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背景下的警务模式变革[最终版]

时间:2019-05-14 06:52: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信息化背景下的警务模式变革[最终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信息化背景下的警务模式变革[最终版]》。

第一篇:信息化背景下的警务模式变革[最终版]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毕 业 论 文(设 计)

题 目: 信息化警务模式的变革

学生姓名: 王佑铭 学号 020000*** 2002年级 ****** 专业 ****** 方向

2002大队 * 中队 * 区队

指导教师: 陈德成

教 务 处 制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信息化背景下的警务模式变革

摘要: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为公安机关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公安机关在维护社会安、打击犯罪等活动中对信息化的需求越来越大,公安警务信息化顺应时代的潮流和实际的需要应运而生。公安警务信息化是公安机关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推动社会稳定与和谐、推动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警务工作应对21世纪的要求。公安警务信息化建设作为公安信息化建设中的关键环节,目前的重要课题就是如何在公安工作中充分结合高科技通信手段,以实现公安警务信息资源的统一配置,使其能够真正服务于公安实践工作之中。在本文中,笔者站在理性的角度针对如何实现公安警务信息资源的整合,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公安警务信息效能,对公安警务信息化建设进行了剖析,找出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完善这项法律制度的具体措施,进而指导公安警务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使公安警务信息化建设能与时俱进,更新思维,完善制度、科学发展,最终能够推动公安体制改革的发展。

关键词:公安警务信息化情报战略对策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Change on Information Policing model

Abstract: The public security police information of the public security organs in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promote social stability and harmony, to promote in-depth development needs of the market economy, but also the Chinese police work in response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21st century.The rapid development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day, illegal and criminal means to become a professional, intelligent development, which makes the social security environment is increasingly complex.Work for the public security system, only to collect information, analyze information based on the rational use of various types of information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prevent and combat criminal activities, and to curb the signs of the presence of evil in the social order.Therefore, to promote the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of the public security system, ha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grasp the pulse of the social order and improve the ability to crack down on crime.Keywords: public security police intelligence strategy countermeasures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目 录

内容提要.....................................................................................错误!未定义书签。

Abstract................................................................................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警务模式变革诞生和发展的必然性与重要意义...............................................5

(一)警务诞生和发展的必然性.........................................................................5(二)发展信息化警务的重要意义........................................................................6

二、信息化过程中的警务模式变革领域...................................................................8

(一)警务结构组织变革.....................................................................................8

(二)警务人员变革...........................................................................................9

(三)警务文化变革...........................................................................................9

三、警务模式变革的发展方向.................................................................................10

(一)警务思想民本化.......................................................................................10

(二)警务活动信息化.......................................................................................11

(三)警察素质专家化.......................................................................................12

四、信息化条件下,公安机关如何进行警务模式变革.........................................13

(一)突出警务信息中心地位...........................................................................13

(二)强化警务信息资源的观念.......................................................................14

(三)警察信息意识与信息素质再造...............................................................14 参考文献.....................................................................................................................18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引 言

现行警务信息化工作机制的主要问题在于信息共享程度低、经费保障难度大、民警信息化意识和应用水平较低。为此,改进警务信息化工作机制应当首先从这几方面入手。为提高信息共享程度,需要建立和完善警用信息技术标准;建设信息交换平台,为各应用系统跨平台数据共享创造条件;建立系统研发汇审制度,保证信息采集兼顾其他业务部门的需要,以便实现信息数据“一警采集,全警共享”,避免重复劳动。除公安系统内部的信息共享外,作为公共管理部门和行政司法力量,公安机关还需要与检察院、法院、司法和政府其他部门甚至社会民众间实现信息共享或信息交流。在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支持的情况下,公安、检 察院、法院、司法各部门可以暂时通过部门间协商建立电子信息互信机制,确认电子信息的可信性,平时以电子形式交换信息,只有在法律法规规定的关键环才启用纸制文书;条件成熟时,由各级政府牵头,通过行政管理手段和采用身份认证技术,建立政府各部门间信息共享机制。更进一步,为提高社会服务水平,提升公安机关战斗力,还需要建立健全社会信息资源采集使用制度,实现社会信息与部分警务信息的共享。公安机关在明确区分哪些信息是可以向社会公开的、哪些是不能向社会公开的基础上,做好向社会提供信息的服务工作;对于与警务工作有关的散见于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中的信息,要通过协商或合作方式抽取到警务信息系统中,为警务工作服务。

一、警务模式变革诞生和发展的必然性与重要意义

(一)警务诞生和发展的必然性

“公安”即警察(police或public Security),“公安”的意思同“警察”或“警 政”。通俗的讲,维护公共治安就叫公安。包括我国在内,世界上有少数国家这样称呼,国际上一般统称“警察”。“警察”与“公安”并没有任何实质意义上的区别。公安和警察的区别就是:公安是警察的一种,警察包括公安、司法警察、国家安全警察等。(人民警察包括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监狱、劳动教养管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理机关的人民警察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司法警察。)《汉语大词典》将“警察”定义为:“警察是为维持社会秩序而设立的武装性质的治安力量,亦指构成这种武装力量的成员”德国人Soden认为:“警察为增进公共利益及预防迫切发生之危害为目的之政务。”《清朝续文献通考》中解释:“警察乃内治安要政。”

警务作为警察事务的简称,主要指的就是国家专门机关在开展预防以及打击危害国家、社会、公共安全犯罪行为的一切事务。警务能够和多个概念相结合,分别表达出不同的含义,比如警务原则、警务信息、警务监控等。假如某种警务方法能够在相对较大的范围之内得以普及与推广,那么就可以成为一种警务模式。

公安机关作为武装性质的国家治安行政力量和刑事司法力量,承担着大量的刑事执法和行政执法任务,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进程中肩负着重要职责,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公安警务信息化建设是全面提高公安工作水平的重要支撑。完善公安警务信息化制度建设,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进一步推动公安工作创新发展及不断提高公安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水平的迫切需要。当今社会治安形势瞬息万变,给公安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积极适应执法环境的新变化,准确把握人民群众对公众执法的新期待,在立法方面要保证法律真正体现人民的利益,实现权利和义务的合理平衡,实现实体和程序的公正,以科学、公正的公安警务信息化体系来规范执法行为、促进公安文明执法。因此,高度重视时代发展对完善公安警务信息化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将完善公安警务信息化制度建设作为打基础、促全局、利长远的大事来抓,对于推动公安机关在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有更大的作为,具有难以估量的意义。

(二)发展信息化警务的重要意义

信息化是知识经济时代对各行业提出的要求,信息化也是未来警力提高的主要方式。信息化也正潜在的改变传统的警务方式。

1、公安警务信息化建设为完善公安执法提供了必要条件

在科技快速发展和迅速普及的今天,违法行为人使用的违法手段、违法方式层出不穷,违法环境也与以前不同。现代网络设施和便捷交通工具,使违法行为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人违法的空间和时间得到了扩展和延伸,这些都导致执法的地域性受到严峻考验。解决问题的关键只有网络化和信息化。在信息化时代,公安警务活动越来越依赖于网络和信息化,对于信息处理的效果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果公安机关缺少强大的网络信息资源,就无法满足现代化的警务工作,公安执法的有效行使就无从谈起。国务院制定了“政府先行,带动信息化”的“电子政务”建设的决策,公安部也提出了 “公安机关要率先加快实现信息化”的要求,这些都使行政执法变得更顺畅,更高效。随着我国公安工作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执法流程也逐步趋于规范,执法人员只能在法定的权限之内展开警务工作。

2、公安警务信息化能够有效提高公安机关防范打击犯罪的能力

随着科学发展、人口、资金流动的加速,公安机关依靠以往的“人海战术”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打击违法行为、预防犯罪和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需要。在高科技犯罪和智能型犯罪日益增多的情况下,违法手段和方式不断翻新,在公安警务工作中,对科技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只有公安机关拥有更丰富、更全面的数据和信息,公安机关才能更好地打击违法犯罪分子。从客观角度来看,公安机关的破案率与公安机关科技水平具有极大的关系。近些年来,公安机关运用的DNA比对、指纹鉴定等手段侦破案件,效果得到充分体现。自从金盾工程开展以来,使许多公安机关的警务活动都直接通过网络来完成。网上排查、网络通缉、网上布控、网上指纹比对等方式的使用为公安机关破获了大量案件。从这些实践可以看出,建立和完善公安警务信息化,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公安机关防范打击犯罪的能力。

3、公安警务信息建设能够缓解警力不足的问题

国际上警力和人口比的平均数字是万分之三十,而我国是万分之十一到十二,警力不足成为制约我国公安行政发展的难题和瓶颈。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公安队伍各方面水平都有着极大的进步,但面对日益繁杂的公安警务工作,在我国各地区警力不足的问题也日益突出,特别是基层警力不足问题更突出。公安行政机构改革虽然也在试图解决警力分配问题,但当下在民警数量不可能批量增加的形式下,只有坚持警务信息化建设,通过科技强警,从警务信息要警力成为缓解我国当前警力不足的重要途径。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二、信息化过程中的警务模式变革领域

(一)警务结构组织变革

二十多年来,公安机关在实施警务信息化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信息数据,同时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普及应用,每天采集的信息量也在急剧增长,这些数据对于分析研究社会治安态势和发展规律、及时采取必要措施保障国家长治久安和人民安居乐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客观上要求实现共享。但是一直以来,在旧体制下形成的部门间缺乏联动、相对封闭的工作思路,使公安机关各部门在实施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通常忽视与其他部门的联系,以自我为中心,以自身职能、习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需求、好恶为出发点,将信息资源作为部门资源,不同部门的信息系统、不同地区的信息资料互设壁垒、互相封锁,共享度很低;同时,由于“条块分割”,“条”上的各系统纷纷上马开发应用,然后向下推广,接着分头部署信息采集任务,信息分类与代码、数据接口、运行操作规程等缺乏统一的标准,加上信息采集没有 很好地融合在民警业务工作之中,造成一线基层民警大量重复劳动和信息资源浪费;另外,这些系统之间以及这些系统与“块”上的应用间也缺乏统一的信息交换标准,信息交流的效率很低。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在警务信息化过程中,形成了一方面固守自己的资源不提供共享,另一方面又抱怨无共享资源可用;一方面大量的信息资源被积压浪费,另一方面又要为寻找有用的信息不得不付出更多的成本的怪现象。

(二)警务人员变革

任何技术最终都是通过人的参与才能发挥作用,信息技术也不例外,警务信息化需要大批技术和业务人才的积极参与。在旧的用人机制中,警务人员在考试、考核、奖励、晋级、提职及工资待遇等方面实行“一刀切”,重点倾向于综合能力和执法能力而很少顾及技术能力,致使专业技术人员在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等方面均处于弱势:收入上明显低于社会上相当水平的同类技术人员,晋升上又处于绝对的劣势。这种机制的一个直接后果是难于建设一支人员稳定、技术过硬的专业队伍,一些人把技术当成跳板,时机成熟就跳到其他业务部门;一些人不专心钻研技术,而把大部分精力用于学习综合与法律方面的知识,以图有所发展。管理和维护庞大的公安网络和众多的警务信息系统是需要一支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的,在当前科技人才紧缺的情况下,如何稳定并不断提升这支队伍的战斗力,是政府应当予以充分重视的。首先要实施人才培养战略,通过内部挖潜,政策倾斜,激发广大民警学习、使用、钻研信息技术的热情;其次建立人才引进机制,引进高端、急需的技术人才为我所用;第三要建立与社会科研力量合作,解决人才短缺和知识面狭窄问题;第四要培养既熟悉公安业务又通晓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三)警务文化变革

公安警务信息化虽然以现代化的科技信息为侦破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仍旧有一些民警受传统警务模式的影响,认为公安警务信息化只是技术人员的工作,与己无关,甚至认为开展基层警务信息建设只是走过场,这样降低了工作效率,加剧了我国基层警力不足的现象。从公安部明确把“全方位加强公安警务信息的化建设,提高公安工作现代化水平”作为公安机关现阶段的十项基层重点工作,标志着上级公安机关对于基层公安警务信息化建设的要求较为迫切,因此,基层警务人员必须改变以往的观念,重视公安警务的信息管理,主动形成信息采集、传输、分析、共享及应用的全新思维方式,主动适应信息化带来的新变化。

三、警务模式变革的发展方向

(一)警务思想民本化

首先,从全国范围看,正在进行情报信息主导警务实践的还仅仅局限于少数地区,多数地区还处于等待观望状态,全面信息化应用的程度不高。其次,部分地区把情报信息主导警务等同于服务打击破案,没有充分发挥情报信息引领公安全方位工作的作用,曲解其真正本义。从领导层面看,一些地方公安机关领导对情报信息主导警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把它摆到推动全局工作实现新突破的高度来对待。特别是对如何以情报信息为主导推进公安工作的思路不明确,方法措施不多。从警种和部门的层面看,主要表现为全局意识不强,没有从整个治安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大局的高度来看待本部门、本系统的工作,情报信息与公安主体工作相互支持、相互服务不够,各自为战的现象仍比较普遍,互相封锁情报信息甚至相互推楼、扯皮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主要表现在:一是一些公安机关的领导和民警没有站在战略的、全局的高度和发展趋势上认识“情报信息主导警务”的战略性、革命性、决定性意义。看不到数字化、网络化是未来公安工作的必由之路。二是没有看到情报信息就是战斗效率,致使大量情报信息处于分散、屏蔽、流失的状态。三是 一些民警将情报信息工作简单等同于信息工作。因而对“情报信息主导警务”战略的实施缺乏积极主动性。

(二)警务活动信息化

将信息资源转化为公安机关物质性的战斗力,必须要有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物理载体,一个行之有效的计算机刑事犯罪情报信息管理系统是实现情报信息研判从而主导警务战略的物质保障。立足于高起点、高效率的网络化信息建设,以保证各地区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能及时有效地进行。

适合民警使用该系统涉及到多级管理部门,众多用户,事实上,不可能要求每一个用户都具有较高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和技术,所以在设计该系统时,注意采用了图形界面、鼠标操作、快速代码输入,做到界面色彩柔和、功能引导明确、容错能力强并能有效防止错误,从而保证系统的易学易用。保护信息不被窃取和破坏,系统要求能根据用户的身份确定用户所能使用的功能、按照设定好的操作权限确定用户每次可对数据库的访问权限、系统自动跟踪记录每次用户访问情况,同时可作为对系统访问、查询情况的统计信息备查。严格保护用户的操作 环境,防止窃取用户密码以及操作环境等方面问题的发生。保证系统的有效运用和各业务部门发挥职能,系统不仅包括采集、加工、检索、编辑、统计等动态信息,还包括装备、工作安排等静态信息以及经过分析综合整理后的规范信息。各子系统可实现信息交叉共享,避免信息的多头录入,保证信息的一致性。针对上级部门和领导们的实际需求提供大量综合信息的检索、查询和统计功能。同时,也根据基层民警侦破案件的实际需求提供大量的特定功能。包括各种关联信息的互相查询和检索;对系统联网范围内其他任意辖区串并案件信息的查询和检索;以某个或多个关键词进行全库或特定范围的模糊查询和检索等等,为民警迅速、高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效侦破各类刑事案件特别是跨区域刑事案件提供有力保障。

保证系统拥有良好的扩展性和实用性系统可在多种网络环境下工作,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和实用性,特别能有效地将各单位现有的计算机系统并入此系统,从而减少和避免重复投资。该系统还包括刑事案件信息管理、违法犯罪人员信息管理、犯罪线索资料信息管理、通缉通报协查信息管理、秘密侦查信息管理等等,各信息模块提供的信息可以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产生自动碰撞和比对,并适时警示用户。

(三)警察素质专家化

目前中国各级公安部门中很少有专职的情报信息分析人员,有少量的还多为“半路出家”,不是专业化的高素质情报信息分析人员,对情报信息的管理、分析及研判工作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不能有效地保证情报信息的质量。因此,各级公安机关、警务部门要进一步充实情报分析队伍,在招募情报分析人员时,要综合考虑情报分析人员的警务经验、专业条件、心理素质、社会阅历等诸多因素,并且在之后的工作中不断强化在职培训,提高情报分析人员的情报分析和研判能力,以保证情报信息的质量,更好地引导警务工作的开展,提高警务工作的效率。

各级公安机关要结合实际,正确处理好建设与应用、投人与产出、培养引进人才与应用社会资源的关系。一方面,要立足本地区、本部门实际,加强全体民警包括各级领导在内的教育培训,增强全员情报信息意识和收集应用能力,并选送一批从事情报信息工作的同志到专门院校深造或到上级机关跟班培训,切实提高开展情报信息工作的水平。将情报信息主导警务战略的基本要求,纳入到派出所长、刑警队长、交警队长巡警队长学习的培训教材。与此同时,要根据工作需要和可能,选调、充实一批综合分析能力强、有事业心和责任心的同志到情报信息工作岗位,努力培养一批素质高、能力强、业务精的情报信息专家、行家和能手。另一方面,依托社会力量,积极探索“引智”、“借脑”的新办法和新举措,既要引进一批工作确实急需的专业人才,又要按照不求所有、只求所用的理念,建立兼职专家制度,有重点地选择有真才实学、年富力强、愿意为公安工作服务的专家学者,聘请他们利用业余时间与公安机关长期合作,帮助解决复杂、疑难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技术问题,有效利用社会智力资源为公安机关服务。

四、信息化条件下,公安机关如何进行警务模式变革

(一)突出警务信息中心地位

信息时代的开放和共享,可能造成信息滥用或泄密,给人民群众生活和国家安全带来影响和损失。因此,规范信息使用、强化信息安全成为警务信息化工作机制中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也只有如此,才能保证警务信息化工作机制各要素协调作用,促进警务信息化健康发展。

公安机关是行政执法部门,其一切工作必须以合法为前提,只有在国家法律标准框架内实现信息的生成、传递、处理、存储,其形成的法律文书和电子档案才具有合理化和合法性,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标准和政策成为警务信息化工作的必须予以充分重视的问题。计算机技术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也发展着新的人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际关系,这就需要法律上层建筑对计算机发展带来的积极方面发挥引导和促进作用,对其消极方面发挥抵制和防范作用。当前的“电子签名法”只适用于民事活动,并且不适用于人身关系、不动产权益转让、公共事业服务等领域,亦即在行 政司法领域还无法适用该法,亟需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或规章,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执法行为和法律程序予以确认。

(二)强化警务信息资源的观念

实施情报信息主导警务战略,涉及到情报信息的收集报送、研判分析、预警发布和运用转化等诸多环节,但收集是首要环节和基础。无论信息技术如何发展,再先进的技术设备,也离不开人的操作。越是在收集手段先进、涉及范围广泛、接受信息及时的情况下,更需要人的操作安排、分析、研判、评估使用。因此,当务之急是尽快建立健全情报信息网络,完善情报信息的收集机制,努力使基础类信息数据维护及时、线索类情报信息收集全面。没有健全的网络,情报信息来源就不可能丰富,质量也很难保证,就不可能解决“神不知、鬼不晓”的问题,源头信息的新鲜度、完整性就不高。各级公安机关应当把建立健全情报信息收集机制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一项硬任务来抓,按照“公秘结合、上下联动、全面收集、规范运作”的要求,进行规划设计、组织实施。

把情报信息收集作为一项刚性工作任务,加强考核奖惩,按照“全员动手、全警收集、公密结合、上下联动”的要求,广泛收集与公安工作有关的各类情报信息和社会信息。同时,要健全完善情报信息收集网络,构建覆盖社会各领域的公开的信息员队伍,积极培养一批攻坚能力强、活动能量大的秘密力量,不断拓展情报信息的广度和深度。

增强全体民警的情报收集意识。将情报信息工作纳入公安工作考核范畴,通过强化考核、严格奖惩等措施,增强广大民警情报信息意识和收集信息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广大民警充分发挥警种优势、基层优势和专业优势,积极深入社区、机关、院校、服务场所,以及利用受理、处理各类案件,全面获取、采集与社会政治稳定、治安稳定,与违法犯罪及危险人员等相关的情报信息。

(三)警察信息意识与信息素质再造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从美国、英国的信息警务实践可以看出:对于什么是侦查信息化、要不要实行侦查信.息化、怎样实现侦查信.息化等问题,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侦查部门在认识上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认识上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的改革态度:或迟疑,或消极,或积极等等。态度不同,改革举措就不同步,势必出现各自为政的局面,全国范围内的信息交流和共享就难以实现,侦查信息化改革就不会彻底。

我国各地公安、检察、海关等部门的侦查机关对待信息主导警务改革同样存在不同的认识。以上海、深圳为代表的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因为信息化建设基础比较好,改革资金比较充裕,对有效打击犯罪、控制社会治安秩序的需求比较强烈,故而侦查信.息化改革势头十分强劲。相比之下,中西部省份,特别是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因为人员、资金、技术等多方面的制约,很多地方还没有认识到侦查信息化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甚至有个别地方的领导错误地认为:我们现有的侦查工作模式完全能够满足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没有必要进行信息警务改革。当东部,如江浙沪地区信息高地形成以后,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这一区域信息化侦查工作机制的不断发展,犯罪防控能力不断增强,势必逼迫各类刑事犯罪从这些‘唁息高地”向信息警务欠发达的“信息洼地’,流淌,届时这些地区所要面临的困难可能更加难以解决。侦查信息化首先是如何通过情报信息合理调配警力资源、提高警务工作效率的观念转变,有了这样的思想基础,才可能根据本地的实际条件,找出适合自身发展的信息化改革思路。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结 论

本文结合公安工作实际,重点研究警务信息化工作机制问题,力求探讨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警务信息化之路。通过对警务信息化概念的阐述,回顾其发展历程,分析其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找出制约警务信息化发展的主要矛盾----工作机制问题,并在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研究了警务信息化工作机制,进一步找出信息时代警务工作机制的特点和规律,以及现行警务工作机制的主要问题,提出改进警务信息化工作机制的具体对策。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让我始终不能忘怀的就是老师给予我的教育恩情。首先,感谢和祝福我尊敬的导师陈恩伦教授。老师严谨治学的态度和求真务实的作风是我学习的榜样。在学业上,老师对我严格要求和细心教诲;在品行上,老师宽以待人和睿智旷达的风度给我指明了前行的方向;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从开题报告到论文构架,直至论文的通篇完成,老师都是一丝不苟地审阅,丝丝入扣地评析,耗费了大量的心血。其次,感谢在整个公大学习过程中给予我教诲和帮助的各位老师,他们渊博的学识、精彩的授课让我对成人教育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感谢我的家人和朋友给我学业上的支持和鼓励;感谢我在本文中所引各种资料的作者们给我提供的丰富的资料库。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参考文献

1.王惠岩、韩冬雪:政治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年 5 月。2.吕新奎:中国信息化,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3.张锐昕:政府上网与行政管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4.吴江、张锐昕:电子政务教程,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5.刘焕成: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管理,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3。6.张锐昕:电子政府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7.张创新等:行政管理学前沿问题专题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8.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丁煌译。

9.孙多勇:公共管理学,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10.金江军、潘懋:电子政务高级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1.郭诚忠:中国信息化的进程与展望,微型机与应用,1998 第 7 期

12.李玉虹,马勇:互动: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关系的理论比较,经济学家,2001 年第 1 期。

13.汪玉凯:中国政府信息化与电子政务,新视野,2002 年第 2 期。

14.徐绍史:加速政务信息化建设 规范和创新政府管理方式,中国行政管理,2002 年第 5 期。

15.蔡小慎、赵东霞:试论电子政务环境下的政府管理模式,理论与改革,2002 年第 5 期。

第二篇:信息化背景下农村学校教育方式的变革

信息化背景下农村学校教育方式的变革

一、教育信息化内涵 1.教育信息化概念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其结果必然是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2.教育信息化的特征

从技术上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从教育上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与协作性。信息化教育具有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等显著特点。3.教育信息化意义

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教育信息化有助于加快知识更新速度。

教育信息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可以构建信息丰富的、反思性的学习环境和工具,允许学生进行自由探索,极大地有利于他们的批判性、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教育信息化能够突破教育环境的时空限制,有助于加强课堂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可以模拟大量的现实世界情境,把外部世界引入课堂,使学生获得与现实世界较为接近的体验。

农村信息技术是一项从根本上改善课堂教学方法,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积极性的惠民工程,其发展先后经历了利用卫星进行空中课堂项目、农村远程教育项目和现在正在推广的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无论哪种项目,其根本目的都是资源的合理运用,而运用的核心则又是教师对资源的创新与发展,因此只有做好信息技术资源与之相关的运用推广工作,才能使资源的运用意识深入人心,让资源真正进入课堂,走近师生,服务于广大农村一线师生。

二、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改革的影响

(一)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教育将从教育方式、技能和信息的传递等方面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从而产生了若干好处。1.促进教育改革

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教育愈来愈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信息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以及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促使传统教育发生彻底变革,这种变革的当务之急是改革教育的结构、内容和方式。首先要破除传统的教育思想,树立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观念。

树立现代教育思想:现代教育思想主要包括:现代教育观、现代教学观、现代学生观、现代教材观、现代学校观以及现代人才观。传统教学,过份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书本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能力的培养,认为教学的功能只有一个就是传授书本知识;而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它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发展多种能力,如学习能力、信息能力,还要培养品德。只有建立起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才能实现全面的教育改革。改革教育目标和内容,21世纪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具有高度创新能力和使用信息化手段获取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了实现新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也必须做出相应的改革。其总的趋势是:教材的难度增加,重视基本理论,强调知识内在的联系,要按照高难度、高速度和理论化原则重新编写教材,在课程设计上注重学科结构合理,教学内容少而精,着重使学生掌握一般的基本原理以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制定教学大纲要着眼于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而不是现成知识的传授和一般技术的培训,教育内容还要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改革教育形式和方法,信息化教育不再仅限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这种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而是传统教育、个别化教育、远程教育等相结合,多种办学形式并存,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并存,多种功能的教育相融合,重在个别化教育和创新性自主学习,使受教育者具有极大的自由选择余地和发展空间。信息时代的教育不仅要抓基础教育,而且要改革中等教育结构,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还要改革高等教育结构,发展远距离教育、成人教育以及继续教育,融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于一体。教学方法的改革,应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逐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改实验,把这些单

一、落后的手段改变成多样化的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要使其更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体现信息时代的特征。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某种教学环境和资源的支持下,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过程结构形式。信息技术的运用对传统教学提出了挑战,对教师的角色、学生的地位、媒体的作用以及教学过程进行变革,从而构建能适应信息时代的新型教学模式。2.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

多媒体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个别化主动式学习:多媒体鼓励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学习者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验、任务需求和学习风格来使用信息,选择自己的认知环境。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这种自主的个别化学习方式提供了物质条件和技术保证,作为用户、学校和学习者个人,只要拥有多媒体终端机,就可以从公用网络的资源数据库中,非常方便地获取所需的各种学习资源,使个别化的学习方式从而得以真正确立。结构化发现式学习:多媒体营造出了由学生控制的发现式环境,这种发现式环境允许学生在特定的内容领域进行探索和检验假设,他主要以认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发展学生高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技能。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学会组织、解释和运用材料,信息技术的这些运用将有助于学习者获取信息社会所需的问题解决技能。

多媒体技术使继续教育和技术培训更加方便有效。当代信息社会,知识更新急剧加快,人们不能不置身于不断的学习之中,继续教育已成为时代的需求。这种继续教育不仅有助于各种职业技能培训,更重要的还在于满足技术更新、技术进步所要求的职业素质教育。不管是哪种情况,都不可能完全通过办校、办班来解决(尽管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大量的却要依靠在职自学或远距离教育来补充和提高。而后一种途径,又正好可发挥信息技术与信息高速公路的优势,使学习者不仅可通过多媒体终端机,不断补充与更新自己的知识,而且还可通过电信大学和模拟训练,来获取某方面的系统知识,强化与提高某种技能,从而使继续教育和技术培训更加方便和有效。3.网络教学日益发展

随着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络在我国日益普及,人们在尝试网络通信的同时,也想到把互联网技术应用于教育实践,出现了网络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主要有:①开放性;②协作性;③交互性;④共享性;⑤实时性;⑥个别化。

由于网络教学的上述特点,因此为信息时代的教育提供了极大的支持。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网络是信息社会最为有效的信息获取工具,开展网络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进行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实施。网络的信息量大、信息传递便捷、交互性强的特点,有利于开展发现式和协同式教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在网络教学中,教师可以随时掌握新资料、汲取新知识,利用新教材,从而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解决教学内容滞后于时代发展的矛盾。

提高教学质量。网络庞大的信息资源、优越的多媒体功能和多向交互功能为教学提供了用之不竭的多种媒体信息,学校不需要再用大量经费和人力建设管理自己的媒体资料库,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这样,每个人不管贫富、贵贱都有机会享受“名师”的指导,都可以向世界上最权威的专家“当面”请教,都可以借阅世界上著名图书馆藏书,甚至拷贝下来,都可以从世界上的任何角落获取最新的信息和资料。

有效实施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开展网络远距离教育,是信息时代最为有效的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形成,远距离教育将具有双向传输的交互性能。学习者不仅在课堂看或听远距离传输来的教学内容,而且也可在家里看到课堂的景象,听到教师的讲授,或者看或听自己所需要的任何一门课程的声像材料,并能与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由于是基于信息高速公路的多媒体教育网络,所有这些都可以在瞬间完成,所需要的教师、专家、资料和信息,都是远在天边,又近在眼前。世界上的每一个公民,不管其家庭出身、地位、财富如何,都可以享受到这种最高质量的教育,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全民教育。

教学科研更加富于成效。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形成,信息技术也使得教学科研更加富于成效。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文献检索更加方便。教师坐在家里就可向国内外查询与收集到所需要的研究资料,不必再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推广和交流成果效率更高。不仅可广泛而迅速地推广与交流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而且能科学地对研究项目进行辅助设计与模拟,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计算与整理,准确地研究结果进行判断和分析,从而使研究周期大为缩短,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大大增强。

总之,信息技术为当代教育理论提供了许多实现的途径,给当代教育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与此同时,我们不应完全否定传统课堂教学的长处,学校应充分发挥其特有的人文和情感氛围,注重教学的优化设计,寻求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优质高效地培养能够适应时代时代要求、适合21世纪需要的新型人才。4.对读、写、算方式的影响

阅读方式的变革。从文本阅读到超文本阅读,也称非线性阅读。电子出版物向人们展示了全新而高效的超文本阅读与检索方式。不仅如此,人们还可以在资料库中以对话方式进行高效率检索式阅读。写作方式的变革。从手写走向键盘输入、扫描输入、语音输入、数码相机输入等。从单纯的文字写作到图文并茂、声形并茂的多媒体写作方式,即超文本结构的构思与写作。

计算方式的变革。文字的数字化使计算机从语言上升为文化,并使教育的三大支柱读、写、算融为一体。图像、声音、影视的数字化使人类进入“虚拟现实”的计算机仿真世界成为可能,并使数字化逐步成为人类把握历史、现实与未来的一种重要的文化方式、生存方式和教育模式。

总之,教育技术可以在提高教学效率、扩大教育规模、开辟新的教学模式、满足个别化学习需要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当中发挥重要而积极

(二)同时教育信息化对教育的改革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1.从教育行政部门到学校,信息技术课实际不受重视

一位信息技术教师在某网站的信息技术教育论坛发表了一个“信息技术的悲哀”的帖子,引起了众多教师的共鸣。他们普遍认为,受中考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信息技术在很多学校不被重视。甚至有的教师发出这样的感慨“我希望高中考电脑,初中考电脑,小学也考。虽然我们会有压力,但那也是对我们的重视”。我相信这些话都是教师们感情的自然流露,不管是抱怨,还是沮丧,他们希望在教育中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并通过它体现教师自身的价值。但中考高考能解决问题吗?从现在正在各大信息技术教育论坛上热烈讨论的“我拿什么拯救你,信息技术课?”中,我们似乎读出了信息技术教师们的无奈和矛盾心理。

2.从教师到学生,新课改理念尚未深入人心虽然新课标已经颁布几年了,但教师和学生们对新课标的接受过程却并非想像中的那么顺利。

一方面,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和接受还需时间。新课标将信息素养的培养确定为课程目标,改变了原有的“技术本位”的观念,又进一步提出了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的理念,增加了许多人文素养的内容,使信息技术教学理念由原来的混乱走向有序,从随意走向规范。虽然多数教师认可新课标的思想性和前瞻性,对新课改的积极性也很高,但由于新课改的理念与教师们以往的教学实践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信息技术教师们接受起来遇到很多困难。随着教师们根据新课标所进行的研究增多,他们关注的层面多元化了后,反而在课堂教学中常常手忙脚乱、顾此失彼,组织不起正常的课堂教学来。他们期望多一些可供参考的优秀教案。由此可见,对于信息课程标准的理解与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贯彻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这需要专家和一线教师进一步地沟通。另一方面,学生对新课标也存在困惑。3.从小学到高中,课程教学缺乏衔接性

首先,小学、初中没有相应的信息技术标准,缺乏对培养目标的界定,且原来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的一些内容已经严重过时。教师们不知怎样对信息技术教学活动进行掌控,这是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学混乱和无序的重要原因。一位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感叹道:我校从三年级到六年级都是同一本电脑书。我不知道要让学生怎么学,我该怎么教。按照这本教材要求,光画图这部分就要学18课时,整个学期不可能都让学生画画儿吧!

其次,缺乏根据标准进行的课程建设,使得各个小学、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开设情况以及教材的使用情况存在很大的差别,直接导致许多学生在以后出现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加大了实行新课程标准的难度。如何做好课程的衔接工作,使学生能够适应高中课程标准的起点要求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再次,义务教育信息技术标准的缺失,让本来就不受重视的信息技术课程雪上加霜,难怪有的老师发出这样的感慨,“没有标准使我们的学科比音、体、美等学科的地位还要低”。

4.信息技术教材众口难调

一位信息技术教师谈道:“我们使用的新教材。上了一节„中学生上网利与弊‟辩论课后,课堂气氛是不错,学生们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效果比原来我讲学生听好多了。我感觉新教材对老师的综合素质是一个挑战。课堂现在是一个开放的课堂,教师的应变能力、知识能力要求都高了。”

但也有教师反映教材的可操作性差,有的觉得现有教材中章节设计过于简单,有的对如何利用教材开展教学活动存有疑问,感到一节课要任务讲解、操作演示,时间已经用得差不多了,相关知识与阅读材料里面的知识要点不知如何处理。有些学生对新教材也不太理解。他们反映:“我们上的是语文课吗?怎么总在不停地讨论、总结方法?”

反映在区域差异以及学校差异上,一方面教师们要求根据不同地区的特色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如,有教师提出,农村地区的教材要根据农村的信息化发展现状,整合农村的文化特色,不能城市化倾向严重。有的教师则推崇校本教材。另一方面,许多教师又希望信息技术教材能全国统一,利于他们之间的相互交流。5.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参差不齐

信息技术教师不仅承担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任务,而且还是学校信息化的主要力量。他们既要承担校园网的建设与维护工作,还要帮助其他教师实现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具有比其他学科教师更高的信息素养。

我认为信息技术要在农村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运用就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强建设:

一、提高认识,明确职责 1.加强信息技术工作管理

良好的管理机制是成功的前提条件,任何一项新的变革都需要有力的制度作保障才能顺利实施。要实现从制度要求到自觉参与的转变,学校首先要加强管理,出台相应制度,量化考核,将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与教师的职称晋升及职务评骋结合起来,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从而顺利推进信息技术资源在课堂教学的普及工作。只有教师全员参与进来,才能体验到信息技术带来的革命性震憾,认识到自身知识储备的不足,进而主动去学习和探究。2.加强信息技术设备管理

设备的正常运转,资源的定时更新是信息技术得以运用的关键。既要管好设备、又要用好设备,换句话说就是宁可设备用烂,绝不闲置设备。学校校长要有大局意识,必须详细制定管理规范,精心选调思想素质好、工作责任心强、信息技术过硬的教师担任电教管理人员。给予他们充分的政策优惠和课时保证。管理人员务必做到资源下载准时、设备运转正常、教室全天开放。为所有教师方便快捷地查找和使用资源提供指导和便利,热情地服务于一线教师,让他们满怀期望的走进课堂,无限欣慰的离开学生。

二、资源整合,创新发展

1.通过校本培训,不断提高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能力

教师是教学工作的第一要素。对于农村学校的教师来说,要有效推进信息技术资源运用,就必须进行全员有效的校本培训。

首先学校要有一整套完善的校本培训制度,以保证培训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起来。通过培训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由过去的灌输者,转变成引导者,增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整体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

其次是分层次培训:从了解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到掌握多媒体软件的使用,能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辅助工具进行课件制作,再到运用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恰当的教学策略设计教学。同时还应考虑个体差异,采取分层次培训,将教师分为基础班和提高班,使教师在切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培训中得到提高。

第三是采用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采用任务驱动式的教学实践方法,让教师带着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参与其中,并融合专家讲座、协作学习、集体讨论、自主学习、个别辅导、教学体验等多种形式,将信息单向传递讲授方式转变为互动学习的合作方式,突出学员的主体地位。

第四是有效的评价机制:在培训过程中要关注教师在培训过程中能力的变化,侧重培训过程中教师的体验。评价可采用多种形式,如对教师的组织、纪律、观念进行评价;对教师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关注他们的学习和发展的过程,使教师通过评价及时了解自己的能力变化,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第五是大力培养骨干教师:在培训中发展骨干,并组织他们参加诸如“多媒体教育赛”、“教师论文大赛”等活动,这样既能使人才脱颖而出,又能激励先进,以骨干带动全体。

2.整合资源,方便快捷地使用资源

信息时代要求的是高效率、大容量,通过下载的信息技术资源内容十分庞杂,让教师高效、方便、快捷地运用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具体做法一是整合学校现有资源,实现每班一套多媒体教学设施。二是建设学校局域网,方便教师使用资源。三是将教师二度开发有保存价值的资源刻录成光盘,整理存档,供教师借阅或直接交由班主任应用于班班通为各班播放。四是将教育节目通过分频设备直接传输到教室,让学生能及时收看。五是积极筹备和建设富有本校特色的教育资源库。3.整合学校现有基础教育硬件设备

虽然农村中小学现阶段均已实现经费保障体制,但受长期以来学校经费的预支和开支等因素制约,硬件建设仍让学校捉襟见肘。同时学校的许多电教设备又因没有得到适度的整合开发而闲置,因此有必要对它们进行改装再利用。

比如录音机,曾经为农村学校的英语教学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今只要再加接一个立体声插孔,配合教师常备的MP3音乐播放器,拷贝远程教育音频资源,又可以为学校的音乐教学再立新功。

再如学校闲置的DVD、VCD设备配以带有AV输入的彩电,利用信息技术下载、刻录的教学资源光盘在教室播放;大屏幕电视机加视频接口,再配备一台电脑主机,就又多了一套多媒体设备。从而近期快速实现多媒体设备班班通。

三、转变观念,提高素养

教学观念的转变是顺利实施课程整合的先决条件,教师必须系统地学习相关教育理论,改变旧的教学观念,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与促进者。

1.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学习,理论是实践的基础,使教师深入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充分认识其在教学中的有效性。

2.制订科学的教学评价方案,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活动融合到教研教改中去。

3.坚持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中的课件或自制课件上课、开展教研活动,做到资源管理规范化、制度化。

4.确保每学期每个教师每周至少上好一节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5.学校应有专门用于设备添置和改造升级的资金,为教师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并有配备专门的信息技术人员指导教师。

6.加强学生信息技术课程教育教学活动,让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使学生能很好地配合教师的教学,从小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四、学科整合,科研引领

1.把信息技术资源的运用与高效课堂有机的结合起来 高效课堂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可以说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加速了高效课堂的节奏。如果我们在高效课堂的推进过程中不注重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广运用,不能有效地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结合起来,那必将成为新课程改革的落伍者。所以把信息技术资源的运用与高效课堂的理念结合起来,既解放了教师,又恩惠于学生。

2.确立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运用中的相关课题,加强教育科研力度

由于师资、设备、资源等种种因素的制约,农村信息技术实践课堂教学尚未完全普及。因此确立相应的科研课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加强科研力度,针对实际情况确立相关课题,发现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才能保证信息技术在农村课堂教学中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信息技术在农村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还存在诸多问题,所以我们只有不断地研究和大胆地践行,把信息技术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作为农村高效课堂的有力支撑,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日常教学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有重点地发现和解决存在的现实问题,才能使信息技术实践于课堂教学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第三篇:信息化助力 警务变革迈大步

小到民警请假、文件传输,大到每起案件的办理、考核,全部都在网上办理。如今,‚文件网上走、案件网上办、绩效网上考‛已成为太原市公安局民警日常工作中的一部分,信息化已悄然转化为太原公安‚无形‛的战斗力,使广大民警站上了现代警务的制高点。

随着信息化建设覆盖太原警务工作的各个领域,打击犯罪、治安管理、服务群众、队伍建设等方面均取得明显成效;民警的服务理念以及领导决策、指挥模式等方面也都带来了全新变化。信息化为公安工作插上了‚翅膀‛,在打击犯罪、服务群众中屡建奇功。一场波澜壮阔、意义深远的警务变革正在太原警方深入推进。

网上社区警务室 服务百姓零距离

家住省城金刚里社区的刘先生下班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登录自己所在辖区和平南路派出所的网上警务室,看看当天有什么最新的治安动态,或者给民警留言、提建议。现在,像刘先生这样的‚粉丝‛已经越来越多了。

从去年11月太原市首个网上警务室杨蓉网上警务室成立以来,不到一年时间,太原市公安局已开办网上派出所108个,网上阳光警务室785个,杨蓉警务室的访问量已达到42205。把警务室搬到网上来,有效打破了时间、空间限制,缩短了与百姓的沟通距离,通过QQ群、博客、微博、SNS等新型互动方式,与网民建立和谐友好的关系,利用互联网实现公安机关网上办事、服务群众、信息采集。

正如一名网友在‚杨蓉网上警务室‛的留言:‚这个网站建得非常好,非常及时,非常实用,不像作秀。‛在杨蓉负责的金刚里南一巷有一家个体复印店,不少粗心的居民把身份证、驾驶证、档案文件等落在店里。杨蓉把这些信息通过网上警务室及时发布后,失主喜出望外,立即赶来及时取回。

小到网上办户办证咨询、开展提前预约;大到及时发布警情通报,提示居民加强重点防范……网上警务室就是个功能齐全的服务站。今年6月26日,和平南路派出所户籍内勤在下班前将当天刚办回的已批回户口的名单公布在‚网上警务室‛。第二天一上班,居民曹大姐就已经在派出所门口等着拿户口了,户籍内勤一边办业务一边说曹大姐‚神机妙算‛,曹大姐则笑着说,‚只要你是咱社区警务室的‘粉丝’,你也能神一把。‛ 原来,为了方便辖区居民办理户口及二代身份证业务,和平南路派出所的居民在家通过网上警务室,就可以了解到办理什么样的业务需要带齐哪些手续;如果居民正在办理期间,也可通过网上警务室查询到户证办理到了哪个环节。

今年5月,鼓楼派出所在网上警务室中,提醒居民‚北京福彩3D信息中心会员内部资料使用证‛为一种新的诈骗方式,大家不要被骗子一夜暴富的神话冲昏头脑,上当受骗、蒙受损失,切实提高自身的防范意识。

5月30日,居住在奶生堂的赵师傅正是因为在网上警务室看到过有关防范,在捡到一张‚北京福彩3D信息中心会员内部资料使用证‛后,立即交给了派出所,防止了一起诈骗案件的发生。

79万‚粉丝‛力挺‚平安太原‛

79万粉丝,这个庞大的数字,是‚平安太原‛公安微博影响力的最好注解。

作为‚平安太原‛官方微博博主,太原市公安局警令部警察公共关系处民警张国良每天上班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织‚围脖‛。发布警务信息、回答网友提问、接受网民监督……如今,微博已经成为太原公安与群众沟通交流的重要渠道。

去年8月23日,太原市公安局在新浪微博开通了‚平安太原‛官方微博,随后各个分县局、支队相继开通微博,一个涵盖全局25个支队、县(市)局及30余名优秀民警的‚太原公安微博群‛渐成气候。

可别小看了这140个字的发言,正是借助这个平台,警方向社会及时发布了大量警务活动、案件报道、防范提示等微博信息,内容覆盖公安工作各个领域;还多次组织网友游警营、入校园、走进110等现场互动活动,在龙城百姓和公安机关之间架起一座微距离沟通的桥梁。

4月19日,‚平安太原‛邀请当时还是候选人的全国第四届‚我最喜爱的人民警察‛、太原市公安局万柏林分局建矿派出所铁北社区民警张世平,做客‚平安太原‛微访谈,与广大网友畅聊片儿警生活,这次微访谈得到了50余万‚粉丝‛的热情参与。在一个小时的互动中,广大网友有效提问54条,涉及公安工作和警察生活的方方面面。7月8日,‚平安太原‛再次邀请太原市公安消防支队司令部战训科高级工程师王晋上校做客微访谈,为众多网友讲解消防、救援常识,受到了众多网友的追捧。

作为太原市公安局的官方微博,‚平安太原‛以及其身后的‚太原公安微博群‛时刻关注百姓、关注公安工作中的民生问题,正是79万粉丝选择它的原因。

复杂场所管理,系统自动评级

今年1月,位于太原市杏花岭区的三桥大厦,挂上了象征制度健全、措施到位、无治安突出问题的‚绿色牌匾‛。在太原市公安局创新推出的‚复杂场所治安等级化管理‛中,三桥大厦被评为A级。像这样的A级场所,全市共评出181家。

众所周知,旅馆业、娱乐业等复杂行业因为极易发生各种案件,成为社会治安管理的‚乱点‛和‚难点‛。如何破解复杂场所治安管理难题,有效预防和打击发生在复杂场所中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一直困扰着各级公安机关。太原公安依托信息化,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推出‚复杂场所等级化管理‛,对娱乐业、旅馆业、机动车修理业、废旧金属收购业、印刷业等五个复杂行业场所,实行A、B、C 三个治安等级评定。

等级化管理,顾名思义,就是分级管理。太原市将复杂场所评定出A、B、C三级行业场所,并实行动态升降。‚A级对于业主来说,是一种荣耀。随着信誉度提高,其经济效益也必将有所增加。‛太原市公安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A级场所日常管理以自律为主,治安管理部门对其实行‘免检’或遇有重大节日或活动例行检查。‛而B级行业场所每月检查次数不得少于两次,C级行业场所每月检查次数不得少于4次。

既然等级化管理如此重要,那么评定的标准是什么?

为避免评定流于形式,受人为因素影响,太原市公安局治安管理支队开发了专用的管理软件,要求民警在检查时做到‚凡检查必录入、凡处罚必录入‛,由系统对录入的各类数据进行自动汇总分析,彻底改变了过去‚手动汇总检查情况、纸质表格层层上报‛的忙乱情形;由原来传统的‚上门检查‛,创新为现在的‚上网查看‛,形成了‚检查实时录入、扣分实时生成、状态实时更新、情况随时抽取‛的信息化现代管理模式。

这样做的好处很快显现出来,各旅馆的治安管理状况,考核时一目了然,客观公正,该扣分的扣分,查有记录,扣有理由,奖有依据。不仅提高了行业场所的自律性,提升了治安部门的管理效能,还规范了民警的执法行为,受到从业单位的一致好评。

信息化引领现代警务机制变革

信息化正深刻改变着太原公安工作的面貌:工作方式变了、思维方式变了、警务模式变了……各级公安机关尝到信息化引领现代警务机制变革的甜头,同时推动了工作方式以及机制的创新,提升了维护社会长治久安和服务群众的能力。

信息化促进了执法规范化。在太原市公安局,所有案件全部实行网上流转、网上审批。每一起案件从110接处警、受立案和案件办理的每一个环节必须按规定的程序动作。太原市局率先研发了案件评查系统,实行‚一案一分发、一案一评审、一案一打分‛,另外还可以对负责案件评查的民警进行监督。评查工作存在过错的民警,依据相关规定在绩效考核系统中扣除分值,与晋升奖惩直接挂钩,确保评查结果的公正,既实现了执法监督的刚性制约,又带动了民警整体执法素质的提升,实现了网上办案、网上评查双轨并行。

在警务运行机制改革中,太原市公安局根据岗位目标、管理制度和程序规定,依托信息化平台自主研发了绩效考核系统,在全局推广。对每项工作流程的重要节点实时监测,掌握整体工作进度和出现的偏差,及时纠偏校准。这个‚5+1‛千分制考核框架,把每名民警的工作与信息化紧紧绑在了一起,‚网上考、日常考、人人考‛,实现了‚考评数据网上抽取、考核项目网上进行,考核分值网上生成,考核结果网上公布‛,考核结果直接关系到职务晋升和评先选优,同时赋予每个民警申诉权、举报权和评判权,完全公开透明,从机关到基层、从领导到民警全面实行网上考核。

不仅如此,太原市公安局在全市148个基层所、队值班室、讯问室、候问室等执法场所全部安装视频监控系统,通过网上督察信息平台,随时调取检查每个所、队的情况,通过‚网上督察‛,实现了日常执法监督的可视化、实时化。

如今,网上办公、网上办案、网上督察、网上考核、网上服务……越来越多的群众享受到了公安机关信息化便民服务新平台带来的方便与快捷。信息技术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广泛采用,仿佛一个强大的助推器,帮助太原警方游刃有余地驾驭各项公安工作。

第四篇:交警信息化建设推动警务变革

德阳市公安交警支队以信息化建设推动警务变革纪实

社会的大发展带来了经济的大繁荣、物流的大增长,同时也带来了车流和道路里程的快速增长。到2008年,德阳全市道路里程达到10242公里、注册机动车51万辆、拥有机动车驾驶员70万人,“人-车-路”的矛盾十分突出,改变道路交通现状、缓解警力不足的压力已成为社会和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

公安部、省公安厅交管局作出推进“三项建设”的战略部署以来,德阳交警按照市公安局“1373”工程建设总体规划和“夯基础、搭平台,建机制、强应用,促管理、惠民生”的工作思路和原则,大力开展信息化建设,强力突破制约公安交通管理信息化工作的瓶颈,努力推进公安交通管理工作深刻变革,积极探索创新型的具有德阳特色的信息化建设道路。

A、建设篇

党政主导、内外统筹

打响信息化建设大会战

公安交警信息化不能单打一,建设、应用都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德阳市交警支队坚持争取党政支持和自我发展并重,走出一条“党委政府领导、公安机关推动、交警部门主抓、相关部门协作、全警全民参与”的发展道路。

首先,各方积极支持参与。公安交警信息化纳入党政工程重点保障。一是德阳党委政府主导。德阳市公安局党委积极争取市委政府重视,将公安信息化建设纳入党委政府工作日程。德阳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10多个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并制定实施意见,将公安及交警信息化建设作为德阳“数字城市”建设的第一个项目优先启动。二是相关部门支持。加强与财政、交通、建设等部门沟通协调,在资金上给以倾斜、在手续上给以减化、在施工上给以配合,打破按部就班的常规,在信息化建设项目调研、报批、立项、建设、应用等环节“开绿灯”,加速信息化建设启动进程。三是社会各界参与。公安交通管理工作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医院、保险等数十个单位参加了公安交警信息化建设,从信息采集录入、业务合作等实现了公安交警信息化建设服务全社会,全社会广泛参与公安交警信息化建设的良好局面。

其次,交警部门强势推进,公安交警信息化置于中心工作优先发展。一是认清形势,明确目标。二是抓住关键,突破难点。三是汇贤聚能,凝聚智慧。

最后,交通民警热情高涨,公安交警信息化氛围浓厚,全警参与。一是激发民警应用的自觉性。二是做大信息数据活水源头。三是增强建设应用强制力。

需求引领、重点攻坚

推进信息化基础建设跨越发展

信息化建设的目的是要提高公安交通管理工作水平,解决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为此,德阳市交警支队坚持“立足工作需求,面向未来发展”的建设思路,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

第一,规划力求科学性。为解决当前公安交通管理工作中面临的城市交通拥堵、事故多发等问题,德阳市交警支队在德阳市公安局的安排下,先后派出5批次,20多名骨干深入北京等地考察学习、跟班作业,借鉴先进单位的建设经验。同时,在全市公安交警系统内部组织大调研活动,摸清底数。按照“夯基础、搭平台,建机制、强应用,促管理、惠民生”的工作思路,建设“一个中心、三个平台”,完善“三套机制”——即建设“智能交通指挥中心”;建设“无线移动警务、交警基础信息、科技应用服务”三个平台;完善“信息更新维护、应用技能培训考核、信息研判”三套机制。力争走出一条创新型的、可持续发展的、具有德阳特色的信息化建设道路。

第二,方法力求创新性。一是创新资金投入方式。二是创新开发应用模式。三是创新项目管理举措。

第三,系统力求先进性。在“一个中心”建设中,集中了DLP电子显示、警力定位等功能。通过交通信号灯联网控制系统建设,减少

车辆在路口的无序滞留;通过交通指挥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实现现场可视化;通过闯红灯抓拍系统建设,增强了非现场处罚的震慑作用;通过公路治安卡口系统建设,在治安防控中形成了“一警为主,多警联动”的格局。在“三个平台”建设中,突出了系统的实用性、基础性和服务性。

第四,功效力求实用性。把握一线需求,坚持不做表面文章,不搞形象工程,深入各个部门、各大队以及中队,采取选点入轨解剖、业务工作反馈等方法,对涉及全支队的共性需求进行集中搜集、整理,找准实战应用最急需,服务群众最迫切的问题集中攻坚。

集中培训、强制提高

壮大信息化建设应用队伍

提高民警素质能力,是推进公安交警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支队以“坚持强制入轨,确保全警信息应用水平整体达标”为目标,喊响“不懂信息化的领导失去指挥权,不会计算机应用的民警失去工作岗位”,号召动员全体民警要坚持敢为人先,挑战自我,采取了八项措施开展应用训练,即:领导班子带头练,全体民警集中练,骨干指导跟班练,开工必用逼着练,年龄差异分层练,新老帮扶结对练,不同岗位分类练,奖励兑现激励练,不断提高民警信息化应用水平。通过“警察夜校”和“假日警校”,深入开展信息化应用技能大练兵。为确保效果,对培训人员严格实施考核,“以考促训”,对不合格的实行“待岗”再培训,确保“人人过关”。尤其是市局建立信息化应用技能“准入制”,将其作为晋职、晋级、晋衔的必考内容,考试不合格者一律取消“三晋”资格,在中层领导干部及民警中产生极大的震动。支队全体民警、职工经上级考核验收,信息应用考试合格率达100%,为实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着眼长远、健全机制

推动信息化建设可持续发展

公安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蓬勃生机与旺盛活力,离不开制度和机制作保障。德阳市交警支队从建设伊始,就把机制建设置于突出位置来抓。一是建立信息更新维护工作机制。制定下发《信息采集录入工作规范》等一系列规章,分门别类规定信息采录范围、渠道、内容、方法、流程、格式、标准,明确职责任务,使信息采录工作常态化。健全网上信息日常维护制度,落实“谁采录、谁维护”责任,确保信息资源的丰富、准确、鲜活。二是健全应用技能培训考核机制。对不同岗位制定明确的操作技能标准,把信息分析研判、传递反馈、网上运用等作为民警培训考核的重要内容。每年举行一次信息应用比武竞赛和应用标兵评选活动,每年对工作中应用科技信息手段取得显著成效的民警进行表彰奖励。三是完善信息研判工作机制。进一步明确信息上报、检索、整理、发布、行动、反馈的工作职责、工作流程和责任追究制度。定期对事故、秩序、车(驾)管、队伍等交通管理工作相关信息进行研判,剥茧抽丝,去伪存真,提出针对性意见和建议,每周在支队办公会议上报告。

B、成绩篇

工作创新带动警务机制变革

德阳市交警支队通过一年的信息化建设,推动了全市公安交通管理工作创新发展:一是带动警务机制变革。通过智能交通指挥中心建设,使交通管理模式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通过信息研判和应用,使工作决策由经验决策向科学决策转变;通过GPS定位

系统和“天网”视频系统,使勤务管理模式由传统型向数字型转变。通过工作考核平台,使民警绩效考核模式由主观认定型向客观评判型转变。

二是带动事故预防能力增强。通过对事故、秩序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研判,提出超前性、预警性和改进性工作意见,加强事故预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科学性,实现了警力跟着警情走,提高了道路交通事故防控能力。

三是带动执法质量提高。依托警务综合平台,全面导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将公安交警全部执法管理活动纳入

规范化轨道,实现执法管理网上全程运行和实时监控;依托信息化网络,将民警的执法教育和培训纳入日常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轨道;依托前端先进的信息采集设备和后台强大的数据资源库,对各种违法处罚证据进行保全,为执法争议、行政诉讼提供证据材料,使执法更加规范、更加公正和透明。

四是带动警民关系和谐。依托无线网络安全接入平台,使车管业务前置,建成交通管理社区服务站和网上车管所,实现车管业务网上咨询,业务受理网上预约,车辆号牌网上选取,体检证明网上提交,努力实现“足不出户办理车管业务”。推行交通事故处理“三二三”工作法,使事故处理进入一个依托科技、创新服务、人性化关怀的全新发展阶段。通过科技应用服务系统,让交警为群众的出行提供全程的优质服务。

C、启示篇

信息化建设历程积累了有益启示

回首一年来信息化建设历程,德阳市交警支队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取得了一些成效,也积累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党委政府主导、公安机关主动,是信息化建设的源动力。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市局党委作出了睿智选择和正确决策,推动和争取市委政府高度重视。只有将公安及交警信息化建设上升到党委政府行为,纳入政府总体规划,才能突破人、财、物及智力支持等制约信息化建设的瓶颈。

社会广泛参与、相关部门支持,是信息化建设的助推力。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社会工程,离开了社会力量的支持将举步维艰、寸步难行,只有充分利用无限的社会资源,形成整体合力,才能有效发挥资源整合的倍增效应。

班子转变观念,民警提高认识,是信息化建设的支撑力。信息化建设是一场深刻的警务革命。没有全警上下思想观念的更新,就很难获得强劲、持久的动力

支撑。只有坚决打破传统思维方法和警务模式桎梏,牢固树立科技强警和信息主导警务理念,使广大民警切身体会到信息化应用的好处甜头,才能坚定抓好信息化建设的决心和信心。

工作需求引领、建用紧密结合,是信息化建设的生命力。信息化建设是新形势下科技强警服务实战的必由之路。建设和应用脱节,必将造成盲目建设、资源浪费。只有以应用为方向、以基层为对象,尽可能适应一线业务实际,满足一线应用需要,提升一线实战水平,才能有效释放信息化建设的巨大潜能。

建立长效机制、强化督导考核,是信息化建设的保障力。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工程。只有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通过长效机制的规范和强有力的制度约束,才能坚持不懈地保持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短期效益的最大化与中长期效益的不断提升。

第五篇:信息化背景下探讨语文教学模式的创新

信息化背景下探讨语文教学模式的创新

【摘要】信息化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本文就信息化背景下语文教学模式的发展过程和教学模式的建立加以分析,使信息化背景下语文教学模式不断创新,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关键词】信息化;语文教学;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信息化教育是现代化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和信息技术的结合是教学的需要,也有利于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发展和创新。

一、信息化背景下语文教学模式的发展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缺乏适用性,课程理论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语文教学模式需要不断创新,参照传统教学模式的优点和缺点,创新出适应当下教学的新的教学模式,加速语文教学的发展。

(一)信息化技术是语文教学模式创新的趋势

和其他学科相比较,语文对信息化环境的需求更加强烈和直接。以学生为主体,是现代化教学的要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做的是传授学习方法,而学生则需要通过探索和讨论找寻问题答案。但是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学内容只是针对课本中的少部分进行教学,无法使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1]信息化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模式可以打开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应用更为灵活。其特征为学生能够进行自主、探究及合作学习。在这个过程中,信息化技术对教师的教材分析、教学组织以及课堂师生互动都产生了积极影响,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充分地调动起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对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所提高。

(二)教学视角的改变是语文教学模式创新的向导

语文教学视角的变更,推进了信息化背景下语文教学模式的创新。在现代化教学中,要求教师不但要教授教学大纲的内容,还要对学生的发散思维进行有效培养,从不同的视角挖掘出潜在的知识,以学生为主体,创建范围更广的知识领域。在课堂中,教师以引导为主,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因为信息化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创建了开放式的教学环境,并对网络进行了有效的融合,具有其特殊性。

(三)语文教学模式创新的基础是改变教学结构

多媒体技术的引用,使得现有的语文教学结构产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语文教学结构较为简单,以行为模式为主导。但是,信息化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以认知模式作为基础,对文学内涵更加重视,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表现出的教学结构可以合理地增加学生的认知度,从而凸显出教学模式的创新。

二、信息化背景下语文教学创新模式的建立和运用

(一)创新教学模式

信息化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教师在教学课堂中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注重课程意识的培养,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开拓学生思维。课程目标是基于科学基础而确定的,不可轻易改变。因此,在信息化背景下,教师应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将传统的灌输式课堂转变为互动课堂。例如在《小动物过冬》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在课堂开始的前5分钟,播放一段小动物过冬的视频,迅速吸引学生的眼球,然后通过提问,例如“视频里面都有哪些小动物?这些小动物们都是怎么过冬的?”,通过这样的话题,与学生展开互动教学。信息化背景下,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将现代合作教学、互动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引用到现代课堂教学中。在课程知识点学习完之后,教师可以利用音频,再次有感情的指导学生阅读。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在实现学生为主体的情况下,进一步构建互动课堂。

(二)创新教学实施方案

第一,制定科学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目标是评价教学质量的指标,同时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模式创新方面,教学设计要具有灵活性,遵照课程的性质和语文学科的性质,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用正确的教学观引导教学目标,从而对教师和学生都起到激励作用。使其成为教学课堂的起点和归宿,实现课程目标的定向指引,借助语文学科的特征,融合共性和突出个性,从而展现出语文教学的根本要求。

第二,优化教学评价手段。构建注意学习理论是从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来设计教学课堂内容,是一种发展的学习观。它从学生的兴趣、经验、需要来对教学课堂活动进行设计和实施。信息化背景下,语文教学强调教师和学生的配合及互动的效果,课程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中进行。通过课程意识强化,语文教学模式对学习过程产生潜在影响,如动机性、策略性及迁移性,在教学任务的完成中体现出学习策略和教学策略的整合。例如在课文《夕阳真美》的教学之前,将学生分小组教学,5―6人一小组,从课程信息采集到课程设计,完成一组连贯的小组试验。对有关夕阳的视频进行采集,通过网络信息收集相关资料,然后收集短视频,学生在课上结合视频对课文知识先行总结,然后在课堂上教师作为旁听者,将小组之间的信息整理进行竞赛式的演讲。通过这种自主学习,学生不仅能掌握课本知识,同时,还能对现代信息多媒体等技术有一定的了解,对课堂的兴趣将越来越高,达到全面提升课堂效果的战略目标。

总之,在信息化背景下,因为时代变化和社会进步,使得教学模式需要不断创新,是一个不断探索和重新构建理论依据、教学方式、课程内容等的过程。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教书育人,育人是教学宗旨。语文教学模式的创新需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教师在课堂中以引导者的身份指导学生学习,从而推进语文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构建适应现代社会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颜泳红,李元初,周雪元.基于信息化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模式探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9).(编辑:马梦杰)

下载信息化背景下的警务模式变革[最终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信息化背景下的警务模式变革[最终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信息化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

    信息化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 摘要:时代不断发展,科技不断进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大学英语发展几十年来,逐步呈现不同的发展特点,特别是在信息化时代,多种媒体......

    江苏南京公安局信息化建设推动警务变革

    江苏南京公安局信息化建设推动警务变革江苏省南京市公安局信息化建设把信息技术的应用与警务机制有机结合,为警务工作带来无限生机与活力,成为——撬动警务变革的新支点“信息......

    警务信息化感悟

    浅谈本人对当前形势下警务信息化之感悟 年,公安机关把“公安信息化、执法规范化、和谐警民关系”做为三项重点工作暨“三项建设”工作来抓。“三项建设”是摆在公安建设首位,......

    信息化背景下的档案意识

    信息化背景下的档案意识在全球范围内所发生的信息技术革命,快速地推动了全球各个角落之间的信息网络连接,使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社会信息服务机构内......

    关于信息化背景下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初探

    摘 要:中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教学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中等职业教育体系更加完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但是,中职教育信息化过程仍存在一些问题。为......

    浅谈信息化教学背景下的音乐教育

    浅谈信息化教学背景下的音乐教育 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来的。1993年9月,美国政府正式提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俗称“......

    信息化背景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信息化背景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贺兰一小杨冬梅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该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来改进语文课堂教学呢?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乐学氛围 前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主张在教学......

    “互联网+”背景下的信息化课堂教学

    “互联网+”背景下的信息化课堂教学 过去的教育理念是为社会培养人才,培养了大批的一级劳动者。如今,教育理念要转型步入信息化时代,要以人文主义为基础,满足每个孩子个性化发......