体用户已经产生过对新媒体内容的付费行为,还有15.6%的用户有进行付费的意愿但是还没有进行付费的行为,50.6%的新媒体用户不愿意也不打算为新媒体内容付费,而在2014年的调研数据中,有69.7%的用户不愿意为新媒体付费。

中投顾问《2016-2020年中国新媒体产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认为,由于网民传统免费观看和阅读习惯,及我国知识产权意识相对薄弱,我国网民对除游戏产品外的互联网产品的付费意愿一直不高。如今,有近半用户已产生付费行为或打算付费,这说明对新媒体用户付费获得优质内容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第3页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图表 中国新媒体用户付费习惯与意愿统计

数据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第4页

下载新媒体用户媒介素养论文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媒体用户媒介素养论文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媒介素养调查问卷

    关于当代大学师范生媒介素养的问卷调查亲爱的同学,您好!我正在为我的毕业论文做一项研究,衷心地希望您能给予协助。本调查旨在了解您对媒介素养的看法。您所提供的真实情况和宝......

    提高媒体素养

    如何提高政府官员 新闻素养及应对媒体能力国务院新闻办网络局副局长刘正荣认为,当代官员必须面对舆论、面对媒体。由于新闻素养的缺乏,应对媒体不当的政府官员越来越多,所以提......

    新媒体运营关注用户体验(大全五篇)

    来自广告买卖网(http://admaimai.com) 新媒体运营面临着新的挑战,真正做新的改进,比如说新媒体运营方面讲重视在用户体验方向。用户体验会增加新媒体运营的效果,而且会更吸引广告......

    新媒体论文(大全五篇)

    论新媒体 作者:阮胜磊摘要:如今媒体事业发展迅速,媒体传播更是一代一代的更新如今的新媒体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又是怎样的息息相关的影响我们的生活呢? 关键词:新媒体 微博 传播......

    媒介素养课的感想

    当代人不可或缺的媒介素养 XXX级专业X班 学号; 姓名;当代人不可或缺的媒介素养 在当下经济文化各个方面迅速的时代,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当代人要努力跟紧时代的脚步,不落后于时代浪......

    受众媒介素养调查实践

    受众媒介素养调查实践 一、 甘肃某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研究 二、 兰州市榆中农村受众媒介素养调查研究 三、 榆中县中学生媒介素养调查研究 四、 兰州市民媒介素养调查研......

    中小学生媒介素养亟待提高

    中小学生媒介素养亟待提高 时间:2013-09-02 06《浙江教育报》 作者:施永忠最近一段时间,不少网络谣言公司的涉案人员和在网络上散布谣言的人遭到群众的侧目和法律的制裁。不......

    媒介素养与人的全面发展

    媒介素养与人的全面发展 摘 要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类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广,正如 在《娱乐至死》里提出的那样:媒介即隐喻,媒介即认知。媒介不仅仅使人们获得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