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管理研究
大 连 大 学
企业管理论文
论文题目: 网络经济对现代企业的影响 学
院: 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班级: 工管111 指导老师: 张长胜 学生姓名: 张豪
完成日期: 2014 年 11 月 10 日
摘要
随着互联网的出现,网络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信息交换的速度得到极大提高,各种依托于网络的经济形式正在全球范围内悄然兴起,由于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革命性飞跃,也由于电子商务的交易优势和实现全球资源优化配置的客观需求,网络经济在全球范围迅速兴起,对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各个环节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企业对网络经济的理解和态度将决定其生存与发展的命运。对网络经济的理解和态度将决定所有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命运,其中不仅包括新兴产业的企业,也包括传统产业的企业.为此,我们只能丢弃幻想,积极参与,勇于创新,急起直追。网络经济对现代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简述了网络经济的概念及现状,分析了网络经济对现代企业的影响,提出了中国企业为适应网络经济发展应采取的对策.关键词:网络经济 电子商务 现代企业
绪论
网络经济的兴起,是对现代网络技术与传统经济的完美结合,既克服了传统经济的缺点,发扬其优点,又继承了网络技术的现代化,是未来企业发展的一个新方向。同时网络技术的进展,使各自形态为特征的经济活动进一步渗透到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是一场全球性的革命,对现代企业而言,电子商务的发展,意味着企业战略,管理理念,组织结构的变革,我们说,网络经济对现代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
一、网络经济的概念及特点
(一)网络经济的概念
网络经济,一种建立在计算机网络(特别是Internet)基础之上,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的经济形态。它不仅是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产业的兴起和快速增长,也包括以现代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整个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和迅猛发展,更包括由于高新技术的推广和运用所引起的传统产业、传统经济部门的深刻的革命性变化和飞跃性发展。
(二)网络经济的特点
1.全球化。网络经济是全球化的经济,它是建立在综合性全球信息网络的基础之上的,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经济活动成为全球化的活动
2.全天候。基于网络的经济活动不受时间因素的制约,可以全天候地连续进行
3.便捷。经济活动利用一台电脑即可简单完成,操作简单,方便快捷 4.逆向。消费者直接指定个性化产品,不同于以往的传统经济,消费者选择较少。
5.成本低。减少交易的中间环节,交易成本低,信息搜索成本比。
二、网络经济发展现状
2013年,中国整体网民规模为6.18亿,其中PC网民的规模达到5.9亿人,增速为6.8%;移动网民的规模突破5亿,增速为19.1%,预计到2017年,移动网民将赶超PC网民,成为互联网的第一大用户群体,移动端将成为网民最主要的上网渠道。在互联网发展早期,由于城市经济发达,PC普及速度更快,因此城镇王品增速高于农民网民增速。经过多年的发展,城镇网民渗透率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增长空间逐渐缩小,而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形成了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2013年中国农村网民增速超过城镇网民。2013年中国网络经济整体规模达到5956.4亿元,同比增长52.1%,未来几年,网络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 2
快增长,预计到2017年,网络经济规模将超15000亿元。(见图1)
图1 2011-2017年中国网络经济规模及增长趋势
2013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100720.5亿元,同比增长22.6%:国内网络广告市场规模达到1100亿元,同比增长46.1%,整体行业正在受到传统优势领域饱和,传统金融机构反击,新兴支付方式替代等多重压力。
三、网络经济对现代企业成长的影响
网络经济的兴起对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各个环节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更重要的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网络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完全有可能改变现代企业的基本商业动作模式,动摇在工业时代中业已成为经典的战略思想和卓有成效的管理方法。
(一)企业竞争方式
传统竞争因素的重要性在不断减弱,而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时间竞争、创新竞争。网络经济是企业竞争的焦点不再单纯的集中于谁的科技更优良,谁的规模更强大,谁的资本最雄厚,而是看谁能最先发展终端消费者,并能最先满足最终消费者的需求。谁先发现消费者并提供了产品或者需求,谁就是成功者。并不是说企业可以忽视发展科技,而是要把技术研发看成是工具、手段,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才是目的。首先要明确目的,然后为达到目的,应该“不择手段”,企业竞争范围变大,企业将面临全球范围内优秀企业的挑战,而不仅仅是来自于区域内同行业竞争,面临着大规模企业的竞争威胁,也面临着众多以先进信息技术武装起来的
中小企业的挑战,新经济中的现代企业已没有决策大小的问题,只有速度快慢的问题、创新与否的问题。
(二)企业经营方式
以网络化为基础的电子商务将极大地改变传统的企业经营方式,摆脱常规的交易模式和市场局限。
因特网使供应商和消费者面对面交易,通过供应链大幅的降低成本,切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进入因时间和空间而被排斥在外的市场,创造出新的收入渠道,最终重新界定它们业务的本质。电子商务要求企业按照电子商务的规则重新整合企业经营方式和经营活动。目前电子商务有3中较为流行的交易模式:第一种称为买方模式,可以利用买方购买力强大的特点,向网络输送采购软件,通过网站与供应商保持固定联系,并向供应商收取佣金;第二种是卖方模式,即卖方建立供货网站,为购买者服务;第三种为单一产品供应商模式,许多销售通过网络促销同类产品。这种网络将吸引同行业的厂家和供应商参加。另外,利用电子商务建立公司网站并进行广告发布也是经营模式的一个新趋势,虽然建立公司网站要花费一定的资金,但相比于其他销售渠道而言使用互联网已经大大的降低了成本。
(三)企业生产方式
网络经济的发展,对企业生产方式也产生的很大的影响摆脱了交易模式和市场局限。在网络经济中,大小企业的概念不断弱化,进入电子商务的门槛很低,使得没有固定销售渠道的情况下通过网络与大企业合作,从而向全球提供产品。
(四)企业管理理念
网络经济的新环境对企业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是由网络的强大功能所决定的。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企业管理理念的改革提供了基础,网络经济正在引发一场巨大的管理变革,关系企业的内部组织规模,经营管理理念以及企业之间的关系等
(五)企业组织结构
网络经济使企业经营管理的手段得以创新,从而使管理更有效率。面对越来越多变的经济环境,传统的管理方式和组织结构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另一方面,告诉发展的网络技术也为对付这种改变提供了多种方式。企业组织结构的网络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企业内部组织的网络化,即内部决策层次越来越少,管理幅度越来越宽,另一方面是企业之间组织的网络化,形成了以专业化联合的资产。
四、现代企业面对网络经济发展的对策
网络经济是企业难得一遇的巨大机遇,顺应潮流走在前沿为企业争取先机可以为企业发展积累巨大的竞争优势,但同时也是不可避免的挑战,要想让企业在 4
如此巨变中长足发展,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必须要指定出适应企业网络发展的对策。
(一)正确认识网络经济的影响
当前我国不少企业家和经营者仍然认为网络经济只会对新兴产业产生影响,而传统企业则可以置身事外,这是非常有害的认识误区,因为在信息时代,传统企业创造价值的所有阶段,信息技术逗扮演了重要角色。随着网络商业活动变得更快更有效,最大的赢家还是那些懂得游戏规则,能够及时创新的公司,所以,正确认识网络经济对企业的影响非常必要。
(二)企业管理模式和组织结构的创新
不仅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已经很难适应网络经济的发展,而且老的企业组织结构在信息化的21世纪显得缓慢而繁琐,因此管理模式和组织结构的改变不可避免,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也为创新提供了基础,现代企业必须进行管理创新,才能在这场全球革命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三)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企业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可以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网络经济形态下的企业文化创新必须充分研究产业的市场及竞争状况,必须尽快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才能使企业提高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四)实现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就是将信息技术应用于传统领域,不断开发企业的信息资源,提高管理水平,开发能力。企业信息化是网络经济的基石,不同于传统企业将竞争局限于成本和差异化,企业信息化形成的知识优势逐渐成为企业的竞争优势。
(五)加深企业与网络经济的结合
建企业内部网络平台,从而为企业电子商务和电子信息管理的实现建设内部软、硬件环境。建设企业外部协作环境。在企业内部建立办公自动化系统,促进信息共享及传达的效率。建设企业外部协作环境,通过外部网站来加强企业内部信息化进程。建设企业核心业务管理和应用系统,并利用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全面推广营销企业产品。与大型物流企业合作,建立广范围的物流配送网络,使世界各地的客户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送货上门的优质服务,建立全面的售后服务网络,对于商品出现的质量问题能够做到快速响应、处理。
结论
网络经济对现代企业的发展,不仅是机遇也是一种挑战。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发展网络经济已不单纯是商务模式的选择问题,而是我们适应和顺应世界潮流,不断加强自身竞争优势的战略性选择,而且网络经济的发展不能离开实体经济单 5
独存在,一定要扎根于实体经济,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能否进一步整合,将决定着生产力的变革,我们要努力把传统经济模式跟网络技术向结合,进而创造出更模式的逐渐清晰,我相信现代企业一定会日益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有活力更适应当前市场的新的经济模式。随着网络经济问题的逐渐解决以及赢利
参考文献
[1]裴长洪.电子商务的兴起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J].中国工业经济,2000年10月期:60-62.[2]罗仲伟.网络特性与网络产业公共政策[J].中国工业经济,2000年10月期:10-12。[3]彼得・德鲁克.21世纪的管理挑战[M].北京;三联出版社,2000.08:113-120.[4]加里・哈梅尔与普拉哈拉德.竞争大未来[M].北京;昆仑出版社,1998:144-154.[5]陈佳贵.罗仲伟.网络经济对现代企业的影响[J].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2月期:20-23 [6]花爱梅.林雁.网络经济时代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经济师,2002年3月期:100-121 [7]林润辉.网络组织与企业高成长[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30-45.[8]王淼和徐丽萍.网络经济环境下传统制造业的组织结构变革[J].工业技术经济,2003:40-45
第二篇:企业战略管理研究
【摘要】在企业环境日益复杂多变的今天,如何从战略上管理企业已经成为一个迫切而重要的问题。本文首先指出战略管理时代的来临,并认为企业战略管理实质上是指对企业的战略性管理。在此基础上,对战略与文化的关系以及战略与组织结构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然后从总体上把握三者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个以战略、文化、结构为顶点的战略管理三角形模型,并且阐述了该模型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战略管理 模型 战略 文化 结构
【Abstract】It is a pressing and important how to manage an enterprise from strategic level, facing today’s complicated and changeable environment.In this paper,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strategic management era is coming, and the essence of business strategic management is to manage an enterprise from strategic level.It analyzes the relation between strategy and culture,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strategy and structure.And then it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 of the three on the whole.A triangle model basing on strategy, culture and structure is presented out then,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model is discussed.【Key words】strategic management;model;strategy;culture;structure
【文献综述】
1、目的和现实意义
战略管理是指企业确定其使命,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设定战略目标为保证目标实现进行谋划并依靠企业内部能力将这种谋划和决策付诸实施,以及在实施中进行控制的动态管理过程,在西方,战略管理是续生产管理、经营管理之后的企业管理高级阶段,其产生的背景是20世纪70年代,西方企业运营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强,企业要求在动荡多变的环境中求得可持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对环境的适应性,这一客观要求使战略管理应运而生。与生产管理与经营管理不同,战略管理作为最高层次的管理理论,它是一种整合性的管理思想,它强调了企业中研发、生产、财务、人力资源等管理职能的协调一致和有机结合,从而从整体和全面的角度决策涉及企业整体和长远的管理问题,以期获得整体最优的管理效果。
中国企业走进了与西方企业管理大致相同的三个阶段,所不同的是时间上的差别。可以说战略管理在中国企业的引进和实践,对于提高企业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整体管理水平有着重要意义。但是也看到,由于我国多数企业管理基础薄弱,加之实践时间尚短,在推行战略管理工作中难免存在一些认识和实践上的误区,如:
(1)重规划,轻实施;战略管理虎头蛇尾;
(2)重局部,轻整体,战略管理整合性差;
(3)两头重,中间轻,竞争战略陷于中庸状态;
(4)重模仿,“走捷径”;展览思维缺少特色;
(5)“用旧瓶装新酒”,组织结构与战略不匹配;
(6)以不应万变,动态竞争下的战略意识不足。
企业战略管理实践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必将影响战略管理的效果,甚至使战略管理流于形式。中国已加入世贸组织,按照相关承诺,中国与贸易伙伴国市场开放的步伐必将加快,这虽然使国内企业的竞争空间得以扩大,但更主要的是将国内企业推向一个更大的竞争舞台,直接面对国际竞争对手。
在此前提下作者以分析探讨的精神构建企业战略模型:战略-文化-结构,以求从全局来系统地考虑企业战略管理的问题,把企业战略管理推上一个更高的高度。
2、国内外研究现状
1975年,安索夫的《战略规划到战略管理》出版,标志着现代战略管理理论体系的形成。该书中将战略管理明确解释为“企业高层管理者为保证企业的持续生存和发展,通过对企业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的分析,对企业全部经营活动所进行的根本性和长远性的规划与指导”。他认为,战略管理与以往经营管理不同之处在于面向未来,动态地、连续地完成从决策到实现的过程。
其间,论述企业组织与外部环境关系的著作还有劳伦斯与罗斯奇合著的《组织与环境》(1969年),提出公司要有应变计划,以求在变化及不确定的环境中得以生存;卡斯特与罗森茨韦克的《组织与管理——系统权变的观点》(1979年)虽是权变理论学派的代表作,但其分析的问题亦是从长期角度看待企业如何适应环境,认为在企业管理中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条件随机应变,组织应在稳定性、持续性、适应性、革新性之间保持动态的平衡。
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1980)可谓把战略管理的理论推向了高峰,书中许多思想被视为战略管理理论的经典,比如五种竞争力(进入威胁、替代威胁、买方侃价能力、供方侃价能力和现有竞争对手的竞争)、三种基本战略(成本领先、标新立异和目标集聚)、价值链的分析等。通过对产业演进的说明和各种基本产业环境的分析,得出不同的战略决策。这一套理论与思想在全球范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竞争战略》与后来的《竞争优势》(1985年)以及《国家竞争优势》成为著名的“波特三部曲”,中国的管理学界以及很多实际工作者对此都不陌生。
总的来说,对战略管理的涵义存在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称之为狭义的战略管理,一种称之为广义的战略管理。狭义的战略管理即企业战略管理是对企业战略的制定、实施、控制和修正进行的管理,广义的战略管理则认为企业战略管理是运用战略对整个企业进行管理。也就是说,狭义的为企业战略的管理,企业战略管理对象是“企业战略”,是围绕企业战略而展开的一系列管理过程,广义的为企业的战略管理,企业战略管理对象是“企业”,是针对整个企业所进行的战略性管理,目前,狭义的战略管理概念是占主流。按照狭义的理解,企业战略管理似乎是一种管理方法。企业运用这种方法进行管理,必须首先制定一个战略规划,然后按照规划进行实施,这就叫战略管理。也就是说,企业不做战略规划,就谈不上是战略管理,然而事实上,很多企业并没有刻意地去制定这样的一个战略规划,但是并不意味着在这样的企业里就不存在战略管理。我们主张按照广义的概念来理解企业战略管理,而不应该把战略管理仅仅看成是一种管理方法。企业战略管理本质上应视为一种管理思路;从战略意义上去管理企业。这一理解并不排斥战略规划,但更强调的是一种战略意识或者说战略性思维的运用。
3、本文结构和主要内容
本文分为五个部分对企业战略管理之战略—文化—结构进行了分析探讨:第一部分讲述企业管理主题的演变,并由此引出战略管理的历史形成及地位;第二部分对企业战略管理的实质进行讨论;第三部分对企业战略与企业文化的关系进行分析;第四部分讲述企业战略与企业组织结构的关系;第五部分从整体上把握战略—文化—结构三者之间的关系,并由此构建模型,诠释模型的内涵和现实意义。文章由广义战略管理与狭义战略管理之分论及战略与文化、战略与结构之间的关系,主张从整体上系统地把握“企业”的战略管理,是对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一种延伸。
企业战略是企业对未来发展的一种整体谋划,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涉及企业与环境的关系,企业使命的确定,企业目标的建立,基本发展方针和竞争战略的制定等。在环境日益多边的今天,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严峻挑战,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不管是否要做出书面的战略规划,企业战略不再是可有可无的,并且还需要进行充分的论证和在企业内部取得统一认识。我们之里以一种模型来表述其中的内在联系,为解决企业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提供了可行的依据。并强调战略意识或者说战略性思维的运用,系统的把握战略、文化和结构的区别和联系,为企业的现实问题提供最优解、根本解。
【正文】
一、企业管理主题的演变
自20世纪初叶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进展,围绕企业管理工作的中心,企业管理经历了几次管理主题的演变,由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的以生产管理为中心,转变到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以营销管理为中心,再转变为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以战略管理为中心。
在以生产管理为主题的时代,由于产品市场供不应求,企业实行的是内部控制式管理方式,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内部生产效率上。这时,虽然也出现过某种挑战性的问题,但是当时企业管理者并不认为是对企业的威胁,企业还没有谋划未来的需要。只是到了后期,由于各个企业竞相采用新技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成本,使整个市场出现生产过剩和供过于求的局面,企业才开始意识到不得不面向外部、转向市场。随着生产过剩和供过于求状况的加剧,企业仅靠内部控制式管理,已无法应付未来的挑战和实现自己发展的愿望。于是,企业产生了筹谋未来发展的要求和行为,采取了推断式的管理方式,如目标管理、预算管理和长远计划等。然而,那时的长远计划是建立在未来可以根据历史推断的假设基础上的,完全依靠历史的推断来确定企业未来的目标和行动,并以此来应付环境的变化。显然,这还不是对企业未来发展的科学谋划,企业管理的主题只是由生产管理转向营销管理。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企业外部形成了一种特别庞大的、复杂的、不熟悉的、变化频繁的、难以预料的环境,使企业经营面临着许多严峻的挑战。此时,企业仅靠推断型的管理,再也不能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了,而必须对新的环境进行深入分析,做出新的响应,采用新的管理方式,来谋求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在这个时代,企业管理的某种失误,所导致的不再仅仅是经营成果上的损失,而是要面对生死存亡的考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管理转入以战略管理为主题的,进入到战略管理的时代。战略管理时代的来临,意味着企业管理的一切工作都应纳入战略管理的框架之下。企业只有强化战略管理意识,按战略管理的思维和方法管理企业,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才能够管理好企业。不重视战略管理的企业,不仅很难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在环境急剧变迁的条件下,企业随时由可能遭到淘汰。
二、企业战略管理的实质
学术界关于企业战略管理的涵义存在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称为狭义的战略管理;一种称为广义的战略管理。狭义的战略管理认为,企业战略管理是对企业战略的制定、实施、控制和修正进行的管理,其主要代表是美国学者斯坦纳。斯坦纳在其1982年出版的《管理政策与战略》一书中指出,企业战略管理是确立企业使命,根据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经营要素设立企业组织目标,保证目标的正确落实并使企业使命最终得以实现的一个动态过程。广义的战略管理则认为,企业战略管理是运用战略对整个企业进行管理,其主要代表是美国企业家兼学者安索夫。安索夫在其1976年出版的《战略计划走向战略管理》一书中最先提出了战略管理一词,1979年又专门写了《战略管理理论》一书。安索夫认为,企业战略管理是将企业日常业务决策同长期计划决策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系列经营管理业务。
概括起来讲,狭义的战略管理概念是指企业战略的管理,而广义的战略管理概念是指企业的战略管理。初看起来,这两种表述只是限定语的不同,而本质上它们的涵义是不同的。狭义概念下的企业战略管理对象是“企业战略”,是围绕企业战略而展开的一系列管理过程;而广义概念下企业战略管理对象则是“企业”,是针对整个企业进行的战略性管理。目前,主张狭义战略管理概念的学者占主流。按照狭义的理解,企业战略管理似乎是一种管理方法。企业运用这种方法进行管理,必须首先制定战略规划,然后按照规划进行实施,这就叫战略管理。也就是说,企业不做战略规划,就谈不上战略管理。然而事实上,很多企业并没有刻意地制定这样一个战略规划,但这并不意味着在这样的企业里就不存在战略管理。我们主张按照广义的概念来理解企业战略管理,而不应把战略管理仅仅看成一种管理方法。企业战略管理本质上应视为一种管理思想:战略意义上去管理企业。这一理解并不排斥战略规划,但更强调的是一种战略意识,或者说战略性思维的运用。其实,战略管理并不是一个什么神秘的概念,它就是一种思路,一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这种意义上讲,它与我们平常认识问题也要有思路没有什么不同。所不同的是,战略管理的思路是一种系统思路,强调应站在长远和全局的角度去认识企业管理问题,也不是习惯上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就事论事的片段式思路。我们认识到,企业总在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也不停地在解决问题。然而,旧的问题在不断地得到解决,而新的问题却在不断地出现。尤其是在企业环境日益复杂多变的今天,这种现象更加频繁和严重。我们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没有运用战略性思维来管理企业。一般而言,从战略上管理企业可以从以下思路展开:
⑴ 判定战略问题。这里所谓的战略问题,是指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和全局会产生重大影响的问题。在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可能是局部性的,有些问题则是全局性的;有些问题可能是暂时性的,有些问题可能产生长远性影响。对于一个战略管理者来而言,当遇到一个问题时,我们首先应该判断其是不是一个战略问题,如果不是,就应该将其过滤掉;如果是,就列为进一步研究的对象。这些道理其实很简单,关键是能否形成一种思维习惯,似乎事事必须亲历亲为才可以得到解决。这样做不但不能使问题得到解决,反而会使问题越来越多。战略问题和非战略问题交织在一起,往往会把人弄得晕头转向,心烦意乱,很难还有心思和精力去理出头绪,从战略上把握问题的要领。
⑵ 分析问题结构。这就是要以解决战略问题为目的,寻求问题形成的结构。问题的结构通常是由相互耦合的多种因果关系环构成,每个因果关系环又由若干因果链组成,而每一个因果链代表一种因果关系。因果关系可能是线性的,也可能是非线性的;它们之间的作用方式可能是实时的,也可能是有时间延迟的。按照这样的思路去分析问题,就能寻找到问题的根源,避免就事论事而始终也弄不清楚的现象。这种问题结构实际上是一种动态的问题系统,它具有被人们所忽视的反直观特性。彼得?圣吉在其《第五项修炼》中谈到系统思考法则时指出:今日的问题来自昨日的解决;愈用力推系统反弹力愈大;渐糟之前先渐好;显而易见的解往往无效;对策可能比问题更糟;欲速则不达;因与果在时空上并不紧密相连;没有绝对的内外等。这些都是我们因缺乏系统思考而反复出现的现象,遗憾的是,我们似乎一直也没有意识到原因何在。因此,在明确了战略问题之后,运用系统思考揭示战略问题系统的结构是进行战略管理的关键。
⑶ 寻求根本解。前面提到,显而易见的解决方案往往无效或者甚至更糟,也不是力量用得越大越好或越小越好,而是要讲究“巧”,而且特别是要求寻求问题的根本解决。系统思考中有一个被称为“杠杆作用”的原理,有人对此用了一个绝佳的比喻,即“辅助舵”,辅助舵是舵上的小舵,其功能是使舵转动更为容易,船也因此而更加灵活。船越大越需要辅助舵,因为船在行使时,舵四周有大量流动的水使舵的转动困难。用辅助舵来比喻杠杆作用的巧妙之处在于:以它极小的体积和对p它极小的操作力却能产生极大的影响——轻松自如地转动以一定的速度行驶的巨轮。在企业战略管理中,解决问题的这种“杠杆点”也是存在的,并且它常常就是问题的根本解,找出这样的杠杆解以求问题的根本解决正是战略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
三、企业战略与企业文化
(一)企业战略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在战略管理中,企业战略与企业文化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战略制订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优秀的文化能够突出企业的特色,形成企业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念,而且企业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有利于企业制定处与众不同的、克敌制胜的战略。
2、企业文化使战略实施的重要手段。企业战略制订以后,需要全体成员积极有效的贯彻实施,正是企业文化具有导向、约束、凝聚、激励及辐射等作用,激发员工的热情,统一了企业成员的意志及欲望,为实现企业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3、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必须相互适应和相互协调。严格的讲,当战略制订之后,企业文化应该随着新战略的制订而有所变化。但是,一个企业的文化一旦形成以后,要对企业文化进行变革难度很大,也就是说企业文化具有较大的刚性,而且它还具有一定的持续性,会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又逐渐强化的趋势。因此从战略实施的角度来看,企业文化要为实施企业战略服务,又会制约企业战略的实施。当企业制定了新的战略要求企业文化与之相配合时,企业的原有文化变革速度非常慢,很难马上对新战略做出反应,这使企业原有的文化就有可能成为实施新战略的阻力,因此在战略管理的过程中,企业内部新旧文化的更替和协调是战略实施获得成功的保证。
(二)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相适应的关系
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相适应的关系有四种形式,如图1所示。
1、图中第一象限是指企业实施一个新战略,企业组织要素变化不大,而且这种变化与企业原有文化一致。在这种情况下,高层管理者主要考虑两个问题:
⑴ 利用目前的有利条件,巩固和加强企业自己的企业文化;
⑵ 利用企业文化相对稳定及持续性的特点,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对企业战略的实施的促进作用。
2、图中第二象限是指企业实施一个新战略,企业的组织要素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但这些变化与企业的原有文化有潜在的一致性。这种情况大多是以往企业的效益就比较好,他们根据自己的实力,寻找可以利用的机会,以求得更大的发展,或者他们总是试图扩大自己的主要产品和市场,以求得发展。总之,这种企业处于一种非常有前途的地位,他们可以在企业原有文化的大力支持下,实施新的战略。
在上述情况下,企业处理战略与企业文化关系的重点是:
⑴ 企业进行重大的变革时,必须考虑与企业的基本性质与地位的关系问题,即企业的基本性质与地位是确定企业文化的基础。高层管理人员在处理战略与企业文化关系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到企业的任务可以发生变化,但这以战略的变化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企业的基本性质和地位,因而仍然与企业原有文化保持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⑵ 要发挥企业现有人员的作用,由于这些人员保持着企业原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这样可以保证企业在原有文化一致的条件下实施变革。
第三篇:体育管理研究
体育管理研究
1. 如何进行教练员队伍的建设?
我国历来对教练员的培训工作都很重视,以前所采用的形式大致分为三类:
一.通过体育院校进行学历教育,系统地进行培养
二.通过各级体委或者协会举办的各种短期培训班(半年,3个月,一个月等)进行培
养
三.通过一些会议,报刊杂志资料等信息的交流来进行
2. 如何来加强教练员素质的提高?
一.首先是技能的提高。
二.其次是心理能力的提高
三.能够有效科学地训练
四.再者对于运动伤害必备知识和能力的提高
3. 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中公共体育产品的发展现状
一,公共体育产品总量供应不足
二,公共体育产品供给结构不合理
三,公共体育产品供给质量,效率低下
四,公共体育产品供给垄断和强制消费
4. 农村群众体育的概念?
农村群众体育亦称农村社会体育,就是指关于以农村为区域范围,以长期生活在农村的农民为主体,以满足农民的体育需求,增强农民体质和农村体育文化为目的的,就近地进行的体育活动。
5. 农村群众体育的功能
一,繁荣农村文化,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二,增强农民体质,全面提高农村素质。
三,维护农村社会治安,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6. 目前我国体育教育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体育教育不能发展其应有的功效
二,很多学生都对体育课存在着抵触的情绪
三,学校教育对体育教育的不重视或者重视不够
7. 体育运动对学生生理健康的主要作用
身体方面
一,促进学生生长发育
二,协调身体各个系统功能
三,塑造良好的身体形态
心理方面
一,磨练坚强的意志
二,学会面对挫折
三,培养团队意识,加强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8体育的教育方法?
第一,就是我们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第二,注重教育中学生积极性的调动。
第三,加强思想教育和对学生观念的引导。
第四篇:采购管理研究
采购管理研究
(2003-4-10)
采购管理研究
--供应商管理
摘要: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高科技更新的加速,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渐演变为管理科学竞争的新格局。采
购,作为现代化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一环和供应价值链上的核心之一,愈来愈受到企业和企业家的重视,并越来
越成为一门专业的科学,正在为各大学、研究院、专业咨询公司、企业和政府广泛地研究和应用。本文介绍了
采购的基本理念,分析了我国采购管理的现状,从理论的高度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及方法—实施供应商管
理。
关键词:采购 供应商 供应商管理
1、采购管理概述
狭义的采购(Purchase),是指以购买(buying)的方式,有买方支付对等的代价,向卖方换取物品的行
为过程,在买卖的双方的交易过程中,一定会发生所有权的转移及占有。近几年,物流作为第三利润源泉已得
到广泛的关注,然而作为物流活动起点的采购,目前还没有受到企业界及学术界应有的重视。采购管理是企业
为了达成生产或销售计划,从合适的供应商那里,在确保合适的品质下,于合适的时间,以合适的价格,购入
合适数量的商品所采取的管理活动。即“5R”管理:合适的供应商(Right Vendor)、合适的品质(Right
Quality)、合适的时间(Right Time)、合适的价格(Right Price)、合适的数量(RightQuantity)。采购管理是研究在取得商品的过程中,统筹事前的规划、事中的执行以及事后的控制。以达到维
持正常的企业经营活动,降低产销成本的目的。就采购的规划而言应包括设定目标、建立制度和组织、划分职
责与权限、人员的选用、设计作业流程与表单,以及拟订计划与预算。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采购管理的理念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企业模式向虚拟化、动态联盟和
协作的方向发展,对采购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本文拟从供应商管理的角度研究采购管理,并提出自己的见
解。
2我国采购管理存在的问题
2.1传统供应商管理的不足
供应商管理包括供应商的筛选,资信评估,合作评估及合作制度等。许多企业现在并未重视这项工作。通
常的情况是,采购大权由某位负责人独掌;对供应商缺乏评价,即使采用招标制,考察的内容也局限于价格,从而导致不能选出合格的供应商,并在日后的合作中遭受损失;对供应商的合作状况没有记录和评估,产品及
服务得不到改进。与现有供应商之间的关系难以协调且不易发展新的供应商。即使是以招投标方式的采购,在传统模式下,也同样面临地域限制,流程不透明,过程烦琐,人力与资金耗费巨大等限制。如上因素均造成了
企业整体采购成本的居高不下,难以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而形成规范高效的采购管理。采购管理成为企业在传
统模式中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瓶颈。
2.2传统的供需双方关系问题
采购是供应链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一般来说,生产型的企业至少要用销售额的50%来进行原材料、零部
件的采购。采购的速度、效率、订单的执行情况会直接影响到本企业是否能够快速灵活地满足下游客户的需
求。采购成本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企业最终产品的定价情况和整个供应链的最终获利情况。传统采购的重点放
在如何和供应商进行商业交易的活动上,特点是比较重视交易过程中的供应商的价格比较,通过供应商的多头
竞争,从中选择价格最低的作为合作者。具有以下几点不足:
2.2.1信息的私有化,不共享:采购、供应双方都尽量隐瞒自己的信息,不能有效地进行信息共享,导致信息不
对称,引发相互的不信任。
2.2.2 供需关系是临时的或短期的合作关系:这种合作关系造成了竞争多于合作,导致采购过程的不确定性,阻碍合作的通畅进行。
2.2.3响应用户需求能力迟钝:由于供应和采购双方在信息的沟通方面缺乏及时的信息反馈,在市场需求发生变
化的情况下,采购方不能改变供应方已有的订货合同,缺乏应付需求变化的能力。
2.2.4对于质量和交货期进行事后把关:采购方很难参与供应商的生产过程和有关质量控制活动,不能对采购品
进行实时的跟踪查询。
2.3传统采购成本问题
面对中国入世后更剧烈的国际竞争,企业利润率的提高,不仅要从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入手,降低企业运作
成本的重要性亦日趋突显。比较于增加市场份额与销售收入,对企业而言,降低企业运作成本则显得更易于控
制与操作。在企业运作成本中,企业的采购成本则占了相当大的份额。企业的采购通常包括对生产原材料,生
产设备,以及非生产资料及设备的采购。在传统的模式中,采购职能通常相对分散,采购信息多以纸张为媒体
流动与存储,这样即造成:采购信息零散,不易收集与整合,采购单价高;采购部门庞大,占用较多人力而效
率低下,错误率高;不透明的采购流程造成的暗箱操作,从而造成企业资本流失,等等。有效的解决采购成本
问题,成为刻不容缓行为。
3 建立良好的供应商管理体系
3.1正确选择供应商。最合适的供应商应具备很多条件,但能提供合适的品质、充分的数量及准时交货,合理
的价格以及热情的服务,应该是共同的要求。为了更好的选择供应商、选择合适的供应商,遵循以下的步骤,则能甄选到较合适的供应商:
3.1.1成立评选小组:成立调查小组,对合格供应商各项资格或条件进行分析几审议。小组的成员采购部门、工程部门、生产部门、品保部门、财务及工业单位部门等。
3.1.2决定评审的项目:不同的供应商的条件必定不同,因此,必须有客观的评分项目。成立的评选小组应对
供应商以下各项进行评估:A、一般经营状况。B、制造能力。C、技术能力。D、管理能力之绩效。E、品
质能力。
3.1.3设定评审项目之权数:针对每个评审项目,权衡彼此的重要性,分别给予不同分数。
3.1.4合格供应商分类分级:依据分数按各之专业程度予以分类,分级是将各采购的合格供应商按其能力划分
等级。分类的目的避免供应商包办各种采购案件,预防外行人做内行事;分级的目的,防止供应商大小通吃,配合采购的需求,选择适当的供应商。
3.2科学的考评供应商的业绩
首先应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企业可依据自身的需要合理运用这些指标,进行科学的评审。这些指标包括
质量、价格、交货时间、合同完成率,指标真正发挥作用在于历史数据的收集、整理及数据的真实性。所以,维护供应商绩效资料的工作量比较大,这些资料对采购决策的支持,起着重要的作用。
3.3保持供应商之间适度竞争
传统采购管理往往倾向于一种物料有多个供应商,感觉上比较保险。而现代管理的趋势是减少供应商,并建立
互信、互利、互助的长期稳定合作伙伴关系。好处是:简化采购计划及调配;可以形成经济采购批量,争取优
惠;减少供方的专用工艺装备费用;简化运输管理;减少库存,从而有利于控制质量,降低成本。简化同供应
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前后的业务流程,由于环节减少,降低了采购成本,增加了响应速度。对于供应商的选
择,可以独家供应,也可多家供应。独家供应易于管理,也能以大批量的优势增强自己的谈判能力,以获得更
优惠的价格。但不容易把握市场动态,供应商也会因为没有竞争的压力而形成惰性,不去提升产品品质、提高
自身管理。对供应商实施动态的选择、比较和淘汰机制,可从本质上提高整个供应链的能力,提升供应链的竞
争优势。
3.4 构建与供应商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采购管理的贡献并不是采购中价格方面的节省,更重要的是它还可以使企业与供应商建立联盟,以缩减新
产品的开发成本与时间,正如克莱斯勒汽车公司总裁罗伯特·J·伊顿曾指出的,同各层次的供应厂商的有效联
系,为克莱斯勒公司提高汽车价值提供了最大的机会。传统采购管理倾向于一种物资有多个供应商,而现代采
购管理的趋势是减少供应商,并建立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从战略的高度认识供应商、管理供应商。由于企业
竞争已从企业之间的竞争,发展到企业供应链的竞争,这就要求企业实施有效的供应商管理,同供应商建立长
期良好的伙伴关系,实施一定程度的纵向整合,形成“虚拟式”的企业联盟,使企业得到长期稳定的物资供应
和及时回馈的市场信息。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and technology,the competition of companies havebecome the new station.Purchasing, as the important aspect of controlling and the value chain,become more valuable than ever.The concept of purchasing are told,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problem of purchasing management and give a new studies direct of the development of purchasingmanagement.KEY WORDS: Purchase Vendor Purchasing management
参考文献:
徐杰等、《市场采购理论与实务》、中国铁道出版社、2001年7月。
王忠宗、《采购管理实务》、广东经济出版社、2001年8月。
周水银、陈荣秋、物质采购中的供应链管理:集成供应、《中国流通经济》、2000.6.P36—39。宋玉卿、供应商管理—提高采购供应工作效率之源、《中国流通经济》、2000.4.P22—23。陈德龙、供应链构建的机制分析、《物流技术》、2002.3.P72-73
作者:
第五篇:公共管理研究
征地拆迁工作中政府领导能力的加强
政治与行政学院 行政管理09级研究生 兰玲 2009010156
【内容摘要】在征地拆迁运作中,引发出了各类群体纠纷和恶性事件。主要原因为:一些地方政府及其主管部门有法不依、违法违规行政;利益驱动、权益失衡;监督失效等。所以加强政府的领导能力,就要确实不断地提高各级政府及其主管部门的决策能力、管理能力和监督能力。
【关键词】征地拆迁;群体纠纷;政府领导能力
随着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的发展,征地拆迁工作已经成为各级地方政府主要工作之一。这项工作由于各地条件不同和不同级别的政府贯彻执行法律、政策的情况不同,除少部分地区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大部分地区都陆续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除个别特殊情况和客观存在外,主观上都凸现出了地方政府在执政领导能力方面的缺陷和不足。所以如何提升各级政府处理征地拆迁纠纷事件问题的领导能力,不断提高其执政能力水平,使征地拆迁工作成为一项经济发展的民心工程,是摆在各级地方政府面前的主要任务。
一 征地拆迁纠纷事件的主要表现
(一)地方政府主管部门执法不严、监督不力,使拆迁人或开发商无法无天、肆意妄为。他们仰仗自己的优势地位置被拆迁人的合法权益于不顾,违法强占强拆,致使被拆迁人群体反抗,最终酿成纠纷甚至流血事件。
(二)个别地方政府在执法过程中,征地强拆,严重侵犯了被拆人的合法权益。这便致使被拆迁人为了维护个人合法权益,使出了或自杀自残,或袭警、袭官的招数,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特别是近几年来,类似事件层出不穷,有增无减。
(三)部分地方政府主管部门管理不严,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引发纠纷事件。一些地方拆迁补偿安置不到位、不合理合法,令被拆迁户产生逆反心理,不配合当地政府主管部门的征地拆迁行动,在双方人员情绪失控的情况下群体纠纷事件一触即发。
(四)个别地方政府的征地拆迁主管与开发商勾结,造成被拆迁户应得利益严重受损,引发了被拆迁户的极大不满,导致被拆迁户或集体到政府、党委门口
静坐上访,或以暴力抵制政府拆迁。
二 征地拆迁工作中政府领导能力缺失的原因分析
首先,政策缺陷是造成征地拆迁纠纷事件的根本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实施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征地补偿、安置方案报市、县人民政府批准后,由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对补偿标准有争议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协调;协调不成的,由批准征用土地的人民政府裁决。征地补偿、安置争议不影响征用土地方案的实施”。此项规定中政府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使被拆迁户处于有理无法讲的弱势地位。也导致了政府在执法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剥夺和损害了被拆迁人的合法权益。
第二是对政策的实施缺乏有效监督。各级政府在征地拆迁运作中都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规章制度,目的是为政府发展经济、为民谋利,以体现政府依法行政、执政为民的宗旨。但实事上,一些地方政府自行其道,把上级或本级政府制定的政策当成摆设挂在了墙上,并没有完全按照政策实施进行。这时缺乏了有效的监督,再好、再完善的政策也不能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最后,在利益的驱动下最终导致权益失衡。在当前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的形势下,各级地方政府为推动本地经济发展用各种优惠政策招商引资,为政府争取最大的经济收入。共同的利益目标让政府和开发商成为了交易伙伴,他们为了取得最大程度的“双赢”,势必会使被拆迁人的合法权益受损。
三 征地拆迁工作中政府领导能力的加强
(一)各级地方政府必须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不断提高和加强领导能力,严格依法行政。据国家有关权威部门公布,近两年来,地方政府违法强拆导致发生群体纠纷或个别被拆迁人自焚自杀、袭警袭官等事件不胜枚举。“地方政府仍是土地违法案的主角”。因此,各级地方政府必须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不断提高和加强领导能力,严格依法行政从根本上解决政府在征地拆迁运作中存在的各种违法乱纪行为,杜绝各种群体纠纷和个体恶性事件发生。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要提高政府科学发展能力。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去指导征地拆迁工作的实践,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公共利益与商业利益、大多数人利益与少数人利益等关系,妥善处理征地拆迁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二)要提高政府征地拆迁主管部门及其领导的领导能力。第一,必须要加强主管部门及其领导执法能力的培养,要让执法为民、依法行政的理念真正深
入他们的心中,并且要在工作实践中做执法、守法和捍卫法律的模范,杜绝执法犯法或贪赃枉法的违法行为发生;第二,必须提高协调指挥能力。征地拆迁主管部门及其领导,是代表政府行驶征地拆迁职能的指挥部和指挥官,担任组织、协调、指挥工作的重任。要当好指挥官,完成好工作任务,要正确处理好领导和被领导、指挥部与拆迁人的关系;第三,征地拆迁主管部门领导者必须严于律己、防腐倡廉、自觉遵守法纪。坚决杜绝征地拆迁主管部门领导利用职务之便违法违纪走上犯罪道路。并且在遵纪守法的前提下努力提高业务素质,不断提高管理能力水平。
(三)不断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首先要以预防为主,化解矛盾,把事件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以保证及时掌握有效信息,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充分发挥现代信息工具的优势,及时掌握各种信息,有针对性、经常性地进行综合跟踪和分析研究。有效防止和应对各种群体性纠纷事件发生时,要及时了解情况、掌握信息,深入现场,沉着指挥,按原来制定的应急方案组织领导,正确处理冲突双方的矛盾,果断地采取措施消除现场隐患和社会影响,把事件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四)提高政府科学民主决策能力。征地拆迁工作必须在详尽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科学论证,并进行合法性的审查,最终做出有效决策。在决策实施过程中进行跟踪采访和阶段性评估,以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决策程序。制定合理的补偿标准,真正体现政府依法行政、科学民主决策的现代决策领导能力。
【参考文献】
1、冯玉军:《权力、权利和利益的博弃》[J],中国法学,2007(4)
2、朱东恺、施国庆:《城市建设征地和拆迁中的利益关系分析》[J],小城镇
建设,2004(3)
3、户邑《中国城市房屋拆迁的制度性障碍分析》[J],理论前沿,2005(3)
4、彭方平、方齐石:《房地产开发商与地方政府的博弈分析》[J],价值工程,2003(5)
5、王才亮:《房屋拆迁纠纷焦点释疑》[M],法律出版社,2004年
6、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中国转型期群体性突发事件对策研究.学苑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